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给我的朗诵作业《致橡树》的精彩点评

朋友给我的朗诵作业《致橡树》的精彩点评,第1张

我这位亦师亦友的朋友,是我学习朗诵的伯乐,一直以来,在朗诵上,都是她在引领,鼓励和陪伴我,我们经常互相切磋,当然,她给予的更多,因为她简直是个天才的语言教师,有着非常高级的听力和到位的点评。昨晚听过老师的课以后,我发现她的点评已经达到老师的水平了!

这是我们课堂上的一篇范文,课后我读了一遍发给她听,她的点评让我既深受鼓励,又深深佩服,一堂课,她就学到了老师点评的精髓,把我的作品点评得让人心服口服。

如果没有上过课,我肯定不是这样的读法,不过读的时候,虽然有些地方还能够记得老师说的要点,但很多时候有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

事后自己来听也能感觉到有些明显的问题, 还有很多遗憾,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前面部分好点,后面部分有点弱。

而明月的点评,把我存在的问题几乎都点了出来,让我受益匪浅。

我觉得这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交流,特把她的点评整理成文字,分享出来,这也是我们给老师交出的一份作业,也分享给喜欢朗诵的朋友。

如下为明月点评内容:

亲爱的,到底是受过名师指点的,我刚才美美的听了你两遍的朗诵,这是我听你读的最好的一首诗,应该没有之一。

首先这个音乐还是选的挺好的,就是如泣如诉的扣人心弦的一种爱情的表白,伴随着你的这个朗诵啊,是非常丝丝入扣的。( 小实:其实音乐真没有精心挑选,只是在朗读软件里随机选了一首,没想到因为这个还得了表扬,运气,哈哈~~~ )

本身你的音色就很美,之前呢,没有一首这样的作品,有跌宕起伏又有大开大合的,同时又是一位女性爱情的平等的对话,我觉得你把这个演绎得挺好的。

之前读散文,说明文啊,记叙文啊,你的声音都没有这么深沉、开阔的感情揉和到里面,但是这次你做得非常的好,而且老师讲的那么多的细节,你都把握的非常好。

而且这种情绪啊,前前后后的开合、起落,顿挫都控制得特别好。

这首诗我能感觉到你读出了很好的画面感 ,近啊远啊,那还有高潮啊,还有轻柔、坚贞、热烈、奔放、温柔啊,还有这种平等对视的角度啊,都能够感觉出来,非常棒的画面感。

如果要提几个小的问题,那我就从头到尾跟你说一下: (小实:重点来了!)

首先是,能够感觉到,确实是你的爱人站在你的前面,你跟他去倾诉或者交流这个感觉到了,但 第一个“我如果爱你”,那个“我”字觉切入的不是特别自然 ,你看看怎么样自然一点!但是第二个就特别好。

第一段那里有几个断的地方,稍微停顿久了一些,比如说 “清凉的慰藉”吧,我感觉拖长了一点儿。

然后到那个“甚至日光”,我不知道你在读“甚至日光”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太阳光洒遍全世界这种感觉,然后春雨,你又觉得春雨是在滋润着大地,他这个空间是非常开合的,而且很多时候都在转移。

然后后面这个 “不,这些都还不够”,我觉得你在这里的这种力度和否定的这种语气要加强一些 ,因为这些都不够表达我对你的爱,然后“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我觉得 这个“木棉”要读重音 ,因为《致橡树》就是木棉跟橡树的对话,这里木棉是重点要把重音落在这里。

还有, “作为树的形象",这个"树"也是重音,因为她是做为一棵“树” ,他不是藤,他也不是小草,他也不是云,他就是树, 和你“站”在一起,我觉得这个“站”字应该也是重音 ,肯定不是跪,也不是爬,也不是仰视,就是跟你平等的站在一起。

那个“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这个你都特别好,特别有画面感,我能感觉得到那种两情相依,这种爱的感觉吧!“每一阵风过”这个“每一阵”也都很好,但是我觉得在“每”字上面还要加重一点,还要拖长一点。

我个人觉得,“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就是除了我们这种爱,我们这种平等的爱没有人理解之外,还有一种就是那种默契甚至骄傲,就是 别人都听不懂我们这种特别的语言,所以这里能否读一点点傲娇的这种感觉?

后面那几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这里你都读的特别到位。

你发音有个毛病,就是很多时候把那个“W”读成了“V”的发音,这个我们都得纠正一下。

还有 “永远分离”,老师说要把重音落在分离 ,可能不是永远,因为你后面有一个终身相依,他这个应该是对应的吧。

“坚贞就在这里”,这个就在“这里”,还要读得更坚定一点 ,因为前面是坚贞嘛,要断得利落一点,你的更多是比较柔。

最后一个地方就是那个“ 足下的土地”,这里结束太快了。 因为是最后一句要给人以开阔的、韵味悠长的一种感觉, 不要结束得的那么仓促,要像一幅画一样,像一首诗一样要有留白,所以要稍微拉长一点。

看完我这位朋友的点评,觉不觉得她真是一个很好的语言艺术老师啊?她提到的很多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有感觉,但是她作为听者,一下子就能听出来,并且说得这样详细,真的很佩服。

可惜她同时也是公司的高管,暂时不太可能出来开班什么的,要不然,她来当老师的话,一定是学生的幸运。

而我真是幸运,竟然可以拥有这样一位朋友!

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致橡树》是中国诗人舒婷197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歌。这首诗共36行,前13行诗人用攀援的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日光、春雨六个形象,对传统的爱情观进行否定;

14~36行正面抒写了自己理想的爱情观。全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

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诗歌的章法及句法精心安排,使抒情与议论自然融合,使丰富细腻的感情带有理性的光彩。

扩展资料:

作品赏析

虽然舒婷说过《致橡树》“并非一首爱情诗”,但更多的读者还是愿意把它当作爱情诗来欣赏。

这首诗通过整体象征的艺术手法,用“木棉”对“橡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诚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可以看出,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有着精心的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平等的要求。

具体如下:

《致橡树》表达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从而表达了自己“应有共同的伟岸和高尚,有共鸣的思想和灵魂,扎根于同一块根基上,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爱情观。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三种世俗的爱情观。

作者首先爱的是一种新的思想以及因具有统一思想而产生共鸣的友人,思想这个东西犹如橡树,其深深的扎根在人们脑子里,在夏季里根繁叶茂,冬季里也不会死亡而傲然耸立。

思想也就是一种永存的生命,生命就会繁衍,生命通过风来传递着彼此的信息,传递着共鸣的逾越,这应该是诗人在以“思想者”自居的优越感的流露吧,你如果能感悟到舒婷的情怀,你也会跟着优越起来。

《致橡树》的深度解析:

在艺术表现上,诗歌采用了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便于坦诚、开朗地直抒诗人的心灵世界。同时,以整体象征的手法构造意象,使得哲理性很强的思想、意念得以在亲切可感的形象中生发、诗化,因而这首富于理性气质的诗却感觉不到任何说教意味,而只是被其中丰美动人的形象所征服。

全诗采用抒情主体“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使这两个中心意象从外到内都闪射出思想和审美的光芒。木棉可以理解为是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也可以理解为那是炽热、丰富的感情及独有一份深沉的个性。橡树则显示了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性格象征。

      《致橡树》,很多年前读过,觉得作者观点正确。现在重温,依旧非常赞同舒婷在《致橡树》中的爱情观。《致橡树》以 “木棉”对“橡树”做诚挚的表白,把二者人格化、心灵化,木棉即为充满青春气息的柔中带刚的现代女性美的象征,橡树则显示了一种阳刚的气质,那是伟岸、刚强的男性性格象征。《致橡树》中,否定了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的爱情观。表达了对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也表达了一种比肩而立、各自独立,既深情相对又相互扶持的同甘共苦、冷暖相依的爱情观。

        文人鲁迅的爱情就印证了这一点,鲁迅的前妻朱安,是鲁迅在日本求学被母亲骗回家乡后娶的。旧时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词,因此他才奉命结婚。鲁迅和朱安的结合不幸,鲁迅并不喜欢朱安,结婚没多久,他就又去了日本,将娶过门的朱安丢在家独守空闺。过去的婚姻,一旦提出离婚(休妻),女方就会蒙羞,同时还牵连女方家庭。鲁迅一直到朱安病逝,都将她定为正妻。鲁迅和朱安两人本身没有感情,文化层次又不同,他们属于不爱的婚姻。

      鲁迅的第二任妻子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两人在一起完全是因为爱情,事业上相互学习交流,许广平是鲁迅能够爱的人,能给予她帮助的人,同时,她也能够给鲁迅帮助。他们应该说是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又相互扶持的爱情。

        一代才女张爱玲在她24岁这一年,遇见了胡兰成,相识很短的时间就和胡兰成结婚,两人度过了一段无比甜蜜的时光。只是好景不长,当胡兰成结识了一名17岁的护士,两人先是同居,后来竟然还举行了结婚仪式。张爱玲却还在痴痴地守候着丈夫的归来,在得知真相后,她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选择原谅。甚至在胡兰成逃难期间,又跟另外一位大他两岁的女人在一起,还怀孕了,胡兰成资金困难,张爱玲屡次伸出援手,将自己辛苦得来的稿费,多数寄给了胡兰成。她总是设身处地的为胡兰成着想,想他的难,想他的不易,想他的迫不得已,就是不为自己想。这段感情,她把自己放得很低很低,简直低到了尘埃里,还无法自拔。她给胡兰成的情书上曾说:因为爱你,所以理解,因为懂得,所以宽容。她又曾说:“看见你爱的人,自己会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去了,但在心里是喜欢的。可是这样做,爱情的果实能开得成熟吗?

        有一女孩是我朋友的同事,在单位里都有非常不错的人缘,和我朋友关系特别好,她有什么心事都向我朋友倾诉。这女孩平时性格开朗,兴趣爱好广泛,喜欢唱歌、旅游,爱看**,爱买新的时尚衣服,对朋友非常大方。后来,她谈恋爱了,朋友说她一整个人都变了,变得特别内向,在花销上也变得特别小气起来。每次大家聚餐或者约去旅游,她都会推辞,因为她的男朋友是非常节俭的人。有一次,朋友约她去唱卡拉ok,平时特别爱k歌的她没有答应,还说现在没时间去唱歌了,要去学怎么去做好一道菜!因为对方喜欢会做菜的女孩子;知道对方喜欢看书,自己也开始喜欢尝试看小说,她放弃了自己的其他爱好和一些社交活动。再后来,女孩子失恋了,她伤心欲绝,向我朋友倾诉说:自己在感情上为他付出了那么多,为他改变了那么多,为什么到头来他还是和我提出了分手的要求?朋友批评女孩子,说她陷在爱情里已经不能自拔,爱得很卑微, 卑微到融入到尘埃里去了。这样的爱情当然就不能长久!

         所以,不管是旧时还是现代, 一方攀附、单方痴恋、一味奉献的感情都是很悲剧的 。

        全诗的白话文释义:天呀!我渴望与你相知相惜,长存此心永不褪减。除非巍巍群山消逝不见,除非滔滔江水干涸枯竭。除非凛凛寒冬雷声翻滚,除非炎炎酷暑白雪纷飞,除非天地相交聚合连接,直到这样的事情全都发生时,我才敢将对你的情意抛弃决绝。

        这种缺乏理智、夸张怪诞的奇想,是这位痴情女子表示爱情的特殊形式。而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自然现象都被抒情女主人公当作“与君绝”的条件,无异于说“与君绝”是绝对不可能的。诗中女子的痴情感人至深,也是值得肯定的。痴情是信念坚定的表现,也只有信念坚定了,又相互扶持、同甘共苦、冷暖相依,才能慢慢走下去,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致橡树》的爱情观:各自有独立的人格,双方默契而平等,相互尊重、理解,共同进步,同甘共苦。

        新时代的女性对待爱情,首先要独立,独立是有自己的事业和经济来源,但不要自高自大;然后需要自信,内心可以强大,但外表依然娇柔可人,偶尔的示弱和撒娇也是一种可爱。而更高的爱情境界是爱对方,不止要爱“他的人”,也要爱他的事业、他的理想与追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123541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14
下一篇2023-07-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