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唐女将樊梨花》中薛仁贵是怎么死的?

在《大唐女将樊梨花》中薛仁贵是怎么死的?,第1张

被薛丁山一箭射死的。

在《大唐女将樊梨花》里面的32集里:

杨藩和苏凤联手偷袭薛仁贵,薛仁贵是白虎星转世,在被杨藩的花妖缠住时,他元神出窍(九牛二虎),打败了杨藩和苏凤。

在杨藩和苏凤离开后,薛丁山和樊梨花来了,当时,薛仁贵正在收复元神吊睛白额虎,薛丁山看见了,以为白虎要害他爹,就用穿云箭一箭射中了白虎的要害,结果薛仁贵就被一箭射中了心脏,他告诉薛丁山和樊梨花不要难过,然后就死了。

《大唐女将樊梨花》主要讲述了大唐贞观年间,叛贼苏凤父子意图谋反,薛仁贵奉命围剿,在和唐朝开国功臣程咬金一起商讨如何活捉苏凤父子时,讨厌打仗,一心只想当个闲云野鹤的其子薛丁山也被迫卷了进来,还意外的结识了从小与狼相伴的天狼寨寨主樊梨花。

被命运捆绑在一起的两个人几经波折而成就姻缘,以及共同携手抵御外反贼、消灭邪魔的故事。

扩展资料

《大唐女将樊梨花》由资深**及电视剧导演谭朗昌监制,该剧讲述了樊梨花和薛丁山几经波折而成就姻缘,以及携手抵御外侮、消灭邪魔的故事。该剧颠覆以往的版本,增加了不少爆笑和魔幻元素。

剧中,樊梨花变成一个跟狼一起长大,野性难驯的狼女;薛丁山则变成一个身怀绝技的浪子。两人因天定姻缘而纠缠不清,上演了一出“猛女追帅男”的爱情喜剧。剧中各种无厘头的情节和对白“笑果”百出。

该剧展现的魔幻特技场面也相当震撼,“神秘梦境”、“灵气附生”等奇幻场景让看腻了宫斗剧的观众能在这部充满魔幻色彩的古装剧中找到新鲜感。由婺剧三请梨花为改编的故事,加入现代幽默让人耳目一新。

故事脱胎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讲述了唐朝传奇女子樊梨花保家卫国,并勇敢追逐爱情的故事。古典美人秦岚饰演一代奇女子樊梨花,与硬朗小生刘恺威饰演的唐朝名将薛丁山谱写了一段旷世情缘。

参考资料

—大唐女将樊梨花

说明一下,下面是一个很粗略的分类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 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婺剧脸谱是在“古老彩绘图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讲脸谱,总是指大花和小花,而婺剧则除此以外,还有四花、小生、老生、老外、副末,甚至连个别花旦、作旦、武旦等角色也有脸谱。这表明婺剧脸谱的古老和丰富。据婺剧演大花脸的著名老艺人胡志春说:“原先台上所有演员都戴‘面壳’,‘面壳’就是古老的‘傩(音挪)面’。后来梨园子弟感到演出不便,脸部感情表达不出来,就将面壳的图样画在脸上,因此所有的演员都有脸谱。之后,花旦、作旦、小生、老外等旦堂和白面堂的演员感到脸上涂得七红八绿不好看,妨碍表演,于是就不化妆或涂一点点红色。最后只有花面堂和个别其他演员有脸谱。”研究发现,古老婺剧脸谱与京剧及其他剧种的脸谱大不相同,主要有以下三个特点: 在脸上画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通过文字图形表现的,如《鱼藏剑》中专诸的额上写有“孝”字;《大香

山》中达摩的额上写有“佛”字。有通过动物图案表现的,如《玉麒麟》中张顺的脸上画有两条鱼;《万寿图》中刘海的脸上画有一只金蟾;《探五阳》中王英的脸上画有一只蝴蝶,姚刚的脸上画有一只蝙蝠,朱武宗的脸上画了一只黑乌鸦;《悟空借扇》中孙悟空的脸上画有一只蜜蜂。有通过武器图像表现的,如《九龙阁》中焦赞的脸上画有一把利斧;《借云破曹》中典韦的脸上画有一把戟;《玉麒麟》中李逵的脸上画有两把斧头;《四川图》中庞统的额上画有一个八卦图后有交的剑和鞘等。有通过风花雪月形象表现的,如《玉麒麟》中李逵的额上画有旋风;《丝罗带》中铁瑞英的脸上画有梅、兰、竹、菊;《审乌盆》中包公的额上画有一钩弯月等。有通过其他图案表现的,如《三结义》中张飞的额上画有一个桃子;《铁笼山》中姜维的额上画有一个圆八卦。上述图案丰富多彩,斑驳陆离;风格粗犷,线条精细;望图生义,雅俗共赏。 脸谱中的色彩,表现各种人物的性格,能使人们“识忠、辩善恶”。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色彩

红色(又名红脸),表示忠勇。如关羽,“蚕眉凤眼五绺长,红光满面侠义肠”,他为人赤胆忠心,恪守信义;又如《火烧子都》的颖考叔、《月龙头》中的赵匡胤,都是勇帅贤君、英雄人物

黑色(又名黑脸),表示刚直。如包公,铁面无私,廉洁奉公;又如张飞,“虎头豹额赛金刚,摧邪扶正豪气爽

白色(又名白脸),表示诈。如《宇宙锋》中的赵高,其人“眉头一皱计万条,心中暗藏杀人刀”;又如《红梅阁》中的贾似道,“双手欲遮日和月,杀人如麻鬼心肠”。

绿色(又名绿脸),表示凶猛。如《打登州》中的单雄信,“英雄结义在瓦岗,除暴安良威名扬”;《水擒庞德》中的庞德,“残忍凶猛,万死不辞”。

青色(又名灰脸),表示妖邪。如《大补缸》中的活无常,一张灰脸,阴森可怕。

紫色(又名紫脸),表示智勇。如《江东桥》中的常遇春,此人是“曾书当年梅花阵,梅花阵上显奇能,头顶铁船破此阵,谁人不知常遇春”。

金色(又名金面),表示超尘。《火烧子都》中的子都,最后变成一张金面,表示将离开人世。

阴阳色(又名阴阳面),表示鬼怪。如《大补缸》中的死无常,就是一张半黑半白的阴阳面。再如婺剧《断桥》中的小青,最早的化妆是一张半青半白的阴阳面,青的这面有条小蛇,说明是蛇精的化身;白的这面涂有粉红色,表示是入凡的少女。 尽管婺剧的脸谱光怪陆离,千变万化,但它的图案和线条,都有一定的寓意。如《鱼肠剑》中的专诸,黑脸额上写有孝字,说明他不仅是个侠义之士,而且还是个孝子;《玉麒麟》中的张顺,红面上画有两条鱼,说明他熟悉水性,可谓“浪里白条”。

《水擒庞德》中,周仓脸似水獭,庞德脸像鲤鱼。传说周仓乃水獭精所变,庞德是鲤鱼精化身。周仓的脸谱呈黑色,与水獭同色;庞德的脸谱呈绿色,与鲤鱼赖以生息的水和水草一色。故而,鲤鱼一定被水獭所吃,庞德也势必为周仓所擒。

婺剧除了大花脸、二花脸、四花脸、小花脸有脸谱外,其他一些角色也有脸谱。如《铁笼山》中的姜维由小生扮演,额上画有圆八卦;《探五阳》中的王英由老生扮演,画有白蝴蝶;《江东桥》中的康茂才由老外扮演,画有圆八卦;《祭风台》中的黄盖由副末扮演,画有红脸;《断桥》中的小青由武旦扮演,画有阴阳面;《丝罗带》中的铁姑娘由花旦扮演,画有梅、兰、竹、菊。

婺剧脸谱常见的勾脸有四种:第一是整脸,如包公、关公、姜太公等;第二种歪脸,如《郑恩闹殿》中的郑恩;第三是象形脸,如《水擒庞德》中周仓脸似水獭,庞德面像鲤鱼;第四是会意脸,脸上画有各种图案,有的使人一目了然其身份,有的需要慢慢品味其寓意。婺剧小花脸的脸谱,一般属于会意脸,如贪官画上元宝脸,大贪官画有大元宝,小贪官画有小元宝,或在鼻梁上画一只宝瓶。有的小花脸心地善良,鼻梁上还描有一块白豆腐干或白神主牌。

婺剧脸谱,是历史悠久、极其珍贵的中国戏曲文物。婺剧的振兴和发展,除了从剧目上创新外,不妨从色彩缤纷、古老浑朴的婺剧脸谱中找到古为今用、受当代青年人喜欢的“亮点”和“支点”。

戏曲大舞台

1、昆曲

昆曲,又称“昆腔”、“昆剧”,是一种古老的戏曲剧种。它源于江苏昆山,明中叶后开始盛行,当时的传奇戏多用昆曲演唱。除了保持早期昆曲特色的南昆外,还在全国形成许多支脉,如北方的昆弋、湘昆、川昆等。昆曲的风格清丽柔婉、细腻抒情,表演载歌载舞、程式严谨,是中国古典戏曲的代表。

2、高腔

高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原被称为“弋阳腔”或“弋腔”,因为它起源于江西弋阳。其特点是表演质朴、曲词通俗、唱腔高亢激越、一人唱而众人和,只用金鼓击节,没有管弦乐伴奏。自明代中叶后,它开始由江西向全国各地流布,并在各地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如川剧高腔、湘剧高腔、赣剧高腔等。

3、梆子腔

梆子腔,是对一种戏曲声腔系统的总称。它源出于山西、陕西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特点为唱腔高亢激越,以木梆击节。然后,它向东、向南发展,在不同地区形成不同形式的梆子腔,如山西梆子、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东梆子等。

4、京剧

京剧,也称“皮黄”,由“西皮”和“二黄”两种基本腔调组成它的音乐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调(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时间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时有“国剧”之称。现在它仍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戏曲的代表。

5、评剧

评剧,清末在河北滦县一带的小曲“对口莲花落”基础上形成,先是在河北农村流行,后进入唐山,称“唐山落子”。20世纪20年代左右流行于东北地区,出现了一批女演员。20世纪30年代以后,评剧在表演上在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影响下日趋成熟,出现了白玉霜、喜彩莲、爱莲君等流派。1950年以后,以《刘巧儿》、《花为媒》、《杨三姐告状》、《秦香莲》等剧目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出现新凤霞、小白玉霜、魏荣元等著名演员。现在评剧仍在河北、北京一带流行。

6、河北梆子

河北梆子,即流行于河北、北京一带的梆子戏,它源于山、陕交界处的山陕梆子,经由山西传至河北,结合河北与北京方言而形成。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唱腔高亢激越,善于表演悲剧情节。河北梆子著名剧目有《蝴蝶杯》、《辕门斩子》、《杜十娘》等。

7、晋剧

晋剧,又名“中路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至山西,结合山西语言特点而形成。现流行于山西中部及内蒙、河北一带。它保持了梆子腔以梆击节的特点,音乐风格在高亢之余,也有柔婉细腻的一面。表演通俗质朴。著名剧目有《打金枝》、《小宴》、《卖画劈门》等。

8、蒲剧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系由山西、陕西交界的山陕梆子发展而成,一说此即为原来的山陕梆子。现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及陕西、河南一带,在声腔上近似于秦腔,语言也用陕西方言。著名剧目有《挂画》、《杀狗》、《杀驿》等。

9、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山西四大梆子之一,系由山西西南部的“蒲州梆子”发展而成,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上党一带。其声腔除梆子腔外,也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等。剧目有《三关排宴》、《东门会》等。

10、雁剧

雁剧,也称“北路梆子”,由“蒲州梆子”发展而来,流行于山西北部及河北张家口、内蒙古一带。据说它对河北梆子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剧目有《血手印》、《金水桥》等。

11、秦腔

秦腔,陕西省地方戏,也叫“陕西梆子”,是最早的梆子腔,约形成于明代中期。其表演粗犷质朴,唱腔高亢激越,其声如吼,善于表现悲剧情节。剧目有《蝴蝶杯》、《游龟山》、《三滴血》等。

12、二人台

二人台,流行于内蒙古、山西及河北张家口一带的戏曲剧种,在内蒙民歌及山西民间小调基础上形成,后来又吸收晋剧的表演成份而渐渐成熟。表演生活气息浓郁,曲词通俗。剧目多为表现农村生活的小戏,如《走西口》、《五哥放羊》等。

13、吉剧

吉剧,流行于吉林省的戏曲剧种。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的基础上发展而成,曲调轻快、词句通俗、表演质朴火爆,剧目有《燕青卖线》、《包公赔情》等。

14、龙江剧

龙江剧,流行于黑龙江地区,20世纪50年代在东北“二人转”、拉场戏、影戏及当地民歌基础上形成,表演轻松幽默,曲词通俗。剧目有《双锁山》、《荒堂宝玉》等。

15、豫剧

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明代末期由传入河南的山陕梆子结合河南土语及民间曲调发展而成,现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省份。原有豫东调、豫西调、祥符调、沙河调四大派别,现以豫东、豫西调为主。出现过常香玉、陈素珍、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等著名旦角演员。剧目有《穆桂英挂帅》、《红娘》、《花打朝》、《对花枪》和现代戏《朝阳沟》等。

16、越调

越调,河南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及湖北北部地区,因以“四股弦”为主要伴奏乐器,所以也称“四股弦”。音乐为板腔体为主,也唱曲牌。著名演员有申凤梅等。剧目有《收姜维》、《李天保招亲》、《诸葛亮吊孝》等。

17、河南曲剧

河南曲剧,河南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河南省及湖北西北部地区,由曲艺“河南曲子”发展而成。唱腔轻柔婉转,以悲剧内容见长。剧目有《卷席筒》、《陈三两》、《花亭会》等。

18、山东梆子

山东梆子,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荷泽一带,因其地古称“曹州”,故又名“曹州梆子”。此梆子系由山陕梆子经由河南再传入山东,历经变化而形成。主要剧目有《墙头记》等。

19、吕剧

吕剧,山东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中部及江苏、河南一带。20世纪初由民间说唱艺术“山东琴书”发展而成,1950年定名为“吕剧”。吕剧表演富于生活气息,通俗质朴,唱腔曲调简单,易学易唱。所以吕剧在广大农村影响很大。剧目有《王定保借当》、《小姑贤》和现代戏《李二嫂改嫁》等。

20、淮剧

淮剧,江苏省地方剧种,流行于江苏、上海及安徽等地区。它起源于江苏民间小戏,后又吸收徽剧的艺术因素而逐渐发展成熟。其表演粗犷朴素。剧目有传统戏《女审》、《三女抢板》和新编戏《金龙与蜉蝣》等。

21、沪剧

沪剧,流行于上海一带的地方剧种,源于上海浦东的民歌,后形成上海滩簧调,又受到苏州滩簧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文明戏的形式在上海演出,并定名为沪剧。剧目多为现代题材,如《啼笑姻缘》、《罗汉钱》、《芦荡火种》等。

22、滑稽戏

滑稽戏,流行于江苏、上海、浙江等地的戏曲剧种。源于上海的“独角戏”,后发展为滑稽戏,曲调驳杂、表演滑稽。主要剧目有《三毛学生意》、《一二三齐步走》等。

23、越剧

越剧,流行于浙江一带的地方剧种。它源出于浙江嵊县的“的笃班”,1916年左右进入上海,以“绍兴文戏”的名义演出。先以男演员为主,后变为以女演员为主。1938年后,使用“越剧”这一名称。1942年以袁雪芬为首的越剧女演员对其表演与演唱进行了变革,吸收话剧昆曲的表演艺术之长,形成柔婉细腻的表演风格。出现袁(雪芬)派、尹(桂芳)派、范(瑞娟)派、傅(全香)派、徐(玉兰)派等众多艺术流派。越剧剧目有《祥林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西厢记》等。

24、婺剧

婺剧,流行于浙江金华一带的地方剧种,又名“金华戏”。它是一个多声腔剧种。其声腔由高腔、昆曲、滩簧、徽调等组成,各有其剧目及表演特色。剧目有《僧尼会》、《牡丹对课》、《断桥》等。

25、绍剧

绍剧,流行于浙江绍兴、宁波一带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明末。以“三五七”、“二凡”为主要声腔,表演上以武戏见长,风格粗犷、朴实。剧目有《三打白骨精》、《龙虎斗》、《吊无常》等。

26、徽剧

徽剧,流行于安徽、江苏等地区的戏曲剧种,形成于清代中期,系多声腔的剧种,主要声腔为拔子、吹腔、二黄,也兼唱昆曲、高腔和西皮。1790年,徽班进京为乾隆庆寿,后演变为京剧。剧目多为历史题材,如取材于《三国演义》的《水淹七军》等。

27、黄梅戏

黄梅戏,起源于安徽的戏曲剧种,流行于安徽、江西及湖北地区。它的前身是黄梅地区的采茶调,清代中叶后形成民间小戏,称“黄梅调”, 用安庆方言演唱。20世纪50年代在严凤英等人的改革下,表演日趋成熟,发展成为安徽的地方大戏。著名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女驸马》等。

28、闽剧

闽剧,流行于福建地区的戏曲剧种。兴起于明中叶,到清代时已基本形成,只是规模较小。20世纪初爱京剧影响规模渐大,声腔基本完备,包括逗腔、洋歌、江湖、小调和板歌五种。剧目有《炼印》、《天鹅宴》等。

29、莆仙戏

莆仙戏,福建地方戏,旧称“兴化戏”,明中叶时已完全成熟,流行于莆田、仙游一带。音乐为曲牌体,表演颇具古意,典雅抒情。剧目有《张协状元》、《团圆之后》、《春草闯堂》等。

30、梨园戏

梨园戏,一种历史久远的戏曲剧种,可看成戏曲的“活化石”。它保存了很多宋元时期的南戏,如《朱文走鬼》、“荆、刘、拜、杀”等。20世纪50年代后,又编演了《董生与李氏》、《节妇吟》等剧目。

31、高甲戏

高甲戏,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一带,起源于清代中期,后吸收了梨园戏的表演因素及剧目,渐成规模。20世纪20年代又受到京剧的影响,渐渐成熟。它以丑角为主要行当,表演状如牵线傀儡,很有特色。剧目有《连升三级》、《金魁星》等。

32、赣剧

赣剧,流行于江西省东北部的戏曲剧种,由明代的弋阳腔发展而来,系由弋阳腔、青阳腔、昆腔、乱弹等多种声腔组成的剧种。剧目有《窦娥冤》、《荆钗记》、《珍珠记》、《还魂记》等。

33、采茶戏

采茶戏,流行于江西各地的戏曲剧种,主要由当地茶农采茶时所唱的歌曲小调结合民间歌舞发展而成。江西采茶戏分分东、南、西、北、中等不同路子,在表演上各具特色。剧目有《孙成打酒》等。

34、汉剧

汉剧,一般指流行于湖北、河南、陕西等地的戏曲剧种,源出湖北地区,旧称“楚调”或“汉调”,主要声腔是西皮腔,兼唱二黄腔,迄今为止已有近三百年历史。主要剧目有《宇宙锋》、《二度梅》、《审陶大》等。又,在湖南常德和广东也都有汉剧,均为多腔剧种,与湖北汉剧迥然不同。

35、湘剧

湘剧,即湖南省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长沙、湘潭一带,源出于明代的弋阳腔,后又吸收昆腔、皮黄等声腔,形成一个包括高腔、低牌子、昆腔、乱弹的多声腔剧种。剧目以高腔、乱弹为主,如《琵琶记》、《白兔记》、《拜月记》等。

36、祁剧

祁剧,又称“祁阳戏”,流行于湖南祁阳、邵阳一带,源出明代弋阳腔,声腔以高腔为主,兼唱昆曲、弹腔。剧目有《目连传》、《精忠传》、《夫子戏》、《观音戏》等。

37、湖南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是对湖南各地花鼓、花灯戏的总称,其中包括长沙花鼓、岳阳花鼓、常德花鼓、衡阳花鼓、邵阳花鼓等,它们各有不同的舞台语言,形成了各自的风格。花鼓戏的表演朴实、欢快、活泼,行当以小生、小旦、小丑为主,长于扇子的毛巾的运用。剧目有《打鸟》、《刘海砍樵》等。

38、粤剧

粤剧,流行于广东、香港、东南亚等粤语语言区。形成于清初,由外地传入的高腔、昆腔、皮黄、梆子等声腔与当地民间音乐结合而成。音乐为板腔体、曲牌体兼用。剧目有《搜书院》、《关汉卿》等。

39、潮剧

潮剧,流行于广东汕头、福建南部及台湾等地区。主要受外地传入在弋阳腔、昆腔及汉调的影响,形成于明代中叶,在剧目中保留了很多宋元作品,如《陈三五娘》、《扫窗会》、《芦林会》等。

40、桂剧

桂剧,流行于广西东北部及湖南南部地区,明末清初时形成,唱腔以皮黄为主,兼唱昆腔、高腔、吹腔等腔调。剧目有《抢伞》、《拾玉镯》、《柜中缘》等。

41、彩调

彩调,原名“调子”或“采茶”,流行于广西地区。在当地民间歌舞基础上形成,已有近两百年的历史,1955年定名为“彩调”。其表演自由活泼,富于生活气息。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刘三姐》。

42、壮剧

壮剧,流行于广西、云南等壮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分为南路和北路两派。前者源于当地的“板凳戏”,主要剧目有《文龙与肖尼》;后者源于“双簧戏”,主要剧目有《宝葫芦》。

43、川剧

川剧,四川省地方剧种,流行于四川及其周边地区。由昆腔、高腔、胡琴、弹戏、灯戏部分组成,各有其剧目。川剧唱腔高亢激越,表演诙谐幽默,富于生活气息。主要剧目有传统戏《玉簪记》、《柳荫记》、《活捉王魁》等,新编戏《死水微澜》、《变脸》、《金子》等。

44、黔剧

黔剧,流行于贵州省的地方剧种,由曲艺“文琴”发展而成,主要以扬琴为伴奏乐器,地方特色浓郁。剧目有《珠娘郎美》、《奢香夫人》等。

45、滇剧

滇剧,流行于云南及四川、贵州部分地区的地方剧种,形成于清末民初。由外来的丝弦、襄阳调和胡琴戏三种声腔组成,经丝弦腔为主。剧目有《牛皋扯旨》、《闯宫》等。

46、傣剧

傣剧,流行于云南省傣族聚居区,形成于清中叶,源于当地民间歌舞,并吸收京剧、滇剧的艺术营养而形成。以二胡为主要伴奏乐器,表演古朴,载歌载舞。剧目有《娥并与桑洛》等。

47、藏剧

藏剧,即流行于西藏、青海等藏族聚居区的戏曲剧种,用藏语演唱。形成于十七世纪,主要以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为表现内容。演员表演时多戴面具。表演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开场,名为“顿”;第二部分为戏,称为“雄”;第三部分为结束时的祝福,称为“扎喜”。剧目以《文成公主》最为有名。

48、皮影戏

皮影戏,也叫“影戏”、“灯影戏”、“土影戏”。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中国影戏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由于流行地区、演唱曲调和剪影原料的不同而形成许多类别和剧种,以河北唐山一带的驴皮影和西北的牛皮影最为著名。其中唐山皮影已发展成为具有精美的雕刻工艺、灵巧的操纵技巧和长于抒情的唱腔音乐的综合艺术。

戏曲家:梅兰芳,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

可以吗??

戏曲基础知识

戏曲虚拟 指用艺术的虚来表现生活的实的过程,是戏曲表现生活的基本手法。它利用舞台的假定性,灵活处理时间、空间。在艺术和生活的关系上,力求神似而不求形似。如以划桨虚拟行船,以摸索虚拟夜晚,以更声表示时间变化等。对自然环境、物体、人物、自然现象等,同样采取虚拟的手法,借助观众的联想来完成艺术创造。戏曲节奏 戏曲术语。是使唱念打诸般艺术手段统一的共同要素。由戏曲形体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辅相成。戏曲的唱念、表演、舞蹈、武打等都有很强的节奏性。它能帮助表现人物情绪、点染戏剧色彩,烘托和渲染舞台气氛。 戏曲程式 戏曲表演中形成发展起来的艺术及技术上的格律和规范。它把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提炼加工,使唱、念、做、打和音乐伴奏、化妆、服装等都形成规范化的表演法式,使生活的形态音乐化、舞蹈化、规范化。如表演中的关门、行船、跑马等,都有基本固定的格式。它比生活中的自然形态更富有表现力,更具形式美,程式又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有所丰富、变化和发展。 压轴 一台折子戏演出中倒数第二个剧目。因最后一个剧目称大轴得名。 串 演戏俗称“串戏”,因脚色须连贯成队故称串。一说串字来源于“爨”字,因旧时也以“爨”或“爨弄”泛称演剧。 反串 指艺人扮演原所属行当外的角色。如旦行演员演生行或武生等。 客串 非职业演员参加戏班演出称客串。 票友 旧时对戏曲、曲艺的非职业演员、乐师的通称。相传清代八旗子弟凭清廷所发“龙票”,赴各地演唱子弟书,不取报酬,为清廷宣传,后就把非职业演员称为票友。 优伶 古代以歌唱、舞蹈、滑稽、杂技表演为业的艺人之统称。一般认为以表演戏谑为主的称“俳优”,以表演乐舞为主的称“倡优”。演奏音乐的艺人称“伶人”。宋元以来,常称戏曲演员作优伶。 行当 传统戏曲角色的类别。近代有生、旦、净、丑和生、旦、净、末、丑两种总分行方法。每个行当中各有若干分支,如生又分为老生、小生等。各剧种在分支的层次和名目上又有繁简之别。 生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演男性人物。生行初见于宋元南戏,后除元杂剧外,历代都有,一般扮演青壮年男子,是剧中主要人物。随着艺术的发展,生行又据所扮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划分为许多专行,如老生、小生、武生等。 旦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扮演女性人物。旦的名目初见于宋代歌舞,宋杂剧已有装旦,后历代都有这行脚色,又大都按扮演人物的年龄、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点划分为许多专行,如正旦、花旦、贴旦、闺旦、武旦、老旦、彩旦等。 净 俗称“花脸”、“花面”。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一般认为是杂剧和金院本的副净演变而来。面部化妆用脸谱、唱用宽音或假音,动作大开大阖,大都扮演性格刚烈或粗鲁险的男性人物。按扮演人物性格、身份及其艺术特点,又划分为许多专行,如京剧的正净、副净、武净等。 末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宋杂剧中有副末。元杂剧的正末是同正旦并重的两个主要角色。明清时,成为独立行当,常扮社会地位比生扮的人物低,表演上唱做并重的中年以上男子。近代多数剧种末已并入老生行。 丑 戏曲表演主要行当之一。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块白粉而俗称“小花脸”。又与净脚的大花脸、二花脸并列而俗称“三花脸”。宋元南戏已有丑脚。可表现幽默、机智的人物,也可表现灵魂丑恶、诈卑鄙的人物。按扮演人物身份、性格和技术特点,分为文丑和武丑两大支系。 龙套 也叫“文堂”、“流行”。扮演剧中士兵、夫役等侍从人员,因身着特殊形式的龙套衣得名,一般以四人为一堂。舞台上用一堂或两堂龙套,以表人员众多,起烘托声势作用。 四功五法 戏曲演员唱、念、做、打4种艺术手段和口、手、眼、身、步5种技术方法的合称,为戏曲演员的基本功。 唱念做打 戏曲表演的4种艺术手段。指唱功、念白、做工、武打,习称“四功”。是戏曲演员的4种基本功夫。 声腔 指戏曲以演唱的腔调来区分不同品种。某些戏曲剧种或剧种的腔调在音乐或演唱方法上具有较多共同性被称为一种声腔,或归为一个声腔系统。 板眼 戏曲音乐名词。奏乐或唱曲时,每一小节,强拍以板敲,称“板”;弱拍或次强拍则以鼓点击,称“眼”,合称板眼。分别称为三眼板(四拍子),一眼板(二拍子),有板无眼(一拍子或称流水板),无板无眼(散板)等。 自报家门 戏曲中介绍人物的一种传统手法,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时用引子、定场诗、定场白等作自我介绍,包括姓名、籍贯、身世和剧中规定情境等。 起霸 戏曲表演程式。传说因首先用于明代传奇《千金记·起霸》一出而得名。通过一套连续的舞蹈动作,表现古代将士出征上阵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全套的称整霸或全霸,大都用于剧中主要人物。半套的称半霸。两个人同时起霸称双起霸。 亮相 戏曲表演程式。剧中人在上下场或一节舞蹈结束时的短暂停顿中所做的塑像式姿式。有单人、双人或多人各种形式。用以突出显示人物的精神状态。 趟马 戏曲表演程式动作。通过成套的连续的舞蹈动作,配合快速的锣鼓节奏,表现策马疾行的姿态。有单人趟马、双人趟马、多人趟马等多种。 打出手 戏曲武打中的特技。简称“出手”。一个主要脚色手足并用同敌对数人相互接、踢、抛、掷武器,用2杆至8杆枪不等,形成惊险复杂的战斗场面。常用于神怪斗法的武旦戏。有时也用于乱军中抢夺武器的情节。 脸谱 戏曲演员面部化妆的一种谱式。是从唐代乐舞“代面”面具逐渐演变而来。演员面部勾画各种颜色、图案,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征,表现对人物的褒贬。主要用于净、丑角。 行头 广义泛指演戏用的道具、服装。狭义只代表戏装。一般不分朝代、地域和季节,只按性别、年龄和社会地位进行妆饰。 翎子 戏曲中演员盔帽上的两根五六尺长的雉鸡尾制饰物。插翎子多为英武、勇猛、强悍或暴戾人物。目的在于加强表演的舞蹈性,表现人物感情。使用翎子的舞蹈称为“翎子功”。 髯口 又称“口面”。戏曲演员所挂的假须,用牦牛毛或人发做成。按剧中人年龄分黑、黪(灰)、白三种,个别形貌怪异或性格暴烈的人物则戴红髯、紫髯等。根据不同身分和人物性格,髯口式样分为多种。 水袖 戏曲服装中的蟒、褶子、帔等袖端所缀一尺上下的白绸。以其甩动时形似水波纹而名。水袖技术是戏曲表演基本功之一。演员可利用它表现人物的性格、感情和增加形象美。 靠 戏曲服装。剧中古代武将的铠甲。身分前后两块,满绣鱼鳞纹。腹部称“靠肚”。护腿两块称“靠牌子”。背后插三角形小旗,称“靠旗”。不用靠旗的称“软靠”。女将穿的“女靠”,身下缀数十根彩色飘带,内穿衬裙。 盔头 传统戏曲中剧中人所戴冠帽的通称。主要指帅盔、草盔、凤冠等硬质冠帽,也包括鸭尾巾,罗帽等软质帽巾。按人物身份的不同分别使用。大都着重装饰性。

 在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那么你有了解过作文吗?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走进六年级作文10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1

 这个星期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是走进水城城参观。我们组织了很多同学一起走进干水品批发市场。

 到了那里,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58个摊位,接着是带有海鲜味的香喷喷的干货扑鼻而来,真让人直流口水。

 我拿起一只大虾,先看了看,后添添,还有一股甜味呀!我连忙把虾放到嘴里慢慢得开始品尝起来。一边尝一边仔细观察:这里的干产品有白色的小虾米、有红红通通的大虾、有黑黑的紫菜。还有好多叫不出名的食品。

 后面还有我们小朋友喜欢的各种各样贝壳类做成的工艺品。有海螺做成的号子、有小贝壳串成的一条条项链、有小螺做成的风铃。拿在手里真让人爱不释手。我们小朋友打成一团。有的手捧虾干、有的举起黄鱼鲞、有的摸摸紫菜、有的还拿起长长的鳗跟自己比高底等……高兴极了。

 这样的活动使我们更加理解了自己家乡的各种各样,形态不一的水产品。还让我们知道了舟山为什么有怎么多来外游客来到舟山旅游,原来舟山沈家门是世界上三大渔港之一,也是大型干水城批发市场所在地。我们为自己的家乡骄傲和自豪!

 我期待着下个星期我们二(3)班每个小朋友都能带上自己喜欢的干产品来学校比一比,期待着……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2

 听,这声音多么悦耳动听!美妙的音乐之花可以在世界的每个角落心花怒放,音响无处不在。也可以说,我们的世界就是音响的世界,也是一个奇妙的世界!

 “旺旺,叽叽,喳喳,喵喵,啼啼……”森林里的小动物们正在开演唱会呢!首先是20个百灵鸟组成的大合唱,有腔有调、悦耳动听;接着是三个小仇人:小猫、小狗和小老鼠走上舞台,声情并茂地唱起来,老鼠“吱吱”的尖叫声、小猫“喵喵”的女高音和小狗“汪汪”的男高音配合得整齐划一,好像天生它们不是仇家,而是三个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后来,豺狼以“嗷嗷”的歌声得到大家的欢心;可好景不长,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老虎沉闷的中音和大象悠扬的鼻音又把音乐会的高潮推了上去……突然,“哗啦啦”地下起了倾盆大雨,小动物们都慌忙跑回了各自的家。“哗啦啦”的雨、“轰隆隆”的雷、“呼呼呼”的风又一起演奏起了另一组大合唱……不久,大暴雨换成了“沙沙沙”的小细雨。小雨滋润着大地,抚摸着植物,给世界披上了细细的薄纱衣。忽然,来势匆匆的雨悄悄的走了,风也屏住呼吸,紧接着彩虹登场了,无处不传来对彩虹的赞美声和“哈哈哈”的笑声。

 啊!我愿意变成雨声,滋润大地,让世界变得更美;我愿意变成笑声,让世界充满欢乐;我愿意变成掌声,给进步的人加以表扬,让他们能更上一层楼;我愿意变成闹钟,让不珍惜时间的人尽早觉醒,领悟到时间的宝贵……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一起去音响的世界里散散步。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3

 那些蝶儿肆意地舞,那些梦的长河止不住地流,借我一个清晨,梦萦千年,任思绪袅袅放飞……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岳飞,16岁从军,32岁擢节度使,官至太尉,一代名将,4次举兵北伐,大破金兵于郾城。却被赵构、秦桧逼令班师,一纸莫须有的罪名,便使他惨遭迫害,卒于风波亭……”导游细心地讲解,让我心中不禁一颤,雀跃的心变得沉重,一个如此豪迈而伟大的灵魂竟在无人的雪夜,熄灭了生命之火。

 “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北伐打到朱仙镇,大功初成却一连奉十二道金字牌要他退兵,他愤惋泣下,感叹投降主和派占了上风,他身为主战派少了知音,报国无门。一腔难尽的梦,只有借琴音来倾诉了。那是这位抗金志士“还我河山”的沸腾热血啊!

 故国的山竹老了,壮士的鬓发白了,议和声浪甚嚣,风波亭内,留下了这个令人愤懑悲痛千年的梦,冰冷的雪地上空留一腔热血。

 岁月易逝,鬂虽雪白,沧桑一生,谁不是独自一人观雪?岳飞,让我走进你,在那无人问津的深夜,了一段你的孤寂,为你披一件风衣。让我敬重你、读懂你,让我在凄冷的夜,默默为你哭泣。

 步入画卷,梦回千年

 我凝视着门口清明上河图的浮雕,心中被一些难以表达的灵感追逐。步入画卷,北宋汴梁,让我聆听你的声息……

 中心是由一座虹形大桥和桥头大街的画面组成。粗粗一看,人头攒动,杂乱无章;细细一瞧,大桥西侧有许多摊贩和游客。货摊上摆有刀、剪等杂货,有卖茶水的,有看相算命的。许多游客凭着桥侧的栏杆,或指指点点,或认真观看。河中往来的船只、大桥中间熙熙攘攘的人流

 为这宋城又添一抹风采……

 再美的流年却也经不住岁月的轮回,站在时光的十字路口总不忍向前看,汴梁城的安宁终化为浮光掠影。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接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靖康年间,桥毁了,人亡了。那些繁华的闹市在战乱中褪去了色彩,只留下墙角妇人抱着孩童的啜泣,小贩们四处逃命的悲喊,金戈铁马,美丽终化作硝烟弥漫……

 再看看墙角的浮雕,心中掀起一阵阵悲痛,眼前的美好祥和竟是如此不堪一击?美丽的,终是瞬间?

 岁月撕碎了画卷,而那心灵的《清明上河图》却深深地映在我的脑海。北宋,汴梁,让我走进你;生命,哲理,让我领悟你……

 飞瀑涧流处,是故乡

 清晨,透着薄雾,走进云台山。

 深邃幽静的沟谷溪流,千姿百态的流泉瀑布,如诗如画的奇峰异石,使我仿佛步入仙境。谷中一片凉爽,千年悬石令人胆战心惊。碧蓝的小湖映照着红石峡的红石,山涧云雾迷蒙。一簇簇野花在崎岖的山路两旁尽情绽放,五彩缤纷,芳香扑鼻。高大的乔木,低小的灌丛,枝繁叶茂,在峭壁石缝中顽强地生长,飒飒风声似乎是它们胜利的欢歌。一条条泛着雪白浪花的瀑布飞驰而下,冲刷在岩石上。巨大的声响,仿佛是大山灵魂深处荡气回肠的呐喊!青山绿水,使我为之陶醉,为之赞叹!

 走过石阶,听泠泠泉声,清风吹净了心灵的浮尘,留下一片净土。城市里的人们来来往往,抑或匆匆,抑或迷茫,这世间本没有世外桃源,没有真正清净之处。若心灵拥有一方净土,我选择在这飞瀑涧流处,那是心灵的故乡!请让我走进你,大自然!你是我灵魂深处的狂想!

 如诗的六月,感叹千古壮士的遭遇;为似烟火般刹那的美丽而感伤,领会山水之乐。这一刻,心静若水,这是一场哲理与灵魂的邂逅,千年的感慨散尽眼前的迷雾。

 让我走进你,生命。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4

 上个星期六,小记者团队举行了一次活动,让我们走进银行,成为金融界的“专家”。

 上午九点,我们开始了活动。首先,一位穿着整齐的女士向我们走来,她,就是财务部的管理员孙阿姨。孙阿姨给我们介绍了银行是1908年成立的。然后,问了我们一个问题:“银行是做什么的?”几个小记者的手一下就举了起来,说到:“银行是存取款的地方,银行是借贷款的地方,银行是转账汇款的地方……”孙阿姨夸奖我们说的好。接下来,孙阿姨给我们讲了一下今天的活动项目:一,认识外币。二,学会点钞。三,办卡。

 第一个项目由钱经理为我们讲述。钱阿姨带我们认识了美元,日元,港币等许多国家的人民币。钱阿姨还告诉我们,如果要带外币去国外,自己可以带五千元以内,五千元到一万元是需要到银行做一些操作的,一万元以上基本是不允许的。

 接下来,是面带笑容的陶经理带我们学习第二个项目。陶阿姨带我们来到一间小屋里,我看到桌子上摆着好多张百元钞票,走近一看,原来是教我们点钞的纸。陶阿姨告诉我们,点钞要用左手的中指和无名指扣住钱的一边,再把另一边折过来,用右手的大拇指和无名指点钞,点钞时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要捏住折过来的的一边。学会了,就在旁边练习,练习中,小记者们出了很多岔子,有的没捏住,数的时候全部散掉了。有的老是数错,每一次数出来都不一样。还有的一边数一边掉,到最后,只数剩一张了。但小记者们毫不气馁,经过努力,个个都成了点钞小能手。看着小记者们都练的差不多了,孙阿姨给我们来了一次比赛,目标是数准100张,不能多,不能少。小记者们个个摩拳擦掌,准备比赛。比赛开始了,场上安安静静,只能听见“沙沙沙”的点钞声,可见,小记者们都很认真,很想赢。比赛结束了,孙阿姨带我们来到点钞机前,我们一个个把钱交给孙阿姨,但是很可惜,没有一个同学数准了。我们毫不气馁,坚决要再点一次,孙阿姨答应了我们的请求。第二次的进度明显比第一次好了,有四个数准了,我就是其中之一。点钞完了,阿姨们给我们发礼物。每个小记者都有一份,刚刚点准的小记者可以先选礼物,我兴奋地走到阿姨面前,拿了一盒鲜艳的水彩笔,高高兴兴地把礼物装进小包里。到了最后一个项目——-办卡。孙阿姨问我们:“有谁要办卡吗?”我们都摇摇头,表示不想办卡。“那既然没有要办卡的,我就宣布今天的活动圆满结束”。

 这次的活动让我知道了银行的大用处,教会了我怎样点钞理财,让我成为金融界的“小专家”。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5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星期五,我校全体六年级同学在朱校长带领下进行了春季研学活动。这次活动和以往的春游不同,我们去了泽口村学习婺剧文化知识,既在玩中学,也在学中玩,颇有一番收获。

 乘车来到泽口村,首先安排我们欣赏婺剧团阿姨表演的《牡丹对课》这个经典的选段,接下来还跟老师学习了唱腔,分别饰演吕洞宾与白牡丹一角,再由老师挑选最好的一队在中午的时候到文化大礼堂进行表演。我和小芳、小柯和小婵非常荣幸的入选,这使得我们对即将进行的表演既紧张又激动。

 接下来画婺剧人物脸谱的体验也让同学们兴趣高涨。一共有十二个角色脸谱分给同学们完成着色。我分到了一个长相清秀的小生脸谱:只见他有个尖尖的下巴,也就是“瓜子脸”,弯弯的柳叶眉,明澈的丹凤眼,一幅翩翩公子的模样。我先后为他的头发、帽子、眼睛和皮肤着色,过了一会儿就完成了涂色。看着自己的作品,一股成就感油然而生。

 结束脸谱体验后我们又去大礼堂挑战了“婺剧连连看”,随后的下一个活动就是令我印象最深刻的环节——文化大礼堂的婺剧表演。剧团的阿姨们表演的是《牡丹对课》的经典选段。“寒天下雪三分白……”演员们优美的唱腔,动听的嗓音博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我也沉浸在这精彩的表演中,原来家乡的婺剧原来是这么美!每个班的代表上台表演也使活动达到了高潮,虽然没有专业的演员表演出色,但是看到身边熟悉的同学在台上表演,也深深吸引了同学们的关注和喝彩。虽然我们班的上台表演不是很优秀,但是这一次的体验,也令我难以忘怀。

 表演结束后,也是同学们最享受的午餐时间。我们都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午餐和水果与同学们一起分享,很快我们就消除了游玩的疲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次春季研学活动非常有趣,让我们在玩的同时也学到了许多婺剧知识,开阔了眼界,传承了家乡的戏曲文化,认识了家乡的戏曲之美,给我们的小学生活又增添了色彩浓重的一笔!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6

 春天,竟就这么来了。在铅灰色的城市中海弥漫着那寒冬的气息时。她,春天就这样变幻多彩的来了。

 河边的杨柳扭着细腰,在风中摇曳着的不再是那无限单调的灰色的枝条,而是飘扬着那充满生机的绿色长发。

 无意间躺在草地上,讶然发现——那些小草不再是冬日里那么扎手,而是因为受了春风的洗礼而变得十分柔软。躺着,想着,幻着,看那蓝天白云,听那草芽钻出泥土的声音,嗅那泥土所散发出的芳香,感受着春天那生机勃勃的氛围……

 春天的到来或许是一点一滴中感受出来的。

 傍晚,写完了作业的我惬意的伸了个懒腰,俯视着下面夕阳照红的世界。蓦然,眼睛被一些鲜艳刺眼的颜色所灼伤,仔细窥视,才知 那是一些低年级的小朋友,将那鲜翠欲滴的柳条向柳树“借”来,编成一个个可爱漂亮的柳帽。哪一张张小脸伴着柳枝散发着活力,散发着生机。不知是柳条的生机感染了孩子,是他们的脸蛋更加诱人还是因为孩子的天真感染了柳条,是他更加光鲜夺目,生机勃勃。

 春天,就是这么悄无声息的来了。

 “轰隆隆”伴着震耳欲聋的春雷,所有的动物,植物,人类都被这当头棒喝吵醒过来,振奋精神,继续奋斗。

 春天,就这么大张旗鼓的来了。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的诗写出了春雨的奉献精神。但是,我爱的是朱自清先生那“想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的春雨,那种将整个世界都朦胧的围了起来的春雨。恍惚中,那雨,不是烟,不是雾,更不是雨了,而是一种忧愁正弥漫着,缩在一个角落,观着雨,听着小虎队的《再见》,心中这样想。

 春天,就这么温柔的来了。

 春日中那如萌芽般的小草生机勃勃;春雷中那如军营中的战鼓振奋人心;春雨中那如雾般弥漫着朦胧的淡淡忧愁。我们不知不觉中已走如春天。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7

 一天,我来到森林里做森林里的客人,猜猜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那就让我一一的给你讲述吧!

 刚开始我来到森林的门口,一片片叶子洒落在我眼前我刚开始以为是风大落叶,可我抬头一看,发现有两只猴子在树上,他们向我招手,我顿时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在欢迎我的到来。猴子们刷的一声从树上跳下来为我带路,一路上我认识了许多森林朋友。后来我们来到了一片果地,突然四面八方不约而同地向我走来了一群小动物,就连小狐狸也来了!很快我们成了好朋友,大象哥哥用鼻子摸摸我的脸。

 我和小兔妹妹,到山上采了许多蘑菇和萝卜,到了傍晚,杨阿姨为我们煮好了青菜萝卜汤,兔子姐妹和小猫一起做蘑菇宴。山牛哥哥负责担水,大象洗菜,狐狸妈妈在教小狐狸们跳舞。到吃晚餐时我们边观看狐狸们的舞蹈,一边品尝着动物朋友们做的美食,我不禁赞叹道:“哇,太美味了!”兔子小猫,杨阿姨说:“你喜欢,那我们以后给你多做点。”天色已晚,我们都没有回到各自的家里,我们躺在广阔的森林里,听着风吹树叶,清脆般沙沙的声音,我们进入了甜美的梦乡。品味着多姿多彩的森林故事。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8

 狗,毫无疑问是人类最忠诚、最好的朋友。总的来说,它是很幸运的。因为它的智商只比我们人类低一点点,大部分又属于中型食肉猛兽,所以驯化了的家狗和我们人类很是亲近。

 在狗的社会里,自然也有精英与败类。我略举几种在狗社会里的上层种类。例如:藏獒、黑贝、猎狗、警犬。

 要是想找到一条极品中的精英,那可是得花大功夫的呢!比如要找到一条纯种的藏獒,就得到西藏的偏远的地区去,越远越好。找它都这么难,那么想得到它,就可以说得上是难上加难了。

 想要知道狗的生活习性,就得与这种聪明的生物建立几种关系。按照顺序来,就是主人与狗的关系。发展到普通的朋友与朋友之间的关系,再发展到无话不谈的朋友之间的关系,然后发展到普通的亲人关系,最后发展到被列入家庭名单里。如果你真的把它当朋友,它也一定会让你看到它的“今生历程”的。

 接下来自然是来谈谈他们的性别。先说雄的吧。无论是什么种类的狗,只要是一见面,就会大开杀戒,自然免不了流血。就拿大花来说吧(它是一条狼狗),它要是见到比它小的狗,就要战,跟它看起来实力相当的,也要战,要是看到比它大的狗,更要战。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雄狗,那就是——好斗。不过不同种类的狗斗性不同,开战的战术不同,开战之前的征兆也不同。

 再说雌狗,它们不像雄狗那么好斗,便却很会讨好人。它们把尾巴摇得比菊花还要绚丽,得到好处时,更是把这条狗尾巴摇得使人眼花缭乱。然而,并非母狗就一无是处。它们临产时,你自然会感到母爱的伟大。

 两种性别不同的狗差距太大了,上厕所,性格等。让人很容易就能把它们区分开。

 如果你真心待它,把它这种聪明的动物当作最好的朋友,我相信它一定为你带来启示或乐趣。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9

 星期天,外面刮着大风。我盼望已久的小记者活动终于到来了,我飞快的穿上马甲,带上帽子,整装待发。不一会窗外响起了喇叭声,爸爸来接我了。出发了!出发了!上了车我兴高采烈的叫着,兴奋了一路!到达目的地后,我开心极了,跑下车,冲到室内,赶快去签到,早把爸爸抛到九霄云外。张望了好一会儿,才发现了好朋友,我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说了起来。等到人齐了,活动正式开始了。

 初进消防队使我感到一切都很新奇。带领我们实验小学的是一位李老师,首先,他告诉我们一个好玩的口号:“最高境界,静悄悄”原因是正当我们叽叽喳喳说个不停,安静不下来的时候老师喊“最高境界”我们齐答“静悄悄”后瞬间安静。就这样我们被带到了一个房间里,“哇!”全是消防用品,消防员叔叔一个一个为我们介绍,有顶栏、担架……看的我们眼花缭乱。我原以为担架只有在医院里有没想到这里也会有,消防员叔叔告诉我们它是用来抬受伤的伤员,有可能是群众也有可能是他们的同事,因为火场里危险无处不在,还教育我们日常生活中不能随便玩火,听完消防员叔叔的话瞬间觉得他们好高大而我们显得那么渺小!参观完展览室后李老师把我们带到了消防员的寝室,一进去好多“豆腐块”呀!真整齐,好多人惊讶的张大了嘴巴。消防员叔叔还教我们叠了“豆腐块”,叫了几个小记者去试叠了一下,都没有消防员叔叔叠的好。我现在越来越敬佩消防员叔叔了!后来,李老师带领我们来到了大楼外面,看到了消防车,消防车的上面有一根水杆,它在慢慢升起“哇!”开始洒水了!消防员叔叔还让我们体验了坐在消防车上的感觉,真是太有趣了。到了最后李老师带着我们和消防员叔叔拍了合照。活动结束了,我们恋恋不舍的和消防员叔叔挥手再见!

 今天的参观,真的让我大开眼界!我以后也要像消防员一样,做个勇敢,为祖国默默奉献的人!

走进六年级作文 篇10

 11月12日,我去参加江干区第十一届火炬银奖挑战营活动了!

 早上6点天还蒙蒙亮,我怀着忐忑的心情由爸爸送我去采荷一小钱江苑校区,那是我们整个江干区参加挑战营的集合的地方。一路上,我没有说话,感觉有点紧张,因为我知道能来参加这次挑战营的同学个个都很出色,但是其中有一部分人却肯定要被淘汰,我暗自希望自己能顺利过关。

 来到校门口,只见门口路上停满了车,都是来送参加挑战营的家长,看着同学们都大步走进学校,我也默默的为自己加油,跟老爸招手再见,然后大步走进学校。我被分在少先队八队第5号,等全部参加活动的小朋友们都到齐以后,我们就统一坐车出发去了此次挑战营的目的地—萧山青少年素质教育实践基地。

 此次银奖少年活动的主题是“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长征精神”。首先我们为自己的小队取名为“SUNNING”小队,象征着我们小队像太阳那样有朝气,我们小队的口号是“阳光路上,超越自我”,因为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这次活动都是要超越自己,变得更优秀。

 挑战活动中我们小队的集体活动我记忆最深,游戏比赛的名字叫“搭桥过河”。这个游戏很简单,12个队员分的13张泡沫纸板,要求用泡沫纸板当桥,参赛者脚不能落地,不能空板,违反了规则小队就要从起点重新开始。听起来虽简单,但参加起来就可以发现真的很难。因为这个项目既要考验个人的协调能力,又要考验我们整个小队的团结协作。虽然我们大家都很努力,都很想完成这个项目,但最后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我们小队还是失败了。不过我们很快调整了情绪,而且通过这个“过河”的活动中我们更加明白相互配合,同心协力,必须依靠团队精神才能到达胜利的终点。接下来是个人项目“穿越电网”、走“兰花桩”,完成后再拼尽全力跑回来,我自认完成得还不错。

 下午活动的主题是“自然与科技”,要求是利用我们自己带的塑料瓶、报纸、水彩笔设计一个既美观又实用的盆栽,而这个盆栽特别适合懒人,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我们要利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制作一个不用浇水,自动吸水的盆栽。首先我把一个瓶子对半切开;然后在瓶盖上钻一个孔,然后拿一根粗棉线穿过瓶盖并固定;在塑料瓶里装好培养土并种上自己的花,在拿半个塑料瓶装好水,把露出的棉线放在下面半个装满水的塑料瓶里。最后就是用报纸和水笔完成装饰绘画。我们小组12名组员互相帮助很快整个小组组员都完成了自己的自动吸水盆栽。接着我们小组互相分工完成了小组作品。

 这次活动中我也收获了很多,学会了独立,交了新朋友,和同学们和谐,愉快的生活,了解了少先队的很多知识和长征的历史,它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笔财富。我还想和同学们说:要珍惜每一次的班队活动、夏日小队活动,多培养自己的技能,增长课外的知识,每一次的努力都是一次成长的过程。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长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八百多年不断地丰富、革新与发展,才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虽说它的渊源来自民间歌舞、说唱、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但区别一个剧种所显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现在它来自不同声腔系统的音乐唱腔。这些音乐唱腔则是以所产生地区的语言、民歌、民间音乐为依据,并兼收其他地区音乐而产生的。各个剧种的剧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净、丑等不同脸变化的角色行当充任。表演上着重运用以生活为基础提炼而成的程式性动作,和虚拟性的空间处理。讲究唱、做、念、找艺术,表演运输和富裕舞蹈性,技术性很高,构成有区别其他戏剧而成为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各民族地区的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出现许多改编的传统剧目,新编历史剧和表现现代生活题材的现代戏,都受广大观众热烈欢迎。比较流行著名的剧种有:京剧、昆曲、越剧、豫剧、湘剧、粤剧、秦腔、川剧、评剧、晋剧、汉剧、潮剧、闽剧、祁剧、河北梆子、安庆黄梅戏、湖南花鼓戏……等等五十多个剧种,尤以京剧流行最广,遍及全国,不受地区所限。

  中国古代戏剧因以“戏”和“曲”为主要因素,所以称做“戏曲”。中国戏曲主要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传奇和明清传奇,也包括近代的京戏和其他地方戏的传统剧目在内,它是中国民族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的起源和形成

  中国戏曲源远流长,它最早是从模仿劳动的歌舞中产生的。

  (一)先秦——戏曲的萌芽期。《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即百戏)、以问答方式表演的“参军戏”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二)唐代(中后期)——戏曲的形成期。中唐以后,我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三)宋金——戏曲的发展期。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和讲唱形式的“诸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基础。

  (四)元代——戏曲的成熟期。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我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

  元杂剧是在民间戏曲肥沃土壤上,继承和发展前代各种文学艺术的成就,经过教坊、行院、伶人、乐师及“书会”人才的共同努力,而改进和创造出来的综合性舞台艺术。在形上,元杂剧用北曲四大套数安排故事情节,不连贯处,则用楔子结合,形成了一本四折一楔的通常格式(王实甫的《西厢记》是元杂剧中独有的长篇,共写了五本二十一折),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必要时另加“楔子”。结尾用两句、四句或八句诗句概括全剧的内容,叫“题目正名”。每折包括曲词、说白(宾白)和科(科泛)三部分。曲词是按导师情需要的曲牌填写的文字,也叫曲文、唱词或歌词。其作用是叙述故事情节、刻画人物性格。全部曲词都押同一韵脚。说白是用说话形式表达剧情或交代人物关系的一种艺术手段,分对白(角色之间的对话)、独白(角色独自抒发个人感情和愿望的话)和旁白(角色背着台上其他剧中人对观众说的话)、带白(插在曲词中的说白)等。科是动作、表情等。一本剧通常由正末或正旦一人来唱,其它脚色有白无唱。正末主唱的称“末本”,正旦主唱的称“旦本”。

  角色:

  末:男角。元杂剧中的正末是剧中的男性主角。

  旦:扮演女性人物。正旦(剧中女主角)、小旦、搽旦。

  净:俗称“花脸”“花面”,大都扮演性格或相貌上有特异之点的男性人物。如《窦娥冤》中的公人(官府差役)即属净。

  丑:又称“三花脸”或“小花脸”多扮演性格诙谐的人物,有文丑和武丑之分。

  外:元杂剧中有外末、外旦、外净等,是末、旦、净等行当的次要角色。监斩官——外末。

  杂:又称“杂当”。扮演老妇人的角色名。如:蔡婆婆。

  元杂剧作家,在短短的几十年内,创作的剧本至少在五六百种以上,保留到现在的也还有一百五十多种。这些作品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的面貌,其中有许多优秀作品,已成为我国珍贵的文化遗产。例如关汉卿的《窦娥冤》通过描写一个善良无辜的童养媳窦娥的悲惨遭遇,反映了高利贷者的残酷剥削、地痞流氓的敲诈勒索和贪官污吏的徇私枉法,深刻地揭露了元朝社会的黑暗现实,歌颂了被压迫者感天动地的坚强意志和宁死不屈的反抗精神。马致远的《汉宫秋》,借助历史题材,通过描写王昭君为国献身、毛延寿卖国救荣和王公大臣的腐败无能,对元代的民族压迫进行无情地揭露,对当时的统治者给予辛辣的嘲讽。王实甫的《西厢记》,描写了封建社会青年男女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从“惊艳”、“联吟”到“赖婚”,充分表现了崔莺莺对爱情的渴望。但她出身于名门望,受到封建礼教的熏陶和束缚,因此,又有“闹简”、“赖简”等曲折和反复。在“听琴”、“佳期”、“长亭”几折戏中她终于走上了叛逆的道路,为作品增添了浓厚的喜剧色彩。全剧以争取婚姻自主与恪守“父母之命”的矛盾为主线,以崔莺莺、张珙和红娘三人之间的误会和冲突为副线,互相交织,有节奏地展开,时张时弛,时动时静,时喜时悲,时聚时散,挥洒自如,色彩斑斓。它那“愿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主题思想和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都具有强大的艺术魅力,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深为广大群众所喜爱。

  元曲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郑光祖——《倩女离魂》;白朴——《梧桐雨》;马致远——《汉宫秋》;

  (五)明清——戏曲的繁荣期。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也不受一人唱到底的限制,有开场白的交代情节,多是大团圆的结局,风格上大都比较缠绵,不像北杂剧那样慷慨激昂,在形式上比较自由,更便于表现生活。可惜早期南戏的本子保留下来的极少,直到元末明初,南戏才开始兴盛,经过文人的加工和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明代中叶,传奇作家和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死生离合的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和观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跃在戏曲表演的舞台上,放射着它那艺术的光辉。

  相传,清朝初年的北京有四大剧种,即南昆、北弋、东柳、西梆。据嘉庆八年的记载:“有明肇始昆腔,洋洋盈耳,而弋阳、梆子、琴、柳各腔,南北繁会,笙磬同音,歌舞升平,伶工荟萃,莫感于京华。”也说明了当时这一历史盛况。其中所谓南昆即流行于江南昆山一带的昆山腔;北弋指南戏与北曲结合,产生于江西弋阳地区的弋阳腔,即流传到北方形成的高腔,也就是当时盛行于京城的京腔;东柳即流行于山东的柳子腔;西梆自然是我国西北广为流传的梆子腔,也就是秦腔。说明了东西南北四方艺人汇集北京的盛况。

  从当前来看,以上四大声腔已远远超出了自己的原有范围,有的早已遍及全国许多省份,弋阳腔(即高腔)更是在安徽、浙江、江苏、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四川、河北广为流传,因此有关人士认为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是这种历史形成的说法还是客观地反映了历史事实。从当前戏曲剧种的分布来看,昆剧在上海、南京、浙江、湖南还是有相当的观众基础。弋阳腔不但在北方扎根,从乾隆年间,在京师“六大名班,九城轮转”,而且对京剧以及一些北方剧种的形成发挥了重要影响,就是在江南一带的流传也主要是在许多北方语系的地区。柳子腔(包括受其影响的柳琴戏)虽然流行于河南、苏北、冀南、皖北等地,但是它重要的活动还是山东的曲阜、泰安、临沂。秦腔(即山陕梆子)以及由其发展而来的山西、河南、河北等各地的梆子腔尽管至今在北方盛行,然而我们在甘肃、宁夏、陕西等地看到的秦腔却有着更深厚、更古老的根基和更广泛的观众群,所以说“南昆、北弋、东柳、西梆”的说法是有历史根据的。

  全国戏曲的种类

  彩调剧 藏剧 潮剧 楚剧 凤阳花鼓戏 广东汉剧 桂剧 汉剧 黄梅戏 徽剧 荆州花鼓戏 柳子戏 吕剧 山东梆子 绍剧 四川曲剧 甬剧 云南花灯 壮剧 越剧 粤剧 越调 豫剧 宜黄戏 扬剧 新疆曲子剧 湘剧 锡剧 婺剧 碗碗腔 天津文明戏 苏剧 曲剧 琼剧 青海平弦戏 秦腔 黔剧 祁剧 蒲剧 莆仙戏 评剧 瓯剧 闽剧 陇剧 龙江剧 辽南戏 昆剧 梨园戏 京剧 晋剧 吉剧 黄龙戏 淮剧 滑稽戏 花儿剧 沪剧 河北梆子 赣剧 二人转 二人台 川剧 北方昆曲 新城戏

  声腔剧种

  二黄、二人台、上党二黄、上党梆子、山西梆子、山东梆子、川剧、三角戏、义乌腔、弋阳腔、广东汉剧、云南壮剧、云南花灯戏、丹剧、木偶剧、巴陵戏、五音戏、文南词、中路梆子、内蒙大秧歌、凤台小戏、永济道情戏、白剧、白字戏、北昆、北京曲剧、北路梆子、皮黄、皮影戏、龙江剧、龙岩杂戏、东河戏、东路梆子、汉剧、宁河戏、乐平腔、正字戏、四平腔、四股弦、右词南剑调、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调、西路评剧、壮剧、壮族沙剧、芗剧、吉剧、吕剧、竹马戏、老调梆子、庐剧、吹腔、乱弹、沪剧、评剧、苏剧、甬剧、祁剧、辰河戏、余姚腔、词明戏、含弓戏、阿宫腔、灵邱罗罗腔、河南越调、河南道情、河南曲剧、河北梆子、河北乱弹、京腔、京剧、青阳腔、青海平弦戏、武安落子、杭剧、扬剧、昆腔、陇剧、茂腔、绍剧、瓯剧、侗戏、宜黄戏、采茶戏、泗州戏、弦索腔、耍孩儿戏、陕西老腔、柳腔、柳琴戏、闽剧、闽西汉剧、南剧、姚剧、临剧、哈哈腔、胡琴腔、荆河戏、浑源罗罗、贵州花灯剧、高腔、高山剧、高拔子、高甲戏、高调梆子、唐剧、桂剧、秦腔、晋剧、邕剧、莆仙戏、海盐腔、海门山歌剧、海城喇叭戏、莱芜梆子、壶关秧歌、淮剧、淮红剧、黄梅戏、黄龙戏、黄孝花鼓、清戏、清音戏、粤剧、婺剧、楚剧、推剧、梨园戏、梆子腔、章丘梆子、铙鼓杂戏、湘剧、湘西苗剧、越剧、傣剧、琼剧、丝弦戏、滑稽戏、皖南花鼓戏、湖南花鼓戏、蒲剧、蒲州梆子、雷剧、锡剧、滇剧、蒙古剧、碗碗腔、瑞河戏、新疆曲子戏、赛戏、歌仔戏、僮子戏、蔚县秧歌、漫瀚剧、潮剧、徽剧、影子腔、黔剧、豫剧、襄阳剧、襄武秧歌、藏剧、赣剧、彝剧。

  戏剧名词

  九宫、入破、卜儿、十三调、二花脸、刀马旦、人物造型、大曲、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戏、小生、小花脸、三部曲、三花脸、三小戏、才人、广播剧、引子、引戏、文场、文工团、文明戏、元曲、元杂剧、云手、云韶府、丑、介、队舞、六幺、幺篇、宫调、水袖、化妆、反串、书会、瓦舍、勾栏、开呵、木大、中州韵、内心独白、手眼身法步、中国戏剧梅花奖、打出马、打背躬、台词、台步、正末、正旦、正剧、正净、四大徽班、四大声腔、四功五法、旦、旦儿、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龙套、布景、对白、代面、包厢、乐棚、务头、犯调、北曲、立部伎、东海黄公、兰陵王入陈曲、行头、行当、行家、行院、戏文、戏剧、冲末、冲狭、曲破、曲牌、曲谱、老旦、老生、吊毛、传奇、杂当、过曲、集曲、合生、许胡、百戏、优伶、寻幢、压轴戏、地方戏、问题剧、自报家门、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边、走索、场、场面、场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苍鹘、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声、抢背、宋杂剧、竹竿子、吴江派、苏中郎、坐部伎、连台本戏、即兴表演、武旦、武丑、武场、武净、武生、武二花、武花脸、板眼、板式、参军、参军戏、定场诗、定场白、俫、净、帔、转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话剧、诗剧、掐弹词、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脸、升平署、宜春院、贴净、贴旦、独白、独幕剧、科班、科泛、科浑、南曲、南戏、南杂剧、南北合套、俗乐、院本、弦索、哑剧、亮相、起霸、圆场、面具、轴子、客串、草台班、闺门旦、活报剧、音响效果、总会先倡、剧场、剧种、剧本、悲剧、悲喜剧、砌、彩排、旁白、帮腔、家门、宾白、钵头、俳优、倡优、临川派、鬼门道、诸宫调、第四堵墙、爱美剧运动、排遍、排演、脚色、脚本、梨园、梨园弟子、副旦、副末、副净、唱腔、唱赚、唱念做打、基本功、街头剧、翎子、盔头、检场、脸谱、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秃、象人、教坊、虚拟动作、铜锤花脸、鱼龙曼延、雅部、雅乐、雅乐部、傩、道具、喜剧、黑头、腔调、猴戏、掌记、搽旦、散乐、装孤、傀儡戏、滑稽戏、温州杂剧、程式动作、鼓板、鼓子词、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缠令、缠达、韵白、滚调、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赚、摘遍、锣经、楔子、髦儿戏、潜台词、舞台、舞台灯光、舞台美术、舞台指示、舞台艺术、题目、题目正名、靠、趟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戏、燕濯、踏谣娘、霓裳羽衣曲等

  戏曲的“两下锅”

  张宝申

  近年来,在舞台和电视上,时常出现不同剧种的演员同演一出戏的情况。如:在纪念梅兰芳诞辰百年时,年愈八旬的豫剧名家马金凤与京剧梅派传人梅葆玖曾同台演出过《穆桂英挂帅》;中国京剧院与西藏藏剧团曾合演过《文成公主》。这种演出形式,戏曲界称为“两下锅”。还有多个剧种同台演出的“三下锅”、“四下锅”。在中央电视台的戏曲晚会上,曾有过京剧、豫剧、龙江剧和河北梆子四个剧种的演员合演一台《花木兰》的情况。因其演出形式新奇,引起观众的很大兴趣。

  在中国戏曲的历史上,这种“两下锅”的演出形式由来已久,是不同剧种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剧种在“两下锅”中,演变出新的剧种。元大都时期的北京是杂剧的一统天下,产生了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等众多剧作家和《窦娥冤》、《西厢记》等一批著名的剧作。明永乐年间由南京迁都北京后,在移民潮中,大批南人北上,南曲也随之而来。为适应新的环境,南曲和杂剧实行了“南北合套”的演出。南曲吸收了北曲的优长,形成了新的昆山腔、弋阳腔。而杂剧则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明末清初,昆山腔演变为昆曲,在北京的舞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长生殿》、《桃花扇》成为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传演至今。今天的京剧也是二百多年前汉剧与徽剧“两下锅”的产物。清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后,与汉剧艺人“两下锅”共同演出,在相互融合中,以徽剧的二簧腔和汉剧的西皮腔为基础,形成了一种新的“皮簧戏”。此后,皮簧戏又从昆曲、梆子腔等剧种中不断吸取营养,渐渐成为了一个新的剧种——京剧。

  到了清末民初,京剧已发展到成熟阶段,不仅成为京城戏曲舞台的主流,而且开始向全国传播。这一时期,由山陕梆子演变而成的河北梆子(时称秦腔、直隶梆子)和由“蹦蹦戏”发展起来的评剧,都曾与京剧“两下锅”演出。清光绪十七年(1891),著名河北梆子演员、戏曲活动家田际云在其所主持的玉成班中,首开梆子、皮簧同班“两下锅”合演的先例。因其很受观众欢迎,许多班社纷纷效尤。一时间,京城内外,京梆“两下锅”的演出红红火火。许多京剧科班也“梆、簧兼授”。著名京剧科班富连成也“二科生徒几乎无一不习秦腔(梆子)者。即今之马连良氏,亦曾习《取洛阳》之小王子”。在与京剧“两下锅”的演出中,许多河北梆子演员,如:荀慧生、于连泉(小翠花)、赵桐栅(芙蓉草)等,后来都改唱了京剧,成为著名的京剧演员。

  评剧形成于清末民初,是由莲花落、蹦蹦戏、平腔梆子戏演变而来的新剧种。在解放前一直行当不全,以“三小”(小生、小旦、小花脸)戏为主,称为“半班戏”。所以,评剧在初期经常与河北梆子、京剧“两合水”或“三大块”联合演出。在与京剧、河北梆子的同台演出中,评剧在音乐、唱腔、剧目等方面,有了长足进步。至上世纪30年代,以评剧“四大名旦”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和爱莲君为代表的女演员的出现,使评剧发展到一个成熟的阶段,不仅流行于京津、东北和华北地区,而且还曾到上海及江浙等南方地区演出,影响很大。但因其男演员较弱,仍常与京剧“两下锅”演出。白玉霜在上海就曾与京剧武生演员赵如泉合演过《武松杀嫂》。1945年,新凤霞在青岛,也曾搭周信芳的弟子周麟昆的京剧班,“两下锅”演出过《秦香莲》等戏。

  解放后,评剧在改革发展中,健全了生、净行当,丰富了男声唱腔,特别是拥有了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等一批男演员,彻底解决了“半班戏”的问题。而且,创作演出了一批以男演员为主的剧目,受到观众的欢迎。“两下锅”已成为一段历史的记载。

老人爱听的戏曲下载 戏曲mp3下载

(下载地址http://wwwchaka123com/zhuanti/laorenhtml)

 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历史上也称戏剧。中国戏曲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各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门传统艺术。中国戏曲虽然产生的比希腊、印度晚一些,但是早在汉代就有了百戏的记载,在13世纪已进入成熟期,其鼎盛时期是在清代。新中国成立之初,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剧种,剧目更是难以数计。世界上把它和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并称

------分隔线----------------------------

珍珠塔 | 吕剧名剧唱段选段23首 | 苦菜花 郎咸芬版 | 窦娥冤 | 信义亭 | 双婿奇缘 双合镜 | 路遥知马力 | 龙太子转世 | 父子三状元 | 狄青平南 | 巡按告状 | 十三太保 | 女子三状元 | 仇大姑娘 | 柳月娥挂帅 | 包公奇案之金钗记 | 玉箫情 | 五虎平南 | 太子别传 | 杀猪状元 | 青竹丝奇案 | 柳枝传奇 | 金童玉女 | 白蛇传 | 状元认母 | 执法斩亲 | 玉龙审母 | 薛仁贵投军 | 误斩郑恩 | 天下第一孝子 | 十五贯 | 女人心 | 吕布与貂蝉 | 驸马投番 | 丹心救主 | 包公斩郡马 | 五子哭墓 | 秦淮烟雨 | 李湘君 | 金牌风波 | 百花芬芳京剧演唱会 | 京剧之春大型京剧演唱会 |春华秋实 大型京剧演唱会 | 李少春纪念馆开馆京剧演唱会 | 迎新春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 | 中国京剧院建院50周年名家名段演唱会 | 纪念杨宝森诞辰100周年京剧演唱会 | 京剧名家名段演唱会 | 吕剧名家栾胜利高鼎铸作品演唱会 | 山东省首届吕剧戏迷大赛三场全 | 蔡文姬 | 山东民间吕剧演唱会 | 吕剧名家名段演唱会 | 电视剧苦菜花 |高静个人演唱会 | 施琅将军 | 缘中缘 | 玉钗奇冤 | 闹茶馆 | 李旦闹商州 | 观世音传奇 | 鸳鸯扇 | 打銮驾 | 秦凤兰 | 锡剧、越剧、沪剧等经典戏曲让游客目不暇接 | 宜兴的地方戏是“锡剧”,还特别喜欢“越剧” | 台上唱的是锡剧"珍珠塔"选段 | 一些男人盘腿坐船头,喝茶聊天看电视听芗剧 | 哼几声芗剧或闽南语歌曲 | 边听边哼几段楚剧就飘飘欲仙了 | 五女拜寿 | 镇国九龙剑 | 卖豆腐 | 卖花记 | 牛郎织女 | 攀龙附凤 | 有红歌和婺剧夹杂着声音飘来| 今天有空,走,哥儿们几个去看场婺剧 | 我的大伯是金华婺剧团的,上世纪50年代就唱婺剧 | 观婺剧狸猫换太子| 714多部婺剧剧目一览表 | 村里有自己的赣剧队,妈妈是成员之一 | 赣剧里有一出戏叫八仙飘海 | 妈妈一边勾拖鞋一边唱赣剧给我们听 | 戏剧在我的记忆里很久远 | 陪着奶奶去禹庙会上听听蒲剧看看眉户 | 父亲 | 小巷总理 |观晋剧现状,令人堪忧 | 晋剧?没人唱了,也没人懂了 | 晋剧相当于戏曲中的民歌 | 无论红白事宴都要弄台歌舞,从鼓乐、晋剧到情 | 高高兴兴上山去拜菩萨,看晋剧 | 早上九点钟电视准时响起豫剧的曲调 | 爷爷没有文化,但是酷爱听豫剧 | 爷爷坐在摇椅上听着我不爱听的豫剧 | 扬剧熟悉的唱腔,从广播里急急的传来 | 奶奶,您还好吗?您还爱听扬剧吗 | 刚才看到别人在排练扬剧,大多听不懂 | 他跟我和驾驶员谈淮剧,扬剧以及锡剧 | 远处传来传统剧目扬剧的声音 | 分裙记 | 不知啥时候喜欢上听几段京剧 | 既然爷爷那么迷恋戏剧,儿女就为老爷子雇一场 | 好命人 | 桃花雨 | 现在的80后、90后听戏的很少 | 火车上,旁边的老爷爷在用收音机听豫剧 | 年少时,总看到父亲每天早上抱着收音机听京剧 | 父亲不仅喜欢收听新闻,他还特意收听京剧节目 | 京剧的魅力首先在于声腔之美 | 演唱京剧有延缓衰老的作用 | 传奇陇剧专题节目 | 枫洛池 | 古月承华 | 万家春 | 经典陇剧名段专辑 | 目莲救母 奈何桥 | 穆桂英休夫之追帅赠印 | 西狭长歌 | 血溅乌龙院 | 官鹅情歌 | 苦乐村官 | 陇剧经典唱段选段集锦 | 对花枪 | 扈家庄 | 牧牛歌 | 宝玉哭灵 | 穆桂英休夫 | 越调神话剧刘全进瓜 | 燕青卖线 | **桃李梅 | 包公赔情 | 晋剧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本省现在也是鲜有耳 | 我非常喜欢秦腔、晋剧、河北梆子的刚劲挺拔 | 为什么河南的老人喜欢豫剧呢? | 豫剧《花木兰》剧情简介 | 耳边飘来了豫剧的唱腔和乐调 | 我们应该为蒲剧这一剧种有这么多的戏迷而高兴 | 本人喜欢欣赏蒲剧近二十载 | 蒲剧是我们家乡的一个戏曲剧种 | 小区里来了婺剧团 | 婺剧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 | 婺剧戏《龙凤奇缘》观后感 | 今天,师傅带我们去拍全省婺剧表演比赛 | 国庆节的时候,我在家里看了一台婺剧 | 婺剧,是我的家乡戏,小的时候看得很多 | 滩簧,美其名曰“姚剧”。是我们这里的地方戏 | 我喜欢京剧、越剧,有事没事常喜欢挂在嘴上哼 | 晚娘 | 姐姐十二岁时考入了酒泉市秦剧团 | 山妹子进城 | 挽水西流 | 从小到大一直喜欢看芗剧以及歌仔戏 | 一出让人耳目一新,令人震撼的歌剧式的芗剧 | 从小到大,我最穷的就是学芗剧的这段时间 | 听着芗剧,总能感觉到那点点的亲切感 | 跟爱好芗剧的奶奶到交通会场看芗剧 | 外婆喜欢看芗剧 | 芗剧团的团长直接跟我说一天五块钱 | 奶奶竟然也爱上芗剧了 | 新娘潭 | 大炮二接妻| 我和老公一起去看淮剧 | 原来有淮剧团在演出 我好奇走近看了看 | 我听父亲唱淮剧 | 淮剧沙龙就设在公园里的茶室里 | 小时候周边的邻居亲戚大都喜欢听淮剧 | 单位每年总要轰轰烈烈办几期淮剧演出 | 淮剧在我们这里唱了好几天了 | 浅说淮剧《李三娘》之窦公送子 | 对于淮剧我打小就喜欢,因为我父母就很喜欢淮 | 观看沪剧《大雷雨》归来 | 老妈惊呼没想到沪剧也可以这么好看 | 这些天又重新迷上了沪剧 | 人生第一次看沪剧 | 送给妈妈的礼物沪剧《金丝鸟》 | 赌鬼 | 感情骗子 | 刘廷英 | 叔叔乐于助人喜爱赣剧,闲暇时就咿咿呀呀的唱 | 赣剧《游园惊梦》 | 看新编赣剧《临川四梦》 有感 | 玉珠串 | 凤冠梦 | 母女追凤 | 山歌戏 嫂子 我爱你 | 偷来的儿子 | 金魁星 | 连升三级 | 妙计理家 | 十八娇娇三岁郎 | 王金鸾祭法场 | 二人台传统剧目9首 | 傻子的真情 | 大河谣 | 黄卷与蚊诗 | 真假龙子 | 我的童年就在这悠扬的越剧中长大 | 越剧,是水墨江南一朵美丽的奇芭 | 美丽、婉转、优雅的越剧 | 再看越剧电视剧《梨花情》 | 我爱越剧是从懂事开始至今一直很喜欢 | 妈妈回忆起年轻是看越剧的事情| 垃圾车传来唱越剧的 | 素兰告状 | 对于越剧和昆曲的接触完全是无声无息 | 火车上的老爷爷在用收音机听豫剧 |现在雷剧演员的境况则今非昔比 | 我独爱的是唱粤剧 | 在网上找到儿时记得的一处越剧五女拜寿 | 回到家听到了自己喜爱的河南豫剧 | 母亲坐在电视机前看她喜爱的戏剧 | 全国所有戏曲剧种 | 里面有山东梆子剧团,可惜了我去时人家刚散戏 | 南昌采茶戏传统剧目 方卿戏姑 | 湖北戏曲剧种简介 | 湖南省戏曲剧种介绍 | 中国八大戏曲剧种| 二十四孝 | 攀龙附凤 | 感悟豫剧 | 大型豫剧现代戏常香玉 | 为母亲上传一段评剧 | 爱上戏曲 | 大闹洪洲 | 湖南戏曲**名录 | 戏曲里最喜欢是越剧黄梅戏,不喜京剧 | 老人唱戏机里的豫剧飘荡在村落的上空 | 听房 | 打经堂| 大南京 | 大劈棺 | 姊妹易嫁 | 寻工夫 | 双婚配 | 钥匙记 | 赵美蓉观灯 | 假婿乘龙 | 三院禁约碑 | 情真意切的豫剧青年名家 张艳萍 | 九件衣 | 杨继业招亲 | 薛刚闹花灯 | 下南唐 | 合玉环 | 凤仪亭 | 吊金龟 | 火烧裴元庆 |杨八姐闯幽州 | 玉堂春开酒店 | 五子图 | 八仙飘海 | 白玉钗 | 碧桃花 | 六月雪 | 红灯花轿 | 越剧著名演员和十姐妹 | 京剧谭派艺术 | 周信芳舞台艺术 | 豫剧皇后陈素真 | 越剧的两代四大名旦 | 蝴蝶杯 | 黄三袅 | 麒麟锁 |邱玉成斩子 | 三状元 | 杀狗记 | 双合缘 | 武松 | 阳河摘印 | 白扇记 | 仇大姑娘 | 丁香打肚 | 贩马记 | 越剧名家钱惠丽演出越剧经典《红楼梦》 | 河北梆子剧院张警月、于静、丁云飞等演出经典 | 生死牌 | 银罗衫 | 忠义报 |东瓯王 | 白蛇传之断桥 | 闹亲 | 贤良福 | 喜剧 洗心记 | 降天雪 | 三线姻缘 | 双鞋记 | 高机与吴三春8集 | 金手钏 | 双贵图 | 蛟龙扇 | 双玉蝉 | 百名锡剧男演员精选唱段 | 百名锡剧女演员精选唱段 | 锡剧精典唱腔四百首 | 江苏省锡剧团演唱的部分锡剧(音响资料) | 江苏省锡剧团演出的锡剧部分资料(视频) | 记著名锡剧表演艺术家周树林| 二十六年前一次锡剧盛况 | 观看武进戏迷协会演出锡剧(珍珠塔)有感 | 团结和睦务实求精的团队―武进锡剧团 | 锡剧自有后来人 | 锡剧《五女拜寿》 | 锡剧名家张金华《金色年华》宜兴演唱会圆满成 | 《三请樊梨花》省扬剧团PK武进锡剧团 | 沉痛悼念锡剧音乐创作改革一代宗师郑桦先生 | 观锡剧《十五贯》 | 二次观看武进戏迷协会演出锡剧《珍珠塔》 | 冯亚琴(小阳)个人锡剧专场圆满成功 | 十六年的追求——《珍珠塔》造就一代“锡剧王 | 欣赏越剧《梅龙镇》 | 兰继子讨饭 | 唐天子微服私访 | 洞房冤 | 父子状元 | 状元与乞丐 | 玉镯情 | 碧莲洞 |绣花女 | 雁门关 | 五虎平西 | 赣剧 刁南楼 | 鸳鸯带 | 珍珠塔 | 白莲庵 | 金宝盆 | 大八仙 | 哪吒闹海 | 天宝图 |宝莲灯 | 尼姑思凡 | 大解宝 | 打严嵩 | 斩岳飞 | 春娥冤 | 满堂福 | 生死牌 | 盘丝洞 | 穆桂英挂帅 | 鱼藏剑 | 龟山奇案 | 醉陈桥 | 搜杜府 | 白沟河 | 窦娥冤 | 卖苗郎 | 骂殿 | 穆桂英挂帅 | 灵堂计 | 成败萧何 | 杨七娘 | 斩子| 珍珠塔 | 菏泽戏剧院山东梆子和枣梆戏曲学员2010新年演出 | 徐龙铡子 | 吕布戏貂蝉 | 蝴蝶杯 | 刘墉下南京 |香囊记 | 风流女 | 风流才子 | 风雪配 | 风雪桃李 | 香魂女 | 马三保征东 | 马前泼水 | 鸳鸯戏水**版 | 黄鹤楼| 花木兰 | 程咬金闹洞房 | 包龙图坐监 | 赵匡胤归天 | 仨愿意 | 七品芝麻官 | 朝阳沟**版 | 背靴访帅 | 卷席筒续集 | 富贵满堂 | 满姑娘上吊 | 打蛮船 | 魂断蓝桥 | 讨学钱 | 毛国金打铁 | 四美图 | 珍珠塔 | 苦婆 | 湘剧高腔及选段等11首 | 乔老爷上轿 | 女县令 | 李贞回乡 | ** 拜月记 | 借女冲喜 | 白兔记 | 张古董借妻 | 韩湘子服药| 子血 | 二堂审子 | 打雁回窑 | 阿三戏公爷 | 地保贪财 | 崔氏逼休 | ** 刘三姐 | 扒灰吃草 | 跛子状元 | 春米| 打烂瓢 | 桃园失子 | 王二报喜 | 五娘上京 | 陈姑追舟 | 丑媳妇当家 | 打皮掌 | 大闹屠行 | 碓砍煞 | 二女争夫 |初一拜菩萨 | 金莲调叔 | 花子盘学 | 花子审案 | 酒醒不见牛腊巴 | 蓝三妹 | 老少配 | 柳氏戏花屠 | 娘送女 | 女送娘 | 三子学艺 | 双摆渡 对子调 | 双采莲 | 双观花 | 四九问路 | 偷鸡失鸭 | 王三打鸟 | 小姑贤 | 小买货 | 小调情 | 一根称杆两个砣 | 玉春进府 | 赵老五借妻 | 孟姜女 | 新孟姜女 | 电视剧 孟姜女 | 上党鼓书小剧17场 | 养子| 杜十娘 | 割肝敬母 | 广西桂剧选段16首 | 红泥关 阵前定亲 | 王三打鸟 | 双拜月 | 拾玉镯 | 梨花斩子 | 大儒还乡 | ** 刘三姐 | 打棍出箱 | 抬轿 | 孟丽君上下集 | 嫂娘 | 姐夫戏小姨 | 红罗山 | 打婆婆 | 东西两院 | 孟丽君| 孝妇杀家姑 李丽容 李开珠版 | 孝妇杀家姑 王瑞芬 林洁版 | 小姑贤 | 铁嘴刀笔宋士杰10集 | 母亲 | 子长县道情剧团文艺晚会 | 退婚 | 换娘 | 阎家滩 | 收邳彤 | 包青天全集8集 | 秦楼案 | 破洪州 | 折子戏 看女 | 盗虎符 |皇后梦 | 白蛇传 | 白玉楼 | 白帝城 | 生死牌 | 王宝钏 | 狸猫换太子 | 状元与乞丐 | 湖阳春梦 | 游龟山 | 游园逼宫 | 汾河湾 | 汉宫秋月 | 柳河湾的新娘 | 杨八姐盗刀 | 九月枣儿红 | 赌逼妻泪 | 三回头 | 春江月 | 折子戏 放饭| 折子戏 探窑 | 折子戏 打镇台 |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2247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2
下一篇2023-10-12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