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商朝后还有周朝战国后才有秦始皇统一列国。所以商纣王更早。
2、纣王无道,引得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西伯侯就是其中的一支,并取得了胜利,成立西周政权。西周王朝八百年后,政权旁落,各诸侯国开始自立,也就是春秋战国时代。多年后秦始皇统一六国。
3、纣王的贡献有:他开拓山东、淮河下游和长江流域。商朝疆域的扩展,促进了中原文明的传播,有助于华夏大地的生产力发展;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如反对神权,改革旧俗;打破奴隶主贵族“世袭”制,大胆地从中下层提拔了一批新人,为其革新路线服务。为古代中国的最终统一奠定了物质和思想的基础,是统一古代中国的先驱者。
4、秦始皇的政绩有统一六国,专制集权统治的建立,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夺取河套地区修筑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开通灵渠,修建交通,土地私有制出现等等。
商朝纣王之前的王都是以人皇自居,尽管实力不如神明,但是跟神明是平等的地位。而从周朝开始,人皇就变成了天子,帝王的地位要低于上天,屈居于神明之下。后世一统天下的秦始皇,也可以算是一个人皇。
商纣王在文学小说《封神演义》之中是一个残暴无道的王,是邪恶的象征,基本能干的坏事都让他做尽做绝了。而历史之中真正的商王帝辛,是一个锐意改革的贤明的王,他爱惜民众,对抗祭祀和贵族,打压神权和贵族权益,提拔寒门人士为官,试图中兴商朝,延续商朝的寿命。
而关于纣王的恶名,是周朝的刻意抹黑,是为了显示周朝的正统和公义,从现代的考古发现来讲,纣王帝辛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王,只是步子迈大了,再加上时运不济,导致了周朝代商。
客观来讲,商王帝辛真的算是人皇,不向上天俯首称“子”,依靠自己的力量改变天下,他的所作所为也无愧于人皇的称号。
到了周朝之后,人皇就不复存在了,而换以“天子”的新称呼,意思就是:我是上天亲自选定的人,我来代表上天治理天下。虽然这个说法很能服人,但是在等级上,就降低了人的身份和地位。
数百年过后,随着周朝的日渐式微,秦国从诸侯国之中脱颖而出,秦始皇更是终结了乱世,建立了新的天下,以始皇的身份自居。
在一些文学作品之中,也刻画出一个骄傲又霸气的人皇形象:“朕统六国,天下归一,筑长城以镇九州龙脉,卫我大秦、护我社稷。朕以始皇之名在此立誓!朕在,当守土开疆,扫平四夷,定我大秦万世之基!朕亡,亦将身化龙魂,佑我华夏永世不衰!此誓,日月为证,天地共鉴,仙魔鬼神共听之! ”
秦始皇之后的其余君主,就少了这份霸气,也没有公认的“人皇”气质,因此商王帝辛、秦始皇嬴政算是最后的人皇了。
助纣为虐是指纣王。
“助纣为虐”是一个道德警示,用来形容帮助坏人做坏事或者对坏人的恶行提供支持的行为。
“助纣为虐”是一个成语,常用来形容帮助坏人做坏事或推波助澜、助长坏人的恶行。这个成语出自古代中国历史故事中的一个传奇人物,名叫嬴政(尧舜的后裔),他是秦朝的奠基者,史称秦始皇。
而成语中的“纣”指的是古代残暴无道的暴君纣王,他统治中国周朝末年,在历史上凭暴虐行为而臭名昭著。而“助纣为虐”的意思就是帮助这样一个暴君去实施恶行或者为暴君的暴政提供支持。
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助纣为虐”通常意味着他们实际上在协助或帮助坏人做坏事,促使坏人的行为变得更加恶劣。这可以包括直接参与犯罪行为、故意隐瞒坏人的行为、为坏人提供资源或者默许并支持坏人的行为等。这种行为可能是出于个人私利、助纣为虐者与坏人有某种利益关系,也可能是出于懦弱、退缩不敢对抗坏人。
“助纣为虐”在社会和个人层面均有重要意义。在社会层面,它警示人们要正义、勇敢站出来阻止不义,不要成为罪恶的帮凶或推手。在个人层面,它提醒人们要清晰辨别是非、坚守原则,不要因为个人私利、畏惧或任何其他原因而助纣为虐。
助纣为虐的由来
助纣为虐”这个成语的由来与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故事有关,故事发生在周朝末年,也就是公元前11世纪左右。传说中,周朝的最后一个君主是纣王。他是一个暴虐无道、荒*纵欲的暴君,把百姓压迫到极点,残暴无情,不顾民众疾苦。而他身边有一位官员名叫仲尼(孔子),是当时的有名的贤士,他一直担任着纣王朝的一位官员。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因为看到纣王的暴虐,心生忧患,希望能够说服他改邪归正,为天下人造福。但是,纣王不但不听从孔子的劝告,还任意妄为,继续进行残害百姓的暴行。孔子看到劝说无效,决定离开纣王的统治,不再参与纣王的政务,以避免被视为共犯。
这两个朝代在实质上是没有可比性的,因为其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异。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后为周武所灭。帝辛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周武一方给帝辛设立的六大罪状里,排前的便是“任用贱民为官”以及“以贱民辱贵族”。纣王帝辛的思想太先进了,在那种愚昧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一种离经叛道,正统思想是不会允许其存在的。纣王提前了一千年企图终结奴隶制社会,提前三千年想要玩民主……试想,商鞅七百多年后开启封建制都落了个车裂的下场,何况七百多年前呢?所以当时以周姬昌等为首的大奴隶主便一起联手杀了帝辛。而且帝辛也是历史中被黑的最厉害的一个帝王,像酒池肉林明明是夏朝皇帝夏桀的作为,竟然也推到了纣王帝辛身上。
公元前238年秦王政亲政,秦王重法,轻商。或许他的做法太过血腥、残忍,但这也是一种社会进步的尝试,社会的进步是离不开鲜血的洗礼的。今天的社会制度谁说不是先人们尝试的结果呢!!历史往往都是胜利者在书写,我们难以作出实质性的判断。
一个君主是不是暴君,要看他对民众如何,比如是否杀人如儿戏,尤其看他杀什么人,怎样杀人。在这一点上,纣王无论如何摘不掉暴君的桂冠。
不过平心而论,纣王成为暴君不是天生的,也不是坐了天下就如此。
从史记来看,他的资质不错,否则他的父亲不会把帝位传给他。实事求是地说,不论何种制度下的国家首脑,决没有一个人想使自己治下的领土和人民沦入他人之手,也不可能故意使国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秦始皇曾想使自己的帝位传之万世,根本没有想到二世就完了。嬴政之前的商纣王也如此。
人君的天赋不错,应该是万民之福,应该比晋惠帝见百姓饿死而怪他们不食肉糜要好。但纣王把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以为皆出己之下,拒谏饰非,为非作歹,好酒*乐,嬖于妇人,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剖比干、囚箕子,这就使人不得不思了。一个聪明的人为什么这样昏聩,这样残暴?其实,昏聩有两种,一种是天生智商不高,如晋惠帝司马衷;一种是本来聪明,但不听人言,以为天下没有超过自己的人,像纣王。前一种昏聩实际是愚笨又被至高无上的权力所装饰,骨子里仍是愚笨,虽然也会给百姓带来不幸和痛苦,但他们自己往往不会做残酷诛杀大臣的勾当。后一种则不然,很容易走向无道和残暴。仅以纣王剖比干为例,这一点十分明显。比干只是见纣王*乱不止,认为为人臣者,不得不以死争才劝谏的,完全是一片赤诚,可是纣王却大怒,不仅杀了他,还要取出心脏来观看。这昏聩,这残暴,这无道,几千年后的今日仍然令人不寒而栗。
纣王何以至此?思之再三,我觉得其残暴无道与缺乏外力约束关系很大。商朝虽有帝、或上帝一说,它却不能真切地规范君主的行为。当统治者具有无尚的权力,而自身又不受任何行为规范限制的时候,发生血腥事件也就不可避免。在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时代,君主怎么残暴,怎么变态也照样做他的君主,老百姓照旧也得承认他。
一位君主,是成为明君,还是成为暴君,全看百姓的造化,别人一点也奈何不得他。纣王残杀了比干以后,直接的结果只是引起了其他大臣的恐惧而不是愤怒,箕子惧,乃详狂为奴,没有人抗争。当然,也不可能抗争专制之下多顺民,也多拍马奉迎者;即使抗争也没用顶多再多几个人沦入比干的下场。
没有外力的约束,使一部分人逆来顺受,惧怕权力,惟权力马首是瞻,形成畸形人格;另一部分人为所欲为,毫无惧怕之感,天不怕地不怕。这自然不能说没有外力监督的君主都是坏的,唐太宗就没有人约束他,但也出现过贞观之治,他手下的魏徵也时不时进谏,命运却与比干迥异。一句话,如果人主自律,世界也会呈现光明。但没有外力的约束,就是明智如唐太宗不也发誓要杀掉魏徵这个田舍汉吗!应该说自律是有作用的,但是不能代替他律。只强调自律,根本没有他律,遇到不讲为君之德的商纣王就毫无办法,充其量后世的明君拿他做反例教育子孙。
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纣王似乎还不算顶坏的,有的皇帝动不动就杀人,根本就没什么原因,一句话:他高兴这样做,老百姓顶个屁。
没有外力约束,老百姓成为权力者的刀下之肉也就难免了。孔子说知德者鲜矣,平民百姓如此,君主、大臣也一样。既然鲜矣,就要使用外力使他懂得多一点,而不能只让他轻松地自修。外力的约束,能使好人不变色,也能使坏人不得不有所收敛。难点不是不知道怎样才能避免出现纣之为纣,而是谁去把外力加于纣王?说来说去,结点都在于此。
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涌现出许多了不起的人物,有一些是帝王, 有一些是诗人,有一些是民族英雄,还有一些是宦官奸佞…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是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
我个人认为,如果秦始皇吸取前代商纣王和夏桀王的失败经验,也许秦朝可以是一个复兴文化的朝代,可与唐朝相提并论,假如秦始皇不是一位暴君的话,可能会使国泰民安,因为毕竟六国都是秦始皇所打垮的,所以如果有人想谋权篡位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或许国泰民安之后就没人想到谋权篡位了。
像清朝时,慈禧太后篡位之前那样,天下大和,虽然仍有一些不安定因素,但是毕竟只是小部分,家家欢乐,家家太平。
秦始皇的威严与神武是我们后人无不敬佩的,只是他的暴行让我们对他的有一些不好的印象,即使秦始皇的行为有种种的不对之处,但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评价还是肯定与赞扬的方面占大多数,尽管也对其有许多的批评与不满,但总体还是在称赞秦始皇。
始皇帝自然也有他美中不足的地方,他下令焚书坑儒,遏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但是这些过错与他的成就相比较,这些过错根本就是微不足道。
始皇帝以他自身的王者之气一统天下,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建造了长城,造福后人,我要学习他的创新精神。
因为秦始皇自称“始皇帝”,把“皇”与“帝”合在一起称的从秦始皇开始,秦始皇早先人们称他为“秦王”。
商的纣王是“王”,所谓胜者为王,周文王,周武王都是“王”。
更早的称“帝”,有炎帝,黄帝。
春秋时期人们不赞成武力夺权,所以人们称头为“国君”或“君”。
炎黄:炎帝公元前4082年-公元前3702年、黄帝公元前2698年-公元前2598年
尧舜:尧公元前2383年-公元前2282年,舜公元前2279年-公元前2240年
商纣王:公元前1155年—公元前1122年,另一说公元前1075年-公元前1046年
周幽王:公元前782年—公元前771年
勾践: 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65年
秦始皇:公元前247年—公元前209年
刘邦:公元前206年—公元前195年
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
李世民:公元626年—公元649年
武则天:公元690年—公元705年
朱元璋 :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
康熙: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
雍正:公元1722年—公元1735年
乾隆:公元1735年—公元1795年
嘉庆:公元1795年—公元1820年
道光:公元1820年—公元1850年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