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神子·恨别赏析

江神子·恨别赏析,第1张

此词作于元丰二年(1079)三月,为苏轼由徐州调至湖州途中。词中化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句意,将积郁的愁思注入即事即地的景物之中,抒发了作者对徐州风物人情无限留恋之情,并在离愁别绪中融入了深沉的身世之感。

词的上片以感慨起调,言天涯流落,愁思茫茫,无穷无尽。“天涯流落”,深寓词人的身世之感。苏轼外任多年,类同飘萍,自视亦天涯流落之人。他在徐州仅两年,又调往湖州,南北辗转,这就更增加了他的天涯流落之感。这一句同时也饱含着词人对猝然调离徐州的感慨。“既相逢,却匆匆”两句,转写自己与徐州人士的交往,对邂逅相逢的喜悦,对骤然分别的痛惜,得而复失的哀怨,溢于言表。“携手”两句,写他永远不能忘记自己最后离开此地时依依惜别的动人一幕。“携手佳人”,借与佳人乍逢又别的感触言离愁。“和泪折残红”,写作者面对落花,睹物伤怀,情思绵绵,辗转不忍离去,同时也是写离徐的时间,启过拍“为问”三句。末三句由残红而想到残春,因问东风尚余几许,感叹纵使春光仍在,而身离徐州,与谁同春。此三句通过写离徐后的孤单,写对徐州的依恋,且笔触一波三折,婉转抑郁。

词的下片即景抒情,继续抒发上片未了之情。过片“隋堤三月水溶溶”,是写词人离徐途中的真景,将浩荡的悲思注入东去的三月隋堤那溶溶春水中。“背归鸿,去吴中”,亦写途中之景,而意极沉痛。春光明媚,鸿雁北归故居,而词人自己却与雁行相反,离开徐州热土,南去吴中湖州。苏轼是把徐州当成了他的故乡,而自叹不如归鸿。“彭城”即徐州城。“清泗与淮通”暗寓作者不忍离徐,而现实偏偏无情,不得不背鸿而去,故于途中频频回顾,直至去程已远,回顾之中,唯见清澈的泗水由西北而东南,向着淮水脉脉流去。看到泗水,触景生情,自然会想到徐州(泗水流经徐州)。歇拍三句,即景抒情,于沉痛之中交织着怅惘的情绪。徐州既相逢难再,因而词人欲托清泗流水把千滴相思之泪寄往徐州,无奈楚江(指泗水)东流,相思难寄,令词人不禁怅然若失。托淮泗以寄泪,情真意厚,且想象丰富,造语精警;而楚江东流,又大有“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之意,感情沉痛、怅惘,读之令人肠断。

此词写别恨,采用了化虚为实的艺术手法。作者由分别之地彭城,想到去湖州途中沿泗入淮,向吴中新任所的曲折水路;又由别时之“和泪”,想到别后的“寄泪”。这样,离愁别绪更显深沉、哀婉。结句“流不到,楚江东”,别泪千点因春水溶溶而愈见浩荡,犹如一声绵长的浩叹,久远地回响在读者的心头。

《兄弟》 — 张艺骞&洪一平

作词:林弢

作曲:傅斯彦

编曲:那扎尔

演唱:张艺骞&洪一平

歌词:

每一次在月圆时候

独自一人守候

透过千年回眸

依然无法牵手

梦里对饮桂花酒

醒来却是满面泪流

兄弟无缘相守

等待换来千年离愁

秋后看透风满楼

期待与你在邂逅

却隔断在奈何桥两头

秋后看透风满楼

期待与你在邂逅

却隔断在奈何桥两头

每一次在月圆时候

独自一人守候

透过千年回眸

依然无法牵手

梦里对饮桂花酒

醒来却是满面泪流

兄弟无缘相守

等待换来千年离愁

秋后看透风满楼

期待与你在邂逅

却隔断在奈何桥两头

秋后看透风满楼

期待与你在邂逅

却隔断在奈何桥两头

不回头

鹊桥仙原文: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翻译:

轻盈的彩云在天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天上的流星传递着相思的愁怨,遥远无垠的银河今夜我悄悄渡过。在秋风白露的七夕相会,就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缱绻的柔情像流水般绵绵不断,重逢的约会如梦影般缥缈虚幻,分别之时不忍去看那鹊桥路。若是两情相悦,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呢。

赏析: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张先、柳永、苏轼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这是一首咏七夕的节序词,起句展示七夕独有的抒情氛围,“巧”与“恨”,则将七夕人间“乞巧”的主题及“牛郎、织女”故事的悲剧性特征点明,练达而凄美。借牛郎织女悲欢离合的故事,歌颂坚贞诚挚的爱情。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此词熔写景、抒情与议论于一炉,叙写牵牛、织女二星相爱的神话故事,赋予这对仙侣浓郁的人情味,讴歌了真挚、细腻、纯洁、坚贞的爱情。词中明写天上双星,暗写人间情侣;其抒情,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读来荡气回肠,感人肺腑。

词一开始即写“纤云弄巧”,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过美好的生活。“飞星传恨”,那些闪亮的星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正飞驰长空。

关于银河,《古诗十九首》云:“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盈盈一水间,近咫尺,似乎连对方的神情语态都宛然目。这里,秦观却写道:“银汉迢迢暗渡”,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的辽阔,牛女相距之遥远。这样一改,感情深沉了,突出了相思之苦。迢迢银河水,把两个相爱的人隔开,相见多么不容易!“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

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遍万遍的相会。词人热情歌颂了一种理想的圣洁而永恒的爱情。“金风玉露”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用以描写七夕相会的时节风光,同时还另有深意,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柔情似水”,“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一夕佳期竟然象梦幻一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佳期如梦”,除言相会时间之短,还写出爱侣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忍顾鹊桥归路”,转写分离,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不说不忍离去,却说怎忍看鹊桥归路,婉转语意中,含有无限惜别之情,含有无限辛酸眼泪。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这两句感情色彩很浓的议论,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这种正确的恋爱观,这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远远超过了古代同类作品,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跌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注释:

1纤云:轻盈的云彩。

2弄巧:指云彩在空中幻化成各种巧妙的花样。

3飞星:流星。一说指牵牛、织女二星。

4银汉:银河。

5迢迢:遥远的样子。

6暗度:悄悄渡过。

7金风玉露:指秋风白露。

8忍顾:怎忍回视。

9朝朝暮暮:指朝夕相聚。语出宋玉《高唐赋》。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词的创作背景,扬州大学教授刘勇刚认为,此词是秦观为寄情长沙义倡而作,写于湘南郴州,时间是宋哲宗绍圣四年(公元1097年)的七夕。公元1096年(绍圣三年)春,秦观从监处州酒税削秩编管郴州,长沙是必经之路。关于长沙义倡,洪迈《夷坚志补》卷二有较详细的叙述:“义倡者,长沙人也,不知其姓氏。家世倡籍,善讴,尤喜秦少游乐府,得一篇,辄手笔口咏不置”,秦观南迁,取道长沙,访潭土风俗,邂逅了这位艺妓。秦观观其姿容既美,出语真诚,遂亮明身份,艺妓又惊又喜,殷勤款待少游,遍歌淮海乐府。秦观与她缱绻数日,临别之际,艺妓表达了侍奉左右的心愿。秦观答应她,将来北归重逢,便是于飞之日。一别数年,秦观竟死于广西的藤县。艺妓行数百里为秦观吊孝,哀恸而死。艺妓的故事,“湖南人至今传之,以为奇事”。洪迈提到常州校官钟将之感其事,为艺妓作传,名《义倡传》。当时秦观贬谪的路还要往南走下去,他与长沙歌女不得不洒泪而别。到了郴州以后,秦观日夜思念他的恋人,但戴罪之身,人命危浅,相聚又谈何容易。其实《踏莎行·郴州旅舍》最后两句“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的沉重叹息也包含了对长沙艺妓的长相思。公元1097年(绍圣四年)七夕,秦观在郴州写下了这首《鹊桥仙》,借牛女双星的鹊桥相会寄托了他对长沙歌女的恋情。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1离愁送别的诗句

别董大(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送友人 (唐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送友人(唐 薛涛)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山中相送 (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2离愁送别的诗句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元二使安西(唐代·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朱大入秦(唐代·孟浩然)

游人五陵去,宝剑值千金。

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

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从兹去,萧萧班马鸣。

饯别王十一南游(唐 刘长卿)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送友人(唐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唐 刘长卿)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

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唐 王勃)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送李端 (唐 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唐 贾至)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随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送柴侍御 (唐 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五冈,送君不没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3关于离愁的诗句有哪些

1、赠李白

唐代:杜甫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译文

秋天离别时两相顾盼,像飞蓬一样到处飘荡。没有去求仙,真愧对西晋那位炼丹的葛洪。每天痛快地饮酒狂歌白白消磨日子。像您这样意气豪迈的人,如此逞雄究竟是为了谁?

2、蝶恋花·阅尽天涯离别苦

清代:王国维

阅尽天涯离别苦,不道归来,零落花如许。花底相看无一语,绿窗春与天俱莫。(俱莫 一作:俱暮)

待把相思灯下诉,一缕新欢,旧恨千千缕。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译文

行遍天涯,看尽人情。想不到重回故地时,故人已如花飘零。忆当时与她花下别离,相对无言,只有离愁别绪噎胸间,现在只剩绿窗青天如故,却已非当时风景了。

想在这萤萤孤灯下细诉相思,新人如玉好,旧人无奈向谁边?早知道这世间美丽的东西都不长久,都难长留,明镜空在,何处得照玉颜,恰似花儿飘落,只余空枝残干,显我孤清。

3、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宋代:刘著

雪照山城玉指寒,一声羌管怨楼间。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

星点点,月团团。倒流河汉入杯盘。翰林风月三千首,寄与吴姬忍泪看。

译文

铺满大地的白雪映照着山城。冰天雪地里,楼上吹笛的,连玉指都感到寒冷吧?你吹奏出的一声声羌笛音里,饱含着离别的哀怨,飘荡在空间。江南的梅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不知开落了几次了?我在天涯漂泊,两鬓已如此斑白了。

面对天上点点闪亮的星星,朗朗普照的圆月,我独自一人痛饮不休。喝着,喝着,好像觉得天上的银河倒流入了我的杯中。我这翰林学士为我这种相思写了三千首诗词,想寄给你这南方的恋人,让你去忍着眼泪慢慢细读啊!

4、踏莎行·候馆梅残

宋代: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译文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行人跃马扬鞭。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水。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盈淌粉泪,不要登高楼望远把栏杆凭倚。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5、采桑子·恨君不似江楼月

宋代:吕本中

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

恨君却似江楼月,暂满还亏,暂满还亏,待得团圆是几时?

译文

可恨你不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不管人们南北东西四处漂泊,明月都与人相伴不分离。

可恨你就像江边楼上高悬的明月,刚刚圆满就又缺了,等到明月再圆不知还要等到何时。

4关于离愁的诗句有哪些

古诗中有关“离愁”的诗句有: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数声风笛离亭晚bai,君向潇湘我向秦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du滋味在心头。

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扬予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离愁lí chóu:出自李煜《相见zhi欢》,就是离别的愁苦。

后来人们就用常用dao离愁来描写离别的愁苦和难过。比如当中考倒计时一天天减少,同学的留言集一字字增多,教室里充斥着越来越浓的离愁的味道。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这句出自宋代柳永的《雨霖铃》与恋人惜别之作,别离不与心爱的人分手,使他感版到格外难受。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此诗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以权抒发离愁感愤,寄托慰藉。

5写有关离愁的诗句,至少3首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乡书何达处?归雁洛阳边。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古别曲(孟郊)

山川古今路,纵横无断绝。

来往天地间,人皆有离别。

行衣未束带,中肠已先结。

不用看镜中,自知生白发。

欲陈去留意,声向言前咽。

愁结填心胸,茫茫若为说。

荒郊烟莽苍,旷野风凄切。

处处得相随,人那不如月。

4古怨别(孟郊)

飒飒秋风生,愁人怨离别。

含情两相向,欲语气先咽。

心曲千万端,悲来却难说。

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

5折杨柳

杨柳多短枝,短枝多别离。

赠远累攀折,柔条安得垂。

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

但恐人别促,不怨来迟迟。

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

朱颜与绿杨,并在别离期。

茫茫天涯路,飘然何所依

多情自古伤离别,那更堪冷落清秋节!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6关于离愁的诗句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多少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7描写离愁的诗句有哪些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江城子 苏东坡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

8古人有关离愁的诗句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不是这个频,正确的那个我打不出来,应该在加一个草花头)洲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峰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何当共剪西窗烛,巴山夜雨涨秋池。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处相思,两处闲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云,梅子黄时雨。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9关于离愁的诗词

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2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唐李煜

3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 李白

4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 唐 崔颢

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伦》 唐 李白

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

7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别董大》 高适

8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唐 李白

9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 李昱

10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赠别》杜牧

11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明月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12挥手长相谢,哽咽不能言。刘琨《扶风歌》

13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屈原《山鬼》

14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牛希济 《生查子》

15 料得年年肠断处, 明月夜, 短松冈 苏轼的《江城子》

16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17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孟郊《游子吟》

18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0谁知道有关于离愁的诗

送兄七岁女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

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这首诗表达小作者送别哥哥时依恋不舍的深情。

哥哥要上路了,天边秋云初起,天色灰蒙蒙的;分别处的路亭周围,树叶纷纷飘落,气氛萧索。令人感叹的是人不能跟大雁一样,雁行能一起飞向远方,而此时我们兄妹却不能同去远地。

诗中写景的气氛与离别时的心情相应,兄妹不忍分离与雁行齐飞相对照,显得自然,真挚。送友人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青翠的山峦横在外城的北面,静静的白水绕城东潺潺流过。

在此地一分别,就像蓬草随风飞转,万里远行。你像天上的浮云飘忽不定,我就如落日依山那样对你依依不舍。

我们在马上相互挥手告别,那马儿也不愿分离而禁不住萧萧长鸣。这首诗像一幅油画,人情美与自然美交织在一起,有声有色。

全诗豁达乐观,情意深切。别董大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北国千里,满天的阴云使白日显得昏昏暗暗,北风吹来,大雁在分飞的雪花里朝南方飞去。不要忧愁前面路上没有知心朋友,天下有谁不认识您呢?前两句写的北国风光,所绘之景烘托出诗人送别董大时的失意心情,后两句则对友人进行安慰与鼓励,慷慨激昂,落落大方,是一首出自肺腑的感人的赠别诗。

易水送别骆宾王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当年荆轲在这里告别燕太子丹入秦刺杀秦王,临行时,壮士慷慨激昂,怒发冲冠。如今古代的壮士早已死去,但这里的水还是像当年一样冰冷。

这首诗与一般的送别诗的那种伤感情绪不同,诗人对古代壮士的追怀,似乎在激励友人也要学习荆轲去干一番事业。赠别杜牧多情却似总无情,惟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分别的时候,分明是多情的,总觉得难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而感到好似无情。

别宴上想要强颜欢笑,却笑不成。宴席上的蜡烛好像也理解我们的惜别之心,替我们垂泪点点滴滴一直到天明。

诗人借物抒情,表达了与友人分别时那难舍难分的深沉而真挚的感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由衷佩服孟浩然。

首先是佩服其人品。这有《赠孟浩然》可证:吾爱孟夫子 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 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 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 徒此揖清芬其次,也佩服孟浩然的诗歌艺术。

孟作《游精思观回王白云在后》:出谷未停午 到家日已昏回瞻下山路 但见牛羊群樵子暗相失 草虫寒不闻衡门犹未掩 伫立待夫君写自己凝情望着“下山路”,所见所闻一桩一件地在眼前和耳边飘过,在心底则漾起种种的情感波澜,无非是要传达出对那位落伍朋友的关切。那种痴痴守望的神情如在目前。

李白那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正是灵活运用这一手法的出色的汇报演出。至于前两句,西辞的是“黄鹤楼”,东下的是“扬州”,都带着“迷花不事君”的潇洒,作为客体的孟浩然之神跃然纸上,而“徒此揖清芬”的情意也跃然纸上了。

这首诗和《送元二使安西》大不相同:它没有普泛性,是只能送给孟浩然一个人的。喜见外弟又言别李 益十年离乱后 长大一重逢问姓惊初见 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 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 秋山又几重事态原是这样:李益与表弟邂逅于旅途,问姓称名才相认,皆大惊喜。

但如果按照这个次序来写,诗情汹涌处就被平庸的叙述掩盖了。诗人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重逢”放在前头,反映着他自己被触动之深,也更能唤起读者悲悯人生苦难的心思。

“问姓”两句非常细腻:初见而“惊”,实际心中已经有个揣测,于是去“问”对方姓名——我们要是把这一联作互文句来看,当时那种“请教台甫”的情景就如在目前了。而当对方一说出姓名,他就不免端详着表弟勾起串串回忆。

其后竟日长谈,亲情浓浓的,时光飞逝,会少离多,读者自会用自己的生活体验灌注其中,为之惊喜,为之叹息。然而乐事还来不及充分高扬,诗人的心却早已被次日的离别折磨了。

他凝想着来日的巴陵道上,依旧是孤身一人,过了一山又一山,一山放出一山拦,就未免沮丧得很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 勃城阙辅三秦 烽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唐代士大夫阶级其实都以能“致君尧舜上”、作“帝王师”为人生最高价值的实现。

因此,他们做官也要做京官,外放就有失落感。这首诗中的送人者和被送者都有这种“恋京情结”,故而对送别处的长安城依依不舍,而向将要赴任的方向一望,就觉得特别的风烟迷漫。

送人者安慰被送者,又特别点明自己“同是宦游人”,等待着自己的也许同样是外放的命运。命运既然相同,那就心有灵犀,什么悲哀都能分担了。

然而初唐士子毕竟有乐观的底色,因此很快就能摆脱悲切切的情调,喊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豪言壮语。我们仿佛看到他坚定地把手一挥,就把前面的万缕愁思通通斩断。

这首诗的起承转合是最规范的。一、二句点出送别之地,三、四句承接着传达离别之愁,五、六句摆脱离愁转向乐观。

1 青花瓷歌词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於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著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2 青花瓷MV舞台布景具有中国风的气息

周杰伦08春晚版《青花瓷》http://vyoukucom/v_playlist/f614677o9p1html

3 填词人对青花瓷的解释

填词人方文山对歌词的解释

首先跟亲爱的网友们分享此次填写杰伦新专辑里这首“青花瓷”的创作过程。前一阵子我认识了几个鉴赏古董艺术的朋友,在与他们时而青铜、时而宋瓷、时而明清家具等横跨千年谈古论今的聊天中,触发我想用那些传世的中华艺术品来当歌名的动机。当时第一个想到的是青铜器,原本是要以殷商时期开始铸造的青铜器来做为歌名,以青铜的厚实来象征爱情的坚真;以千年斑驳的铜锈来比喻世事的沧桑;以器皿上难解的铭文来阐述誓言的神秘。但刚开始落笔时却发现杰伦这首“青花瓷”的曲调温柔委婉、淡雅脱俗,以至於我脑海中浮现的全是烟雨江南的画面。又因当时的青铜器也同时制作成杀敌的兵器,这显得“青铜器”这三个字太过厚重笨拙,充满厮杀的硝烟味,于是尚在构思中的歌词尚未落笔便已放弃。

后来我再选定宋朝时曾盛极一时的汝窑瓷,主要是因为它的珍稀度。因为战乱的关系,与釉料配方与烧制过程的窑变等因素,全世界现传世的汝窑珍品竟只有70余件,堪称国之重宝,弥足珍贵。但问题又来了,因为纯正上品的汝窑,只有一种颜色,就是“天青色”,完全没有任何花俏的纹饰,而且造型简单素雅,在我看来犹如现今极简主义大师的作品,虽有一种朴素的内涵,与经久耐看的质感,但总觉得不足以形容诡谲多变,爱恨兼具的爱情。虽然最后还是没有用汝窑当歌词名,但我在收集写作资料的过程中,却因为一句“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词句,触发我灵感而写下副歌的第一句“天青色等烟雨”。此话据传语出宋徽宗,因当时的汝窑专供宋皇室使用,而窑官将汝窑瓷烧制完成后,请示宋徽宗为其色定名时,徽宗御批:“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后,天青色即为汝窑瓷钦定的颜色名。(此句另有一说为五代后周柴世宗所说)但后来我还是放弃用汝窑当歌名,除了因为它的特性不适用於缠绵悱恻的爱情外,汝窑的名字也稍嫌不够凄美。几经转折,最终歌名才确定用初烧於唐代至今已绵延一千多年为中国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外销艺术品—“青花瓷”。当初当我确定了“天青色等烟雨”的歌词后,没多久就又顺手写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於是副歌第一行的关键词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词里所描述的天青色,是无法自己出现的,它必须耐心的等待一场不知何时会降临的雨,才能够在积云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颜色出现。因为雨过天晴后才会出现天青色,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过来说,想看到天青色唯有先等待下雨。还有,之所以用“烟雨”,而不用“下雨”,则纯粹是因为烟雨的意境比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烟雨”此句来对仗较为白话的一句“而我在等你”,一连用了二个“等”字,是为来强调爱情里最无力的无奈就是“等待”。换个散文式的说法就是:“那天气的变幻莫测,那里是我们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纯净被雨洗涤过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骤雨自然的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动而安静的等待著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你。”这首青花瓷里还出现“芭蕉”这个歌词里较不常出现的植物,实在是因为个人对“芭蕉”这款植物的莫名喜爱,情有独钟。就像椰子树会让人联想南台湾,棕榈树等同於热情的海滩,仙人掌的场景则理所当然在沙漠一样,不知怎地,对於“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会联想起宋词中烟雨江南里的苏州林园。如李煜的长相思里就有“……秋风多,雨相和,帘外芭蕉三两棵,夜长人奈何。”其实你只要仔细观察宋词里常出现的植物,“芭蕉”出现的频率还颇高。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诗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为自己的别名,这又让芭蕉这植树增添些文人气质。

还有顺带一提的是“惹”这个字在歌词中的用法,是我从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谒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中,得到的体会。因为“何处惹尘埃”其实也可写成“何处“沾”尘埃”,或“何处“染”尘埃”,但因为沾与染的语意都没有“惹”来的强烈,沾与染只是一种与他物接触的用词,但“惹”字却有不请自来的招惹之意,主动性很强,比较具侵略与戏剧性。也因此,我用“门环惹铜绿”,而不用“门环染铜绿”;还有另一句歌词我也是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遇见”你”是同样的道理。其实在“南拳妈妈”的《花恋蝶》中我就已经用了“惹”这个字,在第一段歌词里“幽幽岁月、浮生来回、屏风惹夕阳斜”,我用“屏风“惹”夕阳斜”来表示夕阳西下时因屏风的阻挡斜射进屋内的光线,而不用“屏风“遮”夕阳斜”。

最后,关於“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的词意,在此容我再累字赘语的解释一下;一场大雨后满园的翠绿,空气里充满湿润的水气,芭蕉叶上滚动著晶莹的雨滴,此时此景,最是诗意;还有那历经风霜风吹雨打后,依旧镶嵌在门板上只是多了些锈蚀斑驳的铜环,最富古意。我先用“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这段文言词句以景入情,然后再承接较为白话的下一段“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以为对仗。因为芭蕉与门环都是静态的实物,只能被动的等骤雨,等岁月侵蚀后慢慢氧化的铜绿;但人称代名词的“我”却跟芭蕉与门环不一样,因为“我”是可以自由移动的,於是我偶然间经过江南小镇邂逅“惹了”你,并不是被动的等你了,而是主动的去认识你。所以虽然同样都是用动词的“惹”,但其主动与被动性却迥然不同,而且在这段词里我一连用了三个“惹”字,字义相同,用法却不同,饶富趣味。总之这首歌写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4 青花瓷的深层含义

第一段其实已经清晰地说明了歌词所描述的对象,“我”一边为素胚上色,一边思念一个曾经邂逅的如青花瓷一般秀丽的江南女子。冉冉檀香中,心中微酸,再也画不下去,纵是丹青圣手,瓶上的牡丹终究是不如伊人含苞待放的笑容,不知玉人生在何方,不免心自忧伤。从文笔和选用的意象来看,开首直叙,并不词藻华丽,但是已然奠定全篇清韵雅致的基调。值得一提的是“去到”是典型的台湾的说法,改成“去了”更符合内地的语言习惯。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全文的点睛之语,优雅而深情。有人误认为“天正在等烟雨”等说法,是因为对青花瓷还缺少一定的了解。“天青过雨”是青花瓷上品中的上品,存世极少,也是最美丽的颜色。这种釉色必须在烟雨天才能烧出来,(以现代科学的眼光看,其实主要是湿度)所以说,烟雨天时出现天青色的决定性条件之一。“天青色等烟雨”不但诗话了语言,而且串联“而我在等你”彰显出伊人于“我”而言多么的可贵。再加上动人优美的旋律,令人如闻天籁。“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画面感极强,一石三鸟,既描述江南美景,也是青花瓷上的常见景色,更以景衬情,唯美的场景给思绪抹上了淡淡的伤感。“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当我为遇见你伏笔”依然秉承一边勾勒青花一边展开思绪,而伏笔一词其实对以后的结局作了暗示。“我”是否与曾经邂逅的女子缘悋一面呢。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月色被打捞起晕开了结局

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同样的旋律再次吟咏,一个“晕”堪称绝妙,什么是晕?我举个例子,当你把一滴墨汁滴入一碗清水,看他缓缓扩散,这就是晕。人说:“佳句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在朦胧的月光下,结局竟真的被打开了?朝思暮想的伊人看到了么?“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本句是一个标准的倒装,是的,看到了,如真似幻,似乎一切都融入了江南的美景里,似乎是个喜剧结局。然而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我”久念成痴,眼前出现了幻觉,朦胧月光消逝,不过更相思。

“色白花青的锦鲤跃然于碗底

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

你隐藏在窑烧里千年的秘密

极细腻犹如绣花针落地

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

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在泼墨山水画里你从墨色深处被隐去”

倒叙手法,交待和伊人匆匆相见,匆匆话别的来龙去脉,依然是一边勾勒一边追忆。不得不说方文山有着天生的对文字的敏感,连续三个惹字用得极妙,虽然“帘外芭蕉惹骤雨”活剥自前人诗句。顺便说说,这种方式也叫做“无理而妙”,最早来自元曲,显然骤雨不是芭蕉惹来的,这样说没有道理,但是味道就出来了。

还有一种说法:

周杰伦的一曲《青花瓷》无疑是2008春晚的一个亮点。但是这首歌曲的歌词中却存在着错误———著名收藏家、鉴定家马未都说,该歌词中有两处错误,其中一处错误“谬误”。

对于这首歌曲,马未都认为最好的一句是开头,即“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但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700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马未都还指出,在周杰伦前面唱歌时,后边背景中出现了几件瓷器,其中一件是晚清仿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赝品”。

为《青花瓷》平反——裴光辉驳马未都之谬误说

裴光辉:原文化部艺术品评估委员会委员、中华民间藏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客座文物教授。著名文物鉴定家,青花瓷学者。出版《至正型青花瓷》《空白期青花瓷》《转变期青花瓷》《克拉克瓷》《康雍乾青花瓷》等青花瓷学术著作多部。2005年在伦敦佳士得公司的“鬼谷门事件”中,因质疑该公司拍卖的成交价为23亿人民币天价的元代青花鬼谷罐而蜚声海外,被称为是第一个向国外著名拍卖公司说不的中国文物专家。

今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歌星周杰伦演唱的一首《青花瓷》,成为晚会亮点,好评如潮,并获得“我最喜爱的春节联欢晚会节目”歌舞类二等奖。这是一首以中国青花瓷为创作元素的歌曲,以瓷器作为“中国元素”来创作歌曲,思路新颖,开拓了“中国风”歌曲创作的新路。歌词和演唱都十分维美,舞台大屏幕背景的古代青花瓷美图更增加了节目的视觉冲击力,可称是视听皆佳的一个节目。难怪其一播出很快就在国内广为流行传唱起来。

然而歌曲的热度还在强劲上升之际,京城的收藏家马未都先生发话了:《青花瓷》歌词出现谬误,并且“这些错误很低级,一般水平的人都能看出来”。娱乐新闻界的过敏神经马上被调动起来了,于是报章马上端出这样“夺人眼球”的标题:《周杰伦被找茬,收藏家称词者不懂瓷器》(《新闻晨报》)、《藏家马未都称周杰伦歌词错得离谱》(《成都商报》)、《马未都:周杰伦的歌词错得离谱》(《新闻午报》)《周杰伦有硬伤,专家称作者不太懂瓷器》(《现代快报》)《周杰伦歌词大穿帮》(《长江商报》)《是赝品》(《青岛早报》)……

那么词作者方文山先生到底犯了哪些“很低级”的错误呢?马先生挑出了两处:

“马未都认为,其中谬误最重的一句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就此,马未都的解释是,青花自诞生之时迅速成为中国瓷器的霸主,七百年来无人撼动。可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显然,写词者并不太懂瓷器。另一处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马未都说,这句歌词的错误之处在于,‘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北京晨报》:《著名鉴定家:周杰伦《青花瓷》犯了低级错误》)

原来马先生是要求词作者像写学术论文那样来写歌词,不能使用虚构、想象、夸张等等文学手段,否则就难免犯“低级错误”。这不由使我想起宋代文豪苏东坡闹的一个笑话:说的是宋代诗人王祈创作了两句“竹诗”,他很得意地在苏东坡面前吟诵起来,诗曰“叶垂千口剑,干耸万条枪”,东坡心里颇不服,挑刺道“好确实是极好,但这样算起来,十条竹竿才有一片竹叶啊。”事后还对人说“世间事忍笑为易,惟读王祈大夫诗,不笑为难。”(事见《苕溪渔隐丛话》卷五十五《宋朝杂记》下)其实该笑的不是王祈而是苏东坡,作为大文豪的他,不应该连文学创作的特殊规律都不懂,而用加减乘除这样的算术工具来给诗作挑刺,文学运用的是形象思维,算术运用的是逻辑思维,岂可混为一谈?这样的笑话,明代的杨升庵也闹过,他曾给杜牧的名诗《江南春》挑刺说:“千里莺啼绿映红”原来应是“十里莺啼绿映红”,“今本误作“千里”。若依俗本,千里莺啼,谁人听得?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杨慎《升庵诗话》八)

对于这种迂腐的见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曾经举例“以其之矛攻其之盾”曰“其尤酸迂不通者,既于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杜诗‘我欲相就沽斗酒,恰有三百青铜钱’,遂据以为唐时酒价。崔国辅诗‘与沽一斗酒,恰用十千钱’。就杜陵沽处贩酒,向崔国辅卖,岂不三十倍获息钱耶?求出处者,其可笑类如此。”马先生的不通之处恰恰正是犯了这种“诗求出处,抑以诗为出处,考证事理”的错误。故其“棒喝”一出,马上被歌唱家的fans指责为“吹毛求疵”。

然而,更令我讶异的是:经我反复琢磨,《青花瓷》歌词中被马先生挑出来的两处“毛病”,即使从“考证事理”的迂腐的“学术角度”来苛求,结果竟然是无“毛”可吹,无“疵”可求。也就是说,《青花瓷》歌词关于青花款识的描写完全符合古代青花瓷的实际,并不存在马先生指出的“低级错误”和“谬误”。现不妨就马先生挑出的两处“硬伤”分析如下:

一、按马先生的说法,最严重的谬误是“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一句。外?因为青花瓷“瓶底从未书写过汉隶,仅在明崇祯一朝某些青花器身偶写过隶书”。其实,在明末清初(学术上称“转变期”)的青花瓷上,隶书款识大量存在,隶书款乃转变期青花瓷的一个重要特征,虽然大多是出现在器身和器口,但在器底者也绝非不见,只是相对较少而已。如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青花婴戏夺标图钵式炉,底部即有“大明嘉靖年制”青花隶书款;泉州的晋江博物馆也有一件明末青花麒麟纹象耳簋,底部有青花隶书“鹤台珍玩”款。2006年秋季杭州艺术品拍卖会更出现一件清代乾隆青花八宝缠枝大瓶(拍品号1317 )底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三行隶书款。说明青花瓶底部书隶书款的做法不但转变期存在,还延续到了清中期。一般青花琢器(包括炉、瓶、花觚等)底部的隶书款的以堂号款为多,也有少数赞颂款及年号款。

二、马先生挑出的另一出错误是“临摹宋体落款时却惦记着你”。外?因为“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在这里必须指出的是:马先生对什么是宋体字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或者说还不够正确、全面和深入。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上面的蓝料款、红料款乃是宋体字的其中一种,即所谓的“宋椠体”。(按“宋椠体”一词不是出版业的正规术语,它是传统古玩界对一种明代宋体字的俗称,最早见于赵汝珍《古玩指南》一书。)其实宋体字的面貌是很多的,最主要的有两种:形成于宋代的“仿宋体”(日本称“宋体”)和形成于明代的“宋体”(日本称“明体”,也就是古玩界所谓的“宋椠体”)。两种宋体都是从毛笔的楷书演变而来,是楷书运用于刻版而形成的印刷字体。但仿宋体由于形成较早,故保留了较多毛笔字特征;宋体由于形成时间较晚,刀刻特征更多。两种宋体其实也不难辨认:即“仿宋体”的横画和竖画粗细相当,没有悬殊的差别,风格接近于手书;“宋体”则横细竖粗,横竖差别悬殊,风格接近于刀刻(见图3)。长期以来,古玩界许多人有一个误区,即将主要出现在珐琅彩瓷上的所谓的“宋椠体”(即明代形成的那种横细竖粗的宋体字)当作宋体字的唯一风格,却将在瓷器上大量出现的风格接近于手书的仿宋体称为“楷书”。其实考察青花瓷自有款识以来的实际情况则不难发现:自明代永乐宣德以讫清末,青花瓷器上的宋体(绝大多数是具手书风格的“仿宋体”)落款比比皆是。不但有宋体年号款,还有宋体堂号款、吉语款、赞颂款等等。然而因为古玩界许多人一方面误以为“宋椠体”是唯一的宋体字,另一方面又将大量“仿宋体”等混同于楷书,有这样的误区,则他们对在青花瓷上大量出现的宋体字竟然视而不见就不足为怪了。还应该进一步指出的是:在青花瓷器上,不但有“仿宋体”的落款,还有“宋椠体”的落款,后者并非“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只是在青花瓷上为数数量不如仿宋体多而已。故马先生所说的“宋体落款仅见康雍乾三朝珐琅彩瓷器,而青花瓷器中未见过。”并不符合事实。

顺便更正一下马先生的另一个错误,即关于舞台背景出现所谓“赝品”的问题。马先生说:“在周杰伦前面唱歌时,后边背景中出现了几件瓷器,其中一件是晚清仿品,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赝品’。”行内人都知道,所谓“赝品”的认定是有时间相对性的。比如康熙仿明代宣德的瓷器,在康熙时代的人看来,可以称之为“赝品”,但如这件瓷器传到了光绪,在光绪时代的人看来已经是“古董”了。同理,如果一件晚清仿前朝的瓷器传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它已经是一件很够格的古董了,如何还称之为“赝品”?莫非马先生把自己当成了“晚清人”了?故舞台背景出现所谓“赝品”的指责并不成立。

但是马未都在他开在新浪上的博客中评论此歌的末尾还写上了这么一段话,也许可以表示他的意思:不管如何,青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众情人,周董将七百年来的大众情人描眉画眼,重新打扮一番,推至春晚前台,功不可没。

希望你辩论能够获得胜出!

以上解释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指教(^__^)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3067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