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是讲述二战期间,一位天才的波兰犹太钢琴家,四处躲藏以免落入纳粹的魔爪。他在华沙的犹太区里饱受着饥饿的折磨和各种羞辱,整日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躲过了地毯式的搜查,藏身于城市的废墟中。幸运的是他的音乐才华感动了一名德国军官,在军官的冒死保护下,钢琴家终于捱到了战争结束,迎来了自由的曙光。
记得是在大二的时候看过。片子大概要三小时,我看的忘了时间,直到寝室熄灯电脑自动关闭,但第二天还是看完了。当时失眠了一晚上,第二天一大早就起来看。纳粹、逃亡、男人、女人、那个世界、离我太远,却又很近。我只能任凭自己跟着主人公一起逃亡,在那里除了活着。其他什么都失去了意义,让正处于感情脆弱期的我获得了救赎。很感激为这部片子付出努力的人们。
看过一本好书,感到心灵的震撼
看过一部**,感到无比的纠结
人性的光辉,总是在泯灭是闪现
----纪念我最爱的关于二战的影片<钢琴师>
灵动的手指如精灵般在黑白相间的琴键上自由跳动,神奇而美妙的音乐缓缓流出,充斥着耳膜,净化着心灵。我们的钢琴师优雅的沉浸于钢琴的艺术之中,然而这一切的美好,在忽然的爆炸声中终止了,拉开了残酷战争的序幕。
温暖的大家人,开始为了藏钱而展开了争论。然而谁又知道,能够这样争论还是幸福的。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后,真正的恐怖开始了,而钢琴师的爱情事业也随之冰冻了。面对一层层长高的围墙,面对没有缘由的枪毙,面对饥饿,面对自己的无能为力,生之为何呢?那个在街上不停的寻找丈夫的妇女,那个被钢琴师从墙洞里拽出来却已经死去的孩子,那个活生生被扔下楼的残疾人,那个只问了一句“去哪”就被杀死的女人,那个不停自责杀死亲生婴儿的母亲,那20元买来分给大家吃得一块糖……
看到这些画面的时候,我都是不自觉地用手捂住了嘴,这是为什么呢,同样都是人类,有没有说的清楚德国人为什么要这么对待他们呢,这是为什么呢,勒令内心正遭受无限恐惧的犹太人跳舞难道就真的那么好笑吗,枪杀无处可逃的犹太人就真的那么令他们快乐吗我以为整部影片就是这样了,可是,高潮在我意料之外展开了。面对救命的一瓶罐头,钢琴师仍旧用虚弱的手想办法把它敲开,当罐头掉在地上,一位德国军官的脚出现在眼前时,是面对死亡恐惧,钢琴师的生命似乎停在了这里,必死无疑了吧
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桌上的照片,即使在战场上,依旧给人温暖的全家福,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食物拿给我们的钢琴师,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坦然地说“我们投降了”,我永远也忘不了德国军官将自己的大衣脱下来给钢琴师,说他还有更暖和的。他做的这一切,都不是想要报答,甚至他还以为自己会有机会再从收音机里听到钢琴师的音乐。
我哭了,因为钢琴师的命运在人性的美丽下得以长久,音乐可以继续了。我哭了,原来即使亲人离散,即使惶恐害怕,在陌生人之间依然有芬芳的人性在,在感动着我们。我哭了,我为钢琴师美好的命运而哭,为德国军官善良的人性美而哭,我为我生存的世界有芬芳的音乐而哭。我再次以为影片该结束了,然而我又错了,影片还没有结束。 战争结束后,苦难的人们得以解脱,我的心情似乎有些好转,但是当德国军官在一群俘虏堆里,忽然站起来抓住说自己救了钢琴师,说要找钢琴师救他的时候,我的眼泪奔涌而出,军官的话依旧重复着,然而俄国的军人依旧以残酷的对待俘虏的方式拽住他。任凭他怎样的追求也许并不现实求生希望。这就是战争,犹太人刚刚受完罪,德国士兵反过来是同样的遭遇。
钢琴师回到了以前的生活,录音室里优雅的钢琴师在弹奏钢琴,那个人告诉了德国军官的遭遇,然而命运多舛,虽然做了努力,仍然没有得到最圆满的结局。片子结束后,很长的一段钢琴,双手在琴键上,精灵般的跳动。结尾的字母居然告诉我这部片子的故事是真实的,而德国军官死于俘虏的服刑期间。我的泪不自觉地大滴的掉下来,这并不是一个反映战争的编出来的故事,而是真实的事情。战争使人恐惧,然而人性却又让人看到希望。结局并不都是美好,但我们可以通过努力然他变得不那么残酷,我们依旧有音乐听,依旧有如此感人的故事留给我们不是吗?然而有的人却把德国军官的死归于他救了一个犹太人也不能弥补他杀害很多犹太人的事实。我想说的是,不要这样好吗,无论让多少德国士兵死,都赎不了这个罪,这个罪不是他们犯的。只是让我们把这位美丽的德国军官的死归为战争的不幸吧,这样他的死才似乎有些价值。真希望有天堂在。
lost boys calling
(弦乐为主的片尾主题)
现在大家听到的这首歌,是本片曲作者意大利伟大作曲家埃尼奥·莫里康内创作的片尾主
题歌Lost Boys Calling(《迷失的友人在呼唤》),由嗓音浑厚动人的流行歌手罗杰·沃
特斯(Roger Waters)作词并演唱。
(片尾主题歌Lost Boys Calling)
(注:罗杰·沃特斯(Roger Waters),全名George Roger Waters,1943年6月出生于英
国,Pink Floyd乐队贝斯手兼主唱,乐队全盛期的灵魂人物,后于1985年离队,并以个人
身份进行发展,但不是很成功。Roger有一个不幸的童年,刚出生几个月就失去了父亲。R
oger一度就读于海军军官预备学校,随后退学转读 Regent Street 理工学院,在那里开始
了他的音乐之旅。在前任领袖Syd Barrett离开乐团后,由Roger领军的Pink Floyd更上一
层楼,经过艰苦的探索和实践终于找到并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从而晋升成为一支超一流的
摇滚乐队。但由于在唱片制作方向和抽象意念使用上的观点不同,Waters与其他三位团员
的分歧越来越大,最终促成 Pink Floyd 的解体。Roger退出乐团并转而以个人身份在乐坛
继续发展,离队后Roger相继完成了从 The Pros and Cons of Hitch Hiking 到 Amused
to Death 等一系列个人专辑。Roger Waters的离去完全是其带有的浓厚的个人英雄主义的
悲剧色彩的结局,但另一方面也是广大乐迷和舆论过于对其放纵吹捧的恶果,也正是在这
些副作用下,Waters 迷失了自我忘记了他的实际身份,恍然乎已成为帝王,最终落得自我
送终的结局。)
(注:Lost Boys Calling(个人倾向于采用《弃儿的呼唤》这一译名)的完整歌词如下:
Come hold me now
I am not gone
I would not leave you here alone
In this dead calm beneath the waves
I can still hear those lost boys calling
You could not speak
You were afraid
To take the risk of being left again
And so you tipped your hat and waved and then
You turned back up the gangway of that steel tomb again
And in Mott street in July
When I hear those seabirds cry
I hold the child
The child in the man
The clild that we leave behind
And in Mott street in July
When she hears those seabirds cry
She holds the child
The child in the man
The child that we leave behind
The spotlight fades
The boys disband
The final notes lie mute upon the sand
And in the silence of the grave
I can still hear those lost boys calling
We left them there
When they were young
The men were gone until the west was won
And now there's nothing left but time to kill
You never took us fishin' dad and now you never will
And in Mott street in July
When she hears the seabirds cry
She holds the child
The child in the man
The child that we leave behind
译文:
来拉住我的手,我还未离去,
我不愿你孤独一人留在这里。
在这死一般沉寂的海面上,
你可听到被遗弃的孩子们在哭泣。
你无法道出心中的恐惧,
因此你才摘去帽子抛去。
转身回到这钢铁的坟墓,
踏过那条漫长的舷梯。
在七月炎热的大街上,
我听到那些海鸟的悲啼。
手拉着已经长大成人的男孩,
那男孩曾经被我们抛弃。
聚光灯暗淡,孩子们离去,
最后的音符在 程 飘逸。
在这坟墓般的静寂里,
仍可听到被遗弃的孩子的哭泣。
当孩子们幼小的时候,
是我们把他遗弃在那里。
西风吹来,人们已经散去,
除了飞逝的时光,没留下任何东西。
你从来没带我们去钓过鱼,爸爸,
永远也不会再去。
这首歌被收录于罗杰·沃特斯个人专集《Flickering Flame: The Solo Years V1》中)
哥们,不要奢求了,那个乐谱你知道卖多少?5美元呢!!我找了无数的地方,BT,emule,还有国外的sheet网站,全是buy,buy,buy。不过找到一个意大利的网站,不知道他有没有,他有海上钢琴师的sheet music,我想应该有你要的乐谱吧,你用英语给他发信吧。http://wwwlucianolombardiit/indexphp 在右边栏有一个“guestbook”是给他留言的。想要免费的,难啊
文/陈曦
和《她比烟花寂寞》一样,这也是一个音乐天才的传记**,相比却更加经典。
这是一部不为人知的钢琴天才的传记,也是一部墓志铭,好友MAX为他立的墓志铭。
他是一个连名字都没有的人,大家会叫他1900,因为他出生于1900年。这个名字本身就暗含了这并不是一个名人的传记,所以这部**通俗点也可被成为“被遗忘的1900的一生”。
他是一个天才,一个钢琴天才,他穿洗得发白的衬衫,梳古板的发型,可是,他有一个不羁的灵魂。
蒂姆·罗斯饰演的1900是在出生时就被遗弃在客轮钢琴上的孤儿,身世不详,被烧煤工人丹尼收养,一生生活在这艘客轮上,透过客轮的窗口,看向他一生唯一的风景——或平静或汹涌的海面。
这部摄于1998年的**简介苍白而空洞,**本身却张力十足,有动人的音乐、有唯美的画面、有富有深意的长镜头、也有充满猜想的留白。更重要的是,**本身充斥着对音乐的热情、对爱情的向往、对知己的珍惜。所有情感的宣泄饱满而不造作,通过演员的眼神和肢体语言,通过背景音乐的互动,如细水般柔和地传达给观众,没有攻击性,却充满视觉和听觉的双重享受。
1900无疑是一个满腹才华的钢琴天才,他单纯的生活背景、天生对情感的敏锐都让他在音乐上获得了极高的造诣。但也正是因为这份敏感,导致了他对新生活的恐惧、对爱情的不自信,他一生困于船上,并最终与客轮一起消失在这个世界上。
他本可以扬名海外、名垂青史,可能也可以收获爱情。但谁知道呢,到底是这单纯的心性造就了天才1900,还是这怯懦的性格毁灭了1900。
1900一直以为,客轮就是他的全世界,当他看到更大的陆地,更光怪陆离的世界的时候,他的内心是否也感到恐慌和不知所措?
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种戛然而止的故事总会让人回味无穷。我们会幻想,如果1900最终踏上了大陆,他是否拥有另外一段完全不一样的人生是否会找到那个令他心动的人是否会和MAX一起打拼天下?
可是没有如果啊,1900最终没能走向大陆,那片土地太过陌生,隐藏了太多的不确定性。那里高楼林立,远比船上的小窗口要大;那里车水马龙,远比单调的海面来得精彩;可是那里也充满了漠然的人群,再也没有了音乐世界里的单纯。
1900看不到希望,所以他却步了,当所有人都离开客轮去追寻新生活的时候,1900留了下来,他从此沉寂,像从来没有发过光一样,只有MAX还记得这位挚友的存在。
为什么就是不下去呢?他曾问过自己,找不到离开的理由,所以他选择留下。
当MAX回到已经破旧不堪的船上找1900的时候,当MAX发福的身体在狭长的楼梯上蹒跚的时候,积累的情感好像找到了宣泄的出口,不会让人痛哭流涕却足够让人潸然泪下。时光就这么悄悄流逝掉了啊,MAX再也没了年少时的轻狂,踽踽独行的时候就像一个普通的老人。我不敢想象1900一个人在破败的客轮上过着怎样的生活,没有音乐、没有挚友、没有爱情,甚至没有,希望。
这漫长的岁月啊,1900是怎样一个人度过?他怎样在空荡荡的船舱内度过他的每一个日出日落、春夏秋冬?他是否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活着的意义,他那满腹的才华呢他那动听的音乐呢?没有了,全都没有了。
**有一种魔力,它会放大我们的岁月,具象时间的力量。 看《忠犬八公》的时候,一句“你知道吗,十年就这么过去了。”让人潸然泪下,时光不再不老,我们也不再不散。
看1900在船上度过的一生,岁月漫长而刻骨,那破碎的旧唱片,老旧的木甲板,还有一段老去的时光。那些回不去的时间,就这样刻画在破旧的甲板上、在咯吱响的楼梯上、在空荡荡的船舱里。
时间真是个可怕的东西,1900因为害怕看不到未来的生活而拒绝在陌生的陆地生活,友情、爱情和名誉都无法带给他安全感。所有的故事,都有一个结局。因为这样的执着和不安全感,MAX失去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在心中留下一段不可抹去的秘密,1900爱着的那个女孩,也因此失去了爱和被爱的权利。
看到影片的最后我开始怀疑,这种执着,用生命在维护的坚持,值得么?但我最终明白这是没有办法衡量的事情,1900选择的,MAX选择的,和我们选择的道路,无法衡量。天才的思维总是与常人有别,也正是这种与众不同的偏执,他们被称之为“天才”。
也许在1900的心里,他的一生装不下太多东西,有音乐就足够,那片一望无际的陆地啊,实在太遥远。
1900选择将他的人生和才华献给大海,这也为他传奇却不为人知的一生画上了一个句点。
无论结局如何,因为当时光老去,所有的故事,都会有一个结局。
所有的时光,都会变成旧时光;
所有的回忆,终将变成黑白;
所有的故事,总会有一个结局。
钢琴师里的音乐主要取自波兰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作品,虽然有人评论略显简单,但是我觉得由于和历史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和故事发展的巧妙结合,导演对于音乐素材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影片一开始主人公斯皮尔曼在华沙的电台演奏肖邦的升C小调夜曲,突然演奏被德军的炮火打断,波兰宁静的生活被战争打破,犹太人的恶梦从此开始了。。。。。。
此后,华沙沦陷,斯皮尔曼一家为了生计卖掉了钢琴,搬进了犹太区,斯皮尔曼也在一家酒馆里弹琴谋生,历经了德国人对华沙犹太人的迫害,全家人最终都进了集中营。。。。。。。。自己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出虎口,过着东躲西藏,苟且偷生的日子。在那些不见天日的日子里只能借在钢琴前凌空的无声弹奏和心里默默回忆旋律来安慰自己,但是谁也没有料到他的钢琴艺术却在关键时刻拯救了他的生命。。。。。。
影片的高潮出现在将近结尾处,1944年的冬天,德军在东线节节败退,华沙已经被苏军包围,胜利解放是指日可待,对于主人公斯皮尔曼来说这可能是黎明前最后的黑暗,但是一个意外发生了——
斯皮尔曼在一幢废弃的楼房里栖身时,听到楼下传来德军的汽车声和德语的对话声,无奈之下只能躲避在阁楼内藏身,这时楼下的钢琴里却传来了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的旋律又不知道过了多久,饥饿的斯皮尔曼也许是认为德国人已经走了,于是下楼在房间里找工具撬罐头盖的时候,罐头不小心掉在地上,里面的水撒了出来。斯皮尔曼心疼地把罐头捡起来,抱在怀里。突然——一个全身穿着德军制服的德军军官出现在他的面前,对于他来说一个身穿德军制服的人意味这什么?经过五年在纳粹铁蹄下的非人生活的斯皮尔曼非常清楚!
“你在这里干什么?”
斯皮尔曼答:“开这个罐头。”
德军军官问他:“你躲在这里吗?”
斯皮尔曼不语。
“你是干什么的?”
斯皮尔曼答:“钢琴家。”
于是军官把他带到一个房间里,房间里有一架钢琴!
“那你就弹点什么”
望着久违的钢琴,斯皮尔曼沉默了。他在钢琴前坐下,似乎考虑了一下什么,于是如水的音乐从飞快流动在键盘上的手指间溢出!
这是————肖邦的第一叙事曲。”
这一段的精彩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导演的处理是全片纪实风格中最戏剧化的一幕,主角斯皮尔曼和德军军官之间短短的对话和两位演员的表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其中动人肖邦的第一叙事曲更是令人难忘!那么在剧情的发展中那个德军军官救斯皮尔曼的原因和动机是什么呢?这样的安排是不是有些凸兀和不可信呢?单纯从德军军官热爱音乐的角度来说似乎不能令人信服,导演波兰斯基让那个德军军官在到达了这所房子时弹奏了一段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其用意是体现了德军军官在这残酷战争中寻求心灵暂时的平静与安详。试想一下要是这个军官弹奏的是莫扎特的欢快的奏鸣曲或是唱一段瓦格纳激昂的歌剧,我估计斯皮尔曼的结局就将会是很悲惨地!导演正是巧妙的运用了音乐语言表达出了一些很重要的潜台词。斯皮尔曼看到这个德军军官为什么承认自己是钢琴家一度使我感到很奇怪,是因为斯皮尔曼听到了德军军官的琴声,投其所好而猜测自己也许有生存的希望?还是干脆在临死前利用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怀疑而作最后的演出?还是两者兼而有之?从这点来看斯皮尔曼确实很聪明,进而言之犹太人确实在千年的流亡生涯里有一套自己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方法!
但是当斯皮尔曼坐在钢琴前时,一切都改变了,对死亡的恐惧已经不再重要,以前那个曾经对自己的同胞的反抗的不理解的斯皮尔曼不见了,他的灵魂似乎变的坚强起来,五年来的痛苦遭遇,自己和家人悲惨的命运,对德国人暴行的仇恨和愤怒,都化做这一段肖邦《第一号叙事曲》表达畅快的表达出来。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OP23),是肖邦全部四首《叙事曲》中最为著名的第一首,取材于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拉德·华伦洛德》,这部长诗叙述了波兰民族抵抗条顿人的故事,是一部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斯皮尔曼在此时此地选择演奏她的用意无疑只有一个——反抗!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斯皮尔曼式的反抗!为什么是反抗?他没有选择莫扎特或贝多芬等德奥系的音乐家而选择了自己最拿手的也是本民族的骄傲肖邦的作品,如果导演选择让斯皮尔曼演奏莫扎特或贝多芬的处理那么斯皮尔曼就纯粹是卖艺求生了,无疑全片的魅力会大打折扣。但不是,他选择了肖邦,而在肖邦里又恰恰选择了《第一号叙事曲》,因为这首曲子是一部弘扬爱国主义的乐曲。这一切都是斯皮尔曼在坐在钢琴前那短短的那一刻决定的,我想导演的意图就是斯皮尔曼在这一刻已经决定选择自己的方式反抗!他已经不在软弱了,但他同时也知道演奏以后这个懂得音乐的德国人很有可能会打死他,于是先前摔瘸一条腿的形容憔悴的斯皮尔曼不见了,勾娄的身子四处找食物的斯皮尔曼不见了,对德国人噤若寒蝉,唯唯诺诺的斯皮尔曼不见了。现在这个坐在钢琴前的斯皮尔曼是坚强的,重新获得自尊的斯皮尔曼,他要用自己的方式反抗给他带来痛苦的人!而在这种反抗中无疑他的祖国伟大的音乐家肖邦的g小调《第一号叙事曲》是他最佳的武器!
一段略显迟疑的开场白后,曲调变得流畅,象忧伤的询问,这时,德国军官走到一把椅子前坐下,开始聆听斯皮尔曼的演奏。在短促的、我们听到了内心的忧虑的曲调后,忧虑不断地增长,变成了暴风雨般的悲愤。预示着未来的悲剧性的冲突。一段忧伤“叹息”之后,主题听起来特别宁静而明朗。这时的镜头里是华沙城的废墟上撒满的月光,一束月光透过窗户投射在演奏中的斯皮尔曼身上,象罩着一层薄纱,此时的钢琴家也许再回忆过去美好宁静的生活。突然琴声的表现怀有警觉的沉静,继而旋律充满了惊心动魄的悲愤之情而最终失去了明确的轮廓,成为势不可挡的滚滚波涛!最后结束部分还原为原来那样真挚、忧伤。但平静的气氛只延长了几小节,旋风般的尾声又重新卷入狂风暴雨般的激情和悲剧性冲突的气氛里!德国军官显然是被他的琴声所打动了,是人性的光辉还是音乐的力量?是出于对战争的厌恶还是出于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我想还是不用说明才是对故事最好的理解吧!
导演罗曼·波兰斯基的这部作品是继斯皮尔伯格《辛德勒的名单》后又一部反映二战犹太人大屠杀的巨片。同样是表现幸存这个概念,手法上斯皮尔伯格是影像是黑白纪实风格而叙事结构是**化的,而波兰斯基的处理却是影像虽然是彩色,但叙事结构和拍摄的镜头语言是主观纪实化的。但其中许多镜头却确确实实根据历史照片和历史记录影片拍摄而成。比如荷枪实弹入城的德军,在马路上颐指气使的德国军官,连接犹太区的天桥,还有犹太人和普通人分道的十字路口,被枪杀在墙下的犹太人尸体,德国人毁灭犹太区的行动等等,真是历历在目!真实的让人窒息。也许有人不太喜欢此片的纪事风格,我想说这也许正是此片的魅力所在,一切外界发生的激烈冲突都是通过主人公的眼睛来观察的,没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影像构图的雕啄,两次大的外部冲突,一次是犹太人的反击,一次是华沙解放前抵抗运动对德国区的攻击都是在主人公的冷言旁观下进行。但震撼同样是巨大和清晰地!
战争结束了,斯皮尔曼回到电台继续弹他的肖邦夜曲,宁静的和平生活再次回到人们身边。他试图去寻找和帮助那位德国军官但没有成功,影片的结尾是在肖邦的辉煌的波兰舞曲中结束,迎接他是依然是掌声和鲜花。。。。。。
《旧约,诗篇》里说:“你是我藏身之处。你必保佑我脱离苦难,以得救的乐歌,四面环绕我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