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唐朝男女古装名称及服装图片,越多越好,还有唐代的头发八宝名称,简单发髻名和常用的头饰名称,还有各

求唐朝男女古装名称及服装图片,越多越好,还有唐代的头发八宝名称,简单发髻名和常用的头饰名称,还有各,第1张

由隋入唐,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到全盛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而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 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大唐二百余年的女子服饰形象,可主要分为襦裙服、男装、胡服三种配套服饰。

唐朝服饰由于唐朝采取开放政策,对西域、吐蕃的服饰兼收并蓄,因而“浑脱帽”、“时世妆”得以流行。这就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上的第三次大变革。与前两次服饰大变革所不同的是,这一次的服饰大交流是由南北走向向东西方向流动。冠服制度是封建社会权力等级的象征,作为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精神支柱的儒学,则把恪守祖先成法作为忠孝之本,强调衣冠制度必须遵循古法,特别是作为大礼服的祭服和朝服,不能背弃先王遗制,故称法服;它具有很大的保守性和封闭性。宫廷日常服装称为常服,常服具有时代的特征。唐高祖李渊(公元618年至636年)于武德七年(公元624年)颁布新律令,即著名的“武德令”,其中包括服装的律令,计有天子之服十四、皇后之服三、皇太子之服六、太子妃之服三、群臣之服二十二、命妇之服六。内容基本因袭隋朝旧制,天子的14种服装为大裘冕、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通天冠、缁布冠、武弁、弁服、黑介帻、白纱帽、平巾帻、白恰。皇太子的六种服装有衮冕、远游冠、公服、乌纱帽、弁服、平巾帻。群臣的22种服装有衮冕、鷩冕、毳冕、絺冕、玄冕、平冕、爵冕、武弁、弁服、进贤冠、远游冠、法冠(獬豸冠)、高山冠(侧注冠)、委貌冠(与皮弁同制)、却非冠、平巾帻、黑介帻、介帻、平巾绿帻、具服(朝服)、从省服(公服)、婚服;皇后的三种服装有袆衣、鞠衣、钿钗襢衣;皇太子妃的三种服装有褕翟、鞠衣、钿钗礼衣。

唐朝服饰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发展。文献中记隋炀帝“盛冠服以饰其奸”,他不仅使臣下嫔妃着华丽衣冠,甚至连出游运河时大船纤绳均传为丝绸所制,两岸树木以绿丝饰其柳,以彩丝绸扎其花,足以见丝绸产量之惊人。

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了周代逐步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到了唐代,冠服制度发展到十分丰富完善,对后世与国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

唐代官吏服装大致可分两类,一类为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的服装(祭服或朝服);一类为比较普通的工作与社交活动的服装(公服或常服)。

凡是从祭的祭服和参加重大政事活动的朝服(又称具服)、制度与隋朝基本相同,而形式上比隋朝更富丽华美;一般场合所穿的公服(又称从省服)和平时燕居的生活服装常服(又称讌服),则吸收了南北朝以来在华夏地区已经流行的胡服、特别是西北鲜卑民族服装以及中亚地区国家服装的某些成分,使之与华夏传统服装相结合,创制了具有唐代特色的服装新形式。其中像缺胯袍、〓裆、半臂、〓衣、大口裤等都是例子。缺胯袍就是直裾,左右开衩式的长袍,又称四〓(音撰,衣缘也)衫,它可以和幞头、革带、长靿靴配套,成为唐代男子的主要服装形式。

唐代官服发展了古代深衣制的传统形式,于领座、袖口、衣裾边缘加贴边,衣服前后身都是直裁的,在前后襟下缘各用一整幅布横接成横襕,腰部用革带紧束,衣袖分直袖式和宽袖式两种,窄紧直袖的称为〓衣,《释名》说它“言袖夹直,形如沟也。”这种款式便于活动。宽袖大裾的款式则可表现潇洒华贵的风度,称圆领衫、袍,上自帝皇、下至厮役都可以穿。幞头、圆领、革带、长靿靴配套的服式,一直流传到明代。

简言之,唐代百官常服(注:常服不可入祭礼与重大朝会)承袭前制,为圆领袍服,因前后襟下缘用一幅整布接成横襕,故称圆领襕袍。初唐、盛唐时受胡族风尚影响流行窄紧直袖式样,中晚唐以来胡风,流行传统宽衣大袖。与常服配套的首衣是幞头,足衣为乌皮六合靴,饰物有腰带、鱼(龟)袋等。

唐高祖曾规定大臣们的常服,亲王至三品用紫色大科(大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玉带钩。五品以上用朱色小科(小团花)绫罗制作,腰带用草金钩。六品用**(柠檬黄)双钏(几何纹)绫制作,腰带用犀钩。七品用绿色龟甲、双巨、十花(均为几何纹)绫制作,带为银銙(环扣)九品用青色丝布杂绫制 作,腰带用瑜石带钩。唐太宗李世民(公元627年至649年)时期,四方平定,国家昌盛,他提出偃武修文,提倡文治,赐大臣们进德冠,对百官常服的色彩又作了更细的规定。据《新唐书·车服志》所记,三品以上袍衫紫色,束金玉带,十三銙(装于带上的悬挂鞢〓带的带具,兼装饰作用)。四品袍深绯,金带十一銙。五品袍浅绯,金带十銙。六品袍深绿,银带九銙。七品袍浅绿,银带九銙。八品袍深青,九品袍浅青,瑜石带八銙。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铜铁带七銙(总章元年又禁止流外官及庶人服黄,已见上述)。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因怕八品袍服深青乱紫(古代用蓝靛多次浸染所得深青泛红色光,故怕与紫色相混),改成碧绿。自春秋时期齐桓公(公元前685年至前643年在位)穿紫袍始,才确定了以紫为上品的服装色彩格局,至宋元一直未变。到明朝才被大红色所取代。

时至隋唐,中国服饰最明显的特点是双轨制。在大的祭祀场面,穿汉人的传统衣服。在平时,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鲜卑装)系统。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在妇女中间,出现了袒胸露臂的形象。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做的。在唐代,只有有身份的人才能穿开胸衫,永泰公主可以半裸胸,歌女可以半裸胸以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是不许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唐代冠服制度在武德令推行之后,也在不断修改完善,它上承周汉传统,从服装配套、服装质料、纹饰色彩等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系列。

唐代男子服饰,在延续传统的交领、对襟汉服的基础上,多了新的款式。其一是幞头,其二是圆领窄袖袍衫。

唐时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圆袍翻领后

唐代官吏的主要服饰为圆领窄袖袍衫。另在袍下施一道横襕,也是当时男子服饰的一大特点。

从众多传世图画看来,这种圆领袍衫在非正式场合下流行一种“潇洒穿法”:不合颈下胸上的一段,让袍子前面的一层襟自然松开垂下,形成一个翻领的样子。这也算向胡服中的翻领靠近,也确实达到了与胡服相仿的效果。用今天的话说,大概就叫显得洋气。

不过,圆领袍并不是田间日头的老百姓们的通用服装,更不是重大祭祀与重大政事活动时的服装。

唐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形制更加开放,服饰愈益华丽。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朝女服较之其它朝代,具有强烈的自信心与流行意识,更加追求大气飘逸与华丽绚烂。

唐朝服饰襦裙服系指唐代女子上穿短襦或衫,下着长裙,佩披帛,加半臂(即短袖)的传统装束。唐女襦裙装在接受外来服饰影响下,取其神而保留了自我的原形,于是襦裙装成为唐代乃至整个中国服装史中最为精彩而又动人的一种配套装束了。襦,一般只长到腰,很短,是唐代女服的特点。与此相近的衫,却长至胯或更长。唐女的襦、衫等上衣是各个阶层的常服。元稹诗句“藕丝衫子藕丝裙”,张佑诗句“鸳鸯绣带抛何处,孔雀罗衫付阿谁”,欧阳炯诗句“红袖女郎相引去”。从这些诗句看,唐代女子着襦、衫已非常普遍,而且喜欢红,浅红或淡赭,浅绿等色,并加上“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的金银彩绣为饰,外观更是美不可言。襦的领口常有变化,襦衫领型有:圆领、方领、直领和鸡心领等。

盛唐时代有袒领,即领口开得很低,早期只在宫廷嫔妃、歌舞伎者间流行,后来连豪门贵妇也予以垂青,从唐墓门石刻画和大量陶制女俑来看,袒领流行开来,或许已经遍及黎庶,因而当时艺术形象中出现的袒领女装形象为数实在不少。裙,唐代妇女下裳为裙。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形式。制裙面料多为丝织品,但用料有多少之别,通常以多幅为佳。裙腰上提高度,有些可以掩胸,下身仅着抹胸,外披纱罗衫,致使上身肌肤隐隐显露。如周昉《簪花仕女图》,以及周濆“惯束罗衫半露胸”等诗、画即描绘这种装束,这是中国古代女装中最大胆的一种,足以想见当时思想开放的程度。唐代裙的质料、色彩和样式均大大超过前代,可谓群芳争艳,瑰丽多姿。如唐诗中所涉及的诸多裙式有:“上仙初着翠霞裙”,“荷叶罗裙一色裁”、“两人抬起隐花裙”、“竹叶裙”、“碧纱裙”、“新换霓裳月色裙”等。

  唐代裙色多彩,可以尽如人所好,多为深红、杏黄、绛紫、月青、青绿。其中尤以石榴色流行时间最长。李白有“眉欺杨柳叶,裙妒石榴花。”万楚五有“眉黛夺得萱草色,红裙妒杀石榴花。”其流行范围之广,从《燕京五月歌》中可见,“石榴花开街欲焚,蟠枝屈朵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女儿染红裙。”石榴裙最大的特点,是裙束较高,上披短小襦衣,两者宽窄长短形成鲜明对比。这种上衣下裙的“唐装”,是对前代服装的继承、发展和完善。从整体效果看,上衣短小而裙长曳地,使体态显得苗条和修长。

唐朝服饰唐朝还流行女子穿“胡服”。“胡服”就是西域人的服装。腰带形式也深受胡服影响。在此以前,人们的腰饰是以金银铜铁,这时候流行系“蹀躞带”,带上有金饰,并扣有短而小的小带以作系物之用。这种腰带服用最盛是在唐代,以后延用一直至北宋年代。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中晚唐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风俗-女着男装

唐朝服饰女着男装在中国长期封建社会中,是较为罕见的现象。《礼记内则》曾规定,“男女不通衣服。”尽管事实上不可能这么绝对,但是女子着男装,常会被认为是不守妇道。唐以前虽然在汉魏时也有男女服式差异较小的现象,但那不属于女着男装,只有在气氛非常宽松的唐代,女着男装才有可能蔚然成风,即使这样,还应将一部分起因归于游牧民族的影响。当时影响中原的外来服饰,绝大多数都是马上民族的服饰。那些粗犷的身架、英武的装束,以及矫健的马匹,对唐女着装意识产生一种渗透式的影响,同时创造出一种适合女着男装的气氛。《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

《旧唐书舆服志》载,“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已明确记录下女着男装的情景。《新唐书 五行志》记,“高宗尝内宴,太平公主紫衫玉带,皂罗折上巾,具纷砺七事,歌舞于帝前。帝与后笑曰‘女子不可为武官,何为此装束?’”看得出来,皇帝也是抱着宽容欣赏的态度,并没有呵斥女儿不守礼法。虽说这太平公主此举有些恃宠撒娇,但也说明了唐初已经出现女着男装的案例。

女着男装的风气尤在大唐开元、天宝年间盛行。《中华古今注》记,“至天宝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鞭帽,内外一体也。”《新唐书李石传》记,“吾闻禁中有金鸟锦袍二,昔玄宗幸温泉与杨贵妃衣之。”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女子仿制男装,穿着男装相当普遍。

风俗-开放与束缚

在永泰公主墓东壁壁画上,有一个梳高髻、露胸、肩披红帛,上着**窄袖短衫、下著绿色曳地长裙、腰垂红色腰带的唐代妇女形象,从而对“粉胸半掩疑暗雪”,“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有了更形象的理解。

慢束罗裙半露胸,并不是什么人都这样的。实际上唐代妇女依然处在封建礼教的制约下,只有身份特殊的人才穿出开胸衫。古画中人可以半裸胸,那也是养在内宅;歌女们半裸胸,则是以身体取悦于统治阶级。而平民百姓家的女子仍然是不半裸胸的。当时,唐朝半露胸的裙装有点类似于现代西方的夜礼服,只是不准露出肩膀和后背。

“半露胸”的绘画,与“女着男装”的案例,似乎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开放的程度。因此很多人由此相信唐代的女性开放自由。但这其实只是一种片面的理解。实际上,武则天之后,唐朝社会对女性抛头露面的情况愈加心怀芥蒂,“守本分、守妇道”为仕家大族对女性成员的通常要求。考察古代封建文化对女性定立的规章制约,很多教条书籍就出于唐代。

虽然,女性在唐代对社会地位的追求出现了勃发期,但就历史长河来看仅是昙花一现。“走出去”的途径只有偏向放纵肉体取悦于男性掌握的权力阶层,另一种对社会地位权利的呼唤则很快湮没在男尊女卑的传统风俗下了。

唐代武官的服制花色,规定武三品以上、左右武威卫饰对虎,左右豹韬卫饰豹,左右鹰扬卫饰鹰,左右玉钤卫饰对鹘,左右金吾卫饰对豸。又诸王饰盘龙及鹿,宰相饰凤池,尚书饰对雁。后又规定千牛卫饰瑞牛,左右卫饰瑞马,骁卫饰虎,武卫饰鹰,威卫饰豹,领军卫饰白泽,金吾卫饰辟邪,监门卫饰狮子。唐太和六年又许三品以上服鹘衔瑞草、雁衔绶带及对孔雀绫袄。这类纹饰均以刺绣,按唐代服装款式,一般应绣于胸背或肩袖部位。

唐代在战场上驰骋的都是人披马甲不具装的轻骑,步兵甲占步兵人数60%,《唐六典》记唐甲有13种,即明光甲、光西甲、细鳞甲、山文甲、乌锤甲、白布甲、皂绢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锁子甲、马甲。

锁子甲即曹植表中所说的环锁铠,《晋书·吕光传》记载前秦吕光在进攻龟兹城时见西域诸军甲如连锁,射不可入,隋唐时西域康国向中原朝廷进贡过此种铠甲。唐代将此种铠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型号,按体型高矮分给战士使用。《唐六典》武库令中记载着弓、刀、甲的种类,盾则改名彭排,计6种,即藤排、团排、漆排、木排、联木排、皮排。据注明,藤、团、漆、木都是古制。

五代铠甲戎服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五代时期在服饰方面基本沿袭唐末制度,明光甲已基本退出历史舞台,铠甲重又全用甲片编制,形制上变成两件套装。披膊与护肩联成一件;胸背甲与护腿连成另一件,以两根肩带前后系接,套于披膊护肩之上。另外五代继续使用皮甲,用大块皮革制成,并佩兜鍪及护项。

唐代胄甲

隋唐五代服饰初唐的铠甲和戎服的基本保持着南北朝以来至隋代的样式和形制。贞观以后,进行了一系列服饰制度的改革,渐渐形成了具有唐代风格的军戎服饰。高宗、则天两朝,国力鼎盛,天下承平,上层集团奢侈之风日趋严重,戎服和铠甲的大部分脱离了使用的功能,演变成为美观豪华,以装饰为主的礼仪服饰。“安史之乱”后,重有恢复到金戈铁马时代的那种利于作战的实用状态,特别是铠甲,晚唐时已形成基本固定的形制,唐代的铠甲,据《唐六典》记载,有明光、光要、细鳞、山文、鸟锤、白布、皂娟、布背、步兵、皮甲、木甲、锁子、马甲等十三种。其中明光、光要、锁子、山文、鸟锤、细鳞甲是铁甲,后三种是以铠甲甲片的式样来命名的。皮甲、木甲、白布、皂娟、布背,则是以制造材料命名。在铠甲中,仍以明光甲使用最普遍。

隋唐胄甲1

隋唐五代服饰隋代使用最普遍的铠甲为两裆垲和明光垲。两裆垲的结构比前代有所进步,形制也有一些小的变化。一般身甲全鱼鳞等形状的小甲片编制,长度已延伸至腹部,取代了原来的皮革甲裙。身甲的下摆为弯月形、荷叶形甲片,用以保护小腹。这些改进大大增强了腰部以下的防御。明光垲的形制基本上与南北朝时期相同,只是腿裙变得更长。隋代戎服为圆领长袍。

隋唐胄甲2

隋唐胄甲唐代胄甲,用于实战的,主要是铁甲和皮甲。除铁甲和皮甲之外,唐代铠甲中比较常用的,还有绢布甲。绢布甲是用绢布一类纺织品制成的铠甲,它结构比较轻巧,外形美观,但没有防御能力,故不能用于实战只能作为武将平时服饰或仪仗用的装束。

中国古代汉族妇女的发型随着年龄和身份的变化而变化,年幼时以梳丫髻为多,成年后则改梳丫鬟,出嫁时将发鬟改为发髻,再配以金、银、花钿、珠宝裴翠等首饰形成一种富丽华贵,雍容富态的装饰风格。从“唐代妇女发髻样式对比图”(图1)中可以看出,唐代妇女的发髻花样翻新、层出不穷,众多造型美丽的发髻引来了唐代及后世文人的由衷赞美。见诸于各类文献记载的唐妇女发髻名目繁多,有云髻、丫髻、螺髻、双垂髻、乌蛮髻、三角髻、峨髻等近百种。唐代文学家段成式也在他的《髻鬟品》[1] 一文中指出:唐高祖时有半翻髻、反绾乐游髻;唐玄宗时宫中有双环望仙髻、回鹘髻、愁来髻、归顺髻、闹扫妆髻。《妆台记》[2] 中有半翻髻,又梳反绾髻、乐游髻、开元中,梳双鬟、望仙髻及回鹘髻、贵妃作愁来髻。贞元中,梳归顺髻,帖五色花子,又有闹扫妆髻。

唐代妇女发式有半翻髻、反挽髻、乐游髻、愁来髻、百合髻、蹄顺髻、盘桓髻、变环望仙髻及各种鬟式等。大体看来,隋代发式比较简单,变化较少,一般为平顶式,将发层层堆上,如帽子状。唐代初期仍有梳这种发式的,只是顶部不如隋代那样平整,已有高耸趋势,大多作成云朵型。到太宗时,发髻渐高,形式也日益丰富。

唐代女俑发型的时代特征,鲜明而突出。从出土的红白陶女俑及三彩女俑的发型中可以概括为上梳、平梳、下梳三种发型。这几种发型恰好从侧面反映了唐朝国势由兴盛转为衰败的过程。早期上梳发型,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美,与初唐的百废待兴相对应;中期平梳发型,展现出一种厚重平实的成熟美,与盛唐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相对应;晚期下梳发型则传达出一种散漫疏懒的病态美,与晚唐的衰败相对应。

虽然现在的审美要求对身材丰满的女生已经有明显的改善,但是胖胖的身材似乎不能够完全达到 时尚 的标准。而那些苗条的女生,在穿衣打扮方面很有优势,怎么穿都可以轻松秀出美感,而肥胖身材却有所限制。不过只要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穿衣风格,哪怕是一百二十多斤的胖子也可以穿出独特的美感。

说到当下热度比较高的女艺人,我就来说说辣目洋子吧,她的身材也是属于丰满型,不管是私服的现代穿搭还是戏剧里的古装扮相,都是一副圆润好福气的样子,但是却美得与众不同。

就像这身唐风装扮,梳着高发髻穿着汉服的辣目洋子尽显唐代女子的独特魅力,尤其在精致妆容的加持下,美得就像从唐画里走出来的“妃子”一样,再用鼓风机吹起裙襦还有飘带,更有种仙女下凡的意境,太引人注目!

辣目洋子的这身打扮真的很美,首先服装对身材的修饰效果相当到位,经典的高腰襦裙像现代高腰裙一样可以自然地拉高腰线,从而塑造出优越的身材比例,而且面料比较轻盈飘逸,也具有一定的瘦身效果,同时衬托出辣目洋子仙气飘飘的气质感。

辣目洋子的这身造型看上去虽然还是比较丰满的,但是对比她的现代造型已经显得纤瘦许多,除了服装的作用之外,也就是她的妆发起到了作用,她梳起唐代经典的高发髻,可以从视觉上拉高了发际线,衬得身姿越发纤长、苗条,脸型也精致修长一些。而且眼影还有眼线可以缩小脸部的宽度,结合高发际线,轻松塑造出瓜子脸型,也让她的气质更加出众。

辣目洋子的另一套汉服造型选择了深色搭配,上衣为孔雀绿,再搭配一件蓝色的襦裙,上面加入刺绣点缀,这样的深色搭配显瘦效果相当明显,结合外面的高腰襦裙,更是衬得身姿纤瘦许多。孔雀绿跟蓝色虽然都是低调色系,但是放在一起却很有质感,衬得肤白气色好,有利于提高个人气质,就像唐代仕女图里面的美人一样,太惊艳。

为了避免深色系的造型带来老气感或者是沉闷的氛围,所以辣目洋子搭配了一条红色的腰带,鲜艳的色调跟孔雀绿、蓝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是营造出复古典雅的气息,而利用鲜艳的红色腰带进行搭配也可以划分出优越的身材比例,让辣目洋子的身材看上去更加纤瘦高挑。

汉服是华夏民族最经典的服饰,虽然在当下很少人对它有深入的了解,但是随着 时尚 界的古风盛行,汉服也逐渐被各位时髦精用来凹造型表魅力,正如辣目洋子的这两套造型真的太惊艳了,搭配精致的妆发,就像从唐画里走出来的美人一样,颇有几分杨贵妃的风采,不得不说辣目洋子真的是宝藏女孩,穿上汉服美得就像唐代妃子似的!

武则天美照更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遍网络,甚至引来日本网友的广泛关注,并给予“惊为天人”的称赞。各种不同的华美精致发型、配饰,总体数量更是惊人,剧组人员透露,所有演员服装加起来就有3000套左右。这么惊人的数字,让人不禁好奇,剧照中范冰冰那奢华无比的头饰,是不是真的值得考究呢?今天,不妨就来看一下,这些璀璨头饰吧!

入选秀女

剧照中,武如意初入宫闺,稚气未脱,身着一席粉色纱裙,灵动婀娜。

发型:双环垂髻

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部份,在头的两侧各盘成上卷下垂环。在盛唐时最为流行,一般未婚女子或宫女、侍婢、童仆多梳此发髻。看得出来,范爷在剧中的造型十分符合唐代秀女该有的特点。

头饰:金色钗朵

唐代开始流行使用金银打造首饰,剧照中,武如意所戴的是金钗雕花朵形,被称为钗朵。每一对钗朵都是一式两件,结构相同而图形相反,可以左右对称插戴,这种金银钗以镂花图案最为多见。

唐 鎏金银钗

赐名“媚娘”晋封才人

从剧照中看,凭发髻可猜测是如意刚刚被太宗封为才人,并赐名“媚娘”的时候,成为后宫女人的众矢之的。虽珠翠点缀不多,但华美之姿尽现。

发型:双环望仙髻

此发髻是将头发分为两股,用黑毛线或黑带束缚成环,高耸于头顶。因为有追求之感,瞻望之状,故称为双环望仙髻,流行于盛唐时期。

头饰:髻饰花和鬓唇

武才人所戴的是髻饰花和钗朵,髻饰花是采用金和翠鸟的羽毛制成翠勹盍叶,唐代点翠较少,主要以金色为主,别在髻上,在清代多见于点翠头饰,被广泛使用。而插在头发边上,一串垂到鬓边的珠饰则是叫做鬓唇,摇曳的珠串衬得武才人娇美动人,惹人怜爱。

唐代贵妇发饰

华美武昭仪

武媚娘仪态华贵,被唐高宗李治从感业寺接回,这时被封昭仪的她已因宫斗而“黑化”,服饰一改曾经的稚嫩灵动,取而代之的是雍容华贵,妩媚动人。

发型:盘桓髻

是指先将头发收拢于顶,然后向上盘桓而成,再把长发绕在头顶,顶部为平形。髻前插上对梳,髻上装饰金钗与步摇,显得武昭仪端庄大气干练持重。第二套造型的发型是双环望仙髻或是惊鹄髻。

头饰:

梳篦,盛唐开始流行,在发髻上插几把梳篦,比较讲究的梳子用的是金、银、犀、玉、牙等材料制成,露出半月形梳背,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

发饰还有步摇、簪、翠翘等。步摇属于簪的一类,一般形式多为凤凰、蝴蝶等,或缀有流苏或是珠串,女子走路时,金饰会随着摆动,栩栩如生,故名取其行步则动摇,唐朝非常流行。

唐 金镶玉步摇

唐朝的发饰在我国古代可是相当有特色的一个朝代,唐朝女性发式的华丽,可不只是用簪子这么简单哦。

义髻

唐朝繁盛时期盛装打扮的女性发式往往喜爱梳高髻,为了打造这种高耸的发髻,义髻这种古代人的“假发”承担着功不可没的作用。

义髻从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唐朝阿斯卡纳张雄墓出土了大量佩戴木漆制作的义髻,同是出土的还有纸糊的单刀翻髻,木头为底麻布为衬上覆丝线的螺髻。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里很多女供养人梳的回鹘髻也是假发。

上图_ 唐朝戴义髻的人俑、回鹘髻

花钿

华美的花钿在唐朝得到极致的发展,有多个地方出土了各式各样的花钿,如琉璃材质的牡丹花钿片,压印的非常薄的金钿。这类花钿一般情况下戴在发髻正中。

这种花钿有的右面有钗梁,可以直接固定在发髻上;有的有孔,需要用发簪固定在发髻上。花钿有的时候并不牢固,出行的时候经常有脱落的现象,以至于在古代出现了一种特殊的职业“扫街”就是专门在大街上捡贵妇们掉落的花钿等珠翠。

唐代贵族十分喜爱佩戴花钿,唐朝的仕女画中女性经常佩戴各式各样的花钿如张萱《捣练图》中女子乌黑的秀发上一圈花钿格外动人。

上图_ 《捣练图》局部女子佩戴花钿

上图_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唐代贺若氏墓出土花钿

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唐代贺若氏墓中,发现了一套异常贵重的金头饰,此头饰出土时仍戴在墓主人头上,只可惜上面的丝织物随着年代久远全部腐朽。金头饰是用宝石、珍珠、玉石等三百多件珠宝连缀,做成金萼托、金花钿、金坠、金花等各种装饰配件。它的华美惊艳众人,是目前发现最完整的头饰。

发梳

唐朝中晚期开始盛行插梳。这个时期的妇女经常把梳子或梳篦插在头上。当时妇女所插戴的梳子或梳篦材料丰富,制作复杂。梳子的材质不仅有金梳、银梳还有玉石梳子、犀角梳、白角制品。

中唐至晚唐,妇女极爱插梳。唐代温庭筠的诗词里写“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这里小山指的就是女子头上插梳的梳背,当时用作头饰的梳子有些是不开齿的,整个是一个梳子形的金片,插在头上仅露出梳背。

上图_ 莫高窟五代 98 窟东壁女供养人像(范文藻临摹)

梳篦也有了很多插戴方式,有插一把的、多把的或是满头都是的都很常见。中唐以后的插梳方法非常有特色,敦煌莫高窟81窟供养人壁画中妇女经常用两把大梳子上下佩戴插在头上,梳齿上下相对,这种样式往后发展逐渐成为宋代“冠梳”的样式。

梳子有时候会配合鲜花佩戴,敦煌莫高窟的供养人头上插着图案繁琐的梳子再配上满头鲜花发簪华贵至极。

鲜花

除了昂贵的珠翠,各式各样的鲜花同样受到人们的追捧。唐代女性喜爱佩戴牡丹,除了牡丹外还有芍药、菊花、兰花、蔷薇、杜鹃、山茶、荷花等。佩戴的方式一般将硕大的牡丹活着荷花等佩戴在乌黑的发髻中央或着一侧,再点缀花钿簪钗小朵鲜花,也有的将小朵的花插在两鬓或者配合簪钗插的满头如花树一般动人。

上图_ 唐·周昉 《簪花仕女图》局部

唐代的《簪花仕女图》中,宫中女子佩戴硕大的鲜花与乌黑的秀发相衬十分美丽。冬天百花凋零,在没有鲜花的冬天,擅长纺织的唐人制出了绢花点缀发间。

簪钗、步摇

簪和钗的区别在于,簪子是单股,钗是双股,不知是不是因为多了一股的原因,在古代钗的地位要比簪要略高一筹。

簪钗的质地有金、银、玉石、犀牛角、象牙、竹子、木头、琉璃等多种。晚唐时期,为了适应高髻的实用出现了30到40厘米的长钗,江苏、陕西、浙江出土较多。

上图_ 唐代鎏金银钗

西安南郊惠家村唐大中二年(公元848年)墓出土双凤纹鎏金银钗长37厘米,钗头有镂空的双凤及卷草纹。另有镂空穿枝菊花纹钗,形象丰美。鎏金发簪花纹相反,可知是左右分插成对出现。

唐代李静训墓中出现的闹蛾金钗,飞蛾造型生动,锦簇的珠花用金银珍珠打造与飞蛾相衬,飞蛾仅用一根金丝与发钗相连,可想佩戴时是多么的生动可爱。

上图_ 金步摇

步摇,行步则动摇。唐代女性经常与簪钗一同佩戴,“翠匣开寒镜﹐珠钗挂步摇”(张仲素《宫民乐》)说的就是将簪钗与步摇一同佩戴。唐代喜爱用金打造步摇,白居易《长恨歌》中写“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戴叔伦《白苎词》“新裁白苎胜红绡﹐玉佩珠缨金步摇。”都提到了金打造的步摇。

幂篱、帷帽、胡帽

唐代衣着打扮深受胡服的影响。初唐时期,女性出门经常戴幂篱,这是一种头巾,能遮盖全身,非常保守。之后唐朝国风愈加开放,幂篱被便捷的帷帽取代,这时戴帷帽的女性发式也非常简约,大多只在头上扎一个简单的发髻然后用簪钗固定。

上图_ 戴帷帽的唐朝女俑

上图_ 戴胡帽的唐俑

盛唐时期,女子戴胡帽、穿胡服、跳胡舞特别流行。不同的胡舞蹈搭配的胡服和胡帽也不同。其中的拓枝舞来自西域石国,舞者戴卷檐虚帽,式样为尖顶或尖圆顶,帽檐向上翻卷,这样的形象在考古中经常发现。

唐代女子各种各样的发式时时刻刻反应了唐朝的繁盛与开放,大唐气度在唐朝女子精巧的发式上悄无声息的展现的淋漓精致。

未出阁古代少女的发型有

1、飞仙髻

飞仙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式,始见于汉代,其式绾发于顶,呈飞动状。据《炙毂子》记载:“汉武帝时,王母降,诸仙髻皆异人间,帝令宫中效之,号飞仙髻。”多用于仙女与未出室少女。

2、垂鬟分髾髻

垂鬟分髾髻,多是未出室少女的发式,将发分股,结鬟于顶,不用托拄,使其自然垂下,并束结髾尾、垂于肩上,亦称燕尾。

3、双平鬟

双平鬟属于双挂式之梳编法,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于两侧。再束结成环,使其对称而自平垂。挂于两侧。这种发式在仕女图中颇为多见,多用于未婚少女或儿童。

4、双丫髻

双丫髻是双挂式中最常见之发式,其梳编法是将发平分两侧,再梳结成髻,置于头顶两侧。前额外负担多饰有垂发,俗称刘海,一般多用于侍婢丫环。 稚女盘双丫髻,寓意为快快长大。

5、双螺髻

双螺髻是指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出自《喀喇和卓古墓壁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

唐王朝在经历了长期的 社会 变动和民族融合后,成为世界上最富强繁荣的帝国之一。鼎盛时期成为了当时亚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所以在大诗人王维的诗中提到"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况。每年大批量的留学生、外交使节、客商、僧人和艺术家前往长安,他们身着各式各样的异域服装,给唐代女子服饰注入了更到新鲜的元素,当下便呈现了多姿多彩的新 时尚 。

唐代女子穿用最多的该是从汉代末期就流行下来的短襦长裙。短襦与长裙加上便于搭配的半臂、富有韵律动感的帔子和足尖翘起的云头履,构成了唐代女子的 时尚 风貌。

粉胸半掩疑晴雪

中国传统礼教对女性的要求相对严格,不仅约束举债、桎梏思想,还要求妇女将身体紧紧包裹起来,不可有裸露、但是唐代国风开发,女子 社会 地位和活动空间得到了极大的自由。所以在服装上出现了"袒胸装"。诗中所写"粉胸半掩疑晴雪"就是在描述唐代流行的袒领露胸的潮流服饰。

袒胸装的流行和当时女性审美有关,当时的女性以身材丰腴健硕为美,以肌肤白皙,晶莹剔透为美。就如《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个个体态丰腴,酥胸半露,极具富贵之态。

除了开放的 社会 环境和多元化的审美习惯,唐代女性的袒胸装也和当时"高腰掩乳"的穿衣习惯有关,如《步辇图》中的侍女,高腰长裙也是唐朝的流行服饰。

桃花马上石榴裙

唐代女裙颜色比较艳丽,尤其喜欢红色。这时候的红裙也称之为"石榴裙"。在我国古代,服饰的染料主要来源于植物,古人染红裙一般都用石榴花。石榴裙颜色鲜艳,甚至与石榴花有的一比,诗句中也有"红粉靑蛾映楚云,桃花马上石榴裙"。

关于石榴裙还有一个典故,据说天宝年间,文官众臣因唐明皇之令,凡见到杨贵妃都需要行跪拜礼,而杨贵妃又喜欢穿石榴裙,于是便有了"跪拜在石榴裙下"这么一句俗语,来表达对女性的崇拜敬慕。

除了单色长裙,唐代还流行多褶长裙,也叫作"间色裙或者"间裙",可以用2种以上颜色拼接,有一点类似现在的百褶裙,只不过颜色更丰富一些。

迎风帔子郁金香

从很多 历史 文献中可知,帔帛很早就开始流行,但是并不是很长,到了唐代才演变的越来越长,最终成为一个飘带,加上材料轻薄,便形成了造型婉转流畅、富于韵律动感的形态,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造型艺术的精髓内涵。一般而言,帔的颜色多数为红色,所以也称之为"红帔",也有诗句"迎风帔子郁金香,照日裙裾石榴色",非常美艳动人。

帔帛的结构形制大概有两种:一种横幅较宽,但长度较短,使用时披于肩上,形成不同的造型。另外一种帔帛横幅较窄,但长度却达两米以上,妇女平时用时,多将其缠绕于双臂,走起路来,酷似两条飘带。其穿戴方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披在肩臂的带状帔帛,使用时缠于手臂,走起路来,随风飘荡,如《簪花仕女图》、《挥扇仕女图》中所示;第二种,布幅较宽,中部披在肩头,两端垂于胸前,如永泰公主墓壁画、山西太原金胜村墓壁画中的侍女就是将帔帛围搭于肩上,垂吊于肘内侧;第三种,到了晚唐五代,流行将帔帛和大袖衣搭配,中间在身前,两端在身后或手臂外侧绕搭的形式。

重台履(丛头履)

唐代女子鞋履上流行鞋尖上耸出一片的高墙履,也流行上部再加重叠山状的重台履。重台履的形状或圆,或方,或尖,或云型,或花型,或分为多瓣,或增至数层,这一类形象在吴道子绘《送子天王图》中有出现过。在唐代,重台履也称之为丛头履,如"丛头鞋子红编细,裙金丝窣"。其实物如新疆出土的高墙履绢鞋。

云头履

除了鞋尖上耸的重台履,唐代还流行鞋尖相对平缓的云头履。其实物如吐鲁番阿斯塔那出土的唐代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履。该履长297cm,宽88cm,高83cm。履面锦为浅棕色斜纹面,由棕、朱红、宝蓝色线起斜纹,变体宝相花处于鞋面中心位置,履首以同色锦扎起翻卷的云头,内蓄棕草,鞋头高高翘起并向内翻卷,形似卷云,极为绚丽。

该履使用了三种锦料,充分体现唐代中期织锦、配色、显花三者结合的精湛工艺。履上的变体宝相花纹、大团花纹、禽鸟卷云、瑞草散花以及山石远树组成的"吉祥"图案,形象地反映了唐代丝织纹样对汉代以来传统纹样的继承、发展以及吸收、融合外来纹样的艺术风格,而这正是唐代开放包容的时代背景下,文化交流融合、创新发展的 历史 写照。

云鬓与梳子

从古至今对女性而言,梳妆打扮是亘古不变的话题,在唐朝女子的精致与奢华生活里,梳妆打扮就格外显得重要。不论是上流 社会 的贵妇,还是普通人家的妻女,都梳着精致的发型,呈现出一派婀娜富贵,精致动人的风尚。

唐代妇女的发型主要分为三大类型:髻、鬟、鬓。唐代中后期,女子盘高髻之风导致插梳风尚流行最初,女性们在髻前单插一梳,梳上錾刻精致绝美的花朵纹样。之后所插发梳的数量逐渐增加,以两把梳子为一组,上下相对而插。到了晚唐,妇女盛装时,出现了在髻前及其两侧共插三组的情况。"玉蝉金雀三层插, 翠髻高丛绿鬓虚。舞处春风吹落地,归来别赐一头梳",形象地描绘出唐代女性发髻的优美造型及发髻上簪钗和发梳的复杂程度。在《捣练图》中就有女性的发髻,上插数把发梳的形象。

插花与花冠

鲜花被人们用作装饰,可以美化生活, 娱乐 感官。我国古人栽花、养花、赏花、咏花乃至簪花的 历史 也极其悠久丰富。

在隋唐时期,鲜花首饰成为一时风气,发髻插花之风日渐流行。唐人或许觉得插花不能尽兴,于是便将冠帽做成花形戴在头上。唐代贵妇簪花形象如敦煌130窟唐都夫人太原王氏供养人像所示。该人物是贵族命妇盛装,锦衣华服,发髻上簪花数朵。《弈棋仕女图》中贵妇髻上簪有十瓣绿叶组成的花朵。另外唐代还出现了簪花于鬓的斗花比赛,这是一种专属于女性的文化活动。

纵观唐代近300年的女性日常服饰的风尚,可见唐朝政府经济繁荣,政策开发,文化昌盛,对外交往频繁,兼收并蓄异域文化。在这样开放并相对自由的 社会 背景下,唐代女性的文化生活呈现了一种空前绝后的 时尚 潮流。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286841.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5
下一篇2023-09-15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