大林寺桃花白居易

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第1张

开头

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万物复苏,春风吹拂,大地变得生机勃勃。在这个季节里,有一个地方特别美丽,那就是大林寺。大林寺位于洛阳市西南部,是一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古刹。每年春天,大林寺的桃花盛开,成为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桃花的美丽

大林寺的桃花是白居易诗人笔下的春日美景。他曾写下:“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美丽的夜景,其中就包括了桃花。桃花在白居易的笔下,成为了一种美丽的象征,它们的花瓣洁白如雪,绽放在枝头,美丽动人。

游览大林寺

如果你想欣赏大林寺的桃花,可以选择在春天前往。游览大林寺,可以先从山门进入,然后沿着山路往上走。在山路的两旁,有很多古色古香的建筑,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大雄宝殿。大雄宝殿是大林寺的主殿,建于唐代,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木质建筑之一。在大雄宝殿内,有一尊高达17米的释迦牟尼佛像,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质佛像之一。

欣赏桃花

当你走到山路的尽头时,就可以看到大林寺的桃花了。桃花在这里分布得很广,有的是散落在路旁,有的是开在枝头,还有的是在小溪旁边绽放。在桃花盛开的时节,整个大林寺都被桃花的芬芳所包围。你可以在这里拍照,也可以找个地方坐下来,静静地欣赏桃花的美丽。

结尾

大林寺的桃花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它们的美丽被诗人白居易永远地留在了诗篇中。如果你想欣赏大林寺的桃花,可以选择在春天前往。在这里,你可以游览古色古香的建筑,欣赏桃花的美丽,感受春天的气息。大林寺桃花,是一个让人心醉的地方。

夜雪原文: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夜雪翻译及注释

翻译 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见窗户被白雪泛出的光照亮。夜深的时候就知道雪下得很大,是因为不时地能听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注释 1讶:惊讶。 衾(qīn)枕:被子和枕头。2折竹声:指大雪压折竹子的声响。

夜雪鉴赏

 前两句「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先从人的感觉写起,通过「冷」不仅点出有雪,而且暗示雪大,因为生活经验证明:初落雪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马上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空气中的严寒。这里已感衾冷,可见落雪已多时。不仅「冷」是写雪,「讶」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此句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以上全用侧面描写,句句写人,却处处点出夜雪。

 后两句「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这里仍用侧面描写,却变换角度从听觉写出。传来的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可知雪势有增无减。诗人有意选取「折竹」这一细节,托出「重」字,别有情致。「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了冬夜的寂静,更主要的是写出了诗人的彻夜无眠;这不只为了「衾枕冷」而已,同时也透露出诗人谪居江州时心情的孤寂。由于诗人是怀着真情实感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才使得这首《夜雪》别具一格,诗意含蓄,韵味悠长。

 这首诗新颖别致,首要在立意不俗。咏雪诗写夜雪的不多,这与雪本身的特点有关。雪无声无嗅,只能从颜色、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失去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诗人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全用侧面烘托,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波数折。从而生动传神地写出一场夜雪来。诗中既没有色彩的刻画,也不作姿态的描摹,初看简直毫不起眼。但细细品味,便会发现它凝重古朴、清新淡雅。这首诗朴实自然,诗境平易,充分体现了诗人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特色。

夜雪创作背景

 白居易的《夜雪》作于公元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冬。诗人当时45岁,官职是江州司马。当时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在寒冷寂静的深夜中作者看见窗外积雪有感而发,孤寂之情愈发浓烈,写下了这首《夜雪》。

夜雪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寒冷,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发现盖在身上的被子已经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明亮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寒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凝成雪花,气温不会骤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起初浑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忽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角度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说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知道夜间下了一场大雪,雪下得那么大,不时听到院落里的竹子被雪压折的声响。这两句变换角度,从听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方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巧妙,曲折有致。诗人选取「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声音,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感觉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全诗的画面静中有动、清新淡雅,真切地呈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诗词作品: 夜雪 诗词作者: 唐代 白居易 诗词归类: 冬天、写雪

白居易

古代山西诗人中,名气最大的要数白居易了。他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

白居易,太原人,出身于仕宦之家,高祖、曾祖、祖父俱为官,父亲为朝奉大夫、襄州别驾、大理少卿,累赠刑部尚书右仆射。因其祖、父俱在河南作官,所以居家河南。白居易于唐代宗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正月二十日生干河南新郑县东郭宅。武宗会昌六年(846年)八月卒于洛阳,享年75岁。

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逝世10年,杜甫也去世2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因出身书香门第,自幼又绝顶聪明,五六岁便学写诗,9岁便能够辨别声韵,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刺激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后来忆及当时读书情况,他说:“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少年时代又曾经过颠沛流离的避难生活,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原因,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

白居易出生不久,河南一带发生了战事。蒲镇李正己割据河南十余州,眼看还要继续乱下去,由彭城县令升任徐州别驾的白季庚,便送儿子白居易到南方避乱。小小年纪就离家避难,随后南北奔走,备尝艰辛。所以他15岁时便写下了记录当时真情的一首绝句;“故园望断欲何如?楚水吴山万里余。今日因君访兄弟,数行乡泪一封书。”后来又一首寄兄弟与妹妹的七律,也写得较好,历来为人称道,诗云:“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从这些诗中可见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况和心理感受。从他家骨肉分散的情况也可以反映出当时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的程度。白居易的少年时代,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的。

白居易16岁时,已经写出不少可以传世的好诗,其中最有名的是五言律诗《赋得古原草送别》。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去拜见老诗人顾况。顾况闻他名居易,便开玩笑说:“长安米贵,居恐不易。”及读到这首诗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大为赞赏,说有这样的文笔,居长安不难。这首诗,确见白居易才情非凡。

自到长安,顾况为之延誉后,白居易有时居长安,有时在别处,曾去过徐州、襄州、杭州等地,交结了一些诗人,真正开始了他的诗人生涯。他27岁方从乡试,次年为宣州刺史崔衍所赏识,送往长安应试,贞元十六年(800年)29岁时,以第四名及进士第,31岁时,试书判拔萃科,与元稹等同时及第,与元稹相识,从此成为莫逆之交。在32岁那年春,白居易被授校书郎,算是步入了仕途,33岁时自洛阳徙家于秦,卜居渭上,距长安约百里,到35岁时,罢校书郎,随后又授周至县尉。次年,他由周至县尉调充进士考官,补集贤院校理。这年冬季,授翰林学士,就在授翰林学上这一年前后,娶杨虞卿从妹为妻,元和三年(808年)拜左拾遗。

当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指斥朝政的牛僧孺等人不满,或黜或贬。初任拾遗的白居易上《论制科人状》,极言不当任意贬黜,因此得罪了李吉甫及其子李德裕,不幸陷入当时政治斗争的漩涡之中。在此后几十年的牛李党争中,白居易始终为李德裕所排挤,由此决定了他一生仕途不顺利。他任拾遗期间,克尽职守,屡陈时政,难免使得皇上或权臣不满。

元和六年(811年)四月,因母亲去世,白居易丁忧居渭村,而他的爱女金銮子也在这一年夭折。居渭村三年多,白居易又贫又病,好友元稹时常分俸济其困难。元和九年(814年)冬,授太子左赞善大夫,后因上疏请急捕刺武元衡者,为宰相所恶,被贬为州刺史,又为中书舍人王涯所谗,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此次连续被贬,对白居易是一个重大的打击和教训,使他的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为避祸远嫌,“不复愕愕直言”,“世事从今口不言”。在江州,他自称为“天涯沦落人”,以游历山水、作诗为事,慕起陶渊明来,希望作个隐逸诗人,并转而事佛,企图从佛教中求得解脱。总之,被贬江州司马,是白居易人生道路的一大转折。

白居易在江州四年,后移忠州,元和十五年召还。宪宗崩,穆宗继位,授中书舍人,后又拜尚书主客郎中,知制诰,加朝散大夫,转上柱国。白居易精神重又振奋,诗云“得水鱼还动鳞发,乘轩鹤亦长精神。”但因当时朋党之争仍很激烈,他不但不能有什么作为,而且“终日多忧惕”,惊叹“高有罾缴忧,下有陷阱虞”。很快又感到失望。他恐再遭权幸谗害,不敢久留朝中,便请求外任,于长庆二年(822年)出为杭州刺史,避开了朋党残酷倾轧的朝廷,从此思想进一步消沉,诗云:“谁知名利尽,无复长安心。”“敢辞官远慢,且贵身安妥。”荣枯任之,听天由命,颇有些与世相忘的意思了。为了涤除人生烦恼,白居易以妓乐诗酒放情自娱。他蓄妓与嗜酒无厌,直到暮年。蓄妓玩乐,始自东晋,唐代比较普遍,而在白居易身上表现得最为突出。从他的诗中知姓名之妓便有十几个。嗜酒,据他自己说,“唯以醉为乡”,“往往酣醉,终日不醒。”宋人统计白居易诗,说他“二千八百首,饮酒者九百首。”所以如此,都是为了逃避现实,自我麻醉。他还进一步从佛教中寻找精神倚托,寻求解脱之法,用佛家消极出世思想麻醉、安慰自己。《大宋高僧传》所载白居易向名僧致礼稽问佛法宗意,与名僧探讨佛理妙义,多在出守杭州后。白居易进而持斋坐道场,并且从此后一直好佛,经常持三长月斋,即在一、五、九月在家坐道场。所以白居易又为古代文人中崇佛、达观的代表,历代不少人对他称赞备至。其实,他之崇佛,并非真心事佛,而是为了解除烦恼,寻求解脱,是对社会的消极反抗,是一种退缩,也是在当时社会环境中一种无可奈何的选择。是仕途坎坷,感到失望所致。饱经忧患后,才潜心释氏以寄托。白居易晚年所撰《醉吟先生传》自我表白云:“性嗜酒、耽琴、*诗。凡酒徒、琴侣、诗友多与之游,游之外,栖心释氏”。可知他是先酒乐而后佛的。他甚至怀疑真有佛否。同时又炼丹学道。从严格意义上讲,白居易并不是一个真正的佛教信徒。同时,他之崇佛,还出于健身的原因。这便是他有时一边持斋、坐道场,一边又在心中想着妓乐美酒的原因。

虽则消极、蓄妓、耽酒、信佛,但在杭州刺史任上,他政绩斐然,关心民间疾苦,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湖堤蓄水灌田。人们为了怀念他,名所筑之堤为“白堤”,此外,还浚城中六井,以供市民饮用。

长庆四年(824年)五月,在杭州任期满。除太子左庶子、分司东都。于是,他卜居于洛阳履道里。至此为官20来年,竟然凑不足买房钱,只好以两匹马抵偿,于此可见他为官之清廉。第二年,他除苏州刺史,在苏州刺史任上只一年多,便因病免郡事。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刘、白二人结伴归洛阳。一年后,白居易又转刑部侍郎,封晋阳县男。58岁那年,即大和三年(829年)春,白居易称病,免归,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从此不复出,后除河南尹,寻以病免,64岁那年,除同州刺史,不拜,改太子少傅,分司东都。因心境消极和健康原因,他不愿再为官了。60岁时,儿子阿崔夭折,这对诗人又是一打击,73岁时,曾施家财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舟揖。卒年75岁。

从白居易一生仕途看,虽多为官,但总不顺利,老是处于一种忧愤不安的状态中。作为一个诗人,却成就极大,可以说名动朝野,甚至妇孺皆知。大概因为他青少年时期的颠沛流离和以后的数次被贬,多为外官,经历极广,对社会有较深刻的了解,才使他得以成为千古不朽的大诗人。

白居易的诗,前面已讲到,自少年时代便写得很好。16岁时“野火春风”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出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他35岁为周至县尉时作。该诗以民间流传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为题材,加以虚构,写得有声有色。生动动人,被评论家认为是唐代歌行体长诗中最好的一首,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突出地位。在这首诗里,他敢于批评唐玄宗的荒*。至有“汉皇重色思倾国”、“从此君王不早朝”等语。后面描写两人之深情,既微有讽刺,又饱含哀怜。说及生离死别的情形,笔锋颇常感情。全诗从曲曲折折的故事中兴起层层波澜,感情充沛复杂,读之给人以极大的感染力。

他45岁时所作另一首歌行体长诗《琵琶引》,也是同样受到人们高度评价的诗。他被贬作江州司马后,在浔阳江头和友人话别,舟中离别酒筵上,感伤之中,忽听邻船有弹琵琶声,移船相邀,原来是一位年老色衰、独守空船的歌妓,也有无限愁绪,借琵琶寄托幽怨。白居易听了她的身世,不仅深为同情,而且因之想到自己的不幸,因而产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便作了这首可与《长恨歌》媲美的长诗。前面叙歌妓的生平状况、可悲身世,后面以“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转而写己,最后云“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司马青衫”,因此也成典故。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有很多优点,描写细致,音节和谐,尤其描写琵琶声音那一段,真是令人一唱三叹。而最重要的,还是感情的真挚。这两首长诗,是白居易留给后人的无价瑰宝。

白居易其他诗歌中,价值很高、为人称道的是前期所作的那些讽谕诗,尤以《秦中吟》和《新乐府》出名。刚步入仕途的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为正义而大声呼喊,“不识时忌讳”的勇气是非常令人钦佩的。《秦中吟》10首,首首如利剑,《重赋》谴责官府进奉羡余物,残酷盘削百姓,“夺我身上绫,买尔眼前恩。”《轻肥》写权贵赴宴会的气概和酒食的丰美,最后是“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歌舞》写公卿们日中乐饮、夜半歌舞的享乐生活,结句是“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买花》写长安城中有钱人竞买牡丹、以豪奢相夸耀,最后说:“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议婚》同情贫家女难以出嫁,《伤友》慨叹苦节之土的凄惨生活,《伤宅》讽刺豪门大兴建筑,“一堂费百万”。《不致仕》嘲讽八九十岁不肯退休的贪权者。《立婢》对不为好官立碑而虚伪地为某些人歌功颂德表示不满。《五弦》对当时不少人不懂传统文化而表示惋惜。可知全是批判、鞭挞和发牢骚者,是对德宗贞元到宪宗元和初黑暗政治的有力揭露,刺疼了统治阶级,难怪“闻《秦中吟》则权豪遗近者相目而变色矣。”白居易对自己的《秦中吟》也甚为自负,在编其诗集15卷完成后题的一首诗里说:“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新乐府》是与《秦中吟》差不多在同一个时期写出来的,是白氏讽谕诗中重要的另一组诗,共50首,写的是高祖武德至元和之间的事,时间跨度较《秦中吟》大,内容也更广泛。白氏在《寄唐生》诗中说他的乐府诗:“我亦君之徒,郁郁何所为。不能发声哭.转作乐府诗。篇篇无空文,句句必尽规。功高虞人箴,痛甚骚人辞。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推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可以说是他写《新乐府》的宣言和对《新乐府》的最好说明。被人们广为传诵的著名之作《卖炭翁》、《杜陵叟》、《缭绫》、《新丰折臂翁》等,即为《新乐府》中篇章。每首诗都有明确而强烈的中心思想,即序中所明言的“苦宫市也”、“伤农夫之困也”、“贪女工之劳也”、“戒边功也”、“忧蚕桑之费也”、“念寒隽也”、“戒求仙也”、“刺佛寺浸多也”、“疾贪吏也”等,鞭挞、讽刺,辞激情真,毫不留情,乃至大声疾呼。这些诗篇爱憎分明,除讽刺外,也有歌颂。这些诗篇,充分说明了白居易反对什么,赞美什么,是作者心迹的真实表露。他在《新乐府序》中明确宣布,这些诗是“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其事核而实”,宣称自己写的都是真实事件,更表现了一个中青年诗人扶正疾邪的战斗精神。在诗风上,继承了《诗经》、乐府古诗和杜甫歌行的优良传统,又采用了当时民歌的自由句法,形成了自己带有创造性的风格。

总之,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是他全部诗歌中最富战斗力的作品,连同《长恨歌》、《琵琶行》,是白居易诗歌中最优秀的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中最可宝贵的部分。

白居易将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之外,还有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也大都写得很好。总的来说,前期诗歌较后期诗歌更有价值。因为世途险恶,他后来的诗作再也没有了中青年时期的锋芒,是十分令人惋惜的。

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明代诗论家胡震亨《唐音统签》中曾有宋朝诗人张文潜看到过白居易诗手稿的记载,说“真迹点窜,多与初作不侔”,可知白居易作诗、改诗之刻苦认真。他的诗达到这样的艺术水平,是作者付出了多少辛苦才获得的。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时便已广泛流传,甚有影响,使他颇感自豪。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说:“自长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乡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题仆诗者;土庶、僧徒、孀妇、处女之口,每每有咏仆诗者。”元镇也说白居易之诗,“二十年间,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马走之口无不适。至于缮写模勒街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一个人的诗作,在当代即产生这样的社会效果,在古代是极少见的。不但如此,白居易诗当时还获得了很大的国际名声和众多的国外读者,日本、新罗(今朝鲜)、日南(今越南)等国,都有传写。据史料载,当时日本嵯峨天皇就曾经抄写过许多白居易的诗,藏之秘府,暗自吟诵。契丹国王亲自将白诗译成契丹文字,诏番臣诵读。

不言而喻,白居易诗对后代诗歌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白诗将永远受到全世界人们的喜爱,流传千古。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及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诗题《唐诗别裁》作《赋得古原草送别》。赋得:诗体名,多为应制、科举试帖诗作。

相传这首诗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唐张固《幽闲鼓吹》载白居易到长安应试,携诗作往谒顾况,顾以他的名字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看白的诗作第一首《草》,即嗟赏曰:“道得个语,居即易矣”,“因为之延誉,声名大振。”白居易以原上草喻别情,想象别致,情味隽永。“野火”两句传诵千古,不仅突出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也表现了对于新生事物的赞颂。

--------------------------------------------------------------------------------

忆江南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注释:谙(音安):熟悉。这句说,过去就曾熟悉江南的风景。胜:胜过.蓝:靛青。能不:怎么能够不。

这首词以鲜明的比喻以及红绿的鲜艳色彩,把江南明媚的春光写得鲜明突出,深切地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怀念。现在常用三、四句来表现祖国江南春天的优美风光。

--------------------------------------------------------------------------------

放言(其三)

赠君一法决狐疑,不用钻龟与祝蓍。

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

注释:放言:言论放肆,不受拘束的意思。诀:判定。狐疑:犹豫不决,俗说狐性多疑。钻角:古代占卜,在龟壳上钻灼,以裂痕定吉凶。视蓍(音师):也是占卜。蓍:蓍草,古人用它的茎占卜。试玉句:作者原注:“真玉烧三日不热。”《淮南子·淑真》说,钟山之玉用炉炭烧三天而色泽不变。辨材句:作者原注:“豫章木生七年而后知。”《史记·司马相如传》的“正义”说:“豫,今之枕木也;章,分之樟木也。二木生至七年,枕、樟乃可分别。”这两句说;识别玉的真假,要烧它三天;辨别枕木和樟木,要经过七年。周公:姬旦,周武王弟,成王的叔父。成王年幼为王,周公摄政,管叔等人“流言于国”,说周公要害成王。周公恐惧,就避于东。后来成王发现流言是假的,便迎接周公回来,平定了管叔等人的叛乱。王莽:字巨君,汉元帝皇后侄,他在夺取政权过程中,为了收揽人心,常表现出谦恭退让,后来终于篡汉自立,改国号为“新”。“未篡”,一作“下士”。向使:如果。复:又。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意义的哲理诗。诗中借用比喻和历史故事,说明了辨别人才好坏的方法。特别是三、四两句,作者举出了两个例子,证明辨别事物真伪,评述历史人物功过,往往需要经过一段较长时间的实践考验,才能判断出是非,得出可靠的结论来。后四句诗,过去常为一些小说引用。例如《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写曹操大宴铜雀台,对诸文士谈到自己的生平志愿之后,作者就引用了这四句诗。

--------------------------------------------------------------------------------

涧底松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洞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乏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贤,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注释:涧底松:生长在山涧边的松树。西晋诗人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原诗题下作者自注,“念寒俊也。”寒俊:地位孤残的有才之士。百尺:指树高。大十围:有十围粗。围: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即两手之间合拱的粗细。寒:孤寒。卑:低下。度.度量。这句说:到老死也得不到良工的赏识。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举行朝会等大典的地方。这里指宫殿。欠,缺少。梁木:栋梁之材。喻:明了。苍苍:深青色,此指天。造物意:造就对物的用意。但:只。地:地位。金、张。指汉宣帝时的金口(石单)(章密低)、张安世,他们二人同时显贵,所以后来便用“金、张”代表贵族。世禄:世代俸禄优厚,指官做得大。金家自汉武帝时起,至汉平帝时止,七代为内侍。张安世子孙相继,自汉宣帝、元帝以来。做侍中等高官者凡十余人。左思《咏史》说:“金张藉旧业,七叶珥汉貂。”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原宪”一作“黄实”。黄实;东汉名士,家贫,父为牛医。)牛衣:给牛御寒用的覆盖物,用乱麻或草编成。也指贫者的衣服。貂蝉:冠上的装饰品。汉时侍中、中常侍等武官冠上插貂尾,附以金蝉。这句说:牛衣的寒贱哪能比貂蝉的高贵。高下:高指地位高,富有;下指地位低,贫穷。沉沉:深沉、幽深。珊瑚:多产于热带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珊瑚虫”所分泌的右灰质骨骼,状如树枝,多为红色,可做装饰品。历历。分明的样子。白榆:星名。这里把白榆当作榆树。古乐府:“天上何所有,历历种白榆。”以上两句说。珊瑚生长在深深的海底,而榆树却种在高高的天上。意即榆是一种质料不好的树,当然不能与珊瑚相比,但它却种在天上,可见高者不一定贤,下者不一定愚了。

这首诗取左思《咏史》“郁郁涧底松”意,故明了“世胄摄高位,英俊沉下僚”,是为出身寒微而有本事的人得不到重用鸣不平。诗的前八句写高大的松树这种栋梁之材却生于涧底无人过问,派不上用场。这里是以松喻人。诗的后八句从物写到人,有历史事实,又有生动的比喻,突出了“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的主旨。这两句诗,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封建社会的现实写照,而且富于深刻的哲理。高贵的人不一定有本事。低下的人不见得没有头脑。因此,“用人唯贤”,才是治理好国家的重要保证。

--------------------------------------------------------------------------------

放言(其一)

朝真暮伪为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

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

元稹在唐宪宗元和五年( 810)被贬为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士曹掾,写了《放言》诗五首。元和十年( 816),白居易被贬为江州(今江西省九江)司马,途中效法元稹也写了五首《放言》。这是第一首。辨:辨别。底:何,哪。这两句意思说:真真假假什么人能够辨别,从古至今有哪件事不是这样,但:只。臧生:名纥,字武仲,春秋时代人,曾任鲁国司寇。诈圣:诡诈有智慧。圣:通晓一切,智慧。宁子:名俞,字武子,卫国人。解:懂得。佯愚:装着愚蠢。《论语·公冶长》说,国家治理得好时宁子就“智”,治理得不好时他就“愚”。以上两句说:人们只喜爱臧生那样诡诈聪明,可知道宁子却懂得在一定时候要装着愚蠢。草萤:即萤火虫。古人误认为它是由腐草变化成,故称草萤。耀:亮光。荷:荷叶。露:露珠。团:圆。燔柴:把柴火放在祭坛上,把玉和牲体放在上面烧。此指烧柴。照乘:一种能照明的珠子。《史记》上记载:魏王有直径一寸的宝珠,车前后各放十二枚照着车子。可怜。可爱。殊:不同,区别。以上两句说:如果不把燔柴的火光同“照乘”珠的光亮放在一起加以比较,那么它们发出的光彩又怎样区别呢?

这是一首含义深刻的哲理诗。首联说古往今来真伪到处有。颔联举历史人物说明。颈联举自然现象说明。最后又用比喻说明辨别真伪的方法。全诗以凌厉的笔触,确凿的事实,说明必须辨别真伪,而且能够辨别真伪。“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它以确切的比喻,说明某种事物虽然外表与别的事物相似,但假的就是假的,以假充真只能蒙混一时。在说明任何伪装、冒牌货终会被识破时可以引用这两句诗。

--------------------------------------------------------------------------------

杨柳枝词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如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杨柳枝词:唐教坊(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曲名。这首诗大约作于唐武宗会昌四年( 844)左右。树:指柳树。永丰:永丰坊,在唐东都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城东南处,当时作者在此闲居,家有庭园。尽日:整天。属阿谁。即属谁,属何人.

这是一首以柳喻人的诗,据说是为舞伎小蛮写的。白居易曾有“杨柳小蛮腰”之句,以柳比小蛮。(见《云溪友议》)前两句以春风吹着柳枝摆动以及柳枝的颜色和柔软风姿来写小蛮优美的舞姿。后两句则以柳树在尽日无人的荒园里无人过问,感叹小蛮将来不知归谁所有。字里行间有一种淡淡的哀愁和惋惜情绪。诗的前两句抓住初春以及柳枝的“嫩”和“软”(色泽和动态)特点,把早春的景象表现得十分引人。在赞美早春的柳枝鲜嫩可爱和婀娜多姿的情态时,可引用此诗句。

--------------------------------------------------------------------------------

江楼晚眺,景物鲜奇,吟玩成篇,寄水部张员外

淡烟疏雨间斜阳,江色鲜明海气凉。

蜃散云收破楼阁,虹残水照断桥梁。

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好着丹青图画取,题诗寄与水曹郎。

注释:张员外:指张籍,张籍曾任水部员外郎。吟玩:吟诵玩味。淡烟:淡淡的烟雾。间斜阳:不一会斜阳射出光芒。蜃:大蛤。古人误认为蜃吐气成“蜃景”,亦称“海市蜃楼”。其实是光线经不同密度的空气层,发生显著折射时,把远处景物显示在空中或地面的奇异幻景。诗中“蜃散”即“蜃景”散了。破楼阁:空中楼阁破灭消失。断桥梁:虹象曲桥状,虹残则曲桥断。字一行,大雁飞时有时在空中排成“一“字形。丹青:中国古代绘画用的颜料。图画取:用画画下来。水曹郎:即张籍。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的写景诗。作者抓住时间、地点、季节、景物等特点,上下远眺,把雨后夕阳中景物的颜色、动态等写得鲜奇无比。张籍读到这首寄给他的诗后,对诗中写景之妙大为赞叹,在答白居易的诗中写出“乍惊物色从诗出”的句子。“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一“翻”一“点”,写白浪,写雁行,把天上地上秋末冬初的景色写得明丽、开阔、清新、鲜明,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参考资料:

白居易

白居易所写的《宝塔诗》分为两篇,一篇是《大雷音寺》,一篇是《小雷音寺》。

《大雷音寺》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们经过朱雀桥、乌衣巷口时,看到野草花和夕阳,会想起王谢堂前那些飞翔的燕子。这些燕子如今已经不在王谢堂中了,它们来到了寻常百姓家里。

大都市里,书香门第失去了诗翰,散落在平民百姓家中。

大千世界里,美好的东西不会只留在一些特定的地方,而是飘散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轻舟已过万重山,此去何须问津坛。

江南江北梅花发,又闻子规啼夜阑。

我们在轻舟中穿越了数不清的高山,到达了一个没有人问津的地方。江南江北的梅花正在开放,我们听到子规鸟在夜晚无休止地啼叫。

这里描述了生命的旅程,在一路历经万难之后,我们可能来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寻找那些我们追求的东西。

《小雷音寺》

寺临一片水,楼观出林间。

潺潺向西去,波荡广寒间。

小雷音寺建在水边,楼阁从树林中挺立而出。水向西流去,波光粼粼,宛如在广寒仙境中。

清凉优雅的景色,让人感到心旷神怡。

忽闻歌古调,胜管在禅关。

板洛钟声断,夜永猿声寒。

我们突然听到古老的歌曲传来,笛子声从禅关处飘来。板洛(一种佛教打击乐器)的钟声打破了安静,夜场的猴子声也传入听觉。

这里描述的是,在一个宁静的环境中,意外的声音和杂音可能揭示出存在的内涵和哲学意义。

黄叶散连天,楼上独行客。

愁心摇落一江春,独倚西楼叹。

秋天黄叶飘散,连绵不断向天际飞去。身为独行客的自己孤独地站在楼上,看着愁绪满满一江春水缓缓流逝,心中惆怅无比。

这里道出了一个人孤独的心境,怀着失落和哀愁的情感面对世界。

白居易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多以田园生活为主题,其中《观刈麦古诗》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描写了白居易在田间观看农民们收割麦子的情景,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重。下面,我们来一起欣赏这首诗,并了解白居易在田间的生活。

观刈麦古诗翻译

夏日田间,麦子已经成熟,农民们开始收割。白居易在田间漫步,看到了这一切,他的心情也变得愉悦起来。他看到农民们劳作的身影,心中充满了敬意。他写下了这首《观刈麦古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双燕子,穴在井上王。

飞入插花院,来往种菜房。

今日听君歌,暂凭杯一觞。

这首诗描写了农民们在夏天收割麦子的场景。他们的劳作是非常辛苦的,但他们依然保持着坚韧的精神。白居易也在诗中表达了对农民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白居易在田间的生活

白居易在唐代时期曾经担任过官员,但他并不喜欢官场生活。他更喜欢田园生活,经常到田间去散步,观察农民们的生活。他喜欢和农民们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思想。他也在田间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歌,如《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等。

在田间,白居易的生活非常简单。他穿着朴素的衣服,和农民们一起劳动。他喜欢和农民们一起吃饭,品尝当地的美食。他也喜欢和农民们一起喝酒,聊天,分享彼此的故事和经验。他认为农民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应该得到尊重和关注。

结尾

白居易的《观刈麦古诗》描写了他在田间观察农民们收割麦子的情景,展现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敬重。他在田间的生活非常简单,但他却能从中体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从中汲取到创作的灵感。他的诗歌也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的关注。我们应该学习白居易的精神,关注农民,珍惜自然,追求简单而美好的生活。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

忆在贞元岁,初登典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知。

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也。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唐昌观玉蕊,崇敬寺牡丹,花时多与微之有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辛大丘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绅,形短能诗,故当时有迂辛短李之号。

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刘三十二敦质,雅有儒风。庾七玄师,谈佛理,有可赏者。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

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双声联句,八面宫棋,皆当时事。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

寒销直城路,春到曲江池。

树暖枝条弱,山晴彩翠奇。

峰攒石绿点,柳宛麹尘丝。

岸草烟铺地,园花雪压枝。

早光红照耀,新溜碧逶迤。

幄幕侵堤布,盘筵占地施。

征伶皆绝艺,选妓悉名姬。

铅黛凝春态,金钿耀水嬉。

风流夸坠髻,时世斗啼眉。

贞元末,城中复为坠马髻、啼眉妆也。

密坐随欢促,华樽逐胜移。

香飘歌袂动,翠落舞钗遗。

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

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抛打曲有《调笑》,饮酒有《卷白波》。

残席喧哗散,归鞍酩酊骑。

酡颜乌帽侧,醉袖玉鞭垂。

紫陌传钟鼓,红尘塞路歧。

几时曾暂别,何处不相随?

荏苒星霜换,回环节候推。

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

运偶千年圣,天成万物宜。

皆当少壮日,同惜盛明时。

光景嗟虚掷,云霄窃暗窥。

攻文朝矻矻,讲学夜孜孜。

策目穿如札,时与微之结集策略之目,其数至百十。

毫锋锐若锥。时与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相顾辄笑,目为毫锥。

繁张获鸟网,坚守钓鱼坻。

谓自冬至夏,频改试期,竟与微之坚待制试也。

并受夔龙荐,齐陈晁董词。

万言经济略,三道太平基。

中第争无敌,专场战不疲。

辅车排胜阵,掎角搴降旗。

并谓同铺席、共笔砚。

双阙纷容卫,千僚俨等衰。

谓制举人欲唱第之时也。

恩随紫泥降,名向白麻披。

既在高科选,还从好爵縻。

东垣君谏诤,西邑我驱驰。

元和元年,同登制科。微之拜拾遗,予授盩厔尉。

再喜登乌府,多惭侍赤墀。

四年,微之复拜监察,予为拾遗、学士也。

官班分内外,游处遂参差。

每列鹓鸾序,偏瞻獬豸姿。

简威霜凛冽,衣彩绣葳蕤。

正色摧强御,刚肠嫉喔咿。

常憎持禄位,不拟保妻儿。

养勇期除恶,输忠在灭私。

下鞲惊燕雀,当道慑狐狸。

南国人无怨,东台吏不欺。

微之使东川,奏冤八十馀家,诏从而平之,因分司东都。

理冤多定国,切谏甚辛毗。

造次行于是,平生志在兹。

道将心共直,言与行兼危。

水暗波翻覆,山藏路险巇。

未为明主识,已被幸臣疑。

木秀遭风折,兰芳遇霰萎。

千钧势易压,一柱力难支。

腾口因成痏,吹毛遂得疵。

忧来吟贝锦,谪去咏江蓠。

邂逅尘中遇,殷勤马上辞。

贾生离魏阙,王粲向荆夷。

水过清源寺,山经绮季祠。

心摇汉皋佩,泪堕岘亭碑。

并途中所经历者也。

驿路缘云际,城楼枕水湄。

思乡多绕泽,望阙独登陴。

林晚青萧索,江平绿渺弥。

野秋鸣蟋蟀,沙冷聚鸬鹚。

官舍黄茅屋,人家苦竹篱。

白醪充夜酌,红粟备晨炊。

寡鹤催风翮,鳏鱼失水鬐。

暗雏啼渴旦,凉叶坠相思。

此四句兼含微之鳏居之思。

一点寒灯灭,三声晓角吹。

蓝衫经雨故,骢马卧霜羸。

念涸谁濡沫,嫌醒自啜醨。

耳垂无伯乐,舌在有张仪。

负气冲星剑,倾心向日葵。

金言自销铄,玉性肯磷缁?

伸屈须看蠖,穷通莫问龟。

定知身是患,当用道为医。

想子今如彼,嗟予独在斯。

无憀当岁杪,有梦到天涯。

坐阻连襟带,行乖接履綦。

润销衣上雾,香散室中芝。

念远缘迁贬,惊时为别离。

素书三往复,明月七盈亏。

自与微之别经七月,三度得书。

旧里非难到,馀欢不可追。

树依兴善老,草傍静安衰。

微之宅在静安坊西,近兴善寺。

前事思如昨,中怀写向谁?

北村寻古柏,南宅访辛夷。

开元观西北院,即隋时龙村佛堂,有古柏一株,至今存焉。微之宅中有辛夷两树,常此与微之游息其下。

此日空搔首,何人共解颐?

病多知夜永,年长觉秋悲。

不饮长如醉,加餐亦似饥。

狂吟一千字,因使寄微之。

注释

微之:见《赠元稹》注。元和元年(806年)与白居易同登制科,对策第一,拜左拾遗。出为河南尉。元和四年(809年)拜监察御史,五年贬江陵(今属湖北)士曹参军。

典校司:指秘书省。贞元十九年(803年)元稹、白居易登吏部科第,授秘书省校书郎。

分:情分。金兰契:形容友情深厚,相交契合。

药石:药剂和砭石,泛指药物。此处用来比喻规劝之言。

友直:出自《论语·季氏》,指与正直的人交朋友。偲偲:相互勉励,相互督促,出自《论语·子路》“朋友切切偲偲”。

慈恩塔:又名大雁塔,在今陕西西安东南慈恩寺内。唐时进士题名于此。

皇子陂:即永安坡,在长安万年县南。

唐昌:唐昌观,在长安安业坊南。因唐玄宗女唐昌公主而得名。观中有玉蕊花,相传为公主亲手种植。

崇敬:崇敬寺,在长安靖安坊。

迂辛:辛丘度,与元稹、白居易为同年科第。

短李:李绅,字公垂,排行第二十,元稹、白居易的诗友。因个子矮小,故称。

敦质:刘敦质,字太白,刘知几的曾孙。

玄师:庾玄师。

双声:即双声、叠韵。音韵学中将声母相同的两字称为双声,韵母相同的两字称为叠韵。诗词创作中多用此造成声律上和谐婉转的效果。

宫棋:亦名逼棋,古代棋艺的一种。它常以黑白棋子杂布局中,各认一子为标,左右巡拾,以所得多少为胜负。

三省:指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

九逵:指都城大道。

直城:汉长安城西出第二门为直城门,此处指长安外郭城。唐人常用来与曲江对称。

曲江池:在长安升道坊南,其水曲折,唐时为著名游赏胜地。

石绿:一种作画颜料,色绿。

麹尘:麹上所生菌,色淡黄,因以指淡**。

侵:侵占,此处指堤上设置帷幔。

坠髻:堕马髻,当时流行的一种发型,发髻侧在一边。

啼眉:啼眉妆,当时流行的一种妆容,眼下淡施胭脂,似啼痕。

筹:酒令筹,用以巡酒行令。红螺碗:以螺制成的酒杯,形容用具精美。

觥、卮:皆盛酒器皿。

调笑:抛打是行酒令的一种方式,伴以奏乐曲调。《调笑》是其曲调之一。

卷波:卷白波,一种酒令,唐时流行。

荏苒:时光流逝。星霜:因星辰每年一转,霜每年遇寒而降,古人常以星霜代指年岁。

两衙:早衙、晚衙。

考:官员考课。资:官资,任官所历年资。

偶:同“遇”,遇合。圣:圣主。

天成:合乎自然,不假人工。

矻矻:勤劳不懈的样子。

策目:试策篇目。为参加制举,白居易曾与元稹共同拟作《策林》,共七十五目。穿札:原意为射穿铠甲,此处比喻策文文风犀利。

坻:水中高地。

夔、龙:舜时二臣名。

晁、董:汉时晁错、董仲舒,均举贤良对策。

三道:试策规定为三道。

专场:独擅一场,无所匹敌。

辅车:脸颊骨与牙床,古谚有云“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常用来比喻互相依存的关系。

掎角:分兵牵制,互相呼应。角谓执其角,掎谓拖其后足。搴:拔取。

双阙:宫殿前建双阙,左右各一。容卫:仪仗、护卫。

俨:俨然,庄重严肃的样子。等衰:等次,等级。衰,从上到下的次序。

紫泥:古时以泥封书信,泥上盖印。皇帝用紫泥,后代指诏书。

白麻:白麻纸,唐时凡遇国家大事,以白麻纸书写诏诰。

縻:牵制,统领。此处指封官。

东垣:门下省。元稹授左拾遗,为门下省属官。

乌府:御史台,因御史府中列柏树,常有数千乌鸦栖宿。

墀:台阶。宫殿以丹涂墀。

鹓鸾:鹓雏与鸾凤,比喻朝廷官员。

獬豸:传说中的神兽,能辨别是非曲直。御史戴獬豸冠。

葳蕤:形容草木旺盛的样子。

强御:豪强,有权势的人。

喔咿:献媚强笑的样子。

持禄位:保持俸禄官位。

鞲:臂套,打猎时用以驾鹰。

慑狐狸:震慑狡猾佞人。此诗以鹰、犬称誉元稹。

东台:东都御史台。唐时东都洛阳设百官分司之职。元稹于元和四年拜监察御史,奉使东川,其后分司东都。

定国:于定国,字曼倩,西汉名臣,为人谦恭,能决疑平法,被朝廷誉为:“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于定国为廷尉,民自以不冤。”

辛毗:字佐治,三国魏文帝时侍中。魏文帝欲迁徙冀州十万户充实河南,辛毗力谏。文帝不听而起,辛毗竟拉着文帝衣襟再谏。后来,文帝只迁五万户。

造次:匆忙,仓促。出自《论语·里仁》:“(君子)造次必于是(仁),颠沛必于是。”

在兹:念兹在兹,念念不忘。

险巇:泛指道路艰难。

木秀遭风折:即“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比喻才能或品行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嫉妒、指责。秀,突出。

兰芳:比喻有才能的人。

腾口:同“滕口”,张口放言。痏:疮瘢。

吹毛遂得疵:即吹毛求疵。疵,缺点。

贝锦:比喻诬陷他人、罗织成罪的谗言。

江蓠:一种香草。《离骚》中有“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此处“咏江蓠”即咏《离骚》。

贾生:西汉贾谊,文帝时出为长沙王太傅。魏阙: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

王粲:字仲宣,东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年少时曾被征召黄门侍郎,不就,依荆州刘表。荆夷:楚地,春秋时荆楚之地常被称为蛮夷。元稹贬江陵,属楚地。

清源寺:在蓝田县(今属陕西)辋谷。

绮季祠:即祭祀商山四皓之一绮里季的祠庙。在商州上洛县(今陕西商州)西终南山。

汉皋:汉水之滨。相传周时郑交甫在汉水之滨,遇江妃二女,分别时得二女赠佩,行数十步,却发现已空怀无佩。

岘亭碑:在襄阳岘山。史载,晋羊祜常登岘山,因世事变迁、贤达陨落而悲叹。后襄阳百姓建碑于此,祭祀羊祜,望其碑者莫不流涕,杜预称其为堕泪碑。

湄:水边。

陴:城墙之上的女墙。

醪:浊酒。

鳏鱼:鳏是一种鱼,老而无妻亦称鳏。

渴旦:即盍旦,夜鸣求旦之鸟。元稹妻韦丛于元和四年病卒,元稹著《遣悲怀》诸篇悼亡。此句言此事。

骢马:青白色相杂的马。

涸:干枯。濡:沾湿。

啜:喝。醨:薄酒。

伯乐:相传为春秋时期善相马之人。

张仪:战国时策士。楚国丢失和氏璧,疑为张仪所为,痛打后放出,称“舌在足矣”。后张仪入秦,以连横之法破除诸国合纵之计,助秦统一。

冲星剑:指剑气可上冲天际。

向日葵:葵花向日,故有是说。

销铄:金属熔化。

玉性:比喻坚贞的品性。磷:磨损。缁:染黑。

蠖:尺蠖之虫,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地前进。常用来比喻不得志时屈身退隐。

问龟:古以龟占卜。此处指求助鬼神。

无憀:无依赖。岁杪:岁末。

履綦:鞋上的带子。

素书:古人以白绢写书信,故常称书信为素书。

兴善:兴善寺,在长安靖善坊,占据一坊之地。

靖安:长安静安坊,与靖善坊东相接。元稹宅在靖安坊西,故西与兴善寺相近。

开元观:在长安道德坊,本隋秦王浩宅。

评析

诗书往来,例为佳话。此诗直言《代书诗》,既是寄给元稹的书信,又是一首排律长诗。诗中步步为营,逐层铺叙,叙述了二人订交、并游、应试与为官,并着重描述了元稹被诬遭贬的经历,抒发了诗人对友人遭遇的同情、愤懑与担心,以及绵绵的思念。

此诗结构并不复杂,大体可分为三部分:首句至“平生志在兹”,追述二人交谊;“道将心共直”至“当用道为医”,写元稹仕途不顺和逝妻之痛;“想子今如彼”以下,为诗人自谓,抒发自己对元稹的思念和担忧。这种安排虽看似简单,却充满深情。叙交谊,“心事一言知”仅一句便切中肯綮,勾勒出二人心有灵犀式的交谊,被古人赞其为“千古神交,在此一语”。而“几时曾暂别,何处不相随”,真实地写出少年遇知音的如影随形与相亲相爱,直是白诗声口。“中第争无敌”又充满了昂扬向上的意气,正是少年风采。叙元稹,言及“一点寒灯灭,三声晓角吹”,一种悲凉萧瑟的气息呼之欲出。“念涸谁濡沫,嫌醒自啜醨”,更是入心之语,仿佛诗人感同身受,体会到朋友丧妻的那种痛彻心扉的伤痛。抒己情,“病多知夜永”下四句,写足诗人因思念而心绪不宁,惶惶终日,甚至不敢饮酒加餐,二人友情之深刻、诗人想念之殷切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白居易将思念友人之意,敷衍千言,对仗工整,辞采精美,用典丰赡。这与歌行体长诗如《长恨歌》《琵琶行》几乎不用典明显不同,符合排律体制的要求。全诗细致入微,又华赡有致,行至终篇,仿佛仍有馀力。诗或许无关书也,或许无关理也,但没有渊博的学识和充裕的辞采也是很难敷衍长篇,不能一概抹杀以学问为诗者。然而,正如清纪昀《删正二冯评阅〈才调集〉》所说:“此种只备诗家一体,无烦专意为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35516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1-28
下一篇2023-11-2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