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姓由来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编辑本段]
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一、唐姓的历史:
1、出自祁姓,以封号为氏
丹朱是上古帝王尧的儿子,尧禅位于舜之后,舜将丹朱封为唐侯,直至西周周成王时期,因发动叛乱,家族被周朝镇压并除去封号,子孙迁于临近西周都城丰镐的杜地为诸侯,或沿称唐氏,或称唐杜氏。到周昭王时期,又复封丹朱的后裔为唐侯。
2、出自姬姓,以封号为氏
据《姓氏考略》及《世本》所载,周成王在镇压唐侯叛乱后,改封自己的弟弟叔虞为唐侯,家族遂以唐为氏,叔虞亦称唐叔虞。
春秋时期,现今河南唐河县、湖北随州市、枣阳市一带另有一姬姓唐国,于公元前506年同吴国和蔡国一起参加柏举之战击败楚国,次年被复仇的楚国所灭,国人以唐为氏。
3、属复姓省文简化
为唐山氏和北唐氏及南唐氏所改,均是以地名为氏,汉高祖刘邦有妃子姓唐山氏,称唐山夫人。
二、唐姓的现状:
当代唐姓的人口已达1010余万,为全国第二五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65%。从明朝至今600年中唐姓人口由51万激增到1010余万,约19倍。唐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唐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上升的态势。
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二省,大约占唐姓总人口的20%,其次分布于安徽、重庆、广西、江苏、贵州、云南六省,又集中了20%的唐姓人口。湖南居住了唐姓总人口的91%,为唐姓第一大省。
全国形成了湘桂云贵川渝、皖苏两大块唐姓高比率区域。在近600年间,唐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流动方向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东南的迁移,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成为移动的主流。
扩展资料:
唐姓的起源主要有三支:第一支出自祁姓,源于上古五帝的帝尧。第二支是姬姓,为唐叔虞之后。第三支也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战国时期,一个国号为唐的姬姓诸侯国。
除此之外,也有其他民族汉化改姓,包括汉末三国时古羌人、元代西域人以及清代满人塔塔喇氏、唐古氏、唐尼氏、唐佳氏等氏族。唐姓的郡望主要有晋阳、鲁国、北海、晋昌等。唐的堂号除了与郡望名相同外,重要的堂号有禅让堂和圣仁堂。
-唐姓
百家姓唐姓是第64位。
酆 鲍 史 唐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唐
关于唐姓家世渊源,《姓纂》一书上面记载得很清楚:“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书,也都
异口同声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帝尧,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子,算起来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
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
在公元前2357年,由于其兄帝挚不贤,他就被诸侯拥立为天子,开始以“唐”为国号。
帝尧以唐为国号,那么他的子孙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唐为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的考据结论是这样的:帝尧把天下禅让于虞舜之后,传到夏王孔甲的时候,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变成了伯国。
这时候,帝尧的后代也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有了以唐为姓。
不过,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尧原来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后来又产生了另外一支唐氏。
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这另外的一支唐氏,根据《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记载,是周成王灭唐而将其他改封给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
后来,传到唐叔虞的儿子樊父的时候,徙居到晋水之旁,改称为晋,现在山西翼城的唐国之地,也在晋国的掌理范围之内。
换言之,当时唐国的名号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实质上并无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应该有两个主要来源的,一支是圣君帝尧的后代,一支则自周文王的姬姓。
不过,如果再进一步推溯,则两支唐氏根本都是源自黄帝轩辕氏,仅仅是“同根异枝”而已。
唐姓的出现,不管是出自帝尧的一支,或是源自唐叔的一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从周代开始,这个姓氏就锋芒大露,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史书。
刘姓与杜姓、唐姓同源
当年,刘累因屠龙事件于孔甲七年率部分族人逃徙鲁山时,他的主要后裔族人并没有与之随迁,而是“犹守故地”——回到了刘氏族的故地。
当初刘累被赐封为御龙氏,他的封地就在豕韦。
后来,刘累出奔鲁县后,孔甲就削了他的御龙氏称号,又收回了刘累的封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主人大彭族的豕韦氏,而将居豕韦的刘氏族在驱逐出境。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杜预注:“(孔甲)以刘累代彭姓之豕韦。
累寻迁鲁县,豕韦复国。”香港《刘氏总族谱》也记载说:“初累公封豕韦,后旋出奔,而旧君大彭氏复国。”
刘累的这部分未来得及逃走的族人被赶出豕韦之后,只得重又回到原来的祖居旧地刘邑(今河北唐县)一带继续居住。
他们这时已被迫取消御龙氏的族称,仍旧以刘氏为自己的氏族名称,仍奉祀尧帝。
公元前18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在刘邑故地顽强地生活了几百年的刘氏族,因不堪夏王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
夏桀二十八年,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朝的彭姓豕韦氏,就将留居在陶唐氏旧地的这支刘累后裔刘氏,重新封到豕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氏族称号。
《左传》杜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
累之后世复承其国,为豕韦氏。”
但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氏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
这时,刘累的后裔只好再次取消豕韦氏称号,仍回到刘邑故地。
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于武丁五十五年再次消灭了彭姓的豕韦国,又复封刘氏族人为豕韦氏。
这就是《史记集解》引贾逵所说:“祝融之后封于豕韦,殷武丁灭之,以刘累之后代之。”。
这样,经过几次反复,刘氏族的人在商朝时期便又从刘邑迁回豕韦(从今河北唐县来到河南滑县韦乡),而且从此改刘氏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刘氏改称豕韦氏后,在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
到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的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陶唐氏后裔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唐——今山西冀城西。
邓铭世《古今姓氏书辩证》“唐氏”条载:刘累之后“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为唐。”一说,豕韦氏改为唐氏的时间是在商朝末年,如《汉书·高祖本纪》颜师古注即说:“殷末,豕韦氏徙国于唐。”
总之,刘姓在商周之际又由豕韦氏演变为唐氏。
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唐国不放心,便又灭掉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后裔唐氏族迁徙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姓又从今山西冀城西迁到杜城,在这里建立自己的部族政权,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
由于刘累的这支后裔原来封过唐氏,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唐杜氏。
而另一部分唐国成员并没有同迁到杜城,却从此散在诸侯各国,以唐为氏,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这样,刘姓与今天一部分唐姓和大部分杜姓,又成为同宗共祖的关系。
他们共同尊刘姓的血缘始祖尧帝和刘累为始祖。
有点杂乱,没有详细整理
战国时有90岁高龄西说强秦使秦不敢加兵的魏国大夫唐雎;
汉有说服夜郎国来归的中郎将唐蒙,
以仁治治理布山而为百姓称颂的唐颂,
幼时听人读书即能记诵、后官至司空的学者唐珍;
唐有辅佐李世民定天下的名臣唐俭,
先后两次大破吐蕃的大将唐休;
宋代有大孝子唐杰,
医药家唐慎微;
元代有画家唐棣;
明有大破倭寇而军功卓著的名臣唐顺之;
“江南第一才子”唐寅;
清有中外闻名的“唐窑”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
近现代还有文字学家、史学家唐兰、革命家唐亮、革命党人唐绍仪、西南军阀唐继尧、抗日名将唐淮源等。
战国时魏国名臣唐雎,曾说服了秦国不加兵于魏,为魏国争得了一定的政治环境。
汉朝唐蒙,曾说服夜郎国归汉。
唐颂,以仁政攻克了民心,政绩不凡。
唐休璟,唐代宰相,曾大败吐蕃官兵。
唐俭,唐代著名将领。
唐慎微,宋代医学家。
唐寅(字伯虎),是明代闻名民间的画家、文学家,被誉为“江南第一才子”。
唐顺之,明代抗倭名将,且工散文。
唐英,“唐窑”的督造者,出产的瓷器世界闻名。
唐甄,清代思想家。
唐才常,清末维新派中坚人物。
宋代有大孝子唐杰,医药家唐慎微;
元代有画家唐棣;
明有大破倭寇而军功卓著的名臣唐顺之,“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
清有中外闻名的“唐窑”督造人唐英以及名士唐景崧、唐才常等
战国时的魏国有一位官拜大夫的唐睢,是晋人,曾经在九十余高龄之时,西说强秦,终于使秦国不敢加兵于魏国,当然,他也因此而扬名于列国之间。
另外,像那位曾相李兑贵、蔡泽寿皆验的著名相士唐举,也是在重视相学的中国人心目中大大有名的人物。
汉代的四百多年间,以及汉末的三国时期,名登史册的唐姓人士相当不少,像为汉武帝说服夜郎国来归的中郎将唐蒙;
以仁政治理汉夷杂处的布山,因而声名大噪,死后当地老百姓并为之立祠的唐颂;
幼时闻人读书即能记诵,后来累官至太常司空的学者唐珍;
修身谨行,博通儒术,曾注国语、公羊、谷梁传等书,功在传统文化的唐因;
曾经为曹魏南平楚,在零陆大守任内,治绩辉煌,能够做到路不拾遗,百姓乐业的名臣唐谌等,都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人物。
到了唐代,唐姓也正跟这个朝代一样,表现十分出色。最早,有佐唐大宗定天下,图形凌烟阁的名臣唐俭,其的,则出了两位先后大破吐番的名将唐休璟和另一同名的唐俭。
唐介:被誉为"真御"的宋神宗朝御史大夫唐介,更是一位"直声动天下"的大名鼎鼎的人物,关于他的直谏,许多古书上都有过精彩的记述,而其中最为著名的,应该莫过于他把当时正开始走红的王安石评议为:"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其有这种观察入微的独到眼光,也难怪他会以"真御"而名传千古了。
处在风雨飘荡中的宋代,也许是由于乱世出忠臣的缘故,唐氏所出的抵抗外族的忠贞名将似乎特别多,唐重与唐琦,都在抵御金兵时慷慨成仁,唐震与唐元章,则都在力战元兵之后,以身殉国。他们的忠君爱国的表现,不论是当时或者今日,都受到国人由衷的崇敬,现在,仙霞岭上还有一座建于元初的"唐将军庙",就是当时的老百姓为纪念唐元章的壮烈成仁而兴盖的,可见得唐氏的"一门忠烈",是如何地深入民心,如何地令人缅怀。
传诵千古的唐杰:
在宋代,东安的唐家还出过一位传诵千古的大孝子唐杰。据传,唐杰在仅有两岁的时候就懂得孝顺他的继祖母,继祖母病后双目失明,他就以舌舐之,居然慢慢的又看得见了;他的母亲生病,他也刮肉和药以进,结果很快的就痊愈;其父身亡,他则以舌舐尸代浴,守庐墓时哀声撼山谷。唐杰的这种至情至孝的表现,岂不是重视孝道的中国人所最尊敬的?当然,他的"以舌舐目"及"刮肉和药"等表现,也正是"孝感动天"的最好说明了。
提起"唐伯虎"三个字,相信只要是中国人,便没有不知道的。他的"唐伯虎点秋香"、"八美图"等韵事,相信也是最为深入民间的通俗故事,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唐伯虎不但名气响亮,而且熟稔有如多年的老友,当然,这多少也是那些流传多年的民间故事之功。
唐伯虎,原名唐寅,是明代的吴县人。他虽然以许多放浪的韵事而享名于民间,但实际上,他却是一位千古难逢的大才子,诗文书画样样精通,样样出类拔萃,尤其他的画,更独步古今画坛,历来都被珍之藏之,奉若瑰宝。现在,外双溪的国立故宫博物院还收藏有好多幅他的作品,并且经常展出,亲眼看过这些作品,就会晓得唐伯虎的确是名不虚传了。唐伯虎的画,也真是每一位姓唐的中国人所要珍之藏之的瑰宝呢!
明代名臣唐顺之
明代还有一位声名响亮的唐姓人士那就是曾经泛海大破倭寇,军功彪炳非凡的名臣唐顺之。实际上唐顺之是一位道道地地的文人,曾经是嘉靖年间的状元公,他的学问渊博,无所不窥,无所不通,工于古文,又长于数学,被学者尊为"荆州先生"。唐顺之以文人带兵而能屡立大功,其杰出的表现真叫后人引以为荣。
清代,卓越杰出的唐姓名人更多,像唐英、唐景崧、唐才常等人,都是受人敬仰的了不起人物。
唐英,就是中外闻名的"唐窑"的创造人。他在乾隆担任内务府员外郎时,在江西的景德镇造了唐窑,所制的朱砂龙、百子图、八骏马等,瓷质精而釉色美,享誉中外,可以说是功在传统文化。
唐景崧,更是鼎鼎大名,他在越南之役大败法军,曾经使饱受外国人之气的满清,一度扬眉吐气,只可惜清廷终归腐败无能,不但无能乘胜直追,而且白白断送了越南,谈起来真是五千年中华历史上最不可原谅的一件事。
唐景崧大破法军
这位大破法军的名将,后来被任为台湾巡抚,因而跟台湾结下了一段深密的渊源。如众所通知,日本人根据《马关条约》要占领台湾时,台湾的老百姓群情沸然,誓死不肯臣服于异族,唐景崧,领导全岛的黄炎后裔抵抗日军。"唐景崧"三个字在每一个台湾人的脑海中,留下了不可抹灭的印象。
唐才常,则是一位光耀日月的革命先驱,曾经为中华民族写下了一页惊天地泣鬼神的壮烈革命史迹。他是一位素员大志的文人,甲午之役清廷丧权辱国,他就与谭嗣同等人潜心西学,提倡改制图存。戊戌政变之役,他眼看事不可为,乃锐身革命,而乘着义和团之役天下大乱时,与林圭等同志起义推翻满清,不幸事败而壮烈就义于武昌。唐才常可歌可泣的壮烈革命史迹,毫无疑问已经赢得了每一个中国人发自内心的崇敬。
朝鲜半岛上的唐姓名人:
朝鲜,韩国唐姓的始祖——唐诚(宋朝宰相唐格的孙子)本贯浙江明州(今宁波),元末时归化高丽,在李成桂建立朝鲜王朝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的功劳,唐诚和其后的儿子,孙子因有功于李氏王朝,所以被称为“唐氏六功臣”!。 摘自《韩国现寸姓氏》
北朝鲜的:
1506年京畿道农民起义领袖--唐来
唐明俊——大韩独立军第一团团长(1919年)
唐炳国——韩国宇成建设(株)理事长 (2000年被金永三总统授予“报国勋章” “大统领功劳表彰”“3。1奖”
唐建相——韩国太平洋化学(株)会长 (太平洋化学是世界的五百强企业)
唐正烁——朝鲜咸镜南道劳动党党书记(20002年)
唐姓在中国现代姓氏中排名第二十六,在台湾排名第六十四。唐姓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尧原姓祁,也叫伊祁,名放勋,尧只是他的谥号。尧开始住在陶,后来被封在唐,因此被称作陶唐氏,或者叫唐尧。尧死后,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建立了唐国。唐国在西周时被周公灭掉,唐侯的后裔就把唐作为他们的姓氏,从此姓唐。 发展与演变:唐姓还有一个主要来源,是出自姬姓。唐侯的唐国被灭以后,周成王封他的弟弟叔虞在唐,史称 “唐叔虞”。叔虞的子孙有留在唐的,在唐国被楚国灭掉以后,用国家的名字作为自己的姓氏,也姓唐。此外,唐姓还有一些很复杂的来源,象东汉时,白狼王有人姓唐;三国时,陇西羌族也有人姓唐。唐代时,有河南的唐姓开始移居福建,宋代有唐姓定居广东,到清代,广东唐姓又有人移居台湾。唐姓的主要聚居地有:晋阳,北海,鲁国,沛国,番阳,城固,东平,平阳,桂阳,丹阳,南昌,晋昌,泉陵,凉州,富阳,钱塘,潮阳,大浦,固始,梅州等。至于现状我不知道
求采纳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