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女子服饰、发型、化妆
唐代女子服饰三大类:上衫下裙,胡服,男装。
窄袖衫、儒配长裙的基本结构是:裙、衫、帔(pèi)。裙子色彩浓艳,主要以红绿黄为多,还有紫、青等色。材料上,有:绸裙、沙群、罗裙、银泥群、金缕裙、金泥簇蝶裙、百鸟毛群等。百鸟毛裙是唐代最华贵的裙子。山是夏装,较薄;儒是冬装,有夹的和棉的。唐初的衫比较短小,袖子窄,掖进裙腰。后来逐渐宽大,颜色有白青绯绿黄红等,又以红衫为。衫一般用布做,也有罗,上有金银线;儒则往往绣有各式花样,所谓“薄罗衫子金泥缝”,“连枝花样绣罗襦”。
唐代妇女发型有髻和鬟两大类。髻是挽发结在头顶,中间是实心的,鬟是将头发梳成中空的环形,多为未婚女子所梳。髻式:同心髻,反绾髻,交心髻,鸾凤髻,抛云髻,慵来髻,抛家髻,倭坠髻,拔丛髻,坠马髻,百合髻,长乐髻,乌蛮髻,高髻,低髻,侧髻,小髻,椎髻,云髻,飞髻,花髻,凤髻,双环望仙髻,惊鹤髻,囚髻,扫闹髻…… 鬟:双鬟,三鬟等。
头髻上饰品:鲜花,假花(牡丹,桃花,石竹花,栀子花,荼蘼花),有花钿珠翠,金石钗簪之类。
面部妆容七个步骤:
1施粉:先薄施铅粉,然后抹胭脂。胭脂晕品有石榴娇,嫩吴香,圣檀心,珠露儿,媚花奴等。
2此外还在额上涂抹黄粉,即额黄。
3画眉。
4花钿:又叫花子,媚子。是将各种花样贴在眉心的一种装饰。
5面靥。点在双颊酒窝处,形状像豆、桃杏、星、弯月等。多用朱红,也有**、墨色。
6斜红。描在太阳穴部位的红色装饰。
7点唇。即所谓“朱唇”。
1唐朝女子服饰文化
粉胸半掩疑暗雪-----唐代妇女开放的服制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它的统治者在国力强盛,有着充分自信的前提下,实行了一种开明、开放的政策,博采和吸收各方的文化。
像唐宫廷中演奏的十部音乐(燕乐)中,就有八部是来自异国或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西凉、高昌、龟兹、疏勒、康国、安国、天笠、高丽)。人们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充分的自由,统治者对外来宗教不排斥,所以在原有的佛教、道教之外,西方的袄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也在此时相继传入中国。
2唐朝的文化氛围
唐代的妇女更有着前代和后代妇女都没有过的自由,她们可以时时抛头露面,到郊外市里游玩、听戏、看球,也可以在春季和男子一起到风光胜地踏青,杜甫的名句"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丽人多"形容的就是这种景象。他们更可主动追求爱情,未婚少女可私结情侣,已婚女子也可以离婚,改嫁之事屡见不鲜。
在这种开放的社会中,唐代妇女一改过去哭不露齿、站不依门、行不露面的传统,在服饰上进行了一系列大胆尝试,像废弃了遮蔽脸面的幂罱面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天宝年间,不**女还模仿男子的装束,着起幞头袍衫,最初在宫里中流行,后渐传至民间,成为普通妇女的日常装束,我们可以从唐代著名画家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中看到这种装束。
唐玄宗开元年间,胡服之风盛行,妇女多着胡装。唐代所谓的"胡服",指的是包括西域地区的少数民族服饰和印度、波斯等外国服饰。妇女在着胡服的同时,腰间还系有革带,再饰以胡装,大有娇健英武、跃马扬鞭之势。与此同时,胡舞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娱乐方式,所以才有了安禄山为讨好唐玄宗、杨贵妃而拖着他几近垂地的胖肚子飞快地跳起了胡旋舞的故事。
3唐代领子款式
唐代女服的领子也有种种不同的款式,比较常见的有圆领、方领、斜领、直领和鸡心领等。盛唐以后,还流行过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袒胸脯于外,唐诗中的"粉胸半掩疑暗雪","长留白雪占胸前"的句子形容的就是这种装束。
另外,还有一种更加开放的服装,"绮罗丝缕见肌肤",里面不着内衣,仅以轻纱蔽体,在中晚唐代时十分流行,并且一直延续到五代,这可从唐代另一位著名画家周盼的"簮花仕女图"中看到。这种大胆的装束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少见的。
4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唐代妇女服饰按时代可以大约分这么几种: 一种是传统的襦,裙装。这种风格一般流行在初唐时期,基本上是沿袭了自东汉以来华夏妇女传统的上衣下裳制。
我们现在总说到的衣裳二字,其实衣是衣,裳是裳,衣是上身穿的,裳其实是指现代所说的裙子,衣与裳分开。这种妇女的服饰不是连衣,而是分两截的穿法一直延续到明末。
上衣的穿法基本上是右衽交领或对襟系上带结,下面的裙子围起来系上长长的裙带,上衣或者掖里面或者自然的松散着,后来这种松散的上衣不断加长,一直覆到膝盖部,就后来发展成了明代的背子。
5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随着发展,唐代的妇女上衣种类一般分为襦,袄,衫三种。襦是一种衣身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袄长于襦而短于袍,衣身较宽松,也有夹衣或棉衣。襦、袄有窄袖与长袖两类。
衫是无袖单衣,功用吸汗,有对襟及右衽两种。衫在春秋天也可穿在外面,但和穿在外面有短袖的衫不同,后者就发展成了背子或半臂。而在以前,裙子的造型向来都是一种长方形的方片直裙,有点类似今天的和服裙子。
方片裙的样式显得较呆板硬性,因此女性穿起来并不能显出美丽来。因此到了唐代,裙子的形式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既能显露人体结构的曲线美,又能表现一种富丽潇洒的优美风度。
这种裙子的结构必须和人体的主体结构有机适应,所以是一种下摆呈圆弧形的多褶斜裙,或喇叭裙。顺便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高腰将裙带束到胸部的裙子,至尽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风格。
唐代的裙装,有的还作半露胸的款式,周濆《逢邻女》诗:"慢束裙腰半露胸"。李群玉《赠歌姬诗》:"胸前瑞雪灯斜照"。方干《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晴雪"。欧阳询《南乡子》:"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都是半露胸式裙装的写照 。
二就是到了中晚唐时期,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开始复古。从以显出女子身材为主逐步恢复到秦汉那种宽衣大袖,飘逸如仙的风格,服式越来越肥。这种风格定了型一直影响到后期华夏女装的基本理念,既宽松随体肥大,这自然在后来也成了礼教所要求的对象,柔和自然,无形无欲。
6典雅与华贵的完美结合——唐装
中晚唐女装华丽大气,一般类似于礼服,她们里面直接穿抹胸——抹胸原本是内衣,在唐论著和裙子结合形成了一体,它不系腰带,宽松自然。外面直接套上罩衫,罩衫一般读很华丽,基本上都是拖摆至地,有的达几余米,比如,有的袖阔4尺,裾曳地达到5尺, 因此,如同后来的欧洲一样,衣摆的长短决定着妇女的身份地位。罩衫一般都是广袖的,广袖就是我们常看到的宽大的袖子,唐代的广袖基本呈方片形,类似今天的和服袖子。
另外还有一种晚唐时期的礼服,都为宫廷命妇所着,称为钗钿礼服。是中晚唐女装向古代礼仪服饰的过渡的进一步证明,这种款式为礼服一层叠一层,层数繁多,厚重拖摆,穿起来很麻烦。首先穿上很多层广袖上衣,层层压叠着,然后在围上伟大拖地的厚重裙子,即著名的“唐裙”,然后再在外面套上宽大的广袖上衣,虽然繁琐,却给人稳重的感觉,赋有层次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著名古代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过来的。日本人称之为“唐衣”即从唐朝传来的服饰,样式基本上没有多大改变,只不过在风格上增添了几许日本本民族的特色。
完备背离了“子不语怪、力、乱、神”的教条,虽然后人考察梅花妆一事,多要提及其记述,但若诊脉真实二字,还是力不能及。观察了好长时间。三天之后,梅花被清洗了下来,但公主额上却留下了五个花瓣的印记。宫中女子见公主额上的梅花印非常美丽,都想效仿,于是就剪梅花贴于额头,梅花妆的起源,到如今很难考证,在很多场合,她们还往往选择将经过加工的小而薄的花片直接贴在脸上,成为胭脂的另外一种形式。
是宋高祖武皇帝刘裕嫡长女,大约出生于东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唐代的《酉阳杂俎》中记载:“立春之日,士大夫家剪纸为小幅,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美人与花一个待遇,真是满有情趣!唐代的中国不仅有势力,而且有魅力。也就是公元383年,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战前后不久,卒于公元444年左右,“酒晕妆”就是像喝醉了酒,“桃花妆”更淡一些,颜色接近桃花、“飞霞妆”的颜色更淡,
因为古时以黑眉毛为美。杨贵妃就喜欢化“白妆黑眉”,唐朝人化妆也是经过基础护理、粉底、腮红、鹅黄、花钿、画眉、点唇、做头饰!跟现代爱美的女性差不多的繁琐与精致!过浓的装束是唐朝美人特别喜爱的、人们把这叫做新妆。盛唐时期,流行起了把眉毛画得阔而短,形如桂叶或蛾翅。(不懂时尚的我看着觉得好丑)。
并融入我国文化之中,从壁画、石刻、雕刻、书、画、绢绣、陶俑及服饰之中,充分体现出来。尤其当盛唐成为亚洲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中心的时期,更是我国文化史上最光辉的一页。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指槛露华浓。”是李白《清平调》中的一句。
“面妆首饰杂啼痕,地褊衣寒困石根。”是杜甫《负薪行》中的一句。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是唐代温庭筠《南歌子·脸上金霞细》中的一句。
“莫画长眉画短眉,斜红伤竖莫伤垂。”是元稹《有所教》中的一句。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是张祜《集灵台》中的一句。
……
这么多诗人,这么多诗句,都是在描写唐代的一件事物,您知道是什么吗?
答案是唐代美女的妆容,也就是唐代美女们的面部化妆,从这些诗句中,我们可以知道那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国家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古代服饰文化展”中,也有专区来介绍这一内容。
妆容:唐代女子面部化妆浓艳,《妆台记》等书记载有“桃花妆”“酒晕妆”等多种妆容。在面部除了施用一般的粉、泽、口脂等,还要涂翠眉、涂黄粉、贴花钿,点妆靥、抹斜红。至五代、北宋,此风犹炽。
从展出的结合我所查到的资料,唐代美女的妆容从上至下可分为发式、花钿、文眉、面妆、唇妆几部分,发式的内容我在三八女神节时已和大家分享过,今天不再讲。
先说一下花钿。花钿起源于南朝宋,以金箔、银片制成不同花形,贴在额间、两颊、嘴角、鬓角处。在唐代据说是与武则天的侍女上官婉儿有关,据《酉阳杂俎》记载:“今妇人面饰用花子,起自昭容上官氏所制,以掩黥迹。”上官婉儿因为激怒了武则天,在额头上刺了青,上官婉儿为了掩盖刀痕就在上面贴梅花,反被唐代美女们仿效。当时的花钿除了各种花卉外,还有小鸟、小鱼等造型,美妙新颖。
接下来再看一下眉妆。唐代美女的眉妆名目繁多,且经过了一个循环的发展阶段。初唐时以“细眉”为主,中唐以“阔眉”为主,晚唐的眉妆则归于纤细,且多种眉妆并存。盛唐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叫做黛眉。从画眉的方法看,有扫黛、薰墨等。唐玄宗曾命画工设计出十眉图,即鸳鸯(又名八字眉)、小山(又名远山眉),三峰、垂珠、月棱、分梢、涵烟、拂云、倒晕、五岳,并点拨给不同妃子使用,可见风流皇帝在服饰史上也留下有逸画。
再来看面妆。面妆主要分为两步:敷沿粉与抹胭脂。以粉敷面历史久远,据史料记载,最早可追溯到商纣王时期,纣王发明了烧铅锡炼粉,让后妃敷面修饰仪容,发展到唐代已有很大改进,此时铅粉已做脱水处理,不易脱妆,并会加入一些其他米粉调试颜色,加入落葵等染色剂,让粉有淡紫色,称为紫粉,或加入香料,其中以细粟米加入西域香料制成的迎蝶粉最为流行。然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搽在两颊,犹如一抹斜阳。面妆的类型主要有酒晕妆、寿阳妆、桃花妆、啼妆、飞霞妆等。
最后再看一下唇妆。对于唇部化妆,用朱砂点涂嘴唇的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此后,人们又在朱砂中加入油脂和香料,凝成膏状放入盒内,称为“口脂”,南北朝时期口脂技术进一步改善,到了唐朝时期口脂制式更多样化。为搭配不同的妆容,彰显女子个性气质,唐代女性唇妆制作式繁复,名目众多,其唇妆有胭脂晕品,大红唇,半边娇,露珠儿,天宫巧,淡心红,双唐媚等等,还有许多只有记载无法考证的名目。这些唇妆制式大都符合唐朝人“樱桃小口”的审美观点,并且在这基础上加以创造,先在唇间点上口脂,然后向两边加以晕染,在唇部中央勾出如花瓣的轮廓,也有勾勒唇形如展翅蝴蝶,称蝴蝶唇。
唐代美女的妆容是我们传统艺术和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我从四个方面粗略地介绍了一下唐代美女们的妆容,可以说是挂一漏万。我还给大家分享了一些展厅内的蜡像、,以及传世唐代名画,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更欢迎大家一起来讨论交流,共同学习和研究这一部分的内容。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