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的历史渊源和世界著名摄影师简介。

照片的历史渊源和世界著名摄影师简介。,第1张

  摄影技术发展史

  如果从明亮景物上反射来的光线,通过一个小孔进入一个暗室,便可在对面墙壁上,形成一个暗淡的景物影像,图中的影像是上下颠倒的,因为从物体上部来的光线,只能照射到墙壁的下部,从下部来的光线,只能照射到墙壁的上部这种暗室成像的现象,在古代就已经知道了1558年,G·波儿塔(Giovanni Porta)就曾对暗室成像加以清楚的叙述大约也是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发现,将墙壁上的小孔挖大,装上一个望远镜的镜头,便可以形成一个更明亮、更清楚的影像这些作为暗室用的房子,主要是设在公共建筑里,或公园里,以供人们观赏有些至今仍然留存着

  到17世纪,一些小的便于携带的暗箱(camera obscura),常被用来作为艺术家画画的辅助工具他们将四面封闭的暗箱装在一个轿子上,以便于短途运送,暗箱的顶上装有镜头及反光镜反光镜将光线反射在暗箱内的画板上,形成直立的影像有的是反光式暗箱,可以放在桌子上有的甚至可以放在手上在这些暗箱中,影像可以直接描在纸上这种发明,对准确地描绘风景建筑的透视与比例,是极为有用的

  暗室的基本原理由于光是走直线的,所以,一个小孔能将阳光照耀下的景物在暗室中形成一个粗略的影像

  感光材料

  许多世纪以来,人们就已知道,有些物质在阳光的长时间曝晒之后,会变黑,或退色对于这种变化,人们常常认为,像烧饭那样,是由于"热",而不是由于"光"在起作用有些银化合物尤其敏感早在1727年,德国J·舒尔策(J·Schulze)教授曾证明,将硝酸银与白粉混合成的白色溶液,置于玻璃瓶之中,面向阳光的一侧将会变黑他指出,单是热不会产生这样的效果

  这时,你可能会想,艺术家的暗箱和科学家的化学感光材料,可以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摄影来了事实并不然

  大约是1800年,一位著名的英国陶瓷工人的儿子T·韦奇伍德(Thomas Wedgwood),曾将不透明的树叶放在涂有硝酸银的皮革上,试图制作"阳光"(Sun-picture)他将皮革放在太阳下曝晒,皮革上未被复盖部分即逐渐变黑,而当取下树叶时,便留下白色的影子(左图)不幸的是,韦奇伍德未能防止这些仍有感光能力的白色部分变黑(除非他用微弱的烛光来观看)他也不能将暗箱所形成的影像记录下来,因为光线实在太弱了直至1805年他去世,韦奇伍德始终未能在这方面取得任何进展

  下一步的改进工作,是在将近20年之后,才在法国出现在那里,N·尼埃普斯(Nicephore Niepce)试图把暗箱中的影像直接记录在涂有化学药剂的石块或金属面上,并希望将这影像用新发明的平版印刷术印刷出来根据尼埃普斯的书信记载,1816年,他曾用氯化银感光纸记录了一个非永久性的黑白相反的影像("负像")但是,尼埃普斯想要得到的,是在金属板上形成一种正像,以便蚀刻后,能用油墨印刷出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用一种油溶的白沥青,涂在一块铅锡合金板上,经长时间曝光,使沥青硬化然后,将金属板置于熏衣草油中,把白沥青的未硬化部分洗去这样,影像的明亮部分成为白色,在黑色金属板的衬托下,显现为影调与原物相似的正像

  尼埃普斯称这个方法为"阳光摄影法"(heliography),通过蚀刻,可在半透明纸上印制为像片

  1826年,他成功地将一块铅锡合金板置于一个暗箱中,从他房子的顶楼工作室里,把窗外的景物记录了下来曝光时间约是8小时这幅样子粗糙的影像,是用暗箱拍摄的第一幅永久性照片,至今仍存在

  尼埃普斯的这个日光硬化摄影法,后来,经过改进,为印刷制版所采用,但由于光敏度过低,始终没有直接应用于摄影上

  达盖儿式摄影法

  L·达盖儿(Louis Daguerre)是巴黎艺术家和风景画家(左上图)他是了解尼埃普斯的少数几个人之一

  达盖儿早以创办"西洋镜"(dioramas)而闻名他用大幅的风景画片,加上特殊控制的灯光效果,使观众通过一个小孔,看到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及陌生的地方,借此达到娱乐的目的后来,他用暗箱进行精心的描绘,以供"西洋镜"展出不久,他对用银化合物的化学方法来记录影像发生了兴趣,并想加以尝试

  他先同尼埃普斯通信,最后与他合作,共同探索"阳光摄影"的奥秘但是,没有结果沥青法的光敏度太低,而尼埃普斯又不愿像达盖儿所主张的那样,用银盐作进一步的试验4年后,尼埃普斯死了,没有取得丝毫的进展

  后来,达盖儿继续用金属板进行试验这时,他用的是铜板,表面镀以银,并用碘蒸气进行光敏化,使铜板上形成一层碘化银但是,它的光敏度实在太低了,即使用当时最好的镜头,也拍不出影像来后来他发现,当他把已曝光的铜板放在加热的水银上熏时,影像便得到加强或"显影",这才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至1837年,他已有了一个完整的操作系统对大部分明亮光线下的景物,曝光时间约为30分钟,拍摄出来的效果,是细致的灰白色的影像,衬以银色的背景(左下图)

  达盖儿把他的方法名之为"达盖儿式摄影法"(daguerreotype process)可惜,达盖儿自己没有钱来改进他的方法不过,他的发明得到了法国政府的重视,并获得国家津贴奖为了报答政府对他的奖励,他把全部技术公布于众,使他的摄影法得以在法国广泛流传

  1839年8月,法国科学院和艺术学院举行了一次特别会议在这次会议上,达盖儿的一位朋友详细地阐述了达盖儿式摄影法的操作方法

  当时,只有富翁才买得起昂贵的绘画当达盖儿式摄影法公布后,画家们都深深感到自己的生活受到了威胁P·德拉罗徐(Paul Delaroche)感慨地说:"从此,绘画完蛋了!"而各报纸则把这种由"光线的作用"而绘成的金属画片,称之为"有纪念意义的影像"

  达盖儿式摄影法在欧洲传播之后不久,又有了一些新的改进这主要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两个新的步骤,一在原来的第2步之后,一在原来的第5步之后同时,维也纳的J·泼茨沃尔(Josef Petzval),特别为达盖儿式摄影法设计了一个新镜头,它的口径是f36,而不是原来的f11,使暗箱里的影像亮了10倍因此, 从1841年起,曝光时间便减少为约1分钟不久,人像摄影室也建立起来了,人们都纷纷跑到那里,请他们为自己照像每一个人都为得到一幅清晰而逼真的达盖儿式照片而惊喜

  达盖儿式摄影法,1839年

  1、 将一块镀银的铜板彻底清洗,并抛光

  2、 把镀银的铜板置于一个装有碘溶液的小箱子内,在室温下停留5-30分钟,至镀银的表面变为金**为止(可在红灯下观察)这时,镀银的铜板已光敏化,可以放入防光盒内,以供拍照

  3、 在暗箱内曝光5-12分钟(f11镜头)

  4、 将已曝光的镀银铜板置于75℃的水银上方,面朝下,进行"显影"

  5、 用海波溶液将留存的银盐洗去("定影")

  6、 最后用蒸溜水清洗,并晾干

  1840年的改进:增加如下两个步骤

  2a、将镀银的铜板放在卤化银溶液中漂洗,然后按照上述第2步方法再略为处理一次

  5a、将"定影"后的铜板浸于氯化金溶液中,以加强影像的效果

  卡罗式摄影法

  在那期间,英国的一位地主兼业余科学家 H·F·塔尔博特( Henry Fox Talbot ),也在用暗箱进行他自己的记录影像的试验1834年,他用写字纸蘸以氯化银,晾干后,盖以花边或树叶,放在阳光中曝晒结果,像韦奇伍德的试验一样,未被物品遮盖的银盐都变为黑色不过,塔尔博特发现了两个重要的改进方法第一,将已曝光的氯化银纸浸在浓盐水中,可以防止影像的进一步黑化第二,虽然晒出的影像是负像(即黑色部分代表白,白色部分代表黑),但他知道,把这负像通过光线印在另一张感光纸上,可以表现出正确的影调来,现存的塔尔博特的最老照片是1835年拍的(右上图)那时,木匠L·艾比(Lacock Abbey)给他做了一个木制的小暗箱(左下图),装上感光纸,曝光10-30分钟,即可得出清晰可认的影像

  1839年,当听说达盖儿式摄影法将在巴黎公开宣布的时候,塔尔博特担心,他们俩所用的方法是一样的于是,他立即决定将他的方法公之于众,并尽可能传送到远处去这一公布,效果很好,人们提出了很多很好的意见如J·赫谢尔爵士(Sir John Herschel)建议,用海波作为定影剂,要比食盐更好"负片" 、"正片"和"摄影"等名词,都是赫谢尔提出来的"负片",是指用塔尔博特的方法在暗箱中拍出的效果;"正片",是指用"负片"印出的影调正确的像片;"摄影"(用光线描绘),是指用暗箱记录影像的总称

  1840年,塔尔博特对他的摄影法进行了改进他改用碘化银,同时,也用显影液这样,曝光时间就短了一些;通过事后处理,影像也更为牢固了1841年,他把改进后的方法申请专利,并命名为"卡罗式摄影法"(Calotype process)

  负片

  1、 用最高质量的写字纸,在红灯下蘸以稀硝酸银溶液,接着蘸以碘化钾溶液,并擦干

  2、 在纸的一面,用毛刷涂上一层硝酸银和酸溶液,并将已光敏化的纸置于火前烘干然后放入防光盒中,以供拍摄

  3、 在暗箱中曝光1-3分钟

  4、 放在第2步所用的硝酸银和酸溶液中进行显影,但必须加水一倍,使溶液的强度减弱一半

  5、 用海波溶液进行定影,然后水洗及晾干

  正片

  1、 用另一张纸浸于盐水中,并擦干

  2、 在红灯下,用刷子涂上一层氯化银溶液,并晾干

  3、 将负片复盖于纸面上,用镜框压紧,放在阳光中曝晒,至纸面上形成深棕色的影像为止(约20分钟)

  4、 将像纸定影,水洗、并晾干

  在三年的时间内,世界上出现了两个互相竞争的摄影方法但只有一个生存下来

  达盖儿式摄影室

  在达盖儿摄影法公布之后的五年中,在美国,以及在欧洲的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城市中,都建立了人像摄影室(Portrait studio)这些摄影室,常被称为"达盖儿式摄影室"(daguerrean parlor)

  要拍摄一张达盖儿式人像,可是一场严峻的考验首先,你得穿上最合适的衣服,因为,达盖儿式摄影法只对兰色或白色感光,其他颜色大都表现为黑色妇女必须避免穿红色或深绿色的衣服;男子穿深灰色比穿黑色效果要好些

  到了约定的拍摄时刻(那是随着气候而变的,天气不好,就要另行预约),你得爬几级楼梯,到达摄影室那是一个玻璃房子,一般是建在平顶的屋子上(右上图)在这里,你得坐在一个位于高台上的笔直的椅子上在你的头上,是一块兰色的玻璃板,以减低太阳的热量摄影师将调节你头部后面的那个铁夹子,把你的头部固定住你的两个前臂要放在椅子的扶手上,摄影师将告诉你,眼睛要看着摄影机,不能眨眼,不能挪动

  然后,由助手将已光敏化的金属板装入摄影机内,并进行05-1分钟的曝光如果你想要两张照片,就得以同样的方式拍摄两次(有时是将两台摄影机并列一起,同时拍摄)最后,你得到的将是一张装在丝绒盒里的嵌着小小镜框的达盖儿式照片(daguerreotype)

  所有的达盖儿式,差不多都用氯化金进行一次善后处理,使银板显得略为暗些,从而把白色的影像更清楚地突出在画面上如要着色,则另收费在伦敦,一幅专业拍摄的达盖儿式人像,收费是1英磅这就使一般的人不敢问津了,因为,他们一个月都赚不到这么多的钱当然,达盖儿式照片比手绘的油画肖像,还是便宜些不过,也有人这样说:用颜料画的是"肖像",用摄影机拍摄的不过是"照片"而已

  在摄影未发明以前,小型的画像很流行对小型画像的画家来说,这种新发明的摄影方法,简直是一种灾难他们的大部分顾客,都喜爱达盖儿式照片,而不喜欢画像了因此,许多小型肖像画家,都改为拍摄达盖儿式照片,并自命为"艺术摄影家"(artistphotographer)然而,画家与摄影家之间的矛盾,是不可避免的画家们看到,他们的技术正为摄影机所取代他们把摄影家称为"技术员"或"手艺人"诚然,有些摄影家是应当受到批评的,因为,他们的水平往往都不那么高群众的要求是:摄影家和被摄者,都应当为拍摄出较佳的照片而感到高兴

  说句公道话,摄影家的精力主要是集中于化学上及技术上,以及如何避免被摄者感到不舒适他们实在没有时间考虑照片的风格问题因为照片的效果如何,主要是以清晰度和明亮度来衡量所以,拍摄时被摄者要坐稳,光线要充足,这些,在技术上,都是十分重要的至于背景,一般都是深色调的素背景有少数摄影室,为了讨好被摄者,是用绘画作背景,或者,仿照古典式绘画的风格,把高质量的写字台的一角或某种适当的布幕,布置在画面之内

  专业的达盖儿式摄影者拍摄的题材,主要是人像业余摄影者,如艺术家和旅游者,则以风光为主有些出版社也派遣达盖儿式摄影家到国外拍摄风景,那是为旅游书刊作插图用的

  亨利卡提蒂挨-布勒松(法国)

  摄影生涯简介:

  被誉为当代世界摄影十杰之一的举世闻名的抓拍摄影大师——法国著名摄影家亨利.卡蒂埃·布勒松先生(Henri·cartit·Bresson),l908年生于法国塞纳一马恩省。他儿童时代即酷爱美术,曾从师画家戈登奈和安德烈·洛特。

  1922年至1928年,他在中学学习但未毕业。在这段时间里,他有过一架布朗尼照相机,起初只是为了拍些假期生活照片,以便丰富他的纪念相册。不久,假期结束之时他才开始认真地通过取景框观察一切,从而使他心目中的小小世界逐渐变得宽阔起来:由于格里菲斯的巨片《纽约的秘密》、斯特罗海因的处女作《破碎的百合花》、艾森斯坦的《猛禽》等**的影响,加上不久他又结识了一些摄影家,并为他们的摄影作品所倾倒,从此产生了献身于摄影艺术的信念,并以进行摄影、自己亲手冲卷和洗印照片等项工作为极大的乐趣。

  然而,布勒松先生真正从事摄影活动是在30年代初期,即1931年。当时,22岁的布勒松去非洲象牙海岸,并在那里买了一架相机进行拍摄。但一年以后,当他正要回国时才发现这架相机的镜头已经发霉,结果所拍照片全部报废。后来,他发现并购买了莱卡相机。从此这架莱卡相机成为他时刻不离的终生伙伴。

  1931年回国以后,他参加了当时的超现实主义小组并从事摄影活动。1932、年,他第—次在美国纽约,然后又在西班牙马德里展出了他的摄影作品。1934年,他旅居墨西哥一年,从事摄影创作。1935年在美国同保尔·斯特朗从事**拍摄工作。在1936年至1939年期间,布勒松为让.雷诺,阿雅克,贝克尔和安德烈.兹沃波达当助手,拍摄影片《生活属于我们》、《乡村一部分》和《火的规律》以及纪录片《生命的胜利》。

  1940年,布勒松先生被德国当局逮捕,经过两次试逃,终于成功。越狱后,他在1943年参加了支持反法西斯被捕人员的秘密活动。此间,他还拍摄了许多艺术家、画家和作家(如马蒂斯、博纳尔、布拉克、克洛代尔等人)的肖像。在1944只至1945年期间.他参加了一摄影团组,专门拍摄德军占领下的法国,他以摄影为手段,暴露法西斯的罪行;

  拍摄了巴黎解放的情景,记叙了法国人民的欢乐。

  1946年,布勒松在美国渡过了一年多的时光,协助纽约现代艺艺术博物馆组织了一个摄影展览。

  1947年。布勒松同罗伯特·卡帕,戴卫·西摩·奇姆,以及乔治·罗杰创办了“麦格南”(Magnum)通讯社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几个同类组织之一。布勒松于1966年脱离该社。经他本人同意、仍由该社保存和经营他的底片。

  1948年至1950年期间,布勒松在东方的印度、缅甸、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和中国渡过了三年,在中国居住的一年中,有六个月是在国民党垮台之前,六个月是在新中国诞生之初。特别是1949年他在中国期间所抓拍的上海抢购黄金风潮和国民党末日等照片是作者忠实记录蒋家王朝覆灭和中国人民斗争伟大胜利的历史见证。这些作品现已成为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献。

  1952年至1953年,布勒松在欧洲工作。1954年。布勒松作为东西方集团关系解冻后被苏联接纳的第一个摄影家访问了苏联。1958年至1959年,正当新中国建国十周年大庆之际,布勒松应中国邀请曾访华三个月。1960年,布勒松先生去古巴访问并进行摄影报道,后回到阔别30年的墨西哥逗留4个月,又去加拿大一段时间。1965年去印度和日本。

  1969年,布勒松用了一年的时间准备他的摄影作品展览。该展于1970年在法国巴黎大宫殿展出。1973年以来,布勒松重操绘画艺术,但有时也拍摄一些摄影作品。

神作纪录片

这是我最强大的祖国,感动到哭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每当看起这些纪录片,祖国带来的骄傲都会在心中熊熊燃烧从视觉,文化以及人物角度出发,云游中国的优秀宝藏纪录片,静下来慢慢欣赏,开启一场和祖国美景的邂逅

《极地》

豆瓣评分:93

震撼、敬畏、美好,看的头皮发麻,全身发烫。"他们在这片孤独的土地上守望着,也创造快乐·人与自然既博弈也交融。"在生命的战场里,没有任何可以退缩,可以躲藏的地方·致所有还在为明天为生活努力奋斗的人们。

《天山脚下》

豆瓣评分:87

摄影和剧情都堪称完美,毕竟国家队拍摄,不仅仅在于拍出了新疆无与伦比的壮美更在于将镜头聚焦于十几位各个年龄段各行各业的新疆人,通过发生在这些人身上的故事来传递人与人之间最淳朴的温情。

《第三极》

豆瓣评分:94强推强推!西藏,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一片虔诚的净土,这部纪录片不仅介绍西藏的风景,更是深入文化、宗教传承等多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背景音乐非常美,拍摄细腻节奏很强、看完可以收获很多感悟。

《河西走廊》

豆瓣评分:97

以位于中国西部的重要通道,丝绸之路的黄金段——河西走廊为讲述对象,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多角度呈现了从汉代开始直至今天的历史,以及它对中国历史和文明进程中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美丽中国》

豆瓣评分:93

去城市化的野性中国,不但有美丽多姿的自然景观,还有和谐细腻的人文关怀。 BBC 拍了一部良心剧,有几个地方看得真是泪飞顿作倾盆雨……目前至少已经向十几个人力荐了这个片子,制作非常精良。

《香巴拉深处》

豆瓣评分:87

片子非常唯美,从摄影、故事到配乐,描绘了一个令人向往的世界,如果这就是全部的现实,那就真是人间天堂。解说词还不错,喜欢这句:"在自然的秘境里,人的装点让香巴拉的深入更加多元,更加独特。"

《侣行》

豆瓣评分:91

"我们开着中国制造的飞机,想要完成环球飞行,我们还要飞遍全世界最难抵达的地方,去看看那里的人是怎么活着。每一个极端之地所遇到的人,也让我更加看懂了自己,也更明白了世界还是很大。"

—张昕宇

《中国》

豆瓣评分:84

溯五千年,泱泱中华,何以《中国》?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中国》从春秋到盛唐的中国历史故事中,挖掘对今日中国影响深远的人和事演员、摄影和服装质感都非常精美,代入感很强。

《超级工程》

豆瓣评分:89

全片记录的是科技的突破,是中国制造的突破,也是中国纪录片本身的突破。科技让国家自信,让国民自豪,更让全人类骄傲。看完以后热泪盈眶,值得每个人都看看,衷心地为这个时代感到骄傲。

《航拍中国》

豆瓣评分:92

全部由航拍完成,每集选取各省市区最具代表性和观赏性的历史、人文、自然和现代景观,以空中飞行线路为线索,以故事化的叙事方式展现一个观众既熟悉又充满新鲜感的美丽中国、生态中国、文明中国。

提到古镇,人们的印象都是古老的街道,古老的文化,处处透露着古色古香的魅力。而大同古镇,却是非同一般。首先要给大名辟谣的是,此大同古镇非山西大同古镇。

此大同古镇位于四川邛崃西北方向,地处文井江上游,四面环山,依山傍水,两叉河穿镇而过,小桥流水,静谧典雅。

沿途的风景

从我们的徒步起点到终点大同古镇需要穿越11公里的路程,此间的乡村田园风光秀丽幽静,让小伙伴们手中的相机停不下来。

靓丽的色彩,为古老的地方,添上一笔明亮的色彩,这也是此次旅行一个美丽的遇见。

旅途的终点

大同古镇 历史 悠久,是南方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集镇,历经百年风雨,古镇至今还保留着不少具有川西民居特色的明清时期的木板建筑,是体验古老文化和拍照的绝佳去处。

最具特色的是正街,,临街的板房,大多为前店后宅,一楼是店铺,二楼如今大多被改造成雅座、茶楼,既可在此喝茶打牌,又能俯瞰前面的街景,或是后面的水景。

那些历经风雨的吊脚路,诉说着这座古镇的 历史 。

活动亮点

春末夏初,正是桑葚成熟时,周沟村的桑葚已然成熟,等待人们去采撷。甘甜的桑葚蕴含着大自然最淳朴的滋味,浓郁的汁水沾满了嘴角,也甜进了大家的心里。

离开繁忙的都市,置身大自然的怀抱,接受自然的馈赠,临走时还可以带一些给无法亲临的朋友们,也是一种乐趣。

我们旅行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到达终点,还有沿途的风景。 最原生态的自然风光,炫丽的彩色小镇,还有最后的终点,大同古镇。它们都在为我们讲述自己的故事,而具体内容需要大家亲自去聆听。

  窗外的雨,很大,比起三河的烟雨朦胧。此时,像是小丹的故事,到了一个高潮的阶段——人生的路还很遥远,不论是颓废还是流浪,都不能让生命失去意义!

 回到小城的小丹,似乎还是有些眷念在三河的那几天日子。深夜,四周的一切似乎都睡去了,小丹还在电脑面前,敲打着她自己都不看懂的段子。或许是灵魂还没有随着她一道回来吧。孤独的躯壳听着窗外的雨声,滴答滴答落在窗台上的水花,像是姑娘家乱蹦的心跳,小丹的思绪的回到了那一天,在古河上,遇到的画家——

 天气还算不错,去往三河的路上,比在龙川的路上好多了,颠簸的路程,并没有让她感到不舒服。也许是正往古镇的路上,心情总是有点兴奋。三河的途中,风光比较萧条,这与冬天没有什么关系。似乎是落后的缘故,这里的一草一木,被覆盖的灰尘还有单薄的人气,在破旧没有往来的子巷子中,显得悲凉。

 城市的发展,总是先走一步,其实繁华就在不远处,只是这路边上的人家似乎是被遗忘了。小丹靠着窗户,拿起相机,一向喜欢以人文生活气息为主的她,正想拍这一幕的时候,车子始终是不尽人意。叹了叹气,她也就放弃了。颠簸的车子,摇晃的身子,小丹其实还是在期待着三河古镇的。来之前的时候,她打听了一番——当地人说,三河以前还是有个老样子的,后来被翻新了,没什么味道了。

 这让小丹有些意外,但没有去的心境,像是热锅上的蚂蚁,她还是决定以自己的眼光和视角,去看看这个几百年来的古镇。也许时候来的不对,正碰上冬天,人气的单薄和景象的萧条,是所有喜欢旅游的人,都不愿选择的时候。只是,对于小丹这样一个一根筋的女人来说,旅行的路上不是旅游,流浪上的路上不是颓废!所以,凭着一股劲儿,她还是义无返顾的来了。

 下了车,小丹知道,自己已经到三河了。

 还没有将四周的环境瞅个仔细,眼前就冒出了个车夫,车夫年纪比较大了,小丹总是喜欢也习惯性将爷爷辈的老人家,称作老爷子——不外乎,这车夫也就成了小丹在三河镇中,遇到的第一个故事角色,老爷子!

 或许是钱的缘故吧,其实也就是因为想挣个活,老爷子的态度显得特别热情,亲和。手里拿着三河镇的各处景点介绍单,还时不时将挂在脖子上的一张三河旅游执行证,对着小丹是说的五花八门,天花缭乱。小丹有些发愣,只顾兴奋得张着嘴,一直笑着。老爷子说他载客带介绍景点,一共需要30块钱。

 小丹有些犹豫了,以她有些孤僻的性子,什么事情都是喜欢自己做的,尤其是对旅行这件事情。更何况她还正在写部自己的三毛流浪记,对生活和人文气息,更是抓得要紧凑些。倘若写到骨子里,还真的需要亲力亲为。只是老爷子抓着她不放,或许也是看小丹是一个人的原因吧,他总觉得自己这笔生意可以做成的。

 当然,他是真的做成了。

 因为老爷子告诉她,这里虽然是三河,但还没有到所谓的古镇。如果到古镇,步行得十几分钟。小丹一愣,迫不及待的她,早已是魂儿都挣扎的往身体外飘了。如果还得自己步行十几分钟的话,她会觉得时间的流逝,像是被刀子划破一道又一道的血印。所以,还是败在了急躁的性子上了。

 老爷子的车,完全是靠脚力踩的。尽管路程不长,但老爷子的吃力的劲儿还是让小丹感到难堪,她觉得是自己体重的原因,导致老爷子脚力的困难。所以在车子过了“大捷门”牌坊后,小丹就下车了,给了老爷子30块钱后,竟然脸红的跑进了巷子里。巷子不长,却也不短,进来的时候,她瞄到巷口挂了个牌子,上头写着:众人巷。

 或许是砖头的颜色,一条三人并排可行的巷子,显得灰浅。与徽州的巷子比,众人巷少了些历史的斑驳和印迹,但再比,又多了些大气和肚量。砖头的格局很清晰,但脱落的墙体还是证明了时代的变迁。小丹没有回头,也没有转身,她好奇的'朝着巷子里头走去。一边走,一边摸着还是有些斑驳的砖墙,巷子里窜出一阵风,但风中竟然还掺和着一股颜料味。小丹有些吃惊,来不及给巷子留个影,就奔出了巷子的另一头——眼前顿时是一条河。

 如果按老爷子在路上介绍三河的来历的话,那么她眼前的这条河应该就是小南河了。尽管小丹还是不太确定,但眼前这条缓缓流淌的古河,正与杭埠河、丰乐河相交。冬天的河岸,显得单调。尽管一排排古民居错落有致的倒影在河上,尽管老树的枝条在风中摇曳着,但没有生气的古河,此时流淌的水声,是显得那么平静。

 背着包的小丹,伫立在河岸,她站在一棵斜着身子,半悬在河上的老树的边上。风中仍是掺和着颜料的味道——那是水彩的香气。熟悉的味道,让小丹很兴奋。

 曾经,她想背着画板,带几只在老街买的毛笔,还有几张宣纸,准备随时大打出手。如今,她是背着旅行包,带着相机,兜里放着一只笔还有一个迷你记事本。做画家的梦想,小丹是不敢想了,做摄影师的想法,小丹是没有想过的,但关于作家,小丹觉得,还是平时写写小文章,积累点生活的常识吧。顺着河岸,她寻找着风中的香气。

 古老的河流,平静的像是正在河岸洗涤的妇人,尽管哐当哐当的棒槌声,在古河上荡起一阵又一阵的回声。但河流依旧平静,昔日的野性,似乎是随着年代的过去,变得有些沉淀了。又或许是冬天退水的原因,古河的宁静有种秀气的含羞。单一的枯涩并没有让古河褪去颜色。妇人上身穿着的那件红色棉袄,像是枝头上,挤出的一朵红梅,格外的娇艳。小丹又开始想入非非了,妇人倒影水中的容颜,让她想起了中国古代第一美人西施。或许,古河的岸堤在百年前,也曾出现过一位出水芙蓉羞煞游鱼的美人吧。

 按捺不住兴奋,她拿起相机,拍下了妇人抬首一笑的画面。

 但却不知道,她拿着相机的身影,被画在了纸上。

 古桥上,画家的目光,从一个系着玫红色大围脖的女孩跑出巷子的时候,就没有再转移其他地方。他的视线,跟着小丹的脚步,看到了古河也看到了妇人。但更是看到了一个拿着相机的摄影师,正对着一个美妇人拍照的时候,他发现三河镇,像是回去了一千多年前,晚清的时候。古老的河流边上,正走着一个让他怦然心动的谁家姑娘!

 画家的画笔没有因为痴望,而停下纸上挥彩。

 而小丹,也不会想到,当年西塘秋雨的邂逅,竟然会在三河有所续缘!只是过去的故事,与今时有些似曾相似。小桥流水的错觉,古镇烟雨的初遇,小丹的眼睛竟然有些模糊了。——天气预报说,三河这两天会有降雨天气,虽然小丹是做好了准备,但冬雨绵绵的天气里,竟然还有些烟雨朦胧的错觉。

 正当小丹准备卸下背包,翻找雨伞的时候,她发现古桥上,站着一个拿着画笔,正看着自己的男人。小丹有些吃惊,难道风中掺和着香气,正是来自古桥上?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事物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你是永远无法想象他的样子,就像如果没去过大昭寺,就无法感受原来有一种信仰叫一生朝拜,如果不曾见过青海贵德的黄河,你永远无法知道原来黄河也能如此清澈见底,去了东川才知道原来红土地竟也如此壮观,人们每天都在不同的角落过着千姿百态的生活,而这一切,只有出去走走才能真正体会,今天小编就要带大家去恩施,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恩施因为秀丽的山水而闻名遐迩,这个在美国CNN和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上都榜上有名的秘境,位于湖北的西南部,一望无际的茶园、气势雄阔的大峡谷让恩施不仅深受徒步者们喜爱,而且因为拥有朴实的土家风情和未经人为雕琢的自然环境而让摄影爱好者、旅行家们对恩施深深眷恋。

当我们的摄影团踏上这片神秘的土地,每一位都会沉醉在这片绝美的峡谷风光中,钟情于这里的青山绿水,同时对这里古老而神秘的土司文化深深着迷,接下来就是恩施摄影不可错过的风景。

这里的四季皆是美景,春天桃树、梨树、山胡椒树,杏树,树树花满枝头,芳香扑鼻。春季来这里可以赏花,品茶,踏青,恩施天赐的富硒茶,味道沁人心脾,茶园景色更是难得的摄影素材;到了夏季,没有如火的烈日,到”世界凉都”恩施去感受大峡谷的清凉,游清江看蝴蝶崖的秀丽,走近土司城了解土家族的民俗文化;恩施犹如从油画里走出的世界,纷飞的红叶在蓝天下翩翩起舞;恩施的冬也不是落寞的:神秘的北纬30度,绵延起伏的山峦,钟灵毓秀的河谷,在山间云雾缭绕中俨然如人间仙境。

恩施大峡谷

十里深壑幽长、百座独峰矗立、千丈飞瀑流芳、万米绝壁画廊构成了这雄奇秀美的世界,见过此景的人无不将此地称作是世界地理的一大地质奇观。到达大峡谷深达百米的地缝中,抬头仰望一道蓝色透亮的一线天,走在300米高的悬空栈道上,享受着奇丽的山水,穿梭在山腰间,将村庄、田野、河流缩到脚下,惊心动魄又美不胜收。

七星寨绝壁

七星寨绝壁的美是你无论是站在索道广场上仰拍还是乘坐索道上山在空中俯拍都恰到好处的景物,一条绝壁栈道就建在直立悬崖峭壁的山腰,沿着栈道,在绝壁栈道中段可侧拍绝壁栈道,走完栈道,到达中楼门朝天门观景台,又可拍绝壁栈道全景。横看成岭侧成峰,变幻莫测。

恩施的美只有去过了才知道,才能够体会,峭壁的险、树木的苍劲都让每一个漫步在这里的人内心安逸从容,犹如一种穿越旷古的幽静和历史的沧桑感,如果你想加入到()组织的摄影活动,就行多多关注我们,并积极参与互动,我们愿为摄影爱好者提供最全面的摄影交流平台。

作文摄影世界美景

多少次,为孤独而皎洁的月亮而感到惋惜;多少次,为春去秋来,花谢花开感到一阵欣喜,一阵无奈。“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桥上看你。”猛然一想,却想起了月下的人儿,花丛中奔跑的姑娘,这又何尝不是一道风景呢?用思与念将它绘成一幅画,也会是美妙绝伦……

  不愿意计较生活中的琐事,却总是为之疯狂;不愿意在乎生活中的小细节,却为之震撼:父亲送儿子上学,走进学校前,儿子下意识的转身望望父亲,而父亲只是将手挥挥。但在那街角转身处,父亲把目光投向已经走进学校的儿子,脸上洋起幸福、甜蜜的笑容。作为一位父亲,应当是严肃而严格的。但在这一刻,这似小孩子般的笑容竟在一个三十好几的男人面前呈现,难道这不是美丽的风景吗?

  摄影师总是善于捕捉精彩的瞬间,那也许从此定格,或装进了记忆的匣子。最美的风景不会因为有个“最”字就变得独一无二。我们的世界是独一无二的,但感情却丰富多彩,这样才构成了我们酸甜苦辣的生活……

  两位老人在吃过晚饭后出来散散步。这是一对久经风雨的夫妻,多年的磨炼让他们明白彼此的重要性。他们互相扶持着,走过了一个又一个春夏秋冬。比起年轻人的轰轰烈烈,他们显得有些平淡无味。但这样的生活也很美。至少他们可以一直这样搀扶着走下去,即使是日数不多的日子,即使到了生命的尽头。他们是朋友,更是相依相伴的亲人,她们成为了彼此心中美丽的风景线……

  教室里同学们正上着早自习,郎朗的读书声传遍了整个校园。那纯真而又略显稚嫩的声调,与校园一起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怀揣这自己的梦想和愿望来到校园,去奠基人生和未来。只能说,很美,很美。

  也许你会为大自然的神奇望而却步,流连忘返,但只有认定自己能够成为那最美丽的风景,才有可能成功。为他人喝彩的同时,别忘了让自己也加加油,去谱写自己的人生篇章、自己未来的蓝图,让自己成为最美丽的风景,美景就在生活中!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46459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1
下一篇2023-12-01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