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中,为什么说“小屋的光线具有科学的时间性和文学的浪漫性”

故都的秋中,为什么说“小屋的光线具有科学的时间性和文学的浪漫性”,第1张

《故都的秋》中哪有小屋你说的是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吧

如果是说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的话,答案应该是:

说“科学的时间性”是因为——光线准确无误地按照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说“富于浪漫的文学性”是因为——光线明暗色彩富于变化,是比喻的说法

《科学是美丽的》是著名物理学家沈致远先生的一篇科学散文。用作者的话讲,科普文章和科学散文不同,科普文章重在介绍科学知识,科学散文重在阐发科学中的人文精神,传播科学美。科学散文追求的是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境界。本文用了四分之三篇幅来描写致力于传播科学美的女天文物理学家琳达·威廉斯,介绍了她散发着迷人艺术气息的科学诗和歌舞。原来科学可以是充满诗意的,科学家可以是浪漫多情的!从她身上我们看到了有创意的科学家所具有的共同品质——幻想和好奇心。正是这些有创意的科学家在用思想寻找着科学美,创造着科学美,传播着科学美。笔者认为教读本文应抓住“不具有幻想和好奇心的人根本不可能成为有创意的科学家”这句话。启发学生要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来源: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是一本由[意]卡洛·罗韦利著作,文治图书·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600,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读后感(一):科学与人文

 作为一名文科生,大学又选择了法学专业,平常阅读偏好无非为小说、诗歌、社科、历史、法学等书籍,对于理工科类型书籍自知看不大懂,一直敬而远之。

 其实,这很大程度上是自我暗示而形成的“信息孤岛”,人为疏远了许多优秀的科普书籍。读了卡洛·罗韦利的《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始觉一种别样的阅读体验,这是人文与社科类书籍所无法带来的。

 卡洛·罗威利(Carlo Rovelli)是意大利人,作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主要研究方向为量子引力,他也是圈量子引力理论的主要创建者之一,同时在科学史与科学哲学上亦有贡献。在此之前,卡洛·罗韦利在国内已经著有《七堂极简物理课》《 时间的秩序》两本科普类畅销书籍。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是卡洛·罗韦利在报刊杂志上的文章合集,书中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在浩瀚的宇宙中、在巨人的肩膀上、在科学与人文之间。文章的主题可谓包罗万象,既有黑洞、引力波、气候变暖、空间的无线可分性等深奥复杂的物理学问题,又有探讨亚里士多德、牛顿、哥白尼、爱因斯坦、居里夫人、乔治·勒梅特、霍金等人科学成就浅显易懂的文章,还有对科学与哲学、文学、宗教、政治等科学与人文互动关系的理性思辨。

 康德在《实践理性批判》最后一章中的一句话广为人知,发人深省:“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顶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在《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中,卡洛·罗韦利不仅对“头顶上的星空”保持好奇与关注,更对“心中的道德律”作出深刻隽永的阐释,体现了一名物理学家的人道关怀与人文精神。

 正如作者所说,“诗歌和科学都是人类精神的表现形式,它们创造新的思考世界的方式,以求更好地理解世界。”更进一步,“诗歌和科学”可以置换为“人文和科学”,它们是人类的两大支柱,推动我们物质世界的发展,也拓展我们的精神空间。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读后感(二):这本物理科普书,让科学浪漫如诗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

 作者: [意]卡洛·罗韦利

 ▫️

 一开始看到这本书,我竟然有一种探究的想法,毕竟作为一个物理学渣,我真的太想知道为啥物理学得那么糟糕,和物理学家之间的差距究竟有多大?

 但是,书里并没有告诉我怎样才能学好物理,它讲述了一些科学家的传奇人生,呈现了物理世界的魅力。

 我突然领悟,如果对物理不感兴趣,再多的学习技巧和方法都是没用的。

 ▫️

 下面是看书后的一些感想与摘抄:

 1、要有统计思维。

 “如果教孩子们一点基本的概率论和统计学知识,我们就可以避免很多蠢事,社会也会受益良多。”

 2、努力去弄清楚一个复杂的问题会让人感到快乐。

 3、很多事情都不能百分百地确定,那就不能轻易下判断,这是对自己负责,也不会造成别人的困扰。

 书中说,全球变暖是一个严重风险,但有人觉得这不严重,然而否认这一事实,会让事情变得更复杂,也会给那些正努力为我们缓解危机的人造成困扰,毕竟他们的工作已经够艰难的了。

 4、每本好书都自带使命,选对书可以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我们感兴趣的是从他的字里行间散发出的思想的力量,以及这些文字如何与我们的文化和知识相遇,并为新思想的产生开拓了空间。”

 5、付出了不一定有结果。

 牛顿研究炼金术和重建《圣经》年表,但结果并不令人满意,他意识到局限性,所以没发表过相关文字,即使付出了很多精力。

 6、学习最重要三件事,就是读书、交友与创新。

 作者认为,哥白尼在意大利求学中发现了三大宝藏,所以才提出了“日心说”。

 一是书籍,古代天文和数学知识的书籍;

 二是朋友,认识了一个天文学家,他知道如何阅读哪些文献;

 三是革新,知识可以被质疑和改变。

 7、成长的美好在于其不确定性。

 “概率让生活变得有趣,让我们经常邂逅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可以不断接受更多的知识。”

 8、不要害怕犯错,知道自己的错,是求知的开始。

 “科学家中几乎没有人比爱因斯坦犯的错误更多。几乎没有人像他那样频繁地改变想法。”

 我比较震惊的是,爱因斯坦会怀疑自己的观点,因为大部分人对自己的观点深信不疑,甚至接受不了别人的反驳。然而事实是,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定正确,只有敢于犯错、改变自己的观点,才能求得真知。

 9、承认但不满足于自身的无知,并且不断求知。

 “阿基米德意识到,昨天的无知可以在今天被启蒙,今天的知识将会在明天得到修正。”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读后感(三):终于等到你!看宝藏物理学家卡洛·罗韦利科普新书相当涨知识

 21世纪,是一个瞬间万变的新世纪。

 科学半径不断扩大

 科学发展日新月异,细分的各大学科新知识不断迭代更新。

 首张黑洞照片

 回想百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到量子力学到今天成功捕捉到黑洞作品,百年间人类进程被这些流光溢彩的科学新知不觉间按下了快进键。

 我时常在想,在这个物欲横飞的新世纪,潜心研究科学,努力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科学家们应该是什么样的?

 《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封面

 看到被称为下一个“史蒂芬·霍金”的卡洛·罗韦利的新书《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时,我第一反应是入来给喜欢物理的儿子看,他之前的《七堂极简物理课》我们都很喜欢,是非常擅长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话语讲述专业的科学知识的一位物理学大佬。

 卡洛·罗韦利是意大利理论物理学家,圈量子引力理论的开创者之一,在时空物理学上做出了突破性贡献。曾在美国、意大利工作,现在法国带领量子引力研究小组,兼任匹兹堡大学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荣誉教授等。他的《七堂极简物理课》《现实不似你所见》《时间的秩序》畅销全球,被译成了41 种语言。国内出版后历次获得文津图书奖、新京报年度好书、出版人年度书目等。

 目录

 卡洛·罗韦利的粉丝很多,坂本龙一、陈嘉映、李淼、黄磊都是他忠实粉丝。这本《物理学家的智性冒险》是他近10年人文科普随笔的首次合集出版,全书共计收录了46篇随笔,分为三辑分别从物理学、科学家、人文与科学三个角度来向我们讲述他对这几个方面的认知和思考。

 书签

 拿“物理学”这辑的内容来说,“黑洞”的相关随笔有3篇:1“恒星的致命吸引”、2“虚空的热量”、3“中心之谜”。

 我对黑洞的理解很简单,就是一个无法逃逸的宇宙空间,更多的物理学常识就不清楚了。这是我第一次非常清晰的通过阅读了解到物理学常识中的黑洞。

 首先,宇宙中充满着对恒星有着致命吸引的黑洞,无数的恒星围绕着它运行,不时地就会有一颗恒星被它捕捉吞噬,就像一条小鱼被一头鲸鱼吞掉那样。

 内页

 其次,卡洛·罗韦利指出斯蒂芬·霍金证明了黑洞是热的。霍金证明了即使没有任何东西正在坠入的黑洞也是热点,黑洞本来就是热的。(物理学界有一个解释是:黑洞的热量是真空本身的热量,重力将其放大了,它是虚空的基础热量。)

 白洞概念图

 最后,卡洛·罗韦利科普了他正在努力探索的黑洞的中心,他和他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可能性:物质在到达中心之前速度慢下来,直至停滞,当它被压缩到极致,就会产生一种巨大的斥力,防止它最终坍塌,然后这种巨大的斥力会将中心的物质回弹,成为黑洞的反面:白洞。白洞是黑洞的时间倒转,是一个向外爆炸的洞。因为时间的相对性,在黑洞内外的时间很有可能是以不同的速度在流逝,所以回弹的这个过程,我们看不到。

 我很喜欢科学家们这样脑洞大开的猜想,“提出猜想——印证——失败——重新提出猜想——印证——科学证明”,这样的一个过程,正是古今中外科学家们不断尝试的路径,也正是源于他们的科学精神,才让我们今天的科学日新月异,致敬!

 内页

 卡洛·罗韦利是为典型的宝藏科学家,除了信手拈来的物理学知识科普,他还整理了从亚里士多德、哥白尼、牛顿到乔治·勒梅特、罗杰·彭罗斯、史蒂芬·霍金等多位科学家的生平故事和最重要的科学发现,知名物理学家讲述的科学家故事,角度自然是不同的,读来充满着启发。

 内页

 最后一辑是让我读完生出无数感慨的科学和人文内容,卡洛·罗韦利让人无法抗拒的渊博和人文情怀,让人感叹。这是个典型“三观很正”物理学大佬,无神论忠实粉,内心充满着对生命的热爱,对宇宙的好奇。

 内页

 从哲学家、诗人、艺术家到日常游记;从黑洞、引力波、大爆炸的量子引力与时间的诞生到空间、三维球面、确定性与全球变暖,卡洛·罗韦利娓娓道来,以回归古典智识传统的方式,将科学与人文视为互补的知识领域,精妙敏锐的向我们阐述了他睿智又不失谦逊科学认知。

 科学,原本浪漫,卡洛·罗韦利让科学浪漫如诗。我是宸妈,2021年读书247本、一周至少读4本书的读书人。关注青少年教养和自我终身学习,分享我的读书、教育和心理知识。喜欢我的原创文字欢迎关注、点赞、转发和评论!转载请联系本人,谢谢!

人类的情感可以用科学来解释,但是我认为如果用科学去解释我们的情感,那情感存在的意义将变得淡薄。感情应该是纯粹的个人行为,而不是本能支配的作用。

中国量子领域科学家潘建伟在节目里介绍说:“或许未来量子人工智能也会把人们当作小孩一样,因为有生命的东西就有爱,他认为爱其实是一种量子现象。”

在解释为什么说“爱是一种量子现象”前,还是先说说量子是什么东西,量子具有的特征以及量子现象又是怎样的。

量子是“现代物理的重要概念。即一个物理量如果存在最小的不可分割的基本单位,则这个物理量是量子化的,并把最小单位称为量子。”

量子现象是指“在超低温等某些特殊条件下,由大量粒子组成的宏观系统呈现出的整体量子现象。”

量子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具有不确定性、纠缠性、相干性以及不可克隆性质。这其实和爱情很相似,我们对于爱情的发生和消失行为具有不确定性,而当一份爱进入到“纠缠”的阶段,那就是不可分割的,还能够被称为“爱量子”。

有关的科学研究表明:“爱情是盲目的,浪漫的爱关闭了大脑中进行推理的部位和“杏仁核体”。在激情燃烧的情况下,大脑的判断和恐惧中心也“告假”不工作。爱情还关闭掉“心智化”所需的大脑部位,因此热恋中的人们不再区分彼此。”

爱的产生和大脑的许多部位都是息息相关的,比如海马体、脑岛、前扣带皮层等。当然我们所说的人类感情并不仅仅只是包括爱,还有恐惧、悲伤等。而它们也是可以说科学来进行解释。恐惧的来源是大脑中的“杏仁核体”,这一部位负责记忆我们每个人害怕的东西内容;悲伤的感情也和大脑的一些部位(扁桃体、胰岛皮质)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由此可见,人类的情感确实是可以采用科学方式来解释的。但我并不认为用科学解释情感是一件好事,因为人的情感的展示更应该是发自内心的一种东西,纯粹的。如果过度阐述其是在量子现象中产生的,那么感情也会被标价。

拥有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会很开心,而当失去一件东西的时候,我们难免会悲伤,这种感情的转化应该被认为是自然的。人是一个个体,有血有肉的生物,思想和本能会让我们去做一些事和产生一些行为。我们更应该强调思想在行为中的作用,而不是本能驱使我们去做一件事情。

简言之,我们需要强调的是机体整体产生的行为,即人的行为,并不是我们某一部位在人类行为中发挥的作用。

当下社会,大家已经生活得足够现实了,似乎大多数的东西都可以明码标价,而这其中或许就包括感情。一旦当我们强调用科学解释“感情”,那么感情可能不仅可以标价,甚至还将会掉价。

真爱的定义是永恒的激情么?---这在生物学上是不可能的。就像所有的情感,爱有生化和生理的构成。但不像其他的一些积极的情感,比如快乐或幸福,爱情不能单独点燃。它只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物理接触。具体来说,在生物的爱的系统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镜像神经元,催产素(译者注: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之一种)和迷走神经

没有永恒的爱情(科学角度)

EmilyEsfahaniSmith

心理学家芭芭拉雷德瑞森的一本新书认为:情感发生于积极共振的微瞬间

心理学家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博士在她的新书《爱20:最高的情感影响着我们的一切》中,提出了一个对于爱的全新的概念。

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的弗雷德里克森博士主要从事对积极情绪的研究。她提出有科学依据证明了爱不是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它不是维系婚姻的那个持久的、绵绵不断的深情,也不是年轻时热恋中的渴望和激情,甚至它也不是亲属关系中的血缘。

相反,她将其称之为:“积极共振的微瞬间”,她认为爱是一种连接,以大量的当你和他人在一起时共有的积极情绪为特点,当你和其他人---这个其他人包括你在一天当中所接触到的任何人---接触时,你可以和他们---你的爱侣、孩子或者任何亲密的朋友一起经历共享这些微瞬间。你也可以随时和最不可能的某些人分享爱,比如候选人、街上的陌生人、一起工作的同事、或者杂货店的服务员。路易斯·阿姆斯特朗对它做了最好的诠释:他在歌中唱到“这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当我看到朋友们相互握手,说“你好吗\',他们就像在说“我爱你””。

在一年一度的情人节就要来临的时候,弗雷德里克森博士的这个非传统的想法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这个特别的节日里许多美国人却正在面临一个残酷的现实:爱的饥饿。由于社会支持的瓦解,孤独的比率正在上升。1985年,在一项综合性社会调查中大多数美国人拥有密友的数量的是3,2004年再次调查,大多数人的回答则是0。

据芝加哥大学的孤独研究专家约翰卡西波奥和他的合著者威廉•帕特里克的研究,“在任何一个特定的时间,大约有20%的个体,也就是说约有6000万美国人是独自一人。他们感到独居是生活不快乐的最主要原因。而对于美国老年人,这个数字则接近35%。同时,抑郁症的发病率也一直在上升。在他2011年出版的《蓬勃发展》一书中,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指出:根据估计抑郁是50年前的10倍。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中心的数字抑郁会影响大约10%的美国人口。

去年情人节的一项全球民调表明大多数已婚者---或者说大多数明确有另一半的人---都把他们的情伴侣看做生活中最大的幸福来源。根据同样的调查,将近一半的单身的人正在寻找一个浪漫的伙伴,他们认为找到一个特别的人来相爱会极大地促进他们的幸福。

但对弗雷德里克森而言,这些数字反映的是一个“全球崩溃的想象力”,她在她的书中写到:单纯把“爱”视作一种浪漫关系或者和某一个特殊的人共同分担的承诺----就像大多数人想的那样---当然就限制了你从爱中获得健康和幸福。

“我的关于爱的设想是这样的”她说,“在这个情人节给单身、离婚或者丧偶的人们以希望去找到其他的方式来感受爱。”

你必须用身体去经历这种微瞬间。例如,如果你和你的另一半没在一起,如果你正独自一人在办公室读这篇文章,那么你们两个就不是在爱之中。你可能感觉和自己的伴侣是有联系的,你们心是在一起的---你或许也渴望他的陪伴---但终究你的身体是没有被爱到的。

要理解为什么,重要的是要从生物学的角度去分析爱是怎样工作的。就像所有的情感,爱有生化和生理的构成。但不像其他的一些积极的情感,比如快乐或幸福,爱情不能单独点燃。它只存在于两个人之间的物理接触。具体来说,在生物的爱的系统中有三个因素在起作用:镜像神经元,催产素(译者注:脑下垂体后叶荷尔蒙之一种)和迷走神经。他们每一个都包含有连接并且均能促成于那些费雷德称之为“爱”的积极性共振的微瞬间。

当你在经历爱,你的大脑就以一种特殊的方式呈现出那个与你联接的人。普林斯顿大学的尤瑞哈森所进行的开创性的研究显示了两人在谈话连接的过程中大脑内部发生的事情。因为扫描大脑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机十分嘈杂,所以在那里进行交流几乎是不可能的,哈森的团队用一种巧妙的办法让他的被试者模仿了一个自然的谈话。他们先让一名年轻女子讲述一个关于高中毕业舞会的生动的迂回曲折的故事,然后他们播放这段录音给被测试者听。在被测试者听的过程中,他们对倾听者的大脑进行了扫描。接下来,研究人员要求每个参与者复述他们听到的故事,由此研究人员可以看到谁好好听了而谁没有听。逻辑上讲,好的听众就等于是和故事的讲述者进行了一段自然的对话。

将爱情描述为一个“微瞬间的积极性共振”似乎很令人扫兴。

他们的发现是非凡的。在某些情况下,倾听者的大脑模式在经过短暂的时间差后反映了讲述者的内容。听者毕竟需要时间来处理故事。在其他情况下,大脑的活动几乎是完全同步,在演讲者和听众之间没有时间差。但在一些罕见的情况下,如果听众特意地去倾听故事---如果他试图抓住故事的每一个字并且真的听到了---那么他的大脑活动的某些皮质区实际上在期待着讲述者的内容。

相互理解和共享的情感,特别是当倾听者处于第三类情况时,产生一个爱的微瞬间,”这是由两个大脑执行的一个单一的行为”,弗莱德在她的书中写道。

催产素”,即所谓的爱和拥抱激素,促进了这些共享亲密的时刻,这也是哺乳类动物“冷静和连接”系统的一部分,与此相对的是有更多压力的令我们自我封闭的“战斗或逃跑”系统,)。荷尔蒙这种在性爱过程中大量释放,在其他亲密时刻释放较少的激素,则让人感到更加信任和开放。在爱的微瞬间令我们依恋和粘结的是---激素。研究人员发现,比如说,当父母亲通过爱的微瞬间亲切地与他或她的婴儿进行目光接触,微笑,拥抱嬉戏时,父母亲和婴儿的催产素的水平都在同步上升。

最后一个是迷走神经,它将你的大脑和心脏连接,巧妙而老练地让你去意味深长地体会爱。就像弗雷德里克森博士在她的书中解释的,“你的迷走神经刺激微小的面部肌肉,以此更好地帮助你进行眼神接触,以及同步与另一个人你的面部表情。它甚至调整了你中耳的微小肌肉,这样你就能更好地避开任何的背景噪音去捕捉她的声音,。”

通过测量一个人的心率和呼吸率可以测量一个人的迷走神经的张力,从而来测量迷走神经对爱的潜在影响。“迷走神经的张力高是好的:那些迷走神经的张力高的人“可以调节他们的生物过程,如他们的血糖水平会更好,他们有更多的控制自己的情绪、行为和注意力的能力;他们擅长社交,可以点燃更多积极的连接;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更加充满爱意。从她的实验室的研究中,弗雷德里克森发现那些高迷走神经张力的人比低的人有更多爱的体验。

从历史上看,迷走神经的张力的稳定性被认为是因人而异的。你要么是高的,要么就没有,即你要么有很高的爱的潜能,要么没有。弗雷德里克森博的最近的研究已经证明这一点。

在2010年的一项实验室研究中,弗雷德里克森随机地将被测试者中的一半放到一个“爱”的情景中,另一半放到一个可控制的情景中。在爱的情景中的参与者几个月来连续数周每天投入大约一个小时来实践古代佛教的慈爱冥想。在慈爱冥想中,你静坐,通过自己默默重复一系列话语希望他们爱,和睦、坚强、以及幸福,来培养温柔的感情,温暖以及对另外一个人的同情。最终,这种做法可以帮助人们走出自己,更加能够意识到别人的需求,渴望和挣扎----在我们的超个人主义的文化中这些都是很难的。

弗雷德里克森博士测量了干预前后参与者的迷走神经的张力。效果如此强大以至于2010年她被邀请去给达赖喇嘛本人呈现。弗雷德里克森博士和她的研究小组发现,与世俗的认知相反,人们可以通过慈爱冥想来产生自生的爱而显著增加迷走神经的张力,。因为迷走神经可以调节社会连接,那些迷走神经的张力突然增加的人在他们的生活中就能够体验更多爱的微瞬间。除此之外,由于高迷走神经张力可以减少炎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中风的几率,所以他们的爱的能力的成长也将转化为健康福利。

弗雷德里克森博士喜欢将爱称之为营养。如果你得到足够的营养,然后爱带来的健康福利可以戏剧性地改变你的生化指标,使更多爱的微瞬进入你的生活,最终有助于你的健康,幸福和长寿。

弗雷德里克森博士关于爱的想法东西并不完全是一出爱情喜剧。将爱情描述为一个“积极共振的微瞬间”似乎是一个扫兴的事。但如果爱现在似乎并不像你过去想像的那样迷人和神秘倒也不是什么坏事。弗雷德里克森博的项目的一部分就是降低对爱的文化期望,对于爱情的错误的期望是如此之高以至于人们对于爱的理解已经误入歧途,理智的人简直就好像无法可以体验爱了。

另一位心理学家乔纳森·海德特,在他2006年出版的《幸福假说》一书中称这些不切实际的期望为“爱情神话”:

真正的爱情是热烈的爱情,永不褪色;如果你在真爱之中,你应该嫁给那个人,如果爱情结束,你应该离开那个人,因为这不是真爱,如果你能找到对的人,你将拥有真正的永恒的爱。你可能自己不相信这个神话,尤其是如果你已经超过三十岁,但许多西方国家的年轻人是听着这样一个理想长大的,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已将这种理想随身携带。即使他们嘲笑它但如果真爱的定义是永恒的激情,这在生物学上是不可能的。

弗雷德里克森博士告诉我,《爱20》相比之下要低得多。,“我喜欢这个想法,它降低了对爱的要求。如果你没有情人,这并不意味着你没有爱。它让爱跳出感情关系的束缚而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变得触手可及。”

正在寻找爱的寂寞的人们,如果你们还坐在那里无所事事地等待“爱情神话”来抓住你们,那么你们就是在犯错误。相反,如果你们在与人交往的片刻中寻找爱的瞬间,这样的瞬间我们都经历很多次,也许,寂寞就会开始消退。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angman/54433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7-03
下一篇2023-07-0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