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化蝶 ——根据小提琴协奏曲填词 刘周 花谢花开无时尽, 年年花间觅仙踪; 瑶池泪洒化蝶恨, 天上人间侬伴君; 此生不与知音共, 朝朝暮暮掩愁容; 同窗早已心相许, 楼台再会诉衷情; 可怜十八送别时, 君岂知侬是女儿身, 未解侬痴情; 楼台依依不忍分, 君死何忍我独存; 魂魄在天已化蝶, 双飞愿争万世春。 (注:侬,指我)
主题曲:梁祝(吴奇隆) 无言到面前 与君分杯水 清中有浓意 流出心底醉 不论冤或缘 莫说蝴蝶梦 还你此生此世 今世前世 双双飞过万世千生去
主题曲
《蝴蝶》刘若英 人为什么凭感动生死相许 拥抱前离别后是否魂梦就此相系 人为什么有勇气一见钟情 人海里这一步走向另一段长旅 给你承诺一句如果生命在这秒化灰烬 可还我原来天地在相爱那一季 梦里蝴蝶翩然舞起 我也愿意因感动生死相许 拥抱前离别后与你魂梦就此相系 我也可以凭勇气一见锺情 人海里这一步走向另一段长旅 给我承诺一句就算生命在这秒化灰烬 可还我原来天地我们相爱那一季 梦里蝴蝶翩然舞起 继续我要我们的爱在明天 继续就算流泪也在所不惜 有多少四季能浪费在 思念和犹豫后来此恨绵绵无尽期 给我承诺一句就算生命在这秒化灰烬 可还我原来天地我们相爱那一季 梦里不只蝴蝶翩然舞起
以"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坟前化蝶"为主要内容。
全曲大概二十八分钟,首先五分钟叙述梁祝爱情主题,然后是快乐的学校生活,接著十八相送。从十一分钟开始进入第二段,祝英台回家抗婚不成,楼台会,最后哭灵。第二段和第一段长度差不多,也是十一分钟。最后一段则是化蝶,可说是整曲再现。
曲子开始几声拨弦声接著长笛,好像在云端的感觉,以此来揭开序幕,有如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首先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落了实。
管弦乐总奏主题,景象全明白了。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也出现了,两人情意绵绵,大小提琴和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第二段发展部里面有三小段: 强、弱、强,也就是快、慢、快。开始如大浪涌来的管弦乐声代表祝父的反对,连续几个小节下行乐句,好像在说:不可以!不可以!小提琴则猛烈与之抗衡,两者冲突渐渐上升,最后全体合奏梁祝主题表示恋情曝光,一波波涌来浪潮终将这主题给淹没。
楼台会小提琴委婉的诉说情意,大提琴拨奏聆听。轮到大提琴倾诉爱意,小提琴一旁随和。突然,音乐急转而下,运用越剧中嚣板的「紧打慢唱」手法,梁山伯因过度悲伤绝望而病逝。
祝英台在被迎娶过门途中,停在梁山伯坟前哭灵,小提琴以凄厉声调哭出:梁兄呀!碎奏、断奏哀痛欲绝旋律,有哭声,有跪行,其中还有些回忆片段。渐渐的泪眼开了,哭声歇了,心意已决,在悲愤低音锣声中,纵身投入突然爆开坟墓中自尽,音乐同时推向最高潮。
乐曲的最终部份是再现部「化蝶」,在轻盈飘逸的弦乐衬托下,爱情主体再现,梁山伯与祝英台从坟墓中化为一对蝴蝶,在花间欢娱自由飞舞,永不分离。
彩虹万里百花开
花间彩蝶成双对
千年万代分不开
梁山伯与祝英台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我国著名音乐家何占豪、陈钢先生在1959年创作完成的,并在同年5月27日在上海首演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正统历史的记载里是由来没有什么根据,可是它在中国民间至少已流传了六七百年以上,无南无北,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各种遗迹。
“梁祝”是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
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
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
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
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
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在朝廷做宰相的上虞名人谢安听说这一奇事,就奏请皇帝,敕封为"义妇冢"。
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正统历史的记载里是由来没有什么根据,可是它在中国民间至少已流传了一千六百年以上,无南无北,都有关于这个故事的传说,甚至还有各种遗迹。它可以说是民间故事中最有势力的一个,迫使统治阶级官书性质的"地方志",也不得不郑而重之地把它收集下来,作成一种"准历史的记载"。这就是《宁波府志》里面何以会有梁祝故事的来历。
《宁波府志》不但肯定了梁祝是东晋时代的人物,连梁山伯的生年和死年,也说得清清楚楚(按其所记,山伯是生于352年,死于373年)。至于所记的梁祝籍贯,家世以及情死的经过,大体上也是和一般传说相似,显然它是从民间传说的轮廓上构画来的。唯一需要解释的是,它根据了什么材料能够把年代肯定得这样结实。
清朝人有好几种笔记本,说到梁祝,似乎都是取材于《宁波府志》,也许有一、二种是写在府志之前而为它所取材的,反正这也没有多大出入,来历总不外乎是民间传说。
我为什么说这个故事流传在民间至少已有六七百年呢?因为南宋时代早就有了"祝英台近"或"祝英台"的词牌名称(后来曲牌也有),元曲的大作家王实甫,也曾在他的"王彩云丝竹芙蓉亭"里,借王彩云的口,唱出了许多历史人物和故事人物的名字,表演她求爱的苦闷心情,里面就有两句:哎!你个梁山伯不采(睬)我祝英台,羞的我怏怏而来。"梁祝的名字和宋玉、巫娥、周瑗姬、卓文君等摆在一起,说明了他们俩的名字在当时是怎样的被人熟习。
不过,这个故事在元朝、明朝时期,都是被当做虚幻的故事看待,不作为历史故事来处理。这也有一个旁证:明人杨守阝止 有一首《碧鲜坛》诗,是依据其封建礼法观点大骂祝英台的。诗中列举了历史上几个女扮男装的事例,如堤萦、木兰等,恭维她们是"事缘不得已,乃留千古名",接着就质问"英台亦何事,诡服违常经?"照这个封建小丑的见解,女孩子要念书尽可以在家里念,象班昭那样,没有"男儿朋"也一样的成就了学问。底下他就说:"悠悠稗官语,有无不可征",这意思就是否认它的真实性。
从上引的两条,可以知道这个故事流传的年代是很久的,六七百年不过是最低的估计。
问题在:梁祝故事流传得如此久,势力如此大,而除去官书,笔记外,我们却看不到以它为题材的古典文学作品,甚至于在中国的俗文学史上,简直找不到关于它的一些痕迹。
我们现在要研究白蛇、赵五娘、孟姜女、李三娘,可以从明朝以及明朝前的小说戏曲作品中,去寻得若干材料,从而检认这些故事的演化过程,可是对于梁祝故事却没有多大的办法。我翻了一下孙楷第的《中国通俗小说书目》,毫无所获。
明朝的小说戏曲作者,是最善于从民间传说的角落里找材料的,他们不会放过这样的好题目;而且在杨守阝止 的《碧鲜坛》诗里,不是明明在说"悠悠稗官语,有无不可征"吗?可见至少在明朝是有一种"稗官"取材于梁祝故事的,但是几百年来文献散失,现在我们已找不到那样的东西了。过去我翻阅郑振铎介绍《明清二代的平话集》一文,在《拍案惊奇二刻》的目录里,发现"同窗友将假作真"一条,很像是指梁祝,后来拿《今古奇观》一对证,才知道就是写闻俊卿女扮男装读书择婿的故事,和梁祝是不相干的。
我们知道,各地都有梁祝故事的唱本,石印小字本的梁祝小说,也曾有过,尽管这都是很晚出的东西,现在搜寻起来却也不大便利。
梁祝故事的流传区域,几乎遍及全国,故事地点的说法也各不同,主要分成两大派,一是浙江说(认为地点是在杭州、宁波、上虞一带),一是江苏说(虽承认梁祝的浙江籍贯,但是指梁祝读书的地点。在江苏宜兴善权寺后还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大字石刻,并且指附近的祝陵就是祝英台的葬地)。总之,这个传说在江苏浙民间是最有力的,而检查江南最流行的弹词本,却也不见它的踪迹。
抗日战争以前,郑振铎从苏州、扬州、杭州、南京各地搜集了弹词本一百多种,编成书目,比较最重要而最普遍的本子,可以说是相当地收轹完全了;阿英在这方面也下过一番功夫,他收到《真本玉堂春全传》可以说是一个收获,可是他们都没有得到梁祝故事的弹词本。
事实上,较远期的梁祝唱本、话本和小说本,是不会没有的,甚至在宋人话本中也可能早已有过。(王实甫引了它的情节入曲,几乎不是得于口传,元曲获取宋人话本材料,是有种种迹象可以看出的。)所以在这方面,我们还需要进行更深的研究和探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个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在民间传说着,大概在公历四百年前后,已为时很久了。不过根据所传留下来的,大半都是宋以后的记载,这故事经过六朝隋唐的时代,可以说没有传写。但是没东西传写出,我们就说这故事,是宋朝人编的,也未尚不可。
明朝诸生长洲人徐树丕作了《识小录》。他说,"梁祝事异矣。《金楼子》及《会稽异闻》,皆载之。"这是摩挲梁祝时代的影子。只可惜他引的这两部书,都失了传。第一,《会稽异闻》已不可考,大概已亡。第二,《金楼子》却是梁元帝(萧绎)所作,书传至明代,原书已经湮晦。现在所遗留的,乃是从《永乐大典》辑出来不完全的本子。对于这个故事,一个字没有提到,可能是这个故事,在散亡的本子里也佚散了。所以徐树丕所提出两种本子,都无法向后人提出根据。不过,徐氏所引的事,不会是凭空捏造。对于原书,总有所根据。不然,他所说"梁祝事异矣"。这"异矣"两个字,如没所根据,说不出来的。所以这个故事产生,在梁元帝以前一百五十年之间。亦即晋末几个偏安皇帝时代。因之,我们可以这样说,梁祝是晋末人。
梁祝时代既然如上所说,我们翻查他们的籍贯,却很是杂乱。根据民间传说,有如下的不同。
(一)浙江宁波,有庙,有墓。
(二)江苏宜兴,有读书处,有墓。
(三)山东曲阜,有读书处。
(四)甘肃清水,有墓。
(五)安徽舒城,有墓。
(六)河北河间,有墓。
(七)山东嘉祥,有墓。
(八)江苏江都,有墓。
(九)山西蒲州,戏中对白表明,蒲州人氏。见河北文艺丛书《梁山伯与祝英台》。
(十)江苏苏州,戏中对白表明,苏州人氏。见川戏《柳荫记》。
这十所地方,除了山东省曲阜是梁祝读书处之外,第九、第十仅是戏中对白,表现是蒲州人氏与苏州人氏,这不足深辩。剩下还有七个地方,根据哪一处呢?
自然,以第一处为妥。因为作者收罗梁祝故事,其间提到会稽上虞的,要占百分之八十。而根据宋代以后文字,都指明了埋葬地在宁波,也当然,梁祝生产地在浙江了。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翻一翻志书。唐朝梁载言所撰《十道四蕃志》,为宋张津所作的《四明图经》所引。他说:义妇冢,即梁山伯祝英台同葬之地也。在县西十里'接待院'之后,有庙存焉。旧记谓二人少尝同学,比及三年,而梁山伯初不知英台为女也。其朴质如此。按《十道四蕃志》云'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即其事也"。
按梁所撰唐《十道四蕃志》十卷,其书不传。但梁是中宗时候的人,文内称祝英台为"义妇",可见祝氏拥有这个称号,为时很久。至于冢是如何同法,我们无法理解。不过号称"义妇",她的一死,总是世人所难为的。降及晚唐,有张读撰的《宣室志》,对梁祝故事,略为渲染,我们算是对梁祝故事,知道了一个轮廊。那志上说: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装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之,方知其为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贸阝 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自裂陷,祝氏遂并埋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这是清代翟灏编的《通俗编》时有《梁山伯访友条》,引了张氏这段文章。文章末句云: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比之梁载言撰的《义妇祝英台与梁山伯同冢》又更引进了一层。至于梁祝是否果生在谢安时代,谢安是不是真有文达朝廷,那当然是个未知数。
不过梁祝的事,时代一进展,议论得更觉多了。现将所知道的宋元明清的文篇,涉及梁祝故事的,分叙如下:
(一)宋,王象之撰《四明志》。
(二)宋,罗浚撰《四明志》。
(三)元,袁桷撰《四明志》。
(四)明,黄润玉撰《宁波府简要志》。
(五)明,张时彻撰《宁波府志》。
(六)明,陆应阳撰《宁波府志》。
(七)清,康熙,闻性道撰《鄞县志》。
(八)清,雍正,万经撰《宁波府志》。
(九)清,乾隆,钱大昕撰《鄞县志》。
(十)清,咸丰,周道遵撰《鄞县志》。
(十一)清,光绪,徐时栋撰《鄞县志》。
以上各家,为文很短,而且大同小异,无须抄录。惟各家对义妇二字,各有见解不同。明黄润玉、陆应阳,清闻性道、周道遵,都叙及东晋丞相谢安奏封为义妇冢。而明朝张时彻、清朝万经等,认为英台尚未成夫妇,不大妥当,所以改用现代的名字,直称梁山伯祝英台墓。
自宋朝以来,写梁祝故事写得生动的,要算知明州事李茂诚撰《义忠王庙记》。所以我另外介绍。那记上说:
神讳处仁,字山伯,姓梁氏,会稽人也。神母梦日贯怀,孕十二月,时东晋,穆帝永和壬子三月一日,分瑞而生。幼聪慧有奇,长就学,笃好坟典。尝从名师过钱塘,道逢一子,容止端伟,负笈担簦。渡航相与坐而问曰:"子为谁?"曰:"姓祝,名贞,字信斋。"曰:"奚自?"曰:"上虞之乡。"曰:"奚适?"曰:"师氏在迩。"从容与之讨论旨奥,怡然自得。神乃曰:"家山相连,予不敏,攀鱼附翼,望不为异。"于是乐然同往。肄业三年,祝思亲而先返。后二年,山伯亦归省。之上虞,访信斋,举无识者。一叟笑曰quot;我知之矣。善属文,其祝氏九娘英台乎?"踵门引见,诗酒而别。山伯怅然,始知其为女子也。退而慕其清白,告父母求姻,奈何已许贸阝 城廊头马氏,弗克。神喟然叹曰:"生当封侯,死当庙食,区区何足论也。"后简文帝举贤,郡以神应召,诏为贸阝 令。婴疾弗瘳,嘱侍人曰:"贸阝西清道源九陇墟为葬之地也。"瞑目而殂。宁康癸酉八月十六日辰时也。郡人不日为之茔焉。又明年乙亥,暮春丙子,祝适马氏,乘流西来,波涛勃兴,舟航萦回莫进。骇问篙师。指曰:"无他,乃山伯梁令之新冢,得非怪欤?"英台遂临冢奠,哀恸地裂而埋葬焉。从者惊引其裙,风烈若云飞,至董溪西屿而坠之。马氏言官开椁,巨蛇护冢,不果。郡以事异闻于朝,丞相谢安奏请封义妇冢,勒石江左。(本文尚有百余字,但是说梁显神兴亡的事,觉得与世所传的梁祝故事无关,从略。)
从这篇记,可以知道李氏把梁祝故事,加以扩大。自然,后代的读者,都认为很满意。不过还有一位知县叫魏成忠的,在明万历三十三年,作了一篇"义忠王庙碑志",完全是恭维梁山伯的话,恕不抄录了。惟宁波这个庙,实在历有年月。据后人传说,墓在唐初就有,庙略微迟些。所以到了明代,朝官也不能不恭维一番了。
又化蝶的事,不知起于何时。现在可以作我们摩挲的,就是江苏《宜兴县志》,谷兰宗所选的《祝英台近词并序》,序文里说quot;阳羡善权禅寺,相传祝英台宅基,而碧鲜岩者,乃与梁山伯读书之处也。"词里就说到:"祗今音杳青鸾,穴空丹凤,但蝴蝶满园飞去。"谷氏明朝嘉靖人,作过宜兴县令。似乎说梁祝与蝴蝶有关系的,谷说得较为肯定。此外宋朝薛季宣游祝陵善权洞诗:"万古英台面,云泉响佩环。练衣归洞府,香雨落人间。蝶舞凝山魄,花开想玉颜。几如禅观适,游鱼内戏澄湾。"这首诗,除了结句外,可以说都是指的祝英台。但是"蝶舞凝山魄"这一句,是否指的化蝶,那还在可否之间。由此推断,大概宋明之间,已经有此传说了。
"蝴蝶满园飞不见,碧鲜空有读书坛。"这是宜兴的史志所载。由此可见,祝英台与蝴蝶的关系,绝不是一时一处所说,诗与词有书可考。可是这都是说宜兴"碧鲜岩",何年和"义妇冢"扯到一处,无书可查。但在清道光岁贡邵金彪作《祝英台小传》,把蝴蝶的事情来扩大,更成了一种雏形。邵这篇文章,虽是为宜兴所作,但墓庙两处,完全指的"清道山",(按李记山作源)而所谓"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也指着"清道山"无疑了,那记说:
祝英台,小字九娘,上虞富家女。生无兄弟,才貌双绝。父母欲为择偶,英台曰:"儿出外求学,得贤士事之耳。"因易男装,改称九官。遇会稽梁山伯亦游学,遂与偕至宜兴善权寺之碧鲜岩,筑庵读书,同居同宿。三年,而梁不知为女子。临别梁,约曰:"某月日可相访,将告母,以妹妻君。"实则以身许之也。梁家贫,羞涩衍期。父母以英台字马氏子。后梁为鄞令,过祝家询九官。家童曰:"吾家但有九娘,无九官。"梁惊语,以同学之谊乞一见。英台罗扇遮面,出身一揖而已。梁悔念而卒,遗言葬清道山下。明年,英台将归马氏,命舟子迂道过其处。至则风涛大作,舟遂停泊。英台乃造梁墓前,失声恸哭,地忽开裂,坠入茔中。绣裙绮襦,化蝶飞去。丞相谢安闻其事于朝,请封为义妇冢,此东晋永和时事也。齐和帝时,梁复显灵异,助战有功,有司为立庙于鄞,合祀梁祝。其读书宅称碧鲜庵。齐建元间,改为善权寺。今寺后有石刻,大书"祝英台读书处"。寺前里许,村名祝陵。山中杜鹃花发时,辄有大蝶双飞不散,俗传是两人之精魂,今称大蝶尚谓"祝英台"云。
有了这篇小传,梁祝的故事,大概美化完整了。后人拥护梁祝的,当春光明媚的时候,在墓前后,看到大蝶成双,多少有些怀古之幽情吧?此外扬之江一带,也有说梁祝化鸟的,但没有化蝶来得美丽,写在书后,以备一说而已。
1、全国《梁祝》戏曲剧种现有目录总汇
△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
△越调:梁山伯下山、马文才迎亲
△昆曲吹腔:访友
△京剧:英台抗婚、送行、逼婚、园会、祭坟△京剧:惊聘
△定县秧歌剧:金砖记
△东北二人转:梁山伯相思、拉鞠(拉君)
△秦腔:双蝴蝶、结拜、踏青、远行
△河北梆子:祭坟
△河南梆子:梁山伯下山、祝九红出嫁
△豫剧:楼台会
△河南曲剧:梁山伯上学、梁山伯送友
△五调腔:窦二毛添箱、祝英台哭坟
△晋剧:十八里相送
△洪洞戏:梁山杯(伯)全本
△洪洞戏:梁山杯(伯)探朋
△楚剧:东楼会
△楚剧:梁山伯访友
△川剧: 柳荫记、英台骂媒、祝庄访友
△滇剧:柳荫记
△吕剧:梁山伯下山
△淮剧:园会
△江淮剧:梁山伯
△扬剧:梁山伯下山
△锡剧:十八里相送
△沪剧:蓝桥十送
△绍兴文戏:梁山伯藕池
△宁波戏(四明戏):梁山伯祝英台回文送友
△宁波滩簧:梁山伯与祝英台
△睦剧:梁母求药方
△赣剧:梁祝姻缘
△粤剧: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相会、山伯临终
△闽剧:相送
△宜黄腔:两世缘
△罗卷戏:梁山伯
△湘剧:同窗记
△四股弦:大隔帘
△落子腔:红罗山攻书、劝九红
△彩调剧:山伯临终恋英台
△琼剧:楼台会
△梨园戏:四九弄
△迷糊:要嫁妆
△豫南花鼓:东楼会、西窗会、讨药引、讨砚水
△豫剧:梁祝情
△元戏文辑本:祝英台 △明传奇《同窗记》 河梁分袂、山伯赛槐荫分别、访友△明徽池调《还魂记》英伯相别回家
潮剧:十八相送、楼台会、梁山伯与祝英台
2、全国《梁祝》曲艺现有目录总汇
△弹词开篇:梁山伯与祝英台
△弹词:梁山伯与祝英台、十八相送、送兄
△莲花落:英台山伯
△扬州清曲:十八相送、英台吊孝、化蝶
△淮北花鼓调:山伯访友
△山东琴书:梁祝下山
△湖南三棒鼓:山伯送友、访友
△湖北小曲:山伯访友
△四川清音、长城调:山伯送行
△锦歌:楼台会
△木鱼书:英台回乡
△道情:英台下山
△南音:牡丹记
△走书:祝九红扑墓
△鼓词:新刻梁山伯祝英台夫妇致书还魂团圆记
△木鱼书:山伯访友
△鼓词:柳荫记、还魂团圆记
△木鱼书:牡丹记
△竹板歌:梁山伯与祝英台
△弹词:双蝴蝶、新编金蝴蝶传
△弹词:新编东调大双蝴蝶
△宝卷:梁山伯
△鼓子曲:祝英台上学、山伯访友、英台拜墓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