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具有云南特色的歌曲——云南山歌

最具有云南特色的歌曲——云南山歌,第1张

山歌,是一部写满音符的百科全书。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山歌,上千年来在一代又一代地传唱。跟着山歌游云南,有婉转动听的旋律,有特色浓郁的民俗,有惊艳时光的风景,更有致敬岁月的温情。

“蒙面情歌之都”者嘎

者嘎村是个好听的名字,在元江县城东南边的者嘎水库旁,极目之处,村里都是一层又一层的土掌房,错落有致。

一般而言,傣家的土掌房建在绿树荫蔽的缓坡上,多为长方形,一楼一底。者嘎村一幢幢整齐的平顶土掌房早在民国年间就建在绿树环绕的者嘎水库边,是个典型的水傣村寨。远处看,整个村落就像铺在缓坡上的层层梯田,井然有序。两户人家间的距离有的仅一墙之隔,密密匝匝;有的地方,从一户人家的房顶就可以直接跨到另一户人家。由于者嘎的傣族传统民居保存完整,很多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2013年,者嘎村入选第二批国家级传统村落名录,小村一时为世人所关注。

者嘎是名副其实的“蒙面情歌之都”,村里上到年近70的老人,下到20来岁的姑娘、小伙都能来上一两句蒙面情歌。村里高大的酸角树、芒果树见证了村寨的古老,翠绿的芭蕉树以及娉婷的槟榔树仿佛在讲述着美丽而难忘的爱情故事。当地人白琼兰说,唱情歌时,傣家男女各站一边,遇到心仪的人才可以对歌,有“哪个好看,就唱哪个”的说法。

“敢唱情歌把手牵,情歌越唱越爱恋;五月花街年年唱,情哥等着情妹来。白天唱到日落山,夜晚唱到月团圆。”每到农历正月初五和五月初五,傣族男女会身着盛装,赶到热水塘,参加蒙面情歌会花街节。老人们话说今昔,青年人唱歌跳舞,小孩子们嬉戏打闹……人们还会用热水塘的温泉沐浴,以祛除旧年的污秽,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地迎接新的一年。

以歌为媒,以歌会友,以歌定情,流传上千年的蒙面情歌会花街节在发展中不断丰富自己的形式,因此也被誉为“东方情人节”。

金沙江边吟唱水田情诗

丽江市华坪县水田村寨里,老一辈们连续三天三夜对唱情歌的佳话被所有水田人津津乐道。村中,唱歌没有任何评比形式,谁唱得好,就会被公认为歌王。

水田村寨

起初,情歌多用于男女之间的搭白(搭腔)。“放牛放到对门坡,石头粝脚眼泪多,小哥还是单身汉,不比别人有老婆。”这段通常是唱给做针线的女孩,意为“我没老婆,没人做鞋子给我穿。”当地人介绍,50年代以前,男女相识都是通过情歌,一个男的在走路赶马,看到女的打包谷,或者在做针线,想搭白就用山歌表达。

华坪水田人是彝族,有着自己的语言、服饰、山歌文化。在大多数彝族聚居地,情歌的语言比较随意。水田情歌则和古诗文一样,有词牌,每句都是工整的七个字。根据喜怒哀乐、场合不同,词牌也不同。自娱自乐或触景生情可以唱“耍调”,送亲就唱“送亲调”,经过其他村寨有“过村调”,想起什么唱什么时也有“散调”。

跟随唱歌的情景变化,水田人即兴编词演唱。但水田人唱情歌有禁忌,长辈和晚辈不能在跟前。

坡芽歌书 一个图案代表一首歌

月亮、鹧鸪、霜霰……81 个图案记录着一对恋人从相知、相恋、相惜到白首入土化作双生笋的故事,现代人所执念追求的最纯美的爱情被完整地记录在这块宽约 1 尺、长 2 尺有余,被称作“坡芽歌书”的土布上。经壮乡人开口一唱,情意绵绵流淌,情景历历在目,听客融入其中,时而激动、时而落泪、时而欢笑,最终归于平寂。

坡芽歌书是在文山州富宁县坡芽村发现的,2011年6月,坡芽歌书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坡芽歌书的里81个符号代表着81首歌,歌书分男女对唱,最末首歌为男女合唱,民歌格式为五言四句至几十句不等,共有23个调子,每首歌都有不同的寓意。

坡芽村里有两棵并排而生的榕树,当地人称为“夫妻树”,吃过晚饭,村里人会如遵守“契约”般地来这里对歌。皎白的月光洒下,领头的青年用壮语高喊一句“天上星星千万颗,地下壮歌千万首”,大家便会同声应和。对歌过程中,小伙看上了姑娘,姑娘也看上了小伙,就开始单独对歌,有的时候兴致高昂能唱到第二天太阳出来,大家就直接上山劳作;有时候散得早,会留下一两对情深的青年唱到鸡鸣,越唱心里越甜。

传唱坡芽歌书的地方并不仅仅局限在坡芽村,近有10公里外的六益村和者宁村,远到距离剥隘镇70公里的那贯村,这些地区的老人都会唱坡芽歌书,并能辨识符号。在富宁剥隘一带的壮族聚居地,“岁岁歌圩四月中,无论白叟与黄童”,赶“珑端”成为青年男女对歌结识的好去处。

除了坡芽歌书,当地的壮族人几乎看见什么就唱什么,劳作的时候看见树上的小鸟在叫,也编上一曲,累了也会唱上一曲解乏,即兴创作很厉害。

彝族村寨里 “弯弯绕绕”唱撒尼情歌

离石林县城不远的大平地村,是个典型的彝族撒尼村寨。民间有句俗语:“撒尼的歌,阿细的乐(跳乐)。”撒尼村寨的人较善于歌唱,阿细男女善于舞蹈。撒尼人软软的情歌,总是要配上独特的乐器才完美。

撒尼情歌里主要的伴奏乐器包括竹笛、树叶、月琴、三弦、口弦。约会时,小伙子使用竹笛,吹奏出高亢、宏亮的曲调;小姑娘则用口弦或者随手摘一片树叶,吹出优美的曲调回答对方。一般来说,三弦、竹笛是阿黑哥专用,口弦、树叶是阿诗玛专用,几种乐器演奏的效果不同,唱情歌的氛围也不同。

来到彝族撒尼村寨里,随时都能听到悦耳的歌声,爱唱的彝族撒尼人不论在田间地头劳作,还是在家里围着火塘烤土豆,都会随心哼上几句。“撒尼人含蓄,以前都不敢跟着长辈学情歌,只敢自己偷偷学,成年后每当吃完晚饭,听到外面有三弦响,就会约上村里年纪相仿的姑娘悄悄循着三弦响的地方去。”撒尼人昂美仙介绍。

现在,彝族撒尼人唱情歌已经不分固定的场合或年龄段,年轻的唱,年长的也唱。撒尼情歌也已经不再只是情歌的范畴,它已经升华成为撒尼人生活中朗朗上口的歌曲。

苗族情歌 以歌为媒寻得好姻缘

每年正月初三至初六,文山州马关县都会举行“踩花山”。期间,成千上万的苗族男女身着盛装来到山坡会场,吹起芦笙,跳起欢乐的芦笙舞,自择对手、成双成对地唱情歌。四面八方的游客也蜂拥而至,不但有湘西、黔南的苗族同胞,还会有美国苗裔的身影。

苗族是崇尚自由的民族,因此以歌做媒的目的也是为了寻得好姻缘,夫妻一世和睦相处。花山节也是苗族青年男女相互倾吐爱情、定婚结友的美好时机。“对歌开始时,一般都是些公式化的套歌。”多年在花山街上“观战”的罗廷书说,男女双方都要相互颂扬一番,这也是唱歌的规矩,是不可缺少的礼貌。

接下来,小伙子要主动唱上两调求爱山歌,看中某一个姑娘,便撑一小花伞覆罩住小姑娘。如果小姑娘也有情,便以山歌对答,反之则以无言对答或躲开小伞表示拒绝。歌会的有趣之处不仅仅在于结交男女朋友,对歌时的“欲擒故纵”“欲说还休”“步步紧逼”也是考量对歌双方智慧的一种方法。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文山苗族民间音乐普遍流传的就有近70种曲调(包括民歌、说唱和器乐曲),曲调类型多种多样,内容包罗万象。苗族寨子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传统的生产方式、淳朴的民风,更能激发当地人的艺术想象力。

白族情歌 传唱千年的绵绵情话

白族人以对情歌的方式传情达意早已约定俗成,三月街、蝴蝶会、绕三灵等庙会为青年男女提供了对歌相识的机会,最为出名的当属石宝山歌会,每年的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白族姑娘和小伙纷纷来到大理州剑川县,在歌会上对情歌、寻意中人。

与直白地表达爱意不同,白族将情话编进歌里,唱给对方听,在心意相通的有情人心里,这绵绵的情歌远比一句“我爱你”来得温婉动听。白族情歌是表达爱情最风趣、幽默、智慧、艺术的形式和结晶。

白族对情歌的传统非常悠久,据考证,石宝山歌会这一习俗至今已有千年 历史 ,它还被列入了云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第二批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白族情歌不拘一格,曲调悠扬婉转、热情奔放,歌词又活泼跳跃、妙趣横生。

当地人介绍,以前每到歌会那天,去石宝山的小道上,人流如潮,宛如一条条五彩斑斓的长龙,完全像在赶一场庙会。参加歌会的白族姑娘略施粉黛,衣着光鲜,素白底衣上绣着精致的花纹,配以颜色亮丽的头饰、围腰等;白族小伙子胸前挂一架别致的龙头三弦,着装整洁笔挺,英俊帅气。

现今,没有人再站在那里对歌,只剩顽皮的猴子不时在林间穿梭,灵动至极。沿路而上,能看到很多小贩在路两边搭台做生意,烹调一些可口的地方特色小吃,飘来阵阵香味,还有很多在兜售白族情歌的音带和光盘。

  白族歌谣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在白族的文学发展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是时代和社会的一面镜子,它不仅生动地反映了不同时代白族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产生活、民族风情,而且形象地刻画出白族的形象、心理和性格特征、审美情趣和理想追求等,它是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堪称白族的百科全书,对白族历史、语言、民俗等的研究都具有极其宝贵的价值。它不仅是白族文学艺术精品和作家艺术家的乳汁,同时也为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考古学、美学等学科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白族歌谣主要有创世古歌、祭祀歌、礼俗歌、劳动歌、情歌、一字歌、反意歌、咏物歌、寓意歌、生活歌、儿歌等。

  白族歌谣可分为短调和长歌两大类,都能演唱。短调俗称“白族调”,白语称为“拜枯”,即“白曲”。长歌俗称“本子曲”,按其音乐和表演形式来看,属曲艺,但其唱本常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长诗。

  白族调(短调):白族调流行最广,最常见的为每首八句。常在山间、湖畔、田边、地头及石宝山歌会、火把节等民族节日里演唱。听众成百上千,一唱众合,通霄达旦,场面壮观。风格独特的有反意歌、一字歌等。

  反意歌描述的人及事物与实际相反,故意将正面的意思反说,造成独具一格的艺术效果,如《竹叶沉重石头轻》:

  说你听, 竹叶沉重石头轻;

  蚊子抬着铁撬杆,房头上飞奔。

  花猫犁田沟垄直,水牛捉鼠稳准狠;

  公鸡驮货学马叫,马儿报黎明。

  一字歌的每一句里都用一个相同或音相谐的字,造成一种特殊效果。有些甚至连出现的位置都不变。如《“爱”字曲》里,每句都以“爱”字起头,大胆、热烈地表露了男女之间的爱恋之情:

  爱你哟, 爱你这话难出口,

  爱你的话先不说,爱在我心首。

  爱你姣姣桃花色,爱你甜甜多温柔,

  爱你这话讲给你,爱到我白头。

  有些一字歌,还采用谐音字,使其显得活泼、诙谐。如《新娘做客》中的“新”、“薪”、“心”相谐:

  新娘做客心喜欢,崭新衣裳身上穿;

  新人初到亲戚家,坐在薪垛边。

  不料薪垛垮下来,新娘压在薪下边;

  新郎吓得“弹三弦”,心跳了几天。

  叙事长歌(本子曲):叙事长歌多数有故事情节,但不复杂,而以抒情为主。传统作品有《鸿雁带书》、《出门调》、《黄氏女对金刚经》、《放鹞曲》、《月里桂花》、《母鸡抱鸭》、《青姑娘》等50多部。

  《鸿雁带书》流传最广,是一篇书信体抒情叙事长诗,分“问信”、“寄信”、“回信”三个部分。基本情节是:一位白族妇女的丈夫出门做木匠,久无音信。她思念心切,给丈夫带信,叙述了妻离子散的情景和她对丈夫的思念。丈夫回信了,他在外并非“乐以忘忧”,而因“手长衣袖短”,无法回家乡。反映木匠出门苦情的另一篇代表作是《出门调》,又称《木匠史》。全诗分为“被逼”、“离乡”、“冤情”、“妻怨”、“夫泪”五个部分,共200多行。

  《黄氏女对金刚经》共3000多行,是迄今搜集到的最长的一部。长诗分两个部分。前部分描述黄氏女因赴太子会念经,淋雨害病,倒床不起。其夫赵联方不闻不问,她只得让12岁的小女儿玉英去找姨妈,请医生开药方。黄氏女想活下去,但狠心的阎王传她到地狱去对经。后一部分描述黄氏女哭别女儿动身到阴曹及她在阴曹的经历,最后女转男身。

  《放鹞曲》和《月里桂花》都以爱情为题材。《放鹞曲》是一部爱情悲剧。一个放鹞赶雀的小伙子在田间与割草的姑娘相遇,两人对歌相识后定情。男方无钱,一时无法成亲,只得出门找钱,到远方做木匠;女方的母亲贪财,逼女儿与有钱人成亲,姑娘积郁成疾,得病而死。美丽的姻缘就这样被毁了。小伙子回来后,只能到情人坟上探望,寄托哀思。《月里桂花》描写了一对白族男女青年之间的初识、试探、相恋之情。

  《谷鸡子》和《母鸡抱鸭》都是动物拟人化的诗。《谷鸡子》写的是小秧鸡一年辛勤劳作,到头来却向偷窍劳动果实的老鼠、麻雀借粮,对不劳而获者作了辛辣的讽刺。《母鸡抱鸭》生动地描述了母鸡抱鸭一场空的情景,对忘恩负义者作了无情地揭露。

  白族谚语有本专门的书

  《白族谚语》

  作者: 张东向

  出版社: 云南民族出版社

  类别: 历史

  上书时间: 2006-10-14

  出版时间: 1992-05-01 印刷时间:1992-05-01

  开本:32开

  装订:平装

Get up, get down, get a little bit closer to the scene

Find out what's there, something new to conceive

Get up, get down, get a little bit closer to me

Find out what's there, what you can be

Yesterday was our time to turn back again

Instead we went through the fire to get lost in sin

Burn baby burn, let me cool you down again

Turn baby turn, to see where it all begins

Cause it's alright, it's out there

Go and get lost girl

It's alright, I'm out there

Let me take control

Get up, get down, move a little bit closer to the scene

Find out what's there, something new to conceive

Get up, get down, get a little bit closer to me, go

Find out what's there, what you can be

Walk it off or keep it on

Let it take control love

Every inside your body, each and every bone

Burn baby burn, let's cool it down again

Turn baby turn, to see where it all begins

Yeah, it's alright it's out there

Go and get lost girl

It's alright, I'm out there

Let me take control

Get up, get down, move a little bit closer to the scene

Find out what's there, something new to conceive

Get up, get down, get a little bit closer to me, go

Find out what's there, what you can be

Na na na na na no

Get up, get down just a little bit

Get up, get down just a little bit

Get up, get down, let's get lost in this merry go round and round

Na na na na na no

Get up, get down just a little bit

Get up, get down just a little bit

Get up, get down, find out what's there, find out, babe it's you and me

Get up, get down, move a little bit closer to the scene

Find out what's there, something new to conceive

Get up, get down, get a little bit closer to me, go

Find out what's there, what you can be

Get up, get down, move a little bit closer to the scene

Find out what's there, something new to conceive

Get up, get down, get a little bit closer to me, go

Find out what's there, what you can be

白族居住于中国西南边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史称“滇焚”、“叟”、“白蛮”、“白人”、“民家”等。白族使用汉字书写,但是有自己的语言,绝大部分白族人在本族语言之外亦通晓汉语。白族文明程度较高,历史上人才辈出。白族人还善于经营农业。

白族能歌善舞,唐朝时南诏歌舞即已流行到中原并列为宫廷乐。白族民歌分为白族调、汉调、长歌、白族小调、叙事歌等,流传最广的是白族调,其中又以大理、剑川和洱源西山的白族调最有代表性。它们常在山野间吟唱,节奏自由,曲调悠扬,纯朴自然。 明净和纯美恰似中国云南令人屏息的山水秀色,悠悠一声“啊波”衬字的感叹,仿佛娇艳花瓣上颤落的露水那般芬芳而清澈。甜美而悠扬的小调在唇舌间清新鸣啭,拙朴的尺八和灵动的铝板琴在弦乐背景上相映成趣。

白族三道茶。

根据酷狗音乐的信息显示,白族三道茶是歌手晓晴演唱的歌曲,背景音乐就是叫白族三道茶,发行日期是2015-01-31。

歌手晓晴是抒情女声,毕业于星海音乐学院,流行音乐演唱专业。

思念自己的未婚妻。歌曲望山妹妹歌词含义是思念自己的未婚妻,是一首白族传统歌曲。白族是中国第15大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湖南等省,其中以云南省的白族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去搜搜,以下是百科摘的:

 白族调 白语称“白儿祜”,意为白曲,类似山歌。 因各地不同,故常冠以地名,如“大理白族调”、“剑 川白族调”、“洱源西山白族调”以及昆明、元江、泸 水等地的白族调等。①大理白族调。流传于洱海周围地 区,可对唱,亦可独唱,分男腔和女腔。男腔是五声徵 调式;女腔是五声宫调式。男女对唱中,女腔转男腔时, 前调do=后调sol,形成同主音转调(个别村寨男女同唱 一调)。用真假嗓结合的唱法。女腔第 1、第 5句唱词 最后一字的行腔往往落在la的颤音上。除此特定颤音外, 其他声音均较平直,乡土气息浓郁。如下例: ②剑川白族调。流传于剑川、洱源地区。曲调质朴、流 畅,兼有叙事和抒情的特点,亦可作为说唱曲调使用。 以真嗓演唱,用龙头三弦伴奏,自弹自唱。音乐是六声 羽调式,旋律起伏较大,常有六度、八度的跳进。剑川 白族调的结尾常先终止于骨架音mi上,随后,三弦弹奏 尾声式的结束句,才终止于主音。如下例: ③洱源西山白族调。流行于洱源县西山地区及云龙县相 邻的山区。音乐多为五声音阶羽调式,也是乐段的变化 反复结构。男女声均以真声演唱。 白族小调 与白族调不同之处,在于爱情内容较少, 可以在家里、街巷中演唱。如“泥鳅调”、“海东调”、 “麻雀调”、“栽秧调”等。 叙事歌 有流行于洱海四周的 大帛曲 (又称“花 柳曲”),流行于山区的“打歌调”。此外,尚有风俗性民歌、儿歌,哄娃娃调等。 歌舞音乐 有“打歌调”、“霸王鞭调”、“耍龙 舞”、“耍狮舞”、“绕三灵”等,音乐都较欢快热烈。 大本曲音乐 大本曲是白族传统曲艺的曲种。其唱 腔按传统的说法,有“三腔九板十八调”。“三腔”指 的是 3个艺术流派:流行于大理城南的称为南腔;流行 于大理城北的称为北腔;流行于洱海东岸的称为海东腔。 “九板”指的是 9个曲牌,是大本曲的基本唱腔,如正 板、平板、高腔、脆板、大哭板、小哭板、阴阳板等。 “十八调”指的是18首来自民间的民歌小调,是大本曲 的辅助唱腔,如老麻雀调、螃蟹调、放羊调、花子调等。 一般由1人演唱,1人弹三弦伴奏。 明清时代吹吹腔、大本曲剧本和唱本 吹吹腔音乐 吹吹腔是白族的传统戏曲剧种,历史 悠久,现称白剧。其音乐属于联曲体。唱腔有小生腔、 须生腔、小旦腔、摇旦腔、英雄腔、丑腔、高腔、平腔、 二黄腔、大哭腔等。主要以唢呐和打击乐伴奏。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488985.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4
下一篇2023-10-14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