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的邂逅是相逢不一样的自己
文/石岩磊
今天我在网上看到一句十分唯美的话:“世间最美的艳遇,是遇见另一个自己。”搜索后才得知它出自女作家庆山的短篇小说《七月与安生》,我并没有仔细读过此篇小说,但丝毫不影响对这句话的浮想联翩。
艳遇是指男女异性相遇成为了朋友,用在这里似乎有些不妥,改为“邂逅”可能更合适些。“遇见另外一个自己”又是什么意思,是真的碰到了和自己一模一样的人了吗?那应该不现实,即使是也只能叫惊喜才对,怎么会和“美”联系到一起呢?然而仔细想想,还真有可能。
我们往往自信地认为对自身十分了解,但事实并非如此。我曾看过一篇报道,一位父亲驾车带儿子郊游,不幸发生车祸,车子翻过来把孩子压在了下面,爬出车外的父亲情急之中竟徒手将一吨多重的汽车掀了起来,儿子最终得救。我们有时还有这样的经历,就是自认为内心非常强大,可当面对朋友的误解时,几乎会瞬间崩溃,如婴孩般啜泣不止。
出人预料的强壮与意料之外的不堪一击,仿佛是隐藏在身体某个隐秘的部位,平时毫无踪迹,关键时刻才暴露无遗。究其原因就在于我们平常只扫描自己的常规体征,没有认真地审视最本真的自我。对子女的爱已渗入脊髓,所以在危机场合能爆发出“核动力”,对褒奖和批评我们多数情况下能镇定自若,但对于委屈的无力反抗却是痛点的软肋。
全面地认清了自个儿,从不同层面看清自身的长短,就如同遇见了另外一个自己,使我们能更好地领悟到爱的深沉与无助的伤感,可以说是:最美的邂逅是相逢不一样的自己。我无意篡改“庆山”的名言,只是想让其更贴近自己的感受,也许这种反思的过程,正是在冷静地凝视自己,也应该算是一种美丽的遇见吧。
201918
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在这个特殊的假期里不能出门,也给了我许多读书的时间,也为我的专业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会,有幸我阅读了《教师自我突围的秘诀》这本书。这本书的内容是36位名师的专业成长经验,虽然这本书都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经验,但对于同样为幼儿教师的我也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让我受益匪浅。书中各位老师的教学经验让我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思想有了很深的触动。
在反思与顿悟中升华"情境"。李吉林教授在书中写到在探索与研究中,我喜欢反思,因为反思让我产生顿悟。作为情境教育的探索者,必须把自己实践中的感受进行系统的理论概括和提升,这是一个艰苦的历程。我知道事物的现象都是复杂的,是千差万别的,但是我也懂得规律性的东西都是简明的,因为它们概括的是事物的共性。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前准备和设计方面比较重视,但在教学活动的反思和总结方面却显得比较难以把握。经常只是对目标、教学手段等进行一般性的反思,有时都不清楚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或者视而不见,无法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思考。翻开我的反思笔记,存在着空、浮、杂等现象,我把教学反思看成是任务型、应付性的工作,致使课后反思浮于表面。教学反思一定要从“幼儿学”着眼来发现问题,从“教师教”着手解决问题。也是教师教学过程得与失自我诊断的一种方式,它可以使教师及时根据教与学的情况,对下一阶段的教学进行适当调整,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使教学更具有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特别是可以随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采取积极措施,改进教学。
专业成长秘诀篇中由冯恩洪教授写的《回到原点,问道方圆》中写到中国的课堂教学,书本中心的味道很浓,从目前的课堂呈现来看,三个维度中,教材决定一节课怎么上相对比较清晰,学情和时代特点这两个维度都有所忽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是教书而不是用书教。 教师的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钻研教材的结果,来源于教师的主观。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问题是教学的起点,问题反映“学生在哪里”。教学设计不应源自教师的主观,而应依据来自学生的客观。好课堂的美,不是完美,而是缺陷美。这是一个不该忽略而被很多教师忽略的维度。
在幼儿园教育中核理念是以幼儿发展为本。关注每一个幼儿,关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尊重保护孩子的个性,就是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只有不断地激发孩子们发现欲望,鼓励孩子们发言、提问和抽象思维,才能发现孩子们的闪光点。教师们的教学观念只有彻底转变才能理解孩子们的行为,而不至于行为“越轨"。那么我们的教育功能才能产生巨大的作用,我们的孩子才会在我们的哺育下茁壮成长。
课堂教学研究篇中,特级教师于斌写的《从课堂细节寻求教学智慧》这篇文章给我很深的启发。书中写到我赞成那句名言:“一个人不是一个器具,等待教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教师去点燃。”这个点亮的过程就需要教师发挥教学智慧,而这种教学智慧是值得教师终生追求的专业境界。教学智慧主要从教师的课堂行为彰显出来。它需要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境时,一种悟性和准确的判断力。教学智慧涉及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实践过程中的个体化感悟。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在如今知识更新日新月异,教学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仅仅“学高为师”已难以满足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想要做一名智慧型教师,必须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具备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研究能力,不断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才能适应时代变迁带来的挑战。
特级教师姚嗣芳写的《我的课堂教学追求:接近教育的本质》这篇文章给我很深的启发。书中写到在我的教育理想中,教育不应是一种技巧的施展,而应是充满人情味的心灵艺术,是信息的多向传递与情感的多元共振。课堂中的生机与精彩,应该是学生心灵之花的绽放和丰富人格的微扬文字。幼儿教育的本质是促进幼儿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和生活习惯,培养幼儿对社会、对集体、对别人、对自己的正确态度,激发幼儿对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对创造的强烈愿望,发展幼儿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幼儿的情操,发展幼儿的美感。作为幼儿教师一切教育都是从我们对儿童天性的理解开始。给孩子一缕阳光,孩子会给你一个太阳!用心,用爱,努力做到最好。
特级教师林乐珍写的《灵动源于扎实的课堂改革》这篇文章给我很深的启发。书中写到在我看来倘若缺少灵动,扎实便如顽石,在无形中筑起一道禁锢创新锐气的壁垒。当然倘若缺少扎实,所谓灵动亦如无源之水,全无生长的根基和流淌的底气。扎实,灵动也是幼儿教育的课程活动中的应然追求,又是灵动教学效果的契机。大自然、大社会无时无刻不处于运动变化之中,让幼儿直接去认识大自然、大社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探索欲望,有利于幼儿知、情、意、行的培养。由被动倾听转变为主动探索型,使儿童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活动知识,从而使儿童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发展。也就是我们要灵活运用我们的教学方法。
作为幼儿教师,更需要用爱心和耐心来温暖呵护每一颗童稚的心灵,想要成为一名幼儿教师,尤其是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是非常的不容易的。要做好幼儿教师这份工作,单靠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我们充满爱心真心的付出;同时还需要我们老师间的相互配合,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不光这样,幼儿教师还应具有创新精神和终生学习的思想,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孩子的心中,教师是圣神的、无所不能、完美无缺的,而孩子本身就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幼儿一日活动中的上课、游戏、观察等活动同样能看出一个老师的智慧,同样一句话,同样一个意思,也许换种方式说就会取得不同的成效,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再与幼儿交谈、游戏时要注意说好每一句话,尽可能地让孩子从心底接受这种方式,从而达到最大的成效。幼儿教育是教育的起点,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小树,作为幼儿教师需要用心去欣赏、研读,呵护和浇灌每一颗小树,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
本学期(2019年)我在新疆医科大学心协的支持下,开展了第四期大学生读书会活动。
本次学习的是关于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一书~《被讨厌的勇气》,一共分为6次的学习,都是利用周三晚上的学习时间,学习结束后每个同学在认知、情绪和行为上都发生了小改变,这对我而言是开心的,也是有收获的。
那么这些同学都有那些小改变和小欢喜和小收获呢?
请看本次读书会的参与者王瑞坤同学的感悟:
初见读书会,周围的同学都很陌生,大家都在忙着自己的事情,或看书或看手机,或思考着读书会。
内向的的我看着书思考着“被讨厌的勇气”,再遇读书会,大罗老师带着我们做游戏,解析阿德勒的思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
遇见大罗老师,他教会了我交流的意义,交流把我们读书会的同学们紧密联系在一起;遇见读书会的同学们,让看的不同与我的一个个个体,在讨论中激烈的思维碰撞,解除了我心中太多太多的困惑;遇到《被讨厌的勇气》,阿德勒教会了如何做人,不困于过去,不畏惧将来,珍惜当下。
如果说以前内向我是一个封闭的圆圈,那么现在的我是一个半开着的圆环,让我摆脱人际关系的烦恼,正如阿德勒所言,如果一个人真想改变,就一定会发生。
感谢遇见,感谢大罗老师,还有志同道合的同学们,是你们让我改变了自己,让我遇到更好的自己!
新疆医科大学麻醉学2019-1
王瑞坤
已经不记得自己童年读过些什么书,大学毕业后也将近十多年没有拿起过书本,但是人,总会在不经意间,发生微妙的邂逅,我与阅读便是如此。
那是夏天的周末,带着父母去传说中最美的图书馆——嘉定图书馆“拔草”,父母自小就爱看书,一直苦于当年的时代背景能阅读的书少之又少,面对现在丰富的阅读资源却因年迈视力减退无法阅读而感到遗憾,能来向往已久的“嘉图”走走看看、感受书香氛围也算满足他们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吧。
虽然常年没有阅读习惯,但或许我的血液里流淌着父母爱书的基因,一踏入“嘉图”我便不由自主融入了其中,成千上万的书琳琅满目,我静静的走着,直到我的目光被一个奇特的书名锁定,(我想至少当时在我眼里这个书名够奇特的)——刘蟾的《诗经密码》,从我在桌前翻开第一页起,那天下午的时间便匆匆的过去了……直到临近傍晚父母想回家时,我仍沉浸在其中,将父母送回家后果断上网买书,迫不及待的将这本书继续看下去。
这便是我与阅读的初次邂逅,让我感受到沉浸在书本中那种快感,《诗经密码》简单的说就是作者以诗经中颂、雅、风的创作顺序,以解读诗经作品的形式向读者展现了商周至春秋战国的历史背景,作者既是通过欣赏诗经来了解历史,又算是通过读历史故事来赏析诗经。不知是故事的引人入胜抑或是诗歌的无限魅力,竟然让我这个读书时历史几乎没有及格过的小白对历史就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人们常说,三个月能够差不多将一个习惯定型,而我在接下来的一年里,以自我训练的方式开始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试过加入打卡群,试过加入共读群,这些方式多多少少会有一些督促作用,同时我也尝试着去参与一些读书活动,吸取读书的经验,了解不同书籍的内容来发现自己的兴趣所在。一段时间下来,从刚开始我只是几天想起来看一会书,到后来几乎每天都会给自己安排一小段看书的时间,就算是真的很忙碌也会想尽办法挤出时间来看一会会,哪怕只是十几二十分钟。到如今,读书已经成为了我生活的一部分,到了一天没看过书都无法安心入睡的地步。
当时对于我这个刚开启阅读模式的小白来说,疑问多多,如:“怎样选书?”“何为好书?”大家都是怎么阅读的?”在网络上通过他人的文章分享,再参加一些有趣的读书活动,类似分享活动、或是讲座式的课程等,在摸索与积累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书值得收藏,在购买时要考虑到出版社、作者、版本;而有些书只要通过软件看看电子版的即可。要是想看的书都搬回家,造个图书馆也是放不下的,而且精力有限,也不可能把想看的书都看一遍。一开始我会借助有经验的读书人的建议,或是通过一些大型出版社的书单来进行选择,随着自己阅读量的增加,我也开始逐渐有了一些自己的判断。
我们的生活,每天除了工作总还有许多琐事,时间被分裂得支离破碎,很少有完整的时间段用来阅读,但为了保证每天都达到一定的阅读量,就需要合理的安排阅读时间,尤其是碎片时间的利用很重要。所以我会同时阅读两到三本书,分别安排在不同的时间段中。用喜马拉雅软件听书的方式,每天上下班开车时、早晚洗漱用餐时都可以,这样一天就大约能完成两至三个章节的输入量,对于这种阅读方式我通常选用解读类的书籍,如《蒋勋细说红楼梦》、《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等,感受作者的娓娓道来,比拿着书更容易吸引。而整段的时间就留给需要做笔记、查资料、精读研习的工具书和典籍啦。另外我还会备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文学作品,类似推理、悬疑的短篇集,往往安排在更碎片的时间段中用手机软件阅读。这可比拿着手机玩游戏有乐趣地多。
对于一些需要精读的书籍,我感觉正确的阅读方法可以帮助自己更加有效吸收,针对不同类型的书籍还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在我的计划书单中书籍被我大致分为几种类型:工具书(以心理学类居多)——我通常借助思维导图,把知识点以画图列表等方式罗列,可以帮助自己整理所需要的内容;文学类——大多为文学经典或有正史背景的小说为主,我会要求自己在阅读完毕后写读书心得,在书写过程中又再次把内容回顾、理解。古籍类——则以自修的方法或参加讲座以听课做读书笔记的模式来展开细致的研读。
一年多过去了,在不知不觉中,我自身发生了一些改变,人变得安静了,心气不再像以前那么浮躁,越来越想把更多的时间放到阅读上,感觉书里有挖不完的宝藏,我如饥似渴地探索着。我享受着阅读带来的美好感受,并时刻把这种感受分享给我的孩子家长们,并给了他们许多幼儿阅读方法的建议,不少家长也开始带孩子逛书店、去图书馆,和孩子一起挑选、阅读各种绘本故事。而记得我在带上一届大班孩子的时候,我们以图书漂流形式来开展阅读,正巧有孩子过生日,赠送给每个小朋友一人一本绘本图书,同系列的不同内容,于是我们就有了这样的约定:谁能把自己手中的绘本故事完整地讲给大家听,就可以用自己的故事交换到一本新书。刚开始,来讲故事换书的孩子寥寥无几,每周就只安排了一次讲故事的时间,只是两三个孩子来换了书,后来我开了个故事会(其实就是固定了讲故事时间,将活动创设得更加隆重一些,而对能够讲出精彩故事的孩子给予他们故事大王的称号,孩子们的兴趣浓厚起来,来讲故事的孩子越来越多,每周一次完全满足不了他们,我不得不每天安排半小时让他们讲故事,并提高对故事讲述的要求,“故事大王”一定要能够流畅、清晰地讲出大家喜欢的故事,并以听众的掌声为准,每个孩子都可以是评委。这时,不少家长也加入了这个活动,家长们在家中安排时间与孩子一起阅读,甚至讨论怎么把这个故事讲好,还进行演练,最后有不少孩子不用拿书,讲述时还能声情并茂,几个月下来,他们的表达表现能力都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家长们也从中看到了阅读的魅力所在,如今有不少家长也加入了阅读的行列,每天都安排出时间陪着孩子一人一本书安静地阅读,多么美好的画面。
一直以来,我也说不上来为什么自己突然就会那么废寝忘食地去阅读、学习,似乎并没有什么明确要达到的目的和方向,对此我也没有去深究,我想,人总会在某个时段对某些事情产生一种执念吧,而读书这件事就是可以不带有任何功利性吧,我只是跟随自己的内心,徜徉在书海中,领略不一样的世界,不一样的人生,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我的阅读之旅刚刚启航,还有许许多多的未知等待着我去探索,但愿有更多的伙伴能与我同行,感受阅读的魅力!
有人说,人生最美的是与自己一次又一次的邂逅,寻求那个最真的自己。 只是,我们在这一路上邂逅了几次呢?
诗人海子留下了这样一首诗,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明白自己要的是什么,他忠诚于身边的小幸福,沉醉于那样一个纯洁无暇的年代。当他终于明白这世界已经不再是自己梦中的那个世界,他并没有屈服,而是选择以卧轨的方式来告别。
那么,我们呢?我们在这成长的一路上有没有迷失那个最初,最真的自己,有没有坚持自己的理想,自己的梦?
回首间,还记得那个红旗下握拳立志的少女;回首间,还记得在纸上落下豪言壮语的同学;回首间,还记得紧靠在一起望着蓝天,释放自我的我们。 这一切,却在一瞬间,被‘‘成长’’二字压得支离破碎。
教室里一个个呆坐着的同学眼里,是对未来的迷茫。面对学习,面对人生,他们选择逃避。他们并不知道这样那样的意义,面对权力,面对利益,他们能做的只是一味的屈服,失去了那个最初的自己。
整天埋头倒进题海里的我们,可曾停下笔想想关于过去,关于现在,我们失去了什么,又得到了什么。曾经胸怀大志,满腔热血的我们是不是早已变质。那么,是变得怎么样了呢?迷茫了吗,无助了吗,还是根本寻不到自己。
我想,在成长的路上,我们不应该抱怨学习有多苦,压力有多重,只要我们怀揣着最初那颗热忱的心,只要我们能够寻找或做回最真的自己。那么,多年后,翻开成长的日记,里面记载的不是在青春年华迷失自己,而是在理想与利益间坚持自我,落下辉煌的一笔。
骤然花开,惊落一树尘埃,友骑竹马来,唤谁同去寻那庐林沧海,也许这样才有资格问一句,多年以后,年少的梦可还在?
邂逅最初的自己,别在成长路上迷失方向。
十三四岁的时候,在班里看了《怦然心动》这部**,当时我们大部分人觉得主角是Julie,故事是关于一个女孩子一眼就相中了一个男神然后勇敢追求真爱的故事。而令人费解的是,这部疑似鼓励早恋的**竟然是班主任放给我们的。
当时我曾经有过一丝疑惑,觉得自己解读不了班主任的心意啊。
意思是暗示我们可以早恋?还是暗示我们想早恋先出国?
当然,由于课业重,需要应付的问题本来就不少,所以这两个在当时看来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疑问就被少年的我迅速抛在了脑后。
成年后又邂逅了**的同名小说,仔细读了读,才明白了为什么**里的故事,是很好的成长教科书。
**里的原话是这样的:"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这句话是小说里的原文,也是两个主人公共同经历的成长课。
一开始,两个少男少女都只懂得欣赏表面的美。
少女Julie 因为Bryce美丽的眼睛而感到怦然心动,于是用各种方式想方设法去闯入Bryce 的生命。
而在Bryce 眼里,Julie 的靠近,甚至有点疯狂。
原文这么说的:She didn't just barge into my life She barged and shoved and wedged her way into my life
她可不只是闯入了我的生活,她是千方百计非要在我的生活里占领一席之地不可。
在Bryce的眼里,Julie的家庭并不富裕,连草坪都是没有经过打理的,于是没什么值得喜欢的。
其实两个小孩子在这个阶段都恰到好处地只会欣赏外表,看不到里子是什么样的,但不巧的是,他们并不同时拥有光鲜亮丽的外表。
于是Bryce 赢得了许多同龄人的喜欢,包括Julie,而Julie 并不那么受人瞩目,于是也并不被Bryce喜欢。
这件事是不是现实中很司空见惯的呢?
直到Bryce的爷爷在报纸上看见为了保护梧桐树不被砍伐勇敢爬到树上与施工队勇敢抗争的Julie, 他与Bryce进行了一场谈话,说或许有天你会遇到一个灿若彩虹的人,而这似乎跟她的外面包裹着什么关系不大,就是全书中最出名的金句。
Some of us get dipped in flat, some in satin, some in gloss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与此同时, Julie的爸爸也认真地询问了女儿喜欢Bryce的原因,当他明白了女儿只是被Bryce漂亮的眼睛迷住以后,他告诉女儿,了解一个人要看他的整体是不是比他所有局部的总和更大。
A painting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 A cow by itself is just a cow A meadow by itself is just grass, flowers And the sun peeking through the trees is just a beam of light But you put them all together and it can be magic
当我们只当作自己是局中人的时候,还真的以为这是篇简单的关于初恋的故事。
其实跳出这本书,经过对写作背景简单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这本书的作者文德琳·范·德拉安南(Wendelin Van Draanen)在成为作家之前,是一位高中老师,她见过很多的男孩女孩因为非常浅显 ( superficial ) 的原因喜欢别人,这也让她想起自己在那个年龄也是如此。而透过表象看本质 ( see beneath the surface ), 是她花了那么长时间走了那么多弯路才学到的智慧。
所以跳出表面,跳出局部,我们会发现这是篇提醒少年人不被表象迷惑的教育故事。
尽管作者知道人年轻的时候或许并不愿意听取成年人的建议,但她还是把自己的人生智慧融入到小说里面Julie 爸爸,和Bryce爷爷的话语里面。
迷茫时期的Julie和Bryce,就像年轻时的她一样,会被表象所迷惑,被因为自己对局部的认知而忽略全部的风景。
但经过一番成长的挣扎,在身边长辈的耐心引导下,两个人都慢慢领悟到了 see beneath the surface 的道理。
Julie开始用理智审视自己的情感,当她发现Bryce 在当时的一些行为不那么美丽,她开始觉得Bryce的整体,并不大于他表面上某些美丽局部的总和,于是Julie开始调整自己对 Bryce的态度。
当Bryce欣赏到了Julie平凡外表下彩虹般绚丽的灵魂,感受到了Julie对自己态度的转变,他也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审视自己成长环境里面种种不美好的东西,也逐渐调整了自己待人接物的方法。
于是两个人在故事的结局里面,开始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他们会聊很多很多,会抛开浅显的外表,去发现彼此灵魂深处的彩虹。
这是一个温柔作家给出的结局,也是一个有梦想的教书匠为青少年的成长所许下的美好愿望。
美好的作家总是这样温柔而坚定的,他们把对这世界的美好愿望种在自己的作品里面,就像结尾里Julie和Bryce种下的那颗梧桐树的种子。
尽管改变现实很难,但是就像很多教书匠一样,文德琳·范·德拉安南(Wendelin Van Draanen)很爱她的学生,于是她有信念,相信这颗种子会生根发芽,会长大,成为参天大树。
当读者们爬上了这棵树,会发现爬得越高,越能为眼前的风景所惊叹。
这就是书里Julie说的:The higher I got, the more amazed I was by the view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的名字叫罗茜。(紧扣写作要求,点出好朋友的名字) 她留着短短的头发,她有一张小小的嘴巴,脸蛋总是红红的。(简单描写外貌) 她喜欢读书、画画、弹钢琴、游泳、练书法,她最喜欢的就是看书。(点出朋友的爱好) 有一次,下课了,我却她教室找她玩。她班里的同学都在玩了,就她一个人在教室里看书,好像其他人都不存在似的。我悄悄地走过去,走到她旁边,我拍了一下她。她吓了一跳,问:“谁?”我说:“是我。”她往后一看,说:“原来是你。”很快又转头看着书。我问:“你在干什么?”她头也不抬地说:“我在看课外书啊。”“干什么不出去玩呢?”她说:“这本书让我越看越爱不释手。”她沉迷于书的世界,我也不敢打扰她了。
每次出门久了,回到家里,会嫌弃很多,地没有拖干净,书放的不是地方,衣服没有规整好,马桶上有污渍,餐桌上有剩饭……。每一次,我家领导总会说,唉,每次回来你得好几天不适应家里的生活,战火纷飞,活脱脱的一个怨妇,我们都不想理你,一家人你吵个遍,你都意识不到自己出问题了。
是的,我出问题了,现在我意识到了,之前我还认为他们是井底之蛙,其实我才是生活里的井底之蛙。从什么时候开始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呢?从亚珂送我的《微教育》开始,我慢慢的读,让家里人起读,原来“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啊!慢慢的,我很感恩,我出差,妈和爱人在家既要看孩子还要做饭,每次归来,孩子抱着大腿搂着脖子,亲不够,叫不停,爱人温和的在旁边看着,老妈看似无意理我,其实也悄悄的坐在客厅,看我们耍。厨房里有温热的饭,茶壶里有刚刚可以喝的水,生活如此美好。
今天分享的有三个人,何亚珂,曾黎明,宗玲玲。他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四个字的标题,原来读书读出境界了,其实可以读书相同的感觉。
亚珂说:见微知著
见微知著,微:隐约;著:明显。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比喻小中见大、以小见大。是的,教育在细微之处。
看她在读这本书的时候,在树上密密麻麻的标注,我们就能想到,她有多么的用功啊。我们倾慕她不俗的见解,优雅的气质,口吐莲花的智慧,在这里找到了答案。
她可以把书读厚,亦可以把书读薄,因为书已经在她的心里,随时都可以拿出来的。
亚珂从什么是微教育?教育是输入和输出;人事处”的教育;生活的智慧在于“度”;父母身教无处不在;教育是一种选择;教育在点滴积累中;微资本无处不在谈起。
每一个点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什么是微教育?如同人体的微循环一样,看似渺小,却无处不在,细微之处都是教育。是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的教育。
教育是输入和输出的。这个假期我就在不停的输入和输出,半个月的输入,每天都是头脑风暴,无论是学习的知识,还是在学习知识的路上和人的相处。输入的是白开水,我输出的就是白开水,输入的是咖啡,输出的就是咖啡。输入的是毒药,输出的就是毒药。同样,做为教师的我们,作为家长的我们,输入给孩子的是什么呢?在生活中,人人都是老师,事事都是案例,处处都是学校,需要我们有空杯心,觉察心和启发心。这样,真正达到了教育的无处不在。
在生活的智慧在于“度”分享中,亚珂谈起胡大平老师的一句话:“这个世界和我们没有一毛钱的关系,这个世界和我们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我曾经很纠结这句话,不知道怎么理解,今天顿悟。很多事情我们都很执拗,一定要搞清楚所以然,分清楚谁对谁错。家不是讲理的地方,对和错又能怎样呢?为了爱,不存在对和错的。
教育不是一口吃个胖子的事情,需要水磨工夫。教育不是一块大石头,是一粒粒砂砾,最终聚沙成塔。第二天看不到第一天的变化,但是一年下来,变化就是不一样的。
在亚珂分享的最后,她谈到了对朱晓平老师的感恩,我们都想感恩他,他给了我们不一样的认识。之前觉得夫妻之道,母女之间还需要学习吗?回想自己的教学,就是在不停的学习,理论指导,专家指点,然后慢慢成为优秀的老师,同样生活也需要这样的指导啊。《微教育》就是指导我们修心的一本书。
曾黎明老师的分享的名字是教《爱与智慧》、他更多的是一种对微教育的实践。他把书里的内容已经融入了生活,尤其是道中心,阶段中心,梦想中心的解读和实践,我想朱晓平老师看到他的书指导处这样的家庭和孩子,也应该是欣慰的。让人感动的是为了给大家分享这本书,他把亲戚扔在饭店里,结完账,赶紧回家来给我们分享。感谢他和他的一家。
宗玲玲老师用《本盛末荣》作为分享的题目,给我很多好奇,她讲得是关于和孩子的故事。正在好奇中,她的先生坐在了视频前,我被感动到了。我想那一刻,她的孩子一定在看着她的父母在屏幕前端坐的模样,诚恳的对孩子道歉,把爱用一种温和的方式出来,孩子一定是温暖的。这是一个有爱的,向上的家。祝福他们。
谈起因为这次网络活动幕后的人。组织者冬梅在外学习,和学琴,秋梅一起串思路,然后再微信里和主持人刘芬聊流程,刘芬今天用无比温婉的主持词让我们在潺潺流水一般的主持中感受微教育的魅力。宣传的凤梅老师冬冬老师洒遍所有的网络角落,让更多的人参与,因为她们知道这是一道美味有营养的大餐。这是一种大爱。感谢我的小伙伴,因为你们,我在深夜写下这篇文章,心里满满的温暖。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