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索的女面包师》个体的道德标准到底是什么?

《蒙索的女面包师》个体的道德标准到底是什么?,第1张

在准备看侯麦的《六个道德故事》的时候,下意识地想要将这几个短片和基耶夫洛夫斯基的《十诫》做对比。但看过第一个故事《面包店的女孩》,我又觉得没有必要刻意做对比了。在用影像关注人的情感和伦理方面,两位牛导做的同样出色。但若非要去做分析对比就显得纠缠而做作了。

《面包店的女孩》,23分钟,第一人称很快讲完一个故事,非常强烈的文学味道。我感觉写成短篇应该也很不错——好像事实上侯麦确实写过吧,不大确定。

六张碟买了快一个月,始终没去看,有点担心遇上沉闷的镜头和生硬的说教,那会让我八小时疲惫工作后的心情变得更累。看完第一个故事,彻底放心了。节奏轻快,故事明了,黑白画面质量也不错,女主角还很漂亮。正如侯麦自己的评价:"用**来讨论观念很难做好,但《六个道德故事》做的很自然。"

下面说说看《面包店的女孩》的感受。法律系大学生爱上路遇的女孩,终日徘徊等候她的出现。苦等之中,又勾引面包店的女孩。约上了面包店女孩的那天,却再次偶遇苦等的女孩,便立即放弃了面包店女孩。他给自己的理由是,始终如一才是道德的。大学生的心中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道德标准,这标准每每在他做出决定行动的时候出来跳出来,对其行为给于合理的解释。等待之中,他转向追求面包店女孩,给自己的道德理由是,总得对那始终不出现的人给与惩罚。事实上,他与那女孩不过有过一次事先预谋的邂逅而已,交情都谈不上,何来感情惩罚?

从社会道德角度来看,那些所有出没在个体心中的标准只是在把自己无理的欲望情感合理化,这种相对的道德标准本身就是没有道德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并不认为这种不道德的个体相对标准有何不妥。社会道德对个体情感的约束本是无理的,这种合理化个体行为的相对标准就像是一种面对强大势力的心理防御。

很简单的方法可以不用预料猜测就是看你下次遇到对方还有没有这样的感觉还有多少邂逅的缘分可言其实这样的事我也亲身遇到过,不过那次的结果,是很多比巧合还巧合的相遇,或许是缘分,却最终错过没有延续所以,我知道这是很严肃的问题其实也有些羡慕,温暖的感觉吧》呵呵,挺羡慕你现在还有这么鸟语花香的心情哦所以随缘吧,现实点只能这么说,有缘分的话,以后自然知道结果的,想太多,可能反而不会发生了祝你好运哟

作者:驿站枫雪(未经允许,请勿复制全文搬运!)

1885年, 加利福尼亚一贵族家庭出生了一名男婴。据说这个男婴出生时一直哭得特别大声,而且从小就十分好动调皮,让他的父母一度头疼不已。这个男孩,他的父母给他取名: 乔治·史密斯·巴顿。

巴顿的家庭起跑线比较高: 他的祖父曾是洛杉矶的首任市长,父亲是一位当地颇具名望的律师。而他的母亲,也是一位来自于殷富豪门的千金**。

由于这个家庭 历史 上曾有 几辈人从军,也可以说是一个军人世家。 因此,巴顿从小就被自己的父母寄予厚望。而 巴顿从小便立志要成为一名军人,他坚信自己长大后会成为一位将军,而不是一名士兵。

巴顿的父母自然也十分乐意看到他的这一志向:于是 1903年,18岁的巴顿顺利进入弗吉尼亚军事学院学习。不过,虽然这所军事学院也很不错,但巴顿还是希望自己能去西点军校就读。

1904年,巴顿终于圆了自己少年时的梦想:他 被“保送”到了西点军校(这里的保送,大概率是靠家族关系)。其实,巴顿和大部分男孩子一样,对军事十分感兴趣;但除此以外,他是否真的具备学习的天赋,一直都是个问号。

在西点军校的第一年,巴顿就因为数学成绩 不及格被留级了。所以西点军校的学制是四年,巴顿却在那里一共读了五年。更有意思的是: 巴顿在学校5年,却从未迈进过图书馆一次。

但不管怎么说,经过五年的“摸爬滚打”, 1909年 巴顿还是顺利从西点军校毕业了。 毕业后的巴顿, 以少尉军衔 被派到美军一支骑兵部队任职。那个时候美国军人的日子还是比较舒服的,根本没有什么仗打。

因此,巴顿在军队里只是按部就班地工作着。不过他那颗骚动的心,却从来没有安份过,甚至在盼着哪一天战争突然爆发。

无聊之余,巴顿开始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学习马术,而且还自费去法国专门学习剑术。1902年的第五届奥运会上,巴顿甚至代表美国参赛拿下“五项全能比赛”的第五名好成绩。

那一次,巴顿人生第一次感受到了被人们欢呼的成就。 不过在巴顿的内心深处,他还是希望自己能在战场上“技惊四座”,赢得所有人的欢呼,甚至包括敌人!

但战争却迟迟没有到来,他却遇到了自己一生的至爱:阿特丽斯·班宁·艾尔。那是1910年5月的一个周四,25岁百无聊赖的巴顿,在马萨诸塞州波士顿附近的贝弗利农场教堂邂逅了阿特丽斯。

巴顿对这位美丽的女孩一见钟情,夸赞她就是“教堂里的一位天使”!而阿特丽斯对这位身材挺拔的年轻军官也颇有好感,很快俩人便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婚后,巴顿在军营和爱妻之间不停奔波着。但他的内心有时依然觉得空荡荡的,那颗对战争骚动无比的心从来都没有真正安份过。

1916年,机会终于来了!那一年美国 对墨西哥的武装干涉,巴顿跟随着当时美国著名的铁锤将军潘兴来到战场。

在率军追击墨西哥起义者比利亚的一次战斗中,31岁的巴顿终于在战场上,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军事天赋展现得淋漓尽致。

他把当时还属于新式交通工具的 汽车 ,在后座椅上加装了一挺马克沁重机枪追赶对方的骑兵。就这样,巴顿和他的“机动装甲部队”把墨西哥游击队打得落花流水。

这一次战斗的胜利,让巴顿赢得了 潘兴将军的器重 ;同时,巴顿自己也通过这一次战斗,明白了 科技 在战场上的力量。

1917年,巴顿作为潘兴的副官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上那些残酷的搏杀场面,反而唤起了巴顿骨子里的战斗热血。

也许,巴顿并不是一位学习天才,但却是一位军事怪才。在一次次战斗中,他的军事才华得以逐渐显露出来,军衔也高了不少。

1917年的11月,巴顿奉命组建了美军的第一支装甲旅。此后,他的命运便和坦克紧密相连在一起。可是,正当巴顿摩拳擦掌,准备率领自己的装甲部队跃跃欲试时,战争在第二年便结束了。

战争结束了,无数人都欣喜若狂,只有巴顿瞬间感到失落无比:自己刚看到一丝曙光,又突然失去了人生奋斗的目标。对现状不满的巴顿,在和上级的交往便变得 直言不讳、态度粗鲁起来。

这样的态度自然会得罪不少人,因此战争一结束,他便成了不受军队待见的“捣乱分子”。后来马歇尔将军一纸调令,将巴顿调到克拉克堡去担任一个骑兵团的团长。

其实之前这个骑兵团的团长,都是由一些在军中“内退”的人去担任。可想而知,当时 巴顿心情有多糟,他甚至 已经做好了“ 卸甲归田 ” 的打算了。

但不久后,二战爆发了……

战争的再次爆发,让心灰意冷的巴顿就像打了一针“强心剂”一样。结果也正如他所料:战争来了,美军高层肯定会重新重用自己的。

1940年7月,巴顿将军便真的接到了命令:由他负责组建一支坦克部队。这项工作也正好对他的口味。毕竟从巴顿当年把机枪架上 汽车 时开始,他就知道自己将和机械化有着不解的情缘。

1941年12月8号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正式参战。 巴顿终于迎来了自己梦寐以求的表现机会,而且还是一个大好的机会。

1942年11月,巴顿率领着他的坦克部队参加了北非登陆战役,并同时担任摩洛哥总督一职。

在每一次战斗中,他总是 喜欢开着坦克冲在队伍的最前面。远远一看,确实感觉很滑稽的: 指挥官的坦克座驾一马当先,往往和大部队拉开很长一段距离。

就因为这件事,巴顿没少挨上级的严厉批评,上级骂他“四处乱窜,目无军纪,自作主张!”但倔强的巴顿还是我行我素,一点悔改的意思都没有。

但正因为他的这一战斗作风,让他麾下的部队作战时都十分勇猛:指挥官都跑在最前面冲锋,谁还有脸在后面磨磨蹭蹭啊?

就这样,巴顿指挥下的装甲部队在前线赢下了一场场胜利,同时也让他自己的军事履历不断增添着光彩。

但是1943年7月的西西里岛战役中,脾气火爆的巴顿却犯下了一个大错: 他一气之下,打了一名伤兵的耳光。

这件事被美国媒体曝光后,美国民众对他一片指责声,差点就断送了巴顿一生的努力。 最后,还是美国战争部长 亨利·刘易斯·史汀生出面帮他说话, 巴顿 才得以继续留在指挥岗位上。

其实“打耳光”事件,是巴顿性格最生动的一次体现。巴顿平时在训练士兵时,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

“战争就是杀人的买卖,你不放他的血,他就会宰了你!所以,你们要么划破对手的肚皮,要么打穿他的肠子。”

巴顿后来还参加了诺曼底登陆战和法莱斯战役,并在阿登战役中成功打退了德军的反扑。他只能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来狠狠回击美国国内一些人对他的质疑声。

今天,我们一提起巴顿将军,就会想起他那顽强凶悍的战斗风格,以及他那桀骜不驯的性格。 只可惜,这样一位个性十分鲜明的二战名将,最后不是战死在沙场上,而是死于一次车祸。

1945年12月9日, 已经晋升为4星上将的巴顿外出打猎时, 遭遇了一场离奇的车祸,最后不治身亡,享年60岁。

不过就这件事,很多人怀疑这绝不是一场简单的车祸。美国当局当时对这次车祸的调查看起来也很草率,公开的只有一份巴顿司机的现场证明材料。而当时遭遇车祸的三人中,也只有巴顿将军受伤最严重!

这是一种巧合,还是一种预谋?

一些史学家认为:巴顿将军其实是被人谋杀的!

纳粹德国战败后,巴顿将军突然间变成了“亲德派”:他不仅原谅并包庇纳粹分子,而且还一味地鼓吹要和苏联继续战争,多次在演讲中大放厥词。

因此,当时很多美国人也讽刺他:如果巴顿出生在纳粹德国,可能就是“希特勒第二”。但最要命的是: 巴顿并没有认清自己职业军人的身份,得罪过不少美国政客。

除了这种猜疑外,还有另一种说法是:巴顿牵扯到了一桩“黄金大案”,这起案件牵涉到美军一些高级将领,但巴顿却一再发话要严查,结果没想到却给自己引来了杀身之祸。

当然了,这些都只是人们的猜测而已。也许是因为人们不愿相信:一位在战火中天天开着坦克跑在最前面的将军,居然会在战后被一辆民用 汽车 活活撞死。

很多人认为如果他没有出现意外,极有可能成为美国五星上将中的一员。这一说法感觉也不太靠谱:第一战争已经结束了,巴顿要有更高的成就已经不可能了;第二他的性格得罪了美国军政界不少人,已经没有提拔的可能了。

作为一名在二战中叱诧风云的将军,巴顿将军其实在军事领域的成就,当时还是得到了敌我一致认可的。德军名将格尔德·冯·龙德施泰特被俘后,他曾对讯问他的美军将领说: “巴顿,他才是你们当中最好的一个!”

但另一方面,其实巴顿的骨子里一直埋藏着战争的基因。他一直将战争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正像他自己说的: “我热爱战争,对于我来说,和平将是一座坟墓!”

他的人生也确实如此。

图源网络,侵删!

“ 历史 驿站,心的港湾”《 历史 杂谈驿站》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54236.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