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小小不过是一名歌妓,却为何她在历史上那么有名气?

苏小小不过是一名歌妓,却为何她在历史上那么有名气?,第1张

苏小小本是一个于正史无征的女子,其身世已不可考。她是一个文化想象的产物,其主要推手是南北朝以来各朝各代的文学名家。有了这些文人学士的诗文揄扬、追思,再加上民间创作和传说对她的咏赞,使得人们对苏小小产生了共通的文化记忆。于是,一个“有名于世”的苏小小便被酿成了。

苏小小的出现,最早见于南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钱唐苏小歌》,如歌中所指,苏小小是一个主动追求爱情的热情少女。到了中晚唐,她又被文人们重构成多情、坚贞的钱塘名妓。宋元至清,苏小小渐渐被颂为西湖山水文化的活的灵魂。她也从痴情的钱塘名妓最终化为才貌双全的佳人典型,从而成为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女子形象。

01 苏小小最初被描述成一个主动追求情爱的少女

南朝民歌《玉台新咏·钱唐苏小歌》言:

“妾乘油璧车,郎骑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钱唐即钱塘,油璧又作油壁。这首脍炙人口的南朝民歌,用第一人称的口吻描述了追求情爱的苏小小(“妾”)与情郎幽会的情景。

这首诗构建了一个后人向往的地方钱塘(南朝时的钱塘西湖还是一片荒村野渡)。在这里,苏小小乘着油壁车,而情郎骑着青骢马;在“西陵”(杭州西泠)的松柏树下“永结同心”。在这样一个环境中,男女的幽会定情隐喻了牝牡相诱的原始的生命激情,后世的风流传说莫不直接导源于这样一个浪漫情境。

从本质上讲,这首民歌,是艺术创造的产物,但又不是凭空虚构的,而是以客观存在的钱塘地域为基础。各种的人物及爱情故事都附加在文化记忆之中,成为记忆形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一起升华为一个符号。

这首诗歌,犹如一道闪电,为后世带来了阵阵雷声。它在借鉴其他乐府歌词的基础之上,虽然只是截取了一个简短的生活片段,却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具有母题意义般的回响,使得千百年来的文人竞相为之唱和。

02 中晚唐时期,苏小小被塑造成一个多情坚贞的名妓

苏小小诞生于西湖历史的蛮荒时期,她年华早逝的不幸遭遇和那点寄托于西陵之畔的爱情心愿景竟然沉埋了300余年。

安史之乱后,唐朝在北方实力衰落。人们因避乱、赴官、游学等原因,不断来到相对安宁和繁华的江南,同时也带来了人口、经济和文化的繁荣。加上吴越钱塘秀丽的自然山水,杭州在全国的地域优势日益凸显。随着经济、文化南移,江南风物、地方文化也不断进入到文人的视野并渗透到他们的作品中。

中晚唐的诗人主要在《钱塘苏小歌》的基础之上,通过文学想象来重构苏小小的形象她被塑造为一个“名妓”形象,且具有多情的特质。长庆初年,大诗人白居易出为杭州刺史,在他笔下,苏小小以一个天真多情的西湖少女形象复活了。他在《杂曲歌辞·杨柳枝》写道:

“苏州杨柳任君夸,更有钱塘胜馆娃。若解多情寻小小,绿杨深处是苏家。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苏家小女旧知名,杨柳风前别有情。剥条盘作银环样,卷叶吹为玉笛声。”

诗中赞美那剥条作环,卷叶吹笛的烂漫淳朴的民间少女,胜过了粉黛凝香的吴宫娇娃。白居易可算是史上吟诵苏小小次数最多的诗人。在那些诗歌中,苏小小无一例外都是“妓女”。如《和春深二十首》中的“何处春深好,春深妓女家……杭州苏小小,人道最夭斜”,《杭州春望》中的“涛声夜入伍员庙,柳色春藏苏小家”,他笔下的苏小小,风流多情令人神往。

随后,文人寻访拜祭苏小墓成为了一种“时尚”。如刘禹锡的《送裴处士应制举诗》“踏芳共登苏小墓”,权德舆的《苏小小墓》“万古荒坟在,悠然我独往”等。其中,李贺的《苏小小墓》出现得最早,也最称佳构:

“幽兰露,如啼痕。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烛,劳光彩。西陵下,风吹雨。”

《苏小小墓》为题,将古辞中的传说与《楚辞·山鬼》的意境结合起来,创造了苏小小美丽忧伤的鬼魂形象和冷艳凄清的幽冥世界。油壁车是爱情的载体,幽兰露是失望的泪眼,风裳水佩是徘徊于草茵松盖之间的身影,冷翠烛上的光焰是执著不死的爱情心愿。然而,在风吹雨打的摧折下,苏小小注定了永远忍受“无物结同心”的悲惨命运。

李贺笔下的苏小小的悲剧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感染力量,引起许多著名诗人的共鸣。他想象了苏小小与情郎幽会之后的情节,在苏小小浪漫旖旎的爱情传说中植入了“分离一守候”的悲剧因素,使苏小小在“多情”之外又增添了“坚贞”的一面;在题材内容上把对苏小小的关注从生前的风流拓展到死后的幽魂,与此同时,他把苏小小的故事引上了感伤一路。

李贺之后,张祜和温庭筠的《苏小小墓》诗,均从“离情”中彰显出她的坚贞与痴情。如温庭筠的《苏小小墓》最后四句是:

“吴公女儿腰似束,家在钱塘小江曲。一自檀郎逐便风,门前春水年年绿。”

自从与情郎分离之后,春天染绿了苏小小的思念之水,伴着钱塘小江曲,汩汩流淌,年复一年。柔情似水的她在似水流年中执着地等待,苏小小柔性的相思之情和刚性的执着精神一如她门前的流水。

苏小小的青春、爱情、生命及历史繁华的“有”,是非永恒性的存在,它终究要归于“无”。而流水在这种存在向虚无运动的过程中,突出显示了存在与时间的关系。正是借助于对流水的观照,苏小小的生命意识、人生悲剧感得到了动态性的呈露。

晚唐时期,繁华落尽,此时的怀古诗,尤其带有一种普遍的伤悼情调。比如权德舆的《苏小小墓》:

“万古荒坟在,悠然我独寻。寂寥红粉尽,冥寞黄泉深。蔓草映寒水,空郊暖夕阴。风流有佳句,吟眺一伤心”

红粉凋落,草衰水寒,空郊夕阴,面对着苏小小寂寥的荒坟,又如何叫人不伤心?“风流”二字隐约地传递出苏小小爱情或人生的相关情态,全诗弥漫着难以名状的悲剧意味。

还有徐凝的《苏小小墓》:

“古墓寒鸦噪夕阳,六朝遗恨草茫茫。水如香椽船如叶,咫尺西陵不见郎。”

古墓苍凉,六朝往事令人遗恨,痴情的苏小小终究没能等来她的情郎,诗境幽怨凄冷。

张祜《题苏小小墓》最后两句为:“不知谁共穴,徒愿结同心”,如今不知苏小小与谁共处一个墓穴,只是当年欲结同心的美好愿望已成徒劳。像张祜这类失意文人与苏小小是有着一种同病相怜的境遇的,在苏小小的爱情悲剧中不难看到他们自身落寞的影子。

作为六朝繁华与风流的象征,苏小小的青春、爱情早已随水流去,如今寂寥的荒坟沉埋的是她破碎的心灵和失败的爱情,从这个角度来说,苏小小其人与日薄西山的晚唐帝国又是何其的相似。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化象征、一个文化符号、一个文化媒介,苏小小沟通了晚唐与六朝,历史的悲剧性,在她身上展现出来。

03 宋元及至清,苏小小被塑造为西湖山水文化的活的灵魂

宋元以后,钱塘西湖进入历史上的繁盛时期,西泠古渡进一步被作为连接栖霞岭与孤山的交通要道开发出来,人们在这摆渡架桥、登山游湖,昔日“得鱼无卖处,沽酒入芦花”的荒凉被“狂客醉欹明月上,美人歌断绿云消”的热闹景象所代替,而西泠之坞的苏小墓也因之蜚声遐迩。

从宋人徐铉的“凭郎暂驻青骢马,此是钱塘苏小家”,元人杨维桢的“苏小门前花满株,苏公堤上女当垆”,到明人纪青“墓头堤上柳株株,才子佳人总姓苏”,清人黄仲则“有怨只埋苏小骨,无情不上范蠡舟”,苏小小的名字在历代有关西湖的题咏中频繁出现。

诗人们从湖畔的绿荫中辨识“处士梅花苏小松”,由断桥残雪联想起“残妆剩粉不曾消”的美女苏小,甚至将“燕子衔将春色去,纱窗几阵黄梅雨”、“梦断彩云无觅处,夜凉明月生南浦”的西湖胜景与苏小“斜插玉梳云半吐”的倩影和“妾本钱塘江上住,花开花落,不管流年渡”的精灵融为一境,失意归隐时,他们想起“乡亲苏小”,惆怅“罗袜香尘何处觅”,得意还乡后,他们重睹湖桥,幻想与苏小邂逅酬唱、款诉衷情。可见,苏小已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西湖山水、古迹和文化的活的灵魂。

苏小小影响的扩大是与宋元明清西湖文化的繁盛和整个封建文化的日渐衰落同步展开的,这个时期西湖主要扮演的是锦绣繁华销金窟和才子佳人风流地的历史角色,而整个文化取向也趋于追求封闭的精致和团圆的满足,悲剧的精神不再符合历史的氛围,苏小小艺术形象的主导倾向也发生了变异。

例如,宋代何蘧的笔记小说《春渚纪闻》创作了文士司马才仲梦遇苏小芳魂,相互慕悦、幽婚三载的爱情故事,首次用流行的才子佳人团圆模式改造了苏小的悲剧形象。

这个故事被诸如冯梦龙《情史》、张岱《西湖梦寻》、梅鼎祥《小鬼记》、《青泥莲花记》等多部小说笔记反复抄载,苏小小也以“貌绝青楼,才空上类,当时莫不施称。……芳魂不,往往花间出现”的佳人形象,获得“古今有才情者,勿问男女,皆不死也”的高度评价。

清代康熙年间,古吴墨浪子的白话小说《西泠韵迹》第一次系统地传颂了钱塘名妓苏小小的生平事迹。作者以清初西湖的生活气氛与文化特色为依据大胆想象,虚构了苏小小痴情热恋相国公子阮郁、慧眼拔识穷书生鲍仁、巧斗好色暴戾的孟现察等情节,塑造了苏小小“性慧心灵,姿容如画”,富有血性的“奇女子”形象,展现了她痴爱山水,喜欢自由,豁朗达观,慷慨侠义的性格特点和诸熟世情、洞彻人生的丰富阅历。

小说通过苏小小与西湖山水相依相亲的化入,使其在此建立起具有认同感和皈依感性质的地方感,把对苏小小的文化认同混融于西湖的地方认同之中,从而极度张扬了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最后,苏小小在向山水自然的融入中获得了某种永恒——“与西湖并传不朽”。

至此,苏小小的故事传说被改造成为才子佳人小说的经典范式,苏小小的艺术形象也在宋元旧式才子佳人的基础上充实、完善,成为才子佳人艺术世界中的一个典型形象。

总而言之,在苏小小身上,寄寓了人们从肉体到灵魂、从凡俗到高逸、从现世到青史等不同层面的理想和心理需求。因此,这一个苏小小也就最受欢迎,最广为人知,成了历史上的一个经典形象。

也难怪乾隆时期的陈树基在《西湖拾遗》中如此评价苏小小:

“古来美人不奇,美人有才则奇,美人有才尚不奇,美人有才兼有识则更奇,而且出于青楼,则奇绝矣。”

妾乘油壁车,郎跨青骢马。何处结同心,西陵松柏下。

人的一生并非是一帆风顺的,总会经历一些挫折,一些坎坷;生活也并非事事如意的,总会有阴晴圆缺,总会有酸甜苦辣。

短暂的一生也不知要经历多少次磨练,多少次蜕变,多少次初心不变,才会有破茧成蝶的那天……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变故,面对感情的挫折时,是委曲求全、自暴自弃地活着呢,还是迎难而上,不忘初心的砥砺前行?

我想,在那久远的年代,在那历史的洪流中,在南朝齐时期,有位非常有名气的女子—苏小小,她或许能告诉我们答案。

苏小小,出生于东晋官宦世家,东晋灭亡后,江南苏家流落到钱塘后,靠祖产经营,成了当地较为殷实的商人。小小自幼能书善诗,文才横溢。

历代许多文人都敬重苏小小风骨志气,不但貌美艳丽,而且聪慧多才。

苏小小如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本该在双亲温暖的爱中美丽绽放的,可是无情的现实如晴天霹雳,将她美好的生活击得粉碎。

15岁那年,父母双双离世,原本无忧的生活也因父母的离世而发生变故,这也是她后来成为歌妓的重要原因。

双亲走后,小小寄住在钱塘西泠桥畔的姨母家,靠变卖祖产度日,日子过得异常艰难。为了生活,小小不得已,当上了一名歌妓。

小小虽身为歌妓,却很知自爱,不随波逐流。虽然命运多舛,但她仍然能够迎难而上,不畏困难。骨子里有着东晋时期的一股天然傲气,一股昂扬志气。翩然游刃于繁花间,游刃于乱草中,却没有沾染一丝风尘之气,一丝世俗妖媚。

苏小小十分喜爱西湖山水,于是自制了一辆油壁车,遍游湖畔山间。由于她颇具才气,且娇小秀美,因此她的车后总有许多风流倜傥的少年跟随。父母走后,家中无人管束,如同孩子般的小小也很乐于与这些文人雅士们来往,吟诗作赋,也是一段快乐时光。

貌美且具才气的女子自然会被很多人惦记,所谓红颜薄命,往往这样的女子最终都不会很幸福。

在当时,任上江观察使的孟浪,对小小颇为仰慕,在一次因公来到钱塘时,很想见小小一面。可是身为官员的他,不好登苏小小之门,于是便派人请她来府中。

让他没想到的是,小小架子很大,不得已,动用了县衙的官威,这才得以见了小小一面。孟浪对这钱塘才女早有耳闻,为证明心中所想,决定难为她一下,便以庭外一株梅花为题,让其做诗。

不过是一首绝句,却令孟浪赞佩不已,之前对小小的怒气也被她的才气吹得烟消云散了。眼前的女子,举止优雅,言谈从容,不卑不亢,却有一股名士风流。孟浪佩服得五体投地,小小也因为此事,在钱塘的名声大振。

西泠桥畔,碧波湖水。小小在自己的这片世外桃源里,在自己的心灵净土中,坚持着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执着。她抚琴,浅唱,吟诗,人生能如此,夫复何求!

在这浪漫的国度里,在烟雨江南的青石板上,小小邂逅了少年阮郁,两人一见钟情。

美人一见面便难以忘怀,于是怀着满心的爱慕之情,阮郁登门拜访了小小。

阮郁是当朝宰相阮道之子,少年英勇,诗文精湛,文采斐然,更重要的是完全没有富家子弟的纨绔之气。

二人谈诗论文,小小被他的儒雅所打动,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两人一见如故,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从暖阳高挂到夜阑人静,这一次,阮郁留在了这片世外桃源中,没有离开。

从此,西湖边,青山间,都留下了小小与阮郁相依相偎的背影。二人的爱为西湖独有的美更带来一道别样的风景。

只可惜好景不长,半年后,阮郁在京做官的父亲突然称病,派人来催归。阮郁不得已,回到了金陵,从此杳无音讯。

谁也不曾想到,这一别,竟是永远,转身既是天涯。小小情意难忘,时时思念。她哪里知道,贵为相爷的儿子怎能与一个歌妓女子在一起,又怎能迎娶如此卑微的她?

在别后的日子里,小小将对阮郁无尽的思念都付与自己的诗词,付与自己的琴音……

阮郁婚后,在西湖断桥与小小又一次相见,可是再见已是物是人非。阮郁背叛了他俩的爱情,背叛了二人曾经的海誓山盟。

人生也许就是这样吧,总要经历了,你才能变得成熟,变得坚强。

苏小小不是鱼玄机,并没有为了李亿而葬送了自己的生命。而是通过这件事领悟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也因此而看透了人间冷暖。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此后,小小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在生活中不畏风雨,砥砺前行。她依然在诗词歌赋间,与文人墨客谈笑风声;在抚琴吟唱间,觅得一份恬静。不让乌云蒙蔽自己的双眼,不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

小小心地善良,在一个晴朗的秋天,在湖滨,她遇见了鲍仁,因盘缠不够而无法进京赶考的穷书生。

她见此人气宇不凡,谈吐高雅,并没有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叹哀怨,以后必能高中。于是主动提出帮助鲍仁,资助他进京赶考。

鲍仁感激不尽,满怀抱负地奔赴考场。次年春时,得中金榜,奉命出任滑州刺史。他感恩小小的恩情,任时顺道来钱塘看望小小家。令鲍仁意想不到的竟是小小已去,他赶上她的葬礼,鲍仁抚棺大哭。

“生于西泠,死于西泠,葬于西泠,不负一生爱好山水”,是苏小小的遗愿,山水之于小小,犹如小小之于我。

鲍仁唯依小小之遗愿,将她安葬在她所向往的地方。

自古红颜多薄命,小小年仅十九岁的人生就此划上了句号!她虽早早离去,但她不畏困难的精神,初心不变的风骨志气却久久留于人间!

苏小小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百度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千古艳说苏小小

苏小小,南朝萧齐着名歌妓,家住钱塘(今浙江杭州),常乘油碧车谁曾预料,这位倡优女子,在香魂一缕随风飘散之后,竟引起众多士人的关注,无数墨客骚人的吟诵

李绅>:“嘉兴县前有吴妓人苏小小墓,风雨之夕,或闻其上有歌咏之声”苏小小芳冢究竟在何处,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杭州西泠桥南垛,有苏小小墓题苏小小墓的对联有两幅切中肯綮,非常着名

其一为集诗联:

桃花流水杳然去,

油碧香车不在逢

上联集自唐李白>“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下联集自宋晏殊>“油碧香车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油碧车是指古代妇女所乘的以青油涂壁的轻车全联嗟喟一代美人,香消玉殒,“桃花流水”,逝而不还,“油碧香车”,难再邂逅寄寓了无限的怀恋和隽永的追思

另一幅对联是:

灯火珠帘,竟有佳人居北里

笙歌画舫,独教芳冢占西泠

北里,青楼之所,倡优聚集之地画舫,装饰华丽的游艇上联叙说生前,红灯摇曳珠帘半卷的北里,竟有才貌冠众的佳人栖居于此……

需要别的再问

<谁动了我的奶酪>读后感

漫画、卡通、寓言、童话和小人书曾让我百看不厌,此外,我也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吃过各种版本的“卡耐基”、喝过各种各样的“鸡汤”。眼前这本《谁动了我的奶酪?》似乎综合了它们所有的口味,着实叫人喜欢。

从表面看,《谁动了我的奶酪?》和其他众多装祯精美的书没大区别,只是薄了些,约4万字,写的是个可爱的寓言故事,每页都配有主人翁滑稽可爱个性鲜明的漫画形象。可就是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在欧美创造了出版业的奇迹:自1998年9月由美国普特南出版公司出版后,两年中销售2000万册,雄踞亚马逊网上书店第一名约80周,同时迅速跃居《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商业周刊》最畅销图书排行榜第一名。

书中有4个“人物”———两只小老鼠“嗅嗅”“匆匆”和两个小矮人“哼哼”“唧唧”。他们生活在一个迷宫里,奶酪是他们要追寻的东西。有一天,他们同时发现了一个储量丰富的奶酪仓库,便在其周围构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很久之后的某天,奶酪突然不见了!这个突如其来的变化使他们的心态暴露无疑:嗅嗅、匆匆随变化而动,立刻穿上始终挂在脖子上的鞋子,开始出去再寻找,并很快就找到了更新鲜更丰富的奶酪;两个小矮人哼哼和唧唧面对变化却犹豫不决,烦恼丛生,始终固守在已经消失的美好幻觉中追忆和抱怨,无法接受奶酪已经消失的残酷现实。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唧唧终于冲破了思想的束缚,穿上久置不用的跑鞋,重新进入漆黑的迷宫,并最终找到了更多更好的奶酪,而哼哼却仍在对苍天的追问中郁郁寡欢……

“奶酪”自然是个比喻,代表我们生命中的任何最想得到的东西,它可能是一份工作,也可能是金钱、爱情、幸福、健康或心灵的安宁等等。

生活在这样一个快速、多变和危机的时代,每个人都可能面临着与过去完全不同的境遇,人们时常会感到自己的“奶酪”在变化。各种外在的强烈变化和内心的冲突相互作用,使人们在各种变化中茫然无措,先是追问———到底是谁动了“我的奶酪”?然后对新的生活状况无所适从,不能正确应对并陷入困惑之中难以自拔。如果你在各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中,总耽于“失去”的痛苦、“决定”的两难、“失望”的无奈……那么生活本身就会成为一种障碍。生活的迷宫很大,你会滞留在其中一角安身立命,久了,年纪渐长,就“懒得变动”,或者是“没有勇气和激情”再去变动和追寻。

我喜欢这本书,因为它是一个可爱的故事,轻松愉快地便澄明了混沌的生活。当一位被变化所困惑的人坐在一面肮脏的镜子前,希望看清自己的真面目而不得时,《谁动了我的奶酪?》就像一位智者,用一条白毛巾从容不迫地擦去镜子上的污迹,让困惑者真正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

作者斯宾塞·约翰逊博士是美国知名的思想先锋和畅销书作家,此外,他还是一位医生、心理问题专家,也是将深刻问题简单化的高手。在他清晰洞彻当代大众心理后,便在该书中制造了一面社会普遍需要的镜子———怎样处理和面对信息时代的变化和危机。

当代的一位诗人说,“今天,全世界都需要安慰”。作者正是迎合了世界性的巨大心理需求,用一个小小的寓言打开了人们的心扉,给人带来一种内在的勇气,去直面“软心理问题”(即医学病态心理之外的个人心理问题,又叫“正常人的心理问题”)这种每个人都肯定存在的心理障碍。

世事变化本无常,《谁动了我的奶酪?》告诉我们一个最简单的应对方法,那就是把跑鞋挂在脖子上,时刻准备穿上它,在千变万化的世界里奔跑追寻。

天 下大 事 必 做 于 细

——读《细节决定成败》有感

生活的一切原本都是由细节构成的,如果一切归于有序,决定成败的必将是微苦沙粒的细节,细节的竞争才是最终和最高的竞争层面。在今天,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越来越细和专业化程度的越来越高,一个要求精细化的管理和生活时代已经到来,而汪中求先生的《细节决定成败》正是一本适应细节化时代要求而著的人生读本。

不论什么事,实际上都是由一些细节组成的。我们综观中外许多企业家的成功之道之所以能有杰出的成就,往往主要是管理层始终把细节的竞争贯彻于整个产品开发的始终的竞争即是成本的竞争,工艺、创新的竞争,也是个环节直辖市能力的竞争;从另一个层面上说,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托尔斯泰曾说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以数量而以人的浓度来衡量的。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就是能做小事情,能够抓住生活中的一些细节。海尔总裁张瑞曾说: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海尔集团严、细、实、恒“的管理风格,把细和实提到了重要的层次上,以追求工作的零缺陷,高灵敏度为目标,把管理问题控制解决在最小范围,使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逐步实现了管理的精细化,消除了企业管理的所有死角,大大降低了成本材料的消耗,使管理达到了及时、全面、有效的状况,每一个环节都能透出一丝不敬的严谨,真正做到了环环相扣、疏而不漏;而近些年不少公司的大起大落也在于,虽其规章制度不可谓不细、不严、不实,但往往说在口上,写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真所谓成为细节,败也细节,一心渴望伟大,追求伟大,伟大却了无踪影;甘于平淡,认真做好每个细节,伟大却不期而至。这也就是细节的魅力。

正如汪中求先生在书中所说的:“芸芸众生能做大事的实在太少,多数人的多数情况总还只能做一些具体的事、琐碎的事、音调的事,也许过于平淡,也许鸡毛蒜皮,但这就是工作,生活,是成就大事的不可缺少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都要注重细节,从小事做起。《细节决定成败》这部著作一方面反映了时代变化的这种趋势,另一方面书中所倡导的注重细节的精神,对于改变人们大而化之,做事粗糙的态度报导会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爱的教育》采用日记的形式,讲述一个叫安利柯的小男孩成长的故事,建记录了他一年之内在学校,家庭,社会的所见所闻,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祖国,父母,师长,朋友的真挚的爱,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文章中孩子们所表现的更多的是闪光的美德,这正是小说极力颂扬的地方小说记录了长辈们对孩子的教育和启示,附在日记后面还以第二人称写了他们呕心沥血的教子篇这本小说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陪伴一代又一代的孩子成长可以说,这是一本永远不会过时的书它用爱塑造人,引导我们永远保持一颗勇于进取而善良真诚的心,爱祖国,爱人民,同情人民的一切不幸与苦难这本书一出版就受到教育界的重视和欢迎,可以说超过了任何一种《教育学》或《教育概论》有夏先生的推崇当然是个原因,还有个更重要的原因,当时有许多教师要求冲破封建主义的束缚,而这部小说给他们塑造了一个可以让他们仿效的模型——当然,实际上体现的是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理想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就总被我们忽略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就如父母的爱,不说操劳奔波,单是往书架上新置一本孩子爱看的书,一有咳嗽,药片就摆放在眼前,临睡前不忘再看一眼孩子,就是我们需要张开双臂才能拥抱的深深的爱当我们陷入困境,没人支持,是父母依然陪在身边,晚上不忘叮嘱一句:早点睡读了安利柯的故事,我认识到天下父母都有一颗深爱子女的心安利柯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如果说爱是一次旅游,也许有人会有异议但爱正是没有尽头的,愉快的旅游就像生活,如果把生活看成一次服刑,人们为了某一天刑满释放,得到超脱而干沉重的活儿;那么这样的生活必将使人痛苦厌倦反之,把生活看成旅游,一路上边走边看,就会很轻松,每天也会有因对新东西的感悟,学习而充实起来于是,就想继续走下去,甚至投入热情,不在乎它将持续多久这时候,这种情怀已升华为一种爱,一种对于生活的爱读《爱的教育》,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我走入安利柯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如果爱是奔腾的热血,是跳跃的心灵,那么,我认为这就是对于国家的崇高的爱也许它听起来很"口号",但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人,这种爱应牢牢植入我们的心田当读到安利柯描绘的一幅幅意大利人民为国炸断了双腿,淋弹死守家园的动人场面时,我不禁想到我们祖国大地上也曾浸透了中华儿女的血同样是为了自己国家的光明,同样可以抛弃一切地厮拼,我被这至高无上的爱的境界折服我不需为祖国抛头颅了,但祖国需要我们的还有很多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转眼间,我们离开《爱的教育》所记载的那个年代已经很久了,但是"爱"这种教育的方式却永远不应该远离我们,特别是远离我们这些教育战线上的工作者我们要全身心的去爱我们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他们的成长,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而欣慰,用爱的泉水去滋润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让孩子们沐浴在爱的阳光中,自由,健康的成长!

《爱的教育》中,把爱比成很多东西,确是这样又不仅仅是这些我想,"爱是什么"不会有明确的答案,但我已经完成了对于爱的思考——爱是博大的,无穷的,伟大的力量是教育中所不能缺少的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那一夜的思念在不停的跳转

回忆起那时并不遗憾

那时候的快乐

那时候的甜

慢慢品味找到了幸福点

我谢谢你的情

谢谢你的爱

记忆思念已融入那无尽的天蓝

我想到你的爱

想到你对白

完美的邂逅 不代表可以重来

你给我的爱让我怎么去体验

这时候的我无知多了一点

你的温柔 我的倔强

最后分手在那一个夏天

装作不在意 掩面却哭泣

黑色夜空里没了星星的点滴

凄凄沥沥 无法呼吸

冷冷清清 想要忘记

零碎的记忆拼凑不成画面

我心里的话你可能没听见

知道那种挣扎难过

为何不能体谅我一点点

我们相隔一天

我们相隔一年

距离产生的是感情的消散

我们相隔一天

我们相隔一年

我们相隔相隔相隔一瞬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488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