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遇和偶遇的区别。
相遇:①偶然相遇:一旦相遇,便相知。②偶然:没有什么事情是偶然发生的。偶然相遇可以用来指以前见过面的人,也可以用来指从来没有见过面的人。意味着不期而遇,也包含着一丝缘分。有意结交好朋友或忘记新年的朋友,或以前见过面,然后再次见面。不同的是写和说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
“遇”是古代汉语遗留下来的一个词。古色古香,常用来表达男女一见钟情。比如“有一个人很美,优雅婉约。偶遇是我想要的。”毛传:“偶遇,不期而遇。”也可以用来表示“喜气洋洋”:《诗唐体未雨绸缪》:“今天是什么场合?”
偶遇:来得晚,意为“偶遇”。也就是说,“见面”原则上不一定要发生,但确实发生了,让人意想不到;
“偶遇”的对象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件事。可以说是上班路上出了车祸;但是,“偶遇”的对象应该是人。你认识或不认识的人都可以,但不能说“遇到车祸”或“遇到火灾”。仔细分析,“偶遇”并不是现成的词,而是“偶”和“偶遇”的组合。而且“遇到”是一个用了很多年的很固定的词,不能随便破和拼。
一哥们说,汉字博大精深,“遇”和“遇”两个字写的不一样,但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偶遇”,我觉得第一个词“偶”的意思是。一般来说,“连”就是“双”的意思,比如有个成语“独一无二”。小学生还会学习“奇数”和“偶数”。说明“萍水相逢”不是第一次“相遇”。一般来说,“偶”代表或暗示“双”的意思。此外,还有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叫《我要回老家》。这个“甚至”也代表着突然。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萍水相逢”就是遇到“曾经的人和事”。这个人和事件是熟悉而亲密的。所以是见面的代名词。
近义不代表同义,偶遇一般用于第一次见面。但是以前没有见面,没有听到,没有看到,现在有了见面,所以叫“见面”,一般用在人与人的第一次接触中。“遇”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事也可以是物。“遇”指人相对。
另外,《偶遇》是通俗的,《偶遇》是浪漫的,是书面的。
另外,突然想起老楼以前带大家学过一句朋友的诗,其中有“我记得南山屋,有几枝寒梅,与你离别的日子是花开的时候”。这些话一度让我神经大条,我觉得很难过,坐在一个昏昏欲睡的城市。这是《我记得》。
关于桥的好词好句好段
宽阔 宽广 狭窄 整洁 拥挤 狭小 间隙 栽满 铺设 轧平 乌黑 泥泞 温和 明亮 平坦 崎岖 不平 静寂 黑暗 横跨 繁华 胡同 山路 街道 巷口 铁路 桥墩 桥梁 铁道 铁轨 逶迤 桥孔 石桥 轨道 管道 公路 马路 大街 桥栏 弧形小巷 巷子 竹桥 栈桥 逼仄 拱桥 吊桥 彩虹 伸展 桥身 浮桥 阴暗 横卧 横跨 铁桥 蜿蜒 桥洞 桥头 木桥 雄伟 巷道 交相辉映 艳丽多姿 四通八达 绿树成荫 来来往往 眼花缭乱 栩栩如生 平坦宽阔 阳关大道 雄伟壮观 小桥流水 彩虹飞架 姿态各异 设计新颖 另辟蹊径 羊肠小路 车水马龙 柏油马路 摩肩接踵 人头攒动 川流不息 阡陌交通 高速公路 秩序井然 田间小路 崎岖山路 疏密有度 状如蛛网 坑洼不平 凹凸不平 平坦如水 大街小巷
描写道路桥梁的好句
名言
待暖还须去,门前有路岐。
--虚中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
青山旧路在,白首醉还乡。
--徐凝
天下风光数会稽,灵汜桥前百里镜。
--元稹
万里岐路多,一身天地窄。
一鲍溶
溪上还珠太守家,小桥斜跨碧流沙。
一华镇
美句
本来进门的小道就不宽阔,再加上人多、相互拥挤,谁也不让谁,狭小的道愈来愈窄,只得侧着身子,顺着一点点间隙,慢慢地挤进去。
现在,路边挂有形式各异的路灯,每到晚上,路灯绽放出花一样的光。那光温和又明亮,照着夜行的人、夜走的车辆,在静寂的夜空中熠熠生辉。
夜晚的街上,川流不息的汽车,灯光闪烁,像银河从天而降;焕然一新的商店,绚丽多彩的广告牌把繁华的大街装扮成了灿烂美丽的“不夜城”。
弦汽车“嘟嘟”的喇叭声,自行车“叮叮当当”的铃声,霎时交织成一首清晨交响曲。
展现在眼前的是纵横交错、呈龙形的河道和凌驾于河面上的大小不一、姿态各异的桥。
河堤小路,绕城而行,往来车辆如同穿梭一般,两岸绿柳成荫。
必在这条河的上游,有一座摇摇欲坠的木桥跨在小河上。
一个个巨大的桥墩,恰似一个个巨龙的爪子,深深地插进急流之中,稳稳地托住了这条钢铁巨龙。
一到夜晚,大桥又成了一幅美丽的画,花灯、照明灯、车灯,与泛着波纹倒映着点点星光的江面,共同绘就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它不但坚固,而且美丽。桥的两侧有石栏,石栏的一侧刻着几个大字。桥底下有清澈的河水,阳光照耀在水面上,闪闪发亮。阳光被河水反射到桥的两侧,那花纹就像安上了水晶。
描写道路桥梁的好段
开头段
八角街
暑假到过拉萨,回来以后魂绕梦牵,梦中仍难忘神游八角街,去体味那种古老与现代的融合,感受那里的热闹与庄严。
春节一家人团圆相聚,新年需要新气象,让我们一起嗨起来,去旅行啊!
人多
去人少的地方旅行啊!
今天贴心的小编为你准备了15个地方,无论你是想去看花、看雪、看山、看海,还是看年味,统统满足你!
一、永福樱花园—邂逅一场浪漫樱花雨
自驾行程:厦门—厦门(高速—漳洲和溪(下高速,走县道—永福(150公里
地址:福建漳平市永福镇后盂村的茶园和李庄村的台缘山庄
永福樱花品种多达42个,花期大约在每年1月下旬到3月中旬,樱花一个品种接着一个品种开,是全国有名的花乡。
茶园、绿树、樱花、远山、云海、鸟儿樱花浪漫,伴着千亩茶园的清香,樱花漫天飞舞,触手可及。
二、林屋梅海—“梅”与“海”的天堂
自驾行程:南京—沪宁高速—绕城西高速—西山出口下—三座太湖大桥—西山镇—林屋洞—林屋梅海
地址:江苏苏州市吴中区金庭镇(原西山镇
围绕着“天下第九洞”林屋洞周围的梅花林海,集赏梅、探梅、寻梅于一体,近年来已成为众多游客来到金庭镇的必游佳处。
二月,梅花开得正盛,远远的就能闻到一股细细的清香,直进入人们的心肺。眼前的场景像一首诗歌,令人感叹。
三、罗平油菜花—醉在金色花海的城
自驾行程:自驾车可从县城直达九龙瀑布群、金鸡峰丛、多依河(弯多路窄、牛街千丘田等景点
地址:云南罗平
每年春节后,成千上万游人从四面八方来到罗平观花海,弄花潮,寻花思情。
早春时节,油菜花开,不同于清新秀美的婺源油菜花,这里的油菜花漫山遍野,郁郁葱葱,辽阔无垠。
湛蓝的天空下那片迷人的花海,鲜黄一片,加上偶尔飘来的悠扬笛声,都会让你沉醉在这片幽梦中。
四、横道河镇—景色这么美却不如雪乡火
自驾行程:走哈牡高速,横道河子出口即到
地址:黑龙江省海林市,距哈尔滨258公里
横道河镇是一座百年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俄罗斯文化脉络。不仅可以在烟花下做一个浪漫异域风情的梦。还可以来东北虎园,一睹“兽中之王”的凛凛虎威和其它珍惜动物的风采。
五、烟墩角村—藏在小渔村的最美天鹅湖
自驾行程:从威海市区可沿环海路或302省道一路向东,行驶至与301省道交叉口处,再向南行驶到村口
地址:山东省荣成市俚岛镇北5公里左右
烟墩角村东南方的海面上是彩石岛,东临黄海、南依石岛港。每年十一月至来年三月间,总有数千只野生大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飞到这里越冬。
人与天鹅和谐相处,海滩也由此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美丽的海湾平添了无限生机。
六、库尔滨雾凇—美到窒息的仙境
自驾行程:从伊春市区前往红星区大平台乡的库尔滨水库一带,距离约200公里。
地址:黑龙江省伊春市与黑河市交界区
“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凇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裳窈窕,欲舞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思与谁约”黑龙江伊春库尔滨河流域的库尔滨雾凇正舒展身姿,静候全国各地的摄影爱好者。
每当瑞雪飘飘之季,整个风景区成了晶莹世界,登高望去,棵棵树木变成了丛丛珊瑚,真是奇松佩玉,怪石披银,山峰闪光,花草晶莹。
七、乳源大峡谷—广东最美的峡谷
自驾行程:乳源大峡谷旁有一个四驱车接待站
地址:贯穿于韶关的大布镇和英德的波罗镇
摆脱都市的雾霾,逃去山林大口大口呼吸发甜的空气。乳源大峡谷是广东地貌的一条美丽的伤痕,位于距广东省乳源县西南六十八公里的大布镇。
平静的大布河流从东南向西北蜿蜒流过,突然腾空冲下,形成瀑布,其气势之磅礴,撼人心魄。
八、大余丫山—来一场彻底的放空
自驾行程:广州—赣粤高速—三益枢纽—转向赣韶高速—青龙出口(下高速—向大余县方向前行约15公里—右转进入丫山风景区
地址: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大余丫山历史悠远,古时即以宗教活动和游览胜地闻名遐迩,南唐始建的江南名刹灵岩古寺坐落山中。
或许你没有听说它的名字,但是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与灿烂厚重的历史文化,使有“城市绿肺”之称的大余丫山成为度假旅游地首选。
九、阳产土楼—皖南最后一片净土
自驾行程:屯溪或歙县—北岸—板壁屋左拐—昌溪方向—过桥后第二路口右拐—下坡处左拐水泥路面—车行40分钟左右可到阳产停车场
地址:安徽省黄山市歙县深渡镇
徽州阳产土楼建筑群,是徽派建筑又一奇葩,是徽州山越人智慧的结晶,是落后生产力和高度文明两者奇特的混合,是东方生土建筑文化艺术的殿堂。
开春之后,村子四周被油菜花围绕,为质朴的小村落增添了些甜美。
十、京族三岛—最美边境路上的“斯里兰卡”
自驾行程:从广西南宁出发,经兰海高速公路、钦东高速公路前往防城港市;经滨海公路抵达江平镇;全程约220公里
地址:广西防城港市东兴市江平镇
京族三岛是中国大陆与越南交界处的巫头、万尾、山心三个小岛。
海洋、沙滩、树林、鹤群,构成了京族三岛独特的海滨天然风光。海水洁净碧蓝,白日风平浪静,渔舟点点,晚间潮涨浪涌,波涛阵阵。
十一、塔门岛—走进恬静的香港B面
自驾行程:可在黄石码头或马料水码头乘搭街渡前往
地址:香港大埔区
塔门是位于香港东北的一个岛屿,临近西贡东郊野公园,四面环海,景色秀美,空气清新。
这里有着和印象中截然不同的香港。小岛很安静,只是静静的散步,吹吹海风,晚上看满天繁星也是不错的选择。
十二、琼海—碧海云天是它的名片
自驾行程:海口→文昌→头苑镇→东阁镇→文教镇→龙楼镇→铜鼓岭→东郊码头→琼海
地址:海南岛的东部,北依文昌
琼海位于海南岛的东部,是一个清新美丽、文化气息浓厚的城市。
如果这个春节你准备去海南过“夏天”,抛弃三亚吧,琼海性价比绝对杠杠的!
十三、碛口古镇—九曲黄河第一镇
自驾行程:太原—离石—碛口(230公里
地址:山西省临县城南50公里处
我们总是抱怨现在年味越来越淡了,来到碛口古镇你便会发现,变得不是年味,而是我们。漫步在五里长街上,仿佛穿越了一个时空隧道,一下走进了历史,一切都那么悠远、深沉、厚重。
这里还保留着上世纪的样子,过年是一家子都开心的事,夜深了就去听一段戏剧,生活简单却很美好。
十四、暖泉古镇—古城里的文艺气息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西部
古镇因有一年四季水温如一的泉水而名“暖泉”。数九寒冬,镇上的泉水流入壶流河水库15公里而不结冰,实在是让人大开眼界。
每逢元宵佳节期间,镇上的“树花广场”总是聚集着无数期待观看打树花表演的当地人和游客。
十五、浦江—一不小心就重返童年
自驾行程:上海—南北高架路—内环高架路—沪闵高架路—沪昆高速/G60—S210—大桥南路
地址:浙江省金华市北部
浦江位于浙江中部,金华市北部,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有“文化之邦”、“书画之乡”之称。
今天的浦江一到春节依旧年味十足,过年去大街看庙会,各种祭祀活动隆重举行。
梵高19世纪名画《蒙马特街景》将进行拍卖,这幅画有什么特色?
据相关媒体报道,知名印象派代表作画家梵高在1887年创作的《蒙马特街景》将进行展出拍卖,相关团队则将通过视频方式在巴黎,纽约,香港等三地进行线上拍卖。
由于这个系列画作的稀有性,因此专业人员估值大概在500~800万欧元。
据了解,这幅画作在1920年时由一名法国收藏家家族拥有,在此之后一直从未公开展出,此次也是首次在公众面前亮相这幅画。
画作描绘了法国巴黎蒙马特地区风车磨坊景色。
据了解,1887年春天梵高前往巴黎,尽管只停留了短短两年,但这两年也是他重要的创作时期,在这一时期他画出了极富传奇色彩的蒙马特系列,之后这幅画被收藏家家族收藏,这一收藏就长达一个世纪之久。
相关人士介绍:
我们在第一眼看到这幅画时,就已经瞬间被吸引住,法国一个家族珍藏此画百年,如今我们能够将它带到世人面前,实在深感荣幸。梵高在蒙马特时期的画作大部分都典藏于世界各地顶级博物馆,只有少数尚在私人手中,来自这个经典系列的殿堂级作品如今现身市场,对梵高作品的收藏家以及广大艺术鉴藏家而言无疑是一段艺坛佳话,也是一次难得可贵的购藏机会。
1887年巴黎的蒙马特地区四处都可以看到老旧的磨坊和歌舞升平的店面,正是这样乡村田园与都市风光融合的独特气息吸引了许多人前来感受,其中就包括梵高,这座陌生城市吸引了梵高前来进行生活的探索与视野的扩充,也让他首次与其他印象派画家和前卫艺术先锋们进行思想交流,这些曼妙美好的邂逅点燃了他对于创作的灵感,因此早期画作色彩单一暗沉,经过此次之后,梵高逐渐爱上了鲜艳明亮的色彩,因此这段生活是梵高创作生涯的成长期,也为他之后成熟卓越的画风奠定了基础。
如何描述清明上河图的其中一幅热m的都市街景《清明上河图》的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街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这些人是不同行业的人,从事着各种活动。大桥西侧有一些摊贩和许多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在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的人行道上,是一条熙熙攘攘的人流;有坐轿的,有骑马的,有挑担的,有赶毛驴运货的,有推独轮车的大桥南面和大街相连。街道两边是茶楼,酒馆,当铺,作坊。街道两旁的空地上还有不少张着大伞的小商贩。街道向东西两边延伸,一直延伸到城外较宁静的郊区,可是街上还是行人不断:有挑担赶路的,有驾牛车送货的,有赶着毛驴拉货车的,有驻足观赏汴河景色的。
汴河上来往船只很多,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有的停泊在码头附近,有的正在河中行驶。有的大船由于负载过重,船主雇了很多纤夫在拉船行进。有只载货的大船已驶进大桥下面,很快就要穿过桥洞了。这时,这只大船上的船夫显得十分忙乱。有的站在船篷顶上,落下风帆;有的在船舷上使劲撑篙;有的用长篙顶住桥洞的洞顶,使船顺水势安全通过。这一紧张场面,引起了桥上游客和邻近船夫的关注,他们站在一旁呐喊助威。《清明上河图》将汴河上繁忙、紧张的运输场面,描绘得栩栩如生,更增添了画作的生活气息。
广州街道(9·结束篇)‖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永恒漫游图/文:大地倚在河畔
街道是属于历史的,又是属于未来的,“当下的街道”是多么短暂,我们往往还没来得及细细观赏,那些街景已经成为历史。广州街道正是这样——作为历史的街道这里每个街角都留有历史的印记,作为未来的街道这里每个景物都暗喻着未知的改变。
置身这南方都市流逝中的街道,我们注定要在历史与未来之间捕捉及感受当下,在当下的每一个瞬间永恒漫游。
古代广州的街道大多是顺着地形弯弯曲曲自然伸展,并且总是不太宽阔的。布局上也表现为因地制宜的变化与不规则。除为数不多的几条官道及商业繁华街道之外,其余通常较为狭窄。街道是城市的动态部分。初时这座城市的交通运输更多是依赖网状密布的水路,后来随着马匹及轮式车辆增多,人工修筑的街道陆续出现。街道伴随着城市发展而演变。
唐开元初年至兴元年间的数十年中,广州当局多次整治修葺城区,在普通民居中大力推广砖瓦房屋,同时改造坊市、拓宽街道。今中山路和北京路分别作为东西向和南北向的主要街道,此时已是店铺林立初步成形。在城西今光塔路附近还出现了外国商人聚居的“蕃坊”。
宋代广州延续自唐代开始的做法,更加积极鼓励市民烧砖制瓦,在普通民居中大量采用砖瓦建材,砖瓦民居得到广泛推广普及,城市建筑及街道面貌焕然一新。在中、东、西三城以及东、西雁翅城的城墙内,沿着略为弯曲狭窄的铺着砖石的街道,可以看到错落排列的砖瓦房屋,还有夹杂其中的木构建筑乃至竹木建筑,这就是当时常见的街道景观。
多数的沿街建筑是低矮的。但在城市中心区和城门附近街区出现了越来越多造型各异、体量宏大的建筑。在原唐代清海楼基础上改建双门的拱北楼、市舶提举司署所在的海山楼、重修于北宋年间的六榕塔等重要建筑以及大量的亭台楼阁,错落遍布城中,与历代留存的越王台、越华楼、怀圣光塔等共同构成了古时广州的街道及城区天际线。明清时期广州城区不断扩展,城墙跨到越秀山上,街道也在演变。清康熙至同治年间城西一带街区进一步开发,辟建了网络状的街道,并逐渐在沿街形成具有晚清特色的“西关大屋”,成为城西的独特街景。
街道有效扩展了城市聚集物质资源的能力,因此在其附近总是连带出现城市生活的一种规律性产物,即市场。宋时广州有东澳、西澳两处内港,位于今清水濠一带的东澳是广州的盐运码头,位于今南濠街附近的西澳则是对外贸易码头,两地均贸易繁盛街巷繁华。明代街道沿线及附近陆续出现了米市、花市、茶市、鱼市、果栏、菜栏、油栏等大型集市。城南紧邻玉带濠的濠畔街,更发展成为游人如织的海内外珍奇杂货的交易场所,称“百货之肆”。从城区演变可见,许多市场就像城市其他要素那样总与街道紧密关联、相伴而生。
另一要素即市民进行祭祀仪典的神圣场所——寺庙,也与街道密切相关。某种意义上城市及街道正是开始于这些永久性的神圣场所。街道的形成既为交通,也为交易,还为四周居民聚集供奉神明及寄托精神。广州宗教生活源远流长历代不衰,光孝寺、六榕寺、海幢寺、华林寺、大佛寺等五大丛林,以及五仙观、城隍庙、三元宫等大量不同规模的寺观庙宇遍布城中及街道沿线。
砖石铺砌的相对狭窄的路面,以及两侧的紧密有致的民居、集市、殿阁、寺庙,也就构成了古代广州街道持续演变的景观结构特征。
伴随全球史时代的到来,广州开启了城市近代化进程,城市街道也随之开始近代演变。初时,俗称为马路的城市干线多为13—16米宽。这些近代街道的修建始于19世纪80年代。1886年张之洞修建天字码头时,在附近修建了一段约15公里长的马路,成为广州近代街道的开端。①
20世纪初年,在修筑自东濠口至沙面附近的珠江堤岸时,沿堤岸修建了近1000米长、16米宽的新型街道,包括东堤、南堤、西堤三段,总称为长堤。这条沿江街道路面宽阔,设置标准,后来又修建了宽13—15米的东堤二马路、南堤二马路和西堤二马路。
1918年广州市拆除城墙和城门,利用城墙基址修建了太平路、丰宁路(今人民路)、越秀路、万福路、泰康路、德宣路等共10多公里长、25—33米宽的新型街道。这项广州市第一个大型市政建设工程,短时间内动迁了4000多铺户,掀开了近代广州新型街道建设的高潮。1925年修成沥青路面的林荫大道白云路,路面宽达50米,成为当时街道的典范。至1928年,全市已有新型街道626公里。之后继续推进规划建设,以市区生活及商业发展为主体,兼顾市郊和工业区交通以及城市出入的通道,布局大致呈棋盘状。
30年代陈济棠主政广东期间,广州市政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市区主要干道全部更新为近代街道。1932年制定的《广州市城市设计概要草案》统一了市区街道的标准,规定行政区干道为30米宽,住宅区和工商业区干道为25—30米宽。这个时期修建了西湖路等24条街道,还整理了数以千计的市区内街。1936年全市新型街道总长度达1388公里,至1949年达到228公里,广州近代街道建设的速度与规模在当时全国各大城市中居于前列。②重要的是,这些街道及其网络构成了近代广州的基本城市框架,是广州城市近代化的重要物质及视觉标志。
当代广州的城市建设极大地改变了广州的街道状况。1949年广州解放后,海珠桥区、西堤区和黄沙区等街区迅速重建。随着城市经济的恢复,广州逐渐形成包括中心区和外围区在内的整体发展布局,其中道路建设成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得以迅速发展。这时候的广州街道,既具有传统色彩又带有现代特征。
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在市区原有街道和城市迅速扩展的基础上,广州街道进入现代蜕变与急速扩张的发展时期,新开辟了标准而又壮观的广州大道、天河路、黄埔大道、体育东路、体育西路、康王路、站前路、站南路等众多干线街道,以及五羊新城、珠江新城、大学城、白云新城、亚运城等多个庞大的街道网;与此同时又拓宽及改造了东风路、解放路、中山路、新港路、五山路、江南大道等重要路段,全面更新了这些街道的物质设施。
2005年广州市区道路总长度超过5100公里,比1949年的228公里增加223倍,一个空前巨大的现代街道体系已然呈现。重要的是,经此数十年发展,广州街道已经从传统的呈平面形态的“马路时代”进入空间立体时代,人行天桥、高架路、高速公路、轨道交通、BRT快速通道等有机组合,构成了这一时期城市街道的新景观。
事实上,当广州城市街道进入近代化时期,西方各国的城市街道也经历了丰富复杂的演变,并且形成了同样丰富复杂且相当成熟的街道范式。有趣的是,那时广州陆续出现底层有公共柱廊的俗称“骑楼”的沿街店屋式建筑,它们紧密排列成为具有连续廊道的骑楼街,这种骑楼街恰好在风格上与两千多年前古罗马规范其街道标准时大量采用的拱廊街道相呼应。
人们认为现代城市街道的设计及技术起源于古罗马的街道标准和路面铺装法令。③这些最早可以追溯至公元前100多年的书面法律,规定古罗马街道的最小宽度是45米。此前的街道并没有什么规则,两旁的房屋又矮又小。后来那些高耸的绕柱式房屋大量出现,并且密集排列形成了类似于古希腊的拱廊街道。古罗马确认了这种风格,同时规定这些沿街建筑物的最大高度不得超过20米及不能超过六层。按照规范的标准,古罗马街道使用玄武岩石板铺装。街道两旁是垫高的人行道,通常也以石材铺装,两边人行道的宽度约为街道宽度的一半。这种垫高人行道的古罗马城市街道,就是现代城市街道的历史原型。
关于城市街道设计规划的历程,城市学者克尔·索斯沃斯和伊万·本-约瑟夫合著的《街道与城镇的形成》、刘易斯·芒福德所著《城市发展史》,以及克利夫·芒福汀的《街道与广场》等均有详尽深入的论述。综合参考这些论述,我们在此可以简要勾勒一个世界城市街道发展演变的粗略轮郭。
古罗马帝国解体后,许多古罗马城市随之衰落,城市街道情况日趋恶化,包括罗马、博洛尼亚、那不勒斯以及巴黎等在内的城市,街道空间被私人建筑侵占,路面杂乱无章。这时候不断增长的商人阶层势力显示力量,要求改善街道交通。
到了13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阿尔伯蒂、帕拉第奥等欧洲城市规划专家再次强调完美的街道布局,唤起人们对城市街道建设的重视。阿尔伯蒂虽然赞赏宽广笔直的街道使城市变得更加宏伟壮观,但他却极力推崇弯弯曲曲的街道。中世纪欧洲城市通常把街道建得不太宽阔又略为弯曲,且常有急转弯和顺着地势的缓坡起伏。那时街道主要是步行人的交通线及日常活动空间,车辆交通是次要的。略为狭窄的街道可以使冬天的户外活动比较舒适,而在南方则可使人免遭日晒雨淋。
阿尔伯蒂为这种弯弯曲曲的街道写了一篇分析透彻的辩护词,认为街道还是像河流那样弯弯曲曲的好,这样的街道会使城市更加了不起,而且具有安全保障作用,又具有亲近感及潜在的美学,这是既令人愉快又有益于健康的。后来许多城市史学家认为,在对中世纪城市街道的分析中,没有比这些评价更为公正了。而帕拉第奥则更欣赏那些两旁建有柱廊的街道,认为这样的街道不仅可以让居民专注于想做的事情免受天气变化的干扰,而且符合美的原则。
这时那些具有纯粹几何形状的笔直的街道也颇具魅力,其中建成于16世纪50至70年代的意大利热那亚城的鲁欧瓦大街可谓雄伟而不朽。这条文艺复兴早期的街道,两旁尽是富丽堂皇的府邸,它们样式不一却以相同的间距组合排列在约8米宽的铺装街道两旁。佛罗伦萨人乔治·瓦萨里(PiorgioVasari)认为这是整个意大利最华丽和宏伟的街道,他设计建造的著名的乌菲齐大街与此十分相似。
之后,法国人在罗马街道基础上推出了一种相对轻巧而又不失坚固的街道标准;英国人则将街道铺装得低而平整,步行道以路沿石分隔并相对升高,称之为“现代化”街道;美国人在17世纪时期也开始对城市街道进行标准化铺装。还有风景如画的郊区化街道、笔直且秩序井然却了无生趣的“拜—诺”式街道、回归中世纪式无规则的具有自由感的街道
机动车时代的到来加速了城市街道的深刻演变,尽管早期不少人曾经拒斥而后才逐步接受这种革命性的交通工具。随着汽车更多地在城市出现,欧美各国兴起了对街道的全面规划,力图以完美的空间秩序塑造与机动车时代相适应的更为规范和标准的技术性城市街道。
世界各地城市的规模迅速膨胀,伦敦、巴黎和纽约等更是急速扩张。在那些巨大的城市,街道修建得更加宽阔,两旁不仅出现了宏伟的新公共建筑物以及咖啡店、办公区、大酒店、百货商店等,还耸立起巴黎风格的先锋建筑和纽约风格的摩天楼。与此同时,城中还出现了两旁或中间种有树木的巴黎式的林荫大道或维也纳式的绿色环城街道,之后,凌空飞架的高架路、巨大的苜蓿叶式立体交叉、多车道的快速路等新的街道形式大量出现。
这当中既有流行于20世纪初叶的纵横交错的直线格栅街道模式;也有美国城市规划师斯坦和赖特基于英国花园城市理念的兰德博恩城市街道——突破格栅街道限制的安静且与绿地相通的尽端路居住街道模式;也有英国城市规划师勒·柯布西耶基于美国格栅城市设计的公园式环境的高架街道。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共享街道理念推动了新一轮的居住街区的街道设计革命,最初产生了荷兰人德·波尔所设计建造的乌勒夫街道模式。④这种模式将交通与居住活动统一在同样的空间中,其设计特征是将街道视为居住性的公共空间,不鼓励交通畅行无阻;行人与汽车共享路面,但行人优先,可以在街道各处步行、娱乐;车行道与人行道没有严格区分;车速和行车受自然状态的屏障、弯曲度等约束。乌勒夫构想很快成为欧洲大陆和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实施共享街道的基础,形成了在各国街道建设中具有持续主导性影响的“联合街道系统”。
而在美国,关于优秀街道的构想也逐渐发生转变。针对以往宽阔的街道、城市高速公路、停车场等大量开发惊人地耗费土地,客观上形成了大量闲置的街道空间,自20世纪90年代起,多个城市兴起“街道瘦身计划”,大幅度缩减街道的宽度,推广适度狭窄的街道。
城市和城市街道的演变源远流长,丰富复杂。每个历史时代都有与之相应的城市,街道则以物质方式记录城市的历史。每一条街道既是历史的产物,又是历史的承载者。历史持续不断地在街道积聚,留下不同时代的印记。即使经历漫长的岁月,这些印记依然会以某种方式留存、呈现,或者是某座建筑、或者是某片街石,又或是街道的形态、结构、尺度、氛围,乃至被岁月磨蚀得难以察觉的某些痕迹。历史深深溶于街道,蜿蜒的街道是凝固持存的历史之河。
我们行走于城市街道,就如同在静静流逝的历史之河漫溯。时常不经意在某个街角、拐弯处或屋檐下,蓦然就读到城市的历程和以往的生活,体验到街道的历史凝固持存之感。这是街道所给予我们的极为重要的感受。
在广州,且不说那些赫赫有名的街,光是普通某条街道就足让人深感历史长流不息的存在。譬如六榕路,沿路南行,两旁密集的民居当中,首先可以看到始建于南朝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又重建于北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的六榕花塔。这座57米的高塔连同整座以初唐诗人王勃的题字命名的六榕古寺,朱栏碧瓦、古朴庄严,令人恍若重回唐宋。再往南行,街道西侧是明清时期南海县衙所在的旧南海县社区,区内有大量建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南洋风格的华侨建筑以及《大公报》报社旧址;东侧是明代中期提督府行署及清康熙年间统领驻粤八旗兵的广州将军府所在地,如今此处还复建了一幢漆红色的将军府大门。南边近将军西路一带明显带有西方风格的连片楼宇,则标示了近代的城市社区。
同样,从巴黎塞纳河左岸进入并漫步于圣米歇尔大街,俨然是一次历史之旅。你可以在街道的东侧看到古罗马遗迹,建于公元3世纪的高卢—罗马浴池就座落在藏有大量中世纪艺术品的克吕尼博物馆内。这个前身为中世纪民间宅邸的博物馆建于1480年至1510年间。尤其是,以巴黎保护神的名字命名的圣热内维埃夫土丘,时刻让人想起罗马占领时期的城市;附近的克洛维路,则令人想起法王克洛维打败罗马人建立法国的历史辉煌。附近还有巴黎闻名于世的建于1253年的索邦大学,以及始建于1764年的安睡着伏尔泰、卢梭、雨果等伟人的万神殿。街道西侧,则有建于17世纪的卢森堡花园,在此散步可到达辉煌的卢森堡王宫。圣米歇尔大街被认为是一条商业化的街道,但街道作为历史承载者的固有属性并不因此有所改变,它始终动态地凝结着历史,呈现可追寻的历史脉络。
许多重要而独特的历史街景,总是在很久以前某个瞬间悄然进入我们内心的。它占据记忆深处某个角落。当我们日后某次漫步,忽然重遇这一街景,或者邂逅类似景观,记忆霎那被唤醒,顿时我们沉浸在对这街景的辨认与思索中。这种辨认与思索,其实是我们在进一步认识自己。此时我们才知道,原来街道上这些事物它一直潜藏在我们意识之中,它对于我们原来如此重要。
最有震撼力的街景往往并非单个孤立的点,而是在街道的线性空间中多点连续的意象之流,就如同我们在广州六榕路或巴黎圣米歇尔大街上看到的那样。充满历史建筑及遗迹的街道所以具有魅力,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它体现了街道线性空间持续不断的蜿蜒流变之美。
有时,街道给人的感受十分奇妙:我们第一次来到某处,却觉得那样熟悉,那些建筑,那些窗户,那些大门,还有临街的阳台,街角的拱廊,一切仿佛早已认识。就连街上的氛围也觉亲切,好像我们的生活曾经与它关联。是我们很久以前曾经相遇,那些影像早已潜藏于我们意识深处抑或我们凭借心灵的印象,忆起了被摹仿的旧街原型我们只是可以断定,这与历史相关。街道如此神秘。
毋庸置疑,街道之所以充满灵动鲜活之气,是因为人的活动。是历史与生活以及我们的记忆与情感,赋予了街道奥秘的生命。街道深沉地说明了我们从哪里如何地走来。如果我们珍视历史珍视生活,并且珍视我们的记忆与情感,那么,我们理应珍视城市和它的街道。
(写于流花湖胖)
■注释
①参见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P388;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P270
②参见张仲礼主编《东南沿海城市与中国近代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P271—272;杨万秀、钟卓安主编《广州简史》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年3月第1版P482
③见[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索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街道与城镇的形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5
④荷兰语,意即“像丛林一样的园地”,见[美]迈克尔·索斯沃斯、伊万·索本-约瑟夫著李凌虹译《街道与城镇的形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年9月第1版P112
■本文或有未完成感,因其系约2万字的原文的第一章节。其余部分主要内容是分析城市街道的流变以及进一步述说广州街道。为免发文太长,这些余下部分或适时单独另发。
■在此街道系列完成之际,特别要感谢提供精美合作的摄影师杨和平老同事(本系列第1—8辑照片均由杨女士拍摄提供)。杨女士喜欢“街头摄影”,喜欢拍摄小地方和小人物,喜欢用影像陈述故事,曾经用这些手法陈述过《伦敦:视而不见》、《SanRemo:逝去的优雅》以及《维也纳:有一种咖啡叫忧郁》这样的平凡故事。这个广州街道图文系列,如果没有她的合作,整个计划是无法完成的。她的精美独特的影像作品,令此系列大为增色。谨此致以诚挚谢意!
20190429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