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潜山汽车站有直接去天柱山的车子么?

从潜山汽车站有直接去天柱山的车子么?,第1张

在零碑那,有专门的景区旅游班车,你如果到的是川鎏大酒店旁边的汽车站的话,只要问问附近的人走几步就到了坐车的地方,如果不是那个汽车站,打个出租也不会有多贵的。

潜山汽车站地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南麓,是国家二级客运单位,也是潜山市唯一一家面向国有、集体、个体开放的国有性质的运输企业。

相关信息

潜山汽车站成立于1984年5月1日,占地15000平方米,现有职工300人,固定资产1200万元,流动资产290万元。已经开通潜山至上海、常熟、武汉、温州、青岛等省际班线及省内客运线路,进站营运车辆90多辆,拥有各类大、中、小型营运客车59辆(大型豪华客车29辆、普通客车30辆)。拥有长、中、短途营运线路45条。

其中:省际班线10条(上海、浦东、常熟、杭州、温州、青岛、石狮、镇江、武汉、武昌),省内班线6条(均为合肥),区间班线29条(岳西一条,其余均为安庆)。日均运行班次87个,年发送旅客近150万人。

第12章    开山祖师了空墓葬之谜

我游历龙潭万涧,万涧因处皖公山(天柱山)东北,原称皖涧,这里聚集了杨氏迁潜五世祖真一公后裔。我有幸与杨氏宗亲理事会会长杨积胜先生多次相会,并翻阅《杨氏宗谱》卷首及卷末,摘录部分文史资料。《杨氏宗谱》载:

了空住持开通大吴寺南北通道;日空大师搭线给皇帝娘娘诊病。前者莲花石上镌刻清晰可考;后者悬丝诊脉闻名天下。一位开山禅师了空(真四),一位行走神医日空(真五)。几百年来,二位高僧墓葬既有神奇的传说,同时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

大吴寺选址于钟形钟口,神医日空的墓就在寺后凤形。从风水学角度来说,这贴在钟形腰段的展翅金凤的确是风水宝地。传说,青楼一位徐布政葬亲,于公元一五九六年正月,因大雪受阻,把安葬了二百年的神医日空禅师坐缸取出,于正穴葬下他父亲,日空禅师迁葬于下。

我几次上大吴寺,后又接触几位老人,经打听,都不知开山祖师了空墓葬在什么地方。据他们说,大吴寺门口也即那明塘后磡有和尚坟,还有许多户住房周围也有和尚坟,但没有石碑更没有宝塔。

《杨氏宗谱》相关内容引起我的注意,我告诉杨先生,就在大吴寺隔岗的杨泗村徐花屋老屋对面,有三棺和尚坟,均有石头宝塔,其中中间一塔枋棰形石面上镌刻“住持宝塔”字样,宝塔石料与大吴寺寺后日空宝塔石料相同,我并转发《和尚坟的秘密》一文与他,他详细阅读后大为震惊,他心念一动说:“这有可能是开山祖师真四公了空的墓葬。”

后来某日相约,杨积胜与老支书一道拜访杨泗村和尚坟,我抽空陪同前往。经过几个田埂,三棺和尚坟就在眼前,他们拍下照片,唏嘘不已。这三个宝塔大体相似,中间一塔稍高稍粗,正面有“住持宝塔”字样。更主要的是日空宝塔仿棰形石柱和徐花屋对面和尚坟仿棰形石柱极其相似,两处宝塔所选用石料相同。

只可惜大吴寺日空宝塔上面帽沿,于某个年代被人抬走,下落不明。2011年杨氏后裔用大理石做了新的塔尖,同年于墓后新镌墓志铭。修缮之时仿棰石柱后面,是否有徐花屋对面那样的斜方孔?

据花屋当地长辈传说,1949年以前大吴寺僧人每年前来拜祭,都说和尚坟葬的是大吴寺的得道高僧。杨泗村没有寺院,和尚坟下边古道连接春风凹,北通大吴寺,因此,这中间“住持宝塔”与大吴寺了空禅师墓葬关联性很大。

老家潜山人喜好过节,形式简单,但讲究细节,浓厚的节日氛围让人怀念。我已经很多年没有回去过端午节了。农历五月初五,潜山端午的习俗和很多地方相似,但少有喝雄黄酒的,赛龙舟也不多见。

端午是初夏时节,苏东坡就讲了:“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天气不热不冷,即使出汗也是微微的,最适合亲友相聚了,不像春节太冷,中秋太热。饭桌上吃的是时令藤菜、豇豆、四季豆、黄瓜、南瓜是最常见的,柴火灶,用猪油炒,真好吃,那个味道是蔬菜大棚里的菜无可相比的。以前人们勤劳,在山岗或者山坡上种几垄小麦,赶在端午前收割,新麦磨粉做小麦粑,类似馒头,新麦香味浓郁,嚼在嘴里绵甜、松软筋道,好吃极了。这个习俗,今天的武汉黄坡区也有。

老人一直认为艾草能驱避病邪。南北朝学者梁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记载:“采艾以为人形,悬门户上,以禳(吞)毒气。” 这本古籍主要记录的是我国古代楚地时节风物故事,潜山属古楚地,端午节挂艾草的民俗应该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周代。但与外地的习俗也有不同,潜山挂午艾,端午节当天的正午时分,将艾草挂在门框上,其含义就不言而喻了。而在江苏苏州,不光挂艾草,还要挂上大蒜呢!端午后晒干的艾草,切碎,塞进枕头里,安神促睡眠最好不过。

这时的早稻正在田里抽穗,放满田水就行。妇女甩开缠身的家务,带着孩子回娘家送礼过午。在村里的“屠凳”上称三斤猪肉,冰糖、白糖各一斤,还要有绿豆糕。透明的塑料盒,用书钉封口,一扯即开,放了麻油的绿豆糕光亮诱人,轻轻地捏一块儿,小口儿抿一抿,齁甜,再一口吃掉剩余,嘬嘬手指,就是整个端午节的味道。也有芝麻夹心的绿豆糕,但要贵几块钱。

潜山不是水乡,但也养鸭子,养板鸭。开春后,鸭子在水塘里吃到了活食,开始下蛋。鸭蛋个头儿大,白壳,适合腌制。外公家有个上了年岁的陶罐,专门腌鸭蛋。各家的腌制方法大同小异。端午节前一个月,把积攒的鸭蛋用清水冲洗干净,一个个放进陶罐,在开水里加入粗盐,要咸一些,放凉,再加入些许白酒杀菌消毒,倒入罐内,要没过鸭蛋,最后封口,放到阴凉处。端午节到了,开罐取鸭蛋。人多要用大锅煮饭,鸭蛋围着饭边蒸,饭香了,咸鸭蛋也熟了。一刀对半切开,绝不能切第二刀,否则蛋壳就碎了,没了品相。这时的咸鸭蛋淡淡的咸味,还没出油,蛋白柔嫩,蛋黄质细,当菜吃最合适不过,上桌一准儿抢光。罐里难免有碰破的鸭蛋,腌久了,蒸熟以后我觉得很臭,却深得外公的喜爱。高邮的鸭蛋全国有名,可是我的态度很鲜明——“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鸭蛋再好,我也瞧不上。

包粽子,潜山的粽子是长锥形的。红豆里掺些饭豆,要用品质好的糯米,提前浸在清水里泡发。提上竹箩筐,带上剪刀去采粽箬(箬叶)。春后夏初的粽箬泛着新绿,散着清香,扁长似舟,是蒸制各类食物的必需品。折棕树叶,撕成细条。一家包粽众家帮,柴火锅热气翻腾,人坐在长板凳上忙活,厨房里都是欢声笑语。先取一片粽箬折好形状,炒熟的黑芝麻、白芝麻和着豆子和糯米一起灌入,用筷子插紧压实,再用一片粽箬裹严,手法要娴熟,最后棕叶条捆紧扎牢,入锅水煮。孩子们蹲守在厨房门口,寸步不离,啃着五月桃等粽子出锅。粽子有着植物和谷物的复合香味,引诱着人嘴里不停地分泌口水,要趁热咬一大口,糯米黏软,豆类粉滑,我最喜欢的是来自芝麻的颗粒感。小姨特别会包粽子,我爱吃。

这几样端午节民俗是我的家乡最常见的,也为大多数人喜爱。

  有的

  二乔是指大乔和小乔二姐妹

  大乔档案

  性别 : 女

  生卒:176~?

  籍贯: [扬州]庐江皖县 [今安徽潜山]

  容貌 : 国色流离

  配偶: 孙策

  妹妹 : 小乔

  子女:孙绍

  相关人物: 孙策 小乔 周瑜 乔国老

  曾效力过的势力 : 吴

  历史传记

  大乔,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也。父乔国老德尊于时。大乔国色流离、资貌绝伦。建安三年,孙策攻皖,拔之。纳大乔为妻。后人谓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编辑本段演义传记

  庐江皖县乔国老有二女,大乔和小乔。大乔有沉鱼落雁之资,倾国倾城之容。孙策征讨江东,攻取皖城,娶大乔为妻。自古美女配英雄,伯符大乔堪绝配。曹操赤壁鏖兵,虎视江东,曾有揽二乔娱暮年,还足平生之愿。

  编辑本段补充说明

  史籍中有关江东二乔的记载极少。陈寿的《三国志》中只有《吴书·周瑜传》有这样一句。 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 裴松之注此传时引用了《江表传》,也只有一句:(孙)策从容戏(周)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按:流离,光彩焕发貌), 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这两句话告诉我们:

  第一,二乔的姓本作「桥」,至于她俩的芳名,史书失载,只好以「大乔」、「小乔」来区别。现代人对此会觉得奇怪,但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社会里,这种现象却是见惯不经的。历史上许多皇后都没有留下名字,就是孙权的母亲吴夫人、妹妹孙夫人,不也同样不知其名吗?

  第二,二乔的籍贯是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

  第三,二乔长得很美 ,有倾国之色,顾盼生姿,明艳照人,堪称绝代佳丽。

  第四,孙策、周瑜得到二乔是在建安四年(199年)攻取皖县之后,当时,孙、周二人都是25岁(周瑜比孙策小一个月),因此,估计二乔的年龄不过20上下。第五,孙策、周瑜对能娶二乔为妻感到非常满意。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按照传统观点,堪称郎才女貌,美满姻缘了。 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最早而且最著名的作品当推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脍炙人口的《赤壁》诗:

  折戟沉沙铁未消,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编辑本段凄凉一生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美满姻缘了。郎才女貌,谐成伉俪,当然两情相惬,恩爱缠绵。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实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四岁,大乔是十八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三年的夫妻生活。当时,大乔充其量二十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

  历史评价

  ▓孙策:乔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江表传》

  历史遗迹

  大乔墓,亦位于湖南岳阳市。孙策之妻大乔葬于此。有题联曰:

  高唱大江,谁把黄金铸铜雀;

  方迁乔木,忍抛红豆打流莺。

  巴蜀人空悲夜雨;

  女贞木落吊秋风。 陈茀诒

  小乔

  基本资料

  性别:女

  生卒:不详

  籍贯:扬州庐江郡皖县(今安徽潜山)

  容貌:国色流离

  配偶:周瑜

  姐姐:大乔

  子女:两子(周循、周胤)一女(嫁与太子孙登)

  相关人物: 周瑜 大乔 孙策 乔国老 小乔

  简明传记

  小乔,庐江皖县(今安徽潜山)人也。父桥国老德尊于时。小乔国色流离,资貌绝伦。建安三年,周瑜协策攻皖,拔之。娶小乔为妻。后人谓英雄美女,天作之合。

  模糊之美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术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同窗好友周瑜的扶持下,一举攻克皖城。皖城东郊,溪流环绕,松竹掩映着一个村庄——乔公寓所,后人称之为乔公故宅。乔公有二女国色天香,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因遣人礼聘,得邀乔公允许,送入一对姊妹花。于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

  在乔公故宅的后院有一口古井,水清且深。相传二乔姐妹常在此梳妆打扮,可谓“修眉细细写春山,松竹箫佩环”。每次妆罢,她俩便将残脂剩粉丢弃井中,长年累月,井水泛起了胭脂色,水味也有胭脂香了。于是,这井便有了胭脂井的雅称。有诗曰:“乔公二女秀色钟,秋水并蒂开芙蓉。”

  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美满姻缘了。郎才女貌,谐成伉俪,当然两情相惬,恩爱缠绵。然而,二乔是否真的很幸福呢?其实大乔的命是很苦的。孙策娶大乔的那年是二十四岁,可惜天妒良缘,两年后正当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孙策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两年的夫妻生活。当时,大乔充其量二十出头,青春守寡,身边只有襁褓中的儿子孙绍,真是何其凄惶!从此以后,她只有朝朝啼痕,夜夜孤衾,含辛茹苦,抚育遗孤。岁月悠悠,红颜暗消,一代佳人,竟不知何时凋零!小乔的处境比姐姐好一些,她与周瑜琴瑟相谐,恩爱相处了十二年。周瑜容貌俊秀,精于音律,至今还流传着“曲有误,周郎顾”的民谚。小乔和周瑜情深恩爱,生活在一起,随军东征西战,并参加过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战后二年,“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于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岁”。在这十二年中,周瑜作为东吴的统兵大将,江夏击黄祖,赤壁破曹操,功勋赫赫,名扬天下;可惜年寿不永,在准备攻取益州时病死于巴丘,年仅三十六岁。这时,小乔也不过三十岁左右,乍失佳偶,其悲苦也可以想见。美人命薄,二乔在如诗如画的江南,过着寂寞生活。吴黄武二年小乔病逝,终年四十七岁(年龄有争议,一说其为周瑜守墓十四载)。明人曾有诗曰:“凄凄两冢依城廓,一为周郎一小乔。”小乔墓有封无表,平地起坟,汉砖砌成。到1914年,岳阳小乔墓上还有墓庐。现在尚有刻着隶书“小乔墓庐”的石碑。

  小乔究竟有多美?《三国志》没有写,杜牧没有写,罗贯中也没有写,这种美实在太模糊了。可是,千百年来,这“模糊美”一直动人心魄。上海博物馆藏清代吴之fán竹雕《二乔并读图笔筒》、王世襄《竹刻鉴赏》一书有照片及拓本,说刻的是“两妇高髻,一持扇坐榻上,一坐杌子,手指几上书卷,似在对语。榻上陈置古尊,插牡丹一枝,旁有笼、箧、垆、砚、水盂、印盒等文房用具”。笔筒背刻阳文七绝一首:“雀台赋好重江东,车载才人拜下风。更有金闺双俊眼,齐称子建是英雄。”作为艳名倾动一时的美女,江东二乔很自然地成了文学艺术的对象。古代女人美不美全靠历代笔墨渲染而定,未必可靠。明代高启的《过二乔宅》云:“孙郎武略周郎智,相逢便结君臣义。奇姿联璧烦江东,都与乔家做佳婿。乔公虽在流离中,门楣喜溢双乘龙。大乔娉婷小乔媚,秋水并蒂开芙蓉。二乔虽嫁犹知节,日共诗书自怡悦。不学分香歌舞儿,铜台夜泣西陵月。”可叹曹操有生之年未能取江东,不然二乔或许就在铜雀台里度过余生了。

  才子佳人

  汉代桥、乔本为两姓。小乔姓桥而非乔,后世桥姓的桥被简化为乔。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九·周瑜传》中,有关小乔的记载极其简单。只在建安三年(198年)内,有“(孙)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西汉置县,即潜山县梅城镇),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这里的“小桥”即“小乔”。周瑜纳小乔为建安三年(198年),瑜时年二十四岁。瑜逝世为三十六岁,是为建安十四年(209年)。如此推算,瑜与小乔在一起生活只有十二年。瑜与小乔生两男一女。“女配太子登(孙权长子)。男循尚公主(娶孙权女),拜骑都尉,有瑜风,早卒。循弟胤,初拜兴业都尉,妻以宗女,授兵千人,屯公安。”如凭藉以上简单的记载,后世似乎很难将以上瑜、乔的身世,在民间当作传闻传流开来。当然,也就不会有以后小乔多墓的出现。

  周瑜、小乔故事的传流,除其两人具有本身的因素而外,还与明·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围绕铜雀台故事对他俩的精心编排与渲染有关。《演义》第三十四回叙曹操平定辽东后,心情大畅,欲建铜雀台以娱晚年。少子曹植进言:“若建层台,必立三座。”中间名铜雀,左为玉龙,右为金凤。“更作两条飞桥,横空而上,乃为壮观。”操喜,留曹植、曹丕在邺郡建台。这是建台之缘起,与周瑜、小乔一字无关。第四十二回叙曹操得荆州后,欲领兵百万南下,约孙权“共擒”刘备。一时孙吴主战、主和,沸沸扬扬,难以主张。第四十三回叙:经鲁肃与刘备、诸葛亮的合谋,孔明愿随鲁肃赴柴桑(故城在江西九江县西南二十里)亲见孙权,以陈利害,坚定孙权联合抗曹。

  全书到了第四十四回,周瑜、小乔才与铜雀台有了联系:正在这时,原在鄱阳湖训练水师的周瑜,星夜赶回柴桑,当晚就紧急约见孔明。此时的周瑜和先前的孙权一样,虽是决心抗曹,但对联合刘备却存戒心。瑜起初想尽量不露抗曹的本意,以试孔明;而孔明却趁机言曹势众,难以抵挡,使用激将之法假意劝瑜降曹,言道:“愚有一计:并不劳牵羊担酒,纳土献印;亦不须亲自渡江,只须遣一介之使,扁舟送两个人到江上。操一得此两人,百万之众,皆卸甲卷旗而退矣。”孔明佯装不知大、小乔为孙策、周瑜之妻,接着说道:“亮居隆中时,即闻操于漳河新造一台,名曰铜雀,极其壮丽;广选天下美女,以实其中。操本好色之徒,久闻江东乔公有二女,长曰大乔,次曰小乔,有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操曾发誓曰:吾一愿扫平四海,以成帝业;一愿得江东二乔,置之铜雀台,以乐晚年,虽死无恨矣。今虽引百万之众,虎视江南,其实为此二女也。”周瑜岂信孔明之言,问:“操欲得二乔,有何证验?”孔明又言,操曾命子曹植作《铜雀台赋》,“赋中之意,单道他家合为天子,誓取二乔。”为了证明孔明所言是实,瑜又问:“此赋公能记否?”孔明越发大展才智,当着周瑜、鲁肃之面背诵该赋时,巧妙地添油加醋,着意激怒周瑜。其中有句为:“立双台于左右兮,有玉龙与金凤。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演义》所录孔明背诵之《铜雀台赋》与曹植原作之《登台赋》(即《演义》所称之《铜雀台赋》)真伪杂糅。又桥本小乔之姓,孔明背诵之赋所加内容,明以连接玉龙与金凤的二桥,指谓大、小二乔女。周瑜听罢,“勃然大怒,离座指北而骂曰:‘老贼欺吾太甚!’”自此,便坚定孙刘联合抗曹的决心。

  二乔在《演义》中从未登场。即便通过铜雀台事,小乔在书中也只是虚出。但小乔的国色天娇与其在周瑜、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却被展现无遗。赤壁之战竟为小乔而起,这是书中孔明开了一个多么大的玩笑!这不能不说是罗贯中在编著《演义》中手法的高明。应当说书中对周瑜、小乔,以及孔明、曹操,通过铜雀台事件而展开的绘声绘色而又极具传奇性的描述,既说明了瑜、乔的爱情,又给后世民间增添了关于他俩之间姻缘佳话传流的内容。这实是后世小乔能有多墓的添游戏真三国无双里的小乔加的原因之一。

  周瑜娶小乔,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记载但,有一些只言片语可以显示出俩人的关系第二十九回小霸王怒斩于吉 碧眼儿坐领江东:(孙策)又唤妻乔夫人谓曰:“吾与汝不幸中途相分,汝须孝养尊姑。早晚汝妹入见,可嘱其转致周郎,尽心辅佐吾弟,休负我平日相知之雅。”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孙权决计破曹操:瑜曰:“公有所不知:大乔是孙伯符将军主妇,小乔乃瑜之妻也。”

  此外,在<三国志>中,有周瑜娶小乔的记载,在<周瑜传>中原文是: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作容貌焕发的意思),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历史遗迹

  一、庐江小乔墓(安徽)

  年代:东汉

  地址:庐江县城新汽车站东侧

  小乔为周瑜妻,墓在县城大西门,真武观西百步。公元210年,周瑜病逝,厚葬于庐江东门横街朝墓巷,小乔住守庐江,扶养遗孤。公元223年,小乔病卒,享年四十七岁,葬于县城西郊,旧称乔夫人墓,俗名瑜婆墩,平地起坟,墓有封无表,汉砖结构,墓前有碑,拜台、列台屏石供,墓门向东,明崇祯时毁于兵乱,仅存一座土冢,与城东周瑜墓遥遥相望。

  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岳阳小乔墓(湖南)

  小乔墓,又名二乔墓,在岳阳楼北面。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三国吴二乔墓,在府治北。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于此。”又引《戊申志》载“墓在今广丰仓内。或小乔从周瑜镇巴丘,死葬蔫。大乔不应此。”《巴陵县志》又载“瑜所镇巴陵在庐陵郡,非今巴丘。”又裴松之注解《三国志》称:“瑜留镇之巴丘,为庐陵郡巴丘县(今江西省境内),瑜病卒之巴陵,为晋荆州长沙郡巴陵县(即今岳阳市)。”孰是孰非,尚待考证。

  小乔墓地一带,传为三国周瑜军府。墓府为当时军府花园。墓地环境幽静,花木繁茂,墓顶植女贞二株。坟前墓碑高约一米,上书"小乔之墓"。清嘉庆前,墓内修葺情况没有记载。《巴陵县志)载:"嘉庆二年(公元1797年),知府沈廷瑛重修"。以后又无记载。传闻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督学陆保宗重新修建,并在冢上重植女贞二株。1993年又于墓南侧增建小乔墓庐,四周建有围墙。墓园内照壁。正面刻有宋苏东坡手迹:"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墓冢为圆形封土堆,墓周有游道,并增加石栏护围。园内建筑,为砖木结构,覆以青色琉璃,具有江南园林风格。

  三、南陵小乔墓(安徽)

  在皖南青弋江上游的南陵县境内,中山公园边上,也有一座小乔墓。据《南陵县志》,此墓建于乾隆四十四年(公元1779年)。起因是当时的知县高怡梦见小乔,诉说她的墓在香油寺侧,遂令典史江鲲在香油寺西苑,重建小乔墓。周瑜曾经做过春谷(南陵)长,小乔死后葬在南陵,也就有了依据,为世人所公认。南陵小乔墓前有一块巨碑,阳刻“东吴大都督周公德配乔夫人之墓”两侧阴刻着一副对联。上联是安徽宿松文人许文权撰: 千年来本贵贱同归,玉容花貌,飘零几处?昭君冢、杨妃茔、真娘墓、苏小坟,更遗此江作名姝,并向天涯留胜迹。 下联是芜湖儒士陶宝森作: 三国时何夫妻异葬,纸钱酒杯,浇典谁人?笋篁露、芭蕉雨、菡萏风,梧桐月,只借他寺前野景,常为地主作清供。

  石碑已经破成几段,现移存南陵县文化馆内保存。

  编辑本段关于小乔的诗词

  赤 壁

  杜 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 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你打错字了,是甄宓,不是甄芙

  甄宓,中山无极人,汉太保甄邯的后人,父亲官至上蔡令。三岁时失去父亲,九岁能文识礼,看懂过去的成败得失。建安年,袁绍为次子袁熙取她为妻。后来曹操与袁绍宣战,袁熙被外调出去守幽州,甄氏独自留在冀州。袁绍兵败,曹军将冀州踏平,曹丕趁乱取她为妻,很是宠爱,之后她为丕生下魏明帝及东乡公主。延康元年正月,文帝称帝,封她为文昭皇后。汉亡之后不久,因曹丕得了新宠郭后、阴贵人,甄宓从此失意,有怨言。文帝曹丕得知大怒,二年六月,派遣内使赐死她,葬于邺。甄皇后不仅贤德,而且文才出众,留有《甄皇后诗选》,其中的《塘上行》堪称乐府诗歌的典范,脍炙人口,流传至今。

  甄姬——史称:魏文昭甄皇后

  传奇少女——

  后(甄姬)以汉光和五年十二月丁酉生。每寝寐,家中仿佛见如有人持玉衣覆其上者(每次睡觉,家里都会看见好像有人把一件玉衣披在她身上),常共怪之。逸薨,加号慕,内外益奇之。后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后自少至长,不好戏弄。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观之,后(甄姬)独不行。诸姊怪问之,后答言:“此岂女人之所观邪?(这岂是女子看的东西么?)”年九岁,喜书,视字辄识,数用诸兄笔砚(好学文书),兄谓后言:“汝当习女工。用书为学,当作女博士邪?”后答言:“闻古者贤女,未有不学前世成败,以为己诫。不知书,何由见之?”(要做女贤者)

  关怀饥民——

  后天下兵乱,加以饥馑,百姓皆卖金银珠玉宝物,时后家大有储谷,颇以买之(大致是说天下饥荒,百姓买珠宝以换取粮食,甄姬家里有不少粮食,就用它换来了很多珠宝)。后年十馀岁,(甄姬)白母曰:“今世乱而多买宝物,匹夫无罪,怀璧为罪。又左右皆饥乏,不如以谷振给亲族邻里,广为恩惠也(建议母亲把粮食免费分给邻里)。”举家称善,即从后言。

  生性善良——

  后年十四,丧中兄俨,悲哀过制,事寡嫂谦敬,事处其劳,拊养俨子,慈爱甚笃(大致是说死了哥哥之后,哥哥的妻子依然照顾亲子,日夜操劳。)。后母性严,待诸妇有常(甄姬的母亲生性严苛),后数谏母:“兄不幸早终,嫂年少守节,顾留一子,以大义言之,待之当如妇,爱之宜如女(建议母亲对嫂嫂好一点)。”母感后言流涕,便令后与嫂共止,寝息坐起常相随,恩爱益密。

  邂逅曹丕——

  (袁)熙出在幽州,后(甄姬)留侍姑。及邺城破,绍妻及后共坐皇堂上。文帝(曹丕)入(袁)绍舍(房间),见绍妻及后,后怖(甄姬害怕),以头伏姑膝上(把头埋在婆婆的膝盖上),绍妻两手自搏。文帝谓曰:“刘夫人云何如此?令新妇举头!”姑乃捧后令仰,文帝就视,见其颜色非凡,称叹之。太祖闻其意,遂为迎取。

  后宫佳人——

  后宠愈隆而弥自挹损(深得曹丕宠爱),后宫有宠者劝勉之(甄姬对于后宫得宠的人劝勉她努力上进——也就是说不嫉妒),其无宠者慰诲之(对失宠的安慰开导),每因闲宴,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原广求淑媛,以丰继嗣(建议曹丕为了子孙昌盛多娶妻妾。。。)。”帝心嘉焉。其后帝欲遣任氏(曹丕要驱赶任氏),后请於帝曰:“任既乡党名族,德、色,妾等不及也,如何遣之?”帝曰:“任性狷急不婉顺,前后忿吾非一,是以遣之耳。”后流涕固请曰:“妾受敬遇之恩,众人所知,必谓任之出,是妾之由。上惧有见私之讥,下受专宠之罪,原重留意!(以上都是劝告曹丕的话)”帝不听,遂出之。

  当世孝妇——

  十六年七月,太祖征关中,武宣皇后从,留孟津,帝居守邺。时武宣皇后体小不安,后不得定省,忧怖,昼夜泣涕;左右骤以差问告,后犹不信,曰:“夫人在家,故疾每动,辄历时,今疾便差,何速也?此欲慰我意耳!”忧愈甚。后得武宣皇后还书,说疾已平复,后乃懽悦。十七年正月,大军还邺,后朝武宣皇后,望幄座悲喜,感动左右。武宣皇后见后如此,亦泣,且谓之曰:“新妇谓吾前病如昔时困邪?吾时小小耳,十馀日即差,不当视我颜色乎!”嗟叹曰:“此真孝妇也。”

  贤明识礼——

  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二十二年九月,大军还,武宣皇后左右侍御见后颜色丰盈,怪问之曰:“后与二子别久,下流之情,不可为念,而后颜色更盛,何也?”后笑答之曰:“(讳)等自随夫人,我当何忧!”后之贤明以礼自持如此。

  红颜薄命——

  黄初元年十月,帝践阼。践阼之后,山阳公奉二女以嫔于魏,郭后、李、阴贵人并爱幸,后愈失意,有怨言。帝大怒,二年六月,遣使赐死,葬于邺。(因为失宠有怨言,被曹丕赐死)

  曹植的《感甄说》——

  曹植的<洛神赋>是宋玉<神女赋>之后最杰出的代表作,她的艺术魅力感动了历代不计其数的读者正因如此,对於〈洛神赋〉的解释或研究有如过江之鲫,这些纷纭的论述中,可略分为四种说法:

  其一就是“感甄说”:洛神即甄后,曹植本钟情甄后,无奈曹操将甄后嫁与曹丕,其后甄后为郭后谗死,〈洛神赋〉便是曹植於黄初年间朝见天子,返回藩国,经过洛水时,想念甄后,遂借神女的传说而作此赋。

  由於「感甄说」在民间的广为流传,洛水中的宓妃传说又与甄妃传说合而为一潘德舆有一段驳斥李商隐的话,刚好可以用来侧面说明〈洛神赋〉文本的无限潜能《养一齐诗话》卷二云:「子桓日夜欲杀其弟,而子建乃敢为『感甄』赋乎 甄死,子桓乃又以枕赐其弟乎 揆之情事,断无此理义山则云:『宓妃留枕魏王才』又曰:「来时西馆阻佳期,去后漳河隔梦思」又曰:「宓妃漫结无穷恨,不为君王杀灌均」又曰:「宓妃愁作蓝田馆,用尽陈王八斗才」又曰:「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文人轻薄,不顾事之有无,作此谰语,而又喋喋不休,真可痛恨!」(《三曹资料汇编》页218)潘氏的指责,当然有其史实根据只是文学不同史学,艺术是心灵的反映,不一定是史实的记录「感甄说」未必是曹植〈洛神赋〉的创作动机,但「感甄说」的形成与流传也是一种「事实」。

  塘上行甄宓

  蒲生我池中,其叶何离离。傍能行仁义,莫若妾自知。

  众口铄黄金,使君生别离。念君去我时,独愁常苦悲。

  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

  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莫以鱼肉贱,弃捐葱与薤。

  莫以麻枲贱,弃损菅与蒯。出亦复苦愁,入亦复苦愁。

  边地多悲风,树木何翛翛,从军致独乐,延年寿千秋。

  曹丕称帝后居住在洛阳,而甄宓此时寡居在邺城,在这样的情形下,甄宓写下了一首抒发哀伤、怀想旧情,怨恨曹丕薄悻的诗作《塘上行》。

  然而,甄宓万万没有想到,这首凄恻哀怨的情诗,不但没有使丈夫感念旧情,反而适得其反。曹丕读诗后恼羞成怒,在即皇帝位的第二年六月(黄初二年,公元221年),由洛阳派使者前往甄宓独居的邺城旧宫,逼她服下了毒酒。冤死之时,甄宓四十岁,曹丕三十五岁。

  甄宓

  描述:美丽夺目,但不狐媚。

  简介:甄宓(? -221 ),甄逸之女,嫁给袁绍之子袁熙。曹军破冀州城后,世子曹丕闯入袁绍府中抄家,发现一女蓬头垢面,拖近擦干净脸一看,原来是个大美女,深受曹丕喜爱,后来曹操遂为曹丕迎娶,并且立为夫人。公元 220 年曹丕称帝,因为宠爱郭后,次年六月便遣使赐甄氏死。不过后来即位的魏明帝曹睿却是甄氏所生。据说曹子建《洛神赋》中的洛水之神,就是这位嫂嫂甄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04673.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