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亲公主中,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谁的地位高?

和亲公主中,尼泊尔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谁的地位高?,第1张

初中历史就讲到,唐朝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带去大批嫁妆及更先进的技术,促进了藏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唐朝和吐蕃的友好关系,带来长久的和平。文成公主也获得吐蕃百姓的尊重和爱戴,被认为是“绿度母”的化身,在吐蕃地位很高。

松赞干布对文成公主更是十分重视,专门为她修筑了布达拉宫,吐蕃书籍《贤者喜宴》中还有这样的字样“松赞干布登临欢庆的宝座,为文成公主加冕、封作王后。”

但是,近年来突然有一种说法,说文成公主只是松赞干布的小妾,地位低下,在吐蕃真正尊贵的是松赞干布的另一个老婆,来自尼泊尔的尺尊公主。说得有鼻子有眼睛,仿佛真像那么回事儿似的。

可这根本是空穴来风。真实度较高的敦煌吐蕃文献、吐蕃金石铭刻、同期唐朝及尼泊尔的史料中,都记载了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这件事,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尺尊公主的记录,也没有尺尊公主在吐蕃的事迹。

还有一位国外藏学家,经过长期的研究,写了本书名叫《松赞干布的妻子》,说松赞干布娶尼泊尔尺尊公主是虚构的。

事实上,这位尺尊公主最初只存在于神话宗教书籍中,这些书有点类似奇幻小说。当然啦,某些人因为某些原因,强行认定这是史料,以此为据,编造了尺尊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在吐蕃地位凌驾于文成公主之上的故事。

但是,哪怕尺尊公主真实存在,也的确嫁入吐蕃,她的地位也不可能高过文成公主。原因很简单,唐朝正处于强盛时期,吐蕃、尼泊尔都向唐朝称臣纳贡。

大家想一想,大国公主下嫁小国之君,小国之君怎么敢让她受委屈?另一个小国公主,又怎么敢在她面前耀武扬威?

何况,尺尊公主说是尼泊尔公主,其实出身于尼泊尔境内一个古国尼婆罗,是吐蕃的藩属,国力连吐蕃都不如,更别说李世民治下的唐朝。

换言之,但凡政治联姻,夫妻感情如何还是其次,女方在男方家里过得好不好,主要看娘家的实力。

娘家实力强盛,姑娘就可在男方家横着走,实力不行,就只能做小伏低。而以唐朝的实力,文成公主完全可以在吐蕃过得顺心如意。吐蕃或尼婆罗,没人敢惹怒她。

有一件事情,可以说明当时唐朝、吐蕃、尼婆罗的关系。啥事呢?一人灭一国,单枪匹马平天竺。

唐朝有位名叫王玄策的外交官员,于贞观二十一年奉旨出使天竺,他是正使,一行约有30人。完成任务后,四天竺国王大多派使者带上礼物,准备与王玄策一起到唐朝朝贡。

但忽然发生了一起意外,中天竺国王尸罗逸多身死,国中大乱,大臣那伏帝阿罗那顺趁机篡位,发动所有军队以拒王玄策,并把各国朝贡唐朝的财物抢了。王玄策拼死抵抗,逃出天竺。

遇上这种事儿,正常的反应是不是应该立刻回到唐朝,将此事禀报给皇帝,再由皇帝决定怎么办?但王玄策不是这样处理的。他跑到吐蕃,发文书向吐蕃和尼婆罗征兵。

《资治通鉴》上的记载是“玄策脱身宵遁,抵吐蕃西境,以书征邻国兵,吐蕃遣精锐千二百人、泥婆国遣七千馀骑赴之。”

意思是,王玄策征得吐蕃1200精兵、尼婆罗7000余骑兵。带着这些人就把中天竺阿罗那顺给平了,整个天竺为之震惊,吓得隔壁的东天竺国赶紧送来牛马三万,以及弓、刀、宝缨络等物,表示臣服。

最终王玄策带着俘获的阿罗那顺及妻儿老小,及俘虏的男女一万二千人、牛马二万余到长安献俘。因为唐朝没出兵,一切全是王玄策运作的,便有了“一人灭一国”这种说法。

这样的功劳,在现代看来是很大的,但对于当时的唐朝来说,天竺根本不是强大的对手,打败了也没什么值得夸赞的,因而王玄策只被封为朝散大夫,在历史上也没什么名气。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并非高官的王玄策敢去吐蕃征兵,还真的征到了,这说明什么?说明那时的唐朝官员及吐蕃统治者,都认可唐朝能够征调吐蕃之兵。

一个国家,可以征另一个国家的兵,两国主从关系可想而知。

李世民征高丽回朝时,松赞干布特意遣使奉上金鹅并奉表称敬,表中很是赞美了一番李世民,最后说“臣谨冶黄金为鹅以献。”

至于尼婆罗,还在这条生态链的下一级,不是唐朝的臣,而是吐蕃的。为什么王玄策征兵时尼婆罗出的兵比吐蕃还多?当然是因为吐蕃的要求。

文成公主虽然不是李世民的亲女儿,只是宗室之女。但在吐蕃,她的身份就是唐朝公主,代表着唐朝的脸面。

综上所述,很难想像尺尊公主的地位会比文成公主高,肯定是文成公主更高呀。

尼泊尔西游记之三·帕坦(多图)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帕坦,指的是“美丽的城市”。加都的杜巴广场收费300卢比一人,帕坦的杜巴广场收费200卢比一人,打车前往帕坦5公里花了250卢比。比上海贵。我买了一张和我照片一样的明信片做纪念>_我和菜菜都很爱往博物馆跑,帕坦的杜巴广场里有南亚次大陆最好的博物馆,看到LP上这种介绍,怎能不去?当时我们已经饥肠辘辘,而博物馆庭院后面还有一个一流的餐厅。博物馆门票75卢比一个人。

Taleju钟

马拉国王立柱,国王雕像上方有眼镜蛇,蛇上面还立了一只铜鸟,只要铜鸟还在,国王就会再回来。

帕坦博物馆内。这里昔日是王宫,搜集了上千件文物。

先穿过博物馆,找到后面的餐厅

有一个老外银发旅游团也到了,点了啤酒和momo(饺子)吃得很简单。

我们俩则吃很多,这顿是最丰盛的一次,吃掉1880卢比……

来了一只讨吃的猫咪,我们把没吃完的肉给它。阿弥陀佛。

博物馆外的广场上,有当地人可能是在唱……

一直以来,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谁的地位更高,总有一些争论。下面我试着从七个方面来为大家梳理一下,看看哪一位公主才是吐蕃最有地位的女人。

一、从娘家的背景来看

不管是王公贵族还是平民百姓,娶进来的媳妇地位有多高,和她的娘家势力有着必然的关联,这是亘古不破的真理。

唐朝和亲吐蕃,是在唐朝打赢了两国之间的战争,而且唐朝正处在贞观之治极盛时期的和亲,是靠实力实现和平之后的上邦大国对小邦的和亲。

文成公主的父亲是江夏郡王李道宗,和唐太宗李世民是堂兄弟。文成公主虽然不是皇帝的女儿,但地位仍然是十分尊贵的。尺尊公主只是小国尼婆罗的公主,尼婆罗只是一个位于尼泊尔的吐蕃属国,松赞干布只是为了加强与泥婆罗的关系才娶来尺尊公主。相比之下,大唐和泥婆罗谁轻谁重,不言而喻。

二、从迎娶的难易程度来看

按照《唐书》记载,唐贞观八年,松赞干布第一次派使节前往长安觐见唐太宗李世民。使节在长安了解到,突厥、回纥、吐谷浑的国王都与大唐联姻,这让松赞干布也有了迎娶唐朝公主的想法。

公元636年(贞观十年),吐蕃使节又一次出使唐朝,向唐朝提出“尚公主”的请求,被李世拒绝。

(吐蕃接亲)

两年后,吐蕃联合象雄大举进攻吐谷浑。吐蕃史书《世系明鉴》记载:“赞普致书唐主曰:‘若不许嫁公主,当亲提五万兵,夺尔唐国,杀尔,夺取公主’”。

面对吐蕃的挑衅,唐军必然做出反击。据《资治通鉴》记载:“ (八月)壬寅,以吏部尚书侯君集为当弥道行军大总管,督步骑五万击之" 。

在这次战争中,唐军让吐蕃吃到了苦头。唐军在主力部队还未到位的情况下,仅仅是先锋部队就取得了斩首千余级的胜利,压倒了吐蕃,致使吐蕃退兵并遣使谢罪。

(唐与吐蕃之战)

大唐禀着“打一拳又给个萝卜”的方针,为了维护西部国境的安定,将文成公主嫁到吐蕃,这是胜利者的一种姿态,是以上对下的一种恩宠。所以《敦煌吐蕃历史文书》上记载:"赞蒙文成公主由噶尔东赞域松迎至吐蕃之地。"

而松赞干布娶尺尊公主这一事件,史书记载很少,仅有一些吐蕃小说如《西藏的观世音》之类野史上有记载,甚至有些学者一直对历史上有无尺尊公主这一人物都有争议,所以说在迎娶的难易程度上,文成公主大大超过了尺尊公主。

(尺尊公主)

在吐蕃《大事纪年》以及吐蕃碑文等等这些吐蕃原始史料的记载里,都有松赞干布娶文成公主,却都没有松赞干布娶尺尊公主。说明吐蕃根本没有重视尺尊公主,也证明尺尊公主地位必然低于文成公主。

蔡骏是大家公认的悬疑大师,知识面超级广,从他的小说里就看得出来;本物天下霸唱的《鬼吹灯》,其他作品应该也不错吧;红娘子看来也出名喽,《红缎》将被拍成电视剧,正在筹谈中;管卉的《黑色笔记本》是编辑强力推荐的;七根胡差点忘了很推荐很推荐!!!《大明007号侦探社》、《我的高中》一直想买的,但因为种种原因没买到,遗憾哪~~~~~~~刚又查了一下,又出了一部新作品《死亡邀请》,下面是一个读者的读后感: “下雨了,雨点稀稀沥沥的滴落下来。

  有块乌云遮盖着,若隐若现,飘忽不定。

  风来的时候,带来了一股寒气,刺骨的感觉就是这个时候产生的。”

  这是《死亡邀请》开头的几段话,淡淡的,却又如泼墨重了的山水,带了点儿阴郁。如果就此打住,那么这个故事不会对你的心情产生什么影响。但是,你选择了读下去,那么,你会发现无法控制自己的心情。关注:你不敢注意力有一点不集中,不敢错过每一个段落,因为错过了一个段落,甚至错过了一句话,都会导致你读不下去,你不明白为什么要发生这样的事,你还得回头去找。焦虑:这时的阅读已经成了一种折磨,你进入了一个巨大迷宫中,你恨不能直接看到那个结局,但是,你看不到,反而越来越深的迷境,越来越绝望的情节,压得你喘不过气来。聪明:在不知不觉中,你必须调动你所有的聪明,来思考如何从这种绝境中解脱。阅读成了一种智力游戏,对渴望解脱的焦虑几乎让你濒于崩溃-------直到大结局,直到柳暗花明。

  你看到了你。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你没有双胞胎,你没有面对镜子,可是,你看到了你。看到了细节和你一模一样的你。你不相信,你焦虑,甚至的,你可能崩溃。

  小说中的主人公就看到了自己。连带着你也看到了自己。

    《死亡邀请》却令你焦虑,迷茫。你觉得你所有的智力都无法应付情节的进展: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会这样?!你看到了你,死去的人活转来,你是他?他是你?庄周晓梦,谁是谁?这种焦虑会拖着你一直奔向结局。

  让焦虑成为一种阅读快感,匪夷所思。但焦虑的确是一种阅读快感。

  据作者说,她写作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结局在哪里,甚至的,她也不知道情节如何解脱,她同样的会焦虑,茫然。在某种意义上说,《死亡邀请》------不过是七根胡带你玩了一场智力游戏。

  你不要以为,阅读中的你只是个局外人,你就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

  有不少人说,七根胡的悬疑在模仿古龙。但是,又有太多的不同,七根胡的情节是窒息般的,冰冷冷的,一气呵成。不能一口气看到结局,你只能崩溃。但古龙的surprise,那种情节的峰回路转,一波三折,是可以让你在中途松一口气的,类似的还有Dan Brown。七根胡的surprise,只有一个,跟你到死。这些,只有在读完《死亡邀请》你才会发现他们有太多的不同。

  据我了解,七根胡是一个聪明、富有才华、外冷内热、处事冷静的女子。职业是平面设计师。其实,《死亡邀请》还有另一个封面,是她自己亲自设计。但最终因为开本改变而未能采用。就我个人感觉,她那个封面远比这个最终版要漂亮得多。

  或者,《死亡邀请》不过是她带你玩了一场智力游戏。

  不过,这游戏令你濒于崩溃。

  

  

1#   

  

  

指的是尼泊尔。

小说里n国是指尼泊尔,n是尼泊尔的首字母,所以在小说里简称n国。

现实中各个国家在小说中的叫法:1、日本:倭国、r国、岛国。2、美国:M国、米国。3、英国:曰不落帝国、大不列颠。4、其它小国,影响不大基本上是取原名或者开头英文,拼音首字母如越南、老挝、缅甸、金三角。5、韩国:H国、棒子国。6、意大利:y国、意大利。

比丘国是《西游记》中的国度,也叫泥婆罗即现在的尼泊尔。

《西游记》本身虽然是一篇神怪小说,具有作者吴承恩的想象成分,但比丘国是真实存在的。小说中记载比丘国位于西贺牛州,而唐僧不惧千难万苦也要拜得的《大乘佛经》的所在地大雷音寺就是在西贺牛州,也就是说此地离印度不远。

而玄奘想要寻的大雷音寺也就是印度的佛教圣地烂陀罗,根据玄奘西行的路线,穿越吐鲁番盆地之后,经行塔里木盆地,再就是进入了帕米尔高原,就是今天的尼泊尔。

尼泊尔的气候特征:

尼泊尔的气候基本上只有两季,每年的十月至次年的三月是干季(冬季),雨量极少,早晚温差较大,晨间10℃左右,中午会升至25℃;每年的4-9月是雨季(夏季),其中四、五月气候尤其闷热,最高温常达到36℃;五月起的降雨常作为雨季的前奏,一直持续到九月底,雨量丰沛,常泛滥成灾。

尼泊尔南北地理变化巨大,地区气候差异明显。分北部高山、中部温带和南部亚热带三个气候区。北部为高寒山区,终年积雪,最低气温可达-41℃;中部河谷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如春;南部平原常年炎热,夏季最高气温为45℃。

-尼泊尔

云南香格里拉酒店

香格里拉,又名香巴拉,意为“持福”,是佛教中的神话世界。香格里拉在哪里?世界上有香格里拉这样的地方吗?人们对此议论纷纷,大多数人认为它根本不存在,它只是一个虚幻的传说之地。

小说中的香格里拉

1933年,英国煮纺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纪实小说《消失的地平线》提到了这个地方,说它在地平线的尽头,是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冰雪世界,有金字塔形的雪峰,蓝色的高原湖泊,还有一个又深又陡的大峡谷。这里三条大河奔腾向前,此地被称为香格里拉。

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出版后,香格里拉成为各国探险家的目标,他们将印度、尼泊尔、中国和西藏的喀喇昆仑山定为搜寻区域。几十年来,探险家们去过每一个可能的或相似的地方,但没有一个人不是垂头丧气地回来的。“香格里拉在哪里?”——这几乎成了一个世界之谜。

寻找小说中香格里拉的原型

1957年,印度国家旅游局向外界宣布,位于印方克什米尔喜马拉雅冰峰下的巴尔蒂斯镇是香格里拉。1992年,尼泊尔旅游部门宣布尼泊尔边境小镇木斯塘为香格里拉原型。

西方纳西族研究之父、奥地利裔美国植物学家约瑟夫洛克博士的《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一书指出,云南丽江比其他任何地方都更像香格里拉,那里有蓝色的湖泊、宽阔的草地和宏伟的喇嘛庙。当地的雄古村也被认定为香格里拉的原型,因为发现村里有一块清朝光绪年间的石碑,上面刻着的“葛翔里拉”的字迹依然完好清晰

1997年9月25日,我国著名学者,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与民族音乐学荣誉博士,正式提出世人关注的香格里拉位于中国迪庆藏族自治州中甸县的寂地和朗格拉。玄科老师举例证明中甸的很多实景都和《消失的地平线》描述的香格里拉很像,比如巴拉更宗雪山、寂地峡、纳帕海等,而且这里还可以找到白雪皑皑的草甸和雍和宫群。

有人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如高原湖泊、古城堡、雪山峡谷等。可以在印度和西藏,甚至巴基斯坦找到。为什么肯定是云南中甸?宣科老师说,虽然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提到的雪山、草原、湖泊、峡谷,在中国的印度、西藏、云南等地确实可以找到,但只有云南中甸有书中提到的红土高原、三江并流的特征。地球上唯一的红土高原在云南,三江并流指的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但这三条河只是在中甸呈“三”字形向东流,形成了名副其实的“三江并流”奇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16737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0
下一篇2023-09-10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