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古厝的文物研究

闽南古厝的文物研究,第1张

闽南古厝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古厝的传承中,“红砖文化”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红砖文化”不止是闽南古厝建筑特色的发展与成就的概括,更多的是闽南人坚韧、开朗、沉稳、豁达的性格,睿智、温良、自省、拼搏的特质以及务实、进取、勇敢、奋斗的作风的概括。“红砖文化”是与闽南人民的精神世界相连接的文化,是闽南人民繁衍壮大,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这种文化,不仅是闽南人的瑰宝,更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瑰宝。

闽南古厝以“官式大厝”为主,故又名“皇宫起”。在不少地区,又名“红砖厝”。它形似殿宇,富丽堂皇,是中国古民居的典型。它的主要特征是,前埕后厝,坐北朝南,三或五开间加双护厝,红砖白石墙体,硬山式屋顶和双翘燕尾脊。

闽南民居从建筑形式的角度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

闽南古厝的建筑特点是以白色花岗岩做台基阶石,其上大量使用红砖红瓦构建屋子主体,屋顶多为两端微翘的燕尾脊,壁、廊、脊等细部装饰十分精致。

“光厅暗屋”为闽南古厝的布局特点。中间厅堂宽敞明亮,为奉祀祖先、神明及会客的场所。厅堂后壁多用可开启折合的大扇木门隔成,平时闭合与后轩分开。后轩可布置成小书斋,遇有贵客要事,也可延入后轩密谈。有事时,可把大扇木门打开,把厅堂与后轩合并为一,增大活动空间。

扩展资料:

闽南古厝为在闽南一带的传统民居,在闽南语里,“厝”是房子,红砖厝就是用红砖盖的房子,也是闽南最有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

闽南古厝主要分布在福建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莆田市及其所辖的泉港、德化、永春、安溪、南安、惠安、晋江、石狮、南靖、平和、云霄、诏安、东山、漳浦、龙海、华安、长泰等地。各地古厝总体相似,但部分细节不尽相同。

凤凰网——中国传统建筑闽南古厝的建筑艺术

1、老范志大厝

老范志大厝位于泉州市南俊巷东侧,前为九一街,后为桂坛巷。桂坛巷因有一座桂坛宫而得名;另一说法是该巷位于清源书院南畔,在早期的科举时代,中举登科折桂,书院乃举子云集之处,借喻举子登坛折桂之意,故巷取“桂坛”为名。

老范志大厝厝主吴亦飞,乾隆年间晋江人,本系教书先生,后改业经营中成药神曲,取义范仲淹名言“不为贤相,当为良医”和“先忧后乐”为志而起店名曰“范志”。从开张始即生意兴隆,尤以左宗棠征服回疆一役中,范志神曲最显功效,于是购服者大增,竟成巨富,遂营建大厝。

整座大厝由三座五进三开间的大庭院组成,格局几乎完全相同。各院落之间以防火墙相隔,侧面墙设门,与各院落相连通。大庭院两侧均建有护厝两排,组成一栋规模宏大,且富有层次和建筑结构特色的大型宅院。据居住在这里的吴老先生介绍,大厝东西向63米,南北向105米,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房屋100多间。由于建筑师傅的讹传,人称范志大厝99间。

2、泉港山腰庄氏宗祠:

家庙仍为三开间,深三进,由门厅、中厅、大厅组成,中隔二天井,加上庭院呈六个层次,深达52.8米;各层次在同一基线上前后落差达1.6米,使整座祠宇显得气势恢宏。屋顶铺盖橙色琉璃瓦,屋脊燕尾高翘。大厅屋脊中央塑有一座五层小塔,两边雕有二条飞龙;塔两旁屋脊前沿左雕龙右雕凤,意谓“龙凤呈祥”。中厅屋脊、下厅廊顶分别饰以双龙戏珠、葫芦飘带、鲤鱼跃龙门、飞凤麒麟、八仙过海等雕塑。祠宇内部以10对杉木柱、7对石柱、11对砖柱支撑。其中10对木柱皆红漆,上镌金字楹联。上方雕梁画栋,彩饰祥鸟瑞兽。铺筑于顶厅厅沿的巨型“石今石”,长5.75米、宽0.74米,厚0.4米,乃泉港区独一无二的大型石今石构件。不知先祖们取之何方,又如何运抵此处,虽有传说种种,但无从查考。家庙大门上方嵌着红底金字“庄氏家庙”匾额,大门外两侧雕刻有“双龙戏珠”、“双凤朝牡丹”、“二虎逞威”等图形的石鼓。其后左右壁垛上嵌入“双龙游戏”、“麒麟奔跃”的石浮雕。大门外左右厢房正面,距地1.44米的壁垛上砌有石窗棂一对,八角框内镂雕四条腾舞的游龙;外四角有北宋宰相司马光“破缸救人”等八幅历史典故的浮雕。整个窗棂呈方形各边长1.5米。

3、泉州蔡氏古民居:

蔡氏古民居位于南安官桥漳里村,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蔡氏古民居建筑群主要由蔡启昌及其子蔡资深于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至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兴建。现存较为完整的宅第共16座,单体建筑多为三进或二进五开间的布局。蔡氏古民居建筑群,座座屋脊高翘,雕梁画栋,门前墙砖浮雕,立体感强,窗棂镌花刻鸟,装饰巧妙华丽,门墙厅壁书画点缀,别有一番情趣,篆隶行楷,各具韵味,留下较多当时名流的书画。随处可见的木雕、泥塑、砖雕及石雕,工艺精美,多数采用透、浮、平雕等手法。雕琢内容丰富多彩,有禽兽、花鸟、鱼虫、山水人物,图案古博。古民居精美的雕饰,不仅集中表现了闽南成熟的雕塑艺术,而且反映了受印度佛教、伊斯兰教及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筑艺术的影响,被誉为“闽南建筑的大观园”。

4、泉港山腰小三房古厝:

小三房古民居群由大小不一的九座古大厝组成,总占地约6700平方米。其中最能体现建筑艺术水平、最具有文物保护价值的是下厝(东、西两座)和中厝三座大厝,此三者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皆是悬山式屋脊,前面有砖埕,并护以杂石围墙,雍容大方。下厝系山腰庄氏第十五世祖庄大东历经三年建成,由东、西两座仿皇宫式的三进五间张的大厝构成,俗称“四马拖车”,左右辅以护厝,西面的护厝之侧又附有武馆和文馆。东、西两座大厝共占地141484平方米,总计有房子65间。两大厝由下厅、中厅、后厅三部分组成,进大门,下天井,上厅堂,入后厅,皆以辉绿岩长石板为台阶,天井中掘有集水井,地下铺设排水沟,两侧置着摆放花卉的石案。古厝的通风采光主要依赖天井、门窗以及房檐的天窗和空气阁,使如此之大的古厝常年清新明亮,即使是累日阴雨亦不迂浊晦暗。

中厝系庄大东堂兄弟庄大勋同期建造的一座两进五间张大厝,右边单护厝,总占地62745平方米。屋后建两间并列的文武馆,占地300平方米,武馆之前又有宽敞的练武埕。

下厝和中厝外墙墙基、墙裙以花岗岩砌筑,其上用红砖砌筑,大厝内部以几十根巨木作柱,支撑起宽广的房顶。木柱之下的柱础皆以辉绿岩雕琢而成,有方形、圆形和多边形。

木柱之上是叠梁式托梁,梁上是椽子檩条屋架、双层瓦屋面,上有瓦筒压顶,檐前有陶制封檐和滴水。由于中厝和下厝始建时正好临海,这种精巧坚实的房檐结构可有效地抵御沿海风暴。

梁、柱、墙板上有漆画和木雕,大门门廊两侧镶嵌有精致的砖雕,门前墙裙的基石有石雕,屋檐与砖墙的交衔处有泥塑雕。雕塑的内容有花鸟虫草、山水人物,皆凹凸有致,疏朗得体,布局巧妙。

据说下厝的东西两大厝房檐原本相连,廊上建有小阁楼,名为“娘子织布楼”,“文革”后期毁殆。在下厝西大厝的埕地上有庄大东所挖的一口水井及一个直径为1米的石制洗衣臼,沿用至今。

5、泉港土坑古厝群:

土坑古厝群整体规划颇具慧识卓见,排列井然有序,布局精巧,绝大部分坐西北朝东南,冬暖夏凉。民居分8排,每排屋建造相距30—50米,便于交通活动。刘氏古民居建筑多为穿斗式结构、硬山式或卷棚屋顶,座座屋脊高翘,壮观辉煌。门窗有圆、方、拱、菱等形式。它们皆是砖石、木材结构,石材、衫木都是从外地采购。大部分古民居能保存至今,建筑十分坚固。土坑村刘氏古民居是群体建筑,它代表了当时一个地方建筑的最高水平。

古厝群傍水而建,布局呈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屋顶多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即便是梁上的漆画、贴金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所磨损,但从古厝精巧的构造和装饰,仍能看出当时埭尾村富甲一方的家世。当地村民说,以前这一带流传的一句话“有埭尾厝无埭尾富,有埭尾富无埭尾厝”,意思说:就算你跟埭尾同样富有,也没有跟埭尾同样的房子,有跟埭尾这里同样的房子也没有埭尾那么富有。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所有边门都打开,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这么形成了。老人们说,遇上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淋湿,走的就是这条捷径。古厝前面大都留着十多米宽的大埕,平常的农事、大型活动就在这里举行。其中一幢两落的古厝,埕前还留有空着的旗杆位,当地村民告诉笔者,以前这里有4根旗杆,历史上祖先遗留下来的,表明这里人才辈出,因为考取功名、外出当官的人才能立这个旗杆。可惜的是,旗杆在“文革”中被破坏而废弃。

四周环水,30多米宽的水道,蜿蜒绕村而过;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的大片古厝,构成一个水上的红色村庄——— 这便是龙海市东园镇埭尾村的古厝群。始建于明朝的古厝群经中央电视台报道后,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而且要将闽南红砖建筑文化申遗的专家们,最近也把目光投向了这里。但是,如此重要的文化遗产正面临着严峻危害。2月,村民成立了理事会以保护古厝群。

魅力雨天不带伞 跑遍全村不会湿

埭尾村环抱于鸡笼山、大帽山、鹅蛋山之中。古厝布局具有轴对称排列、多层次进深、前后左右有机衔接等特点,屋顶多为硬山式曲线燕尾脊,红瓦屋面,石砌墙体,装饰工艺极为精湛。木雕、砖雕、泥塑在梁、拱、窗花等构件上的运用令人叹为观止。

一排排整齐划一的古厝之间,边门对着边门,中间仅隔一米多宽,当边门全部打开,一条由村头连到村尾的快捷通道就形成了。只要你连着敲边门,就可以一路穿厝而过。下雨天不带雨伞跑遍全村也不会淋湿,走的就是这条捷径。

据介绍,埭尾村古村落是龙海市现存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可以说是闽南建筑装饰的一个缩影,其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研究闽南地区建筑风格嬗变及村落发展史的重要实例。

厦门从风景上来说的话,其实是偏商业化的,但是仍然不影响我们安心放慢脚步,在入夜后登山日光岩肆意地眺望厦门的迷人夜景,听着海浪怕打岸边的声音,看着海岸线上一个个照明灯像萤火虫一样闪烁,心里就会莫名的心安,通常游厦门市加鼓浪屿需要三天就够了,所以这里向您推荐三天两夜的行程,节省时间的同时也游遍了厦门的主要景点,足够您初步了解厦门。

曾厝垵

集自然人文为一体的最文艺的渔村曾厝垵,有着较为深厚的文化底蕴,很受文艺青年与游客青睐的地方,无论什么时候来曾厝垵都是人潮满满,到厦门曾厝垵游玩,游走于文艺街区,吃新鲜的海鲜,品尝特色美食小吃,质朴的民居和文艺小清新的小店都吸引了一大波游客,在曾厝垵,不论是红砖古厝,还是南洋风格的番仔楼都书写着华侨遗风,随处可见的铁花和瓷砖也为这里平增了一份感觉,曾厝垵三面环山,一面临海,风景秀丽。

鼓浪屿

厦门鼓浪屿在我国是非常热门的一个旅游景点,被大家称为海上花园,万国建筑博览会等等,是一个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地方,来到鼓浪屿旅游,除了欣赏优美的海滨风光和感受浓浓的文艺风情之外,这里还有许多独具一格的博物馆值得参观,而其中最小的博物馆就是鼓浪屿国际刻字艺术馆,鼓浪屿,不止白天美丽,夜景也一样迷人,尤其是夜景坐在对岸欣赏着那华灯初上的鼓浪屿,更是美的让人窒息。

沙坡尾

从清代开始,沙坡尾就是作为避风港来使用的,不过现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你已经几乎在这里看不见停靠的渔船了,现在的沙坡尾,深受现代广大年轻人喜爱和欢迎的咖啡馆、茶馆、花店等等在沙坡尾大行其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艺青年来到这里打卡游玩。

 红砖白瓦、飞檐翘角……在湿地公园西南侧、金鸡渠边,两栋异地重建的红砖古厝,已完成主体的内外装修,闽南典雅韵味尽显。国投集团园林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当下正有序推进室外的前庭、后院景观提升。预计在9月中旬,绿化即可进场种植。

 这是此前城西南片区以及城西一道路改造征迁中,石狮结合传统建筑风貌保护,综合多因素考虑后迁建至此的。园林建设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建设中,基本保持原有的规制,用料也取自原有古厝,确保古厝得到原真性保护。8月29日,记者在现场看到,室外场地已平整好,最近正在进行种植土回填,为下阶段绿化施工做准备。此外,前庭、后院还会同步设置景墙,并进行适当的地面铺装,为整个项目增添闽南“古早味”。后期,我市也将根据实际情况,对两栋古厝进行活化利用,实现保护、传承两相宜。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807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