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向滇南行(四):建水古城访旧

再向滇南行(四):建水古城访旧,第1张

自从前一年诗人于坚的《建水记》出现在高考试卷上,建水,这座西南边陲的小镇,就又火了一把。

在《建水记》里,诗人描写了建水城里的建筑、手艺、美食,以及生活方式,提供了一种“诗意的栖居”的现实模板。

诗人认为,现在建水古城的生活方式,正好是中国人向往和寻找的美好生活的借鉴。

如何真正的理解一座古城,一栋古建筑,一种世代传承下来的仪式;一座城如何安放、如何庇护人类的心灵——建水古城,或者真的能给我们以某些启示。

不过这里我想指出一点:《建水记》中描写的,大约是2015年时空下的建水古城。

我总认为,当我们谈论云南时,一定要注意“时态”!因为,每一年的云南,几乎都与上一年截然不同,甚至会面目全非。

2017年初,元宵节的前一天,我独自抵达建水古城,那是我与建水的初见。

忽忽四年多,时光打马而过。2020年庚子年元旦过后,我陪老家的朋友们自驾云南,又见建水,不过那一次受突发疫情的影响,匆匆进出。

这一次的建水之行,是我第三次进建水,所以,我称之为“建水访旧”。

先来聊聊建水古城吧。

毋庸置疑,建水是一座活着的古城,就如巍山一样。而建水古城比巍山古城规模要大,区位要好,旅游资源则更丰富、更深厚。

诗人于坚说,建水古城是一座活着的博物馆。随便一扇门窗,一口水缸,寻常百姓家里的栏杆陶器字画,可能都是一件艺术品。

前些年很流行过一个说法:关键词。若说建水的关键词,那必须是如下几个:老建筑,古民居,古井,烤豆腐,紫陶,滇越小火车,美食,以及古城内外的几个常规景点。

老建筑古民居,诗人于坚在《建水记》里谈得很详细。2017年我在建水旅居的半个月里,也着实看了不少。那些门窗、水缸、房梁雕刻,确实都很值得一看。

记得某一天,经滇越青旅老徐的火热介绍,我步行出城,去了新房村的黄氏宗祠。

一整条房檐下,全是精雕细刻!因为太高,雕刻又太细小,并看不很清楚,不过仍旧可以看出它们的精美。

离开时,我在门口停住脚步,转回头:它们就在那里,细细的美丽的一长条,像一条微缩画廊,几百年来,默然守望着岁月,不忍老去。

那一瞬,一种复杂的感情突涌而至,猝不及防中,差一点堕泪。

我就想到了一句话: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是啊,那时候的人们,他们真是很懂这句话呢!

就是这么美的古城,还是拆了。

拆了一街,又拆一街——在中国浩浩荡荡的造城运动下,焉容你耍个性。

其实说老实话,有多少中国人真的对那些原生态的古建筑、古文物感兴趣呢?就是敦煌莫高窟的绝世珍品,又如何?!

同样,又有多少中国人对修复、改建、仿造后的建筑、文物真正感兴趣呢?——了了。

只不过后者比前者更好拍照,拍起照来更“上镜”,而已。

据诗人于坚说,后来建水好像又不拆了,才得以留下点东西。

今天的建水古城里,还保留着几片老区,小巷子像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朱门大院儿比比皆是,只不过这些大院儿都成了大杂院,土改时期就已四分五裂了,根本也谈不上什么保护。

在建水旅居的那段时间里,我几乎每天都在古城里游逛,很多小巷子里确实有不少的朱门大院,门楼大多都已破败倾颓,两侧壁上曾经的绘画雕刻,也全部被毁,代之以那个特殊时期的口号标语——除了唏嘘,也无甚可说。

像丽江、石屏一样,今天的建水也是新城套古城的格局。不过,建水城与丽江不同,它不是四围里套,从建水古城到原野上,也就几分钟的事。

用诗人于坚的话说,“大地还没有被赶远”。风,阳光,花,都还在左近。

说到建水人的古井,建水人的水井情结,那也真是没谁了。

据说整个建水有128口水井,明洪武年间建的许多水井,至今仍在使用,而且,每个井都有龙王庙和碑文等。

建水城里能叫得上名字的井,有一眼井,两眼井,三眼井四眼井,大板井,小洁井等,其中大板井最为游客所熟知。

建水豆腐必须要用大板井的井水,要不味道就变了,所以,很多豆腐店都集中在井附近,以前甚至就在井台边现场制作,就是为着取水的方便。

不过,当地人认为小节井的水是最甜的。

《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建水人很懂水,他们认为水能滋养人的灵性和觉悟。

是啊,建水人确实很懂水,也爱水。你只要看一看每口井沿青石上那深深的勒痕,那叫一个触目惊心。那些深痕昭示了叫做“岁月”的那个东西。

除了水井情结,建水人还有一个世代相传的情结:豆腐情结。

说起建水豆腐,有一首民谣:云南臭豆腐,要数临安府……闻着臭,吃着香,三顿不吃心就慌。

据说建水臭豆腐起源于清朝年间。《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建水臭豆腐,是风、水、阳光和豆腐之间一种微妙的化学反应。又说,建水人很会享用这种用风干和发酵打造出来的味道。

确实如此。

不止如此。

烤豆腐,在建水,其实已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建水古城内外,烤豆腐摊儿几乎随处可见,每一家饭铺都在门口专辟出一块区域给它。

它似乎永远都在那儿,你随时都可以拔脚走进去,坐下来,慢慢享用,打发时光。

你也可以一边享用美食,一边看街景,看风景。同时,也成为别人眼里的一道风景。

建水的烤豆腐摊很简单,就是一个架着铁篦子的四方矮桌,四边支着矮长凳,组成了一个物理上的经营空间,烤摊主人占一边,其余三边皆为客。

相识不相识的散客们拼坐在一起,一坐下去,就不想起来,会一直吃下去……

建水的烤豆腐摊还有一项比较有趣的习俗,就是烤摊主人用一个小碟子,里面放着许多干苞谷、干蚕豆,另外置几个空碟子,代表客人。客人自己从火篦子上夹豆腐,夹一块,主人往代表该客人的那一个空碟里扔一粒苞谷,以示记账。

豆腐要慢慢地烤,吃的人则边吃边聊。烤豆腐摊儿是一个随时可以加入的“饭局”,是开放的。

乳**的豆腐块,放到火上烤,变成了金黄灿灿的、圆鼓鼓的一个个小可爱,很萌萌哒。不夸张的说,这种描红米字格儿大小的玩意儿,几乎填充了建水人的全部生活。

建水的常规景点比较集中:朱家花园,朝阳楼,文庙,学政考棚等,挨得很近,都在古城里。

城外则有团山民居,双龙桥,滇越小火车,燕子洞等,前三者也是在一条线上,乘坐滇越小火车,可以贯穿。

当然,这些年还在不断开发新的景点。

这一次建水之行,离开的那天,我乘坐919路公交车去火车站,司机是一个非常健谈的当地中年男子,有北京的哥的style。

据他说,现在建水又新开发了好几个景点,很多游客都还不知道,其中就有南庄云龙山风景区。

他觉得云龙山风景区很值得一看,有古寺,有茶园,自然人文风光都很棒。

还有五龙湖蚁工坊,紫陶街夜市等等,可见建水是很与时俱进的。

我们总是很与时俱进的。

尤其那些古镇古城,如果想要,几乎总能开发出新景点——不就是山水+故事吗?容易。

说到建水美食,自然首推建水豆腐,此外还有汽锅鸡,草芽米线,各种烧烤等。

有人说,建水美食是云南的NO1,紫陶街的夜市可以检验一二。

建水是汽锅鸡的发源地,因为汽锅的材质是紫陶,正是建水的特产。汽锅鸡是用蒸汽把鸡蒸熟,不是炖,不是炒,而是争蒸——要的就是“时间”!

在我看来,建水的慢生活,正是体现在这些美食的制作上:无论烤豆腐,还是蒸鸡。

当然,还有朝阳楼晨起的遛鸟,午后的牌局、棋局。看着,非常有老北京人的那个味儿。

也正常。都是老古城,都是人文生活积淀深厚的老古城。

建水的汽锅鸡真正的肉嫩汤美,好过其他的制作法。这让我想到一句俗谚: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是的,心急吃不了真正的美食,就只好去吃那些快速勾兑出来的“伪美食”。

从这个意义上说,来建水,就是要治治现代人的这种“急病”。

在建水品尝美食,除了一些路边摊、烧烤摊、小店儿,像自兴烤鸭店,临安饭店,宝兴楼,福籍菜馆等,均可一试,基本不会失望。

另外,还有一些当地人会经常光顾的“苍蝇馆子”,只要大家有兴趣有时间去找、去问,相信会有惊喜。

我曾经读到过一句话:去了云南,你会发现,有些远行叫旅游,而有些远行,叫“去过另一种生活”——云南,就是另一种令人向往的生活。

说得挺好。我想补充一句:以前,这种生活的代表是大理,而今,我更愿意说,它是建水。

在大理的时候,我第一次听到“好在”这个词儿。

今天的昆明,已经“难在”了。今天的大理,也慢慢的“难在”了——“好在”的建水,什么时候会变得“难在”呢?

让我们祈祷那一天晚些来,晚一些,再晚些……

诗人于坚《建水记》里曾引用过明杨慎写建水的诗,感叹杨才子笔下那个几百年前的建水城,并未隔世,大体上还在着:城池,建筑,雕梁画栋,朱门闾巷,水井,牌坊,饭馆,荷塘,稻田……最重要的是,杨慎笔下那个世界,虽然细节已经改变了许多,但氛围依然可以感受到。

这是个奇迹——诗人赞叹道。几百年风云变幻中,建水依然是原住民的故乡,依然过着与杨慎来访时大同小异的日子:做豆腐,汲井水,做凉粉,做米线,井边洗衣……

与此同时,诗人也难免忧心忡忡:如今的建水,已被一座座同质化的新城围困……我目睹了它的友犹疑,变化,和坚定不移。

建水,果真能够逃脱现代化、商业化的侵袭、摆布,与扭曲吗?

如题所示,此次建水之行,我的初衷在于“访旧”。既是“故地”,那么,总是会有某些人、事、物,总是会有某些地方,格外地令人牵挂,让人想要重游,想要重逢。

是有的。

从古城外的客运站下车,我选择了步行进城,沿着迎晖路一路上行。

与四年前相比,迎晖路变漂亮了,路中央的绿化带花团锦簇,彩旗飘飘,更像是一条“迎宾路”了。

文献名邦坊附近新开了一家沃尔玛,这是一个小小的惊喜。

过了文献名邦坊,仿佛突然间穿越到了另一个时空,有一瞬间的恍惚。那道普普通通的牌坊门,仿佛是一个暗道机关,甫一进入,随即就开启了明清模式。

路两旁几乎全是老建筑,货真价实的,而非现代仿造的。路面和建筑的外立面应当都修整过,不过多少算是修旧如旧吧,看着并不违和。

我走在迎晖路中间抬高的人行专道上,穿过见建于其上的亭台楼阁,一径抵达了迎晖门,这是古城的东门,其上就即赫赫有名的朝阳楼,当地人称为小天安门。

穿过迎晖门,就是建水古城了。

时隔四年,古城变了么?肯定是变了。

路面似乎也修整过,打眼望去,整条临安路变得更靓丽,更上镜了。不过,也并没有什么惊吓,大体上还是四年前的样子,而且,那些四年前经常光顾的小店儿仍在:勺粉老店,木瓜老店,卖建水鸡爪的夹道小摊。一打听,仍旧还是四年前的价格(很感动,有木有?)。

我转到旁边巷子里,去看古井。井还在,还在正常使用中。巷子里的人家,来来去去的人们,手里忙活的营生,还有,人们脸上那悠然自得的神情,和不紧不慢的举止——统统都还在。

一座真正活着的古城——我心里想。

在蓝天白云艳阳下,那种千百年来自给自足、从容简素的慢生活,始终在不紧不慢地进行着,那种千百年养成的气韵,在一饮一食的市井生活里,在万家灯火里,温厚地流淌着,生生不息。

真好。

不要破坏它,就让它这样继续下去吧——十年,百年,永远。

我心里默默地为它祈祷。尽管我知道,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因为,变化,始终也在进行中。

一切都只是时间的问题。

走到翰林街街口牌坊下,照例有挑担卖各种鲜果小吃的,价格似乎也不贵。这边跟昆明一样,也是报公斤价的。

学政考棚前聚集着一群游客,自然是在各种拍照。我定睛一看,原来烤棚前面又新增了些雕塑,这一搞,真有些喧宾夺主,哗众取宠了。本来考棚门前原有一组群雕,院内有一组群雕。我觉得刚刚好,挺和谐的。

关于这两组群雕,还有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刚看到门前那组群雕时,我总以为是考生们在下棋,而先生立在一旁观棋。某一日我凑近了细瞧,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他们是在烤豆腐啊!每个人手里握着的,那不是筷子又是什么!

这一发现之下,我禁不住哑然失笑:建水烤豆腐,还真是雅俗共赏,下得厨房,上得厅堂,登得大雅之堂哪!简直渗透进了当地生活的每一个毛孔里。

我又想到院内那一组:边走边读书的考生公子,携书童、挑夫赶考。那挑夫挑子里,是不是也随带着一套烤豆腐器具呢?这一想,我倒先偷乐了半刻。

过了临安路中段那个气派的“两迤锁钥”牌坊,再走走,就是建水文庙了。

四年前旅居的时间里,晨昏时分,我总要进文庙流连一番。建水文庙号称中国第二大文庙,仅次于山东曲阜的孔庙。

在我看来,这里是一个非常宜人的所在,敞阔的园内林木葱郁,水色(泮池)明净,一派生机盎然,望之令人眼明心亮,内心欢悦。

建水拥有这么棒的文庙(建水城里共有七寺八庙),亦因亦果。科举时代,建水城人才辈出,享有“临半榜”之美誉,足见其文教之昌盛。

现在,建水古城每年都在文庙举办规模宏大的祭孔大典,以及系列文化活动,传承弘扬儒家思想文化。

建水古城及其古城原生态生活,能够延续至今——其坚守的底气之一,一定得自于这种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与传承 。

从文庙到西门城楼这一段,曾经是建水古城最繁华热闹的一段,这里集中了文庙、临安府衙、指林寺等文物古迹,还有几家好吃的米线店,云糖店等。

记忆中,两旁曾经有几家很不错的店铺,现在,则几乎都被紫陶店替代了。

远远望见西门城楼了,日落也已接近尾声,最后一抹夕晖打在城楼旁那棵大青树上,树旁那家著名的“味道临安”米线店还在,仍旧还是生意火爆,食客络绎。

我看好附近的一间民宿,安顿下来后,已是华灯初上,我出门直奔西门外。

西门外的变化是最大的。四年前的这个时间里,这条街上正是生意最热火时,而今,一条街显得暗昏昏冷清清的,有一多半店铺的门都已经关了。

听说现在很多游客都转移阵地,跑到紫陶街夜市去吃烤豆腐和草芽米线了,所以,西门的豆腐业就慢慢的清冷下来。

我记得大板井对面的板井豆腐坊,她家清早晨的时候有豆腐自助早餐,5元钱一位。豆腐脑、豆浆、豆腐干、臭豆腐、炸豆皮,以及各种调料,随便吃。味道倒未见有多好,胜在可以一次把豆腐吃个够。

不知道这个自助还在不在了,看网上的介绍,应当还在,价格也没变。

还好。

夜色中,我在那条通大板井的小街上来回徘徊,不知道的人会以为我丢掉了什么东西。

是的,我是丢失东西了——我丢失了一部分的记忆。

那家烤豆腐店,它哪里去了呢?

我记不太清楚到底是哪一家了,四年前旅居的那半个月里,几乎每天我都会来一趟,吃她家的烤豆腐。

她总是坐在门口烤豆腐桌旁,为客人烤豆腐,每次我都是认着她的人去的,并未记住到底是哪一栋屋,那里的房屋都那么的相像。

我在老街昏黄的路灯下,一家家仔细辨认着,走过来走过去。有两家门扉紧闭,开着的那几家,是做别的营生的。有一家透过半开的门扇,能看见里面在养鸡,一笼一笼的鸡,摞在一起,而记忆里,这条街上并没有这样的营生。

我怀疑就是这家。或者是隔壁那家,那里,堂屋正中,一位妇女正坐在那里,埋头制作那些小棋子块儿,一包一挤,一小块做成了,码放整齐,一屉一屉的,摆在她周围。

方位大致就是这里,我基本可以确定。

她哥哥嫂嫂把堂屋租出去,不做饭馆了?他们的老母亲去世了?那么她,还有她那胖大的儿子,哪里去了呢?回部队上他们自己的家里去了?或者又寻了别的营生?

我叫她作“西门烤豆腐家的女儿”。是一位40多岁的中年妇女,她给我讲她的故事:很小年纪就出去闯荡,嫁了驻扎部队里一位北方兵,婚姻不如意,生意换了一个又一个,都没有做出什么起色。建水旅游业兴起后,她家这座祖屋因为靠近西门大板井,一下子就值了钱。她哥哥嫂子和老母亲住在里面,哥嫂将一楼堂屋做了饭馆,兼烤豆腐。她就回来了,帮着烤豆腐。有时她那胖大的儿子也过来帮着烤。

我总忘不了她说这些话的神情:压低声音(她哥嫂就在后面半敞开式的厨房里忙活),絮絮地说,还不时四顾,仿佛在警惕着什么。

我也总忘不了她话语里那隐而不发的怨与恨。

怨谁?恨谁?怨什么?恨什么?——或者只有她知道,或者,连她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我有些怅然若失。说不清为什么,或者,我心里比自己以为的更想再见到她。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牵挂?也说不清楚。

旅行,有时候真是一件很神奇的事。

再度回到古城,时间还不晚,正是夜晚最酣时,临安路上到处灯火通明。我在翰林街口右转,直奔南门而去。

四年前那半个月里,我就住在南门外的逆旅客栈。

那是一个来自安徽的女孩子开的客栈,说起来,也是一个有意思的故事,以后有机会再讲。

那半个月里,除了每个晨昏在古城转悠,不时到古城周边游逛,其他时间我都待在客栈里,看看书,写写旅行日记。

遇见了各种各样的过客。

有几个人,也很令我牵挂。

有两个中年男子,均来自北京。

一位是住店客人,在客栈里住了两三天,好像刚从元阳下来,还是准备上去,我记不清了。长相面貌也记不清了 ,应该就是路人长相,典型的北京糙老爷们那样子。

一开始表现得挺深沉,离开的前一晚,大家在一楼大厅喝茶聊天,大哥突然打开了话匣子,谈到他的失败的生意,失败的婚姻,以及满腔的愤怒、压抑,与迷茫。

“开始很成功的,赚了不少钱,不知怎么就亏了,而且越亏越大,简直刹不住车”,大哥的迷茫是真实的,沉重的。

“说到底还是太贪……我老婆劝过我,我听不进去……结果鸡飞蛋打……女人狠起来真特么狠,什么也不说,卷起包就走人,把孩子也带走……合着我特么拼了半辈子,什么也没落下,一场空”。

该大哥有句话,给我深刻的印象。“要是生活一帆风顺,自己都能够应付,谁特么还需要宗教”——当时大哥正向在座的每一位请教佛教的解脱问题。

时隔四年,我依然能清楚地记起,那一晚,北京大哥脸上那掩饰不住的痛苦,和眼底的伤痕。

人生,有时候真的很会伤害。

另一位北京大哥是来帮朋友看房间的。

听他自己介绍,已经在某个巷子里租了一个老院子,准备收拾一下,自住兼做披萨店。

聊着聊着,不知怎么话题就转了,连带大哥风轻云淡的表情也转了:王八羔子!要让我逮着他,钱也不要,先卸了孙子的一条大腿。

与这话配套的,是大哥脸上的狰狞表情。

原来,大哥曾是京城某杂志的摄影师,曾与朋友徒步汉长城,拍了很多好照片。“照片的清晰度和色泽都好过普通摄影照片,现在都不会拿出来”。

后来,大哥与朋友合开了一家公司,代理某户外运动品牌,结果朋友卷款潜逃,至今未被抓获归案。

大哥为此破产,离婚,并一蹶不振。

“狗杂种,毁了我一生”!大哥咬牙切齿。

还有来自东北的,一路途搭到云南的小伙儿,自谓在云南找到了热爱的职业,和人生的方向——那就是茶叶。

还有那个……

还有那个……

之所以特别记得两位北京大哥,是因为两人心里都有很深的怨毒,恨毒。

他们让我想到俄罗斯大文豪陀斯妥耶夫斯基的那本书,《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是的,他们都是被损害者,被朋友,被自己的贪欲,被人生,被命运。

他们现在还好吗?他们从过去走出来了吗?他们想法把心里那些怨毒恨毒排出来了吗?

我希望他们能够。

命运不能总尽着一个人坑不是!尽管现实往往恰恰如此。

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或者早已经离开了建水,可我还是想再去客栈看一看。

客栈仍然在那儿。一踏进那熟悉的前厅,记忆跨越千山万水,纷然而至……

前厅没有人,我也没招呼,我只想看一眼,看一眼就走。

我流连在大休息厅里,看着墙上那依然如故的涂鸦,那是取自《小王子》里的两副插图,整整布满两面墙,与书里一样的构图,一样的色调。

“哦,那是一位曾住在这里的小伙儿画的,闲着没事画的”。当我询问时,那个年轻的女老板轻描淡写道。

离开时,我转身又看了看,那金黄卷发的小男孩,那孤独的,小小的背影,遥望着他的星球……

我抬手试试眼角,转身离去。

第二天一大早,我去了石屏古城。

第三天上午,我出城去看双龙桥。远远望见桥旁那棵“扑向水面”的老树仍在,还是那醉人的姿势。桥面仍旧还是一块块大圆石,被脚底打磨得愈加光润了。

我继续赶往不远处的乡会桥火车站。站在窄窄的钢轨上,四望,蓝天依然,原野如故,一阵风过,传来土地和花树的芳香——莫名令人心安,心悦。

我曾经见过游客在这里拍的一张照片:一列鲜**的小火车从鲜花丛中缓缓开过来——看着它,你脑海里马上会浮现出那句话:开往春天的列车。

是啊,开在花丛中,开往春天的列车——此景只能云南有。

云南就是这般的奢侈,奢侈的如梦似幻!

概因这块土地太丰饶太美丽了。云南本土诗人于坚说,云南大地就是有这种本事,再怎么人为摧毁,几场雨,一阵风,花园就重新长出来了,一个一个,布满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

但愿果真如此。

但愿永远如此。

建水旅游小贴士——

1、交通。

火车:昆明到建水有动车,每天数班。另外之 前那班绿皮火车也在继续运营。

从建水火车站到古城有公交919路,直达古城北门。也可打的士。

汽车:这次我是从弥勒坐班车到建水的,弥勒到建水没有直达班车,可从弥勒坐班车到开远,每天数班,31元。再从开远坐班车到建水,也是每天数班,27元。具体可留言咨询。

2、住宿。

建水古城和新城都有各种住宿可以选择。古城临安路两侧有各种宾馆、客栈、民宿、青旅,南门北门外也有一些青旅客栈。新城则有各种档次的酒店,民宿。

3、购物。

临安路,翰林路,紫陶街是主要的逛街购物场所。紫陶是建水的主打特产,不过购买时要谨慎选择,品质良莠不齐。

金秋9月云南旅游好玩的地方

 转眼就已经到了9月,天气终于不是那么炎热,告别了夏日的酷热,再也不用因为害怕毒辣辣的太阳,而不能出去愉快滴浪啦!金秋九月,带着家人朋友拥抱大自然吧!云南就有很多好玩的亲近自然的好地方,不管是赏梯田、探溶洞、游茶园都是其乐无穷的,我为大家带来金秋9月云南旅游好玩的地方推荐,一起来看看吧!

 临沧市

 西南丝茶古道、“滇红”之乡

 探秘古文明、品多彩民俗

 感受自然与文化交融共生

 沧源佤山

 沧源佤山位于沧源佤族自治县境内,是国内典型的佤族自然山水风情区。

 在这里,不仅可以欣赏佤山的碧绿和如画美景,还能感受浓郁独特的佤族风情,了解佤族同胞的风俗习惯。这里还与缅甸接壤,喜爱购物的游客还可以在边境口岸尽情Shopping。

 漫湾百里长湖

 澜沧江流经临沧境内二百多公里,在此流域上的三大电站形成了气势恢宏的漫湾百里长湖景区。

 湖面平静秀丽,两岸山峰秀美、风景如诗如画,是领略临沧美景的好去处。除此之外,沿线还分布有澜沧江大峡谷、朝山寺、民族风情村等众多景点。

 永德大雪山

 永德大雪山位于永德县境内东北部,澜沧江西岸,是怒江支系碧罗雪山的支脉。

 携手心爱的人并肩游走在永德大雪山,一起体验佤寨风情和热带风光,行至苍翠绵延的茫茫林海,坐观变化无穷的瀑布云雾,所谓幸福,可能也就是这样子吧!

 临沧美食:鹌鹑肉汤、火腿木瓜鸡、鸡肉烂饭、拉祜烤肉、酸笋煮鸡

 红河州

 有色金属王国,云南喀斯特之乡

 赏梯田、游湖泊、探溶洞

 玩出一个别样的红河之旅

 元阳哈尼梯田

 位于哀牢山南部的元阳哈尼梯田,是勤劳的哈尼族人祖祖辈辈用双手创造的杰作,是去红河旅行不可错过的美景之一。

 元阳哈尼梯田色彩丰富,就像上帝打翻了颜料盘意外形成的一幅绝妙油画,美不胜收,是摄影爱好者来红河的最美拍摄地之一。清晨时分,登高远眺,朦胧的雾气笼罩着连绵起伏的梯田,美得浑然天成。

 石屏异龙湖

 碧波浩渺的异龙湖,是云南九大高原湖泊之一,湖上筑有拦水阁,造型精巧别致。

 八九月里的异龙湖,荷花层层叠叠竞相开放,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玩。日落时分,泛舟异龙湖,赏开得如火如荼的荷花,周邦彦的名句“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不觉从脑海中浮现出来,甚觉贴切。

 燕子洞

 燕子洞位于建水县城东的群山峡谷中,以数量众多的雨燕寄居洞穴之中和盛产燕窝而得名。

 每年八月初八,燕子洞会举行大型采燕窝表演,表演者在怪石嶙峋的峭壁上快速走动,用如履平地来形容也不为过,观看的游客不禁掌声雷动,现场气氛紧张而又热烈,是值得一看的表演节目。

 红河美食:建水豆腐、蒙自年糕、汽锅鸡、石屏豆腐、竹筒烧肉

 普洱市

 世界的天堂,天堂的世界

 多彩民俗、神秘古文明

 感受自然与文化交融共生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

 中华普洱茶博览苑以数万亩的生态观光茶园为建设背景,集博物馆、问茶楼、采茶区、品鉴等九大景区为一体,茶香四溢、茶香满园。

 连绵青山与浩瀚茶海难分边界,来这里赏自然山水、体验民族风情,还可以亲身体会普洱茶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不同的民族风韵、不同的茶俗情怀,身心在这碧绿的茶海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

 墨江北回归线标志园始建于1993年,是目前世界上规模最大、功能最齐全的北回归线标志园之一。

 景区的规划设计新颖别致,独具风格,融合天文、地理、园林艺术、民族文化、观光旅游为一体。如果您选择夏至时来此,还能看到太阳光垂直照射于北回归线上的旷世奇观。

 娜允古镇

 娜允古镇是中国最后一个傣族古镇,古镇建筑融合了汉、傣两族之长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沿着青石路可以参观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土司府——宣抚司署,还有金光灿烂的孟连大金塔、极富异国情调的中缅街静候游人的光临,来这里还可以邂逅热情浪漫的傣族风韵。

 普洱美食:鸡豆腐、肉心水酥、火灰焖鱼、酸笋烩鱼、三尖角粑粑、豆汤米干、柠檬干巴丝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带来的金秋9月云南旅游好玩的地方推荐,云南好玩的地方很多,我介绍的只是其中一部分,像大理、丽江、香格里拉、泸沽湖这些知名的地方就算我不说,你也知道吧!来云南这些地方玩转别样金秋之旅!

;

  建水以古文化著称滇南。建水从前是临安府所在地,其古文化和古建筑,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建水城,还分布在辖区内各处。单在县城西边13公里处的团山村,就全是百年古建筑,外地人到此参观,无不瞠目惊叹。

  团山(彝语:有金有银的地方)村,建在一个半坡上,共有百余户人家,全是砖木建筑的深宅大院,古色古香,一户挨一户,栉次连毗,像是一个博大丰富的古建筑博物馆。历史的风云变幻都隐藏在其中。到此观光,使人引发一种怀旧的心思,给人觉得时序的递移在这里似乎是迟缓下来了。

  概览这百余户的深宅大院,我不禁产生一种怀想:按解放初的土地改革运动,这百余户无疑全都是大地主。但按各户占有的耕地面积来划分,却构不成地富。百余年前,这些古建筑的建造者全都是穷人,他们全靠到个旧开锡矿发家,大致到抗日战争初期都已没落。他们的后代,除了祖辈遗留下这豪华的房产,并无什么财富。而今所见,人们的生活与普通的山民一样清贫。

  张家花园

  建水城有座“朱家花园”遐迩闻名,但团山有座“张家花园”却鲜为人知。

  张家花园位于村寨东北边,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3495平方米,建筑面积2950平方米,平面布局由围墙朝门屋外大门、一进院、中院、三进院、祠堂花园和外围碉堡组成,共有房屋119间,大小天井21个,组成一座城堡式的私人住宅庄园,是团山村古建筑群中最大而又辉煌的私人宅院,也是建水仅次于朱家花园的第二大庄园。

  张家花园的建造者并无朱家花园那样具有官吏的雄厚背景,而是个一贫如洗的穷汉,能够建造起这样规模宏大的华丽花园居宅,真有如“天方夜谭”般的奇迹。

  房主叫张家林,生养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张国义,一个叫张国民,因家境贫穷难以维计,两个儿子长大后就出门跑江湖去帮工,后做小生意,赚到一点钱后,就回乡来买了几匹马,牵到个旧锡矿给老板驮土荒,获得一点报酬用来维持家庭生活。逐渐熟悉了矿山环境,弟兄俩发现给人驮土荒不如采矿赚钱,于是就弃驮土荒去挖矿。那时宽大的矿山并未归属哪家所有,谁有力气去开采,矿石就归谁。锡矿价值高,可卖给冶炼厂家。张氏弟兄在莲花洞挥镐举锄开采,不辞辛劳苦干,一天下来累得精疲力竭,采得的矿石日复一日堆累,不久就积得百余石。那时以石为计量矿石,批售给冶炼厂家,然后又进洞继续采矿来批售。积得一笔资金后,就在下河沟建起了自己的冶炼炉,收购矿砂冶炼大锡出售,收入大增。生意兴旺,逐年发展,冶炼炉由一个增至三个,雇用工人终年冶炼。锡锭积多了,就雇马帮驮运至红河边的蛮耗口岸上船,由水运从河口出境取道越南转运到香港。那时个旧人在香港开设了贸易栈专售大锡,销到欧洲各国,获利颇丰。张氏弟兄有了钱,就扩大贸易,把生意做到昆明、上海等大城市,财源滚滚而来。发了财就回老家团山购地建房,先是修建起五间耳房,后又盖起三进院居宅和花园祠堂。正当张氏弟兄的矿业生意蒸蒸日上越做越红火之时,哥哥张国义猝然暴病死亡。弟弟张国民在悲痛中掩埋了哥哥的尸体,撑起了整个企业,并把生意做得更大,先后购下长涝塘、高涝塘等几个矿洞,成为个旧锡矿业富商之一。张国民在家乡原建宅院的基础上,又扩建了一进院房屋,并在花园后面筑假山培植花卉草木美化环境,同时又筑起了防御门楼和炮台,成为团山村一座独立的私人建筑群庄园,像个土皇帝蛰居之所。想必当年张氏家人是雇养有家丁保卫安全的。

  张国民两弟兄曾跑江湖见过世面,对居宅的构造与装饰自然要赶时尚,建房购买好木料,砖木结构,木房为逗榫二层楼,装潢花哨高档,不惜用高价聘请手艺高明的工匠雕梁画栋。正厅檐枋刻镂花鸟鱼虫、野兽和人物形象;门楣绘有彩画,窗户镶着各种图案透雕,并请当地书法家在屋壁外部题写唐诗、宋词,请画家绘竹、菊、梅和山水人物国画作品。真是锦上添花。斑斓高雅的书画艺术作品,装点着屋壁,蓬荜增辉,显出气派豪华的氛围,像个有学问的富豪书香门第。我们漫游领略各处房屋的雕刻工艺和书画作品,虽已陈旧或破损,但均属上乘之作。

  中院廊厦甬道环绕,居住房屋为两层木楼,顶盖筒瓦。围墙脚镶嵌雕花砖块。房屋门窗施有精致的花鸟透雕图案。天井筑有花台、石缸。后院是“走马转角楼”,即横直两排木楼相连接,形成直角。走廊甬道直通的房厦内供有祖宗牌位。大门左侧的花园,上为约两米高的台基,两边修有吊脚楼,下边筑有一方形大池塘,池塘边的石板围栏间隔等距竖立若干方形石柱镶接拉固。石柱上端凿刻成工字形或圆形宝顶;有的雕成狮、虎动物造型。面对台基上正中的一块石板围栏的正反面刻有“活泼泼地”、“活泼天机”斗大题词。据说,各庭院内原来布满了各种名贵花木,房屋门窗甚多,有“百种花卉,百扇雕花门窗”之说。其房屋构造的典雅、恢宏与装饰华丽奢侈,仅次于朱家花园。可以想见,这样大的宅院庄园,不知要雇多少佣人来搞环境卫生与培植花木。

  解放战争时期,张家花园后裔张有武因憎恨国民党腐败统治,参加了中共建水县委地下党领导的统一战线组织“九人团”,现存的左侧吊脚楼便是当时“九人团”活动的场所。张家花园现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我们参观时已人去屋空。建筑群因年久失修,一副衰败凄凉的景象,失去了昔日的辉煌煊赫;房屋的雕刻、绘画已蒙上了经年的痕迹,有的已枋损脱落,当年的奇葩异草,百卉争妍的美景已不存在。由于无人管理,处处脏乱不堪。漫游其间所见,许多雕刻精致的动物造型,在“文革”时期破“四旧”已被敲击得残缺不全,呈现出历尽沧桑的劫难。池塘上边轩敞的屋宇变成了团山村小学的教室。大池塘被人扔下许多塑料袋、饮料瓶及各种杂物垃圾,污黑的池水表面泛绿苔。其人文景致已黯然失色。

  张家花园因缺乏维护和管理有的墙垣已倾圯,部分房屋损毁,失去了原有的完美与灵光。但透过这些古建筑群,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美质,看到前辈工匠造屋的智慧工艺,也可以想到张氏家人由贫穷变富豪辉煌时的风光。可以这样说,这座富丽豪华的庄园是从个旧锡矿山“驮运”回来的——百年前,张氏弟兄白手起家,筚路蓝缕,凭双手艰苦劳动开采、经营锡矿业发迹,营造出这样庞大而又富丽堂皇的城堡庄园,这听起来似令人难以置信,但张家花园便是历史的写真。

  将军府

  我们在团山村串游,看见有一户悬挂着“将军府”匾牌的人家,十分引人注目,便进去参观。

  “将军府”并非将军的官邸,而是一名下级军官的府宅。房屋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占地面积880平方米,共有房屋38间,大小天井7个。房屋装饰有雕粱画栋、花鸟鱼虫、人物浮雕,以及书画、匾额,色彩斑斓,富丽堂皇。能够修建起这样宽大的居宅,想必有一番非凡的来历。房主后代的家长不在家,其家属也说不清个来龙去脉,只晓得建造房屋的祖辈叫张和。

  据知情人介绍,张和自幼丧父,全靠母亲抚养。6岁时看到家境实在贫穷,就随堂兄张恺到个旧矿山谋生。在锡矿山做童工钻洞背土荒度过苦难童年成长起来的张和,性格开朗,胆识过人,喜交朋友,诚恳待人,重信誉,讲交情,朋友甚多,简陋的居宅经常门庭若市。朋友有事都来找他出主意商量对策,逐渐在矿工中竖立起了威信。当时,到个旧挖矿的民工来自四面八方,大多以地域为集群合伙,各占领一个地盘。凡矿山发生争夺富矿而吵架斗殴,都由张和出面调解纠纷,他站在正义立场评判谁是谁非,并果断定夺。官府见他是个人物,就命他为维护矿山的保警队长。张和不负重任,名正言顺地担当起了职责,这自然大大有利于建水籍的矿工,大家不再担心受外人欺凌而放心开采、冶炼大锡,获利颇丰,财源不断。人们相继回家盖起了豪华居宅。张和一面维持矿山秩序,一面与本寨人合伙经营大锡,自然也发了财,在团山盖起了自己的居宅。

  1911年,爆发辛亥起义,个旧厂矿发生了滇南匪首李绍宗打劫事件。已被委任为管带营长的张和率众平息匪患,擒获土匪数百名,就地正法,保护了矿产。云南都督蔡锷获悉匪患已平息处理,便即时召见张和了解事件经过。得知此事处理得当,蔡锷就任命张和担任个旧国民军第四营管带兼稽查员,并授予“将军第”匾额悬挂其居宅。故村里人称张和府宅为“将军府”。

  民国元年1911年,张和与张运桂发生争执,不久就在个旧遇害。噩耗传来,其母胡氏痛不欲生,并在《滇声日报》发表声明,坚决要求官府惩办凶手。张和尸体埋葬于村后山脚。蔡锷闻讯很痛惜,亲自提笔为张和写墓碑,碑文为:个旧国民军第四营管带张和之墓,云南光复使陆军上将全统滇军都督愚弟蔡锷拜书,民国岁次祭丑腊月初三吉旦。

  张和自幼艰苦劳动长大成人创下家业,苦尽甜来走到他人生的辉煌。但人有旦夕祸福,就在他风华正茂仕途向上之时遭到不测而丧了命,知晓他的人无不唏嘘惋叹

  张和死后,其母胡氏克勤克俭,抚养独孙子遗孤,并挑起了管理个旧厂务与团山田产的重任。同时,为教育好下一代,还将二进院厢房辟为“读书楼”,聘请先生教育后代,直到她人老去世。

  张和所建的房屋在团山并非是最大最豪华的,但由于他和他母亲两代人不同凡响的经历,颇有声望而受人尊敬,“将军府”的装潢也别具一格。那“三段式”大门的门楣和墙体镶嵌的花砖上凸印着“三级连升”图案,显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一进院落是三坊一照壁,庭院筑有大石缸和花台。石缸装水,备作消防,亦可养鱼。缸壁正面题有“静观鱼跃”四个行书大字,两边题有诗词。我们参观时缸内无水。正厅屋檐下的六扇屏门分别刻有“封侯挂印”、“鹿鹤同春”、“象呈升平”、“鲤鱼跃龙门”、“狮戏绣球”、“麟鹤托印”等透雕或浮雕图案,每幅图案都有一个典故,无不凝聚着我国传统的历史文化。那些巧夺天工的组合艺术,把人引向一重又一重美的境界。仔细欣赏,耐人寻味,一切都富于幻想,富于色彩正厅两侧是耳房,房屋两边板壁上端正方形的窗棂刻有枇杷、柿子、石榴、荔枝、核桃等镂空透雕图案,仿佛是果实累累的林园装点着居宅,表达出主人对环境自然美的欣赏情致。

  还有正厅檐板四周的装饰,更具高雅的艺术品位,有地方名人题写的几十幅格言警句书法和国画作品,堪称艺术瑰宝。

  进入二院内,有临安建水原名知府贺章宗为胡氏题写的“永享遐龄”匾额,有本宗族人祝贺胡氏六七十大寿的“金萱永荫”、“松心鹤算”、“锡尔纯嘏”、“百鸟朝王”、“德庇福广”等红底金字匾额,表达了张氏家族对这位母亲在逆境中养育后代的敬佩和尊重。

  概览这些雕刻、书法、绘画和匾额题字都具有很高的水平,把“将军府”点缀得琳琅满目,充满气派与奢侈,具有很浓厚的文化氛围。

  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木质结构逗榫建筑与雕刻工艺已显陈旧,有的书法、绘画已破损脱落。房主的后代已无力修葺,环境卫生也不那么洁净,表明现在的房主已没有他们先辈的财力与文化素质了。然而,古建筑留给后人包括房主以外的人的是一种中国传统房屋建造文化,一页历史,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一种精神,供后人鉴赏、学习。

  参观罢“将军府”走出来,我们想到了府宅的建造者张和。领引我们参观的建水县文联副主席谢恒知道张和的坟墓在何处,便带我们去参观。我们走出寨子上端,沿着田塍上了一个小坡,岔进一墒菜地,在菜地一隅,看见几座坟茔龟缩在山麓。我们逐一寻觅,找到了张和的坟墓,那墓碑不大,蔡锷题写的碑文是正楷,书法功底很深,字体工整清秀。但小小的墓碑要装下全部文字,就压缩镌刻得小而挤,好在字迹凿刻得很精细,保留原作的笔锋,每个字都清晰可见。可是整座坟被山体泥土挤压得很局促,被山草覆盖,仿佛已不负重荷。我感触地说:“蔡锷生前留下的字迹不多,我是在此第一次看见,这块墓碑应作文物保护。”谢恒自然作不了主,但希望引起县里有关部门的重视。

  皇恩府

  我们走到寨子中间,远远就看见一户宅院大门挂着一块书有“皇恩府”三个大字的金底匾牌,便拐道去探访。

  何谓“皇恩府”﹖据介绍,房屋建盖者叫张树元,出生不久就丧父。年轻的母亲朱氏遭受沉重打击;精神支柱倒了,失去了生活依靠,她痛苦万分。封建社会妇女受“三从四德”礼教枷锁制约,不可改嫁。要活命,要抚养婴儿,只有下地劳动。一个十分年轻的寡妇,作为家庭的主要劳力要维持包括公婆在内四口人的生活实在够辛苦。但贤慧的朱氏却任劳任怨,起早贪黑到地里干活。辛苦一天,夜里还纺纱织布给全家人做衣服。她积年累月含辛茹苦支撑着家庭,以美德孝敬公婆、抚育后代,平时与邻里和睦相处,颇受众人的同情与尊敬。

  年幼的张树元长到懂事时,看到母亲太苦了,就随寨里人到个旧矿山背土荒,换取一点微薄酬金帮补家庭。就这样年复一年,张树元从幼年干到成年,以矿为家,勤俭度日,一直干到40多岁,终于积攒了大笔钱,回家来建盖房屋,报答母亲。

  张树元和其他人一样,盖起了三坊一照壁与四合院五天井组合的宅院。后院为三间六耳房;三间厅附后山转角楼。房屋建于清光绪末年,占地面积1885平方米,建筑面积863平方米,平面布局由两大天井、六小天井、六个过道和二进院落组成,主体建筑计有37个房间,宣统元年1909年竣工。前院花厅是接待客人的地方,请工匠雕刻图案装饰,精致高雅;廊檐上的“八仙供寿”图案创意新颖;窄长的枋板上有9个近6寸的人物浮雕,八仙分列两侧向寿星祝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身份特征分明,脚踏祥云瑞雾翩翩而来,显出神奇梦幻的境界。

  朱氏没有想到儿子如此争气,人到中年还能盖起这样阔绰的宅院。她年已花甲,深知儿子一生的劳苦也不亚于自己,疼爱与幸福交融的感情注满心窝。寨里人看到张树元一家苦尽甜来,丰衣足食,都很钦佩和敬重。因朱氏毕生勤劳,扶孤立业,到老来人丁兴旺,儿孙满堂,人人赞不绝口,名扬四方。县官知道后,也深受感动。为表彰朱氏为人美德,临安知县呈文禀报上一级官府,禀文一直转呈至朝廷,被清朝廷授予“皇恩旌表”匾额,以表彰朱氏恪守当时奉行的封建礼教,并准许在大道上建立“节孝坊”,以昭彰其美德。

  张氏家族为此已备好料,选好地址并请工匠下了石脚。讵料寨里人认为牌坊建在两寨交界处,于风水不利而加以反对。此事虽有朝廷昭示允许,但张氏家族为了顾全大局,遵循祖先“百忍”家训,放弃了这一光宗耀祖工程。备好的石料和请工匠精工雕凿的一对石狮子,一直存放了80多年,到1986年,建水县修城东门花园时,张树元的后代就把这对保存完好的石狮子捐献给了政府。

建水B&B可以去西庄的新房,那里环境不错,价格也合适。在古城安静的四合院里,节假日价格一般是合法的。一边是黄墙灰瓦的建筑,与周围的村庄格格不入,却与这种情况完美契合。恍惚中,就像闯入了宫崎骏其人的漫画世界。这里原本是建水西庄乡下一个废弃的火车站,如今被改造成了一座民国法式田园酒店。建水的民宿很有特色。今天就带大家看几个建水的特色民宿,供行走滇南,定居建水的旅行者参考。建水B&B的特色:建水很多特色民宿都与建水的建筑细节息息相关。现在的特色民宿、假日酒店或者特色客栈,大多都是建水各地的老建筑,或者原址恢复原样。因为建水在滇南曾经有着崇高的地位,改建成民居或客栈的院落大多或宏伟、或古朴、或幽深、或蜿蜒幽僻,各具特色,风度优雅,给人以自己独特的入住享受。在合理、严格保护的基础上,使保护的古建筑为今用,也是建水政府相关部门的一大功绩。有效的保护必须建立在合理利用的基础上,古建筑才会焕发出新的活力。这就是保护古建筑的社会历史意义。

历史:建水,历史悠久,曾称步头。也就是中国的最南边了,走到这这就再往南走就是别的国家了 唐元和年间(公元806~820年),约在公元810年前后筑惠历城,明、清两朝为临安府所在地,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建水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 百里滇山,十里坝子,三里古城。三箭之地一寺,五箭之隔一庙,七里之遥一桥,八里之远一塔……。这些寺寺塔塔有如章章节节歌歌曲曲,记述和颂扬着建水悠久光辉的历程。建水文物古迹百余处,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就有10处之多,最古老的寺是元朝的指林寺,最宏大的庙宇是仅次于山东曲阜孔庙的建水文庙,最壮观的楼是朝阳楼,有滇南大观园之称的朱家花园……

由来:建水古称临安,自元代以来就是滇南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文化发达,人才辈出。 这里有保存完好、规模宏大的文庙,以及朝阳楼、双龙桥、指林寺、朱家花园等一大批古建筑。 全县有古寺庙近百所,仅城区就有40多所,还有许多保存完好的古式民居,堪称是“古建筑博 物馆”。 古井建水曾有惠历的旧称,那是大海的意思。现在大海已经了无踪迹,但是建水祖先在这里开挖了许多水井。有一副对联就是描述建水 名井“红井龙井诸葛井,澧泉渊泉浦薄泉。”建水人最钟情的莫过于“澧泉 也就是西门大板井。位于西城外梨园街西头,水清味甘,供全城之饮,民 间有大板井“水味之美,甲于全滇“之说,被列为建水甜水井之首,有“滇 南,第一井”誉称。 朱家花园位于建水县城建新街,占地2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分为住宅和祠堂两部分,为“纵三横四”的“三间、六耳、三间厅附后山耳、一大天井四小天井”的建水典型民居建筑,庭院厅、堂布置精美,古色古香,共计有大小天井42个。 建水小巷 在建水古城,最喜欢徘徊在一条条曲曲折折的小巷里,青石悠悠的小路上,留下浅浅深深的足印,远古历史的繁星梦影,于幽幽小巷深处纷沓而来。 建水的水源远留长,早在在远古唐朝,建水因“建于水边之城”而得名。一口口保留完整,绳印深深的古井,古池旁,现代的人们依然用最古老的方法从古井或古池中汲取生活用水。双手轻轻抚过古井一道道深深的绳子印痕,真实地触摸一段历史,这是千百年来勤劳的建水人民生活留下的印迹,也可以说是建水文化源远流长、风生水起的源泉之一。

在古城闲逛之时,忽然听到有人在说十七孔桥。十七孔桥,立马回想起来,那不是我想去的吗?险些个忘记了。

十七孔桥,一听这名字,是不是觉得很雄伟,想要一睹真容。我曾见过贵州荔波的小七孔桥,而这足足多出10个孔,想来定是十分壮观的了。

十七孔桥在建水古城外,出西门(清远门)约4公里处。可沿临安路,一路往西走到白家营村。亦可在朝阳北路乘坐**小面的,用时大概10分钟,到达此桥所在的三岔路。

总之过去很容易,找到它并不难。当然如果你坐过小火车,势必已经见过它了,即使见过,再专程来看一次,却也不亏。倘若驾车,走南环路是个好选择。

当你来到岔路口,径直走进去,会看到一片繁茂的狼尾草地。草地后面是小火车的轨道,跨过铁道,进入了一个河滨公园。抬头望见,十七孔桥就在前方。

走到河边开阔处,好好地欣赏大桥的英姿。这是一座苍凉而雄浑的古石桥,历经沧桑依然稳固,横卧在河面上。水面就倒影出石桥的形象,微微地在夕阳下荡漾。

桥身由巨大的石块垒成,17个桥洞不规则地排列着,且大小不一,是为泄洪。桥墩设计成了尖头,兼具分水排沙功用,同样是为了减少水流的冲击,确保大桥安全。

走上大桥,桥面的青石早已磨得光亮,足见其年头与使用的重要性,也是岁月流逝的最好见证。而条石砌就的护栏,仍旧粗粝牢固,凿磨痕迹历历可见。

桥面宽敞又平坦,能容纳数人并排通行,可以想象建造时一定花费颇多。桥上还建有两座阁楼,一大一小,皆飞檐斗拱,琉璃瓦覆顶。侧面印证了建水人从前的富足。

十七孔桥本名双龙桥,泸江河、塌冲河交汇于此,两河蜿蜒如双龙,故此得名。清乾隆年间始建三孔,道光十九年续建十四孔,与原三孔“雁齿蝉联”,浑然一体,即为它今日的面貌。

十七孔桥全长148米,历时百年屹立不倒。它承袭了我国联拱桥的传统风格,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结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智慧,现已列入中国造桥史册。

在公园内,还栽种了各类花卉,有几栋仿古民居,经营餐饮。甚至建了公厕,保洁也做得不错,完全是按照景点来打造的。步道上摆着小摊,卖的却是紫陶,但无人光顾,摆了个寂寞。

日落时分,附近的村民都来公园散步。太阳收起了它的热气,只把光芒遍洒,人们走在铁轨上,走在柔软的阳光里,岁月就缓缓流淌,任谁也不会老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5574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