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辰对照表月份魔蝎座是怎么样的

十二时辰对照表月份魔蝎座是怎么样的,第1张

摩羯座是十二月到一月。

12星座按月份日期划分

一年12个月分成四季,每季有三个月,刚好一个星座一个月,只要记住每季的三个星座和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日期就可推算出每个星座的期间。

例如春天的三个星座是白羊座,金牛座和双子座,白羊座从春分3/21开始,则金牛座加一个月从4/21开始,双子座从5/21开始。

白羊座 (3/21 – 4/20)

金牛座 (4/21 – 5/20)

双子座 (5/21 – 6/21)

巨蟹座 (6/22 – 7/22)

狮子座 (7/23 – 8/22)

处女座 (8/23 – 9/22)

天秤座 (9/23 – 10/22)

天蝎座 (10/23 – 11/21)

射手座 (11/22 – 12/21)

魔羯座 (12/22 – 1/19)

水瓶座 (1/20 – 2/18)

双鱼座 (2/19 – 3/20)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 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

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

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

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

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

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

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

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

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

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

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

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

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

,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

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

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

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

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

》: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

,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

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

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二、 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

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

,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

和顺序如下:

正月:立春 雨水

二月:惊蛰 春分

三月:清明 谷雨

四月:立夏 小满

五月:芒种 夏至

六月:小暑 大暑

七月:立秋 处暑

八月:白露 秋分

九月:寒露 霜降

十月:立冬 小雪

十一月:大雪 冬至

十二月:小寒 大寒

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

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

系。上述说的是大致情况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

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

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

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

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b节气的确立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

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

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

和节气对照如下:

01.星纪:大雪 冬至

02.玄枵:小寒 大寒

03.诹訾:立春 惊蛰

04.降娄:雨水 春分

05.大梁:谷雨 清明

06.实沈:立夏 小满

07.鹑首:芒种 夏至

08.鹑火:小暑 大暑

09.鹑尾:立秋 处暑

10.寿星:白露 秋分

11.大火:寒露 霜降

12.析木:立冬 小雪

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

这个对照表是《汉书》提到的,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2000多

年前的天象和现代不一样,《律历志》中提到了交某节气时指太阳所在的星宿和度数,如

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现代的冬至点在人马座。

c 节气的演变

24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

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国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吕氏春秋》都叫

日夜分。《尧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吕

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这

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里已经明

确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到了《淮南子》就出现了和现代名称完全相

同的24个节气了。

三、 纪日法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

形成“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调戏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

。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古人纪日时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这种情况在甲骨文已经有了。有地支纪日比较后起,而且大多限定在特定的日子。

在一个月内的某行日子,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

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朏(fei3),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

鲍照诗“三五二八日,千里与君同”,指的就是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

,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对朔晦两天,古人常常既称干支又称朔

晦。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

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它日子只记干支。人们可以通月朔日的干支推算

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前面提到的“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辛

丑”这一天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有时候根据干支的顺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中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内,

因此这个记载肯定有错误。

四、 记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

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

中,太阳西斜叫昃。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

,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

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

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

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本意就是小时辰。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现代对

照,夜半12点(24点)就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上午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是

卯时,以此类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式成立。晚上11 点(23点)是为子初

,夜半12点为子正;上午1点为丑初,上午2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等分为24

小时了。对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五、记月法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先

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殊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

)、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

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月

份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

,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由此周而复始。

后世还有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这是后来的事。

六、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

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

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

年法。下面分别叙述。

a 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

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

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

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

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

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

b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

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01.星纪 丑

02.玄枵 子

03.诹訾 亥

04.降娄 戌

05.大梁 酉

06.实沈 申

07.鹑首 未

08.鹑火 午

09.鹑尾 巳

10.寿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

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

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

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

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

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

在卯”

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

,对应如下表: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

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

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

月寅日”。

但要注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

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

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岁阳 十干

阏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著雍 戊

屠维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如下:

太岁年名 十二辰

摄提格 寅

单阏 卯

执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协洽 未

涒滩 申

作噩 酉

阉茂 戌

大渊献 亥

困敦 子

赤奋若 丑

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

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

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

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

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据说最早应用于西汉,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朝廷

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干支纪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书记载西汉以前的干支纪

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

七、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

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

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

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下表是三历季节与月份的对应: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了解三正是有必要的,先秦古籍

里所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

》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

月并用。

《左传成公八年》记载“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天象载入史册,很显然这个二月

指的是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是“东风解冻”,用不着大

书特书。又如《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是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

历的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冲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不

可解了。同样的理由《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

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同一史实,在《春秋》和《左传》所记月的时月常有出入,同属《左

传》的记时也有差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 《左传》说“冬,宋

人取长葛”; 《春秋父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世子申生”,同一事件在《左传》被

记在僖公四年十二月,这说明《左传》依据的史料有用夏历的。

在战国秦汉之际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

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

月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

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

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

为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

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农历的大小月定月没有规律。

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即29天

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小月29天,少计了

053059日,就得把这少计了的053059日加起来放在下一个月,那下个月就有了30天。即

使计了30天,但还多出了003059日,又得往下累加。这个数无论大月还是小月,都多出

这个数。那么一年就多出了036708日。三年后,就多出了10124日,就必须在这一个小

月上加上一天,于是就会出现两个大月。即使加了这一日后,还有00124日的零头,又得

与053059日加起来再往后累加如此循环不已。因此,农历的大月小月设置很难象

公历一样找到规律。

1、什么是十二地支?

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

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

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中国古代用十二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地支纪时就是以十二地支来表示一昼夜十二时辰的变化,每一个地支都代表这不同的含义。

《群书考异》曰:“子,孽也,阳气始萌孽,生于下也。丑,纽也,寒气自屈曲也。寅,髌也,阳气欲出,阴尚强而髌寅于下。卯者,冒也,万物冒地而出。辰,伸也,物皆伸舒而出。巳,已也,阳气毕布已矣。午,仵也,阴阳交相愕而仵也。未,昧也,日中则昃就,阳向幽也。申,伸速已成。酉,就也,万物成熟。戌,灭也,万物灭尽。亥,核也,万物收藏者,皆坚核也。”

2、地支对应时辰

古代的1个时辰对应现代的2个小时,十二地支相应对应现代的24小时。

具体划分为:

子时:23—1点,鼠,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丑时:1—3点,牛,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

寅时:3—5点,虎,老虎在此时最猛。

卯时:5—7点,兔,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

辰时:7—9点,龙,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巳时:9—11点,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午时:11—13点,马,相传这时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未时:13—15点,羊,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申时:15—17点,猴,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酉时:17—19点,鸡 ,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戌时:19—21点,狗,狗开始守门口。

亥时:21—23点,猪,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3、十二时辰的别称汇总

1、子时:夜半、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2、丑时:鸡鸣、荒鸡

3、寅时:平旦、平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

4、卯时:日出、日上、日生、日始、日晞、破晓

5、辰时:食时、早食、宴食、蚤食

6、巳时:隅中、日禺、禺中

7、午时:日中、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

8、未时:日昳、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

9、申时:晡时、馎时、日馎、日稷、夕食

10、酉时:日入、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

11、戌时:黄昏、日夕、日末 日暮 日晚 日闇 日堕 日曛 曛黄

12、亥时:人定、定昏、夤夜

4、时与刻的划分

古代用干支纪时。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一个小时为4刻,一个时辰就是8刻,一刻用现在的时间表示就是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1:45。旧小说有"午时三刻开斩"之说,意即,在午时三刻钟时开刀问斩,此时阳气最盛,阴气即时消散,此罪大恶极之犯,应该"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此外,每个时辰有还有正和初两种说法,未到正时就是初。

举例:

以子时为例,23:15又叫子初一刻,因为未到0:00;而0:15则叫子正一刻,因为已经过了0:00;而0:00就是正子时(每十五分钟为一刻)。

以辰时为例,7:45又叫辰初三刻,因为未到8:00;而8:45则叫辰正三刻,因为已经过了8:00;而8:00就是正辰时。

以未时为例,13:30又叫未初二刻,因为未到14:00;而14:30则叫未正二刻,因为已经过了14:00;而14:00就是正未时。

地支是天文黄道十二宫的代名词,所谓“宫”,就是部位。所谓“黄道”,就是太阳从东边升起,西方落下,所绕的一圈,名为黄道面。这种黄道面,每一个月都不同。

十二地支实际上是天文的现象,变成为抽象的学问,构成了后世算命的位置作用。地支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最核心的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天文学最重要的符号。

十二天干地支月份是怎么看的? 寅月 立春―惊蛰 雨水 正月 2月 丙寅月 戊寅月 庚寅月 壬寅月 甲寅月

卯月 惊蛰―清明 春分 二月 3月 丁卯月 己卯月 辛卯月 癸卯月 乙卯月

辰月 清明―立夏 谷雨 三月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巳月 立夏―芒种 小满 四月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午月 芒种―小暑 夏至 五月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六月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申月 立秋―白露 处暑 七月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八月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九月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十月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十一月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十二月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十二地支的对应月份 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正、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十一月、腊月寅、卯、辰是农历正二三月春季,春季万物发芽滋生,三合会为木巳、午、未是农历四五六月夏季,夏季万物开花茂盛天气炎热,三合会为火申、酉、戌是农历七八九月秋季,秋季万物成熟,肃杀,三合会为金亥、子、丑是农历十十一腊月冬,冬季万物收藏,归于地下,冰雪覆盖地面,三合会为水

十二地支还对应着农历月份,子对应 采用干支方法纪年月,就是八字的月份是用十二地支表示,八字的月份是按照二十四节气划分。简单说,十二地支不与农历月份一一对应。八字月份划分简单方法:按照阳历每一个月有二个节气,前一个是“节”,后一个是“气、中气”。八字月份就是按照前一个“节”划分的。月份数字等于阳历月份数字减去一。立春是年份、正月的划分标志。十二地支与八字月份关系:寅,正月;卯,二月;辰,三月;巳,四月;午,五月;未,六月;申,七月;酉,八月;戌,九月;亥,十月;子,十一月;丑,十二月。

十二地支对应月将是什么 以地支计月:

春木:

阴历正月,寒冬未尽,白雪茫茫,光秃秃的山野中很少有动物出入,饿虎便从山林中钻出来寻食。虎的吼叫声传遍四野,给人们很深的印象,于是就把这个月定为“虎月(寅月)”。

阴历二月份,春暖花开,向阳的小草钻出地皮,兔子便开始活跃。人们又把这个月定为“兔月”。卯;

以此而论,阴历三月多雾,神龙忽现。辰;

夏火:

阴历四月天暖,蛰蛇出洞。巳;

阴历五月草长,人欢马叫。午;

阴历六月草茂,羊群遍野。未;

秋金:阴历七月果熟,猴子口福。申;

阴历八月中秋,杀鸡饮酒。酉;

阴历九月秋收,防盗要狗。戌;

冬水:

阴历十月秋凉,肥猪满圈。亥;

阴历十一月下雪,屋内多鼠患。子;

阴历十二月北风吹,老牛把棚归。丑!

2017年十二地支对应月份 南,乐

农历十二个月有没有天干地支的名称 干支纪年在我国古代立法中属于阳历,即以地球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一年进行纪年。每年的立春是一年的开始,称之为“岁首”。同样,干支纪月也是阳历历法,每年十二个月,以干支来表示,从立春到惊蛰为第一个月份(地支寅月),从惊蛰到清明为第二个月份(地支卯月),如此等等。 我国以月亮围绕圆缺为周期进行纪年的立法,称之为阴历;月亮一圆一缺为一月,以数字来表示,每年也并非总十二个月,一般三年会多出一个润月。

干支纪月是以二十四节气为纪月历法,与阴历立法并没有关系。干支纪月与农历月也没有直接对应关系,一般历法书上所注明的农历几月对应干支几月,只是大概对应,并非整个月都是,和前面的公元纪年和干支纪年的相似。

干支纪月的地支是这样的,从立春到惊蛰为寅月,其余月份按照地支类推。每年的第一个月份的天干需要根据当年年份的天干来决定。若遇甲或己的年份,第一个月份是丙寅;遇上乙或庚之年,第一个月份为戊寅;丙或辛之年第一个月份为庚寅,丁或壬之年第一个月份为壬寅,戊或癸之年第一个月份为甲寅。依照第一个月份之干支,其余月份按干支推算。有歌诀为证: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岁戊为头;丙辛必定寻庚起,丁壬壬位顺行流;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

下表是地支纪月时对应的时间段、中气、近似农历月份、近似阳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构成的月干支:

由于干支纪月推算起来较为麻烦,因此除非星相先生推算生辰八字和选择良辰吉日,很少有人使用,干支纪月也没有普及。

天干地支计年份月份和日期如何定的? 天干地支是早在公元前二千六百九十七年,於中华始祖黄帝建国时,命大挠氏探察天地之气机,探究五行(金木水火土),始作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等十天干,及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成六十甲子用为纪历之符号。 我国历法以月球绕地球一周的时间(295306天)为一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 3652419 天)为一年,为使一年的平均天数与回归年的天数相符,设置闰月。据记载,西元前六世纪中国开始采用十九年七闰月法协调阴历和阳历。 天干地支,是过去人建历法时,为了方便做60进位而设出的符号。对古代的中国人而言,天干地支的存在,就像 数字般的单纯,而且后来更开始把这些符号运用在地图、方位及时间(时间轴与空间轴)上,所以这些数字被赋於的意思就越来越多了。 古人(一说黄帝)观测朔望月,发现两个朔望月约是59天的概念。12个朔望月大体上是354天多(与一个回归年的长度相近似),古人因此就得到了一年有12个月的概念。在搭配日记法(十天干),产生阴阳合历,发展出现在的天干地支;较为成熟时应该是在夏商周这几个朝代。 天干地支简称干支,是夏历中用来编排年号和日期用的。 历法用天干、地支编排年号和日期,天干共十个字,因此又称为「十干」,其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十二个字,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其中甲、丙、戊、庚、壬为阳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干。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以一个干和一个地支相配,排列起来,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由甲起,地支由子起,阳干对阳支,阴干对阴支(阳干不配阴支,阴干不配阳支)得到六十年一周期的甲子回圈。称为“六十甲子”或”花甲子”。我国人民过去就是以六十甲子循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 天干地支这共二十二个的符号错综有序,充满圆融性与规律性。它显示了大自然运行的规律,即时(时间)空(方位)互动,和「阴」与「阳」的作用结果。中国历法包含了阴阳五行的思想和自然回圈运化的规律。 年:每个干支为一年,六十个干后,又从头算起,周而复始,循环不息。由甲子开始,满六十年称做一甲子或一花甲子。称为干支纪年法。 月:正月是由寅开始,每个月的地支固定不变,然后依次与天干组合;由第一年的正月丙寅月、二月是丁卯月、三月是戊辰。从甲子月到癸亥月,共六十甲子,刚好五年。 日:由甲子日开始,按顺序先后排列,六十日刚好是一个干支的周期。 时:由甲子时开始,但记时的地支固定不变,每天十二个时辰。 1甲子2乙丑3丙寅4丁卯5戊辰6己巳7庚午8辛未 9壬申10癸酉11甲戌12乙亥13丙子14丁丑15戊寅16己卯 17庚辰18辛巳19壬午20癸未21甲申22乙酉23丙戌24丁亥 25戊子26己丑27庚寅28辛卯29壬辰30癸巳31甲午32乙未 33丙申34丁酉35戊戌36己亥37庚子38辛丑39任寅40癸卯 41甲辰42乙巳43丙午44丁未45戊申46己酉47庚戌48辛亥 49壬子50癸丑51甲寅52乙卯53丙辰54丁己55戊午56己未 57庚申58辛酉59壬戌60癸亥 干支纪年法 如甲子为第一年,乙丑为第二年,丙寅为第三年……六十年为一周。一周完了,再由甲子年起,周而始,循环下去。例如1929年是农历己巳年,1930年是农历庚午年……到1989年又是农历己巳年。我们在日历上看到的>>

怎么用十天干十二地支表示年份,知道月份,日,和时的最好了。 十二地支的生肖――

子属鼠 丑属牛寅属虎卯属兔 辰属龙巳属蛇

午属马 未属羊申属猴酉属丁 戌属狗 亥属猪

一鼠,二牛,三虎,四兔,五龙,六蛇,

七马,八羊,九猴,十鸡,十一狗,十二猪。

寅为正月――立春~~惊蛰。

卯为二月――惊蛰~~清明。

辰为三月――清明~~立夏。

巳为四月――立夏~~芒种。

午为五月――芒种~~小暑。

未为六月――小暑~~立秋。

申为七月――立秋~~白露。

酉为八月――白露~~寒露。

戍为九月――寒露~~立冬。

亥为十月――立冬~~大雪。

子为十一月――大雪~~小寒。

丑为十二月――小寒~~立春。

日:

由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具体的日子则需要查询万年历,举例如下:

农历2012年2月12日为甲子,13日为乙丑,14日为丙寅,15日为丁卯,16日为戊辰,17日为己巳,18日为庚午,19日为辛未,20日为壬申,21日为癸酉,22日为甲戌,23日为乙亥……依次排列。由天干和地支组合而成,具体的日子则需要查询万年历。

命理十二时辰

子 1――23 半夜11 点~~次日凌晨l 点

丑 1――3 凌晨1 点~~3 点

寅 3――5 早晨3 点~~5 点

卯 5――7 早晨5 点~~7 点

辰 7――9 上午7 点~~9 点

巳 9――11 上午9 点~~1l 点

午 11――13 中午11 点~~13 点

未 13――15 下午1 点~~3 点

申 15――17 下午3 点~~5 点

酉 17――19 傍晚5 点~~7 点

戌 19――21 夜晚7 点~~9 点

亥 21――23 夜晚9 点~~11 点

月的天干地支怎么算 推算年干支、月干支、日干支的方法

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总称为“十天干”又分为5阳干,5阴干

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总称为“十二地支,又分为6阳支,6阴支

甲为天干之始,子为地支之始,天干在上,地支在下,甲子相合,乙丑相合,其余顺次相合,就叫“甲子”。古代就是以甲子来纪年、纪月、纪日。

天干数为十,阴阳相合是五,地支数为十二,阴阳相合是六,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合为六十甲子之数,故又称“六十甲子”

甲子周期表: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算法思想:

甲子组合的规律是按干支原有的顺序,五个阳干与六个阳支相配,五个阴干与六个阴支配,结果便构成了六十个干支(或叫甲子)组合,为甲子一周 观测上表可以发现,天干与地支的结合是顺序向下进行的,形成一个轮回,直到天干周转六次,地支周转五次

有了甲子周期表,用天干地支纪年、纪月、纪日就方便多了

年干支推算法

中国很早就用干支纪年,并且沿用至今。有人把第一个甲子年定在公元前2696年,与公元相比较,公元4年的干支正是农历甲子年,因而将公元数减去3,再除以60(六十花甲子周期数),剩下的余数,可以用六十甲子表序数表查出公元该年的干支。其公式为:

(所求年数-3)/60 = 商。。。余数(年干支序数)

如果余数等于0,则干支序数加上60。

例如:求公元1983年的农历干支年纪:(1983-3)/60 = 30。。。0,则 0+60 = 60(干支序数),查表为癸亥年。

月干支推算法:

年的天干为甲或已时,则正月的天干为丙;

年的天干为乙或庚时,则正月的天干为戊;

年的天干为丙或辛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庚;

年的天干为丁或壬时,则正月的天干为壬;

年的天干为戊或癸时,则正月的天干为甲。

首先推算出该年农历正月的天干,其余月份可按天干顺序号类推。该年正月的天干序号的计算为:取公元年份除以5的余数减2后乘以2再减1。当该数为负数时加10

例:求公元1991年(农历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余1,正月的天干序号数(1-2)X 2-1=-3,因该数是负数则加10得7,即天干序号7得出农历辛未年正月天干为庚,正月干支为庚寅。二月为辛卯,三月为壬辰,余类推

日干支推算法

由于农历月的大小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这就使推算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不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农历日期的纪日干支比较好的推算办法是借助于历表

>>

每年的十二地支从那个月开始数? 寅月开始数

干支纪月法

先确定地支:以冬至所在月份为子月,以此类推。遇到闰月则采用上个月份的地支。亥定地支后,下来确定天干:若遇甲或己的年份,正月是丙寅,二月是丁卯,三月是戊辰,类推;遇上乙或庚之年,正月为戊寅;丙或辛之年正月为庚寅,丁或壬之年正为为壬寅,戊或癸之年正月为甲寅。正月之干支知道了,其余月可按六十甲子的序推知。目前,中国民间对干支纪月起始日的确定存在分歧,共有两种观念。一种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单数节气(即“非中气”)作为每月的起点;另一种是以朔日(即数字纪月每月的初一日)作为起点,遇闰月则与上月用同一干支纪月。以2001年(辛巳年)为例,公历2月4日立春,3月5日惊蛰;1月24日是正月初一,2月23日是二月初一。按第一种观念,则庚寅月从2001年2月4日开始,辛卯月从2001年3月5日开始;按第二种观念,则庚寅月从2001年1月24日开始,辛卯月从2001年2月23日开始。

晚上12时或24时

0时通常是晚上12时或24时,在古代也称为子时。在我国古代,基于日月运行以及人类的生活习俗和生产活动规律划分的分段计时制度,是沿用历史最悠久的古代计时法。分段计时制度下,人们最为熟悉的“十二时辰制”大约产生于汉武帝太初改历以后,由当时参加改历的天文学家首先提出。

十二时辰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将历法上的12月名称应用到天文方位上。北方为子位,南方为午位,东方为卯位,西方为酉位,一昼夜太阳运行12个方位回到原处,这样便产生了太阳位于一个辰位为一个时辰的概念,一昼夜为12个时辰,人们便可以用太阳在天空所处的方位来确定时间。

这套计时方法为人们所接受并沿用下来,《汉书·翼奉传》中载有元帝初元元年“日加申”,意为太阳位于申的时刻,后又进一步简化为“午时”等,用十二地支单独命名。此外,人们还用“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_、晡时、日入、黄昏、人定”这样更加形象的别称,分别对应子时、丑时、寅时等十二时辰。

18世纪,东西方文化进行沟通,发现西方的计时方法与中国是相似的。西方将一天划分为二十四小时,与一年二十四节气相对应,每小时60分钟。而易学文化的干支计时法,最大的数即为60。几千年前东西方的圣贤没有文化沟通,但他们受到的是同一个天的引导,冥冥之中也就符合了大道。

十二时辰名称

1、子时(23时至01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鼠在这时间最活跃。

2、丑时(01时至03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牛在这时候咀嚼白天没消化的食物。

3、寅时(03时至05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老虎在此时最猛。

4、卯时(05时至07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5、辰时(07时至09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月亮又称玉兔,在这段时间还在天上。相传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

6、巳时(09时至11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蛇在这时候隐蔽在草丛中。

7、午时(11时至13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这时候太阳最猛烈,阳气达到极限,阴气将会产生,而马是阴类动物。

8、未时(13时至15时):日_,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羊在这段时间吃草。

9、申时(15时至17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猴子喜欢在这时候啼叫。

10、酉时(17时至19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鸡於傍晚开始归巢。

11、戌时(19时至21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狗开始守门口。

12、亥时(21时至23时):人定,又名定昏等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夜深时分猪正在熟睡。

提起12时辰五行属性对照表,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十二时辰的时辰属性,另外,还有人想问十二时辰的五行属性什么,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五行各对应哪个时辰?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年月日以及时辰的五行是如何算的,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2时辰五行属性对照表

是根据天干地支来计算的。天干共有十个字数,排列顺序为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共有十二个字数,排列顺序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1、干支纪年

干支纪年以天干和地支组成共60个干支纪年,以此往复,60年为一个。干支纪年一个周期的第一年为“甲子”,第二年为“乙丑”,依此类推,60年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60是10、12的最小公倍数,所以每60年为一周期。

2、干支纪月十二时辰金木水火土表。

干支纪月是由十二辰纪月发展而来,干用于纪日,支用于纪月。干支纪月的推算较为容易,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经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配固定每月地支就行。有歌诀为证(寅月为正月,寅为虎,又称“五虎遁元”):

甲己之年丙作首,——逢年干是甲或己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丙上起。

乙庚之岁戊为头,——逢年干是乙或庚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戊上起。晚上9点到11点五行属什么。

五行各对应哪个时辰?

丙辛必定寻庚起,——逢年干是丙或辛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庚上起。一天24小时五行属性。

丁壬壬位顺行流,——逢年干是丁或壬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壬上起。

更有戊癸何方觅,甲寅之上好追求。——逢年干是戊或癸的年份,正月的月干从甲上起。

3、干支纪日

60日大致合2个月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平年有日,每4年一次,公元年能被4整除,闰年有日,平均一年25日,所以4年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日,合80年。

因为格里历的平年有日,而每4年一次闰年,但是如果遇上整百年,公元年能被整除才能认定为闰年,闰年有日,平均一年日,所以年日和一甲子的60日,最小公倍数是日,合年。

每80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若没有遇到能被但非整除的公元年,会反复一次循环,但整体而言,假设未来从不改格里历,每年,干支纪日对应的格里历月日日期才会反复一次完整的循环。

年2月18日,合汉历(农历)壬子年正月初一,以及年2月18日,都是“甲子日”。干支纪起记载某月某日,其优势是非常容易计算历史的日期间隔,以及是否有闰月存在。十二时辰对应的地支五行。

12时辰五行属性对照表:十二时辰的时辰属性

4、干支纪时

60时辰合5日一个周期;一个周期完了重复使用,周而复始,循环下去。必须注意的是子时分为0时到1时的早子时(晨子)和23时到24时的晚子时(夜子),所以遇到甲或己之日,0时到1时是甲子时,但23时到24时是丙子时。晚子时又称子夜或夜子。五行与时间对照表。

日上起时亦有歌诀:甲己还加甲,乙庚丙作初;丙辛从戊起,丁壬庚子居;戊癸何方发,壬子是真途。

5、时间换算

晨子=-1,夜子=11。因子时、丑时是每日的前两个时辰,顺序置前,地支序数也应置前,故将子丑置前:子=-1,丑=0,寅=1,卯=2…子=11。

由于子时作为日期分界线,被一分为二,分为晨子和夜子两个小时,晨子(0点-1点),子=-1。夜子(23点-24点),子=11。八字中,夜子时(23点-24点),仍属于今天,仍用今天日干。

时支公式:时支=小时÷2-1(小时为偶数),时支=(小时+1)÷2-1(小时为奇数)时干公式:时干=日干×2+时支(晨子=-1,夜子=11)

天干分:甲、丙、戊、庚、壬属于阳干,属于阳,说明它们都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乙、丁、己、辛、癸属于阴干,属于阴,说明它们都有消减、衰落、的质。

天干分五行:甲乙同属于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丙丁同属于火,丙为阳火,丁为阴火;戊己同属于土,戊为阳土,己为阴土;庚辛同属于金,庚为阳金,辛为阴金;壬癸同属于水,壬为,癸为。十二时辰十二生肖五行属性。

地支分:子、寅、辰、午、申、戌同属于阳,分属于阳,说明它们具有增长、旺盛、强壮的阳性质;丑、卯、巳、未、酉、亥同属于阴,分属于阴,说明它们具有消减、衰落、的质。十二属相与十二时辰与五行。

地支分五行:寅卯同属于木,寅为阳木,卯为阴木;巳午同属于火,午为阳火,巳为阴火;申酉同属于金,申为阳金,酉为阴金;子亥同属于水,子为,亥为;辰戌丑未同属于土,辰戌为阳土,丑未为阴土。上午9点到11点五行属什么命。

干支相配的方法,是以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从甲子开始,继为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五行对照表查询表。

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到癸亥为止,共合为六十数,之后再从甲子开始循环。

天干的运行周期为十,以十个时辰、十天、十个月、以及十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地支的运行周期为十二,以十二个时辰、十二天、十二个月、以及十二年为一个个不同时段的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

天干地支的配合,制造出一个以六十个时辰、六十天、六十个月、以及六十年为一周的运行周期,并不断地有序地反复循环,形成稳定的周期律。由于天干地支配合产生的周期以天干“甲”与地支“子”为开始,因此人们又将这个以六十为一个过程的周期称为“甲子”。

以上就是与年月日以及时辰的五行是如何算的相关内容,是关于十二时辰的时辰属性的分享。看完12时辰五行属性对照表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68678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6
下一篇2023-12-0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