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春天要在放风筝?

为什么春天要在放风筝?,第1张

春天的风力比较稳定,风筝比较容易起飞

每个季节都可以放风筝,但是适合户外长时间逗留的就是春秋季节而夏天风少,炎热,长时间站在太阳地里也不好,冬天太冷,冻的伸不出手

江南人民自古就有清明放风筝的习俗。沪谚“二月二,搓麻线,三月三,放风筝”,又如,“杨柳青,放风筝”。人们在放风筝时,时而牵线奔跑,时而仰首远望,不但有春天的喜悦和情趣,而且还能强身健体。民间还有说将风筝送上天空,将线剪断,任其飘逝,将把一年的病痛和烦恼一同带走。

风筝最早源于我国。据传,第一只风筝是巧匠鲁班受到鹞鹰盘旋的启发,“削竹为鹊,成而飞之”。最早的风筝称为“鸢”。汉代时,我国发明了造纸术。人们开始用纸糊风筝,自此又出现了“纸鸢”一词。据明人陈沂《询刍录》说,五代时‘‘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乘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人作声如筝”。从此才开始叫“风筝”。

祛病强身 人们冬天久居室内,气血郁积,内热增加,容易引起体热平衡失调,导致某些疾病。当阳春万物复苏之时,到郊外放风筝,登高望远,风和日丽,草木竞秀,尽情呼吸新鲜空气,晒晒阳光,舒展筋骨,可以促进人体的细胞代谢,改善血循状态,消除体内积热,起到祛病强身的效果。

健脑益智 放风筝也是一项健脑运动。处理好放风筝和风向风速的关系,会让放飞者大动一番脑筋。现代人放风筝已发展到高低变幻、声光俱全的高超技艺阶段,需要动脑筋的地方就更多了。如放飞人物类风筝要“摸爬滚打”,才逼真有趣;放飞蜈蚣、巨龙风筝要蜿蜒变化,才趣味盎然;放飞蜻蜓、金鱼风筝,其眼珠要活灵活现,方显生动;“百鸟朝凤”能发出和谐悦耳鸣叫,才动人心弦。放风筝牵一线而动全身,手脑协调配合,动静有致,张弛相间,对健脑益智大有裨益。

1、儿童放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  高鼎《村居》(“纸鸢”:风筝)

译文:孩童们放学之后急忙跑回家,趁着刮起的东风放着风筝。

2、只凭风力健,不假羽毛丰。红线凌空去,青云有路通。——清  吴友如《题画诗》

译文:风筝只依靠风的力量就能有矫健的英姿,不用凭借羽毛丰满。牵着的红线向天空飞去,这就是直上青云通畅道路。

3、结伴儿童裤褶红,手提线索骂天公。人人夸你春来早,欠我风筝五丈风。——清  孔尚任《燕九竹枝词》

译文:小孩子成群结伴,穿着红裤子放起风筝,提着风筝线怒骂老天爷:人人都夸奖你春天来得早,你为啥不起一阵春风把我的风筝送上天。

4、江北江南低鹞齐,线长线短回高低。——明 徐谓《风鸢图诗》

译文:江南江北的风筝非常之多,风筝线高高低低交织在一起,描绘了当时江南地区放风筝时的热闹情景。

5、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宋  寇准《纸鸢》

译文:初秋晴朗的天空,风力不大,风筝难以升空高飞。借风筝只有凭借风方可旁云而飞的现象。

6、阶下儿童仰面看,清明装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清 曹雪芹的《红楼梦》

译文:台阶下儿童仰着头看着,清明时最合适的装饰,游动的丝线断开就一点力气都没有,不要埋怨东风使得离开。

7、何处风筝吹断线?吹来落在杏花枝。——清 骆绮兰《春闺》

译文:从什么地方吹来断了线的风筝,被吹落在杏花枝上。

8、竹马踉跄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宋  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译文:竹马在地面上奔跑,跑来跑去晃晃悠悠连人带“马”冲进了烂泥塘里,好不扫兴;风筝在空中飞舞,左摇右摆,又飞又叫,好不骄横。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573088.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6
下一篇2023-10-16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