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家木简介?

彭家木简介?,第1张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加木,著名植物病毒专家,1925年生,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8年任北京大学土壤系助教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技佐。1949年任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加入中国***。1961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2年该所重新组建病毒组,他任组长。

彭加木一生从事生化研究工作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担任组长后,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调研,解决了病毒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控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该组成为全国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涉猎甚广,包括柑桔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黄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蜜瓜花叶病等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柑桔黄龙病病源的研究,分离提纯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了新发现。

彭加木和新疆科研事业的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56年他参加中科院综合科学荒漠考察队第一次到了新疆,并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地区科学事业。 1962年彭加木和同事陈善川受命筹建中科院新疆分院,彭加木任分院院长后,竭智尽力,不久发展为有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土壤沙漠四个研究所的分院,并为新疆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1963年彭加木被树为"科学标兵"。

全疆干旱少雨,风沙很大,植物灾害十分严重,彭加木带领化学所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采集病害样品标本,汇集研究资料,回到实验室反复试验,先后分离提纯出了危害玉米、小麦、燕麦、甜瓜、大丽菜、苹果等的病毒,为新疆的植物病毒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局面。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写诗赞扬他:"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聘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

罗布泊位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沿的罗布洼地,自古是闻名中外的"谜地"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汉唐时代曾是富庶的楼兰古国,随着年月流逝怎么会变成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近百年来有一些中外有志之士曾希图闯入谜地,揭开谜底。热心科学考察和开发边疆资源的彭加木就成为其中一员。

彭加木第一次闯入罗布泊是在1964年,发现那里积存着丰富的盐类,生长着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使他万分惊喜,立志要揭开宝藏之谜。于是计划先从南北、东西纵横各穿越罗布泊湖盆一次,然后再绕湖盆一周勘察。根据他多次探查得到的资料,他断定该地层积存了大量的钾盐,还可能有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准备打开一条通道,对其地理地貌、动植物、水文地质、土壤及考古等学科作一次全面考察,彻底揭开祖国大地的这个千年之谜。1979年冬他又一次率考察队进入,踏勘了20多天,回来后即制订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方案》。到1980年5月初,年已55岁的彭加木,不畏艰险辛劳毅然又带队前往考察,冒着初夏沙漠地区45℃高温和干热,终于5月底自北向南纵穿罗布泊湖盆中心地带成功,创造了第一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奇迹,探索了其自然环境的面貌,为今后的综合考察打开了大门。

本来,彭加木计划从湖盆南沿出发去疏勒河下游地区考察,再绕湖盆边缘返回湖盆北岸宿营地。但因考察队严重缺水,亟待补充,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在 6月26日傍晚独自外出找水,结果迷途于茫茫沙海之中未能回来。经同行人员四处寻找毫无踪迹,不幸失踪蒙难,为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彭加木牺牲后,国务院追认他为"优秀科学家"和"革命烈士。

彭加木(1925~1980),广东番禺人。1947年在北京大学农学院任助教。1949年后进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当研究员,1979年兼任中国科学院新疆分院院长。1980年5月,他带领一支综合考察队赴新疆罗布泊考察。6月17日,彭加木独自一人到沙漠里找水,不幸被流沙吞没。

彭加木,著名植物病毒专家,1925年生,广东番禺人。1947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农业化学系。1948年任北京大学土壤系助教并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医学研究所筹备处技佐。1949年任中科院生理生化研究所助理员,助理研究员,1953年加入中国***。1961年起在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任副研究员、研究员,1972年该所重新组建病毒组,他任组长。

彭加木一生从事生化研究工作30年,在酶、蛋白质和植物病毒的研究方面,尤其是在植物病毒的研究和防治方面做出了出色的贡献。他在担任组长后,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病毒做了广泛调研,解决了病毒鉴定、病毒质粒的分离提纯抗控血清的制备等问题,使该组成为全国植物病毒研究的一支重要力量。其研究涉猎甚广,包括柑桔黄龙病、桑萎缩病、小麦丛矮病、水稻普矮病、黄矮病、大麦土传花叶病、甘薯丛枝病、哈蜜瓜花叶病等等。特别是对国际上尚未解决的柑桔黄龙病病源的研究,分离提纯了线状病毒,观察到有类菌质体的存在,而且在线状病毒质粒的细微结构问题上有了新发现。

彭加木和新疆科研事业的结缘是一次偶然的机会。1956年他参加中科院综合科学荒漠考察队第一次到了新疆,并主动要求支援边疆地区科学事业。 1962年彭加木和同事陈善川受命筹建中科院新疆分院,彭加木任分院院长后,竭智尽力,不久发展为有物理、化学、地理,生物土壤沙漠四个研究所的分院,并为新疆培养了大批科研人员。1963年彭加木被树为"科学标兵"。

全疆干旱少雨,风沙很大,植物灾害十分严重,彭加木带领化学所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调查,采集病害样品标本,汇集研究资料,回到实验室反复试验,先后分离提纯出了危害玉米、小麦、燕麦、甜瓜、大丽菜、苹果等的病毒,为新疆的植物病毒研究打开了广阔的局面。中科院院长郭沫若曾写诗赞扬他:"生龙活虎专爱国,忠心赤胆常酣战,驰聘边疆多壮志,敢叫戈壁变良田。"

罗布泊位于南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东沿的罗布洼地,自古是闻名中外的"谜地"4000年前就有人类活动,汉唐时代曾是富庶的楼兰古国,随着年月流逝怎么会变成渺无人迹的不毛之地近百年来有一些中外有志之士曾希图闯入谜地,揭开谜底。热心科学考察和开发边疆资源的彭加木就成为其中一员。

彭加木第一次闯入罗布泊是在1964年,发现那里积存着丰富的盐类,生长着各种野生动物和植物,使他万分惊喜,立志要揭开宝藏之谜。于是计划先从南北、东西纵横各穿越罗布泊湖盆一次,然后再绕湖盆一周勘察。根据他多次探查得到的资料,他断定该地层积存了大量的钾盐,还可能有稀有金属和重水等贵重资源。准备打开一条通道,对其地理地貌、动植物、水文地质、土壤及考古等学科作一次全面考察,彻底揭开祖国大地的这个千年之谜。1979年冬他又一次率考察队进入,踏勘了20多天,回来后即制订了《罗布泊洼地科学考察方案》。到1980年5月初,年已55岁的彭加木,不畏艰险辛劳毅然又带队前往考察,冒着初夏沙漠地区45℃高温和干热,终于5月底自北向南纵穿罗布泊湖盆中心地带成功,创造了第一次揭开罗布泊神秘面纱的奇迹,探索了其自然环境的面貌,为今后的综合考察打开了大门。

本来,彭加木计划从湖盆南沿出发去疏勒河下游地区考察,再绕湖盆边缘返回湖盆北岸宿营地。但因考察队严重缺水,亟待补充,他就不顾个人安危,在 6月26日傍晚独自外出找水,结果迷途于茫茫沙海之中未能回来。经同行人员四处寻找毫无踪迹,不幸失踪蒙难,为祖国的科学考察事业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

彭加木牺牲后,国务院追认他为"优秀科学家"和"革命烈士。

  《铁齿铜牙纪晓岚》饰 苏卿怜

  个人档案

  姓名:阮丹宁

  性别:女

  生日:1975年2月18日

  星座:水瓶座

  籍贯:福建周宁李墩镇

  身高:163cm

  体重:46kg

  血型:AB型

  学历:大学

  毕业院校:上海戏剧学院93级表演话剧班

  职业:演员

  工作单位:上海话剧艺术中心

  家庭成员:父、母、兄长

  特长:驾驶、骑马

  择偶要求:看得顺眼

  喜欢的衣着方式:休闲

  喜欢的颜色:黑、白

  喜欢的水果:木瓜

  喜欢的糖果:巧克力

  喜欢的**:《跳出新天地》

  喜欢的男演员:罗伯特·德尼罗

  喜欢的女演员:梅格·瑞恩

  喜欢的书籍:《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凡高传》《平凡的世界》

  喜欢的作家:茨威格

  喜欢的音乐:爵士乐

  喜欢的国家:西班牙

  [编辑本段]从艺经历

  阮丹宁,出生在一个传统的教师家庭,父母及兄长都是人民教师。1992年毕业于周宁一中(不过她不肯承认自己的故乡,非说自己是城市福州出生的)。次年,她以自身的表演天赋被福建话剧团导演看中,在数百名报考者中脱颖而出,顺利通过上海戏剧学院严格的初试、复试,成为93级话剧表演班的15名学员之一,结束了福建考生1985年后无人考入“上戏”表演专业的历史。

  当年12月,阮丹宁第一次“触电”,在上海东方电视台拍摄的电视剧《火车,在黎明到达》中,与著名影星许还山合作,饰演他的“女儿”———盲女。那是一个对于阮丹宁来是个神奇的下午,她和伙伴在观看话剧《红玫瑰,白玫瑰》,剧终人散,一对中年男女走到她的面前,原来是上海电视台的张弘、富敏夫妇。他们正在为中日合拍电视连续剧《上海人在东京》一剧苦苦寻觅女主角的合适人选。几天后,试镜“一试中的”,被他们正式选中担任该剧女主角白洁。于是,1995年3月,春暖花开的日子,阮丹宁飞向东京,和陈道明、葛优拍档,演绎了一场催人泪下的故事。从此,在上海的影视圈里升起一颗“新星”。阮丹宁扮演的白洁,通过上海电视台的黄金时间被“阿拉”认识后,知名度不断上升。不少影视导演也纷纷相约,《无花果》、《舞潮》、《神秘的罗布泊》、《相煎上海滩》等**和电视剧有她的角色;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话剧《野种》、《尊严》也“荣任”一号女主角。去年,又受中央电视台之邀,在八集电视剧《裂缝》中扮演女主角“白雪”。之后,又有幸在我国著名导演黄建新拍摄的故事片《说出你的秘密》中扮演自己喜爱的角色。

《大淖记事》中的“淖”读nào。

淖,读音nào ,意为烂泥,泥沼、湖泊、柔和。《大淖记事》中的“淖”是湖泊的意思,所以读nào。

详细释义 

[ nào ]

1、烂泥,泥沼:泥淖。污淖。淖泞(泥泞)。

2、〔淖尔〕蒙语,湖泊,如:“罗布淖尔”(即“罗布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柔和。

[ chuò ]

古同“绰”,绰约。

[ zhuō ]

姓。

扩展资料:

《大淖记事》内容

大淖边上,挑夫的女儿巧云和小锡匠十一子彼此有意,却不想巧云被玷污,接着小锡匠被打得垂死。因为这件事,乡邻之中发生一系列与世俗特异的行为,显示出宽容和祝福,仗义和关爱等人性之美。本文是对世俗的无视,还是人性的赞美?这一切是寓言,还是一场乌托邦幻梦?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大淖记事》包括《大淖记事》《邂逅》《老鲁》《看水》《七里茶坊》等名篇,皆是对汪曾祺中短篇小说多次遴选后得出的精品。从容平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

相关组词:

1、淖沙 [ nào shā ] 

表面板结下面虚软易陷的沙地。又称流沙、活沙、范河。

2、淖尔[ nào ěr ] 

湖泊(多用于地名):罗布淖尔(罗布泊,在新疆)。达里淖尔(达里泊,在内蒙古)。也译作诺尔。[蒙]。

3、淖约 [ nào yuē ] 

姿态柔美貌。淖,通“绰”;指物性柔弱;指姿态柔美的女子。

4、淖田 [ nào tián ] 

烂泥田。

5、淖糜 [ nào mí ] 

烂糊粥。

《大淖记事》中的“淖”读nào。

淖,读音nào ,意为烂泥,泥沼、湖泊、柔和。《大淖记事》中的“淖”是湖泊的意思,所以读nào。

详细释义

[ nào ]

1、烂泥,泥沼:泥淖。污淖。淖泞(泥泞)。

2、〔淖尔〕蒙语,湖泊,如:“罗布淖尔”(即“罗布泊”,在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3、柔和。

[ chuò ]

古同“绰”,绰约。

[ zhuō ]

姓。

扩展资料:

《大淖记事》内容

大淖边上,挑夫的女儿巧云和小锡匠十一子彼此有意,却不想巧云被玷污,接着小锡匠被打得垂死。因为这件事,乡邻之中发生一系列与世俗特异的行为,显示出宽容和祝福,仗义和关爱等人性之美。本文是对世俗的无视,还是人性的赞美?这一切是寓言,还是一场乌托邦幻梦?好像都是,又好像都不是。

《大淖记事》包括《大淖记事》《邂逅》《老鲁》《看水》《七里茶坊》等名篇,皆是对汪曾祺中短篇小说多次遴选后得出的精品。从容平淡,给人一种不可言说的温爱。

相关组词:

1、淖沙 [ nào shā ]

表面板结下面虚软易陷的沙地。又称流沙、活沙、范河。

2、淖尔[ nào ěr ]

湖泊(多用于地名):罗布淖尔(罗布泊,在新疆)。达里淖尔(达里泊,在内蒙古)。也译作诺尔。[蒙]。

3、淖约 [ nào yuē ]

姿态柔美貌。淖,通“绰”;指物性柔弱;指姿态柔美的女子。

4、淖田 [ nào tián ]

烂泥田。

5、淖糜 [ nào mí ]

烂糊粥。

楼兰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在多数人的心中,她很神秘,宛如一个尚未谋面、且天各一方的恋人。爱恋的感觉总是过于美好,那种浓浓的暖意、飘忽不定的相思,时刻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欲说还休。但凡喜欢浪漫的人,对楼兰的印象大抵如此,而与恋人相会的渴望就是邂逅楼兰的冲动。

历史留给现实中的楼兰

1980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楼兰的墓葬群发掘出一具距今已有3000余年的女性木乃伊。该干尸衣饰保存完整,面部轮廓清晰,高鼻深目,娟秀的脸庞隐约透露着白种人的一些特征。这就是后来被命名的“楼兰美女”,一个让我们最能感受到楼兰真切的存在。如果有幸见过楼兰美女的复原图,我想我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她清新脱俗的美丽,应该还有深深的震撼。

在漫长的历史时空长河中,3000年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而对楼兰美女的惊鸿一瞥,却留给了我们挥不去、抹不掉的记忆。一个瞬间,却成永恒。然而,我们所得到的楼兰,除了史书中只言片语的记载,剩下的仅此而已,不能不说是一种凄美的遗憾 。因为,早在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楼兰就迎来了第一批不速之客,他们就是以考古之名行盗窃之实的瑞典探险队。

瑞典探险队的头目叫斯文·赫定,他对我国文物的劫掠,丝毫不逊色于那个“盗空敦煌莫高窟”的英国考古学家马尔克·奥莱尔·斯坦因。至于斯文·赫定从楼兰古城挖走多少文物已经难已计数,总之他搬走了楼兰人所有的、完整的生活画卷。在《亚洲腹地放行记》中,斯文·赫定用深情的语言描述道:“这一定是1500年前,这座古城的最后一位居民在离开家时所开的门!”

斯文·赫定

显然,在楼兰古国消失的1500年后,斯文·赫定俨然把自己当成楼兰的“主人”。但他既不是唯一的一位,也不是最后的一位。继斯文·赫定之后的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到宣统元年(1909年)之间,先后有美国亨廷顿探险队、英国斯坦因探险队、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疯涌“造访”楼兰。他们无不空手而来,满载而归,致使楼兰古城“人去楼空”,只有那些无法搬移的残垣断壁矗立在漫漫的黄沙之中。

为什么古代总喜欢说破楼兰

“破”在这里的意思是攻破、进攻的意思,说明楼兰与中原的关系很复杂。楼兰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西汉之前还没有见著中原史书。匈奴崛起之后,武力征服西域各国,日逐王设僮仆都尉,楼兰沦为匈奴“奴仆”。

建元三年(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络曾经被匈奴赶走的月氏国,打算夹击匈奴。当张骞使团经过楼兰时,受到匈奴、楼兰、姑师等国的联合阻截,致使张骞被扣押十余年。后来,张骞虽然逃脱匈奴的羁押,辗转来到月氏国,但新任的月氏王已经不复当年先辈之勇,不愿卷入汉朝同匈奴的纷争,致使汉武帝的计划无疾而终。当张骞返回汉朝时,汉武帝已经将匈奴赶出河南地(河套平原),取得对匈奴战争的阶段性胜利。

张骞

然而,张骞第一出使西域并非一无所获,他不仅成为大汉王朝认识西域的一双眼睛,而且对于匈奴人的风土人情、军事部署、战术运用、地形地貌等有了充分的了解。因此,正是由于接下来张骞可以作为军事向导,所以汉朝在河西之战中取得优势胜利。当汉朝控制河西走廊之后,中原同西域及中亚各国的交往日益频繁起来,于是形成了闻名遐迩的“丝绸之路”。而楼兰正好处于丝绸之路的枢纽位置。结果在匈奴的唆使下,楼兰沦为了破坏丝绸之路畅通的工具,因此同汉朝的恩怨纠葛就此开始。

楼兰对抗汉朝,如同蚍蜉撼大树,并非情愿,无奈受制于匈奴的逼迫。不过,随着汉朝对西域的控制,以及匈奴势力的衰减,楼兰最终彻底归顺汉朝,并且更名为鄯善。东汉时期,班勇继父亲班超之后,继续于楼兰屯田驻守。而就在此时,楼兰的生态环境开始出现恶化。最终,河流改道,风沙骤起,楼兰古城被沙漠吞没。

东晋时期,楼兰人被迫离开家园,寻找新的生存之地。南北朝时,鄯善国被丁零人所灭。至此,楼兰正式以国家形式灭亡。隋唐时期,原丝绸之路故道被新开辟的伊吾大道代替(安西到哈密路线),所以楼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到了唐朝后期,就连史书上也没有了楼兰的一席之地。

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人们对楼兰的“叫嚣”,但凡唐朝那几位著名诗人,差不多都写过关于楼兰的诗句。而他们的诗中无一都是对楼兰“不怀好意”,比如边塞诗人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还有喝了酒就诗兴大发的李白“愿将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等等,类似这样的诗句比比皆是。

为什么要“破”楼兰?其实,一来是诗人托物言志,抒发驻守边塞的情怀;另外就是楼兰的名气之大,贯穿数百年的历史,已经成为了西部边关民族的代号。而真正的楼兰,恐怕这些诗人很少有人能见识得到。

楼兰是个什么地方

最初的楼兰位于孔雀河上游,罗布泊北岸,是一个水草丰美、绿树成荫、野兽成群的绿州。当时,孔雀河、塔里木河、车尔臣均从北向南注入罗布泊。因此,罗布泊的最大水域面积曾经达到12000平方公里,而楼兰人就曾在烟波浩渺的湖上打渔,于岸边丛林狩猎,世代繁衍生息。而这一画面应该定格于4700年之前。显然,楼兰曾经是一个“世外桃源”。

20世纪初,罗布泊还有500平方公里的水域,到了70年代已经完全干涸。而如今的罗布泊已经成为生命的禁区。有人把罗布泊比作塔里木盆地忧伤的眼睛,但眼睛里已经看不到一滴泪水,然而,我们却在还能在眼睛里看到楼兰的影子。所以,当穿越历史时间,我们可以邂逅楼兰,回到现实,楼兰只是一个美丽的梦。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1826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3
下一篇2023-09-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