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6点是酉时。对应现代时间的17时正至19时正,鸡开始归巢。
如白居易《醉歌》云:“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故酉时又叫日入。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十二时辰的形象由来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代中国人民(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
天长日久,古代中国人民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1、口诀一:
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
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
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
日中者午也,日佚者未也。
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
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2、口诀二:
一二丑未,三四寅申,五六卯酉,七八辰戌,九十巳亥,十一十二子午。
子、丑、寅、卯、辰、巳、是夜里11点至上午11点前的时间,例如子是指夜里11点至凌晨1点前的时间;午、未、申、酉、戌、亥是上午11点至夜里11点前的时间,例如午是上午11点至下午1点前的时间。每隔两小时为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来历:
1、子时:夜晚十一时到凌晨一时,此时老鼠最为活跃。
2、丑时:凌晨一时到三时,牛正在反刍。据说也是牛开始耕田的时刻。
3、寅时:三时到五时,此时老虎到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
4、卯时:五时到七时,这时太阳尚未升起,月亮还挂在天上,此时玉兔捣药正忙。人间的兔子也开始出来觅食。
5、辰时:上午七时到九时,这正是神龙行雨的好时光。
6、巳时:九时到十一时,蛇开始活跃起来。
7、午时: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一时,阳气正盛,正是天马行空的时候。
8、未时:下午一时到下午三时,羊在这时吃草,会长得更壮。
9、申时:下午三时到下午五时,这时猴子活跃起来。
10、酉时:下午五时到晚七时,夜幕降临,鸡开始归窝。
11、戌时:晚上七时到晚九时,狗开始守夜。
12、亥时:晚上九时到晚十一时,此时万籁俱寂,猪正在鼾睡。
读作shí èr shí chén。
十的声母为sh,韵母为i,声调为二声;二为整体认读音节,声调为四声;时的声母为sh,韵母为i,声调为二声;辰的声母为ch,韵母为en,声调为二声。
意思: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十二时辰是古代中国劳动人民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辰的别称:
1、夜半yèbàn:子夜,夜分,中夜,未旦,宵分。
2、鸡鸣jīmíng:荒鸡。
3、平旦píngdàn:平明,旦明,黎明,早旦,日旦,昧旦,早晨,早夜,早朝,昧爽,旦日,旦时。
4、日出rìchū:日上,日生,日始,日晞,旭日,破晓。
5、食时shíshí:早食,宴食,蚤食。
6、隅中yúzhōng:日禺,禺中,日禺。
7、日中rìzhōng:日正,日午,日高,正午,亭午,日当午。
8、日昳rìyì:日昃,日仄,日侧,日跌,日斜。
9、晡时bushi:馎时,日馎,日稷,夕食。
10、日入rìrù:日没,日沉,日西,日落,日逝,日晏,日旴,日晦,傍晚。
11、黄昏huánghūn:日夕,日末,日暮,日晚,日闇,日堕,日曛,曛黄。
12、人定réndìng:定昏,夤夜。
中国古时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小时。传统的时辰是按十二生肖来算的,明细如下:
1.生肖鼠对应时辰:晚上11时到第二天1时即“子时”
子鼠:午夜23时至凌晨1时为子,所对应的生肖为鼠。在一日中,子时是一天的最后时刻,也是新一天的开始,这时候,老鼠胆子最大,活动最频繁,所以,子时同鼠搭配。
2.生肖牛对应时辰:凌晨1-3时即“丑时”
丑牛:凌晨1时至3时为丑,所对应的生肖为牛。丑时指的是黎明前最黑暗的阶段。这时候牛吃足了草,正在享受舒适的反刍阶段,为日出耕田做准备。所以丑时同牛搭配。
3.生肖虎对应时辰:凌晨3-5时即“寅时”
寅虎:凌晨3时至5时为寅,所对应的生肖为虎。在一日中,天方大白之时,这个时候,老虎最活跃、最凶猛、伤人最多,所以寅时同虎搭配。
4.生肖兔对应时辰:清晨5-7即“卯时”
卯兔:清晨5时至7时为卯, 所对应的生肖为兔。太阳已东升,月亮还未完全隐退,玉兔是月亮神话中惟一的动物,所以卯时就同兔搭配。
5.生肖龙对应时辰:早晨7-9时即“辰时”
辰龙:上午7时至9时为辰,所对应的生肖为龙。辰时太阳光增强,传说这是群龙行雨的时候,龙是神话中的动物,所以辰时同龙搭配。
6.生肖蛇对应时辰:上午9-11时即“巳时”
巳蛇:上午9时至11时为巳,所对应的生肖为蛇。巳时太阳光更强了,据说这时候的蛇不会伤人,也不在人行走的路上游荡,多隐蔽在草丛中,所以巳时同蛇搭配。
7.生肖马对应时辰:上午11时至下午1时即“午时”
午马:上午11时至下午13时为午,所对应的生肖为马。在一日中,午时太阳当顶,阳光最为猛烈。阳气达到达极点,然后慢慢下移,阴气渐渐增加,这个时候,一般动物都躺着休息,只有马还习惯地站着,就连睡觉也是站着,所以午时同马搭配。
8.生肖羊对应时辰:下午1-3时即“未时”
未羊:下午13时至15时为未,所对应的生肖为羊。在一日中,未时是阳气将消之时,据说羊在这时候撒尿最勤,撒出的尿可治愈自身一种惊疯病,所以未时同羊搭配。
9.生肖猴对应时辰:下午3-5时即“申时”
申猴:下午15时至17时为申,所对应的生肖为猴。在一日中,阳气已快过去了,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啼叫,声音高亢,又长又洪亮。所以申时同猴搭配。
10.生肖鸡对应时辰:下午5-7时即“酉时”
酉鸡:下午17时至晚上19时为酉,所对应的生肖为鸡。在一日中,酉时是夜晚将来临的时刻,日落山岗,鸡开始进笼归窝,所以酉时同鸡搭配。
11.生肖狗对应时辰:晚上7-9时即“戌时”
戌狗:晚上19时至21时为戌,所对应的生肖为狗。戌时正是黑夜来临,华灯初上之时,狗开始工作,此时看家,守夜的警惕性最高,视力和听力都同时在线,看得最远,听得最清楚。所以戌时同狗搭配。
12.生肖猪对应时辰:晚上9-11时即“亥时”
亥猪:晚上21时至午夜23时为亥,所对应的生肖为猪。一日将尽,即将迈向明日,这时候正是猪长肉的时刻,睡得最酣,鼾声如雷,肌肉抖动、正是长膘好时机,所以亥时同猪搭配。
古人根据动物的特征和生活习性,将十二个时辰分别用一种动物来代表,十二生肖是十二地支的形象化代表,每一种生肖都有丰富的传说,是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
2021年夏至日的具体时间介绍,是几月几日几点几分几秒?
夏至日介绍: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2021年夏至日的时间为:
公历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巨蟹座(阳历)
农历二零二一年 五月 十二(阴历)
2021年的夏至日当天的具体时辰为:11:32:00
所以说,2021年的夏至日是在2021年的6月21日(农历五月十二)11:32:00。
不同年份的夏至具体时间介绍
2019年夏至时间为:
2019年夏至时间:6月21日23:54:09,农历2019年五月(大)十九
2020年夏至时间为:
2020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5:43:33,农历2020年五月(大)初一
2021年夏至时间为:
2021年夏至时间:6月21日11:32:00,农历2021年五月(大)十二
2022年夏至时间为:
2022年夏至时间:6月21日17:13:40,农历2022年五月(大)廿三
2023年夏至时间为:
2023年夏至时间:6月21日22:57:37,农历2023年五月(大)初四
2024年夏至时间为:
2024年夏至时间:6月21日04:50:46,农历2024年五月(大)十六
2025年夏至时间为:
2025年夏至时间:6月21日10:42:00,农历2025年五月(小)廿六
中国古代历法常识
一、 基本概念
a日、月、年、岁
古人经常的观察到的天象是太阳的出没和月亮的盈亏,所以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日”,
以月相变化的周期为一“月”(现代叫做朔望月)。
年的概念和农业有关,《说文》:“年,熟谷也”。谷物的成熟周期意味着寒暑往来的周
期,也就是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称为太阳年。在远古,年和岁是有区别的。“岁”表
示今年某一节气到明年同一节气之间的这段时间,而“年”指的是今年正月初一至明年正
月初一这段时间。
b 阴阳合历
以朔望月为单位的历法是阴历,以太阳年为单位的历法是阳历,中国古代的历法不是纯阴
历,而是阴阳合历。平年12个月,有6个大月30天和6个小月29天。有大小月之分,是因为
月相的变化在29-30天之间(精确数值是2953天)。每年12个月一共354天,但这个数还
不够1个太阳年。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时间是3652422日,比阴历12个月的总和还多出
11天多。所以阴历每过3年就和实际太阳年相差1个月的时间,所以每3年就要加1个月,称
为闰月。这样是为了使历年的平均时间约等于1个太阳年,并且和自然季节大致符合。
置闰是古代历法中的大事。《左传文公六年》:“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世
之道于是乎在矣”。三年一闰还不够,还要五年闰两次,所以《说文》说“五年再闰”。
五年闰两次要多了些,后来规定19年闰7个月。
关于闰月的安插问题,在殷周时代就有记载,闰月一般放在年终。当时置闰尚无定制,有
的年份甚至出现一年两闰。但到了春秋时代就再也没有这种状况了。汉初在九月之后置闰
,称为“后九月”,上古还有年中置闰,如闰三月,闰六月。当闰而不闰叫“失闰”。如
何安插,是古代历法的重要问题。
c 四季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分为孟春、仲春、季
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古书常把这些名称作为
月份的代名词。《楚辞·哀郢》:“民离散而相失兮,方仲春而东迁”。这里的仲春指的
就是夏历二月。
在商代和西周前期,一年只分为春秋二时,所以后来春秋就意味着一年。《庄子·逍遥游
》:蟪蛄不知春秋,意思是蟪蛄的生命不到一年。此外史官所记的史料在上古也称为春秋
,因为史料都是记年体的。后来历法日趋周密,春秋二时再分冬夏二时,有些古书所列的
四时顺序不是“春夏秋冬”,而是“春秋冬夏”。如《墨子·天志中》“”制为四时春秋
冬夏,以纪纲之“,《管子·幼官篇》:“修春秋冬夏之常祭”,《礼记·孔子闲居》:
“天有四时,春秋冬夏”等。
二、 节气
a节气名称
古人根据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周岁太阳年365又1/4日分为立春、雨水、惊蛰等
24个节气。这些节气先是平分的,平均每个节日是1522日弱。后代根据太阳移动的速度
,有的规定为 14日(如冬至前后),有的规定为16 日多(夏至前后)。24个节气的名称
和顺序如下:
正月:立春 雨水
二月:惊蛰 春分
三月:清明 谷雨
四月:立夏 小满
五月:芒种 夏至
六月:小暑 大暑
七月:立秋 处暑
八月:白露 秋分
九月:寒露 霜降
十月:立冬 小雪
十一月:大雪 冬至
十二月:小寒 大寒
这套节气名最早出现在《淮南子·天文训》。惊蛰古名“启蛰”,汉朝避景帝名讳改。24
节气是和月份的搭配不是绝对固定年年一致的。因为节气跟着太阳年走,和朔望月没有关
系。上述说的是大致情况
古人最初还把24节气细分为节气和中气两种,例如立春是正月节,雨水是正月中,惊蛰是
二月节,春分是二月中,余此类推。
节气的细分和置闰产生过一些关系。由于1人节气加上1个中气的时间大约是305天,要大
于一个朔望月,所以每月的节月加中气要经上月推迟1至2天,推迟到某月就只有节气没有
中气,后来就以这个月份置闰。所以古人说“闰月无中气”。阳历每月都有节气和中气,
上半年每月6日和21日左右是交节日期,下半年每月8日和23日是交节日期。
b节气的确立
节气的确立和天文有关。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等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
某次就交某节气,实际上24节气就是地球围绕太阳公转轨道上的24个不同的位置。
《汉书·历律志》提到过节气与星次的关系,如太阳运行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星纪中央
就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运行到玄枵中央就交大寒,《律历志》所提到的星次
和节气对照如下:
01.星纪:大雪 冬至
02.玄枵:小寒 大寒
03.诹訾:立春 惊蛰
04.降娄:雨水 春分
05.大梁:谷雨 清明
06.实沈:立夏 小满
07.鹑首:芒种 夏至
08.鹑火:小暑 大暑
09.鹑尾:立秋 处暑
10.寿星:白露 秋分
11.大火:寒露 霜降
12.析木:立冬 小雪
太阳运行到某星次初点,就是前一个节气,如果运行中央,就是后一个节气
这个对照表是《汉书》提到的,惊蛰在雨水之前,清明在谷雨之后,和有所不同。2000多
年前的天象和现代不一样,《律历志》中提到了交某节气时指太阳所在的星宿和度数,如
冬至点在牵牛初度,在今天摩羯座β星附近,现代的冬至点在人马座。
c 节气的演变
24节气是逐步完善起来的。古人很早就掌握了春秋分和夏冬至这四个最重要的节气。《尚
书·尧典》把春分叫做日中,秋分叫宵中,国为这两天昼夜长短相等,《吕氏春秋》都叫
日夜分。《尧典》把夏至叫日永,冬至叫日短,因为夏至白天最长,冬至白天最短,《吕
氏春秋》分别叫做日长至,日短至。《左传僖公五年》说:“凡分至启闭必书云物”,这
里的分指春秋分,至指夏至夏冬,启指立春立夏,闭指立秋立冬。《吕氏春秋》里已经明
确提到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4个节气。到了《淮南子》就出现了和现代名称完全相
同的24个节气了。
三、 纪日法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
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
形成“六十甲子”。
甲子 乙丑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调戏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是乙丑、丙寅、丁卯等
。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在甲骨文时代就有了。
古人纪日时有时只记天干不记地支,《楚辞·哀郢》:“出国门而轸怀兮,甲之朝吾以行
”。这种情况在甲骨文已经有了。有地支纪日比较后起,而且大多限定在特定的日子。
在一个月内的某行日子,在古代还有其它称谓,如每月的第一日叫“朔”,最后一天叫“
晦”,所以《庄子》说“朝菌不知晦朔”。初三叫朏(fei3),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望,
鲍照诗“三五二八日,千里与君同”,指的就是望日的明月说的。近在望后的日子叫既望
,苏轼《前赤壁赋》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对朔晦两天,古人常常既称干支又称朔
晦。如《左传僖公五年》“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左传襄公十八
年》“十月……丙寅晦,齐师夜遁”。其它日子只记干支。人们可以通月朔日的干支推算
它是这个月的第几天。例如前面提到的“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根据后人推定,“辛
丑”这一天是鲁隐公元年五月二十三日。
有时候根据干支的顺序,甚至可以推断出古书中的错误来。《春秋襄公二十八年》说:“
十有二月甲寅,天王崩。乙未,楚子昭卒”。从甲寅到乙未共42天,不可能在同一月内,
因此这个记载肯定有错误。
四、 记时法
古代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叫旦早朝晨,日入时叫夕暮昏晚,所以
古书上常常出现朝夕、旦暮、晨昏、昏旦并举。太阳正中时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
中,太阳西斜叫昃。
古人一日两餐,朝食在日出之后,隅中之前,这段时间叫做食时或蚤食;夕食在日昃之后
,日入之前,这段时间叫晡时。日入以后黄昏,黄昏以后是人定。《孔雀东南飞》有“奄
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就是对段时间的确切描绘。人定以后就是夜半了。
《诗经》上说“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鸡鸣和昧旦是夜半以后相继的两个时段名称。昧
旦是天将亮的时间,又叫“昧爽”。古书还常提到平旦,平明,这是天亮的时间。
古人对一昼夜有等分的时辰概念之后,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
代的两小时。小时的本意就是小时辰。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和现代对
照,夜半12点(24点)就是子时(所以又称子夜),上午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是
卯时,以此类推。近代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式成立。晚上11 点(23点)是为子初
,夜半12点为子正;上午1点为丑初,上午2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等分为24
小时了。对照表如下: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初 23 1 3 5 7 9 11 13 15 17 19 21
正 24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五、记月法
古人纪月通常以序数为记,如一月二月三月等,便作为岁首的月份叫正(zheng1)月。先
秦时代每个月似乎还有特殊的名称。例如正月为“孟陬”(楚辞)、四月为“除”(诗经
)、九月为“玄”(国语)、十月为“阳”(诗经)。
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概念,就是把十二地支和一年的十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月
份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
,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由此周而复始。
后世还有以天干配合着地支来纪月,这是后来的事。
六、纪年法
古代最早的纪年法是按照王公即位的年次纪年,例如公元前770年是周平王元年、秦襄公
八年等。以元、二、三年序数计算,直到在位者出位。汉武帝时开始用年号纪元,例如建
元元年、元光二年等,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这两种纪年法是古代学者所用的传统纪年法
。战国时代,占星家还根据天象纪年,有所谓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后世还有干支纪
年法。下面分别叙述。
a 岁星纪年法
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古人认为岁
星(木星)由西向东十二年绕天一周,每年行经一次星次。假如某年岁运行到星纪范围,
这一年就记为“岁在星纪”,第二年岁运星运行到玄枵范围,就纪为“岁在玄枵”,其余
由此类推,十二年周而复始。《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
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
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
b太岁纪年法
古人有所谓十二辰的概念,就是把黄道附近一周天的十二等分由东向西配以子丑寅卯等十
二辰,其安排的方向正好和十二次相反。二者对照如下表:
十二次 十二辰
01.星纪 丑
02.玄枵 子
03.诹訾 亥
04.降娄 戌
05.大梁 酉
06.实沈 申
07.鹑首 未
08.鹑火 午
09.鹑尾 巳
10.寿星 辰
11.大火 卯
12.析木 寅
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
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
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太岁是《汉书·
天文志》的叫法,《史记·天官书》叫岁阴,《淮南子·天文训》叫太阴。根据《汉书·
天文志》记载的战国时天象记录,某年岁星在星纪,太岁便运行到析木(寅),这一年就
是“太岁在寅”,第二年岁星运行到玄枵,太岁便运行到大火(卯),这一年就是“太岁
在卯”
此外古人还为“太岁在寅”、“太岁在卯”等12个年份取了专门名称,如摄提格、单阏等
,对应如下表:
太岁年名 太岁位置 岁星位置
摄提格 寅(析木) 星纪(丑)
单阏 卯(大火) 玄枵(子)
执徐 辰(寿星) 诹訾(亥)
大荒落 巳(鹑尾) 降娄(戌)
敦牂 午(鹑火) 大梁(酉)
协洽 未(鹑首) 实沈(申)
涒滩 申(实沈) 鹑首(未)
作噩 酉(大梁) 鹑火(午)
阉茂 戌(降娄) 鹑尾(巳)
大渊献 亥(诹訾) 寿星(辰)
困敦 子(玄枵) 大火(卯)
赤奋若 丑(星纪) 析木(寅)
单阏音chan2 yan1, 执徐音zhi2 chu2 牂音zang1 涒音tun1
屈原《离骚》中有“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一般认为这里的摄提是太岁年名
里的摄提格,孟陬指夏历正月建寅之月;庚寅是生日的干支。所以屈原正好生于“寅年寅
月寅日”。
但要注意,这里的寅年不是干支纪年里的“寅”年,而是指太岁在寅(析木)之年。
大概在西汉年间,历法家又取了阏逢、旃蒙等十外名称,叫做岁阳,依次和上述十二个太
岁年名相配,方法同六十甲子相同,组成六十个年名,以阏逢摄提格为第一年,旃蒙单阏
为第二年。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自西汉太初元年就开始使用了。
《尔雅》记载十个岁阳和十干对应,列表如下:
岁阳 十干
阏逢 甲
旃蒙 乙
柔兆 丙
强圉 丁
著雍 戊
屠维 己
上章 庚
重光 辛
玄黓 壬
昭阳 癸
旃音zhan1 黓音yi4
太岁与十二辰的对应如下:
太岁年名 十二辰
摄提格 寅
单阏 卯
执徐 辰
大荒落 巳
敦牂 午
协洽 未
涒滩 申
作噩 酉
阉茂 戌
大渊献 亥
困敦 子
赤奋若 丑
有时这些年名可用干支来表示,阏逢摄提格为甲寅年,旃蒙单阏为已卯年。创制这些名字
是为了表示岁星逐年所在方位的,但后来发现岁星并不是每年整走一个星次,所以就废而
不用,而改用干支纪年了。但后人还有用这些古年名的,是根据当年的干支来对照的,已
经失去了这些年名的本来意义了。如司马光《资治通鉴》176卷《陈纪》十下注:“起阏
蒙执徐,尽著雍涒滩,凡五年”,这是说从甲辰到戊申共五年。
c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以六十甲子周而复始,据说最早应用于西汉,到了东汉元和二年(85年),朝廷
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干支纪年,一直到今天仍在使用。有些史书记载西汉以前的干支纪
年,是后人推算出来的。
七、三正
春秋战国时代有所谓夏历、殷历和周历,三者主要的区别在于岁首的不同,所以又称“三
正”。周历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殷历以建丑之月(即
夏历的十二月),夏历以建寅之月(即后世常说的阴历正月)。周历比殷历早一月,比夏
历早两个月。由于三正岁首的月建不同,四季也不同。下表是三历季节与月份的对应:
月建 子 丑 寅 卯 辰 巳 午 未 申 酉 戌 亥
周历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十二
季节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冬
殷历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十一
季节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冬
夏历 十一 十二 正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八 九 十
季节 冬 冬 春 春 春 夏 夏 夏 秋 秋 秋 冬
三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不同地区所使用的不同的历法制度。了解三正是有必要的,先秦古籍
里所以纪时的历日制度并不统一。《春秋》或《孟子》多用周历,《楚辞》和《吕氏春秋
》用夏历。《诗经》要看具体诗篇,如《小雅·四月》用夏历,《豳风·七月》周历和夏
月并用。
《左传成公八年》记载“二月无冰”,史官把这一罕见的天象载入史册,很显然这个二月
指的是周历二月即夏历十二月而言。如果是夏历二月,则已经是“东风解冻”,用不着大
书特书。又如《庄公七年》说“秋,大水,无麦苗”,这也是指周历,周历秋季相当于夏
历的五六月,晚收的麦子和“五稼之苗”有可能被大水“冲杀”,如果是夏历秋季,就不
可解了。同样的理由《孟子·滕文公上》所说的“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的秋阳是指
夏历五六月的炎日。同一史实,在《春秋》和《左传》所记月的时月常有出入,同属《左
传》的记时也有差异。《春秋隐公六年》说“冬,宋人取长葛”, 《左传》说“冬,宋
人取长葛”; 《春秋父僖公五年》说“春,晋侯杀世子申生”,同一事件在《左传》被
记在僖公四年十二月,这说明《左传》依据的史料有用夏历的。
在战国秦汉之际有所谓“三正论”,认为夏正建寅、殷正建丑、周正建子是夏商周三代轮
流更改正朔,因“王者始起”要“改正朔”、“易服色”以表示受命于天。秦始皇统一中
国后,改以建亥之月(即夏历的十月)为岁首,但夏正比较适合农事季节,所以并不称十
月为正月(秦朝管正月叫“端月”),不改正月为四月,春夏秋冬的搭配仍和夏正相同。
汉初沿袭秦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汉武帝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十月杀灌
夫,十二月晦杀魏其,接着说“其春,武安侯病”司马迁不说“明春”而说其春,就是因
为以十月为岁首,当年的春天在当年的十二月之后的缘故。
汉武帝元封七年(公元前104年)改用太初历,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此后大约二千年间,
除了王莽和魏明帝时一度改用殷正,武则天和唐肃宗一度改用周正外,一般都用的是夏正
。
农历的大小月定月没有规律。
阴历定月的方法是:用朔望月周期给出,朔所在日为初一,朔望月长约2953059日 即29天
半多一点,因日历必须用整数,所以规定农历大月30天,小月29天。因小月29天,少计了
053059日,就得把这少计了的053059日加起来放在下一个月,那下个月就有了30天。即
使计了30天,但还多出了003059日,又得往下累加。这个数无论大月还是小月,都多出
这个数。那么一年就多出了036708日。三年后,就多出了10124日,就必须在这一个小
月上加上一天,于是就会出现两个大月。即使加了这一日后,还有00124日的零头,又得
与053059日加起来再往后累加如此循环不已。因此,农历的大月小月设置很难象
公历一样找到规律。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