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与人类的生死有什么关系?这个要看在什么层面说这个问题。对于人的生命这个层面讲,量子纠缠并不能决定人是生是死,但是如果更深一层探讨,比如在分子、原子层次,量子纠缠一定会对原子的运动产生影响,而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所以对分子也有影响,而人是由分子构成的,所以归根结底,量子对人体也有影响,顺理成章,量子纠缠对人的生命也有影响。
但是,在讨论量子纠缠与生命的关系时,其实人们更感兴趣的是量子纠缠对人的意识的关系。或者说,人的意识的本质是什么?意识的本质这个问题在分子和原子的水平根本不可能找到答案,所以,答案一定在量子层面,量子纠缠成了解开这个秘密的钥匙。
2016年,清华大学副校长、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施一公教授在“未来论坛”年会上发表了题为《生命科学认知的极限》的演讲。施教授说,我问四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你们相信有第六感官吗很多人会说不相信。第二个问题,有没有可能,两个人会以未知的方式进行交流你会说也许,不会像第一个问题那样肯定地说不信。第三个问题,量子纠缠是否存在于人类的认知世界里面存在于大脑里我相信听了我的讲座,你会觉得很有可能。第四个问题,量子纠缠是不是适用于地球上的物质呢你一定会说一定适用,因为我们已经证明了。但其实简单讲,这四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问题,倒推回去就说明一定有第六感官,只是我们无法感受,所以叫“第六感官”。
为什么是这样?因为我们所理解的物质其实有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宏观的,就是我们可以感知到的,直觉可以看到的东西,比如人是一个物质,房子也是一个物质,天安门、故宫都是物质。第二个层面是微观的,包括眼睛看不到的东西也叫微观,我们可以借助仪器感知到、测量到,从直觉上认为它存在,比如说原子、分子、蛋白,比如说很远的一百亿光年以外的星球。第三个层面,就是超微观的物质。对这一类,我们只能理论推测,用实验验证,但是从来不知道它是什么,包括量子,包括光子。尽管知道粒子可以有自旋和能级、能量,但是我们真的很难通过直觉理解,这就是超微观世界。这三个层面物质的关系是超微观世界决定微观世界,微观世界决定宏观世界。我们人是什么人就是宏观世界里的一个个体,所以我们的本质一定是由微观世界决定,再由超微观世界决定。施一公说,我毫不怀疑我就是一个薛定谔方程、一个生命形式、一个能量形式,但不知道怎么解这个方程,不知道思维是怎么产生的,仅此而已。我相信,你也应该相信,我们每个人不仅是一堆原子,而且是一堆粒子构成的。"我们人究竟是什么我们只不过是由一个细胞走过来的,就是受精卵,所有受精卵在35亿年以前,都来自于同一个细胞,同一团物质,一个处于复杂的量子纠缠的体系,就这么简单。"
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UCSB)著名的理论和实验物理学家Matthew Fisher就笃信,人的意识、记忆和思维是量子纠缠的,他们已发现神经细胞里面的微管可以形成量子纠缠,并正在进行实验验证。量子纠缠的意思是说,两个纠缠的量子不管相距多远,它们都不是独立事件。当你对一个量子进行测量的时候,另外一个相距很远的量子居然也可以被人知道它的状态,可以被关联地测量,很不可思议。但这样一个简单的现象既然存在于客观世界,我相信它会无处不在,包括存在于我们的人体里。是不是这样呢当然是这样。量子纠缠怎么样影响我们的生命,其实我们不知道,为什么因为这不是我们可以用直觉去感受的。并且,已有证据可以推论,有一天我们人类会发现量子纠缠是一个可以进化的现象,它可以保存一百年、一千年、一万年。也就是说,量子纠缠,它在远古的时候就存在了,在进化过程中被保存了下来。
既然如此,既然所有的物质,都有可能有量子纠缠,动物、植物乃至无生命的东西,都概莫能外;而量子纠缠是一种久远存在的现象,并可能在进化的过程中被保存下来了,那么,合理的结论就是:所有的宏观物质都存在意识(当然这种意识千差万别,不在一个层级),而这种意识也是可以延续的。这里,当然首先是人的意识,必然也是这样的。
关于这个问题,我感觉有点搞笑,就好像你在问为什么我们人类要吃饭一样,几个粒子在长时间相互作用后,每个粒子的特性转化为积分特性,这不能描述单个粒子的特性,而只能描述积分特性,这个现象就是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既不是假设,也不是推测,而是量子世界中一种独特的现象,可以称之为内在现象,很多人不知道为什么会发生量子纠缠。
根本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量子世界的叠加状态,无论纠缠中的两个粒子相距多远,它们都是一个整体,只能用波函数来描述,一旦我们尝试测量它们,这个波函数就会崩溃成两个量子态,并且每个粒子都有自己的波函数。这种崩溃是同时进行的,并且瞬间是随机的,所以它不能传递任何有效的信息,在函数崩溃后,这两个粒子就开始彼此无关了。
当然,他们不再纠缠在一起,成为独立的个体,互联网上的许多人对量子纠缠有误解。因为他们认为量子纠缠以超光速传递信息,甚至认为量子纠缠与意识甚至灵魂有关,其实这种观点实际是太不严谨了,我们不能只是凭想象得出结论,因为,科学家们也通过大量的实验观察得出结论,需要许多精密的仪器。
因此会缺乏直觉,而且大多数时候,量子纠缠的描述将通过流行的例子来说明,随着科学的发展到目前为止,我们看到的世界完全像盲人触摸大象那样,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有形的,我认为这是一个客观的世界,事实上,已知物质的质量在宇宙中只占4%,剩下的96%物质的存在形式对我们来说是完全未知的,我们称之为暗物质和暗能量。
关于量子为何会纠缠它会缠绕的本质原因是什么呢的问题,今天就解释到这里。
在当今科学家量子力学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内容了,如果人们完全理解并将其应用到日常生活在,我们的世界肯定会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然而量子研究还在路上,并且有太多和我们常识是不同的,接下来了解一下两个人量子纠缠的表现,以及什么关系的人会有量子纠缠?
量子纠缠也叫量子缠结,是量子力学理论中的一个预测,表述了两个粒子之间的相互纠缠,即使不在同一个地方、相隔很远的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也会影响另一粒子状态,是不是觉得很神奇,但是世界上确实有很多神奇的存在。
量子纠缠是两个事物间的相互关联,是不可思议的神逻辑,现实中也有量子纠缠这一现象——“心灵量子纠缠现象”,例如两个人相互吸引就会纠缠在一起,相隔再远还是会遇到。其实灵魂吸引应该是相互的,恋爱中的男生女生很容易感受到“量子吸引”,男生特别想念女生时就会有“量子吸引”。
什么关系的人会有量子纠缠?一般相互吸引的人会有量子纠缠,两个人能成为恋人要先吸引对方,如果对方不能被你吸引,也就说明不来电,想要有继续的发展很难,这样量子纠缠也解释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
量子位并不需要靠得很近才会相互纠缠,但如果它们从来都不靠得很近,那么一定有什么东西起到了中介作用才会使它们纠缠。
这方面的技术术语是局部操作和经典通信(LOCC),这是不性感的,我是极端的,所以你在大多数流行科学文章中看不到解释。局部操作:纠缠必须首先在本地建立。
经典通信:“经典”粒子最常用来携带一块纠缠态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隐形传态是指在一个地方建立纠缠态,然后将纠缠态的两个独立部分移动(以光速或低于光速)并重新连接,以查看纠缠态是否被转移。
纠缠可以移动的一种斗链式粒子从一个到另一个地方到另一个,这样就不是原来的两个纠缠粒子重组,但内部状态(相关性/相关关系)转移的确切状态最初纠缠的“分离”部分。系统的“状态”不“正常”,就像手指间的沙砾。它是一种真正的量子态,由多个粒子而不是一个粒子携带。
需要注意的是,在许多光子纠缠实验中,光子对可以被称为双光子,因为这对光子对不是在空间中分离的两个量子实体,而是一个在两个不同空间位置有“脚”的单一实体。我觉得最好把纠缠对想象成没有隔着空间分开的,即使我们的思维习惯是这样感知这些东西的。纠缠粒子,在一个非常真实的意义上,是直接连接在没有介入空间,他们的特殊之处在于纠缠可以通过LOCC在空间的不同位置访问。
把双光子想象成一个单独的实体,只在空间中分离,可以帮助克服“但比光通信快是不可能的”的担忧。因为总是有一个经典粒子被用来“重新连接”纠缠粒子,所以没有违反。成本我们的宇宙有我们可以看到或直接体验到的联系,通过直接联系将“这里”与遥远的星系联系在一起,这是你睁开眼睛很难想象的!
因此,纠缠必须在局部建立,但如果用另一个粒子(经典的)携带必要的纠缠来建立量子比特之间的非局部连接,那么从来没有靠近过的遥远的量子位就可以被制造成纠缠。在它们纠缠之后,你可以称它们为双量子比特(类似于双光子),因为它们不再是独立的,单独的量子比特,它们是一个单独的,相关的量子实体。
量子纠缠是量子力学所预言的一种特殊现象,是指多个微观粒子的量子态存在的一种相关性,在不确定性原理下表现出一种超距作用。如果你看不太明白上面这句话,就只能继续看下文了……量子力学哪有一句话能讲清楚的……
起源——决定论与非决定论之争在上世纪2、30年代,在普朗克、爱因斯坦等人所建立的旧量子论基础上,发展起了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为代表的量子力学,它的核心思想是海森堡所提出并由玻尔修正完善的不确定性原理。这个原理指出,微观粒子的状态——量子态在本质上是不确定的,而非由于测量技术的限制导致无法确定。这意味着力学理论无法在物理层面上对微观粒子进行精确预言!
作为决定论的坚决拥护者,爱因斯坦对这种观点进行了严厉的驳斥,与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进行了多次激烈辩论。他有一句不讲道理的名言:“上帝不掷骰子!”以表达他对决定论的信仰。玻尔毫不退让地针锋相对:“别干涉上帝做什么。”
一个由反对者提出的理论预言用信念去驳斥科学理论是无力的,于是爱因斯坦想出了各种思想实验企图证明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之荒谬,但都被玻尔等人一一化解。最后,爱因斯坦跟同事波多尔斯基和助手罗森三人共同发表了一篇论文《能认为量子力学对物理实在的描述是完备的吗?》驳斥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该论文后来以三人的名字首字母命名为EPR论文,他们根据哥本哈根诠释提出一个违背狭义相对论的量子现象:
以特殊方式制造一对光子,然后用光路把它们分开到足够远,比如相隔1光年,基于守恒定律,这两个同时产生的光子的量子态存在某些关联,比如自旋方向和动量。也就是当我们测量其中一个的某个状态,就必然同时得到另一个的对应状态。如果按照哥本哈根学派所说的,微观粒子在测量前并不存在确定的状态,在测量后才随机坍缩到一个随机的状态,那么当我们测量这对量子态相关联的光子其中一个,我们获得它的某个状态,我们也同时知道了一光年外那个关联光子的对应状态。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光子A的状态是测量时才随机确定的,那一光年外的关联光子B又是怎么瞬时获得光子A的状态,从而选择坍缩到对应的状态?这显然超光速了!
爱因斯坦等人认为,这对光子的状态是在产生的那一刻就确定的,无论此后分隔多么遥远,两者的状态都不会改变,因此我们测量其中一个就能同时知道另一个。爱因斯坦等人提出的这一理论预言相当致命,直接把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推到了狭义相对论的对立面。
玻尔的反击哥本哈根学派的大BOSS玻尔当然不同意爱因斯坦的观点,但他同时也不愿意挑战狭义相对论的正确性,他眉头一皱计上心头:光子对的状态并不是制造时就确定的,在测量前甚至不存在两个光子,而是所有可能状态的叠加,这些叠加的状态里就包含了产生两个关联光子的所有状态。也就是说在测量时,不是两个关联光子的波函数(描述微观粒子的状态函数)分别坍缩,而是一个波函数坍缩产生了两个关联的光子。
这样,玻尔成功避免了两个光子需要超光速通信的尴尬。因此这个由爱因斯坦发现的“悖论”实际上并非悖论,后来被称为EPR佯谬,波函数的提出者薛定谔给他起名:量子纠缠。
有同学可能要问了,一个波函数坍缩出两个相隔1光年的光子不还是超光速了吗?但量子力学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因为波函数本身就是全空间分布的,波函数坍缩也是全空间坍缩的,无论坍缩到的是1个光子还是100个光子其实都一样。如果认为坍缩到两个光子就是超光速,那么其实坍缩到一个光子你也会认为超光速!比如单光子波函数的全空间坍缩,你就会问,其余所有可能位置的这个光子怎么知道自己已经坍缩到被测量到的那个位置了?如下图:
波函数坍缩这个过程,作为量子论奠基人的爱因斯坦是接受的,因为有实验依据,他当然不会认为在薛定谔波动力学描述的波函数坍缩到海森堡矩阵力学描述的光子时,测量到的光子还要通知其余位置的光子不要出现……这画面想想都觉得搞笑……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爱因斯坦对玻尔的反击虽然不接受,但没有异议。
问题的答案回顾完量子纠缠提出的历史,我们要来回到开头的问题:量子为什么会相互纠缠?
答案是:因为守恒。无论是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还是各自守恒,一堆关联在一起的微观粒子的整体物理量都必须守恒!
第二个问题: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的本质原因是什么?
答案是:微观粒子的叠加态。
终极问题:叠加态本质上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答案是:不知道……这就是一个物理事实,不知道为什么……
最后的忠告:不要尝试从逻辑上理解量子力学。
(以上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基本定义
量子纠缠是粒子在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粒子组成系统中相互影响的现象,虽然粒子在空间上可能分开[1]。
纠缠是关于量子力学理论最著名的预测 。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 。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 。
尼尔斯·玻尔将量子纠缠称为"鬼魅似的远距作用"(spooky action at a distance) 。但这并不仅仅是个诡异的预测,而是已经在实验中获得的现象,比如科学家通过向两个处于室温的纠缠的小钻石发射激光(图中绿色) 。科学家希望能够建造量子计算机,利用粒子纠缠进行超高速计算 。
在物理学中,量子纠缠是指存在这样一些态:一、A,B,C,…,在t< 时,这些态之间不存在任何相互作用;二、当t> 时,它们的状态由Hilbert空间(希尔伯特空间)HA,HB,HC,中的矢量| Ψ(t)>A,| Ψ(t)>B,| Ψ(t)>C,…所描述,由A,B,C空间构成的量子系统ABC则由Hilbert空间HABC=HA ×HB ×HC中矢量| Ψ(t)>A,| Ψ(t)>B,| Ψ(t)>C所描述,则这样的态被称为比Hilbert空间的直积态。否则称态| Ψ(t)>A,| Ψ(t)>B,| Ψ(t)>C,…是纠缠态。也就是说,如果存在纠缠态,就至少要有两个以上的量子态进行叠加。
量子纠缠说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稳定粒子间,会有强的量子关联。例如在双光子纠缠态中,向左(或向右)运动的光子既非左旋,也非右旋,既无所谓的x偏振,也无所谓的y偏振,实际上无论自旋或其投影,在测量之前并不存在。在未测之时,二粒子态本来是不可分割的。
现象解释
量子纠缠量子纠缠所代表的在量子世界中的普遍量子关联则成为组成世界的基本的关联关系。或许用纠缠的观点来解释"夸克禁闭"之谜。当一个质子处于基态附近的状态时,它的各种性质可以相当满意地用三个价夸克的结构来说明。但是实验上至今不能分离出电荷为2e/3的u夸克或(-e/3)的d夸克,这是由于夸克之间存在着极强的量子关联,后者是如此之强,以至于夸克不能再作为普通意义下的结构性粒子。通常所说的结构粒子a和b组成一个复合粒子c时的结合能远小于a和b的静能之和,a或b的自由态与束缚态的差别是不大的。而核子内的夸克在"取出"的过程中大变而特变,人们看到的只能是整数电荷的介子等强子。同一个质子,在不同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在理解它时需要考虑不同的组分和不同的动力学。一个质子在本质上是一个无限的客体。实质上整个宇宙是一个整体的能量惯性体系包括实在的粒子和空间,由于能量惯性的存在,整个能量体系时刻按一定的能量运动规律运动,宇宙中的每一个粒子作为宇宙能量的一分子它本身的能量惯性状态始终与宇宙环境保持一致即能量的稳定性,它们的电磁能量波始终存在着相互作用。当俩物质粒子同时处于某一状态即尽量使之处于基态或能量控制编码态,它们在相互作用时产生了电磁能量惯性互动及量子纠缠现象。因此,物质具有能量然而人们只能从物质的相互作用中获得并得到利用。
是关于量子力学理论最著名的预测。它描述了两个粒子互相纠缠,即使相距遥远距离,一个粒子的行为将会影响另一个的状态。当其中一颗被操作(例如量子测量)而状态发生变化,另一颗也会即刻发生相应的状态变化。
量子纠缠的本质就是量子的关联性。
那量子为什么会纠缠,其本质又是什么呢?
要想了解这一点,还是得提一下相对论,大家都知道当代物理学有两大基础 -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提出到现在这两个理论经受了很多严格的实验,其正确性是毫无疑问的。
而目前两个理论在根本架构上的冲突之处是:量子场论是建构在广义相对论的平坦时空下基本力的粒子场上。如果要透过这种相同模式来对引力场进行量子化,则主要问题是在广义相对论的弯曲时空架构,无法一如以往透过重整化的数学技巧来达成量子化描述,没办法用数学技巧得到有意义的有限值。
相对地,例如量子电动力学中对于光子的描述,虽然仍会出现一些无限大值,但为数较少可以透过重整化方法可以将之消除,而得到实验上可量到的、具有意义的有限值。
所以说广义相对论的修改方向是这两点:
1、引力的成因不是时空弯曲的。广义相对论的时空背景是弯曲的时空,但不是引力的成因。
2、引力的本源是时空。且描述引力量子化的时候一定要用“微分”思维来化解时空弯曲的尴尬。但引力不是时空弯曲造成的。引力可以说是一种时空性质。它反过来又会影响时空构建。且引力的作用是以光速传递的。
那么量子纠缠所引发的“超光速”的讨论是否对相对论理论构成了挑战呢?答案又是否定的!
别忘了量子力学的两大支柱互补原理波和粒子在同一时刻是互斥的,但它们在更高层次上统一。和不确定性原理不确定性原理表明,粒子的位置与动量不可同时被确定。
所以在量子力学中微观粒子并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一种行动诡异的“概率云”。这些粒子不会只存在一个位置上,也不会只从一个路线到达另一个位置。我们一般用波函数来描述这些粒子的行为和特征。而两个有共同来源的微观粒子之间,只要有一个粒子发生变化,另一个就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是立刻发生的,这就是量子纠缠。
大家有没有注意到,量子纠缠发生的机制是有限制的。并不是说随便两个粒子相距N千米距离远,都能发生量子纠缠。比如说地球上一个粒子不可能和100光年以外的一个粒子发生量子纠缠。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发生量子纠缠必须在一个系统中,而且粒子是有共同来源的。
〈双光子系统〉比如:同一激光器产生光子场进行双偏分光,由于本身由同一激光器产生属`相干态'',那这二个分光产生的光子系统属〈相干纠缠态〉然后我们测量一个光子态某物理参量,会发现另一光子对应该物理参量也会同时改变,那么我们说对该〈双光子相干系统〉对该物理参量而言是一种量子纠缠态!
量子纠缠说明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稳定粒子间,会有强的量子关联。例如在双光子纠缠态中,向左(或向右)运动的光子既非左旋,也非右旋,既无所谓的x偏振,也无所谓的y偏振,实际上无论自旋或其投影,在测量之前并不存在。在未测之时,二粒子态本来是不可分割的。
那这样量子纠缠态产生原因就不难理解了,其实我们只要认为该双光子系统在分光前后是一个整体,那量子纠缠效应就很好理解了但实际上是这样吗?有人会说光子空间分离为二部分,怎么可能还是一个整体?关键点在于〈量子纠缠态〉的先决条件,双光子系统是一种相关联态,在没有解除相关联态前,它就是一个整体!
量子力学是非定域的理论,这一点已被贝尔不等式任何定域隐变量理论不可能重复量子力学的全部统计预言。的实验结果所证实,因此,量子力学展现出许多反直观的效应。量子力学中不能表示成直积形式的态称为纠缠态。
纠缠态之间的关联不能被经典地解释。所谓量子纠缠指的是两个或多个量子系统之间存在非定域、非经典的强关联。量子纠缠涉及实在性、定域性、隐变量以及测量理论等量子力学的基本问题,并在量子计算和量子通信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体系的量子态的最普遍形式是纠缠态,而能表示成直积形式的非纠缠态只是一种很特殊的量子态。历史上,纠缠态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35年薛定谔关于“猫态”的论文中。
其实从量子纠缠本身的系统就可以看出它与互补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有紧密关系。不确定性原理体现了“联系”,即位置和动量的联系。互补的原理体现了“矛盾与统一。”两者结合的必然结果就是“纠缠”。”而且贝尔不等式是永久成立了,不可出现爱氏思考的那样。即通过隐变量理论可以完整解释物理系统所有可观测量的演化行为,从而避免掉任何不确信性或随机性。
而且干涉量子纠缠的时候,量子纠缠态会立即消除,也就是这种关联态函数的描述现象终止。
这也是说明了,量子纠缠的“局域”性。它不会像引力那样,具有“广域”性。但整个量子力学的非定域,其实也是一种“广域”,在这种“光域”下量子纠缠遵从一定的法则存在。
再通俗一点举例解释可以这样理解,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粒子的量子纠缠态是一体的东西,在一个波函数描述之下,和距离无关。就好像是两个人坐一个跷跷板玩。A和B坐在上面的时候,就有了联系。A下去,B必然上来;相反B下去,A立刻上来。但我们不能说这种联系是超距的,也就是A和B之间的变化是超光速完成的。要知道这和A和B直接的距离“无关”,与他们之间的联系态有关。
心理感应和量子纠缠是有一定联系的,个人的理解就是说如果真的存在心灵感应的话,就是两个人心里面的这个思维粒子发生了一定的纠缠,对方发生了状态的改变着边就会发生状态的改变,两者就会知晓对方的状态变化。
我们经常会在玄幻小说之中看到的一个情节,就是说一个高人给了他的徒弟一个通讯的镜子,或者一个零食,然后他在这边传唤他的师傅,那边就能听到这个东西,和我们现在通话的电话是不是一样的呢,不一样,因为电话是有中转的,那个是没有中转的,那个就有一点像量子纠缠的感觉,因为这边运冻状态的改变,信息的改变就会反馈到那边,那边自然就能够接收到。
民间有很多很多的传说,说是有特殊的双胞胎会产生心灵感应的情况,就是对方现在心里开心还是不开心,或者说心里想什么,他的双胞胎姐姐或者哥哥都能够知道,当然这只是个传言,因为没有任何一对双胞胎站出来说,他们两个有心灵感应,这种猜测可能就是与量子纠缠有关系的,他们两个当初可能是在怀孕的时候,在他妈妈肚子里面是共同发育的,然后分娩的时候导致他们的思维量子分开了,但他们仍然是有联系的,另外一方发生了,改变这一方就会同步改变,然后就产生了状态上的变化。
量子力学的研究从断课提出来之后,到现在一直都处在一个初级的阶段,因为没有谁敢说自己的量子力学的研究是一个跨时代的巨著,是能够让这门科学真正成体系的,或者获得一个跨越式发展的东西,大家都很谦虚,都说自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而已。所以说这个东西到底是什么样的原理,我们也不必深究,因为这与我们普通人的生活差的太远了。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