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出台方案加强非遗保护 创建闽南文化非遗活动品牌

福建出台方案加强非遗保护 创建闽南文化非遗活动品牌,第1张

 我省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标准化建设,以进一步夯实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记者昨日获悉,省委宣传部、省文旅厅日前联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全省将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调查、记录和立档工作。

 为激发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活力,全省将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设施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到2025年,计划新建或提升15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中心、传习所(点)。

整合全省性非遗资源数据库

 全省现有8个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名册),是我国迄今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保护三个系列上获得大满贯的唯一省份: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45项、代表性传承人143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2个;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705项、保护单位775个、传承人917人,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个、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15个。

 我省将梳理已建或在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整合成全省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加强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联动和共享,对接福建文化数字化建设,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内容供给及融合运用水平,赋能文旅经济发展。

提升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

 我省还将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区域性整体保护水平。针对闽南区域的非遗特色,《意见》提出要巩固提升国家级 闽南文化 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完善会商协调机制,创建闽南文化非遗活动品牌。全省还将挖掘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传统村落、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侨乡文化名镇名村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乡土文化内涵,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镇、街区。(厦门日报记者 张珺)

闽南文化起源于泉州,系指生活在福建南部地区的人(主要是闽南人)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分布范围为现辖的泉州市、厦门市、漳州市各区、市、县(泉州原辖金门县待统一)、台湾、新加坡等地。

        2021年5月底,我又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从接到通知,到出行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收拾心绪,准备简单的行囊,一路向东海之滨的福州而来。

        下了飞机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湿润炎热,反而因是深夜,有一丝雨后的凉意。到达住宿地点时已是凌晨一点,一路奔波的疲劳终于释放了。

一、热与柔

        第二天一早,在院里漫步,许多从未见过的树高高低低的,大树高大挺直,叶子圆而又从中裂开,与同伴笑曰像“屁股”。小树低矮,开着小花,叶子新绿新绿的,很有生机。雨后的空气潮潮的,润润的,不一会儿身上就开始出汗。初步领教了福州的天气,不是火炉胜似火炉。

        第一次来到一座城市,我总是喜欢边走边看,街边小巷熙攘的人们各自忙碌着,生活的状态都写在脸上,写在或急迫或悠闲的动作中。市井生活充满了烟火气息,最抚凡人心。住处周边就是一条小街,路两边的房子年代很久远了,看上去老旧。清晨,小菜铺子里最忙碌,几样海鲜摆在店门口,常见的是蛤蜊和﨡子,还有新鲜的带鱼和虾。看着主妇们熟练地挑选着蛤蜊和﨡子,我可真是看不出怎样区分好坏的。偶尔看到挑着担卖螃蟹的,那螃蟹被粗略地捆扎着,青玉色,蟹肉鼓涨得仿佛要裂出来似的。

        傍晚时分,各家饭馆就热闹起来,大排档名副其实,简单的陈设,客人们来了点几道菜,就在喝酒划拳的喧闹声中开始了夜晚的生活。这里许多店铺都通宵营业,哪里都有勤劳的人。深夜了,那么小的店铺还在营业,很佩服这些努力生活的人。随着对闽南文化的了解加深,越来越发现,“爱拼才会赢”已是闽南人的精神内核。每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城市文化的星点汇集,一群拼搏的人兴旺了一座海滨城市,变成了今日富庶之城。

        深夜的福州是一座热闹的城市。而白天的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古老的城市。

        这里是榕树的天下。到处都有榕树,满眼绿色,遮蔽阴凉。福州靠海临江,亚热带气候的温润环境,造就出一座榕树古城。街边的榕树没有一颗是年轻的,常见的有两人环抱的大树,弯曲的树干顺势生长,垂下长长的树须,看上去像沧桑老人。有的榕树斜着身子,把枝条伸向马路,默契地组成了林荫道。一颗一颗,独立而并不远离,静静地看着马路上行人车辆穿流而过,守护着这座城市。

        榕树的根系发达,随处都能攀延伸展,喜欢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生长。而城市里多了很多束缚,很多榕树的根部是方形的,看得出被框束过的痕迹。空气太潮湿,树干上苔藓多,层层的绿色,仿佛穿上了绿绒装。

      福州的雨是湿润柔软的。这里的雨随时随地会落下,没有任何征兆。早上还是雨停晨光,下午就猛然下起来了,就像雷公睡醒了午觉,拿起盆子随手泼洒一样,只听得“哗”的一声雨就大了起来。雨打在身上也是柔软的,不凉,也不急。雨中漫步很舒服。

二、鼓山灵秀

      下着小雨的周末,闲来无事登上鼓岭,当地人特别推荐来看看这里的风景。下雨天,上山的路弯弯曲曲,从市区出发走了近一个小时。站在柳杉王公园门口,周围再不见行人,一条小路两旁有几家民宿,公园大门口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走进公园,拾阶而上,远远看到一颗巨大的柳杉树,在我们的意识里应该还有更大的树王,于是没有过多停留就继续前行。再往上走,又是一条公路,两旁的民宿建筑风格大体相同,都是吃饭娱乐住宿。雨变大了,我们稍作修整,一路探寻,再也没有看到更大的柳杉树,却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柱里露营地,听风谷,鼓岭胜景,站在高山之上看风景,一览无余。北方的绿是苍翠的,南方的绿是葱绿而富有活力的。这样的绿山秀水怎么也看不够。

        走着走着,雨停了,渐渐开始有游人结伴上山了。我们沿着公路开始寻找更多的古迹,想象中的教堂已是翻修过的新式建筑,古砖古瓦里处处都是苔藓,一百年前的古老建筑而今已成为休闲娱乐区,房子不会说话,因为这里的主人早已不再是赏景人。

      沿山路而下,看到了无数不认得名称的花草,长在一片绿山中,为鼓岭增添美韵。大雨过后,大树是新绿的,花朵是鲜嫩的,一切都像是重新舒展了。

        大雨后的鼓岭,站在高处往下看,雾气渐渐升腾起来,一片朦胧。浓绿与浓雾相依相伴,浓雾飘来时天地一色,过一会了,绿树又显露出本色。

      一路探寻,想象中最大的柳杉树其实已经近在我们眼前。返回的路上,我们又一次回到柳杉王公园,走到柳杉王树的背后,才终于近距离受到震撼!一千三百年前的一颗小种子,如今已长成参天大树,根深叶茂,苍老而富有生命力。绕到侧面,大概是正面,看到了一座专为神树立的牌位,香火很旺。站在大树的枝叶覆盖下,渺小的人类一千多年的历史变迁都不足为道。此时,神圣的柳杉王树俯视众生,用千年的经历抚平世间万物,一切都是静止的,时间停止,心灵也是平静的。三毛说,如果有来生,愿做一棵树。许下愿,世俗的人不敢奢求,但愿来世静心伫立,今生也能如树般宽和容量。

      鼓山位于福州市东郊,闽江北岸,是福州市较出名的风景区。据说因峰顶有一巨石如鼓,每当风雨交加,便有簸荡之声,故名鼓山。鼓山一直都很受当地人的喜爱,是个爬山锻炼身体的好地方,山上的千年古刹涌泉寺也常年香火旺盛。

        周末,我们相约爬鼓山,距离住处几站地,坐地铁二号线很快就到了。来爬山的多是本地人,有老人,有孩子,我们也加入其中。走进鼓山的青砖道上,满眼都是绿色,树是绿的,草是绿的,砖地和砖缝里都是绿的。我们沿着绿地一路向山上缓缓而行。每走一段,都有小的凉亭,有些是古老的建筑,有些是新建的。

      石道旁的溪流在山脚下是干涸的,越往上就看到像蚯蚓似的一股细流缓缓流淌着。半山腰上一大片高低错落的石头上有水流的痕迹,每到下大雨时,这里就会出现瀑布。石头平滑的像被刀切过一样,经年累月的冲刷把石头磨刻成了石床。失去了棱角的石头饱添了柔和。

      到达鼓山顶,听说继续向上有座寺庙,我们又继续向前,一路上,山岩上的书法篆刻吸引了我们,边看边走,赞叹不已。进入涌泉寺,我们才真是发现了一片世外桃源,这里叫做喊水泉,一眼泉水从泉眼里不断涌出。一座古代修筑的龙嘴里源源不断地涌出清澈的泉水,古老又神奇。

      涌泉寺里,石道两边的书法石刻多极了,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最早的有宋代理学家朱熹题刻的字,近的有民国和现代人题刻的类似到此一游的文字,读起来非常有趣。石壁上的题刻字体不一,大小各异,内容有专门记事,有刻名留念,更多的是畅游山水有感而发。这里是古代书法艺术的天堂,让我们一群热爱书法的人留恋不舍,整整看了一个下午。

        涌泉寺是一座非常出名的寺院。院墙上贴着一张佛事安排,非常细致。旁边的斋堂里,桌椅整齐,每个人的碗洗净后就摆放在原处。斋堂里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在这里用饭心是净的。寺中烟火缭绕,走进来清心净气,拜佛烧香是世人的心愿。

      路上偶遇一个和尚,戴着眼镜,拿着新款手机,说话很温和。站在旁边观察,书生气十足,我们很想知道他是不是佛学院的学生,他笑了笑,没有否认,热心给我们指路后,转身甩着长袖走了,青衫长袖飘飘洒洒,带着点仙气。

        鼓山最高处海拔也只有几百米,向下眺望,闽江与另一条叫不上名字的江汇合在一起,蜿蜒曲折,远看江水跟黄河一样混浊。城市的高楼依水而建,平添了几分灵动。

三、平潭游海

        周末,我们租了两辆车去平潭岛游玩。一路高速,一个多小时就到了。跨海大桥特别长,海面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船,与远处隐现的海平面组成了一副特别美的海景图。

        跟着航标下到一个叫做大澳村的小岛,这里的石头房屋靠海修建,海风很强,吹来的海风咸咸的,很有力量。我们走到一户人家前,院门口堆满了网。这渔网很有特色,长长的尼龙线上穿着无数根黑色的橡胶条。一对父女正在把排列整齐的渔网平整地堆起来。看着堆好的渔网,再看看旁边散乱的渔网,足有上百米长,真不知这样复杂的整理工作是怎么细致完成的。这样的渔网是用来捕海蛎的,从断断续续的讲述中得知,这样的渔网下到海里后,海蛎就会依附在橡胶条上生活,等到成熟了就打捞上来。每年九十月下网,来年四五月收网。

        平潭是中国第五大岛,与台湾隔海相望。进入平潭,道路全是新的,街道绿化整齐干净,车辆和行人稀少,看上去很幽静,不像旅游城市那般热闹。我们先来到一处石头厝,一眼看去全是石头房屋,各家都装饰成不同风格,到处都是民宿,游人非常多。看蓝眼泪的季节过去了,我们下到一处沙滩看海,细软的沙子被小小的海浪一卷一卷的荡漾着,掬起的海水清澈微凉。踩水的乐趣不分年龄,大家都慢慢走着,感受海浪拍到腿上的凉爽和惬意。

        海水初体验之后,我们游览的兴致更浓了。接下来走到的海滩更大,一处海滩上全是沙蟹洞,小螃蟹们身形小,却非常机灵,听到一丁点动静就火速爬回洞里。有人试着挖开洞,钻了很深都没看到诶,看来,小沙蟹是个挖洞能手。沙蟹洞密密麻麻,它们勤劳地把潮湿的沙粒裹成一个一个的小圆球扔在洞口附近,看上去像无数颗沙珍珠散落。

        这里的海滩上时不时就能捡到贝壳,我们越找越深,赶着海水涨潮退潮的功夫捡,偶尔找到一个完整独特的贝壳都大声招呼伙伴们共同欣赏,仿佛找到的是个宝藏。

        来到第三片沙滩时,这里海边戏水的人又多又密,我们也踩着海水踏浪。天色渐沉,海浪不断向前延伸,每一浪海水都比前一浪更高,裤子已经绾到最高处,还是被打湿了。海浪看似温柔,实则狂野,涨潮开始了,傍晚的潮水一浪高过一浪,一层一层的海浪像头发卷一样,浪涌起时气势十足,待到消散时就变成了一串串美丽的水泡。

        平生第一次近距离看海,忍不住在海边来回地走,只为感受在大海辽阔无边的胸怀里,与海的亲密接触。在大海温柔有力的浪花里,洗涤内心的尘埃,换得片刻的宁静。

四、武夷风光

        周末,坐动车到武夷山风景区。这里的风景区游客常年不断,跟我们一路同行的还有四个在福州工作的台胞。起初有些担心,得知他们在福州工作,顿时放心了。

        武夷山最早有朱熹在此居住,从景区入口进去,一路的碧树茂盛如茵,抬头看山岭俊秀高耸,低下头溪流曲折,青绿润泽,溪流上的竹筏缓缓随水势流动,看上去真像一副带有色彩的水墨画。山坡之上有天然形成的石洞,里面阴暗潮凉,还放有石桌石凳。这样幽静之处,想象一下,若有人来拜访,还真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啊。

        走到真正的山脚下,这里非常平坦开阔,后人将四面的巨石赋予传说故事,让看的人忍不住遐想。顺着石阶开始爬山的过程,依着陡峭的山势,一些台阶接近80度的直立,让爬山的人手脚并用才不会担心重心不稳掉下去。山其实并不高,但一山总有一山高。酷热的天气里没有一丝风,汗出了一层又一层,能够爬上山顶全靠意志力。欣慰的是半山腰看下去,山水画卷色彩更浓了,山水之美在于景,爬山之乐在于心,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这里盛产岩茶,几百年前的大红袍母树跟想象中威武雄壮的样子一点也不一样,半山岩上,几颗看上去普普通通的树,就是稀世之珍,难以想象。

      晚上,我们去看了《印象大红袍》,说是舞台剧更准确些,把武夷山大红袍的前世今生诗意地表现出来。第一次在露天场地观看演出,声,光,电,影和真实的山水相连,场景转换巧妙而自然。雄秀高耸的武夷山大王峰和潺潺流动的九曲溪在灯光映衬之下无比瑰丽。足有上百人的观看席随着剧目的转场而移动,仿佛置身在一个幻象的空间里,人在景外,人又在景中。

      第二天一早,九曲溪漂流已排了长长的队伍。我们匆匆上竹筏,坐在厚实的竹椅之上开始了一段漂流之旅。溪水清绿,山色也是青绿的,静立的风景里欢快流动的是一艘艘竹筏。两位撑杆人一前一后,前面的竹筏翘起来半弯曲着,后面的竹筏平直,我们分两排坐在竹筏中间。竹筏全部用小腿粗的竹子制成,结实的材料看着很心安。溪水时而湍急,时而平缓,湍急处水流激荡起来,引起一片惊呼声,平缓时伸手划划水,再看着两岸青山胡乱想象,一群人自在其乐。

        下午来到一线天。国内很多景区都有这样由特殊地貌形成的景致,原本也没发挥太多想象。武夷山中的这一处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两山之间只留有能容一人通过的缝隙,内室里气味难闻,抬头还可见蝙蝠飞行,让人心有余悸。拾阶而上,边走边感受着石缝之上聚集的雨水滴滴答答,掉落在身上,脸上。台阶很陡,越往上就成了手脚并用,墙壁摸起来湿滑油腻,行走时随着缝隙的狭窄变得呼吸有些急迫。水滴不断嘀嗒下来,越往上越密集,脚下却不敢快,倒不是怕摔倒,而是要侧着身子才能走过缝隙。等到终于能走出来了,才发现原来是下雨了,这一场难忘的一线天行走太难忘了。

        紧接着,武夷山给我们展示了一场瓢泼大雨,站在山洞下避雨,眼见着面前干涸的沟渠变成了一条水流丰满的小溪,一路向山下跑去。

        武夷山是一副天然的风景图,闯入其中的人只有片刻的停留,留下的只有陶醉和赞叹了。

五、鼓浪屿一瞥

        鼓浪屿是一座海上的小岛屿,游客密集,是一处热闹的网红景点。只有188平方米的海中小屿离2平米的小岛最低标准还差一点点,差之毫厘,却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风景。

      屿上常住居民不多,外来打工的人口超出了常住人口,日常出行都靠轮渡,很不方便,目前只有老人还留在这里生活,年轻人更向往外面的世界。

        鼓浪屿的街巷宽窄不一,据说有三百多条巷子,我们沿着历史遗迹一路边走边看,能看到的都是外观,内部是无法进入的。这里的房子都是石头砌成的,最高不过三层。旅游几百米长的防空洞把居住区和旅游区分割开来。旅游胜地早已商业化了,热闹的中心街是各种店铺,售卖食品的居多。行人匆匆,来此看景,看到的是城市化的商业店铺。

      中午时分天气炎热,沿屿长长的步道没有多少人,不是凭栏看海的时候。鼓浪屿十分注重环保,屿上只有三辆烧油车,我们碰到了一辆,是垃圾车。商家拉货全部是手拉平板车,还标记号码,管理很严格。

      我们中午到达,热的只想躲在阴凉下,鼓浪屿的景致看的匆匆,一拨一拨海水似的涌向鼓浪屿的游人,看到的景应该也是各不相同吧。看景不如听景,虽说请了导游讲解,最终还是一知半解。有时,看景看的是境,带着最美好的心态看眼前的山水草木,收获的是内心的悠闲自得。

        匆匆一别,不知何年再来,热情的鼓浪屿!

六、清源寻仙

      泉州的石雕很有名,这里是石刻之乡,路两边的雕刻作品琳琅满目,有十多米高的观音像,还有小件的各种石狮子。

        崇武古城里,雕刻作品随处可见,园中有金陵十二钗,历代名家等,海滩边还有眺望大海的唐僧师徒。展厅里的大师雕刻作品更是精细,引得我们一群人站在雕刻作品前思索如何雕出里外四层的效果来。

        崇武古城已有千年历史,海门胜景和气势恢宏的古城相融相伴,想象千百年来将士们守边戍疆,浴血奋战,今人凭吊,感慨良多。这里还是东海南海交界线,中央电视台的海洋天气就是据此检测数据,是很重要的地理标记。

        古城居民的生活如常,从门外看去,家家都有供奉。雨天石条路踩上去并不滑,窄窄的通道里,行人与电动车只能交错通行。看得出生活条件已改善了很多,门口的水磨石和瓷砖地面干净美观,只是还有一部分人家保留着木制的窗棂,狭窄幽暗,不敢随意窥探。

        小雨淅淅沥沥,我们一路奔向清源山。在山顶天湖景区下车,一路向山下行。独特的天湖形状像半月,石桥的一侧是深林,靠近高山的一侧就是天湖。湖水干净澄澈,湖中的锦鲤清晰可见,游到岸边才发现足有六七斤大。一湖一鱼守着天然的宁静。

        向山下走时,雨渐渐大起来了,为了尽快目睹老君山,我们选择了一条小路,谁知这一路遇到了很多没有路标的岔路口,时而上山,时而下山,行走的艰难和疲惫再加上艰难的选择,迷茫极了。边走心里边想,难道是今天心意不诚吗,怎么下山的路如此艰难。

        好在胜利终须磨难,一个多小时后,我们终于下山了。老君像高大祥和,背靠青山,眺望远方。远远看去,他的智慧无穷,笑意深邃。雕像时并无眼珠,然而老子目光炯炯,俯瞰世间万物,了然于胸。在思想家面前,普通人只有顶礼膜拜,愿无边智慧开散普惠,让更多人得智慧,明白人生奥义,过好平凡岁月。

        站在老君面前,《道德经》一句也想不起来,真是汗颜。广场前方有赵孟頫书写的《道德经》全文,镌刻在方方正正的石碑上。书法大家赵孟頫的字体苍劲豪迈,端正有力。来到福州,感慨读书太少,对书法篆刻研究太少,每到一处,只看到了景,背后的历史和文学渊源大多并不知晓。这样的游览观赏也算是打开一扇门,加深了对历史文化的了解。

      弘一法师在清源山圆寂,此地建有舍利塔,读他的生平,对大师这一生的经历,后辈无法评说,只愿修行圆满的大师在这仙山中静眠。

      一日寻仙,清源山高林茂,环境清幽,山水俱为一色。一直在思索,古人修行,在如此山幽水静之地,人与山水同在,应该是易得开悟。然而,有此修炼之心,终年远离人间烟火,已是仙人之修为了。平凡人偶尔寻仙,有志人终生修炼。

七、闽南美食

      游在闽南,必然吃在闽南。街边小店林立,这里是市井小吃的世界。闽南人常吃的捞化,锅边,海蛎饼等等,第一周就迫不及待的尝试了。海鲜是真的鲜,滋味还不适应。胃是有记忆的,西北人的胃对海鲜虽没有抵抗力,不过无辣不欢确是很难看到了。这里的饭食很清淡,口味偏甜些,名菜荔枝肉就是一道典型的甜食。

        原本我是对猪肉不太感冒的,来到这里,变成主食以后,笋肉包,烧麦,肉燕,排骨汤,怎么做都口感好吃。尤其是排骨汤,加些玉米,汤口清香甘甜,汤色也是清淡的,再配上几颗干贝,很美味。

        肉燕和鱼丸是闽南小吃最常见的,这里海产丰富,鱼丸鲜柔,肉燕鲜香脆爽,怎么吃都不会腻。本地人平常会用一碗肉燕或者鱼丸汤,配一份拌面,边喝汤边吃面。没有搭配尝试的原因是,没有任何佐料的面跟北方的面食差异太大,所以,走进店里,每次都安心地喝汤。

        海边城市最丰富的就是海鲜。原本计划买海鲜自己做,没有达成计划,最终在一次聚会中实现了,在本地一家有名的海鲜店。餐前先来一碗粉丝老鸭汤。海鲜品种很多,涮海鲜还是第一次尝试,底料就是一锅清水,涮各种海鲜,味道鲜美极了。在家乡那座内陆城市吃海鲜吃的是一顿较有档次的饭,在海滨城市吃海鲜吃的是新鲜美味,滋味久久不能忘怀。

        写在最后:

        一次远行是难忘的记忆,写下来留在文字中,每次翻开总会回忆起一起游历的景与人。酷暑和暴雨都不曾善待想要看景的人,当时的懊恼和种种狼狈,经历时间的沉淀会变成情景交融的体验。亲身经历过,留下的只有当时当刻的感受。看遍山水,终会回到熟悉的地方。此心安处是吾乡。

   

     

       

       

       

       

       

       

       

       

       

     

       

       

     

     

       

       

       

   

  解读一:和睦 和谐

  现代的城市人生活在密如林的楼群里,更多的人是聚在了一起,但彼此之间却保持着距离。楼上楼下只有一层十几公分的水泥板相隔,你我却互不认识,更不用说知道对方的电话号码。“远亲不如近邻”,这句古话在大楼里荡然已成一种回忆。

  有一种记忆:孩童端着满满的一碗饭,从自家串到邻家,饭吃完了再回来;邻里之间,串门聊天,围在院子前乘凉,非常惬意……这样的场景,曾经在古厝里经常可见。“在那样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非常亲近。”李国宏说,古厝不仅只是居所,更有家的味道。他进一步说,先人还十分讲究建筑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一座古厝里雕刻着这么一副对联:玉树琪花香作锦,水光山色翠连云。展览厅里还有很多这样的对联,“可见,先人所追求的生活环境崇尚与大自然紧密联系。”

  解读二:文化 精神

  看过闽南一带的古厝,细心一点就会发现有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古厝的大门两侧,房子内外的墙壁上都镶有一些石刻,内容或以诗句形式出现或是叙述体。

  “这些题刻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三类:纪实叙事类、警世名言类和家训类。”李国宏举例说,如宝盖龙穴村的景胜别墅就有四句诗:“少小耕田壮远游,岷江(指菲律宾)拓业几春秋。腰缠万贯非容易,历尽艰辛运尽筹……”这里讲述的是别墅主人的人生奋斗历程。不少古厝里都有这种叙述家族历史、个人创业经历的纪实故事。其实,不言而喻,这就是古厝的主人为了告诉子孙后代,富裕的生活来之不易,应该懂得珍惜。

  “文信国云:天地间只一个诚字颠扑不破公之正气……动心忍性处处是进德实地,切勿孤负。”这就是警世名言类,用古人的名言告诫子孙后代。而还有很多题刻则是先人自己的人生感悟。这些就是家训类,更有针对性。有这么一首题刻:人不如我意,是我无量;我不如人意,是我无能;如此自责,何怨尤之有;湛然纯一、肃然警惕,此意少不得。更有先人通过自己的点滴生活教授家人持家做人的道理,如:淡饭粗衣未足羞心……留些余地勤修福,多少穷人仰面求。

  “潜移默化的熏陶,让后人懂得什么是仁义廉耻。”李国宏说,可见先人对传统美德的传承十分注重。从题刻本身看,这是古厝的文化内涵;而从其内容看,这更是先人令人敬佩的精神实质。

  解读三:生活 艺术

  在展览厅里,每一幅题刻拓片都是一件“珍贵”的书画艺术品。“这次展出的主要是清末至民国初的古厝题刻。”李国宏介绍说,其中多数题刻都是古厝建设者请当时有名的书法名人所题写,楷、行、草、隶等字体都有。

  或苍劲骨美,或雄浑有力,或细腻精巧……徜徉于一幅幅拓片中,我们不禁陶醉于眼前那一道道流畅的线条中。而在拓片的背后,这些书法作品则是雕琢在石碑上。可以想象,曾经的石雕手艺之高超。从文字到书法,再到雕刻,这是三种文化艺术在闽南古厝的巧妙结合,可谓是精妙绝伦。

  从古厝不难想象出,先人的生活里洋溢着艺术的气息。这样的生活,多么高雅!

  声音:保护与传承

  “先人留下的这些东西不要轮落到只能放在博物馆里。”李国宏表示,保护闽南古厝和传承先人的精神十分必要。

  有识之士认为,保护工作得从个人到政府,再到整个社会,多方配合。首先,古厝的后人有能力的应负起保护的责任,对古厝进行修缮;第二,政府应该将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厝纳入文物保护的范围,并投入资金,组织人员进行修缮;第三,社会各界应予以重视,承担起保护责任;第四,乡村在开展新农村建设时,在不影响规划的前提下,对古厝加以保护;第五,相关部门应该严厉打击盗窃、非法贩卖古厝内的家具、木雕、石雕等物品。李国宏说,在保护的基础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厝可开发利用成旅游资源,让更多人了解闽南文化。

所谓中西方之间的文化存在一定的差异,就算是在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的风俗习惯也是有所差异的。闽南婚俗在传承过程中既延续了传统文化,也不断受时代影响而加入许多新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南婚俗,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了解一下闽南结婚风俗所包含的内容。

一、初识阶段——相亲。

虽说现如今提倡自由恋爱,男女青年皆较为开放,但大多人仍选择走“相亲”之路,这时媒人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了。一般相亲分两个阶段:第一、先四处托媒人“探听”看谁家有女(男)到婚龄了,一旦“目标”出现,托人方就先去偷看下,这一步骤称之为“初瞥”,就是“稍微看一下”的意思。也有的把“初瞥”的地点选在媒人家。第二、如果“初瞥”觉得还好的话,就叫媒人安排男女双方正式地见面,地点一般选在女方家,届时男女双方皆会“派出大队人马参加”,共同参考,俗称:“对看”。当然啦,也有的则跳过“初瞥”这一阶段而直奔“相亲”主题。 

 

二、发展阶段——探家风。

如果“相亲”成功了,那么接下来女方就要到男方家里“探家风”了。到了那一天,由女方的父母、叔伯、嫂婶组成的的“亲友团”就在媒人的带领下浩浩荡荡地开往男方家,其意就是看看男方的住址及家庭基本情况。回到家后相互听取意见,有的不放心的还托朋友或是亲戚询问其背景以及年轻人的情况。

 

三、确定阶段——谈聘金和衫裤钱、系红包。

如果“探家风”后女方觉得不错的话,媒人就要再次发挥重要作用——谈聘金和衫裤钱。这时事情已经是差不多了,这一阶段比较好说,只要女方要求不是十分过分,一般男方是会接受的,当然也有个别讨价还价的(怎么有点像是在做买卖)。聘金一般在3888元左右,衫裤钱则一般在10000元左右,意取吉祥,当然这其中有包括给女孩子买金器的钱。聘金和衫裤钱谈拢了,接下来男方就要选一天到女方家系红包,就是先拿一部分钱给女方父母,土话就叫“系三带”。女孩子则要从中拿出一小部分给自家的父母、兄弟姐妹买一身新

  

四、送小定(订婚)

送小定完成就代表这桩亲事已经确立下来了,具有一定的约束性,如果没有充分理由却退婚的话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可见这一程序的重要性。 “‘放小定’较简单,男方择卜吉日,当事人与亲人和媒人一起到女方家送上若干聘金为‘定金’。早些时候定金为82元(方言‘二’与‘字’谐音,‘八二’即‘八字’,象征好的生辰八字),后随着物 价上涨增至820元,8200元。” 在闽南地区送小定时,男家会带戒指,糕点,糖果等礼品(不同地方礼品的种类数量不尽相同)到女方家给女方戴戒指,当然之后女家也会回礼。之后双方将礼品分赠给亲亲朋好友来宣告婚事。

 

五、放大定

放大定也被称为“纳采”、“完聘”。它意味着婚期已经不远了。放大定的彩礼包括婚书、牲醴、首饰、衣裙、礼饼、贡糖、聘金和全猪(“女方可收下猪肉,猪腿不能收,要退还给男方,这是循俗行事, 俗话说‘肉给人吃,骨不给人啃。’”[4] )等。在晋江,泉州一些地方会以花包代替礼饼。花包是一种以冬瓜条、花生、白糖、肥肉为馅的大包子。但是现在很多都折成钱或饼票送过去。

 

五、婚礼阶段——担盘,上头,举行结婚典礼。

喜宴结束后,等好友都散后,新娘还要在新郎的陪同下给双亲和直系亲属敬“乌糖茶”。敬茶应按长幼顺序逐一进行,新娘在敬茶时还需准备给公公和婆婆的礼物,并第一次叫声爸和妈,其它的也需在新郎指引下一一称呼。到了晚上夫妻同房前,两人还要同喝“合欢茶”,要以红枣、花生、桂圆、龙眼等泡入茶中,是取“早生贵子跳龙门”之意。有的地方晚上还安排“闹洞房”、“认亲同”等节目,大家都会玩得很尽兴。

 

六、结束阶段——回娘家,请女婿,请亲家。

婚礼结束后第二天,新娘子就要第一次回娘家,(也叫“头桌客”)女方父母要张罗着请女婿,到时参加的人是:新郎和伴郎、新娘和一个未婚女孩(有的地方是未婚男孩)、女方的亲戚。男方那天还要带足那天用的烟和钱,因为那一天请客的烟和钱要由男方出。宴席结束后新郎要和伴郎先回家,而新娘则要等到即将天黑后跟挑甘蔗的小女孩(取“甘蔗”寓为甜密和节节高)回婆家,取义为“入门乌,生搭补”(入门天黑可以生男孩),新娘回到婆家时新郎的家属仍需回避(不能看)。

结婚后第三天,新娘的兄弟或其他亲人会到男家探房,请新娘回娘家作客,新郎和新娘会在当天带着礼物去女家,并在当晚回来,这象征“暗摸摸,生查埔” 婚后,女家还要“请女婿”。新郎会和几位亲友一同前往女家而不与新娘一起去。“请女婿度,礼仪甚多,宾主座位和斟洒均严格有序,鸡、鳗两菜上席,女婿应即离席,故民间有‘见鸡飞,见鳗趖’之 说。青阳一带尤其忌上‘乌贼’,否则即会触发事端。”[9] 但是如今很多地方请女婿都提到婚前与轿前盘同时举行。 唐以后陆续有许多中原人因为各种原因迁移到闽地,他们与当地原住民共处﹑融合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闽文化。所以闽南婚俗既深受中原礼俗影响又具有其独特之处。

 

七、闽南婚俗的特点

(一)念四句

“念四句”是闽南婚礼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些以闽南歌谣,谚语为主的吉祥话伴随整个婚礼过程,“念四句”概括了婚礼的一些情景和细节并通过谐音等方式来表示对婚礼的祝福,使得婚礼氛围更为喜庆热闹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

1人未到,缘先到。 在新娘到男家之前,媒人要先到男家向新郎的家人“撒铅钱”。铅钱是一种用铅粉铸成的小圆形薄片,“铅”与“缘”谐音,象征着结缘。媒人在撒铅钱时还要念些“人未到,缘先到”,“铅钱撒门口,夫妻吃到老,铅钱撒高高,生子中状元,铅钱撒落地,米粟无埭夏(放不下)”等吉祥语。这些都蕴含着新娘日后与新郎和谐相处,阖家平安,兴旺发达的祝愿。

2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 女儿出嫁前,娘家要准备两把扇,一把事先给女儿带上轿。女儿上轿后,母亲把另一把扇伸入轿窗,让女儿将所带的扇扔出来让新娘的弟弟或其他男孩捡回来,这就是“新扇换旧扇,上轿十八变”。因为 4 “扇”与“性”谐音,所以放心扇意为“放心性”是希望女儿放下性子改变不好的习惯。

 

3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 新娘到婆家后新娘要跨过烧着的“风炉”。送嫁娘这时要念“ 过火熏,年年春(剩),明年好抱埔孙(男孩)”人们认为火可以烧去新娘沿路招惹的晦气,祛灾驱邪,还带着红红火火之意据说这一习俗还有一个传说故事“据传宋末昺帝南下流亡之时,曾在南安官桥席里山驻跸。当地有一青年叫曾如水,为人诚实厚道,帮忙宋营送柴草,宋帝昺送给他一个取暖的小火炉。曾如水将这只“烘炉”收藏家中, 结婚时在炉中点燃木炭,让新娘跨过,据说婚后生活红火。”

4除了这些婚礼上还有许多地方需要“念四句”,像女儿拜别父母时的“吉日良时来娶亲,拜别父母养育恩,今日过门从孝顺,双竹透尾发万金”;新娘盖头纱时“纱巾掀过来,添丁大发财,纱巾遮头前,子孙代代出人前”;新娘上轿时“新娘坐乎正,入门才会得人疼”;新娘花轿启程时“佳偶良缘天注定,目屎流落心著惊,轿内坐椅要端正,阿母吩咐著爱听,向望入门翁姑疼,勤俭富裕有名声,期待翁婿有官名,水泼落地轿起行”;新娘出轿时“今日轿门两边开,金银财宝一直来,新郎新娘入房内,生子生孙做秀才”;新娘跨过门槛时“户碇跨乎过,新娘吃甲百二岁”; 新娘进入厅堂时“新娘带入门,金银财宝满满床,新娘带入厅,新郎好名声”;闹洞房时“新娘真古意,闹久会生气,大家赶紧走,新人著欢喜”等等。

 

(二)闽南婚礼中的茶文化

当男方到女家相亲时女方父母会叫女儿端茶给客人喝,双方就趁这机会来观察对方以考虑这桩婚事。定亲时,待嫁女会出来奉甜茶,男方客人喝完甜茶会送“压茶瓶”。在闽南有些地方会以鸡蛋茶或桂圆干茶等来替代合卺酒。并且在闽南闹洞房也叫“食新娘茶”。结婚第二天(有的地方时第三天),新娘要和新郎一起拜天公和家神然后给公婆和亲族尊长敬茶,这就是“拜茶”。如果有亲友长辈在他乡不能来参加婚礼,那么新郎家就会用红纸包一点茶叶寄去给远方的亲人以告知喜讯。

可见茶在闽南婚礼上担任十分重要的角色。 在闽南茶是坚定不移,纯洁,多子多福的象征。在郎英的《七修类稿》和陈跃文的《天中记》有记载:“凡种茶树必下子,移植则不复生,故旧聘妇必以茶为礼,义固有所取也。”“明代许次纾在其《茶 流考本》中也有‘茶不移本,植必生子’的表述。” 茶树只能用种子种植不能移植,人们认为这可以表示对婚姻坚定不移,长长久久的祝愿。而且因为茶树多籽这又可以表示多子多孙。所以茶就成了闽南婚礼的必备品之一。

 

(三)奢华的彩礼

送彩礼、嫁妆也就是所说的送大定(纳征)。“在城市和部分较发达的农村地区,明确的‘彩礼’已大致 消失” 金钱成了彩礼的主要部分。女方出嫁陪嫁妆是一种风俗,在闽南这种风俗被流传下来并且产生了攀比的现象。其中最为典型的要数晋江、石狮地区。在闽南的晋江、石狮等地“嫁妆的价值一般是 聘金的数倍,少则十几万,多则上百万,甚至上千万。” 聘金和嫁妆的多寡是由家庭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的,但是有的人家为了不失面子,就算借钱也要拿出相当的聘金或嫁妆。 高额的嫁妆、聘金给新人和社会都带来不小的危害。

对于一般的家庭来说父母亲常常是倾其一生的积蓄用于子女的婚姻,甚至是通过借债的方式,致使家庭负债累累。这种婚俗助长了通过婚姻谋求财富的想法,金钱成了择偶的首要条件,其次才是感情。而且许多人都想通过婚姻来取得财富,可以少奋斗几年,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奋斗力。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婚俗造成的悲剧不少。陈埭有一人家娶媳妇订婚时借了几十万的高利贷用来当聘金,结果结婚时女方没按婚俗如数返还聘金当嫁妆。男方母亲知道后昏倒在婚礼上。

 

石狮有一新娘在结婚当晚一气之下返回娘家,就是因为男方母亲在新婚当晚质问新娘嫁妆为何这么少。为什么出现这种嫁妆,聘金攀比现象呢 首先良好的经济基础是前提,改革开放后晋江、石狮的经济发展迅速,许多家庭经济能力都不错。再次如果有丰厚的嫁妆或聘金对于一个家庭而言是一件很体面的事。还有就是对于儿女的补偿心态,在闽南有许多出国经商或打工的,收入可能很高,但他们长期不在儿女身边,就会想要用金钱的方式来补偿儿女。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的,许多古老的婚俗仪式已经逐渐被新时代所淘汰和替换,“所谓男女择吉日同时裁衣、安床、合帐、把盏、放心扇、喝合房酒、吃合房丸以及换房、送点心、包嘴饼、合桌、住月、双人还等等,也只是少数上了年纪的家长为了讨个吉利而偶尔为之,绝大部分青年男女已不在乎, 婚礼过程中不少礼仪已被省略不用。” 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看待这些变化。对于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阻碍社会进步的陋俗应该废除、禁止,像巨额的彩礼,它对于家庭婚姻都会造成很多伤害。对于那些符合社会要求有利于保存传统文化的习俗要好好保护。

 

像“念四句”、“拜茶”这种独特的风俗习惯需要我们好好的保护和传承下去。 现代的婚礼即传承了传统文化又被赋予新的文化元素,随着与世界的更多交流,许多国外的婚礼习俗也被融入闽南婚俗中,像婚纱、婚宴等。现在很多结婚礼服都是婚纱式的,闽南结婚忌穿白色的衣服,人们就将婚纱改为红色并与旗袍融合,设计出独特的婚纱款式。照婚纱照也成了结婚的必需要做的一件事。 闽南婚俗是闽南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而闽南文化也通过闽南婚俗呈现出来。我们在了解这些闽南婚俗的同时实际上也在了解闽南地区的文化。闽南文化十分显著的特色文化就是它的海洋文化,闽南人敢拼爱拼,从古时候开始就与海外交流频繁,现在随着闽南地区的发展,与其他地区的交流也更多,闽南婚俗在保留传统的同时也走向多样化。

在学习闽南文化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特别重视其中的外形,因为这些外形的设计有非常强的风格,有很高的辨识度,迅速便可吸引大家的目光。如果大家想要看闽南特色纹样以及闽南建筑文化特征有哪些,不妨关注一下内容。

在学习闽南文化的时候,很多人都会特别重视其中的外形,因为这些外形的设计有非常强的风格,有很高的辨识度,迅速便可吸引大家的目光。如果大家想要看闽南特色纹样以及闽南建筑文化特征有哪些,不妨关注一下内容,了解各种各样的闽南建筑文化样式以及风格特点,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闽南特色纹样

闽南特色纹样很多,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它通过8象形“吉”,8吉。

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冏与圆冏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③,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闽南民居的砖石墙图案传承了这类基本骨格,并予以发挥。冏形骨线中的云、火、水、龙、凤在这些图案若隐若现,特别冏形图案中的火的纹样,与主题花波浪式翻滚的互补地印证了一种艺术化水火相融的和谐境界。主题花纹连续重复更是增添形式美感,反映出一种摄人的复数美。

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

闽南建筑文化特征有哪些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 骑楼 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

以上就是介绍关于闽南建筑的特色文化,大家如果感兴趣,可以多了解闽南特色纹样以及闽南建筑文化特征有哪些,以后对闽南建筑会有更加深层的认识,其实闽南建筑文化已经发展多年,而且至今保留的非常完整,甚至许多专家都在准备申遗工作,希望能够将我国传统的建筑文化弘扬到世界。

闽南,祖国东海之滨一颗璀璨的明珠,作为世界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蕴育着古老而又神奇的闽南文化,更拥有着别具特色的闽南建筑。它,也是我的家乡。

在闽南,有一种古老而有趣的语言——闽南语。它发源于福建泉州,属于汉语闽语的一种,也是最具影响力的一种语言。闽南语多腔多调,各地都略微有点差异。也因此产生了各地别具特色的闽南戏曲文化。社会的变迁,时代的进步,闽南语歌曲也出现在了流行乐坛,《爱拼才会赢》、《欢喜就好》……一首首脍炙人口的闽南语歌曲让远在异国他乡的游子们听到了故乡的声音,也在世界各地传承着闽南的文化。

“噼啪噼啪……”烟花爆竹的声音此起彼伏,这是闽南的“佛生日”里最常听到的声音。“佛生日”是闽南一带特有的传统民间节日,有着“第二春节”之称。每当这个节日,我都要到外婆家,看那生动有趣的唱大戏,吃一桌丰盛的晚餐。晚上,家家传出了喝酒猜拳声,户户灯光闪烁,人们围坐在桌旁有说有笑,谈天说地;小孩们则聚在一起玩耍嬉闹。如果用两个字来形容,那一定是:热闹!

骑楼,是闽南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我们这俗称“伍脚踞”。所谓骑楼是指在建楼时,一楼临近街道的部分建成了行人走廊,走廊上方则为二楼楼层,犹如二楼“骑”在一楼之上。骑楼既可为行人防风挡雨,又便于商家展示橱窗,招揽生意。在我的家乡——石码镇,依然可见这样的建筑,比如打石街、解放南路等。

闽南文化,是生活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并一代代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地区性文化。生在闽南,又作为一个闽南人,我心里也有一个简单的闽南梦:把源远流长而又博大精深的闽南文化传播给世界各地的人们。当一名闽南文化的传播者,让人们了解并深深爱上这个地方——闽南。

  闽南民居建筑从建筑形式的角度来说,并没有一种极张扬的、类型化的形式,但它在砖石墙的装饰及美化上却有着较为特殊的表现。我们在认定建筑的要素时,主要是从四个方面来谈,即空间性、实用性、物质性和审美性。从审美的角度看,闽南的红砖墙反映着其地域的风格特性,形成了所谓的闽南风格,这种风格的形成是有多方面的因素,虽然我们现在已无法追溯其产生的渊源,但我们从整个中国建筑史了解所知,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混砌和墙面的装饰及色彩纹样在中国建筑史上有它独特之处(见图1,图2),因而有学者认为这个区域的民居是属于“红砖文化区”(杜仙洲,1994)。

  图1

  图2

  闽南砖墙是属于实砌砖墙,但上面所说的石建筑的同时存在,于是闽南民居中其墙面的最大特色是在于它能如此协调地混合着砖和石,并在混合中隐藏 着艺术化的本义。挖掘闽南民居中砖石墙审美性元素时,特别是砖石墙里面所蕴含的审美样式、装饰图式,某种角度说,对我们现代全球化中本土文化的保持和理解是极富现实意义的。虽然也有学者认为福建民居有海洋文化的痕迹,特别闽南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与海外交流繁多,多文化之间影响痕迹明显,但就从民居而言,这种海外宗教及装饰的影响,更多局限于寺庙等带有宗教色彩的地方。我们认为闽南民居虽有多样性文化的影响,但更多是本土文化,特别是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特点及血统等诸多因素,使其崇仰中原文化的痕迹表露无遗,这从一些纹样、一些隐喻符号以及一些建筑样式上得以证明。当然,其他民族文化影响的建筑也同样存在,诸如土楼、圆楼、吊脚楼、手巾寮等。但这不影响闽南民居特别是砖石墙的类型化的形式。

  闽南民居外墙大致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的:

  1、勒脚(包括角碑石础),闽南民居勒脚多用白石和青石来作为装饰(见图3),图案图像大部分是虎脚造型,麒麟,喜鹊 ,马踏祥云,狮子戏球,也有吉祥文字之类。

  图3

  2、墙身(包括山墙、腰线、窗)。墙身最具特色,山墙也是泥塑作浅浮雕呈对称式,腰线有红砖、有白石、有青石影雕。窗的种类繁多,有砖构窗、石构窗、瓷构窗、木构窗等。砖构窗、瓷构窗特点在于本身独立形成一个整体图案。石构窗的窗柱常以一种圆雕形式出现,雕有动物花卉,如果是镂花窗,常见戏曲人物(见图4)。

  图4

  3、檐边,一般都是浮雕形式,用泥塑彩绘,多山水人物,有故事情节(见图5)。

  图5

  一、 具备整体形式美感且丰富变化的砖石墙面

  闽南民居墙的构造和装饰的最大特点是墙石混砌,即“出砖入石”,它就是砖与石两种不同材料的混砌,其造成一种装饰美感在于石的表面与砖的表面产生质地的对比,石块作为面、点,而砖缝作为线,这之间产生点、线、面的组合,那么这种点、线、面组合,某种程度上产生一种整体面积上的韵律,这是其一;第二,白色花岗岩与红色清水砖在色彩形成既和谐又对比的效果,对比存在于明度上,和谐却体现在它的白石并不是纯白的,而是带点灰色的白,白灰色作为“面”本身能起一种缓冲的作用,在对比中表达和谐,在和谐中表达冲突,这种矛盾的解决也是砖石墙的特点之一;在谈到色彩时,红砖白石形成红白相间的墙面视觉效果,而且这种凹凸是建立在光线的基础上并形成一种微妙的韵律,整栋民居在绿荫之中极为突出。我们认为,青石、红砖加上一些装饰的边线图案,在阳光照射下,这些色彩能与周围环境形成一种互动关系,响亮又有调和,具有一种亲和力。第三,闽南民居大多采用清水墙勾缝的形式,其规则的砖缝与不规则的石头之间又形成一种对比,这是“线”“面”之间的对比关系,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在墙面上也有些闽南民居采用“规则”红砖与“规则”条石并按照一定排列样式混砌,以造成另外一种形式感,通过讲究构成元素,讲究一种符合黄金分割比例的视觉效果的应用以及窗的缕花柱的点缀配合,其形成的表面空间使这种美妙韵律在一墙之间,就是一幅动人的艺术作品和浮雕作品(见图6)。第四,花样墙面的应用极大的丰富单调的墙面。如梅花封墙砖、万字花砖墙、龟背砖花墙、古钱花砖墙、葫芦花砖墙、并花砖墙等(见图7)。

  图6

  图7

  在山墙部分中,用泥塑材料的纹花起一种丰富视觉的效果,近现代民居也有用一些彩色瓷片,纹样有火纹、云纹等,两边对称适合,并以花灯、花篮摆在中间,这些纹样装饰大体构成一种如意葫芦形,当然,在这个表现区域中,曾出现一些古典人物和一些象征物品。色彩上,蓝白相间,为了与墙面的协调用一些紫、红诸如此类同类色穿插其间。在整体型制上常用近似青铜器饕餮的纹样,但我个人认为上面中心图像应为辟邪形象演变而来,这符合民俗习惯。然后整体通过一些诸如绶带飘动流转把所有图形统一起来,从山墙的装饰来看,云、水、火龙、凤的象征自然是一种传统上的隐语,这种隐语表现在花篮、花灯,如灯就是添“丁”的谐音,作为民居,对子孙后代的衍生不息是极为重视的(见图8)。

  图8

  二、 讲究细节的可视性和图象故事的可读性

  谈到墙面,我们不得不谈到它的一些细部特色,而这些细部特色也是服从于整体,但丰富的细节,并没有从视觉整体上影响我们的视线。闽南民居外墙封墙砖除上规格砖,也有模制砖,这些模制砖砖都有翻制的图案,在整堵墙上它利用形式美的规律进行排列,用现代构成语言来说是一种四方连续纹样的应用,就单个砖来说是单独适合纹样,同时在墙上四周加一框线,这框线本身就是连续纹样,俗称花边,花边有时采用另外一种材料,如瓷砖等,以“提”亮整个墙面。在墙窗之下还有一条青石装饰腰线,这也是工匠们做文章的地方。细节之美并不只存在墙中间,例如在壁柱上,也用红砖花砌柱身,也一些图形纹饰(见图9)。

  图9

  闽南民居砖石墙很注意各种不同类型因素的综合应用,就单个砖(清水砖)而言,它烧制时的黑色条线,可工匠们把它们作几何式排列,就产生另外一种效果,从视觉所见的屋檐上的蓝白花纹,窗洞的窗柱雕花(见图10),边线角隅图案的运用(见图11),都有其特的特到之处,比如边线的运用,除泥塑外,经济稍好的,就利用青石影雕,内容是梅兰竹菊等,也有文字的运用。当然,由于伊斯兰教曾经在泉州有较大的影响,植物形曲线花纹的痕迹较为明显,可能是受宗教寺庙的影响。

  图10

  图11

  闽南民居封墙处理手法,是很有闽南传统特色,它讲究虚实平衡,讲究位置经营,却很有现代构成的意味,如在规则中体现不规则,不规则中又隐含逻辑条理,通过一些重复来体现节奏韵律。构成上有对称式、有窗景式,一些装饰条线通过卷浪式、回转,使人产生起伏波动的视觉感受以此来突破石砖的硬度和冷峻,用人物形象故事来冲淡墙面单调的平面,使僵硬的外砖石墙,升华为具有人文色彩的建筑艺术品。(见图12)

  图12

  三、 图案内容及所附载的象征隐喻表现出汉文化的传承

  我们可以从闽南建筑中找到许多中国传统图案的原型,如云卷纹、花草纹、花形纹及拼花等,举例说,汉代漆器上有一种云气纹是正如意样子 ,而闽南山墙把它反过来以适合于屋顶山墙的三角形 ,同时也喻意“云如意头” 。它通过8象形“吉”,8吉,当然,这是由太极图形衍变而来,在这个骨格中发展为“喜相逢”的图案,以表达喜庆的意味。雷圭元先生认为方冏与圆冏为历代图案创造中的基础骨格③,而且冏形有合乎“光明”的意境(雷圭元,1977)。闽南民居的砖石墙图案传承了这类基本骨格,并予以发挥。冏形骨线中的云、火、水、龙、凤在这些图案若隐若现,特别冏形图案中的火的纹样,与主题花波浪式翻滚的互补地印证了一种艺术化水火相融的和谐境界。主题花纹连续重复更是增添形式美感,反映出一种摄人的复数美(见图13)。

  图13

  闽南墙饰细部形象方面有楼台人物、巾帼人物、吉寿文字、海棠花、相思树等,这些图象都有它本身的一些象征和隐喻意义,如六角龟喻长寿,八角喻吉祥,圆形喻圆满,钱纹喻财富,莲花喻清白,石榴喻硕果累累,蝙蝠喻福寿,蝴蝶喻美好,这都寄托一些美好的愿望,比如说,有鱼的形象暗含着年年有余,大象从另一个角度使人联想威武勇猛。通过图案或纹样的双关是闽南砖石墙的特色之一(见图14)。

  图14

  四、 因地制宜多种材料的创造性混合应用

  就单一较少装饰的砖墙面,工匠们也找出许多方法来丰富砖墙。材料上的混合使用,极大程度地丰富墙面的材质,而这种材质的面积、位置、比例及砌法和图案,无不体现出一种美感,这种特色和江南一带水乡的白墙黑瓦形成了鲜明的地域上的对比。但无论如何变化,以红砖作为基调主色,是闽南的显著特点。比如出砖入石,它也有演变为“出砖入砖”,审美元素不变,只有材料上的改变,这种改变增强了统一性,当然对材料的选择更多应该是经济上的考虑而不是审美上的考虑,但它仍然不自主地应用审美原则。从整体上看,乱石墙和整石墙中结合红砖,这种砖石结构的混用,在墙面上就呈现了一种变化的多样,但这种多样化同时也体现一种共性——闽南民居建筑样式(见图15)。

  图15

  从闽南民居砖石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种文脉,对红色的喜爱,对雕饰纹样细节的刻意追求,对吉祥象征物的从容表现,从而在民居外观上体现居住者经济和文化上的身份和地位。红砖所呈现的红色毕竟是一种宫廷色、喜庆色,由此可见皇宫式的居住观念,在不同的经济条件下,使闽南人尽可能以一种曲折的方式表达出来,同时在一些细部上如图象和纹样也尽可能借鉴皇室的偏爱,当然,龙与凤的具体形象虽不明显地出现,但却在纹样及图象构成上以一种潜在的结构表现出来。我们认为这种文脉有着潜藏的文化含义和审美意识,虽然不能说是历代工匠自觉创造的,但却是工匠们无意识或潜意识对文化传承的一种认识和再创造,同时这种无形的文脉也表达一定的社会意识(如象征、隐喻等),他们把握审美规则并使之成为一种地域性的特殊含义和表现手法却是值得我们深思的。在简单的砖石墙表面,闽南的文化观念被凝固,它从侧面反映着闽南的文化意识、生活意识,随着生活环境及材料的改变,将从另为一方面也影响改变文化观和物质观,虽说精神层面的东西和物质层面的东西往往是互补的、相互促成的,但一方面的条件改变了,另一方面必然引起变化,我们不能忽略这种变化,如果这种审美潜规则依然在潜意识中影响着我们及我们的建筑,那么研究它的重要性就必然会凸现。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396667.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