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原文_翻译及赏析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原文_翻译及赏析,第1张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唐代·杜牧《长安秋望》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秋天地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楼阁倚在经霜的树林外,天空如明镜无纤云一毫。

峻拔的南山与清爽秋色,气势互不相让两两争高?

鉴赏

这是一曲高秋的赞歌。题为“长安秋望”,重点却并不在最后的那个“望”字,而是赞美远望中的长安秋色。“秋”的风貌才是诗人要表现的直接对象。

首句点出“望”的立足点。“楼倚霜树外”的“倚”,是倚立的意思,重在强调自己所登的高楼巍然屹立的姿态;“外”,是“上”的意思。秋天经霜后的树,多半木叶黄落,越发显出它的高耸挺拔,而楼又高出霜树之上,在这样一个立足点上,方能纵览长安高秋景物的全局,充分领略它的高远澄洁之美。所以这一句实际上是全诗的出发点和基础,没有它,也就没有“望”中所见的一切。

次句写望中所见的天宇。“镜天无一毫”,是说天空明净澄洁得象一面纤尘不染的镜子,没有一丝阴翳云彩。这正是秋日天宇的典型特征。这种澄洁明净到近乎虚空的天色,又进一步表现了秋空的高远寥廓,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当时那种心旷神怡的感受和高远澄净的心境。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第三句转笔写到远望中的终南山。将它和“秋色”相比,说远望中的南山,它那峻拔入云的气势,象是要和高远无际的秋色一赛高低。

南山是具体有形的个别事物,而“秋色”却是抽象虚泛的,是许多带有秋天景物特点的具体事物的集合与概括,二者似乎不好比拟。而此诗却别出心裁地用南山衬托秋色。秋色是很难描写的,它存在于秋天的所有景物里,而且不同的作者对秋色有不同的观赏角度和感受,有的取其凄清萧瑟,有的取其明净澄洁,有的取其高远寥廓。这首诗的作者显然偏于欣赏秋色之高远无极,这是从前两句的描写中可以明显看出的。但秋之“高”却很难形容尽致(在这一点上,和写秋之“凄”、之“清”很不相同),特别是它那种高远无极的气势更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在这种情况下,以实托虚便成为有效的艺术手段。具体有形的南山,衬托出了抽象虚泛的秋色,诗人通过“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的诗句,不但能具体地表现出“秋色”之“高”,而且写出了它的气势、精神和性格。

这首诗的好处,还在于它在写出长安高秋景色的同时写出了诗人的精神性格。它更接近于写意画。高远、寥廓、明净的秋色,实际上也正是诗人胸怀的象征与外化。特别是诗的末句,赋予南山与秋色一种峻拔向上的动态,这就更鲜明地表现出了诗人的性格气质,也使全诗在跃动的气势中结束,留下了充分的想像余地。

创作背景 此诗作年难确定,以大中四年(850)杜牧在长安,且多咏长安景色,故应是诗人晚年居住在长安所作。大中四年(850年),他被升为吏部员外郎。但是杜牧仍然多次请求外放湖州刺史,连上三启,终于应允了他的要求。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杜牧

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早是他乡值早秋,江亭明月带江流。 最爱芦花经雨后,一蓬烟火饭鱼船。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凄恻近长沙,地僻秋将尽。 浓雾知秋晨气润,薄云遮日午阴凉,不须飞盖护戎装。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千里江山昨梦非,转眼秋光如许。 残萤栖玉露,早雁拂金河。 五原秋草绿,胡马一何骄。 寒山几堵,风低削碎中原路,秋空一碧无今古。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五代·李煜《谢新恩·冉冉秋光留不住》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冉冉秋光留不住,满阶红叶暮。

又是过重阳,台榭登临处,茱萸香坠。

紫菊气,飘庭户,晚烟笼细雨。

雍雍新雁咽寒声,愁恨年年长相似。 秋天 , 重阳节悲秋 注释 ①这首词据《历代诗余》注:“单调,五十一字,止李煜一首,不分前后段,存以备体。”刘继增《南唐二主词笺》中也说它:“既不分段,亦不类本调,而他调亦无有似此填者。”而依《词律拾遗》则作“补调”,其注曰:“此词不分前后迭,疑有脱误。叶本(叶申芗《天籁轩词谱》)于‘处’字分段。”依此说。

②冉(rǎn)冉:慢慢地、渐渐地,这里形容时光渐渐地流逝。秋光:秋天的时光。

③红叶:枫、槭等树的叶子到秋天都变成了红色,统称红叶。这里指飘落的枯叶。

④重阳:节日名。古人以九为阳数,因此农历九月初九称为“重九”或“重阳”。魏晋以后,习俗为这一天登高游宴。

⑤台:高而上平的建筑物,供观察眺望用。榭(xiè):建筑在高土台上的敞屋,多为游观之所。台榭,台和榭,也泛指楼台等建筑物。登临处:指登高望远的地方。

⑥茱(zhū)萸(yú):植物名,香味浓烈,可入药。中国古代有在重阳节佩戴茱萸以去邪辟恶的风俗。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有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香坠:装有香料的坠子。坠,一种从上下挂的装饰品。

⑦紫菊气飘庭户:全句意思是,紫菊的香气飘散在庭户中。

⑧笼:笼罩。

⑨雝(yōng)雝:雝,同鈤,鸟的和鸣声。咽寒声:咽,呜咽。寒声,战栗、悲凉的声音。

⑩似:《词律拾遗》、《历代诗余》中作“侣”。 赏析

这首词从重阳习俗写作者的秋愁。词的上片和下片浑然一体,确实不好明确分开。词的开头二句先写“秋光留不住”,首先就为全词定下了悲愁叹惋的基调。作者在词里的景物描写很充分,从“红叶”满阶到“重阳”登高,既有“茱萸香坠”,也有“紫菊气飘”,时看“晚烟笼细雨”,时闻“新雁咽寒声”。这些景物描写,虽然也有些许欢乐热闹的,如重阳登高,佩茱萸以驱邪等,但更多的却是“红叶”、“晚烟”、“细雨”、“新雁”等引人怅恨的凄冷景象,再加上作者有意点染的“暮”、“咽”等情状,一幅晚秋的悲凉气氛便笼罩了全篇,也十分自然地引出“愁恨年年长相似”的哀叹和感慨。

李煜,五代十国时南唐国君,961年-975年在位,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隐、莲峰居士。汉族,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唐元宗李璟第六子,于宋建隆二年(961年)继位,史称李后主。开宝八年,宋军破南唐都城,李煜降宋,被俘至汴京,封为右千牛卫上将军、违命侯。后因作感怀故国的名词《虞美人》而被宋太宗毒死。李煜虽不通政治,但其艺术才华却非凡。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乌夜啼》等词。在政治上失败的李煜,却在词坛上留下了不朽的篇章,被称为“千古词帝”。

李煜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榈庭多落叶,慨然知已秋。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凤凋碧柳愁眉淡,露染黄花笑靥深。 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 十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 闲鹭栖常早,秋花落更迟。 明岁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 萋萋芳草小楼西,云压雁声低。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塞上秋风鼓角,城头落日旌旗。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唐代·宋之问《始安秋日》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桂林风景异,秋似洛阳春。

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

卷云山角戢,碎石水磷磷。

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沦。

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 秋天景点 鉴赏

公元710年(景云元年),唐睿宗即位,因为宋之问曾依附张易之、武三思,而将他贬至钦州(今广西钦州市)。这是他第二次被贬岭南。《始安秋日》这首诗就是他前往钦州途经桂林时所写的。《旧唐书》说他“再被窜谪,经途江岭,所有篇咏传播远近。”《始安秋日》就是当时广为流传的一首排律。

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岭南物候的特征,起句就开门见山地直陈其对桂林的独特感受。次句点题并阐述上句“风景异”的内容:“秋似洛阳春”。洛阳的春日究竟怎样,诗人没有明说,但这是人们所熟悉的,杨柳新绿,繁花似锦,莺歌燕语。仅“洛阳春”三个字就道尽了桂林秋色佳。这句诗写得既概括又具体,简洁而饶有韵味。紧接着的两句诗写得更新颖奇警,“晚霁江天好,分明愁杀人”。在这傍晚时分,雨过天晴,斜阳余辉倾洒江中,江天虽美非故土,只能使离人更加愁肠欲断。“分明”二字活泼了句意,使江天人格化,江天好像是有意恼人的。“卷云山角戢角戢,碎石水磷磷”,晚风袭来,云雾飞卷而去,山峰忽隐忽现,如同兽的角尖在角戢角戢钻动;江水清沏得可以看见底下的小石子,江水在石间穿梭,发出磷磷的声音,悦耳动听。像这样朴实生动的描写,已脱尽了绮靡之气。

自第七八句起,便转入述志感怀。“世业事黄老,妙年孤隐沧”,黄老,道家祖黄帝老子,故称道家之言为黄老。赞美隐士研习黄帝老子的学说,脱尘出俗,能悠游世事之外。宋之问早年曾学道,在陆浑山庄隐居过。这里言外之意很有些悔恨自己未能坚持隐居,热心仕途混迹官场,以致弄到“迁窜极炎鄙”,“百越去断魂”的地步。他一贬再贬终至流放,于是才产生了不如归隐的思想。他在这次流放途中写的《自洪府舟行直书其事》中说道:“妙年拙自晦,皎洁弄文史。谬辱紫泥书,挥翰青云里。事往每增伤,宠来常誓止。铭骨怀报称,逆鳞让金紫。安位衅潜搆,退耕祸犹起。栖岩实吾策,触藩诚内耻。”暗示自己欲进不得,欲退不能,心中感到羞耻。宦海的沉浮,他已经深有体会了。“归欤卧沧海,何物贵吾身”,表现的是急欲隐归的心理。意思是:说归去吧,到那海岛上远离尘世,寄情沧海,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自己的生命更贵重呢?上句感叹,下句反诘,深沉有力,蕴含着无限辛酸和无奈。眼前美好的桂林山水,只能更增添他的烦恼和感伤。不久,他被勒令自杀。《旧唐书》说他“先天中,赐死于徙所”。《新唐书》说他“赐死桂林”,情节十分凄惨:“之问得诏震汗,东西步,不引决。祖雍请使者曰‘之问有妻子,幸听决’。使者许之,而之问慌悸不能处家事。祖雍怒曰:‘与公俱负国家当死,奈何迟回邪?’乃饮食洗沐就死。”可见这一次的被流放,诗人早已预感到凶多吉少了。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宋之问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弓背霞明剑照霜,秋风走马出咸阳。 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秋至捣罗纨,泪满未能开。 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最伤情、送客咸阳,佩结西风怨。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 古戍三秋雁,高台万木风。 星河秋一雁,砧杵夜千家。 玉人垂钓理纤钩。月明池阁夜来秋。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 求得人间成小会,试把金尊傍菊丛。

  01江上吟

 李白(唐)

 木兰之ど程闹郏玉箫金管坐两头。

 美酒尊中置千斛,载妓随波任去留。

 仙人有待乘黄鹤,海客无心随白鸥。

 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洲。

 功名富贵若长在,汉水亦应西北流。

  02笑歌行

 李白(唐)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曲如钩,古人知尔封公侯。

 君不见直如弦,古人知尔死道边。

 张仪所以只掉三寸舌,苏秦所以不垦二顷田。

 笑矣乎,笑矣乎。

 君不见沧浪老人歌一曲,还道沧浪濯吾足。

 平生不解谋此身,虚作离骚遣人读。

 笑矣乎,笑矣乎。

 赵有豫让楚屈平,卖身买得千年名。

 巢由洗耳有何益,夷齐饿死终无成。

 君爱身后名,我爱眼前酒。

 饮酒眼前乐,虚名何处有。

 男儿穷通当有时,曲腰向君君不知。

 猛虎不看几上肉,洪炉不铸囊中锥。

 笑矣乎,笑矣乎。

 宁武子,朱买臣,扣角行歌背负薪。

 今日逢君君不识,岂得不如佯狂人。

  03祠南夕望

 杜甫(唐)

 百丈牵江色,孤舟泛日斜。兴来犹杖履,月断更云沙。

 山鬼迷春竹,湘娥倚暮花。湖南清绝地,万古一长嗟。

  04端午

 文秀(唐)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05题屈原祠

 (唐)洪州将军

 苍藤古木几经春,旧祀蔡眯∷滨。行客谩陈三酎酒,大夫元是独醒人。

  06屈原庙

 (唐)崔涂

 谗胜祸难防,沈冤信可伤。

 本图安楚国,不是怨怀王。

 庙古碑无字,洲晴葸有香。

 独醒人尚笑,谁与奠椒浆。

  07春秋战国门屈原

 (唐)周昙

 满朝皆醉不容醒,众浊如何拟独清。江上流人真浪死,谁知浸润误深诚。

  08夜闻江南人家赛神,因题即事

 (唐)李嘉v

 南方*祀古风俗,楚妪解唱迎神曲。

 锵锵铜鼓芦叶深, 寂寂琼筵江水绿。

 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

 帝女凌空下湘岸,番君隔浦向尧山。

 月隐回塘犹自舞, 一门依倚神之祜。

 韩康灵药不复求,扁鹊医方曾莫睹。

 逐客临江空自悲,月明流水无已时。

 听此迎神送神曲,携觞欲吊屈原祠。

  09酬皇甫十六侍御曾见寄(此公时贬舒州司马)

 (唐)李嘉v

 自顾衰容累玉除,忽承优诏赴铜鱼。

 江头鸟避青旄节,城里人迎露网车。

 长沙地近悲才子,古郡山多忆旧庐。

 更枉新诗思何苦,离骚愁处亦无如。

  10五丝

 (唐)褚朝阳

 越人传楚俗,截竹竞萦丝。

 水底深休也,日中还贺之。

 章施文胜质,列匹美于姬。

 锦绣侔新段,羔羊寝旧诗。

 但夸端午节,谁荐屈原祠。

 把酒时伸奠,汨罗空远而。

  11涉沅潇

 (唐)李绅

 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波浪深。

 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

 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长号。

 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沈泉骨。

 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暄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

 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

 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

  12题武关

 (唐)杜牧

 碧溪留我武关东,一笑怀王迹自穷。郑袖娇娆酣似醉,屈原憔悴去如蓬。

 山墙谷堑依然在,弱吐强吞尽已空。今日圣神家四海,戍旗长卷夕阳中。

  13太和初靖恭里感事

 (唐)许浑

 清湘吊屈原,垂泪撷O蘩。谤起乘轩鹤,机沉在槛猿。

 乾坤三事贵,华夏一夫冤。宁有唐虞世,心知不为言。

  14夜泊湘江

 (唐)于武陵

 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

 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

 关于描写纪念屈原的唐诗50首集锦赏析关于描写纪念屈原的唐诗50首集锦赏析

  15归山作

 (唐)护国

 喧静各有路,偶随心所安。纵然在朝市,终不忘林峦。

 四皓将拂衣,二疏能挂冠。窗前隐逸传,每日三时看。

 靳尚那可论,屈原亦可叹。至今黄泉下,名及青云端。

 松牖见初月,花间礼古坛。何处论心怀,世上空漫漫。

  16湘川怀古

 (唐)清江

 潇湘连汨罗,复对九嶷河。浪势屈原冢,竹声渔父歌。

 地荒征骑少,天暖浴禽多。脉脉东流水,古今同奈何。

  17赋

 (唐)李峤

 布义孙卿子,登高楚屈平。铜台初下笔,乐观正飞缨。

 乍有凌云势,时闻掷地声。造端长体物,无复大夫名。

  18听弹沈湘

 (唐)雍裕之

 贾谊投文吊屈平,瑶琴能写此时情。

 秋风一奏沈湘曲,流水千年作恨声。

  19芳草

 (唐)黄滔

 泽国多芳草,年年长自春。应从屈平后,更苦不归人。

  20古意二首(拟陈拾遗)

 (唐)孙A

 其一

 屈子生楚国,七雄知其材。介洁世不容,迹合藏蒿莱。

 道废固命也,瓢饮亦贤哉!何事葬江水,空使后人哀。

  21续幽愤

 (唐)曹邺

 繁霜作阴起,朱火乘夕发。清昼冷无光,兰膏坐销歇。

 惟公执天宪,身是台中杰。一逐楚大夫,何人为君雪。

 匆匆鬼方路,不许辞双阙。过门似他乡,举趾如遗辙。

 八月黄草生,洪涛入云热。危魂没太行,客吊空骨节。

 千年瘴江水,恨声流不绝。

  22三闾大夫

 (唐)刘威

 三闾一去湘山老,烟水悠悠痛古今。青史已书殷鉴在,

 词人劳咏楚江深。竹移低影潜贞节,月入中流洗恨心。

 再引离骚见微旨,肯教渔父会升沈。

  23招屈亭

 (唐)汪遵

 三闾溺处杀怀王,感得荆人尽缟裳。

 招屈亭边两重恨,远天秋色暮苍苍。

  24屈祠

 (唐)汪遵

 不肯迂回入醉乡,乍吞忠梗没沧浪。

 至今祠畔猿啼月,了了犹疑恨楚王。

  25渔父

 (唐)汪遵

 棹月眠流处处通,绿蓑苇带混元风。

 灵均说尽孤高事,全与逍遥意不同。

  26三闾庙

 (唐)汪遵

 为嫌朝野尽陶陶,不觉官高怨亦高。

 憔悴莫酬渔父笑,浪交千载咏离骚。

  27过鄂州

 (唐)鱼玄机

 柳拂兰桡花满枝,石城城下暮帆迟。折牌峰上三闾墓,远火山头五马旗。

 白雪调高题旧寺,阳春歌在换新词。莫愁魂逐清江去,空使行人万首诗。

  28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灵均何年歌已矣,

 哀谣振楫从此起。杨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G鬣动,EX饮河形影联。刺史临流褰翠帏,

 揭竿命爵分雄雌。先鸣馀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风俗如狂重此时,

 纵观云委江之湄。彩缂邪墩镇允遥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东注。

  29湘弦怨

 (唐)孟郊

 昧者理芳草,蒿兰同一锄。狂飙怒秋林,曲直同一枯。

 嘉木忌深蠹,哲人悲巧诬。灵均入回流,靳尚为良谟。

 我愿分众泉,清浊各异渠。我愿分众巢,枭鸾相远居。

 此志谅难保,此情竟何如。湘弦少知音,孤响空踟蹰

  30楚竹吟酬卢虔端公见和湘弦怨

 (唐)孟郊

 握中有新声,楚竹人未闻。识音者谓谁,清夜吹赠君。

 昔为潇湘引,曾动潇湘云。一叫凤改听,再惊鹤失群。

 江花匪秋落,山日当昼曛。众浊响杂沓,孤清思氛氲。

 欲知怨有形,愿向明月分。一掬灵均泪,千年湘水文。

  31旅次湘沅有怀灵均

 (唐)孟郊

 分拙多感激,久游遵长途。经过湘水源,怀古方踟蹰。

 旧称楚灵均,此处殒忠躯。侧聆故老言,遂得旌贤愚。

 名参君子场,行为小人儒。骚文f贞亮,体物情崎岖。

 三黜有愠色,即非贤哲模。五十爵高秩,谬膺从大夫。

 胸襟积忧愁,容鬓复凋枯。死为不吊鬼,生作猜谤徒。

 吟泽洁其身,忠节宁见输。怀沙灭其性,孝行焉能俱。

 且闻善称君,一何善自殊。且闻过称己,一何过不渝。

 悠哉风土人,角黍投川隅。相传历千祀,哀悼延八区。

 如今圣明朝,养育无羁孤。君臣逸雍熙,德化盈纷敷。

 巾车徇前侣,白日犹昆吾。寄君臣子心,戒此真良图。

  32读史五首

 (唐)白居易

 其一

 楚怀放灵均,国政亦荒*。彷徨未忍决,绕泽行悲吟。

 汉文疑贾生,谪置湘之阴。是时刑方措,此去难为心。

 士生一代间,谁不有浮沉。良时真可惜,乱世何足钦。

 乃知汨罗恨,未抵长沙深。

  33偶然二首

 (唐)其一

 楚怀邪乱灵均直,放弃合宜何恻恻。汉文明圣贾生贤,

 谪向长沙堪叹息。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犹差忒。

 月离于毕合滂沱,有时不雨何能测。

  34和万州杨使君四绝句。竞渡

 (唐)白居易

 竞渡相传为汨罗,不能止遏意无他。

 自经放逐来憔悴,能校灵均死几多。

  35浙西李尚书奏毁*昏庙

 (唐)徐凝

 传闻废*祀,万里静山陂。欲慰灵均恨,先烧靳尚祠

  36湖中古愁三首(其二)

 (唐)李群玉

 昔我睹云梦,穷秋经汨罗。灵均竟不返,怨气成微波。

 奠桂开古祠,朦胧入幽萝。落日潇湘上,凄凉吟九歌。

  37竞渡时在湖外偶为成章

 (唐)李群玉

 雷奔电逝三千儿,彩舟画楫射初晖。喧江雷鼓鳞甲动,三十六龙衔浪飞。

 灵均昔日投湘死,千古沉魂在湘水。绿草斜烟日暮时,笛声幽远愁江鬼。

  38咏史诗。武关

 (唐)胡曾

 战国相持竟不休,武关才掩楚王忧。

 出门若取灵均语,岂作咸阳一死囚。

  39南游

 (唐)郑谷

 凄凉怀古意,湘浦吊灵均。故国经新岁,扁舟寄病身。

 山城多晓瘴,泽国少晴春。渐远无相识,青梅独向人。

  40旅中送迁客

 (唐)吴融

 天南不可去,君去吊灵均。落日青山路,秋风白发人。

 言危无继者,道在有明神。满目尽胡越,平生何处陈。

  41灵均

 (唐)黄滔

 莫问灵均昔日游,江篱春尽岸枫秋。

 至今此事何人雪,月照楚山湘水流。

  42吊灵均词

 (唐)皎然

 昧天道兮有无,听汨渚兮踌躇。期灵均兮若存,问神理兮何如。

 愿君精兮为月,出孤影兮示予。天独何兮有君,君在万兮不群。

 既冰心兮皎洁,上问天兮胡不闻。

 天不闻,神莫睹,若云冥冥兮雷霆怒,萧条杳眇兮馀草莽。

 古山春兮为谁,今猿哀兮何思。风激烈兮楚竹死,国殇人悲兮雨tt。

 雨tt兮望君时,光茫荡漾兮化为水,万古忠贞兮徒尔为。

 关于描写纪念屈原的唐诗50首集锦赏析古诗词鉴赏

  43读离骚经

 (唐)贯休

 湘江滨,湘江滨,兰红芷白波如银,终须一去呼湘君。

 问湘神,云中君,不知何以交灵均。我恐湘江之鱼兮,

 死后尽为人。曾食灵均之肉兮,个个为忠臣。

 又想灵均之骨兮终不曲。千年波底色如玉,

 谁能入水少取得,香沐函题贡上国。贡上国,

 即全胜和璞悬璃,垂棘结绿。

  44南楚怀古

 (唐)刘长卿

 南国久芜没,我来空郁陶。君看章华宫,处处生蓬蒿。

 但见陵与谷,岂知贤与豪。精魂托古木,宝剑捐江皋。

 倚棹下晴景,回舟随晚涛。碧云暮寥落,湖上秋天高。

 往事那堪问,此心徒自劳。独馀湘水上,千载闻离骚。

  45离骚

 (唐)陆龟蒙

 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46端午日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

 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头白,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47溪夜宴诗(屈大夫歌)

 (唐)水神

 凤NN以降瑞兮,患山鸡之杂飞。玉温温以呈器兮,

 因QQ之争辉。当侯门之四辟兮,嘉谟之重扉。

 既瑞器而无庸兮,宜昏暗之相微。徒刳石以为舟兮,

 顾沿流而志违。将刻木而作羽兮,与超腾之理非。

 矜孑孑于空江兮,靡群援之可依。血淋淋而滂流兮,

 顾江鱼之腹而将归。西风萧萧兮湘水悠悠,

 白芷芳歇兮江蓠秋。日兮川云收,棹四起兮悲风幽。

 羁魂汩没兮我名永浮,碧波虽涸兮厥誉长流。

 向使甘言盛行于曩昔,岂今日居君王之座头。

 是知贪名徇禄而随世磨灭者,虽正寝之死乎无得与吾俦。

 当鼎足之嘉会兮,获周旋于君侯。雕盘玉豆兮罗珍羞,

 金卮琼匈夥较壮辍8倚葱馁飧枰磺,无诮余持杯以淹留。

  48吊灵均

 (唐)王鲁复

 万古汨罗深,骚人道不沉。明明唐日月,应见楚臣心。

  49谒三闾庙

 (唐)窦常

 君非三谏寤,礼许一身逃。自树终天戚,何裨事主劳。

 众鱼应饵骨,多士尽J糟。有客椒浆奠,文衰不继骚。

  50过三闾庙

 (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宋怨何深。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清代·纳兰性德《南乡子·秋暮村居》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 试上小楼极目望,高低。一片烟笼十里陂。

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 秋天 , 田园 , 写景写狗古诗18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寒冷的溪上飘满红色落叶,一路上山林寂静无人,树木整齐划一。试着登上小楼极目远眺,群山高低连绵。十里山坡,一片烟雾笼罩。

狗吠声夹杂着鸡鸣,灯光闪烁,找不到回去的路。沿着横亘之山而行,忽远忽近,时东时西。家在秋冬的林木深处,正孤独地关着门儿。

赏析

该词先叙去“村居”的路上所见:“红叶满寒溪,一路空山万木齐。”这也是《秋暮村居》的第一个画面:它由“红叶”、“寒溪”、“空山”和“万木”构成。接下来是《秋暮村居》的第二个画面,第二个画面形成了三个小层次:

一、 “一片烟笼十里陂。”这里“陂”是一个关键字。 对这个词,注释者都解释为:“池塘”,或者是“积水,指池塘湖泊”。其实,这一句“望”的是远处,又是在“烟笼”的情境下“望”的,所以眼中的景象不是很分明:有池塘,有水边或者水岸,有山坡或者斜坡。这画面虽然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同时也为下一个层次的推出,提供了极佳的背景。

二、“吠犬杂鸣鸡,灯火荧荧归路迷。”这一句整合了陶渊明的“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两句。其中,“吠”、“鸣”声把词人从远处拉到了眼前:狗叫声和鸡叫声此起彼伏或者同时并发。但是这“鸡鸣狗吠”(或“鸡犬相闻”),并不是这种现实情状,词人可能更把它当乍一种情趣的寄托,一种精神的追求。

三、“乍逐横山时近远,东西。家在寒林独掩扉。”在“相低昂”而悠悠的“钟梵”声里,目光又投向了“村居”的远山,可能由于那“一片烟”,也可能是视觉的灵动或者思绪的变幻,横著的远山竟然时而“近远”延缩,时而“东西”变换,可是那“在寒林”的人家,柴扉“独掩”,并没有随着远山的变幻而变换。这“东西”是“东方与西方”和“东边与西边”的空间方位,这个远山变幻而柴扉“独掩”层面的画意,令读者明白词人需要的就是“独掩”的与世隔绝那份淡定。

把第二个画面细分为三个层面来抒写,来解读,这是为了抒写、解读的方便,其实这三个层面是有内在的逻辑性的:有次第展开的景随望而布的客观性,情感随景的变换而变幻的主观性,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第一个画面的情感基调是萧瑟、忧愁,而第二个画面则是淡雅、欣赏。这样是为了表达的别致而独特:要去“秋暮村居”就是为了闲适,路上所见却非如愿,是那么的萧瑟、忧愁,这是一变;登楼所望则由迷濛开始,这是顺承,接着核心的“秋暮村居”图,终于得到了“吠犬杂鸣鸡”的陶式闲适,满足了预期的意愿,这是二变;再是从变幻的远山到柴扉“独掩”,这是第三变。

创作背景 词人一路行来,空山寂寥,万木萧索,红叶满溪,便登楼眺望,暮色苍茫,有感而发,于是写下这首词,旨在描绘暮秋时节山耙的景象及当时的体验。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纳兰性德

秋声带叶萧萧落,莫响城头角!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梅定妒,菊应羞。画阑开处冠中秋。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晓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园中最上春。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青天蜀道难,红叶吴江冷。 调角断清秋,征人倚戍楼。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是天外空汗漫,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日暮秋烟起,萧萧枫树林。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 https://hunlipic.com/lianai/825989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4
下一篇 2023-09-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