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名人历史典故

著名的名人历史典故,第1张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比较著名的历史典故有哪些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历史典故,一起看看吧。

著名的名人历史典故 1

 一、高山流水

 春秋时俞伯牙工琴,琴曲托意摇深,常人难解,仅钟子期能赏。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赞曰:“善哉,娥峨兮若泰山。”伯牙旋又志在流水,钟子期叹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无论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现某一主题或意象时,钟子期必能领会其意。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

 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音声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但《列子》中并无伯牙因钟子期离世而从此不再鼓琴的内容。”后来钟子期去世,伯牙痛失知音,废琴终身不弹。后人遂以“高山流水”喻知音难遇,也指乐曲绝妙。

 二、庄周梦蝶

 战国时哲学家庄周主张是非齐一,物我两忘。《庄子》中有一寓言申喻此理:庄周梦见自己化作一只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梦醒以后,自身依然是庄周。因此说,不知是庄周化为蝴蝶呢,还是蝴蝶化为庄周。后世遂以“庄周梦蝶”比喻人生如梦幻,难以究诘。

 唐李商隐名作《锦瑟》云:“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诗中额联即用此典。

 三、倾国倾城

 汉武帝时,协律都尉李延年,曾在武帝前作歌道:“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古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复倾国,佳人难再得。”武帝无限神往,叹息良久曰:“世岂有此人乎”平阳公主进言,谓李延年有妹,姿容绝代,妙丽善舞。

 武帝召见,纳入后宫,即后来深受宠幸的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即用以形容女子美貌绝伦,文学作品中引用甚多。

 四、凌波微步

 曹操之子曹植,才高八斗,文名卓著,而在长兄曹丕当政以后,备受猜忌,郁郁不得志。他的《洛神赋》是一篇传诵人口的名篇,其中描写洛神的步态之美云:“体迅飞鸟,飘忽若神。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写洛神踏水而行,水面似留足迹之态十分传神。

 后人遂以“凌波微步”形容女子之步履轻盈。如贺铸《青玉案》词“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即用此典。(典见曹植《洛神赋》)。

 五、破镜重圆

 南朝陈代子舍人徐德言,其妻为陈后主的妹妹乐昌公主。因见天下大乱,国亡无日。恐一旦亡国,离乱之际,夫妻失散,遂破铜镜为二,夫妻各执一半,相约他年正月十五日卖镜都市以谋晤合。未几,陈果为隋所灭。公主被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所获,极受恩宠。德言流离至京城,遇一仆在街头叫卖破镜,正与自己藏的半边契合。

 就题诗道:“镜与人俱去,镜归人不归。无复嫦娥影,空留明月辉。”公主见诗,悲泣不食。杨素知情后,大为感动,终于让他们夫妇团聚。后因以“破镜重圆”喻夫妻离散后重新团圆。

 六、咏絮才高

 东晋政治家谢安在雪天合家聚谈,与儿女讨论文义。正值户外雪越下越大,谢安兴致勃发,就指着外面的飞雪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的侄子谢朗随口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谢道韫接着道:“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听后大加赞赏,夸奖侄女才思不凡。谢道韫是东晋有名的才女。

 柳絮随风飞扬,壮似飞雪,用以比喻纷飞的白雪,恰切而形象,故世人誉妇女有诗才为“咏絮才”。

 七、无弦琴

 晋代诗人陶渊明,虽不善琴,却置“无弦琴”一具,每逢酒酣意适之时,便抚琴以为寄托。宋代文学家欧阳修作《论琴贴》,自谓曾先后得琴三具,一张比一张名贵。但“官愈昌,琴愈贵,而意愈不乐。”当其任夷陵县令时,日与青山绿水为邻,故琴不佳而意自适;官至舍人,学士以后,奔走于尘土之间,名利场上,思绪昏乱,即弹奏名琴,也索然无趣了。因云:“乃知在人不在琴,若心自适,无玄也可。”

 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匝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此均言声音不在琴,其意均从陶渊明“无弦琴”一事翻出。典见《昭明太子集 陶靖传》

 八、章台柳

 唐代诗人韩羽是大历十才子之一,居京时得一姬柳氏,才色双全。后韩羽为淄清节度使侯希逸幕僚。时值安史之乱,他不敢携柳氏赴任。分别三年,未能团聚,因寄词柳氏云:“章台柳,章台柳,往日依依今在否纵使长条似旧垂,也应攀折他人手。”柳氏也有和词云:“杨柳枝,芳菲节,可恨年年赠离别。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她因自己貌美独居,恐有意外,就出家为尼。不久被番将沙吒利劫去,后赖虞侯将许俊用计救出,始得团圆。

 后人就名韩羽寄柳氏词的词调为“章台柳”。“章台柳”亦被用为可任人攀折之路,柳墙花而专指妓女之类的人物。

 九、人面桃花

 唐诗人崔护,资质甚美,清明独游长安南庄,至一村户,见花木丛萃,寂无人声。因渴极,叩门求浆。良久始有一女子应门,捧杯水让坐。女子独倚庭前桃花斜河,姿态楚楚动人;凝睇相对,似有无限深情。崔护以言挑之,不应。彼此注目久之。崔辞行,女子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次年清明,崔护追忆此事,情不可邂,又往探访,唯见门院如故,扁锁无人。惆怅之余,乃题诗于门扉曰:“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后代诗文中常以“人面桃花”喻男子邂逅一女子,来后不复再见的惆怅心情。

 十、秉烛夜游

 《古代十九首》有“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年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赶,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应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

 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如唐白居易《惜牡丹花》“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李商隐《花下醉》“客散酒醒深夜后,更持红烛赏残花”,宋苏轼《海棠》“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均袭此意。

著名的名人历史典故 2

 1、专心致志

 从前有一个下棋能手名叫秋。他有两个学生,其中一个学生非常专心跟老师学习,另一个却不这样,上课时,他坐在那里,眼睛也好像在看着棋子可心里却想着:“要是现在到野外射下一只鸿雁,美餐一顿该多好。”因为他总是胡思乱想,老师的讲解一点也没听进去。结果,两个学生一个进步很快,成了棋艺高强的名手,另一个却没学到一点本事。

 2、以貌取人

 孔子的弟子宰予,能说会道,刚开始孔子很喜欢他,可后来发现他“朽木不可雕”。另有一个弟子叫澹台灭明,长得相貌丑陋,孔子开始认为他资质低下,不会成才,后来他却学有大成。孔子感慨地说:“我凭言语判断人的品质,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我凭相貌判断人的品质,对子羽的判断又错了。”

 3、有备无患

 春秋时,晋悼公成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要封赏有功之臣魏绛。 魏绛说:“大王做了中原诸侯的盟主,这是凭您的才能,我出的力是微不足道的。不过, 我希望大王在安享快乐的时候,能够多考虑一些国家的未来。《尚 书》里说:‘在安定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您想到 了,就会有所准备,这样就不会发生祸患。’”

 4、约法三章

 刘邦灭了秦后,本想住在王宫里,但他的心腹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为了取得民心,刘邦还把老百姓召集起来,郑重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应该全部废除。现在 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接着公布了法律的'内容。百姓们听了,都热烈拥护,给了刘邦以极大的拥护和支持立邦也因此取得天下。

 5、一窍不通

 商纣王是一个有名的暴君,他胡作非为,不理朝政,沉湎于酒色。有一个忠臣叫比干,看到这种情况十分着急,一连几天劝谏纣王,纣王十分不满,他愤怒地嚷道:“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要把他的心取出来看个究竟!”纣王果真杀了比干,并挖出了他的心。孔子说起这件事,感叹道:“纣王心窍不通,如果通了一窍,那么比干就不会被杀害了!”

 6、一叶障目

 有个书呆子从古书上读到“螳螂捕知了用来遮身的那片叶子可以隐身”的个故事,信以为真,就四处寻找,把蝉躲藏处的树叶全部摘下,拿回家遮脸作试验,问妻子能不能看见他。妻子被问烦了,就说看不见。他一听乐坏了,便来到街上,用树叶挡住自己,当着店主的面,伸手取了店里东西就走,结果被人抓住。

 7、一钱不值

 西汉时代有个名叫灌夫的人,性情刚直,常侮慢地位比他高的官员。有一次,他走到临汝侯灌贤面前,这时,灌贤正对程不识(曾一个太守)的耳朵说话,没有对他表示出欢迎的样子。 灌夫看见这情形,再也忍不住了:“我一向就说程不识不值一钱,你竟和他学妇人们的样子咬耳根子!……” 自此以后,人们对于别人有轻视鄙弃,就 说“一钱不值”。

 8、一败涂地

 秦朝时候, 各地反抗秦朝统治的军队风起云涌,深受老百姓爱戴的刘邦动员沛县父老们齐心杀了县令,共同抗秦。父老们果真杀掉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并请地做县令。刘邦谦虚地说:“天下形势很紧张,假若县令的人选安排不当,就当“一败涂地”,请你们另外迟择别人吧!” 但最后刘邦还是当了县令,称做沛公。

 9、以卵击石

 有一年,墨子遇见一个叫“曰”的人, 对墨子说:“您不能往北走啊,今天天帝在北边杀黑龙,你的皮肢很黑,去北方是不吉利的呀!” 墨子微微一笑,说:“假如天帝在东方杀了青龙,在南方杀了赤龙,在西方杀了白龙,再在中央杀了黄龙,岂不 是让天下的人都动弹不得了吗所以,你的谎言是抵挡不过我的道理的,就像拿鸡蛋去碰石头,石头还是毁坏不了。” “曰”听了羞愧地走了。

 10、一诺千金

 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那时,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后来,很多人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一诺千金”这个成语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著名的名人历史典故 3

 1哥白尼充满好奇心的童年

 波兰伟大的天文学家哥白尼,小时候就非常喜欢问问题。他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经常缠着爸爸妈妈问这问那:太阳为什么总是从东边升起,从西边落下晴朗的夜空有那么多星星,为什么到了白天却无影无踪小鸡为什么从鸡蛋里出来,而不从母鸡的肚子里出来……哥白尼后来对科学奥秘的不懈探求,正是从这些稀奇古怪的“为什么”开始的。

 2杰克·伦敦面对失败和贫困

 杰克·伦敦自幼家境贫寒,但他雄心勃勃为自己设计了一个做大作家、用笔杆子改造社会的远大前程。为了当作家,他在中学补课一年,然后考入加利福利亚大学,但因难以支付学费,只读了半年就辍学了。失学并没有动摇他当作家的决心,他改变主意,以社会为学习的课堂,更加孜孜不倦地学习。

 达尔文、马克思、尼采等的作品使他学会思考;莎士比亚、歌德、巴尔扎克等的作品使他学会写作。他开始写稿投稿,但却一次次地被退回。可他并不灰心。生活困难,就靠典当过日子,挤时间写。白天时间不够就晚上写;勤奋地做笔记,搞索引,抄卡片。终于在1890年发表了作《给猎人》,后来名著累累,成为一名大作家。

水浒传》虽然是一部小说,我们不应把文学的真实完全等同于生活的或历史的真实,宋江造反一事历史有之,不是108人而是36人,但36人当中并没有林冲。

林冲和高俅的冲突在宋江三十六人传说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在传说史上,林冲这个人物甚至很不重要。

宋末元初周密(1232-1298)《癸辛杂识》记龚开(圣与)《宋江三十六人赞》的名单中没有林冲(注: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第145-150页。)。按宋江三十六人之说由来已久,徐直之《忠义彦通方公传》有云:“是年(宣和三年,1121)宋江三十六人猖獗淮甸,未几亦就擒”(注:马蹄疾编《水浒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0年11月版第450页。),李若水(1092-1126)《忠愍集》卷二《捕盗偶成》诗云:“去年宋江起山东,白昼横戈犯城郭。杀人纷纷翦草如,九重闻之惨不乐。大书黄纸飞敕来,三十六人同拜爵。”(注:转引自马泰来《从李若水的捕盗偶成诗论历史上的宋江》,《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1期。)历史上宋江部队当然不只三十六人,三十六人指头领而已。宋江所部有三十六头领当是事实。《癸辛杂识》引龚开《宋江三十六人赞序》云:

宋江事见于街谈巷语,不足采著,虽有高如李嵩辈传写,士大夫亦不见黜。余年少壮其人,欲存之画赞,以未见信书载事实,不敢轻为。乃异时见《东都事略》中载侍郎《侯蒙传》有书一篇,陈制贼之计云:“宋江以三十六人横行河、朔、京东,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有过人,不若赦过招降,使讨方腊,以此自赎,或可平东南之乱。”(注:周密《癸辛杂识》续集上,中华书局1988年1月版第145页。)

南宋罗yè@③《醉翁谈录》之“舌耕叙引”著录勾栏瓦肆“说话”名目,其“小说”一门计一百七种,可能与宋江三十六人有关的仅四种:“石头孙立”、“青面兽”、“花和尚”、“武行者”,这四种与林冲无涉。

元刊《宣和遗事》(注:现藏台北中央图书馆《新编宣和遗事》二卷(黄丕烈原藏本),馆方《国立中央图书馆善本书目(增订本)》(1967)定为宋版,不确,当为元本。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十三篇“宋元之拟话本”已指出,书中有吕省元《宣和讲篇》和南儒《咏史诗》,“省元”、“南儒”皆元代语,“省元”即状元。)叙及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的则目有:《杨志等押花石纲违限配卫州》《孙立等夺杨志往太行山落草》《宋江因杀阎婆惜往寻晁盖》《宋江得天书三十六将名》《宋江三十六将共反》《张叔夜招宋江三十六将降》。则目仅此六则,正文叙述文字极为简略,林冲在天书三十六人名单中,曰“豹子头林冲”。他是押运花石纲的十二指使之一。“指使”是宋代将领或州县官属下供差遣的低级军官。十二指使奉命押运花石纲,林冲等十名指使运花石纲已到京城,只有杨志在颖州等候孙立不来,被雪阻滞,因卖刀而杀人。林冲等十一人在黄河岸上救了被押解的杨志,于是同往太行山落草。《宣和遗事》写到林冲的只有这些,他在故事中不过是一个姓名符号而已。《宣和遗事》是一部仓促拼凑而成的话本,故事前后不能接榫、甚至矛盾dǐ@④牾之处多有存在,它未必记录了当时流传于民间的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的基本面貌。不过,林冲在这支离破碎的故事中是一个无所作为的角色却是事实。

元杂剧搬演的宋江三十六人故事与《宣和遗事》相比,几乎是另一个境界。元杂剧叙述宋江等人上梁山以后的种种传奇,最活跃的角色是黑旋风李逵。今存元杂剧“水浒戏”共六种(注:关于此六种杂剧的写作年代,学术界存有不同意见。参见严敦易《元剧斟疑》(中华书局1960年)、马泰来《元代水浒杂剧辨伪》(香港大学学生会中文学会《东方——中国小说戏曲研究专号》1968年)、罗kāng@⑤烈《元人的水浒杂剧》(辑入作者《词曲论稿》,香港中华书局1977年)。笔者采纳隋树森《元曲选》和《元曲选外编》的意见。):高文秀《黑旋风双献功》、康进之《梁山泊黑旋风负荆》、李文蔚《同乐院燕青博鱼》、无名氏《鲁智深喜赏黄花峪》、无名氏《争报恩三虎下山》(三虎为关胜、徐宁、花荣)、李致远《大妇小妻还牢末》(出场人物有:宋江、李逵、史进、刘唐、阮小五)六种中无一种写到林冲。剧文已佚,仅存剧目者,据王国维《曲录》有二十二种:红字李二《折担儿武松打虎》、《板踏儿黑旋风》、《窄袖儿武松》、《全火儿张弘》、《病杨雄》,高文秀《双献头武松大报仇》、《黑旋风斗鸡会》、《黑旋风乔教学》、《黑旋风借尸还魂》、《黑旋风诗酒丽春园》、《黑旋风穷风月》、《黑旋风大闹牡丹园》、《黑旋风敷衍刘耍和》,杨显之《黑旋风乔断案》,李文蔚《燕青射雁》、康进之《黑旋风老收心》,无名氏《小李广大闹元宵夜》、《张顺水里报冤》、《一丈青闹元宵》、《征方腊》、《宋公明劫法场》、《宋公明喜赏新春会》。我们虽然读不到以上二十二种杂剧的剧文,但从剧目却完全可以判断它们没有一种是以林冲为主角。

明初无名氏杂剧《梁山七虎闹铜台》有林冲出场,但只是过场人物,楔子里仅有一句自报家门的宾白。闹铜台的“七虎”是吴用、徐宁、雷横、秦明、朱仝、燕青、李逵,没有林冲的位置。明代传奇《宝剑记》搬演林冲和高俅的故事,此剧有嘉靖二十六年(1547)序,当时《水浒传》已版刻行世,显然是李开先(1501-1568)根据《水浒传》改编,它当然不是《水浒传》成书前已有的故事。其实直到明代成化前后,民间传说中的林冲还不是宋江三十六人中的要角。陆容(1436-1494)《菽园杂记》卷二记民间流行的叶子戏,叶子上所绘二十人,从宋江到燕青,就没有画林冲。

纵观宋江三十六人故事的流传史,至《水浒传》成书前,林冲一直是一个没有多少具体表现和作为的人物。也就是说,历史没有给《水浒传》作者提供关于林冲具体形象的资料,除了“豹子头”这个绰号和“指使”这个低级军官身份之外,一切都必须由作者自己创造。

历史上是否真有林冲其人,属难考定。余嘉锡作《宋江三十六人考实》就没有谈林冲,原因就在没有材料。高俅的情况就不同,虽然迄今我们知道的关于他的情况并不多,但他的确是北宋末年政坛上的一个显赫人物。《宋史·徽宗本纪》记宣和四年(1122)“以高俅为开府仪同三司”(注:《宋史》卷二十二“徽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2册第409页。),《宋史·钦宗本纪》记靖康元年(1126)五月“开府仪同三司高俅卒……追削高俅官”(注:《宋史》卷二十三“钦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2册第428页。),高俅在《宋史》中无传,列传中“佞幸”、“奸臣”均不见其名,想必他与朱miǎn@⑥、蔡京等辈有所区别。《宋史》对他的评价略见于《李若水传》:

靖康元年,(李若水)为太常博士。开府仪同三司高俅死,故事,天子当挂服举哀,若水言:“俅以幸臣躐跻显位,败坏军政,金人长驱,其罪当与童贯等。得全首领以没,尚当追削官秩,示与众弃;而有司循常习故,欲加缛礼,非所以靖公议也。”章再上,乃止。(注:《宋史》卷二十三“钦宗本纪”,中华书局1977年11月版第2册第13160页。)

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朱miǎn@⑥以花石纲博得宋徽宗的欢心,高俅凭藉什么飞黄腾达呢?南宋王明清(1127-)《挥麈录》记曰:

高俅者,本东坡先生小史,笔札颇工。东坡自翰苑出帅中山,留以予曾文肃,文肃以史令己多辞之,东坡以属王晋卿。元符末,晋卿为枢密都承旨时,yòu@⑦陵为端王,在潜邸日己自好文,故与晋卿善。在殿庐侍班,邂逅。王云:“今日偶忘记带篦刀子来,欲假以掠鬓,可乎?”晋卿从腰间取之,王云:“此样甚新可爱。”晋卿言:“近创造二副,一犹未用,少刻当以驰内。”至晚,遣俅赍往。值王在园中蹴@②鞠,俅候报之际,睥睨不已,王呼来前询问:“汝亦解此技邪?”俅曰:“能之。”漫令对蹴,遂惬王之意,大喜,呼隶辈云:“可往传语都尉,既谢篦刀之贶,并所送人皆辍留矣。”由是日见亲信。yú@⑧月,王登宝位。上优宠之,眷渥甚厚,不次迁拜,其侪类援以祈恩,上云:“汝曹争如彼好脚迹邪!”数年间建节,循至使相,遍历三衙者二十年,领殿前司职事,自俅始也。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子侄皆为郎。潜延阁恩xìng@⑨无比,极其富贵。然不忘苏氏,每其子弟入都,则给养问xù@⑩甚勤。靖康初,yòu@⑦陵南下,俅从驾至临淮,以疾为解,辞归京师。当时侍行如童贯、梁师成辈皆坐诛,而俅独死于牖下。胡元功云。(注:《挥麈录》“后录”卷七,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8月版第138页。)

王明清所记得之胡元功的传说与上引《宋史》李若水劾高俅“以幸臣躐跻显位”颇为相合。王明清生于南宋建炎元年(1127),距他所记之人事并不遥远,但毕竟得之传闻,且高俅已有佞臣之名,传说难免会有传说者的主观虚拟成分,事实上它的不确之处也显而易见。如王诜(晋卿)尚英宗第二女(蜀国长公主),原为左卫将军,任枢密都承旨是赵佶即皇帝位以后的事,并非元符末赵佶还是端五时。按王明清所记,高俅原是苏轼身边小史,苏轼离京赴定州(中山)之任时推荐给王诜,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近端王赵佶,因擅长蹴@②而获赵佶赏识,赵佶当皇帝后一再提拔高俅,“遍历三衙者二十年”。“三衙”是宋朝掌管禁卫军的机构,为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合称“三衙”。这段传说基本上被《水浒传》采纳。不过,《挥麈录》所记有几点:一、高俅本为苏轼小史,但出身并不卑贱,“父敦复,复为节度使。兄伸,自言业进士,直赴殿试,后登八坐”;二、高俅有后,“子侄皆为郎”;三、高俅虽为佞臣,但尚知恩图报,苏轼“子弟入都,则给养问xù@⑩甚勤”。这三点均被《水浒传》扬弃,《水浒传》将高俅写成一个市井无赖。

史传将高俅定性为佞幸,话本《宣和遗事》按这个定性,安排高俅在宋徽宗与李师师的风流公案中充当一个帮闲的角色。位居宰辅平章的高俅盅惑徽宗微服逛妓院,嫖李师师。李师师“结发之婿”贾奕不舍旧情,即遭到高俅、杨戬的迫害,终被贬至广东琼州,李师师则删封为明妃。金兵南侵,徽宗内禅,太学生陈东上书指蔡京、童贯、王黼、梁师成、李彦、朱miǎn@⑥为六贼。六贼先后被贬被诛,唯高俅结局不明。《宣和遗事》所叙高俅如此而已。

史传也好,话本也好,都没有说高俅与宋江三十六人有什么直接的关系。在高俅死后主张对高俅追削官秩的李若水,据上引《捕盗偶成》诗,是很清楚地知道宋江三十六人的,但他弹劾高俅却没有与宋江三十六人之反挂钩。《宣和遗事》既写到宋江三十六人,也写到高俅,可是故事中二者不曾发生过任何具体冲突。与宋江三十六人有关系的是大兴花石纲之役的朱miǎn@⑥,以及赠送生辰纲的梁师宝和收受生辰纲的蔡京。花石纲使杨志、林冲十二指使结义为兄弟,发展到杨志卖刀杀人,十二人上太行山落草。生辰纲使晁盖聚义拦劫,终至上太行山梁山泊,并连带宋江亡命江湖,成就了三十六人的事业。按《宣和遗事》,有理由成为宋江三十六人的头号敌人的应当是朱miǎn@⑥、蔡京和梁师宝三人。

历史人物故事14篇

历史人物故事 篇1

 清朝初年,山东的一个小地方出现了一家奇怪的茶棚。过往的路人都可以进到茶棚里面喝一杯茶,这茶不收银子,客人喝了茶,只需说一些奇闻异事就行。

 茶棚的主人就是蒲松龄。他出生在山东一个商人家庭中,父亲弃儒经商,多年下来,家里已是小康水平。在父亲的资助下,年轻的蒲松龄可以安心读书,准备科举考试。

 但好日子没过多久,家里面就出了很大的变故。

 蒲松龄的两个哥哥娶的妻子都相当泼辣,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经常把家里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实在是忍受不下去了,只好给这三个儿子分了家。

 蒲松龄的妻子非常贤惠,不像两个嫂嫂这样能打能吵又能抢,分家的时候也是默默躲在一边等待蒲松龄父亲的安排,最后,蒲松龄只分到了农场的三间破房子,以及二十亩薄田和只够吃三个月的粮食。从这以后,蒲松龄不能像过去一样只用读书,什么都不管了。他必须要自谋生路。生活所迫,他做了一个私塾老师,但当时私塾老师的待遇非常低微。每年可以拿到的钱最多只有八两银子。辛辛苦苦教一年书,挣的钱还不够富人家的一顿宴席。

 父亲去世后,蒲松龄还得赡养母亲,家里就更揭不开锅了。

 为了解决全家的温饱问题,他挖空了心思,可在当时,文人要想出人头地,就只有走科举考试这条道路,蒲松龄也把希望寄托在了科举考试上。除了教书外,他把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参加科举考试上,但屡战屡败,屡败屡战,始终不能如意,直到他七十二岁时才成为一个岁贡生。蒲松龄的一生可以说是在贫困线上挣扎,他曾经感慨道:“穷神穷神,你和我为什么这么亲近,整天寸步不离地跟着我,就算我是你的一个仆人,你也得给我放几天假呀,但是你一步都不离开我,就好像是两个热恋的情人!”

 再加上在科举考试中始终不能得志,蒲松龄对黑暗的社会和不合理的科举制度产生了很深的抵触,他有一种倾诉的愿望,于是他打算写一本书。为了收集故事的素材,蒲松龄花了很多心思,最后终于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他在住地附近的马路边搭起了一个草亭,设立了一个茶棚。于是就出现了故事换茶喝的情景。

 就这样靠着和客人闲谈,蒲松龄收集到了很多很有意思的故事。他白天就在茶棚中忙碌,晚上,就回到自己的书斋中,凭着记忆,将这些故事加工润色后记录下来,写在自己的书中。因为故事是通过聊天得来的,蒲松龄就给自己的书斋起名字叫“聊斋”。

 蒲松龄将自己一生的情感寄托到文章当中,因为他写的是传奇故事,所以他为自己的小说集取名《聊斋志异》。

 蒲松龄花了大量的精力写成的这本书,内容丰富,情节曲折,表达了他的爱憎感情和美好理想,可以说是古代文言短篇小说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但这部书的作者,在贫困中挣扎和科举考试中落魄的蒲松龄,却没有得到当时人们对他的肯定,最后在聊斋中寂寞地离开了人世。

历史人物故事 篇2

 美国影星盖博因为参加摄**《飘》而名噪一时。有一次,他在谈到自己的演技时说:“当我第一次拍摄爱情镜头时,导演命令我表演出情人热恋时那种强烈的渴望之情,我无论如何努力都难以进入角色。这时导演启发我:‘在你的生活中你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在你脑中竭力想象它吧!’

 这时,我饥饿万分,于是就在脑海中想象一块鲜嫩、美味扑鼻的牛排。这种办法还真灵咧!由此,我竟意外地成功了。从那以后,我就一直这么做。

历史人物故事 篇3

 汩罗江畔,清冷的月光洒在江面;江上,涟漪层层回荡开来;清冷的空气中充斥着悲愤的余音漫延开来。。。

 在五月初五的那天,他投汩罗江自尽,以身殉国,他就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屈原!

 他生活在战国末期的楚国他创作的诗《离骚》其中“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这句诗,便能深深的表达出对人民的热爱。

 他是一位爱国诗人,但他一定是充满着对国家即将灭亡的悲痛和无奈吧?

 “举世混浊而浊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你甘愿跳入江山,葬于鱼腹,也不愿与那些奸臣一起同污合流,但却因此被奸臣所害与君主疏远。

 你来了江畔,面容憔悴,身体枯槁,举止早已没有了昔日的风采,也没有了流放后的迟缓。

 水一去不复返,发出最后的凄凉之音;冷日,溺在了你满面的忧愁里。。。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屈原。他的事迹感染着中华民族,而我们,为了纪念他,便在这一天定下端午节。他虽然是一个悲观的政治家,但是他的爱国情意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历史人物故事 篇4

 公元219年,曹操为夺取战略要地荆州,与刘备在这一带酣战。刘备的大将关羽用重兵围住了襄阳,曹操的堂弟曹仁固守襄阳毗邻的樊城,处境相当困难。

 这年七月,曹操派虎威将军于禁率军增援曹仁。不久,樊城这一带连降大雨,汉水泛滥。关羽乘机引水去淹曹军,结果于禁全军覆没,被迫投降。

 由于洪水冲进樊城,曹仁处境危急。一些部将劝他放弃樊城,乘船退走。但有人极力反对,说是水势不可能一直这样大,过些时日会退去,还是紧守为好。曹仁觉得有理,决定紧守樊城。

 不久,曹操又派大将徐晃率军去樊城解围。徐晃老谋善算,暂不将部队直接开到樊城,而在稍远之处驻扎下来,然后派人用暗箭把信射入樊城,与曹仁取得联系。

 正好曹操还在组织其他兵马增援,得知徐晃的行动非常赞同,要他等待各路兵马到齐,一并开向樊城。

 当时,刘备一部分军队驻在离樊城不太远的偃城。徐晃带领一些军队来到偃城郊外,故意挖掘陷坑,似乎要截断偃城军队的退路。驻军中计,匆匆撤离偃城。于是徐晃轻而易举地取得了这座城池。

 这时,曹操组织的十二路兵马已经赶到。于是徐晃和这些兵马会合起来,打算和曹仁内外夹击关羽。

 关羽在围头和四冢两处地方驻有军队。徐晃表面上装出要进攻围头的样子,实际上亲率大军进攻四冢。等关羽发现徐晃主攻的方向时,为时已晚。匆匆赶到四冢的五千兵马很快被徐晃击败。

 接着徐晃率领部下,一直冲进了关羽对曹仁的包围圈中。关羽的将士不敌败走,襄阳,樊城终于解围。

 徐晃的捷报传到曹操那里,曹操立即写了慰劳令,派人送到前方。令中写道:“我用兵三十多年,所知古代善于用兵的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长距离不停顿地策马快跑,一直往前,冲入敌人的包围圈中。”

 像故事里的战争一样,如果非得来个硬碰硬,那必定是会败得一塌糊涂。所以大多时候一定要运用智慧来获得最终的胜利,就拿学习来说,盲目的看书是没有效果的,你必须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你需要去探索,这样你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哦!

历史人物故事 篇5

 吕臣——秦末陈胜农民起义军将领

 人物简介

 初任陈胜起义军将军。陈胜被害,他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组织苍头军,收复陈县(今河南淮阳),重建张楚政权,不久,又与英布联合,再破秦军。后归项梁,与项羽同屯军彭城。项梁在定陶战死后,楚怀王乘机夺取他和项羽的兵权,并改任他为司徒。此后吕臣投奔刘邦,后来他继承他父亲的新阳侯的爵位直到病死。

 人物生平

 公元前209年9月,吕臣开始担任陈胜起义军中涓。

 公元前208年1月,陈胜被庄贾杀害,吕臣在新阳(今安徽界首北)组织苍头军,收复陈县(今河南淮阳),镇压杀害陈胜的叛徒庄贾,重建楚国。

 公元前208年2月,秦国军队再次攻陈,吕臣败走

 吕臣铜印,不久,吕臣又与英布联合,反攻秦国军队,在青波击败秦国军队,再次收复陈县。

 公元前208年10月,项梁在定陶战死后,吕臣将军队驻扎在彭城东。

 公元前208年11月,楚怀王从盱台到彭城,夺取他的兵权,并改任他为楚国司徒。

 公元前203年11月,吕臣投奔刘邦。

 公元前191年,吕臣继承他父亲的新阳侯的爵位。

 公元前173年,吕臣病死。

历史人物故事 篇6

 谷永,字子云,长安(在今陕西西安市)人,汉成帝时担任过光禄大夫、大司农等职。

 汉成帝二十岁做皇帝,到四十多岁还没有孩子。他听信方士的话,热衷于祭祀鬼神。许多向汉成帝上书谈论祭祀鬼神或谈论仙道的人,都轻而易举地得到高官厚禄。

 成帝听信他们的话,在长安郊外的上林苑大搞祭祀,祈求上天赐福,花了很大的费用,但并没有什么效验。

 谷永向汉成帝上书说:“我听说对于明了天地本性的人,不可能用神怪去迷惑他;懂得世上万物之理的人,不可能受行为不正的人蒙蔽。现在有些人大谈神仙鬼怪,宣扬祭祀的方法,还说什么世上有仙人,服不死的药,寿高得像南山一样。听他们的说话,满耳都是美好的景象,好像马上就能遇见神仙一样;可是,你要寻找它,却虚无缥缈,好像要缚住风、捉住影子一样不可能得到。所以古代贤明的君王不听这些话,圣人绝对不说这种话。”

 谷永又举例说:周代史官苌弘想要用祭祀鬼神的办法帮助周灵王,让天下诸侯来朝会,可是周王室更加衰败,诸侯反叛的更多;楚怀王隆重祭祀鬼神,求神灵保佑打退秦国军队,结果仗打败了,土地被秦削割,自己做了俘虏;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派徐福率童男童女下海求仙采药,结果一去不回,遭到天下人的怨恨。最后,他又说道:“从古到今,帝王们凭着尊贵的地位、众多的财物,寻遍天下去求神灵、仙人,经过了多少岁月,却没有丝毫应验。希望您不要再让那些行为不正的人干预朝廷的事。”

 汉成帝认为谷水说得很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意见。

 “捕风捉影”和“无中生有”都表示缺少事实,都含贬义。但是“捕风捉影”重点在表示没有确凿根据,缺乏事实;而“无中生有”则重点在表示凭空捏造。使用这两个成语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啦!

历史人物故事 篇7

 宋义——遭到项羽发动兵变为其斩杀

 料梁必败

 宋义原为楚国令尹,秦末大起义,六国复辟,宋义投到楚将项梁麾下。

 公元前208年(秦二世二年)九月,项梁东阿击败了章邯的军队,就领兵西进,等到达定陶时,再度打垮秦军。项羽、刘邦又在雍丘与秦军交战,大败秦军,斩杀了三川郡守李由。项梁于是更加轻视秦军,显露出骄傲的神色。宋义便规劝道:“打了胜仗后,如若将领骄傲、士兵怠惰,必定会失败。现在士兵已有些怠惰了,而秦兵却在一天天地增多,我替您担心啊!”但项梁不听从劝告,竟又派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途中遇到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问他道:“您将要去会见武信君吗?”显回答说:“是啊。”宋义道:“我论定武信君必会失败。您慢点去当可免遭一死,快步赶去就将遭受祸殃。”这时秦二世调动全部军队增援章邯攻打楚军,在定陶大败楚军,项梁战死。

 卿子冠军

 章邯已经击垮了项梁的部队,便认为楚地的兵事不值得忧虑,就渡过黄河,向北攻打赵,大败赵军,而后率军抵达邯郸,将城中百姓全部迁徙到河内,铲平了邯郸的城郭。张耳与赵王歇逃入钜鹿城,秦将王离领兵将钜鹿团团围住。陈馀向北收集常山的兵士,获得几万人,驻扎在钜鹿北面,章邯驻军钜鹿南面的棘原。赵于是几次向楚请求救援。

 这时齐国的使者高陵君显正在楚,就进见楚怀王说:“宋义推论武信君的军队必败,过了不几天,项军果然失败。军队尚未开战就预见到了败亡的征兆,这可以说是颇懂得兵法了!”楚怀王即召宋义前来商议事情,十分喜欢他,因此便任命他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领兵去援救赵国。各路部队的将领也都归宋义统领,号称他为“卿子冠军”。

历史人物故事 篇8

 “我国的历史文化丰富多彩;我国的历史人物令人敬佩;如诸葛亮,花木兰,荆轲;今天,就让我们听听历史人物的事迹;”主持人宣布“历史人物故事会”开始,伴随着一阵热烈的掌声,本次活动拉开了帷幕。

 同学们的故事丰富多彩,有讲《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有讲《匡衡凿壁借光》的、有讲《荆轲刺秦王》的等等。同学们在台上大显身手,有的激情满满、神采飞扬,有的声情并茂、滔滔不绝……教室里气氛热烈而紧张,雷鸣般的掌声此起彼伏。通过评委公开公正评分、复评,最终,郝天欣同学的《唐玄宗开元之治》获得了一等奖,吴博同学的《诗仙李白》和徐元方同学的《纸上谈兵》获得了二等奖。台下同学们纷纷点评,说几位获奖同学讲故事时姿态大方、故事完整、感情饱满。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畅谈本次活动的收获和总结,这不仅使同学们看到别人的优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确定自己的努力方向,还使大家有了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次活动,从策划、组织到点评、采访,都是同学们自己完成的,这样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也锻炼了同学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使同学们的合作、交流、组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历史人物故事 篇9

 东汉建安五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展开激战。两军实力相差悬殊,袁军数倍于曹军,曹操部将大多认为袁军不可战胜。但曹操最终以少胜多,大败袁军。袁绍弃军逃跑,全部的辎重物资、图册兵藏被曹军缴获。

 在清点战利品时,曹操的一名心腹发现了许多书信。这名心腹拆开其中一封,看了几眼,立刻脸色大变。他把所有书信收齐封好,然后抱着信件去向曹操汇报:“主公,这些都是袁绍与人来往的密函!”曹操接过信件,拆开看过几封后,对心腹说:“你去把这些信都烧了吧。”“烧掉主公,您不该照著书信把这些叛徒全部抓起来吗”心腹惊疑道。曹操摇摇头:“当初,袁绍兵力远胜于我,连我自己都觉得不能自保,更何况是他们。与袁绍勾结只是他们不得已的选择啊。”

 曹操烧信原来,这些信件都是在许都的官员和曹操军中的部将写给袁绍的,其中不乏示好投诚之语。曹操命人当众把信件全部焚烧。那些私通袁绍的部将,原本惊慌不定,见曹操此举,惭愧不已,同时也愈加感激,军中士气更盛。

 曹操趁势进击,冀州各郡纷纷献城投降。曹操实力大为增强,为此后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

历史人物故事 篇10

 故事:八百多年前一个上元佳节,人称词中之龙辛弃疾写了首《青玉案元夕》。一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千古传颂。“那人”经过后人千百年演绎,使得最初“那人”成了千古之谜。

 追随元夕夜“那人”模糊足迹,回到那个鼎盛尘封炎宋治世,领略她丹青妙笔,揭开“那人”千年谜底。她,出生书香世家,父亲是礼部员外郎,在当时颇负盛名,母亲是汉国公王准孙女,知书善文。在这样优裕家庭里,家学熏陶,加之聪慧颖悟,才华过人,便有了词堂传言“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

 十八岁那年,她一袭品红鸳鸯霞帔,一头青丝绾成朝凰髻,数十里红妆,街道两旁飘扬红缎。在满城人观望下,她嫁与右丞相之子赵明诚。一个旷世才女,一个如玉公子,一场倾城之恋,一段天地良缘。婚后,她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他们爱情也成了市民茶余饭后闲谈一段佳话。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不断,奸臣当道,父辈失官,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曾经,感怀风花雪月,而如今,晚来风柔,愁销无果,谁怜一枝梅,凌寒独自败,她登上高楼,依遍栏杆。她在等相聚那天,就算等到铁树开花,陨落无影。但不管怎样,她都坚信,时光会给她最美答案。

 靖康二年,金军南下,北宋灭亡,宋室南渡。她开始了逃难生活,赵明诚临危受命,不幸病倒,亡于任上。

 “念夫殇,相思乱,山河碎,独凄怆,烟水茫茫,何时归乡。曾经玉竹楼上共挽手,品芳酒;可如今,你独走,我孤留。无家可归忧伤,心没有栖息地方,只有将这一切流浪在字里行间。”

 多年背井离乡,她那颗心已经残碎,造物弄人,命途多舛。让她尝尽人间冷暖,方才成就她绚烂。

 一个元夕夜。她怀着对死去亲人绵绵思念和对故土难归无限失望,写了首《永遇乐落日镕金》,最后一句“如今憔悴,风鬟爽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让当时有识之士读一次哭一回。

 或许她不知道,五十年后,二帝蒙尘,神州板荡。同样时间,同样夜晚,有一个人怀着同样心情,伴着月圆,赋诗一篇,饱含着对“那人”沉沉思念。

历史人物故事 篇11

 在1127屠杀中有一位姐姐,江姐。竹筠于1939年考入重庆的中国公学,秘密加入了***。1944年秋,江竹筠又考入四川大学农学院植物病虫系,翌年转入农艺系。1946年,她毕业后回到重庆,参加和领导学生运动。1947年春,中共重庆市委创办《挺进报》,江竹筠具体负责校对、整理、传送电讯稿和发行工作,只几个月的时间,报纸就发行到1600多份,引起了敌人的极大恐慌。

 1948年4月,《挺进报》的发行机关被伪装进步的特务打入,以顺藤摸瓜的方式破坏了重庆市委,6月间,江竹筠被逮捕。在押往重庆的码头途中,她碰巧遇到了已经成了叛徒的原中共川东地委书记涂孝文,立即机智地大声呵斥叛徒,使得叛徒无法再伪装害人。江竹筠被送到重庆的“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的“渣滓洞”监狱后,惨遭手指钉竹签等毒刑的残酷折磨,仍坚贞不屈,并领导狱中的难友同敌人展开坚决的斗争。1949年11月14日,江竹筠被特务秘密枪杀,然后被用镪水毁尸灭迹,时年29岁在亿万中国人的心中,江姐是革命意志坚强的代表。她的一句名言曾激动了无数人的心——“严刑拷打那是太小的考验,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员的意志是钢铁铸成的。”

 江竹筠这位看似文弱的女性有那样坚强的表现,是由于对旧社会及其代表反动派的极度仇恨,也是由于对***领导的新中国的无限向往。当新中国的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她和渣滓洞里的难友们虽不知国旗的图案,却也以憧憬的心情商议着绣制这面代表解放的旗帜——尽管她们知道自己已看不到胜利的那一天。

历史人物故事 篇12

 很久以前,有一个叫梁山伯的女孩,既聪明又漂亮。

 有一天,他问父亲,说他想去求学,父亲说那都是男子干的事情,不让祝英台去。祝英台非常的伤心,于是她的丫鬟就给她出了一个主意,说英台,我们男扮女装,一起去吧。英台非常的高兴,于是他们扮成男扮女装的样子,还互相看了对方一眼,就去父亲的房间里了。他们来到了父亲的房间里,连父亲都没有看出来,由于拗不过祝英台,所以就让他们去了。

 在求学的路上,银牌遇见了梁山伯,于是他们一起就去求学了。在学校里,他们两个是一间房间,于是英台为了不让发现,它就在两床之间放了一盆水。并告诉梁山伯睡觉要老实,梁山伯很听话。可是这也比不过聪明的师娘师娘早就知道了这个秘密。有一天是娘让祝英台去他的房间一趟中台去了,才知道原来是娘早就发现了。但是他却请求师娘别告诉别人是娘娘,不过就答应了。

 这一天,祝英台的父亲给朱英台写来了一封信,信上说到他的父亲病了,让他回去一趟。祝英台只好乖乖的回去,在回去的路上,梁山伯和师娘一起在送祝英台,在路上祝英台给梁山伯说梁山伯,我们家有一个九妹跟我长得非常的像,到这学期期末你去我们家提亲吧。梁山伯就变答应了,因为他非常喜欢祝英台这种模样。

 英台到了家发现父亲的病早就好了,父亲面说,既然你已经回来了,就不用去了,就待在家里等着去马家提亲吧。英台非常的伤心,但父亲就是不让他去求学,也不让他见梁山伯。就这样,梁山伯变气死了,他临死的那天晚上对他的吓人说,他死后一定要把他埋在祝英台和马家的路上。

 去马家提亲那一天的路上,下起了倾盆大雨。祝英台的丫鬟告诉中他,这就是梁山伯的坟墓,听到后,祝英台跳下花架就奔过去,跳进了坟墓里。雨过天晴,白云飘在空中,出起了七色彩虹。坟墓旁有两只蝴蝶一直围绕着坟墓转。从此大家就把蓝色的那一只叫做梁山伯把粉色的那一只叫做祝英台。

历史人物故事 篇13

 顾炎武手不释卷

 凡是顾炎武外出旅行,都用马、骡子载着书跟随自己。到了险要的地方,就叫退役的差役打探所到之处的详细情况,有时候发现所到之处的情况和平日里知道的不相符,就走向街市客店中,打开书本核对校正它。有时候直接行走地平坦的大路上,不值得停下来考察,就在马背上默默地诵读各种古代经典著作的注解疏证;偶尔是有什么遗忘了,就到客店中打开书仔细认真地复习。

 原文:

 凡先生之游,以二马三骡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不合,则即坊肆中发书而对勘之。或径行平原大野,无足留意,则于鞍上默诵诸经注疏;偶有遗忘,则即坊肆中发书而熟复之。

历史人物故事 篇14

 维多利亚女王 Alexandrina Victoria (1819524—1901122) 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时间长达64年。她也是第一个以“大不列颠和爱尔兰联合王国女王和印度女皇”名号称呼的英国君主。她在位的64年期间(1837-1901年)是英国最强盛的所谓“日不落帝国”时期。她统治时期,英国历史上称为“维多利亚时代”,英国加大侵略扩张力度,在世界范围内建立和占领了无数殖民地。她在位的60余年正值英国自由资本主义由方兴未艾到鼎盛、进而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变时期,经济、文化空前繁荣,君主立宪制得到充分发展,使维多利亚女王成了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

曹雁雁

曹雁雁,汉族,历史小说作家,供职于河南省直某报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十大风尚女性,河南商城县文联名誉主席。2016年获得河南省直五一劳动奖章,河南省青年五四奖章。

2002年开始出版小说,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雪蝴蝶》《爱的奇迹》《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放飞》,长篇历史小说:《孙叔敖》《息夫人》《大清相国周祖培》《吴其_》《春申君黄歇》等。

《孙叔敖》《大清相国周祖培》《息夫人》《吴其_》被哈佛、耶鲁、康奈尔、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图书馆、纽约市图书馆、旧金山市(三藩市)图书馆、洛杉矶市图书馆、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郑州市等图书馆和相关机构馆藏。

中文名:曹雁雁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南商城

职业:作家

主要成就:历史小说作家

代表作品:《孙叔敖》、《息夫人》、《大清相国周祖培》、《吴其_》、《春申君黄歇》

人物简介

曹雁雁是当代女作家,河南省商城县人,郑州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供职于河南省直某报社,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主要作品

2002年出版长篇小说《雪蝴蝶》

2005年出版长篇小说《爱的奇迹》

2006年出版长篇小说《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2008年出版长篇小说《放飞》

2011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孙叔敖》

2013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息夫人》

2014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大清相国周祖培》

2016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吴其_》

2019年出版长篇历史小说《春申君黄歇》

社会职务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南商城县文联名誉主席

作品简介

《孙叔敖》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时期。楚国贵族_贾遭令尹斗椒陷害,伐宋失利,被押解回都,途中遭剑客刺杀。幸有忠臣相助,其子_敖与母亲毁容求存,避难云梦乡,改名孙叔敖。

孙叔敖斩杀双头怪蛇,适逢云梦乡遭遇水患,乡人以其触怒水神沉湖惩之,其母代子受过投湖身亡。期思县狐丘丈人收留孙叔敖,将毕生积累倾囊相授,孙叔敖如饥似渴,并得遇红颜成家立业。淮河洪灾频发,孙叔敖毛遂自荐,主持治水,倾尽家资。然首次治水失败,他被诬陷、遭殴打,身陷囹圄竟不改其志,历时三载,治水不辍,终于修筑了我国历史上第一座水利工程——期思陂,借淮河古道泄洪,筑陂塘灌溉农桑,造福淮河黎民。

孙叔敖胸怀大志,来到郢都,甘为下等门客,在贵族排挤、斗椒寻仇的夹缝中卧薪尝胆,偶以“南图淮水,北饮黄河”之谋倍受庄王赏识。他孤身伐郑,秘查贪官,沿淮河掘铜渐渐崭露头角。楚国边境得以东扩,却触犯了斗椒集团的利益。不久,斗椒谋反,欲图弑君篡位。孙叔敖担当栋梁,举荐贤才,助庄王铲除了斗椒。

孙叔敖官拜令尹,辅佐庄王择机而动,饮马黄河,与晋争霸,灭萧围宋,独霸南方。他力谏庄王做仁德之君,主张以民为本,止戈休武,休养生息,使农商并举,文化繁荣,翘楚中华。他三次被罢官,谏臣本色不改,茅舍布衣,两袖清风,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他乡,年仅三十八岁。庄王痛失良臣,楚人举国哀悼。孙叔敖以短暂一生,写就一代廉吏的千古传奇。

孙叔敖的特殊经历和对历史上的特殊贡献,因曹雁雁的小说塑造得以更进一步弘扬光大、催生了相关专家对孙叔敖及楚史的广泛研究。目前《孙叔敖》一书已进入各大新华书店销售,中国部分图书馆也已隆重收藏,如中国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中共中央党校图书馆、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河南省、郑州市等等图书馆。

《息夫人》内容简介

她,生在春秋乱世,是诸侯陈国的公主,却有着夷狄的血统;她,曾与心仪之人邂逅,却为天意所弄,先嫁息侯,后依楚子,人生跌宕。她叫妫翟,是春秋四美女之一,有“桃花夫人”的美誉,世称“息夫人”。

她生在风雪中,长在王廷里。风云莫测的政局之变,波谲云诡的权力之争,失去亲人的切肤之痛,在这样的环境中,她出落成风姿绰约、天资聪慧的美少女。青春岁月里,与蔡侯的不期而遇,为她与众不同的人生埋下了伏笔。她远赴淮水要塞,嫁与息侯姬允,因此成了息夫人,并与息侯恩爱款款。归宁探亲,借道蔡国,却被一直钟情她的蔡侯纠缠戏弄。息侯闻知夫人受辱,气愤难平,遂与楚国设计报仇。楚文王借机俘获蔡侯,又知息夫人美貌,竟亲征息国,欲霸息夫人。

她为挽救息国和心爱的丈夫姬允,甘以一己之身换息国百姓免遭涂炭,以惊人的胆识嫁入楚国,成了楚夫人。楚文王熊赀倍加宠爱,她愈加精进,成为文王的贤内助,休养生息、储备重臣、重视教化、严治后宫等许多建议被文王采纳。文王死后,她倾力辅佐太子熊恽,除逆安邦,重外交、选贤才、赦天下、劝农桑,大胆改革,最后还政于君,为楚成王及后世楚王奠定了雄霸中原的基础。

《息夫人》以现代女性的视角,透过尘封的历史,以鲜活的笔触,叙述了一个跌宕迷离的动人故事,展现出息夫人天赋异禀、姿容超凡,独立、果敢、倔强、智慧的全新形象。

这部作品的故事,前后跨度七十多年,从公元前710年左右郑厉公以星火之态对抗周桓王开始,到前635年左右息夫人死去、晋文公重耳游历诸国而结束。诸国政权不断交替,在阴谋与杀戮中前进,全然一派东周之乱、春秋之盛的景象。作者以明线、暗线和各种埋伏,将春秋五霸称雄之前的各种历史典故串联起来,比如齐桓公争位,郑厉公流亡,卫惠公之乱,楚武王、楚文王两代君王励精图治。同时,让息夫人的足迹由北到南,见证保守和开明的政治风气,感受封建经济对抗奴隶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在历史洪流中,楚国积极向上的氛围成了息夫人施展才华的绝佳舞台,息夫人做出了正确的选择,她与楚王琴瑟和鸣,开创了盛世,辅佐儿子成就霸业,最终使楚国成为南方的超级大国。息夫人有着女人的柔媚、慈善家的心肠、政治家的手腕、军事家的魄力。

曹雁雁以生动的笔触,一反有史以来的思维惯性,为读者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息夫人形象。曹雁雁笔下的息夫人,有着拒绝以色事人、倡导女性自立的鲜明个性。她足迹踏遍淮河流域,促进了中原与楚地两种文化的交融;她独有与蔡侯、息侯、楚王虚实相映的三段感情;她建立了以身赴难、劝课农桑、推崇新政、辅幼称霸四大功勋。在中原大地上,息夫人所经之处都建庙立碑,她被尊为“平安女神”,如今依然是河南省信阳市息县的地域形象名片。长篇历史小说《息夫人》无疑为弘扬平安精神,进一步树立息县形象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本书由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作序,并得到鲁迅文学奖得主何向阳、著名出版家周百义等名家的高度评价和鼎立推介。

一部女性传奇史诗,一卷活力纷呈的春秋画卷,为我们的时代增添了一份精彩,感谢息夫人,功归曹雁雁。

《大清相国周祖培》内容简介

周祖培,清代后期名臣。他生于河南省商城县书香之家,饱受正统儒学的熏染,在父兄“一门七进士”的环境中修成正果。他畅游宦海42年,历经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四朝,出翰林院,进国子监,遍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淤泥中能洁身自好,危难时可力挽狂澜,是晚清风雨飘摇之际,一座忠君爱国的丰碑。

商城周氏族望一方,历代斥资兴学,立家塾、建书院、举义学,开商城重教之先河。周祖培26岁登科,之前坐课家塾,又受教于名师魏茂林。河南大旱期间,倾家资辗转湖北购粮,开设粥厂赈灾;又巧斗恶霸,救助温泉书院。嘉庆二十四年中进士,选庶吉士,从此平步青云。周祖培生逢乱世,天理教、捻军、太平天国作乱于内,西方列强为祸于外。两次鸦片战争,他积极主张禁烟;皇城陷落之际,受命留京办事大臣,却无奈于列强的坚船利炮。官场沧桑,他饱受操守与现实的拉锯,想恪守清廉,却不得不做“周二两”;憎恨卖官鬻爵,却不得不复提“捐纳”弥补国库空虚;厌恶拉帮结派,却不得不动用门生关系以保贤良身为清廷重臣,周祖培是“同治”年号的创意者,“辛酉政变”的策划人,促成了两宫皇太后的“垂帘听政”。

从乾隆五十八年到同治六年,74年人生横跨五朝,周祖培从商城县一步步走进皇城,见证了晚清社会的真实风貌。

一条如履薄冰、从善如流的官场之路,一段内心清明、不逾底限的入仕旅程,一面从百姓折射帝王的镜子,一曲时代剧变的悲歌,一部叩问国人心灵的历史小说。

《吴其_》内容简介

康乾盛世之末,河南固始城关,“四大家族”之吴家弄璋之喜,诞生了清代267年间河南唯一状元,他叫吴其_。这一年,欧洲发生攻占巴士底狱的大事件,法兰西封建王朝土崩瓦解。

吴其_家世贵胄,父兄皆进士。吴府贵为“宫保第”,祖训曰不及第莫入宗祠。他自幼叛逆,热衷山林花草,与祖训格格不入。他在自我理想屡遭修正与普世功名不屑不慕的矛盾中抉择,终生不悔。他在经意与不经意中奇迹般突破,两番科考一次殿试俱获成功,尽管他求取功名只不过是为了成就植物研究的理想,却意外平衡了爱好与祖训。清代中州唯一状元郎舍我其谁?

出身显贵的吴其_亲近平民,他与穷玩伴不离不弃,跟苦丫鬟相知相交,为救京城街头小贩不惜得罪权贵。出仕后,他正直舒朗,交友谨慎。翰林院、南书房、礼部、兵部有过他的身影;领钦差,擢督抚,足迹遍及粤赣浙闽湘鄂滇黔,直至客死山西任上。在中国开始“睁眼看世界”的时代,他深感夷邦鸦片遗害、祖国科技落后。为父母丁忧八年,他不负梦想,赈灾济困,植橘种桃,开东墅,授农桑,钻研植物,勤考精绘,留下了光照后世的《植物名实图考》等珍贵手稿。

本书从主人公顽童时代起笔,描绘了吴其_鲜为人知的人生轨迹,展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状元植物学家生活下的时代风云,嘉庆帝、道光帝、穆彰阿、英和、王鼎、曹振镛、林则徐、端木国瑚、陆应谷等一大批风云人物跃然纸上,令人掩卷遐思

《春申君黄歇》内容简介

黄歇学识渊博,善于辞令,遇事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倾力助楚国太子熊完继位后被封为令尹,辅国持权使楚国重新崛起。后楚迁都寿春,春申君封地由淮北12县改封吴地(在今上海、苏州一带),其家族也随之迁离黄国故城(今信阳潢川)。

据《上海地名志》记载,上海简称“申”即是源自受封于此的春申君黄歇。2002年9月,上海申博成功的欢庆晚会上,高唱的第一首歌就是《告慰春申君》。

据专家论证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记载,春申君黄歇是黄姓始祖。黄歇被害后,其门客将其偷葬于故宅内(今潢川县隆古乡隆古村黄国故城内),之后多次得到整修,墓区保存完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图册来源

作品评价

历史小说的题材当下多见于明清,而这部小说的作者却将笔触伸向了二千年前的楚人,这是一次文学的突破,也是一个高难度的竞技技巧。孙叔敖是一代名相和廉臣,他对历史的贡献,史书昭昭,但用小说的形式再现他的典范形象,我的印象中,却是第一次。追忆孙叔敖,这不仅是再次肯定他中国第一名相的地位和影响,关键是穿越这段历史长廊,面对孙叔敖,我们都可能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与升华。感谢曹雁雁。

——著名历史小说作家二月河

小说的质量超过我的想象,虽不能用十全十美来形容,但它是新生代作家里颇具诚意的一部作品。曹雁雁对描写的这段历史及人物下过很深的功夫,对楚文化作过刻苦的研究。小说有历史的纵深感,有文学的生动性,有丰富的想象力。晦涩的历史事件变成有血有肉的故事情节,清晰而曲折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茅盾文学奖得主熊召政

如何将久远的历史演义成触手可及的文学,这需要勇气,更需要定力。三年的青灯黄卷与二千年前的历史邂逅,才有了这活在纸上的一代贤相孙叔敖。感谢小女子的历史情怀与故乡情结,相信读者会从无限的柔情中读出大丈夫的胸怀与慷慨。

——著名出版家长江出版传媒副董事长周百义

《左传》《吕氏春秋》《列女传》仅见她的只言片语,清人诗句“只自无言对暮春”、“伤心岂独息夫人”只窥她的背影侧身。曹雁雁笔下的妫翟离世前的一笑一答让人心动不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这个女人的使命或与两千七百年后的书写者有着重要的重叠部分。相对历史主题与王权主题书写之上的,是它不朽的成长主题与女性主题。人的传奇,才是历史小说的缜密考究与风华绝代并举的奥秘。

——著名评论家鲁迅文学奖得主何向阳

一部经典作品,往往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面貌,是一个整体生命力的呈现,一部好的小说是一个时代、或者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横切面。曹雁雁作为一个年轻的作家,在这部历史小说里不断穿插《诗经》解读、民风介绍、传奇而曲折的情节,最终使读者在故事中读懂春秋之乱、感慨春秋时代之精妙,是难能可贵的,她不仅让我们看到息夫人的传奇史诗,也看到了一卷活力纷呈的春秋画卷,这种厚重为我们的时代增添了许多精彩。我曾经在网络上看过诸多对于息夫人的描写和想象,但是我相信,迄今为止没有比曹雁雁塑造得更鲜活的息夫人了。

——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周大新

准确地还原历史长河中的息夫人,需要剑胆,更需要琴心。作者用睿智的目光从芜杂的历史的缝隙中寻找主人公被淹没的身影,用女人的知性感知一颗沧桑的心灵,用合理的艺术想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丽、智慧的中国女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是一个最接近历史真相的桃花女神。

——著名出版家长江出版传媒副董事长周百义

女性在历史上是集体失语的,她们的存在只有被男性书写的命运,因而本身就带有男性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然而今天我们就跟着本书的作者曹雁雁一起走进那段历史,让一个女性主义者去书写历史上的一位绝美女性——息夫人,这是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解读历史人物的存在,值得大家期待。伍尔夫说:“在作品中复原女性声音和女性的意识是女性作家通常的潜意识。”在还原历史方面,曹雁雁完全做到了这些。伍尔夫也说过:“小说就是我们层层剥下的皮,剥到中心,就只剩下你或者我了。”在回首这部历史小说《息夫人》时,到最后仿佛只剩下躺在桃花下的息夫人了!这就是曹雁雁留给我们独特的思考。

——南开大学文学硕士陈露

读《息夫人》,整体感觉是:眼前展现着、变换着异常清晰的画面,心中流淌着、澎湃着难以抑制的感情。作者让历史复活了!息夫人在作者的生花笔下以崭新的面貌复活了!小说语言充满诗意,透着女性作家的柔美气息。写蔡献舞初遇妫翟那一段,真的如诗如画,很见功力。曹雁雁为创作这部作品受了这么多苦,我明白《息夫人》充满魔力的缘由了:作者是在用自己的生命写作,所以,息夫人才有了鲜活的生命,《息夫人》也有了非凡的价值。

——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教授化长河

如今,在河南息县有息夫人塑像,在湖北也有多处“桃花夫人庙”遗址可寻。人们可知?传说的息夫人并非历史上真实的息夫人。相对于《左传》《列女传》所记以及民间传说而言,曹雁雁的《息夫人》,脱去了披在息夫人身上的儒家伦理道德的外衣,再现历史的本质真实,真是值得一读呢。

——河南日报社高级编辑杨青平

读历史小说不可错过春秋战国,看战国四公子不可错过春申君,了解春申君,首推曹雁雁。

——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著名作家周大新

曹雁雁在写出了孙叔敖、息夫人等系列楚国人物群像后,又再现了春申君这个风流倜傥而又充满政治智慧的文学形象。春申君属于楚国,但也属于属于民族和社会。

——著名出版家、长江出版集团原总编辑周百义

第一部分:

1《论语》(孔子):2《老子》(老子);3《孟子》(孟子);4《墨子》(墨子);5《庄子》(庄子);6《荀子》(荀子);7《韩非子》(韩非子);8《孙子兵法》(孙子);9《史记》(司马迁);10《资治通鉴》(司马光);11《汉书》(班固);12《三国志》(陈寿);13《春秋》(孔子);14《国语》(左丘明);15《战国策》(作者不详);16《周易》(作者不详);17《山海经》(作者不详);18《海国图志》(魏源);19《论衡》(王充);20《徐霞客游记》(徐霞客)。

第二部分:

《三国演义 》 作者罗贯中 《水浒传 》 作者施耐庵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 四库全书》作者纪晓岚 《牡丹亭》汤显祖 《孙子兵法》 作者孙傧 〈老子〉作者李耳 〈老残游记〉 老残 〈 蘖海花〉 〈官场现行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象〉

第三部分:

古代历史名人简介大全

1.先秦作家作品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陬(zōu)邑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思想核心是“仁”。现存《论语》20篇,是他的弟子记录他与弟子们言行的语录体专集。“论”,读lún,择也,选择摘录之意。

墨子,名翟(dí),春秋时代鲁国人,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用”。著有《墨子》一书,今存53篇。

孙子,名武,字长卿,春秋后期齐国人,军事理论家,著有《孙子》,一名《孙子兵法》,13篇,古代称为“兵经”,是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山东)人,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其中心思想是“仁义”,主张实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民心向背。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著有《孟子》一书。

庄子,名周,战国时宋国蒙(河南)人,道家学派代表人物。现存《庄子》一书,33篇,又名《南华经》。代表作是《逍遥游》。

荀子,名况,尊号“卿”,汉时避宣帝刘洵讳,改称“孙卿”,战国时赵(河北)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针对儒家“天命论”提出“天行有常”的朴素唯物论和“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思想。著有《荀子》32篇,代表作有《劝学》、《天论》等。

韩非,战国末韩国人,荀况弟子,法家学派代表人物。在政治上提出重赏、重罚、重农、重战者诸项政策,主张君主集权,反对贵族操纵政治。现存《韩非子》55篇,代表作有《五蠹》、《智子疑邻》、《扁鹊见蔡桓公》。

吕不韦,战国末期韩国大商人,曾为秦国的相国。他集合门客编写了《吕氏春秋》。

列子,名御寇,战国时郑(河南)人,被道家尊为前辈,主和贵“虚”,即虚静、无为。著有《列子》8篇。

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战国末期楚国人。他开创了诗歌从集体歌唱转变为个人独立创作的新纪元,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传统的奠基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另有波兰哥白尼、英国莎士比亚、意大利但丁)。他用楚辞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长篇政治抒情诗《离骚》(即遭遇忧愁,“离”通“罹”),还有《九歌》、《九章》、《天问》等。《涉江》是《九章》中的一篇。农历五月初五是他投汨罗江自沉的纪念日。

2.汉代作家作品

贾谊,世称贾生,或贾长沙、贾太傅,洛阳(河南)人,西汉政治家、文学家。主要文学成就是政论文,有“疏”7篇,《新书》10卷58篇;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明朝人辑有《贾长沙集》,是以他曾做过长沙王太傅命名的。

刘安,沛郡(江苏)人,西汉思想家、文学家,汉高祖孙,袭父爵封为淮南王。集体编著《淮南鸿烈》,也叫《淮南子》。

司马迁,字子长,夏阳(陕西)人,太史令司马谈之子。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艰辛撰成《史记》,原名《太史公书》。

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撰有《说苑》、《新序》,还整理修订了《战国策》、《楚辞》。

班固,字孟坚,扶风(陕西)人,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历尽二十余年修成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开创了“包举一代”的断代史体例。辞赋方面以《两都赋》最著名。

3.魏晋南北朝作家作品

曹操,字孟德,三国时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汉献帝时官到丞相,后被封为魏王,死后其子曹丕代汉建魏,追尊曹操为魏武帝。有抒情诗《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乐府歌辞。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官至蜀汉丞相,诗歌以《梁父吟》最著名,《出师表》是千古传诵的名篇。

曹丕,字子恒,曹操次子,魏文帝。三国文学家,代表作《燕歌行》,他的《典论论文》是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

陈寿,字承祚(zuò),西晋史学家。著有国别体史书《三国志》。

陶渊明,名潜,字渊明,世号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诗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散文有《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诗歌有《归园田居》、《饮酒》。

干宝,字令升。东晋史学家、文学家,撰写出我国第一部神话(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范晔,字蔚宗,南朝宋史学家、散文家。《乐羊子妻》、《张衡传》选自他的《后汉书》,“后汉”即“东汉”。“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出自他的《后汉书列女传》。

刘义庆,南朝宋代小说家,著有我国第一部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这是一部记载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的笔记小说,书中许多故事成为诗文和小说戏剧的典故和题材,有的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如“望梅止渴”、“一往情深”、“口若悬河”等。

刘勰,字彦和,南朝梁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专著《文心雕龙》50篇,涉及到创作的许多问题。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成《水经注》40卷,是富有文学价值的地理志。

钟嵘,字仲伟,南朝梁代文学批评家,著有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专著《诗品》。

4.唐代作家作品

王勃,字子安,初唐四杰之一,唐代文学家,有抒情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五律);名文《滕王阁序》。著有《王子安集》。

杨炯,初唐四杰之首,名作有《从军行》。

卢照邻,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长安古意》。

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代表作为《在狱咏蝉》,另有著名的《讨武檄》,作品集为《临海集》。

贺知章,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唐代诗人。所作《回乡偶书》(七绝),为传诵名篇。

王之焕,字季陵,唐代诗人。他的《凉州词》、《登鹳鹊楼》是唐代绝句珍品。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园诗人。《过故人庄》(五律)描绘了绿水青山的田园风光和“把酒话桑麻”的农家情趣,体现了诗人与村民的真切感情。《春晓》(五绝)写春晓之景及早春之情,成为流传千古的好诗。

王昌龄,字少伯,唐代诗人,擅长七绝,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从军行》七首、《芙蓉楼送辛渐》和《出塞》两首都很有名。

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唐代山水田园诗人,名篇有《鸟鸣涧》(五绝)、《送元二使安西》(七绝)、《观猎》(五律)。“味摩诘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苏轼赞王维之语。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浪漫主义诗人。官至供奉翰林。因性格傲岸,不为权贵所容,使他对腐败社会加深了认识,写下了抨击帝王权贵荒*奢侈和控诉现实政治黑暗的诗篇。五绝《静夜思》、《秋浦歌》、七绝《望天门山》,五律《送友人》,七古《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著有《李太白全集》。

高适,字达夫,唐代边塞诗人,诗作对当时的边境形势、士兵疾苦均有反映,代表作《燕歌行》、《别董大》(七绝)。

崔颢,唐代诗人,开元进士,官至司勋员外郎。所作边塞诗慷慨豪迈。《黄鹤楼》(七律)甚得李白推崇。

杜甫,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生于巩县(河南),唐代现实主义诗人。曾漫游各地,寓居长安十年,“安史之乱”被俘,逃出后任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尚书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作品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诗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组诗“三吏”、“三别”。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嘉州人,官至嘉州刺史。从军多年,对边塞生活体验深刻,有《岑嘉州诗集》。代表作《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七古)。

张志和,字子同,唐代诗人,多写隐居闲适生活,著有《玄真子》,代表作《渔歌子》(词)。

韩愈,字退之,河阳(河南)人,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唐代散文家、诗人,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文集》。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刘梦得文集》,《陋室铭》选自《全唐文》。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出自《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深寓哲理,脍炙人口。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曾官太子少傅,又称白太傅。下(陕西)人,唐代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著有《白氏长庆集》。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有讽谕诗《秦中吟》、《新乐府》,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并序)。还有《卖炭翁》(七古)、《钱塘湖春行》(七律)。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山西)人,世称柳河东,因参加政治革新失败贬为永州司马,又迁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与韩愈倡导古文运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论说文《天说》、《封建论》,传记文《段太尉逸事状》、《童区寄传》、《捕蛇者说》,寓言散文《三戒》,山水游记《永州八记》之一,著有《柳河东集》。

杜牧,字牧之,唐代文学家,晚年居住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因号杜樊川,善用绝句形式讽咏时事,如《赤壁》、《过华清宫绝句》三首。著有《樊川文集》。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代表作有《无题》、《隋宫》、《贾生》、《夜雨寄北》等。

5.宋代作家作品

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第七,世称柳七,又曾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北宋第一个专业词人。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著有《乐章集》。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溢号文正。名词《渔家傲》反映了边塞生活。贬为邓州知州时写了名文《岳阳楼记》,著有《范文正公文集》。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提倡“文”、“道”并重,反对浮靡文风。所作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六一诗话》开创了“诗话”这一新体载,对后世诗歌理论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著有《欧阳文忠公文集》。

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山(四川)人,北宋散文家。著有《嘉集》。《六国论》选自《嘉集权书》。《权书》包括十篇文章,都是评论政治和历史的。他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俱在“唐宋八大家”之列。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山西)涑(sù)水乡人,世称涑水先生,北宋史学家、文学家,官至宰相,当政八月即逝,追封温国公,谥文正。著有《司马文正公文集》。政治上是保守派,对抗王安石变法。在学术上有不朽贡献,花十九年时间主编了我国最大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它与《史记》一起被誉为“史学双璧”。

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官至宰相,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谥号文,也称王文公。临川(江西)人。北宋政治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其散文雄健峭拔,“唐宋八大家”之一。《伤仲永》节选自《王文公文集》。

沈括,字存中,钱塘(杭州)人,北宋科学家、政治家。他的《梦溪笔谈》(26卷)是用笔记文体裁写成的综合性学术专著,是我国第一部科学作品。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官至礼部尚书,追谥文忠。其文明白畅达,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很有影响。著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等。

李清照,字易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南宋女词人,我国第一位女词人。其词善用白描手法,自辟蹊径,语言清丽。《如梦令》选自《漱玉词》,另有《李清照集》。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诗人,诗作今存九千多首,内容丰富,主要表现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诗作《关山月》、《书愤》、《农家叹》、《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为世传诵,《诉衷情》、《钗头凤》是很有艺术特色的词,文有《过小孤山大孤山》等。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与苏轼共为豪放派的代表。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鄱阳(江西)人,南宋词人,其词多为写景咏物、记述客游之作,有《白石道人诗集》。

文天祥,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庐陵(江西)人,南宋大臣,爱国政治家。文学家,著有《文山先生全集》。《正气歌》、《指南录》、《酹江月》、《〈指南录〉后序》皆为后人传诵。

6.元明清作家作品

关汉卿,号已斋叟,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我国戏剧史上最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奠基人。所作杂剧达60多种,今存14种,以《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最为著名,有《关汉卿戏曲集》。《窦娥冤》是我国戏曲史上典型悲剧之一。

王实甫,大都(北京)人,元代杂剧(戏曲)作家,代表作《西厢记》5本,21折,以歌颂反封建的爱情为主题,歌颂张生和莺莺为争取婚姻自由所进行的斗争,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婚姻制度,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马致远,号东篱,大都(北京)人,元代戏曲家、散曲家,所作杂剧15种,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散曲《天净沙秋思》。

施耐庵,元末明初小说家。他的代表作《水浒》即《水浒传》又名《忠义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描写农民革命斗争的长篇白话章回体小说。

罗贯中,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相传为施耐庵学生,曾共同从事创作。传有17种通俗演义,代表作《三国演义》,它是我国古代著名的长篇历史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章回小说。全书120回。

于谦,字延益,钱塘(浙江)人,明朝大臣、爱国将领。官至兵部尚书,溢忠肃,诗人。有《于忠肃集》。《石灰吟》为作者12岁所作,选自《古代诗歌选》。

吴承恩,字汝忠,号射阳山人,山阳(江苏)人,明代小说家。四十多岁中贡生,官仅至县丞,因耻于折腰而罢归,一生贫寒,对黑暗现实不满。晚年著成我国第一部神话长篇小说《西游记》,既寄托了他济世匡时的愿望,也是积极浪漫主义的杰作,其艺术性标志着我国浪漫主义文学达到一个新高峰。

归有光,字熙甫,号震川,昆山(江苏)人,后徙居嘉定(上海),明末散文家,60岁中进士,官任南京太仆寺丞。所作散文朴素简洁,善于叙事,有《震川先生集》。《项脊轩志》选自《震川文集》。

汤显祖,江西临川人,明代戏曲家,曾任南京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代表作《牡丹亭》(又称《还魂记》)。剧作多反对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

冯梦龙,字犹龙,号墨憨斋主人,长州(江苏)人,明代文学家,辑有话本集《喻世明言》(又称《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灌园叟晚逢仙女》出自《醒世恒言》,改编为影片《秋翁遇仙记》。

徐宏(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江阴(江苏)人,明代旅行家,地理地质学家和游记散文作家,著有《徐霞客游记》,该书是日记形式的游记散文,是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书中作者描绘了祖国山河的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被称作“古今纪游第一”,《游黄山记》出自本书。(黄山,在安徽省境内,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李渔,字笠鸿,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清代戏曲理论家、剧作家。《芙蕖》节选自《李笠翁一家言笠翁偶集》中的“种植部”。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淄川(山东)人,清代文学家。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我国第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方苞,字灵皋,号望溪,安徽桐城人,清代散文家,官至礼部右侍郎。为桐城派创始人。散文多为经说、序跋、书信、应酬之作。

吴敬梓,字敏轩,全椒(安徽)人,清代小说家,所作《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55回。

曹雪芹,名,字梦阮,号雪芹,祖籍丰润(河北),生于南京,清代小说家,以十年时间从事《石头记》(即《红楼梦》,又名《金玉缘》)的创作,全书未成,病而卒,后四十回为高鹗(è)所续,全书120回,属于章回体小说,是我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随园老人,浙江钱塘(杭州)人,清代诗人,散文家、曾任知县,辞官后于江宁(南京)小仓山下修筑随园定居,自号仓山居士。《祭妹文》选自他的《小仓山房文集》,还著有《随园诗话》。

姚鼐,字姬传,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清代散文家。安徽桐城人,是继方苞、刘大木魁之后“桐城派”的集大成者。提出文章须以“考据”、“词章”为手段阐明儒家的“义理”三者合一的古文理论。《登泰山记》选自《惜抱轩诗文集》,其中“雪中观日”一段,尤为后世称道。

龚自珍,浙江仁和(杭州)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官至礼部主事,后辞职南归。深于经学、文学和史地学,为“今文学派”主要人物,近代改良运动先驱之一。己亥年(道光十九年)归途中写了315首绝句,总题为《己亥杂诗》。表达对国事的感慨与生平经历的哀乐。

刘鹗,字铁云,笔名(别署)洪都百炼生,江苏丹徒(镇江)人,清末小说家,通数学、医术、水利等,他的《老残游记》是我国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吴趼(jiǎn)人,号沃尧,字茧人,后改趼人,广东南海(广州)人,因居佛山镇,又自称我佛山人,清末(近代)小说家。所作《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李宝嘉,号伯元,号南亭亭长,江苏武进人,清末(近代)小说家,他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曾朴,字孟朴,江苏常熟人,近代小说家,通法文。所作《孽海花》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

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戊戌维新的领袖,政治家、文学家。《少年中国说》、《谭嗣同》出自《饮冰室合集》。

历史人物

冰心

女主简介

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为意。被称为“世纪老人”。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间,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生平大事

01幼时好读,爱国情深冰心自小是个聪颖异常的女孩子。4岁的时候就跟着母亲认字片。熟读《三国志》且深受启蒙!冰心的父亲谢葆璋曾在中日甲午海战中表现英勇。立下赫赫战功,后来还曾担任中华民国海军次长。小小年纪的冰心,除了爱读书,还在父亲的影响下,在心底种下了一颗爱国的种子。冰心在家人支持下,成为谢家D一个读书的女孩子。

生平大事

02迁居北京,“冰心”初现中华民国建立后,谢葆璋被委派到北京担任民国海军上校的职务,而冰心也随父到北京,先后就读于贝满女中和协和女子大学(学习医学)。1919年受到新思想的影响,她选择弃医从文,响应“五四”,并第一次用笔名“冰心”发表文章《两个家庭》,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两个文化教养不同的家庭主妇给各自的家庭带来的深刻影响。超前的提出女子受教育的重要问题。期间冰心受印度诗人泰戈尔的影响,先后发表了《繁星》《春水》两部诗集

生平大事

03留洋海外,缘定今生

1923年,冰心23岁。因成绩优异去了美国被士顿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留学。在赴美的邮轮上,冰心邂逅了后来的丈夫吴文藻。俩人初次见面,当时气氛很尴尬,没话找话瞎聊天。一来二去的,俩人反倒越聊越投机。由于两人各自的留学地相隔甚远吗,少有见面的机会,只是常有书信往来有次冰心生病住院了,吴文藻获悉千里迢迢专程赶来疗养院深切探望。这让冰心内心越动不已。磕磕绊绊最终二人走在了一起

04游学欣美,文化救亡1929年,冰心和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了西式婚礼;1936年,他们游学饮美,足迹遍及美国、英国、法国;1938年,为了躲避战乱,他们到云南义务教学;1940年,加入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代表作品《再寄小读者》。

生平大事

05身居日本,心向祖国1946年只文藻要到日本的大使馆任职,冰心随丈夫远赴日本,还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在这一时期冰心仍积极创作,正义爱国。后来她出国访问,她不断写作,她经常会见国内外的客人;为教育呼吁,对儿童说话,替妇女进言,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作着不懈的努力;她时有新作佳作问世,时有惊世警句出现,

常常引起文坛和社会的关注,80岁之后的冰心再度形成了又一个创作高峰,形成了壮丽的晚年景观

人物结语

1999年2月28日晚

冰心病逝于北京医院,享年99岁

冰心一生视孩子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她一生勤浇灌培植祖国的花朵,她把自己的稿费,捐给了孩子,捐给了希望工程。可以说,冰心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孩子。

她还寄语青年人:青年人!信你自己吧!只有你自己是真实的,也只有你能够创造你自己    

读“三国志注”对两晋南朝人士评姜维的几段话,觉得颇有启发性,照录如下:

“陈寿云:姜维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明断不周,终致殒毙。老子有云,治大国若烹小鲜,况於区区蕞尔,而可以屡扰乎哉。”

“干宝云:姜维为蜀相,国亡主辱弗之死而死于钟会之乱,惜哉!非死之难,处死之难也。”

“裴松之云:钟会大众既造剑阁,维与诸将列营守险,会不得进,已议还计,全蜀之功,几乎立矣,但邓艾诡道旁入,出於其后。诸葛瞻既败,成都自溃。维若回军救内,则会乘其背。当时之势,焉得两济?而责维不能奋节绵竹,拥卫蜀主(孙盛语),非其理也。会欲尽坑魏将以举大事,控维重兵,使为前驱。若令魏将皆死,杀会复蜀,不为难矣。夫功成理外,然后为奇,不可谓事有差乎而抑谓不然。设田单之计,邂逅不遇,复可谓之愚哉?!”

“郤正云:姜伯约居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褒,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舆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手消尽。察其所以然者,非以激贪坜浊,抑情自割也;直谓如是为足,不在多求。后人之谈,赏誉成毁败,扶高抑下。咸以姜维投厝无所,身死宗灭,以是贬削,不复料擿,异乎春秋褒贬之义矣。如姜维之乐学不倦,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

很清楚,陈寿对姜维是全盘否定的,不仅否定他的整个政治军事活动,否定他的志趣抱负,甚至也否定他的才干。原因何在?在於他的政治成见。在三国末期,由於魏方的实力较为强大,虽然经过诸葛亮的艰苦努力,鹿定了南方(云南贵州地区),毕竟只能算是消除了后顾之忧,而不能引以为援。在因关羽的骄妄而丢掉荆州两湖地区,诸葛亮六出祁山未能据有关中之后,蜀方内部当然免不了会冒出一股消沉的潮流来的。这股潮流的代表人物就是谯周,陈寿无非是拾了他的遗唾而已。这一派人的政治态度是:蜀主无力与魏较量的,所以只有被并于魏方能求得本地区的安宁。有了这个政治态度,不要说是对姜维,就是对诸葛亮,他们也不会给予好评。邓艾临成都后,正是在谯周的敦促下刘禅才作了投降的决定而否定了南夺滇黔以图恢复的战略选择。所以看起来陈寿贬斥的是姜维,事实上是在贬斥诸葛亮,因为姜维是诸葛亮亲自选定的遗嘱执行人。作为一个政治军事家,诸葛亮当然也免不了有缺点错误,陈寿之所以不正而在书中公开批评诸葛亮,看来不是出於真的爱戴而是怕众怒难犯。试看他不过在书中说了诸葛亮一句“战略非所长”就惹得蜀人批评他在“报私仇”(其父被诸葛亮判髡)。谯周,陈寿这一派的政治态度的是非,当然是可以讨论的,但若因政治见解不同就连对方的才干及志趣也否定掉,就成为偏见了。有这种意气用事的人,是很难称为良史的。

孙盛和干宝却有些不同。他们和姜维没有任何政治上的纠葛。所作的也仅是对孤立事件的评论,裴松之和郤正在这件事上的看法和他们恰好是针锋相对的。可以两存,供后人自由取舍。

郤正的评论,除针对死难一事以外主要在於表扬姜维的操行,应该说,就这样的操行而论,不仅是“一时之仪表”,甚至还可以作“万世之仪表”。至於姜维的才干如何,后人总不可能比当时的人更有亲切体念了;“三国志”中正好有一段记录:

“(邓)芝为将军二十余年,赏罚明断,善恤卒伍。身之衣食资仰於官,不苟素俭,然终不治生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性刚简,不餙意气,不得士类之和。於时人少所敬贵,唯器异姜维云。”

评论某个人,不应仅看他的一时一事,而必须看他整个一生,不应脱离时代条件而必须结合历史环境,不应把后人的见解强加给前人而必须看前人本身的见解,不应用成败作为衡量优劣的标准而必须考虑对当时及后代的影响,不应只着眼其政治思想和活动而必须兼顾其品质和才能。

要全面地评论姜维,首先就应该全面评论诸葛亮。要全面评论诸葛亮,就应该对当时的现实和政治形势有全面的分析。概括地说,在董卓之乱以后,汉室的天下已经丢定了,这充分表现在,聚在天下“诸侯”之兵都“未能”消灭董卓这一点上,是这些兵马力有所不足吗?当然不是。从人数来说,讨董的实力强大得多;是谋略不敌吗?也当然不是。董卓本人是一勇之夫,讨董阵营中随便哪路诸侯帐下也不乏赛过给董卓摇鹅毛扇者的人才;是将才不及吗?就不说“三英战吕布”,李催郭汜哪是吕布的敌手呢?不把吕布杀得夺路奔命?!聚天下“诸侯”之兵而未能消灭董卓,根本原因就在於其间存在着大大小小的“董卓”。他们和董卓的矛盾不是“天下”和董卓的矛盾,也不是汉室和董卓的矛盾,而是“董卓”和董卓的矛盾。这从袁绍在横刀长揖辞董卓而奔河北时的一句话“天下健者岂唯董公”,短短八个字就已暴露得清清楚楚了。当时在有问鼎汉室的人们中,不仅有以四世三公门第出身的袁氏兄弟,有拥兵边疆的剌史州牧,甚至连太守之流也不甘落后,孙坚就不过是一个所谓“蛮夷”之域的长沙太守嘛,偶然得了传国玺就自以为应了“天命”,不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吗?曹操刘备两个在当时算得甚么呢?虽说他们也不乏门荫,其实却很可怜,特别是刘备,一个末路王孙,算得个屁?所以可以说是白手起家的,这两人之所以投身到“诸侯”方面去,破黄巾,讨董卓,开始是不可能有打天下的奢望的,无非想图个出身罢了。当然,在讨董之役中,正因为他们想图功名,才会卖命向前,实事求是地说,曹操之所以有刺董逃命的壮举正足以说明他当时和董卓的矛盾正好是代表了汉室的利益。曹操之变成“董卓”显然是听从了荀彧的谋略把汉献帝捞到了手上以后的事,而刘备是否准备也成为“董卓”则无从揣测,由於都是刘邦子孙,也许他在这一点上的成份倒是最少的。诸葛亮之所以选中他,很可能也是出於这样的估计,不过,要是他真能达到匡扶汉室的目的,他的子孙不取代刘秀的子孙也是办不到的。

既然刘秀子孙的天下在董卓之乱时已经丢定了,接下来的当然应该是这座天下该归谁来坐了。答案很简单,谁有能力把这个四分五裂的天下用武力统一起来,谁就应该坐。这个答案谁都明白,可就拿不准“谁有”这个答案。对这个问题有正确答案的唯一人物是诸葛亮,这是经过了历史考验的答案,如果没有诸葛亮,应该说,既不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也不会出现魏晋交替甚至五胡十六国的局面。因为如果不造成鼎足之势,孙吴迟早会被曹操兼并的;吴蜀之存在,推迟了曹操的政治日程表,只好以文主自居。如果曹操统一了江南,区区一蜀可以兵不血刃而下,使中国重归统一。在这种情况下,对北方的少数民族政策也许较为不同,五胡十六国那种生灵涂炭的混乱局面可能就不会出现。所以诸葛亮的“隆中对”,的确是打乱了曹操的战略部署,甚至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起了极大的影响。从史籍记录看,曹操对司马懿不是没有戒心的,第一是无确凿把柄(就是说,没有说得过去的籍口,像杀孔融、杨修那样),第二是吴蜀未平,在鼎立之势不成,曹操亲身统一了中国,就难以出现“三马同槽”以及魏晋交替的局面。当然,这样的历史发展不是任何人可以预见到的,所以不能说这是诸葛亮的“隆中对”造成的。作为诸葛亮来说,他看出了在曹操底定了大河南北以后是有能力统一中国的唯一实力人物;孙权据有江东可以一敌,毕竟不是敌手(试看,在三国鼎立的情况下,曹操仅以偏师给张辽守合肥,就使得孙权非全力对付亲自上阵不可),他是不愿意出现这个结局的。他的心还在刘氏身上。尽管刘备不是刘秀的嫡系,却是刘邦的嫡系,争取时间,先形成鼎立的局面,接着再联吴伐曹之;至於孙吴,哪也是非统一不可的。战略是阳谋而不是阴谋,蜀使在回答孙权的问题“共灭曹氏,分帝南北,不亦乐乎”时不说得很明显吗“唯未知天命何在耳”。

诸葛亮没有料到——也可以说确已料到但无可奈何——打乱他的战略部署的不是来自外部而是来自内部,不是曹吴而是关羽;这真是诸葛亮本身的悲剧,更是历史悲剧。他既明白关羽性格上的根本性缺点——骄傲,又预见到他必然会因忿吴误事,所以才在把荆州重任托付给他时再三叮嘱,尽管他付托得这样郑重诚恳,关羽却当成耳边风,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事小,对诸葛亮的事业,对历史的发展,影响可大了。在这个托荆州的事件上,丢开刘备的作用不说,诸葛亮是否有别的选择呢?没有,这就是他的无可奈何之处,也是他的悲剧所在。

凡是知道一点“三国故事”的人都会感到诧异,“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形容,在刘备方面有些不相称,刘备不是以德服人吗?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因很简单,刘备缺乏政治基础——也就是说,他没有封建地方集团做他的靠山,虽然曹操同刘备一样,也是白手起家的,但抢先一着把汉献帝捞到了手,有了尊汉的旗帜可以罗致一大批文官武将,此其一;又,扫平了袁绍,招降纳叛了一大批攀龙附凤的角色。孙权有江东的地方封建集团做他的政治经济基础,顾雍,陆逊,吕蒙,鲁肃之流都是江东的世家大族。刘备呢,可怜得很,挂着一个帝室胄裔的空招牌,顶顶大名的陈登父子充其量在个别场合下帮他一把力,却不会去追随他。在水镜先生司马徽把徐庶介绍给他以前,没有一个谋士,可能也养不活,自已的出身还必须靠战吕布这一役,勇将只能是以“刀斧手”出身的关羽张飞,赵云也是从普通兵卒出身的。黄忠过来得很晚,马超是末路来投。这些簇拥者最多可以维持他的苟延残喘,却不可能协助他扩大影响。曹吴有社会政治基础,损兵折将不影响他的实力,他们有的是有生力量,刘备在得蜀以前,流离颠沛,在哪里也呆不久,根本顾不上培养及选拔“干部”。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除了挑选关羽以外是没有别的选择的:第一,关羽可靠,始终忠於刘备;第二,关羽有智,有实际作战经验;第三,关羽有勇,能独当一面。唯一的,也是最大的缺点,就是在于性格过骄而未得裁之以法,(刘备定蜀自立汉中王以后封五虎将的消息传到荆州,关羽就因自已和黄忠并列大为不满,诸葛亮除了“摸顺毛”以外确实别无办法)。总以为郑重的诚恳地事前叮嘱会有效果,结果还是落空了。

荆州一丢,诸葛亮的北伐战略就告吹了。本来他的战略意图就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有机部份:第一是据有川,楚南中(大约相当现鄂、湘、川、滇、黔五省),这样就在疆域上和据有江东(大约相当现在的江、浙、皖、赣、闽、粤等省)的孙权和据有中原(大约相当现在的秦、晋、豫、冀、齐等省)的曹操不相上下,虽然经济,财力和 户口方面要差得多。第二是,联孙伐曹,始终避免两线作战;第三是问隙,就是说决不轻举妄动,没有一定的把握不轻易出师,这在“隆中对”内是说得够明白了。荆州一丢,不仅在疆域上丢了鄂湘两个省这样经济财力和户口都殷盛的地区,削弱了自已几乎一半实力,大大地影响了战略力量的对比,而且陷於两线作战的困境里;加上伐猇亭之败,他既未能阻刘备於伐吴之前,又未能免刘备损兵之辱于后(战略战术上的失败都在他的预见之内,可就无法使刘备不付诸实施),以致不仅丢了荆州,又大丧了川蜀元气。这样一来,白帝城托孤之后,诸葛亮的原有战略意图就只好付之东流了,剩下来的唯一出路是:力求自保,坚定和吴,安定后方,专心关中,争取时间,等待机会。这样一个战略大转变是形势发展的必然结果,在他的出师表中,也是阐述得明明白白的。他的定南中,出祁山,都是按这个战略实施的。

自有史以来,山南和川蜀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唇齿相依的。而山南和关中又只有一山之隔。诸葛亮之六出祁山有没有必要?目的何在?作用是什么?从三国鼎立的形势来看,刘曹是不两立的;孙权则脚踏两边船,孙权一直没有消灭曹操的愿望和准备,原因很简单:第一,他考虑了双方实力的对比;第二,他并不想再把刘氏的天下恢复起来;因此,能自帝江东创立王业也就心满意足了。他之所以和蜀,不过是为了籍蜀以自大和自保;正是为了要自大和自保,他才不得不夺荆州,杀关羽。他之所以帝魏,同样是为了可以自大和自保;因为魏承认了他自王江东的独立局面,在魏蜀之争中,他当然不会真正助蜀的,到了紧要关头,尽管他也和蜀了,同样帝魏了,同样可以不在蜀背后捅一刀,就会在魏头上击一棒的。所以孙吴的态度和利益很明显是脚踏两边船;不过不到魏蜀火拚到关键时刻,这个态度不会暴露出来。既然像诸葛亮所指出的那样“汉贼不两立”,那关中就非争不可。既是为了自保,也是为了伐魏作准备,主要作用在于自保。在保有荆州的情况下,伐魏之战可以伺机进行而不必仓猝从事;因为荆州和山南可以互相策应:魏攻山南则蜀出宛洛,魏攻宛洛则蜀趋关中。现在荆州丢了,山南成了面魏的唯一前线,这条线一垮,蜀就无法生存了。所以说荆州的丢失造成了诸葛亮非出祁山争关中不可的形势。必须经常保持对关中的压力,才能避免魏对蜀的生存威胁。为此,诸葛亮才拟订出屯田渭滨的计画,这个计划的实施也有两种作用:第一是把军事前线推进到关中平原可以起到保蜀保山南的作用;第二是把中原和秦陇地区分割开来,有利于削弱魏的势力及扩大蜀的控制。由于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他的屯田渭滨及以攻为守的计划也就跟着结束了。

姜维就是在这样险恶的形势下接手诸葛亮的遗志的。入蜀以后,诸葛亮有武力做后盾,恩威并用,赏罚分明,执法公正,任人唯贤,不仅赢得了民心,也取得了地方势力的拥护,树立了自已的权威。在刘备死后,全部政权都在他手上,尽管如此,地方势力中还有人对他不满,不是公然反对就是进行破坏(像李严彭漾那样)。姜维呢,在蜀是一个覊旅孤臣,除了本人的才智和诸葛亮对他的器重以外没有任何凭籍:没有门阀,没有资历,没有部属,没有亲友,没有民望,更没有权威。以这样一名不仅在广大群众中甚至在上层人物中也默默无闻的“败兵降将”而接手廷寄重任,该会招致多少非难、阻挠和嫉妒,是可以想见的。以诸葛亮都完成不了的事业而责备姜维不完成,以诸葛亮都挽救不了的局面而责备姜维不挽救,这只能是刀笔之吏的判词。诸葛亮总算在刘备心中言听计从了,都不能使刘备不招致猇亭之败。当姜维为畏谗逃死而出守边境的时候,谁为他说过一句公道话呢?姜维之以身殉蜀,究竟为了什么?蜀国——不论是蜀主或者蜀臣,给了他什么好处?他又贪图哪样的好处呢?无非是“士为知已者死”。颠沛终生最后功败垂成也就可以报答诸葛亮的赏识和重托於地下了。

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些年,我们听说过的古代十大爱情传说!

1梁祝化蝶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鄮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

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鄮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2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是中国最有名的一个民间传说,是中国人民最早关于星的故事。南北朝时代任昉的《述异记》里有这么一段:“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紝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它是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3白蛇传

“白蛇传”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之一。《白蛇传》乃是起源于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发源地在河南汤阴(今河南鹤壁市)黑山之麓、淇河之滨的许家沟村。

许家沟所依的黑山,又名金山、墨山、大(亻加呸右)山,古为冀州之地,是太行山的余脉之一。这里峰峦迭嶂,淇水环流,林木茂盛,鸟语花香,环境清幽,亚赛桃源。早在魏、晋时期,左思就在《魏都赋》里记载了“连眉配犊子”的爱情故事传说:“犊子牵黄牛,游息黑山中,时老时少,时好时丑。后与连眉女结合,俱去,人莫能追……”后来这一典故衍化为“白蛇闹许仙”故事,故事的女主人公也由“连眉女”衍变为白蛇。

“白蛇闹许仙”里的白蛇精,当年曾被许家沟村一位许姓老人从一只黑鹰口中救出性命。这条白蛇为报答许家的救命之恩,嫁给了许家后人牧童许仙。婚后,她经常用草药为村民治病,使得附近“金山寺”的香火变得冷落起来,也使黑鹰转世的“金山寺”长老“法海和尚”大为恼火,决心破坏许仙的婚姻,置“白娘子”于死地。于是引出了人们熟悉的“盗仙草”、“水漫金山寺”等情节。白娘子因为水漫金山而触动胎气,早产生下儿子许仕麟。法海趁机用“金钵”罩住分娩不久的白娘子,将其镇压于南山“雷峰塔”下。通过此事,许仙心灰意冷,便在“雷峰塔”下出家修行,护塔侍子。18年后,许仕麟高中状元,回乡祭祖拜塔,才救出母亲,一家团圆。

4 长恨歌

《长恨歌》是中国唐朝诗人白居易的一首长篇叙事诗。这首诗是作者的名篇,作于公元806年(元和元年)。全诗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诗的主题是“长恨”。

5西厢记

《西厢记》故事,最早起源于唐代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叙述书生张珙与同时寓居在普救寺的已故相国之女崔莺莺相爱,在婢女红娘的帮助下,两人在西厢约会,莺莺终于以身相许。

后来张珙赴京应试,得了高官,却抛弃了莺莺,酿成爱情悲剧。亦相传为元稹假借张生的自传体小说或故事。这个故事到宋金时代流传更广,一些文人、民间艺人纷纷改编成说唱和戏剧,王实甫编写的多本杂剧《西厢记》就是在这样丰富的艺术积累上进行加工创作而成的。

历史上,“愿普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一美好的愿望,不知成为多少文学作品的主题,《西厢记》便是描绘这一主题的最成功的戏剧。

6凤求凰

《凤求凰》传说是汉代文学家司马相如的古琴曲,演义了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以“凤求凰”为通体比兴,不仅包含了热烈的求偶,而且也象征着男女主人公理想的非凡,旨趣的高尚,知音的默契等丰富的意蕴。全诗言浅意深,音节流亮,感情热烈奔放而又深挚缠绵,融楚辞骚体的旖旎绵邈和汉代民歌的清新明快于一炉。即使是后人伪托之作,亦并不因此而减弱其艺术价值。历代同名的诗歌、小说、歌曲、影视很多。

7孔雀东南飞

《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沈归愚称为“古今第一首长诗”,因此它也被称为我国古代史上最长的一部叙事诗,是我国古代民间文学中的光辉诗篇之一,《孔雀东南飞》与南北朝的《木兰辞》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取材于东汉献帝年间发生在庐江郡(治舒县,汉末迁皖县,均在今安徽境内)的一桩婚姻悲剧。

《孔雀东南飞》通过刘兰芝与焦仲卿这对恩爱夫妇的爱情悲剧,控诉了封建礼教、家长统治和门阀观念的罪恶,表达了青年男女要求婚姻爱情自主的合理愿望。女主人公刘兰芝对爱情忠贞不二,她对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所作的不妥协的斗争,使她成为文学史上富有叛逆色彩的妇女形象,为后来的青年男女所传颂。

8天仙配

《天仙配》为安庆黄梅戏戏曲传统经典剧目。内容讲的是董永卖身葬父,玉帝的第七女(七仙女)深为同情,私自下凡,在槐树下与董结为夫妇。一百日后,玉帝派托塔天王和四大金刚逼迫七仙女返回天庭,夫妻在槐树下忍痛分别。董永行孝故事在魏晋时已见于曹植《灵芝篇》和干宝《搜神记》。戏曲或名《织锦记》、《百日缘》、《槐荫树》。黄梅戏整理本较有影响。有同名**和电视剧。

9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远古神话,是我国十大古代爱情故事之一。

嫦娥又是怎样奔月的呢在古书上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根据《淮南子》的记载是,后羿到西王母那里去求来了长生不死之药,嫦娥却偷吃了全部的长生不死药,奔逃到月亮上去了。嫦娥奔月以后,很快就后悔了,她想起了丈夫平日对她的好处和人世间的温情,对比月亮里的孤独,倍觉凄凉。《淮南子·外八篇》中说,羿从西王母处请来不死之药,逢蒙听说后前去偷窃,偷窃不成就要加害嫦娥。情急之下,嫦娥吞下不死药飞到了天上。由于不忍心离开大羿,嫦娥滞留在月亮广寒宫。广寒宫里寂寥难耐,于是就催促吴刚砍伐桂树,让玉兔捣药,想配成飞升之药,好早日回到人间与大羿团聚。

10红楼梦

《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四大名之一,属章回体长篇小说,成书于1784年(清乾隆帝四十九年)。梦觉主人序本正式题为红楼梦,它的原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也是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作者曹雪芹。现通行的续作是由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书中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着重描写荣、宁两府由盛到衰的过程。全面地描写封建社会末世的人性世态及种种无法调和的矛盾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40385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8
下一篇2023-09-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