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罗兰永恒花园》中第10集中所讲述的故事,是最震撼我,让我动容的,也是最让我想为其大书特书的。
图中举着雨伞,拎着皮箱从远处慢慢走来的女生,正是女主薇尔莉特。她同往常一样,正是去完成为他人代笔写信的工作。
委托人正是这个小孩子的妈妈,因为薇尔莉特名声在外,所以她也选择了她。不过,小孩子却不理解。她不仅仅不喜欢这个不速之客,她简直不喜欢每个来到家里来的客人,在她看来,那都是占用她和她妈妈在一起的时间。
但是,妈妈却很坚决又很温柔地告诉她,这是很重要的信,是要写给很遥远的人。要7天时间。小女孩被说服了。不过,无论是强大的好奇心还是想和妈妈待在一起的迫切愿望,都驱使她无数次地透过窗户向房间内的2个人张望。
哎呦不好!房间内的妈妈怎么突然捂着胸口,无法站立了呢。妈妈到底怎么了?为什么不舒服还要写信呢?她忍不住冲过去问。
妈妈又温柔无比地告诉她,不必担心,她很快就会恢复。看着她给妈妈唱起摇篮曲的样子,仿佛此刻躺在床上的是她的孩子。她也很在意她妈妈。不过,好奇心没有得到满足的她,又开始将“给谁写信”的疑问转向了写信者薇尔莉特。
但一向颇具职业操守的薇尔莉特,三缄其口。这里需要主要的是,我们只是觉得,她是按理不该说,所以没有说。
小女孩再次无功而返。不过,更让她不能理解的是,就连她保证不说话只是乖乖陪在写信的她和妈妈身边这个请求,都没有被答应!
到底在给谁写信!我和信到底谁重要!这个情绪一直在她心里酝酿,累积,直到她再次看见妈妈捂着胸口忍受着疼痛时,她爆发了!
她向妈妈委屈地哭诉了憋在她心里的一切。她或许也已经通过察言观色感受到一些妈妈的“异常”。她想要妈妈陪她的时间,多一点,再多一点。
可妈妈还是想把微笑而非痛苦的一面留给女儿。她如同往常一样,温柔如水地对她说,“没有什么比安妮更重要。”她是她的整个世界!
就这样,7天很快就过去了,告别之时,小女孩虽然还不知道信到底写给谁,但和写信者薇尔莉特已经成了很好的朋友。这之后,她和妈妈,也如愿幸福的生活了一段时日。
可是,美好的时光从来都是短暂的!冬去春来,同样的房间,当温馨顷刻变得空荡,人去屋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丝不详。
妈妈走了。那个只对女儿笑的妈妈离开了。
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虽然不断长大,但陪在她身边的人,越来越少,几乎只剩下她一个人。
看着镜头下面的变化以及色彩的缺失,励人想起了《千与千寻》中的那句经典,“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她的世界想必也没了色彩吧!往后余生,或许那些带着鲜艳色彩的最美好只能从回忆中提取了吧?但是,没想到,故事到这里出现了反转,小女孩在某天收到了一封信,而那天是她的生日。对她来讲,信是惊喜。
而当她展开信,发现那是妈妈的语气,那是妈妈给自己写的信,那是妈妈和薇尔莉特在几年前当着自己又瞒着自己的7天。那封信则开始变得立体变得高大变得有血有肉温柔无比变成了妈妈。
她突然明白了当时某天薇尔莉特对她所讲的话,“我消费大**的时间,是有意义的”。原来她写信的时候就知道了一切,却只能说到那种程度。如果说之前不说是于理,那么这次不说是于情于理,她不能把她妈妈的用心良苦毁于一旦!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原来7天时间竟然写了50封信,为她未来50年的生日每年准备一封,还都是根据女儿的年龄,用与该年龄生活经历相对应的想象,想象着她的喜怒哀乐,然后用妈妈的语气,用妈妈的音容笑貌,去在那个最特别的日子陪伴她,温暖她。
原来在本集片头出现在家中,和妈妈一谈话就好久的那些深受小女孩讨厌的客人们,也是妈妈开始为她的以后做准备在商议相关的事情。都说父爱如山,那么在励人看来,这个故事中的妈妈对孩子的爱,像海。这样的爱,永远不会过期,让孤单的人不孤独,让人心生感恩,让人满怀善意。
——“城墙”的彼端,是另一个世界。
真的,这是事实。
西洋建筑一统的街道。洋溢着异国情怀的居民服装。
「嗯。我呀,可是“魔女”哦」
还有,就连下榻的地方的同居者也是“魔女”。
如巡游表演一样,新的每一天开始了。
这个春天,主人公有马洋辅入读风城学园。
迎接他的,是每一天观光客络绎不绝的主题公园都市。
他遇见了三位“魔女”与一位“骑士”。
事件接二连三的兴奋的每一天,最终将少年少女们又带到了另一个世界。
没错。这份思绪的彼端,肯定就是名为恋爱的另一个世界——
暖回大地,春色如朝阳,一切终究是有着属于自己的美好,当春风拂面,花开周围,春季的景色让大家喜欢,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赣州这里适合大家去赏花的地方吧!
赣县·樱花
赏花期:2月下旬至3月中旬
许你春风十里,不如畅游樱花海里。赣县樱花成为众多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每年必去之地。在盎然春意中,或在樱花河畔结伴而行,或情侣双双闲庭信步,虽没有三生三世海誓山盟之约,但沐春风赏春景于当下,也是美事一桩。
安远镇岗乡·桃花
赏花期:2月下旬至3月中旬
安远县镇岗乡黄洞村桃源山庄桃花朵朵开,满树桃花怒放,美得直戳心窝。一路花开一路诗,在簇簇花海中,可驻足拍照、停留观赏。
上犹花溪谷·郁金香
赏花期:2月中旬至4月
在上犹县梅水乡赏石文化城花溪谷,许多花儿竞相开放,50万株郁金香惊艳来袭,颜色各异,品种繁多,还可邂逅粉嫩美艳的樱花、黄灿灿的油菜花。这里不仅有成片花海,还有美食小吃、机器人互动、祈福灯笼等着您。
赣州经开区五彩城花博园·郁金香
赏花期:2月中旬至4月
在该五彩城花博园园内,荷兰郁金香、三色堇、角堇、金鱼草、风信子、雏菊、报春花、怪野菊、樱草等各类名贵花草随处可见,橘色、粉色、**等各种颜色交相辉映。
大余梅花大观园·红梅
赏花期:2月至3月
在上大余县梅岭古驿道的路左边山坡上,栽种了近万株美人梅、朱砂梅、绿萼梅、铁骨梅等高品质梅树,与披星吐绿的高山丛林交相辉映,令游客们心旷神怡、乐而忘返。
龙南武当山·桃花
赏花期:2月下旬至3月中旬
每年二三月,龙南县武当镇南武当山下桃花盛开,漫山遍野,一片红艳。徜徉在桃林中,淡粉、玫红、胭脂色的桃花争相怒放,可让你整个人都明媚起来,淡雅的花香,铺天的花朵让你如痴如醉。
龙南虔心小镇·樱花
赏花期:2月中旬至3月
春天一来,平日里的龙南县虔心小镇一下变得繁花似锦,景区内的百余株樱花争相绽放,抬眼望去,眼前的樱花如雪如云,蔚然一片,十分壮观。
赣县潭埠村·李花
赏花期:2月下旬至3月
3月伊始,赣县区潭埠李花率先怒放了,远远望去,就像白雪覆满枝头,清风徐来,香韵悠悠,宛如世外桃源。走219省道,往赣县王母渡方向,过了王母渡大桥1公里左右,在右侧就可以看到一大片李花。
信丰正平镇·梨花
赏花期:3月下旬至4月
春节刚过,接连的晴暖天气让沉睡了一个冬天的树木相继苏醒。在距离信丰层城约30公里的正平镇庙下村,近百亩梨花一齐盛开,形成“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丽景象,吸引周边游客前来观赏。
南康三江乡·樱花
赏花期:2月中旬至3月
近日,南康区三江乡凯大果园内的1000余株樱花,在果园内怒放,吸引周边市民驻足观赏。在果园里就有几簇樱花花朵开始露头,开得特别绚烂,深的玫红妖娆,浅的淡粉烂漫,真真能感受到枝头春意闹的趣味。
这些是小编为大家介绍的有关于赣州这里赏花的信息了,春风习习,花开浪漫。这样的季节怎么会让人不心动呢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
作者:[法]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
作者简介
国际著名钢琴家。1969年生于法国普罗旺斯的埃克斯,13岁被著名的法国音乐学院录取,16岁获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童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唱片,18岁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享誉国际,也以她的美貌给人以无限轻灵飘逸之感。
埃莱娜丰富的生活阅历和独特的天赋,使她充满了想象与灵感,成为创作的源泉。本书是继《野变奏》之后的第二部自传。
简介
埃莱娜•格里莫天生叛逆,为了发泄过剩精力才开始弹钢琴,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天分,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野外与一头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见地躺下与她亲近,从此开始了她与狼的故事……埃莱娜•格里莫,这位年轻美貌的国际天才钢琴家与狼的卫士既充满魅力,又奇特怪异;人们对她近乎迷恋。她的写作技巧和她的钢琴技巧一样出色,在这本优美的自传里,她畅谈音乐和生活,以及心灵之旅……
-------------------------------------------------
法国钢琴美女“与狼共舞”
原载于2006年11月5日《纽约时报》,作者JAMES R OESTREICH,李文编译
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这位法国女钢琴家,1969年生于普罗旺斯地区的埃克斯。早年在埃克斯音乐学院和马赛音乐学院分别师从雅克琳·库尔坦和皮埃尔·巴比泽学琴。13岁被著名的法国音乐学院录取,师从雅克·鲁维耶。16岁获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同年出版了第一张个人唱片,曲目是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及钢琴独奏曲。18岁在巴黎举办了她的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获得巨大成功而从此享誉国际。2002年成为德国DG公司签约音乐家。出版过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和贝多芬的《暴风雨奏鸣曲》,其中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奏鸣曲》还荣获“唱片协会”大奖。这对年轻的埃莱娜来说,是一种难得的荣誉。她现居住在美国。
埃莱娜·格里莫天生叛逆,为了发泄过剩精力才开始弹钢琴,却意外发现自己的天分,成为国际知名的钢琴家。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在野外与一头母狼邂逅,狼竟然罕见地躺下与她亲近,从此开始了她与狼的故事,还在纽约创办了一个“野狼保护中心”,保护红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物种,并向公众开放,普及教育。狼成为埃莱娜的图腾,它代表着埃莱娜自由、不拘一格,又充满坚毅的性格。
她美得令人迷惑。她既是钢琴天才,又与野狼有着说不完的故事。她最喜欢弹奏勃拉姆斯的音乐,演奏中的她冷峻、悲怆;与野狼在一起时的她却又温柔、天真。她的文字感性、随性,继第一本自传《野变奏》之后,她今年又出版了一本记录心灵旅行的散记《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这就是法国女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的传奇。
“音乐改变了我的信仰,母狼解放了我的野性”
1991年,埃莱娜·格里莫住在佛罗里达塔拉哈西的时候,一天深夜她带着朋友的狗出去散步却因此改变了自己的生活。她看到一个孤独的动物身影慢慢靠近,它的行进方式是自己从没见过的紧张和诡秘。她牵着的狗受到惊吓,逃进灌木丛中。这是她第一次遭遇狼,一匹母狼。格里莫在自己的第一本传记《野变奏》里写道:“它走到我左手边,嗅了嗅我的手。我只是伸出手指,它就把脑袋和肩膀整个藏在我手掌下。我觉得自己像是被什么东西擦出了火花,而且迅速传遍全身。它一下子让我充满了温柔。内心传来神秘的歌声,像是一种未知的野性的力量。”“我爱上了这只母狼。”她后来写道。
格里莫认为狼被当作邪恶的化身已经不下好几百年。但她不这么看。在她看来狼维持着物种的平衡,是种奇异、迷人的动物,而且可以教会人类很多东西。她觉得自己有责任改变人们对狼的误解。
1999年,她与摄影师亨利·费尔在南塞伦一起开办了野狼保护中心。这片29英亩大的地方,现在成为17匹野狼的家。其中有4匹狼,作为“形象大使”,向公众开放参观。其他13匹则与人类隔离,以便于它们最终能重返自然。“刚开放的头两年,我们一年有500名游客,现在每年有20000人前来参观。”
她的野狼保护工作在古典音乐界引起了一些非议。有人觉得她“活在她自己对野狼的想象里。”她在野狼保护上花费的时间也影响了她在钢琴事业上的精进。她自己也承认,最近三年她才真正将精力集中在音乐上,之前野狼保护中心花费了她太多时间和精力。现在的她继续在世界各地做巡回演出,与世界顶级的交响乐团以及音乐家合作。不过,2005年末,她受到新的挫折,她患上肺炎,并且导致慢性的疲劳综合症,甚至影响到了心脏。她的第一本自传《野变奏》首先在法国出版,很快成为畅销书,内容由五花八门的篇章组成。格里莫视自己是家庭、音乐世界乃至社会的一个孤独的局外人,内心充满挣扎。比如在考虑在什么地方建立野狼保护中心时,她写道:“最好是在别处,我一直希望是在别处。”
古典音乐与野狼在她的生命中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格里莫看来,两者都拯救了她。“音乐改变了我的信仰,”她写道:“它拯救了我。”当提及她第一次遇到的母狼,她也表示:“它也拯救了我。”创办野狼保护中心的目的,在她看来,将她从把钢琴当成工具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我变得有野性了。”
格里莫1969年出生在法国普罗旺斯。6岁开始弹钢琴便表现出惊人天赋。13岁进巴黎音乐学院,成为当时年龄最小的学生。从童年开始的另一个爱好是养小动物。在钢琴填满自己的生活之前,她甚至梦想着当兽医,住在动物园里,后来又想当生物学家。“我曾经对灵长类感兴趣。”与母狼阿拉瓦的相遇,让她卷入了野狼的世界。她开始研究动物行为学,旁听大学的课程,参加会议并且造访动物专家。
此外,她精通法语、俄语、英语,对法国、俄罗斯、美国的文学、历史、哲学都有广泛的涉猎。她对音乐的热情从来都没有消退,每天都以巴赫开始一天的生活。不过,这并不妨碍她沉浸在浪漫主义的文学当中。
她也喜欢肖邦的音乐,称他是“我的作曲家”。她欣赏肖邦解放了钢琴家的左手,“创造了灵巧的音乐。”不过最贴近她的心灵的,是勃拉姆斯。她早期灌录的音乐大都是演奏勃拉姆斯这种不算年青的、非法国的、没有一点女性气息的作曲家作品,与她表面留给人的印象非常两样。“我喜欢他激烈的乐章,”她在《野变奏》中写道:“他的痛苦与阴暗,充满情绪的悲痛,以及在与世界关系中所体味出的绝望。”勃拉姆斯激烈而令人望而却步的《第一协奏曲》是她最喜欢的作品。她说自己在演奏以后几个小时,心情都很难从悲怆中恢复过来,“勃拉姆斯把悲痛表达得太完美,那种痛苦足以让你窒息”。曾经跟格里莫共事过的萨龙恩先生表示:“她一半是理智,一半是激情,是位罕见的人物。她演出前总有条理清晰的观念、计划,但在音乐会上往往自然而然地让音乐流淌出来。”
“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
成功的人物不是蒙受了上帝的额外眷顾就是上世修行的福缘。埃莱娜·格里莫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再没有人能比她更游刃有余地存在着,和谐的婚姻,在自己熟悉的钢琴界享誉日隆的地位,最难能可贵的是,还有一批野性未泯的狼群等着她和肖邦、拉赫玛尼诺夫交流之后去和它们一起嬉戏。
然而是不是也鲜有人这样,在拥有了凡夫俗子所艳羡的一切时来一次远眸回望。音乐成了生活的基调后,别的那些个所爱又将置身何地?音乐、孤独、爱还有那些狼群……从哪一刻开始背叛了誓言?最重要的是这个誓言是什么?这些互为包容又交错矛盾的问题缠身后,出走就成了主人公的心头重事,而这次貌似破釜沉舟的旅行就成了一次找寻上天堂的钥匙。
注定这是一次和心灵的博弈,程序式的生活既然再也给不了埃莱娜灵感和自由,一场自我放逐的旅行能带来新的呼吸吗?和美好的寓言一样,故事的开始就是结局,农夫的财宝梦开始于花果树下也终结于此,梦开始于斯结束于斯,唯一需要放逐的是疲惫的心灵,最好的良药莫过于抬头深呼吸。
展开每一段心灵的皱褶,任何人的生活都会比卢梭的《忏悔录》来得精彩,更遑论这位蜚声国际的女钢琴家。《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是一本人物的心灵札记,各种人物的层叠和呼应都像在古早的森林里进行了一次次SPA,不管是出发伊始遇到的奥德蕾,还是那位不知姓名的教授,咖啡馆的陌生人……不是蒙受神的感召就是长了隐形的翅膀,每一段驿站里的人都像是拥有天使的梦幻色彩,若即若离,该出现的时候跃然在眼前。书巧妙地以感召的人物分为不同的章节。作为精神导师出现的教授,像一个背着礼物的圣诞老人,在引导埃莱娜做了对自由的反思、对音乐的理解之后就完成使命悄然而退。还有那个美貌和出现都颇具仙气的贝阿特里丝,她的出现更像但丁笔下的贝阿特里彩,让人对美好产生遐想联翩,而在书里她也是为了寻求无邪的境地来到这个靠近天空的地方。这与埃莱娜在音乐方面的完美境界不谋而合。
狼的出现始终更像一个隐喻,和音乐一样,她在纽约创办的“野狼保护中心”始终占据她心中重要的位置。狼几乎是她的叛逆性格的一个替身,命运有理可循。埃莱娜天生叛逆的性格自从在追求艺术的途中被抛掷出去后,再没了张弛的快乐,带着新鲜、野性、眷顾,狼让她的空间变得充满张力又活力四射,某种意义上倒成了埃莱娜的原神或吉祥物。
以作者在音乐上的声望,中国的李云迪或者郎朗或许可以和埃莱娜相提并论,但中国的艺术家们习惯了在觥筹交错的场合找寻灵感,而对于转向音乐的起源地、高原、田野显然没有兴趣。显然是路不同不相与谋,借了书中搭顺风车的教授的话,“我们是自己的命运唱出的乐曲。”
书中扉页上引用的威斯坦·休·奥登的话,“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从某种意义上,这是埃莱娜和读者已经融为一体了。
--------------------------------------------------
书评1:空灵长假,灵魂探幽
埃莱娜•格里莫,曾和母狼阿拉瓦邂逅,16岁灌录自己首张的钢琴唱片,18岁举办第一次钢琴独奏音乐会,曾在全世界发行的自传《野变奏》中展露优美流畅的文字、以及细腻的思想。如今,她依然在照料一整片野生动物保护区,让野狼做真正的野狼。
这是第二本她的自传,但不是世人通常看到的那种由丰功伟绩、琐事、信件和年月日堆积起来的自传,而是纯然心灵的的历程,追问艺术和生命本质。因由这样的核心,才会有由邂逅所组成的故事,缀以众多寓言般的小故事,并用一根富有使命感的主脉贯穿首尾。这一切属于她,又决然是可以属于每一个人的。
“每一次邂逅都是必定会赢的一注色子”。女钢琴家在繁忙的演出和录音进程中疲惫不堪,偷闲放空,在非洲、欧洲或是美洲森林这三项选择里踟躇。快餐店女侍者的小故事帮她下了决心去欧洲。紧接着,在意大利乡间偶遇酷似尊师的文学教授。教授留给她的问题是,如果说您已经出色地演奏了音乐,“那您有没有更好地体验它呢?”第二天,她收到教授留下的小包裹。延续着前一天邂逅时的话题,并请她收下一只精巧的音乐盒,或者也可以转送给一个叫汉斯的德国人。至此,原本空无目的的假期不仅有了主题,还被指定了路线。
一路上,她在阿西西修道院花园里邂逅了贝阿特里丝,她照顾修道院的花园,也被花园照顾,她问道,“为什么人们再也创造不出新的乐器?”又在咖啡馆里遇到悲观的青年,质疑在痛苦和失去中还有什么自由和爱存在?再聆听了瑞士小城里的收藏家讲述音乐盒的前尘往事,老者不介意有一场世界末日,激愤地谈到各种各样的、进行时态的灭绝……这些交流暴露出不幸福的人类所特有的正反面智慧,她聆听、理解、与之辩驳的过程,正是自我探寻答案的途径。
就像迷茫者追寻神曲的暗示在命运的岔口寻觅生机,珍重每一个陌生的贵人的指点。最后她见到了汉斯,那是因车祸而失明个盲人钢琴家,“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难道这不是女钢琴家此时的处境吗?灯光亮起来时,她发现盲人音乐家汉斯像极了一个兄弟。这是自教授后第二次“酷似”,幽灵般神秘的气氛弥漫着,在巧合、或者说文字精心设计的邂逅中迷离着,逐步趋向冷静。
长年沉浸在古典音乐富有格律和生命力的诗意中,令埃莱娜的笔触也带有恍如隔世的经典质地,如她所写,“艺术家同意将自我分解为艺术”,文字和音乐只是艺术的一部分,而艺术则与天地自然永不隔绝。在她的生命中,狼和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但仅仅作为音乐的媒介、或是狼厚待的对象是不够的。繁忙的日程也会造成一个人的空虚,哪怕是天才。甚至可以说,这是当代艺术家忙于创新之后最容易忽略的事实,远离了本质,附庸了技艺。经历了心灵之旅的埃莱娜带着特有的野性和自信说道:“我与钢琴生出共同的肉体,我们,钢琴与我,一同变成神兽,某种全新的人马,某种吉祥的永恒的天蝎。”体验音乐,自己就该成为音乐生命的延续。这就是她要的答案。
-------------------------------------------------
书评2:拂尘之音
“我已经太长时间没有尝过漂亮出逃的滋味了。”
我想,每个人都曾有心灵尘染的迷失时刻。带着晦涩的忧愁,我们渴望挤破时间的气泡,从常规中挣脱出来,扑向一场华丽的冒险。
《女钢琴师的心灵之旅》便是一本关于出逃与回归的心灵札记。
这是法国著名钢琴家埃莱娜•格里莫(Hélène Grimaud)继《野变奏》后出版的第二本自传。在这本小传中,信笺、日记等传统要素已消隐,埃莱娜以素净的文字记述了她与几位陌生人的神秘邂逅,随性的对谈缀以精致的寓言,轻盈却不乏哲味。旅行的意义在如谜的交流中渐渐铺展,正如作者所言:“我相信我的旅程和相遇中必然藏着答案。”
一直以来,音乐与野狼都是埃莱娜最重要的生命符码。
埃莱娜6岁开始习琴只为发泄过剩精力,但却表现出惊人的天赋。她曾先后师从雅克琳•库尔坦、皮埃尔•巴比泽等多位钢琴名家,13岁成为巴黎音乐学院年龄最小的学生,16岁夺得雅克•鲁维耶古典音乐比赛首奖。18岁首次钢琴独奏会让她一举成名,从此享誉世界,由其演奏的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奏鸣曲》还曾荣获“唱片协会”大奖。
除却骄人的音乐履历,埃莱娜的生命轨迹还烙下“与狼共舞”的传奇标签。一次偶然机会,她与母狼阿拉瓦邂逅,却意外得到母狼的信任和亲近。“我想还狼群以它们本质的精髓,让它们重返天性——自由。”1999年,她与摄影师亨利•费尔一起创办“野狼保护中心”,保护红狼、墨西哥狼等野生狼种,并向公众普及教育。“我很怀念过去的时光,那时动物是神圣的而且会说话,人还没有忘记他永远不过是个生物,要想做得更好,就要试着去理解。”这是埃莱娜对原始野性朴素却真诚的敬畏。
汹涌的声誉附带着程式化的节奏,“我的日程表掌握在经纪人、唱片公司和新闻专员手中”,特立独行的埃莱娜无法忍受这种生活,“灵魂总是不能和躯体合拍:有时它落在后面,挂在回忆的裙裾上;有时冲在前面,忙于计划,忙于对未来的可怕的设想,沉重的算计让它窒息。”为了呼吸,她出逃去旅行,等待被开启。“展现在我面前的欧洲像是孩子们玩造房子的游戏时在地上画的方格。机遇已经扔出了他的圆饼,我单脚跳在弗朗兹•李斯特留下的足迹上,双脚落在舒曼的印迹上。”
搭顺风车的陌生教授、咖啡馆内痛苦的年轻人、阿西西修道院的贝阿特里丝……他们一个接一个走进埃莱娜的世界,睿智的交流渐渐拨散心灵的迷雾。
我最爱这段对答:
“您找到天堂的钥匙了吗?”
“我们都拥有它:它就产生于两个人邂逅的一刹那,在彼此同样的、慷慨的冲动中。”
邂逅的瞬间在埃莱娜的笔下散发出爱的气息,“我希望找回孩子的无邪,这种无邪不懂得死亡,更偏爱瞬间以及它的完整——时间的音乐,也就是寂静。”每次邂逅都是一个举重若轻的瞬间,既有爱之能量的热烈释放,又不乏沉静之美,让人感慨:“重要的是我们曾经相遇过,它创造了瞬间,创造了我们刚刚提及的珍贵时光。”
瞬间累积,爱意沉淀,正如书中所言——“爱是不断回忆的遗忘;遗忘是一种本该永恒的记忆,它留下了一条印迹——甜美又短暂的回忆,时常穿越我们的心灵,让我们沉浸在完满和喜悦的情绪中。”
旅途的终点,埃莱娜见到了盲人音乐家汉斯,“我意识到早在车祸之前我就已经失明了,我急切地想自我满足,除了工作,赞美,追求绝对的完美,近乎自我陶醉外,什么也看不见。我总是在做加速度的运动,这项运动没有带领我前进一步,却夺走了一切,包括自我。”
汉斯的坦述让埃莱娜变得坚韧,并揭开了艺术与生命的本质:“音乐的真实——甚至是生命的真实——不是模拟幸福,而是启发式地将生活的悲剧层层揭开。欢乐、幸福都只是与生活和痛苦妥协的结果,这是死亡奏出的不和谐音符。”
世间万物皆有裂缝,因此光才可以透进。
最后这场对话在黑暗中进行,开启了女钢琴师回归的心路,“只有沉默才足以表达对故事深意的敬意。就像音乐中,一部奏鸣曲的最后几个音符之后的寂静一样。”
这是一位失明者奏起的光之和弦,拂去我们每个人心上的尘埃。深夜,扉页上维斯坦•休•奥登的话又次闪光——“若爱不能分享,愿我是用情至深的那个。”
叶圣陶的《花园外》的主要内容:
一个叫长儿的孩子始终徘徊在花园门口,渴望逛花园。可无情的现实是:大汉发怒了,眼里射出凶光,原先只鼻子发红,现在整个脸都涨红了。他大声说:“小流氓,不出钱想逛花园,快给我滚!”大汉使劲一推,长儿摇摇晃晃倒退了几步,一跤坐在地上,两手向后撑住了身体。
只因为长儿母亲是一个洗衣工,地位卑微、家境贫寒。被剥夺了同龄孩子享有的快乐。于是长儿在花园门口走来走去,这成了他日常的功课。看着别的孩子去花园游玩。
她渴望能够走进那个花园,渴望看见鲜红的花,渴望在那个花园能看到往常在水果店里看到的各种果子,红的,黄的,紫的,挂满了枝头。渴望采摘一朵红花插在辛苦劳作的妈妈头上。
但这些对她来说都是海市蜃楼。但他还在花园门口,并没走进花园一步。
扩展资料:
叶圣陶的《花园外》选自其所著童话集《稻草人》,通过一个富有同情心而又无能为力的稻草人的所见所思,真实地描写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农村风雨飘摇的人间百态,展现了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该作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为儿童创作的文学作品之一。
《稻草人》让孩子们看到了20年代工农大众的苦难命运,其创作风格长期成为中国儿童文学创作的主导风格。叶圣陶的童话具有充满诗意的童话意境、通俗易懂的童话语言、民族化的风格。
从童话题材到通话内容都极具有民族化的特色,在童话题材主题的挖掘上,《稻草人》中体现了鲜明的民族色彩。在叙事模式上则是三段式和部分的反复。《稻草人》中通过老妇人、渔家女、弱女子三者的不幸遭遇映射出社会底层人民普遍的辛酸困苦。
鲁迅评价《稻草人》:“《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了一条自己创作的路的”。
-稻草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