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有什么艺术文化吗?

汉朝有什么艺术文化吗?,第1张

您好,汉朝艺术文化主要内容及其基本要旨大致为:“无为而治”奠定了汉王朝的立国之本;“独尊儒术”造就了汉王朝的长治久安;“龙凤文化”成为汉民族的精神象征。汉朝的齐鲁文化、中原文化、关中文化、北方文化、巴蜀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等代表着地方文化的区域特色。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您,谢谢!

  霍山地处安徽省西部、大别山北麓,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67万,辖16个乡镇、130个村、15个社区,属北亚热带温湿季风区,植被丰富,物种众多,森林覆盖率达715%,生物物种多达6500余种,是一个生态系统相对完备、森林植被垂直分布、珍稀物种丰富的天然基因宝库。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药材、茶叶、蚕桑、毛竹、水电、板栗、森林等自然资源,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园水电乡”的美誉。下辖地区: 衡山镇,佛子岭镇等面积: 2043平方公里人口: 365万霍山历史悠久,上古时期名为英,相当于诸侯国。早在春秋时期就设有潜邑,汉代设为潜县,隋朝始称霍山县。霍山人杰地灵,民俗风情,人文历史源远流长,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精美的华章;霍山英雄辈出,曾有数十位杰出人物名垂二十五史。霍山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是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 霍山风光旖旎,景色宜人。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踞境内,“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库镶嵌其中,汉武帝敕封的小南岳号称皖西第一山,“江北小黄山”铜锣寨集奇松、怪石、湖光、云海、瀑布、温泉之大成,还有南岳天池、六万晴霞、西山瀑布、文峰古塔、明代文庙、宋窑遗址、九桠古枫和“卧大佛”、“睡美人”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 安徽霍山是著名的茶乡、酒乡、生态之乡,是山城、古城、宜居之城,是大别山脚下的一颗耀眼的明珠,这里有安徽“三黄”之一——黄芽茶,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迎驾贡酒。近几年,霍山经济社会发展迅速,综合县力从本世纪初的全省第49位跃居到2009年的第11位,多项经济指标跨入前10列;是环境质量状况最好的时期,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生物物种多达6500种,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多年保持100%,37万城乡居民喝的全是Ⅰ类“山泉水”,环境质量状况综合指数位居全省前5位。秀美的青山绿水吸引着各方游客,年接待量以30%的速率增长,被众多游客或外商投资者称赞为“中国的瑞士”,是投资兴业的福地,是休闲旅居的乐土,是名副其实的“汇碳之源”,天然氧吧。2010年元月,霍山通过环境保护部国家级生态县考核验收,成为中国第4个、中西部地区第1个国家级生态县,还是2010中国生态文明示范县。 霍山位于安徽省西部偏南,淮河一级支流淠河的源头区,县域面积2043平方公里,人口37万,辖16个乡镇,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霍山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时期就设有潜邑,汉代改为潜县,隋朝始称霍山县。霍山是山区、库区、革命老区为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踞境内,新中国第一坝佛子岭水区镶嵌其间,拥有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4A级旅游景区2处,素有“金山药岭名茶地,竹海桑叶水电乡”之美誉。如今,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5%以上,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00平方公里,佛子岭、磨子潭、白莲崖三大水库及其上游水质常年优于Ⅱ类标准,空气环境质量优良天数多年保持100%。在城区,文峰、文庙、红源广场、淠阳湖公园,成为居民休闲健身的理想去处;穿城而过的柳林河、幽芳河、喜鹊河三条自然河流全面美化亮化;世林花园、嘉利新城等一大批现代化生态型住宅小区比邻相望,城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3平方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卫生填埋场等一大批环保基础设施投入运行使用。在村镇,伴随着文明、生态村镇的创建,全县16个乡镇有13个被环保部授予国家级生态乡镇,125各村有104个实现了“户保洁、组收集、村转运、乡镇处理”生活垃圾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城乡环境一体化建设整治工作全面推进。近年来,霍山还相继被命名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县、国家卫生县城、全国绿色小康县、安徽省首届十佳环境优美县等,探索出一条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之路。霍山县辖12个镇、4个乡:衡山镇、佛子岭镇、下符桥镇、但家庙镇、与儿街镇、黑石渡镇、诸佛庵镇、落儿岭镇、磨子潭镇、大化坪镇、漫水河镇、上士市镇、单龙寺乡、东西溪乡、太平畈乡、太阳乡。霍山矿产资源丰富。现已探明23种矿产40多个矿点,潜在价值1600多亿元。已开发金矿、花岗石、石英、矿产资源萤石等9个品种,其中年产黄金100公斤。 矿产开发利用条件: 由于我县近些年大力实施公路村村通和电话村村通工程,因此矿产资源开发的交通条件、通讯条件较好,我县电力资源丰富,有充足的电力保障,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加之劳动力相对价格比较低廉,因此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条件较好。1985年中药材资源普查统计,中药材共有1735种,其中常用中药200多种。经过近20年的变化,全县中药材除少数引种栽培品种由于自然条件不适或后来的市场变化而淘汰外,大部分地道、名贵药材都有了较大发展,部分品种如霍山石斛、天麻、茯苓、灵芝等生产情况良好;野生药材由于生态保护的不断增强,资源蓄积量逐年增多。经调查了解,全县中药材蕴藏量达8000万公斤,其中家种药材占25%,野生药材占75%。在所产的200多种常用中药中,人工种植(养殖)品种占20%,其它均为野生药材品种,其中年产量在10万公斤以上的有葛根、鱼腥草、断血流、贯众、虎杖等;年产量在5万公斤以上的有野菊花、夏枯草、连钱草、益母草、仙鹤草、矮地茶、红藤等。 (二)中药材生产情况。 1、种植(养殖)品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我县的药材生产主要集中在大宗、地道、名贵,生产技术普及,产量相对稳定,市场销路广阔的品种,主要有:茯苓、天麻、灵芝、杜仲、厚朴、山茱萸、辛荑、山栀、金钱松、葛根、桔梗、丹参、苍术、白术、射干、玄参、皖贝母、霍山石斛、灵猫香、麝香等,其它还有款冬花、木鳖子、紫苏子、鸡冠花等。霍山素有江北毛竹第一县之称。霍山县现有毛竹林面积231967亩,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的105%,总立竹霍山毛竹量3600万株,平均每亩立竹株数156株,平均胸径96厘米,最大胸径178厘米,年可采伐量400万根。霍山县毛竹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乡镇:诸佛庵镇81万亩,佛子岭镇41万亩,大化坪镇32万亩,黑石渡镇25万亩,落儿岭镇14万亩,单龙寺乡07万亩,衡山镇07万亩,磨子潭镇06万亩。桃源河和白莲岩被命名为“安徽竹子之乡”。霍山县虽处于中国毛竹自然分布的北缘,但大别山区特有的小气候条件和立地条件为毛竹生长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使霍山毛竹具有茎粗、干直、梢惯、质韧、壁厚、抗性强等优点,深受建筑业和竹加工业的青睐。悠久的栽培历史和竹农良好的养竹、爱竹习惯,使霍山县的毛竹资源不断扩大,成为安徽省江北地区毛竹资源第一大县,在全省位列第三,是面向销区运距最短的商品竹生产基地县。 毛竹系列工艺品取之天然毛竹为原料,经传统工艺加工,精制而成;具有外观典雅,古朴返真,融装饰、实用、观赏于一体,是旅游产品经销商之首选。 主要竹制品有:1、保健竹茶杯:泡茶不发黄,有竹香、茶香溶为一体。 2、保健竹茶筒:精品茶叶,极品包装,乃绿色饮品有着纯天然古朴黄雅的外观。 3、青竹笔筒: 古朴大方,乃文人墨客的书房必备之品。 4、竹香炉、烟缸、花瓶、小动物等:精巧玲珑,有一种回归自然的情调。霍山黄芽茶受到古今伟人、名人的青睐。据民国《霍山县志》记载:民国四年,武汉茶庄来霍山收购“抱儿钟秀”黄芽,在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参展获金牌奖。建国后人民政府更致力于恢复 和发展茶叶生产,现在茶园面积已达10万亩,为安徽省主要产茶县之一。从七十年代起,先 后恢复了黄芽、菊花茶、小岘春等历史名茶;新开发了翠芽、雨花茶、银针等高档茶。出口炒青、霍山翠青、霍山黄芽获得了省优、部优名茶称号。 曹雪芹笔下的霍山茶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对贾府喝茶进行了描述,文中写道:“贾府中常喝养生茶,六安茶是贾宝玉最爱喝的养生茶”。明代文霍亨《长物志》曾注:“此茶产于六安州霍山县宜人药品 茶之本性实佳”。 张星焕称诸佛庵仙人冲的茶为“仙人茶”。这位清朝文学家、旅行家在《皖游记闻》中曰:“霍山仙人冲以左元放故里得名,如今左姓最多,皆为元放之后裔也。其地产石灰……亦产茶,贾人美其名曰‘仙人茶’”。 郑板桥作联赞誉菊花茶 扬州八怪之一,清诗人、画家郑板桥,生平嗜霍山菊山茶。郑板桥曾作联云:“白菜青盐芡米饭,瓦壶天水菊花茶”。可见菊花茶是他的生活必需品。安徽茶叶专家陈椽教授考证此茶 主要产于霍山诸佛庵、品质极佳。近年当地恢复了这一名茶,颇受顾客青睐,1990年一李姓 台商一次就订购1000公斤。 沈括在《梦溪笔谈》一书中记载,霍山在宋代时,年出售茶叶已超过五十万斤,占 当时全国出售茶叶总量的百分之五这位北宋政治家、科学家在该书记载:“国朝六 榷货务:十三山场都贡茶。岁一千五十三万三千七百四十七斤半,租额钱二百二十五万四千 四十七贯四十……。霍山山场卖茶五十三万二千三百九斤,卖钱三万五千五百五十五贯四百 八十九。 欧阳修称:自唐代开始霍山黄芽就上贡朝廷,他在《新唐书》中记载:“寿州、寿春郡士贡丝、布匹、茶、生石斛”。从这位唐代大文学 家 记述中,可以看出霍山茶叶,唐时即为贡品。因当时霍山属寿春郡,茶、石斛均为霍山出产 。(霍山古时曾属寿春)。 高一涵身回故园赞新茶高,六安人,爱国主义教育家。1956年6月到佛子岭水库参观,时值茶市旺季,沿途欣赏新茗,触动情怀,赋诗表达回乡之情。诗曰:“云雾山中旭日红,饱赏新茗腋生风,茶歌声里闻乡语,真个身回故园中”。 孔德成为李传轼《中国茶诗》题名李传轼生长在茶叶之乡霍山,长期从事 茶叶工作,编辑《中国茶诗》一书在台湾出版。中华九大仙草之首——霍山石斛中国药典会委员,石斛属研究专家包雪声教授在《中华仙草之最--霍山石斛》一书前言开篇语中就霍山石斛说道:“如果说世界上确有什么仙草的话,我们认为这种仙草应当是霍山石斛。”道家经典《道藏》曾把霍山石斛、天山雪莲、三两人参、百二十年首乌、花甲茯苁、深山灵芝、海底珍珠、冬虫夏草等列为中华“九大仙草”,且霍山石斛名列之首。 霍山石斛历史上一直贵为皇室专用,皇帝们为了长生不老而用霍山石斛炼制长生丹。现在成为贵族们争先到原产地抢购的养生保健佳品。霍山石斛历史上被誉为“中华九大仙草之首”,“救命仙草”现代人尊称为“中华仙草之最”“健康软黄金”,用霍山石斛加工的饮品--枫斗,被称为“枫斗之王”。 霍山石斛的现状 霍山石斛主产于大别山区的安徽省霍山县,属未进化的的气生兰科植物,大多生长在云雾缭绕的悬崖峭壁崖石缝隙间和参天古树上。由于其生长条件极为苛刻和长期无节制采集,产量很少只能作为国家、省、县的礼品,市场根本无法买到。1987年,国务院将其视作植物中的大熊猫,列为野生药材二级保护品种。近几年,霍山县委、政府加强了霍山石斛的管理,加大了霍山石斛基地的投入。使模拟霍山石斛生长环境的野生基地大幅度地增加,产品也有了少量供应市场。小河鱼铜锣寨山高岭大,小河溪流众多,盛产无污染的小河鱼。小河鱼长15厘米左右,先去内脏,洗净,再炕干,最后曝晒数日即可。铜锣寨名菜“青椒小河鱼”,色香味形俱佳,鲜爽可口,回味悠长。蒿子粑粑以蒿子、米粉、腊肉为原料精制而成,蒿子粑粑,口感香脆,味鲜色美。霍山县对蒿子粑粑有着美丽的传说,即“鬼节”与蒿子粑粑。在安徽省霍山县,民间有句俗语叫“三月三,鬼下山!”。 传说在很古很古的时候,阳间和阴间之间的界限没有现在这样的森严,死人的魂魄可以到阳间玩玩,活人的魂魄也可以到阴间看看,方便得就象走亲戚一样。 每年农历三月初三,阴阳生死之间的界限更加宽松了。三月初三晚上,阴间的街市到处张灯结彩,披红挂绿,大街小巷挤满着华丽的鬼魂。随处可见龙灯、狮舞、高跷、花船,其热闹繁荣非人间的春节可比,因而在这天晚上,人的魂魄经受不了阴间的诱惑,纷纷到鬼市去游玩,他们有的游荡于街头巷尾观灯看戏;有的在酒楼茶肆喝酒听曲;有的趁机去望从未见过面的列祖列宗。待到雄鸡报晓,鬼市收市时,大多数的游魂心满意足地回到各自的躯体。少数游魂乐而忘返,就留在阴间了。翌日,阳间一片哭声。我们为那些魂魄不归的亲人请来和尚道士念经画符招魂。亲人撕心裂肺的呼喊及和尚道士的经文符咒能招回一些不贪玩的游魂,一些玩性大的在七天身体腐烂后,就长离人间了。因此,农历三月初三就成了人间恐怖不安的日子,被人们称为“鬼节”。 不管人们如何恐惧,每年三月三的“鬼节”还是照常光临。“鬼节”前夕,人们都拥到庙里烧香磕头,祈求神灵菩萨保佑。人间浓烈的香火,直冲到观音菩萨的莲花座前。观音掐指一算,知道了人间烧香的原委。一天晚上,她托梦给一个老奶奶:“我是南海观音菩萨,知道人间有难,特来拯救你们。我增你仙草一株,用它和面做粑粑吃下,三月初三保管无恙。 老奶奶一觉醒来,手里果然拿着一株青茸茸的小草,仔细一看,跟地里长的青蒿一样。她把观音菩萨托梦赠草的事告诉乡亲,大家都很欢喜,忙到地里去采摘青蒿,磨面做粑粑吃。说也奇怪,凡是三月三吃了蒿子粑粑的人都平平安安地过了“鬼节“关。这个消息很快传遍各地,每年三月三前夕,姑娘妇女就成群结队到山间地里采摘青蒿做粑粑。直到现在,霍山民间还有三月三吃蒿子粑粑的习俗。白马尖 海拔1774米的大别山主峰白马尖雄踞霍山境内,“远东第一坝”佛子岭水库镶嵌其中,汉武帝敕封的小南岳号称皖西第一山,“江北小黄山”铜锣寨集奇松、怪石、湖光、云海、瀑布、温泉之大成,还有南岳天池、六万晴霞、西山瀑布、文峰古塔、明代文庙、宋窑遗址、九桠古枫(已有350年)和“卧大佛”、“睡美人”等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霍山就像一个容颜俊秀的俏丽佳人,永远透着一股特有的神韵美。

  漫谈汉字与汉文化

  文化,从广义上讲,它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从狭义上说,它只着眼于精神方面,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民族心态、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等等。这里所涉及到的文化是作比较宽泛的理解的。

  何九盈先生在《汉字文化学》中指出:“文字是文化的产物,又服务于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它自身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作为自源文字,是汉族的祖先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它是汉文化的产物。先有汉文化,然后才有汉字,但它又服务于汉文化,对促进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我们从“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和“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两个方面,举例性地说明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

  一、 以汉字构形理据看汉字的文化内涵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曾经说过:“依照今日训沽学之标准,凡解释一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汉字作为语素文字,是形音义的统一体,在它的自身结构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我们探究汉字字形的构字理据,可以发现汉民族诸多的文化特征。

  现在和钱币有关的字,像财、货、贡、贫、赈、费、赏、赠、贪、贷、赊、贿赂之类都属贝部,贝不过是一种介壳,为什么可以用它来表示钱币的含义呢?东汉许慎在《说文》里解释说:“古者货贝而宝龟,……至秦废贝行钱。”可见中国古代曾经用贝壳当作交易的媒介物,秦以后才废贝行钱,但是这种古代的货币制度在文字的形体上还保存着它的蜕形。

  查《说文》,竹部的汉字共有147个,为何如此呢?这就在于中国盛产竹子。我国有370多种竹子,约占世界竹类的三分之一。秦汉时的北方由于气候比现在温和,黄河以北地区还产竹。富饶的竹源,使我国在殷商时代就跨入了竹子文明时代。仅殷商时代诞生的竹简就延续了两千多年,构筑了中华民族的竹文化。从远古的女娲用竹做笙簧,羿使用弓箭“射九日”神话始,我国人民种竹、爱竹、用竹盛行。汉民族的衣食住行同竹子发生了密切的关系,在汉字中留下了竹文化的鲜明印记。

  汉语中表示思想的器官和思想、感情的汉字都从心旁(或心的变形),如:想、忘、忠、恕、怨、愁、忆、恼、悦、惮、愠、恭、慕。这是古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一种观念的反映,我们的先人认为心这个器官是专管思考的,心是思维的器官。《孟子 · 告子上》曰:“心之官则思。”这就是明证。鉴于先人们这种文化认识,于是在造字时,留下了一批从心旁的表示思想、感情的汉字。

  现在的纸是用竹质和木皮等制造的,但是当初造字时纸字为什么从系呢?由此我们可以推知,在东汉蔡伦没有发明造纸的新方法和新质料以前,中国曾经用丝絮造过纸的。

  我们从“斩”字的结构看,可以证明古代有一种车裂的酷刑。《说文》云:“斩从车斤,斩法车裂也。”清人段玉裁注:“此说从车之意。盖古用车裂,后人乃法车裂之意而用铁钺,故字亦从车,斤者铁钺之类也。”显然,古代这种“蛮性的遗留”,今人也不必为之讳言的。

  杨成能先生在《由文字学上推得之先民文化遗迹》一文中认为,从《说文》中“见从某部字之多少,即可见某物于先民文化之关系密切与否。观从土之字一百三十,从金之字一百九十五,则可推知金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视土为繁。又观从马之字凡百十有五,从牛之字凡四十有五,则可见马属与先民文化之关系,较牛为重。”这种比较,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另外,我们从新字的产生和旧字的消亡中,也可看出某些文化因素的变动。新字的出现和社会生产、社会生活、文化科学各方面的发展是分不开的。从“金”旁的字,两周以后才大量出现,“铁”字不见于两周金文,所以从“金”的字的大量出现,只有在青铜器高度发达以后才有可能。而“铁”字也只有在能够生产“铁”的条件下才能够创造出来。再如从竹的“箴”到金属的“针”(繁体字左为“金”,右为“咸”),也有一个从竹针发展到金属制针的历史过程。就是到了现当代,由于化学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发现了若干新的化学元素,为此,表示新的化学元素的新造汉字共计有56个,如:氧、氯、氟、氖、碳等。

  在《说文》里有不少从“马”、从“牛”、从“羊”的字,有关于性别的,有关于年龄的,有关于形状的,有关于颜色的,有关于动作品性的,不一而足。如:公马叫“骘”(zhì),红**的马叫“骍”(xīng), 长髦牛叫“犛”(máo),被阉过的羊叫“羯”(jié),等等。这些字也只有在畜牧业高度发展后才能出现。同样,随着由畜牧业为主的社会过渡到农业为主的社会,上述这些“字”所代表的事物并未消失,可代表它们的“字”都逐渐消亡了,有的干脆成了“死字”。张世禄先生的《文字上之古代社会观》,就试图用文字来证明“人类社会之演进,大都由渔猎而畜牧,由畜牧而耕稼”的。

  总之,汉字中有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折射出古代的社会生活、社会意识、民族风情等等,这些都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的极好史料。

  二、 以汉字形为本体看产生的文化现象

  汉字产生以后,以汉字形为本体出现了许多汉民族特有的文化现象,列举如下:

  1、对偶和对联

  对偶就是连用一对长度相等、结构相同、语义相关的语句,使表达均匀对称的一种修辞格。汉语的书写形式汉字是方块字,每个音节写在纸上占有的空间也相同。对偶是汉语修辞格中所特有的,是最具有汉民族特色的一种修辞手段,它深深植根于汉文化之中。像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都要求用严格的对偶句,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古典小说各章回的标题,多采用对偶,精炼地概括本回的中心,如“林教头刺配沧州道,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水浒传》)、“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红楼梦》)。

  对联是对偶中的一种特殊格式,是写在纸上、布上或刻在竹子上、木头上、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过年过节贴对联,已成为汉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春联、婚联、挽联、店联、楹联,就是一部大书,各有千秋佳作。这里仅以对联广告为例说说。

  广告运用对联这种形式,也有很长历史。据说号称清代第一大才子的纪晓岚是个对对子的高手,他为大栅栏一家剃头店写了一副门联:“虽然毫发技艺,却是顶上功夫”。上世纪30年代有一种“三星白兰地”的酒一直销路不畅,结果厂主想出一个绝招,在报上公开为一副上联征求下联,上联是“五月黄梅天”,应征者多如潮涌,当然最匹配的下联是“三星白兰地”。依靠这副对联,“三星白兰地”名声大振,生意兴隆。上海的“宽鼎皮装”也专门征集过对联广告语,中选的是:“宽让三分利,鼎新一品装”。其他广告对联如:“与时空同在,似日月常辉”(雷达表)、“少一份噪声,多一份宁静”(双鹿牌冰箱)、“百货百态百问不烦,千客千意千拿不厌”(百货店)、“安全来自长期警惕,事故源于瞬间麻痹”(交通安全公益广告)、“以平常心接纳人生万种风情,用大眼光饱览全球时代女性”(《女性大世界》杂志)。

  2、析字、借字和联边

  析字就是把一个汉字拆成几个能表意的有一定独立性的字的一种修辞格。如:

  “对!找他!今天我章世昭豁出来跟‘工人阶级’掰了!”工会主席不跟他俩“掰”。掰?--手分手?才不呢!工会主席紧紧地、友好之至地跟他俩握手,(梁晓声《预碎》)

  这里的“掰”字被拆成“手”“分”“手”,就是一种析字。

  汉字单音的,音同音近现象较为严重,口语中常容易混淆,所以汉人的姓往往有一个析字的代称,如“十八子李”“弓长张”“立早章”“口天吴”“古月胡”等。再像为了表意含蓄,将“分”析为“八刀”(“打八刀”指解除婚约)、将“老鸨”的“鸨”析为“七十鸟”、将“谢”析为“言身寸”等。其他再如析字对:“一明分日月,五岳各丘山”,“冻雨洒窗,东两点,西三点;切瓜分客,上七刀,下八刀”;析字诗:“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可人何当来,意若重千里。永言咏黄鹤,志士心未已。”(南宋刘一止《山中作拆字语寄江子我郎中》,“咏”的异体字是左“言”右“永”。)

  借字就是借用某个字的形体来代替许多描绘文字的一种修辞格。如:

  她走到一张桌子前,从一个大药瓶下取出一个折成“又”字的条子,看了一下上面写的名字,惊讶地问我:“您姓‘再’?还有姓‘再’的吗?”(刘心武《银锭观山》)

  这里借汉字“又”形容条子被折成的样子,就是一种借字。

  其他再如:借汉字“大”字形容某人睡觉的特别姿势(“把粗短的身躯摆成个‘大’字”);借汉字“品”字形容作战的阵势(“在江、淮、河、汉之间布成‘品’字形阵势”);借汉字“川”字形容眉心之间的肌肉(“眉心之间的肌肉,拧成一个‘川’字”);借汉字“吕”字形容接吻(“只做了一个‘吕’字”);等等。

  联边就是特意选用若干个偏旁相同的字让它们串联起来造成气势的一种修辞格。如:

  1945年冬,李德全(冯玉祥将军的夫人)为昆明“一二 · 一”惨案中被反动派杀害的女学生,书赠了一副对仗工整的挽联,对蒋介石策动内战阴谋公开抗议,对反动派杀害学生无比愤慨。联语是:

  魑魅魍魉残余,知法网有漏;

  琴瑟琵琶坑烬,问民权何存!

  (转摘自《文摘报》总64期)

  这里上联用了4个“鬼”字旁的字,下联用了4个“王”字旁的字,理直气壮,义正辞严。这就是联边。

  其他再如马车店对联:“迎送远近通达道,进退迟速游逍遥。”上下联连用14个“走之”旁的字,表示车来人往,充分反映行业特点,颇具匠心。

  还如旧时“海神庙”对联:“浩海汪洋波涛涌溪河注满,雷霆霹雳霭云雾零雨雱霏。”上联选用11个“三点水”旁的字,下联选用11个“雨”字头的字(“云”的繁体字是上“雨”下“云”),突出了“水”和“雨”,以此表现海神,颇具气势。

  据说明朝天启元年宰相叶向高有一次路过福州府,看望新科状元、闽侯洪塘人翁正春。谈笑中,叶向高说:“老夫今晚恐怕进不得西门了。” 翁正春知他今晚要在此留宿,便道:“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叶向高见话中用的全是“宝盖头”的字,先是一惊,接着便对道:“客官寓宦宫,富室宽宏。”这样的联边对偶,的确雅趣横生。

  3、字谜和隐语

  谜语是种暗射事物或文字等供人猜测的游戏,字谜是谜语的一个门类,是用字做谜底的谜语。如以下几则字谜:

  拿不出手 (谜底是“合”)

  你我各一半 (谜底是“伐”)

  主见差一点 (谜底是“现”)

  木字多一撇 (谜底是“移”)

  多一点能吃,少一点有用 (谜底是“术”)

  还有一则较长的字谜是这样的:

  下楼来,金钱“卜”落。

  问苍天,“人”在何方?

  恨“王”孙,一直去了。

  詈冤家,“言”去难留。

  悔当初,“吾”错失口。

  有上“交”,无下“交”,

  “皂”白何须问,

  “分”开不用“刀”,

  从今莫把“仇”“人”靠,

  “千”里相思一撇消。

  它的谜底一共是十个字,即: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隐语是流行于某一社会集团内部,对外保密的话语。如买卖人中对数字的代称有:一(旦底)、二(空工)、三(横川)、四(侧目)、五(缺丑)、六(断大)、七(虎底)、八(分头)、九(未丸)、十(田心),等。又如《后汉书 · 五行志(一)》中有童谣曰:“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里“千里草”是“董”的析字,“十日卜”为“卓”的析字,意指“董卓即亡”,但鉴于权势,不敢明说,故用此法表达,既是析字,又是隐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字谜和隐语大多是依附汉字形体而构成的。

  4、回文诗和宝塔诗

  回文诗是一种可以倒读或反复回旋地阅读的诗体。如南朝齐王融《后园作回文诗》:

  正读:

  斜峰绕径曲,丛石带连山。

  花余拂戏鸟,树密隐鸣蝉。

  倒读:

  蝉鸣隐密树,鸟戏拂余花。

  山连带石丛,曲径绕峰斜。

  不论是正读,还是倒读,都是一首清新隽永的小诗。

  再如宋代李禺夫妻互忆回文诗:

  正读是夫思妻:

  枯眼望遥山隔水,往来曾见几心知?

  壶空怕酌一杯酒,笔下难成和韵诗。

  途路阻人离别久,讯音无雁寄回迟。

  孤灯夜守长寥寂,夫忆妻兮父忆儿。

  倒读是妻思夫:

  儿忆父兮妻忆夫,寂寥长守夜灯孤。

  迟回寄雁无音讯,久别离人阻路途。

  诗韵和成难下笔,酒杯一酌怕空壶。

  知心几见曾来往,水隔山遥望眼枯。

  宝塔诗,顾名思义,形似宝塔。如唐代白居易写过这样一首宝塔诗:

  诗

  绮美,镶奇。

  明月夜,落花时。

  能助欢笑,也伤别离。

  调清金石怨,吟苦鬼神悲。

  王下只应我爱,世间唯有君知。

  自从都尉别苏句,便到司空送白辞。

  胡适《追想胡明复》一文中,也引到两首宝塔诗:

  那时候我正开始作白话诗,常同一班朋友讨论文学的问题。明复有一天忽然寄了两首打油诗来,不但是白话的,竟是土白的。……第二首是一首“宝塔诗”:

  痴!

  适之!

  勿读书!

  香烟一支!

  单做白话诗!

  说时快,做时迟!

  一 做 就 是 三 小 时!

  我也答他一首“宝塔诗”:

  咦!

  希奇!

  胡格里,

  覅我做诗!

  这话不须提。

  我做诗快得希,

  从来不用三小时,

  提起笔何用费心思,

  笔尖儿嗤嗤嗤嗤地飞,

  也不管宝塔诗有几层儿!

  这种朋友游戏的乐处,可怜如今都成了永不回来的陈迹了!

  我们从回文诗、宝塔诗来看,它们都牢牢依附于汉字方块字特殊表意特点或形体结构才得以成立的,而且大多属于文字游戏性质。

  另外,书法是以汉字为基础,通过点画运动来表现一定情感、意蕴的艺术。篆刻是我国具有艺术价值的印章镌刻,它由古代印章多用篆书入印而得名。这两个特殊的艺术门类,也都是依赖于汉字而产生的,当是不言而喻的。

  这里再补充一点,通过汉字形体也形成了一部分词语进入汉语词汇之中,词如:井田制、人字形、国字脸、之字形、金字塔、田字格;成语如:十字街头、止戈为武、利旁倚刀、乌焉成马、鲁鱼帝虎、亥豕相望(前三个都是在借字或析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后三个都形容文字错讹多,前提是汉字中存在着形近字);歇后语如:自大加一点--臭、王字少一横--有点土、王奶奶和玉奶奶--差一点;谚语如:田养猪,猪养田、人欺地,地欺人;等。

  综前所述,我们不难对汉字与汉文化的密切关系,有一个更为深入的了解。正鉴于它们二者之间的密切关系,汉字文化学应运而生。这个新兴学科的任务之一就是“探讨汉字与中国文化的关系。也就是从汉字入手研究中国文化,从文化学的角度研究汉字”(何九盈等主编《中国汉字文化大观 · 前言》)。我们相信,在一代学人的努力下,汉字与汉文化问题的研究,一定会取得更为丰硕的成果。

  注:本文中所引材料,主要来自下列文献:

  《汉字文化学》,何九盈,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年1月版;

  《语言与文化》,罗常培,语文出版社,1989年9月版;

  《修辞手法与广告语言》,倪宝元,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广告语创作透视》,邵敬敏,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6年1月版;

  《巧体 怪体 杂体--诗词曲》,白焕然,内蒙古大学出版社,1991年1月版。

在苏大校园里有一个姑娘,每日云鬓轻挽,裙裾飘飞,身着汉装,脚踏青鞋,在来来往往上下课的学生人潮中显得分外惹眼。这位“汉服女孩”名叫秦亚文,苏大艺术学院大四学生,从大一开始,秦亚文坚持每天穿着汉服上课。汉服对她而言是平日里的便服,是生活起居不可或缺的部分。

电视剧里看到古装(古风服装,多用于电视剧、影楼),后来邂逅汉服(汉族民族服饰),从此一见倾心

上大学后,汉服就是日常生活的便服

回忆起幼年接触汉服的零星记忆,秦亚文说,86版红楼梦、老三国等一些较早期的电视剧是她结缘汉服的“媒婆”,当时年幼的她对汉服文化一无所知,但却打心眼里认同汉服的华美。自打记事时起,秦亚文便迷上了汉服,如同众多热爱汉服的同袍 (以汉服为主体的汉文化的复兴者)一样,儿时都曾“披床单”模仿电视剧里的演员。随着年龄的增长,秦亚文开始逐渐了解汉服背后诠释的文化,尽管钟情汉服,但初中阶段受学校限制秦亚文一直未能公开穿着汉服。

“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宽松自由,从上大学起,我才真正穿上汉服,汉服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便服。”秦亚文从大一穿上汉服上课,一穿就是三年多,尽管大学氛围相对自由,但惹眼的“穿越”打扮还是引来不少无端的猜测和指责。

据秦亚文介绍,因为汉服着装,她曾多次和长辈辩论。秦亚文的父母起初以为女儿穿汉服只是图个新鲜,后来发现她每日身着汉服,才知道女儿心中对汉服的热爱与责任,从当初反对她的“另类”打扮,后来竟也慢慢接受理解,并给予支持。“现在父亲有时在网上看到汉服相关资料,会第一时间发邮件给我。”家人的支持让“汉服女孩”秦亚文有了坚强的后盾。

她三年里组织十余场汉服活动

身体力行唤起人们的汉服文化记忆

三年前,苏大校园里秦亚文是身着汉服第一人,三年后的今天,秦亚文高兴地说,苏大已经有二十多个喜欢汉服的学生,她们偶尔也会穿汉服外出。秦亚文是苏州汉服群的发起人,三年多时间里,该群已经有近两百人。秦亚文笑言,如今她有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汉服朋友,现在的她已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大学期间,利用课余时间秦亚文会举办各种活动,穿汉服展示,汉服文化讲座等等。三年多下来,秦亚文已经办过十余场跟汉服有关的活动,参加过活动的人最初对汉服一知半解甚至误读误解,之后便能真正了解到汉服之美以及汉服文化的深邃。

据秦亚文介绍,三年前她走在大学校园里,身旁总会有同学指指点点,小声嘀咕,现在这样尴尬的情景已经很少出现。“不仅苏州,其实全国各地都散落着热爱汉服的人,每到一个地方,看到穿着汉服的人,就像看到亲人,对汉服的共同爱好,一下子就拉近彼此间的距离。”秦亚文告诉记者,在全国各地,她都有志趣相投的汉服知己。

秦亚文介绍,她每日穿着汉服一方面是因为对汉服有着与生俱来的情愫,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最外在的形式唤起人们对汉服的记忆,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服,从而更好地体味汉文化的博大精深。

热爱汉服也喜欢古典文化

去年还行了“笄礼” 即汉民族女孩成人礼

服装是文化的载体,衣食住行更是“衣”字当先,秦亚文介绍,汉服始于黄帝直至宋明,其间有四千多年历史,尽管各个朝代的汉服在造型上各有演变,但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蕴却几乎始终如一。

四书五经,经史子集在汉服细节上都有体现,秦亚文举例说,汉服上衣后背都有中缝,就是寓意中庸之道。汉服通常由领、襟、裾、袂等十部分组成,每部分都各有考究,不能随意更改。“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秦亚文解释,华夏之邦的由来与服装大有渊源,而服装则是礼仪最外在的呈现。

秦亚文希望只提及其号“若兮”,“若兮”取自曹植《洛神赋》中描写洛水女神“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二句。秦亚文对古典文学兴趣颇深,自己取的字号都颇有底蕴。2010年,二十岁的秦亚文按照古时女子成年礼节,在大学老师的见证下,行“笄(jī)礼“。

古时女子十五岁许嫁,行笄礼取表字。如果十五岁未许嫁,就后延到二十岁行笄礼。”秦亚文介绍,去年在二十岁那天,她搭了末班车,行了“笄礼”并在征求父亲同意下,自取表字。秦亚文自取表字“初尘”,“初”字正对她名中的“亚”字,“尘”是看得见的微小事物,对其名中“文以载道”的“文”字,寓意简单踏实的生活。

秦亚文说,她身着汉服,行汉礼不在于想人人效仿,仅仅是为了让更多人了解汉服,了解汉文化。相关声明

(秦亚文回应苏大女生穿汉服上课新闻的说明。)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888204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09-29
下一篇2023-09-29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