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情人梦中千秋说的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是怎么来的

交响情人梦中千秋说的莫扎特双钢琴奏鸣曲是怎么来的,第1张

  第一集

  千秋真一是桃之丘音乐大学四年级的学生,也是这里的风云人物,由于出身音乐世家,被所有人尊称为“千秋大人”,当然也有人看不惯他认为他不过是靠父亲的纨绔子弟。不过真一的音乐天赋却没有人能不承认,他在小提琴和钢琴方面的才能已经达到一流水准,对音乐的见识也比其他人高,能只听一点就听出那个人奏出的乐曲是否没问题。虽然真一最近

  正在练习准备参加钢琴选拔赛,不过其实并不热衷,因为他真正的理想是当一个指挥家。

  从小就由于父亲的关系得以在世界各地听各种演奏会的真一,不仅因此爱上了音乐,更对台上的指挥家崇拜万分,并立志长大自己也要成为一个指挥家。机缘巧合下真一被维也纳的著名指挥大师看中,愿意收他为徒,两人也已约定等真一长大后就去他那里学习。可惜十年后真一父母离异随着父亲回日本,途中遭遇空难从此对飞机有了强烈的恐惧症,导致真一从此之后再也不敢乘坐飞机,他的留学美梦也因此泡汤。

  由于练习时开小差,真一的表现被老师江藤耕造痛骂,不知悔改的真一更用言语顶撞了他,一怒之下江藤决定不再指导真一。心情不好的真一正打算离开学校,却听到一个女孩在弹钢琴,尽管弹得非常随性但却一点也没有错,正当真一爬上楼准备敲门进去结识对方的时候,真一以前的女友,有声乐系女王之称的多贺谷彩子跑来找他。

  当天晚上喝醉的真一说了许多丧气话,激怒了身边的彩子,丢下一句最看不惯丧家之犬就走掉了。

  早晨真一在一间乱糟糟的房间中醒来,不可思议的是伴随着脏乱的环境的,却是优美得令一向心高气傲的他也折服的钢琴声。只不过当对方转过脸来的时候,那邋遢的样子却让真一大惊失色落荒而逃,出得门来他才发现原来对方就住在自己隔壁,但和真一整洁的房间简直是云泥之别。

  学校给真一换了新的辅导老师冈谷肇,冈谷同时也是被称作野田妹的野田惠的辅导老师,于是冈谷提议两人合作用两台钢琴弹奏一首曲目。

  与此同时,桃之丘音大各系最优秀的学生自发组成的A乐团,最近正在为了定期举办的演奏会进行练习。他们的代表人物就是从维亚纳国立音大留学回来的三木清良。

  这天居然第一次有人向野田妹搭讪,那是一个说话带着洋腔的古怪男子,但所谓人不可貌相,实际上他却是举世闻名的指挥家Franz von Stresemann。

  第二集

  受邀来桃之丘音大担任特别讲师的Franz von Stresemann,是享誉全球的世界级指挥家,令人意外的是,他居然让以邋遢闻名的“野田妹”野田惠,出任由他发起的乐团的活招牌。

  这支定名为SOK的管弦乐团,小提琴系的龙太郎和在管弦学系负责定音鼓的真澄,以及负责低音提琴的小樱也都入选了。只不过他们在A乐团那边,除了真澄意外都惨遭滑铁卢。

  另一方面,已经在桃之丘音大学了四年钢琴的真一,决定申请转去指挥系。尽管一直以来真一都因为对飞机的恐惧没办法出国去学指挥,不过现在Franz来了学校,对眼高于顶的他来说当然是绝好的机会,可惜得知此事的Franz却因为讨厌真一而加以反对,并带着自己选出的SOK成员们出去参加一起吃东西联络感情。

  不过龙太郎拒绝参加这次的聚会,因为他必须和乐队成员们一起练习学校纪念活动的曲目。不只如此,下个星期龙太郎就要参加小提琴的补考了,如果再不过关他就必须留级。龙太郎跑去拜托真一给自己做钢琴伴奏,可惜不仅遭到真一的拒绝还被羞辱了一番,于是决定在补考中舍弃西洋古典音乐演奏摇滚系。机缘巧合下,本来已经灰心的龙太郎认识了野田妹,同样为她的钢琴所折服,于是拜托野田妹在补考的时候为自己钢琴伴奏。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野田妹一向弹琴不按牌理出张,但在练习室内为龙太郎伴奏出的乐曲,和龙太郎的小提琴声非常契合,简直可以称作完美的和谐。

  练习结束后为了表示感谢,龙太郎招待野田妹到学校附近的一家中华料理店“里轩”去吃饭,其实那里是龙太郎的父亲龙见经营的,不仅如此,野田妹还带走了一份饭菜,打算拿回去给邻居真一吃。结果回家之后被彩子目睹了她进入真一的房间。

  从彩子口中得知此事的真澄因失恋大受打击,并认定这是野田妹这个真一的新欢造成的,于是到处中伤野田妹,还作出给野田妹寄认为会带给她不幸的信,诸如此类许多幼稚的行为。

  野田妹为此大发雷霆,于是找龙太郎一起希望找出犯人,结果他们怀疑是一直对真一抱有恋爱感情,却因为都是同性只敢远远注视,甚至被真一下令不得靠近的真澄所为。

  被抓住的真澄对自己的行为直认不讳,还向野田妹宣战,并表示谁先跟真一约会谁就是胜方。

  第三集

  野田妹告诉真一,需要他担任S乐团的指挥。S乐团其实是来桃之丘任教的全球著名指挥家Franz von Stresemann,在学生中间精挑细选组成的一支交响乐乐队。原本Franz并没有注意到外表邋遢得一塌糊涂的野田妹,不过他第一天来学校的时候居然就想强吻野田妹,结果被饱以老拳。

  但Franz并不死心,为了获得野田妹的吻,他居然告诉野田妹,如果她让自己吻一下,就改变主意让真一从钢琴系转入指挥系。

  为了考较真一的指挥才能,Franz故意为S乐团选择了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来让真一指挥。但他没想到的是,这首曲子对真一来说却并不困难,因为他曾在最敬仰的指挥家Vera的影响下,勤加苦练这首曲子。

  这天真一终于站上了梦寐以求的指挥台,开始和S乐团一起练习。然而演奏并没有能够一帆风顺地进行。首先是负责小提琴的龙太郎拉得乱七八糟总是出错,然后玉木的单簧管不断发出奇怪的响声,吹奏角笛的金井经常中途莫名其妙地断掉,如此这般各种奇怪的状况层出不穷。不仅如此,桥本很不爽真一高压的态度,故意胡乱演奏不跟大家配合,注意到这一切的真一中止了演奏。

  此时Franz终于出现,并推开真一登上了指挥台,他用言语表示担心成员们的健康状况和乐器的情形,随后用跟真一一模一样的指挥方式开始指挥演奏,而这次S乐团则完美地进行了和谐的演奏。

  由于仰慕Franz,真一向学校提出了转系的申请,不过Franz却并不同意他的做法,并告诉真一,他可以不转系但自己仍然会把他收做弟子教他指挥,更同时命令真一继续练习钢琴。

  这天,Franz告诉S乐团的成员们,两个星期之后的定期公演,S乐团也会参加。他更任命真一担任S乐团的副指挥,并命令真一和大家一起练习,而自己则跑出去玩了。

  身负重要使命的真一终于开始了练习,不过负责低音大提琴的小樱却迟到了,其实她由于父亲公司的关系不得不在外兼职打工,根本没办法一直来参加练习,于是遭到了和她同样负责低音大提琴的岩井的指责。

  这天晚上,伤心的小樱忍不住在路边哭泣,却不巧被野田妹看到了,于是野田妹把小樱带回了自己的房间。

  在野田妹房间里,小樱哭诉着自己因为打工没办法每天来练习的苦楚,没想到却被真一指责,如果是为了赚学费连练习都没有时间,那还不如退学,更指出她这么有空在外面哭,还不如勤加练习,结果小樱因真一这番话大受打击。

  野田妹在小樱打工店碰到了小樱,小樱告诉她,其实自己也知道真一那番话是正确的,她也讨厌自己,更自暴自弃地认为其实S乐团没有自己可能会更好,然而面对如此低落的小樱,野田妹却发现自己不知道该如何安慰她才好。

  回到公寓野田妹忍不住去找真一,更质疑他为何对待小樱如此冷酷,并指责不了解何为贫穷的真一根本不懂真正的音乐。

  第四集

  真一终于从S乐团的副指挥荣登成为正指挥,野田妹为此兴奋不已。另一方面,S乐团的创办人Franz经常去风俗店玩,但那里的女孩们却都把真一当作梦中情人,这让Franz非常生气,居然退出了S乐团。

  另一方面,以从维也纳回来的清凉为首的一群优秀学生,所组成的A乐团宣言要和真一一决胜负。可惜真一根本对S乐团和A乐团的胜负没有兴趣,只是下定决心要好好把握这次绝佳的机会。

  龙太郎等人则决意和A乐团一决胜负,甚至还订制了S乐团的团服,每天大家都穿着一起练习。但是没想到龙太郎居然自作主张地带着小提琴队伍拉奏摇滚乐,结果遭到了真一的怒骂,并告诉他们,周一就会把参加演奏的乐谱拿出来。

  一时之间S乐团成了讲师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江藤则提出既然Franz已经离开了,那就干脆解散S乐团。但谷冈却表示很想看看真一的指挥,结果教师们讨论的结果是,如果演奏会上S乐团输给A乐团就解散。

  演奏会的时间越来越迫近,为了宣传,大家在各处张贴了演奏会的海报,海报上不仅有Franz的照片还有真一,看到海报真一第一次萌生危机意识,更遭到加藤挑衅,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糟糕的事情不止如此,由于海报的事情S乐团里面不少人对真一产生了不满,得知此事的大河内为此非常高兴,因为他其实很讨厌真一加入S乐团。

  负责制作S乐团演奏会的龙太郎,则烦恼于自己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才好,得知此事的清凉于是给龙太郎出主意,表示指出指挥的错处也是负责人的工作。于是龙太郎在S乐团的成员面前高呼,希望大家能更贴近真一希望表现出的音乐而努力。

  终于真一把乐谱发给了大家,可是S乐团的乐手们每个人都只顾着努力看乐谱,根本没人去看真一的指挥。察觉到这一点的真一昏倒在了台上。

  回到房间休息的真一沐浴出来之后,开始反思这天发生的事情,突然听到房间里传出了钢琴声,原来是野田妹在练习S乐团演奏过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尽管并没有根据乐谱一板一眼地弹奏,然而其纯真中带着自由奔放的个性却展露无遗。于是真一拉野田妹也加入S乐团。

  公演当天,在桃之丘的大型音乐厅坐满了听众,S乐团每个人都感到非常紧张,大家前一天为了练习甚至没有回家。

  当真一指挥着S乐团演奏出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的时候,那种自由伸展的演奏瞬间俘虏了全场听众的心,就连坐在观众席的老师们也大为震惊。

  演出结束后S乐团不仅获得了全场听众的热烈掌声,龙见更宣布了一个天大的喜讯“S乐团可以继续存在”。

  第五集

  真一作为指挥家的首次登台,以及S乐团第一次演出经过一个星期了。野田妹每天都很随便地不经千秋的允许,就进出他的房间。

  与此同时,桃之丘音大正在紧锣密鼓地准备每年一度的学园祭。由于S乐团在定期演奏

  会上大获成功,龙太郎把其他成员一起叫了出来,提议大家在学园祭的时候来个变装演奏会。当即获得了野田妹和真澄的赞同。

  某天晚上,真一突然很在意Franz究竟为什么要来日本,于是上网查询。发现他上个月伦敦演奏之后就失去了踪影,目前官方正在努力四处寻找他。

  于是真一决定亲自向Franz寻求事情的真相,此时一个名叫艾丽莎的女人出现,自称是Franz的秘书兼经纪人。她为了抓住Franz开车在学校里横冲直撞,由于Franz手上有桃之丘音乐大学理事长美奈子年轻时候的照片,所以艾丽莎一路追到了日本。

  当天晚上,野田妹和龙太郎不停安慰因失去Franz踪影而情绪低落的真一,此时原本被强制遣返德国的Franz突然出现,并交给真一一本乐谱。这是著名的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是在钢琴领域非常难弹奏的乐曲,Franz命令真一在学园祭的时候为A乐团弹奏这首曲子。

  之后S乐团的成员聚集在一起,讨论真一和A乐团的事情,指责龙太郎和真一背叛了S乐团,于是众人众志成城决心无论如何要打败A乐团,也准备变装并开始练习。

  机缘巧合之下,真一得知Franz选定的曲目实际上是美奈子的心头好。真一认为Franz是为了讨好美奈子才选择这首曲目的,正当他愤慨难当的时候,艾丽莎出现了,并对真一说起了Franz和美奈子的过去。

  原来学生时代的Franz学的是钢琴,并且是一个没什么决心和热诚的人。之后他邂逅了当时有大学麦丹娜之称的美奈子,为了追求高不可攀的美奈子,Franz开始专攻指挥系。可惜美奈子却因病休学返回日本,不过她和Franz一直保持着好朋友的交情。

  艾丽莎还告诉真一,Franz之所以肯指导他,是因为美奈子不希望真一的天赋被埋没了,于是拜托Franz教真一指挥。得知这一段经过的真一,终于开始练习弹奏那首曲子了。

  与此同时,野田妹也在努力准备演出时的服装和布置舞台,此时不少人打电话来学校询问关于学园祭的问题,很多人询问真一届时会如何登台。原来是有杂志报道了A乐团的定期公演。

  到了学园祭当天,S乐团的成员穿着日式和服出场,并演奏了蓝色狂想曲,S乐团的演奏获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

  紧接着就是真一和A乐团的演奏了,西装笔挺的真一站上了舞台,完美地弹奏出了《第二号钢琴协奏曲》,台下所有人都在瞬间就被他完美的技巧征服了。一曲奏罢,真一站起来述说了自己对指挥的追求、热情以及信仰,获得观众如雷鸣般的掌声。

  第六集

  最近野田妹一直在专心一致地练习钢琴,这是因为她被学园祭的时候在Franz指挥下,在A乐团弹奏出《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真一震慑住了。

  与此同时,真一却在Franz房间的床上醒了过来,房间里并没有Franz的踪影,但真一竟然是躺在两个风俗**中间。此前他被Franz带着在银座、京都和温泉连续游玩了三天三夜,被搞得精疲力尽,此时Franz的秘书艾丽莎跑来告诉真一,Franz打算回德国了。

  另一方面,龙太郎和真澄等一帮S乐团的人还沉浸在学园祭的余韵里。已经大四的成员至今没有找到毕业后的出路,而S乐团目前为止也没有人得到内定的资格。龙太郎表示大家应该在继续找工作的同时,让S乐团继续存在下去。小樱虽然也赞成这个这个提议,然而其他的成员却在一瞬间的热烈响应之后,冷静地回头努力找工作去了。

  此时真一被专门的古典音乐杂志《古典音乐·生命》的记者景子找去,并把乐评人佐久间介绍给了他。佐久间在学园祭时听到了真一的弹奏,成了他的忠实乐迷,并打算在杂志上连载关于真一的报道,他和景子更表示,下次希望欣赏到真一的指挥。更由于他们并不知道真一有飞机恐惧症,还表示期待真一去国外留学。这一举动引起了真一的反感,认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自己,就自作主张说这说那,脸色难看地离开了。

  回家之后,真一发现以前的女朋友彩子等在门口。目前就读于声乐科的彩子,因为在小提琴演奏中输给了沙也丧失了自信。可惜真一对她不仅没有丝毫同情,反而一阵冷嘲热讽,气得彩子扔下买来的东西就这么离开了。

  回到房间里的真一,这次碰到了在房间里的野田妹,她为了和真一一起弹奏《第二号钢琴协奏曲》,正在努力练习弹钢琴。于是真一带着野田妹来到学校的练习室,决定担当野田妹的钢琴搭档,两人合奏了起来。

  在门外听到演奏的怜奈何真纪子为着完美的演奏所震慑,就连江藤也震惊得失去了言语,彩子更是受不了大叫着够了飞奔而去。

  演奏完毕之后野田妹累得当场睡着了,见此情景真一开始不知所措。

  第二天真一把自己珍爱的乐谱和CD送给野田妹,然而野田妹表示和真一一起演奏过已经心满满足了。另一方面,S乐团的人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出路。然而龙太郎却并不为此高兴,他希望S乐团能继续存在下去,真一却告诉他这太不现实了。

  真一决定带上野田妹和清良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乐团,得知这个消息的龙太郎也想加入,于是真一要求他加入A乐团作为测试。

  在S乐团的解散纪念聚会上,不少人都申请加入真一的新乐团,却都遭到了拒绝。真一表示不希望新乐团成为S乐团的延续。

  第七集

  原本担任野田妹专署指导老师的人选,从谷冈变成了加藤。江藤在偶然的机会下听到了野田妹和千秋合奏钢琴,于是自愿申请担任野田妹的指导老师。可惜江藤高压的态度遭到了野田妹的反感,她愤怒地夺过他手中挥舞的教鞭飞奔出了练习室,并跑去找以前的老师谷冈求救,然而谷冈对此却无能为力。

  另一方面,真一接受清良的建议,带着新乐团的成员一起出去喝酒。这个新乐团集结的都是留学归国或者其他大学的高材生。桃之丘方面除了真一和清良,只有龙太郎、真澄和小樱三个人入选。酒过三旬,真一提议新乐团演奏莫扎特的长调协奏曲。

  龙太郎告诉真一,最近野田妹有点怪怪的。龙太郎的父亲龙见见野田妹饭都不吃很担心,尽管真一觉得很难担心,不过却被乐团的人拉走了。

  这天真一召集所有新乐团的成员,聚集在桃之丘音大练习。这虽然是乐团首次合奏,但却出奇地和谐,其中具有高超技术和纤细表现力的黑木令所有人为之倾倒。

  练习结束后,真一等人一起去了龙见的里轩,彩子突然出现,她为真一他们预订了演奏大厅,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乐团,居然在一间超级大的演奏厅演出。乐评人佐久间自告奋勇地表示愿意为真一他们宣传这次的演出。龙见也出资买下了《古典音乐·生命》的一整页做广告页面。然而随后他却和儿子龙太郎一起,胡乱地给新乐团取名为“R☆S乐团”。

  回到房间的真一看到野田妹吃光了龙见为其准备的饭,突然觉得很安心。

  第二天开始R☆S乐团正式在桃之丘音大展开了练习,野田妹俨然当作自己是真一的女朋友跑了进来,被真一赶了出去,见此情景的黑木对野田妹留上了心。另一方面,龙太郎看到清良在自我练习,发现清良的小提琴拉得非常好,于是希望拜入她的门下。就这样各种乱七八糟的骚动结束了,R☆S正式练习终于开始了。由于黑木满脑子都是野田妹,再加上含羞带怯开始演奏的清良,原本是银色印象的演奏变成了令人想入非非的粉红色。

  得知江藤成了野田妹指导老师的真一,和谷冈在咖啡厅见面。恰巧看到窗外野田妹为了逃脱江藤的魔掌正在飞奔,谷冈发现野田妹最近变了很多,把这个情况告诉了真一。

  回家看到野田妹的真一,指责她不应该逃课,却遭到了野田妹的反驳,表示自己可以从事幼师行业,真一却指责她根本不可能从事这一行。

  机缘巧合之下,野田妹偷听到了真一和彩子的对话,始得知原来真一有很严重的飞机恐惧症,所以才不能出国。目前真一唯一的目标就是让R☆S扬名立万。为了更好地学习指挥,他从佐久间那里借来了Franz最新推出的指挥CD,作品完美的完成度让真一大为震撼。

  第八集

  最近R☆S乐团的人都忙着各自的晋级赛请假,真一只好暂时中止了乐团的活动。对清良等人来说,R☆S不过是限时玩具,虽然真一也能理解他们的想法,却仍然免不了心理的难过。但真一仍然坚信R☆S并不是白白浪费时间的东西,仍然信心十足地在努力学习指挥。

  在野田妹的帮助下江藤创作出了《屁股体操》,这是要和幼儿园的小朋友们一起跳的。江藤给了野田妹大量乐谱,并指定她参加马拉多纳钢琴大赛。

  R☆S的成员黑木对野田妹一见钟情,并决定送她礼物,见此情景真澄在黑木面前大肆数落野田妹的怪异行径,指称野田妹绝非黑木所认为的那种清纯、楚楚可怜的女孩,但黑木根本不肯相信。

  得知真一为了学习指挥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野田妹决定亲自下厨养他的胃,并跑到超市去买菜。看到这番情景的黑木始知野田妹喜欢真一,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到了考核当天,在外按照顺序号等候的黑木满脑子都在想着野田妹,就连自己的乐器浸在了水里也不自知。这样乐器当然不能用了,慌张的黑木打算找替补乐器,但马上就该轮到他了。

  由于睡眠不足,清良在这次的考核中成绩并不理想,她的指导老师为此大失所望。

  真一在网上看到消息指出,菊地和片山都顺利得到了好名次,但清良和黑木都失败了,这让真一大吃了一惊。

  当天晚上,清良和龙太郎去了旅馆,清良因为自己在考核中失败大感懊恼,于是下定决心要好好对待R☆S的演奏,另一边的黑木也跟她一样的心思。

  R☆S总算再度开始练习了,真一严格的态度令所有成员都大吃一惊,他们更偷偷在背后称呼他做“鬼千秋”。

  为了R☆S的演奏会,佐久间和景子也努力帮忙,佐久间很快就卖掉了100张门票,景子则负责在杂志上卖力为R☆S宣传,就连龙见也在里轩贴出了R☆S的海报。

  当天晚上真一回到家,再次梦到小时候飞机失事的惨剧。正当真一满头大汗时,幸亏野田妹把他摇醒了。于是真一把自己小时候飞机失事,并且因此患上飞机恐惧症的事情告诉了野田妹,并说出了自己曾尝试许多种方法想要克服这种恐惧症,可惜都没有效果。

  得知这种情况的野田妹,取出Franz送给她的怀表在真一面前摇晃,没想到真一立刻陷入了睡眠,吃了一惊的野田妹赶紧到书店去查看关于催眠术的书。

  公演前一天,真一专程拿了一张门票给野田妹,并表示希望野田妹来听听属于真一的音乐。

  到了公演当天,不仅有普通的听众,还有许多职业乐团的关系人士和乐评人。演奏会当然大获成功,回到家的真一,则继续接受野田妹的催眠治疗。

  第九集

  依靠野田妹催眠术成功克服了飞机恐惧症的真一,邀请龙太郎一起搭飞机去北海道。

  R☆S乐团首场公演大获成功,更在媒体之间引起很大话题。真澄开始考虑下一次的演出,为此努力联络其他成员,此时所有人都还沉浸在第一次获得成功的喜悦中。

  成功搭乘飞机站在北海道仰望蓝天的真一,第一次有了出国留学的信心。龙太郎告诉真一希望R☆S能再演,这让原本因为不能留学才专心R☆S活动的真一,心情变得非常复杂。

  最近野田妹为了接受钢琴特训住在加藤家,她希望在马拉多纳钢琴大赛中获得优胜,把奖金用来追真一。

  带着许多北海道特产螃蟹返回东京的真一,得知野田妹正在接受特训的消息,于是跑到江藤家去看野田妹,发现她真是在认真练琴,于是很放心让野田妹留在加藤家。

  而专心练琴的野田妹,为了在晋级赛中脱颖而出,决定弹奏难度很大的舒伯特《第16号钢琴奏鸣曲》。

  另一方面,R☆S确定于圣诞节当天在三得利广场进行公演,真一为了此事忙得焦头烂额。与此同时,记者景子跑来告诉真一,看到Franz出现在了酒店。

  如今俨然成为真一恩师的Franz,得知真一已经完全克服飞机恐惧症了,于是要求他跟自己一起去欧洲。希望他能为明年维也纳的指挥家大赛提前做准备,然而此时的真一满脑子R☆S此次二度演出的事情,根本没办法答应老师的要求。

  第十集

  为了得到奖金用来追着真一一起到欧洲去留学,野田妹下定决心要成为本届马拉多纳钢琴大赛的优胜者,结果通过一番努力,野田妹成功通过初赛和复赛,得到了正式选拔的出场权。

  另一方面,真一正在为了R☆S的圣诞演奏会全力以赴,并下定决心此次的演奏会结束,就去欧洲留学,但他还没有把这个决定告诉乐团的其他成员。

  与此同时,真澄通过了专业乐团书面考核,即将面对实际技能测试和最终面试。一向以来真澄都把进入职业乐团当作梦想,他更决定就算成功也一定要兼顾R☆S这边的活动。

  得知此事的清良也有了一番计较,其实她早已决定入春就返回维也纳,并把此事告诉了龙太郎。

  此时真一面前出现一个名叫高桥的小提琴手,他表示希望加入R☆S乐团。高桥是去年在布冯国际小提琴大赛中获得季军的男子,上个月刚从法国巴黎学满归国,他表示自己比清良更适合呆在乐团,更在真一等人面前演奏了一曲,而确实也如他本人所说,他的演奏无可挑剔。于是龙太郎欢迎高桥加入乐团,并告诉清良,她可以毫无迷惑地回维也纳了。

  继续在江藤家练琴的野田妹,已经在不知不觉间完全掌握了舒伯特的曲子,令江藤也感到震惊不已。然而随后野田妹居然发高烧倒下了,这都是因为她为了日以继夜练琴积劳成疾造成的。

  到了野田妹参加竞赛最终评选当天,真一等人也跑去为野田妹打气,她在台上演奏出的美妙音色,令真一震惊不已。

  第十一集

  明明竭尽了全力,野田妹还是没能如愿在马拉多纳钢琴大赛上获胜,她为此大受打击返回了福冈县的老家。父母为女儿阔别两年的归家感到欣喜不已,然而野田家的么子佳孝也非要读昂贵的音大不肯去工作,导致野田家如今一贫如洗。野田妹决定拯救这个家,以后都不碰钢琴了。

  当天晚上真一和龙太郎等人,一起参加了R☆S的酒会,结果不仅清良和黑木也混迹在其中,就连新加入的高桥也跑来参加。席间真一乘兴发表了新一任指挥者的名字。成员们都因为有新人加入感到很高兴,见此情景的真一同时混合了安心和寂寞的心情。

  几天后真一终于从龙见那里得知野田妹回老家了,野田妹更曾留言表示,想让龙见代送真一圣诞蛋糕,终于发现到自己对野田妹真实感情的真一,飞奔赶往野田家。

  好不容易赶到野田妹老家的真一,激动得从身后抱住了野田妹,更邀请她和自己一起去欧洲。真一的出现在野田家引起了很大骚动,虽然对野田妹要去留学大感震惊,但他们更兴奋的是野田妹居然有男朋友了。于是在众人的支持下,真一第二天就拉着野田妹回东京了。

  圣诞节当天,真一迎来了最后一次的指挥,这对他而言也是在日本最后的学生经历。回想起和野田妹、龙太郎等人的相遇,忍不住热泪盈眶。此时不仅是真一,就连台下的野田妹,以及台上的成员们也都心情激荡。演奏就这样在众人汹涌澎湃的激情演奏中结束,安静的瞬间过后,会场内响起了如雷般的掌声和欢呼声。

虎头虎脑 眉清目秀 面红耳赤 白净柔嫩 满面红光

眉开眼笑 破涕为笑 捧腹大笑 笑逐颜开

满面春风她的脸上有一双带着稚气的、被长长的睫毛装饰起来的美丽的眼睛,就像两颗水晶葡萄。

这孩子黑虎头似的脸上,生着一对铜铃一般的大眼睛,十分精神。

他的眉毛时而紧紧地皱起,眉宇间形成一个问号;时而愉快地舒展,像个感叹号。

他那红嘟嘟地脸蛋闪着光亮,像九月里熟透地苹果一样。

他地耳朵白里透红,耳轮分明,外圈和里圈很匀称,像是一件雕刻出来地艺术品。

我地同学萧红,梳着一条大辫子,黑亮黑亮的,浓浓的眉毛下嵌着一双乌黑发亮的大眼睛,看起来蛮漂亮的。

我从贝多芬身上学到了许许多多崇高的精神,特别使我佩服的是他那种顽强地与命运抗争的精神贝多芬全名叫“路德维希·冯·贝多芬”贝多芬的童年是痛苦的人生对他来说就好像是一场悲惨而残暴的斗争父亲急于想开发他的音乐天分,使用暴力迫使贝多芬练习各种乐器当他稍长大一些,恶运又一次降临到了贝多芬的头上:他失去了最亲爱的母亲,贝多芬悲痛欲绝,只有写信向朋友哭诉

苦难中长大的贝多芬也是幸运的法国大革命爆发之时,贝多芬曾遇见莫扎特,并相互交流接着,又拜海顿为师后来,贝多芬开始崭露头角就在贝多芬初次尝到成功的甜蜜的时候,痛苦又一次降临慢慢地,贝多芬耳朵的听觉越来越衰退,他的内脏也受着剧烈的痛苦的折磨但他还是瞒着所有人,直到他再也不能隐瞒了,才写信给韦格勒医生和阿曼达牧师这两位好友贝多芬耳聋的程度是逐渐增加的,但没有完全聋,可以说,几乎贝多芬所有的作品都是耳聋后写的

人们在贝多芬那青春洋溢的脸上看到了天才的目光:从那目光里人们又可以看到他悲惨的命运之后的岁月里,性格过于自由暴躁的贝多芬也不止一次的遭到了爱情的否绝在遭受这些肉体痛苦之时,贝多芬又必须承受着另--种痛苦

不但如此,他的身体也“背叛”了他,先后得了肺病、关节炎、黄热病、结膜炎等等身体一天不如一天尽管如此,但他从未放弃过音乐要知道面对这么大的困难,贝多芬却毫不动摇,这需要用多大的勇气和毅力啊!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也许现在你的成绩是差了点,但这并不代表以后你依然是这样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实力,对自己要有信心

贝多芬与命运抗争,最终成为名人,同样,我们也要努力学习,做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贝多芬在写给弟弟们的信中曾说过:“只有道德才能使人幸福,而不是金钱”

除了这一点外,本书的作者罗曼罗兰也想告诉我们一些道理:悲惨的命运和痛苦的考验不仅降临在普通人的身上,同样也降临在伟人的身上当我们遭受挫折的时候,应该想到这些忍受并战胜痛苦的榜样,不再怨天尤人,要坚定自己的信仰

(二)

《名人传》是由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书中写了三个世界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第一个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另一个是意大利的天才雕刻家:米开朗基罗;最后一个是俄罗斯名作家:托尔斯泰。

在这本《名人传》中最令我感动的就是贝多芬的故事。贝多芬是个音乐天才,他的天分很早就被他的父亲发现了,不幸的是,贝多芬的父亲并不是一个称职的好父亲,他天天让贝多芬练琴,不顾及他的心情,一个劲儿的培训他,有时甚至把贝多芬和一把小提琴一起放进一个屋子里关起来,一关就是一整天,用暴力逼他学音乐。贝多芬的童年是十分悲惨的,他的母亲在他十六岁时就去世了,他的父亲变成了挥霍的酒鬼。这些不幸一起压到了贝多芬的头上,在他心中刻下了深深的伤痕,也因此导致他的脾气暴躁而古怪。但是贝多芬没有因此而沉沦,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自己所热爱的音乐事业中去了。由于他的天分和勤奋,很快地他就成名了。当他沉醉在音乐给他带来的幸福当中时,不幸的事情又发生了:他的耳朵聋了。对于一个音乐家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耳朵,而像贝多芬这样以音乐为生的大音乐家,却聋了耳朵,这个打击是常人所接受不了的。

贝多芬的一生是悲惨的,也是多灾多难的,但他为什么还能成功呢?为什么正常人做不到的事,他却能做到呢?这引起了我的深思。我认为,贝多芬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有着超与凡人的毅力和奋斗精神。面对困难,他丝毫无惧。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遇到困难时,经常想到的就是请求他人的帮助,而不是直面困难,下定决心一定要解决。而贝多芬,因为脾气古怪,没有人愿意与他做朋友,所以,他面对困难,只能单枪匹马,奋力应战。虽然很孤独,却学会了别人学不到的东西:只要给自己无限的勇气,再可怕的敌人也可以打败。

最后,我希望全世界人都能够记住贝多芬,并像贝多芬那样活着。

(三)

《名人传》由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和《托尔斯泰传》组成,它们均创作于二十世纪初期,无论在当时是在后世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英雄交响曲”。

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名人传》就由我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译成中文,一流的传主、一流的作者加上一流的译者,使这部作品很快即成为经典名著,时至今日仍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二十世纪的前半期是人类历史上风云激荡也苦难深重的时期,罗曼·罗兰创作《名人传》,傅雷先生翻译《名人传》,都是有感而为,是要从这些伟人的生涯中汲取生存的力量和战斗的勇气。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担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那么,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名人传》又能给予我们什么呢?在一个物质生活极度丰富而精神生活相对贫弱的时代,在一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名人传》给予我们的也许更多是尴尬,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在《米开朗琪罗传》的结尾,罗曼·罗兰说,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不说普通的人类都能在高峰上生存。但一年一度他们应上去顶礼。在那里,他们可以变换一下肺中的呼吸,与脉管中的血流。在那里,他们将感到更迫近永恒。以后,他们再回到人生的广原,心中充满了日常战斗的勇气”。对于我们的时代,这实在是金石之言。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四)

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名人传》描述了处于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三位伟大艺术家的精神力量和心灵之美,他们是19世纪德国伟大音乐家贝多芬、文艺复兴时代意大利著名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俄国文坛巨子托尔斯泰,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难的伟大情怀,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英雄的伟大人格,感受他们为追求真善美,真理和正义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令我们启示更多,获得更多。

《名人传》非常好地印证了一句中国人的古训:古今之成大事业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罗曼.罗兰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展开恢复20世纪文学崇高德人道主义传统,恢复其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贝多芬从刹那光辉享受的名誉鼎盛到人生谷底的贫苦交加,从童年时悲惨到老年时对欢乐的追求的曲折人生,正如罗曼.罗兰形容的“他整个一生都像是一个雷雨天”。从中,我体会到了贝多芬一直都在与命运抗争,与思想斗争,尽管他给人一种傲慢的感觉,然而他内心的一份脆弱,一份坚强,是不了解他的人无法挖掘的。对于创作完美歌曲的热情,对于寻觅欢乐的执著,对于完美的邂逅,促使他的生命成为了“大自然的一股力;一股原始的力与大自然其余成分之间的那种交战,产生了荷马史诗般的壮观景象”,他以自己的苦难在铸就欢乐,“用苦痛换来欢乐”就足以浓缩了他的人生。米开朗琪罗又何尝不是呢?“他有力量,他有幸生来就是为了奋斗,为了征服的,而且他也征服了——他不要胜利。那不是他所企望的。”他是精神贵族,是天才,然而他被天才所困扰,连他的精神与心灵也无能为力。这种疯狂的激发存在于一个过于柔弱的躯体和心灵中无法控制它的可怕的生命。从中我看出,他的一生是神圣痛苦的,但是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他在斗争和舍弃中,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托尔斯泰,这位大地上火光闪亮的俄罗斯的伟大灵魂,在十九世纪末那阴霾浓重的日暮黄昏时抚慰人的星辰,他用他强而有力的笔杆写出一部部能让我们一步一步地紧跟着托尔斯泰那冒险生涯的矛盾经历的作品。这些作品的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我深深地体会到,他为真理和正义坚持信念,为真理和正义谱写人生。

是的,贝多芬,米开朗琪罗和托尔斯泰都是世界的征服者。我们享受着他们的天才创作出来的作品,同享受我们先辈的伟绩一样,不再去想听他们流出的鲜血,这无疑是使我们尴尬的事情,因为这些巨人的生涯就像一面明镜,使我们的卑劣与渺小纤毫毕现。我们宁愿去赞美他们的作品而不愿去感受他们人格的伟大。不是的,伟大的心魂有如崇山峻岭,我们将在那里获得更大的启示。《名人传》就犹如向我们谱写了一首“英雄交响曲”。我们从中得到的启发是:每个人的身上都会降临苦难与灾害,我们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努力奋斗,与其羡慕伟人,不如学习伟人人格的伟大,让自己的人生充满意义,与其靠浮躁和急功近利所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不如坚持自己的信念、真理和正义,让自己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

只要我们体会到《名人传》给我们心灵崇高的升华,使英雄的鲜血呈现在我们面前,英雄的红旗在我们的头顶上飘扬,我们就慢慢地感受到,在这个人们躲避崇高、告别崇高而自甘平庸的社会里,我们的灵魂也被所升华为一种崇高。

(五)

本书的首位译者傅雷先生说,“在阴霾遮蔽了整个天空的时候”,他从《名人传》中得到的启示是,“惟有真实的苦难,才能驱除浪漫底克的幻想的苦难;惟有克服苦难的壮烈的悲剧,才能帮助我们承受残酷的命运;惟有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精神,才能挽救一个萎靡而自私的民族……”

“一心向善,爱自由高于一切。就是为了御座,也绝不背叛真理。”——贝多芬

“愈使我痛苦的就愈让我喜欢。”——米开朗琪罗

“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托尔斯泰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好似他用那句豪语来说明的——那是可以总结他的一生,可以成为一切英勇心灵的箴言:用痛苦换来欢迎。”确实,“用痛苦换来欢乐”正是罗曼·罗兰追踪贝多芬一生命运的视野,这句话构成了《贝多芬传》内在的紧张和扣人心魂的思想魅力之所在。 生命的沸腾掀起了音乐的终曲。贝多芬渴望幸福;他不愿相信自己的不幸是不可医治的:他渴望治愈,他渴求爱情;他充满着希望。

其实它一直在阐述一个道理!一个宿命最终还是结束在一个人质地坚硬的生命中!

《复活》是托尔斯泰暮年的又一部力作,罗曼·罗兰所说:“妻子、儿女、朋友、敌人都没有理解他,都认为他是堂·吉诃德,因为他们都看不见他与之斗争的那个敌人,其实这个敌人就是他自己。”

“托尔斯泰,你是否依照你所宣扬的主义而生活!”他痛苦地回答:“我羞愧欲死,我是罪人,我应当被人蔑视。”终于,在82岁的暮年,托尔斯泰在一个寒冷的冬夜,独自逃出了家门,在一个无名的小城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号啕大哭,对守在他周围的人们说道;

“大地上千百万的生灵在受苦;为何大家都在这里只照顾一个列夫·托尔斯泰?”

其实,托尔斯泰发出的是对苍生的疑问,也是对痛苦心灵的回应,在这里我们分明又听到了贝多芬对生命的欢乐歌唱。

像贝多芬那样坚强、泼辣而又富有人情的人物,他的振撼和扶掖我们,不用多说了。托尔斯泰和米开朗琪罗——特别是米氏,都是具有很大弱点的人,可是我们在传记里和他们接触,却感奋地分了他们的痛苦、失败,同时也分了他们的诚挚和成功。我们的生命和他们的差不多融成一片,决不只“枕着他们休息一会”而已。贝多芬的“在伤心隐忍中找栖身”,米开朗琪罗的“愈受苦愈使我喜欢”,托尔斯泰的“我哭泣,我痛苦,我只是欲求真理”,无不表明伟大的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战斗。我们的时代千变万化,充满机遇,我们渴望成功,但我们却不想奋斗。我们要的是一夜成名。浮躁和急功近利或许会使我们取得昙花一现的成就,但绝不能让我们跻身人类中的不朽者之列。因此,读读《名人传》也许会让我们清醒一些。

有了一个定位,在世界上可以站在哪个位置,让大家都彼此得清醒着,不要再自欺欺人

(六)

人们常说:“一本优秀的传记不仅能让我们认识世界,还会让我们更深刻地了解人生。”《名人传》即:“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三篇传记。他们的主人公分别为音乐家、雕塑家和小说家,不过,虽然他们的职业和所处的年代各不相同,但他们所追求的理想却是相同的——为了真理和正义所做出的努力。

面对痛苦、面对孤独,贝多芬选择了坚持自己的信念,作为一个听不到任何声音的音乐家,他给人一种傲慢的错觉,对于政治上的专制统治,无情的战乱,他却选择了反抗,为了和平,贝多芬曾说:“只要是为了获得更美的事物,任何规律都可以破除。”这句话准确地表达了他当时反对专制的心理,而米开朗基罗又何尝不是呢?为创造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而献出了毕生的精力。因为他相信只要自己的灵魂能够坚忍果敢,不因悲苦而一味沉沦,那么就一定会冲破精神上的束缚,本想他的人生理想中。而托尔斯泰则用他的笔杆描写除了当时社会的阴暗,对神的信仰是他坚持不懈地用笔尖向人间播撒爱的种子。

而我面对现在的和平,美好的社会,更应该用刻苦的学习,,丰厚的知识,武装自己,走向美好的未来。

(七)

《名人传》读书笔记

《名人传》是由《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以及《托尔斯泰传》三篇名人传记组成的一本书。

罗曼.罗兰说:“打开窗子吧!让自由的空气重新进来!让我们呼吸英雄的气息。”不知为何,我觉得这句话蕴涵者很深刻的哲理或许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吧。对于当时的年代来说,这部作品无不是一本很好的精神食粮。

在我未读这部作品之前,我一直以为贝多芬是一个很幸运的人,没想到他是这么的不幸。是啊,他的一生是坎坷的,整个人生中最不幸的事都给他遇上了,想想看作为一个音乐家,耳朵失聪了,这是多么悲惨的一件事呀!而且这种对音乐家而言十分致命的疾病给他带来的痛苦,是非常人所能想象的,然而所有的磨难都使他变的更加坚强:他痛苦,却不肯屈服于命运;他贫穷,却既不趋炎附势,亦不迎合潮流,始终保持独立的人格;他孤独,却能以热诚的赤子之心爱人类;他从未享受欢乐,却创造奉献给全世界。然而他却听不到人们对他的赞誉,他也听不到自己创作的一些优秀的作品。

贝多芬的勇敢、努力、坚持并没有白费,因为他终于成功了,他战胜了很多我们难以想象和难以忍受的一些痛苦、疾病,还有一点就是作为一名音乐家,舞台上的演奏者没有台下听众的支持、肯定和青睐,这无疑是一种痛苦的压力,带给心灵沉重的挫折感。然而他还是战胜了它们;他的努力使全世界的人都为之欢呼雀跃;他的实力得到证明,所以最后他攀登上了生命的颠峰。

罗曼.罗兰也曾说过:“生活是严酷的。对那些不安于平庸的人说来,生活就是一场无休止的搏斗,而且往往是无荣誉无幸福而言的,在孤独中默默进行的一场可悲的搏斗。”作者写的这三位名人,他们都是很平庸的人,可他们却比常人遇到更多难以想象的磨难和障碍。不过他们都是从重重困难中勇敢站起来的人,也是从种种困难中造炼出来的伟人、名人,而且还是不屈服于命运对他们的挑战和考验。他们三个都是作者认定的英雄人物,因为他们都具有同样的英雄品格:一是有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二是永远保持人格的尊严,恪守个性的独立,既不屈从于强权,也不盲目地随大流;三是具有关怀人、爱护人的博爱精神,甘心为人类的福址奉献自身。

原来,名人也并不像我们想象之中的那样美好,也许正因为重重困难,种种阻碍、挫折和不幸的命运才让他们勇敢地站起来而成为绝代传颂的名人吧!他们要战胜这么艰险的困难究竟要多大的力量,多大的勇气,多大的毅力呀!你们的力量、勇气、毅力都使我很佩服。

没有人敢说自己的人生很幸运,即使是出身在豪门之家的世家子弟也好,他们有时也会很难去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理想,因为这都已经是被父母们一手精心策划和培养过的了。即使他们想要成功也必须要具备勇气和毅力,毕竟一个人的成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那我们还等什么呢?既然我们知道要成功必须要付出相应的代价,那我们现在何尝不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加把劲,努力加油,一直向前呢?相信自己吧!既然名人们都是要经历过困难,并且从种种困难中站起来而成功的人,更何况是我们自己。

他们都已经成功了,他们都为自己的理想而努力了,付出过了,同时他们也为自己的理想实现了而倍感无比的欢乐和喜悦。我们也一定会像他们一样尝到成功的喜悦和滋味。我们究竟在等什么?来!加油吧!相信自己的人生是要自己作主的!加油!加油!没什么能压倒我们的,我们也一定会成功的。相信自己吧!——为了自己的理想而奋斗吧!

《巫山云》剧情简介|鉴赏|观后感

1948 黑白片 89分钟

美国环球影片公司摄制

导演:麦克斯·奥菲尔斯 编剧:霍华德·柯克 麦克斯·奥菲尔斯(根据斯蒂芬·茨威格的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改编)

摄影:弗朗茨·普兰纳 主要演员:琼·芳登 (饰莉扎·贝恩德尔) 路易斯·乔丹 (饰斯蒂芬·布朗)

剧情简介

深夜。维也纳的一条小巷。

细雨飘零。湿漉漉的街道上映出微光。雨挟着不息的微响落在碎石路上,发出愁惨的滴滴达达的声音。一辆半篷马车慢悠悠地驶近一座旧宅院。车上坐着40多岁的斯蒂芬·布朗——一位迹近潦倒的音乐家。教堂的钟声传入耳畔,回荡在冷冷的夜空。这不祥的钟声仿佛预示着漫漫长夜的终结。

斯蒂芬又度过了一个寻欢作乐的放荡的夜晚。他走进卧室,吩咐又聋又哑的老仆人约翰收拾好行装,准备外出。他放弃了为维护名誉等到第二天清晨与情敌决斗的打算。这时,他在卧室里突然发现一封信,一封“陌生”女人的来信。神志恍惚的斯蒂芬读着这张素笺,慢慢回忆起15年前的往事,仿佛重温了一场悠长的梦……

这是一位当天即将死于医院的女人写来的信。她叫莉扎·贝恩德尔。当斯蒂芬读到这封信时,莉扎已经魂归离恨天,然而,她曾经多么渴望在冷冰冰的坟墓被掩埋之前,在一生中最后的瞬间向默默爱恋过的斯蒂芬倾诉隐衷……

15年前,当才华横溢的青年钢琴家斯蒂芬·布朗搬到莉扎家的对面,成为她的邻居时,莉扎还是15岁的小姑娘。她隔窗看到了这位英俊潇洒、身材修长的青年,目光中充满了羡慕和温柔,她好奇地看着他卸车,目不转睛地望着他搬下一台竖琴、一箱贵重物品、一摞书籍、一尊塑像、一柄精致的烛台……默默无言、头发灰白的仆人仿佛是他的守护天使,替他忙碌,脸上始终挂着谦善的微笑,毕恭毕敬地与莉扎的母亲打招呼。莉扎对新邻居产生了好感。

莉扎真是个美丽的姑娘。她的头部长得小巧玲珑,在一张稚气的鹅蛋脸上,嵌着一双清澈的大眼睛,两道弯弯细长的眉毛纯净得犹如人工画就的一般,当眼帘低垂时,浓密的睫毛投向玫瑰色的脸颊一抹淡淡的阴影;鼻子细巧挺秀,端正的双唇轮廓分明,柔唇微启,露出一口洁白如奶的牙齿,柔发像波浪一样卷曲着,为她平添了几分妩媚。然而,她年龄还小,稚气未脱,风流倜傥的音乐家尚未注意到她。

音乐却闯入了她的生活。索然无味的日常生活就像母亲穿皱的衣裙,或是幽暗的小屋里的旧壁纸。而音乐为她射入另一个世界的光辉,燃起她的欲望,使她整日在梦里徘徊:这是斯蒂芬的琴声的魅力。她怀着敬畏与虔诚坐在小窗口前期待着斯蒂芬的出现,盼着能够得到他的匆匆一瞥。

白天伴着琴声,莉扎荡起秋千,仿佛飞离大地,飘入晶莹透明的天空;夜间,莉扎推开门窗,让清风送来如诉的琴音,她依窗而立,让微风吹拂她的柔发……她已经如醉如痴,神思梦想。当母亲与继父决定举家迁往林兹时,莉扎执意独自留在维也纳,留在斯蒂芬身边,因为她的心已经被爱情浸透了。然而,就在她疲惫困倦的期待中,就在父母临出发的当天,她听到楼下有人用钥匙打开大门,听到一阵娇媚的轻笑和绸衣拖地的窸窣声:她看到斯蒂芬领着一个女人回到家中。于是,她改变了主意。

在林兹,莉扎沉湎于阴郁的小天地里,孤独寂寥,几乎足不逾户,因为她只是希望在心灵深处与自己初恋的情人单独呆在一起。

时光荏苒,一晃三年。莉扎终于决心离开林兹,在一个雾气迷濛的秋日傍晚返回维也纳。她把行李存放在车站,跳上一辆电车,直奔那座魂牵梦萦的旧宅。她出神地望着窗口的灯光,直至灯光熄灭才去寻找自己的住处。

莉扎在一家时装店找到工作,当上模特儿。店里的活儿很忙,这使她不致于朝朝暮暮感受到那种内心的骚乱。然而,每当打烊时分卷帘式的百叶窗哗然落下,她便径直奔向斯蒂芬的窗口,默想着用自己的目光摩吻他的面颊。日日如此,即使风雪交加,凛冽刺骨的寒风吹个不停。

一天晚上,斯蒂芬终于注意到了莉扎。当时,有辆卡车停在街上卸货,他擦着莉扎的身边走过,漫不经心却充满诱惑的勾魂摄魄的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莉扎美丽的脸上,嘴角泛起一行淡淡的微笑。两人攀谈起来。随后,斯蒂芬邀请莉扎共进晚餐。莉扎痴痴地等了多少年这一天啊!入夜,莉扎终于跨过这扇房门:这是她童年时代的相思的象征。那夜,她第一次体验到男人的温存的抚摸。度过了销魂荡魄缱绻柔情的三夜。第四天,斯蒂芬走了。他要到米兰开音乐会。然而他很快便忘记了这个匆匆邂逅的“陌生”女人……

孤独的莉扎在产科医院里生下了斯蒂芬的儿子,她独自承担起抚养儿子的职责。当儿子8岁时,她嫁给了约翰·斯多费尔,一个善良的商人,过了两年平平静静的日子。

两年后的一天晚上,莉扎和斯蒂芬在剧院里不期而遇,斯蒂芬的渴慕的目光撩拨得她心摇神荡。为了重温旧梦,莉扎决心牺牲自己的婚姻,重新投入他的怀抱。斯蒂芬并没有认出莉扎。那个仰慕和眷恋他的15岁的小邻居,在卧室的幽暗灯光下与自己共度销魂三夜的羞怯女性已然在遗忘的烟雾中消失得无影无踪。他只是把莉扎当作新欢,当作值得追求的陌生女人。相隔10年,莉扎又一次登上熟悉的楼梯,走入熟悉的房间……

两人相约来到维也纳的普拉特公园,乘坐微型火车,享受一次想象的旅游。他们坐在车厢里,欣赏窗外画布上的风景,恍然来到威尼斯和日内瓦。然而,这仍然只是片刻的欢娱。斯蒂芬的同事来到公园提醒他次日清晨乐团就要出发,到外地演出。这时的斯蒂芬已经不再像青年时期那样倾心于乐圣莫扎特,而是满足于流行乐曲,为街头歌手演奏华尔兹。放浪形骸的生活毁掉了他的艺术生涯。

莉扎来到车站,为斯蒂芬送行。汽笛长鸣,斯蒂芬又匆匆而去,永不复回,撇下孤苦伶仃的莉扎。当她回到家中,得知儿子染上斑疹伤寒时,已经为时过晚。不久,这条幼小娇弱的生命便不幸夭折。暮色四合,她又送走了孩子的棺柩。

一无所有、万念俱灰的莉扎终于卧床不起。为了 一吐心中的积蕴,她和死神搏斗着,写下了这封洋洋数十页的长信。

斯蒂芬放下书信,陷入沉思……第二天清晨,马车驶出小巷,载着斯蒂芬离开家,去面对一场命运的决斗。

鉴赏

小说《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篇动人的文学作品。小说作者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自20年代起便“以德语创作赢得了不亚于英语和法语作品的广泛声誉” (托马斯·曼语)。这篇《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922) 则赢得过马克西姆·高尔基的激赏。高尔基曾为此致信罗曼·曼兰:“斯蒂芬·茨威格——一本关于您的书的作者,是否亦是《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作者,如是,则请向他转达我对这个出色的短篇的由衷赞赏。这篇作品极佳,它深深地打动了我”。高尔基在写给茨威格的信中更是毫不掩饰自己阅读这篇小说时的激动:“……这个短篇以其惊人的诚挚语调、对女人超人的温存、主题的独创性,以及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具有的奇异表现力,使我深为震动。读着这个短篇小说,我高兴得笑了起来——您写得真好!由于对您的女主人公的同情,由于她的形象以及她悲痛的心曲使我激动得难以自制,我竟丝毫不感羞耻地哭了起来。”

据此改编的影片《巫山云》是充分调动**的视听元素,转化文学符号为影音表意系统的成功实例。

积极参加反法西斯斗争的法籍德裔导演麦克斯·奥菲尔斯 (1902—1957),为了逃出盖世太保的魔爪,被迫流落异乡,于1940 年来到好莱坞。这位“不让希特勒安睡”的艺术家却在美国沉寂多年,鲜有新作,直至战后才连续拍摄了五部影片。本片是奥菲尔斯在美国积累的全部经验和潜能的结晶,是他从青年时期过渡到不惑之年的成熟标志。

奥菲尔斯对原作叙事层面的调整和对影像表意系统的经心营造构成了影片既忠实于原作又有别于小说文学的独特风格和两大特征。就叙事而言,首先,为了充分运用**视听形象的表现力和观赏效果,影片中的男主人公不再是原小说中的作家,而是音乐家,于是,钢琴曲、音乐会、海报和剧院偶遇便成为推进故事的有机情节和形象化背景,取代了原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几次相会的主要场所——饭店。其次,在原著中仅仅一笔提及的普拉特公园扩展为影片中一段淋漓尽致的爱情场景,也是富有寓意的象征:莉扎与斯蒂芬坐在模拟的车厢里,假想的火车不是顺时针旋转,而是逆时针倒转,仿佛让莉扎回到童年,回到十多年前的梦幻时分;让斯蒂芬重返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重返艺术生涯的辉煌岁月。然而,在现实世界中,谁能挽住流逝的时光两人相伴游园之后,再次分离;灯光熄灭,夜色如墨;往事如烟,不堪回首……

就影像的表意性而言,一系列日常生活实景经过富有诗人气质的导演奥菲尔斯的刻意营造,在影片本文中获得独特表现力和深层内涵,在最普通、最熟悉和最平淡的事物中蕴含着另一番情趣和意义。车站,鸟笼,楼梯,十字架,秋千,钢琴,旷野,无轨电车……诸如此类的影像主题通过重复、凸现和造型等手段的渲染担负了特定的表意功能,构成影片整体中的关键环节和引发思考的轨迹。

影片《巫山云》是对人生存在的探索。思索人生也是对时间的思考,因为人生的存在可以归结为存在的时间。时间难以把握。但是,**艺术可以通过对时间的处理、时间的变化和利用多样的时间节奏唤起观赏者对时间的思考,也就是对人生经历的思考。奥菲尔斯的**是“回忆的**”,它从对于记忆的感知中导引出永恒性的存在。影像直接反映出追求永恒性的意识,而借助影像我们又可以重温曾经在特定时刻体验过的具体感受。奥菲尔斯的作品的全部冲突就在于过去与现在的绵延不绝的双重对立中。作为影片开始的一封来信和由影像展现的昔日情景当然是现在与过去的对立,而屡次出现的影像本身也具有提示时间的功能。譬如,无轨电车。驶入画面背景处的无轨电车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莉扎看到斯蒂芬的家具被卸到大街上的时候,电车当当驶过;第二次是莉扎看到贴在车厢外介绍斯蒂芬音乐会的海报;第三次是莉扎匆匆走下无轨电车绝望地离开车站——她刚刚送走斯蒂芬。融入日常生活情景之中的普普通通的无轨电车成为流逝的时间的象征,当它第三次出现的时候,必然令人联想起主人公的往事和风雨飘摇的岁月。

火车、火车头、车厢和汽笛是命运的象征。火车沿着轨道无情地奔向前方,火车头像一个庞然大物拖着滚动的车轮,汽笛犹如向时间之神发出的祷告,车厢就是囚笼,就是死者的灵柩……莉扎在6号站台与斯蒂芬最后分手,又在6号站台送走了儿子的棺木。车站上,人们挥着手帕告别,烟雾弥漫,灯光暗淡,一幅凄凉景象预示着心力交瘁的莉扎的死亡。

莉扎的一生有过欲望和欢乐。导演选择了荡秋千、上楼梯和乘普拉特尔公园的假想旅行火车作为象征,体现出这种纯真的欲望和短暂的欢乐。在屋前花园里荡秋千的莉扎仿佛摆脱了枯燥乏味的日常生活,飘飘欲仙,沉浸在琴声缭绕的梦境中,做着少女的春梦。而楼梯作为一个符号可以表示兴奋和上升。它与监狱栏杆似的水平的铁路线相对立,给人以向上攀登挣脱束缚的直感。莉扎急匆匆地拾级而上来到斯蒂芬屋门前的情景恰恰是利用了楼梯从下至上的斜线烘托出兴奋激动的心境。但是,这个景物仍然令人联想到美梦的实现是暂时的,是不完整的:一级一级的楼梯“肢解”了上升的斜线,呈现出这条上升斜线的结构的时限性,脚步声近乎钟表的嘀嗒声,仿佛丈量着人生的时间。楼梯仍然妨碍主人公自由地飞翔,它象征着一切超脱俗世的企图最终都会落空:鸟在笼子里飞,挣脱束缚、自由翱翔的梦想仍然受到“楼梯间”的羁绊!描写莉扎和斯蒂芬在普拉特尔公园里乘车旅游一场戏充满了表意性。当车厢逆时针倒转的时候,主人公仿佛在重温旧梦,大千世界的运动似乎嘎然而止,形如灵柩的车厢犹如婚床,欲望和欢乐恍若战胜了死亡。一场假想的旅行象征着人生的欢乐。但是,导演奥菲尔斯对这场戏的处理特别强调布景的虚假性,普拉特尔公园里设置的威尼斯和瑞士的“景点”都是人工画就的布景,地上铺撒着人造雪花。在这个虚假的世界里还能够有永恒的欢乐吗

奥菲尔斯描写的欲望是转瞬即逝虚无缥缈的肥皂泡:它五彩缤纷,晶莹明亮,但空空荡荡;它飘入空中的瞬间就意味着坠落的命运已经降临。极度的空虚与失落取代幸福的幻觉。因此,实物壅塞的影像与空荡荡的镜头的对位形成明显的反差,唤起强烈的失落感:华尔兹舞曲刚一结束,乐师便离席而去,留在大厅里的斯蒂芬孑然一身,随后,烛光熄灭,一片漆黑,大厅里空旷无人;化出观众川流不息的剧院前厅,化入空空荡荡的剧场;清晨,熙熙攘攘的街道场景之后接入夜间莉扎独自一人跑到斯蒂芬家发现房门紧锁的镜头;人声鼎沸的咖啡店最后只剩下莉扎一人枯坐;剧场楼梯上人头攒动,而当莉扎走下楼梯时却形影相吊……奥菲尔斯利用蒙太奇创造了“盈实”与“空虚”的对比。“盈实”是暂时的,“空虚”是永恒的,空虚是唯一的真实,梦幻终究会破灭。奥菲尔斯曾经说过:“舞会、音乐、剧场包厢、香槟酒、制服、仆人……一切都没有什么实际价值,都是空洞无物的。我们为观众展示这些乔装打扮起来的虚无事物,是为了让人们意识到这一点,而不是为了表现趣闻逸事。”

喧哗与寂静也是奥菲尔斯常用的对比手法。

因此,奥菲尔斯的影片包含着表现人物命运沉浮、悲欢离合、盈实空虚的独特的升降式影像结构。

从鸟笼象征在封闭的生活圈中莉扎的心境的一般影像亦有迹可寻。奥菲尔斯营造的影像世界体现了这位艺术家的意识形态和创作风格。

一、外国钢琴曲:

1、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2、G大调小步舞曲(贝多芬)

3、土耳其进行曲(贝多芬)

4、军队进行曲(舒伯特)

5、少女的祈祷(巴达捷夫斯卡)

6、献给爱丽丝(贝多芬)

7、练习曲(革命)(肖邦

8、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9、野蜂飞舞(里姆斯基-科萨科夫)

10、月光(德彪西)

------

二、中国钢琴曲:

1、牧童短笛(贺绿汀)

2、黄河(殷承宗、刘诗昆)

3、二泉映月(储望华)

4、快乐的女战士(杜鸣心)

5、平湖秋月(陈培勋)

6、彩云追月(王建中)

7、山丹丹开花红艳艳(王建中)

9、旱天雷(陈培勋)

10、卖杂货(陈培勋)

------

三、四手联弹:

1、土耳其风格的回旋曲 选自《A大调钢琴奏鸣曲》 (莫扎特)

2、维也纳进行曲 (车尔尼)

3、军队进行曲 (舒伯特)

4、凯旋进行曲 选自歌剧《阿依达》 (威尔第)

5、天鹅 (圣桑)

6、间奏曲 选自舞剧《天鹅湖》 (柴可夫斯基)

7、酒盅舞曲 选自舞剧《天鹅湖》 (柴可夫斯基)

8、天鹅之舞 选自舞剧《天鹅湖》 (柴可夫斯基)

9、俄罗斯舞曲 选自舞剧《天鹅湖》 (柴可夫斯基)

10、勇士舞曲 选自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 (普罗科菲耶夫)

1、哪怕很短,只要能够延长时间的话,哪怕很短,但只要那里仍存在有希望的话。不论是什么,我都会去抓住的。

2、耳边残留的剪刀的声音,有点硬的头发,不过是转瞬即逝的风景,如果那段时间对于公生而言,是最为弥足珍贵的日子的话,我会很高兴的。

3、闷在房间里会透不过气来的,仰望天空的时间对演奏家来说也是不可或缺的。

4、交织的话语,零星的后悔,哼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无法忘却的风景,支撑着我,使我振作,使我前行,我的心里,我的心中,有你在啊。

5、我追上你了吗,还是离你越来越遥远?你又会像海市蜃楼一样,让我追逐你的身影吗?你还会是我的憧憬吗?

6、老是低着头,你已经快要被五线谱囚禁起来了。没关系,你的话一定做得到。午休时不是一直都有在听的吗?乐谱也一直在你目之所及的地方摆着,我们一定能做好。

7、痛苦时也是,悲伤时也是,你一直都在身旁,并非是弟弟的男孩子。大骗子,明明从我身边渐渐地离远了。

8、现在我多少能明白了,一直以来都是如此,将我的世界不断扩大的是你。我所追求的风景,和你想看到的风景,是不同的。

9、飞机横渡星海,你就像小猫一样,悄无声息地接近你总是从我预想不到的角度玩弄我,而我却只能傻傻地跟随着你的节奏。

10、和他相遇的瞬间,我的人生就改变了。所见所闻所感,目之所及全都开始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全世界,都开始发光发亮。

11、大家都很害怕,站在舞台上都很害怕。可能迎来的是失败,也许会被全盘否定。即便如此,也要咬紧牙关登上舞台。

12、因为音乐,我们才会有相遇的一瞬,我们才会有相遇的感动,我们才会相遇,我们才会有相遇的回忆。

13、正因为有了音乐,才有了相遇的瞬间,有了相会的感动,有了相逢的人们,有了邂逅的思念。

14、仿佛快要消损一样的孱弱,却拼命发着光。咚咚咚咚,如同心跳一般。这是,生命之光。

15、我为此痛苦过好一阵子的,你也和我一起痛苦吧,痛苦着痛苦着,就这样好好考虑一下我的存在吧。

16、竞争对手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对于处于青春期的男孩子而言更是如此。比起他人的教导,一个好对手能让他获得上万倍的成长。

17、乐谱并不是神,也并不完美。而是由人类所孕育而出的,饱含情感的产物。所以,就如同缠绕着镣铐一般。

18、超级巨星是离不开挫折的,正因为逆境才知道,他的那是否是真本事,因为啊,星星在夜空里可是如此闪耀的呢。

19、我没信心做你的恋人,但我愿意化作你身边的友人A,陪伴你度过美好的青春。

20、你的所言所行,全都闪烁着光芒,太过刺目,于是我闭上双眼,但内心还是无法停止对你的憧憬。

21、为什么就一直没明白呢,一直以为最了解你的那个人是我,但是,时隔两年不见的你却现在的话总算能明白一点了,一直都是这样。为我开辟这个世界的是你,你以超越我理想的姿态出现在了我面前,我所追求的风景和你想看的风景并不一样。

22、有粉笔的气味,各处布满参差裂痕的玻璃窗,远处传来的运动部的声音,夕阳投出的片片樱瓣倩影,静谧安逸的睡息,风景开始变迁。

23、和他相遇的瞬间,我的人生就改变了。所见所闻所感,目之所及全都开始变得多姿多彩起来,全世界,都开始发光发亮!

24、大家都是很害怕的,很害怕的站上舞台,可能会迎来失败,可能会被全盘否定,即使如此,也要咬牙站上舞台。

25、莫扎特曾经说过大胆地踏上旅途吧,我不知道路途的前方究竟有什么,但是,我们还是迈出了步伐,我们仍在旅途之中。

26、正如你所说的,或许无法弹奏出令人满意的音乐来,但还是得弹,只要有弹奏的机会和愿意倾听的人,我就要全力以赴,为了那些倾听者铭记我,为了永留他们心间,这就是我弹奏的理由。

27、是你的错,这一切全都是你的错。我像这样苟延残喘地挣扎着,执着于活下去也好,全都是你的错,是你让我对和你共同度过的时间产生了留恋。

28、英雄是强大的,英雄是孤独的。最后一幕,必定是孤身离去。他也如此,我的英雄也是如此。

29、英雄意味着强大,英雄意味着孤独,最后一幕一定是英雄渐行渐远,我的英雄也是那样的存在。

30、大家都被自己的感情支撑着,若是心无所念,也就无法独立于站立在舞台之上了。

31、别迷惘,别烦恼,加速吧,只要行动就好,别停下,迷惘什么的一点都不像你,像那样纵身轻跃,拾级而上,就像那一天一样,让我再次追逐你的身影,我的英雄。

32、那孩子的音色,听起来就像向日葵一般明丽。我想弹奏出像那孩子一样的曲子来,我想和那孩子站在同一个舞台上,那样的话,一定能够,和那孩子看到相同的景色。

33、真丢脸,简直屈辱。让听众失望,让妹妹担心,被敌人在背后支持。简直屈辱,和小时候比一点都没变化。

34、如果我能做到的话,我会不惜一切的。如果是为了喜欢的女孩子的话,就算让我喝泥水也行,我会咕咚咕咚喝下去。

35、虽然很想送上帅气的临行宣言,不过什么都想不出来。果然是因为那样,因为我们是演奏家,想法要靠音乐表达才行。

36、你会忘记吗?和你在学校一起探险的女孩子,和你一起帮助迷路的小孩子的女孩子,从医院跑出来,等在那里的女孩子,你会忘记吗?

37、交织的话语,零星的后悔,哼唱着一闪一闪亮晶晶,无法忘却的风景,支撑着我,使我振作,使我前行,我的心中,有你在啊。

38、手指触碰到琴键前那一瞬间的寂静,是和踌躇与犹豫宣告诀别的时刻,她的手指触碰到琴键前的那瞬间,我的未来就此决定。

39、不甘心,不甘心,但却只能在此黯然神伤。你给了我那么多的东西,但我却无法为你做什么吗。

40、怎么可能留下你一个人,传达过去,传达过去,让音乐载起我的全部翱翔。传达过去,传达过去,传达过去,传达过去,传达过去,传达过去,把病魔一脚踹开,然后再两个人一起。

41、对它富有爱意,却无法接近它。对它眷恋不忘,却无法触碰它。你明明很悲伤,明明很心痛。可是我还是对此视而不见。

42、就如你所说的,侧耳倾听,我的脑内就充满着各色音符。我不是一个人,我们从与某个人相遇的一瞬间开始,就不再是孤身一人了,我们是相连在一起的。

43、为了能永存那些人心中,为了让在座的所有人,永远铭记我们,我不会忘记的。

44、隐藏的情感,丝毫未觉的自己,钢琴会将演奏者的所有都引导出来的,做好觉悟吧。

45、把疼痛和幸苦,甚至是曾经焦躁的自己,都揭露出来,把自己寄宿在琴声上。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演奏出有生命力的音乐。

46、真是个无情的人啊,那坦率的眼神,甚至连她的背影,都不允许我选择放弃。被支持了的人,其实是我啊。

47、能为某个人而去演奏的话,这可是件超乎想象地重要的事情哦。你之所以开始弹钢琴,也是为了某个人吧。那种时候,好的演奏就会应运而生。

48、零落的掌声,迷茫的会场。不过那也是当然的,我只要传达给一个人就足够了,不知道又没有传达到呢?能传达到的话就好了啊。

49、苦恼着,歇斯底里着,痛苦着,不断挣扎的数月时间,这一切会在未来的某一瞬间得到回报。我们或许就是被那个瞬间迷住的,一种无可救药的生物吧。

50、仿佛要消失般的羸弱,但是,仍旧拼命绽放着光芒。怦怦,怦怦,如同心跳一般,这就是生命之灯。

51、和她相遇的瞬间,我的人生改变了。所看,所听,所感,我的风景全都变得色彩斑斓,世界变得熠熠生辉。

52、你的一言一行,全都散发着闪耀的光芒。对我来说过于耀眼,以致我无法睁开双眼。

53、春天马上就要来了,让我与你相遇的春天就要来了,再也没有你的春天就要来了。

54、一步一步地踏出去,鞭策着自己,互相激励,互相扶持,不断前进,只有我止步不前,是时间停止了吧!

55、繁星的海洋里,飞机缓缓地滑翔。你像猫咪一样,悄然无息的靠近,从我无法顾及的角度,拨弄我心弦,惊讶之情,无以言表。

56、我要开始旅程了,追寻纷至沓来的掌声,追寻自己的音乐传达进别人内心的那一瞬间,追寻她的背影。直到总有一天,和她并肩前行的那一天来临。

57、你会忘记吗?和你一起在学校探险的女孩子,和你一起帮助迷路的小孩子的女孩子,从医院跑出来,等在那里的女孩子,你会忘记吗?

58、心脏好像要飞出来了,冬天的雨感觉好舒服,飘逸着淡淡的柠檬水味,我的时间在刚刚开始流动。

59、天真烂漫,异想天开。就像做云霄飞车一样,她总是把我绕得团团转,她本身就是一条不知通向何方的旅途。

60、或许前路永夜,即便如此我也要前进,因为星光即使微弱也会为我照亮前途。

61、平凡而无谓的对话,随处可见的风景。即使如此,却还是记得那么清楚,这大概这一定是,一定是因为身处夏夜。

62、那一瞬间,音乐跨越了语言。那是通过乐器产生的对话,是和生中诞生的奇迹。就像是灵魂相系,心灵相叠一般。

还有一个叫巴赫。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年3月21日~1750年7月28日),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杰出的管风琴、小提琴、大键琴演奏家,世人普遍认为其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作曲家之一,并尊称他为“西方近代音乐之父”,他也是西方文化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巴赫出生于德国中部图林根州小城艾森纳赫的一个音乐世家,在有生之年是一位著名的宫廷乐长,在德国莱比锡圣多马教堂度过了最后27年的光阴。

巴赫把西欧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融为一体,集意大利、法国和德国传统音乐中的精华,曲尽其妙,珠联璧合,天衣无缝。

巴赫自己在一生中并未享有盛名,而且在死后五十年中就已被世人遗忘。但是在近一个半世纪中他的名气却在不断地增长,一般认为他是西方音乐史中最伟大的两三位作曲家之一,而且有些人认为他是其中最伟大的作曲家。

扩展资料:

巴赫的作品深沉、悲壮、广阔、内在,充满了18世纪上半叶德国现实生活的气息。他笃信宗教,是位路德教徒。他希望他的乐曲为教会服务,大多数作品也都是宗教音乐。他的音乐体现了生活在18世纪德国普通市民的思想。

他深受着生活给他带来的痛苦,拥有丰富而深刻的生活感受,虽然他消极、屈服,还没有看到改变生活的途径。但他觉得一个人必须有坚强的意志、崇高的信念、自我牺牲的精神——这就是巴赫在他的艺术中所反映的主要内容。他的作品从不同角度、用不同的形象反映了十八世纪德国市民之间的这种人文主义的思想。

他谱写了许多充满戏剧性因素的大型声乐作品,其中《马太受难曲》、《b小调弥撒》是最有影响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巴赫作为一个虔诚的新教教徒,通过宗教音乐形式(受难曲、弥撒、经文歌、康塔塔等),抒发了对人类灾难、痛苦的怜悯、同情以及对和平与幸福未来的渴望。

巴赫的声乐作品中以康塔塔最为丰富多彩。巴赫的康塔塔一方面继承了接近歌剧的世俗“康路塔”的传统,另一方面继承了接近复调合唱的宗教康塔塔的传统,创造出一种声乐器乐综合的新型的康塔塔。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萧邦[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叫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早年生活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0�3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他出生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0�2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萧邦的母亲Justyna Krzy�0�4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进入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1],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1829年至1831年间,萧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2],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3]。1829年萧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后,肖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萧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萧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萧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肖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肖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与乔治·桑的恋情

   乔治·桑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英年早逝

   华沙圣十字教堂安放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心脏(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编辑本段]创作历程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

  《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

  《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

  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

  《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

   《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编辑本段]肖邦作品概览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独奏曲

  作为一个波兰的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

  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

  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也是许多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常常演出的作品。

   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庄严的快板,E小调。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代表作品

  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

  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有:

  第一钢琴协奏曲

  第二钢琴协奏曲

  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大调圆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

  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革命练习曲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03850.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2
下一篇2023-10-0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