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发疯文学阴阳怪气怼人文案

林黛玉发疯文学阴阳怪气怼人文案,第1张

阴阳怪气怼人文案

1、你又开始画饼了,我要是信了,怕是要哭断肠去了。

2、横坚你有其他妹妹,比我会聊天比我会撒娇还会哄哥哥开心,你又和我说这些做什么。

3、哥哥现在连解释都没有了吗,瞧瞧,我不过是多说了几句,哥哥就这般模样说我。

4、昨日还说心上有我,今日却不懂我来。

5、这怕不是又被哪位妹妹绊住了,竟如此不理人了。

6、这聊天秒回是单给我一个人儿的 还是别的姑娘都有

7、我知道你是信口胡诌,哄我哄我开心罢了。

8、我原以为我自是跟旁的不一样,想来是我自作主张了

9、等你回个消息,难为你费心了,哪里就等死我了呢。

10、你也不用说誓,我很知道你心里有“妹妹”,但只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11、平日里我和你说的,全当耳旁风了,怎么别人说了你就依,比圣旨还快。

12、瞧你忽冷忽热的样子,怎么,与我聊天是委屈你了我就知道,别人不冷落你,也不会轮到我。

黛玉之美,美在姓。《百家姓》中说,商朝时,商纣王暴政,忠心丞相比干冒死劝谏,反背诛杀。其子坚为逃避追捕,便逃入今位于江西境内的长林山。周武王当政后,派人请坚出山并重用之。坚为武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其辅政有功,且为纪念其父比干,故武王赐其姓“林”,含有坚曾匿身于“长林山”之意。由此可见,“林”乃王室之姓,气度不凡。黛玉姓林,便自然有一段天然风韵,王室气派,谈吐不俗。

黛玉之美,美在名。《古今人物统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面眉之墨。”“黛”有青黑色之意。林妹妹眉头若蹙,天生两弯不用修饰的烟眉,由此可见其“黛”不虚传。且玉本就是石之精英,集天地之灵气,聚日月之精华。故黛玉之美透着灵秀,清丽脱俗。

黛玉之美,美在愁。本来前身为绛珠仙草,为续木石前缘,而私下凡界,蓄意以一生之泪、无限情愁还前世之债。于是自生下便体弱多病,多愁善感,常以泪洗面,整日泪光点点、娇喘微微。这次第怎一“愁”字了得!

黛玉之美,美在心。书中说黛玉“心较比干多一窍”,便巧妙地点出了黛玉的慧质兰心。传说中比干的心乃“七窍玲珑心”,就比寻常人多了一窍,自然也比寻常人高了一筹。而林妹妹的心居然还比比干多一窍,那便士才貌兼备,美和智慧并存,更是世间女子之罕有,更显得超凡脱俗。

黛玉本身就是美的化身。且不论她的品貌、才情,即便是那偶尔一点点的女子的狡黠,也是一种风格独特的美。

黛玉之美,美在宿命与现实。那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是传奇,亦为神话。

红楼梦》这部千古名著,大家都很熟悉。至于贾宝玉、林黛玉这对表兄妹的爱情故事,那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宝黛二人,品貌相当、志趣相投、互敬互爱、情深意厚,那真是天生的一对,地造的一双。可是,不幸的是,曹雪芹老先生却为他们制造了一个悲惨的结局,不是吗?林妹妹病入膏肓,一命归西;宝哥哥看破红尘,步入空门:一场欢喜忽悲切,只落得白茫茫的大地真干净。唉,真叫人心酸不已。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倒觉得这不是一件坏事,哦,你别着急,并非我缺乏同情心,更不是对他们俩相爱有什么妒忌,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他们俩是不宜结婚的,因为他们是近亲。

也许有人要说:近亲结婚,贻害无穷,早已成为人所共识。婚姻法明文规定,道理谁还不懂,陈旧的话题何必老生常谈呢朋友,时髦的东西未必妙趣横生,古老的话题自有它全新的含义,旧调新弹,往往会不无益处,尽管无心扦柳,却难保不是歪打正着。

好,空话说得太多容易使人倒胃口,还是讲点实实在在的事吧,讲一讲我自己的经历,朋友,但愿您兴致高,胃口好。

我有个表妹,我非常喜欢她,我们俩是青梅竹马,一起长大的。表妹很漂亮,高高的身材,白白的皮肤,圆圆的脸蛋,长长的睫毛,特别是她那双水汪汪的大眼睛,仿佛会说话。漂亮的姑娘总是不乏追求者,可是,表妹那双脉脉含情的眼光却总是盯着我,我们都读过《红楼梦》,不用说,她是在用宝黛爱情的模式来编织生活的梦幻。可喜的是,我们双方父母也都十分满意这门亲事,特别是我奶奶,也就是我表妹的姥姥更是乐得合不拢嘴,老太太逢人就说:“故表亲,亲上亲,打断骨头连着筋,表兄妹原本就是一家人。”终于,在合家欢乐的日子里,我们结了婚。婚后的生活更是叫人难以忘怀,除了上下班,我们整天厮守在一起,恩恩爱爱、甜甜蜜蜜,出双入对、形影不离。每当我们在街头漫步,或者在公园游玩,总是招来许多人羡慕的眼光。我常常想:宝哥和林妹妹确实太不幸了,他们只能在阴曹地府里相会,而我们却是在人间共享天伦之乐,我们的幸福是实实在在的呀。每当我想到这些,我都禁不住得意洋洋,笑声朗朗,春风满面,飘然欲仙了。

可是,天下之事,乐极生悲,就在我们结婚的第二年,悲剧终于拉开了帷幕。

那年夏天,中华大地洪水汹涌,作为军人,我就要出征。这时,妻子已经是两次流产以后第三次怀胎十月,就要生产了,临别之际,她握着我的手说:“去吧,军人当以报效祖国为荣,等你佩带军功章从抗洪前线胜利归来的时候,你就可以见到我们的小宝宝了。”

渴望做父亲的急切心情使我在抢险救灾一结束便匆匆赶回了家,可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出现在眼前的是那样一副凄惨的情景:

老奶奶无精打采地站在门口,两个月不见,老人家又苍老了许多,母亲从屋里出来,眼睛哭得红肿。这是怎么回事,我急忙冲进屋内,只见妻子紧闭双眼躺在床上,我再往旁边一瞧,不禁惊呆了,怎么!这就是我的儿子吗?这就是我和妻子日夜盼望的小宝宝吗?我的儿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为什么!他没父亲一样的健康的体魄!为什么!他没有母亲一样明亮的眼睛!只见他:瘦小的身子象一把干柴,皮肤惨白,脑袋奇小,脸上皱纹比他奶奶的还要多还要深,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一切难道是真的吗?

这时候,医生出诊来了,对我说:“由于你们是近亲结婚,双方的遗传基因同时传给了孩子,致使他得了综合性合并白化病,没有治愈的希望。”我就像听到了一声炸雷,一下子瘫软在椅子上。

家里从此失去了欢乐,没有了笑声,一层重重的阴影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除了沉默,还是沉默。我甚至不敢看妻子的眼睛,我们各自只能把泪水吞进肚里。有很长一段时间,妻子除了上下班就再也不敢出门,因为总有一些人在背后指手画脚地议论。有好几次,妻子听了别人的谈话,立刻象发疯一样的跑回家,爬在枕头上哭得死去活来。孩子带给我们的精神痛苦太大了。有时候我真想横下一条心把他掐死。可是,这于人伦、于国法都是难以容忍的呀。没有办法,最后只好让他姥姥把他送回了河南老家,也算是眼不见,心不烦吧!

时间又过了半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我遇到了一个“神医”,“神医”宣称只要喝了他的药,保证不生奇胎怪儿。开始,我还是半信半疑,可是神医越说越神,终于打动了我和妻子,要知道,我们求子心切啊。终于,侥幸的心理使我萌发了生第二胎的念头,于是,我向组织递交了申请。

单位领导和计划生育办公室的同志没有同意我的申请,他们耐心细致地做我的思想工作。见我还是想不通,又让我去参观优生优育的展览。没有想到,那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资料和实物标本,在我面前展现了一个陌生的世界,使我一下子明白了许多道理。

为什么近亲结婚的后代畸形率和早期死亡率都很高呢?请原谅我要卖弄一下自己的知识了:原来,人类的遗传基因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亲生的兄弟姐妹间有一半基因是相同的,即使是姑表和姨表的兄弟姐妹也有八分之一的基因相同。这些基因有些是能够导致发病的。不过导致发病的基因只有在相遇时才起作用。那么近亲结婚呢!这些基因相遇的机会就多,因此发病率就成十倍、数十倍甚至上百倍的增高,就拿我的儿子来说吧,现在已经三岁了,还是连坐也坐不稳,那瘦小枯干、目瞪口呆的形象简直就象一个奇丑无比的小老头。朋友,这是多么沉痛的教训啊。明白了这些科学道理,我和妻子立刻打消了生第二胎的念头,高高兴兴地去做了绝育手术。

亲爱的朋友们,听了我的经历,你有什么感想呢?对了,你是否正和你表妹或者表哥处于热恋之中呢?我想,为了下一代的幸福,为了提高我国人口的素质,还是赶快的忍痛割爱吧!我敢打赌,如果宝哥哥和林妹妹生在今天,当他们明白了近亲结婚的危害,他们也会痛痛快快地分道扬镳的,亲爱的朋友,你说是吗?

哦,朋友们,在结束我的演讲之前我还要说明一个问题,我要请大家原谅我开了个不大不小的玩笑。就是说:上边所讲的并非我本人的经历,采用第一人称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不过我发誓,那故事确是实实在在的。朋友,如果你兴致高,胃口好,我还想告诉你,由于我完全按照了优生优育的要求,如今我有一个非常漂亮可爱的小女儿。谢谢!

黛玉听曲时,令她"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的诗词戏文辞句如下:

1、原来是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意思是:花开的明艳动人,却只有荒凉败落的残垣断壁为伴。寓意春光无人欣赏,浪费了大号的春色!

2、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意思是:大好春光,美丽景色无人欣赏,有负苍天;这令人心旷神怡,赏心悦目的事又在哪一家呢?

3、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意思是:虽有花朵儿似的美丽容颜,也可惜了岁月似水一般流逝,去而不复返。

原文如下:

这里黛玉见宝玉去了,听见众姐妹也不在房中,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 到梨香院墙角外,只听见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 习戏文。

虽未留心去听,偶然两句吹到耳朵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来是姹 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步侧 耳细听。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 头自叹,心下自思:“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

未必能领略其中 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再听时,恰唱到:“只为你如 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 等句。

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 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

再词中又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 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 驰,眼中落泪。

扩展资料:

红楼梦第二十三回简介

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元妃回宫以后,把那天省亲时的题咏编录成册,命贾政等在园中磨石镌刻。贾妃因怕大观园寥落,竟命令宝玉与诸姐妹搬进去居住。宝玉从此每天与姐妹们一起读书写字、下棋吟诗,心满而意足。 

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

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含羞嗔怒之极,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葬过落花,宝玉被袭人叫走。黛玉一人闷闷回房的路上,竟又听到了《牡丹亭》妙词妙曲,不禁心痛神弛,眼中落泪。

-红楼梦

品读《红楼梦》第二十六回:宝黛引《西厢记》曲词起冲突

《红楼梦》第二十六回目中,重点写了三件事:林黛玉起相思,贾宝玉引《西厢记》曲词引发的冲突,以及后续林黛玉对贾宝玉产生误会。

这里,我们主要看前两件。

潇湘馆,林黛玉春困发幽情,对贾宝玉起相思。

巧的是,林黛玉思念贾宝玉的时候,贾宝玉刚赶上,来看望她。

一般剧情的发展是,宝黛二人马上要,卿卿我我,互相诉不完的衷肠。

《红楼梦》的精彩之处,正是突破了一般剧情的发展。

其结果就是,一对小情侣互诉衷肠的美好画面,变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冲突。

宝黛二人,为什么就不能心平气和,好端端地谈个恋爱呢?

要理解他们两个人的想法,我们还是看书中的情节。

原本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之前有过一起偷看《西厢记》的共同经历,可以说,二人彼此对对方的心意和感情,都已经直接挑明。

两个小年轻男女,也算是正式谈恋爱了。

这不,二人你来我往,走动频繁,也很随意。

在这个阶段,《西厢记》一书,更多时候,像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二人之间的媒介,类似于红娘在张生和崔莺莺之间,所起的作用。

这一天,意思懒懒、无精打采的贾宝玉,又不在状态了,他想睡觉,袭人怕他太闷。

贾宝玉就信步出门,随便走走,就顺脚又来到了林黛玉所居住的潇湘馆。

正当贾宝玉把脸贴在纱窗上往里面看时,忽然听到一句细细长长的叹息声,和一句熟悉的语句:

———“每日家情思睡昏昏。”

一听到这句话,贾宝玉的反应是什么呢?立即“不觉心内痒将起来”。

听完林黛玉的话,贾宝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我们看看林黛玉那句话的出处,便会得知。

《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中,崔莺莺在与张生和韵酬诗后,开始对张生生情,继而朝思暮想,情意绵绵。

崔莺莺在对张生思念地魂不守舍的情况下,自言自语,其中便有这么一句话。

崔莺莺当时这话,是表达她因为太过于思念张生,以至于每天都是想着这些情思,昏昏地睡的状态。

林黛玉又为什么会说这句话?一起读过《西厢记》的贾宝玉,岂非心知肚明?

听到自己的恋爱对象,每天里躺在床上昏睡,一个劲地思念着自己,贾宝玉的心里,又怎么会不欣喜,不“痒将起来”呢?

贾宝玉先是在窗外,情不自禁就笑问林黛玉,为什么“每日家情思睡昏昏”的?

然后,贾宝玉就走进林黛玉的卧室,要伸手去扳,因为不好意思而装睡着的、林黛玉的身子。

只是贾宝玉一进屋,便惊动了林黛玉的奶娘和婆子,以及贴身丫鬟紫鹃。

装睡不成的林黛玉,就索性起床了。贾宝玉看林黛玉星眼微饧,香腮带赤,不觉神魂早荡,整个人都痴了。

接着,贾宝玉和林黛玉因为让紫鹃是先给宝玉沏茶,还是先给黛玉舀水洗漱的问题而玩笑争执。

贾宝玉在听到紫鹃要先给自己沏茶后,欣喜之下,他对着林黛玉,也说了一句《西厢记》的曲词。

———“好丫头!‘ 若共你多情**同鸳帐,怎舍得叫你叠被铺床。’”

贾宝玉本是赞赏紫鹃,但林黛玉听罢,登时急哭了,她一边哭,一边责骂贾宝玉,还准备往外走,要去告发贾宝玉。

我们初看到此处,看到林黛玉如此之大的反应,还真以为林黛玉是真生气了,真的要去告发贾宝玉呢。

等我们看到后面林黛玉的内心独白,才明白,原来当时只是林黛玉的一时气话。

但是,我们还是想弄明白,为什么林黛玉听到贾宝玉那句话后,会有如此之大的反应呢?

贾宝玉那句话,出自《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

当时张生在普救寺住持处,看到崔莺莺的丫鬟红娘的举止端庄、行事干练后,在心里发了一通感叹,其中有就这一句。

贾宝玉自比张生,将紫鹃比作红娘,将林黛玉比作崔莺莺,那句话明面上是夸赞紫鹃,实质上是在向林黛玉表白爱意。

林黛玉也熟知《西厢记》,听到贾宝玉如此直白露骨的一句表白,林黛玉过于敏感的性格,一下子就受不了了。

再说了,虽说林黛玉年龄还小,但人家可是货真价实的才女一枚,对于如此露骨的言语,当然第一反应,是觉得粗鄙不堪了。

外加上过于敏感的性格和心理,她又哪里会经得住如此的“混账话”呢?

其实,如果我们全然了解了林黛玉的性格和心理,我们就会发现,林黛玉当时对贾宝玉的生气,并非是真像她表现出来的那样生气。

毕竟,恋爱的对象,如此直截了当地向自己表白,那一定是真情实感的真实流露。

试问,哪个女孩子,面临那样的情况,心里会不高兴呢?

只是,意思虽是那个意思,但也要看表达的方式,遣词用句的方式。

就像薛蟠,那个不学无术的大老粗,在贾宝玉面前,可真是一个粗俗不堪的下里巴人。

可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情况却又似薛蟠了,人家是才女,诗社文采正数第一,贾宝玉是倒数第一。

薛蟠在贾宝玉面前,说粗俗的言语,贾宝玉不会觉得有什么妨碍,毕竟,他没有林黛玉的那样的敏感心理。

但贾宝玉在林黛玉面前说那种话,虽说至少比薛蟠的言辞,会文雅一些,但对才女林黛玉来说,那一样属于粗鄙的范畴,谁让人家才女标准高呢!

再者说,贾宝玉说那句话的时候,也没有考虑林黛玉的心理感受,不仅仅因为她过于敏感的缘故,人家女孩子听到那种露骨的表白,为保矜持,也是会害羞、不好意思的吧。

只是在当时那种突发、限定情景下,贾宝玉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自然而然地脱口表达出来,也不由他去考虑那么多。

很多人都觉得林黛玉小气,爱生气,耍小性子,动不动就哭之类的性格特点,很不招人喜欢。

但我们也应理解到,很多时候,林黛玉之所以那样,一是因为确实自尊心强,心理敏感脆弱。

而更多时候,则是因为贾宝玉虽引林黛玉为知己,但是他并不了解林黛玉,他没办法反过来做林黛玉的知己。

林黛玉的苦恼,也在这里。

她喜欢贾宝玉,她也知道贾宝玉也很喜欢她,但是她没法让贾宝玉深入她的心境,更没法让贾宝玉与她的心理感受和她对事物的认知,保持一致。

贾宝玉从小养尊处优,他不能体会林黛玉寄人篱下的那种独特思想。

贾宝玉只是时时、事事让着林黛玉,他却不能与林黛玉进行对等的、知心的交流。

二人成长环境,大多时候虽一样,都生活在贾府和大观园;二人的心理感受差异,却截然不同。

从这里,我们也能看出,就是因为这种大相径庭的心理和想法差异的存在,二人之间的相处,才充满了矛盾、猜疑和误解等等。

宝黛二人之间的故事,也因为矛盾、猜疑和误解等的无法消除,才有了千回百转、牵动人心的强大引力。

此处,也正因为宝黛二人,有着对《西厢记》曲词的非议,才产生了接下来节外生枝的误会冲突。

从而,更大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加剧发展,才最终给“黛玉葬花”这个高潮情节,提供了充分的燃料和动力支持。

  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有人说“没有林黛玉就没有《红楼梦》”,我认为“没有《葬花词》就没有林黛玉”。 作者曹雪芹借《葬花词》塑造黛玉多愁多泪的艺术形象,表现其多情多感的性格特点。而黛玉借《葬花词》感叹自己悲戚无奈的生活和命运。 黛玉本身就是一个悲剧,《红楼梦》开篇就提到她是为流泪而来的。虽然其身为千金**,但是父母双亡,寄人篱下。虽然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是满足不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大观园的热闹生活不能让她从根本上得到感情慰藉,而虽有宝玉的心心相印,仍旧对未来没有把握和信心,感到迷茫与怅惘……《葬花词》是林黛玉在百花凋落的暮春时节咏的,借花喻人,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和无可名状的悲愤。 (1)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粘扑绣帘。 —— 对死亡的焦虑,对人生幻灭的感慨。 (2)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寄有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的愤懑 。 (3)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对长期迫害着她的冷酷无情的现实的控诉 。 (4)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在幻想自由幸福而不可得时,所表现出来的不愿受辱被污、不甘低头屈服的孤傲不阿的性格。 (5)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最终发出“花落人亡两不知”的感慨。 《葬花词》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现了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内心的矛盾与痛苦、细微而复杂的心理活动,表达了其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存在焦虑不安的体验和对生命迷茫的情感。将花拟人,以花喻人,把花的命运与人的命运紧相联系,有力地控诉了那些摧残花的自然界和扼杀人的黑暗社会恶势力。明写花,实写人,将人物的遭遇、命运、思想、感情融汇于景与物的描绘之中,创造出内涵丰富、形象鲜明生动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首诗是林黛玉生命理念和人生价值的真实写照。

  诗词原文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连宵脉脉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诗词译文

  秋天花草凋零,微明的灯光使秋夜显得更加漫长。 已经觉得窗外是无尽的秋色,哪能忍受秋日的风雨使秋天更加凄凉。 秋天的风雨来的何其迅速,惊破了梦中的绿色。 怀着秋日的感伤无法入眠,向着屏风移动流泪的蜡烛。 晃动的烛焰点燃了短柄的灯台,牵动了愁怨和离别的情绪。 谁家的庭院没有秋风侵入,那里秋日的窗外没有雨声? 丝绸的被子无法抵挡秋风的力量,秋夜将尽的更漏声催来更急的雨声。 整夜连绵的秋雨,就像陪伴着即将离别的人哭泣。 庭院在秋日雨雾笼罩下更加萧条,窗前稀疏的竹叶上时有水珠滴落。 不知风雨何时才能停止,泪已经打湿了窗纱。

  诗歌全文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注释翻译

  〖桃花帘外东风软〗这句是“帘外桃花东风软”的倒装。帘:用布、竹、苇等做成遮门窗的用具。东风:即春风。东风软,即春风徐徐吹来,轻柔和软。 〖桃花帘内晨妆懒〗这句是“帘内桃花晨妆懒”的倒装。桃花指人,即黛玉自己。晨妆懒:早晨由于伤春而没有情绪梳妆打扮。 〖人与桃花隔不远〗即人和桃花相隔不远。隔:间隔,距离。李白《江行寄远》诗:“疾风知片帆,日暮千里隔。” 〖东风有意揭帘栊〗春风象故意掀开帘栊的一角。栊:窗上的棂木或窗户。帘栊即门帘或窗帘。 〖花欲窥人帘不卷〗桃花欲看帘内之人,但帘不卷,所以看不清楚。窥:观看。 〖仍旧〗也作一仍旧贯,即照旧行事。《论语·先进》:“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桃花帘外句:帘外的桃花开得依然很艳。 〖瘦〗肌肉不丰满,指病态、愁容。 〖花解怜人花亦愁〗花若能懂得同情人,它也会发愁。解:懂得,知道。 〖隔帘消息〗指帘外桃花与帘内少女互相怜惜的情绪。消息:音讯。隔帘的消息只有春风送递。 〖庭前春色倍伤情〗这句是说看到庭前春色使人倍加伤感。伤:悲伤。伤情,即忧思之感。 〖闲苔院落〗庭院里长满了荒凉的青苔。 〖茜裙偷傍桃花立〗身着红色衣裙,悄悄地倚着桃树而立。茜裙:茜纱裙,红色的裙子,这里是指穿着茜纱裙的人。唐《李群玉诗集·黄陵庙之二》:“黄陵庙前莎草春,黄陵儿女茜裙新。”茜是一种根可作红色染料的植物,这里指红纱。偷:即悄悄的。 〖桃花桃叶乱纷纷〗东风吹得桃花桃叶分散披离。纷纷:杂乱貌。 〖花绽新红叶凝碧〗花儿刚红,叶儿已成碧绿色。花绽:花已饱满裂开。北周庾信《庾子山集·杏花》诗:“春色才盈野,枝枝绽翠英。”叶凝碧:桃叶颜色碧绿。 〖雾裹烟封一万株〗千万桃树盛开花朵,看上去就像被裹住在一片红色的烟雾中。程高本改“雾裹”为“树树”,“树树烟封一万株”语颇不词。雾裹烟封:桃花盛开时,象被一层朦胧的烟雾笼罩。 〖烘楼照壁〗火红的桃花颜色反映到楼阁和墙壁上,或指桃颜色很红,烘托得楼房和墙壁十分美丽。因桃花鲜红如火,所以用“烘”、“照”。 〖天机烧破鸳鸯锦〗天机:天上织女的织机。鸳鸯锦:带有鸳鸯图案的丝织物。传说天上有仙女以天机织云锦,这是说桃花如红色云锦烧破落于地面。“烧”、“鸳鸯(表示喜兆的图案)”皆示红色。 〖春酣欲醒移珊枕〗春梦长酣,睡眠欲醒,移动一下红珊瑚枕,即不忍晨兴之意。春酣:春梦沉酣。亦说酒酣,以醉颜喻红色。珊枕:珊瑚枕,即珊瑚作的枕头,或因张宪诗“珊瑚枕暖人初醉”而用其词。 〖金盆〗指铜盆。 〖香泉影蘸胭脂冷〗手隐没在有香味的泉水中,觉得有些冷。香泉影蘸:面影映在清凉的泉水中。影蘸:即蘸着有影,指洗脸。“影”,程高本误为“饮”。北齐卢士琛妻崔氏有才学,春日以桃花拌和雪给儿子洗脸,并念道:“取红花,取白雪,与儿洗面作光悦;取白雪,取红花,与儿洗面作妍华。”后传桃花雪水洗脸能使容貌姣好。胭脂:在此指涂了胭脂的脸。 〖何相类〗什么东西与它相像,或是与什么相类似呢 〖花之颜色人之泪〗承上句意,鲜红的胭脂与什么相似。全句意是:花的红颜色像愁人的血泪。人之泪:人的泪象胭脂一样红,是说流出的是血泪。相传杨贵妃选入宫中,与父母告别时,哭泣面流血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若将愁人的血泪与花相比,泪水总是常流,桃花总是明媚。 〖泪干春尽花憔悴〗泪水流干,春色也消逝,花儿也随之枯萎。憔悴:瘦弱萎靡,也泛指受折磨、困苦。屈原《渔父》:“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遮〗掩蔽,唐代韩愈《西山》诗:“为遮西望眼,终是懒回头。”憔悴花句:萎靡的花掩盖着惆怅的人的脸。 〖花飞人倦易黄昏〗花瓣飘落,人也疲倦,黄昏迅速来临。 〖杜宇〗即杜鹃鸟,也叫子规,过去有“杜鹃啼血”的说法,传说古代蜀王名杜宇,号望帝,死后魂魄化为此鸟,啼声悲切,又说它的叫声很象说“不如归去”,所以后人称杜鹃为杜宇。《十三州志》:“当七国称王,独杜宇称帝于蜀……望帝使鳖冷凿巫山治水有功,望帝自以德薄,乃委国禅鳖冷,号曰开明,遂自亡去,化为子规。”子规即杜鹃,一称杜主。晋左思《蜀都赋》:“碧出苌弘之血,鸟生杜宇之魂。” 〖寂寞帘栊空月痕〗寂静的窗棂上只留下月儿的光痕。寂寞:寂静

  唐多令·咏絮 曹雪芹 (林黛玉) (出自《红楼梦》第七十回)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队成逑。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注释〗

  1.“粉堕”二句——粉堕、香残,指柳絮堕枝飘残;粉,指柳絮的花粉。百花洲,《大清一统志》:“百花洲在姑苏山上,姚广孝诗:‘水滟接横塘,花多碍舟路。’”林黛玉是姑苏人,借以自况。燕子楼,典用白居易《燕子楼三首并序》中唐代女子关盼盼居住燕子楼怀念旧情的事。后多用以泛说女子孤独悲愁。又苏轼《永遇乐》词:“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故也用以说女子亡去。

  2.逐对成球——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黏在一起。“球”谐音“速”;逑,配偶。这句是双关语。戚序、程高本“对”作“队”,则只就景物说。从己卯、庚辰本。

  3.缱绻——缠绵,情好而难分。风流,因柳絮随风飘流而用此词,说才华风度。小说中多称黛玉风流灵巧。

  4.谁拾谁收——以柳絮飘落无人收拾自比。戚序、程高本“拾”作“舍”,误。以柳絮说,“舍”它的是柳枝;若作自况看,宝玉亦未曾“舍”弃黛玉。今从己卯、庚辰本。

  5.“嫁与东风”句——亦以柳絮被东风吹落,春天不管,自喻无家可依,青春将逝而没有人同情。用唐人“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春风不用媒”诗意。

  6.忍淹留——忍心看柳絮漂泊在外,久留不归。

  〖鉴赏〗

  在林黛玉这首缠绵凄恻的词中,不但寄寓着她对自己不幸的身世的深切哀愁,而且也有着那种预感到爱情理想行将破灭而发自内心的悲愤呼声。全词语多双关,作者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十分明显。如“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不但以柳絮之色白比人因悲愁而青春老死,完全切合黛玉,而且也能与她曾自称“草木之人”巧妙照应。从这一点上去看这首词,它对我们研究作者写宝黛悲剧的原来构思也是有启发的。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3228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6-22
下一篇2023-06-2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