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上了新的一课《范仲淹的故事》,范仲淹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让我佩服不已家境贫寒的范仲淹刻苦求学,在艰苦的生活中并不灰心,反而自强不息,他因为已经习惯了粗茶淡饭的日子,就把朋友送的美味佳肴放在一边,发霉了都没有吃一口,还有一次他本能看见皇上,但为了珍惜时间去学习,他就放弃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范仲淹废寝忘食地学习,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范仲淹能在艰苦生活的时候如此刻苦的学习,那我们在优裕的条件下又为什么不能好好的、努力的学习呢一天,老师告诉我们明天要听写第六单元的生字成语,让我们回家好好复习我回到家,做完了家庭作业,也不检查一下,就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了电视的精彩节目中突然,老师布置的任务又在我的耳边响起,我可左右为难了,但最终还是为自己辩解道:先看一先再复习,也就不一会儿不碍事的,待会儿在去复习但看了电视,便把时间抛到了脑后,直到电扇把语文书吹到了《范仲淹的故事》,这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我便看了起来,范仲淹刻苦学习的精神把我这个小电视迷给感动了,我想:范仲淹都在努力,刻苦地学习,而我却为学习找借口,于是我拿起了书开始复习了起来,第二天听写我果然得了满分读了《范仲淹的故事》我受益非浅,他那刻苦学习,奋发向上的精神,会成为我前进的马达
人物评传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其父范墉,任武宁军节度掌书记。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衰落。他不但从小勤奋好学,而且胸怀远大政治抱负,以天下为已任。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仁宗时曾任秘阁校理,他为人忠直,极言敢谏,曾被贬河中府通判。仁宗明道二年(1033)任右司谏,景祐年间知开封府,上《百官图》,讥刺宰相吕夷简不能选贤任能,被贬饶州。康定元年(1040),召范仲淹为龙图阁直学士,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以防御西夏侵扰,他采取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措施,卓有成效地巩固了西北边防,声望大增,于仁宗庆历三年(1043)回朝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继而向仁宗提出改革政治的十项主张,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庆历新政”。这些新的政治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联合进攻,范仲淹被迫离开朝廷,罢去参知政事,新政失败。此后他又知邓州、杭州、青州等地,最后病死于徐州。卒赠兵部尚书,谥文正。范仲淹在学术上以易学著名,其文学亦为后世景仰,在文风卑弱的宋初,范仲淹反对西昆派,反对骈体文,主作用质朴的、有实际社会内容的作品来矫正文弊。他一生论著很多,诗、词、散文都很出色,有不少爱国忧民、反映社会现实的好作品,艺术上也颇见工力,颇具特色。名篇有散文《岳阳楼记》、词《渔家傲》、诗《江上渔者》等。集有《范文正公集》,其生平详见《宋史》卷三一四。他上继李、杜、韩、柳,下启欧阳修、曾巩、三苏、王安石等,与穆修、柳开一起,为北宋的诗文革新运动奠定了基础。
传世名篇
岳阳楼记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罢相后知邓州(河南邓县)时。岳阳楼是湖南著名古迹,唐玄宗开元四年(716)中书令张说任岳阳刺史时,常与才士登临赋咏,从此出名。腾宗谅(字子京)与范仲淹为同年进士,仁宗时二人又曾同守边郡。后腾宗谅于庆历四年(1044)贬谪岳州(古属巴陵郡),重修岳阳楼,并函请范仲淹作记。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严先生祠堂记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严先生即严光,字子陵,少与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严光变姓名隐遁于钓,刘秀觅访征召至京,尝共卧偃,严光以足加秀腹上,次日“太史奏客星犯御坐甚急。帝笑曰:‘联故人严子陵共卧耳。’”后辞官不受,退隐于富春山(今浙江桐庐),后人称其所居之地为严陵濑。事见《后汉书·隐逸传》。范仲淹于宋仁宗明道年间出知睦州(辖境相当于今浙江桐庐、建德、淳安),始构严先生祠堂,使其后人奉祀,并作此记。
原文
先生,光武之故人也。相尚以道。及帝握《赤符》,乘六龙,得圣人之时,臣妾亿兆,天下孰加焉?惟先生以节高之。既而动星象,归江湖,得圣人之清,泥涂轩冕,天下孰加焉?惟光武以礼下之。在《蛊》之上九,众方有为,而独“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先生以之。在《屯》之初九,阳德方亨,而能“以贵 ,大得民也”,光武以之。盖先生之心,出乎日月之上;光武之量,包乎天地之外。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微光武岂能遂先生之志哉?而使贪夫廉,懦夫立,是大有功于名教也。某来守是邦,始构堂而奠焉。乃复其为后者四家,以奉祠事,又从而歌曰: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江上渔者
题解
见《范文公正集》。诗题一作《赠钓者》。诗中写渔者驾一叶扁舟隐显于波峰浪谷,似是淡淡道来,却使人强烈感到渔者命轻如叶,身危如寄。表现出对渔者的深切同情和关怀,与作者《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种以民为念、关怀民瘼的思想一脉相通。
原文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没风波里!
苏幕遮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全宋词》题为“怀旧”,《花庵词选》作“别恨”。《苏幕遮》,唐玄宗时教坊曲名。源于西龟兹国,“苏幕遮”乃“西戎胡语”。曲辞原为七绝体。词抒游子思乡之情。
原文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渔家傲
题解
见《范文正公集》。题为“秋思”。宋仁宗时,西夏常侵扰宋西北边疆,康定元年(1040),仁宗任命范仲淹为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治所在陕西延安)。范仲淹守边四年,对西夏恩威并施,羌人不敢轻易来犯,称之为“龙图老子”。此词为范仲淹在边塞军中所作。内容表达边疆将士决心抵御敌人保卫家邦的英雄气概,也反映他们思念家乡的凄苦心情。
原文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御街行
题解
自《范文正公集》。《全宋词》题为“秋日怀旧”。点明时间是秋天,主旨是怀旧。
原文
纷纷坠叶飘香砌。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攲,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有一所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灵气风雅;有一所千年文化积淀的书院,一座古城就有了文脉和灵魂。
古城,是商丘古城,城市历史2400年。宋代它名叫应天,明清时它叫归德。
书院,是应天书院,“宋代四大书院”之一,历史上鼎鼎大名,当下社会中色彩模糊略显暗淡。
说到应天书院,古城人会马上说起范仲淹。
一个人和一个书院抑或一个人的书院一个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可替代书院千年时光
曾有部**《21克》,21克,说的是一个人灵魂分量。
天平上,什么样轻如羽翼的21克灵魂,能称量起另一端千年书院的沧桑分量
曾觉个人力量渺小,“独木难成林,滴水不成河”,读到史书中的范仲淹,才感到一个人力量有时十分强大,强大到能够塑造一所书院一座城,能开一代风气,能改变一代人的命运。
范仲淹青年时代来书院求学,此地留存了他苦涩甜蜜交织的青春记忆。范仲淹二次到应天书院时,已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望有见识,有他,是书院的福气。而他又极想作为。于是,河南的读书人有福了,一代读书人有福了。
得了大便宜的,不仅仅是一个书院,是一座城。
得了大便宜的,不仅仅是豫地百姓,是一个大宋。
◎应天书院原址已沉入水下
2016年8月21日,晨。赴商丘古城拜谒一座千年书院。
商丘古城南湖边,是一处幽静地。三面环水处,一座红墙院落静静伫立,这是复建的应天书院。
未进院落,先过水上一道白石小桥——状元桥。
过桥,进朱漆大门。迎面,坐北朝南是崇圣殿,供奉孔子及弟子像。五开间建筑,颇壮观。两侧配殿,是范仲淹事迹展览馆。
崇圣殿后,是略小的一座单体建筑——应天书院大讲堂。为仿宋式建筑。
“应天书院大讲堂开设国学讲坛,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纪连海、王立群等人都曾来讲学。讲堂建设,对于完善书院讲学、供祭、藏书三大功能,有重要作用。”商丘市睢阳区宣传部副部长曹珂铭道。
复建的书院,其实仍未建完。
“应天书院修复工程当初被列为河南省和商丘市重点工程,占地面积52亩,委托河南大学古建筑研究院设计,整个书院布局由南向北依次为影壁、牌楼、大门及东西侧门、前讲堂及东西侧门、明伦堂及东西配房、藏书楼及东西侧门、教官宅、崇圣殿、东西偏房、魁星楼及东西廊房。”这是相关资料的记载。
未建完的应天书院,复建地址,也并非应天书院原址。
为何未原址复建呢
“据明代嘉靖年间《归德府志》,应天书院旧址在‘州冶东北七十步’,‘南门外西’,‘半为城壕,半为民田’。”中国范仲淹研究会理事、文化学者孙纲说道。
孙纲带着我抵达原址所在地,来到古城南门外南湖边,站在彩漆长廊下,孙纲道:“原址一半就在眼前的水底,一半就在长廊所在地。”
原址所在地,离复建地址,直线距离500米。
水下书院原址,让人惆怅。吊诡的世事,留下这无地面遗存只余零星文字记载的历史真空,这是不得不接受的现状,与无法原址复建的书院,是共生的存在。
站在南湖边,闭上眼睛,想象应天书院曾有过的场景,它的山长居室、师生斋舍、授业讲堂、藏书楼阁、圣庙专祠,都去了哪里
它的风云岁月、花开花落,它的琅琅书声的起起落落,它的青青子衿的翩然来去,都去了哪里
复建书院环境很美,但少了历史的凝重,内容还显单薄。无论如何,应天书院大讲堂,还是让古今有了文化的交融,让观者与建筑有互动。
复建书院中,范仲淹史迹挖掘扎实。范仲淹到底和它有多深牵系与渊源呢
◎范仲淹是个“模范生”
应天书院前身叫南都学舍,五代时商丘虞城籍学者杨悫创办。
南都学舍培养出名儒戚同文。杨悫去世后,戚同文执教,四方学子“不远千里”而至,“远近学者皆归之”。
公元960年北宋立国,急于用人,当年2月就开科考试,学舍考中进士多人。
“杨悫、戚同文早年聚徒讲学,开启了宋州(商丘古称)兴教重学风气,为北宋培养人才,为应天书院诞生奠定了基础。《宋史》云:‘北宋兴学,始于商丘’。”孙纲道。
宋真宗即位后,宋州升为应天府。应天府民曹诚(曾为南都学舍学生),“以金300万”,在府城中戚同文私学旧舍建屋150间。邀请戚同文之孙戚顺宾主持书院,声名远播。
1009年(北宋大中祥符二年),曹诚将所建学舍和书籍捐献,真宗皇帝嘉许,御赐书院匾额“应天府书院”。书院锦上添花,成为北宋初期全国四大书院之一。
应天府书院挂牌两年,1011年,23岁的范仲淹来了。
范仲淹是苏州人,年幼丧父,母亲带着他改嫁到朱姓人家,继父迫他学商贾技艺,但他只喜读书。
23岁时,范仲淹与继父家族脱离关系,来到应天府书院,断绝家庭供给,开始五年苦读岁月。
他“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继,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苦读,成为范仲淹青春记忆中的主旋律。
古城也给了他甜蜜美好时光。“宋州楚丘李氏家族相中了他,他娶了前参知政事李昌龄侄女为妻。他的孩子多生长于此,人称‘睢阳少年’。他的‘封地’也封在这里。至今虞城县利民镇还有‘范文正公祠’遗址等。”孙纲道。
苦读五年后,他中了进士,光明仕途打开,可以施展经天纬地之志了。
◎范仲淹成了“范校长”
1026年(北宋天圣四年),范仲淹母丧,他丁忧回到应天府。
地方长官是晏殊,聘请他为书院主持。范仲淹,其时已届“不惑”。
书院优秀毕业生成了“范校长”。范校长率先明确了匡扶“道统”的书院教育宗旨,确立培养“以天下为己任”新型人才培育模式,推动宋初学术、书院学风转向“经世致用”,明确了学术、大师在书院中的位置。
范仲淹严格,“他常宿学中,读书寝室皆立时刻。夜课诸生……见有先寝者诘之。”“不能对,罚之。”他爱惜学生,“尝推其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
讲师稽颖有外甥张方平,聪慧,家贫,范仲淹悉心栽培成才。张方平后来与王安石前后任宰相。“三苏”是张方平发现举荐的。苏轼敬重张方平,更为未见过范仲淹遗憾(范过世时苏轼才十五岁),他表示“愿做范文正公最后一个学生,列于其门下”。
山东泰山有学生孙复,两次来书院乞讨。范仲淹各赠一千缗,并赐《春秋》。得知他有老母患病,安排他在书院半工半读,月薪可养家。
十年后,孙复成为讲解《春秋》的大师,入皇宫为仁宗讲学。范仲淹见了感叹道:贫困是一种可怕的灾难,倘若孙复一生乞讨到老,这杰出的人才岂不湮没沉沦!
他对寒门子弟极为爱惜,充满“共情”。这当然和他自己身世有关。
范校长上任第二年,学生王尧臣、赵槩考中状元和探花。后来两人出将入相。
“其后,宋人以文学有声于场屋者,多其所教也”。北宋在政治、文学上有成就者,如富弼、张方平、孙复、石介、李觏、张载、文彦博等先后受教于他。
范仲淹以“睢阳学案”独树一帜,上承儒道墨法,下启程朱理学,倡导了北宋文化复兴,影响深远。
一边当校长,一边忙创作,他写《南京书院题名记》,与《岳阳楼记》并称,成为他一生“最早”和“最晚”的两篇记文,思想高迈,意境深远。
文中多“金句”,如“九河我吞、百谷我尊;浮云我决,良玉我切”。
还有“博涉百家九流之说,有忧天下之心”之语。之后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篇记,可算肇始。
当校长忙创作,范仲淹还写出宏文万言《上执政书》,被《宋史》赞为“与诸葛亮《隆中对》同等价值的历史文献”,堪称“宋版”《隆中对》。
应天府书院,也是范校长的福地了。
◎书院的“后范仲淹时代”
范仲淹三年丁忧期满后离开,但他一直关注这所学校。
1035年(北宋景祐二年),应天书院改为南京府学,正式编入官学系列。官府又拨给学田十顷,充作经费。民办学校,成了有编制的“事业单位”了。
南京府学是名校,《宋史》中记载,从这里走出去而后留有传记的名人达38人。
1043年(北宋庆历三年),“以南京府学为国子监”。
这次升级,规格大大提高。它与东京汴京、西京洛阳的国子监,并列为北宋最高学府,成了全国仅有的三所“国”字牌学府。
东京、西京国子监,招生门槛是“三公子孙”,南京国子监(应天书院),降为“七品以上官员子孙和庶人俊秀”,开辟了国子监招收平民百姓子弟开端。
从孔子“有教无类”,发展到戚同文的“天下同文”,发展到范仲淹“以天下为己任”,再到“招收庶人俊秀”,巨大的教育进步,为“华夏民族文化造极于北宋”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切,得益于古城,得益于应天书院,得益于范仲淹。
北宋覆亡,书院毁于兵火。
元初建归德府学和文庙,规模大减。明中后期的1531年(明嘉靖十年),巡按御史蔡叆将王侑建的社学改为“应天书院”。
1601年(明万历二十九年),归德知府郑三俊,继承范仲淹的治学兴学精神,建成范文正公讲院,像范仲淹一样亲自执书讲学。官至户部尚书的侯恂、南京国子监祭酒侯恪、户部侍郎兼兵部侍郎叶廷桂、大学士宋权等,都是他的学生。
1651年(清顺治八年),清 重新恢复范文正公讲院,侯方域撰写《重修书院碑记》。
1905年,清 废科举、兴学校,范文正公讲院变成“归德府中学堂”,“书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清代,郑三俊等人,多次兴复范文正公讲院。范仲淹,某种程度上已化身为他们认识周遭世界的参照物。
当下古城的人,每个人内心保留一小块应天书院(范仲淹)的碎片,都是好的。应天书院和范仲淹,已是不可分的整体,成为历史的永恒记忆。
古城的人,熙来攘往于狭窄的老街,经行于水下的和岸边的应天书院,生生不息。这,就是此刻发生的历史。
范仲淹,我想对你说
亲爱的范仲淹老先生:
Hello!
嘻,你可能不懂那五个稀奇古怪、被我喊曰“哈罗”的鬼画符。没关系,人家说三年一道代沟,我们之间跨着316道沟呢!
不过,可别小看了这316道代沟的威力,它将你曾经忧过思过生活过的北宋演变为如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21世纪的我们可以坐在家里看世界,不用骑马日夜奔程,几小时就可以“飞”到很远的地方;不用坐在私塾里吟诵《四书》《五经》,而是多方面学习各种知识;不用征战沙场,社会安定家家小康。
用现在的话来说,你此时一定是羡慕嫉妒恨吧。嘿,别着急,我这不是还没说完呢嘛。
有点的确有很多,进步的确有很快,思想的确有提高,可是却恰恰缺少了您一类的人。
现在啊,都是各有各行,各有各业,吃的是公家的饭,揣的是自个的心。大部分的人都在想如何得钱?如何赚得钱?如何多赚得钱?唉,除了一小部分人心中还有这个国家,想着如何为国家效劳以外,其它的都爱国意思淡薄,很淡薄!呐,人嘛,谁还没个七情六欲,贪念是正常地,但是贪心就不是正常地!范老先生您是进忧退亦忧,如今却是进贪退亦贪。21世纪,何为清官?不贪即清,何谈贡献!
唉,吾乃一介草民,无钱、无权、无宅、无名。不敢痴人说梦大肆奇谈,本书生,手无缚鸡之力。要是在您老人家面前夸夸其谈:带领中国走向经济强国!一类妄言,定是不敢,吾亦无您一样高尚的情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吾常是自娱自乐,胸无大志,只求进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过个好日子。足矣。( 吴江市震泽亿龙红木 - 亿龙文学 wwwsz-ylhmcom )
最后,还是那句曾经在作文中立下无数次的誓言:好好学习。虽然很老套,但是很实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若女子亦是如此,不敢口出狂言当上国家主席,但是至少以后我会向您学习,心怀祖国。
此致
敬礼
21世纪某青年
2012年6月
范仲淹是北宋时期的一位名臣,他在政治和文化领域都有卓越的成就。他的名言“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肯休”至今仍被人们传颂。范仲淹的忠诚与担当,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楷模。
范仲淹的忠诚
范仲淹在政治生涯中,始终秉持着忠诚的信仰。他曾经在担任知州时,发现有官员贪污受贿,他毫不犹豫地将其揭发,并且将贪官绳之以法。在范仲淹的眼中,公正和正义是最重要的,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不为任何人所动摇。这种忠诚的精神,让范仲淹成为了一个备受尊敬的人物。
范仲淹的担当
范仲淹在文化领域也有很高的成就。他曾经主持修建了江宁府学,这是当时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官办的学校。他还创建了“岳阳楼记”,这是一篇文学经典,被誉为中国古代散文的巅峰之作。范仲淹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文化巨匠,他的担当精神让人们敬佩不已。
范仲淹的故事
范仲淹的忠诚和担当,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启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有一份忠诚和担当的精神,才能够取得成功。范仲淹的故事告诉我们,只有坚守自己的信念,才能够走向成功的道路。
如何做到忠诚与担当?
1坚持自己的信仰
范仲淹之所以能够做到忠诚和担当,是因为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有一份坚定的信仰,才能够做到忠诚和担当。
2勇于揭发不正之风
范仲淹在政治生涯中,勇于揭发不正之风,这是他做到忠诚和担当的重要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勇于揭发不正之风,才能够做到忠诚和担当。
3勇于承担责任
范仲淹在文化领域中,勇于承担责任,这是他做到忠诚和担当的又一重要表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也需要勇于承担责任,才能够做到忠诚和担当。
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