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骨花香,益者三友

茶骨花香,益者三友,第1张

夏至到了,南方的夏至。

32摄氏度的室外温,已算是善待南方人间。

夏至过后就是三伏天,让我倒吸一口凉气,噢不,南方这个时候哪来的凉气?只好将就着倒吸一口热气。

但也无需过于沮丧,

毕竟还有茶,毕竟还有花茶。

我国产量最大的茉莉花,就以茉莉花为例来说花茶。

夏日炎炎,茉莉花茶一杯,

怡心提神,芳香入骨,人间第一香。

茉莉花

宋·姜夔

灵种传闻出越裳,何人提挈上蛮航。

他年若我修花史,列作人间第一香。

茉莉花茶,南方开花北方香。

北方地区,一些讲究的人,清早起床,先泡上一壶茉莉花茶,饮上一壶,怡足了精神,才吃早点。很多老北京人,人群聚散处,听戏观鸟地,必泡上一壶茉莉花茶,是那代北方人的风雅记忆。

谁是饮花茶第一人?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如果诗中所记为真,那屈原当是有记载的中华饮花茶第一人。

对于茉莉花的吟诵,在诸多宋诗宋词中都有体现,可见在宋朝时期,就有了 茉莉花的种植和扩散。

明太祖废团茶,炒青散茶得以兴起。

朱权,朱元璋的第十七子,为了逃避皇室家族内部的权力争斗,一心琢磨风雅之事。他所著的《茶谱》,是现存明代最早的茶书,书里便记述了 “熏香茶法”——“百花有香者皆可。当花盛开时,以纸糊竹笼两隔,上层置茶,下层置花。宜密封固,经宿开换旧花;如此数日,其茶自有香味可爱。”

由此,茉莉花茶的制法在明代已有之。

为何说南方开花北方香?

花茶的发展有两大契机。

第一个契机,便来自北方。康熙年间的皇室流行用玫瑰、茉莉花熏制鼻烟;北方地区水质不佳,微苦略显,受此启发,咸丰年间的天津茶商到福建收茶,尝试批量熏制茉莉花茶销往北方,结果大受欢迎。平津地区所熟知的“香片”便由此而来。从此福建福州周边开始熏制茉莉花茶,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窨花工艺。

第二个契机,福州开埠。福州花茶出口欧美,茉莉花等花茶能克服长途海运染上的杂味,故大受欢迎。

茉莉花茶窨制的工序一般包括:茶与花拼和、窨花吸香、通花、起花、复活、提花、匀堆装箱。茶坯易得,好花难求。一款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其茶坯以鲜爽醇和的烘青绿茶为最宜,茶坯的含水率最好控制在10%左右。

茶坯就这样静静地等待着炎夏三伏天的到来,在那热情似火的三伏天里,他将邂逅他的另一半——“伏花”,即三伏天里采摘的新鲜茉莉花。

之所以好花难求,是因为三伏天所采之茉莉花,均为人工采摘,炎炎夏日,火烤脊背,每一朵花都是花农无数汗水换来的,这是花农之难;是因为三伏天所采之茉莉花,早晨不采,雨天不采,全开的不采,偏偏要午后两三点采,只采含苞待放的花骨儿朵,这是采花时机之难。

窨制茉莉花茶是一场与时间的竞速赛跑。午后采花,晚上吐香,因此必须当天晚上窨制,否则一旦茉莉花全开,香味就飘散殆尽,此时窨制出的茉莉花茶是没有香味的。

窨制茉莉花茶也是一场与时间的耐力比拼。一般的茉莉花茶,需要窨制三次,约耗时三天。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则要窨制六七次,单算窨制的时间就需耗时20余天。费时费力的程度,非常人所能忍受。

如此高的人工成本,市场上茉莉花茶的价格却大都低于普通绿茶,其中的质量,便可想而知。

一款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外观条索紧实细密,墨绿带光泽,只闻花香不见花瓣;口感鲜灵浓醇,既然绿茶之茶骨韵,也有茉莉花香,琴瑟和鸣,相得益彰。

茉莉花茶名品包含:福州茶厂的茉莉大白毫、福建宁德茶厂的天山银毫、四川邛崃茶厂的文君花茶、广西横州市的石乳茉莉花茶等。

茉莉花茶,茶骨花香,琴瑟和鸣,相得益彰。

得之于茶和花之间的损益得当。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与正直的人为友,与诚信的人为友,与见闻广博的人为友,便是有益了。与惯于伪饰外貌的人为友,与善于阿谀奉承的人为友,与惯于花言巧语的人为友,便是有损害的。”

此处,孔子既教人交友,也教人为人。其所交之友正直、诚信、见闻广博,其为人亦如此;反之,其所交之友,伪饰其貌、阿谀奉承、花言巧语,其人亦相差无几。 故应遇益友而交之学之,遇损友则远之。

一款品质上乘的茉莉花茶,正是两者相益的结果。

茶坯利用茶叶中的高分子棕榈酸和萜烯类化合物具有的吸收异味特性,吸收茉莉花的香气,使茶骨中有花香。

茉莉花茶亦深知,绿茶茶坯含有丰富的多酚类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丰富,滋味鲜爽清醇,香气高扬,且清热消暑。故愿意附身于他,借其骨,散其香。

上乘的绿茶茶坯,三伏天所采之茉莉鲜花,此为一对益友。

相对于多次窨制的茉莉花茶,还有一种拌花茶。

拌花茶,用低级茶坯与低级茉莉干花,未经窨花、提花,只是简单地把茶坯与茉莉干花拌制而成。外观伪饰其貌以充茉莉花茶,滋味只有苦涩茶味而无花香,花言巧语以骗茶客,只要头泡过后,便丑态尽显。

低级的茶坯与香气锐减的茉莉干花,此为一对损友。

做茶与为人,是相通的。

做得一款好茶的茶人,也必能做得一个好人。

参考资料: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屠幼英《茶学入门》,屠幼英、何普明《茶与健康》,《生活月刊》所著之《茶之路》,静清和《茶与健康》,陈宗懋、杨亚军主编《中国茶经》。

早起氤氲的空气冰凉沁骨,秋意渐浓。晨露透着寒凉,秋风藏着锐刀,一缕桂香在这薄凉的秋日柔情而温暖,一树金黄的银杏在这落寞的秋日明媚而艳丽,这是秋之韵,一幅隐藏在四季更迭里色彩斑斓的画卷。

其实,生活之乐,并不在于拥有多少物质,而在于把每个日常,过到心里眼里的欢喜。都市的快餐生活,钢筋水泥冰冷的高楼林立,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不如,寻一处静谧,抖落一身的尘埃与喧嚣,来一趟惠济寺,邂逅一段闲适时光。

惠济寺 ,又称古惠济寺,始建于南朝,初名汤泉禅院,坐落于浦口区汤泉街道。历经千年沧桑,日晒雨淋,惠济寺如一位精神抖擞的老者,笑语盈盈迎接四方来客。

趁着秋日暖阳,寻着丹桂飘香,迈着恬静的碎步,走进惠济寺,走进浦口深处那一抹醉人的秋景里。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循着古人的诗情雅兴,一进寺门,桂香四溢,踏着青石板路一路往前走,香樟玉兰随风摇曳,细语诉说着前朝往事。

沿着惠济禅道一路向前,跨过一座桥,映入眼帘的就是院内三棵千年古银杏树,树龄1500多年,它们枝繁叶茂,遮天蔽日,千百年来,春花秋月,夏莹冬雪,四季轮转,看尽人间繁华。

一棵唤作 “撑天覆地” ,因树干高撑天空,遮天蔽地而得名。树高24米有余,树冠奇大,覆盖地面半亩有余,夏日可容千人纳凉。

一棵唤作 “千年垂乳” ,树高20余米,需七个成年人方可合抱,树枝上共有七支下垂的树乳,最大的树乳长2米多,犹如巨乳悬于空中。林散之在《古银杏行》称之为“长者”,树上瘿瘤累累,“千年垂乳”之名,由此而来。

一棵唤作 “雷击复苏” ,相传在清朝咸丰年间,因遭受雷击烧毁大半,令人惊奇的是,数年后,这棵古银杏又奇迹般地复苏,因此得名“雷击复苏”。

因为遭受雷击,这棵古银杏树的主干是空心的,它靠着剩余枝干,树皮输送养分而存活下来。若论形貌,这棵“雷击复苏”远没有“撑天覆地”与”千年垂乳“枝叶繁茂,雄奇壮美。而中空的枝干笔挺直冲云霄,枝叶在风中轻舞,却给人一种顽强生命张力的美感。

相传这三棵千年古银杏树为南朝梁武帝长子昭明太子萧统在此读书时亲手所植。历经千年,每逢金秋银杏飘洒,树影斑驳,从都市的喧嚣寻觅而来,仿若穿越了千年,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相传南朝刘宋时,武帝刘裕万乘来游;萧梁时,昭明太子萧统亦在此读书,附近原有一昭明太子濯足沐洗过的温泉,后人称“太子汤”。北宋初年,汤泉禅院易名为惠济院。熙宁年间,漳南道人昭庆来此隐居,不久其友孙莘老,秦少游,释参廖三人结伴来访,秦少游为此写下传颂千古的 《游汤泉记》 。

北宋元佑年初,高僧忠境将惠济院改建为惠济寺。明代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驾幸汤泉惠济寺。清代道光年间,邑人毛麟,苏兆奎两人在惠济寺内创办了一座“英华书院”,从此伴随惠济寺阵阵钟磬声除了善男信女无声的祷告外,又多了一片抑扬顿挫的子曰诗云。

漫步于院内,驻足于昭明太子读书像前,恍若间朗朗的读书声从悠远的地方传来,童声稚嫩,却无比铿锵有力。

2014年,惠济寺复建计划启动,此次复建工程在设计主体上采用了唐式建筑风格,占地从原来的30亩将扩大到150亩。如今, 漫步于惠济寺,随时可以感受到“山与水”、“树与寺”、“禅与人”的自然和谐。

乌龟潭 ,寺院外扩大原有的水体面积,形成一个开阔、宁静的湖泊,与寺庙建筑相辉映。湖岸边修复的龟型石雕,让乌龟潭的传说得以继续流传,更显禅味意境。

惠济禅道 ,沿着惠济寺入口一路往前走,有百米长的步行通道,有香樟玉兰,有艺术石雕。

“香泉井” ,据当地百姓称,此井本名叫“鸡鸣井”,源于每到清晨此井中就发出鸡鸣声,后因太祖朱元璋驾幸惠济寺而改名为“香泉井”。

昭明太子读书像 ,梁武帝儿子昭明太子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文采出众,才华横溢,酷爱佛教文化。为躲避宫廷争斗,来到惠济寺,读书诵经,远离红尘。

许愿架 ,新增的许愿架,将压在银杏树上的祈愿带移到许愿架上,形成新的亮点。

荷花池 ,新增的放生池,背后是扩建的寺庙。

林下禅定 ,林下新增的禅坐石,增添了自然静谧的冥想氛围。

惠济寺秋景最佳观赏时间为11月中下旬,此时,银杏金黄,叶落铺成一片金色的地毯,引来无数游人或拍照或闲庭信步,或驻足欣赏,或放松心情

当城市一成不变的冷漠面孔让人们忘记四季变迁时,身在浦口是幸福的,惠济寺里的一草一木,随四季流转而变化着,春梅夏荷秋桂冬雪,感受着自然变化带来的美。

当秋风渐凉,落叶满地,来一趟惠济寺吧,在古银杏树下祈愿一段美好的前程,愿你将所有的烦心困扰都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把荒芜的日子经营成一片绿洲。

1 传说上古帝王唐尧帝时,有老翁席氏作击壤歌,尧帝对他十分尊敬,封他为“席师”。他的子孙后代就以“席师”中的“席”为姓。 席谈 

 2春秋时晋国大夫籍谈,其先世代管理晋国典籍,故以籍为氏。至秦汉之际,籍氏後人为避楚霸王项羽(名籍)的名讳,改为音近的「席」氏。

3席豫  字建侯。诗人,唐朝时期襄阳人,后来迁徙到河南。科举中中了进士,作了功员外郎,后来做了郑州刺史。天宝年间担任礼部尚书的职位,后来被封为襄阳县子。席豫清心寡欲,作官的时候不为贵权所改变自己的原则。性格谨慎善良。皇帝在元阁吟诗,大臣们都来附和,皇帝因为席豫的诗对的最为工整,所以把他称为诗人冕冠。在他逝世以后,给他的谥号为文。

4 席旦  字晋仲,诗人,宋朝河南人,七岁能作诗,元丰年间中进士,他曾上书谈论当时时局,并对战守提出实际可行计划,神宗看了以后,认为切中时弊,采纳了他的意见,从此一帆风顺,官做到吏部侍郎,显谟阁直学士,曾先后两度任成都知府,颇有政声,加升述古殿大学士。 5 席上珍  云南省姚安人,崇祯中,举于乡。磊落尚节义,闻孙可望、李定国等入云南,与姚州知州何思、大姚举人金世鼎据姚安城拒守。可望遣张虎攻陷之,世鼎自杀,上珍、思被执至昆明。可望呵之,上珍厉声曰:“我大明忠臣,肯为若屈耶!”可望怒,命引出斩之,大骂不绝,遂磔于市。思亦不屈死。

6席宝田  清朝时期湖南东安人。咸丰年间在家乡举办团练,想以此对付太平军。咸丰九年的时候在湖南与石达开的部队作战,解除了清军的宝庆之围,被擢升为知府 。次年,奉湖南巡抚驼秉章的命令,招募了几千人,命名为精毅应,很快在桂阳等地阻击广东的天地会军。同治三年湘军攻占天京以后,他率领军队在江西石城杨家牌击败太平军余部,俘虏了天王洪天贵福和干王洪仁轩等。同治六年,他又率领湘军进入贵州进攻苗民军。同治八年在黄飘战役中被击败。同治九年,他的部将占领苗民军的根据地台拱,十年又攻占了凯里。他率领了五年军队,平定了方圆千余里的苗疆。被升迁为布政使,赠太子少保。

7 席佩兰  清朝女诗人,名蕊珠,字月襟、韵芬、道华、浣云。因善画兰,自号佩兰。清代诗人孙原湘妻。早岁工诗,为著名诗人袁枚女弟子中诗才最杰出者。诗清新秀隽,富于想象。袁枚称其诗“字字出于性灵,不拾古人牙慧,而能天机清妙,音节琮琤”。著有《长真阁诗稿》、《傍杏楼调琴草》等。

8 席 绶  字资生,又字季武。湖南东安人。居住在长沙,与黄克强、宋教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在他们的影响下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宣统二年为资政院议员。后来与孙洪伊一起创办了《国民公报》。武昌起义以后,被推举为衡水保安总会会长,并在湖南组织《天民报》馆。民国元年同盟会湘支部成立,他担任副支部长。第二年任众议院议员。民国五年第一次恢复国会的时候仍然担任众议院议员,次年任护法国会众议院议员。民国11年第二次恢复国会时再次担任众议院议员。1943年因病去世,终年57岁。

9 席慕容  (19431112-)女,蒙古族,天蝎座。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一位来察哈尔盟明安旗的蒙古女诗人,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落居台湾。席慕容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容”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农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作品多为散文。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1987年元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1997年个人自选集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2002年受聘为内蒙古大学名誉教授。新作《席慕蓉和她的内蒙古》即用优美的文字和亲手拍摄的照片,记录了席慕蓉自1989年与“原乡”邂逅后,17年来追寻游牧文化的历程。剖析自己写诗的历程,席慕容对记者说:“年轻时因寂寞而写诗,或许是一种对美的渴望;年纪稍长,因无法平抚心中的骚动而写诗;初老时,因惆怅而写诗,人也因此变勇敢了。”席慕蓉流连在诗的国度,“一首诗就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世界”。对于时间的流逝,对于生命的感动,还有许许多多生活中难于表述却又感怀于心的东西,席慕蓉觉得只能以诗来表达。“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记者问席慕蓉,当初写下这些诗,是因为生命的富足,还是对爱的渴望?席慕蓉一脸满足:“应该是生命的富足。” 席德勋  男,汉族,江苏吴县人,1939年出生,教授,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中国医学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理事、江苏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强激光与粒子束》第三届、第四届编辑委员会委员。主要贡献:教学方面,主讲过核电子学、脉冲技术、加速器控制工程、控制理论以及现代电子技术和非线性物理、离散数学等课程培养硕士生三名;出版著作三部:“系统与控制”(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12月)、“现代电子技术”(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普通高等教育‘九五’国家教委重点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9月)、“非线性物理学”(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科研方面,主要负责电子直线加速器电气控制工作,神经网络在加速器控制中的应用。发表论文;30余篇。获奖情况:“高精度穆斯堡尔谱仪”,1987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心理健康自评量表的研制”,1989年南京军区科技进步三等奖;“NFZ-10I业辐照电子直线加速器”,1998年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二等奖,“现代电子技术”,2000年度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教材)。

最早的梁祝文字资料是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到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自南宋以来,明州府志、鄞县志对梁祝轶事都作了记载。《乾道四明图经》是宁波现存最早的地方志,共12卷,卷一总叙明州,卷二说鄞县,是张津主持编纂。张津,字子向,乾道三年(公元1167年)以右朝散大夫直秘阁知明州,他的四明“图经”说:“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沿着“四明图经”的轨迹,宋王象之所撰《四明志》、罗浚所撰《四明志》,元袁桷所撰《四明志》,明黄润玉所撰《宁波府简要志》、张时彻所撰《宁波府志》、陆应阳所撰《宁波府志》,清康熙年间闻性道所撰《鄞县志》、雍正年间万经所撰《宁波府志》、乾隆年间钱大昕所撰《鄞县志》、咸丰年间周道遵所撰《鄞县志》、光绪年间徐时栋所撰《鄞县志》等,都对梁祝作了记载。

明州事李茂诚所撰的《义忠王庙记》较有特色,写得很生动:“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裂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还值得一提的是明鄞县知县魏成忠的《义忠王庙碑志》,此碑至今仍保存完好。

总之,在全国10处梁祝墓中,对梁祝故事作最早、最完整、最系统的记载是宁波的地方志,所以说宁波高桥梁祝墓是真迹,这是史实,这是历史的结论。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07131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04
下一篇2023-10-0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