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偶像的古风句子有哪些
1 苍茫大地一剑尽挽破,何处繁华笙歌落斜倚云端千壶掩寂寞,纵使他人空笑我
2 任他凡事清浊,为你一笑间轮回甘堕
3 寄君一曲,不问曲终人聚散
4 谁将烟焚散,散了纵横的牵绊
5 听弦断,断那三千痴缠坠花湮,湮没一朝风涟花若怜,落在谁的指尖
6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7 相忘谁先忘,倾国是故国泠泠不肯弹,蹁跹影惊鸿
8 昔有朝歌夜弦之高楼,上有倾城倾国之舞袖
9 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
10 一朝春去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11 静水流深,沧笙踏歌;三生阴晴圆缺,一朝悲欢离合
12 灯火星星,人声杳杳,歌不尽乱世烽火
13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回得了过去,回不了当初
14 乌云蔽月,人迹踪绝,说不出如斯寂寞
15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16 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17 总在不经意的年生回首彼岸纵然发现光景绵长
有一种隐忍其实是蕴藏着的一种力量,有一种静默其实是惊天的告白
只缘感君一回顾,使我思君朝与暮
举杯独醉,饮罢飞雪,茫然又一年岁
转身,一缕冷香远,逝雪深,笑意浅来世你渡我,可愿?
18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追寻一曲一场叹,一生为一人
尘缘从来都如水,罕须泪,何尽一生情?莫多情,情伤己
谁应了谁的劫谁又变成了谁的执念
19 尘世昏昏谁梦醒,春蚕空吐情丝,自缠绕,弹捏中,总招迷惑将人弄,繁华一瞬执着何用?
20 剪不断的离愁千缕,理还乱的别绪无休啊!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 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有情愿为知己痴,相思万里有心动;感觉只是近咫尺,魂牵梦绕在心间
21 虚幻大千两茫茫,一邂逅,终难忘相逢主人留一笑,不相识,又何妨?
泪酸血咸,悔不该手辣口甜,只道世间无苦海;金黄银白,但见了眼红心黑,哪知头上有青天
22 人生若只如初见 ,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 ,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 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 比翼连枝当日愿。
23 弹剑高歌过荆州,空抛红豆意悠悠高山流水人何在,侠骨柔情总惹愁
独守寒窗月漫漫,静思春夜雨蒙蒙我自流连随风笑,凡人痴梦各不同
凤栖苍梧,焉知不是养精蓄锐?他日当一鸣惊人翔舞九天!
2古代“粉丝”是如何疯狂追星的一个名叫魏万的年轻人,为一睹诗仙李白的风采,从河南济源的王屋山下开始,锲而不舍地追踪偶像的踪迹。历时半年,跋涉3000里,终于在扬州风尘仆仆地追上了李白。
重量级诗人相当相信“吃什么补什么”,他将杜甫的诗集焚烧成灰烬,像喝补药一样每顿必饮,并发下誓言:“喝下杜甫的诗啊,让我的肝肠从此改换!”
以七绝闻名的王昌龄曾贬到龙标,日子过得相当艰难,跟随的老仆人需沿路拾落叶当柴烧。但经常有人在路边跪拜,向他求诗。晚唐诗人李洞“酷慕贾岛”,尽管贾岛是一个苦命之人;他的头上佩戴刻有贾岛头像的铜片,手中持有一串为贾岛祈福的念珠,每听说有人喜欢贾岛,他必亲手抄录贾岛的诗赠上。
最疯狂的当数一名叫葛清的粉丝,“自颈以下遍剌白居易舍人诗,凡三十余处”,连背后也刻上了白居易的诗句并配上了画图。当时,连唐宣宗都写诗赞白居易:“童之解吟长恨歌,胡儿能唱琵琶行。”据说,《长恨歌》传到了日本后,受到上至天皇下到平民的普遍喜爱。但,白居易并没有自恃“老子天下第一”,相反他还是李商隐的粉丝。白居易晚年退休在家,很喜欢李商隐的诗文,并常说:“我来世能做李商隐的儿子就知足了!”
在宋代,苏东坡无疑是人们心中最大的偶像。他的诗文影响大,以至于其生活情趣也被视为经典加以模仿。例如与他相关的美食“东坡肉”、“东坡饼”、“东坡鱼”等,一直流传至今;他曾在具有制壶传统的江苏宜兴小住,随即出现了“东坡壶”;甚至他所戴的那种高简短瞻帽,都被士大夫争相效仿,称为“子瞻帽”。
3关于偶像的好词好句首先,帅哥美女养眼,服装时尚,音乐动听,无一不赏心悦目。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嘛!
其次,无聊时打发时间的最佳选择。这是个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时代,大家大都活在各种各样的压力中,好容易有时间看个电视,再挑个题材沉重的电视剧或者严肃的时事类节目,真是越看越郁闷!正因为偶像剧剧情简单、千篇一律,看时也不用费什么脑筋,从第几集开始看都看得懂,正因为幼稚,不值得也不需要从头追到尾。
再次,就是前面朋友说的,做做白日梦。的确,灰姑娘的童话只存在于小说和电视剧中。现实是残酷的,你不一定找得到那个你爱他他也爱你的人,即使找到了,你们也不一定能白头谐老。偶像剧是对理想爱情的完美诠释,不是么?大多数的少男少女都是爱做梦的人
4赞美偶像的句子1 当世界从华丽到荒芜,请放心我还是你的粉丝。
2 就算荧光棒成了拐杖,你们也依旧是我的信仰。3 没有人比我自己更了解我自己,也没有人懂我到底为什麽会对不切实际的现实死心塌地。
那又有谁懂没有他我连最后的幻想都提不起力气?他是我所有的力量,谁懂?4 你在哪,心在哪。没想过如影随形,但想过永生不弃。
你在原地等我向你前进。5 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我会用时间证明你到底有多值得我为你守候到底。
我相信你比相信自己更多。你永远是我不悔的决定。
6 如果让我说这一辈子唯一不后悔的一件事情是什么。我想我唯一不后悔的就是遇见了你们。
7 心疼你的心疼,感受你的感受,你的微笑是我快乐的通行号。8 爱你们十二个少年,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改不掉的习惯。
9 我多想见你一面,哪怕看到的是背影也比这样无止境的想念要好得多。10 若你懂我的执念,就不会说我这满腔热血是大脑缺氧了。
若你再懂我痴缠,我想你会明白他是我生命里必不可少的人了。11 我不敢想象没有你,我的青春该怎么度过。
如果没有你,不会有现在满腔热血怀有梦想的。12 哪怕你们的步伐变得缓慢,不再活蹦乱跳,我依旧为你们呐喊;哪怕你们会慢慢变老,不再美貌绝伦,我依旧站在你们身后。
13 我们说好不分离,要一直一直在一起。14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思念是最真心的等待。
15 明天太阳依旧升起,转角我们能否相遇?16 看,彼岸花开,花为眠,倾城雪,来生之约。17 我承认我很花心,你的每个样子我都很喜欢。
18 在这个利欲熏心冷暖自知的年代,遇见你们是我意想不到的美好。
比较熟知的版本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不同各地的版本
(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一)唐传奇发展初期。唐传奇的发展与唐诗不同步,诗歌方面所说的初、盛时期,在传奇方面都属于初期,也就是从志怪体向传奇体转变而尚未充分成熟的时期。
在初唐,有些小说还完全停留在志怪的范围,如高宗朝唐临的《冥报记》和郎馀令的《冥报拾遗》就是;也有些虽仍属志怪,但已稍有些新的迹象,如《梁四公记》(作者题燕国公张说,一作梁载言),述四个奇人在梁武帝面前占卜射覆,谈殊方异物及与僧人论难等活动,文中用类似汉赋的问答辅陈的结构把许多琐碎材料串缀起来,构成较大的篇制。
作于高宗调露初年的《游仙窟》,是一篇颇为特殊的初唐小说。作者张鷟,字文成,调露初进士,武则天时任御史,卒于开元中,当时有为人“傥荡无检”和为文“浮艳少理致”(《新唐书》本传)的名声。此文以第一人称自述于奉使河源途中,投宿“仙窟”,与神女十娘邂逅交结的故事。全文以骈文写成,又穿插了大量主客对答的五言诗,表现男女间的调笑戏谑,颇有色情倾向。对这一作品,现在有主张是传奇的,有认为是变文的,但实际上它的样式与两者都有相当大的差别。应该注意到,类似《游仙窟》的内容,在杂赋里早就出现过,如蔡邕《青衣赋》就曾描写作者与一“青衣”邂逅相遇并欢会一宵的故事,及次晨别后作者对她的思念。六朝时又有《庞郎赋》那样的俗常扔泄适虑榻冢质擎槲暮臀逖允郁鄣摹6螅盅荼湮搿队蜗煽摺芳湎嗨频亩鼗汀断屡虼省纺茄墓适赂场!队蜗煽摺匪栊吹哪谌莺玩槔龈⊙薜奈淖旨捌湓佑梦逖允慕峁梗枷允玖怂朐痈场⑺赘车某薪庸叵担梢运凳羌獭读核墓恰芬院螅ɑ虼笾峦保┬∷盗煊蚰谟忠淮涡碌某⑹浴U馄∷翟诘笔焙芰餍校⒋寥毡荆蕴拼娴脑杏纬捎κ瞧鸬酵撇ㄖ降淖饔玫摹
如今所见最早可归之于“传奇”的唐人小说,是《古镜记》和《补江总白猿传》。
《古镜记》旧题王度(文中子王通之弟)撰,文字亦以王度自述的口吻写成,然《崇文总目》却著录为王通之孙王勔所撰,今人多信从前一说。其实,假托人物以虚构故事的写作方法盛行于辞赋,这种情况常易引起后人对作者的误会。如傅毅《舞赋》假托宋玉与楚襄王的问答,《古文苑》因而误题为宋玉的作品。从唐人传奇每不题撰者名的情况看,此作假托王度而遂误为王度撰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此文记一古镜制服妖精等灵异事迹,它以许多小故事串联而成的特点与《梁四公记》相似。但它始终以古镜为中心,故事性较强,不像《梁四公记》那么琐杂;结构上,以王度的叙述为主线,又穿插其家奴的叙述,其弟王绩的叙述,也远比《梁四公记》复杂而完整;它的描写也较具体生动,文辞华美,这些都显示出明显的进步。汪辟疆称之为“上承六朝志怪之余风,下开有唐藻丽之新体”(《唐人小说》),洵为确论。
《补江总白猿传》的作者已不可考。此文写梁将欧阳纥携妻南征,途中妻为猿精所盗。欧阳纥经一番历险,才终于在其他被窃去的妇女帮助下杀死猿精,救出妻子。而后其妻生一子(指欧阳询),貌似猿猴而聪敏绝伦。后欧阳纥被杀,江总收养此子,“及长,果文学善书,知名于时”。文中猿精预言其子“将逢圣帝,必大其宗”,故其写作年代当在欧阳氏尚贵盛时,即询子通于武后天授初被诛之前。又这篇小说向来被认为是“唐人以谤欧阳询者”(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其实也很可能是俳谐之作而并非有意诽谤。
从艺术技巧上看,此文较《古镜记》更加成熟。作者先以部人告诫“地有神,善窃少女”来渲染气氛,而后以纥妻于戒备森严的密室中突然失踪而“关扃如故”来制造悬念。欧阳纥初探巢穴时,仍不知盗其妻者是何“神物”,直到他二度入山,白猿中计被绑后才说明是头“大白猿”,而后又通过诸被盗妇女的叙述进一步描绘他的形象。全文描写生动,曲折有致,布局严谨。尤其重要的是,这篇小说是以史家人物传记的格式来撰写志怪类故事,这对唐传奇基本体制的形成具有开创性意义。
大历末年陈玄佑所作《离魂记》也值得注意。小说写倩娘与表兄王宙相爱,父亲却将她许配他人,倩娘的生魂于是随王宙逃遁,身体则卧病闺中,后倩娘回家探亲时,二者重合为一。这篇小说脱胎于南朝《幽明录》中的《石氏女》,篇幅约长出一倍,虽仍属于短小之作,但突出了对爱情主题的渲染描绘,文辞也很优美,作为过渡性的作品,它预示着以后大量优秀爱情小说的兴起。
另外,在这一时期产生的小说集,如牛肃《纪闻》、张荐《灵怪集》、戴孚《广异记》,都带有过渡的色彩。这些书多记神鬼怪异之事,但其中有些作品叙述详赡、篇幅曼衍、讲究文采,已非六朝志怪旧貌。而且在《纪闻》中,如《裴伷先》、《吴保安》、《苏无名》等篇,以史传笔法详尽曲折地描写了当时一些行事卓绝特出的人物,无诡异之事而叙述浓至,开辟了以传奇样式撰写人世故事的新境界。
(二)唐传奇发展盛期。自德宗建中年始,随着传奇样式的成熟,传奇创作进入了它的兴盛时期。在这一时期,许多著名的文人投入了小说创作,因而显著地提高了它的艺术性;
元稹、白居易、白行简、陈鸿、李绅等人以歌行与传奇相互配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和陈鸿的《长恨歌传》,白行简《李娃传》和元稹的《李娃行》),也刺激了传奇的兴旺;还出现了像李公佐、沈亚之那样坚持长期写作传奇、在文学史上专以小说著名的文人。以题材而言,这一时期的作品中,讽世小说和爱情小说(包括神异性和人世性的)取得了最大的成功;尤其后者,可以说代表了唐传奇的最高成就。
唐传奇盛期首先崛起的作家是沈既济(约750—797),德清(今属浙江)人,曾任左拾遗、史馆修撰,官至礼部员外郎,史称其“经学该明”(《新唐书》本传)、“史笔尤工”(《旧唐书》本传)。史书撰有《建中实录》,传奇撰有《枕中记》和《任氏传》。《枕中记》是一篇讽世小说,所写即著名的“黄粱美梦”故事:热衷功名的卢生,在邯郸旅舍借道士吕翁的青瓷枕入睡,在梦中实现了他娶高门女、登进士第、出将入相、子孙满堂等等一切理想。一旦梦中惊醒,身旁的黄粱饭犹未蒸熟。于是他顿时大彻大悟,稽首再拜吕翁而去。
以讽世小说著称的作家又有李公佐,字颛蒙,陇西(今属甘肃)人,元和中曾任江西从事。他撰有传奇四篇:《南柯太守传》、《庐江冯媪传》、《谢小娥传》、《古岳渎经》。其中《南柯太守传》命意与《枕中记》略同,述游侠之士淳于棼醉后被邀入“槐安国”,招为驸马,出任南柯郡太守,守郡二十年,境内大治。孰料祸福相倚,先是与邻国交战失利,继而公主又罹疾而终,遂遭国王疑惮,被遣返故乡。这时他突从梦中醒来,方知前之荣耀蹉跌悉是醉后一梦,而所谓“槐安国”者,实乃庭中大槐树穴中的一个大蚁巢而已。
上述两篇小说,虽带有某种奇异色彩,但中心完全是现实的人生思考,而不是为了传述异闻。它们明显地反映出由于时代的变化和佛道的思想影响,中唐文人那种沮丧迷惘的心理和逃离现实的愿望,因而初盛唐人热情追求的功名事业,在这里被描绘成一场大梦。《枕中记》写卢生梦醒之后说:
“夫宠辱之道,穷达之运,得丧之理,死生之情,尽知之矣。”
《南柯太守传》也记淳于棼梦醒之后,“感南柯之浮虚,悟人世之倏忽,遂栖心道门,绝弃酒色。”这些与中唐诗歌有一致之处。由于作者对功名事业取否定的态度,因而也写出了士人沉迷于利禄、官场中勾心斗角以及世态炎凉的情形,具有较强的讽刺意义。
在艺术上,两篇小说均有结构谨严、描摹生动之长。不过《枕中记》偏向于史家的简洁文笔,《南柯太守传》则更为小说化了,其情节之丰富、细节之详赡,都胜于前者。作者把梦中的一切情景尽可能写得真切别致、饶有趣味,有力地反衬出现实人生与梦幻无异的主题;小说中安排淳于棼之友周弁、田子华于梦中出现,又写淳于棼醒后掘开蚁穴,所见泥士推积的形状与前梦所历城廓山川一一相符,更进一步渲染了幻中有实、似梦非梦的氛围,其手段是很高明的。
在爱情题材方面,沈既济的《任氏传》也标志了唐传奇进入盛期的显著特点。文中写贫穷落拓、托身于妻族韦崟的郑六,邂逅自称“伶伦”而实为狐精的任氏,娶为外室。韦崟闻知任氏绝色,依仗富贵去调戏她,甚至施以暴力,而任氏终不屈服。韦崟为之感动,从此二人结为不拘形迹的朋友。
后郑六携任氏往外县就一武官之职,途中任氏被猎犬咬死。郑六涕泣葬之,“追思前事,唯衣不自制,与人颇异焉。”全文层次井然,叙事精工,对任氏的形象刻画尤其出色。《任氏传》不同于初期传奇特征有三:其一,小说更充分地使用人物传记的形式,使主要人物任氏始终处于中心地位;其二,以往小说中的神怪形象,作者所强调的是其诡异的一面,而在本篇中,任氏的形象更偏重于人性的一面;其三,以往的小说中,妖精作为仙佛的反面,大多以残害人类的面目出现,任氏却一反往常,率先以一个坚贞刚强、聪明可爱的狐精形象出现在文学创作中。总之,神怪题材在这篇小说中进一步向富有人情味、更接近现实生活的方向发展了。此后,李景亮所作的《李章武传》也有类似特点。作品写士人李章武与倡女王氏相爱,别后八、九年,李章武再度来寻访,王氏已因思念过度而亡,临终托人转告章武留宿一夜,是夜人鬼欢会,至晨恋恋不舍地吟诗酬唱而别,情景很感人。
《柳毅传》则是一篇既有奇异的情节、浓厚的神话色彩,又能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的传奇作品。作者李朝威,生平不详,其创作年代也难以确定,大抵是元和年内。故事是在戴孚《广异记·三山》的基础上增加爱情内容衍饰而成,但不仅是情节改造得更曲折,人物性格也完全改观。小说中的传书人柳毅,是个落第返乡的举子,他为在泾川牧羊的龙女传书,纯出义愤。当钱塘君将龙女救归洞庭,以威临之,欲将龙女嫁他时,他不屈于威武,严辞峻拒,表现出坚毅的品格。洞庭龙女初以父母之命远嫁泾河小龙,受到厌弃虐待,通过亲身经历,她转而追求爱情,抗拒父母“欲配嫁于濯锦小儿”之命,“心誓难移”,终于获得了幸福。龙女的叔父钱塘君,更是一个作者倾注了心力的具有叛逆者气质的英雄人物,一出场,作者就给他安排了“千雷成霆,激绕其身;霰雪雨雹,一时皆下”的惊天动地的场面。他敢于置上帝之命不顾,掣断金锁玉柱,飞赴泾川;他能无视传统伦常,吞下泾河小龙而为侄女另择佳偶;他是如此刚猛无畏,却又能折服于柳毅不假辞色的抗拒,在一个荏弱书生面前赔罪认错。在这篇极富于浪漫色彩的神话爱情故事和三个主要人物形象中,寄托了人们对自由美好生活的热烈向往,它因此长久以来受到广泛的喜爱。
由著名诗人元稹作于贞元末的《莺莺传》,则是第一篇完全不涉及神怪情节、纯粹写人世男女之情的作品,它在唐传奇的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故事大略述张生寓蒲州普救寺,适其表姨郑氏携女崔莺莺同寓寺中。其时绛州节度使浑瑊死,军队发生骚乱劫掠。张生与其将领友善,庇护了她们母女。在郑氏所设答谢宴上,张生认识并倾心于莺莺。在婢女红娘帮助下,张生以诗求私通,始遭严拒,但最终莺莺不能自持,以身相许,二人幽会累月。后张生赴京应举、遂与之绝。一年多后,张生与莺莺已各自嫁娶,张生偶过其家,以表兄身份求见,莺莺赋诗拒之,二人遂“绝不复知”。文中又附杨巨源《崔娘诗》、元稹《会真诗》等。小说所述张生行事与作者元稹一一皆合,故在某种程度上可视为元稹自己的写照。
《莺莺传》其实很难简单地指为“爱情小说”,张生对莺莺,只是把她看作一个具有诱惑性的“尤物”乃至“妖孽”,始而为其美色所动,主动亲近,最终却为了自身利益将她抛弃,而这种行为在小说中竟被称颂为“善补过”。但另一方面,在发表伪善的议论的同时,作者毕竟还是描绘了一对青年男女在一个短暂的时期中彼此慕悦和自相结合的经过(这表明元稹对于其自身经历仍颇怀留恋),小说中的崔莺莺的形象,也是刻画得比较成功的。她以名门闺秀的身份出现(实际其原型家庭地位较低),端庄温柔而美丽多情。她以传统礼教作为防范别人和克制自己的武器,内心却又热烈渴望自由的爱情,而终于成为封建势力和自私的男子的牺牲品。由于小说中包含着作者真实的经历,它表现人物性格和心理,也就比一般作品来得真切;作者的文学修养又很高,善于运用优美的语言来描摹人物的体态举止,并以此呈现人物微妙的内心活动,让人读来确实很有美感。由于小说中存在着反映青年男女向往自由爱情的基础,它后来被改造为《西厢记诸宫调》和《西厢记》杂剧,小说本身也更为著名了。
这篇小说的缺陷,除了上述写作态度上的矛盾和由此造成的作品主题的不统一,从结构上来说,后半篇不仅记述了莺莺的长信,还穿插了杨巨源和作者本人的诗歌及张生“忍情”的议论等,也显得松散累赘。而这主要还不是写作技巧的问题,而是反映了小说以外的各种因素(如《云麓漫钞》所说的情况等等)所造成的文体不纯现象。
这一时期写人世爱情的传奇名篇还有《李娃传》和《霍小玉传》。
《李娃传》的作者是诗人白居易之弟白行简(776—826),字知退,贞元末进士及第,元和间授左拾遗,累迁主客郎中。
小说略述天宝中荥阳公子某生赴京举秀才时恋上娼妓李氏,一年余资财耗尽,假母设计弃之,遂愤懑成疾,后沦为唱挽歌的歌郎。一次与人赛歌时为其父发现,责其玷辱家门,鞭打至昏死而弃之。生复得同伴相救,但浑身溃烂,沦为乞丐。
一日雪中哀叫,为李氏所闻,乃悲恸自咎,赎身而与生同居,勉其读书应举。生进士及第,授成都府参军。适其父任成都尹,乃父子相认。父感其事,备六礼迎娶李氏。十余年后生官至方面大员,李氏封汧国夫人。这个故事纯为虚构。在当时社会中,士人和妓女的爱情不可能有完满的结果,像李氏那样更异想天开。这个“大团圆”的结局回避了尖锐的现实矛盾,并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经常套用的一种模式。但它也确实反映了人们一种善良美好的愿望,即希望久经磨难的情侣最终得到理想的结合,而读者也从中对人生得一种幻觉上的满足。
从小说艺术来说,《李娃传》具有相当高的成就。其一,它的故事情节比以往任何小说都要复杂,波澜曲折,充满戏剧性的变化,而结构非常完整、叙述十分清楚,很能够吸引人。其二,小说主要人物李娃的性格也比前出传奇作品显得丰富。她作为一个风尘女子,在荥阳生钱财花尽时,镇定自如地在一场骗局中抛弃了他,这是由其营生性质所决定;但当她目睹荥阳生陷入极度悲惨的境地时,被妓女生涯所掩盖了的善良天性又立即显露出来,机智果断地对自己和荥阳生将来的生活作出安排。这一过程中,她的性格特征既有承接又有变化。其三,虽然小说本身出于虚构,但在叙述故事的过程中,有很多真实动人、描写细腻的细节,显现一种生活气息。其中关于东肆、西肆赛歌的描写,令人如见唐代城市生活的景象。
《霍小玉传》的作者蒋防,字子徵(一作子微),义兴(今江苏宜兴)人,长庆初官翰林学士,后贬汀州、连州刺史,大和年间卒。小说写出身贵族而沦落倡门的女子霍小玉与士子李益相爱,自知不能与之相伴始终,只求李益与自己共度八年幸福生活,而后才另选高门,自己则甘愿出家为尼。然而李益后来却违背誓言,避不见面。小玉百般设法,求一见而不可得,以至寝食俱废,卧床不起。最后一黄衫豪侠强挟李益来见,小玉怒斥其负心无情,愤然死去。死后阴魂不散,使李益终生不得安宁。
唐传奇中以爱情小说最有情致,而《霍小玉传》尤为精彩动人。同样是写妓女与士子的爱情,《李娃传》情节曲折,故事趣味很浓,而《霍小玉传》的情节相对简单,但在反映生活的深刻性和表达感情的强度上,则要超过《李娃传》许多。沦落风尘的霍小玉热烈地爱上李益,与之立八年相守之誓,是在不幸的命运中想要抓住自己的生命的一种苦苦挣扎,然而这一点希望也被自己所爱的人破坏,使她坠入黑暗的深渊,这会令人感受到社会是何等不合理和无情。而同样是表现对理想人生的追求,《李娃传》是通过幻想的“大团圆”来给人以虚假满足,《霍小玉传》则以悲剧的结局来激发人们的渴望,也更有感染力。还有小玉爱和恨都极端强烈的性格,也给人以震撼。下面是小说中写霍小玉与李益最后相见的一节:
玉沉绵日久,转侧须人,忽闻生来,欻然自起,更衣而出,恍若有神。遂与生相见,含怒凝视,不复有言,羸质娇姿,如不胜致,时复掩袂,返顾李生。感物伤人,坐皆欷歔。……因遂陈设,相就而坐。玉乃侧身转面,斜视生良久,遂举杯酒酬地,曰:“我为女子,薄命如斯;
君是丈夫,负心若此。韶颜稚齿,饮恨而终;慈母在堂,不能供养;绮罗弦管,从此永休。征痛黄泉,皆君所致。
李君李君,今当永诀!我死之后,必为厉鬼,使君妻妾,终日不安!”乃引左手握生臂,掷杯于地,长恸号哭数声而绝。
唐传奇中的爱情小说,多写士子与妓女的关系。这一方面与唐代社会的特点有关:在当时繁华都市中,青楼兴盛,士人常流连于此,因而产生许多风流故事;另一方面,也同南朝民歌的情况一样,由于婚姻关系通常并非因两情相悦而形成,所以文学中所表现的较为自由的恋爱,大抵是在婚姻以外。只是小说与歌曲相比,其表现的力量要强得多了。
在唐传奇的盛期,除了前面述及的讽世小说与爱情小说两大类型,还有不少写其他内容的作品,其中也有佳构。如陈鸿的《长恨歌传》,就是一篇兼及政治与爱情的历史小说。
陈鸿字大亮,贞元年间登太常第,大和三年为尚书主客郎中,白居易之友。他的《长恨歌传》是配合白居易《长恨歌》而作的,内容也大抵相似。不过小说中前半部分政治讽刺的意味要更明显,与爱情主题的矛盾也就更突出。此外,李公佐的《谢小娥传》记述谢小娥的父亲与丈夫行商在外,被人杀害,小娥寻访仇人为他们报仇的故事,塑造了一个机智勇敢的女性形象,在当时的小说中别具一格。同为李公佐所作《古岳渎经》,写大禹治水时被锁龟山下的淮水神无支祁在唐世一现,此物形若猿猴,善于腾跃奔走,鲁迅等人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的形成与此有关,因此这篇小说在中国小说史的研究上有一定的价值。
这一时期的小说集,以牛僧孺所作《玄怪录》最为著名。
牛僧孺曾在穆宗、文宗两朝任宰相,是唐代著名的政治人物。
不过这部小说集的写作,是在他未入仕途时,应归于中唐时期。其内容如书名所示,多为神怪故事。但作者的意图,不在求见信、寓惩戒,而更有意于显露才藻,发挥想象,所以它的故事诡异多采,文辞典雅,比起前一时期的小说集有明显区别。其中有些故事如《张佐》等,受印度佛教故事的影响,尤其显得奇谲怪诡,出人意外。
(三)唐传奇发展后期。一般认为,传奇创作到了晚唐已经衰微不振,这样的说法有些简单化。从留存的作品来考察,晚唐时期,单篇传奇的数量确实是大为减少,特别是爱情题材显现衰落,但在文宗大和年后,尤其是宣宗大中初到懿宗咸通末(847—873)的二十几年里,传奇小说集的创作却十分兴旺,其中不乏富于文学趣味的作品。题材方面,豪侠小说和讽刺小说等取代爱情小说而兴起,也丰富了唐传奇的内涵。所以说,进入晚唐的一段时期中,传奇创作仍然维持着尚属繁盛的局面,只是成就不如前一阶段突出。到了唐末,小说集的内容变得琐杂起来,有些恢复到六朝志怪的面貌,有些转化为名人遗事佚闻的记载,失去传奇的结构和趣味,唐传奇这一文学样式于是宣告分化瓦解,走向衰微没落。
晚唐传奇小说集中,较重要的有薛用弱《集异记》,李复言《续玄怪录》、李玫《纂异记》、张读《宣室志》、裴铏《传奇》、袁郊《甘泽谣》和皇甫枚《三水小牍》等。
豪侠小说是晚唐传奇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类。当时,一方面藩镇各据一方,多蓄游侠之士,另一方面民众在动乱的生活中,也幻想有特异能力的人为他们主持公道,豪侠小说便顺应这样的形势和社会心理而兴起。这类小说又常和爱情故事纠缠在一起,更增添了它的浪漫气息。名篇如裴铏《昆仑奴》,写一老奴武艺高强,为其少主窃得他所爱的豪门姬妾,使二人如愿以偿;裴铏的《聂隐娘》和袁郊的《红线传》,均写身怀异技的女子因知遇之恩,为主人排难解纷的故事。这些小说中所赞扬的侠义人物,都是从个人经历的关系上“知恩图报”,这反映着民间的一种道德观。
最著名的豪侠小说,是以单篇形式流传下来的《虬髯客传》。它的作者,以前一般认为是杜光庭,其实杜所作《虬须客》实为《虬髯客传》的删节本。宋代类书《绀珠集》中有裴铏《传奇》的节文,其中“红拂妓”一条显然出于《虬髯客传》,所以这篇小说有可能原来是《传奇》中的一篇,后来别出单行,而又佚去作者之名。小说中写隋末天下纷乱,杨素的宠妓红拂慧眼识英雄,私奔李靖,二人在客店中又遇到意在图王的“虬髯客”。后虬髯客见到“李公子”即李世民,知天下有主,又不甘称臣,遂远去海岛称王。这是一篇艺术性很强的作品,不仅构思巧妙,而且同时写三个具有英雄气概的人物,各有各的个性,各有各的风采,在彼此映衬中更显得生气勃勃。所以“风尘三侠”的典故广传于后世,读过这篇小说的人更难忘记这三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再则,小说于英雄豪迈之气中,穿插儿女之情的旖旎,读来尤觉深有情趣。
对豪侠小说,过去往往评价不高。其实,这种小说作为平庸人生和卑琐人格的反面,代表着人们对于自由豪迈的人生境界的向往,有其独特的价值。
晚唐传奇中还出现了许多具有讽刺性的作品。中唐时期以《枕中记》、《南柯太守传》为代表的讽世小说,着重于表现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解脱的愿望,而晚唐的这类小说则是有意识对作者所不满社会和政治现象加以讥刺,两者有所不同。最明显如李玫的《徐玄之》脱胎于《南柯太守传》,而突出描写蚁国君臣昏愦糊涂、是非不分,勾勒出当时政治现实的缩影,并以蚁国的最终毁灭喻示了唐王朝行将崩溃的前景。
又如张读的《杨叟》,写会稽富翁杨叟因“财产既多,其心为利所运”而得“失心”之疾,需食活人之心。其子拜佛求之,于山中逢一胡僧,许予己心,但求一饭。饭毕,僧却跃上高树,将杨子嘲笑奚落一番而化猿跃去。文中对那些既利欲熏心又崇信佛教、想要求佛来杀人助己的富翁,讽刺极为锐利。
晚唐传奇中讽刺作品的抨击范围很广,也很大胆。虽然艺术性强的作品不多,但它既是晚唐讽刺小品的先声,也是后世讽刺小说之滥觞,很值得注意。
爱情题材虽说在晚唐传奇中显得衰落,但毕竟还是出了几篇较好的作品。如皇甫枚的《步飞烟》,写身为豪门姬妾的步飞烟为追求爱情而遭毒打致死,较生动地刻划了她“生得相亲,死亦何恨”的坚强性格。另外,像薛调《无双传》写一对青年男女在社会动荡中悲欢离合的故事,也很动人。
唐传奇作为文学史上开始进入成熟阶段的短篇小说,难免还存在一定的缺陷。譬如史传为传奇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营养,但同时传奇也就往往采用史传的简洁笔法,而省略必要的交代和细致的描述,有时更用归纳的方法写人物,这对小说而言,其实是不合适的。又譬如《云麓漫钞》说士子欲以传奇显“史才、诗笔、议论”,确实唐传奇作品中普遍存在议论成分,有的还夹有众多诗篇,这也造成小说文体的不纯。
但尽管如此,唐传奇毕竟展开了一片崭新的艺术天地。通过虚构的故事和虚构的人物,它比以往的任何文学样式,能够更自由更方便更具体地反映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理想,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趣味,由此而言,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传奇这种文言小说样式在宋代一度衰落,到元、明又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较唐传奇在各方面都有所发展的创作,并被改写为白话小说。事实上,中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在艺术上的成熟,与传奇体有很大关系。
由于唐传奇的兴起本身与民间文学有一定关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断吸收民间的素材,这使得文人创作同大众的爱好有所接近,这对于文学的发展也是很重要的。在众多的传奇作品中,我们看到追求自由的爱情成为中心主题,而妓女、婢妾这类低贱的社会成员成为作品歌颂的对象,这里面就反映着大众的心理。所以它为后世面向市井民众的文艺所吸收。最显著的是在元明戏曲中,大量移植唐传奇的人物故事进行创作,诸如王实甫《西厢记》源于《莺莺传》,郑德辉《倩女离魂》取材于《离魂记》,石君宝《李亚仙诗酒曲江池》取材于《李娃传》,汤显祖《紫荆记》取材于《霍小玉传》等等,不下于数十种。可以说,唐传奇为中国古代一大批优秀的戏曲提供了基本素材。
唐传奇也形成了独特的散文体式。较之六朝骈文,它是自由的文体;较之唐代“古文”,它又多一些骈丽成分和华美的辞藻。这些特点从小说的要求来看未免过于文章化,但对后代散文却不无有益的影响。
姓名是包括姓和名,名字是名和字,这是两者的区别。名也叫本名,在古代是自己的谦称,字叫表字,在古代是对别人的 一种尊称。下面是我整理的苏轼名字的来历,快来看看吧。
名字来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文豪。早年,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有着父亲作为榜样,苏轼也自带着勤奋刻苦的基因,该发愤时就发愤!
苏轼其名“轼”原意是车前的扶手,取的是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即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伴有这个名字后,苏轼在性格上放达,喜欢交朋友,喜欢寻找美食,也是个有潜质的吃货,还创造许多独创美食,比如东坡肉这类有名菜品,也喜欢安静的坐着泡壶茶,品茶等雅事,这些不正和他的名字”苏轼“有着相同的品格吗
到了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到了后期,苏轼的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宋四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 湖州画派。因其文、词颇多于著作,宋代每逢科考常出现其文命题之考试。
苏轼的故事
出人头地
苏轼在京城会考时,主审官是大名鼎鼎的北宋文学名家欧阳修。他在审批卷子的时候被苏轼华丽绝赞的文风所倾倒。为防徇私,那时的考卷均为无记名式。所以欧阳修虽然很想点选这篇文章为第一,但他觉得此文很像门生曾巩所写,怕落人口实,所以最后评了第二。一直到发榜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文章作者是苏轼。在知道真实情况后欧阳修后悔不已,但是苏轼却一点计较的意思都没有,苏轼的大方气度和出众才华让欧阳修赞叹不已:“这样的青年才俊,真是该让他出榜于人头地啊(成语出人头地就是从这儿来的)!”并正式收苏轼为弟子。
家庭聚会
苏轼高中榜眼后,苏氏三父子加上以三难秦少游而闻名的苏小妹一家齐聚在花园里庆祝,苏轼之父苏洵命题定以“冷、香”两个字,每人写两句诗,要求都会合当时的情景。为起带头,苏老泉缓步度到花池边,吟道:“水自石边流出冷,风从花里过来香”。子由站起来摘了瓣馨香腊梅,弹了下手指,曰:“冷字句佚不可知,梅花弹遍指头香。”小妹也去摘花,子由要笑他摹仿自己,小妹却云:“叫日杜鹃喉舌冷,宿花蝴蝶梦魂香”。说完摊开手掌,一只蝴蝶已被捏死。女儿特点毕露,大家都齐声叫好。苏轼却用一拂石凳,骑着马就走,苏老泉叫道:“我儿,答不出也不要走啊。”话音未落,苏轼已长声飘来两句:“拂石坐来衣带冷,踏花归去马蹄香”!
吟诗赴宴
苏轼二十岁的时候,到京师去科考。有六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他,决定备下酒菜请苏轼赴宴打算戏弄他。苏轼接邀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轰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的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的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的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的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的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六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轼时,苏轼却不慌不忙的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六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六举人呆若木鸡。
东坡鱼
苏轼不仅是文学大家,在饕餮美食上也很有一手,除了广闻人知的东坡肘子外,苏学士还擅长烧鱼,其烹制的鱼堪称一绝。一次,苏轼雅兴大发,亲自下橱做鱼,刚刚烧好,隔着窗户看见黄庭坚进来了(黄庭坚是中国古代四大字体蔡苏米黄宗祖之一,是苏轼挚友,两人经常以斗嘴为乐)。知道又是来蹭饭卡油,于是慌忙把鱼藏到了碗橱顶部。黄庭坚进门就道:“今天向子瞻兄请教,敢问苏轼的苏怎么写?”苏轼拉长着脸回应:“苏者,上草下左鱼又禾。”黄庭坚又道:“那这个鱼放到右边行吗?”苏轼道:“也可。”黄庭坚接着道:“那这个鱼放上边行吗?”苏轼道:“哪有鱼放上面的道理?”黄庭坚指着碗橱顶,笑道:“既然子瞻兄也知晓这个道理,那为何还把鱼放在上面?!”一向才思敏捷的苏轼,这次被黄庭坚整了个十足十!
水果和药
苏轼婚后不久,应邀去黄庭坚家作客,才到那里,仆人就赶来请他马上回去,说夫人有急事。黄庭坚有心讽刺,吟道:“幸早里(杏、枣、李),且从容(苁蓉为一味中药)。”这句里含三种果名,一种药名。苏轼头也不回,蹬上马鞍就走,边走边说:“奈这事(柰,苹果之属、蔗、柿)须当归(当归为中药名)。”叹,东坡居士的才思实在令人拜服。
高风亮节
作为文人,难免就喜欢在政治上豪不避讳的抒发己见。几乎就是才华同义词的苏轼也不例外,作为保守派的苏轼对王安石的变法维新更是狂炮猛轰。北宋神宗元丰二年,变法推行的第十个年头,面对苏轼犀利的批判,王安石终于坐不住了。苏轼因此被贬湖州,接着又逮捕,送到汴梁受审。史称乌台诗案的文字狱开始,大量跟苏轼有交往的文人墨客都受到株连,就连已经逝去的苏轼老师欧阳修及家人也未幸免。苏轼本人更是遭受一百天的牢狱之苦。后来王安石变法失败辞世后,宋哲宗昭命苏轼代拟敕书,苏轼丝毫不以政见不同而在敕书里公报私仇,反倒是高度评价了他的这位政敌,文中有一段曰:“瑰玮之文,足以藻饰万物;卓绝之行,足以风动四方。”这个给予王安石的评价,苏轼自己也是当之无愧的。东坡居士的这种高风亮节、大公无私的精神实在令后人感动。
生死一线
苏轼入狱后,神宗皇帝为了试探他有没有仇恨天子之意,特派一个小太监装成犯人入狱和东坡同睡。白天吃饭时,小太监用言语挑逗他,苏轼牢饭吃得津津有味,答说:“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夜里,他倒头睡,小太监又撩拨道:“苏学士睡这等床,岂不可叹?!”苏轼不理不会,用鼾声回答。小太监在第二天一大早推醒他,说道:“恭喜大人,你被赦免了。”要知道,那一夜可是危险至极啊。只要苏轼有一点牢骚和吃不香睡不稳的异样举动,危在旦夕。其实神宗皇帝也是糊涂人,派个太监去凭苏轼的才智又怎么可能瞧不出来呢?
涵养
朝廷保守派复辟后,以砸缸著名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司马光重拜相位,新法全盘被废。此时,同为保守派的苏轼却主张对新法不能全盘否定,应存良箅渣区别对待,因此与司马光发生激烈冲突,再度被贬瓜州。苏轼虽然信仰佛教,但又不喜和尚。闻得瓜州金山寺内有一法号为佛印的和尚名气极大,苏轼听说后不服气,就决定到山上会一会老和尚!在庙里,苏轼从皇帝讲到文武百官,从治理国家讲到为人之道。和尚静静听着,苏轼见佛印一直一言不发就从心里有点瞧不起他。心里想:大家都说他有本事,原来草包一个,来这里是骗几个香火钱的吧!话题慢慢的就扯到了佛事上,这时候佛印问道:“在先生眼里老纳应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苏轼正满肚子鄙视,随口答道:“你在一般人眼里看来是有本事,但那是因为他们浅薄,实际上你每天故弄玄虚,没有真才实学,是个骗子而已!”佛印微微一笑,默不应声。苏轼看到他这个样子不仅更瞧不起和尚,而且自己洋洋得意起来,便乘兴问道:“在你眼里我苏大学士又是一个什么人呢?”“你是一个很有学问,有修养的人,老纳自亏不如!”佛印答道。回到家后,苏轼洋洋得意地把早上如何如何制和尚的事给小妹讲了一遍,苏小妹听后笑得饭都喷出来了。苏轼懵了忙问道:“小妹为何发笑?”“你贬低和尚他不仅没生气反而把你赞扬了一番,你说谁有修养?没有学问哪来的修养?你还自以为自己比别人强?羞死你你都不知道!”。苏轼听后恍然大悟,从此与佛印大师成了莫逆之交。
“尸骨”未寒
一天,苏轼和佛印乘船游览瘦西湖,佛印大师突然拿出一把提有东坡居士诗词的扇子,扔到河里,并大声道:“水流东坡诗(尸)!”当时苏轼楞了一下,但很快笑指着河岸上正有在啃骨头的狗,吟道:“狗啃河上(和尚)骨!”
东坡吃草
闲来无事,苏轼去金山寺拜访佛印大师,没料到大师不在,一个小沙弥来开门。苏轼傲声道:“秃驴何在!”。小沙弥淡定的一指远方,答道:“东坡吃草!”
对联退敌
北宋时期,宋人率招辽邦侵犯。居心求和的'朝廷却引来一辽邦使者,出上联要宋人答对:三光日月星。如对出下联则撤兵议和。此联看似简单,实不易对。出句的数字恰与后面的事物相符,而对句所选数字对应事物都会多于三或少于三。恰逢回京述职的苏轼,大笔一挥,巧妙对上下联:四诗风雅颂。该对联妙在“四诗”只有“风雅颂”三个名称,因为《诗经》中有“大雅”、“小雅”,合称为“雅”。加之“国风”、“颂诗”共四部分,故《诗经》亦称“四诗”。对句妙语天成,辽使佩服至极。
三人对必有我师
苏轼与小妹、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细柳,淡月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小妹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小妹则填: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纵观三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其人之计
苏轼挚友佛印。虽是出家人,却顿顿不避酒肉。这日,佛印煎了鱼下酒,正巧苏轼登门来访。佛印急忙把鱼藏在大磬(木鱼)之下。苏轼早已闻到鱼香,进门不见,想起当日遭黄庭坚诈戏,心里一转计上心来,故意说道:“今日来向大师请教,向阳门第春常在的下句是什么?”佛印对老友念出人所共知的旧句深感诧异,顺口说出下句:积善人家庆有余。苏轼抚掌大笑:“既然磬(庆)里有鱼(余),那就积点善,拿来共享吧”
巫山河水
一次,苏轼约其弟苏辙并佛印大师。三人结伴同游,佛印即兴出句:无山得似巫山好。关键在“无”、“巫”谐音。苏辙对上:何叶能如荷叶圆。苏轼听了,对弟弟说:以“何荷”对“无巫”的谐音,固然不错,但改作这样是否更好些:何水能如河水清。佛印与苏辙听了,表示赞同,以“水”对“山”,胜在对仗更加工稳。
联气小妹
久未与友谋面的苏轼邀黄庭坚来家做客,小妹见兄长亲自出门迎接,便出了个上句相戏,句云:阿兄门外邀双月。“双月”合为“朋”字。苏轼知小妹是和自己开玩笑,当即对道:小妹窗前捉半风。“半”对“双”,“风”对“月”,甚为妥贴。有趣的是,“风”的繁体字“风”,半风即“虱”,意思是说小妹在窗前捉虱子。小妹气得扭头就走。
皛饭与毳饭
苏轼复官后,曾跟黄庭坚乱侃:“我在牢里时,每天吃的是三白饭,照样很香甜,世间美味不过如此!”。黄庭坚奇问什么叫三白饭,苏轼答道:“一撮盐,一碟生萝卜,一碗米饭,这就是‘三白’。”此事说过苏轼也就忘了。一日接到黄庭坚请帖,邀苏轼去他家吃皛(jiǎo)饭。苏轼欣然应约,并对夫人道:“黄庭坚乃当世学士,读书甚多,他这皛饭定是稀珍之物。但等苏轼到了地方发现桌上只有盐、萝卜、米饭,这才恍然大悟,知道这被黄庭坚戏弄了。又过了几天,黄庭坚也接到苏轼请帖,邀他去吃毳(cuì)饭。黄庭坚知道苏轼要报复,但又好奇,又想知道毳饭到底是什么,最终还是去了。苏轼陪着黄庭坚从早上海聊到晚上,把黄庭坚饿得前胸贴后背。实在忍不住催问毳饭呢?苏轼慢吞吞地答:“盐也毛(没,音mǎo,“没有”的意思),萝卜也毛,饭也毛,岂不是‘毳’饭?其实你一直在享用着啊。”黄庭坚惊愕之后,两人同时大笑。
苏轼嗜茶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诗云: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油食品)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精品厌凡泉”。他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熙宁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苏轼以诗向当时知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诗人烹茶的水,还是亲自在钓石边(不是在泥土旁)从深处汲来的,并用活火(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的。南宋胡仔赞叹《汲江煎茶》诗说;“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烹茶之劳,诗人又常常亲自操作,不放心托付于僮仆:“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所以煮时须静候水的消息。宋人曾有“候汤最难”之说。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有讲究。“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用铜器铁(铁食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石兆(原字左有“石”旁)烧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又称“兔毫盏”)。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亲自栽种过茶。贬诵黄州时,他经济拮据,生活困顿。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和“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云:“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在另一首《种茶》诗中说;“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可见诗人于躬耕间深谙茶树习性。
苏轼喝茶、爱茶,还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苏轼《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他说:“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茶与苏轼生活之密切,苏轼对茶功之运用,由此可见。
苏轼在饮茶品茗之际,常把茶农之苦辛悬于心头,“悲歌为黎元”。《荔枝吧》指斥了贵族官僚们,昔日贡荔枝,今日又贡茶、贡花,争新买宠的可耻行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并直言:“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有(原字有“病”字头)”。充分表现出他同情茶农,抨击对茶农的苛征重敛。
苏轼还借咏茶来抒发人生感慨,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写照。《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篇,正是咏茶之作。诗篇先是记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历史:“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继而边咏边叹:“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名茶既能给人充分的享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又不免悲叹名茶辱没:“团风与葵花,赋(原字左为“石”旁)砆杂鱼目”,“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里,诗人用历史人物的性格来比拟不同的茶味:“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扩。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借茶味而褒扬“戆”“猛”之士,贬斥“妖“顽”之辈,嬉笑怒驾,皆成妙句。诗最后云;“收藏爱恒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讥之以好茶钻营权门的小人。
苏轼经典诗词
1、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做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苏轼 《临江仙 送钱穆父》
2、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 《望江南》
3、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4、 "前尘往事断肠诗,侬为君痴君不知。 莫道世界真意少,自古人间多情痴 ——苏轼 《无题》"
5、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轼 《杂说送张琥》"
6、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
7、 人间何处不巉岩。 ——苏轼 《慧湖峡阻风》
8、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又叫明月送将来。 亭台上的花影一层又一层, 几次叫童儿去打扫, 可是花影怎么扫走呢? 傍晚太阳下山时, 花影刚刚隐退, 可是月亮又升 起来了, 花影 又重重叠叠出现了。 ——苏轼 《花影》
9、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
10、 东风未肯入东门,走马还寻去岁村。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 ——苏东坡
11、 坐上别愁君未见,归来欲断无肠。 ——苏轼 《临江仙(送王缄)》
12、 修其本而末自应。 ——苏轼
13、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 ——苏轼
14、 嗟夫!世之君子,欲求非常之功,则无务为自全之计。使错自将而讨吴楚,未必无功,惟其欲自固其身,而天子不悦。奸臣得以乘其隙,错之所以自全者,乃其所以自祸欤! ——苏轼 《晁错论》
15、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 《定风波》
16、 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须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轼 《晁错论》
17、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 《东栏梨花》
18、 故人应在千山外,不寄梅花远信来 ——苏轼
19、 天涯流落思无穷!既相逢,却匆匆。携手佳人,和泪折残红。为问东风余几许?春纵在,与谁同! 隋堤三月水溶溶。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城,清泗与淮通。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 ——苏轼 《 江城子·别徐州》
20、 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苏轼
21、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苏轼 《琴诗》
22、 清溪浅水行舟;微雨竹窗夜话;暑至临溪濯足;雨后登楼看山;柳荫堤畔闲行;花坞樽前微笑;隔江山寺闻钟;月下东邻吹箫;晨兴半柱茗香;午倦一方藤枕;开瓮勿逢陶谢;接客不着衣冠;乞得名花 盛开;飞 来家 禽自语;客至汲泉烹茶;抚琴听者知音。 ——苏东坡
23、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苏轼 《赤壁赋》
24、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苏轼
25、 冤者获信,死者无憾。 ——苏轼
26、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 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苏轼 《水调歌头》
27、 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 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 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纱窗。 却是姮娥怜双燕,分明照、话梁斜 ——苏轼 《少年游》
28、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苏轼
29、 临大事而不乱。 ——苏轼 《策略第四》
30、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苏轼
苏轼诗词
春宵 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歌管楼亭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上元侍宴 苏轼
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
侍臣鹄立通明殿,一朵红云捧玉皇。
花影 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
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1、拈花湾景区在哪里2、无锡拈花湾小镇什么时候去最美?3、无锡拈花湾有什么好玩景点4、拈花湾特色拈花湾景区在哪里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旅游,一方面可以去散散心,同时又可以看看外面的世界,增长自己的见识。拈花湾是2015年新开发的一个旅游景区,环境优美,有山有水,是舒缓压力的好去处。那么,拈花湾在哪里?拈花湾有哪些著名的景点呢?下面就跟小编一起来简单的了解一下吧。
一、拈花湾在哪里
拈花湾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依山傍水,气候宜人,在那里可以充分感受到天地人文之灵气。它之所以被命名为拈花湾,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方面是起源于佛主拈花一笑的经典故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它所在的地形超像一颗五叶莲花,是值得一去的旅游胜地。
二、拈花湾旅游景区的著名景点
1、香月花街
现在很流行主题模式,什么主题餐厅、主题酒店,都受到非常多年轻人的追捧。而这条香月花街位于整个景区的核心地区,主要以“禅意”为主题,让游客可以在欣赏和体验的同时,充分体验到无处不在的禅意生活。
2、拈花塔
拈花塔位于香月花街最高的地方,塔的高度大约有28米,总共五层,主要由台基、塔身以及塔刹三部分组成,外观古朴典雅,和风尽显,游客到此之后不可以随意攀爬。此塔不仅展现了传统禅意,而且还加入了和风禅意,让游客置身于充满禅意的世界中。
编辑总结:拈花湾的环境非常优越,青山绿水,与灵山大佛依山为邻,整个景区灵气十足,来游玩的朋友可以享受到真正的“心灵度假”。以上关于拈花湾在哪里以及拈花湾景区的著名景点就介绍到这里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果您想了解更多相关资讯,欢迎关注齐家网。
无锡拈花湾小镇什么时候去最美?无锡拈花湾小镇位于无锡市宜兴市境内无锡拈花湾,是一个集古典园林、水乡风情和文化艺术于一体无锡拈花湾的小镇。最美的时间视乎您所喜爱的景色和气候条件而定,以下是对不同季节的建议无锡拈花湾:
春季无锡拈花湾:从3月到5月是拈花湾小镇的春季,这时候小镇里绿树成荫,花团锦簇,尤其是杏花、梨花和桃花盛开的时候,非常美丽。
夏季:从6月到8月是小镇的夏季,这时候小镇河道清澈,游客可以乘船游览水乡,还有丰富的夏季文化活动。
秋季:从9月到11月是拈花湾小镇的秋季,这时候小镇的植被开始转黄,整个小镇弥漫着秋天的气息,是拍摄秋天风光的好时节。
冬季:从12月到2月是小镇的冬季,虽然气温比较低,但是小镇独特的江南水乡风情依然吸引无锡拈花湾了很多游客,还有一些冬季活动和表演。
综上所述,每个季节都有它独特的美景和活动,您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时间选择最合适的季节去拈花湾小镇旅游。
无锡拈花湾有什么好玩景点无锡拈花湾有什么好玩景点?无锡拈花湾好玩景点有:半山衔日、香月花街、拈花塔、妙音台、梵天花海等。拈花湾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山水之间,是灵山集团历时5年,继灵山梵宫之后又一精品力作,于2015年11月14日开放。
一、半山衔日
半山衔日,落帆影于岩中。这里天宇澄明,白云悠悠,天光云影倒映在清澈的湖水里,清风徐徐,禅意尽现。给远离城市喧嚣与嘈杂的人提供了一处绝好的休闲场所。
二、香月花街
香月花街是拈花湾的禅意主题街,是拈花湾休闲度假生活的核心区域,是欣赏和体验拈花湾禅意生活的绝佳去处,被称为“禅意生活的缩影和绝佳体验地”。行走其中,木制的唐风建筑与桥梁,让清雅禅意扑面而来,街道两旁所有的建筑、景观都像是会呼吸般的浑然天成,使人感到如同进入一个充满禅意的世界中。
三、拈花塔
拈花塔是唐风木结构楼阁式五重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直棱窗棂、重唇板瓦、转角斗拱、蜀柱斗子等让拈花塔古朴典雅;出檐深远,不可攀登,和风尽显。宝塔高2798米,有东南西北四门,塔身高2128米,塔刹高67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黄铜铸就,外贴金箔。拈花塔是拈花湾小镇主街区——香月花街的最高点,古朴庄重之中融合了传统、和风和禅意。
四、妙音台
拈花塔是唐风木结构楼阁式五重塔。四方五层,由须弥座台基、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直棱窗棂、重唇板瓦、转角斗拱、蜀柱斗子等让拈花塔古朴典雅;出檐深远,不可攀登,和风尽显。宝塔高2798米,有东南西北四门,塔身高2128米,塔刹高67米,由覆钵、仰莲、相轮、华盖、三花蕉叶、宝珠、刹链、风铎等组成,黄铜铸就,外贴金箔。拈花塔是拈花湾小镇主街区——香月花街的最高点,古朴庄重之中融合了传统、和风和禅意。
五、梵天花海
一色花,一味禅,拈花湾的梵天花海在时光中晕染禅意。明黄的硫华菊阐释着美,蕴含着善,花开漫山,轻轻摇曳,时光静好,幸福满满。置身其中,使人感到没有烦恼,只有纯粹的简单、健康和快乐。
拈花湾目前有13家禅意客栈:一花一世界、吃茶去、棒喝、一池荷叶、半窗疏影、门前一棵松、萤火小墅、芦花宿、百尺竿、云半间、一轮明月、无门关、无尘。这些客栈在禅意风格的设计思路下, 使用原木和棉麻材质, 处处隐喻东方美学的质朴。栖居拈花湾,体验的不仅仅是禅意住宿,更是一段禅意生活的邂逅。
拈花湾特色拈花湾特色在于:拈花湾坐落在无锡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山水之间,这里向来有“净空、净土、净水”之称,生态秀美,环境优越。
拈花湾介绍:
禅意小镇·拈花湾位于无锡市滨湖区马山国家风景名胜区的山水之间,是灵山集团历时5年,继灵山梵宫之后又一精品力作,于2015年11月14日开放。“拈花湾”的命名,一方面源于灵山会上佛祖拈花而迦叶微笑的经典故事拈花一笑,同时也缘于它所在的地块形似五叶莲花的神奇山水。
拈花湾打造的是一个自然、人文、生活方式相融合的旅游度假目的地,追求一种身、心、灵独特体验的人文关怀,让人们体验无处不在的禅意生活,从而开创“心灵度假”的休闲旅游新模式。
拈花湾位于江苏省无锡市滨湖区。,去这里玩可以选择适合的时间去。
拈花湾游玩最佳时间
四季都适合去,因为每个季节都有不同的花开放。
一般选择1~2天去玩就可以了。
如果不着急走,可以选定住宿多玩几天。
拈花湾周边住宿
花筑·无锡一山一宿民宿、无锡柴泉村舍客栈、尚客优精选酒店。
花筑·无锡一山一宿民宿:炎热酷暑到处都是一片热浪,而这里是藏在灵山大佛脚下的禅意民宿,远离喧嚣,依山而建,山林掩映。清新的空气让人宛若置身于天然氧吧,出行非常便利,88、89路公交站市区直达,步行3分钟便达灵山大佛景区、
5到10分钟的车程还能一睹拈花湾迷人夜景,是夏季避暑、放松身心的好去处!
无锡柴泉村舍客栈:无锡柴泉村舍客栈由2017年新装修的别墅,临近灵山大佛与拈花小镇,距灵山大佛仅200米的距离,距拈花小镇5公里。是您选择出游的理想住处,希望在柴泉村舍与您有缘相识!
尚客优精选酒店:尚客优精选酒店(无锡灵山店)位于古竹度假村内,毗邻灵山大佛景区,周边交通便利。
不是大品牌。但这个品牌的品质总体上还是可以的,主要是性价比高。
菓凯品牌成立于2013年,隶属于宜兴凯培化妆品有限公司,该公司位于浙江省嘉兴市。该品牌一直以来专业研发设计香薰产品,呼吸品味生活,采用进口香料,天然植物萃取,清新淡雅,香味温和,持久留香,外形时尚大气,造型优雅,更有精美彩陶香炉,做工精美,温馨素雅,款式多样,香型丰富。
创始人及故事
你要相信,命中注定的相遇,会创造奇迹。
菓凯品牌的诞生,也正是因为一段命中注定的爱情。
一个稀松平常的日子,归家途中的MrXu偶然间路过一间香薰小馆,店内弥漫出来的一抹沁人心脾的味道让他驻足于此,而站在店内的Vivian和这股香息一起,闯进他的心房。一次邂逅成就了一对爱侣,也造就了一个品牌的诞生。
用MrXu的话说“菓凯于我而言,就是一封实物的情书,送给她一生的礼物”两人相爱后,携手潜心研制香薰。她痴迷于他的专注努力,而他则被她亲手调制的香氛所吸引。二人运用各自领域的专业知识以及不断在试验中汲取的技巧,探寻制香的秘诀,迸发出了惊人的契合度和创作灵感,最终开启了“菓凯”香氛品牌之旅。
源于喜欢,始于坚持,忠于梦想。菓凯的诞生源于二人对爱情的理解,渐渐的发展成为对生活的热爱。我们希望人们能通过香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不平凡的日子值得纪念,而每个平凡的日子也都能闪闪发光。
以上参考来源:-香薰精油
[1] 关于梁祝传说,有众多权威专家学者考证历史上确实真实存在过,而且他们之间的爱情故事也是历史上确实发生过的真实事件,并有众多历史资料及文物古迹可供佐证。
1、 明代崇祯版《元氏县志》里明确记载“在南佐村西北隅,书院路所经由也,桥西南塔有古冢,山水涨溢,冲击略不赛移,若有阴为封护者,相传为梁山伯祝英氏之墓。”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民间文学研究学者陈连山认为,该记载无疑是元氏产生“梁祝传说”最有利的史料证明。
初建于宋初的封龙书院到目前为止仍然保留着相传梁祝二人一起读书的读书洞,同时,在宋代石桥“吴桥”旁边有一处古墓,被誉为古代元氏八景之一的“吴桥古冢”,相传是梁祝二人合葬之墓。在考察了位于元氏封龙山上的封龙书院以及查看相关史料后,陈连山认为,“‘梁祝传说’基本能够和本地名胜古迹联系在一起,有充分的史料来源和民间资料。”
令陈连山颇为激动的是,当地农村的秧歌小戏也有关于梁祝故事的演绎。戏中梁山伯和祝英台在书院打蹬脚睡在一盘炕上,忠厚老实的山伯对英台的女儿身毫无觉察,倒头便睡。祝英台唱到:“教你攥你不攥,教你摸你不摸,一脚踹到你胳肢窝……”地方语言朴实生动,很有地方特色。
据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记载,元曲四大家之一的白朴创作的15部元杂剧中就有一部名为《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元氏县地方志办公室工作人员杨夕群说,据考证,白朴曾师从元好问,因著有多种杂剧而成为戏剧家。据史料记载,元好问长期活动在封龙山一带。杨夕群表示,白朴的这篇杂剧很可能是取材于当地传说,遗憾的是该剧本已失传。
“元氏的‘梁祝传说’版本有明显的本地特色,可以充分说明其在当地流传广泛。”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研究学者岳永逸说。与梁祝的现有版本不同,元氏县口口相传的“梁祝传说”有很多不同于现有版本的细节。在元氏“梁祝传说”版本中,马文才被称为马世龙(音),祝英台是撞碑而死,之后与梁山伯合葬,“如此更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色彩,表现得更真实可信。”岳永逸补充说。[2]
2、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梁祝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这一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河南省汝南县梁祝(马乡)镇。相传,
千年古县汝南---中国梁祝之乡 (10张)
在中国西晋时期,青年学子梁山伯辞家攻读,途遇女扮男装的学子祝英台,两人一见如故,志趣相投,遂于草桥结拜为兄弟,后同到红罗山书院就读。在书院两人朝夕相处,感情日深。三年后,英台返家,山伯十八里相送,二人依依惜别。山伯经师母指点,带上英台留下的蝴蝶玉扇坠到祝家求婚遭拒绝,回家后悲愤交加,一病不起,不治身亡。英台闻山伯为己而死,悲痛欲绝。不久,马家前来迎娶,英台被迫含愤上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执意下轿,哭拜亡灵,因过度悲痛而死亡,后被葬在山伯墓东侧。
3、据山东省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济宁市梁祝研究会会长、著名的梁祝文化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他们之间的故事为历史真实事件,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唐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济宁市邹县(今邹城市)马坡,有梁祝合葬墓,并立有“梁山伯祝英台之墓”的石碑,元代济宁市梁祝读书处邹县峄山上有梁祝石像,陈云琴游峄山写有七绝《万寿宫梁祝像》云:“信是荣情两未终,闲花野草尽成空。人心到此偏酸眼,小像一双万寿宫”,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崔文奎巡视济宁马坡时发现唐朝修建的老梁祝墓破旧不堪,奉旨重修梁祝墓,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2003年10月27日,山东省济宁市梁祝文化研究会和微山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了“重修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的复出仪式,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立碑人崔文奎身份为明朝皇帝钦差大臣、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史,为中国历史上见证梁祝故里官方人物之中官位最高、职位最重、权威性最大的一位。而且从碑文中反映出非常重要的一个事实是:从崔文奎向明朝皇帝“书以奏名”、而至得到当朝皇帝应允“奉敕”到“丁酉贡士前知都昌县事古邾赵廷麟撰;文林郎知邹县事古卫扬环书;亚圣五十七代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孟元额”。可以说重新修缮梁祝墓此事上至当朝皇帝、中央官员,下到江西都昌县事、邹县地方县事及其他当朝名士都参与了此事。由此足以可见:梁祝故事发源地及梁祝二人故里究竟在何处在明朝官方乃至朝廷早已得到确认并达成共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贺学君女士,山东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鹏先生,山东省民俗学会副会长、山东大学民俗研究所所长叶涛先生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出土仪式。此碑的出土,引起了新闻媒体的极大关注,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新华社》、《大众日报》、《齐鲁晚报》等众多的国内新闻媒体与韩国、日本、新加坡、美国等外国新闻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在很短的时间内,在国内外引起了很大轰动,引起了世人的极大关注。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唯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微山县。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关于梁祝故事的产生年代问题,樊存常认为,根据梁祝墓祭碑碑文推测,此故事最早应产生于汉代。三国魏
梁祝化蝶(16张)
晋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没有产生此类故事的社会背景,选官制度也不可能让梁祝去追求读书做官之路,唯有社会安定,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汉代才有梁祝故事产生的土壤。济宁为中国汉代碑文出土文物最多的城市,全国大部分汉碑出自济宁,作为孔孟故里的济宁,汉墓众多、规模之大,陪葬品之多在全国闻名,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嘉祥武氏家族墓群、曲阜九龙山汉墓群、任城王汉墓群等,这些都是当时注重厚葬的社会风俗的反映,另外,而且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考古专家在对梁祝墓周围的墓地进行勘探发掘时,发现有很多汉代墓葬,并出土有陶罐、泥人、动物兽等。据此,可进一步推断此墓为梁祝汉代合葬墓。以上均为“梁祝觅踪”节目组电视台采访马坡梁祝墓的真实现场视频报道。
2003年3月17日,由济宁市文物局考古研究室组织的专业考古人员进驻马坡,对“梁祝”墓进行了小范围的实物取证,勘探结果是:在“梁祝墓记碑”座,东6米,深18米,发现东西长4米的大石板一块,分析认为为明代重建梁祝祠庙的香案桌。在“梁祝墓记碑”座,西1米处,深20米处发现与“梁祝墓记碑”尺寸相等的石板一块,分析为明“梁山伯之墓”墓碑。根据马坡教委办主任肖广营回忆:1968年的时候,他与邹城的几个同学去看“梁祝”碑,发现有被人掘出的一个碑头,他们就找了铁锨朝下挖,发现碑前面有楷书“梁山伯之墓”五个大字,背面有林界、祠庙、立碑、厢房等内容的记载。当时他们看的不是墓记碑,而是墓碑。在“梁祝墓记碑”座,北10米,2米深处发现大批建筑物砖、石等。在“梁祝墓记碑”座的其他方位,深43米处,发现硬地表及早于明代的砖、瓦片等。在“梁祝墓记碑”后,深43米处发现石板、古土等。
同时祝英台所在村庄九曲村发现了大量汉代石碑,微山县马坡乡政府党委宣传干事吴琦,是梁祝文化研究的发烧友,一直在当地民间探访搜集梁祝的有关材料,至今已经有10多年。就在“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出土后,吴琦又发现了新的重要线索,他从九曲村找到了一小块残破的汉代石碑,上面刻有几个祝姓字样。这块小碑令他很兴奋,这说明汉代九曲村的确曾经有祝姓人氏生活过。这是梁祝为济宁汉代人极为有利的证明。
通过对“梁祝”传说内容及碑文记载的古代村落、古代交通、故事发生地点、姓氏习俗等的考证结果与传说、碑文内容全部吻合,可谓天衣无缝。因此,笔者认为:“梁山伯与祝英台”在现“梁祝墓地”已沉睡2000多年,确凿有据。梁山伯与祝英台包括马文才,历史上确有其人,而且他们的籍地都在孔孟之乡。马坡是祝、马的故里,两城是梁的故乡。
4、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5、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6、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死后可以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县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据查证,此“两朝说”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史籍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且梁祝传说早已于唐宋年间传入高丽,宋朝高丽史籍中明文记录两人姓名及生平故事的情况看来,此“两朝说”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可信度有待商榷。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梁祝镇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现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其他史籍记载:
1.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四番志》记载:“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2.南朝梁元帝时(公元552-554年)《金楼子》一书中有记载。明代徐树丕《识小录》中记叙:“按,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二书已失传)
3.晚唐(公元851年)张读《宣室志》记载:“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忍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表其墓曰‘义妇冢’”。
4.北宋徽宗大观年间(公元1107-1110年)明州(今宁波)郡守李茂城写的《义忠王庙记》记载:“神喟然叹曰:‘生当封候,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君,诏为鄮令。”
5.南宋乾道五年(公元1169年),张津《乾道四明图经》称:“义妇冢,即为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6.南朝齐武帝时(公元483-493年)《善卷崇记》:“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寺”
7.唐初(公元705-732年)梁载言《十道志》记载:“善权山南,上有石刻曰‘祝英台读书处’。”
8.北宋咸淳四年(公元1268年)《咸淳毗陵志》记载:“祝英台读书处,号‘碧鲜庵’。皆有诗云:‘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俗传英台本女子,幼与梁山伯共学,后化为蝶。然考《寺记》,谓齐武帝赎英台旧产建,意必有人第,恐非女子耳”。
9.明代作家冯梦龙(公元1574-1646年)《古今小说》记载:祝英台为宜兴人,梁山伯为苏州人。并说祝英台是哥嫂将其许于马家,文中还有地裂、入坟、化蝶之说。
10.明朝著名文学家张岱(浙江绍兴人)在其著作集《陶庵梦忆》第二卷《孔庙桧》一文中写道:“己巳,至曲阜谒孔庙,买门者门以入。宫墙上有楼耸出,匾曰‘梁山伯祝英台读书处’,骇异之。”据济宁市文物局副局长、著名的梁祝文化研究专家樊存常先生考证:梁祝二人在济宁市邹县峄山读书,曾慕名而至济宁市曲阜孔庙拜祭过孔子,并参阅过孔庙的经文藏书,后梁祝二人因相互思恋而死,惊天动地,曲阜孔庙为了表彰纪念他们忠义精神,特地于二人在曲阜孔庙读书的地方标以牌匾,以示纪念。
11.中国的梁祝故事,流传到国外至今发现的最早要属近邻朝鲜、韩国了。新近研究发现,在五代十国至宋代(918一1200年)时期,唐代著名诗人浙江余杭人罗邺的七律诗《蛱蝶》,已被高丽王国时代人辑人了《十抄诗》,其中有“俗说义妻衣化状”的诗句,指的就是梁祝的故事,并且衣化为蝶。到中国宋代,高丽人编辑的《夹注名贤十抄诗》,不但收入了罗邺的《蛱蝶》诗,而且在注释中加上了一段《梁山伯祝英台传》。这是至今看到的最早流传到国外的梁祝故事,而且从“女扮男装”到衣裳“片片化为蝴蝶子”,比较全面完整地叙述了梁祝传奇故事。可见,梁祝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久远。而且以后几乎传遍了整个朝鲜半岛。
12.此外,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其他版本传言: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鄞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据查证,此记载最初版本为82年报刊山海经搜集的浙东民间百姓口头故事,并非历史资料记录,该文作者曾于86年从慈溪给编者来信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是两个朝代的人,祝英台是女侠,梁山伯是清官,两者墓穴碰巧在一块的传说故事”是年轻时曾做小贩的同村的民间医生讲给他听的,而这位乡村医生又是从宁波中山公园听一位老人讲的这个故事。当时公园内有好几个人在讲梁祝爱情故事,这个鄞县老翁摇摇头说:‘都是乱话!'这位乡村医生便上前动问:' 老伯,他们讲的是乱话,那真话究竟是怎样的呢'鄞县老翁便讲了这个故事。”,因此该文作者将这位宁波公园老翁讲述的故事刊登在了报刊山海经上,而事实上根据晋代谢安有感于梁祝故事上报朝廷,封祝英台墓为“义妇冢”的历史事实以及早在唐朝、宋朝、元朝均有众多权威史籍及名家的文学著作明文记载两人姓名及生平事迹来看,此“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说法并不是历史文献记载,而是民间百姓的主观臆想,因为如若梁祝二人之一出生于明朝,唐、宋、元三朝文学著作不可能对明朝发生的事情有记载,由此可见,所谓“梁祝属于两个朝代”的民间传言是错误的。
故事内容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尼山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文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鄞州区)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于忘情破。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要求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英台悲痛伤心咬破手指在墓碑上写上“祝英台”,最好的遗言;我俩生不同时,但却死而同穴,这里便是我葬身之地。在英台悲痛叫嚷山伯带她走时,在雷电交加情况下梁山伯的墓离开裂开了,英台看见是山伯的魂魄激动而喜极而泣的心情纵然爬起身向坟中跑去跃跳入坟中,英台一跃墓中瞬间墓合拢,不一会儿墓碑上一道光彩就飞出两只蝴蝶,飞着围着墓一圈便飞上了天空,一道彩虹中梁山伯与祝英台便在上天团聚。梁山伯与祝英台真情撼天动地,玉帝感念两人情义节烈,赐封天官结为永世夫妻,于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悱恻,动人心弦的情史流传千古。
几篇
芬芳馥郁绍兴酒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江南的青山绿水,不仅养育了许多的才子,也养育了钟灵毓秀的女儿。
水乡的柔风细雨,不仅造就了绍兴女儿一个如花似玉的容颜,也造就了她们如水如歌的情感。她们纤细多情、她们婉约敏感、她们明眸皓齿、她们衣袂飘飞。一如这漫山遍野的茶树,青葱翠郁。也像这洁白、淡雅的栀子花,芳馨醉人。
在梅子细雨的时节,连绵数日的小雨,紧一阵、密一阵,把天上地下都淋得湿漉漉的。林荫道边的花墙湿漉漉的,小巷里的青石板路也湿漉漉。这织一片相思,织一片恋情的细雨呀,把江南女儿的心也淋得湿漉漉的。
走进小巷深处的一家小酒店。店虽不大,但处处体现主人的精细,古香古色的桌椅,简单、雅致的小摆设,墙上挂着具有江南风格的纨扇。扇面是一幅淡雅的水墨画。几个小菜摆上后,老板娘款款而来。端来了一瓶绍兴的佳酿——“女儿红”。很早便知道了女儿红这种酒,味甘洌,色橙红,入口甜爽滑润,口感极好。开启瓶子后,果然一股馥郁的米酒清香扑面而来。我们笑着问起了“女儿红”名字的来由。老板娘告诉我们,古越民俗中,谁家生了女儿,都要将几坛当地酿造的醇酒封藏在墙壁内或地窖里,等到女儿十八岁出嫁时才掘出作为陪嫁之礼或开启招待宾客。是啊,“女儿红”,这埋藏了十八年的“女儿红”,凝聚了多少的亲情、多少的相思、多少的泪水呀。也许是因为把那麽多的情感酿在这酒中,才使得它馥郁、浓酽吧。如此动听的故事真让人感动,就是不会喝酒的我也会浮想联翩,仿佛高朋满座的婚宴之上,红红的酒倒入白色的瓷碗里,人们欢笑畅饮,而一旁静坐的红衣红盖头的新娘,她美丽的双颊也会透出这红红的酒色,更加娇羞可爱……我深深地陶醉在这美丽、艾婉的故事里。
与“女儿红”齐名的“状元红”也是绍兴最有名的传统黄酒,它是家中生了男孩时储藏的,待到男孩得以功名时再品尝。这是传统文化的产物,现在的社会环境不可能造就。
“女儿红”、“状元红”大小商店均有售,但彩绘精细,仿佛工艺品一般的,实在不敢问津。而普通的酒,从零沽到瓶装坛装的,我们都尝了一点。有的清而淡雅;有的味甘而馥郁,即使不太正宗,饮后颊齿留香,也很有些回味。可见所谓正宗不正宗,那是比较着说的。
现在在绍兴要找好酒,应该去鉴湖,这个在绍兴西南的湖泊虽然不大,但它是绍兴的主要水源,其水质比较醇厚,特别适合做黄酒,因此是绍兴老酒的摇篮。最好的绍兴黄酒酿造点都在鉴湖附近,在那里可以买到真品,口味地道,只要是懂酒之人,怕是要千杯嫌少了。愿鉴湖之水长流不息,绍兴黄酒生机不竭。
黄酒是绍兴特产。绍兴以黄酒名闻天下。“中国黄酒数绍兴,绍兴十里飘酒香”。绍兴是历史文化名城,也是一座“酒城”。绍兴酒有着源远流长的酿造历史。千百年来,绍兴一直浸润在一片酒香醉芬的氛围之中。
作为世界三大古酒之一(其余两种为葡萄酒和啤酒),黄酒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五千多年前的少康时代。春秋时期。其源于中国,且为中国独有的酒种。黄酒的品种众多,如山东的即墨老酒、福建老酒、广东珍珠红酒、无锡惠泉酒等,而为酿酒界所公认的,最能代表中国黄酒精髓的,就只有绍兴黄酒。
绍兴黄酒又名“老酒”,基本定型为状元红、加饭、善酿三种。早在二千多年前,越王勾践以此佳酿献给吴王,吴国军士狂饮,积坛成山。到了一千四百多年前的南朝时期,绍兴黄酒已被列为贡品。唐代王绩写的《酒经》中已对绍兴酒的特点和制作,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而脍炙人口的“越酒甲天下,游人醉不归”诗句则出自南宋诗人陆游之手。著名古典小说《红楼梦》第63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就专门提到了绍兴酒;《镜花缘》第70回里还有关于绍兴“女儿红酒”的描写。南宋高宗赵构于绍兴建临时陪都时钦定绍兴黄酒为宫廷御酒,史称“黄封贡酒”。有加饭酒、花雕、红雕……
绍兴老酒是一种不经蒸馏的发酵酒类。它采用精白糯米、优质小麦为主要原料,汲取得天独厚的鉴湖之水酿制而成。鉴湖水经岩层与砂砾过滤净化,水质清澄,甘冽可口,含有多种矿物质,是酿造绍兴酒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此酒具有色泽橙黄清澈,香气馥郁芬芳,滋味鲜甜醇的独特风格和越陈越香、久藏不坏的优点,人们说它有“长者之风”。
因采用不同的配料和酿制方法,所以,绍兴老酒分加饭、元红、善酿、香雪、花雕等品种,各种酒具有其独特的风味。加饭酒是在一定的水米比例中,再增加糯米饭酿成,因其用饭量比其他黄酒品种多。因此,质厚味甜,味道特别醇厚,故称“加饭酒”,是绍兴酒中的代表品种。善酿酒是以陈酒代水,用酒酿酒制作而成,其味特别醇厚。香雪海是以加饭酒糟做成烧酒代替水,再加工成酒,便为“香雪”。状元红酒是用红曲酿成,色深而味浓。
来绍兴,千万不能忘了品尝一下绍兴的老酒。它醇香甘甜,醇厚可口,使人回味无穷。其中以善酿最佳,但最负盛名的却是加饭,因为善酿呈甜味,有点腻口。绍兴老酒酒度不高,酒性柔和,色香味别具一格,据说格外适合女子。而“女儿红”、“状元红”则是其中的极品。它含有十几种营养成分,对人体有滋补作用,是饮料酒中之佳品,又可作料酒,用作烹饪,还能避腥添味,用绍兴老酒作调料煮饪菜肴能增添美味,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烹调佳品。绍兴酒也是配服中成药的理想药引。绍兴酒是日本人最喜欢的一种酒,目前年销日本达2000吨。绍兴酒出口近30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外销量5000吨以上,占我国黄酒类外销的首位。
绍兴的酒,醇香自不用说了,而慕名而饮,冲着绍兴酒来的,却多是受到鲁迅的《孔乙己》、《风波》等小说的影响。在绍兴鲁迅路、曲尺形的柜台、板卓板凳,仿古布置的咸亨酒店,再现了历史的原貌。
如今这里每天顾客盈门,外地来的游客总要到咸亨酒店小坐,浅斟薄醉一番。饮几杯绍兴酒,来一碟茴香豆,感悟昔日古镇酒店风情。同样,绍兴的咸亨酿酒厂,也因鲁迅的文章而名声大振,驰名中外。
绍兴黄酒至今依然延续着千百年来的传统工艺。即便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陶土罐、竹耙、竹筐,甚至荷叶、竹叶、黄泥,依然是黄酒酿造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
绍兴黄酒的酿造要经过浸米、蒸饭、摊饭、落缸、发酵、开耙、灌坛、压榨、煎酒这几道工序。一般来说,1斤米可以做1。7或1。8斤黄酒。
酒厂从立冬开始做酒直到来年立春,称为“冬酿”,整个一年里,只有这段时间适合做黄酒。绍兴东浦镇是绍兴酿酒的发祥地。镇里几乎人人都会做酒,且家家做酒、年年做酒。东浦酒厂生产绍兴黄酒的全部四大系列,即:元红(干型,糖分15以下)、花雕或加饭(半干型,糖分15—40)、香雪(甜型,糖分100以上)、善酿(半甜型。糖分40—100)。糯米用来做加饭酒,梗米做元红(当地人称之为“梗元红”或“土绍”)。全部为手工酿制。发酵的程度就直接决定酒的好坏,发酵过头酒太酸,发酵不够酒又‘嫩’了,没有味道。
堆满了厂里的那些看似粗陋的陶土坛子也是颇有讲究的。至少到目前为止,陶土坛在整个黄酒酿造中的地位正如葡萄酒之与橡木桶,同样是独一无二的绝配。陶器特有的细微的透气性对发酵的菌种“活”性相当重要。事实上,还没有一种器皿可以代替这种古老的酒坛。而且,新的坛子还不能用来装成品酒,只有那些装过半成品酒的旧坛才行。因为新做的陶土坛难免有细小渗漏或难以发现的疵点,会导致成品酒氧化变质。
开耙是黄酒制作过程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酒味是酸还是甜都在这个环节决定。开耙师父在当地是很有地位的,被称作“酒头脑”,每个酒厂在开耙时都会请酒头脑到场,由他们根据每缸酒的表面颜色、缸内的“嗞嗞”声、手感触的温度来决定时否“开耙”。
开耙后,黄酒还要进行压榨(滤去酒中杂质)、煎酒(用高温煮沸杀菌)等工序,最后再进行灌坛分装。如今,手工制作的绍兴老酒仍延用宜兴陶坛装灌,用箬叶和黄泥封口。虽然古老的黄泥封口早已远离了现代生活,但在酿坊看来,这仍是绍兴手工黄酒风味的标志之一。
在数字化的今天,古老的绍兴黄酒依然遵守着千百年来的规则不曾改变,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根本就无需改变。古越龙山、会稽山和女儿红。是绍兴黄酒的“三剑客”。悠悠鉴湖水,造就了绍兴黄酒在历史上深厚的民族文化内蕴,也造就了它的经久不衰的声誉。我们的国宴酒为黄酒,生产企业便是中国绍兴黄酒集团公司下属的浙江古越龙山绍兴酒股份有限公司,其主要产品“古越龙山”,是黄酒行业唯一中国驰名商标,唯一国宴专用黄酒。1915年“会稽山”加饭酒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就为绍兴、为中国酒赢得了最早的一枚国际金质奖。其厂家便是绍兴东风酒厂,它地处绍兴鉴湖水系中上游,水质清冽尤好,为酿制酒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质水源。如今,该厂是中国最大的黄酒生产基地之一,经济效益和出口创汇均属全国同行业之首。绍兴女儿红酿酒总公司独家开发生产的“女儿红”黄酒,色如琥珀,澄黄透明,味比琼浆,醇厚甘鲜,酒体协调,滴滴入口,唇齿留香,并富含多种氨基酸。在1910年的南洋劝业会,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赛会和1925年的西湖博览会上,绍兴老酒都获得了特等奖状与金牌。建国后,绍兴老酒是全国18大名酒之一,每届全国评酒会均被授于质量金牌奖、1984中夺得全国金杯奖。1985年在西班牙马德里国际酒类大奖赛中又荣获金牌奖章。
一杯“女儿红”下肚,酒力上来,立马感到热血沸腾,有一点飘飘然不知身在古今。此时,我立刻发现了绍兴人咸、晒、霉等方法制作食物的好处来。绍兴先贤有人曾经作过探索,鲁迅便是其中之一。他说:“我将来很想查一查,究竟绍兴遇到过多少次大的饥谨,竟这样吓怕了居民,专喜欢贮藏干物,有菜,就晒干,有鱼,就晒干,有豆,又晒干……”鲁迅的话是有道理的,却不想他自己也进入了这样的晒腌文化之中。
酒的余力使我想起了朱安——鲁迅先生的原配。鲁迅对这桩包办婚姻是知晓的,可为什么鲁迅偏要把朱安“贮藏”起来,让岁月来风干朱安的青春呢?一开始便将一个女人放在那样的被动地位我感到了心里的不安。鲁迅呼吁妇女解放,关注祥林嫂的命运,但对家里的朱按却一筹莫展——怜爱不得又抛弃不能。鲁迅在母亲面前弯曲了,他在朱安面前逃避了。“原来伟大者在强大者面前也无奈过,徘徊过;原来鲁迅也曾年轻过,没有高度过;原来鲁迅也曾不鲁迅过。”
看着我们着实不胜酒力,老板娘用一个橙亮的黄铜壶湿了一壶香气四溢的黄酒,然后加一点糖,最后加个鸡蛋,其温润暖和的感觉可以渗入心底。老板娘看出我的疑惑,便解释起来:在我们当地,不会喝酒或年老不能多饮者,以鸡蛋同黄酒蒸着吃,如吃炖蛋一般;女辈一般不善饮,则以黄酒、鸡蛋、糯米、红糖各四两蒸食,有补肾之效……
最后的一道残阳铺在酒的波纹里,转忽不见了。时间固有它自己的力量。光滑的石井栏裂碎了,高大的皂荚树更加高大了,紫红的桑葚还未成熟,短短的泥墙根一带的何首乌开始茂密起来了……而朱安女士那只曾被搁置的小船现在仅作了一个失败的花朵标本。
继续举起一碗酒,和着一个女人的哀怨,和着一丝愧疚干杯。当暮色忽然笼罩下来的时候,我轻轻地放下了被我喝干了的两个酒碗。我想,我肯定是醉了。
拜谒绍兴
从念小学时候起,鲁迅先生的作品就一直是我心目中最钟爱的篇章。曾经遥想在那样铮铮清越的文字里出现的故乡一定是天底下最美的地方。后来知道那就是绍兴,一个让无数人藉以寻找乡土情结和精神家园的江南水乡。
还是在少年不识愁滋味的那阵子,一首《钗头凤》便在心中余音绕梁挥之不去。曾经勾勒过那样一个镌刻着红尘绝恋的园子,那定然让世间多少园林亭榭相形见绌。后来知道那个伤别离的沈园就在绍兴。一个出产了“红酥手、黄藤酒”,留下了“错错错”的千古嗟叹的煽情古城。
仅凭这些,心中的绍兴便值得前往拜谒一回。这样的心思经由性情影友的一番怂恿促成,在五月的一个艳阳天里便如愿以偿了。于是背上相机和简单的行囊,走,我们到绍兴去。
乌蓬浆摇过桥来
同团出游的萍是一家新闻单位的实习生。想象不出,天生玲珑气质的她还是一个执着的鲁迅迷。一待落脚绍兴,她便津津乐道地念起了鲁迅作品中关于三味书屋和百草园、关于孔乙已和少年闰土、关于乌篷船和社戏的章节。于是在鲁迅笔下被浓浓渲染的故乡情结的引领下,文化遗存最丰厚的鲁迅中路成了我们的首选。以至于当晚顾不上洗却一路行车的劳顿,便急急找到咸亨酒店,在南腔北调人影憧憧中去曲尺柜台前买一碗老酒,一碟茴香豆。而后,咂一口再咂一口,直到陈年老酒的醇香和强劲在不知觉中把自己惹出醉意来,才知趣地摸摸塑在门口的孔乙已谦躬的手,撤离。
次日一早踩着树影婆娑的石板路开始了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游程。三味书屋临水而筑。它那墙边伸向水面的石阶,临河的墙角湿湿的苔藓,连同黑油的竹门、古色古香的门窗檐瓦依然如旧,风景未殊。而那书房当中的扁、扁下面有着梅花鹿和古树的画及长案、书桌等摆设亦如中学课本中的描述。清晨的阳光清幽幽地浮游在天井里、过道上、竹树林中,隐约让人感到一股悠远的翰墨书香在这个旧时私熟中飘逸开来。这样的一方净土足以与那墙外的繁华和喧嚣相抗衡。出三味出屋百步之远,便依次是鲁迅祖居、鲁迅故居和鲁迅纪念馆。最偏爱的是那个藏在鲁迅故居后面的情趣盎然的百草园。这个由碧绿的菜地、高大的皂荚树和矮矮的泥墙根、光滑的石井栏构成的童年乐园如今已难得听到“叫天子”和油铃虫、蟋蟀的鸣叫声了。即便如此,当我打量一个安静的角落,打量那满园子初夏的落英飘絮时,还是被那淳厚的童年气息包围着。鲁迅已乘黄鹤去,但百草园留下来了,他的文字的灵气留下来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童趣世界留下来了。这样的童趣世界,也许是谁都心驰神往的。怪不得萍在那块镌刻着“百草园”的纪念石上让影友给她连着拍照时满脸乐盈盈的贪婪,神情也极尽投入。鲁迅后来离开绍兴后便再也没有回到故乡,没有回到百草园来领受那桑椹和覆盆子的味道。想必百草园里的味道一定是他风雨人生中心头永远的温馨。
庭院深深
游完鲁迅故里,那满街飘来浓浓的油炸臭豆腐和霉干菜的味道,才使我们意识到是饿了。于是在三味饭馆美美地进了午餐。沿鲁迅中路步行百米来到沈园。
那沈园的灵气,是需要用心去体会的。在古筝淙淙流淌的背景音乐里,满池疯长的田田荷叶、傍水搭建的楼台亭阁、竹树掩映中的石径小桥仿佛把那800年前陆游和唐琬的邂逅从中文教材里导出,在南来北往客面前一说再说。但那邂逅却是难咽的苦果,是长别离的前奏。君不闻满眼柳色总是烘托别时无多之苦?爱而不能的人穿行在沈园风过影摇的柳荫下,当是肝肠寸断的。难怪陆游在《钗头凤》里写出“满城春色宫墙柳”便急转直下成“东风恶,欢情薄”。而那痴情唐琬一颗柔弱的心更是担不住一份无解的错。听任那尘俗的风雨将心中深深的情零落成尘辗成泥。在不胜悲恸中和得“世情薄、人情恶”的词句,不久便在忧郁中如花凋逝。人到诀别处,不如不相遇。原来那远古的爱情也长着一样的爱愈深则伤愈切的面目。陆游和唐婉的悲情故事终归成为昨日绝唱,但苦乐交缠的爱情依然在人世间千回百转。于是乎,那镌刻在乌黑碑壁上的荡气回肠的两首词,则如深深的印痕,烙在从这里走出去的游人心头。而那“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的沈园,则让这个温情脉脉的古城,还抹上一层深沉的悲凉。
游过鲁迅故里,品过沈园,翻看手上的旅游册子,才惊悉,那岁月带不走的一串串熟悉的姓名及其背后的故事,原来都在这个名士之乡的街坊台门中、古迹胜地和名人故居中传扬着。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锲而不舍治水的大禹;笔墨铸就经典作品《兰亭集序》的王羲之;凛然正气的鉴湖女侠秋瑾……但发烧影迷小缪早已抵御不住水乡古镇自然景观的诱惑,频频建议转换视角了。于是挤用仅剩的不到半天时间去走街窜巷,去搭乘乌篷船,去领略一个乡土绍兴真实的心跳。
安昌古镇据说是当年绍兴最大的繁华集镇。我们到来的时候游人出奇的少。才在镇口稍一定神品味这鲁迅笔下的鲁镇依稀的影子时,河面上已经忽悠悠摇来一条细长的乌篷船。那戴着乌毡帽的船公很干脆地报出5元钱的价格后便热情地把我们扶上船去,一路上手足并用,摇桨划橹,并用那难以听懂的方言和我们搭话。那沟壑纵横的脸上透出的热情和友善让人心头倍觉温暖。就这样的人在乌篷中、乌篷在水中。目之所及是枕河民居和台门建筑的粉墙黛瓦、曲折的石板巷、斑驳古旧的跨河古桥以及村妇浣衣的身影,恍如时间的流水在这里打了个漩涡,把一些过往的东西沉淀下来又轻轻搅起。与老船公挥别后上了岸来,一切都是那样慵懒得富有诗意。我们或者信步踩踏沿河的青石板老街,或者流连桥头忙着摆拍,或者进到幽深的师爷府一探究竟。也时而展开手上的导游图和村民比照问路,没想这里连花白了头的老太太们也是满脸微笑从容大方。尽管没能幸遇水上迎亲和社戏,但安昌那扑面盈怀的水乡气息已让我飘飘然不知身在何夕,一种梦游般亲近江南的迷离况味已直透到内心深处了。
江南水巷
傍晚时分,抢着还有夕阳余辉,便匆匆回到市区,直奔念念不忘的仓桥直街地段而去。踩在这样一条历史悠久的街巷中,一样的是人流如梭,南来北往。但听着脚底下松动的石板不时发出咯噔咯噔的声音,看老字号店门外竖起一面面古朴的招牌布幡,夕光打在瓦陈屋脊上像抚摸岁月的脸,你便忍不住想在这里流连再流连。而与街面隔屋平行的水弄堂里,流淌了千年的水依然不舍昼夜,生生不息;河面的每座石桥每块石阶,任由岁月的尘埃侵蚀,穿越历史云烟依然忠实刻录着种种往事道道足痕,并把今日载入陈迹;那“小桥流水人家”的境界依然飘着蒙蒙的韵味,使过往看客在乌篷穿行中让繁华和浮躁踯蹰体外,还心灵恬淡如菊。绍兴,你对于鲁迅而言是故土,是心灵憩园,而对于外来人,对于我们这些行色匆匆的过客而言,又何尝不是?
即行至此,今夜的我当在这里驻足。我是真的希望自己就此迷失,不知归路。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