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突然喷香水是有喜欢的人了吗

男人突然喷香水是有喜欢的人了吗,第1张

男人突然喷香水是有喜欢的人了吗

男人突然喷香水是有喜欢的人了吗,一般在我们心里,只要女人会喷香水,男人很少喷香水,但是如果一个平时不爱喷香水的男人突然喷香水是什么原因呢,男人突然喷香水是有喜欢的人了吗

男人突然喷香水是有喜欢的人了吗1

男人喷香水心理分析:

男人喷香水一般情况有3:

1、是一个比较讲究、心思细腻的人。

2、提升自信心。

3、为了掩盖身上的汗臭味。

4、为了给别人留下好印象。

5、营造气氛。

6、为了吸引异性。

爱喷香水的男人的性格?

有很多人都会把爱喷香水的男人定义为心思细腻,比较讲究的人,但其实不全是,有些男人喷香水就只是单纯的想要掩盖自身的味道而已,因而其实爱喷香水的男人什么性格的都有。不过,大多数的都是比较讲究精致的男人。

男人突然喷香水是有喜欢的人了吗2

喷香水的原因

1、永远都要美美美——惯性的审美需要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是无法满足的动物,都有审美的需要。所谓美好的事物,定要能由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与人的生存必需有一定距离,让人情投其中,并超越时空限制具有普遍性。 这句话简单说,人活着不能像动物一样,得追求点不实用且有(逼)格的东西,人都这调性。

1亿年前,被子植物冒出地平线,艳压植物圈,情窦初开。她的生殖器官——花,用香味征服了昆虫,驱使它们为自己传宗接代。用香毒抵御不怀好意的食草者,免得被吃尽吃绝。狂花浪蝶、先奸后杀,很显然,这都不是真爱。几百万年前,一个阳光灿烂日子里的邂逅,花香使人(古猿)的嗅觉器官沉醉了,让这支潜力股拜倒在了自己的超短裙下。人类从此痴情于各种花香,并试图长久得拥有她们。于是,近似本能的收集各种花瓣,并延伸至茎枝、果实、分泌物(琥珀)、鹿的生殖腺(麝香)、鲸的呕吐物(龙涎香)等一切有香味的天然物品,细细品味点亮生活。时至今日,辣手摧花仍在发生,实在禁而难止!

古诗有云,花无百日红。保鲜期短的缺点,长期阻碍她从网红变身天王嫂。鲜花变干花,干花变香料,中外工艺大同小异,区别仅是原料品种。古装戏中的女主角,总是穿着肚兜,在洒满花瓣的木桶里洗个澡,后面省略500字。锦绣香囊是闺秀**的必备,要一个过来,比加个微信难多了。繁盛的中国香制品,逐渐淡出主流视线。只剩卫生香(檀香)或香木制品,成为一种传统民族生活用品。躲在了超市的廉价洗涤用品区,或存在于文玩店里。

香料晋阶香水,都已经是14世纪的事情了。提取香精融入酒精,使香味随时间凝固在瓶中,匈牙利的伊丽莎白女王把这件大事办成了。为了巩固香水的贵妇地位,西方制香师又在萃取技术上开了挂,附身植物学家+化学家,拼命在拓展香味种类上使劲。奈若利橙花油(Neroli)是从苦柑橘树的花朵以蒸馏方式提取,就用了当时一位意大利王子命名的。

无论东西方,人们都发现豆蔻年华、含苞欲放的少女,有独特的体香。当寻香自然界遇到瓶颈,人竟然打起同类的主意了。18世纪,法国甚至发生不少榨干少女身体提取体香的案件,散见于很多文学作品中,集大成者是**《香水》。还好,法国人研发出人造合成香料,迈入工业化批量生产阶段,点正技能树的同时,把成本给摊薄了。香水飞入百姓家,也使一众生活用品附上了香气属性。自此,香水和人类再也无法分开。

涂完面霜,我1岁多的女儿,深深地吸了一口气,说“香!”此刻,她会说的字不过8个而已。

2、好闻好闻好闻——令神经系统愉悦的毒药水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因为好闻,所以喜欢,so 森破!越简单的问题,深究起来其实越复杂。

好闻的东西不少,侧重点却不同。空气好闻,意味能好好活着;肉汤好闻,预示能大吃一顿。香水好闻,是因为它有药性,可以让人瞬间愉悦,体验良好。和麻醉镇痛药的作用过程类似,它们都是化学物质作用于神经系统,调节人的激素水平,产生情绪反应 。

药食同源,其实香水、精油、毒品和药,也渊源颇深。1世纪,华佗把丁香、百部装到香囊里治肺病,说不定也给了曹操一个;14世纪,薰衣草精油被用来抵御欧洲黑死病,提高人的免疫力;20世纪,美国高中化学老师怀特,带病工作意志坚,把(罂)粟花果炼成优质毒品,成就一代绝命毒师;21世纪,中国人民还在往火锅里扔罂(粟)壳……

香水的药性来自香料,占一瓶香水的容积不超过25%。可是,熟悉有机化学的童鞋清楚,里面汇集了百种化合物,提炼于千种植物香料、动物香料、人造香料;熟悉中西医或生理学的童鞋知道,甲基丁香酚香料有镇痛、安神的药用,苯类则激起兴奋、致幻反应;熟悉烹饪的童鞋要(wo)槽,香水说明书上的很多东西不是炒菜提香用的嘛;熟悉制毒嗨丸的童鞋会尖叫,喊着有些料是我的最爱,说罢就要抽针往体内注!有研究说,柑橘类水果的香味比多数抗抑郁药物的作用都明显,能同安定、盐酸阿米替林等归属精神药物,可以列入广义的毒品范畴。

甲之砒霜,乙之蜜糖。什么香水好闻,因人而异,没有统一标准。倒是,香水喷多喷少,有时会决定是否好闻!

这不是小心机,而是大政治,有时甚至会决定人设的正负极。性吸引的肆意挥洒,摄人心魄,中文名词叫骚。人格载体以潘金莲等为代表,气味载体以浓香为代表。后宫佳人、美艳小三等狐狸精们总有一股骚气,你联想到的绝对不是狐臭,而是浓香扑鼻。即使万人迷,用上过量的香水味,也会让人头疼,纯植物性的反应。知乎上,众多达人在教授,喷的位置、喷的数量、喷的方向、喷的时机……统称喷的艺术。没错,凡是讲不清的事情,都可以归入艺术。

过去讲,是药三分毒。网络时代,把沉溺于某一事物叫中毒颇深。《香水有毒》,这歌名起的没毛病。

3、带你出去撩撩撩——女神意象的气味标记

食色性也,吃饭和性都是本能。你的菜,要色香味俱全;入眼的人,最好也色香味俱全。因此,男人要有男人味,女人也要有女人味。男人想拥有女人味,女人也想拥有男人味。就像**《非诚勿扰》里,笑笑对秦奋所说:“一见钟情不是你一眼看上了我,或者我一眼看上了你。不是看,是味道,彼此被对方的气味吸引了,迷住了,气味相投。”

缘,妙不可言。人们作出这样的假设,是有其思维逻辑和心理需求的。

此时,耳边应响起赵忠祥老师熟悉的声音:春天来了,又到了小动物们交(配)的季节。昆虫、哺乳动物纷纷通过自己的涉性管腺,释放异香且易消散的气味,传递“我是同种,并是异性,还很健美,你快来”的性信息,吸引另一半啪啪啪。春天里,连空气都充满了荷尔蒙的冲动。女人香汗淋漓,男人的噶吱窝藏有孜然味,冲进澡堂浴室,迎面扑来浓浓的人味。1万年来,人的生物性进化微乎其微。相对社会,身体仍处于原始状态。

人们也更愿意相信,像动物一样,有同样的气味存在于我们身上。只是鼻子退化了,闻不到而已。遗憾的是,截至目前,科学家们无法在人、人的灵长类近亲身上证实这个假说。人类作出啪啪啪行为的原因太多元。

以形补形,吃什么补什么。一瓶集合了各种植物生殖器、动物生殖腺的精华液,香水自带心理暗示属性。满满的性信息素,这绝对是撩妹斩汉的保证。讲到爱情就卖钻石,谈到情爱就售香水。商家也在用性别感明晰的瓶装,情色暧昧的广告,强化这种暗示。甚至假扮科学家,利用大家的心理期望,制造出“弗洛蒙”概念,高声叫卖春(药)。但是,这里有个逻辑上的致命错误,被选择性无视了。

花香,是花朵召唤昆虫帮她们传粉的信号; 麝香,是雄麝鹿吸引雌鹿过来交(配)的信号。关你们人类屁事!所谓春(药),不过是迷(幻)药,霸王硬上弓而已。各位值,如果你买到了“货真价实”的弗洛蒙香水,据说里面富含雄甾烯醇(猪的性激素),主要存在于公猪口水中。撩妹斩汉不敢说,“那几天”去养猪场或许会引来欲火中烧和垂涎欲滴。

谁都想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这是人的心病,得治!心病还要心药医。不同的香型品牌,凝固不同的时空物质,构造不同的人格类型。夏季桔味阳光小鲜肉,冬季木香烟草稳重男。心中想要的那款——朦胧人格意象,对你最有吸引力。香水作为媒介,可以嫁接吸引力,为人加持。当某型香气洒落身上,与外形、举止、气质晕染在一起,有魅力的人格意象会在心中丰满。无限接近想成为的人,满街投来倾慕的眼神。借物言志,为自己加分,香水在间接起效。

一个人能闻到的气味种类不多,大概是狗狗的50分之一。嗅觉神经由于与大脑皮层记忆区相连,却拥有了长久记忆的特技。不像狗狗经常要闻熟悉的人,巩固气味记忆。就男性而言,打望美女不分年龄,遇见香飘飘,只需一次,记忆深刻。即便美人的面孔模糊了,香味却清晰依旧。当再闻到相似的香气,必然唤醒梦中女神的意象,在脑中放大那份美好并投射在当下。哪怕眼前的不是女神,或根本不是人。香水联结美好的记忆,可以让你拥有,你想拥有的人。对女性而言,同样适用,有图有真相。

没有丑女人,只有懒女人,喷香打扮过的总要精致一些。《沉默羔羊》里汉尼拔在史达琳身上闻到Nina Ricci“光阴的味道”,一种1948年的古董香水味。所谓闻香识女人,是说香水如同标签,连同丝袜、高跟鞋,标注了这个时代的性感女性意象。这近似于条件反射,更像是一种集体无意识,人类世代传承的一种深层记忆。提起美食,离家的游子首先会想起儿时妈妈的拿手菜;有着甜美声线的电台女主播,在你心中的形象,一定不是200斤的女胖子;一位喷有高档香水的女性,不是女神,至少也是气质型,值得跑上去看一眼。

最好的,是没得到和已失去。对味,要匹配的是心中的那个味,用某型香气标记的异性人格意象。撩,最重要的是撩到自己,能不能撩到别人,植物动物可没保证。

4、人应当香香的——社会化的进化选择

臭男人臭女人,是电视剧里痴男怨女的话语标配,从古代骂到现代。这说明了一个人类共识——人不能臭。遇见臭东西,人都会下意识得皱眉。不是为了表达厌恶,而是为了带动鼻翼肌肉收缩鼻孔,减少吸入量。因为臭气,是腐败和病菌的产物,意味着死亡。就如人只要蹲下摆出拿石头的姿势,陌生狗撒腿就要跑。趋利避害,这是生理进化的结果。

至于何为香,有时鼻子说了还真不算。臭豆腐、臭鳜鱼、臭酸笋,并不妨碍很多人深吸一口气,美美的吃下去。精液味的、血液味的、汰渍洗衣粉味的、泥巴味的香水,都还是限量款,卖的好得很。有女性觉得男人三天不洗澡的汗味,那就是极品香,香水只会引起反感。

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社会文明教人去做人。狼孩(不是狼人),关键时刻缺了这课,鲜有活过20岁的。做人的规矩太多,有些事是明说的,如说人话、办人事、上完茅坑要冲厕!喷不喷香水,还真没明说。不过,社会在从侧面小声告诉我们。麝香入墨代表文人骚客的段位,能点上龙涎香的必是天子贵胄;商场一楼柜台的大牌香水味,体现的是高端场所定位;带香的橡皮比不带香的,卖的要贵。所以,时尚教母香奈儿说,不喷香水的女人是没有未来的。

女人已经明确了,还是喷点好;不喷也没事,起码有海飞丝味打底。可是,关于男人喷香水的问题上,中国社会和西方文明有天壤之别。也许体味太齁,西方男士香水文化底蕴深厚。据说,拿破仑曾一天用了12斤香水。想必大家都有与西方男人擦肩而过或共事的体验,这是西方文明礼仪,显示对他人的尊重。在一些外企,中国男人不喷点香水,不向企业文化靠拢,还要不要进步?

但在大多数情境里,中国男人喷香水的比例较低。喷香会凸显自己与众不同,群体压力如鲠在喉。还容易被扣上娘炮,西方小资情调,甚至中产阶级式恐慌的帽子,被人鄙视。问题的关键是,这种装(逼)方式,不符合中国社会文化对男香的认知。正如进化心理学所揭示的,男性永远喜欢18岁的香草美人。而香草美人的择偶偏好也没有质变,只是从原始社会的烤肉香,变成了人民币的油墨香。(纯学术角度,无歧视女性意味)不符合女性择偶偏好的香,都不是真的香。这是人的社会化中,最大的政治正确,保证遗传嘛。男士香水,在中国似乎可有可无。

男人突然喷香水是有喜欢的人了吗3

男人见你做这几件事一定是喜欢你

一、突然开始修理胡须

很多人认为胡须是男人性感的表现,但对于男性来说,每天打理胡须确实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情。但是如果有一天,一个平时不修边幅度的男人开始注意起他的胡子了,就说明他还是注意起自己的形象,想要通过胡子来增加自己的魅力。

二、突然添置新衣

相信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验,女孩子总是在不停地买衣服,而男生总是不愿意为自己的衣柜多添置一些衣物。而一旦男人开始注意起自己的穿着打扮,开始选购适合自己风格的衣服,就说明他很可能是想要打造出一个新的形象,为自己形象加分。

三、突然开始喷香水

香水在西方常常是人们身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修饰,许多人出门前的最后一项工作就是喷香水,但是在中国,喷香水的男性却是极少的。即使有些人认为喷香水是一种女性化的表现,可能会被认为是娘娘腔。

但事实上,喷香水可以增添男人的整体魅力。一款与自身气质相匹配的香水会大大增强男性的魅力。一旦一个男人开始接触香水,就说明了他对自身生活品质和外在要求的提升。

一:不贪三情。

1不贪婚外情:中年女人,早已处在一个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她的社会体系,个人形象已经构成成熟,可以说经不起偏离8轨道,任何风吹草动,足以分崩离析,甚至摧毁整个家庭。今日说法里妻子婚外情出轨,丈夫砍死情敌最后家家破人亡的狗血桥段天天上演,所以婚外恋绝对不能贪。

2不自做多情:我们常说,多情总被无情恼!这个社会不是你对谁好谁就会对你好的,有些人,不是你真心实意对他他就会领情心甘情愿对你好的,说不一定是你的热脸去贴了冷屁股,人,没必要让自己那么卑微。特别是已到中年的我们早已经过风花雪月,看透人情冷暖,那份执着,不论对爱情,友情,甚至亲情,不妨放下,放过自己。

3不贪假情:已过中年的我们,早已为自己积累了一定财富,或金钱,或自我。常言道:人上一百,形形色色。我们身边肯定会围绕着各式各样的人,我们一定要擦亮眼睛,不要让虚情假意遮了眼,阿谀奉承之话蒙了心。不会为他人一句你虽然是半老徐娘,但风韵犹存而雀跃;也不要为他人一声你的包好漂亮,鞋子好贵而傲娇。我们应该平和而伴岁月悠长!

二:不见三人

1不见旧情人:人常说,那个少女不怀春,旧情人是我们情悸初动,青葱岁月的代表,它写满我们年青的美好与幼稚,终究在双方的隔离中一步步让我们成长,长为大人。已过中年的我们早已被生活磨得千疮百孔,开始学会了回忆怀恋,怀恋曾经的单纯与美好而却忘了时过境迁早已物是人非,美好已留在了岁月里而你们早已改变了模样不识对方。

2不见负你之人:岁月本是无情我们就不要被多情恼。成年的女人虽然外表柔弱但早已被生活磨砺得浑身披满铠甲,印在心底的痛不会因为它结了痂就消失不见了。而见负你之人,就像去一件件撤掉你的铠甲,揭开你的伤疤去触碰它,那样你还会不痛吗?

3不见久不联系的故人:故人,是我们携手一起走过困苦美好的人,本是我们生命轨迹的见证,奈何久不联系。现在早已不是信要考邮,路要靠走的时代,一分钟就可以让你看遍全世界,找到你想见的人,不联系不代表岁月静好,互不打扰,只因把你放在心里,而是早已忘记。中年女人已看过了花开花落,就没必要为了一颗坏点的种子放弃整个土壤。

三:不聚三会

1不聚社交会:中年女人用玫瑰形容太过耀眼,用百荷形容太过强势,她们就是含苞待放之睡莲,伴着幽香,静静绽放,不张扬,不突兀,就是开得那样恰如其好。社交聚会只会让你在尔虞我诈,虚情假意中迷失自我,还不如执一本书,品一壶茗,陪来日方长,伴岁月静好。

2不聚同学会:人的一生,知己难求,好友就那么三四个,昔日的同学情谊并不会因为同过窗而人人都有谊。同学情谊不是不续,就那三五老友足已。现在社会太浮躁,当一群中年年聚会时免不了明争暗斗,你又官至几品,他又买了多少房;你子女上的什么大学他的儿子已流洋!中年女人的同学聚会与其说是聚会叙旧不如说是给自己找不自在。

3不聚保健品推销会:伴随年龄的增长我们的病痛也在增加,过了中年的女人身体机能更不如男人,她们开始为自己身上的小病小痛而担忧,甚至无限放大。各种老人保健品就在这种情况下见风就长,长势强健,而好多中老年人是逢会必到,逢药必抢。**网《我不是药神》就是真实的写照。所以中年女人最不要聚的就是保健品会

2013年,扬州曹庄惊现隋炀帝与萧后合葬墓,墓中出上了一件我国时代最早、级别最高、结构最完整的皇后礼冠,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凤冠”。

不过,这件凤冠上却没有“凤”的踪影,而是一派树木葱茏、鲜花盛放的景象,就像在脑袋上顶着一片小森林。

其实,这也并不奇怪,因为皇帝虽自诩为真龙天子,可是从秦代到明代,作为皇帝正式礼帽的冕旒冠上也没有龙。而真正以凤鸟为饰的凤冠,直到宋代才真正定型。萧后墓出土的凤冠,为我们展现了隋唐时期凤冠的样貌。

这顶凤冠上的核心组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一一花树。花树以一个木质小圆盘为基座,上面伸出12根弹簧状的花柄,顶端是一朵鎏金铜箔片制作的花朵,其中有玻璃花蕊、小石人等装饰。12朵花的中央,还有一朵以铜管为柄的宝花,共13朵。而整顶凤冠上一共安插了13株这样的花树,合计169朵花,真可谓是名副其实的百花争艳,春意无限。

翻阅隋唐时期的文献,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花树的作用不止是装饰,更重要的是表明女性的地位:等级最高的皇后戴12株花树,一品命妇为9株,二品命妇为8株,依次减少。按照礼制,花树的数量与每株树上的花朵数量相同,也就是说12株花树上,每株配12朵花。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萧后凤冠上的花树比礼制多了一株,每株多了一朵花

原因尚没有定论,我们只能结合萧后非凡的人生经历做一些推测。萧后出身于名门世家一兰陵萧氏,曾祖父是南梁昭明太子萧统。她16岁嫁给杨广,39岁封为皇后,52岁时隋朝覆灭,后先后流亡于各路叛军,甚至远至东突厥。唐贞观四年(630年),李靖灭东突厥,将萧后迎回长安。论起辈分,萧后是唐太宗李世民正儿八经的表叔母。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萧后以81岁高龄去世,唐太宗以皇后礼将她与隋炀帝合葬于扬州。也许唐太宗对这位传奇的前朝皇后充满了敬意,所以给了她超规格的待遇一在凤冠上多加一株花树,每株多加一朵小花。

安装在弹簧上的花丛,会随着脚步轻轻摇曳,就像风吹麦浪,多么富有诗意。有的学者推测,花树的前身,是一种更为人熟悉的汉代头饰一步摇。东汉刘熙《释名·释首饰》日:“步摇上有垂珠,步则摇动也。”刘熙所说的步摇,类似于悬有坠饰的簪钗。但实际上,可摇动的部分并不一定是垂珠,造型千奇百怪,最常见的是花、叶。比如甘肃武威出土的一件汉代金步摇,便是一朵四瓣花上开出8朵小花或花苞,以细枝相连,正中又立着一只小鸟,喙衔一片圆形金叶。四个花瓣的顶端,各有一个细小的圆环,原本应是悬挂有饰物。

《后汉书舆服志》所描述的步摇,就更加生机勃勃了:其“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桂枝相缪,八爵(雀)九华(花)”,即以黄金为底座,缠绕桂枝,串以白珠,饰以花鸟,此外还有“熊、虎、赤黑、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大公牛)”六兽。好一幅万物生长、鸟语花香的美景!此处的步摇,由众多构件组合而成,与其说是一件头饰,更像是一顶帽子,所以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出现了步摇冠的说法。这已经奠定了隋唐时期凤冠的雏形。

在汉代,步摇是皇后谒庙时的必戴首饰,民间不许流通。现代人也许会疑惑,步摇是如此的繁冗,而且边走边晃荡,不是很不便于行动吗其实,步摇的一大功能就是限制行动,警示后妃保持端庄得体。因为戴上步摇后,如果步子迈得太开、动作幅度太大,金叶或是垂珠就会摇得哗啦啦乱响,岂不很是失礼所以,光鲜靓丽的步摇,把它比作后妃脑袋上的紧箍咒也不为过。不过,步摇实在是太好看了,引得民间女性争先恐后地效仿,并勇敢地把礼制、禁令统统抛到了脑后。宋人撰写的《唐语林》载,到了唐代长庆年间(821-824年),“京城妇人首饰,有以金碧珠翠,笄、栉、步摇,无不具美”。“紧箍咒”的痛苦,终究敌不过女人爱美的天性。

因此,步摇应是起源于西方,然后通过丝绸之路横跨欧亚大陆,向东方传播。在亚洲东端的日本、朝鲜,也出土有不少完整的步摇冠。为什么西方人热衷于将金色树枝戴在显要位置呢这应该是一种树神崇拜。

在古罗马神话中,带有金色树叶的树枝,是权力的象征。古罗马曾有一种古老的习俗:在罗马附近有一座森林女神的神庙,其祭司由一名逃亡的奴隶担任。他的任务是手持利刃,时刻警觉地守卫神庙边的一棵圣树。一旦有人折取了这棵树上的树枝,就有权与祭司决斗,若能杀死祭司,就能取代他成为新的祭司,并获得“森林之王”的称号。这一截命运攸关的树枝,被人们称为“金枝”。英国现代人类学家弗雷泽的传世著作《金枝》其题名便是来源于此。

原来,充满中国风韵的步摇,在两千年前也曾是一件“洋气”的首饰呢。

虽说以花朵、枝叶为饰的步摇是舶来品,但中国“土生土长”的凤凰终于在宋代攀上枝头,成为凤冠上最重要的配件。凤凰的起源非常久远。早在新石器时代,从南方的河姆渡文化,到东北的红山文化,都出现过凤的图样。不过,凤凰的形象在 历史 上的大多数时间里,都与女性没有直接的联系,而只是祥瑞、美德的象征。到了唐代, 社会 上下都刮起了一阵“凤凰热”,比如朝廷将大明宫的正南门命名为“丹凤门”,而在《全唐诗》的四万多首诗中,凤、鸾等字眼一共出现了四千多次,可以说大约每十首唐诗中,就会出现一次凤凰的身影。

这一时期,凤凰普遍地出现在女性的珠宝设计中。比如,陕西乾陵唐懿德太子墓石椁所刻盛装宫女,头戴高冠,冠的两侧各插一支硕大的凤钗,凤口还衔有珠串。又如敦煌莫高窟第61窟壁画中,五代归义军节度使曹元忠夫人翟氏,除了在发髻左右各插一支凤钗外,头上还有一件栩栩如生的凤形冠饰,仿佛一只凤凰在女主人的头顶安了窝。与此相应的是,“凤钗”在唐代诗词中频频出现,比如晚唐五代诗人冯延已的诗中,就有各种凤:“宝钗横翠凤,千里香屏梦”,“春山颠倒钗横凤,飞絮人檐春睡重”,“娇鬟堆枕钗横凤,溶溶春水杨花梦”。

进入宋代,凤冠在因袭隋唐的基础上出现了一大变革,那就是将龙与凤一同饰于其上,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凤冠。《宋史,奥服志》记录了皇后凤冠的形制:花树十二株,仍同隋唐之制,但冠上增加了“九龙四凤”的装饰。可惜,这段记载过于粗略。“幸运”的是,金朝在灭亡北宋后,将徽、钦二帝并皇后、妃嫔虏到了北方,进而承袭了北宋凤冠的样式。《金史·奥服志》对凤冠做了非常详细的描述:花株冠,用盛子一,青罗表、青绢衬金红罗托里,用九龙、四凤。前面大龙街穗球一朵,前后有花株各十有二,及泻鵏、孔雀、云鹤、王母仙人队、浮动插瓣等,后有纳言,上有全蝉襻金两博鬓,以上并用铺翠滴粉缕金装珍珠结制,下有金圈口,上用七宝钿窠,后有金钿窠二,穿红罗铺金款幔带一。

这一段话,若非古代服饰的专业研究者,可能不容易读懂,但你一定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这顶凤冠的繁复、华丽。冠上除了花树、九龙四凤,帽檐上还有孔雀、云鹤等珍禽,甚至有王母娘娘领衔的一个仙人队列,真是尊贵到了极致。

美丽凤冠的背后,是残酷的 历史 。在被俘的北宋皇后脱下华服的同时,金朝的皇后继而戴上了同款凤冠,享尽尊荣。据《靖康稗史》等文献记载,宋徽宗的郑皇后、宋钦宗的朱皇后,在金人举行的献俘仪式上,被迫头缠帕头,身披羊裘,被人像羊一样牵着。朱皇后不堪其辱,当晚就投水自杀身亡。

令人唏嘘的是,金朝皇后的凤冠也没能长久地戴稳。公元13世纪,蒙古相继灭亡金朝、南宋。这一回,蒙古皇后没有继承宋、金的凤冠,而是延用了本民族的传统女冠一顾姑冠。

这倒不是因为蒙古皇后嫌凤冠笨重一顾姑冠高达二尺许,用铁丝或桦木为骨,其外饰以红罗、珠翠,佩戴的辛苦程度恐怕不在凤冠之下。

强盛的蒙古政权,不仅在战场上所向披靡,而且在文化上也将手下败将的礼乐文化斥为末流。因而在元朝统治的近百年时间里,帝后始终维持蒙古族传统打扮。

朱元璋登基后,立志恢复华夏正统,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继承宋朝衣冠。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敲定了皇后受册、谒庙和朝会的礼服,礼冠仍袭宋制为九龙四凤冠。但是因为新政权处于草创阶段,而且经历了元末农民战争后,百业凋零,凤冠的设计相较宋金时期而言少了些许繁复,只保留了最基础的龙凤、十二花树、两博鬓和十二钿。

待到明成祖即位时,国力大盛,凤冠就开始讲究起来,精致程度比宋金的凤冠有过之而无不及,除了龙凤、花树等“标配”,还详细规定了花儿要怎么开:大珠花树上的花朵“蕊头二个,翠花九叶”,小珠花树上的花朵“每枝花一朵,半开一朵,翠叶五叶”。

满清又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在冠服礼制上同样保留了本民族的特色。比如皇后的冬朝冠上,就有不少满族老家的东北元素,如薰貂、东珠(即东北珍珠)、桦树等。不过满清的汉化程度比蒙元深,所以在冬朝冠的周圈镶缀了七只金凤。清代皇后朝冠虽无凤冠之名,但行前朝凤冠之实,也算是凤冠的一个“杂交”的产物。

历史 上,男人们为了争夺最高权力而展开的逐鹿厮杀,掀起了无数的腥风血雨。那么女人呢也在宫斗中。20世纪50年代,明定陵出土了四顶金碧辉煌的凤冠,它们的背后,就隐藏了一段辛酸的血泪史。

这四顶凤冠,分属于明神宗的两位皇后一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两位皇后都姓王,在同一年都参加了神宗后宫举办的首届选秀大赛。参赛的才女佳丽,哪个不梦想着戴上胜利者的凤冠但竟争是无情的。孝端皇后,原名王喜姐,她在选秀中奋勇夺魁,正位中官。可惜她只生有一女,此后屡次流产,再也未能怀上龙种。孝靖皇后王氏的命运更惨,她没能挤进前三,因而被分配到神宗生母李太后的慈宁官当宫女。

有一天,宫女王氏的命运意外地发生了转折。她被精虫上脑的神宗皇帝拦下临幸,并且一次性中标。当时,神宗皇帝才18岁,二人都不敢声张。但王氏日渐隆起的肚子,成了后宫公开的秘密。

神宗皇帝的母亲李氏也是宫女出身,母凭子贵,在神宗皇帝登基后一跃成为太后。李太后力主将王氏封为恭妃,并给予保护。不久,王恭妃生下皇长子朱常洛,即后来的光宗。

但是,王恭妃毕竟只是得到神宗一时“性”起的鱼水之欢,从来没有得到丈夫的正眼看待。就在王氏被册封的四个月前,神宗一口气娶了九个嫔,而且,九嫔之一的郑贵妃深得神宗宠爱,骄横跋扈异常,百般虐待侮辱王恭妃,称呼她为“老妈妈”。

郑贵妃生下皇三子朱常洵后,一心为儿子谋求太子之位,于是更把王#妃当成了眼中钉。王恭妃谨小慎微,生怕儿子惨遭暗算,直到朱常洛十三岁了,还带着他一起睡觉。果然,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郑贵妃向神宗打小报告,称朱常洛调戏官女,神宗大惊,连忙派使者去验视。王恭妃大哭:“十三年来我跟儿子一同起卧,就怕有人陷害,今日果然应验了!”使者如实禀报神宗,这才保住了朱常洛的清白。

立储之事惊动了慈宁官。李太后间神宗:“外延诸臣都说要早定太子,你怎么看”神宗向来不喜欢王恭妃和朱常洛,来了一句:“常洛只是一个富女的儿子。”李太后当即大怒:“你不也是官女生的!母以子贵,还分什么三六九等!”神宗被羞得无地自容,只好册立朱常洛为太子。

不过,王恭妃并没有母凭子贵,反而被负心薄幸的神宗幽禁在景阳宫,与外界隔绝长达十年之久。直到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王恭妃病重,太子朱常洛才得到父亲特批,见母亲一面。此时的王恭妃早已双目失明,母子两人抱头痛哭,王恭妃颤巍巍地抚摸着朱常洛的脸,说:“儿长大如此,我死何恨。”说完气绝,年仅46岁。

据明末文人文秉的笔记《先拨志始》转引的内部消息,这对母子相见情形更为凄惨。朱常洛进入景阳宫后,郑贵妃派人尾随其后,王恭妃怕被捉到口舌把柄,两人只好相顾无言。郑贵妃派的人一直等到王恭妃咽气,朱常洛才得以收殓母亲的尸骨。

可怜的王恭妃,直到死后仍饱受屈辱。神宗并不把这个妻子的死放在心上,丧事拖了十个月,王恭妃的尸体早已腐烂不堪,随葬品又少又没人守坟。直到她的孙子明熹宗即位后,才追尊她为孝靖皇后,把她的棺椁迁人定陵,与神宗、孝端皇后同葬,并补上了皇后专有的凤冠。

按照明初的礼制,皇后拥有两顶凤冠,一顶是正式场合戴的九龙四凤礼冠,一顶是包含在常服中的双凤翊龙冠,或称“燕居冠”。所以,定陵中埋葬的两位皇后,一共随葬了四顶凤冠。有趣的是,这四顶凤冠分别为十二龙九凤、九龙九凤、六龙三凤、三龙二凤,没有一顶遵循祖制。不过,这一点也不影响凤冠的奢华程度。拿孝靖皇后的三龙二凤冠来说,上面共镶有各色宝石一百多块,珍珠更是多达五千余颗,金碧辉煌,堪比一座小型的珠宝博物馆。

可惜,孝靖皇后在世之时,从来没有戴过一天这顶凤冠。人都已经死了,就算凤冠再大再华丽又能如何

“野鸡凤冠”也抢手

尽管 历史 上围绕凤冠的悲剧层出不穷,但美丽的凤冠,始终吸引着万千女性为之心驰神往、前赴后继。如果说古代文人的最高理想是考中状元,那么女性一生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顶凤冠。那么,对于无缘进入后官的女人来说,如何才能过一把“凤冠瘾”呢

不能戴凤,野鸡总可以吧。按照明代礼制,皇室的后妃可用凤,而诰命夫人可以用翟(长尾巴野鸡)。二者的长相接近,于是命妇的翟冠也被笼统地称为凤冠。能戴上一顶这样的“山寨”凤冠,也算得上是莫大的荣誉了。于是,就像孩子自豪地把奖状贴在墙正中,不少凤冠都在正面的珠翠丛中赫然标明了四个大字:“奉天诰命”。

诰命夫人,是朝淑,廷对高官的母亲或妻同子的加封。如果说男子是“求官心切”,那么女人们也是在家中“求冠心切”。 历史 上,有的大臣家里迟迟得不到诰命凤冠,不仅大臣着急,大臣的夫人更是着急。如明嘉靖初年内阁首辅夏言,就曾上书催过嘉靖帝,称自己的继室苏氏嫁人夏家整整三十年了,还没有凤冠,以至于每次宫中大典都没资格参加。而明末抗清名将史可法,也曾在一封家书中安慰朝思暮想的妻子说:“我在任已经年半,再过年半,就该考满,到时就能奏请朝廷给你诰封。”

在很多反映女性题材的传统戏曲中,凤冠也是一个重要角色。福建的高甲戏有一出经典剧目《凤冠梦》,是根据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古今小说》卷四十《沈小霞相会出师表》一文改编而成。讲述的是明嘉靖年间,吏部郎中李元顺将女儿李月娥许聘给监察御史沈炼之子沈少卿,但忠正耿直的沈炼得罪了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严嵩,被嘉靖帝革职查办。李元顺恐遭株连,逼沈少卿写下退婚书,并转将李月娥许聘给严嵩之孙。

后来,天理昭彰,严嵩倒台。沈少卿考中状元,他的妻子获封诰命夫人,赐凤冠霞帔。李月娥朝思暮想戴上凤冠,于是李元顺一家矢口否认毁亲一事,明目张胆地前去抢亲。双方打起了官司,进而引发了剧情的高潮一“凤冠三讼”。经过两次上诉、三次审判,终审法官邹应龙设下妙计,使爱慕虚荣的李月娥暴露了真面目,她的凤冠梦也由此破灭。

如此说来,凤冠的存在只是为了迎合女性的虚荣心吗当然不是。凤冠有其深层的现实意义。古代的女性,因无法参加科举、建功立业,她们获得 社会 地位的主要途径就是相夫教子,凭借丈夫、儿子的成功而获封诰命,求得一顶凤冠。凤冠象征着荣誉,其 社会 价值就是激励万千女性成为贤良淑德的模范,并一心一意地扶持丈夫、教育子女。这在齐家、治国的传统 社会 理想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娘教子”是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一家的女眷在得到男主人的死讯后,大老婆、二老婆皆不耐贫苦,改嫁而去,只有小妾王春娥坚守寒门,一边辛苦织布维持生计,一边苦口婆心地教导继子。若干年后,继子高中状元,同时得知父亲不仅没有死,而且已官至尚书。父子荣归故里,对王氏深表感激。故事的最后,王氏获封诰命夫人,乡邻无不称羡。

这是一个平凡女子靠操行改变命运的故事,它所要宣扬,就是古代女性的主流价值观:贞洁,贤德。而王氏获赐的诰命凤冠,其意义不亚于一座表彰女德的牌坊。如果天下的女子都像王春娥,社稷何愁不安定

话说回来,不论是在后宫还是民间,凤冠都是不容易戴的。而且,能享受此等尊荣者,不仅要头脑过人,体力也须出众。此话怎讲据测量,明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重量达232千克,这个重量,大致相当于在头上顶着一箱盒装牛奶。明代皇后经常要戴着它出席冗长繁复的仪式,辛苦程度可想而知。诰命夫人的压力同样不小。贵州遵义曾出土明代播州土司夫人的凤冠,冠上的珠宝在出土时曾遭到哄抢,但剩下的部件仍有近2千克。

浙江女子尽封王

皇室的后妃和各个等级的诰命夫人,加起来在全国的女性人口中也只占了很小的比例。对于那些底层的普通女性来说,不仅与凤冠无缘,翟冠也是无望的。她们的凤冠梦又该如何寄托

在浙东沿海一带,流传着一个“浙江女子尽封王”的故事。在民间婚俗中,新娘可以头戴凤冠、坐八抬大轿,如皇家之礼,不算逾制。

据传说,靖康之难后,康王赵构骑着白马一路南逃到了宁海,后面的金兵仍在穷追不舍。千钧一发之际,赵构遇到了一名正在晒谷的村姑,姑娘灵机一动,把他藏在了装谷子的箩筐里,然后在白马后腿上拍了一掌,白马飞奔而去。金兵追到后,姑娘往白马飞奔的方向一指,骗走了金兵,赵构这才得救。为了报答这位姑娘的救命之恩,赵构许下承诺:若能登基称帝,这位姑娘在出嫁时可以享受戴凤冠、坐花轿的殊荣。后来,赵构果然当了皇帝,遂下旨赏赐。这位村姑戴着华丽的凤冠,在婚礼上大大风光了一把。乡里的新娘们纷纷效仿,于是这种风俗很快遍及浙江各地。

故事是虚构的,但新婚女子在婚礼上穿戴凤冠霞帔的习俗,却是真实存在的。这种习俗的真正起源,可能与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子马皇后有关。据《清稗类钞》记载,凤冠在古时仅作为后妃之服,而“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凤冠者,相传谓出于明初马后之特典”。马氏出身平民,却翻身成为一国之母,这让家乡的姐妹们羡慕不已。于是,马皇后奏请老公允许民女在出嫁时佩戴凤冠霞帔。朱元璋对妻子一向敬重,便答应了这个请求。就这样,凤冠逐渐成了婚服的标配,这也是很多女子一生只得一次的荣耀。新娘无论地位高低,“必用凤冠霞帔,以表示其为妻而非妾也”。

到了清代,传统汉族后妃的服饰均已消亡,只有凤冠保留在婚服中,成了古代衣冠的一抹残象。

随着清代后妃的发式逐步加宽加大,装饰用的簪、花等饰物越来越多,于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冠状头饰,在清代中期开始流行。如果把历代皇帝后妃的冠饰都纳入“凤冠”的范畴,那么钿子可以说是最新款的“凤冠”。

古装剧《如懿传》中钿子的使用尤其多。

作者简介:凯瑟琳•曼斯菲尔德(1888-1923)是英国最有天赋的短篇小说作家之一,是世界文学史上享有“短篇小说大师”称号的一位女性作家。其创作代表着英语短篇小说在20世纪取得的令人瞩目的艺术成就,代表作有《园会》《已故中校的女儿》《海湾》《时髦婚姻》《一杯茶》等。

《一杯茶》主人公是一位叫做罗斯玛丽(Rosemary)的贵妇,作者在为主人公命名时也煞费苦心,我们来把主人公的名字拆解,是由两个单词组成:Rose(玫瑰)和Mary(玛丽),可以看出是一个花团锦簇的名字,非常符合主人公贵妇光鲜亮丽的身份,同时Mary谐音marry(结婚),Rose marry似乎是主人公通过名字想传达给读者的最重要的信息点:她嫁了一个好夫婿,家里特别富有,有一个浪漫的婚姻。

是怎样浪漫的婚姻呢?根据罗斯玛丽自己的描述:“她有一个蜜甜的孩子,男的。不,不是彼得——叫迈克尔。她的丈夫简直是爱透了她。他们家有钱,真的有钱,不是就只够舒服的一类,那听着就寒伧,闷劲儿的,像是提起谁家的祖老太爷祖老太太。”她的儿子可不是彼得这种街上一抓一大把的普通孩子,(彼得在英文中相当于中文的张三李四),她的孩子叫“迈克尔”(Michael),迈克尔这个名字在英文中给人一种高大英俊的感觉,并且“Michael”也是基督教中的大天使,她的儿子是超凡脱俗。她的丈夫特别爱她,她的名字也照应了这一点。而且,她家里特别富有,她要买什么东西可以直接到巴黎去买,就像你我到市中心去采购一样简单。通过她带有夸张的描述,我们也就可以看出这位贵妇的虚荣心。

作者在小说的开头用全知视角对罗斯玛丽本人进行了客观的描述。罗斯玛丽的外貌并不美,也不能说好看,除非把她分开来看就比较好看,可是一个好好的人为什么要分开来看呢?这是对罗斯玛丽的反讽。“她年纪是轻的,十分时新,穿衣服讲究极了。”她穿得如同她的名字一样花团锦簇。罗斯玛丽读过许多新书,经常在家里办沙龙,出席的都是社会上有头有脸的人,这样罗斯玛丽的附庸风雅也就立现纸上。在写这些参加沙龙的人时,作者插入了“怪东西”,“怕得死人的”两个形容词,罗斯玛丽家里举办的沙龙的质量,我们便可知了。

购物自然是贵妇必不可少的消遣。罗斯玛丽一般买花是在黎锦街的那家上等花铺买。罗斯玛丽走进铺子,口里说:“我要那些那些。那个给我四把;那一瓶子的玫瑰全要;哦,那瓶子也让我带了去吧。不,不要丁香。我恨丁香。那花不是样儿。”“给我那一球矮个儿的黄水仙。那红的白的也拿着。”听见她讨厌丁香,店里瘦小的女伙计立刻把丁香移开到视线之外,罗斯玛丽指指点点,简直像这个花铺里唯一的女王。

罗斯玛丽对花的选择和评判中,也隐藏着她某些性格与心理。罗斯玛丽要了一瓶玫瑰,甚至把瓶子都带走,暗示了她对于浪漫的爱情的期待,或者至少把自己的房间装饰得看起来充满浪漫气息。她讨厌丁香,因为丁香没有形状,她这样的贵妇怎么会喜欢没有形状的花。罗斯玛丽要了黄水仙,在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水仙花的原型是一位英俊的男子,他爱上了自己水中的倒影,因为无法接近和拥抱水中的倒影,于是变成了水仙花,水仙花有着浓厚的自恋的意味,暗示了罗斯玛丽的自恋心理,自我感觉良好。

罗斯玛丽买了许多花,瘦小的女伙计抱着沉重的花,一颠一颠地跟在她身后,罗斯玛丽并没有任何反应,没有提供任何帮助,也体现了她对于底层人民并没有同情,这也埋下了伏笔,罗斯玛丽后文中对于女乞丐的帮助也是一时心血来潮,虚伪的。

一个冬天的下午,罗斯玛丽去古董铺购物,她特别喜欢寇崇街上的那家古董店,“它那儿先就清静,不提别的,你去往往可以独占。”罗斯玛丽可以在这家古董店享受VIP待遇。店里的掌柜好像特别喜欢为她服务,罗斯玛丽一进门,掌柜就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之后就满嘴恭维,可见罗斯玛丽是这家店的贵宾,她用她雄厚的家财在这家店里购买了许多古董。她还有一句嘀咕:“可还是的,这铺子有意思……”隐藏着她对于这家店更深层或者说扭曲的喜好。

掌柜开始了他的奉承,“你明白,太太,”“我宝贵我的东西。我宁可留着不卖的,与其卖给不识货的主顾,他们没有那细心,最难得的……”掌柜的声音是恭敬的,如同在下面托着罗斯玛丽,他说这些话也就恭维了罗斯玛丽对于古董的品味。掌柜总是为罗斯玛丽留着最珍贵的古董,这次是一个小盒子,他把蓝丝绒摊开,把盒子放在上面,在描写这一系列动作时,作者把焦点聚焦在掌柜的手上,“他那没血色的指尖”,小心翼翼恭维罗斯玛丽的掌柜形象一下子就在读者心里清晰起来,如果是粗壮的手指,那么就差不多是一位很有主见的人,作者无需费笔墨描写掌柜的全貌,只通过这一细节,便可以以小见大。

罗斯玛丽脱下手套来摸这个盒子,罗斯玛丽带着手套表现了她精致的贵妇生活,同时也是她自己给自己与周围世界划的一道优越感的隔离,并不是所有的事物或者人都值得她的触摸。

“一只精致的小法那盒儿,那釉光真不错,看得就像是在奶酪里焙成的。”这个盒子的材质是非常优质的。“那盖上雕着一个小人儿站在一株开花的树底下,还有一个更小的小人儿还伸着她那一双手搂着他哪。她的帽子,就够小绣球花的花瓣儿大,挂在一个树枝上,还有绿的飘带。半天里还有一朵粉红的云彩在他们的头顶浮着,像一个探消息的天使。”画面里基本是暖色,主角是一对浪漫亲昵的情侣,还有守护天使,说明他们的爱会被天使守护,他们会一直爱下去。感受到这种安定和温暖的感觉,罗斯玛丽就对这个盒子爱不释手,她打开它又关上,如此重复。罗斯玛丽其实打内心里特别需要这种温暖和安定的感觉。罗斯玛丽不自觉地注意到自己的手,衬着蓝丝绒,显得特别好看,这也就照应了前文对于她自恋的暗示。

掌柜用铅笔指着这个盖子上的雕花,说“太太,你要是许我点给你看,那小人儿的胸衣上还刻着花呢。”这句话中包含着非常隐晦的性暗示,是对罗斯玛丽身体的赞美。掌柜对罗斯玛丽一次次的恭维,罗斯玛丽一次次买账,于是掌柜对于罗斯玛丽产生了一种畸形的欣赏。罗斯玛丽在享受购物的满足感的同时,也享受着掌柜对于她的畸形的欣赏,这也就是前文罗斯玛丽喜欢这家店的不可言说的原因。从侧面,我们也可以看出罗斯玛丽缺乏关爱。

罗斯玛丽由于没有带够钱,并没有拥有那个盒子。她站在门外的台阶上,看着这冬天的下午,眼前的景色便是她的现状。外面的天是灰的,空气里有种苦涩的味道,这是她没有得到那个盒子的失落的投射,也是她脱离刚才温暖的画面和购物的满足感后,所面对的真实生活。“对街屋子里的灯光也是这阴瑟瑟的。”房间一般能展现人最深层的内心,这一点曹雪芹在塑造秦可卿这个形象的时候也用过,着力描写秦可卿的闺房。屋子里的灯光阴瑟,也就表现了罗斯玛丽在家里并不能感受到温暖。“街上人匆匆地来往,全躲在他们可恨的伞子底下。”表现了罗斯玛丽与人的隔离,感受到的人的冷漠,这样她前面丈夫特别爱她的场面话不攻自破。她突然感到了一阵空虚,她急需把那个盒子抓在手里,感受那个盒子给她带来的温暖。她购物,办沙龙,只是暂时填满她的内心,她内心里的空虚一直伴随着她,伺机而动,占领她的内心。她想回去吃茶点,感受热茶给她带来的温暖。这时她遇上了来向她乞讨一杯茶钱的被冻得瑟瑟发抖的女乞丐。

罗斯玛丽发现女乞丐并没有一分钱,她惊叹:“多么与众不同!”这说明她并不能理解底层人民的生活,只是觉得她现在的经历像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里情节,这对于她来说是这种奇遇,她心理已经计划好如何向她同伴炫耀她的奇遇。罗斯玛丽决定带女乞丐回家,她要让女乞丐感受到温暖,让女乞丐感受到女人都是姐妹,神话里的仙母是存在的,她现在想扮演一下仙母。罗斯玛丽把女乞丐带回了家,“罗斯玛丽用她那殷勤的姿态,半保护地,简直抱着她似的,把那女子拉进了屋子去。”罗斯玛丽简直像婴儿一样呵护着女乞丐。可是在罗斯玛丽帮女乞丐脱衣服时,她直接把女乞丐的衣服丢在地上,她其实在内心瞧不起女乞丐,“女人都是姐妹”不过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女乞丐不过是罗斯玛丽一下午的消遣罢了。罗斯玛丽把女乞丐引向她的卧房,她们慢慢走着,罗斯玛丽根本没有在意女乞丐最重要的需求——饥饿,直到女乞丐有气无力地喊道她要饿晕了,她才给女乞丐食物,她其实不在意女乞丐的需求只是沉浸在她帮助别人的自我感动中。

门把手转动了,罗斯玛丽的丈夫菲利普回来了。菲利普看到地上的脏衣服,家里突然多了一个人,他背着火站着,说:“这下半天天时太坏了。”表达着他的不满,带着些许威慑,体现他在这个的权威地位。罗斯玛丽也只能应和着:“可不是,下流的天气。”菲利普叫罗斯玛丽去书房,质问她事情的经过。罗斯玛丽完完整整地说了。菲利普突然说他觉得女乞丐长得好看,也很可爱,并且问罗斯玛丽女乞丐是否和他们共进晚餐。“好看!”“可爱!”听到这些词,罗斯玛丽心像皮球一样跳着,一个捡来的人怎么会抢了她的风头,最多只是陪衬她的美丽。她马上拿钱打发女乞丐走。“拿出了五张镑票看了看,放回了两张,把那三张挤在手掌心里。”罗斯玛丽觉得女乞丐给她带来的消遣根本不值得五镑票,这也就体现了她根本就没有真正的怜悯。

罗斯玛丽告诉菲利普女乞丐走了,她坐到菲利普的腿上,脸上还化了妆,她摸着菲利普的脸问他喜不喜欢她,菲利普要亲她的时候,她说她今天看中了一个古董盒子,想要买下来,菲利普很快答应了她,这其实是一种交易,他们两现在在身体上特别亲密,可是却与古董盒子上的雕花形成鲜明的对比。罗斯玛丽把菲利普的脸埋在自己的胸里,问他自己好看不好看,她想用自己的身体换取菲利普的一句“好看。”可是作者在开头已经交代了,罗斯玛丽并不好看。罗斯玛丽整个的生活都是依附在菲利普上,她所有的一切都掌握在菲利普手中,心情也随着菲利普对她的反应而变化。从最后这个交易中,我们知道菲利普并不爱罗斯玛丽,罗斯玛丽对于他来说只是满足一下自己对于女性的渴求。所以围绕着菲利普转的罗斯玛丽特别空虚,她不断地购物,办沙龙填满自己,甚至把女乞丐带回家以新鲜感来消磨一下午的时间。

曼斯菲尔德处处用心,字字珠玑,把罗斯玛丽这个传统男权社会下空虚的贵妇形象描写得特别丰满与立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173227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2-07
下一篇2023-12-0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