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夫人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蝴蝶夫人
作者:宇文拓
封面大图
更新时间2005-5-8 16:15:00 字数:49
用游戏卡片改的……
第二幕的附图就是这个。
PS水平不好,大家多多包涵。
第一幕
更新时间2005-5-7 11:45:00 字数:4065
故事发生在十九世纪末的日本长崎海港。山脚下,有一座面临大海的精巧可爱的日本房屋。房前还有个不大的花园。而现在在屋子里站着的,那穿着一身纯白海军军装的英俊军官,正是自己的未婚夫……不、马上就是丈夫了……
花火站在幕布后,甜甜地笑着。原本应该是一边酝酿情绪一边等待上场的,但现在看来,演员的情绪根本用不着再酝酿了。
“傻瓜……”花火咬了咬下嘴唇,“为什么这么兴奋哪,这样下去的话,就演不好下一场戏了呀。”
然而徒劳的克制也无法动摇心中的喜悦,幸好这对第一幕的影响不大……该自己上场了。花火踏着轻盈的步伐,打着一把小花伞,像一片移动的花儿似的,向着舞台中央的白色海军服飘去:
“越过那海洋~越过平原~春天的和风带来了温暖~~”
“他会不会也正在看着我的表演?”借着将脸转向台下的机会,花火在人群中寻找着那个扰乱自己心丝的人。随即她意识到自己居然在舞台上心猿意马,不禁双颊绯红。
“我是全日本和全世界最快活的姑娘~我已听到幸福的召唤~~啊~!甜蜜的爱情已来到心间……
故事里的蝴蝶之爱,固然让人唏嘘,然而在此之外,蝴蝶振开的双翅后掩盖的幻想带来的悲剧,让人难以释怀。
在由美籍华裔剧作家黄哲伦创作的《蝴蝶君》中,就像影片的名字所提示的那样,在蝴蝶这一唯美的意象之后,隐藏的是“君”这个在中国文化意想中表现为男性这一主体,看似荒诞不稽,实则有着深刻的内涵。
作为对《蝴蝶夫人》的解构性解读,黄哲伦在《蝴蝶君》中借宋丽玲的口道出了对这种妄自尊大的讽刺。
本为男儿身的宋丽玲其实已经暗示了自己的态度:自己并不是一只依附于人的蝴蝶,相反,他对西方人所热衷的蝴蝶其实是怀着一种介于悲悯与不屑的态度的。然而,陷入对一位完美的东方女性的爱慕中的高仁尼并不能揣味到这种暗示。
高仁尼对他的“蝴蝶”——宋丽玲所抱有的感情是否就是真爱,这一点很值得玩味。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但当一种狂热的相信渐渐演变成为一种偏执的时候,蝴蝶即成为一种早已浇筑好的模板,而非实体,初时爱得有多真挚多热烈,面具退去之时就有多幻灭多惨淡。
影片里最精彩的两次完全迥异于《蝴蝶夫人》的设定,在让观众感到震撼的同时,也会生发无解的悲哀。在《蝴蝶夫人》中,悲哀的“蝴蝶”是蝴蝶夫人,在幻想出来的美好里了结生命的也是蝴蝶夫人,而平克顿这个形象,是作为一个捕蝶者,一个虽然“存在着诸多缺陷”却依旧优越于东方女性的存在。他对蝴蝶夫人抱有的只不过是对东方的窥探和好奇,这种幻想不长久,也不会长久。
卓阿基诺·罗西尼
〔1792-1868)十九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三杰之一,生于意大利贝萨洛。他十岁师从蒂塞学和声,后在波伦亚音乐学院跟马太学对位。
罗西尼受作为歌剧演员的母亲的影响,十四岁起习作歌剧。十年后他所作的《塞维尔的理发师》,集意大利喜剧的精华,它语言生动,形式自由、充满幻想的意大利喜歌剧的代表作。
他的创作继承了意大利注重旋律及美声唱法的传统,音乐充满了炫技的装饰和幽默喜悦的精神,他并吸收了同时代作曲家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乐来取代和丰富原来仅作音高提示的古钢琴伴奏。1829年罗西尼写了搁笔之作《威廉·退尔》,这部作品反映了民族自主的愿望,并对大歌剧体裁的形成起到了推进作用。
在罗西尼所创作的近四十部歌剧中影响较大的除《塞维尔的理发师》和《威廉·退尔》外,还有《灰姑娘》、《偷东西的喜鹊》以及正歌剧
《奥赛罗》、《摩西》等。
居塞比·威尔第
Giuseppe Verdi (1813-1901), 意大利伟大的歌剧作曲家。曾投考米兰音乐学院,未被录取,后随 拉维尼亚学习音乐。1842年,因歌剧《纳布科》的成功,一跃而成意大利 第一流作曲家。当时意大利正处于摆脱奥地利统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剧作品《伦巴底人》、 《厄尔南尼》、《阿尔济拉》、《列尼亚诺战役》等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来斗争,有 “意大利革命的音乐大师”之称。
五十年代是他创作的高峰时期,写了《弄臣》、《游吟诗人》、《茶花女》、《假面舞会》等七部歌剧,奠定了歌剧大师的地位。后应埃及总督之请,为苏伊士运河通航典礼创作了《阿伊达》。晚年又根据莎士比亚的剧本创作了《奥赛罗》及《法尔斯塔夫》。一生创作了26部歌剧,善用意大利民间音调,管弦乐的效果也很丰富,尤其能绘声绘色地刻划剧中人的 欲望、性格、内心世界,因之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歌剧作曲家之一。
一、激动的一跳 1849年1月27日,威尔第(1813-1901)的歌剧《列尼亚诺战役》初次上演于罗马的阿根梯那剧院。当时罗马正处于革命高潮,工人、手工业者和部分小资产者都行动起来,举行示威游行,要求建立临时政府,召开全意大利议会。教皇已经逃到那不勒斯。
歌剧演出十三天以后,罗马制宪会议根据意大利 民族解放运动领袖加里波第(1807—1882)的提议,宣布成立罗马共和国。歌剧演出时,剧院里挂满了国旗。舞台上所演的,是1176年伦巴第各城市的同盟军抵御德国皇帝“红胡子”腓特列第一(约1123—1190)侵略的事件。伦巴第的首府就是米兰,而故事发生的地点列尼亚诺在歌剧演出的当时,是奥地利所控制的四个要塞之一。在此时此地演出这样一部歌剧,本身就是一种爱国示威。
第一幕中的爱国合唱曲《意大利万岁》很快便在群众中间流传开来,成为 当时的革命歌曲。歌剧演出时观众情绪的热烈,是不言而喻的。作曲家和演员一次次被暴雨般的掌声唤出来谢幕,整个第四幕不得不重演了一遍。在这一幕中,米兰人民焦急地等待着列尼亚诺的战报。胜利的消息传来,德国军队一败涂地,“红胡子”被人民英雄阿里哥拖下马来,阿里哥也受了重伤。被奸人挑拨的罗兰多和他的战友阿里哥重归于好,阿里哥吻着国旗死去。演出第二幕的最后一场时,剧场里发生的意外事件可以说明这部歌剧对意大利人有多么大的煽动力。在这一场中,被诬勾引罗兰多之妻的阿里哥,被罗兰多关在碉堡的一间面临波河的房子里,并剥夺了他参加战斗的权利,作为惩罚。
战士们唱着慷慨激昂的出征歌,和描绘波河咆哮的音乐交织在一起。愤怒绝望的阿里哥再也忍受不了逃避为祖国的荣誉而作战的耻辱,他冒着生命危险,高呼 “意大利万岁”,从窗口跳进了波河。当时剧院的顶层楼座里坐着一位骑兵军官,他被如火如荼的音乐 所激动,不由自主地扯开军装,做着和舞台上的阿里哥同样的动作,从楼座的栏杆上跳进了乐池。奇怪的是,这情不自禁的纵身一跳,既没有使他骨断筋折,也没有碰伤任何人。
二、此时无声胜有声1851年3月11日,威尔第的歌剧《利哥莱托》(又名《弄臣》)在威尼斯的菲尼且剧院初次演出。 扮演孟图阿公爵一角的,是意大利男高音歌手米拉泰。在第四幕里,公爵要唱一首优美动人、雅俗共赏的歌曲《女人哪!真会变》。威尔第惟恐这首歌曲一传出,会在歌剧上演以前就到处传唱开来;因此,他到3月11日的下午,才把这首歌曲的谱子交给米拉泰。这天晚上,《女人哪!真会变》的 公爵之歌经米拉泰一唱,果然不胫而走,风靡一时。下一场演出时,乐队一奏这首歌曲的引子, 观众就跟随着哼了起来。威尔第对此非常恼火,他就想了一个巧妙的办法,把总谱稍作改变,在歌声 进入以前,乐队突然停止了一小节。好事的观众照样哼唱,乐队却鸦雀无声,没有继续下去,结果大出洋相,自讨没趣。以后 歌剧演出时,观众就不再跟着乐队哼哼不绝了。两年以后(1853年3月6日),歌剧《茶花女》在同一剧院初次演出时,威尔第用了同样的手法,来处理第一幕里《饮酒歌》的引子。
三、巴瑞济对威尔第的热情援助 威尔第的父亲曾开过一个杂品小铺,为了经营,威尔第的父亲常到布塞托找一位有钱的富商——巴瑞济进货。巴瑞济是一个真正的音乐爱好者,他能吹奏长笛、单簧管和圆号,而且发现了小威尔第 的音乐天才。威尔第年少时,曾在布塞托住了两年,并且有一段时期同一个鞋匠住在一起,到星期天还要跋涉三英里回家弹风琴。当巴瑞济得知之后,他给这个男孩安排了一个经营杂货铺的工作,并把他带回家去住。每天晚上,男孩跟教师学习拉丁文,又跟大教堂的风琴师学音乐。威尔第如饥似渴地 读一切他能找到的东西,在巴瑞济优美的维也纳钢琴上练习,并且同巴瑞济漂亮小女儿玛格丽塔弹 二重奏。他还为自己和玛格丽塔创作一些钢琴曲,为教堂创作一些赞歌,为军乐队创作一些进行曲。
最后,巴瑞济设法在镇上筹集了一笔钱,作为一项奖学金,以便送威尔第到伟大的城市米兰的 音乐学院学习。后来威尔第到米兰去参加入学考试,但没有成功,这一次失望对他是残酷的。但是他留在 米兰继续跟私人教师学习。两年以后,在一次测验中,威尔第作了一首使音乐学院的二十八个学生演奏都不及格的赋格曲。然后威尔第回到布塞托,管理巴瑞济的爱乐社。在那里,他娶了小玛格丽塔为妻,并且开始研究他的第一部歌剧。对于威尔第来说,巴瑞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物之一。正是巴瑞济使威尔第成为音乐界的幸运儿, 因此威尔第一生都念念不忘这位前辈的知遇之恩。
普契尼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 1858-1924)
意大利歌剧作曲家。出身音乐世家,但家境贫寒。1880年入米兰音乐学院,1883年毕业。1884年创作第一部歌剧《群妖围舞》其后一直致力于歌剧创作。共有作品12部,著名的有《、玛侬 菜斯科》(成名作,1893)、《艺术家的生涯》、《托斯卡》、《蝴蝶夫人》、《西方女郎》等。取材作家戈齐的一篇有关中国故事的歌剧《图兰朵》没有完成。其创作有真实主义倾向,多取材于下层市民生活,表现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对他们的同情。音乐语言丰富、旋律优美明媚,具有及强的歌唱性。配器与和声技术高超。剧情遵循“有趣、惊人、动人”的原则,善于驾驭舞台戏剧效果。
吉亚卡摩·普契尼 (Giacomo Puccini,1858-1924),意大利歌剧作家。毕业于米兰音乐学院,是十九世纪末至欧战前真实主义歌剧流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这一流派追求题材真实,感情鲜明,戏剧效果惊人而优于浪漫主义作品,但有时对中下层人们精神世界的反映缺乏更深刻的社会思想。普契尼的音乐中吸收话剧式的对话手法,注意不以歌唱阻碍剧情的展开,除直接采用各国民歌外,还善于使用新手法。成名作是1893年发表的《曼侬·列斯科》。
作品还有《蝴蝶夫人》、《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西部女郎》等十余部。在歌剧《图兰多特》中采用了中国民歌《茉莉花》。
作品链接:歌剧《蝴蝶夫人》
歌剧《艺术家的生涯》
歌剧《托斯卡》
歌剧《图兰多特》
歌剧《贾尼·斯基基》
晴朗的一天》选自歌剧《蝴蝶夫人》,是这部作品中最为著名的咏叹调。《蝴蝶夫人》是一部爱情悲剧作品。一个美丽的日本姑娘巧巧桑为了爱情背弃了宗教信仰,脱离了家庭关系,嫁给了美国海军军官平克顿。婚后不久,平克顿回国,一去三年杳无音讯。在此期间,蝴蝶夫人拒绝了许多追求者,她深信丈夫终有一天会回到自己身旁。但不幸终于发生了。一天,平克顿回来了,但是却带着回国后娶的美国妻子凯蒂。他们回到了蝴蝶夫人的家,并要带走他和蝴蝶夫人所生的儿子,蝴蝶夫人万分悲痛,最后用父亲留给她的宝剑自刎了。《晴朗的一天》这一咏叹调是在整部作品的第二幕,痴情的蝴蝶夫人日夜思念着丈夫,幻想着他归来时的幸福情景,她面向大海,唱出这一段咏叹调。作曲家在其中运用了宣叙调和咏叹调的互相对比、相互结合的手法,深刻地揭示出蝴蝶夫人内心的炽热感情和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迫切心情。尤其将东方女性内在、羞涩的心理刻画的细腻而传神
这首咏叹调开始时是四三拍,很安静的行板,抒情的旋律,细腻地提示了蝴蝶夫人心灵深处对幸福的向往。这里,作者大幅度运用朗诵式的音调,特别是当唱到“谁来了,谁来了”以后,曲调由平稳的四二拍转入急促的八四拍,音调和唱词渐趋密集,形象地刻画出她盼望丈夫回来的迫切而真挚的心情。乐队在这里也充分发挥交响性的伴奏功能,烘托了唱段。如开始时,优美的小提琴齐奏伴随着蝴蝶夫人的歌声,表现她对幸福的向往;以定音鼓模拟军舰进港时所发出的隆隆礼炮声;当唱到“谁来了,谁来了”时,乐队以轻盈伴奏,仿佛远方出现了人影;唱到“满腔热情像火焰”时,乐队铜管齐鸣,加强了气氛。
1786年5月1日,《费加罗的婚礼》在维也纳国家剧院举行公演,莫扎特亲自指挥,演出大获成功!全剧最著名的有以下四个唱段:费加罗的咏叹调--再不要去做情郎;男仆凯鲁比诺的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罗西娜的咏叹调--何处寻觅那美妙的好时光?;罗西娜与苏珊娜的二重唱--微风轻轻吹拂的时光
第一幕:伯爵府第的阁楼房间里众人们唱了一首欢乐的合唱之后,就退场了。伯爵则把一肚子的火都撒到了可怜的凯鲁比诺身上:“你立刻到军队里去当兵!”
说完,他怒气冲冲地走了。
满面愁容的凯鲁比诺,不知该怎么办才好。费加罗在一边不但不同情他,还幸灾乐祸地唱了起来:“你不用再去做情郎,不用天天谈爱情。再不要梳油头、洒香水,更不要满脑袋风流艳事。小夜曲、写情书都要忘掉,红绒帽、花围巾也都扔掉。男子汉大丈夫应该当兵,抬起头来,挺起胸膛,腰挎军刀,肩扛火枪,你是未来勇敢的战士……
”
凯鲁比诺对费加罗所讲的话毫无兴趣,他仍然是满脸苦相,垂头丧气。http://wwwsygzdqtcomcn/yangxudong/gjxs1001htm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