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永遇乐·送陈仁和自便东归。陈至上饶之一年,得子甚喜
辛弃疾 〔宋代〕
紫陌长安,看花年少,无限歌舞。白发怜君,寻芳较晚,卷地惊风雨。问君知否,鸱夷载酒,不似井瓶身误。细思量,悲欢梦里,觉来总无寻处。
芒鞋竹杖,天教还了,千古玉溪佳句。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起看清镜,南冠好在,拂了旧时尘土。向君道,云霄万里,这回稳步。
简释:
陈仁和,名德明,字光宗,曾任仁和县令,坐赃污不法失官谪居信州,不得擅自离开。据词题,一年后遇赦自便东归,且有得子之喜。作者作此词相送。
“紫陌长安,看花年少,无限歌舞”,当年在长安车水马龙的道路上,陈仁和少年及第,走马看花,饮宴歌舞,风光无限。
紫陌:因车马很多而尘土飞扬的道路。
看花:唐宋时及第的人举行的庆祝活动,在名园探采名花。
唐/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这层回忆陈仁和少年及第之经历。“白发怜君,寻芳较晚,卷地惊风雨”,令人叹息的是,陈君如今已是两鬓斑白,再去寻访少年时看中的名花,为时已晚,名花早已被卷地风雨惊落。这里以名花比喻建功立业的理想,以风雨比喻现实的挫折打击,写陈仁和现在理想落空。
“问君知否,鸱夷载酒,不似井瓶身误”,问一问陈君知道不知道,像范蠡那样载酒漂流五湖隐居,就不会有金瓶落井、一去无消息之祸。鸱夷载酒:鸱夷,盛酒的革囊。春秋时范蠡在助越灭吴后辞官泛舟五湖,自号鸱夷子皮。代指隐居。井瓶身误:井瓶,从水井中汲水的器具。李白《寄远》:“金瓶落井无消息,令人行叹复坐思。”谓汲水的井瓶总免不了落水之祸,比喻身在官场总免不了起起伏伏。“细思量,悲欢梦里,觉来总无寻处”,仔细想来,过去的悲伤与欢喜都像在梦里一样,醒来后一点痕迹都找不到了。这层是说昔日的悲欢都过去了,不必放在心上。上片回顾了陈仁和的人生坎坷,安慰他既然选择了功名之路,就难免宦海沉浮,不必太在意。
“芒鞋竹杖,天教还了,千古玉溪佳句”,你虽谪居信州,但整日脚穿芒鞋,手持竹杖,游览信州山水,上天让你回馈了信州山水流传千古的诗词佳句。教:让。还:回赠,回馈。玉溪:信州溪水名,代指信州山水。“落魄东归,风流赢得,掌上明珠去”,你虽然失官回家,但你的爱情让你赢得了掌上明珠一样的贵子。落魄:指陈仁和失官谪居。东归:陈仁和的家人在吴中(今苏州),在信州之东。风流:指陈仁和钟情于爱人。掌上明珠:比喻受父母疼爱的儿女。此指陈仁和得子。“起看清镜,南冠好在,拂了旧时尘土”,起身照照镜子,从家乡带来的帽子依然完好,把旧时的尘土拂去,顿现新颜。南冠:春秋时楚人之冠。楚人钟仪被晋国俘虏后仍着南冠,表示不忘故土。后人也常用南冠代指囚徒。此处既指陈仁和思念家乡,又切合陈仁和谪居的身份。拂了旧时尘土:比喻陈仁和除去了身上的污点,可以重新做人了。指陈仁和遇赦,由罪人变为了自由人。“向君道,云霄万里,这回稳步”,我跟你说,经过这次挫折,你以后通往万里云霄的道路会走得更稳。
云霄万里:比喻高远的志向。
这首词是送别一个得罪遇赦之人,作者既没有廉价的安慰,也没有虚浮的客套,而是推心置腹,既指出了隐居生活要比仕途安全,但更希望朋友不放弃仕途进取之心。这也正是作者自己心态的反映。
http://wwwbaiducom/stn=jxsd&ie=gb2312&bs=%D0%C1%C6%FA%BC%B2%B5%C4%C3%FB%D1%D4&sr=&z=&cl=3&f=8&wd=%D0%C1%C6%FA%BC%B2%B5%C4%B9%CA%CA%C2&ct=0
辛弃疾活捉叛徒
现在我们讲的是南宋时一位叫辛弃疾的抗金英雄,他还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诗人。
那时候,我国北部在金国的统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东有个农民叫耿京,他带领了一支起义军,经常打击金兵。辛弃疾也是山东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组织了两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队伍。
起义军在耿京和辛弃疾的领导下,常常打胜仗,参加的人也越来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几万人。耿京就派辛弃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联系,好联合起来把金兵赶走。谁知道起义军里面出了一个叛徒,叫张安国。他乘辛弃疾不在的时候,暗杀了耿京。起义军没有了领袖,就这样散掉了。
辛弃疾从南方回来,叛徒张安国已经逃到金国的兵营里去了。辛弃疾心里又悲痛又愤怒。他对同伴说:“我们一定要活捉张安国,为耿京报仇!”
同伴中有人说:“张安国躲在敌人的兵营里,那儿驻扎了五万金兵。咱们只有几十个人,怎么去捉他呢?”
辛弃疾叫道:“五万!就是五十万,我们也要闯进金营,杀了这个叛徒,为耿京报仇,为老百姓报仇!”
当天晚上,辛弃疾挑选了五十名勇士,个个骑了快马,带着刀剑,向金营直奔而去。快到金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他们都下了马,把马拴在树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进了金营。
金营里灯火辉煌,张安国正在跟两个金将喝酒猜拳。他们看见辛弃疾和勇士们拿着刀剑冲进来,吓得魂都没了。张安国赶紧钻到桌子底下,两个金将急忙举起椅子来抵挡。勇士们一拥而上,把两个金将连人带椅子砍翻了。辛弃疾一个箭步上前,把张安国从桌子底下揪了出来。
张安国抱着个脑袋,直喊饶命。辛弃疾用剑指着张安国骂道:“你这个叛徒!耿京哪点对不住你?”
张安国吓得浑身打颤,说:“我……我错了!”
辛弃疾冷笑一声说:“错了?来,绑起来,带回去办罪!”
大伙儿一拥而上,把张安国绑得结结实实,拉出了营帐。
营帐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弃疾他们威风凛凛,谁也不敢上前。辛弃疾把叛徒绑在马后头,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马,喝道:“谁敢上来,就要他的狗命!告诉你们,我们的十万大军就要开到。想活命的就早点投降!”说完就带着勇士们冲了出去。等金国将领派兵来追的时候,他们早就跑得没影儿了。
叛徒张安国终于得到了他应得的下场:给砍掉了脑袋。
辛弃疾活捉叛徒张安国的时候,才二十三岁。
[xīn qì jí]
辛弃疾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
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可是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1]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著名词作《水调歌头·带湖吾甚爱》、《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满江红·家住江南》、《沁园春·杯汝来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等。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
意思:以前经常看见的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跑到哪里去了?转过溪边的路口石桥旁,(茅屋小店)突然就出现在我面前了。
出自:辛弃疾 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原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释义:明月照射斜枝上的喜鹊, 使它惊飞不安, 一阵阵的蝉叫,被半夜的清风传来耳畔。 稻花的香气,送来丰收的信息, 高唱丰年之歌,蛙声连成一片。
七八个星星,闪烁在远处天边, 两三点雨滴,洒向山峰的前沿。 往日,社林旁边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 转过溪边石桥,突然出现面前。
扩展资料:
辛弃疾就是所谓的,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人物。他的词读起来豪气顿生,绝无词藻堆砌,就是真正的有话而言。
他的将才相略皆托之于词,无论登楼远眺,或挑灯夜读,归隐山林都一致表达出他的壮志难酬,他的金戈铁马,不属于南宋的委屈。
辛弃疾的文学成就:
1、辛词现存六百多首,是两宋存词最多的作家。其词多以国家、民族的现实问题为题材,抒发慷慨激昂的爱国之情。
2、辛词以其内容上的爱国思想,艺术上有创新精神,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影响。
3、辛弃疾在词史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在于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
4、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
5、辛弃疾以文为词,到了辛弃疾手中,词的语言更加自由解放,变化无端,不复有规矩存在。
6、辛词以豪放为主,但又不拘一格,沈郁、明快、激励、妩媚,兼而有之。
参考资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