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写作文春节

传统节日写作文春节,第1张

1 结合春节传统节日写作文600字初中作文

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好多好多节日,有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端午节。

农历正月初一,我最喜欢的就是过春节,也是过新年。新年到了,到处喜气洋洋,家家户户都贴上了春联和“福”字。过年是最快乐的时光,可以放鞭炮、逛花市、穿新衣、还可以拿到好多好多的红包,象征大吉大利。喜庆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人们在欢声笑语中互相道一声“新年快乐”,大家心里都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我又长大了一岁,要更加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也要更加懂事为妈妈分担家务活。在新的一年里,祝愿大家健康快乐,心想事成。-

农历正月十五,到了元宵节,家家户户吃汤圆、赏花灯、猜灯谜、放烟花。我最喜欢的就是放烟花了,一个个烟花冲向夜空,照亮了整片天空,紧接着五颜六色的星光慢慢飘落下来,就像争奇斗艳的花朵,让人赏心悦目,使我心中充满了幸福和欢乐。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又到了,粽子飘香,令人垂涎三尺。除了吃粽子,有的地方还举行龙赛,现场人山人海,擂鼓震天,一艘艘龙舟好似箭一般飞了出去,场面非常壮观。

农历八月十五, 终于迎来了期盼已久的中秋节,中秋是我们团圆的节日,月饼也做成圆圆的,象征着万家团圆。最让人开心的就是“赏月”了,到了晚上,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在天上,好像用金子做的大盘子,发出耀眼的光芒。一朵朵云彩围绕在月亮的旁边,仿佛看见了嫦娥和月兔,让我想起了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嫦娥奔月。

中国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是中国的文化,我们要记住这些节日,并永远传承下去。 指导老师:邱斌宁老师

2 春节——传统节日

又是一年芳华。

似水流年,蹉跎了一季又一季的桃红柳绿。今岁,再见火树银花,春节已是不容置疑的探访人间。

春节是有些微雨的,可很快停了。雨后的阳光尚觉清寒,看时是那样晃眼,惊了沉沉的心梦。忧如隔世般看那天上几片流云,不知它们从哪里飘来,入我的眼时却显出了单薄。这云从何处惹了别离吗?

不知名的白色的小花已绽放枝头,原来春姑娘温柔的小手早就拂过了冬日冷冷的枝。摘一朵,嗅了满鼻的花香,还带着淡淡的青草味道,触感是凉凉的、润润的,于是觉得自己触到了春姑娘的手,微微一丝暖意让心莫名的一阵悸动。

小孩子们顽皮,手里总会拿些烟花、鞭炮之类的东西,三五成群地围着一个胆子较大的男孩子,吵嚷着要点着爆竹的引线。有些还放在瓶子里引着,炸得很是恐怖,便有大人过来喝斥制止,孩子们也就一哄而散。只一会儿,又聚拢来,爆竹声便此起彼伏,总不断传来。

走亲访友的,总是面色红润,一脸的阳光,眼眉都是含着笑。男人们总不忘记吹吹牛,说斗酒赢了谁家的男主人,或是哪家的中了个三d奖还是他当时出的号码,又或是赢了谁的奖金。而女人们总在一起谈论起谁的发型做的好,谁的皮肤好,谁家的孩子懂事,谁家的男人能干,谁家的老公疼人。

那些老人才是最动人的风景,他们总会满眼慈爱,看着姑娘女婿、儿子儿媳、孙儿们,听他们的笑声成了他们的享受。现在的老人们儿女成家后,他们守着空巢,老夫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伴儿”,也就节日时能够儿孙绕膝。

每每看到牵手散步的老人,眼里就有些温润。于那些老人而言,风雨人生几十年的光景,他们一路走来,至此,已经是云淡风清,简单的牵手相扶,便牵系了浓浓的亲情。年轻时是否两人彼此爱得死去活来,谁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呢?

轰轰烈烈、愁肠百结、魂牵梦萦,比起这份白头偕老、执手夕阳、笑看儿孙甚至是守着病榻,究竟哪一种离永恒近一些?哪一种才能成就真正的幸福?可怜了大部分人们啊,只能拥有其一,总让人生有些不甘的遗憾罢。

日子一天天流逝时,我们不自知,满了三百六十五天还不自知时,春节的爆竹便向着每一个不知今夕何夕的人们问起“辞旧迎新,辞旧迎新,你将辞掉什么?你又想要迎来什么呢?”

忽然想起张若虚的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种概叹让人沉呤了千年,到后来朱自清先生也轻轻地问“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起风了,透着丝丝不易察觉的寒意,吹起了红灯笼的丝线飘飘,吹转了孩子手中的风车,吹起满地鞭炮的残衣,也吹得那些白色的花儿竟片片零落,花季又如何?若不在枝头好好地灿烂,转瞬便是落红,只为下一季的春花作了春泥赔了嫁衣,“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香如故吗?未必,留下的只是千般忧伤与无奈的吧。

欣赏着处处风景的时候,心已飘到海角天涯。

春节像相思一样漫长,春节也像日子一样匆匆,你若问起“春节过得好吗?”我只能说“唉,又是一年芳华,又是一年芳华。”赞同5| 评论

3 以春节这个传统节日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欢度春节

盼望着,盼望着,终于临近年末了,春节也即将来临。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节的气息也越来越浓了。家家户户门前都贴上了喜庆的“福”大街上人们都忙着买年货,家长领着孩子在服装店里买新衣服。许多大人们忙着清洗着自己的房屋。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春节即将来临,好一副生机勃勃的样子。

春节终于到了,当钟声响起时,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响遍每个角落,窗外的草地上已经有许多穿着新衣服的孩子在游戏。我重睡梦中醒来,第一反应是我又长了一岁,穿上新买的衣服,和屋外的伙伴们一起玩耍。

大人们在自家的院子里放鞭炮,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许多孩子都在旁边捂着耳朵驻足观看,鞭炮响完后,就是孩子的乐园。孩子冲到鞭炮堆里去寻找未燃的鞭炮,比一比谁找的数量多。看着伙伴们都认真的在寻找,我也拿着一根小木棍努力的找着。

家家户户都换上了新的对联,看着一副副春联,我不禁想到了一副对联:”新年纳余庆,春节号长春”。家家的门前都被装扮成了红色,我不禁看到了节日的气息。还看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希望与祝福。

拜年是每年春节必不可少的,每当到外婆家拜年时,外婆总会端来一杯用冰糖泡的冰糖茶,让我喝,接过茶一口下肚,那个甜味一下甜到心底,真想再喝一杯,接着就向外婆说着吉祥的话,拜完年后外婆就会从口袋里摸出一张红包塞进我的手里,此时我不必像平时那样看父母的脸色,而是大大方方的把红包接过,心里美滋滋的。

夜幕降临后,人们都在屋外放烟花,,这激动人心的时刻,“3——2——1”瞬时,烟花四射,仿佛如惊雷般的响声出现,我忙出来观看,这一看可了不得,天空呈现迷人的黑色,再加上灿烂的烟花,让人目不暇接,红的,紫的,蓝的,绿的,金的……五彩缤纷,一个比一个漂亮,一个比一个高,就象在比美似的,只见一个金色的点,高高的飞起,这五彩的烟花仿佛就是印在天上。地上传出人们的欢声笑语,欢呼声随着烟花飘荡在节日的夜空中!

春节预示着新的一年又开始了,这你年一定充满朝气,一定充满着希望。

4 中国传统节日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5 传统节日春节作文300字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每次过春节,人们总要贴春联、贴福字、放爆竹你瞧,家家户户都一派张灯结彩、喜气洋洋的景象

我们家也不例外我拿起一副春联,粘上胶水整齐地贴在门上爸爸又将“福”字倒贴在门上姐姐也在屋里忙碌着,她先拿起几只红灯笼,挂在屋子里;又把一串小彩灯贴在墙上小彩灯一闪一闪地,好像一颗颗正在眨眼的小星星

吃完年夜饭,我和哥哥、姐姐一起出去放烟花哥哥打开打火机,点燃了导火线只听“啪啪啪”几声,一条火龙直冲云霄,一朵美丽的“菊花”开放了它们五彩缤纷,一会儿变红、变黄;一会儿变绿、变青;一会儿变蓝、变紫一朵朵烟花有的像银蛇飞舞,有的如金光四溅,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如孔雀开屏……真是美丽极了这时,姐姐又拿起一个“大花炮”,平放在地面上,用打火机点燃“轰”地一声,它也飞向深蓝的夜空它时而像一朵娇艳的红牡丹,时而如一朵美丽的大黄菊,时而似一朵动人的紫罗兰

第二篇:春节,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喜气洋洋今年的春节,我过得特别有意思直到今天,我还记忆犹新

早晨,我们一家人忙开了妈妈在大门上贴春联映入我眼帘的是“日丽春常驻,人和福永留”表示家庭祥和幸福我呢,则帮妈妈贴“福”字,正要贴在门上妈妈连忙阻止我,说道:“‘福’字应该倒贴,就是‘福’到的谐音,福光临我们家了

晚上,该是吃年夜饭的时候了厨房里弥漫着香气;桌上摆放着丰盛的晚餐,使人看了,口水直流桌中间有一条鱼,那就表示年年有余客人们也都到了,欢欢喜喜地坐在桌子面前,津津有味地品尝着年夜饭爸爸妈妈笑容满面地招呼着客人全家人都其乐融融,屋子里充满了幸福的气氛春节帖春联有喜庆、财气、吉祥之意”我一听,赶紧把“福”字倒贴了爸爸也在精心准备,挂起了一盏盏红灯笼我想:这红灯笼难道不就代表着我们祖国的面貌在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吗?

吃完饭,外婆来分红包喽!我们家有一个小约定,小辈们拿到了奖状,不仅有红包,还会有其他奖励今年,我被评上了“三好学生”外婆就分给我一份红包,还送给我一只精美的文具盒鼓励我在新的一年里,学习成绩更上一层楼小孩子们都收到了红包,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晚上八点整,我们全家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春节联欢晚会”那悠扬的歌声,使人陶醉其中;那优美的舞姿,使人赞不绝口;那滑稽有趣的笑话,使人捧腹大笑;那精彩的相声小品,使人开怀大笑……阵阵欢声笑语荡漾在客厅上空

今年的春节,我过得十分有意义我希望明年春节,我会过得更好!

6 春节——传统节日为题的作文怎么写加强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结合春

又是一年芳华 似水流年,蹉跎了一季又一季的桃红柳绿今岁,再见火树银花,春节已是不容置疑的探访人间 春节是有些微雨的,可很快停了雨后的阳光尚觉清寒,看时是那样晃眼,惊了沉沉的心梦忧如隔世般看那天上几片流云,不知它们从哪里飘来,入我的眼时却显出了单薄这云从何处惹了别离吗? 不知名的白色的小花已绽放枝头,原来春姑娘温柔的小手早就拂过了冬日冷冷的枝摘一朵,嗅了满鼻的花香,还带着淡淡的青草味道,触感是凉凉的、润润的,于是觉得自己触到了春姑娘的手,微微一丝暖意让心莫名的一阵悸动 小孩子们顽皮,手里总会拿些烟花、鞭炮之类的东西,三五成群地围着一个胆子较大的男孩子,吵嚷着要点着爆竹的引线有些还放在瓶子里引着,炸得很是恐怖,便有大人过来喝斥制止,孩子们也就一哄而散只一会儿,又聚拢来,爆竹声便此起彼伏,总不断传来 走亲访友的,总是面色红润,一脸的阳光,眼眉都是含着笑男人们总不忘记吹吹牛,说斗酒赢了谁家的男主人,或是哪家的中了个三d奖还是他当时出的号码,又或是赢了谁的奖金而女人们总在一起谈论起谁的发型做的好,谁的皮肤好,谁家的孩子懂事,谁家的男人能干,谁家的老公疼人 那些老人才是最动人的风景,他们总会满眼慈爱,看着姑娘女婿、儿子儿媳、孙儿们,听他们的笑声成了他们的享受现在的老人们儿女成家后,他们守着空巢,老夫妻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老伴儿”,也就节日时能够儿孙绕膝 每每看到牵手散步的老人,眼里就有些温润于那些老人而言,风雨人生几十年的光景,他们一路走来,至此,已经是云淡风清,简单的牵手相扶,便牵系了浓浓的亲情年轻时是否两人彼此爱得死去活来,谁能从他们的眼神中看得出呢? 轰轰烈烈、愁肠百结、魂牵梦萦,比起这份白头偕老、执手夕阳、笑看儿孙甚至是守着病榻,究竟哪一种离永恒近一些?哪一种才能成就真正的幸福?可怜了大部分人们啊,只能拥有其一,总让人生有些不甘的遗憾罢 日子一天天流逝时,我们不自知,满了三百六十五天还不自知时,春节的爆竹便向着每一个不知今夕何夕的人们问起“辞旧迎新,辞旧迎新,你将辞掉什么?你又想要迎来什么呢?” 忽然想起张若虚的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这种概叹让人沉呤了千年,到后来朱自清先生也轻轻地问“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 起风了,透着丝丝不易察觉的寒意,吹起了红灯笼的丝线飘飘,吹转了孩子手中的风车,吹起满地鞭炮的残衣,也吹得那些白色的花儿竟片片零落,花季又如何?若不在枝头好好地灿烂,转瞬便是落红,只为下一季的春花作了春泥赔了嫁衣,“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香如故吗?未必,留下的只是千般忧伤与无奈的吧 欣赏着处处风景的时候,心已飘到海角天涯 春节像相思一样漫长,春节也像日子一样匆匆,你若问起“春节过得好吗?”我只能说“唉,又是一年芳华,又是一年芳华”赞同5| 评论。

7 传统节日春节的作文有哪些

《传统节日春节活动》作文

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是人们最重视的节日,它代表着团圆、幸福、平安。人们在春节这一天会有很多的讲究,也形成了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下面我就来介绍家乡的饮食小风俗。春节这天,人们会早早的醒来,在开口说话之前,一定会拿出除夕晚上放在枕下的糕点,吃上一两口,我们称之为“开口糕”。薄薄的糕点吃在嘴里,软软的,甜甜的,让人忍不住想多吃几口,从嘴里蹦出的话也一定是甜甜的了。“糕”与“高”同音,小孩吃了开口糕,预示着新年中个子长得高,成绩节节高;大人们吃了,在新年中一定“福运高、财运高”;老人们吃了则希望来年“福寿高升”。正是因为人们对新年的这些渴望,吃开口糕就成了新年的第一件事。放完开门鞭,全家都穿上了新衣,洗漱完后,都围在桌子旁吃团圆饭,也就是吃汤圆或饺子了,人们把饺子称为“万万顺”,表示新年中做任何事都会顺顺当当。“顺心”的心愿也就寄托在这常见的饺子上了。吃汤圆则预示着新一年中全家人团团圆圆、平平安安地生活在一起。这喝茶也有讲究

8 描写传统节日的文章

1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他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所以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地,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所以,清明节也是重要的祭拜祖先的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它是在每年阳历的4月5日,这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打马球、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的习俗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既有祭扫祖坟生别死离的悲伤,又有踏青游玩的欢乐,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2年: 人们常把过春节说成“过年”,而“年”的最初含义与今天根本不同据说,在远古的时候,世界上有一种最凶恶的野兽叫“年”它生长得比骆驼还大跑起来比风还快,吼起来比雷还响它一出来,见人吃人,见畜伤畜,人们的生命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天神为了惩罚“年”,把它锁进深山,只许它一年出山一次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了“年”有“三怕”——怕红颜色、怕响声、怕火光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大伙在门口贴上红纸,不断地敲锣打鼓、放鞭炮,晚上屋子里彻夜点上灯“年”晚上来了一看,家家灯光通明;一听,处处放炮声,吓得它不敢进村白天它又偷偷下山来,见还是户户门上红,遍地咚咚响,吓得它胆颤心惊,调头又跑回去了从此后,“年”一直没敢出来,据说饿死在深山老林里了后来,人们才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仍保持着鲜红的春联,辉煌的灯火,清脆的爆竹,响亮的锣鼓,年年如此。

9 以“家乡的节日”写一篇作文

春节是中国最传统、隆重的节日,也是历时最久的从腊月二十三的祭灶王爷直到正月十五闹元宵,红红火火地让人热闹了一个月老北京爱说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清代,雍和宫内就有熬制腊八粥敬献佛、皇室权贵的传统,谓之佛粥,目的是与佛结缘,寓意像佛祖一样,喝了牧女施舍的杂豆粥而得道成佛农历二十三,传说灶王爷第二天就要上天奏明玉帝人间善恶,玉帝依此降福祸,家家忙着祭灶这天晚上,供上关东糖、糖瓜(意在粘住灶王爷的口)等,由家长主祭上香行礼,而后连将灶神连龛带像放在松柏枝、芝麻秸架上点火焚化,谓之送祭这天晚上,鞭炮齐鸣,北京人说是过小年 除夕是全中国的狂欢夜,一切的辞旧迎新、祈福迎祥都在这一夜全家团团围坐举行家宴,互相祝福尽享天伦,称之为围炉饭后,小孩会把芝麻秸撒在庭子里,人行其上,称之踩岁老北京有守岁至午夜时分,鸣放鞭炮,互道新禧,晚辈要给长辈叩首拜年,讨要压岁钱,全家再吃一顿素馅饺子,谓之五更饺子、团圆饺子在百十个饺子里,只有一个放有硬币,说是吃到这个饺子的人,一年诸事顺遂现在北京人过年,仍然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加上丰富多彩文艺节目,喜庆气氛更加浓郁1994年,北京禁放烟花、爆竹后,北京人只能到郊区的几个定点地方去看喜庆的新年烟花,但越来越多的北京人在尝试以越来越新鲜的方式来渡过这中国人的新年。

春节概述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呢!有许多古老的习俗,如发压岁钱。

  春节 : 原始社会有“腊祭”的仪式:秋收以后人们都要祭祖一番,酬谢神灵的保佑、祖先的荫庇,祈求来年再获丰收。久而久之,就成了一种风俗。尧舜时候起,人们就开始过春节了。

  春节的时间在岁首,就是每年的第一天。古时候,岁首的时间不一样。夏朝的岁首是农历正月初一,商朝是农历十二月初一,周朝是农历十一月初一,秦是农历十月初一,汉武帝时重新把岁首定在农历正月初一,同时采用“太初历”,规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新年”。此外,还称其为“正旦”、“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规定采用阳历纪年,并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这样春节就成了正月初一的称呼。其实,春节这个名称古已有之,是专指立春而言的。自从民间把农历正月初一称作春节以后,就不再把立春叫春节了。

  ——唯美—雪樱编辑 “老北京”春节如何吃 : 北京民谣:“糖瓜祭灶,新年来到”,首先进入节日的食品是“祭灶”用的糖瓜、关东糖等小食品,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有些酸味儿,在生活不太富裕的时代,这是极好的美食。而且,家中有了糖瓜和关东糖,预示着春节已经不远了。当然,“灶王爷”不食人间烟火,这种希冀“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贿赂”,自然成为孩子们的口中之物。

  老北京人,特别讲究“过年”,于是便有了:“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羊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谣。民谣中列举的腊八粥、炸豆腐、炖羊肉等等,都是春节老北京的美食。在今天,这些都是家常便饭,但在五六十年代只能在过年时方可大饱口福。 

  春节时仅有以上几种食物,当然不算是丰富,像古代祭神祭祖用的糕点———蜜供、沙其马等,不仅是北京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食品,亦是北京人家中必备的食物。一些小康的北京人,昔日还有除夕夜食鱼的习俗。鱼必须是鲤鱼,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后来则与“吉庆有余”的吉祥话相联,鱼既是美食,也是供品。 

  至于除夕之夜的饺子,其中的素馅饺子要用来敬神,大家吃的则是肉馅的;生活不富裕的人家,则以肉、菜混合为馅。即便最穷的人家,过年时吃饺子的“程序”是不会少的。在饺子、年糕这些众所周知的美食之外,“老北京”人家还要打“豆儿酱”———一种由肉皮、豆腐干、黄豆、青豆、水芥等等做成的凉菜,色如琥珀,类似于“肉冻儿”。此外还有“芥末墩儿”,这是用来佐酒和开胃的凉菜。节日中人们食用油腻食品多,易于“生火”、“生痰”,这些凉菜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当各式荤素大菜已备齐时,北京人还备糖果、干果、瓜子和“杂拌儿”,所谓“杂拌儿”是今日之什锦果脯。当年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今天那些以祭祖祭神为名的供品和传统食品,几乎全保留下来了,只是不那么引人注目。至于如今的春节,餐桌只能用“丰盛”一词所概括了,什么川鲁大菜、生猛海鲜,都会出现在寻常百姓的除夕餐桌上。讲“新派”的人家还会到大饭馆里去“撮一顿”来喜迎新春呢! 腊八吃腊八粥 : 农历腊月初八这一天,家家户户最重要的事儿当然是熬腊八粥。关于腊八粥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说法:有的说是为了祭祀神农,有的说是为了纪念岳飞,有的说是从朱元璋那儿传下来的。但流传最广的,要算是纪念佛祖的说法。

  根据佛教《普曜经》记载,释迦牟尼逃出王宫到迦嗜山当了和尚以后,学习经典,在深山之中苦度了整整六年。他在学满毕业的时候,正是中国的腊月初八日,也就是一般的佛教徒所称的“释迦牟尼得道日”。又根据《因果经》记载,释迦牟尼因六年苦行,无暇顾及个人衣食,每天只吃一些麻麦,常年不得温饱。在他学习期满毕业的时候,已经是褴衣烂履,瘦骨嶙峋。他疲惫不堪地走下迦嘟山,坐在尼连河畔,向村人乞讨。村中牧牛女子,用钵孟接济牛奶,煮熟以后送给释迦牟尼食用,使释迦牟尼的身体很快恢复健康。佛教兴盛以后,为了纪念这件事情,就规定这个日子为古印度人民“斋僧”和救济穷人而施舍饮食的日子。佛教传入中国以后,腊月初八施舍这件事逐渐变成了熬煮“腊八粥” 的习俗。明代陈耀文所著《天中记》中说:“宋时东京十二月初八日,都城诸大寺,送七宝五味粥。”这里所说的“七宝五味粥”指的就是“腊八粥”。我国一些佛教寺庙里熬煮“腊八粥”,就是纪念尼连河畔牧牛女子救济释迦牟尼的故事。

  老百姓除了熬腊八粥供奉佛祖外,还把它当作亲友邻居间互相馈赠的礼物。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的用料很多,一般是用芸豆、豌豆、小豆、豇豆、绿豆、小米、大米、高粱米等豆米掺在一块儿,加上小枣、栗子之类的干果熬成的,喝的时候,再加上红糖、白糖、玫瑰、木樨等调料。讲究的,则用糯米、薏仁米、菱角米、鸡头米、莲子肉混在一块儿熬成粥,再铺上密饯果脯、荔枝肉、桂元肉、松子、桃仁、青丝、红丝,还要摆出花样儿图案,真是又好看又好吃。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除了熬腊八粥之外,民间还有泡腊八蒜的习俗。也是在腊月初八这一天,把剥好的蒜瓣儿装进坛子,加满醋,封上口儿,我个暖和地儿放着,直到除夕晚上吃大年饺子的时候,才打开来享用。泡好的蒜瓣儿颜色碧绿,像翡翠一样,吃起来酸不唧儿的,稍有点儿辣,真是别有一番风味儿。

  传说“腊八不喝粥,明年会更穷”。在清代的时候,宫里边喝的腊八粥是雍和宫的喇嘛熬好了以后进贡的。 

  “送信儿的腊八粥”,是流传很广的民谣:过了腊八,债主就该上门付债了。而一般到了腊月三十,就没人追债了。 祭灶王 : 我国商朝已有灶神之说。《庄子·达生》篇中有“灶有害”的记载。司马彪注解说:“髻,灶神,着赤衣,状如美女。”《淮南子·记论训》说:“炎帝作火。死而为灶。”高诱注曰:“炎帝、神农,以火德于天下,死祭祖于灶神。”当时祭祖灶神,属纪念性质。据说灶君在家家户户了解人间善恶。故联曰:“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君何时回宫?大概是春节之前吧。就是在新的一年里,要保佑这个家庭吉祥如意,岁岁平安。这是一种良好的祝愿。

  灶君,也是火神。火神的名字叫祝融,或叫回禄。祝融传说中的祝融,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一视为帝兽时火官,后人尊为火神。火神本是为人类造福的,也成了火灾的代名词。老北京人祭灶君、祭火神,因为自古以来,在春节前后天气干燥是多火灾的时候。慎火是十分必要的。

  古时腊月二十三日,宫庭用黄羊祭灶,这种祭灶礼仪一直延续到清朝末年。民间祭灶则用糖瓜、关东糖、糖饼等供品,以祭灶君;用清水草料祀灶君之马。相传灶王每到腊月二十三日,骑马上天向玉皇大帝票报人家善恶。家家户户于二十三日更尽时,在院内立杆,悬挂天灯,由男主人跪拜,祝以隐恶扬善之词,严禁妇女主祭,妇女只能在内室扫除炉灶。祭完之后,将灶君神像揭下,与纸元宝等一并焚烧。每逢此日,鞭炮极多,俗称过小年。

  北京谚话有:“送信儿的腊八粥,要命的关东糖,救命的煮饽饽”之说,意思是腊八传来春节即将到来的信息,一到年关债主逼债,而二十三日是逼债最紧要的时候,所以是要命的关东糖,到除夕午夜吃饺子,一般债主按规矩就不来了。

  一些穷苦之家,饭都吃不饱,哪有钱买关东糖祭灶,因此,旧京民间有歌留传说“‘灶王爷,本姓张,一碗凉水三柱香,今年小子混得穷,明年再吃关东糖。”

  从前北京有许多灶王庙,家家户户供灶王爷。除少数民族外,汉族人差不多都有祭灶王的风俗。

  灶神为民间灶头供奉之神,也称灶君、灶王、灶王爷。原始人为了表示对火的发明者的感激,每年夏天祭祖他,夏天象征火,灶也代表火。我国北方有腊月二十三日用糖果祭灶之俗。

  俗话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五,扫尘土”。扫尘土不仅有益于环境卫生,还有益于防火,因为把一些可燃性垃圾彻底清除了,就清除了一个起火因素。

   二十四扫房 : 扫房,说是“不能让老灶王爷顶着土上天”。

  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据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十二月尽……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以祈新岁之安。”经历代相传,形成了春节前扫房的习俗。即便是人少而又贫困的人家也要扫房。这不仅是一种迎接诸神下界的准备,而且也是一种扫除秽气、晦气、穷气的重要举动。

  老北京的重谣说:“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日……”其实民间并不在腊月二十四日扫房,而是在腊月十五日以后,二十三日祭灶以前,从皇历上择个“宜扫舍”的吉日就开始

  扫房确是一件相当麻烦但又不能不搞的事。大户人家主人指挥仆人们去干;一般住户则全家老少一齐动手,将室内家具陈设一律搬到庭院,擦拭干净,尤其是上边的铜活一定要打亮。对于室内主要是扫除墙角顶棚上的塔灰、蛛网,撕掉墙壁上的旧年画,待进行粉刷或裱糊后,再贴上新年画;撕掉玻璃窗上的旧窗花,擦净后待除夕时贴上新窗花;尤其是佛堂、祠堂更要精心整理打扫,诸如香炉、蜡扦、花筒、海灯碗、供碗等祭器都必须擦亮,佛前旧联对,挂钱等物,一律揭掉焚化。

  一般家庭只搞半天或一天,房屋较多的住户则分屋分院地搞三天至五天不等。

  扫房以后,人们还要“择吉”到澡堂或在家里沫浴洗澡,剃头理发,表示除旧迎新。

  扫房以后,全家即开始筹办年货,请香蜡纸码、供品,写对联、剪窗花、买挂钱、年画、鞭炮……准备过年了。 三十守岁 : 农历腊月三十为一年的除夕。

  过去,老北京大多数人家常年供有佛龛或神像,到了年下,是一定要上供的。供品五花八门,有油炸的面食、月饼点心、苹果柑桔、什锦果脯、黄白年糕、饺子馒头,真是应有尽有。除了供品之外,供桌上还摆着香炉、蜡扦等供器,供桌前边的地面上摆着蒲团,行礼跪拜的时候用。

  据说,年三十晚上到初一大清早,诸神要下界来考察人间的善恶,这些神里面有财神、土地爷诸位。腊月二十三“上天言好事”的灶王爷也在此时回到人间,继续做他的“一家之主”。这时候,人们都要恭恭敬敬,谨慎行事,还要烧香磕头,请诸位神仙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关照。

  年三十晚上,是老北京人最有滋味的一段时光。先是全家聚在一起吃团圆饭,享用一年中最为丰盛的吃食。菜肴中大多是炖鱼、炖肉、炖鸡、丸子、扣肉之类的肉食,也有清新爽口的凉菜,比如,用蔓菁、大红袍罗卜做成的辣菜,还有糖辣白菜、芥茉墩儿什么的。主食则以饺子为主,一般是用羊肉白菜或猪肉韭菜做馅儿。吃饺子时,决忘不了拿“腊八醋”当调料。如果小年,除夕则在腊月二十九。老百姓管这一天叫“年三十”。在所有的节日里,“年三十”要算是老北京最忙活也是最乐呵的一天了。

  先是要贴春联。家家户户的街门、屋门两边都要贴上用红纸写成的春联,门楣上还要贴横批。春联内容大多是增福、增寿、招财、进宝什么的,反正都是吉祥话。其次是贴门神。老北京的门神用的是唐朝的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二位,一个白脸儿,一个黑脸儿,一左一右威风凛凛。据说,驱邪捉妖是他们的拿手好戏。有的住户还要贴挂千。挂千也叫挂钱,用红纸或彩纸剪成,贴在门窗上,据说可以避穷神。

  年三十晚上这顿饭,人要齐,席间还要多说吉祥话儿,预示以后的日子和和美美,团团圆圆。

  按老北京的习惯,年三十晚上不能睡觉,大家要痛痛快快地玩他一宿,这叫“守岁”。“守岁”有两重意义。对岁数大的人来说,在除夕之夜守岁有珍借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则是为了给父母延寿。

  为了守岁,年三十夜里要有些娱乐活动。老人多凑在一起打打麻将,妇女们则喜欢盘腿儿坐在炕上打纸牌,小孩子们最欢势,提着灯笼绕世界跑,在院子里或大街上放爆竹。

  一到午夜十二点,就要举行接神仪式了。接神仪式严肃而庄重,至于人们心里在想什么,是不是所有的人对诸神都打心眼儿里信服,可就不得而知了。接神仪式结束,全家要进行团拜。长辈接受小辈的跪拜,并要给一些压岁钱。然后,全家要聚在一起,吃一顿素馅儿接神饺子。到此为止,除夕才算过完了。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目录

简介

历史

传说熬年守岁

万年创建历法说

贴春联和门神

桃符的传说

古代的贺年卡

过程腊月廿三、廿四

腊月廿九、大年三十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七

正月初八

正月初九

正月初十

正月十一

正月十五

食俗腊八粥

年糕

饺子

元宵

春饼

意义

相关闰春节

最早和最迟的春节

简介

历史

传说 熬年守岁

万年创建历法说

贴春联和门神

桃符的传说

古代的贺年卡

过程 腊月廿三、廿四

腊月廿九、大年三十

正月初一

正月初二

正月初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七

正月初八

正月初九

正月初十

正月十一

正月十五

食俗 腊八粥

年糕

饺子

元宵

春饼

意义

相关 闰春节

最早和最迟的春节

展开 简介

春节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 欢度春节

统佳节。自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 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年节也是祭祝祈年的日子。古人谓谷子一熟为一“年”,五谷丰收为“大有年”。西周初年,即已出现了一年一度的庆祝丰收的活动。后来,祭天祈年成了年俗的主要内容之一。而且,诸如灶神、门神、财神、喜神、井神等诸路神明,在年节期间,都备享人间香火。人们借此酬谢诸神过去的关照,并祈愿在新的一年中能得到更多的福佑。年节还是合家团圆、敦亲祀祖的日子。除夕,全家欢聚一堂,吃罢“团年饭”,长辈给孩子们分发“压岁钱”,一家人团坐“守岁”。元日子时交年时刻,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的活动达于高潮。各家焚香致礼,敬天地、祭列祖,然后依次给尊长拜年,继而同族亲友互致祝贺。元日后,开始走亲访友,互送礼品,以庆新年。年节更是民众娱乐狂欢的节日。元日以后,各种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竞相开展:耍狮子、舞龙灯、扭秧歌、踩高跷、杂耍诸戏等,为新春佳节增添了浓郁的 欢度春节

喜庆气氛。此时,正值“立春”前后,古时要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鞭牛迎春,祈愿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各种社火活动到正月十五,再次形成高潮。 因此,集祈年、庆贺、娱乐为一体的盛典年节就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佳节。而时至今日,除祀神祭祖等活动比以往有所淡化以外,年节的主要习俗,都完好地得以继承与发展。春节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它蕴含着中华民族文化的智慧和结晶,凝聚着华夏人民的生命追求和情感寄托,传承着中国人的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观念。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异彩纷呈的春节民俗,已形成底蕴深厚且独具特色的春节文化。近年来,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迅速增长,对亲情、友情、和谐、美满的渴求更加强烈,春节等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要大力弘扬春节所凝结的优秀传统文化,突出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的主题,努力营造家庭和睦、安定团结、欢乐祥和的喜庆氛围,推动中华文化历久弥新、不断发展壮大。[1]

历史

中国农历年的岁首称为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也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 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夏朝用孟春的元月为正月,商朝用腊月(十二月)为正月,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以十月为正月,汉朝初期沿用秦 油画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

历。汉武帝刘彻感到历纪太乱,就命令大臣公孙卿和司马迁造“太阳历”,规定以农历正月为一岁之首,以正月初一为一年的第一天,就是元旦。此后中国一直沿用夏历(阴历,又称农历)纪年,直到清朝未年,长达2080年。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 “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 ”、“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宣布废除旧历改用阳历(即公历),用民国纪年。并决定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民国元年1月1日。一月一日叫新年,但不称元旦。但民间仍按传统沿用旧历即夏历,仍在当年2月18日(壬子年正月初一)过传统新年,其他传统节日也照旧。有鉴于此,1913年(民国二年)7月,由当时北京政府任内务总长向大总统袁世凯呈上一份四时节假的报告,称:“我国旧俗,每年四时令节,即应明文规定,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都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假一日。”但袁世凯只批准以正月初一为春节,同意春节例行放假,次年(1914年)起开始施行。自此夏历岁首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在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时,采用世界通用的公元纪年。为了区分阳历和阴历两个“年”,又因一年24节气的“立春”恰在农历年的前后,故把阳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正式改称“春节”。 地球绕太阳一周,历法上叫一年,循环往复,永无止境。但是,人们根据春、夏、秋、冬四季节气的不同,就以夏历正月初一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为一年的岁首。每年农历十二月三十日(小月二十九)半夜子时(十二点)过后,春节就算正式来到了。 临近春节,人们采办年货,除夕时,全家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贴年画、春联;迎接新的一年来临。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春节庆祝活动更为丰富多彩。不仅保留了过去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政府规定每年春节放假三天。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民族过新年的形式各有不同。汉族、满族和朝鲜族过春节的风俗习惯差不多,全家团圆,人们吃年糕、水饺以及各种丰盛的饭菜、张灯结彩,燃放鞭炮,并互相祝福。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极为丰富多样,有舞狮、耍龙的,也有踩高跷、跑旱船的。在有些地区人们沿袭过去祭祖敬神活动,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平安、丰收。古代的蒙古族,把春节叫做“白节”,正月叫白月,是吉祥如意的意思。藏族是过藏历年。回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是过“古尔邦节”。春节也是苗族、僮族、瑶族等的盛大节日。[2]

传说

熬年守岁

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寿星图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秦叔宝和尉迟恭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为了祈求一家的福寿康宁,一些地方的人们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大门上贴上两位门神,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在民间,门神是正气和武力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禀性和不凡的本领。他们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所仰慕的捉鬼天师钟馗,即是此种奇形怪相。所以民间的门神永远都怒目圆睁,相貌狰狞,手里拿着各种传统的武器,随时准备同敢于上门来的鬼魅战斗。由于我国民居的大门,通常都是两扇对开,所以门神总是成双成对。 唐朝以后,除了以往的神荼、郁垒二将以外,人们又把秦叔宝和尉迟恭两位唐代武将当作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听见门外鬼魅呼号,彻夜不得安宁。于是他让这两位将军手持武器立于门旁镇守,第二天夜里就再也没有鬼魅搔扰了。其后,唐太宗让人把这两位将军的形象画下来贴在门上,这一习俗开始在民间广为流传。

桃符的传说

桃符

宋代王安石在《元日》这首诗中写道:“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形容初日的光亮。诗中的“桃”和“符”是互文,意即总把新桃符换下旧桃符—除旧布新。关于桃符有个美丽的传说。很久以前,东海度朔山风景秀丽,山上有一片桃林,其中有一株桃树巨大无比,枝繁叶茂,曲蟠三千里,结的桃子又大又甜,人吃了这树上的桃子能变成神仙。一个漆黑的夜晚,有青面獠牙、红发绿眼的鬼怪想偷吃仙桃。桃林主人神荼、郁垒二兄弟用桃枝打败鬼怪,并用草绳捆着喂了看山的老虎。从此,两兄弟的大名令鬼怪为之惧怕,他们死后变为专门惩治恶鬼的神仙。后世人们用一寸宽、七八寸长的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两神仙像挂在自家门两侧,以驱鬼祛邪,这种桃木板被称作“桃符”。随着时代的变化,桃符本身也在变化,以后人们又将两个神仙的名字写在桃符上,代替画像,再后来,又发展到“题桃符”,即将字数相等、结构对称、意思相应的短诗题写在桃符上,这就是春联的前身。

古代的贺年卡

现代社会通行的贺年卡在我国古代已经实行。早在宋代,皇亲贵族士大夫的家族与亲族之间已使用专门拜年的贺年片,叫做“名刺”或“名贴”。它是把梅花笺纸裁成约二寸宽、三寸长的卡片,上面写上自己的姓名、地址。各家门上粘一红纸袋,称为“门簿”,其上写着主人姓名,用以接收名刺(名贴)。拜者投名刺(名贴)于门簿,即表示拜年。其意义与现代贺年卡一样。[3]

过程

腊月廿三、廿四

小年 祭灶神(16张)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小年是整个春节庆祝活动的开始和伏笔,其主要活动有两项:扫年和祭灶。除此之外,还有吃灶糖的习俗,有的地方还要吃火烧、吃糖糕、油饼,喝豆腐汤。 祭灶 祭灶,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蒸花馍(19张)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写春联 腊月二十三以后,家家户户都要写春联。民间讲究有神必贴,每门必贴,每物必贴,所以春节的对联数量最多,内容最全。神灵前的对联特别讲究,多为敬仰和祈福之言。常见的神联有天地神联“天恩深似海,贴春联(20张)地德重如山”;土地神联“土中生白玉,地内出黄金”;财神联“天上财源主,人间福禄神”;井神联“井能通四海,家可达三江”。面粮仓、畜圈等处的春联,则都是表示热烈的庆贺与希望,如“五谷丰登 ,六畜兴旺”;“米面如山厚,油盐似海深”;“牛似南山虎,马如北海龙”;“大羊年年盛,小羔月月增”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单联,如每个室内都贴“抬头见喜”,门子对面贴“出门见喜”,旺火上贴“旺气冲天”,院内贴“满院生金”,树上贴“根深叶茂”,石磨上贴“白虎大吉”等等。大门上的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吃灶糖 灶糖是一种麦芽糖,粘性很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真关东糖坚硬无比,摔不能碎,吃时必须用菜刀劈开,质料很重很细。口味微酸,中间绝没有蜂窝,每块重一两、二两、四两,价格也较贵一些。糖瓜分有芝麻的和没芝麻的两种, 用糖做成甜瓜形或北瓜形,中心是空的,皮厚不及五分,虽大小不同,但成交仍以分量计算,大的糖瓜有重一二斤的,不过用作幌子,买的人很少。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贴年画(19张)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六年级写春节的500字作文(1)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因此春节的习俗也多种多样。因为相传年兽怕红色,怕火光和怕响声,所以人们便有贴春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习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习俗都不相同。

  在浙江的春节中,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家家要祭灶神。人们认为灶王爷上天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便会给家里带来幸福,可保佑来年一家平安。因此,每年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要祭祀灶神,请求他上天后多说好话、吉利话。民间传说,灶王爷上天专门告人间善恶,一旦那家被告有恶行,大罪要减寿三百天,小罪要减寿一百天。

  农历腊月二十四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人民素有的传统习惯。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首尾相连。过了十二点就是大了一岁。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

  这就是浙江的春节习俗。

六年级写春节的500字作文(2)

  “当当当……”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烟花和炮竹响起来了。烟花升到半空中,一瞬间全爆炸了,烟花像是一朵美丽的莲花在空中展开的笑脸,又像是无数明亮而璀璨的流星,各种各样,五光十色,把天空点缀得格外美丽。笑声、鞭炮声、喊声、乐曲声合成美妙的旋律包围着人间,真是热闹极了!

  春节就是在这些热闹的爆竹声中向我们走来。我喜欢春节,因为过春节不用上学,也不用写作业,没走几步还能变成小财主。过年的时候,我每天都起个大早,跟着爸爸妈妈到处去拜年,见到大人我就说:“新年好!”哈哈,红包就到手了!

  我知道一个关于年的传说。很久以前,在静静的山谷里,住着一只叫年的怪兽,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去袭击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村里人知道会来怪物,把门锁得紧紧的,可是不管怎样,年都会走进屋里去,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第二天一大早,人们纷纷收拾好东西,准备去城里,等过完年再回来。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害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买了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又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庄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会贴对联、放爆竹,这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鞭炮声还在响,整个世界都是一片欢声笑语。我爱春节,爱这个充满祥和的节日。

六年级写春节的500字作文(3)

  春节拜年对我来讲是一件十分开心的事情,每年的春节给长辈们拜年还可以得到压岁钱,说一句祝福的话,图一个好的彩头。

  大年初一,我被妈妈叫醒,说今天要去姨娘家拜年,我一听高兴地不得了。立刻起床穿好衣服,吃完早饭,带了礼品就出门。在去的路上,到处是拜年的人,认识的说声:“新年快乐”,不认识的就点头微笑,处处都洋溢着新年的气象。不一会儿,我们就到了姨娘家。我看见她们桌上摆了好多好吃的,有水果、糖、花生等等。姨娘走了出来,我一看到姨娘,就大声说道:“姨娘,新年快乐!万事如意,马到成功,心想事成!”姨娘听了,乐呵呵地笑个不停。还夸我懂事了,长高了。中午吃饭啦!我一边吃着桌上的东西,姨娘一边问我:“学习好不好,有没有进步”。当听说我的学习成绩比以前有进步时,姨娘高兴地笑了,连连夸我既聪明又懂事,并给了我一个红包。我接过了红包,连说谢谢。但我知道,我还要不停的进步,和同学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所以,我暗暗发誓:在新的一年里,一定要更加刻苦地学习,提高成绩,缩小与其他同学之间的距离。

  新年拜年,大家开口道的第一句话大多都是过年好、关心和祝福的话语,听了都让人觉得心中一暖,大家互相传递着新年的欢悦之情。长辈给晚辈发红包代表着长辈对晚辈的祝福,得到压岁钱是我们最开心的事情。拜完年后,回到家里,还时常听到大家拜年的祝福语,这让我感到无比的幸福。

  这就是春节拜年,一个对我们炎黄子孙来说最重要、最热闹的的节日。

六年级写春节的500字作文(4)

  春节里,我觉得最快乐的事是除夕夜放烟火。

  在除夕夜的前一天早上,我和爸爸来到招商场那里卖烟花的地方,买了一大堆烟花,我们吹着欢快地乐曲满载而归了!这天夜里,我兴奋得几乎睡不着觉,心里盼望着:除夕夜快点到来!

  除夕夜终于到了。晚上,我吃完团圆饭就和爸爸带着烟花兴高采烈地下楼了。爸爸先找了一块空地,接着把烟花飞天火箭轻轻地放在地上,最后用打火机点燃了引线,只听嗖地一声,飞天火箭冲向了天空,绽放出五颜六色的火花,真美!这时爸爸笑着对我说:力力,你自己来放吧!我听了吓得连忙直摇头说:我不敢,我不敢。男子汉大丈夫没什么可害怕的,只要你一点燃烟花离它远一点就行!爸爸对我说。听了爸爸的话,我还是有点胆战心惊,不要害怕,注意安全!爸爸鼓励我说。听了爸爸的话,我鼓足了勇气学着爸爸的样子用打火机点燃了烟花,然后飞快地躲到了爸爸的身后,只见烟花喷射出美丽的火花,一会儿象菊花开放,一会儿象流星,一会儿又象天女散花啊!我成功了!我高兴地跳了起来,因为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我不再害怕,胆子也越来越大,一下子放了许多的烟花,真是太高兴了!

  通过放烟花这件事,使我知道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句话的意思了,世界上没有什么难事,只要有勇气和恒心就一定会成功!

六年级写春节的500字作文(5)

  春节,代表着春暖花开,农民们开始忙碌,春节的开始也是春姑娘降临到世界的时候。在春节,我们有许多习俗。例如贴新对联,放烟花……其中我最喜欢放烟花了。

  记得去年春节,小仪和她爸爸“、妈妈来给我们拜年,叔叔还带来了一袋烟花,我拿过来一看,有“大地开花”、“哪吒闹海”、“天女散花”……我看得眼花缭乱。这时,叔叔说话了“小媛哪,待会儿,你和小仪一起去放烟花吧”“好啊!好啊!”小仪高兴得跳了起来。太阳渐渐落入海中,月亮站在岗位给我们值班。我拉着小仪的手和爸爸“、妈妈、叔叔、阿姨一起来到楼下,沿江路已人山人海了,这时,不知是谁打响了“晴天霹雳,”“啪”的一声,把我们吓了一跳,小仪紧紧抱住我大喊“姐姐,我怕!我怕!”见状,我也不甘示弱。我点燃了“大地开花”,只见桶中涌出了火花,成了一片花瓣的形状,紧接着又涌出一片花瓣,涌出五片后,中间又喷出一道长长的火花线。“哇——”大家异口同声地发出赞叹。这时爸爸又点燃了“珍珠串”。我们见了,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捡“珍珠”了……

  “咚!”十二点的钟声赶走了兴奋,送来了留恋,我们依依不舍地回到家。春节,难忘的春节啊!

六年级写春节的500字作文(6)

  清晨,鞭炮声从我耳边响起。惊醒了我,今天是2月7日农历新年的第一天。今年也是奥运年,俗话说“新年新气象”。我一定要在新年这天做出一个好榜样,说干就干我赶紧下床。可鞭炮声毁了我的梦,我一生最怕的就是鞭炮,鞭炮的响声使我害怕。‘轰轰轰“这响声怎么办吗?我捂着耳朵心惊胆战的走下了楼。

  吃好了早餐,我抬头望天,天空一片湛蓝,鞭炮声一浪高过一浪不知何时停止。到处充满春节的气息,而且天气又这么好,阳光明媚。使我心里无比的高兴,因为今天是新年。大家都快快乐乐,开开心心的,每个人都能和家人团聚,我也是无比的高兴。爷爷经常在外地工作难得见面,平常也只是通通天话而已,一听到爷爷的电话我总是一蹦三尺高。而且爷爷每次回来,都买礼物给我,爷爷是最疼我的,我也非常喜欢爷爷。而今年春节爷爷提前回家,虽没来得及买礼物但我还是很高兴。爷爷要提前回来与我们团聚,我明天要穿什么衣服呢?心里又想爷爷是胖了还是瘦了,激动得一夜也没有睡好。种种问题埋藏在我心里,恨不得立刻飞到爷爷面前仔细看一看。我渐渐沉入了梦乡,第二天,我一看见爷爷,我飞跑过去与爷爷拥抱,妈妈爸爸看见了笑了笑,说我长大了知道关心人了。

  我心里喜滋滋的,比吃了蜜还甜。春节我张大一岁了又懂事了,我要在小学的毕业中赛出精彩,祝大家心想事成,年年有余。

六年级写春节的500字作文(7)

  在中国,每年春节的这段时间正是每家每户最热闹的时候。我家也不例外。

  在除夕的前一天,我就帮着妈妈和外婆做除夕的准备:打扫卫生、接待客人、包饺子什么的。这些活儿虽然很累,但是做起来可好玩儿了,尤其是做饺子的时候。

  那些色鲜味美的饺子一个个看似十分简单,其实做起来可复杂了哩。先要把之前预备好的面粉和水和在一起,使劲儿的揉、搓、压一番,然后用擀面杖把它们擀成一张张薄薄的饺子皮儿。我经过好一番努力,终于擀出了第一张自己做的饺子皮!我把它轻轻地摊在手上,生怕它一不小心破掉。饺子皮已经全部完工!现在应该开始好好地准备饺子的馅儿了。妈妈用菜刀麻溜地躲着肉末,外婆则在一旁洗着芹菜。我的任务呢,十八猪肉末和芹菜和在一起,做成猪肉芹菜馅。不一会儿的工夫,饺子馅儿也全部完工。剩下的工作就由那些经验丰富的舅妈们来完成,我们小孩子只等着第二天除夕品尝美味的饺子了!

  终于到了期盼已久的除夕夜了!外婆家里聚满了亲朋好友,大家围在大圆桌四周,吃起了团圆饭和我们昨天包的饺子。男人们喝酒,女人们看春晚,小孩子们都吵着闹着要到院子里放炮竹,真是热闹极了。

  到了大年初一,由于昨夜守岁的原因,我整个上午都赖在床上睡着懒觉,心里还想着昨晚和小伙伴们打闹的情景。

  这真是一个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十分快乐的除夕夜!

六年级写春节的500字作文(8)

  中国是一个文化之国,有许多传统文化,也有许多传统节日,有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元宵节……不过,我最喜欢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这是全中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

  你们知道过年的来历吗?去年春节联欢晚会上,主持人说,很早以前,年就是一个可怕的野兽,它每年除夕,都要出来害人,无恶不做,害得人们吃了不少苦,后来有一个老婆婆,她想了一个办法,她身穿红衣红裤红袜,门外贴上红纸黑字,还放红红的炮竹,把野兽吓跑了。以后每年除夕,家家户户都这样,就成了过年。

  我最喜欢过年,每到过年,家里都要买许多菜和好吃的零食,小孩要穿新衣服,门上贴倒福字,门两边贴上春联,窗上贴上美丽的窗花,把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的,请上所有的亲威一起吃团圆饭。

  晚上,妈妈做了一大桌好菜,有甲鱼、鸡鸭、年糕、大虾、螃蟹……好酒好肉,应有尽有。8点,一家人坐在电视机边,看春节联欢晚会,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满满。让我最开心的就是,我有红包,我可以买东西吃。12点,我们出去放炮竹,爸爸点火,我捂着耳朵看,真是又漂亮,又开心。

  中国的传统节日——过大年,我是这样过年的。你们呢?

 读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我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更知道了每个季节还有六个节气构成。以下是我为大家带来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1

 说到节气,就会想到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每个季节有六个节气,那就让我们走进《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来了解它们吧!

 立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代表新的一年开始,家家户户都贴对联,放鞭炮,包饺子。立春又叫“打春”,也叫“咬春”。春天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迎春花争先恐后地开放了,青蛙等动物也苏醒过来了。说到雨水就会想到杜甫的《春夜喜雨》。春天的节气还有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天还有竖蛋的习俗。

 立夏,青蛙吃饱了,快乐地“呱呱……呱呱……”叫个不停;芍药花开放了,看,它们正在比美呢!小满,太阳到达黄经60度;芒种,合欢花开放了,南方有青梅煮酒的习俗,当然还有个节日是不会被忽略的,就是端午节,人们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夏天的节气还有夏至、小暑、大暑。

 立秋,向日葵开放,农作物生长,桃子成熟。处暑,大枣红了,紫薇花开了。白露,桂花开了,鸿雁南飞去过冬。秋分,瓜果成熟,彼岸花开放。动物准备冬眠。霜露,菊花开放,大雁南飞。

 立冬,河面开始结冰,动物开始冬眠,兰花开放。小雪,水仙花开放。大雪,雪花飘落。冬至,山茶花开放,麋鹿角解。小寒,蜡梅开放。大寒是最后一个节气,也是最冷的时候,过了大寒,又将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我在《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本书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地理、气候科学的知识,让我在年末岁尾又品尝了四季的美。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2

 一年有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我从《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知道了:立春的后面跟着善良的春姑娘,春姑娘给大地带来活泼和万紫千红。调皮的夏弟弟正坐在立夏的篮子里吃着冰棒呢!他给大地带来炎热和挂蛋的习俗。随着夏弟弟的离去,人们迎来了丰收的喜讯,秋姑姑笑了。立冬带来了慈祥的冬爷爷,冬爷爷的一片片美好的记忆散落在人间。

 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节气可多了!如春天的节气有雨水,惊蛰,春分等;夏天有小满,芒种,夏至等;秋天有处暑,白露,秋分等;冬天有小雪,大雪,大寒等。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也就是新年即将来到。

 春天,金黄的迎春花迫不及待打开它那柔软的花瓣,仿佛是想看看,听听外面的世界是多么的鸟语花香。惊蛰后冬眠的动物逐渐苏醒了。

 夏天,争奇斗艳的芍药花慢慢地张开她那五颜六色的花瓣,正在比美呢!

 芒种的时候小螳螂出生了。

 秋天,金色的葵花是娃娃的脸蛋。她望着太阳公公,太阳公公是她的老师,他们正在上课呢!白露的时候鸿雁南飞了 。

 冬天,兰花张开她那娇艳的花瓣,散发出一阵阵清香。大雪的时候鹖旦不鸣,动物冬眠了。

 每一个节气都有不同的习俗。如立春的鞭春牛的习俗等。

 我在《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几本书当中学到了很多关于中国地理科学的知识。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3

 当我读完《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后,我受益匪浅,感受到了乡村浓厚的氛围,感受到中国文化的悠远和博大。

 春天,给我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立春了。立春到来,意味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要过年了。牙牙家的乡村过年更是热闹,瞧,顽皮的熊孩子们身穿红褐色大衣,嘴唇笑得咧开,露出一排小虎牙,可爱极了。大人们搬来一箱箱鞭炮,一个青年双脚下蹲,双手点燃鞭炮。孩子们激动极了, 个个双手捂着耳朵,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视线却又不想离开天空。过了一会儿,五彩缤纷的烟火从天空绽放,如同天女散花一般,美极了。看到这番情景,我想到了“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夏天,我最喜欢大暑了,乡村里的夜晚十分宁静,萤火虫从草木中飞出,尾部金光闪闪,如同一个精致小巧的灯笼。萤火虫在空中翩翩起舞,似乎转身就变成了一位位舞者。萤火虫的出现,预示凉爽的秋天不远了。

 最丰收的节气,当然就秋天的秋分。火红的石榴,紫红色的葡萄和橙黄的柿子,五颜六色的水果全都成熟了。黄灿灿的麦田里,农民伯伯都在尽心尽力的收割麦子,大雁也结伴而行,飞向遥远的南方。

 冬天,最盼望的就是下雪了。最美的“花”莫过于雪。树枝星状雪花从空中飘落,如同一只只晶莹透亮的白蝴蝶,在空中不停地飞舞,美得令人啧啧赞叹!

 这套书让我看到了生机盎然的春天,热闹非凡的'夏天,硕果累累的秋天,冰天雪地的冬天,每一个都有自己的特点,更喜欢用这样美美的图书写出了对四季的热爱。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4

 自从约定了亲子阅读时间,我和爸爸每天睡觉前半个小时都会一起看会儿书。我们看完的第一套书叫做《原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这套书页码并不多,一共有十二本,每本有两个节气,每个节气都会都会有与这个节气有关的故事、小知识和插画。我们每天看一个节气,有趣极了。

 在讲最后一个节气的那天傍晚,妈妈回家的时候带了一盒糖。这盒糖长得跟平常的糖不一样,它是大大的一整块的糖,上面还有一层粉粉的东西,盒子上写着“麦芽糖”三个字。我很纳闷,它是用麦芽做的吗?这个糖这么大,我跟妹妹可怎么咬下去呀?我可能一次吃不完这么大一块糖吧……妈妈说不许我们先吃,这可个是“教具”。难道,这个是做实验用的吗?

 很快,又到了我和爸爸的亲子阅读时间,我们要讲的《原来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大寒篇。我们一起读完了最后一页的“灶王节”。原来每年灶王爷都要回天上去做报告,人们会在小年这一天举行祭祀,贡品中最特别的就是麦芽糖,一来是希望灶王爷嘴甜好说话,二来是希望粘住灶王的嘴巴,让他别打小报告。

 哦,原来麦芽糖是要给灶王爷吃的呀。可是,这个糖看起来硬硬的,怎么会像胶水一样粘住嘴巴呢?爸爸拿起麦芽糖盒子一摔,里面的麦芽糖就都碎成了大大小小很多块了。爸爸给了我其中的一小块,我立马放进嘴巴里咬了起来。哎呀,牙齿真的被粘住了,咬起来也太费劲了。我恍然大悟,怪不得,灶王爷吃了麦芽糖,就不能去天庭打小报告了呢!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5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民数千年的智慧之果,学会用它来观察和体味世界,把自己融入太阳引领的大自然变化节律中,中国的孩子们会更加热爱生活,敬畏生命,升华自己的精神世界。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是由中国本土作者创作的自然科普图画书。它按照一年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顺序,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一个小村落为例,讲述二十四节气这项古老发明的历史由来以及它对我们当下生活的影响和启示。这套书共分《春》《夏》《秋》《冬》4卷,每卷6个节气,书中故事以小女孩牙牙在爷爷家的经历为主线,同时分几大知识版块讲述与每个节气有关的天文、气象、物候、农事、民俗活动等知识,并辐射到南北不同地区,为小读者设计了记录节气变化的观察互动内容。每个节气还为孩子甄选出适合读诵记忆的节气诗词和谚语。小读者们既可以跟随牙牙的脚步,去看看何时种豆子,何时收麦子,何时摘西瓜,又可以参照知识版块图文并茂的演示,自己动手尝试各种好玩的手工技艺、传统游戏,从中体会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发掘农耕文明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6

 我阅读了《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秋)》。这本书讲了秋天的6个节气,依次是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每个节气的特征不同,让我告诉大家,立秋瓜果成熟;处暑时节制作荷花灯祭奠死去的人;白露的时候开始采摘棉桃,你还记不吗,有一首儿歌是秋风凉,雁儿叫,颗颗棉桃咧嘴笑,说的就是白露的时候哦;秋分时节是中秋节,家家户户团团圆圆吃月饼的时候,天气如果好,还可以观赏月亮;寒露时候,一排排的雁儿拍成“一”字形或者“人”字形向温暖的南方飞行;霜降是秋天最冷的一个节气,挂了霜的红柿子又大又甜,你们知道吗?我就出生在2010年的霜降那天,天气特别特别冷。秋天结束啦,寒冷的冬天准备好了吗?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7

 周末和孩子一起看电视的时候,孩子看到画面中出现的“白露”二字,问我这是什么意思。

 我回答道,“白露”是秋天的一个节气,表示天气正式转凉了。从这天开始,就该穿长袖衣服,长裤子等,不能露出手肘、膝盖、脚脖子等位置了。

 说到这里,我愣了一下,空调和暖气让四季已经不太分明了。

 对于我们生活在城市的大多数人来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经验也似乎没有什么用处。难怪孩子根本不了解节气哪。

 但我们的孩子不应该只知道万圣节、圣诞节,也要了解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

 由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的专家和海豚出版社合作出版的《这就是二十四节气》,将中国传统智慧和现代生活方式巧妙地结合;用孩子喜爱的图画书形式进行展现,既能体现中国的传统智慧,又传递了自然科学知识。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8

 冬天有三个月、六个节气,分别是: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冬就是走进初冬,初冬是冬天刚刚开始,没有那么寒冷。小雪指的是冬天的第一场雪,雪下的不是很大,刚落地就融化了。大雪时雪下的越来越多,地面开始有积雪。冬至时天气逐渐寒冷,是北半球一年里黑夜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这一天要吃饺子,不然,小心你的耳朵被冻掉!小寒表示最   寒冷的日子开始了。大寒来临,天气寒冷到极点,地面积雪不化。过完大寒,新的一年开始了。

 这本书告诉了我关于二十四节气的知识,非常引人入胜。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9

 读了《二十四节气》这本书,我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春、夏、秋、冬,更知道了每个季节还有六个节气构成。

 春天来了,春风最先唤醒了迎春花,它们在墙角悄悄地吐出了鹅**的花瓣。池塘边的柳树发芽了。杏花开了,桃花也开了,春雷乍响,睡了一冬的动物苏醒了,它们从地底下爬出来,开始活动了。春风暖暖地吹着,各种各样的鲜花开放了,许许多多的蝴蝶和蜜蜂都闻到了花的香味,都不约而同飞来采蜜,春天真美呀!

 夏天虽然很美丽但很热。知了在树上吱吱喳喳的叫着“热呀,热呀……” 。顽皮的孩子在河边嬉戏。他们有的在捉鱼虾、有的在相互泼水,水洒在他们的身上散发出了欢乐的笑声,清凉的河水躯走了夏天的炎热带来了欢乐。

 秋天是硕果累累季节,火红的石榴,紫色的葡萄,橙黄的柿子,金色的梨,五颜六色的水果全都熟了。淡**的桂花飘香,令人流年忘返。

 冬天大雪纷飞,梅花迎着寒冷的冬季独自开放,一群群小朋友们在雪地里堆雪人、打雪仗,整个冬天都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中度过。

 《二十四节气》这本书太好看了,它让我懂得了很多很多。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10

 这个寒假,老师推荐我们看了一套有趣的绘本书,书的题目是《这就是24节气》。

 24节气有哪些呢?我们可以用一首诗来说一说。“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春天到了,春风吹醒了迎春花。鱼儿感受到春天的召唤,欢快的向上游。春风和畅,草长莺飞,放风筝的小伙伴们牵着风筝迎着风跑,风筝高高飞起。

 夏天时节天气渐热,雷雨增多,动植物都开始迅速生长。空气变得很热,我们吃西瓜纳凉,在树荫下乘凉,坐在河边钓鱼,或者干脆跳进游泳池里。

 秋天时节,葵花开得灿烂,白露时节,桂花飘香,抬头望天空,大雁开始南飞,燕子也纷纷起程,飞往南方过冬。秋天是个收获的季节,农民们一边忙着收割稻子,高粱、玉米、向日葵、豆子,一边抓紧耕地,准备播种冬小麦和油菜。

 冬天,天气越来越冷了,树上的叶子全落光了,田野里很难再见到小动物们的身影,他们已经开始过冬了吗?下雪了,雪地是一块大画布,谁走在上面都能留下一幅画。小朋友们在户外滑雪、打雪仗、滚雪球,快乐得忘记了寒冷。

 这本书的内容好丰富啊,春夏秋冬24节气,告诉了我很多科学知识。

《这就是二十四节气》读后感 篇11

 最近,我读了一套《这就是二十四节气》的书籍。翻开书本,生动的插画深深地吸引了我。

 春天,最美丽的节气就是春分了。柳枝在春风里跳舞,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草长莺飞,孩子们在田野里放风筝。春天真迷人!

 夏天,我最喜欢大暑了,虽然很热但很美丽。乡村的晚上十分宁静,萤火虫在草丛中飞来飞去,像一盏盏小灯笼。它的出现,预示着凉爽的秋天不远了。

 秋天,最丰收的节气就是秋分了。火红的石榴、紫色的葡萄、橙黄的柿子、金色的梨,五颜六色的水果全都成熟了。金灿灿的麦田里,农民们在收割稻子。

 冬天,我最期待的就是大雪节气了。如果雪下得大些,我们就可以去外面堆雪人、打雪仗,一点都不觉得冷。我们开心的笑声把树上的积雪都震落下来了。

 读了这套书,我知道了“二十四节气”和“七十二候”,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六个节气就是一个季节。有了二十四节气,农民伯伯就知道“谷雨前后,种瓜点豆”,小朋友就知道“春分燕归来,白露燕南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46438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19
下一篇2023-09-1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