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黄娥

邂逅黄娥,第1张

邂逅黄娥

汪曾祺在《杨慎在保山》里写道:“《永昌府志》曰‘杨用修久戍滇中,妇黄氏代寄一律曰:雁飞曾不到衡湘,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怜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文中的“妇黄氏”,即杨慎之妻黄娥。

杨慎,明朝川人,字用修,别号升庵,是四川除“三苏”外才华最出众、成就最高、名气最大的古代文人,其家乡成都新都现有桂湖和升庵祠纪念他。黄娥,杨慎之妻,有才,能诗,与卓文君、薛涛、花蕊夫人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杨慎因“议大礼”,三十四左右发配永昌,七十一岁死在永昌,一直未能归蜀。而黄娥,则在四川用了几乎一生的光阴,等待夫君的归来。这首名为《寄外》的七律,也许只是黄娥独守空闺、思念丈夫的许多诗文中的一首。但可以肯定地说:这是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诗一开始,写两地天远,锦书难托。古代交通闭塞,旅途劳困。所谓“天府之国”的成都周边,在中原人眼里已属避荒之地,更别说“蛮夷”之地云南了。特殊的地理环境特殊的男权文化,使女子出行,阻碍重重,风险叠叠。正因为如此,黄娥便只能被动地守在家中等待丈夫,而不能主动前往永昌探视杨慎。与一般的闺怨诗不同,黄娥在感叹自己福薄命浅时,更关注的却是远在永昌的杨慎。“妾薄命”:自己在四川坐看春花秋月,独送夏虫冬雪,人惭消瘦;“君断肠”:夫君在南夷蛮荒之地,更有有家不能回,有国不能报的断肠之痛。最喜欢 “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这一句,在一声声“盼归”的心语里,送走一年又一年;在一场场“苦雨”的愁绪里,度过一天又一天。等待,不知结果的等待,有切肤锥心蚀骨之痛,连黄娥自己也不敢相信这样的等待会有结果。结尾的反问里,既饱含着践“刀环约”的深情,又倾注着对无法捉摸的命运的无可奈何。何时?何时?这何时,其实,就是黄娥的一生。何止是她的一生,这何时,也是古代所有与夫分离的闺阁女子的生生世世。

我惊异于黄娥的才华,在《寄外》里,将思念之情、盼夫之情、关切杨慎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更让我惊异的是黄娥对爱情的忠贞不二。几十年独守空房,度日如年,却能坚守,却能始终如一,却能不离不弃。这,是多么珍贵的品质!在男子一统天下,女子处于从属地位的时代,有很多令人泣下的“闺怨”之情。黄娥,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和这些坚贞的女子比起来,所谓的“才子”们,就要逊色得多。这是为什么?也许与“烈女不事二夫”的礼教约束有关,也许与男人妻妾成群的生活环境有关,也许与男人女人的性格气质和对爱的理解不同有关……

一直很偏见地认为,女子,写诗作文,最适合的就是“思”。而这“思”的对象,又无一例外地指向男人。黄娥的这首七律,似乎再次证明了这一点。男人们,可不能辜负这些女子的不尽思念哟。

据说,在新都桂湖,有杨慎与黄娥塑像。为了暗合他们夫妻几十年天各一方的悲剧,两尊塑像隔湖而望。哎,塑者何其狠心:杨黄生而分离,死不同葬,到今天,依然被分于湖畔两侧,不能聚首。我幻想,有那么一尊雕塑:桂湖畔,杨慎黄娥,相依金秋,赏桂吟诗。在这雕塑里,黄娥的眼睛里应有才女的清澈明丽,更应该有与夫君想依的幸福迷朦:眼若秋水眉若波。她生时不能享家之温暖、爱之温馨、情之温柔,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她在我们的想象里享受一个女人应该享受到的一切呢?

北宋大诗人苏轼(号东坡)的一家人都在文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与其父苏询(号老泉),其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的妹妹苏小妹也是诗文高手。下面讲讲他们的两则小故事。

1东坡肉

苏轼喜欢竹子,他的居室四周都种上各种竹子,平时有空儿就漫步竹林观赏竹子。他也喜欢吃肉,曾写诗一首:“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

苏东坡曾经做过杭州的通判,治理了西湖,使之水路畅通,农田受益,连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农民都说苏东坡是好官,到了过年时家家杀猪宰鸡,送给苏东坡。他收到后,记下人名。然后把猪肉切成大方块,下好作料放在大锅里煮。苏东坡亲自看火候,直到汤汁快完的时候,才命人停火。这时的肉,香喷喷,红酥酥,格外诱人。

到了中午时分,他又命人按名单给大家送去,让他们过年,苏东坡也约请一些官员和老人一块饮酒、吃肉。大家都觉得这肉味道特别鲜美,酥软适口,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众人给这肉起了一个名,叫“东坡肉”。

苏东坡这么做,受到当地人们的称赞,留下了美名。大家给他的诗续了两句:“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天天笋炒肉。”

2与小妹谈诗

苏东坡与妹妹经常以谈诗的形式开玩笑,说来有趣,挺逗的。苏小妹的额头较高,苏东坡下巴较长。有一天,苏东坡口占两句,拿妹妹开逗:“未出厅前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小妹毫不示弱,张口就说了两句:“去年一点相思泪,至今方流到腮边。”兄妹俩都用夸张的手法讽刺了对方生理上的特点,饶有情趣。

一天,苏东坡的朋友黄庭坚来访,刚落座,小妹就说:“您来的正好,我有两句没写完的诗,您帮我修改修改。”黄庭坚忙说:“不敢,不敢。在苏东坡面前哪敢说修改你的诗!”

苏东坡谦虚地说:“老弟不必客气了,我妹妹这么信任你,当然向你请教了。”黄庭坚也不是一般人,他是江西派的开山始祖,诗文都有很大的名气,但他还是虚怀若谷:“那我试试。”

小妹说:“我有两句诗,要添两个字,可一时又不知添哪个字合适。你们帮我推敲推敲。”

“你说说!”俩人同时催问。

“轻风____细柳,淡月____梅花。这两处加个什么字更好哇?”

苏东坡沉吟了一会儿,说:“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加‘摇’和‘映’好!”

黄庭坚也认为苏东坡的意见是正确的:“依我看‘摇’和‘映’就挺好。”苏小妹摇了摇头。

苏东坡又想了想,说:“那就加‘舞’和‘隐’,成为‘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了。”

黄庭坚接着说:“这两个字好,有动有静。”

小妹又摇了摇头,笑了笑,说:“我加的字是‘扶’和‘失’,也就是说‘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怎么样?”

苏东坡和黄庭坚听了以后拍手叫好:“这一‘扶’一‘失’,把轻风、细柳、淡月、梅花都写活了,真好!”

  lz没要求必须是诗句吧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王国宪在《重修儋县志叙》中评价苏轼,“以诗书礼乐之教转化其风俗,变化其人心,听书声之琅琅,弦歌四起,不独‘千山动鳞甲,万谷酣笙钟’,辟南荒之诗境也。”

  董其昌作过一段著名的跋语:“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也;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这是对苏轼的《赤壁赋》及其书法最为深切而崇高的评价。

  燮星期《原诗》说:“苏轼之诗,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说:“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17794.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7
下一篇2023-10-17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