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全诗仅四句,即有三句采用比喻手法。一、二两句,破空而来,暗喻手法绝高,几乎令人捉摸不到作者笔意所在。“曾经沧海难为水”。是从孟子“观于海者难为水”《孟子·尽心篇》)脱化而来。诗句表面上是说,曾经观看过茫茫的大海,对那小小的细流,是不会看在眼里的。它是用大海与河水相比。海面广阔,沧茫无际,雄浑无比,可谓壮观。河水,只不过是举目即可望穿的细流,不足为观。写得意境雄浑深远。然而,这只是表面的意思,其中还蕴含着深刻的思想。第二句,是使用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高唐赋》序说:战国时代,楚襄王的“先王”(指楚怀王),曾游云梦高唐之台,“怠而昼寝,梦见一妇人……愿荐枕席,王因幸之”。此女即“巫山之女”。她别离楚王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楚王旦朝视之,果如其言,因此就为她立庙号曰“朝云”。显而易见,宋玉所谓“巫山之云”,——“朝云”,不过是神女的化身
。元稹所谓“除却巫山不是云”,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其实,他是巧妙地使用“朝云”的典故,把它比作心爱的女子,充分地表达了对那个女子的真挚感情。诗人表明,除此女子,纵有倾城国色、绝代佳人,也不能打动他的心,取得他的欢心和爱慕。只有那个女子,才能使他倾心相爱。写得感情炽热,又含蓄蕴藉。
第三句“取次花丛懒回顾”,是用花比人。是说我即使走到盛开的花丛里,也毫不留心地过去,懒得回头观看。为什么他无心去观赏迎入眼帘的盛开花朵呢?第四句“半缘修道半缘”便作了回答。含意是说他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使他成为正人君子,道是指古人的自身修养。其二,是因为他失去心爱的她,再也不想看别的“花”了。
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元稹《谴悲怀三首》
“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家黔娄百事乖。顾我无衣搜荩箧,泥他沽酒拔金簪。野蔬充膳甘长藿,落叶添薪仰古槐。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
高门富贵之家最疼爱的小女儿自从嫁给我这个贫困的文人,处处都表现得可爱乖巧。看见我衣服单薄,就翻箱倒箧的想找点衣料给我缝制衣服。见朋友来了,还拔掉自己头上的最心爱的金簪子,换钱给我们买酒喝。因为家里贫困你只能采些野菜做饭吃,连长长粗糙的豆叶你也放在口中还觉得甘甜。你总是仰望着古槐树,盼望着它能多掉下几片叶子,好增添更多的柴薪把火生得更旺一些。现在我终于出人头地做了大官,俸钱都过十万了。可你却已经离去,我没有机会报答你,我只有给你烧些纸钱拜祭你……
“昔日戏言身后意,今朝都到眼前来。衣裳已施行看尽,针线尤存未忍开。尚想旧情怜婢仆,也曾因梦送钱财。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从前和你开玩笑,你说的那些死后的事,现在都一一应验,摆在我面前了。你的衣服我已经按你说的施舍给了别人,可是你常用的针线盒,我还保存着。但自己不忍打开看,怕自己伤心。我因为想着过去和你的情谊,对曾服侍过你的婢仆也都特别怜惜。我过去苦于没有钱交给你,让你过得更好,现在有了钱,你却不在了,我梦里便时常出现送钱给你的情景。这样的疼痛思念,大概是丧妻之人都难免的吧?哎!贫贱的夫妻是不能如意,不能让自己的心爱人过得更加幸福……
“闲坐悲君亦自悲,百年都是几多时!邓攸无子寻知命,潘岳悼亡犹费词。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闲座着想你,为你伤悲也为自己伤悲。我已经老了,就算能活到一百岁,也没多长时间了。晋朝的邓攸没有儿子,他知道这是命中注定的。我也一样……潘岳丧妻后写了三首《悼亡》诗,也换回不来妻子的生命。再悲哀的诗篇其实都不过是多余的,因为她也看不到。我也一样……我死后会和你埋葬在一起,可是你我都什么都不知道了,还能期望什么呢?来生有缘再相见,再好好报答你,更是难以指望的呀!现在我只有今夜不睡想你,来报答你曾经为我受的苦……
元稹爱妻的名字叫韦丛,比元稹小四岁,二十岁和元稹结婚,二十七岁时就不幸死去了。《遣悲怀三首》表达对亡妻的不尽思念,写得悲气袭人,令人不由得一掬同情之泪,其中第二首的结句“贫贱夫妻百事哀”为世所熟诵。
主要是元稹与崔莺莺的旧事有颇多争议,所以再推荐陆游与唐婉的词,是著名的被拆鸳鸯。赏析可以参照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29772770html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故事背景:
陆游的原配夫人是同郡唐氏士族的一个大家闺秀,结婚以后,他们「伉俪相得」,「琴瑟甚和」,是一对情投意和的恩爱夫妻。不料,作为婚姻包办人之一的陆母却对儿媳产生了厌恶感,逼迫陆游休弃唐氏。在陆游百般劝谏、哀求而无效的情况下,二人终于被迫分离,唐氏改嫁「同郡宗子」赵士程,彼此之间也就音讯全无了。几年以后的一个春日,陆游在家乡山阴(今绍兴市)城南禹迹寺附近的沈园,与偕夫同游的唐氏邂逅相遇。唐氏安排酒肴,聊表对陆游的抚慰之情。陆游见人感事,心中感触很深,遂乘醉吟赋这首词,信笔题于园壁之上。全首词记述了词人与唐氏的这次相遇,表达了他们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也抒发了词人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心情。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故事背景:
唐琬是我国历史上常被人们提起的美丽多情的才女之一。她与大诗人陆游喜结良缘,夫妇之间伉俪相得,琴瑟甚和。这实为人间美事。遗憾的是身为婆婆的陆游母亲对这位有才华的儿媳总是看不顺眼,硬要逼着陆游把他相亲相爱的她给休了。陆游对母亲的干预采取了敷衍的态度;把唐琬置于别馆,时时暗暗相会。不幸的是,陆母发现了这个秘密,并采取了断然措施,终于把这对有情人拆散了。有情人未成终生的眷属,唐琬后来改嫁同郡宗人赵士程,但内心仍思念陆游不已。在一次春游之中,恰巧与陆游相遇于沈园。唐琬征得赵某同意后,派人给陆游送去了酒肴。陆游感念旧情,怅恨不已,写了著名的《钗头凤》词以致意。唐琬则以此词相答。
在古诗中,春、夏、秋、冬四季常被用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思想。
春天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新生、希望和生命的力量。诗人用春天来表达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以及对自己或他人青春的赞美。例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中写到“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里的春天象征着生命的活力和希望。
夏天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热情、爱情和生命的热烈。诗人用夏天来表达对爱情的向往,或者对生命的热情和追求。例如,李白的《长恨歌》中写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这里的夏天象征着爱情的热情和生命的热烈。
秋天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收获、思考和生命的成熟。诗人用秋天来表达对收获的喜悦,或者对生命成熟的思考和领悟。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写到“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里的秋天象征着生命的成熟和思考。
冬天在古诗中常常象征着寒冷、孤独和生命的坚韧。诗人用冬天来表达对孤独的感受,或者对生命坚韧的赞美。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写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里的冬天象征着生命的坚韧和力量。
总的来说,古诗中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通过自然的变换,反映了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表达了他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感悟。
哈喽,大家好!今天要给大家讲解的是《登幽州台歌》;
作者唐·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陈子昂创作的一首诗,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语言苍劲奔放,富有感染力,成为历来传诵的名篇,这首诗的大概意思是说,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一想到天地无穷无尽,我倍感凄凉,独自落泪;
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有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的这个时代,这首诗是以慷慨悲凉的调子,表现了诗人失意的境遇和寂寞苦闷的情怀,这种悲哀常常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获得广泛的共鸣,这首诗在艺术表现上也很出色;
前两句,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绵长,第三句念天地之悠悠,登楼眺望,写出空间辽阔,在广阔无垠的背景中,第四句,独怆然而涕下,描绘了诗人孤单寂寞、悲哀苦闷的情绪;
整首诗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凭今吊古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表达了诗人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具有深刻的典型社会意义;
好的,以上就是本期关于《登幽州台歌》的全部内容,我们下期再见。
1关于唐诗和唐朝诗人
①初唐诗歌。
初唐诗歌仍处于陈隋时期余光返照中。太宗李世民及周围的文人诗作浮艳柔丽。
上官体绮错婉媚。只有魏徵、王绩、王梵志等少数人能自拔于流俗。
直到初唐四杰,诗歌的内容和形式才有所开拓。但他们仍未摆脱六朝后期“采丽竞繁”的影响。
真正廓清梁陈诗风影响的,是武后时期的陈子昂。他提倡“汉魏风骨”,以复古为革新,抵制浮靡诗风。
与他略同时而不同流派的,有沈佺期、宋之问和文章四友(李峤、崔融、苏味道、杜审言),他们的作品多是奉和应制、点缀升平,但他们其他题材诗中,也有一些佳作。尤其是杜审言的诗。
但他们的主要贡献在律体完成方面。沈、宋、杜三人被后世称为五、七言律诗定型的奠基人。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 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人们引用。这首诗写得乐观开朗,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种哀伤和悱恻。
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它的情调和唐朝前期经济文化走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初唐,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占据着诗坛的统治地位。
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诗歌创作开创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杜甫说那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
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辞藻和典故,只是用质朴的语言,抒写壮阔的胸襟。但在质朴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含着对友人的体贴,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
诗人本来是要劝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感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衬托惜别的心情,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种离开亲友远出求仕的心情。
接下去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朋友在精神上和感情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成为全篇的警策。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悲伤。
这样写来多么委婉!杜少府一定会感到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感情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②盛唐诗歌。
盛唐诗人在陈子昂和沈、宋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正确的方向和完美的形式结合起来。玄宗开元、天宝间,诗歌全面繁荣,名家大量出现。
他们的作品精丽华美、雄健清新、兴象超妙、韵律和谐,表现了时代共同的艺术特色。边塞诗和田园山水诗在盛唐诗中比重很大。
边塞诗派以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为代表,其作品气氛浓郁、情调悲壮,多用七言歌行或七绝。田园山水诗人以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最知名,他们的诗多反映闲适、退隐的思想情绪,色彩清淡,意境深幽,多用五言律绝和五言古体。
这派诗人在发掘自然美方面比六朝人前进了一大步。其中以王维成就最高。
李白、杜甫是盛唐诗歌最高成就的标志。李白的名作,以安史之乱前为多。
内容、题材丰富,气势雄放,想象丰富,风格飘逸,多侧面、多层次地反映唐朝时期的社会生活和时代心理。杜甫的诗则是动乱时代的诗史,忠实地记录了国家的变乱和人民的苦难;博大精深,沉郁顿挫;开新乐府运动先声。
在诗歌语言、格律、技巧等方面,他善于转益多师,广泛地吸取前人和并世作者的经验,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为后世诗歌发展开辟了众多途径。另外,元结、沈千运、孟云卿等人也是此期较有特色的诗人。
登高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律 类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高》是杜甫诗集中一首很有名的七言律诗,写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的秋天,是诗人流寓夔州时为深秋登高有感而作。这是一首“拔山扛鼎”式的悲歌,曾被人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胡应麟《诗薮-内编》)。
全诗写登高所览之景,雄浑苍莽;在阔大雄健的气象之中,渗透着一股勃郁之气。通篇语言凝炼,声调铿锵,气韵流转,对仗工整。
抒写诗人内心郁结不舒的爱国情感和羁旅愁思,悲愤而不过分,凄苦而不消沉,在艺术上是很见功力的。诗由写景开头,十四个字勾勒出一幅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
时当深秋,晴空如海,登高仰视,愈觉其迢迢无极,所以说“高”;夔州一带,山高林密,每至晴初霜旦,常有高猿长啸,空谷传响,哀转不绝,所以说“哀”;深秋九月,潭寒涧肃,沙洲小渚,孤零冷落,所以说“清”;风霜高洁,水落石出,所以说“白”。因为台高,故愈觉其风大,所以说“急”;风大则水鸟低飞盘旋,所以说“回”。
用字遣词都极其贴切。“天高”“沙白”“猿啸”“鸟飞”,这些又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
2关于唐朝大诗人卢仝详细资料和他的诗句卢仝tóng〈形〉(约795-835) 唐代诗人,汉族,范阳(治今河北诼县)人 。
“初唐四杰”之一卢照邻的嫡系子孙。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生于河南济源市武山镇(今思礼村),早年隐少室山,自号玉川子。
他刻苦读书,博览经史,工诗精文,不愿仕进。后迁居洛阳。
家境贫困,仅破屋数间。但他刻苦读书,家中图书满架。
仝性格狷介,颇类孟郊;但其狷介之性中更有一种雄豪之气,又近似韩愈。是韩孟诗派重要人物之一。
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琲瓃,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 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巅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有所思 当时我醉美人家,美人颜色娇如花。
今日美人弃我去,青楼珠箔天之涯。 天涯娟娟姮娥月,三五二八盈又缺。
翠眉蝉鬓生别离,一望不见心断绝。 心断绝,几千里,梦中醉卧巫山云, 觉来泪滴湘江水。
湘江两岸花木深,美人不见愁人心。 含愁更见绿绮琴,调高弦绝无知音。
美人兮美人!不知为暮雨兮为朝云。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月蚀诗 东海出明月,清明照毫发。朱弦初罢弹,金兔正奇绝。
三五与二八,此时光满时。颇奈虾蟆儿,吞我芳桂枝。
我爱明镜洁,尔乃痕翳之。尔且无六翮,焉得升天涯。
方寸有白刃,无由扬清辉。如何万里光,遭尔小物欺。
却吐天汉中,良久素魄微。日月尚如此,人情良可知。
悲新年 新年何事最堪悲,病客遥听百舌儿。 太岁只游桃李径,春风肯管岁寒枝。
常州孟谏议座上闻韩员外职方贬国子…… 忽见除书到,韩君又学官。死生纵有命,人事始知难。
烈火先烧玉,庭芜不养兰。山夫与刺史,相对两漓岏。
干禄无便佞,宜知黜此身。员郎犹小小,国学大频频。
孤宦心肝直,天王苦死嗔。朝廷无谏议,谁是雪韩人。
何事遭朝贬,知何被不容。不如思所自,只欲涕无从。
爵服何曾好,荷衣已惯缝。朝官莫相识,归去老岩松。
力小垂垂上,天高又不登。致身唯一己,获罪则颜朋。
禄位埋坑阱,康庄垒剑棱。公卿共惜取,莫遣玉山崩。
谁怜野田子,海内一韩侯。左道官虽乐,刚肠得健无。
功名生地狱,礼教死天囚。莫言耕种好,须避蒺藜秋。
酬愿公雪中见寄 积雪三十日,车马路不通。贫病交亲绝,想忆唯愿公。
春鸠报春归,苦寒生暗风。檐乳堕悬玉,日脚浮轻红。
梅柳意却活,园圃冰始融。更候四体好,方可到寺中。
出山作 出山忘掩山门路,钓竿插在枯桑树。当时只有鸟窥窬, 更亦无人得知处。
家僮若失钓鱼竿,定是猿猴把将去。 除夜 衰残归未遂,寂寞此宵情。
旧国馀千里,新年隔数更。 寒犹近北峭,风渐向东生。
惟见长安陌,晨钟度火城。 殷勤惜此夜,此夜在逡巡。
烛尽年还别,鸡鸣老更新。 傩声方去病,酒色已迎春。
明日持杯处,谁为最后人。 村醉 昨夜村饮归,健倒三四五。
摩挲青莓苔,莫嗔惊著汝。 冬行三首 虫豸腊月皆在蛰,吾独何乃劳其形。
小大无由知天命, 但怪守道不得宁。老母妻子一挥手,涕下便作千里行。
自顾不及遭霜叶,旦夕保得同飘零。达生何足云, 偶然苦乐经其身。
古来尧孔与桀跖,善恶何补如今人。 长年爱伊洛,决计卜长久。
赊买里仁宅,水竹且小有。 卖宅将还资,旧业苦不厚。
债家征利心,饿虎血染口。 腊风刀刻肌,遂向东南走。
贤哉韩员外,劝我莫强取。 凭风谢长者,敢不愧心苟。
赁载得估舟,估杂非吾偶。 壮色排榻席,别座夸羊酒。
落日无精光,哑暝被掣肘。 漕石生齿牙,洗滩乱相掫。
奔澌嚼篙杖,夹岸雪龙吼。 可怜圣明朝,还为丧家狗。
通运隔南溟,债利拄北斗。 扬州屋舍贱,还债堪了不。
此宅贮书籍,地湿忧蠹朽。 贾僎旧相识,十年与营守。
贫交多变态,僎得君子不。 利命子罕言,我诚孔门丑。
且贵终焉图,死免惭狐首。 何当归帝乡,白云永相友。
不敢唾汴水,汴水入东海。污泥龙王宫,恐获不敬罪。
不敢蹋汴堤,汴堤连秦宫。蹋尽天子土,馈餫无由通。
此言虽太阔,且是臣心肠。野风结阴兵,千里鸣刀枪。
海月护羁魄,到晓点孤光。上不事天子,下不识侯王。
夜半睡独觉,爽气盈心堂。颜子甚年少,孔圣同行藏。
我年过颜子,敢道不自强。船人虽奴兵,亦有意智长。
问我何所得,乐色填清扬。我报果有为,孔经在衣裳。
萧宅二三子赠答诗二十首 内容: 粉末为四体,春风为生涯。愿得纷飞去,与君为眼花。
我生天地间,颇是往还数。已效炊爨劳,我亦不愿住。
君有造化力,在君一降顾。我愿拔黄泉,轻举随君去。
君是轻薄子,莫窥君子肠。且须看雀儿,雀儿衔尔将。
遍索天地间,彼此最痴癖。主人幸未来,与。
3杜甫诗歌中提到唐朝诗人的诗句有哪些杜甫诗歌中写李白的是最多的,此不赘述,举几个其他的:
1、忆与高李辈,论交入酒垆。(高李分别是指高适、李白)
2、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李生是指李白)
3、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李龟年)
4、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韦左丞指韦济)
5、海内此亭古,济南名士多。(《陪李北海宴历下亭》,李北海是指李邕)
6、新亭结构罢,隐见清湖阴。(《同李太守登历下古城》,李邕)
4诗词在线解释出自李商隐的《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
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
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
只是当时已惘然。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直译为:悲欢离合之情,岂待今日来追忆,只是当年却漫不经心,早已惘然。
尾联自问自答,点出此诗系追忆往昔,痛定思痛。所谓“此情”者,指的正是颔、颈两联中所写的“晓梦”之痴迷、“春心” 之深挚、“珠泪”之哀伤与“玉烟”之迷惘,种种情事岂待成追忆时才感哀痛,华年流过之时,便已体味到了其中的苦涩悲哀。在暖玉生烟的缥缈里,诗人回望华年往事,追忆往日情缘,空留当年的怅惘,令他再一次不胜嗟叹:回头问残照,残照更空虚。
此诗约作于作者晚年,当是他回忆往事,对一生坎坷而发的感慨,尽管描写委婉,旨意朦胧,但显然有其寄托。李商隐在诗中隐去了平生所历具体之事,以缘情造物的写法,含蓄委婉地从多个不同角度抒写了自己坎坷的际遇和哀怨感伤之情,痛惜华年流逝、抱负成空。
5唐朝的诗人有哪些1)李白:把浪漫主义诗歌推向最高峰,诗仙。
(2)杜甫:把现实主义诗歌推向最高峰,诗圣。 (3)白居易:现实主义大诗人,深入浅出,看以寻常最奇倔,成如容易却艰辛。
(4)王维:诗佛。以画入诗。
达到了另一种不可企及的高度。 (5)张若虚:一首《春江花月夜》笑傲一生,“以孤篇压倒全唐”。
(6)韦应物(737-791?),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天宝末年曾在宫廷担任过玄宗的侍卫官,早年为人任侠,狂放不羁,后来发奋读书考中进士。因做过苏州刺史。
世称“韦苏州”。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
(7)高适(702-765),字达夫,德州莜(今河北景县)人,少潦倒落拓,四十岁后举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县尉,不久即辞去,后来在河西节度使歌舒翰幕中掌书记,接触了大漠神奇风光和戍边士卒的艰苦生活。其诗直抒胸臆,不尚雕饰,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写边塞生活,与岑参齐名,也称“高岑”。
(8)岑参(715-770),南阳人,一说湖北江陵人,少时隐居河南嵩阳。天宝三年进士,初为小官,后做过嘉州刺史等官,世称“岑嘉州”。
诗以写边塞生活著称,与高适齐名,合称“高岑”。 (9)李贺(790-816)唐诗人。
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西)人。唐皇室远支,家世早已没落,仕途偃蹇,仅曾官奉礼郎 。
因避家讳,被迫不得应进士科考试,韩愈曾为之作《讳辩》。和沈亚之友善。
其诗长于乐府,多表现政治上不得意的悲愤,对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的现实,也有所揭露、讽刺。又因其多病早衰,生活困顿,诗中于世事沧桑、生死荣枯,感触尤多。
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像,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新奇瑰丽的诗境,在诗史上独树一帜,严羽《沧浪诗话》称为"李长吉体"。但也有房间雕琢之病。
有《昌谷集》。 /stn=baidu&ct=0&ie=gb2312&bs=%C0%EE%BA%D8%BC%F2%BD%E9&sr=&z=&cl=3&f=8&wd=%C0%EE%BA%D8 (10)顾况(约725-约814),字逋翁。
苏州海盐(今属浙江)人。肃宗至德二年进士。
曾官著作郎,因讽刺权贵,被贬为饶州司户。后携家隐居润州延陵茅山,自号华阳真逸。
善画山水,诗平易流畅,比较注意反映当时的社会矛盾,严羽称其有盛唐风骨。
6请问各位唐朝诗人韩愈写的“朗朗如玉山上行”的诗句作何解释 啊朗朗如玉山上行 黄苗子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杜甫《赠卫八处士》 蒋维崧(峻斋)先生的书法集将出版,要我写几句话,一时百感交集,却不知从何说起。 人老了,惟一的好处便是多增长些见识,但同时也增加不少人世沧桑的沉重之感。
半个世纪前,“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我和蒋峻斋先生初见于巴渝。那时的山城重庆,虽则在日寇侵凌、风雨如晦、民生多艰的日子里,但炎黄文化的精粹,一时麕集于此。
峻斋和我,那时常得亲炙的,是沈尹默(秋明)、乔曾劬(大壮)、曾克专(履川)、潘伯鹰(凫公)、曾绍杰诸先生。这些一代英华,年龄都比我们大,蒋先生又是乔壮翁、沈尹翁的入室弟子。
履川和伯鹰先生,都是赫赫有名的书家,曾绍杰先生治印,也是名重艺林的。我初识峻斋,履川、伯鹰便交口称誉,说峻斋人品、学问、风度,都如六朝人所谓“朗朗如玉山上行”的。
当时我十分羡慕峻斋得师得友,又有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我虽比他差长一两岁,却是跅弛无成,“食粟而已”;但这人生缘会,羡慕是没有用的。 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我有缘和履川、峻斋短期共事。
那时节国是蜩螗,哀鸿遍野,我和履川朝夕相对,履川常以斗室独处、忧感摧心的乔壮翁为忧。有一次,壮翁小病,我们去探问能给他老人家做点什么。
他苦笑地说:每个朋友能送一瓶酒就好。我们都说这事好办,回去便大家醵酒送去。
谁知不到几日,便惊闻壮翁在一个雨夜自沉于苏州一小桥下的噩耗,老人遗下的,除了逆旅中一堆空酒瓶以外,还有给峻斋的一首遗诗。 不久,盼到一个“明朗的天”,我和峻斋又是“参与商”了。
等到几年后北京再度“相见”,大家谈起在香港的曾履川,在上海的沈尹翁、潘伯鹰,在台湾的曾绍杰诸先生,真有“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之慨。 以后,峻斋去了山东,最初还有些书札往来,其后形迹渐疏了。
这次的“参商”少说也有二三十年。其中可能还有一两次例如全国书法家协会开会之类的相见,可是这些短暂拘谨的“相见”,一想到前人词句“见了还休,争如不见”,便不觉失笑。
有时朋友自济南来,也带来有关峻斋的一些讯息,讯息有喜有悲,也不全都确实。但那时我自己的心态是:以己度人,悲、喜都只不过是个人私事;朋友往来,无非是“小资产阶级的所谓感情的温暖”……知识分子要改造自己,“时时拂拭”都来不及,何苦再去“惹尘埃”呢?一番“自讼”之后,爽然若失,遽然若醒;“人之相知,贵相知心”,不通音问也罢。
于是就像宋儒投豆子一样,安心地给自己投下一颗白子。(听前辈说:宋儒正心修身的方法,是平日备好一个空盂和黑白两种豆子,每当心中起一善念,便向盂中投一颗白豆子;心中起一恶念,便投一颗黑豆子。
我曾经想,思想斗争,检查自己,是否也可以运用此法呢?) 言归正传吧,这“参商”了几十年,蒋峻斋先生对我国文化事业的贡献,则是可喜可敬的。他首先是一位功力湛深的语言文字学家,又是一位饮誉艺林的书法、篆刻家。
在纪念邓尔雅师的一篇拙文中,我曾有一点过迟的觉悟:“书法、篆刻,原是一门艺术,我原以为只要从书法的用笔、结构、布局等笔墨方面用功,或顶多读几本《临池管见》、《艺舟双楫》等,便可以跻身于书法家之林。但我体会到尔雅先生的成就如此卓越出群,原来在笔法(书艺)、刀法(篆刻)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学问根基——小学、训诂等文字学修养。”
蒋峻斋先生的书法、篆刻成就,也正是深深根植于文字学的功底之中,和尔雅先生同一宗辙。正因为如此,他们不仅懂得“书法”,并且精通“书道”;不仅了解方块汉字的外形之美,而且深入了解到每一个字的来历、成长、变化,即构成书法美的根源。
我想作为一个书法家的一生修养,这应是正路。我虽然从小受教于邓尔雅先生,但平生疏懒散漫,没在严格遵从师训,所以白首无成,徒嗟追悔之晚。
我国早期文字,开始于“象”:“象形,象事,象意,象声”,然后是“转注、假借”,(《汉书·艺文志》对“六书”的解释)是以形象思维为基本的。因此,汉字这种书写符号,生来就具有“造型美”的基因。
我国古代有“书画同源”的说法,“同源”之一即“书”和“画”都始源于“象”。大篆(甲骨、金文)系统的书法是书法的根芽,它一开始就包涵着“美”。
其后随着时代演变,不同的书体(隶、行、真、草)也就演变出不同的美的形式。蒋先生从治印开始,引起对古文字的兴趣,从《说文》小篆上追商、周金文以及秦、汉金石文字。
他长期从事金文的研究,“吃透”了金文的造型、结构、笔触的美,以及因地、因时的变化发展所产生的美的特点,因此,他能胸有成竹地以毛笔宣纸这些工具,来发挥金文的艺术书风。他根源于金石文字,但却不是依样的、一成不变的、把彝鼎铭刻“指葫芦画瓢”那种“复制”,而是植根于长时间对古文字学研究的心得,对金文美的因素的探索,经过作者心灵的锤炼,变成了他自己的书法艺术。
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有多幅临王羲之《兰亭序》(或称《临河序》),可不但形迹不似,连内容也不一致,八大“临”《兰亭》,只是根据他自己探索所。
7唐朝的著名诗人有哪些大李杜:李白 杜甫;知
诗圣----杜甫; 诗仙----李白; 诗鬼----李贺;
四明狂客-----贺知章; 七绝圣手----王昌龄;
苦吟诗人----贾岛; 诗豪----刘禹锡;
初唐: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道,骆宾王,卢照邻
陈子昂成为初唐成就最专大的诗人
盛唐:
田园诗派代表:王维,孟浩然
边塞诗派代表:岑参,高适
中唐:
以刘长卿,韦应物成就最高
韩孟诗派:韩愈,孟郊
元白诗派:元稹,白居易[发动了“新乐府”运属动]
以山水诗为代表的柳宗元
晚唐:
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李商隐成为唐朝最后一位伟大的诗人]
咏怀古迹五首之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越女词其一
---李白
长干吴儿女,眉目艳新月。
屐上足如霜,不著鸦头袜。
越女词其五
---李白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似雪。
新妆荡新波,光景两奇绝。
酬朱庆余
---张籍
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是人间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邻女
---白居易
娉婷十五胜天仙,白日嫦娥旱地莲。
何处闲教鹦鹉语,碧纱窗下绣床前。
咏美人在天津桥
---骆宾王
美女出东邻,容与上天津。
整衣香满路,移步袜生尘。
水下看妆影,眉头画月新。
寄言曹子建,个是洛川神。
减一分太短,增一分太长。不朱面若花,不粉肌如霜。色为天下艳,心乃女中郎。---白居易
下面这些事很详细的介绍,希望你能认真看完,相信对你会有很大帮助的。了解一个人的诗词,不仅仅要知道诗词本身,还要了解相应的文化背景等才行。你所要求的作品在李杜比较论.李杜创作论这一章节里面,但是签名的背景解析人文环境等希望你也能好好体会一下哦……
o(∩_∩)o
李白与杜甫不但是中国诗歌史上两位星悬日月、高山仰止的伟大诗人,还是最为后世学者所关注的两大学术课题。一千二百余年的探研吟咏总括发微,现在已经形成了“李学”和“杜学”两个体大思深研究群体极为庞大的学科。李白杜甫两人又常常被后人放在一起研究讨论,这便是所谓的“李杜学”。
李杜学有三大特点:1)历史悠久。自二公未殁,对两人的訾议与褒贬便出现了,在中唐,对李杜的研究讨论便兴盛起来,千二百年来绵延不绝。两人的诗作也是流传很早,大约在李杜尚未去世,他们的作品就已经被人广泛收藏品评了。历朝历代,两人的作品被后人抄纂刊刻不绝。2)名家辈出。对李杜的研究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很有深度,各个时期都有大家对李杜的作品发表评论或是编选成集,可以说唐代以降,数得上的大文豪文论家几乎都对李杜有着一定的兴趣,如元白、小李杜、韩柳、欧王苏黄、陆游、严羽、朱熹、元好问、杨维桢、前后七子、三袁、李贽、顾炎武、王夫之、黄宗羲、沈德潜、翁方纲、赵翼、王士祯、袁枚、金圣叹……近代和当代李杜研究的队伍中也颇有一些学术泰斗。总之,李杜学虽然讨论很久,但是一直是名家济济,高论迭出。3)角度极广。李杜学的研究不仅限于狭义文学领域,对两人的研究常常涉及史学、哲学、美学众多领域,对李杜的研究不但包括对两人诗作的赏析,还有对两人生平事迹的考证,对两人思想乃至整个民族文化的辨析,而对两人诗作的赏析更是角度非常之多,学者们从众多角度切入李杜诗歌的研究,创造了丰硕而庞大的成果。
李杜比较论.李杜创作论
李杜的文学主张
李杜之间虽然颇有默契,但是他们的诗论主张却不完全相同。
最能代表李白诗论美学主张的词语应该是“清真”(《古风.其一》)。这种“清真”,应该是一种自然朴素而又炉火纯青的美。王安石评价道:“诗人各有所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此李白所得也。”(《渔隐丛话》)(我上次课提到王昌龄的诗歌美,也属于这种炉火纯青的清真之美。)与之相对,李白反对字雕句琢的模仿,认为那样便丧失了诗歌的“天真之气”:“丑女来效颦,还家惊四邻。寿陵失本步,笑杀邯郸人。一曲斐然子,雕虫丧天真。棘刺造沐猴,三年费精神。”(《古风.其三十四》)
因此,李白的诗作多为感情真挚随口道来之作,读李白的作品,最大的感受就是李白的古诗喷薄而出,一泄不回;李白的近体诗清新朴素,了无杂质。这些都是对他“清真”的美学追求的体现。“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蜀道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尉遥有此寄》)例子众多,不胜枚举。
李白诗歌的清新之美并不是斟酌雕刻得来的,他的诗作往往一挥而就,然而,这种功夫却不是寻常人能学得来的。王安石评价道:“看似容易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李白的诗歌创作有着丰厚的学习积累,再由才气纵横的诗人于转瞬间构思酝酿。这种状态,真如陆机在《文赋》中所讲的:“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於是沈辞怫悦,若游鱼衔钩,而出重渊之深;浮藻联翩,若翰鸟缨缴,而坠曾云之峻。”
与李白相同,杜甫也讲积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的诗歌美学可以用“传神”来概括。这个“神”,很多文论家思想家都给予很高的评价。《庄子》讲“神遇”,刘勰讲“神思”,而杜甫则明确把“神”的概念用到了诗歌创作上。杜甫的“神”当是指诗歌所蕴含的深厚的精神风韵:“将军善画盖有神”(《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书贵瘦硬方通神”(《李潮八分小篆歌》)。罗宗强也在《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中为这个“神”定义道:“惊警而不流于刻板,在惊警中流露神韵”。
杜甫讲传神,同时也讲究写实,他最推崇“形神兼备”的境界。为了实现这种传神之美,杜甫一方面强调锤炼,炼字,炼句,苦思,苦学。“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孰知二谢将能事,颇学阴何苦用心。”(《解闷十二首》)黄庭坚则赞杜诗:“五一字无来处”。另一方面,从自然和生活中提炼真实而自然的素材,在作者辛勤的钻研锤炼之下,方能写出传神之作。
此外,杜甫讲传神,也讲写实;讲苦学与功力,也不反对一蹴而就的天赋;既赞成感情的自然抒发,又提倡比兴规讽;既赞美自然清新的美,也追求悲壮的美(罗宗强语)。可见,杜甫的诗论既反映了盛唐人追求壮美和风骨的倾向,又表现出了中唐人关心时弊提倡美刺比兴的要求。罗宗强的《文学思想史》就认为杜甫总结盛唐,开启中唐,而李泽厚在他的《美的历程》中则认为杜甫的“盛唐”不同于李白的“盛唐”,李白和张旭的盛唐冲决了旧的范式而形成了一种“内容溢出”式的不受拘束的艺术范式,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盛唐则是对新的美学范式的规定和确立。引用苏东坡的话,李泽厚认为杜甫是“集大成”者。
还有的学者从更高的角度比较李杜的诗论主张,把李白等人概括为“风骨体制”,杜甫等人就是“比兴体制”(蒋长栋《试伦李杜的“比兴体制”》),指出李白等人的主张意味着诗人个体意识的觉醒,杜甫等人的主张意味着诗人“群体人格意识”的觉醒,杜甫等人的主张拉开了唐诗第二次革新运动的序幕,似乎有点太绝对化了。还有很多学者详细地剖析了李杜的艺术主张,所列条目非常细致繁复,比如康伊的杜甫诗学“真兴神律法”说等等,本文就不再引述了。
总的说来,李杜二人的文学主张既有共同推举的地方,又有不尽相同之处,这使得两人的诗作既有共同的魅力,又各呈风采。
李杜二人众体兼工,古近体诗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就。因篇幅所限,本文特通过李杜七言古体诗和近体诗的艺术比较来具体分析两人的表现方式之异同:
李杜七言古诗之比较:
“古体诗”这一称呼在唐代才出现,以别于“近体诗”。古体诗大约沿自汉魏乐府,诗体比较自由,篇幅不限,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和杂言体等等,一般五言七言写的比较多。一般来说杂言古诗多以七言为主,所以也可以算入七言古诗。
李白和杜甫的七言古诗(包括七言、杂言乐府歌行)是唐诗七古创作的最高成就。明人胡应璘曾对唐代的七言歌行有一个总评:“唐七言歌行,垂拱四子,词极藻艳,然未脱梁陈也。张、李、沈、宋,稍汰浮华,渐趋平实,唐体肇矣,然而未畅也。高、岑、王、李,音节鲜明,情致委折,浓纤修短,得衷合度,畅乎,然而未大也。太白、少陵,大而化矣,能事毕矣。降而钱、刘,神情未远,气骨顿衰。元相、白傅,起而振之,敷演有馀,步骤不足。昌黎而下,门户竞开;卢仝之拙朴,马异之庸猥,李贺之幽奇,刘叉之狂谲,虽浅深高下,材局悬殊,要皆曲径旁蹊,无取大雅。张籍、王建,稍为真澹,体益卑卑。庭筠之流,更事绮绘,渐入诗馀,古意尽矣。”(《诗薮》)这段话说得比较简略,对个别诗人的概括有简单化的趋向,但还是比较客观地把李杜七古在唐代的地位标举了出来。
从数量上看,李白现存的九百多首诗歌中,七古有一百三十多首,杜甫现存的一千四百多首诗歌中,七古有一百四十多首,在盛唐诗人中,他们也是作七言乐府歌行最多的诗人。七古在他们的创作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可见,以两人的七古作比,还是很有代表性的。
关于七古的创作,元人范梈曾总结道:七言古诗,要铺叙,要开合,要风度,要迢递、险怪、雄峻、铿锵,忌庸俗软腐,须是波澜开合,如江海之波,一波未平,一波复起。又如兵家之阵,方以为正,又复为奇,方以为奇,忽复是正,奇正出入,变化不可纪极。备此法者,唯李杜也。开合灿然,音韵铿然,法度森然,学问充然,议论超然。古人说诗常常比较主观化,但也多为真知灼见。范椁的这段话正点出了李杜七古的一个共同特点:章法多变,舒卷自如。
谈及李杜七古章法多变的诗论家很多。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曾评价道:“太白七言古,想落天外,局变自生。大江无风,波浪自涌。白云从空,随风变灭。此殆天授,非人可及。”又云:“少陵七言古,如建章之宫,千门万户;如巨鹿之战,诸侯皆从壁上观,膝行而前,不敢仰视。如大海之水,长风鼓浪,扬泥沙而舞怪物,灵蠢毕集,别于盛唐诸家,独称大宗。太白以高胜,少陵以大胜。执金吾而抗颜行,后人那能鼎足!”
我们以李白的《蜀道难》为例。
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颠。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笔气纵横,不受拘束,一气贯注而又翻腾多变,无怪乎后人以此诗誉李白为仙才了。《唐诗鉴赏辞典》记:唐以前的《蜀道难》本是非常单薄简短的。而李白不但在句式上杂用三五七言各体式,且以散句入诗,整首诗长短错落,参差不齐,极为奔放纵恣。而诗歌的用韵也不受拘束,随时转韵,极尽变化之能事。这种变化莫测的笔法,纵横腾挪的章法,在李白七古中俯拾皆是。读他的诸篇乐府,常常能感到篇章的转折多变而又神气顺畅。这是天才的创造,非常人能及也。
而杜甫则更以章法多变而又不失法度见长。他的《饮中八仙歌》一诗,其结构之奇特,章法之奇纵,历得学人之好评。清人王嗣奭云:“此系创格,前古无所因,后人不能学。描写八公,各极生平醉趣,而都带仙气。或两句,或三句、四句,如云在晴空,卷舒自如,亦诗中之仙也。”(引自《杜诗详注》)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麹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世贤。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此外,两人的七古多方师法,汉魏乐府和楚辞汉赋都曾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营养。“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梦游天姥吟留别》)“风尘澒洞兮豺虎咬人,忽失双杖兮吾将曷从”(《桃竹杖引》)有离骚之气,而《战城南》、《行路难》和《兵车行》等诗篇则源自汉魏六朝乐府。而初唐乐府则给予了两位诗人最为直接的影响,如《白头吟》、《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和《洗兵马》等等。这种多方汲取营养的创作思路,是否能够解释两人章法多变句式长短自由的形成原因呢?正如胡应璘所说的:“凡诗诸体,皆有绳墨,惟歌行出自离骚、乐府,故极散漫纵横。”(《诗薮》)
还有两点需要补充的是,两人的诗中极见才学,从两人信口拈来的典故古法就可明晰。黄庭坚说杜诗“无一字无来处”,实际上李白诗歌又何尝不是“多有来处”?看王琦等人为李诗所作的注解,这种感觉最为明显。不过,两人都未必拘泥典故和篇名原意,常有新变新用。这似乎可以为上论的襄助。
而薛天纬在他的论文中,则指出李白的古题乐府和杜甫的新题乐府都有着“歌行化”的倾向,两位诗人都强化了乐府的抒情功能,将乐府改造成了一篇篇感情强烈的抒情诗篇。
李杜七古的区别也是明显的。读李白的古诗,一个很鲜明的感觉是李白好用宏阔的意向,比如出现极其频繁的“万里”“长风”。杜甫诗中也多有“万里”字样,但多在“万里露寒殿,开冰清玉壶”“佳客适万里,沈思情延伫”等句中,感情深沉而没有“长风万里送秋雁”“愁为万里别,复此一衔觞”等句的豪气。这种特征,往往是发自胸臆,了无牵疾而骨气豪壮。与之相对,杜甫七言歌行则多以精心布局谋篇取胜,他的古诗,章法精严,剪裁精当,情感深沉高蹈,另有一股矫健苍劲之色。比如杜甫的《洗兵马》(《杜诗详注》作《洗兵行》),“一篇四转韵,一韵十二句,句似排律,自成一体,而笔力矫健,词气老苍,喜跃之象,浮动笔墨间。”(王嗣奭《杜臆》)
实际上,李杜二人的乐府歌行都是有所寄托的。萧士赟(音氲)认为李白乐府都是实指,这话有点过,但是李白的古诗讽喻多是毋庸置疑的,杜甫则更是如此。然而,两人在表现上却一个“以气为宗”,一个“以意为主”,就象胡震亨所说的:“五言古选体及七言歌行,太白以气为主,以自然为宗,以俊逸高畅为贵;子美以意为主,以独造为宗,以奇拔沉雄为贵。”(《唐音癸签》)这个气,葛景春认为是“灵感的冲动”,而这种灵感的源泉则是丰博的学识和绝冠的才气。而杜甫则徇法而动,属意为之,那便是“以意为主”了。
与之相适应,李白的七古从大处写意,意象多为俯瞰遥望所得,略貌取神,气度恢弘“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赠裴十四》)“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庐山谣》)而杜甫则从细处入手,以小见大。“天津流水波赤血,白骨相撑如乱麻。”“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杜甫着重对眼前景象的刻画,以深沉凝重的情感出之,与李白相比,别有气质。
在歌行的创作上,李白的七言乐府很多都是乐府旧题,他甚至把乐府旧题全都拟了一遍(葛景春语)。胡震亨说:“太白于乐府最深,古题无一弗拟。或用其本义,或翻案另出新义,合而若离,离而实合,曲尽拟古之妙。”(《唐音癸签》)不过,李白用乐府旧题写的是新的内容,援引古事也是为了讽喻当今。而且,李白很多乐府诗意迷离,后人很难摸清。《李白集校注》多篇乐府后都附有詹锳长笺,历数《蜀道难》《梁甫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之解,可见一斑。而杜甫则多写“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紧密联系现实而随意立题立意,开了一代新风。《试伦李杜的“比兴体制”》认为中唐元白的感事和韩孟的写意都滥觞于杜甫,正是他所创“比兴体制”的体现。
另外,两人七古都讲究章法舒卷自如,但李白却比杜甫更少拘束。比之杜甫的森严,李白古诗更为自由。比如杜甫的《洗兵马》,后人多认为它与排律有很大关系,其诗二十四韵居然有十七对律句。这首诗对仗工严,音节谐律而又苍劲老迈,说明杜甫有以律入古的倾向;而李白古诗中散文句很多,“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宣州谢月兆楼饯别校书叔云》)“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战城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非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蜀道难》)等等等等。杜甫古诗中也有散句,但远没有李白用的典型而精彩。有学者认为李白是“以文入古”,有一定道理。萧涤非的《杜甫研究》一书还分析了杜甫古诗的用韵,指出杜甫古诗中“三平调”和“平仄换韵”的特点,可为参考。
李杜比较论.李杜总论
李杜风格之比较:
风格,是作家的思想感情、性格、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艺术素养等等在作品中的反映。至于李杜风格,袁行霈在《中国诗歌艺术研究》中,引用严羽的话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这似乎已成定论,李白的风格蔽之为飘逸,杜甫则为沉郁。
实际上,李白和杜甫两人都曾经为自己的风格做出了总结。李白在《上安州裴长史书》中说:“前此郡督马公,朝野豪彦,一见尽礼,许为奇才。因谓长史车京之曰:‘诸人之文,犹山无烟霞,春无草树。李白之文,清雄奔放,名章俊语,络绎间起,光明洞彻,句句动人。’”而杜甫则在《进雕赋表》中说:“臣之述作,虽不足以鼓吹六经,先鸣数子,至于沉郁顿挫,随时敏捷,而扬雄、枚皋之流.庶可跂及也。”可见,“清雄奔放”(飘逸奔放)和“沉郁顿挫”确乎可以代表二人的风格。不过,对于这两个概念的解释,学术界历来各抒己见,没有完全形成共识。
在综合比较了诸家意见之后,我对二人的艺术风格做出了如下分析。先说李白的“清雄飘逸”:
首先是情感上的壮大高扬。李白是个豪迈自信的人,这与他所处的盛唐时期所给人的激昂高蹈的心理趋向有关系,也与李白个人的豪放性格有关系。需要说明的是,在中国历史上,能给人这种高度自信豪迈的心态的时期大约只有汉初和初盛唐。魏晋南北朝时期自不待言,宋元明清时期的士人则多偏理性化,而理论的桎梏又比较明显,所以唐以后难有唐诗汉赋的磅礴气势。“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寄沧海”是在抒发抱负;“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则是他自我的写照。而在他发泄自己的郁闷之情的时候,仍然能够使自己的感情喷放而出,笔下景观都有大气貌,从不萧索渺小。“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然而李白的送别之情或闲逸之情又显得清新俊朗,不缠绵牵眷,这实际上也是高扬自信的情感的体现。
其次便是情感表达上的了无拘束,喷薄纵横。李白的情感很宏大开朗,不局限于方寸之中,在他的感情纵横驰骋的时候,就如曾巩所形容的:“如长河,浩浩奔放,万里一泄。”(《代人祭李白文》)李白情感豪壮宏大,则无物可阻,一经爆发,便有不断向前冲击的力量,一去不回。“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攀天莫登龙,走山莫骑虎。贵贱结交心不移,唯有严陵及光武。周公称大圣,管蔡宁相容。汉谣一斗粟,不与淮南舂。……”(《箜篌谣》)
再次是想象的纵横变幻。李白的想象,纵逸奇特,变幻万端。在他的诗歌里,上天入地,前贤显贵,长风万里,烟波茫渺。《说诗啐语》中评价道:“太白想落天外,局自变生,大江无风,波涛自涌,白云舒卷,随风变灭。”而且,李白的想象极具跳跃性,前后可以了无关联,跨度极大。伴随着丰富的想象的,则是大胆而瑰丽的夸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再次,则是极富个性的意象之摭取。袁行霈有专章论述个性化意象与李杜风格的关系。我个人的感觉是,李白在选取意象的时候,便多带有个人色彩,他的意象多可与他的风格互为表里,如“长风”、“朗月”、“黄河”、“长江”……此外,李白也通过了个性化的语言。赋予了该意象以豪逸阔远的艺术生命。
再有,那便是李白的明丽清朗的语言。李白的语言,真率自然,不加雕琢而脱口成章,果如他自己所说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一种天然混成的语言,是一种自然奔放的语言,这种清丽明朗的美,也是李白“清雄飘逸”风格的一个重要方面。
情雄奔放也好,豪放飘逸也好,其内涵大约如此吧。
下面再说杜甫的“沉郁顿挫”:
“沉郁”,本是指作品中那种深沉蕴藉、凝重悲郁的风格特征。陈廷焯在他的《白雨斋词话》中说:“所谓沉郁者,意在笔先,神余言外,写怨夫思妇之怀,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飘零,皆可于一草一木发之。而发之又必若隐若现,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它要求“若隐若见,欲露不露,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匪独体格之高,亦见性情之厚。”
这种沉郁,其实就是感情的深厚浓郁。这种深沉浓郁的感情又来自杜甫那博大的胸怀和老气纵横的心态。裴斐说:“心胸气度阔大,阔大到一诗一联即能涵盖一生和整个时代”。这种深厚浓郁的情感,来自杜甫所生活的变乱中的时代,来自正在转变的唐代士人的群体心态,也来自他自己在窘迫的生活中、巨变下的社会中所形成的思想认识。
“顿挫”,我个人认为主要体现在杜甫诗作的一些表现技巧上。顿挫用于杜诗风格辨析最初便是出现在对杜诗语言的分析上。顿挫本就带有悲抑苍劲的意味,它是通过沉痛而反复的铺叙吟咏、萧索衰飒的意象的选择以及音节的峭拔滞涩上体现的。这种“顿挫”,随着杜甫“力因年增,意兴盎然,思想和阅历不断老成和深化而越发炉火纯青”(裴斐《杜甫的“老”》)。
棠梨在古诗中不是常见的意象,大多是表凄凉、惆怅之情。
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中,“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写出了清明扫墓时的凄凉悲惨情景。其中棠梨花就是凄凉的意象。范成大的《碧瓦》中,“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也写出了凄凉之感。清明时节,正是棠梨花开的时候。棠梨花为白色,和梨花形似。因此它也有别名为野梨花。白色本就有悲伤之意,它的花期又在清明,自然多用来表悲伤凄凉了。
在薛涛的《棠梨花和李太尉》中,有一首“吴均蕙圃移嘉木,正及东溪春雨时。日晚莺啼何所为,浅深红腻压繁枝。”诗题中的“棠梨花”,学术界还一直存在争议。一种说指的是海棠花;另一种则认为指的是野梨花。按说“深浅红腻”一说,海棠花的可能性更大。棠梨有时也做海棠花一说,唐代韩偓的《见花》中就有血染蜀罗山踯躅,肉红宫锦海棠梨。
棠梨的俗名野梨花,但在古诗词中很少有诗人直接用此名的。明代作者:张以宁在《棠梨幽鸟》中写道:“幽鸟岂知人事恨,依然啼杀野棠花。”棠梨有很多别名,又名鹿梨。宋代诗人冯叔豹有云:仙家鳞桧古,小市鹿梨甘。说的就是棠梨。棠梨还有豆梨、乌梨之称,但诗词里普遍用的还是棠梨。
棠梨结的果实很小,不熟时为褐色。熟了之后为黑色,可食用。秋季是棠梨萧败的季节,叶呈褐红色,颇有落寞之感。于是,棠梨叶也成了诗人们抒发情感的意象。最有名的莫过于王禹偁《村行》中的“棠梨叶落胭脂色”了,将萧败的棠梨叶写出了另一种美。
还有一些不知名的诗,也将棠梨叶写出另一番风情。宋祁在诗《野路见棠梨红叶为斜日所照尤可爱》中写:
叶叶棠梨战野风,满枝哀意为秋红。
无人解赏如丹意,抛在荒城斜照中。
倒是别有一番滋味。唐诗《棠梨墓歌》中,“棠梨花白春似雪,棠梨叶赤秋如血。春来秋去棠梨枝,长夜漫漫几时彻。”将棠梨的季节变化描写了出来,也别有一番风情。
棠梨不仅果实可食用,棠梨花的味道也十分鲜美。在西南一带,有食用棠梨花的风俗,采集棠梨花的花骨朵,用沸水涝过后即可食用。
春有花,夏有蝉,秋有月,冬有雪。
四季之美,美在自然;唐诗之美,美在风情。把唐诗放进四季的时光流转中,感受诗人笔下的春花秋月,品味人生的苦辣酸甜。
《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是作者从蘅塘退士的《唐诗三百首》中精心选择出来的三十二首诗。按照节气、节日精心编排,这些诗围绕着四季的节气和节日,也围绕着唐代的岁月轮回。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这些自然节奏里,有唐人的生活步伐,也藏着诗人的绣口锦心。诗人以自己独特的目光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花雪月,酸甜苦辣。而蒙曼,以精准的解读和通俗的表达,让读者看到了唐诗中的四时之美。
春夏秋冬,四季转换,古人用自己的智慧根据农事和太阳运行情况订立二十四节气。古人的生活也就随着自然的节奏顺时而动,实现天人合一。一千多年前的唐朝,是社会日益活跃人们开始东奔西走的年代。游宦、游学、征战、经商、采桑、采莲,古人因不同的活动走出家门,感受春天的和风,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露水,冬天的雪花。走出家门,丰富了他们的生活,也赋予诗人饱满的情感,吟出多样题材的诗篇。唐诗穿过千年岁月,与我们相遇,流转出别样风韵。
蒙曼以季节的变化和节日为链,把一首首诗穿成一串璀璨夺目的珍珠项链。“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解读唐诗也是如此,不一样的视角就看到不一样的唐诗。作者就以女性特有的细腻,让我们看到了蕴含在唐诗中的四季风情。
春
一年四季,春为始。春花,和风,细雨,啼叫的鸟儿,冒出头的小草,沉睡了一个冬天爬出洞的虫子……一切鼓足了劲似得冒出来,一夜之间,世间万物都有了活力。我们在惊叹、赞叹的同时,美景流逝。而诗人却用手中的笔记录下来,也给了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虽然诗句已流传千年,但依然不朽。
如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
杜审言是杜甫的祖父,是一个狂傲的诗人。这首诗正写于他宦游途中,与家乡完全的不同的风景更加触动诗人敏感细腻的心,思乡的情绪也是一触即发。“江山信美”,外面不仅有美景,也有美好的前程。但“终非吾土”,再美的地方也不是自己的家乡。见春景“沾巾”,这就是诗人。通过蒙曼的解读,我们不仅和诗人一起欣赏到云霞出海的壮观景象,也更加贴近诗人的内心。我们和他们,相遇在美妙的诗篇中。
夏
夏日炎炎,无心睡眠。大太阳下,人们汗流浃背,诗人也没有过多的诗兴。诗作自然不多,为数不多的诗篇中,诗人也在追寻一种由内而外的清凉,自有一份清淡的禅意。读作者的解读夏季的诗,感受那份静。
如孟浩然《夏日南亭怀辛大》: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中宵劳梦想。”
夕阳落山,素月升起。蒙曼认为,随着落日一起西沉的还有夏日的烦躁,而喜悦随着月亮一起升起。由景到情,自然随性。荷风竹露,诗人捕捉到安静的夏夜里的天籁。欲弹奏一曲,却憾没有知音欣赏。真是惆怅!但蒙曼认为,虽然诗人有点小惆怅,但是并不苦闷,可以期待与故人梦中相见。人生在世,谁又能事事遂心如意呢,不因遗憾而郁闷,放平心态,享受大自在。
秋
看到秋,就想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一名句。秋,是清凉的,秋日的诗,也是清新优美的。
如王维《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明月、清溪清净高洁,浣女、渔夫淳朴快乐,在蒙曼的笔下,我们仿佛看到了至善至美的田园牧歌图。而诗人素有禅心,九重宫阙、万丈红尘也比不上归隐山中来得自在。诗美,景美,人格美。
冬
四季中,冬是最冷的一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冷的诗雪,暖的是人心。兴趣来了,还可以一起去踏雪寻梅。冬日里的诗,蒙曼选的也是恰到好处。
如卢纶《塞下曲》第二首: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
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
卢纶,大历十才子之一,中唐诗人。诗风昂扬,铿锵有力。这首著名的《塞下曲》是改写《史记·李将军列传》中的一小段。由原来的三十三个字,改写成二十个字的五言绝句。作者蒙曼即写出了改了哪几处,又说明改写的好处?不读诗,不知诗好;知诗好,却不知诗好在何处?蒙曼却能从我们想不到的视角去分析、解读。读后,让人有恍然大悟之感。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四时有诗,古代和今天,就相遇在美妙的四时之诗中。《四时之诗:蒙曼品最美唐诗》中蒙曼让诗篇与读者对话,读者看到的不仅是四季的美景,还有唐人的生命轮回。
本书值得称赞的还有目录的编排,以立春开始,以春节结尾,二十四节气和节日点缀其中,正好与我们的轮回和圆满吻合。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