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汉阳陵的诗句四句
汉水碧于天,南荆廓然秀。
庐罗遵古俗,鄢郢迷昔囿。幽奇无得状,巉绝不能究。
兴替忽矣新,山川悄然旧。斑斑生造士,一一应玄宿。
巴庸乃嶮岨,屈景实豪右。是非既自分,泾渭不相就。
粤自灵均来,清才若天漱。伟哉泂上隐,卓尔隆中耨。
始将麋鹿狎,遂与麒麟斗。万乘不可谒,千钟固非茂。
爰从景升死,境上多兵候。檀溪试戈船,岘岭屯贝胄。
寂寞数百年,质唯包砾琇。上玄赏唐德,生贤命之授。
是为汉阳王,帝曰俞尔奏。巨德耸神鬼,宏才轹前后。
势端唯金茎,质古乃玉豆。行叶荫大椿,词源吐洪溜。
六成清庙音,一柱明堂构。在昔房陵迁,圆穹正中漏。
繄王揭然出,上下拓宇宙。俯视三事者,騃騃若童幼。
低摧护中兴,若凤视其鷇。遇险必伸足,逢诛将引脰。
既正北极尊,遂治众星谬。重闻章陵幸,再见岐阳狩。
日似新刮膜,天如重熨绉。易政疾似欬,求贤甚于购。
化之未期年,民安而国富。翼卫两舜趋,钩陈十尧骤。
忽然遗相印,如羿卸其彀。奸幸却乘衅,播迁遂终寿。
遗庙屹峰崿,功名纷组绣。开元文物盛,孟子生荆岫。
斯文纵奇巧,秦玺新雕镂。甘穷卧牛衣,受辱对狗窦。
思变如易爻,才通似玄首。秘于龙宫室,怪于天篆籀。
知者竞欲戴,嫉者或将诟。任达且百觚,遂为当时陋。
既作才鬼终,恐为仙籍售。予生二贤末,得作升木狖。
兼济与独善,俱敢怀其臭。江汉称炳灵,克明嗣清昼。
继彼欲为三,如醨如醇酎。既见陆夫子,驽心却伏厩。
结彼世外交,遇之于邂逅。两鹤思竞闲,双松格争瘦。
唯恐别仙才,涟涟涕襟袖。
2描写乾陵的诗句1、乾 陵
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
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
监察御史 刘伯温
2、过乾陵
巡行几度过乾陵,遥忆当年感慨生。
雀入凤巢彝道鼓,阴乘阳位大伦轻。
禁垣有趾荒青草,殿寝无痕毁劫兵。
独有数行翁仲在,夕阳常伴野农耕。
巡抚 马文升
3、乾陵
天枢突立与天齐,天上为陵也恨低。
鹦鹉不回千载梦,牝鸡无复伍云栖。
汉宫月落金人泣,秦苑风寒石马嘶。
玉匣朱襦在何处,只残荒垄麦成畦。
参政卓玄应
3有关阴司的诗句唐 杨凝 《咏雨》:“可怜缭乱点,湿尽满宫花。” 宋 梅尧臣 《禽言·提壶》诗:“山花缭乱目前开,劝尔今朝千万寿。”
渔家傲(曹组)
水上落红时片片。江头雪絮飞缭乱。渺渺碧波天漾远。平沙暖。花风一阵苹香满。晚来醉著无人唤。残阳已在青山半。睡觉只疑花改岸。抬头看。元来弱缆风吹断。
玲珑四犯(陈允平)
金屋春深,似灼灼娉婷,真真娇艳。洗净铅华,依旧曲眉丰脸。犹记舞歇凉州,渐缥缈、碧云缭乱。白玉环、宝镜偷换。别后甚时重见。鸾帏凤席鸳鸯荐。但空馀、蕙芳兰茜。天涯柳色青青恨,不入东风眼。惆怅二十四桥,任落絮、飞花乱点。奈翠屏、一枕云雨梦,谁惊散。
读唐史(贯休)
我爱李景伯,内宴执良规。君臣道昭彰,天颜终熙怡。
大簸怕清风,糠秕缭乱飞。洪炉烹五金,黄金终自奇。
大哉为忠臣,舍此何所之。
4与乾陵有关的诗句一、唐朝1首
1、《寄乾陵杨侍郎》唐: 子兰
冷落官资不畏贫,司曹且共内官分。
步量野色成公案,点检樵声入奏闻。
陵庙路因朝去扫,御炉香每夜来焚。
碑寒树古神门上,管得无穷空白云。
唐: 子兰
二、明朝28首
1、乾 陵
蕃王俨侍立层层,天马排行势欲腾。
自是登临多好景,岐山望足看昭陵。
监察御史 刘伯温
2、过乾陵
巡行几度过乾陵,遥忆当年感慨生。
雀入凤巢彝道鼓,阴乘阳位大伦轻。
禁垣有趾荒青草,殿寝无痕毁劫兵。
独有数行翁仲在,夕阳常伴野农耕。
巡抚 马文升
3、梁山雪
梁山雪,春霏雱,
下有居人兮驱牛羊,
止知武,不知唐。
梁山雪,留(山含)(山扈),
下有居人兮收宿莽,
不知唐,止知武。
梁山雪兮丘山圮,
有客经此憾未已,
东望昭陵兮三十里。
巡抚郭登庸
4、乾陵
天枢突立与天齐,天上为陵也恨低。
鹦鹉不回千载梦,牝鸡无复伍云栖。
汉宫月落金人泣,秦苑风寒石马嘶。
玉匣朱襦在何处,只残荒垄麦成畦。
参政卓玄应
5、
断兽空碑卧草坪,荒茵落日走鼯鼬。
吁嗟唐帝先埋处,今世惟呼女后茔。
吁嗟莲花似六郎,含元殿里映宸妆。
但夸兄弟承恩宠,飘泊谁怜帝在房。
禁门同气不相能,一谶何知遽可凭。
非有梁公忠挟昌,此山都是武家陵。
杨美益
6、
双阙指云枢接天,兽埋碑断草芊芊。
阿婆顿忘贞观事,野老指传嗣圣年。
不是赤心呼母子,谁能取日出虞渊。
朱襦玉匣今尘土,独有游人翰墨鲜。
柏乡 魏槐川
7、
帝王陵寝郁漓岏,独有乾陵称则天。
怪得满朝男事女,高宗原是好人冠。
长发未就颦娥猜,一见君王笑靥开。
试向昭陵原上问,才人妩媚几时来。
昭阳宫里醉颜酡,祔葬乾陵奈尔何。
酋长缠头罗列处,六郎花里梦中过。
唐室将倾不可支,庐陵帝子一丝危。
二妃骨醉诸王鸩,罄竹难书没字碑。
北海杜诗
8、无题
曾将弱质事先皇,再整新妆悦嗣王。
抔土未干流帝子,嫠居无奈狎张郎。
生前已享祀周曌,死后何须祔李唐。
失侣塞鸿休过此,忍看羞墓在山傍。
邢云路
9、
乾陵树木已摧残,雨洒风吹石兽寒。
故事老年都忘却,问人重借史书看。
寒材
10、
荒丘翁仲对夕曛,传是唐家女主坟。
周曌那堪仍祔李,回车不忍看碑文。
5关于海东青的诗句1、万里飞来渡海西,灵禽玉爪不沾泥。——《海东青》明代:解缙
译文:海东青从万里之外海的西边飞来,这只灵禽如玉的爪子上没有沾上一点泥土。
2、海外天鹅能独击,云间后鹘敢齐驱。——《白海青》元代:仇远
译文:它能单独与海外的天鹅搏击,在云层间与鹘鸟群并头飞行。
3、羽虫三百有六十,神俊最数海东青。——《海东青》清代:玄烨
译文:这世上有羽毛的鸟有三百六十多种,其中最神俊的还是海东青。
4、钩戟为爪喙,利刀以为翎。——《北珠怨》元代:方回
译文:海东青的爪子和嘴如同钩戟做成的一样锋利,羽毛如同利剑一样。
5、转眸明似电,追马疾如风。——《海东青》宋代:顾逢
译文:海东青转动眼珠的时候明亮如同闪电,能追着骏马飞翔迅疾如风。
6关于魁星的诗句贺新郎
春到云中早。恰梅花、雪后□□,锁窗寒悄。鼓吹喧天灯市闹,在处鳌山蓬岛。正新岁、金鸡唱晓。一点魁星光焰里,这水晶、庭院知多少。鸣凤舞,洞箫袅。太平官府人嘻笑。道紫微、魁星聚会,参差联照。借地栽花河阳县,桃李芳菲正好。暖沁入、东风池沼。百里楼台天不夜,看祥烟、瑞谒相缭绕。生意满,翠庭草。
菩萨蛮 作者:魏了翁
鸣蝉泊雨晴云湿。游龙翦岸涪江碧。气候尔和平。满家浑是春。公堂虽有酒。不敌公真有。寿宿对魁星。颊红衫鬓青。
水调歌头作者:王迈
天上一灯满,引起万灯明。不知今夕何夕,平地有蓬瀛。西母瑶池称寿,南守锋车催觐,二美一时并。一点魁星现,长侍老人星。心事好,天与寿,鬓长青。不将锺鼎为乐,念念在朝廷。此母宜生此子,须有医时良策,寿国福苍生。子自坐黄阁,母自课黄庭。
夏日游德州赠高四作者:骆宾王
日观邻全赵,星临俯旧吴。鬲津开巨浸,稽阜镇名都。
紫云浮剑匣,青山孕宝符。封疆恢霸道,问鼎竞雄图。
神光包四大,皇威震八区。风烟通地轴,星象正天枢。
天枢阴南北,地轴殊乡国。辟门通舜宾,比屋封尧德。
言谢垂钩隐,来参负鼎职。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
未展从东骏,空戢图南翼。时命欲何言,抚膺长叹息。
叹息将如何,游人意气多。白雪梁山曲,寒风易水歌。
泣魏伤吴起,思赵切廉颇。凄断韩王剑,生死翟公罗。
罗悲翟公意,剑负韩王气。骄饵去易论,忌途良可畏。
夙昔怀江海,平生混泾渭。千载契风云,一言忘贱贵。
去去访林泉,空谷有遗贤。言投爵里刺,来泛野人船。
缔交君赠缟,投分我忘筌。成风郢匠斫,流水伯牙弦。
牙弦忘道术,漳滨恣闲逸。聊安张蔚庐,讵扫陈蕃室。
虚室狎招寻,敬爱混浮沉。一诺黄金信,三复白珪心。
霜松贞雅节,月桂朗冲襟。灵台万顷浚,学府九流深。
谈玄明毁璧,拾紫陋籝金。鹭涛开碧海,凤彩缀词林。
林虚星华映,水澈霞光净。霞水两分红,川源四望通。
雾卷天山静,烟销太史空。鸟声流向薄,蝶影乱芳丛。
柳阴低椠水,荷气上薰风。风月芳菲节,物华纷可悦。
将欢促席赏,遽尔又归别。积水带吴门,通波连禹穴。
赠言虽欲尽,机心庶应绝。潘岳本自闲,梁鸿不因热。
一瓢欣狎道,三月聊栖拙。栖拙隐金华,狎道访仙查。
放旷愚公谷,消散野人家。一顷南山豆,五色东陵瓜。
野衣裁薜叶,山酒酌藤花。白云离望远,青溪隐路赊。
傥忆幽岩桂,犹冀折疏麻。
7和鲲有关的诗句《同崔录事哭郑员外》卢照邻
文学秋天远,郎官星位尊。
伊人表时彦,飞誉满司存。
楚席光文雅,瑶山侍讨论。
凤词凌汉阁,龟辩罩周园。
已陪东岳驾,将逝北溟鲲。
《赠宣城赵太守悦》李白
溟海不振荡,何由纵鹏鲲。
《上崔相百忧章》李白
共公赫怒,天维中摧。
鲲鲸喷荡,扬涛起雷。
《泊岳阳城下》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仅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8关于沧溟的诗句一:唐 顾况《酬柳相公》:
天下如今已太平,相公何事唤狂生。
个身恰似笼中鹤,东望沧溟叫数声。
二、唐:李德裕《忆金门旧游奉寄江西沈大夫》
东望沧溟路几重,无因白首更相逢。
已悲泉下双琪树, 又惜天边一卧龙。
人事升沉才十载,宦游漂泊过千峰。
思君远寄西山药,岁暮相期向赤松。
三、宋苏舜钦 和《淮上遇便风》
浩荡请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应愁晚泊喧卑地, 吹入沧溟始自由。
四、宋张孝祥 《念奴娇·过洞庭》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
玉界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
素月分辉,银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
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溟空阔。
尽挹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
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9关于滕王阁的诗句1、《e69da5e887aae799bee5baa631333366303733滕王阁诗》
唐代: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译文:
巍峨高耸的滕王阁俯临着江心的沙洲,佩玉、鸾铃鸣响的华丽歌舞早已停止。早晨,画栋飞上了南浦的云;傍晚,珠帘卷入了西山的雨。
悠闲的彩云影子倒映在江水中,整天悠悠然地漂浮着时光易逝,人事变迁,不知已经度过几个春秋。昔日游赏于高阁中的滕王如今无处可觅,只有那栏杆外的滔滔江水空自向远方奔流。
2、《钟陵故人》
唐代:黄滔
滕王阁下昔相逢,此地今难访所从。唯爱金笼贮鹦鹉,
谁论铁柱锁蛟龙。荆榛翠是钱神染,河岳期须国士钟,
一箸鲈鱼千古美,后人终少继前踪。
译文:
滕王阁下昔日相逢,现在在同样的地方再难探访到昔日的踪迹。只喜欢用金笼子关着鹦鹉把玩,哪还管铁柱锁住蛟龙。灌木成荫像是被绿色染过,国家大事必须优秀的人才尽心尽力。张翰醉心鲈鱼,成为了千古美谈,但后人终究是很少效仿了。
3、《重登滕王阁》
唐代:李涉
滕王阁上唱伊州,二十年前向此游。半是半非君莫问,好山长在水长流。
译文:
在滕王阁上唱起伊州的歌,二十年前曾经到此处游玩过。是真是假君就不要再问了,好山好水会长久的存在于此。
4、《以六一泉煮双井茶》
宋代:杨万里
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免毫霜。细参六一泉中味,故有涪翁句子香。
日铸建溪当退舍,落霞秋水梦还乡。何时归上滕王阁,自看风炉自煮尝。
译文:
嫩茶用初沸的泉水冲泡,再用沸水煮,用兔毫盛,细细品尝六一泉中水的滋味,里面依稀还能品尝出黄庭坚茶诗中描写的茶的香味。即使是日铸茶和建溪茶也要退避三舍啊,天边的落霞和荡漾的秋水有如回到家乡。什么时候能够再次登上滕王阁,自己看着风炉自己煮一壶茶品尝。
5、《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宋代:吴潜
万里西风,吹我上、滕王高阁。正槛外、楚山云涨,楚江涛作。何处征帆木末去,有时野鸟沙边落。近帘钩、暮雨掩空来,今犹昨。 秋渐紧,添离索。天正远,伤飘泊。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
译文:
万里西风助我登上滕王阁,楚江波涛惊起,云层翻腾。远远望去好像船从树梢上驶过去,有时水鸟雀沙边飞落。晚上阴雨遮天,与唐时无异。秋天来临、气蓑悲伤,自叹十年官场浮沉,多次落职乡居。唉,算了算了,不去说它了。天地之大,却没有我落脚之地。
民间传说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惟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有东方《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这一个美丽、凄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多少年以来就流传在上虞的曹娥江畔、流传在俊美的龙山脚下。
东晋时期,浙江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个祝员外之女英台,美丽聪颖,自幼随兄习诗文,慕班昭、蔡文姬的才学,恨家无良师,一心想往杭州访师求学。祝员外拒绝了女儿的请求,祝英台求学心切,伪装卖卜者,对祝员外说:"按卦而断,还是让令爱出门的好。"祝父见女儿乔扮男装,一无破绽,为了不忍使她失望,只得勉强应允。英台女扮男装,远去杭州求学。途中,邂逅了赴杭求学的会稽(今绍兴)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读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不一日,二人来到杭州城的万松书院,拜师入学。从此,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同学三年,情深似海。英台深爱山伯,但山伯却始终不知她是女子,只念兄弟之情,并没有特别的感受。祝父思女,催归甚急,英台只得仓促回乡。梁祝分手,依依不舍。在十八里相送途中,英台不断借物抚意,暗示爱情。山伯忠厚纯朴,不解其故。英台无奈,谎称家中九妹,品貌与己酷似,愿替山伯作媒,可是梁山伯家贫,未能如期而至,待山伯去祝家求婚时,岂知祝父已将英台许配给家住贸阝城(今鄞县)的太守之子马又才。美满姻缘,已成沧影。二人楼台相会,泪眼相向,凄然而别。临别时,立下誓言:生不能同衾,死也要同穴!后梁山伯被朝廷沼为鄞县(今奉化县)令。然山伯忧郁成疾,不久身亡。遗命葬贸阝城九龙墟。英台闻山伯噩耗,誓以身殉。英台被迫出嫁时,绕道去梁山伯墓前祭奠,在祝英台哀恸感应下,风雨雷电大作,坟墓爆裂,英台翩然跃入坟中,墓复合拢,风停雨霁,彩虹高悬,梁祝化为蝴蝶,在人间蹁跹飞舞。
历史渊源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目前有关梁祝的主要考古发现和史料记载:
(1)据魏晋史学家考证,“梁祝”故事发源于河南省驻马店市汝南县马乡镇,故里遗址现有梁祝墓、梁庄、祝庄、马庄、红罗山书院、鸳鸯池、十八里相送故道、曹桥(草桥)及梁祝师父葬地邹佟墓等。
(2)在古邹邑西邻微山湖北岸的马坡村,有一立于明代正德年间的墓碑,墓碑历经淤积长期深埋,直到1995年才被发掘出来。这是全国现有九处梁祝墓中,惟一的一块墓碑,全文843个字,与神话传说戏曲截然不同,不仅载明了二人合葬的地方,还点明了地方官员指令二人合葬的原因。根据碑文记载得知,作为独生女的祝英台,女扮男装外出到邹城峄山求学读书,自九曲村过吴桥东遇梁山伯,二人偕同,峄山授业,昼则同窗,夜则同寝,三年衣不解,可谓笃信好学者。一日英台思乡回家,山伯得知真相,往其门拜访,别后不一载,疾终于家,葬于吴桥东(据邹县志载此桥在明隆庆年间被淹没),英台眼见马家迎亲将至,苦思山伯,情深意切,遂舍身取义,悲伤而死,乡党士夫谓其令节,从葬山伯之墓。
根据碑文记载和实地考察,传说中的梁祝故事原地为济宁市。其理由是:在时间上马坡石碑是记录梁祝故事最早的。不要说该碑根据外纪所记,即便是立于正德十一年,也大大早于晚清时期的《宁波府志》、《宜兴志》;从地理方位来看符合实际,梁祝合葬墓位于马坡村西南,距北面祝英台所在的九曲村约三公里,而距东南梁山伯所在的薄梁村约十公里,如果祝英台到峄山求学过吴桥与山伯相遇是合情合理的。
(3)江苏宜兴的梁祝文化研究者长路晓农则认为,从历史记载看,梁祝故事的文字记载最早在宜兴。江苏学术界、史志界、旅游界的多位专家认为:从宋咸淳《毗陵志》至明代冯梦龙的传奇小说中,都有大量文字及其他证据显示,梁山伯和祝英台系宜兴人氏。
(4)梁祝文化研究专家、宁波市鄞州区文联主席麻承照说,根据他对《鄞州县志》的研究,梁山伯应是鄞州人,祝英台应是上虞人。
(5)其实,“梁祝”的故事在宁波与汝南有着不同的版本。汝南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却未能看出祝英台是女儿身,后来祝英台被许配马家。梁山伯求婚不成,一病不起,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知后,身穿孝服出嫁,轿子经过梁山伯坟时,下轿拜祭撞死在柳树前。宁波传说:梁山伯是晋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廉的好官,由于得罪了权贵,被残害致死,老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是明代来自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当地老百姓为了纪念他们,就把两个人合葬在一起,结“阴婚”。两个传说分别在两地找到了考古证据。在汝南县,至今留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墓,分列于马庄乡古官道两侧,出土的墓墙证明两座均为晋代墓。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没有订婚,二人不可能合葬,这种分葬墓符合当时的风俗习惯。而在宁波,至今留有梁祝二人合葬墓。
(6)梁祝传说产生于晋朝。现存最早的文字材料是初唐梁载言所撰的《十道四蕃志》。到了晚唐,张读所撰的《宣室志》作了文学性渲染,可见其大致轮廓:“英台,上虞祝氏女,伪为男游学,与会稽梁山伯者同肄业。山伯,字处仁。祝先归。二年,山伯访友,方知其女子,怅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马氏子矣。山伯后为鄞令,病死,葬鄮城西。祝适马氏,舟过墓所,风涛不能进,问知山伯墓,祝登号恸,地忽逢裂陷,祝氏遂并葬焉。晋丞相谢安奏表其墓曰义妇冢。”
(7)现存较早、也较完整的是宋代明州(今宁波)知府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文中说梁山伯生于公元352年农历三月初一,死于373年农历八月十六,终年21岁,未曾婚配;祝英台出嫁在374年暮春;梁山伯庙(又名“义忠王庙”)修建于397年。如记载可靠,“梁祝传说”当产生在公元374年至397年这20多年内,完全形成则在宋代到清末。此后比较重要的文献记载,还有明代冯梦龙的《李秀卿义结黄贞女》,清代邵金彪的《祝英台小传》,后者出现了化蝶的结局。
(8)1997年7月,宁波的梁山伯庙出土一座晋代墓葬,墓的位置、规格和随葬器物与志书记载的梁山伯鄞县县令身份和埋葬地相吻合,被认为是可信的实物资料。
(9)20世纪50年代,著名作家张恨水在创作长篇小说《梁山伯与祝英台》时,曾根据民间传说,考证出10处起源地:浙江宁波、江苏宜兴、山东曲阜、甘肃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间、山东嘉祥、江苏江都、山西蒲州、江苏苏州。
(10)有关梁祝的古迹,目前已发现17处包括读书处6个,坟墓10处,庙1座。专家普遍认为,梁祝读书处是受梁祝传说的影响后形成的,不能反证其源头。
不同的版本
虽然“梁祝”传说人们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梁祝”故里究竟在哪儿,全国究竟有多少种“梁祝”版本。据中国民俗协会有关人员介绍,全国大约有10多个地方自称“梁祝”故里,在联合申报“世遗”的几处,关于“梁祝”,也是各说各的故事。
(1)鄞州版本:金代县令与明朝侠女结“阴亲”
在浙江宁波,相传梁山伯是金代鄞州县令,是个清官,由于得罪权贵,被人残害致死,百姓为他修了一座大墓。而祝英台则是明代上虞的侠女,劫富济贫,后来被权贵杀害。为了纪念他们,当地将两人合葬,算结了阴婚。鄞州现存梁祝合葬墓、梁祝故居。那里流传着一句老话,“若要夫妇同到老,梁山伯庙到一到”。
(2)上虞版本:祝家村是祝英台故乡
传说祝氏祖先原籍山西太原,南迁到此定居,原在上虞县城教书为业,子孙移居上虞各地。我国第一部彩色戏曲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唱词就写上了“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个祝英台,才貌双全……”据载,祝家村中原有一座规模较大的宅院,后因战争被毁,住宅面积约有500平方米,还有花园遗址。村边有一个湖叫“千金湖”,有两人合抱的金桂、银桂,还有云柏、石榴等古树。还有祠堂及石碑,记录着祝氏历史。
(3) 杭州版本:梁祝在万松书院同窗共读
越剧《梁祝》中,有一段“草桥结拜”唱词,说的是梁山伯与女扮男装的祝英台在赴省城杭州读书途中相遇,互认知己,便在“草桥”结拜“兄弟”,指的便是杭州东城望江门旁的草桥亭。而相传梁祝同窗共读之地,则是西湖上的万松书院,故而,百姓又将此地称为梁祝书院。它的前身为报恩寺,明弘治十一年改建为万松书院,崇祯年间书院被毁。清康熙后,改辟为敷文书院。
(4)宜兴版本:化蝶传说根深蒂固
宜兴最早记述梁祝故事的是《善权寺记》,始记于齐建元二年(公元480年),称祝英台旧宅在宜兴善权寺位置,梁祝自小一起读书,后又到齐鲁、东吴等地游学访友,逐渐产生感情。梁祝传说在宜兴均有记载,“化蝶”情节亦在宜兴形成,为国内学术界认可。宜兴现有“祝家庄”、“梁家庄”等地名、遗址,还有观音堂、荷花池、双井、九里亭等“十八相送”遗址。宜兴俗定农历三月廿八为“观蝶节”,用“梁山伯”“祝英台”为蝴蝶命名。
(5) 济宁版本:士大夫们为梁祝修合葬墓
济宁市微山县马坡乡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记碑”,为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重修梁祝墓、祠时所立。碑文记载祝英台家居济宁九曲村,其父祝员外因没有儿子,十分苦恼。祝英台是为解父忧才女扮男装求学。梁祝二人同窗3年,梁山伯病逝家中,祝英台悲伤而死。士大夫们被祝英台事父至孝及对梁氏矢一而终感动,为二人修合葬墓。现曲阜孔庙还保有“梁祝读书处”,在峄山上还有“梁祝读书洞”、“梁祝祠”等遗址。
(6)汝南版本:梁祝同窗共读却未合葬
传说在晋代,梁山伯与祝英台同窗3年,未能看出其女儿身。梁山伯临死前,要求家人把自己葬在祝英台婚轿经过的路边,让自己看到祝英台出嫁,祝英台得悉,身穿孝服出嫁,经过梁山伯坟时,提出下轿拜祭,趁人不备撞死在柳树前。梁祝墓分开而建,各有坟头。现汝南有梁祝读书的“台子寺”,也叫“红罗山”,传说这里曾有“红罗书院”。红罗山上传说中梁祝担水的井还在,井旁还有一块碑,上写“梁祝井”。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我国宋代杰出的文学家。在北宋文坛上,与茶叶结缘的人不可悉数,但是没有一位能像苏轼那样于品茶、烹茶、种茶均在行,对茶史、茶功颇有研究,又创作出众多的咏茶诗词的。
苏轼十分嗜茶。茶,助诗思,战睡魔,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苏轼任徐州太守。这年春旱,入夏得喜雨,苏轼去城东20里的石潭谢神降雨,作为《浣溪沙》五首纪行。词云:“酒困路长睢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形象地记述了他讨茶解渴的情景。他夜晚办事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栗宜宵征”(《次韵僧潜见赠》);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赠包静安先生茶二首》);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齿颊带茶香”(《留别金山宝觉圆通二长老》)“春浓睡足午窗明,想见新茶如泼乳”(《越州张中舍寿乐堂》)。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咏了采茶、制茶、点茶、品茶,绘声绘色,情趣盎然。词云:
已过几番雨,前夜一声雷。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长期的地方官和贬谪生活,使苏拭足迹遍及各地,从蛾眉之巅到钱塘之滨,从宋辽边境到岭南、海南,为他品尝各地的名茶提供了机会。诚如他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中所云:“我官于南今几时,尝尽溪茶与山茗。”其中:“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是杭州所产的“白云茶”;“千金买断顾渚春,似与越人降日注”,是湖州产的“顾渚紫笋茶”和绍兴产的“日铸雪芽”;“未办报君青玉案,建溪新饼截云腴”,这种似云腴美的“新饼”产自南剑州(今福建南平),“浮石已干霜后水,焦坑闲试雨前茶”,这谷雨前的“焦坑茶”产自粤赣边的大瘐岭下;还有四川涪州(今彭水)的月兔茶。江西分宁(今修水)的双井茶,湖北兴国(今阳新)的桃花茶,等等。苏轼爱茶至深,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烙新茶》诗里,将茶比作“佳人”。诗云: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温香肌粉末匀。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要知冰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苏轼对烹茶十分精到。“精品厌凡泉”。他认为好茶必须配以好水。熙宁五年在杭州任通判时,有《求焦千之惠山泉诗》:“故人怜我病,蒻笼寄新馥。欠伸北窗下,昼睡美方熟。精品厌凡泉,愿子致一斛。”苏轼以诗向当时知无锡的焦千之索惠山泉水。另一首《汲江煎茶》有句:“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诗人烹茶的水,还是亲自在钓石边(不是在泥土旁)从深处汲来的,并用活火(有焰方炽的炭火)煮沸的。南宋胡仔赞叹《汲江煎茶》诗说;“此诗奇甚,道尽烹茶之要。”烹茶之劳,诗人又常常亲自操作,不放心托付于僮仆:“磨成不敢付僮仆,自看雪汤生几珠”(《鲁直以诗馈双井茶次韵为谢》)。苏轼对烹茶煮水时的水温掌握十分讲究,不能有些许差池。他在《试院煎茶》诗中说:“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君不见,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他的经验是煮水以初沸时泛起如蟹眼鱼目状小气泡,发出似松涛之声时为适度,最能发新泉引茶香。煮沸过度则谓“老”,失去鲜馥。所以煮时须静候水的消息。宋人曾有“候汤最难”之说。
对煮水的器具和饮茶用具,苏轼也有讲究。“铜腥铁涩不宜泉”,“定州花瓷琢红玉”。用铜器铁壶煮水有腥气涩味,石兆(原字左有“石”旁)烧水味最正;喝茶最好用定窑兔毛花瓷(又称“兔毫盏”)。苏轼在宜兴时,还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纪念他,把此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松风竹炉,提壶相呼”,即是苏轼用此壶烹茗独饮时的生动写照。
苏轼亲自栽种过茶。贬诵黄州时,他经济拮据,生活困顿。黄州一位书生马正卿替他向官府请来一块荒地,他亲自耕种,以地上收获稍济“因匮”和“乏食”之急。在这块取名“东坡”的荒地上,他种了茶树。《问大冶长者乞桃花茶栽东坡》云:“磋我五亩园,桑麦苦蒙翳。不令寸地闲,更乞茶子艺。”在另一首《种茶》诗中说;“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是说茶种在松树间,生长瘦小但不易衰老。移植于土壤肥沃的白鹤岭,连日春雨滋润,便恢复生长,枝繁叶茂。可见诗人于躬耕间深谙茶树习性。
苏轼喝茶、爱茶,还基于他深知茶的功用。熙宁六年(公元l073年)他在杭州任通判时,一日,以病告假,独游湖上净慈、南屏、惠昭、小昭庆诸寺,是晚又到孤山去谒惠勤禅师。这天他先后品饮了七碗茶,颇觉身轻体爽,病已不治而愈,便作了一首《游诸佛舍,一日饮酽茶七盏,戏书勤师壁》:
示病维摩元不病,在家灵运已忘家。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诗人得茶真味,夸赞饮茶的乐趣和妙用。昔魏文帝曾有诗:“与我一丸朗,光耀有五色,服之四五日,身体生羽翼。”苏轼却认为卢仝的“七碗茶”更神于这“一丸药”。在诗作中他还多次提到茶能洗“瘴气”:“若将西庵茶,劝我洗江瘴”,“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苏轼《仇池笔记》中有《论茶》一则,介绍茶可除烦去腻,用茶漱口,能使牙齿坚密。他说:“除烦去腻,不可缺茶,然暗中损人不少。吾有一法,每食已,以浓茶漱口,烦腻既出,而脾胃不知。肉在齿间,消缩脱去,不烦挑刺,而齿性便若缘此坚密。率皆用中下茶,其上者亦不常有,数日一啜不为害也。此大有理。”茶与苏轼生活之密切,苏轼对茶功之运用,由此可见。
苏轼在饮茶品茗之际,常把茶农之苦辛悬于心头,“悲歌为黎元”。《荔枝吧》指斥了贵族官僚们,昔日贡荔枝,今日又贡茶、贡花,争新买宠的可耻行径:“君不见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笼加,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并直言:“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有(原字有“病”字头)”。充分表现出他同情茶农,抨击对茶农的苛征重敛。
苏轼还借咏茶来抒发人生感慨,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精神面貌的写照。《寄周安孺茶》这首长达120句的苏拭第一长篇,正是咏茶之作。诗篇先是记述了宋以前的茶文化历史:“大哉天宇内,植物知几族。灵品独标奇,迥超凡草木。名从姬旦始,渐播《桐君录》。赋咏谁最先厥传惟杜育。唐人未知好,论著始于陆。常、李亦清流,当年慕高躅。遂使天下士,嗜此偶于格。岂但中土珍,兼之异邦鬻。鹿门有佳士,博览无不瞩。邂逅天随翁,篇章互赓续。开园颐山下,屏迹松江曲。有兴即挥毫,灿然存简牍。”继而边咏边叹:“乳瓯十分满,人世真局促”。名茶既能给人充分的享受:“清风击两腋,去欲凌鸿鹄”,“意爽飘欲仙,头轻快如沐”,又不免悲叹名茶辱没:“团风与葵花,赋(原字左为“石”旁)砆杂鱼目”,“未数日注卑,定知双井辱”。在《和钱安道寄惠建茶》诗里,诗人用历史人物的性格来比拟不同的茶味:“雪花雨脚何足道,啜过始知真味永。纵复苦硬终可录,汲黯少戆宽饶猛。草茶无赖空有名,高者妖邪次顽扩。体轻虽复强浮沉,性滞偏工呕酸冷。其间绝品岂不佳,张禹纵贤非骨鲠。”借茶味而褒扬“戆”“猛”之士,贬斥“妖“顽”之辈,嬉笑怒驾,皆成妙句。诗最后云;“收藏爱恒待佳客,不敢包裹钻权幸。此诗有味君勿传,空使时人怒生瘿。”讥之以好茶钻营权门的小人。
苏轼之多才多艺,于我国茶艺的贡献亦是“一多”。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