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不可忽视的,人类的进步和变化。
1、历史是过去发生的事件和经验的记录,帮助了解过去的文化、社会和人类的经历,提供了重要的教训和参考。
2、可以看到人类在科技、文化、社会和政治方面的进步和演变。历史教会要珍惜现在的成果并为未来的发展努力。
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便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上古记录伯牙和钟子期的一段百十来字典故成了人物、地点、情节俱全的话本小说。伯牙和钟子期这段佳话广为流传,最直接的原因是他们那种相交相知的知音之情。
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写到:“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音,以绝琴明志,发出知音难觅的感慨,而那种令后人无限向往的友谊和心情,大概只有两人心中最为深刻。
《列子·汤问》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诗经·王风·黍离》中那句“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通常我们希望当自己欲有所表时,总有一个人会明白我们的心思,理解我们的心情,甚至“解读”出来。往往会称这样的人为知己,而那种遇到知音的心情, 可以说是一种“心灵的高峰体验”。无论怎么讲述、怎么描摹、怎么用文字传递,旁人总只能无限向往,而无所经历便无所体验,更无法理解那种极限的畅快。
而第一次体会到这种心情时,是在前不久读朱光潜先生的《诗论》。 那种心情时无与伦比的、心潮澎湃的,如同大海在明月下随着夜风波涛起伏般。 当我读完序言时,除了激动,还有无数种复杂的心情,无以言表,只是越发觉得读这样的一本书是虽畅快的一件事。 世事有千万种,而于我,唯此书不可或缺。
要说起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大概只能用缘分形容。和多数写文的人相比,我大概是读书最少的,也是最不喜读书的,文学相关的名家名作,也不过一两本。在遇到《诗论》之前,从未读过与“诗”相关的书籍,哪怕是一本名家的诗集。也是因为素来写“诗歌”,所以在旁人看来,至少也是个“文化人”,读过不少名诗和其他名作,也了解不少名家。
但是,事实恰巧相反。无论我怎么强调自己“才疏学浅”,别人都道你是谦虚。后来,我也真正去读些书,以不至于徒有虚名。
打儿时记事起,不大喜欢读书。别人读书的时候,我大多用来坐在凳子上,或是走在林子里,看看大自然的风景。随着长大,越发觉得大自然本事就有着丰富的知识,甚至越发觉得天工如此巧妙,有太多美到震撼心灵的事物,那些是人类永远无法企及的。 面对自然中存在的诸多的灵动之美,而自己却由衷地想把它呈现出来,传递给那些对此无所关注的人, 也渐渐地萌发了对诗歌的热爱。
正如德国的荷尔德林所说: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朱光潜先生说: 文学到了一定境界便是诗 。而诗的本身又是一种美学,它的格律、形式、意象、意境,处处都充满着美。而它本身具有的这些特点,使得我对其越发敬佩,这也是我邂逅《诗论》一书必不可少的基础。
在《诗论》一书附录《给以为写新诗的青年朋友》中提到:“ 许多新诗人的毛病在不求玩味生活经验,不肯耐辛苦摸索路径,而只看报章杂志上一些新诗,揣摩它们,模仿它们! ”可是,一味地自我探索,而不看借鉴前人的经验,或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那么这样的探索是成长很慢的,亦或是摸索出来的经验大多已被前人总结过,这样的结果是费神费力。但反过来说, 自我探索和学习前人的经验都是不可或缺的。
而经历了五年“摸索”的我,若说大有长进,倒是言之过早;若说闭门造车,倒也不足为过;但总论得失,是积累了经验,认识了不足,同时也从自然事物中汲取了很多道理。
当我合上《诗论》时,欲说相遇很晚,但是转念另想,若是在早些年见到这本书,我是极大可能不会像现在这般,把它视为珍宝,也不会像如今被书中的话句句戳中心底。先前积累的那些过程使得我对书中的内容有了极为深刻的体会。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感觉。读其他的书,只是在读; 而唯独这本书,是我在读它,它也在读我,解我心中的疑惑。
要说这疑惑来自何处,正是源于写作的瓶颈期,可以说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而这种疑惑是身边理工友们无法从文学角度解答的。正如一个文学家和一个数学家,他们的喜好不同是很正常的。这一点你可以从泰戈尔和爱因斯坦1930年的谈话录中可以看出,即便他们最核心的思想是和谐的,但是他们理解事物并进行表述的方式是有着极大不同的。
而在陈平原《写给网络时代的读书人》中也提到, 读书这个行为意味着你还没有完全认同这个社会,你还在追求个人的板块,你还有不满足,你还在寻找另一种可能性,另一种生活方式。
当时的我正是怀着这样的心情以及“疑山疑水”的迷茫踏进了图书馆,进门的第一排书架就是关于诗学的理论著作,可以说种类、版本颇多。但唯独只有两个的《诗论》吸引我的注意,还是极为方便携带的开本,再看封面作者,朱光潜先生,由衷地敬意和喜欢,随即便借来了。一同借来的还有其他多个版本的现代诗学相关著作。那天下午看过后,自觉有很多要勾画的重点和笔记要做,便立即买了一本。同时期借来的几本都不及《诗论》让人感觉通透,其中对诸多地方有着深刻的体悟。
书中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值得很多写新诗的朋友一读。若说新诗容易做,多数朋友认为 “新诗无格律拘束,又无长短限制,一阵心血来潮,让情感‘自然流露’,就可以凑成一首。” 其实,不然。 “诗是最精妙的观感表现与最精妙的语言”, 这两种精妙绝非容易得来的。每一种文体下的作品都希望得到传播,而诗也不例外,做到雅俗共赏,也绝非易事。
有些作者是极喜欢做新诗的,这样说并非由反对之意,他们当中多是一些心血来潮,做一些称为感情“自然流露”或是一些“泄气式”的抒情诗,而对于这些作品不敢加以评价。除此之外, 这些新诗群体中的有些人是缺乏“工匠”精神的,没有耐性去做“冷板凳”,也鲜有人去耗费大量精力和辛苦在诗的两种“精妙”上摸索路径。
无论是否作诗,即便是喜好读诗的人,也不妨读一读这则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而那些写诗的朋友,如果没有耐性去读完整本书,倒可以选择先读一读此文。 如果你有过一定的摸索和积累,那文中的内容可以使你有更深刻的体悟;但,如果你是初写新诗的朋友,那朱光潜先生的这则文也可以为你做些指引,使你免走一些弯路。
朱光潜先生的《诗论》被视为 中国现代诗的第一块里程碑 ,其内容涉及诗的起源,诗与散文、画、音乐,诗的境界、情感与语言文字,诗的节奏与声韵,以及中国诗的发展,在内容的阐述上, 他的态度是辩证的、探索的、是力求创新的。 而一本经得起沉淀和打磨的好书,值得也需要反复精度。
遇见朱光潜先生的《诗论》,于我而言, 是一次邂逅,在一个机缘最合的时候,亦师亦友,更可以说是“高山流水遇知音 ”。经历一定积累后的相遇,不是相见恨晚,而是恰逢此时,正如我们常形容爱情的一词——势均力敌,这样的巧合是弥足珍贵的。如若不是我先前长时间的“摸索”与瓶颈时期的诉求,那便不会有这样一次浪漫的邂逅, 这种的浪漫是超越所有爱情的,更令人心动和向往。
好比,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正如那句千古绝唱“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如果说一次人生最浪漫的艳遇,那便是正值对诗歌痴迷疑惑时遇见这本书——《诗论》 。自那之后,我常想, 能拥有一本能直抵内心深处的书,即便是无一人可做知己,那已不再是什么遗憾。
附录: 《给一位写新诗的青年朋友》 (点击阅读)
我和他是在一个夏日的傍晚相遇的。那天,我独自一个人在海边漫步,享受着海风的拂面和海浪的声音。突然,一只足球飞了过来,几乎砸中了我的头。我回头看去,发现是一个年轻人,他正追着自己的足球跑来。他向我道歉,我笑了笑,说没关系。我们开始聊天,他告诉我他叫做李阳,是一名足球教练。我们聊了很久,仿佛我们已经认识了很久很久。
第一次约会
我们很快就交换了电话号码,并开始频繁地联系。我们一起去看**、逛街、吃饭,度过了很多美好的时光。有一天,李阳突然邀请我去他家做饭。我有些犹豫,但最终还是答应了他。他在家里准备了很多食材,我们一起动手做起了晚餐。在做饭的过程中,我们聊得很开心,仿佛我们已经是一对恋人。最后,我们一起品尝了我们亲手做的美食,这是我们的第一次约会。
相互了解
我们的关系越来越亲密,我们开始相互了解彼此。我了解到他是一个很有责任感的人,他一直在努力工作,为了他的足球队员们能够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也了解到我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我喜欢旅行、阅读、看**。我们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让彼此变得更加完整。
浪漫的求婚
我们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我们决定走向婚姻的殿堂。李阳为了给我一个难忘的求婚,特意安排了一次浪漫的旅行。我们去了一个美丽的小岛,李阳在海边为我唱了一首歌,然后跪在我的面前,拿出了一枚戒指,向我求婚。我当然答应了他,我们拥抱在一起,泪水涌上了我的眼眶。
结尾
我们的感情已经走过了很长的路程,我们相信我们的未来会更加美好。我们会继续相互支持,相互鼓励,让彼此变得更加完整。我们的邂逅是如此浪漫,我们的爱情也是如此美好。
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年2月26日~1885年5月22日),法国浪漫主义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代表作家,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他的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儿时的雨果随父在西班牙驻军,10岁回巴黎上学,中学毕业进入法学院学习,但是他的兴趣在于写作。他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因歌颂波旁王朝复辟,获路易十八赏赐,之后写了大量异国情调的诗歌。之后他对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为共和主义者,他还写过许多诗剧和剧本,几部具有鲜明特色并贯彻其主张的小说。 1841年雨果被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1845年上任院议员,1848年二月革命后,任共和国议会代表,1851年拿破仑三世称帝,雨果奋起反对而被迫流亡国外,流亡期间写下一部政治讽刺诗《惩罚集》,每章配有拿破仑三世的一则施政纲领条文,并加以讽刺,还用拿破仑一世的功绩和拿破仑三世的耻辱对比。 1870年法国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仑三世后,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涉及文学所有领域,评论家认为,他的创作思想和现代思想最为接近,他死后法国举国至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国名人纪念牌的“先贤祠”。 维克多·雨果
雨果最为法国人津津乐道的浪漫事迹是:他于30岁时邂逅26岁的女演员朱丽叶·德鲁埃,并坠入爱河,以后不管他们在一起或分开,雨果几乎每天都要给她写一封情书,直到她75岁去世,将近50年来从未间断,写了将近两万封信。贯穿雨果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对暴力、以爱制“恶”。 雨果(l802~1885)是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是法国有影响的人物。 雨果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和《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短篇小说:《“诺曼底”号遇难记》(现在叫《船长》)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7课。 雨果从小崇拜法国早期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1827年发表韵文剧本《克伦威尔》和《<克伦威尔>序言》(1827),“序言”被称为法国浪漫主义戏剧运动的宣言,是雨果极为重要的文艺论著。1830年他据序言中的理论写成第一个浪漫主义剧本《爱尔那尼》,它的演出标志着浪漫主义对古典主义的胜利。 《巴黎圣母院》(1831)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它以离奇和对比手法写了一个发生在15世纪法国的故事: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罗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先爱后恨,迫害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尔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宣告禁欲主义的破产,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 《悲惨世界》最能代表雨果的思想艺术风格,他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然而,作家深信唯有道德感化是医治社会灾难的良方。小说虽不乏现实主义因素,但就人物形象的塑造、环境的描写,象征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等方面而言,仍然是一部浪漫主义的杰作。 《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多次被拍成**,在世界上广为流传,成为经典之作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借助作文人们可以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那么一般作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我最爱的书作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最爱的书作文1一本书,一个故事,一场人生。在我悠久的阅读史中,每一本书都是一次随主角经历的人生,又或许我自己已经变成故事中的主角。端坐在时光的尽头,点数那些过往的人生,有那样一场人生令我执着至今——那便是《绿山墙的安妮》,我始终珍爱的书籍。
初次邂逅《绿山墙的安妮》是在我10岁左右时,那时同学间掀起了一阵阅读外国成长小说的热潮,《绿山墙的安妮》便是在这种情况下进入我的世界。爸爸为我买的是精装版——蓝色的外皮充满朦胧感,红发少女安静的在羊背上眺望星空,书中还有新生代作家的贴心点评。这所有的一切都恰到好处的契合了成长期少女的心思,因此我第一眼看到它便爱不释手。
书中的情节更是振奋人心,这是红发少女安妮的故事,同时也是大多数少女都极可能经历的人生。我们或许不是孤儿,或许不会拥有戴安娜那样完美朋友,但我们一定也做过丑小鸭变白天鹅的美梦。这听起来很荒谬,甚至有做白日梦的嫌疑。但所谓时光,本身便是不合情理的——因自信而美丽的安妮告诉我们,这一切是可以做到的。于是她做到了,成长为出色的优质少女;于是我们做到了,蜕变为一位位或出色或平庸的自信女孩。
或许是否优秀本身并不重要,即使安妮没有考进女王学院又如何?她依旧是绿山墙的安妮,在这座绿色园林中自由奔跑的疯丫头。所有即使人生不如意又如何?我们依旧是自己,宇宙间独一无二的存在。安妮的出色是因为她坚持不懈的努力,绝不是因为天赋或先天优势。她的优秀传达了作者想要告诉读者的道理——人生一向公平,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必打开一扇窗,即使窗户也被关上,也一定会有一扇眺望天际的天窗。我们在屋中养精蓄锐,然后展翅翱翔。
我始终怀抱着一个一个疑问——这世间是否存在爱德华王子岛那样简单而纯洁的世外桃源?多年后我在地图上找到了爱德华王子岛——它是真实存在的,只是恐怕无法再现书中的美丽时光。或许我寻找的并非爱德华王子岛,而是一方回归灵魂的净土,那里青天白云飘、绵羊咩咩叫,红发的雀斑女孩在原野上畅想未来。双手合十间,做出世间最美的祈祷——愿世间一切静好。
这篇文章,致我最爱的书籍,致我最爱的女孩——绿山墙的安妮姑娘,在时光的尽头始终微笑的自信女孩。
我最爱的书作文2说到浦东,我首先联想到的不是高耸的金茂大厦,不是雄伟的东方明珠,不是花草茂盛的世纪公园,也不是孩子们的梦想乐园迪士尼,而是记忆角落里那座普通但不平凡的书店。
一个冬天,我放学回到家,感觉十分吵闹,无法静下心。我摇了摇头,背上书包,手心攥了两张纸币,头也不回地冲出了家门。我在街上漫无目的地走着,去小摊边买了一些糕点,在拐角处,我看见了一家书店,想了想,便走了进去。
书店里的人不多,稀稀拉拉四五个人。我挑了个靠窗的位置,选了一本书,安静地坐了下来。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心中涌出一种落寞、孤独。书看完时,天边早已挂上了彩霞,夕阳的光给万物镶上了耀眼的金边。拿出作文本,我咬着笔杆想了一会儿,绞尽脑汁,本子上也只有涂涂改改的痕迹,仍是一字未成。这时,喝着咖啡的老板向我瞟了几眼,慢慢走过来。我也不指望能待多久,自知麻烦到了他,把书放好,背起书包,准备离开。谁知,老板叫住了我,让我在这里写完再回去。我有些不好意思地答应了他。“这篇作文其实不太难……”他耐心地用手指点着本子。在他的指导下,我顺利完成了作业。晚上七点多,也是该回去的时候了,我收拾好东西,和他道了别。天有不测风云,碰巧下起了雨,老板塞给我一把伞,说明天还给他就行。我拿着伞狂奔,回头张望,只见他站在暖**的灯光里向我挥手。
一来二去,我成了书店的常客,我们也成了“忘年交”:有时我们互相准备小礼物,有时我有不会的题目便跑去问他,有时我们讨论一本共同喜欢的书,我擅长绘画,他也很有兴趣。有一天,我抱着本子匆匆来到书店,却物是人非:店还在,却不再是那家书店。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如遭雷击。正郁闷,却听到一声熟悉的呼唤:“陈静,快过来,我换新店了!”我闻声而去,书店还是熟悉的招牌,门面却大了许多,宽敞明亮。我像往常一样选了一个靠窗的位置,拿出本子求教他,回应我的依然是温暖的笑容、耐心的解答、亲切的话语……
时间流逝,如今,书店和他的老板已搬到了另一个区,但我们还时常联系。书店,像我的第二个避风港,给了我家一般的温暖,让我至今难忘。我的眼前时常浮现出那画面:在一个角落里,有一家不大的书店散发出暖黄的灯光,那个店主向我招手,脸上挂着微笑。
我最爱的书作文3哈利·波特对大家来说再熟悉不过了,他的系列小说早已畅销全球,我就有一套哈利·波特的书,其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这本书的作者是JK·罗琳。罗琳她小时是个戴眼镜的脸上平平的女孩,非常爱学习,有点害羞、流着鼻涕、还比较野。童年的时候,她有过两次搬家的经历。后来她考上了法国埃克塞特大学,毕业后却没有多少钱,有一次,她在火车站里遇见了一个戴眼镜穿黑色斗篷的男孩(就是哈利·波特的原型)使她突然有了灵感,现凭着她出色的文笔,终于完成《哈利·波特》这七部文学巨作。《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被翻译成近七十多种语言,在全世界两百多个国家累计销量四亿多册,在历史上非宗教、市场销售类图书首位,使她有了巨大的财富,因此她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现在为大家介绍一下这一本书的具体内容:
在女贞路的一天,猫头鹰昼夜不停地飞,下的雨突然变成了流星雨,还有一群穿着斗篷的怪人。当然这都影响不了他们:德思礼一家,他们重来不信鬼神。但这一天,哈利的父母死了,一个叫海格的人把哈利放在他们门前,德思礼一家发现门口躺着一个小孩。最终哈利·波特被他们一家收养了。
你以为哈利的童年快乐吗?NO!在德思礼只准他住在阴暗的橱柜里,而且还要干许多家务,有时,甚至让哈利几天不准吃饭。哈利从来没有得到过礼物,也从来没有过生日的机会,德思礼的儿子达力(非常胖),常常以他爸爸来欺侮哈利,当然哈利不能还击,再说哈利也打不过他,但是他总是能灵敏的躲开,而且只要家里出现了怪事,他们总把哈利当做替羊。
但是十一岁的那一天,哈利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得到了一封来自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请邀请,于是他来到了那儿,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成了一百年来最年青的魁地奇球扑球手,在那段时间,他知道了有一个坏到骨子里的黑魔法师,也是杀了他爸妈的有——伏地魔。他又认识了两个伙伴忠厚善良的男孩罗恩和聪明伶俐的女孩赫敏。他们得知伏地魔即将抢走他们学校最高机密的魔法石时,他们逃过了看门有三个头的巨狗的追赶,打败食人藤。经过了冒险之后终于来到了放有魔法石的地方,发现了伏地魔居然是魔法防御课老师洛奇,最终经过了拼死搏斗后,赶路了伏地魔。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本书,通过JK·罗琳丰富的想象力,使我有种身临其境感觉,同时我也感受到了哈利的勇敢、机智、善良以及保护学校的精神,我非常喜爱这本书。
我最爱的书作文4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见书的重要性,一本本的书都很精彩,而我最爱的是《海底两万里》。
这本书主要写了在1866年,海上发现了一只被断定为独角鲸的大怪物,人们都感到非常惊奇。法国生物学家阿龙纳斯接受邀请,参加追捕,他在追捕过程中不幸落水,但他没有死,正好落在了怪物的背上。其实这怪物不是独角鲸,而是一艘构造奇特的潜艇,正是这艘潜艇救了他。潜艇名叫”诺第留斯号”船长尼摩请阿龙纳斯一起海底旅行,他们从太平洋出发,经过珊瑚岛,印度洋,红海,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看到了许多罕见的海底生物和奇异景象,又经历了许多惊险曲折,最后到达娜威海岸。阿龙纳斯离开了潜艇,结束了这段海洋之旅。
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就是在”诺第留斯号”中经过的惊心动魄的故事。潜艇船长摩尼非常热爱海洋,他甚至想毁掉陆地上的一切,就不会有战争、也不会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有暖冬的现象,我们应该保护地球。
我认为这本书它塑造的人物形象非常鲜明,这部小说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小说的文学性还表现在情景曲折的生动上。从人们传说的独角鲸开始,故事在不断的跌宕起伏中始终给读者留下悬念。从”林肯号”被撞到海底森林遇险,从海底搁浅到穿越地道,故事正是这样一步步走向高潮。同时作品在细节上描写也达到了惟妙惟肖的效果。肉搏章鱼的场面栩栩如生,每个人挥舞着斧子与章鱼做生死搏斗,特别是法国水手被章鱼卷起来的景象然人触目惊心。
小说还具有科学性。作为一部科幻小说,作品融入了丰富的海洋知识。作品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物理学、数学、化学、地理学、地质学等都有涉及,特别是海洋生物学,作者对海洋生物的叙述更是如数家珍。在引人入胜的故事中,作品同时告诫人们在看到科学技术造福人类的同时。也要重视防止科学技术被人利用,从而危害人类自身行为。
总之《海底两万里》的文学性和科学性得到了犹记得融合,一部科幻小说在作者的笔下变得栩栩如生,在给读者带到知识的同时,也带来了审美享受。并且科学的提出要爱护海洋生物,谴责滥杀滥捕的行为,这对今天的话题具有深远意义。
这本书带给我的知识非常多,所以我最爱这本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