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9名女战俘隐居深山的士兵后来怎么样了?

带9名女战俘隐居深山的士兵后来怎么样了?,第1张

在战争年代,人们会带着家人隐居在山里,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例如陶渊明《桃花源》就是这样形成的。至于传说中的“桃花源”是否真的存在,我们不得而知。然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的一些人带着女战俘隐居在山里,生下了73个孩子。那么这个传说是谁?他是苏联士兵勃日涅科夫

日本战俘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为了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进程,苏联对关东军, 日本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平日里关东军面对来自苏联的猛烈炮火只能夹着尾巴逃跑。他们被打得体无完肤,彻底失败了。83000人被杀,594000人被捕。勃日涅科夫是负责护送日本战俘返回苏联的士兵之一。

1945年12月3日,勃日涅科夫和其他五名苏联士兵护送日本战俘返回苏联。由于天气恶劣大雪封山,司机走错了路闯入地雷区。因此,负责护送战俘的六名苏联士兵中,三人受重伤,一人受轻伤,两人健康,勃日涅科夫是其中的幸运者。至于日本战俘伤亡人数很多,只有10人,9名女性战俘和1名男性战俘。

日本的女战俘

勃日涅科夫的战友对他说:“你带着伤员开车去搬救兵,我留下来看守这些战俘。”勃日涅科夫大义凛然地说:“不,我不能让你有危险!如果你想留下,我就留下!或者你带他们去搬救兵,然后回来接我!”后来,他的战友含泪告别了勃日涅科夫。但是勃日涅科夫真的有那么棒吗?根据他后来的叙述,事实上他早就喜欢上了日本这些美丽的女战俘

苏联护卫队

这是他第三次护送战俘。他知道这些女战俘被押送到苏联后的命运,所以他的内心非常隐忍。碰巧他的同志们没有回来,所以他有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把男战俘扔进冰雪中冻死,然后用食物把剩下的九个女战俘引诱到山里。因为他有权分发食物,而且是队伍中唯一剩下的人,所以日本的九名女战俘跟着他。

隐居在山里

在隐居山林期间,勃日涅科夫与九名日本女战俘生了73个孩子,同时他也像皇帝一样享受生活。19年来他什么也没做。他每天吃饭睡觉。日本的九名女战俘负责做饭和抚养孩子,还负责开垦荒地。俗话说“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最后,来自日本的九名女战俘联合起来推翻勃日涅科夫的“统治”,而勃日涅科夫成了剥削者。

家庭生活

在后来的日子里,勃日涅科夫不仅要负责家庭的食物、衣服、住房和交通,还要做饭、照顾孩子和洗尿布。他无法忍受,于是他带着83岁的家人向莫斯科政府自首。市长震惊地看到这个衣衫褴褛的家庭,尤其是当勃日涅科夫的孩子们饥肠辘辘,眼睛发绿的时候,这让人们感到更加紧张。所以市长让人们很快找到食物,全家人吃了20盆米饭才吃饱。日本妇女的遣返

勃日涅科夫要求政府将他关进监狱,军队以违反命令和盗窃战俘的罪名判处他9年监禁。后来,日本的九名女战俘以强奸罪起诉他,因此政府以几项罪名对他进行了惩罚,并判处他12年监禁。勃日涅科夫松了口气,但他留下了许多负担。后来经过与日本三年的谈判,苏联将这批战争幸存者遣返回日本

栖丘饮谷:住在丘陵里,在山谷中饮食,意译为隐逸山林

宗居士不救所病,其清履肥素,终始可嘉:救指改变,病指不满

都是意译的,描写这个人与凡尘俗世的一般大众不同 是意译的,这比较难,跟那个时代人们的想法有关 首先翻译会有前后文语境的限制,不可脱离。古文的翻译很灵活。栖丘饮谷,栖息在山丘,饮用山谷溪水,不就可以理解为隐逸山林吗?

救是否有匡扶社会正义之意,病可以理解为时世之病---不好的社会风气。其人既不合与流俗,不求匡救时弊,那么他的行迹----清履可嘉云云,只能选择超脱-----就好像栖丘饮谷,隐居山林。

纵使古时候人的思想较现代人来说是十分单纯的,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有人情世故。而陶渊明居士的名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优美的语句工整的对章也记录了我国古人的隐居情结。

当今社会之中,网络对人们的吸引力是极大的,并且在生活中和社会上都很多事情牵绊着我们,让我们难以将所有事情都放下,去寻找心中的那一丝净土。田园生活已经逐渐从现代人的字典中模糊。但我国却有一个奇男子,在这样的时代下,却舍下了一切,选择了隐居山林的生活。那么问题来了,这位“深山居士”是谁呢?他又是如何走出这世俗的困扰的呢?

我国的这位“深山居士”叫做吴一琴子,这个名字给人的第一感觉就是仙风道骨的。实际上,吴一琴子的家境可以说是十分差了,出生于广西梧州的他,兄弟姐妹众多,这也让本来就贫困的家庭,更是无米下锅。

家中的孩子多,所以就要有人早早出去打工,减轻家中的负担。吴一琴子也是十分懂事,仅仅十四岁,便做了辍学的决定,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但是现实却给了十四岁的他重重一击。要学历没学历,要能力也没能力的他,刚到城里就发现自己想得太简单了,不仅仅是找不到工作,身上仅有的钱也花光了,只能四处流浪,居无定所。可流浪生活终究不是办法,他后来又怎样了呢?

四处飘荡的他,有一天来到了武当山。本是就当看风景一般的游荡,却改变了他的命运。在山上他遇到一位大师,吴一琴子对大师十分敬佩,决定拜师学功。这位大师也很同情吴一琴子的遭遇,便收他为徒。

寒来暑往,秋去春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地在山上和大师学习武功和古琴。大师对吴一琴子可谓是倾囊相授,吴一琴子也是十分认真刻苦,一学便是十六年。而后作别师父,下山卖艺生活。

琴艺高湛的吴一琴子逐渐在山下的市井之中闯出名声,成了小有名气的表演家,也获得了很多演出赚钱的机会。有了些资金的吴一琴子和卖艺时候认识的好友开了一家琴行,对外卖琴教琴。可吴一琴子

又经历了什么而放弃了这样比很多普通人都要幸福的生活呢?

吴一琴子尽管有着不错的生活了,但是他还是愿意多出去走走看看,看看大山大河。天有不测风云,在和两个朋友去西藏自驾游的时候发生了车祸,两个朋友都当场去世了。虽然吴一琴子躲过一劫,但往往祸不单行,在家中的琴行被自己最信任的朋友盗窃一空。很多客户的琴也被偷走,无奈他只能赔偿。

看惯了人生生死,世间的善与恶,他对这个肮脏的复杂的社会失去了信心。随后隐居山林,过了几年,一个和他一样的女孩子也厌倦了生活决定上山拜他为师学习琴艺。两个人也就此坠入爱河,并且有了可爱的孩子。就算这样,两人依然隐居于武当山,不问世间事。

如今二人也是在武当山的茅草屋中居住,早起习武练琴,和众多徒弟们一起居住在这世外桃源之中。

虽然很多人都会觉得吴一琴子是在逃避生活,遇到事情不能够承担,只一味地逃避。但是他的一生却充满波折,好友离去背叛也让他彻底看透人生,也许这并不是逃避,而是不屑加入这纸醉金迷,利欲熏心的社会。

不管怎样,也都尊重他的选择。而在城市中仍奋斗的我们,也要保持自己有一颗清净之心。

在如今的社会,即使是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经过网络媒体的传播很快就能家喻户晓。但你是否想过放弃当代的快节奏生活,隐居山林回归以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呢?相信绝大部分人很难做到,但是在国内就有这样一个人,把大部分人向往的田园隐居生活变成了现实。这位隐居深山内的人,名字叫做吴一琴子。

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高人的吴一琴子,他的传奇人生始于广西省的梧州市。自幼家境贫寒,家里人口众多,这样的生活使吴一琴子在十四岁便放弃了学业,只身外出闯江湖。但是一个未成年没有学历又没有技能的孩子,除了四处漂泊还能做什么呢?后来的情节如同武侠小说一般,吴一琴子在武当山游玩的时候碰到了一位武术家,吴一琴子便拜师在这位武术家门下,开始学习武术与古琴,当他学完技艺以后想下山闯荡一番时,已经过去十六年了。这些年所学的技艺让吴一琴子在社会慢慢闯出了一片天,他开始接到大大小小的商业活动与各国邀请他参加表演。到最后,吴一琴子选择与朋友一起开一间古琴店。

幸运好像从未降临在吴一琴子身上。吴一琴子与友人去西藏游玩的时候发生了车祸,他除了失去了两名挚友,与他一起开店的他最信任的兄弟却趁他不在的时候把店里的资金全部卷走,就连客人订购的古琴也被拿走了。虽然在车祸中吴一琴子活了下来,但是现在的他除了一条命还剩下什么呢?古琴没能按时交货给客户,吴一琴子拿出自己的积蓄来赔偿后积蓄已经所剩无几了。吴一琴子看透了人性的丑陋面貌,因此决定隐居山林。他带着徒弟前往人迹罕至的深山上,过着与外界断联的田园隐居生活。

经过这件事以后,吴一琴子显然对生活已经失去了兴趣,他隐居山林看着好像不愿意面对现实。但是有个女孩的出现,彻底改变了吴一琴子的生活。女孩叫做朱双琴,原本这个女孩是一个普通的工人,因为生活的压力令她难以承受,而且朱双琴也厌倦的平凡的生活,种种因素使她决心到山上学习琴艺。朱双琴拜在吴一琴子门下,在远离尘世的喧嚣与朴实的田园生活中,两人最终日久生情喜结连理,如今还有两个可爱的女儿。

如今吴一琴子与朱双琴隐居在武当山,一间不大的茅草屋,门前有一片桃花林,屋后有一条缓缓的溪流,茅屋旁还有一个小亭子。夫妻俩白天起床耕种,闲时就在亭子中弹琴下棋。因为吴一琴子与朱双琴几乎不用电子设备,所以他们几乎是跟外界隔绝开了,好像这真的就是陶渊明笔下令人向往的田园生活。自从媒体报道了吴一琴子隐居的事件后,在这个信息飞速传播的时代,许多人慕名前去拜访,但是吴一琴子明确表示,希望各位可以不要打扰自己的隐居生活。又或许在许多年以后,有位迷失方向的旅人误入由吴一琴子打造的一个世外桃源,然后向我们叙说他的这段奇妙旅程。

在现在的社会,有多少人还在为自己最初的梦想努力着?在这灯红酒绿的繁华世界,又有多少人能够坚守初心,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回望自己的过去,自己是否变成了自己小时候最讨厌的人呢?这些种种都是成年人的悲哀。我们每个人都在长大,大家的身上都有着各自所要承担的担子,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下,不少人都想要寻一处安静的地方,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

奈何现实残酷,我们不能丢下现实的一切做出这样的抉择。面对生活的束缚,我们只能按照既定的轨迹向前走。当然,这世上也有一些人,会选择大胆一博,宁愿放弃现在的高薪工作,去宁静的大山里过隐居的日子。我国数年前,就有这样一位男子,毅然决绝地放弃一切,选择隐居深山,大家本以为他出来后,生活会变得更加的窘迫,却不曾想,人家出山后却成了亿万富翁,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秉承初心,坚持梦想

这位男子名叫宋培伦,在隐居前,他也是大城市的一个小白领,领着高薪的工资,有着众多人羡慕的工作,那个时候的他还是一名优秀的建筑工程师,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然而,这些生活在我们的眼里,或许是一辈子所追求的,奈何在他的眼里,却并不算什么,即使自己已经56岁了,依旧挡不住他追逐梦想的脚步。

能成为优秀的建筑师,那就说明宋培伦的身上有着很强的艺术细胞,热爱艺术的人,都会非常崇尚那种宁静的氛围,而现在大城市的繁华嘈杂并不是他想看到的。所以一直以来,他都有着自己最初的梦想,之所以迟迟不去实现自己追求梦想的这份心愿,或许是因为他还没有找到一个契合他心灵的宁静之地。

作为建筑工程师,每天都要忙着各种工作,应酬,这让宋培伦分身乏术,只能等到56岁可以退休的年纪,才开始走近自己的梦想,甚至散尽家财,抛下年轻时的过往,用自己所有的积蓄买下了一片山林,开始了自己长达20年的隐居生活。

隐居深山修行20年

对于他的行为,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毕竟努力一辈子,相信谁也不愿丢掉这些荣誉,奈何宋培伦却反其道而行之,面对别人的批评与耻笑,宋培伦并不在意,足以可见他的内心非常的坚决。隐居山林的宋培伦,也开始蓄起了长发,一改往日精干的形象,过起了安逸的乡间生活。很多人以为他只是想要逃离这繁华的人世间,却不知,他是为了修复从前夜郎国的古代样貌。

年轻的时候,他就对雕刻和绘画艺术非常的向往,致力于恢复古国“夜郎国”的旧貌,而他如今所做的一切,也只是为了自己年轻时没有实现的这个梦想。在外界看来,这或许是一个天大的笑话,但他们却不知,一场巨变在远方的山林中,悄然开启。

对于宋培伦来说,修筑的梦想变成了他今后唯一的目标。这山林周围的自然环境,及各种奇珍异石,都给他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他利用自己的文化知识和建筑基础,再加上材料的辅助,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往后的日子里,宋培伦便开始了漫长的改造生涯。

20年后成亿万富翁

20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这座山林在宋培伦的改造下,已经重新换了一副模样。在他一锤一锤地敲打下,创造出了这些惟妙惟肖的石像。曾经的荒芜地带,俨然变成了观景地。看着一排排的建筑,虽然看似毫无联系,但却自成一体,颇具感染性。对于这20年的时间,宋培伦从未后悔过,他也不在乎外界对他的看法。

一开始人们对他还颇有微词,但在看到这样的奇观后,大家的看法都有所改变。当然,也不缺乏一些嫉妒他才华的人,还嘲讽他出来后,即使在有才能,也会变得一贫如洗。面对褒贬不一的情况,宋培伦依旧毫不在意,他所创造的这片山林自从被当地的游客得知后,都纷纷前来观赏,也成了众多游客必打卡的地方之一。

大家面对映入眼帘的奇异建筑,无人不拍手叫绝,宋培伦的知名度在人们的传播下,也越来越大,甚至还有很多人,专门远道而来,就是为了看一眼这样的奇观。在欣赏完宋培伦的创造后,无一不对他称赞有加,大家都一致认为这应该是无价的艺术。

渐渐的,这个消息也被有关部门及文物专家所得知,最终在他们的鉴定下,觉得宋培伦所创作出的这片天下,可谓价值连城,远远超过1亿元。或许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自己在隐居修行20年后,出来竟成了亿万富翁。真的不得不感叹命运无常啊,那些嫉妒他才能的人,也就此闭嘴。

尊重每一个人的生活方式

不得不承认,他真的很优秀,他做出了很多人一辈子也不敢做的事情,能够为了坚持自己的梦想,放弃所有,而他却又因为梦想变成了一个身价亿万的富翁,足以可见,努力终会有回报的,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认真且努力的人。一个人活着,不是在乎你得到什么,失去什么,而是你曾做过什么!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

有网友表示:有些人对别人的生活评头论足,自已却过得鸡飞狗跳。只要他的行为不违背公德良序,做什么都值得肯定,世上有几人能真正地做自已?确实,我们有多少人都有理想,有抱负,却能找出各种各样的理由,不敢迈出一小步。能能活出这种境界的人,世上少也,而活成了艺术的人,更是少有。这大概就是宁静以致远吧!不知,对此,你怎么看?

武松 !

因了武松正直、豪迈的性格,再由于武松对黑暗腐朽的封建王朝看得透彻,对黑暗现实早已满腔怒火,一触即发。他有抗争现实、改变现实的强烈愿望,使 得武松嫉恶如仇,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于是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一路上杀将下来,使他的侠义形象一步步地得到充实,变得丰满。

首先是醉打蒋门祌。武松被解到平安寨后,却听得施恩的许多冤屈。那施恩原有一座快活林,却被那蒋门庆给强夺了去。“那厮不特长大,原来有一身好本事,使得好枪棒;拽拳飞脚,相扑为最。自夸大言道:‘三年上泰岳争交,不曾有对;普天之下没我一般的了!’因此来夺小弟的道路。小弟不肯让他,吃那厮一顿拳脚打了,两个月起不得床。”武松平生最是侠义心肠,专爱打抱不平,听了以后,不顾身体状况,当即要前往。你听:“凭着我胸中本事,平生只是打天下硬汉、不明道德的人!”到了快活林,先是故意找茬,然后将蒋门神的老婆一下子扔进酒缸里。那酒保,“提”过一个来,两手“揪”住,也望大酒缸里只一“丢”,都装在了酒缸里了。另一个酒保,也落得个同样的命运。可谓打得淋漓尽致!蒋门神来了之后,你看武松:“说时迟,那时快;武松先把两个拳头去蒋门神脸上虚影一影,忽地转身便走。蒋门神大怒,抢将来,被武松一飞脚踢起,踢中蒋门神小腹上,双手按了,便蹲下去。武松一踅,踅将过来,那只右脚早踢起,直飞在蒋门神额角上,踢着正中,望后便倒。武松追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这醋钵儿大小拳头,望蒋门神头上便打。”真有点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感觉。

接着是武松大闹飞去浦。武松真心跟着张都监,不想被他设了一个圈套,反被陷害入狱,差点要了他的命。不想在发配恩州牢城时,两个公人又受贿赂,要在路上结果武松性命。快到飞云浦的时候,又来了两个提朴刀的。武松早已知道内中原由,假装要解手。等到那两个提朴刀的走近一步,却被武松叫声“下去!”一飞脚早踢中,翻筋斗踢下水去了。这一个急待转身,武松右脚早起,扑嗵地也踢下水里去。那两个公人慌了,望桥下便走。武松喝一声“那里去!”把枷只一扭,折作两半个,赶将下桥来。那两个先自惊倒了一个。武松奔上前去,望那一个走的后心上只一拳打翻,就水边捞起朴刀来,赶上去,搠上几朴刀,死在地下;却转身回来,把那个惊倒的也搠几刀。这两个踢下水去的才挣得起,正待要走,武松追着,又砍倒一个;赶入一步,劈头揪住一个,喝道:“你这厮实说,我便饶你性命!”那人道:“小人两个是蒋门神徒弟。今被师父和张团练定计,使小人两个来相助防送公人,一处来害好汉。”武松道:“你师父蒋门神今在何处?”那人道:“小人临来时,和张团练都在张都监家里后堂鸳鸯楼上吃酒,专等小人回报。”武松道:“原来恁地!却饶你不得!”手起刀落,也把这人杀了;解下他腰刀来,拣好的带了一把;将两个尸首都撺在浦里;又怕那两个不死,提起朴刀,每人身上又搠了几刀。这几个“搠”,形象鲜明地写出了武松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如此恶人,怎么能不多搠几刀呢!虽然他们只是公人,只是恶人的奴才,但是他们助纣为虐,着实可恶中,着实该搠!搠得淋漓酣畅!

其后便是血溅鸳鸯楼。在飞云浦,当时武松立於桥上寻思了半晌,踌躇起来,怨恨冲天:“不杀得张都监,如何出得这口恨气!”便去死尸身边解下腰刀,选好的取把来跨了,拣条好朴刀提着,再迳回孟州城里来。为了洗尽心中的不平,他便是逢人便杀。杀马夫、杀丫鬟、杀张都监、杀张团练、杀蒋门神、杀亲随、杀张都监夫人、杀张都监儿女、杀张都监养媳……,月光里,烛影中,刀光霍霍,腰刀砍缺了口,再换朴刀,杀,杀,杀,走出中堂,拴了前门,折返回来,再寻着了两三个人,都搠死在房中。虽然他杀人杀得过了火,好多无辜的人也跟着补他杀死,但是我们从中却可以看出武松是个嫉恶如仇,英勇豪迈,铁骨铮铮的英雄形象。特别是听到张都监说到:“那厮敢是死了。只教在飞云浦结果他。”张团练道:“这四个对付他一个有甚麽不了!——再有几个性命也没了!” 武松心头那把无名业火高三千丈,冲破了青天,手起刀落,一一把这些恶人给结果了。唯有这个杀,爽快的杀,才能深刻地揭示出武松的英雄豪迈形象 。正如武松所说的:“我方才心满意足!走了罢休!”撇了刀鞘,提了朴刀,出到角门外,拽开脚步,倒提朴刀便走。

武松的侠义是处处都能表现出来的。血溅鸳鸯楼后,武松夜走蜈蚣谷,趁着月色,看见一座坟庵,一个道士正搂着一个妇人在看月戏笑,武行者看了,“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这是山间林下,出家人却做这等勾当!”便去腰里掣出那两口烂银也似戒刀来,把那个道童和道士全给杀了,救了那个妇人,放她走了。可见,只要是恶事,他便义愤填膺;只要是恶人,他便要锄奸务尽;只要是善人,他便要出手相助。这就是锄恶扶善。因此,武松的侠义具有广泛性的特点,是受到人们认可的。

武松嫉恶如仇,光明磊落。杀人是敢作敢当。血溅鸳鸯楼,杀了十五人。报完仇后,为了不连累别人,“便去死尸身上割下一片衣襟来,蘸着血,去白粉壁上大写下八字道:‘杀人者,打虎武松也!’”这八个字,掷地有声。它不仅可以看出武松的胆大洒脱的性格,勇于向一切邪恶势力作斗争的英雄气概,蔑视黑暗势力的高傲豪迈的精神,似乎可以让人感觉到他在说,这些人就是我杀的,他们这些仗势欺人的就是该杀,我武松杀的,又怎么样呢!这是替天行道吧!同时又可以看出武松做事是一人做事一人当,绝不拖累别人的。他在墙上所写的几个字,不正是告诉官府,我武松做的事,你们尽管来找我吧,这事与他人无关,不要拿几个冤屈鬼来顶替罪名。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多么响单单的英雄人物!他的这种侠义性格,与鲁智深却有些不一样。鲁提辖拳打郑关西中,鲁提辖为了帮助金氏父女,原来只想教训郑关西一番,“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事情又出在街市上,他急中生智,一再扬言“你诈死”,暂时掩盖一阵,然后“一道烟走了”。应该说,这样写出了鲁提辖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可是,对比之下,我们不难看出武松他的无所顾忌。虽然武松杀了人后,他也要远走高飞,但是那墙上的八个字,分明可以看出武松把心中那无尽的冤情一时间尽情的发泄出来的那种舒畅劲儿。他承认了事实的发生者,鲁提辖却显得有些缩头缩脚。

当然,武松也有像鲁提辖那样精细的地方。就说武松打虎吧,他与老虎搏斗,绝不是“赤膊上阵”式的硬拼。他在上井阳冈时已喝了那醉人的透瓶香,真要是与老虎硬拼,恐怕手脚也不是那么好使唤的了。再说,人与老虎相拼,毕竟不是那么容易取胜的。没有稳操胜券的把握,硬是与老虎拼,是人打死了老虎还是老虎吃了人,那都很难说呢!武松在这个时候,对付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采取的是“一闪、一躲、一闪”的策略,机智地避过老虎的攻击,等到老虎没了气力,武松才发起总攻。这里其实写出了武松他是处处在小心地保存自己,伺机压倒老虎的精细。而李逵杀虎却不一样,那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因为老虎吃了他老娘,他又是个孝子,报仇心切,便主动地去寻找老虎。遇到老虎,他便全力拼杀,完全没有想到自己是不是可以杀死老虎,完全没有想到后果如何,杀虎却是较为鲁莽的了。武松被发配孟州道路上,在十字坡上,母夜叉孙二娘在酒中下了蒙汗药,要不是武松精明,恐怕早就做了孙二娘的人肉馒头了。

武松的杀人,基本上可以说,是恩怨分明的。从前潘金莲与西门庆发生奸情,谋害了武大郎。武松为兄报仇,一刀杀了潘金莲。但是他杀人恩怨分明、光明磊落。他经过周密思考,精心布置,不露声色,步步实施。先是取证,然后邀请四邻,当场具结画供。然后才手刃仇人。最后径直到东平府投案自首,显示出大丈夫敢作敢为的气概。而同是杀嫂,石秀却显得阴险冷峻,极有城府。他激怒了杨雄杀了潘翠云,连无辜的丫头也一并“斩草除根”了。

武松的侠义性格完全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这与林冲与杨志又有所不同。林冲是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这从“林冲刺配沧州道”中可以明显看出。林冲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高衙内看上了他的妻子,他只能忍辱负重;无辜刺配沧州,听到陆虞侯要谋害,也不是很放在心上;看守草料场又是陆虞侯想置他于死地的诡计,他虽有疑虑,还是听从安排;看到草料场里的小屋四下里崩坏了,便想要请泥水匠来修理,做好了长久打算。直至听到谋害真相时,才清醒地认识到高俅一伙给他的只有死路一条。于是他忍辱求安的幻想破灭了,毅然杀死仇人,投奔梁山。而杨志呢,他是三代将门之后,一心想博个封妻荫子。因为失陷花石纲而丢官,复职不成,落魄卖刀,无意中杀了个泼皮,因此充军。后来在梁中书门下做了军官,终于又因失陷了生辰纲,只得落草。而武松却绝不会一忍而再忍,路见不平,他就要该出手时便出手,绝无半点顾虑,他就是这样一个敢爱敢恨、敢作敢为的英雄。所以人家说,林冲是属于资产阶级,非被逼到走投无路,下不了决心走上侠义之路。杨志是属于贵族阶级,只要有官做,梁中书也是他的好上司。只有武松,可以算是无产阶级,无亲无故,一条光棍,也没有产业,只要是不平的事,不满的事,他都可以尽情的抒发自己满腔的愤怒,该出手时便出手。

武松的侠义,是下层人民要求摆脱剥削、摆脱压迫的反映。他的锄恶扶善、见义勇为,杀富济贫,是贫苦人民要求翻身,摆脱困境的一种美好的愿望。所以,武松的侠义,其实就是对那个年代、那个黑暗的社会的一种反抗,是被压迫人民反抗地主阶级的封建统治的自觉的行为,是官逼民反的反映。北宋末期的统治,可以说是北宋最黑暗的时期。宋朝皇帝昏庸腐朽,终日沉湎于书画歌舞,穷奢极欲。蔡京等人把持朝政,结党营私,公开卖官鬻爵,吏治黑暗。封建统治者加紧对劳动人民的搜刮和掠夺。他们设立专门的机构,掠夺农民的土地,迫使大量农民破产。而赋税却是一步一步不断地增加,造成“富者益富,贫者益贫”。而各地的官僚恶霸,横行霸道,为所欲为,劳动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人民不堪忍受压迫,纷纷起来起义。武松在这个时候现身,正是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一个化身。武松也出身于下层人民中,虽然他并没有受到封建的最沉重的剥削压迫,但是他也深受封建官僚恶霸的迫害。西门庆的出现,害得他家破人亡,于是他被迫杀死西门庆以报兄仇。自己的不幸遭遇,使他对黑暗的现实是嫉恶如仇,所以也便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对被夺了酒店的施恩也有了强烈的同情心。对于以强欺弱的地方恶霸蒋门神,武松毫不留情地给了他以狠狠一击。当蒋门神与官府互相勾结,欲置武松于死地的时候,武松义愤填膺,他杀了很多人,虽然也杀了一些无辜的人,但是,这才充分显示了武松对黑暗的社会的强烈的不满,这是他对黑暗现实的强烈的反抗。于是最终被迫上了梁山。武松的形象,是下层人民走上反抗道路的一个缩影。不管是武松还是李逵、鲁智深等,都反映了下层人民对黑暗社会的满腔怒火,反映了他们改变现状的要求,寄予了人民的美好愿望。同时,武松走上梁山之路的那种革命精神和理想化了的正义形象,成为鼓舞后代人民革命斗争的火炬,指引和激励着人民奋起反抗黑暗的统治。

武松身上,也可以看到他的一些不足之处。他杀人,有时未免鲁莽,有些无辜者也死于他手上,这就说明武松身上也存在着绿林好汉滥杀无辜的黑点。于是,有些人对武松产生了不满,特别是大闹飞云浦和血溅鸳鸯楼,人们数着他所杀的人,大闹飞云浦中一举诛杀两个公人、两个杀手;血溅鸳鸯楼中,杀马夫、杀丫鬟、杀张都监、杀张团练、杀蒋门神、杀亲随、杀张都监夫人、杀张都监儿女、杀张都监养媳……在复仇的血腥杀戮中,武松杀昏了头。人们评武松的时候便说,武松复仇情可恕,冤魂泪难收。确实,武松太滥杀无辜了,杀人都杀得失去了理智。这是武松身上我们看到的局限,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就因此而否定了武松的侠义。武松的侠义,历来是人们所公认的。他的这种侠义,就是他的闪光点。正是他的这种侠义,使得人们可以看清社会的黑暗腐朽,封建制度的虚伪和残酷。使得人们可以看到革命的火炬燃燃升起。武松的那些阴暗面,丝毫不会损伤他作为完美义侠的形象.

一、景阳冈打虎 重塑英雄形象

(一)落魄英雄

景阳冈打虎是《水浒传》流传最为广泛、最为脍炙人口的故事之一,而这一情节也是丰满武松这一英雄形象、成为武松之所以称为传奇英雄的基石。然而没有品味《水浒传》细节的人对武松的了解或许只停留在英雄的光环之中,此前武松或者只能看作是一个游手好闲、混迹于市井的平民。

人物一出场的描写,武松显得并不光彩,一幅落魄的形象,他是因打架斗殴而躲避于柴进府上的。但在府中又因性情暴烈而不受欢迎,即使如柴进那样广纳天下豪杰的仗义之人也开始对武松怠慢起来。这从武松在柴进府上后期的待遇可见一斑。此时很难从武松身上看到豪侠之气的。如作者就此搁笔,武松留给我们的或许就是一幅寄人篱下的 “无赖”形象。这样说对于钟爱武松的人来说未免有偏颇之嫌,但作者安排武松出场时的三个细节部分难免使人产生上述想法。

一是宋江在柴府做客饮酒时为躲酒净手无意间触到了闲憩于廊下的武松:“那汉焦躁,跳将起来,欲打宋江”。[1]但凡尚礼之人,哪怕一般平民,与人素无恩怨,被人无意触到也不能说翻就打的。

二是武松自述酒后与人殴斗,以为误伤人命,投奔此间。醉酒后殴斗,“误伤人命”,不管原因如何,也非寻常良民所为。

三是武松来柴进庄上后,初时被待为上宾,但因酒后性刚,常出手打人家庄客。寄人篱下,被待若上宾,不感激尚且罢了,还要拿其家人出气,动辄拳脚相向,即便性格再为刚烈,哪怕淤积满腔郁忿,此举也有失常礼,非君子所为。

或许这是武松后来个性完满的一个潜在的特质——刚烈直爽,但对于初接触的人来说,未免难以接受并从骨子里认识其人的。此时武松是一个落魄的英雄。

(二)景阳冈打虎,武松完成了由一个市井平民到英雄人物的转变

落魄潦倒中的武松被作者有意安排与宋江相遇,宋江的侠义豪爽对武松内心的变化应该是不无影响的,这从深层上奠定了武松未来道路的思想基础。从武松对宋江的仰慕之举中让人感受到了一种英雄相见恨晚的意思。而借助于宋江的端详,武松那身躯凛凛、相貌堂堂的英雄之气跃然眼前,而“万夫难敌之威风、千长凌云之志气”[2]使武松的英雄形象立时丰满起来,为后文武松打虎垫下了坚实的一笔,而作者也有意借助未来梁山之主——宋江这一重量级人物的 “法眼”来点亮处于灰暗中的武松,并濯之于泥淖之中。

景阳冈打虎,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立时光彩起来,转眼成为威震四方的英雄。而景阳冈打虎一节也将前文武松外形描写所作的铺垫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其间体现了武松刚勇豪爽,毫无畏惧的英雄气概。

先是在“三碗不过冈”酒家的豪饮。这番描写超出了读者的想象,也是作者的神来之笔。既然三碗不过冈,武松非凡人,饮个五七六碗也不过如此,但作者偏偏让武松饮了十八碗,非但没有想象中的烂醉如泥,而且还在酒家的再三劝阻下走上冈去,非但走上冈去,还在酣醉中打死了一条伤人无数的猛虎,怪哉,神也。假若武松没有那十八碗酒垫底,还有景阳冈打虎这一番英雄壮举吗?“酒壮英雄胆”、“以酒论英雄”,换作常人,不用说十八碗酒,就是十八碗水也是有一定难度的,作者借助于酒这一简单的而又带有神秘色彩[3]的介质,将武松超乎常人的神勇合情合理地描绘出来,其中的一些细节描写,将人物的个性纤细的表现出来:

一是武松见店家不给筛酒,以为自己赖酒喝,索性拿出银子喝个痛快,表现了人物坦白直爽的个性。

二是店家一再说明“三碗不过冈”,而武松偏偏不信邪,非要喝个痛快,且要证明给店家看看,我武松到底喝多少碗还能过冈。表现了人物不拘一格,争强好胜的个性。

三是店家劝武松结伴过冈,以免被虎所伤,武松不听劝阻,执意过冈,这时醉中的武松粗中有细,敏锐地觉察到店家有谋财害命之意,这虽毁了店家的一番好意,但却说明武松精细的一面,同时这一情节进一步描写了武松争强好胜的个性。为下文武松遇虎、打虎作下了合理的铺垫。

四是在看到真正的官府榜文之后,武松虽有惧意,但怕人耻笑,即使为大虫所伤,也不能反转回去,将武松顾及颜面甚于生命的个性坦露无疑,也体现了当时的豪侠盛行的社会风气。

五是在结果一条老虎的性命后,武松自觉体力不支,难以应付再出现的老虎,果决下山,表现了武松虽直爽豪侠,但却颇识时务,不粗莽行事的个性。

景阳岗一役,武松由一个混迹市井的“小民”而一跃成为远近闻名的英雄,立刻光彩照人起来,并因此谋了个差事,为人物性格的进一步展开奠定了基础。

二、爱憎分明、敢作敢为的武松

(一)灵台前愤斩潘金莲,狮子楼怒杀西门庆

西门庆与潘金莲私混,超越了当时社会所能容忍的行为规范,并且丧尽天良,毒杀了武大郎,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容忍的罪恶,武松公出回来后,对哥哥的死产生怀疑,展开调查,真相查明之后,在灵台前愤斩了潘金莲,于狮子楼怒杀了西门庆。武松替亡兄报了冤仇,消除了自己及读者淤积于胸的一口恶气,表现了武松爱憎分明的豪侠之气。其间通过桩桩事件将武松一些性格特征表现出来。

一是具有一身凛然正气,守礼法纲常,非好色之徒。武松与武大相比,无论外形与能力,简直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加之武大之妻美艳动人,若如西门庆之徒那里会兼顾是否自家兄弟,早会坏了纲常,行了**之举。而武松对于嫂子潘金莲的诱惑却是义正词严,怒而斥责,愤而离去。守礼法纲常,给了*妇一个沉重的打击。但其直白的表达方式,却为武大后期的命运埋下了祸根。

二是明察秋毫,做事果决干练。武松公出归来,发现愚兄亡佚,顿生疑惑,这里便表明了武松非一介莽汉,而是智勇双全。接下来查案一节更体现了武松的精明干练,一桩复杂的谋杀案,被武松迅速查个水落石出,且查案的途径如此之简洁,效率如此之高,手段如此之果决,若换作常人,怕会是一桩永远也无从查起的冤案了。

三是爱憎分明,敢作敢为。武松查明案情之后,本意公决,但知县包庇西门庆,换作旁人怕也只能是忍气吞声,含恨终生了。而武松断了这条路之后,替兄报仇之念未息,亲自手刃了谋害哥哥的奸夫*妇。报了深仇并主动到县衙投案自首。

(二)报恩义助施恩,武松知恩图报,疾恶如仇。

武松杀了奸夫*妇之后,虽犯了杀人罪,但受知县庇护,被从轻发落到孟州牢城,而在此间义助施恩一节则通过几个事件表现了武松仗义直爽、神勇豪侠、知恩图报、疾恶如仇的个性。

一是受人点水之恩,必当涌泉相报。武松起初蔑视那一百杀威棒,但对于替自己说情的人却感记于心,加之施恩又以酒肉相待,武松最初虽不明就里,但知道其意后,却执意要替施恩出气。这里边不免使人产生了知恩图报的想法。(这在当时牢中其余犯人对杀威棒所描述的种种情景的对比下,武松将这一百杀威棒的免除看作是恩惠也是情有所缘的了。)既然武松全然没有将那一百杀威棒放在眼里,那么施恩的说情也只能算作点水之恩了。但武松将这滴水之恩看得很重,明知是受施恩父子利用,却仗义直行,替施恩夺回了快活林,出了施恩一口恶气。

二是快活林醉打蒋门神一节,是作者有意渲染的又一重笔,意在突出武松的神勇,仗义。其描写与景阳冈打虎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着重写了武松醉酒的场面,而醉打蒋门神不过寥寥数笔,但人物的神勇却非常生动的表现了出来:武松与施恩商定,在去快活林的一路上有多少酒家就喝多少酒家的酒,每家三碗,而一路上共有酒家约十二三家,总共要喝三十五六碗酒,这在施恩看来,简直是不可能,但武松却说明正需要这三十多碗酒,自己才能将十分力气都使出来。果不其然,武松带着十分醉意,大闹快活林,闹得十分开心惬意,打服了蒋门神,夺回了快活林。与景阳冈的十八碗酒相比,简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三、看透世事黑暗,武松走上反抗之路。

武松由一打虎英雄而至发配之人,其间经历了许多侠义之事,替人报打不平,也正因此武松差一点送了卿卿性命。

醉打蒋门神,武松替施恩出了一口恶气,自己却不曾想因此而遭人算计。被张督监以堂而皇之的借口接去之后,倍受礼遇,武松不知是计,反倒心存感激。甚至有些惶恐。此时便全没了戒心,也没有理智地分析受此礼遇的原因。张督监的一番甜言蜜语之后,武松就对其深信不疑,且心怀感激之意,寻机报答。

不曾想,张督监受蒋门神贿赂欲致武松于死地,早已设好了圈套,等待武松中计。武松中计后,再次被发配,在飞云浦识破奸人诡计,大发神威灭了欲杀自己的几个恶人,幡然悔悟,返回鸳鸯楼,亲自手刃了蒋门神及张督监全家,解了心头大恨。此举也表明武松至此开始认识到在“人间正道”上已无容身之地,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终于投二龙山落草为寇,后又投奔梁山成为众多英雄中较为璀璨的一颗“明星”。

在血溅鸳鸯楼一回中,武松深刻地反省了自己,认识到了封建官府的黑暗,也彻底对封建王朝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这是武松这一人物思想转变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从打虎之后,投身县府谋事到怒杀西门庆、潘金莲,再到遭张督监谋算 ,武松曾一路隐忍,任凭官府发落。说明他对封建官府还是存在一定幻想的。但社会的重重黑暗,使他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隐忍只能进一步遭人陷害,也深刻地认识到了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人间正道皆沧桑”的道理。只有落草走上反抗的道路可行了,但这种思想上的转变从最初的发起就存在着它的懦弱性,不彻底性,或者说存在着未来梁山走向灭亡的思想根源,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武松在落草之时就受宋江指点等待招安的那一天。这还是对当时的黑暗社会心存幻想,还是一种“良民”思想,这也就注定梁山起义不够彻底,终将走向失败。

四、辩证看武松

《水浒传》用十回的篇幅对武松进行了描写,通篇都透着刚毅、神勇、豪侠之气,作者是以一种赞美的笔触对武松进行了刻画,然而在围绕着武松进行的描写中,作者体现出了一种“人非完人”的较为辩证的思想,现就武松在小说中一些不如人意的地方加以分析。

(一)性格暴躁,动辄伤人。

武松一出场就是以醉酒后斗殴现身的,接下来做客柴进府上,却动手殴打庄客,对不小心碰到自己的宋江也想出手相向。

书中多处描写武松喝酒的情节时,很少有规规矩矩,动辄恶语伤人,甚至以暴力威胁。

在景阳冈一节中,武松在酒家喝酒,三碗之后,强行要酒,店家好言解释,武松却烦躁怒斥和威胁。武松是英雄不假,但英雄也是人,是从凡人堆里被凡人推出来的。武松是人,是有个性的人,但别人也是人,也需要尊严,理应受到尊重才是,且酒家也多为下层劳苦之人,并非贪官恶人,无端遭此辱是不应该的。后期杀了张督监等人之后,武松一路行来,饮酒之后也是性格暴躁,动辄与人争执,因此引起许多事端。或许“酒”正是武松这一人物具有独特个性的根源,没有“酒”、没有醉酒后的“张狂失态”,也就没有了武松。

(二)一时兴起,滥杀无辜。

在鸳鸯楼怒杀张督监一家[4],武松未免有些嗜杀。

想那张督监身为一任官吏,本该伸张正义,造福于民,不想却助纣为虐;而蒋门神仗势欺人,作恶一方。都是该杀之人,无可非议。然而张督监的家人,尤其那些丫环、使女,何罪之有呢?这些丫环、使女之所以身处下贱,都因贫苦而来,都是苦命人家的女儿,无端惨死在武松刀下,有几人能够感到如杀张督监、蒋门神般快意呢?

(三)结交朋友,不分良莠。

十字坡下,武松险些成了张青、孙二娘夫妇二人的刀下之鬼,但在几句话之后,反倒成了结拜的弟兄,有失常礼。从中也体现了武松交友不分良莠:张青、孙二娘在十字坡下开了一家酒店,却专卖人肉包子,十足一家黑点,虽然文中也交待了张青、孙二娘专杀坏人,但杀武松从何解释呢?难道武松是坏人?或者解释为一时难辨真伪,宁杀一千也不放过一人?坏人脸上又没有贴着标签,那岂不是见人就杀,见利就取?或者说世道黑暗,但也全没杀人越货的理由。此中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也就难以解释武松交此二友的正义目的。

这里使人想到了《水浒传》开篇,洪太尉在上清宫伏魔殿揭开了镇魔的石碑[5],放出了一百单八个魔君,也就是梁山的一百单八位英雄。既然是 “魔君”,那他们身上存在的那些缺陷,如孙二娘、张青的杀人越货也就成了可以容忍的缺陷,或许是社会现实注定了一群人生存的方式,而他们生存的方式也正反映了社会的黑暗,是合理的。

(四)反抗的目标不够远大,也仅能解释为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而已。

武松走上反抗道路的出发点是官逼民反,是走投无路。并不是为了解决广大劳苦大众的苦难。只是为了解决个人的生存问题。他对黑暗的封建统治报有幻想,所以即使他一身的神勇,在 “犯事”之后也任凭官府发落。甚至没有鲁智深那种行了仗义之事,误杀人命,一走了之的想法。即使落草为寇也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得到招安。还是继续效命朝廷的想法。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6405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