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乡古宅的记忆

金乡古宅的记忆,第1张

潘京芝先生是潘荣桂公后人,他带我们先后参观了仅存的"桥下大潘家"和"西门大潘家",这两座古宅都建于清代,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仍保存完整,其中西门大潘家前门朝闹市区,后门临太平池,坐南面北,前后三进,左右设厢房,由台门、前屋、正屋组成四合院。院内亭台楼阁,假山照壁,奇花异卉,美轮美奂,可与余氏大屋、沈太丰等古宅相媲美。在金乡众多的明清时期的建筑中,潘家大宅院无疑是杰出的代表。

一、望族富甲金乡卫

据光绪《潘氏宗谱》记载,潘氏家族于南宋末年之前世居平阳西门,后因元兵侵犯平阳,先祖麟公携家眷乘海船逃往宁波(鄞县),定住鄞县市前街,其后再从宁波复归平阳。麟公有三子:海澄、海清、海涵(谱中作"海安"),海涵(海安)公在观海卫(康熙二十年前属定海县,后改为镇海县,沿用至今,非今日之舟山定海)任职。明初,信国公汤和奉诏抽调部队筹建金乡卫,海涵公率部移防平阳金乡,遂为金乡潘氏始迁祖。而老大海澄公一脉卜居江南垟潘家庄、半浦、直浃河一带村落。

定居金乡卫的海涵(海安)公职授指挥千户,因军功升游击,加授安远将军,卜居金乡卫西门,此后潘家在金乡城里繁衍生息,成为金乡望族。

明末清初,金乡城经历了陈仓起事,顺治迁界之灾,城内望族纷纷避走他乡,几乎是一座空城。潘家在迁界之乱中遗失了族谱,故有明一代,潘家族人的事迹已无法得知。随着康熙展界复井,原金乡各大望族纷纷回迁。潘氏族人回到西门故地,重建家园,自此簪缨继起,文物常新。

金乡潘家以第三房最盛,至第九世应蛟公,字兆龙,号潜溪,谨厚勤俭,肄业诗书,因家事辍学,捐授征仕郎。应蛟公生三子,长子雄飞,次子溶光,三子荣桂。三子皆学文,分别考取贡生。应蛟公经营有方,持家有道,事业日兴,是金乡城内著名的富户。自应蛟公开始建宅,此后数代屡屡修筑,潘宅以建筑优美,规模宏大而成为金乡城内屈指可数的名宅之一。

潘家先人如何致富?宗谱中没有具体记载,后人也不知详情。据金乡《殷氏宗谱》记载,精于制烛之术的宁波人殷南立看中平阳沿海渔民对蜡烛的需求而迁居金乡城内,创"殷大同"商号,专营蜡烛,生意红火。后来殷南立把"殷大同"分号开到福建泛船浦这个地方,谁知店内伙计不小心打翻蜡烛,结果一把火将殷氏几乎所有家产烧光。殷南立没有气馁,他回到金乡城寻求东山再起,他获悉潘家囤积的桕子油(制作蜡烛原料)有点变质,急于出手,遂主动上门收购,结果以极低的价格从潘家买到桕子油,正是潘家的这批桕子油,让"殷大同"绝处逢生,重振雄风。但据潘家的人说,潘氏与殷家原是亲戚关系,为了援助处在困境中的殷家,才将桕子油半卖半送给殷南立。潘、殷两家桕子油交易的具体真相我们不得而知,但笔者在殷、潘两家宗谱中发现,它们几乎代代通婚结亲,而潘家最有可能就是经营桕子油生意而发家致富。

金乡还流传着这样的一则传说,殷家和潘家曾为了攀富而上演了一场"智斗",殷家之女出嫁潘家,殷家派人事先暗中测量潘家大台门的宽度,故意将新娘的花轿制作得比台门宽一些。当天,送亲队伍因花轿在潘家台门难进而焦急,潘家老爷心里明白这是亲家故意出难题,便不动声色,吩咐家人抬出一筐筐的银圆堆积在墙下,直至与墙齐高,让轿夫从银山上越墙而过。当然这传说不一定真实,但潘家富裕让金乡人至今津津乐道。

二、潘荣桂冒死告黄梅

潘应蛟三个儿子中,以潘荣桂最为杰出。潘荣桂(1728-1810),字汝攀,号枕岩,又字宗颐,乳名荣祖。自幼天资颖异,乾隆癸酉(1753)岁入县学,丙子(1756)捐纳附贡。鲍台在《潘枕岩先生八十寿序(代)》中称之"少著英风,老敷雅迹,足为乡邑典型。"

潘荣桂娶妻袁氏,伉俪情深,可惜袁氏天命不永,遗下三个幼子,嗷嗷待哺。潘荣桂对爱妻情深意重,终身不娶,故深受乡人敬重。

潘荣桂行事任侠,慷慨节义,遇事勇于担当。当时平阳知县黄梅生性贪酷,大肆敛财,平阳士民不堪盘剥,其中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乡绅趁浙江学政窦光鼐来平阳视学之机,联名控告黄梅借弥补亏空为名,科敛自肥的罪状。有着"铁御史"之称的窦光鼐气愤难耐,他接受了乡绅的诉状,向朝廷上书弹劾黄梅,谁知黄梅在朝中有阿桂等权贵撑腰,他们反咬一口,说窦光鼐在平阳鼓动士民诬告黄梅。乾隆皇帝真假莫辨,便将窦光鼐革去官职,并下令将此案发付杭州三堂会审。为了取证,窦光鼐再赴平阳,请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乡绅随他到杭州当堂作证对质。其实众人知道,会审的官员都已被权臣阿桂收买,在这场正义与邪恶较量的官司中,大家生死难测。在会审前,窦光鼐悲愤地说:"我愿为此事捐生,你们也受到牵连,有遗憾不" 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等乡绅决心誓死抗争,与窦光鼐共进退,众人纷纷写好遗书。在公堂对质中,会审官员果然百般刁难。潘荣桂忍无可忍,在公堂上大声疾呼:"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审问官相顾失色。

最后窦光鼐通过朝中大臣将吴荣烈、潘荣桂等乡绅提供的物证直接送到乾隆手中,铁证如山,乾隆皇帝获知真相后立即下令彻查,黄梅案出现转机,最终黄梅等官员得到应有的惩罚。黄梅案的结局令吴荣烈、潘荣桂等江南乡绅扬眉吐气,但此案也耗尽众人的精力,经此一案,这批江南垟乡绅都无意参加乡试,隐居家中,悠游林泉,以课读子孙为乐。

笔者查阅金乡潘氏、夏口(今钱库镇)吴氏、东庄(今龙港镇)董氏三大家族的宗谱,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这三家互相通婚。如潘荣桂之子潘学柔原配东庄武举人董大炎长女。据民国《平阳县志》记载,董大炎,字士涵,号静斋,居东庄,乾隆十八年癸酉武举人,官千总。潘学柔原配董氏早逝,又续娶董大炎三女。而与吴荣烈、潘荣桂一道赴杭申诉的董正贤正是是董大炎侄儿。潘学柔之子潘右垣娶夏口吴乃康次女,而吴荣烈是吴乃康的叔父。"黄梅案"被称为浙江三大奇案之一,轰动全国,在这场官司中,吴荣烈、潘荣桂、董正贤三位乡绅能在这场官司中同仇敌忾,生死相依,为民 ,除报答窦光鼐的恩义,应该还有一份可贵的儿女亲情。

潘荣桂晚年热心地方公益事业,还修潘氏宗祠,摭姓氏之源流,溯祖先之出处,手编潘氏宗谱,遗示后贤,在金乡城内度过平静的一生。 在他八十岁大寿时,温州知府廷鏴送去了由鲍台代拟寿序,在廷鏴的眼中,潘荣桂 "古心古貌,白须彪彪然,与之言,色温而语壮,达于人情,洞于世故。"他钦佩潘荣桂在黄梅案中表现出慷慨侠义的儒生风骨,称之为"伟男子"。

三、致富有方潘学柔

潘荣桂有三子,长子潘学柔,次子潘学晋,三子潘学畴,这三个儿子自幼学文,学有所成,潘氏三兄弟素相友爱。长子潘学柔(1759-1843),字景康,一字绎诗,号退庭,幼而歧嶷,弱冠时习经史兼工书法,乾隆癸卯(1783)县试第二名,府试第一,入县学,出应府试,俱冠其曹。同年,受知于窦光鼐,补博士弟子员(即贡生),入国子监,但此后曾多次参加乡试落榜,遂放弃了科举,一心经理家政。嘉庆壬申(1812),捐布政司理问虚衔。

潘学柔科场失意,投身于商业却如鱼得水,他以分家时得到的五百多两银子作为资本,到温州城开了"会川"和"广兴"两家典当。在温州城,他广交两朋,经营有方,典当的生意红火,财源滚滚。尽管是一介商人,但潘学柔身上却没有丝毫的商贾习气,他喜欢结交文士,仗义疏财,受人敬重。

可惜长子潘右垣英年早逝,令潘学柔伤痛不已,自此无心生意,他结束了温州当铺,回到金乡城。他将温州所获之利,加上祖业遗留的财产,大力购置田亩,修盖豪宅。据光绪《潘氏宗谱》载,潘学柔回金乡后增置腴田五千亩,在卫前大街新构十一座宅院,加上原来就购置的十七座房子,潘家的店铺就有一百多间,可能卫前大街的大半条街都是潘家的。潘学柔将潘家的事业推向高峰,其财富远超其父潘荣桂。

潘学柔虽然是一名商人,但他的见识和度量非一般商人能及,在慈善公益上,他从不落后于人。潘学柔平时不会轻易承诺,但一诺千金,从不失信。道光十七年(1837),平阳知县廖重机想重修平阳城,潘学柔带头出资,带动了其他乡绅积极出资。据民国《平阳县志· 建置志》载:"道光十七年,知县廖重机率邑人潘学柔等再修,高一丈八尺,堞六百四十二口。"他平时存心仁慈,为人正直,"遇公乐输,逢急乐济",凡有鳏寡孤独,流离失所者,他都给予救济。

潘学柔曾目睹父亲潘荣桂、吴荣烈、董正贤等乡绅协助窦光鼐与平阳知县黄梅进行殊死较量。嘉庆年间,平阳又发生了一起北港儒生林钟英状告平阳知县徐映台一案,最终让徐映台等一众官员得到应有的惩罚。潘学柔深切地同情林钟英的遭遇,给予无私的帮助,林钟英官司胜利后,潘学柔曾赋诗曰:

不惜奔波行路难,祇因屈郁甚寒酸。

堂萱炮烙同肤愬,姝娈钳炎等熨看。

酷烈弁员批了事,贪婪胥役味加餐。

幸瞻圣泽丹墀下,洗尽冤情奠枕安。

在诗中,潘学柔深刻地揭露了地方官员的贪酷和 。晚年的潘学柔安享天年,注重养生。他在家居东北方修筑一座"菟裘署"作为隐居养老之地,并精心布置这个地方,"背造假山,环以花木,畜以鱼鸟,润以池泉。"空闲的时光,潘学柔栖迟其中,临摹钟王字帖,指导儿孙课读。过着客来桌常满,杯中酒不空的生活。潘学柔年逾八旬依然精神矍铄,身体康健,外出不需秉杖,不需扶持,后来偶感风寒而去世。同治二年(1863),次子潘绩夫请文士杨选青撰行状。名士高柏园赠"市隐"之匾,跋曰:"周才非偏智,推分得天和"。

四、富而好文潘学恭

潘荣桂的二哥潘溶光,讳澜,字伟观,号志台,府学生。他也是城内著名的乡绅,膝下有三子,大儿子青年早逝,二儿子景绍又早夭,唯三儿子潘学恭继承父业,撑起了潘家庞大的家业。

潘学恭(1764-1833),字景群,乳名伯占,号筠畦,监生,捐州同职, 他为人仁义。长兄早亡,遗下一女,潘学恭视事嫂恭顺,嫂亡,又侄女如亲出,长大后亲自将她许配给郑家楼国学生郑之笺,生子即是后来修筑阴均陡门的总董郑观岳。潘学恭还有一姊出嫁金乡徐家,夫君早亡孀居,遗下两子徐正熙和徐焕然,潘学恭同情其遭遇,将两甥抚养成人。

潘学恭自幼学文,为治理家政而放弃科举之业,他喜欢结交文士,构华屋数十间,其居住地称为"贻榖堂",并在屋后辟地建园林,造假山、开水池;又建一屋名为"袭芳轩",文人雅士盘桓其间,吟诗唱酬,弦歌不绝。鲍台曾给"袭芳轩"作跋,描述当时袭芳轩的情形:

"筠畦潘先生,筑室三楹,种花万树,构元章之奇石,辟庾信之小园。药浥露而红矜,蕉欹风而翠谑。每当春醪夕抚,秋琴昼张,或呼逑契赏,或携屐幽寻。山公侧帽之游,水监哦松之趣。缃帘卷处,浓阴绿到须眉;镂槛凭时,香气全沾衣袖。按深深之丽曲,歌采采于风人,情在于斯,伊可怀也。领兹臭味,君当佩以芳兰;是谓德馨,我欲贻之瑶草。"

诗人鲍台还曾作《三狮图,为潘筠畦别驾题》一诗,其中写道:"……厥伏虽小骨骼奇,其气已却千熊罴。生儿如此差快意,景升豚犬那得几……"在此诗句中,鲍台可能将潘学恭暗喻为狮子,称赞其一生奋发有为,光宗耀祖。

潘学恭睦邻敦族,济困扶贫,如出资助修城墙,输军饷;在当地有出资造渡船、修桥梁等善举。其晚年养生有道,精神矍铄,可谓美意延年。在他六十大寿之时,其侄女婿郑之笺(郑观岳之父)赠"松龄"之匾。在七十大寿之时,他抚养的两位外甥徐正熙和徐焕然送来了"惠德"之匾,在匾跋中对潘学恭养育之德,再生之恩,铭记心怀。"嗟予少孤,舅覆露之长我育我,惠我无私。食以腴田,多黍多稌。宅以爽垲,攸跻攸芋。既授以室,爰谐有家。如彼枯枿,载发其华。"

夏口吴乃伊、平阳教谕叶时等也撰寿序以祝,其中吴乃伊在《祝潘筠畦姻翁六十寿序》中写道"此翁矍铄,客言从绛雪餐来,老子婆娑,我信是梅花修到。"叶时赞其"性浓孝友,味淡功名。姿同璞玉浑金,度必光风霁月。扇先人之馥,扬奕禩之光。"

五、潘氏子孙人才多

潘家子孙都富而好学,经营有道,维系潘家近百年不衰。如潘学柔二弟潘学晋,字正易,号景侠,贡生,据平阳教谕叶时为潘学晋所作的墓铭写道:(潘学晋)"力进修,寡交友,以文学重乡里……名虽未尽彰,而其实不愧于醇儒。"其长子森椿公,字树之,号立村,嘉庆辛未年(1811)由俊秀捐布政司理问。森椿公长子潘吉中,号石泉,监生,曾协助伯祖父潘学柔修建宗祠,可惜他多次参加科举落榜,最终捐按察司照磨。潘石泉平时好读书,诗酒之暇,琴棋书画,以娱晚年,六十荣庆之时,亲友赠与"寿恺"之匾。其姻戚、南楼诗人郑兆璜曾有《别后寄潘石泉》一诗:

狮山云树色苍茫,回首牵衣别恨长。

文酒三生缘未了,绮琴一曲梦难忘。

羡君藻思如潘岳,愧我丰神逊郑庄。

何日西园重聚首,殷勤共把手中觞?

潘学柔之子潘右垣(1797-1823),名弧南,字丙极,嘉庆廿三年(1818)捐职州同加二级诰授奉直大夫,潘右垣勤读诗书,并习书法,可惜几次参加乡试落榜。潘学柔令其放弃科举,协助他经理家族生意,后来循例报捐州同知。潘右垣处己俭约,待人宽和,专攻书法字帖,尚有匾联字迹在世,可惜年二十七而逝。潘右垣娶夏口吴乃康次女吴氏,生子二,长子潘达夫(1817-1864),名明哲,由监生,加捐光禄寺署正,捐盐运司,诰受朝议大夫。郑兆璜曾有《春晓偕潘达夫渡江别后寄怀》一诗:

鸡声喔喔唤归桡,一路风帆客思饶。

山静尚留残夜月,雨馀欲落半江潮。

更多踪迹飘蓬梗,无限情怀到柳条。

曾记旅窗同翦烛,频沽新酿话春宵。

潘右垣次子潘绩夫(1823-1866),名垂绪,参与修葺平阳城墙有功,议叙八品按察使知事。潘绩夫长子潘庆洪,字巽财,号梓琴,名毓杞,咸丰己未年(1859)监生,为南楼诗人郑兆璜之婿。郑兆璜有《赠潘绩夫昆玉暨君梓琴贤婿》:

每过芳园一笑迎,始知难弟有难兄。

卅年夙契偏承爱,两世论交又缔盟。

常设琴尊情莫逆,纵谈经史梦难成。

更怜叔宝风神异,吐属温和到处名。

潘右垣的次女适夏八美监生夏成瑚,曾与郑观岳一起协助张家堡杨配籛抗击金钱会起事,他们又携手修筑舥艚阴均陡门。

又如潘学恭之子潘敷鄂(1813-1868),字树棠,号韡园,道光癸巳岁(1833)捐纳监生,道光庚子年(1840)修葺平阳城垣,议叙八品衔,咸丰甲寅年(1854)报捐盐课司提举。他还曾捐良田三百亩为平阳育婴堂"养膳之资",他的慈幼之怀受人敬重同治元年(1862),在他五十大寿上,郑观岳、夏承修、吴冠乙、徐观旗等外甥赠"升恒"之匾,赞他"处富无骄,心存仁厚","遇公即赴,量具恢弘"。同治九年(1870),平阳知县方泩亲书"惠周文褓"四字之匾赠与潘家,以表彰潘敷鄂生前输军饷,修城邑,捐金济困,发粟赒饥等慈善之举。

六、一代名师潘仲武

潘家富甲一方,可与金乡余氏、夏氏、殷氏相媲美。金乡文士夏绍俅曾描述潘家的盛况:"尊酒笙歌,座客常满,辉煌灯火,杂沓喧阗,相从其间真不啻洞天福地,迥殊尘境。"潘庆洪之子潘体光,字镜光,号笛梅,人称"笛梅先生",潇洒倜傥,精通诗词,为人好客,挥金如土,不事经营,可惜英年而逝,自此家道日渐衰落。笛梅之妻余氏,是金乡著名的乡绅余晓岚之女,二十二岁开始守寡,但她精明能干,持家有道。十数年间,把几乎是一个烂摊子的家庭治理得井井有条,仓库充裕。据夏绍俅在《潘母余氏孺人六十寿言》中写道,当时金乡城潘家与余家、夏家并富,但之后,余、夏两家衣食仅自给,而潘家能"世先业屹若灵光,夏屋渠渠,门庭如旧。"皆赖余氏之功。余氏苦心抚育独子潘仲武,为他延师教育,严格督课,稍有懈怠,即加鞭挞,终于将之培养成才。

潘仲武,名丕炘,字承烈,在金乡才华横溢,为人正直,是乡人称誉的名士。民国十二年(1923),平阳县立第五小学(金乡小学)校长余韵初先生让贤,由潘仲武接任校长之职,潘仲武爱校如家,主动出资修葺校舍,呕心沥血培养人才。当时金乡学界异常活跃,金乡在温求学的学生苏渊雷、陈式纯等为了反对军阀战争,推动国民革命,他们于暑假回金乡成立"醒狮化装讲演社",并将 日货运动中没收所得予以拍卖,充作活动经费。潘仲武、余韵初等先生对讲演社也非常热心,给予大力支持,潘仲武甚至让苏渊雷等学生借用潘家开始筹备节目,日夜指导他们讨论排练,讲演社曾演出《东亚风云》《孔雀东南飞》等反映了反日救国主题的剧本,醒狮化装讲演社一直坚持到1924年。

潘仲武是金乡著名的乡绅,积极参与社会事务,他平易和蔼,处世公正,素孚乡望。在《刘绍宽日记》一书中记载了不少潘仲武参与调解社会纠纷的事件。潘仲武也是一位文士,诗文俱佳。当时平阳最负盛名的是刘绍宽、夏绍俅、王理孚等十人组成是的"戊社",定期举办"诗钟"活动,潘仲武也多次参加活动,在《戊社》(第五期)中,笔者找到了潘仲武的诗:

满地看荆棘,升沉随所安。

愁来寄诗酒,闲去种琅玕。

入世人皆醉,迎薰我独欢。

要知君子辈,劲直耐霜寒。

此后笔者又在《戊社十周汇抄》中找到了潘仲武四首《七绝》诗,从中可以领略潘仲武非凡的诗才:

其一《春晴》:

入春天气十分佳,柳媚花明处处皆。

最是多情双蛱蝶,逐人飞傍鬓边钗。

其二《春阴》:

几分春色破寒来,烟雾溟蒙拨不开。

柳眼懒舒花未放,一天雨意漫相催。

其三《春山》

万叠峰峦点缀新,爱他雨过尚含颦。

连朝草色花光里,忙煞寻芳拾翠人。

其四《春水》

鸭绿春波作觳纹,落花片片散鱼群。

问他一年潇潇雨,涨到前溪有几分?

潘仲武家中有一座名为"市隐轩"的小楼,是一班文士雅集之地,民国甲子年(1924)九月九日重阳节,刘绍宽到金乡入住潘仲武家中的"市隐轩",夏绍俅、鲍仲敷、陈谱生、殷砥庵、夏圣泉等好友携酒到潘家与刘绍宽一起过节,大家酒饱饭足之余,一起登临狮山,在山之巅,西望球山,东观大海,欣赏卫城美景,又到宦隐庵、玉泉庵等地访古探幽,直至夕阳西下,众人才兴尽而归。刘绍宽赋长诗记此次雅集:"甲子岁重阳,风日正晴美。余寓潘氏居,近傍狮山趾。开窗纳霁景,对山色然喜。有朋七八人,联翩而戾止。相携酒馔来,盛事王弘拟……

作为金乡最著名的乡绅之一,潘仲武深受士民尊敬。但于1949年之后的土改中,潘仲武却厄运连连,先是富丽堂皇的潘宅被没收,随后家中良田全部归公,潘仲武本人被扫地出门,过着寄人篱下生活,最终在贫困凄凉中死去,其悲惨的遭遇令人无限感慨。

民国时期,潘家也出了不少人才,除潘仲武之外,如潘体焘,字叔临,毕业于浙江陆军小学,陆军步兵少尉;潘旭(即潘昌贵),毕业于黄浦军校第17期;潘仲武之孙潘芝培,毕业于大夏大学,从事教育事业,于温州中学退休,现今潘家子孙依然活跃政界、学界、商界等。

潘家望族能延续数百年不衰,其中离不开潘氏先人重视教育,据潘来福先生介绍,从荣桂公开始立下规矩,潘氏有为数不少的"笔支田",专门用于奖励族内品学兼优的潘氏子弟,民国期间凡大学毕业的奖励20亩,高中毕业的奖励5亩。比如潘体焘和潘旭考取军校,分别受奖20亩学田,最后一次受奖励的是潘芝培先生。

邮编:272100

金乡县位于山东省南缘,邻接江苏省。总面积885平方千米。总人口61万人(2003年)。

县人民政府驻金乡镇,邮编:272200。代码:370828。区号:0537。拼音:Jinxiang Xian。

行政区划

金乡县辖9个镇、4个乡:金乡镇、羊山镇、胡集镇、肖云镇、鸡黍镇、王丕镇、司马镇、鱼山镇、马庙镇、化雨乡、卜集乡、高河乡、兴隆乡。

历史沿革

汉置金乡县。据《晋地道记》:“县多山,治所名金山。山北有凿石为彖,深十余丈,隧长三十丈,傍却人为堂三方,云得白兔不葬。更葬南山,凿而得金,故名金山。”因有金乡山,故名。

1995年1月13日,设立金马乡,将鸡黍镇的马集、王门楼、胡庄、辛庄、东李、张庄、单楼、西李、杨庄、大刘、焦行、分庙、刘楼、吕庙、郭庄、杜河、宋营、郑楼、菜园、太山庙、李杭、徐庙等22个村划归金马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马集;设立大义乡,将胡集镇的大义北、大义南、南周、南孙楼、莫桥、前代、万柳、邱井、方庙、南郭、后代、安楼、前安、北周、邱楼、草庙、西王庄、李楼、莫楼等19个村和羊山镇的刘庄、桃元、安五王、河东王、后于、宋屯、周大楼、东张、东李、薛海、关帝等11个村划归大义乡管辖,乡人民政府驻大义。

1999年12月22日,撤销马庙乡,设立马庙镇(鲁政函民字[1999]39号)。

2000年5月11日,撤销司马乡,设立司马镇,其行政区域和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政函民字[2000]34号)。

2000年,金乡县辖10个镇、6个乡。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602555人,各乡镇人口: 金乡镇 70916 缗城镇 44112 王丕镇 21416 霄云镇 44271 胡集镇 36293 羊山镇 48109 马庙镇 50823 鱼山镇 23558 鸡黍镇 36722 司马镇 30409 卜集乡 40988 高河乡 32704 化雨乡 42437 兴隆乡 36964 金马乡 22061 大义乡 20772

2000年12月1日,撤销大义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胡集镇;撤销缗城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金乡镇,金乡镇人民政府驻地迁至原缗城镇人民政府驻地;撤销金马乡,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鸡黍镇(鲁政函民字[2000]69号)。

截至2002年12月31日,金乡县辖9个镇、4个乡。

金乡县辖9个镇、4个乡:金乡镇、胡集镇、霄云镇、羊山镇、鸡黍镇、鱼山镇、王丕镇、马庙镇、司马镇、兴隆乡、高河乡、卜集乡、化雨乡。共8个居委会、651个村委会,1247个自然村。总面积885平方千米,总人口608853人。(根据“济宁地名网”资料整理。估计为2004年统计数据)

2021年1月,中央文明办确定2021—2023年创建周期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名单,金乡县上榜。

2020年12月,农业农村部办公厅认定金乡县为全国第五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区)。

2020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三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金乡县上榜。

2020年8月,农业农村部推选金乡县作为“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

2020年6月,金乡县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冀鲁豫片区)。

2021年山东省136个县市区经济实力排名

2017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金乡县为2017年国家园林县城。

2016年2月,金乡县上榜2015年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名单。

2005年,金乡县位列2005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16名。

2004年,金乡县位列2004年度全国棉花生产百强县第30名。

探索金乡之战的具体过程,于仲文是如何获胜的?

金乡之战指的是南北朝时,北周平定尉迟迥余部的作战。

陈太建十二年、北周大象二年(580)八月,北周在消灭叛将尉迟迥后,迥部将席毗罗仍拥兵10万,屯于沛县(今江苏沛县东),欲进攻徐州(今江苏徐州)。周河南道行军总管于仲文侦知席毗罗家人均在金乡(今山东金乡),遂派兵俘获席军家属。席毗罗闻讯率军回救,途中被于仲文设伏大败,席军争渡洙水(今山东巨野洙水河),溺死甚众。周军俘叛将檀让,斩席毗罗,平定了河南地区。

经过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五月十一日,北周宣帝宇文赞病死。周静帝宇文衍年幼,左丞相杨坚专政。杨坚为预防北周宗室生变,稳固其统治权力,以千金公主将嫁于突厥为辞,诏赵、陈、越、代、滕五王入朝;因尉迟迥(北周文帝宇文恭外甥)位望素重,恐有异图,遂以会葬宣帝为名,诏使其子尉迟敦召尉迟迥入朝;并以韦孝宽为相州总管赴邺取代尉迟迥。六月,尉迟迥恐杨坚专权对北周不利,公开起兵反对杨坚。

七月,青州总管尉迟勤(尉迟迥弟之子)从尉迟迥反杨。尉迟迥所统相(治邺,今河北临漳西南)、卫(治朝歌,今河南淇县)、黎(治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沼(治广年,今河北永年东南)、贝(治武城,今河北清河西北)、赵(治广阿,今河北隆尧东)、冀(治信都,今河北冀县)、瀛(治赵都军城,今河北河间)、沧(治饶安,今河北盐山西南)及勤所统青、齐、胶、光、莒等州(均属今山东)皆从之,有众数十万。荥州(治成皋,今河南汜水)刺史宇文胄、申州(治平阳,今河南倌阳)刺史李惠、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总管司录席毗罗等,皆据州响应;怀县(今河南武陟西南)永桥镇将纥豆陵惠以城降尉迟迥。整个山东(太行山以东)除沂州(治琅邪,今山东临沂西)外,几乎都为尉迟迥控制。

时杨坚挟幼帝以号令中外,同月十日,杨坚调发关中兵,令韦孝宽为行军元帅,陇西公李询为元帅长史,郕公梁士彦、乐安公元谐、化政公宇文忻、濮阳公宇文述、武乡公崔弘度、清河公杨素等为总管,率军讨伐尉迟迥。

此后尉迟迥遣兵分路进攻,命大将军檀让攻略河南之地,又派人到东郡诱劝于仲文归附,但遭到拒绝。尉迟迥怒其不从己,遂派仪同宇文威率军攻打东郡,于仲文指挥所部迎战,大破宇文威军,斩500余人,因功被授开府。尉迟迥又派荥州刺史字文胄率军自石济(今河南延津东北)向西、宇文威等率军由白马(今河南滑县附近)附近渡黄河向南,二路俱进,合围东郡,欲置于仲文于死地。在敌众势盛与城内赫连僧伽、敬子哲等响应尉迟迥的情况下,仲文自感难于坚守,只得抛妻别子,率60余骑自城西门突围而走,途中又遭追杀,一路边战边行,死者十之七八,终于回到京都长安。尉迟迥杀其三子一女。杨坚见到于仲秋文后,将其引入卧室,为之下泣。同时赐彩五百段,黄金二百两,进位大将军,领河南道行军总管。给以鼓吹,驰传诣洛阳发兵,进讨檀让。

此时韦孝宽拒尉迟迥于怀县永桥镇(今河南武陟西南),于仲文至韦孝宽处与其商议对策。总管宇文忻因杨坚初为丞相而有自疑之心,因而于仲文说:“公新从京师来,观执政意何如也尉迥诚不足平,正恐事宁之后,更有藏弓之虑。”于仲文恐宇文忻生变,便回答说:“丞相宽仁大度,明识有馀,苟能竭诚,必心无贰。仲文在京三日,频见三善,以此为观,非寻常人也。”宇文忻又问:“三善如何”于仲文又回答说:“有陈万敌者,新从贼中来,即令其弟难敌召募乡曲,从军讨贼。此其有大度一也。上士宋谦,奉使勾检,谦缘此别求他罪。丞相责之曰:‘入网者自可推求,何须别访,以亏大体。’此其不求人私二也。言及仲文妻子,未尝不潸泫。此其有仁心三也”(《隋书·于仲文列传》)。宇文忻闻后,心中遂安。此时檀让率军攻下曹州(治左城,今山东曹县西北)、亳州(治小黄,今安徽亳州)后,屯兵梁郡(今河南商丘南)。八月中旬,于仲文率军东进,在汴州(治浚仪,今河南开封西北)东倪坞,击败尉迟迥部将刘子昂、刘浴德两部后,进至蓼堤(今河南商丘县境,梁孝王时所筑大堤,长300里),距梁郡七里。时檀让有军数万,双方兵力众寡悬殊。于仲文先派羸弱之师前往挑战,檀让军悉数来战,于仲文继而佯装败退,待檀让军骄纵懈怠,疏忽戒备后,派精兵快速杀回,由左右两翼突然进击,大败檀让军,生俘5000余人,斩首700级,迫使檀让率余部退守成武(今属山东)。随后,于仲文军乘胜攻打梁郡,尉迟迥守将刘子宽弃城逃走。于仲文军又在追击中擒斩数千人,刘子宽仅以身免。此战,于仲文在兵力对比处于劣势情况下,以机动灵活之指挥,创造战机,突然回兵,攻其无备,终获胜利。

在交战前,诸将都认为为:“军自远来,士马疲敝,不可决胜”(《隋书·于仲文列传》)。但于仲文却令三军迅速进餐,列阵大战,既而破敌。战后,诸将都疑惑地问道:“前兵疲不可交战,竟而克胜,其计安在”于仲文含笑说:“吾所部将士皆山东人,果于速进,不宜持久。乘势击之,所以制胜”(《隋书·于仲文列传》)。诸将皆服其理,以为非所及也。

于仲文乘胜攻克曹州(治左城,今山东曹县西北),俘尉迟迥所署刺史李仲康及上仪同房劲。檀让以余众守成武,别将高士儒以万人守永昌。于仲文诈为书信至各州县,说:“大将军至,可多积粟”(《隋书·于仲文列传》)。檀让闻讯后,认为于仲文部不能马上到达,遂放松警惕,犒劳将士。仲文知其懈怠后,遂选精骑奔袭,一日便至,袭占成武。

这时,降尉迟迥将领席毗罗率军10万屯于沛县(今江苏沛县东),正准备攻打徐州(治彭城,今江苏徐州)。于仲文察知席毗罗妻子留住金乡,便派人假扮席毗罗使者,向金乡城主徐善净谎报:“檀让明日午时到金乡,将宣蜀公(尉迟迥)令,赏赐将士”(《隋书·于仲文列传》)。金乡人信以为真,皆喜。于仲文简选精兵,伪造尉迟迥的旗帜,加速前往。徐善净以为是檀让军到来,连忙迎接。于仲文随即将其擒获,遂占金乡。诸将多劝屠城,于仲文晓喻部属:“此城是毗罗起兵之所,当宽其妻子,其兵可自归。如即屠之,彼望绝矣”(《隋书·于仲文列传》)。众皆称善。果然,席毗罗仗其优势兵力来攻,企图夺回金乡。于仲文背城结阵,并于数里外麻田中设伏。席毗罗军列阵毕,刚刚发起进攻,背后伏兵突发,俱曳柴草鼓噪,尘埃张天,喧声震耳,席毗罗军顿时混乱。于仲文军乘势进击,席毗罗军惨败,争渡洙水(今山东钜野洙水河),溺死者甚众,洙水为之不流。于仲文俘檀让,槛送京师。席毗罗藏在荥阳一户人家,也被擒斩。尉迟迥所占河南各地,全部平定。后刻碑纪功,立于泗水岸上。此战,于仲文施诈术轻取金乡,又以金乡为饵,诱敌入伏,以少胜多,终于全歼敌军。

有。盐水鸭属于熟食品,可以到卖熟食的店里购买到。

1、金乡县金乡街道咸龙烤鸭经营部属于熟食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城北斗路南侧,经营范围包括熟食制售。

2、金乡县金乡街道聚缘祥久久鸭店属于熟食店,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城北斗路23号,经营范围包括熟食现场制售。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696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3
下一篇2023-10-13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