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伟大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伟大的女人,这句著名的格言在我们的日常词汇中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了,这是事实,尤其是世界***背后的女人。每一位***,尤其是长期执政的君主,都有政治上的责任来处理。他们的妻子常常是非常漂亮的妻子,他们在那里分担负担,为他们提供支持和安慰,而不是仅仅为了国王本人,而是为了他管辖的人民。在他们那令人惊叹的美丽中,王室成员在他们的国家中扮演着比想象中更重要的角色。他们的美丽激励着人们去接受各种各样的伟大的事业,并在大冲突的时候振奋整个民族的精神。
历史上最美的皇后5阿尔巴尼亚王后杰拉尔丁
4伊朗皇后苏瑞亚
3不丹王后吉增佩玛
2约旦王后拉尼娅
1摩纳哥王后格蕾丝凯利
5阿尔巴尼亚王后杰拉尔丁阿尔巴尼亚的王后杰拉尔丁的故事,就像许多皇室和贵族一样,都是一场悲剧,她出生于匈牙利贵族家庭,她的家庭在战争结束时失去了全部财产。杰拉尔丁在布达佩斯的一家博物馆礼品店里工作,就像命运的安排一样,她的命运即将改变。1937年,阿尔巴尼亚的国王,一个古怪而神秘的人物,看到了她的照片,并在婴儿脸的杰拉尔丁面前摔倒了,还要求带着杰拉尔丁举行一次会议。害羞而紧张的杰拉尔丁接受了,这次会议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20岁的杰拉尔丁的天真和温柔让让年长的国王感到了一种魅力,贵族和皇室都决定进行最后的婚礼。在1938年4月,她嫁给了国王佐格后,被提升为阿尔巴尼亚王后。她短暂的快乐持续了一年后,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入侵阿尔巴尼亚并废黜了国王,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流亡的生活和无法回到自己祖国的痛苦。
4伊朗皇后苏瑞亚伊朗皇后苏瑞亚是波斯美女的缩影,苏瑞亚出生在一个贵族家庭,早年在伦敦和瑞士接受教育。她的美貌吸引了国外的伊朗人,1948年,她被介绍给伊朗国王,他就像为她着魔了一样,几乎立刻就向她求婚了,在考虑了几天之后,苏瑞亚接受了国王的提议。她的皇室婚礼豪华盛宴华丽无比,这一对新娘和新郎收到了来自苏联总理约瑟夫斯大林、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和伊丽莎白二世等著名外国政要的礼物。不幸的是,苏瑞亚的喜悦并没有持续太久。她被查出不孕不育,尽管国王在这个国家进行了现代化的努力,但是他的国会中更保守的一些人迫使他与她离婚并再次结婚以产生继承人。
3不丹王后吉增佩玛不丹的王后吉增佩玛是最罕见的皇室成员之一,因为她是一名平民,嫁给了不丹国王,她虽然没有皇室血统,但在聚光灯下依旧很有魅力。佩玛另一方面是相当谦逊及倾向于回避媒体的王后,她一直专注于负责协助和促进各种皇家慈善机构的工作。尽管受过良好的教育,但吉增佩玛还是坚持了不丹的传统,用国民幸福总值代替GDP和GNP来衡量发展成效。由于她温柔的美貌和她在改善普通民众生活方式上的温和举止,吉增佩玛很快赢得了公众的喜爱,并在这个国家变得非常受欢迎。
2约旦王后拉尼娅约旦最优雅的美女王后拉尼娅是首屈一指的,她举止优雅大方,就像所有的美人一样,她在社交名流面前也很迷人。这一位伟大的集美貌与智慧于一体的女性很快就吸引了约旦王子阿卜杜拉二世的目光,他们于1993年在社交场合相遇,仅仅过了两个月,国王就像所有被美貌和优雅的女人所催眠的男人一样。通过她美丽的心灵和面孔,拉尼娅夫人成功地帮助她的丈夫处理了现在的约旦国王所面临的艰难的问题。由于处于政治和部落之间的紧张关系中,约旦处于一种不稳定的状态。当“阿拉伯之春”的抗议活动出现在她的国家时,正是拉尼娅夫人的优雅之美,缓和了局势,亲自会见了抗议者,甚至为他们提供了果汁。这种温和的方式赢得了许多抗议者的支持,他们最终决定与国王坐下来好好谈谈,消除与国王的分歧。
1摩纳哥王后格蕾丝凯利格蕾丝凯利因出演好莱坞**而出名,在她成为摩纳哥迷人的王后之前,她曾出演过好莱坞**。格蕾丝凯利总是带着一种纯粹的优雅和魅力,轻松地驾驭了各种角色。在去戛纳**节的时候,她偶然遇到了摩纳哥王子,雷尼尔三世,再一次,古老的美容催眠方式生效了,王子立刻被这位漂亮的金发美女迷住了。在与家人见面的三天内,他向格蕾丝求婚,她接受并被提升为王后。格蕾丝凯利毫无疑问是一个灰姑娘嫁给白马王子的典型的、老套的例子,但就像其他例子一样,并非所有童话婚礼都能带来童话般的生活。格蕾丝王妃确实享受了一段相当长时间的那种母仪天下的感觉,并在这个公国的公民心中赢得了一个特殊的位置。1982年,当她在一场悲惨的车祸中丧生的消息被宣布时,全世界数百万人的心都碎了,像许多皇室美人一样,格蕾丝王后用她的美丽和优雅迷住了人们。
关于尼布甲尼撒二世和他的女神的爱情故事,应该就是最著名的空中花园吧,说是这尼布甲尼撒二世为了讨女神的欢心,便在宫廷里造了豪华美丽的花园,在花园中种满了奇花异草,我觉得此举可以概括为他们之间最美好的爱情故事了吧。
空中花园曾被评为国际七大奇迹之一,如此高的评价,足可见尼布甲尼撒二世的用心了,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空中花园在后来淹没在滚滚黄沙之中了,和古巴比伦其他的建筑一样,没能经受住历史前行的脚步,不过后来有考古学者表示发现过空中花园的遗迹,但是这个说法后来一直没有得到论证,还有些人认为空中花园不曾存在的,但是个人认为却是真实存在过的。
其实这个题面说的是爱情,那就不对尼布甲尼撒二世做任何的评价吧,虽然说关于他的评价还真的蛮多的,但是关于说他的爱情,目前我所能想起的就是这个了,尼布甲尼撒二世娶了米底的公主安美依迪丝为王后,为她造空中花园是因为王后觉得平原没有家乡美丽,一度思乡苦闷落泪,在之后看到空中花园开心地笑了。
而这个故事情节让我想起了烽火戏诸侯的褒姒,这周幽王也是为了博美人一笑费劲心机,难怪说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或者说爱情总是相似的,自古到今,纵使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变化,但是大抵上的爱情观是没有多大变化的,而男人为了博心爱的女人一笑,可谓是煞费苦心,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
《幸福终点站》剧情简介
《幸福终点站》是美国出品的一部由萨沙·杰瓦西和安德鲁·尼科尔根据原著故事改编的**,以下是我整理的《幸福终点站》剧情简介,欢迎阅读。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维克多·纳沃斯基是一个东欧人,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他决定前往美国,带着简单的行李买了飞往美国的机票。当他在终点站纽约的肯尼迪机场下机准备出机场时,却被拦了下来。原来他的祖国发生了政变。
这就意味着维克多的护照和身份证件全都失去了效用,他被扣在了机场。站在这个不属于自己的国家,看着来来往往陌生的人群,维克多不禁感到迷茫。无奈之下,他只能留在机场睡在大厅的椅子上,在卫生间里洗澡,靠为路过的乘客服务生活。他拥有的只有自己不自由的身体,以及一个小皮箱,里面装着换洗的衣服、一把剃须刀和已经作废的身份证明。
在这段在机场滞留的日子里,维克多一直在忍受着机场官员弗兰克·迪克逊的折磨,迪克逊把维克多视为晦气的象征,认为他是一个大麻烦,难以控制又想拼命解决。但这并未给维克多制造太多的烦恼,这位老兄自得其乐地在这样一个狭小的浓缩的物理空间里发现了一个巨大的丰富的人生世界,发现这里每天经过形形色色的人与他们各自的人生悲喜,发现这里充满了慷慨与野心,荒唐与惊奇,身份与地位,循规蹈矩与意外奇遇。并且他还在这里与空姐阿米莉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最终,维克多在这个机场邂逅了美国的一切,也邂逅了属于他的幸福。
角色介绍:
维克多
演员汤姆·汉克斯
是一个东欧人,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带着简单的行李前往美国。因祖国发生了政变,维克多的护照和身份证件全都失去了效用,被扣在了机场。还在机场里与空姐阿米莉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阿米莉·亚沃伦
演员凯瑟琳·泽塔—琼斯
是一名空姐,偶然间与维克多相遇,但她并不知道维克多被困在机场的情况,还与维克多吃了一次烛光晚餐,最后帮助维克多拿到一日签证,进入纽约完成父亲的心愿。
弗兰克
演员史坦利·图齐
是一名机场官员,由于担心维克多害怕破坏自己的政绩,千方百计想把维克多赶走。
恩里克
演员迭戈·鲁纳
是一名机场的送餐员,热情与多情。暗恋机场的办理签证的女工作人员,借助维克多办签证的时候,不断地获取暗恋对象的信息,最终抱得美人归。
多洛雷斯
演员佐伊·索尔达娜
是机场办理签证的`女工作人员,工作时一丝不苟,最后与机场的送餐员恩里克结婚。
古普塔
演员库玛·帕拉纳
机场的印度老清洁工,唠叨与古怪。因在印度误杀了警察,从此看见警察就发麻,担心自己呗遣返回印度。
幕后制作:
拍摄背景
影片改编于真实故事,伊朗流亡人士梅安·卡里米·纳塞瑞在法国巴黎的戴高乐机场第一候机厅下机,但是由于没有任何难民文件,法国当局虽然同意其留在机场,但却不允许他离开航站大厦。尽管1996年纳塞瑞拿到难民文件,可以自由离去,但他却仍然不愿离开。
对于通过候机厅去往世界各地的飞行员、机场职员、快餐商和千百万乘客来说,纳塞瑞已经成了一个后现代的标志,纳塞瑞的故事激起了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创作激情,他买下了纳塞瑞传奇经历的改编权。但纳塞瑞的故事只是激发了斯皮尔伯格的灵感,**所要讲述的并不是他的故事。
剧本创作
曾为斯皮尔伯格的《逍遥法外》改编剧本的杰夫·纳桑森参与了影片的剧本创作。最终由杰夫·纳桑森、萨沙·杰瓦西和安德鲁·尼科尔三人携手完成了剧本的创作,斯皮尔伯格看了剧本后认为维克多的故事很有亲和力。影片与《电话亭》、《泰坦尼克》、《最后一班地铁》一样,《幸福终点站》也是一部人物活动局限在一定空间内的**,只不过空间转换成了机场。
演员选择
在斯皮尔伯格决定担纲影片导演之前,汤姆·汉克斯已经签约扮演影片主人公维克多。而凯瑟琳·泽塔—琼斯在片中扮演同维克多碰撞出情感火花的阿米莉,而在片中的机场官员弗兰克·狄克逊则由史坦利·图齐出演。
拍摄过程
由于安全措施严密,所以剧组无法在真实的机场里拍摄,制作设计师亚历克斯·麦克道尔负责设计和兴建一座具备功能的全尺寸机场航站,几乎所有拍摄都在此完成。在主要拍摄进入尾声时,剧组在蒙特利尔的米拉贝尔机场取景,美国联合航空公司也为影片的关键一幕提供了一架波音747。
在设计阶段,斯皮尔伯格的长期合作伙伴、摄影师贾努兹·卡明斯基同麦克道尔携手设计出了一流的照明系统。按照剧本的设计,维克多被困的机场应该是纽约的肯尼迪国际机场,不过麦克道尔希望将很多国际机场的特点集于一身,于是设计小组对美国和欧洲各国首都机场进行了大量研究。
剧场搭设
影片中的机场在加州的一座大型机库中搭建,200名工匠花费20周时间才全部完成。这座三层建筑为全钢结构,共铺设了6万平方英尺的花岗岩地板。机场中有4架电动滚梯,为拍摄**而在摄影棚中专门安装滚梯。
由于搭建的机场必须具备应有的功能,所以艺术部门完成的每张图纸都必须接受专业工程师的细心审查,连每个简单的焊点都不能忽视。在所有设计工作中,规模最大的莫过于机场玻璃窗外的巨大背景,整个背景成三面合围来打造机场夜景,整个背景中共安装了2000个微型灯具。在飞机接近航站时使用蓝屏技术。
为了营造阳光透过玻璃照射航站的效果,剧组在片场上方的钢梁上架设了10万瓦的照明器材,它们将照向笼罩整个片场的反射材料,反射后的灯光会像阳光一般普照片场。另外,摄影师卡明斯基还用光线中的颜色来传达维克多境遇的改变。
机场商店
为了呈现“美式文化的熔炉”,制片方还邀请了许多商家来这个模拟机场开店。最终有35家公司在这个机场扎根,其中包括Swatch手表、美国运通卡(AmericanExpress)、星巴克等等。有些商家(如星巴克)甚至调了自己的雇员来“假戏真做”,真的在这个模拟机场里做起生意来。就算是雇请临时演员充当店员的商家,也对这些临时演员进行了突击专业训练,力求他们演起戏来能够像真的雇员。
服装设计
曾与斯皮尔伯格合作《毁灭之路》的服装设计师玛丽·索弗瑞斯担任这部**的服装设计,索弗瑞斯充分考虑到维克多出身农村并初次赴美的背景,把维克多下飞机时所穿的服装设计成大批量生产的服装,而且穿着了至少5年。并且设计师根据剧情的发展,维克多的服装经历着一系列微妙的演变,与维克多的处境相呼应。
;玫瑰 玫瑰又名月季,是花中之王。印度神话称从玫瑰花蕾里诞生了拉克什米女神,是保护神吡瑟孥吻她而把她唤醒的,从此,拉克什米女神成了吡瑟孥的妻子。 基督教的许多传说也与玫瑰有关。大天使加夫里尔为圣母编织了三只花环,白玫瑰花环给圣母带来了欢乐,红玫瑰花环而是痛苦,黄玫瑰花环则是和平。 德国人认为用白玫瑰能揭穿巫婆的诡计。 每年2月14日西方的“情人节”,无数在爱河中畅游的男女皆用红色的玫瑰花送结自己的心人。这个节日据闻起源于古罗马时代,相传那时人们要在这天敬拜天后朱诺,因为她是女性婚姻幸福的保护神,加之古人又认为此日是青春活跃的开端,需要双方尽情的欢乐,默默的祝愿。所以以后人们普遍给玫瑰冠于“爱情之花”的称号。 人类有史以来就钟情于玫瑰。据说,克娄巴特拉的宫殿的地面就铺满了娇嫩的玫瑰花瓣,博学的孔子有600册藏书专门讲述如何培育玫瑰。 玫瑰本身就是一个传说。在罗马帝国时代,有一个名叫罗丹斯的美丽绝伦的少女。她的丽姿引来了无数狂热的求婚者锲而不舍地追求她。罗丹斯实在招架不住了,不得不到朋友狄安娜的神庙里躲避她的求婚者。不幸的是,狄安娜产生了嫉妒之心。当求婚者冲进了神庙的大门,要接近他们所爱恋着的罗丹斯时,狄安娜一怒之下将罗丹斯变成了一枝玫瑰花,将她的求婚者变成了花刺。 在希腊传说中,玫瑰是希腊花神克罗斯创造的。当初玫瑰只是林中一个仙女的尚无生命的一粒种子。一天,花神克罗斯偶然在森林的一块空地上发现了它。克罗斯请求爱神阿佛洛狄特赋予了它美丽的容貌;让酒神狄俄尼索斯浇洒了神酒,使它拥有了芬芳的气味。又有美惠三女神将魅力、聪颖和欢乐赐予了它。随后,西风之神吹散了云朵,太阳神阿波罗得以照耀它并使它开花。玫瑰就这样诞生了,并立即被封为花中之皇后。 欧洲见到的第一枝真正的原色红玫瑰叫做“斯莱特中国深红”,于1792年从中国引进。当时,它一直生长在中国山区的野地里。玫瑰培育者马上开始用它进行杂交种植。从此,寻求完美的红玫瑰一直是玫瑰栽培者所追求的理想。这种玫瑰应具有芳香的气味、抵御疾病的能力、持久的花期、修长的花茎、反复开花的本领、优美的体态以及不褪色的纯鲜红颜色。然而,绝对的完美却始终未达到,当然也永远无法达到! 人们发明了一种特殊的玫瑰语言,作为不被允许公开示爱的情侣间秘密交流的方式。18世纪中期,英国驻君士坦丁堡大使的夫人在信中对此做了描述。这些信件在她死后出版,激发了许许多多关于花草语言书籍的问世,每一本书都对每种花所隐藏的信息进行了描述。一朵红玫瑰花蕾代表萌发中的情欲;一枝盛开的白玫瑰则是在探问:“你会爱我吗?”一枝绽开的红玫瑰的含义是:“我对你满怀着爱意和渴望”,而一枝开放的黄玫瑰则是在询问:“你是不是不再爱我了
在伊朗的旅行中,让我最惊艳的就是一座叫做设拉子的城市。这个地处伊朗南部的城市,距离德黑兰并不近,但是当你来到这里的时候,你会发现众多的中国游客云集于此。尤其是在粉红清真寺的时候,还能遇到一些中国 旅游 团来这里打卡拍照。
设拉子,曾经是波斯帝国的中心,见证了波斯文明的诞生;这里也是葡萄酒的故乡,盛产的葡萄没有籽,糖分多,因此酿造出来的葡萄酒更是远销海外;同时它也是伊朗最伟大的诗人哈菲兹的故乡。因此这座古老的城市必定是人文旅行爱好者必打卡之地。
可以说设拉子既有享誉全球的波斯文明,也有糟糕的城市街头。当波斯文明渐渐衰落之后,如今的设拉子城区便成了寻找伊朗古迹的重要代表城市之一。
波斯风格的穹顶
设拉子第一个标签就是清真寺,和其他城市一样,清真寺是这座城市最美的建筑,但是比起其他城市而言,设拉子的清真寺并不算大气,却小而精美且美轮美奂。
行走在设拉子的大街小巷中,你将邂逅到一座座极具烟火气息的清真寺,其中又以粉红清真寺最为经典和网红,也是中国游客最多的一个景点。粉红清真寺又名莫克清真寺,它的美并不在于大气的建筑之美,而是藏在殿堂内的粉红花窗,如此丰富色彩的窗户和神秘感,相信大多数是我游客都不会拒绝。
粉红清真寺的花窗
如果你是一个小众旅行爱好者,那么地处设拉子大巴扎旁边的瓦基尔清真寺一定会让你喜欢。这是一个建于1773年的古老寺院,如果说粉红清真寺是广受欢迎的女神,那么瓦基尔清真寺就一定是那个待字闺中的少女。从热热闹闹的大巴扎踏入瓦基尔清真寺的大门后,瞬间一宁静感感扑面而来。
瓦基尔清真寺的门楼
虽然瓦基尔清真寺的看点不如粉红清真寺的来得震撼感,但不论是修复好的长廊抑或是正殿中的整齐排列的48根柱子,正面侧面都会给你一种震撼的气势感。而柱身对称的不同斜纹也蕴含宗教文化,抬头看那带着美丽壁画的穹顶,却游客让你看到浓浓的波斯文明。
瓦基尔清真寺的廊柱
离开瓦基尔清真寺,走几步就进入了设拉子乃至伊朗最大的巴扎,自带着浓郁的中东风情,高大的穹顶,别致的装饰品;鳞次栉比的店铺;琳琅满目的特色商品以及川流不息的人群,将这个大巴扎围得水泄不通。不过这种拥簇感在我看来一点也不讨厌,反倒多了几分体验当地生活的乐趣。
设拉子大巴扎的夜景
设拉子另一个标签就是卡利姆汗城堡,始建于赞德王朝初期,当时的卡里姆汗想要打造一个媲美和伊斯法罕皇宫媲美的建筑,以显示自己的权威和丰功伟绩。
卡利姆汗城堡的圆形碉堡
虽然这里比起我在伊斯法罕看到的皇宫逊色了不少,但是因地震移位倾斜的圆形碉堡而被誉为“伊朗的比萨斜塔”;典型的波斯庭院以及春夏时节的绿意盎然和撩人的玫瑰花,都让这个土里土气的城堡多了几分文艺气息。
卡利姆汗城堡内的波斯风格庭院
如果说到设拉子最大的标签,那么一定非地处设拉子郊外60多公里处的波斯波利斯,这个由大流士一世在2000多年前花费巨资建造的都城,曾经是当时如日中天的波斯帝国首都没,众多的国家会来到这里朝拜波斯帝王。
波斯波利斯的宫殿大厅
毕竟当时的波斯帝国可谓是事业蒸蒸日上甚至达到了巅峰,这个丰功伟绩从它那揽括了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直至印度北部的巨大版图就可以看出。
波斯波利斯的标志性雕塑,如今也是伊朗航空的标志
即便经历了2000多年的岁月,即便经历了亚历山大帝的大肆毁坏,如今当我来到波斯波利斯景点的时候,那些仅存的万国之门、大会厅、觐见厅、宫殿以及储藏室遗存依然可以向我展示了曾经的辉煌和荣耀,当然也不免让我叹息一代王朝背后的辛酸和落寞。
波斯波利斯内的浮雕,反映了曾经进贡的场景
伊朗的世界遗产帕萨尔加德
灯王之墓中的精美穹顶
设拉子清真寺中的花砖
作为伊朗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设拉子的标签和看点不仅仅只有这些,像金碧辉煌的灯王之墓;像安葬着波斯王朝几大帝王的波斯帝陵纳什洛斯坦以及设拉子最平民化的景点哈菲兹之墓等等,都将成为这座城市的气质。或许也怪我的旅途过于仓促,以至于只能看到片面的设拉子。
伊朗的胡泽斯坦省(Khuzistan)位于伊朗的西南边,其南部濒临波斯湾而其西北部则紧靠伊拉克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著名的曾经萌发出人类许多古老的文明,如苏美尔、埃兰、巴比伦和亚述文明的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经的中下游流域,也叫两河流域,其出海口也有一半在胡泽斯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
在伊朗期间,我一共去过伊朗胡泽斯坦省两次。第一次是1990年夏,两伊战争刚结束不久,也是我到德黑兰没多久。那时我公司与首都钢铁公司组成联合体(consortium)与伊朗工业部洽谈了一个钢铁厂连铸车间技术改造项目,而这个钢厂位于胡泽斯坦省首府阿瓦士(Ahvaz)。那次首钢派了一个由十多人组成的高级别技术代表团到德黑兰,然后又去阿瓦士作现场考察。我这个公司代表就一路陪同,一起去阿瓦士了。那次是乘飞机去的。
阿瓦士濒临波斯湾,位于两河流域,即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出海口附近,原本就很热,又是夏天,一下飞机,一股潮湿且闷热至极的热气很快就包裹了我,热得让人难以喘气。记得首钢代表团一位负责人悄悄地跟我说:这里这么热,看来报价得高一点,至少包括一点防暑降温费吧?我看着他板着脸一本正经的样子,不由得哑笑起来。
因濒临波斯湾,天气湿热是胡泽斯坦省避免不了的气候特征。不过让我感到奇怪的是,傍晚外出散步,我居然在所住的酒店外面看到几个身裹长袍的大胡子伊朗人躺在广场花坛的石头台面上睡觉。那时的气温具体多少不知道,但感觉自己身上的汗毛孔都热得张开了,估计至少也有37-38摄氏度吧。当地人不怕热由此可见一斑。
在去阿瓦士之前我就知道伊朗胡泽斯坦省地处苏美尔文明的新月地带,古文明遗迹多多,所以也曾想如果有时间或机会,就去看看这些古迹,也好发思古之幽情。可惜的是,那次去阿瓦士,因将精力几乎全部放在陪同首钢代表团与伊方洽谈项目技术合作方面,加上首钢那些工程师们对那些古代迹丝毫不感兴趣,考察一结束就急吼吼地飞回了德黑兰,没两天又转机回北京准备技术改造方案去了。我作为该项目的商务代表也只好跟着他们悻悻地离开胡泽斯坦了。但一种遗憾在心中油然生起。
为何我会对那次阿瓦士之行感到遗憾呢?说实话,一是因为位于两河流域入海口的伊朗胡泽斯坦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曾有过非常辉煌灿烂的古文明,并留下了一些难得一见的古迹。很多人不知道,在公元前六世纪居鲁士二世建立的阿契美尼德波斯王朝( 即波斯帝国,最初建都苏萨古城,后文会提到这个地方——作者注 )之前很久,即公元前三千多年前,即距今约5000多年前,伊朗还有一个更为古老的文明——埃兰文明(Elam Civilization),这也是人类继古埃及文明之后最早的灿烂文明之一(也有研究说苏美尔文明早于古埃及文明——作者注),与苏美尔文明齐名,其发祥地就在伊朗胡泽斯坦省境内。对此,我一直憧憬。
苏萨古城鸟瞰
其次,也是更重要的是,我公司在伊朗承接的第一个水利设计项目——卡尔赫河(kerkheh River)零号坝的所在地卡尔赫河谷也在距胡泽斯坦省阿瓦士北边不远处。这个零号坝是伊朗迄今修建的最大水坝,坝高127米,坝长三千多米,黏土心墙土坝。该坝建好后,水库蓄水可达70多亿立方米,发电400MW,还将使伊朗的淡水储量增加30%,可灌溉34万公顷农田。可以说,这个水坝对于两伊战争后亟需重建的伊朗十分重要。
建好后的卡尔赫河零号坝局部图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的德黑兰十分缺电,晚上停电是家常便饭。除了买几个可充电电筒或移动式灯具放家里备用外,我们每次去超市还会买回一大包蜡烛,以防晚上停电。不仅如此,因长期缺水,伊朗的小麦产量也直线下滑( 这一点在《伊朗杂记》第二集中有较为详尽的叙述——作者注 ),由此可见这个水坝对于战后的伊朗是何等重要。
我公司中标后实施这个项目的是安徽水利水电勘探设计院和水利部东北水利水电勘探设计院,项目经理则由安徽院院长胡家博先生担任。胡先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水利专家,今年他已有91岁了( 他的60岁生日就是在德黑兰过的,有关胡先生的故事在《我在伊朗下围棋》一书中有较为详尽的叙述——作者注 )。胡先生也是我的中学学长,即合肥一中前身庐州学堂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毕业生,考入清华大学水利系,后留校任教,1957年因为其老师黄万里先生鸣不平而被打成右派,文革后获平反并任清华大学水利系教授。我公司在伊朗承接的所有水利项目无不浸润了胡先生的心血。
伊朗卡尔赫河零号坝设计咨询项目是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以市场竞标方式在国际上承揽的知识密集型技术咨询项目,在中国对外经济合作和工程承包 历史 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该项目也叫服务贸易型技术输出,即除了向技术输入方转让相关专利技术或专有技术外,技术输出方还派出掌握这些技术知识的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赴项目所在国完成这类项目并负责培训当地技术人员。当然,设计时会充分考虑技术受让方需求并尽量采用设计提供方的成套设备。卡尔赫河零号坝设计咨询项目就是如此。
由于在伊朗期间连续签订了好几个水利咨询项目合同且比较熟悉此类技术咨询项目合同的商务条款( 在伊朗签署的所有项目合同均为英语和波斯语两种语言文本——作者注 ),有一段时间,凡有从中国来伊朗访问或考察的各地或各行业经贸代表团,驻伊大使馆经济商务处总是推荐我给他们讲解如何在国外尤其在伊朗投标和承接相关技术咨询项目以及该项目的服务贸易特点及其它注意事项以及有关伊朗的经贸政策等。
卡尔赫河零号坝设计咨询项目的工程师大多在德黑兰工作生活,那时刚到伊朗不久的我总想去这个水坝的设计选址的现场,也就是胡泽斯坦的坝址所在地看看,以增加我对该项目本身的直感了解。而这次我已经来到了胡泽斯坦阿瓦士,距卡尔赫零号坝坝址没多远了,结果却未能实现去现场看看的愿望,怎么能不感到遗憾呢?
好在安拉保佑。一年多后,即1991年冬,机会又一次来临。出于设计需要,我们的项目组得对卡尔赫河零号坝所在地的地质情况作进一步勘探了解,那时又有一批勘探工程师和技术工人及相关挖掘和钻探设备从中国来到了德黑兰,又从德黑兰陆续乘车去或运到了位于阿瓦士不远处的项目现场。
那天胡家博先生跟我说,卡尔赫河零号坝设计勘探项目组工程技术人员和钻探设备都到了阿瓦士,我得去看看,你去不去?我立即说:当然去呀。不过,上次华黎明大使就向我表达了也想去这个水坝现场看看的意愿,请他们夫妇俩一起去如何?胡一口答应。
作者夫妇(左一和右一)与华黎明大使夫妇(左二和左三)、胡家博先生(右二)及谭国保先生(右三)摄于1991年秋德黑兰
华黎明大使是1991年春接替因病回国治疗的王本祚大使赴伊朗上任的。华黎明先生身材高大、风度翩翩,英语和波斯语都很好,退休后曾任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特约研究员,常在中央电视台国际观察栏目上就伊朗和中东问题发表高见。那次我向华大使汇报了项目进展情况并提出拟请他和夫人一起去胡泽斯坦的水坝项目现场上看看。华大使高兴得也是一口答应。
与我第一次乘飞机去胡泽斯坦省阿瓦士不同,那次我们是乘火车去的。当年伊朗的火车比较独特,软卧车厢的地板居然是软的,人走在上面一陷一陷的,好像走在席梦思床上,感觉很不舒服( 也不知现在怎样了——作者注 )。不过那火车的车厢却装饰得既古典又漂亮。我和我太太住的包厢很大,分里间外间,还有厕所和沐浴室,就像**《东方快车》中的豪华包厢一样,典雅而温馨。我留心了一下,隔壁华大使夫妇的车厢也一样。
后我问胡先生为何给我们买这么豪华的包厢?花这个钱干嘛?他说伊朗的火车票很便宜( 票价我已记不清了,但印象中确实不高——作者注 ),加上华大使夫妇也去,当然得买好一点的了。尽管如此,后来胡先生又想办法将这笔费用作为咨询项目必要开支交由伊朗合作方报销了。
那天在德黑兰火车站候车时发生了一件小事,也是一个疑问,总感觉得写一下,因为它搁在我心里已有10多年了。
记得16年前的一天,也是伊朗大选期间,电视上出现了时任伊朗总统的艾哈迈迪·内贾德先生的镜头,当时我就感觉这个人似乎很眼熟。后来又有几次在各种媒体上看到这位伊朗总统的尊容,越看越觉得自己应该在哪里见过他。再仔细想想,如果是这个人,那么或许就是那次在德黑兰火车站候车时相遇过的吧?
在我的记忆中,那天我们在火车站候车时(华大使那时还没有到)曾有几位伊朗年轻人走过来搭腔,说着挺不错的英语,很友好的样子。其中为首的那人个子中等,一脸不长的胡须,穿着一件深灰色的西装,没有打领带,30多岁,大学青年教师的样子。他自我介绍说他们是德黑兰 科技 大学的(Tehr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旁边有人即插话说他是我们的leader(领导)。他在确认我们是中国人后,说了几句称赞中国和伊朗友谊的客气话,然后就很有礼貌地与我握手告别了。
我记不得那个人的姓名了,与他还说了些什么也记不清了,印象中他握手的力度还挺大,充满了热情。不过总感觉那次的见面过程有点仪式感,这也与我在伊朗期间的其它所有邂逅都不大一样。更重要是,交谈时他的随从居然介绍他是leader( 我是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在国外听到老外这么介绍一个其本国人的——作者注 ),也感觉到他确实有那种leader的味道,所以对此人以及对那次短暂的德黑兰候车室相会印象较深。
后来在电视上看到内贾德先生的形象就觉得其长相与记忆中的那人是有点像,而且他们都在德黑兰 科技 大学待过,但那人是不是内贾德先生我并不能确定。此事前些年我还跟少数朋友说过1-2次,当然是带着猜测的语气。这次撰写此文又想起此事,心想:不管确否,还是写出来好,万一是他呢?
不过话说回来,就算那人是内贾德先生,他也可能早就忘记那次见面了。还有,那人即便是年轻时的内贾德先生,他当了总统后居然公开说出要将以色列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去”之类的极端民族主义话语,也是很让人失望的。而且更重要的是,伊朗核问题也是在他任上开始严重和激化起来的并在2010年6月伊朗因此而遭到了联合国一致的“史上最严厉制裁”( 那年中国也投下了赞成票——作者注 ),自此,伊朗经济便陷入了困境,而伊朗人民于两伊战争后得以逐步改善的生活也就开始下降并遭受不幸与苦难了。
那时伊朗的火车很慢,从德黑兰到阿瓦士一千公里吧,火车开了约一天一夜。火车是接近中午时发车的,第二天上午才抵达阿瓦士。下车时我忽然惊讶地发现站台上居然整齐地站有一支由十多个穿着革命卫队制服、手里拿着鼓乐的人组成的仪仗队,而且除了我们这一行十来个中国人下了车,其他车厢的门都没有打开。我立即反应过来:原来伊方给华黎明大使准备了一个正式的欢迎仪式。
在随行翻译谭国保先生跟伊方为首的欢迎官员略作沟通交谈后,华大使与他的夫人凌文蕙大姐便领头在伊方仪仗队的鼓乐声中肩并肩,慢慢地跟着仪仗队的执行长走了起来。这位领头的执行长手里拿着一个约1米长的指挥铃,上下挥舞着,也是缓慢地走着正步。我和我太太以及其他中方人员则是两两并排跟在华大使夫妇后面亦步亦趋,大约走了好几分钟才最终走出了车站。那个欢迎仪式在车站广场上又持续了不长一会儿,然后我们便分乘 汽车 离开并最终住进了当地一家最好的旅馆。
我事后了解了一下,一国驻外大使离开首都去驻在国其他地方访问受到仪仗队欢迎的前例几乎没有过。那次华黎明大使访问胡泽斯坦阿瓦士享受到几乎是绝无仅有的国宾待遇,这似乎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年中国和伊朗的关系是如何之好之密切了。
那位随行翻译谭国保先生,是我办事处的波斯语翻译,也是我的助手。他为人勤勉、踏实而能干,波斯语特好,甚至还带有点德黑兰的地方口音( 这是好几位伊朗朋友说的——作者注 )。我在伊朗的三年里从头到尾都得到了谭国保先生的大力襄助,所签署的好几个工程项目合同无一不有他的功劳。我离开伊朗后,谭国保也调走了。10年后听说谭国保先生已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伊朗分公司总经理时,我一点也不感到意外,也为中海油能慧眼识珠感到高兴( 《我在伊朗下围棋》一书中对谭国保先生有较为详尽的介绍和叙述。感兴趣读者可以去寻找阅读——作者注 )。
那天我们到水坝项目现场去看了。我陪同华大使站在卡尔赫河零号坝所在河谷旁的山坡顶上,看着与伊拉克接壤的西北方向那平缓的、一望无垠却几乎是寸草不生的山峦和谷地,十分惊叹古波斯民族居然能在如此荒芜的地方创造出如此灿烂的古文明。后来我才了解到,其实这些所谓的荒芜都是后人的误判。2000多年前此地的气候并非如此,而是非常的潮湿和温暖,雨水资源丰富,土壤也很肥沃,很适合植物和粮食的生长。不仅如此,在这广袤荒凉的土地下面,安拉,或者说大自然还恩赐了伊朗丰厚无比的油气资源。
1999年,人们在伊朗胡泽斯坦省距离阿瓦士西北80公里处,也就是距卡尔赫河零号坝所在河谷不远的地方,勘探发现了一个当年算是世界上最大的油田——阿扎德甘油田,面积约1400平方公里,原油储量高达420亿桶,即60 亿吨!这个发现一下子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关注和垂涎。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很多国家都开始涌入伊朗以寻求更多的石油利益。
一开始,中国局限于自身外汇储量和财力,在伊朗石油开发问题上并没有什么举措,主要还是承接或合作开展各种工程类或制造业项目,如水坝、小型成套设备以及钢铁厂改造什么的,以赚取外汇。到了本世纪初,则开始有了 汽车 和地铁等较大的投资项目,还有就是用外汇大量购买和进口伊朗石油。比如,中国从伊朗进口石油量从最初的日均数万桶逐步增长到2007年的日均进口40万桶石油( 2018年底,中国进口伊朗石油多达50万桶/日——作者注 )。这也使得中国和伊朗的双边贸易额在十多年前达到了创纪录的300亿美元,而且还开始有了非常巨大的投资利益。
然而到了2006年,中国在伊朗石油工业领域的投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改革开放后经济实力大幅增长的中国开始介入了伊朗的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的石油市场。那年年底,伊朗国家石油公司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就开发北帕尔斯天然气田签署了谅解备忘录。
据当时的伊朗《法尔斯新闻社》称,中石油承接的该项目是伊朗最大的天然气开发项目之一,将包括南部天然气田四个区块的开发。协议规定该气田产出的天然气将被转化为液化天然气,并由双方平分。中国海洋石油公司将对该气田开发项目的上下游领域进行投资,投资总额预计超过160亿美元。
北帕尔斯天然气田地处波斯湾,位于南帕尔斯大气田北面85公里,估计天然气储量80万亿立方英尺。值得一说的是,这个合作备忘录是在谭国保先生任职中海油伊朗公司总经理期间谈妥并签署下来的。
后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即中石油于2009年初也与伊方签下了开发北阿扎德甘油田的合同;同年8月,双方又签署有关南阿扎德甘油田的合作备忘录。不仅如此,中石油在签下这个大单前两个月,还接手了法国石油公司道达尔(Total)转让的伊朗南帕尔斯气田(这也是当时世界最大的天然气田)的股权。
遗憾的是,此时伊朗已经遭受美国比较严厉的制裁了。1996年美国议会曾通过一个《达马托法》,也叫《伊朗制裁法案》(Iranian Sanctions Act),首次禁止世界上任何企业向伊朗的石油工业进行投资。但那时还不限制购买伊朗石油。后来由于伊朗核问题开始发酵,国际上加强对伊朗制裁的呼声也日益高涨。此时不少日、韩和欧洲国家企业均开始打退堂鼓了。比如阿扎德甘油田开发项目在那之前是给日本的,后来日本迫于伊朗核问题的压力而放弃掉了。法国道达尔转让股权也是如此。
其实,当年中石油与伊方签订的阿扎德甘油田开发合约并不完美,需要开发商即中国企业先行垫付所有的前期开发成本( 约25亿美元,由此可见那时伊朗就已经缺乏外汇了——作者注 ),共得开采185口油井,然后当石油产量达到一定的规模,伊朗方面才会按照合同比例给中石油部分石油分成作为报酬。说实话,这种合同的市场价值并不大,还存有很大的贸易风险,即如果油井出油分成时国际市场油价很低,中方在这个项目上可能会完全没有收益,甚至亏本。此时再考虑到伊朗核问题以及国际制裁的国际政治风险成本,中石油便没有实施下去。后来没多久,伊朗就以中石油违约为借口又将南阿扎德甘油田的开采权从中石油处收了回去。
那些年也就是对外强硬的内贾德总统在任时期。由于坚持进行核武级别的铀浓缩活动,伊朗遭到了国际上一致谴责。第二年,即2010年,联合国安理会还一致投票通过了“ 历史 上最严厉”制裁伊朗的方案并迫使一意孤行、桀骜不驯的伊朗回到谈判桌上来。说起来也是有意思,拥有这么丰富的石油储量资源却非要发展核武器,结果弄得没有钱开发,那时就喜欢折腾的伊朗好像一个抱着金娃娃讨饭吃的人,怎么看都不可思议。
在举世一致压力下,到了2015年,包括我们中国在内的伊核问题6国、欧盟以及联合国与伊朗方面终于达成了伊核协议,这事才告一段落。此时,法国、德国和意大利等欧洲国家又试图重返伊朗油气市场,访问胡泽斯坦阿瓦士的欧洲人又开始络绎不绝、多了起来。
不过好景不长。由于坚持在中东地区伊斯兰革命输出,加上美国中东政策的调整,那份伊核协议签订后仅3年,即2018年,美国居然退出了这个伊核协议并重新祭起了对伊朗制裁的法宝。这个举措不仅给了伊朗当头一棒,也对欧洲国家的企业影响很大。如法国道达尔公司在2015年伊核协议签订后又重新与伊朗方面洽谈了南帕尔斯油气田开发的第11期项目,但在美国退出伊核协议3个月后却又再一次退出了这个让其难舍难分的项目。
不过,安拉似乎总是眷顾伊朗。前年底,即2019年11月,就在美国制裁如火如荼之际,伊朗总统鲁哈尼在电视上宣布,在伊朗西南部的胡泽斯坦省又发现了一个原油储量甚至高达530亿桶、比当年世界最大的阿扎德甘油田更大的油田,并说这是“政府给人民的一个好礼物”。这个油田面积达2400平方公里,而深度仅约为80米。这块大油田的发现确实是个好礼物,可是饱受制裁又没有外汇资金的伊朗又如何将其变现呢?
可是1991年冬的那天,我们站在胡泽斯坦卡尔赫河零号坝附近的山坡上看到的就是一片荒凉。在我们当年最好的想象中,那个地方最多也就是水坝建成蓄水后可能出现的一片蓝色的人工湖。我们哪里知道,仅仅7-8年后这一大片荒凉的下面居然连续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油田,而且还不止一个!胡泽斯坦,你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啊!
胡泽斯坦的神奇并不止这些。那次在阿瓦士,我终于找了一个空闲的时间,托水坝项目组从伊方借了一辆 汽车 ,与小谭轮流开车,带着我太太以及胡家博先生夫妇,到附近可以找到的埃兰文明和古波斯文明遗迹进行了一次短暂的却也是非常难得的寻访。我们的首访就是苏萨古城。
苏萨古城(Susa)在《圣经》中写作“书珊”(Shushan)。这真是一个美丽的名字。据说已有近6000年 历史 ,比居鲁士二世波斯建国还要早3000多年。它曾作为埃兰文明的重要圣城,富饶而宏大。 历史 之父希罗多德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谁要是占有苏萨的财富,谁就可以和宙斯斗富。”著名的汉谟拉比石柱法典( 颁行于公元前1800年,1901年出土,现存于法国卢浮宫——作者注 )也出土于这里。可是我们去的时候苏萨却是一个破败的小城,可能是因为刚结束的两伊战争的原因吧,人口也只有2-3万人,少得可怜,就像一个大村庄。
作者在苏萨博物馆欣赏元青花瓷器,摄于1991年
因时间问题,我们到这里也仅参观了苏萨博物馆。这个博物馆很简陋,印象中只有几间不大的展览间,但馆藏却很丰富,存有不少埃兰时期的彩陶、青铜器和凿有楔形文字的石板。当年我们参观时还有一个橱窗放满了好多件在中国最罕见也是最昂贵的元青花瓷器。然而,近些年中国人写的去伊朗胡泽斯坦这家博物馆参观的游记里却从未提及这些元青花宝藏。不知道是博物馆知道其珍贵而将它们特意收藏起来了?还是都已经卖给了中国的收藏家们?也不知何故?
距离苏萨古城东南约30公里的乔加·赞比尔金字塔形古建筑群(Tchogha Zanbil)建于公元前1250年,也是属于埃兰时期建筑,大部分严重损毁,现存祭祀殿遗址仅存2层半,高约25米,这意味着这座原本可能为7层的阶梯型金字塔原高至少也有60-70米。其主要建材为泥砖或烧砖结构,砖上还存有大量楔形文字。无论是造型还是材料与古埃及最早的位于塞加拉的砖石金字塔都很相似,只是晚了约1500年。
乔加赞比尔金字塔废墟
乔加·赞比尔金字塔也是是在美索不达米亚以外仅存的几座金字塔形神殿之一。十多年前曾有报道说,考古学家在伊朗著名的乔加·赞比尔神塔内发现了88块刻有楔形文字铭文的砖块。这些砖块均属于古代伊朗埃兰时期(公元前3400年至公元前550年)的文物。也就是说,这些楔形文字古老程度至少与殷墟的甲骨文相当,甚至更为古老。现在也不知这些楔形文字有没有破译?而且,如果破译了,它们又说了些什么呢?
乔加赞比尔废墟墙上古老的楔形文字
写到这里,此文就要结束了,也不知道写到这里自己有没有将伊朗胡泽斯坦这块土地的神奇性叙述出一二?大约5-6年前,谭国保先生曾邀请我们重返德黑兰。我和胡家博先生也都想借那次机会再次回到胡泽斯坦那块神奇的土地上去仔细看看。可惜的是,最终我们因故未能成行。神奇的胡泽斯坦至今仍存留在我的那些近三十年前的回忆之中,让我神往……
汉代班固在其《西都赋》中曾说,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可是,无论怀旧还是思古都是需要时间和心情的。像我们当年那样在工作之余匆匆游览,无论如何都是很难有什么深切感触的。
说实话,也就是到了今天,人也老了,而且因为疫情还总是宅在家里,很少或很难再去周游列国了。此际的我才有时间调整好心情写出了这篇回忆录式的系列文章《伊朗杂记》,试图描述一下伊朗胡泽斯坦这块土地的神奇之处,同时试图让自己真正地体会了一把何谓“摅怀旧之蓄念,发思古之幽情”也。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