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教育特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学为主体。儒学极为重视教化,所谓“人君之治,莫大于道,莫盛于德,莫美于教 ,莫善于化。”(注:王符:《潜夫论·德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 社会风尚,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而作为基础教育的蒙学尤其受到重视,这就使我国古代的蒙学具有了明 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儒学伦理思想的特点。事实证明,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儒家思 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有效地起到了维护封建 统治秩序的作用,这在很大程度上得力于传统蒙学的伦理教化功能。研究传统蒙学的伦理教育特点,批判继承 这一历史遗产,对探讨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意义。
蒙学即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的学问。“蒙”有幼稚、暗昧之意,《易经》中《序卦》曰“蒙者,蒙止,物 之稚也。”幼童于事多暗味,因此称之童蒙。启迪童稚,消除暗昧称之启蒙,或称之发蒙、训蒙、养蒙、开蒙 对“蒙”的更具体的解释则融会于渐渐形成系统的伦理思想中。春秋时期的主要思想家就认为蛮、夷、蒙等 所谓的不开化均表现为不知“礼”,不懂得按照道德规范的要求去做。会耕田、织布、疗伤、计算都称不上开 化,一个人如果不懂得在道德条目的指导下处理各种人事关系,他仍旧处于“蒙”的状态。“蒙以养正,圣功 也。”“而养正莫先于礼”。受这种伦理观的影响,蒙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一开始就被确定为“明人伦”。《孟子·滕文公上》中“教人以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伦理总纲,一直被 后代的教育者所承袭。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通常依受教育者的年龄和教育目的将教育分为小学和大学两个阶段,有“古者八岁入 小学,十五入大学”之说。蒙学主要是对小学教育而言的,这一教育一般是在书馆、义学、乡学、社学、村学 、家塾等地方进行的。没入学之前的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具有同样的功能,也属于蒙学。小学阶段主要“教之 以洒扫进退之节,礼乐射书数之文”;大学阶段主要“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概括为“ 古者初年入小学,只是教之以事,如礼乐射书数,及孝弟忠信之事,自十六七入大学,然后教之以理,如致知 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注:(清)张伯行:《养正类编·小学》。)小学教育是使学生行其所当然 ,懂得礼仪之规,进退之节;大学教育是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道理。
在我国历史上,蒙学一直受到极大重视,历代思想家、学者都提倡要重视蒙学教育,一些大学者常常亲自 撰写蒙学教材。秦宰相李斯、晋朝王羲之、南宋王应麟、元代许衡、明朝王守仁等人都写过蒙学教材或蒙学教 育方面的文章。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理学家朱熹,他不仅发表了许多关于蒙学的见解,而且亲自撰写了不少 的蒙学读物。他写的《小学》被许多人奉若神明,称其为“万事养正之全书,培大学之基本者也”。《朱子家 训》也被作为家教的经典,广为流传。在我国古代历史上,除《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 规》、《幼学琼林》等几本流行甚广的蒙学教材以外,各类蒙学书目近2000本,其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内容 之丰富,堪称世界之最,这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蒙学之所以受到如此的重视,是因为历代学者 都意识到对儿童从小进行教育,特别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性。“蒙养极大事,亦最难事。盖终身事业此为根 本,而混沌初开,非可以旦夕取效者。”(注:(明)沈鲤:《义学约》。)
蒙学以“明人伦”为目的,以孝悌为主要内容,始终肩负着承载和传播儒家伦理道德的使命。伦理道德教 育是传统蒙学的主要内容。如《三字经》中明确提出“三纲五常”这些封建伦理观念,“三纲者、君臣义、父 子亲、夫妇顺”,“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千字文》中也有类似的句子:“资文事君,曰严 与敬,严当竭力,忠则尽命。”在一些习字书中,也不乏“尊卑长幼、忤慢谨防”,“孝弟忠信、礼仪廉耻、 好善恶恶、积德累仁”的道德说教,就连各类韵对中,也夹杂有“诗对礼”、“忠对信”、“道范对儒宗”、 “父子对君臣”的价值观念的渗透。(注:载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蒙学便读》,作者许梓。)传统蒙学道德 教育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明人伦,即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封建伦 常秩序和忠孝仁义等观念。二是孝悌,即事父兄尊尊长,它是忠的基础,礼的根源。三是正心敬身,即敬其心 意,肃其外仪,整饬自身。其中的传统美德,如节俭、诚实、守信、忠义等内容仍然是我们今天应当借鉴和学 习的。但其中的封建伦常、道德观念不仅距离儿童天真无邪的世界非常遥远,而且严重束缚了儿童的思想。至 于后来的《二十四孝》、《列女传》等几乎不近人情的道德典范,更是给儿童套上了礼教的枷锁,压抑了儿童 的个性,使整个蒙学教育丧失了本应具有的活力。从总体来说,传统蒙学的内容是封闭的、陈腐的,并日益趋 向于僵化,它体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意志,是为封建专制统治服务的。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抛开传统蒙学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这一教育目的,以及它所宣扬的封建伦理观念,我 们会看到传统蒙学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的东西,尤其是蒙学教育中的训蒙方法,更是它的精华所在。
具体说传统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有以下特点。
第一、先入为主,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
小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小学的提高。这就决定了蒙学教育主要在于打基础,形成良好习惯。因此传统 蒙学的道德教育基本是一种外在规范的养成教育。由于蒙童心智未全,“蒙昧未知向方”,极易受到外界的熏 染,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先入为主,使儿童从小接受纯正的儒家伦理思想,以端蒙养之基,为今后成圣贤之人 ,打下良好的基础。入头处如果出错,将无处查究,入头处产生偏差,就会一偏到底。“凡人有记性,有悟性 自十五以前,物欲未染,知识未开,则多记性、少悟性;自十五以后,知识既开,物欲渐染,则多悟性、少 记性。”(注:(清)陆世仪:《养正类编》。)此时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道德教育应先入为主,先铄 于外,然后渐化之。所谓“古之人自能食能言而教之,是故小学之法,以豫为先。盖人之幼也,智愚未有所主 ,则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者,日复一日,虽有谗说摇惑,不能入也。若 为之不豫,及乎稍长,意虑偏好生于内,众言辨口铄于外,欲其纯全,不可得已。”(注:(清)张伯行:《养正类编·小学》。)先入为主可以有效地预防各种异端思想的侵入,抵制周围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且由于 儿童可塑性强,“使之则为,使止则止”,先入为主易于使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渐至习惯成性。传 统蒙学强调从生活细微之处培养儿童的道德习惯。朱熹在《童蒙须知》中,开篇就讲到:“夫童蒙之学,始于 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当所知。”只有在小学阶段就 “于洒扫进退之间,持守坚定,涵养纯熟”,长大以后才能穷究事理,通达事物。坚持习礼,久则体貌习熟, 德行坚定,如孔子所言:“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如从幼便骄惰坏了,及至长大“则于其亲,已有物我 ,不肯屈下,病根常在,病随所居而长,至死只依旧。”(注:(南宋)吕祖谦:《少仪外传》。)以后,习 染将深,性情已就,再进行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将教之不及,即使“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 “逮乎成长,终为败德”。
第二、规范行为,强调道德的可操作性。
传统蒙学的另一个特点是道德教育要求具体、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实施。传统蒙学是为封建 社会培养人才服务的,其目的性决定它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要把儒家伦理道德落实到实际生活中,就必须把经 书的精言微义,化作揖让言辞,使它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便于被蒙童所接受。如《童子礼》规定了蒙童在家 里的举止要求:盥栉、整服、叉手、肃揖、拜起、跪、立、坐、行及至进退、出入、邂逅、朔望、晨昏等二十 三目。可以说几乎涵盖了日常生活中的所有大事小情。而且每一目都有具体、严格的标准,诸如叉手:“凡叉 手之法,以左手紧把右手大拇指,其左手小指,向右手腕,右手四指,皆直,以左手大指向上,以右手掩其胸 手不可太着胸,须令稍离方寸。”(注:(明)屠羲英:《童子礼》。)又如“立”目要求:“拱手正身, 双足相并。必顺所立方位,不得歪斜。若身与墙壁相近,虽困倦不得倚靠。”(注:)这些要求具体、规范, 包罗万象,既有外在的礼仪规范,也有自身的整饬要求,甚至连大小便的方位都有具体的规定。至于塾课方面的要求,由下面这些书名,就可知道其严格详尽程度了;《家塾常仪》、《塾中琐言》、《变通小学义塾章程 》等可见一斑。蒙学把深奥的道德理论、抽象的道德说教化做具体的行为要求,这不仅看得见、摸得着,而且 极易操作,便于监督。单吃饭这一项就作了如下详尽的要求:“毋先,毋后,毋择,毋翻,毋邻(谓取邻簋食 也),毋以箸入口,毋以舌接食,毋归余(谓以食余再入簋肩也),毋他顾,毋含食与他人语,毋遗粒,箸毋 过肩(肩谓箸肩也),毋桥(以箸高置簋上也)。嚼无声,咽无疾,啜无流。食毕,敛齐两箸,乃起。”(注 :(清)崔学古:《幼训》。)要求具体、明确,但如此详细的要求,也显得过于繁琐,苛板,缺乏灵活性、 变通性。要求的整齐划一,束缚了儿童的个性,使儿童动弹不得,同时,这一种罗列方法,也难免会挂一漏万
第三、顺其天性,量资循序渐进。
传统蒙学遵循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在道德教育内容的安排上,体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原则;在道 德教育方法的采用上,因人而异,因势利导,量力而行,留有余地。传统蒙学的道德教育虽然也讲封建伦理纲 常,但不究其义理,只是从浅近处着手,先教之以小学规矩,使儿童于洒扫应对进退之间习之,及至智慧渐开 ,性情已就,才可近乎明德新民,以止于至善。尽管后来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一些儿童从小诵习经书,但古代 几乎所有的教育家都反对这种做法,认为先习经书,犹作室而无基,对儿童是十分有害的。“后生学问,切须 理会《曲礼》、《少仪》、《仪礼》等,洒扫应对进退之事,及先理会《尔雅》训诂等文字,然后可以语上, 下学而上达,自此脱然有得,自然度越诸子也。不如此,则是躐等,犯分陵节,终不能成。孰先传焉,孰后传 焉,不可不察也。”(注:(南宋)吕本中:《童蒙训》。)“君主教人有序,先传以小者近者,而后教以大 者远者”。蒙学还根据不同的学童采取不同的训蒙方法:“极慧者,必摘其短以抑之,则不骄;极钝者,必举 其长以扬之,则不退。倦者必加以礼貌,则不鄙;稍长必砺以蒙工,则不佻。”(注:(清)崔学古:《幼训 》。)认为道德教育要量弟子的资禀,循序而进,操功于悠久,不可操之过急。内容要少而精,贵乎简约,不 可庞杂。道德的循序渐进还表现为要留有余地,能接受十分,只可予以七八分。
第四、熏渍陶染,以歌诗讽诵化育之。
儿童活泼好动,此乃天籁之发,天机之动,“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于歌 诗,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异之习礼者,非但肃其成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 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注 :(明)王守仁:《训蒙教约》。)儿童天性好动,喜欢嬉戏玩耍,单纯的道德说教、礼仪规范难于为儿童所 接受,特别是儒家的纲常礼教,刻板、僵化,要使它为儿童所接受,就必须采取活泼多样的形式。传统蒙学道 德教育除少数教材是对儿童直接进行道德说教外,大多采取偶句韵语、诗歌、故事、警句、嘉言懿行等形式, 潜移默化,熏渍陶染。《三字经》、《弟子规》、《女儿经》以三字为一句,句短而音谐,和仄押运,便于诵 记,并且内容含量大,凝练,概括性强。如《论语》中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而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一段话被概括为“首孝弟,次谨严,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既朗朗上 口,又易背易记。《幼学琼林》、《增广贤文》采取对偶句形式,广泛采录先贤的格言语录,辑集名人典故逸 事,内容丰富,知识性、趣味性、感染性强。如《幼学琼林》中的“刎颈交,相如与廉颇;总角好,孙策与周 瑜”,“蔡邕倒屣以迎宾,周公握发而待士”,一个对偶句中就包含了两个历史典故,对仗工整,便于口诵心 沃虿唤荆患壅撸鼐 其长以扬之,则不退。倦者必加以礼貌,则不鄙;稍长必砺以蒙工,则不佻。”(注:(一些人生哲理和至理名言,如“少壮不努力,老来徒伤悲”、“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君”、“从俭入 奢易,从奢入俭难”、“隐善扬恶,执其两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宁向直中取,不向曲 中求”等,读来自然、亲切。还有一些以诗歌等形式写成的蒙学教材,如《小学诗礼》、《蒙养诗教》,以及 朱熹写的《训蒙诗百首》。诗教虽不像其它伦理教材那样直接对蒙童进行道德教育,但它通过诱之歌诗,以发 其志意,熏陶渍染,渐滋化育,使儿童在讽诵吟咏、欢笑嬉戏中接受教育,诵读歌诗久则可使蒙童“抑扬其音 节,宽虚其心意”,达到“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从而义理渐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伦理道德在内容 上的严重僵化、落后,在客观上促进了古人对道德教育方法的不断探索和改进。而传统蒙学教材形式上的活泼 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道德教育内容上的不足。 第五、事理并举,重视榜样垂范作用。
传统蒙学特别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是为“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①也。 ‘“(注:(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古人为榜样,学习古贤圣的品质,是榜样示范的重要方面 如大禹治水,夷、齐义不食粟,巢父、许由让于天下等,都成为蒙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至于孔融让梨 、黄香枕席、陆绩怀橘、叔敖阴德、子路负米等故事,也都在许多蒙学教材中屡屡被提到。《童蒙训》、《少 仪外传》等都例举了贤人、名士的嘉言善行用以说明道理。《日记故事》收集了古人贤德、可师可法之事,专 供儿童记诵,《二十四孝》则是典型的对儿童进行孝道教育的蒙学教材。如《童蒙训》中的”杨应之劲挺不屈 ,自为布衣以至官,于朝未尝有求于人,亦未尝假人以言句俗语共存、玑珠瑕疵互见,它较多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原则,但其中 也不乏一些人生哲理和至理名言,如“少壮不努力,老来徒伤悲”、“莫笑他人老,终须还到君”、“从俭入 奢易,从奢入俭难”、“隐善扬恶,执其两端”、“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宁向直中取,不向曲 中求”等,读来自然、亲切。还有一些以诗歌等形式写成的蒙学教材,如《小学诗礼》、《蒙养诗教》,以及 朱熹写的《训蒙诗百首》。诗教虽不像其它伦理教材那样直接对蒙童进行道德教育,但它通过诱之歌诗,以发 其志意,熏陶渍染,渐滋化育,使儿童在讽诵吟咏、欢笑嬉戏中接受教育,诵读歌诗久则可使蒙童“抑扬其音 节,宽虚其心意”,达到“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从而义理渐开。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传统伦理道德在内容 上的严重僵化、落后,在客观上促进了古人对道德教育方法的不断探索和改进。而传统蒙学教材形式上的活泼 多样,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其道德教育内容上的不足。
第五、事理并举,重视榜样垂范作用。
传统蒙学特别重视榜样的示范作用。是为“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①也。 ‘“(注:(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以古人为榜样,学习古贤圣的品质,是榜样示范的重要方面 如大禹治水,夷、齐义不食粟,巢父、许由让于天下等,都成为蒙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至于孔融让梨 、黄香枕席、陆绩怀橘、叔敖阴德、子路负米等故事,也都在许多蒙学教材中屡屡被提到。《童蒙训》、《少 仪外传》等都例举了贤人、名士的嘉言善行用以说明道理。《日记故事》收集了古人贤德、可师可法之事,专 供儿童记诵,《二十四孝》则是典型的对儿童进行孝道教育的蒙学教材。如《童蒙训》中的”杨应之劲挺不屈 ,自为布衣以至官,于朝未尝有求于人,亦未尝假人以言色也。笃信好学,至死不变“,为儿童树立了一个正 直坦荡的君子形象。”司马文公幼时患记解,也不妨极言嘉许;聪颖者,骄心易启,虽日 新月异,亦不可过于揄扬。”(注:(清)张行简:《塾课琐言》。)
传统蒙学在其两千多年的历史中,不断发展完善,表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和适应性,它不仅为中国人所接受 ,而且引起世界上许多国家人民的重视,传统蒙学课本《三字经》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儿童道德丛书 》。传统蒙学的以养为教,养教并举,重视践履,学不躐等特点;循序渐进,文德相彰,文以载道,禁于未发 ,先入
为主,居敬持志,修身养性等思想,都极大地丰富了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传统蒙学教材之所以能在 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独领风骚,弥久而常新,成为我国历史上影响最深、传播最广的文字形式,最重要的原因就 是,传统蒙学教材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沃土里,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它不仅遵循了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和 发展规律,而且遵循了汉语言的规律,充分运用了汉字独特的叶韵、音调,将深奥的道德换化为通俗易懂的文 字,活泼多样的形式,使之不仅为儿童所接受,而且受到成年人的喜欢。至今它的一些形式仍被不断地应用在 各种形式的教育中,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三字经”、歌诀、对偶句等。传统蒙学的活力还来自于它的实用 性,它是为做而学,而不是为学而学,因而,避免了一些空洞的、脱离实际的说教。
传统蒙学的内容可说是瑕瑜互见、良莠参杂,尽管其中有不少对我们很有益处的处世格言,也不乏一些做 人的道理,但大量充斥其间的是封建伦理道德,它毒害着儿童的身心,束缚了儿童的手脚,压抑了儿童的个性 ,使儿童变得循规蹈矩,畏首畏尾。传统蒙学在方法上尽管有许多可取之处,但世上没有哪一种方法是可以一 成不变的,而是因人、因事、因时而不断变化的。从总体上看,传统蒙学的道德教育基本上是一种规范教育, 条例式教育,它重外在约束,具有一定的强制性。如明朝的《社学要略》规定,学生“行步要安详稳重,不许 跳跃奔趋;说话要从容高朗,不要含糊促迫;作揖要舒徐深圆,不可浅遽;侍立要庄严静定,不可跛倚;起拜 要身手相随,不可失节;衣履要留心爱惜,不可邋遢;瞻视要静正安闲,不可流乱;抄手要着衣齐心,不可怠 惰;在坐要端严持重,不可萁岸,诱违反者,罚跪,再三犯者重责”。要求之刻板、严格,已经使道德与纪律 条规的界限模糊了。特别是到了明清时代,受科举制度的影响,传统蒙学道德教育的内容以及形式日趋僵化, 并开始走向衰落。探讨传统蒙学道德教育的优点和弊端,是为了使我们能以古为鉴,汲取精华,弃其糟粕,以 为我所用。
2019年9月14日
星期六
亲子日记~424
新学期开学两周以来,圣卓实验学校的学习群中、朋友圈中、学校的公众平台上,被一幅幅感人的画面,一段段感人肺腑的表白……太多太多的美好所感动。在学校“让每一个孩子的一生成为一个精彩的故事”的感召下,越来越多“先知先觉”的家长积极地参与学校教育建设,参与到陪伴孩子成长中来。在这里,学校、家长、孩子的相遇,就是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是一曲美的传诵,开启了2019年新学期“家校合育”的华丽篇章。
孩子的成长就好比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家长怎么教,决定孩子成为怎样的人。老师怎么教,决定孩子走上怎样的路。老师、学生和家长,本就是教育路上最铁的“三角关系”。只有用爱与信任浇灌,这段关系才会开花结果,让孩子闪现璀璨光芒。
父母的爱,可以带来信任。师者的爱,可以造就希望。爱与信任,就是老师与家长能给孩子的最好的东西。有人这样形容老师、学生和家长的关系:学生是顶点,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他们不再唯老师是从,也不再为父母之命。可只有得到家长和老师的两两支持,他们才能攀登到更高的地方。家长和老师分别是左右支撑点,共同撑起孩子的理想。只有双方紧密合作,才能让孩子的教育事半功倍,取得令人惊喜的效果。紧紧将三者连在一起的,是爱,也是信任。
家长和老师的相遇,本就是爱与信任的邂逅。孩子的成长成才,离不开家长的关怀备至,和老师的辛勤教育。一切都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支持老师,就是支持孩子的成长!老师、学生和家长的“爱的合作”,互为表里,共同助力孩子健康成长。
孩子们开学的两周时间里,我见证了小学部的“小豆包”们在老师精心呵护下的入校适应和成长;初一新生经过“军训”洗礼的刚毅与自律,实现着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初二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初三学哥学姐们在“校园华尔兹”中的精彩绽放;家委会入校值班家长的所见所闻、校外爱心志愿护岗值勤家长的爱心担当;学校公众平台中优秀的老师团队的风采,丰富的校园文化,孩子们成长的每个瞬间记录都深深地感动着我。
一场爱与信任的邂逅在圣卓实验学校里,感动着每一位老师和孩子家长,更激励着圣卓学子在这片乐土上更好地发现自己,成就自己。孩子们享受着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他们带来的欢乐。
潍坊市奎文区圣卓实验学校翟婧婷爸爸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当观看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写一篇观后感好好地作记录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
晚上,我看了印度**《地球上的星星》。我觉得它很像我以往看过的一本书《窗边的小豆豆》。**说的是一个九岁的小主人公对学习毫无兴趣。经常因为走神、发呆、考试零分被教师惩罚,父母也经常被叫到学校去谈话。最终迫不得已转入了一所寄宿学校。
其实,这个孩子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的,他对事物充满了好奇,只是很少有人去关心他、理解他、包括他的父母。
幸运的是,在这所寄宿学校里,一位美术代课教师用他阳光、乐观的心感染了不爱说话、自卑的小主人公伊夏,让他重新找回了自信。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尤其是画画。在学校的画画比赛中取得了第一名,成为全校最棒的学生。
由此可见,一个人再差,他也有自我的长处,我们要用爱心去发现。在人生这个舞台中,谁都有可能成为主角,成为地球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2语言的力量是强大的。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她说出的每一句话都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影片中提到了所罗门种族在砍树时不使用任何工具,而是一群人对着一棵大树不断地大声诅咒,不久树就逐渐枯萎,以至死亡。言语力量的强大可见一斑。言语能传达恶意,也能表达善意,更能传递情感,就看我们如何去使用它。身为老师的我们,如果言语中表达出的是赞美、表扬、鼓励、关心······那么,这样一份温暖就会传递给学生,让孩子不断积聚起正能量,奠定一生阳光灿烂的基础!
“面对问题为什么不乐观些!”伊夏从刚来学校的抑郁到后来的积极面对,成就自己。是什么带来的变化?是心态!我们面对困难时,为什么不能微笑面对他?在这个原本就是因雾霾失去色彩,因金钱而失去本心的世界里,我们已经缺失了很多。
其实每个孩子都就应有他绚烂多彩的童年,我们应走到孩子的内心,找到真正适合他自我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要真心去欣赏、关心孩子,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闪光点,并极力去放大,去鼓励,去激发,去赞美,最终让每一颗星星都发出最亮的光芒!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3小小的龅牙仔,机灵的样子,大大的眼睛装满了憧憬和渴望,没什么不对啊?然而他成绩差,甚至有读写障碍。也就是干不了普通人的活,这在一个有门门考第一的哥哥,西装革履,正经威慑的爸爸,和温柔贤惠的妈妈的体面家庭,就容忍不了了。
影片讲了一个8岁的小男孩伊桑,禀赋异常,画画一流,充满童真好奇的男孩用自己的方式探索这个世界的故事,但被限制在条条框框的思想中的人们,比如他的完美的家庭就是个典型,不能理解甚至是分离,让孩子小小年纪感受到被遗弃的痛苦和孤独,大大的眼睛黯淡了光环。其次是学校的应试教育让老师变得呆板野蛮,学生变得没有生机。反而看不到这些特殊而生的人的优势。看一路,哭一路,想到了自己以及和我一样的人!
我要说的是,其实每个孩子都是天上最亮的星星,需要有慧眼的人识别和点亮。影片中的美术老师就是慧眼识珍珠的贵人,也许不是每个特殊的孩子能遇到特殊的知音,但每个生命都值得温柔以待!我是说所有,没有个别!只有我们一起努力才有成效,加油!
推荐每个人都看看。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4“每个小孩都有独特的才华、能力和梦想。但每个人都不顾一切地想把每根手指拉得更长,去吧,把手指拉断吧。”
——《地球上的星星》台词
看完之后我感受到很大的压力。我一直在思考我平时的教学中,是不是也会歧视那些学习不太好的学生,是不是因为我的个人原因,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困扰。每个孩子到世界上总会有属于自己的天地。可能他不太适合学习文化课,但是其他方面可能非常有才华。不应该因为文化学习的不足,就否定他。可能是我们没有发现孩子的优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就算做不到发现他们的优点,至少也要做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学习不好的学生,不歧视他们。希望他们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出最大的成就!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5关于儿童、关于教育、关于爱……
对于我,最珍贵、最难得的是保有一份天真,或者不切实际,或者天马行空。有这样的想法,可能是想要肆意生活的渴望,也可能是我对社会生活的畏惧。小时候,总被大人称赞懂事乖巧,现在想想,是多么的讽刺。本就是随心所欲的年龄,为什么要听话,为什么要规规矩矩?每每看到家长责备孩子的调皮捣蛋,就非常难过,因为到了我这个年纪,再也不能捣蛋了。
当然,并不否认早期纪律培养的重要性,但规矩都是服务大人的。应要反思的是,多少家长对儿童发火,是个人的情绪的发泄;多少目标的设定或兴趣的培养,是个人虚荣的满足。我们很多家长,甚至把孩子作为炫耀的工具,夸奖孩子长得漂亮、帅气,成绩好,有才,就是夸奖自己。
面对长者和权威,总是低头、偷瞄,怕责备、怕批评。年龄、身高的高低延续到了人格的不对等,我是大人,你是孩子,你要听我的,不许反驳,不许对抗。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6“世界从来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也许我们的态度会决定一个孩子一生的命运。
“每个孩子都是地球上的星星”,也许有的星星生来不像其他伙伴那样明亮璀璨,但你不能否认他们也有自己的光芒,在某个瞬间,他们所发射出的光芒反而更加耀眼。他们虽然不能像正常孩子那样去书写,朗读,思考等,但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本领”。他们有自己的世界,可以和小鱼说话,和小动物成为朋友;他们的抗挫折能力强,每天被身边的人责骂,呵斥,但是他们转身后,依然快乐。而我们眼中的好孩子,也许承受挫折的能力没有这么强,更体会不到多彩的快乐。
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美丽,并非同样的教育方式都适合所有的孩子,永远不要将教育格式化!也永远不要将自己的期望强加给孩子!更多时候,与其责骂和惩罚孩子,不如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如果我们无法发现他们潜在的能力,至少我们可以给他们更多的耐心、温暖和更多的爱。
我们得认真观察、分析、了解孩子,然后从根本处下手,牵着孩子的手带着他慢慢成长,让孩子们都能发出属于自己的光彩。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7其实每一个孩子就好似一颗闪亮的星星。有传说,人去世后会化作天上的星星,像眼睛一样看着地上他所爱的人。有的星亮,有的星暗,但他们的光芒却是自己独有的,只是需要等待那一个懂得欣赏它的人出现。
伊翔是不幸的,同时也是幸运的。不幸的是他和别的孩子不一样,在人群中显得那么格格不入。老师的怒吼、父母的责备、同学的的嘲笑,一切都压在他幼小的心头。幸运的是他遇见了一个懂他的人,他的伯乐——尼康老师带他走出阴霾,带给他希望与梦想。
影片中有这样个镜头让我印象非常深刻:
伊翔的父亲去学校找尼康老师。告诉老师伊翔的母亲在家找了所有关于读写障碍的文章,潜在目的是希望老师知道他们是关心孩子的。
看到这里,我想到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一些问题,想到了一些家长关心孩子的误区。他们认为关心孩子就是查找有关孩子问题的资料,给孩子饭吃和衣穿。诚然,养育一个孩子,满足其物质需求是基础,但孩子更需要心灵上的关爱。关爱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不是做给谁看的。将对孩子的关爱变成在老师面前的标榜,以示自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这难道不好笑吗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8今日上午,我们全班同学又一次聚精会神地观看《地球上的星星》,我的心又一次沸腾起来,久久不能平静。
《地球上的星星》这部**说的是一个叫依夏的小男孩,整天调皮捣蛋,对学习更是提不起劲,已经读了两次三年级,却还是不知悔改,自我就读的学校已经再也无法容仍他了,尽管他的父母再三央求,也无法挽回教师的决定。他的父母很心寒,决定忍痛割爱,将他送进寄宿学校。他整天闷闷不乐,以泪洗面,认为他发亲是把他送进去折磨的,也从此不理他家人了,其实他的家人也挺难受的。
看到那里,我又忍不住泪流满面啊,难怪电视剧里常说:“可怜天下父母心“啊,从这部**中我很清楚、很明白父母对我的那些批评都是为我好,可有时总是忍不住嘴快,与父母顶嘴。
记得有一次,我拿着圈着75分的试卷回家,心里充满内疚与不安,但更多的是恐惧,不得已自我签爸爸的名字,最终还是被爸妈发现,应对爸爸严厉的面容,妈妈含着泪的眼神,我情绪很低落,但还是被臭骂一段,父母的骂声使我不知咋的,有了勇气顶起嘴来即使明白错的人是我,趁了一时的嘴快后,随后是一阵阵后悔。
父母为子女操心一辈子,得来的是不理解的答案,他们的内心是多么可悲啊!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9《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主人公是一个九岁的小男孩,名叫伊桑。因为他在阅读方面有障碍,没有办法和正常的孩子那样阅读和书写,每次考试都是最后一名,总是被老师批评。但是他特别富有想象力和观察力,只是没有被发现而已。爸爸只好逼迫他转学并住校。
来到了新的学校,老师和同学还是不理解他,他很孤独,很自卑。不久学校换了一个能歌善舞的美术老师。美术老师任职不久就发现了伊桑的问题。他去家访时发现伊桑画画很有天赋,而且很富有想象力。于是美术老师每天都抽出几个小时来教他口才、写字、画画……后来,他的爸爸来到学校,看见自己的宝贝儿子伊桑正在阅读学校的通知,进步特别大。他爸爸激动得热泪盈眶。为了不打扰伊桑,他来无影,去无踪。
这部**十分感人。后来,他和同学们一起参加了美术老师举行的绘画比赛,他以自己丰富的想象力打败了美术老师,赢得了比赛的冠军!**的最后一抱,让我终身难忘。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0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温暖而又感人的**,**中,伊夏是一个患有阅读障碍却拥有五彩斑斓想象力的小男孩。在伊夏的生活中,写在书上的字都是在跳舞的,生活中看似平凡的事物,在伊夏的眼中却是充满色彩的。然而他眼中的美以及他所做的一切却都不为人所理解。
最终有一天,他被送去了寄宿学校,天马行空的伊夏在这里被压迫,被嘲笑,变得越来越沉默不语。直到有一天,学校来了一个不同以往的美术老师尼克,他不会死板的教导学生画直线,而是让孩子自己创造,发挥想象力画画,去观察大自然的美好。尼克老师从伊夏空白的画纸以及作业本发现伊夏有可能是阅读障碍的可能,由此开始了他对伊夏爱与理解的“治疗”。
在尼康老师的帮助下,伊夏在画画方面的天赋得到了发挥。
他的学习成绩也在不断的提升,老师和同学为此非常吃惊。在尼克老师举办的一个画画比赛中,伊夏那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让他画出了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最终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伊夏的父母也终于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多么的优秀。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18岁的男孩伊夏有读写障碍,但是老师、家长还有孩子自己都不知道。他也从一个活泼开朗的正常孩子变成了自闭自卑的人。直到偶然邂逅尼克老师,就像遇到了“星探”,尼克老师不仅帮助伊夏克服了读写障碍,还发掘了伊夏绘画的天赋,让他走出了即将崩溃的那个世界。可以说尼克老师就是伊夏的伯乐,他使得伊夏星光熠熠,最终成为人群中健康、快乐、能干、闪耀的星星,而伊夏必定也会成为第二个尼克,发掘更多的星光,给世界带来更多的精彩和美好。
**让我们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星星,我们体内一定蕴含着独特强大的能量,虽然我们不一定具有学习的特长,但可能我们具有沟通的天赋、唱歌的天赋、运动的天赋、某种技能的天赋;虽然我们目前还没有发出星星的光芒,但未来的哪一天,只要我们怀着执着和坚信,我们的伯乐、甚至我们自己,一定会发掘出我们自身深处的光芒——和星星一样的璀璨,能够照耀生命。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2上周我们看了《地球上的星星》,可惜没看完,今天我们继续观看完了。
故事里的伊夏其实并不笨,他只不过在语言方面有障碍而已,然而他的父母却不了解他,以为是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只知道一味的指责和批评伊夏,懂他的只有尼克老师,在尼克老师的帮助下,伊夏的成绩迅速提高,再加上伊夏自己并不笨,伊夏的成绩已经不必担忧了。
更可喜的是,伊夏在美术比赛中,发挥了自身的优点,“打败”了尼克老师,夺得了第一!就这样,一个被大家认为是傻子的小孩,取得了成功,开始了自己的成才之路。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自身的优点,我们要善于发掘它们,不要像伊夏的父母,只看见了表面的现象,而差点失掉了一个人才,我希望大家都能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闪闪发光。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3“关心啊,是真的非常需要,它拥有治疗的力量,是痛苦的慰藉,让孩子觉得是被需要的。”
——《地球上的星星》台词
看完了《地球上的星星》,我被片中的美术老师尼克深深打动,尼克老师善于发现每个孩子的优点,即便是残疾患病的孩子,在他的眼中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真正读懂了孩子,从根本处分析孩子,从而采取有效的措施,让小男孩伊桑不仅在读、写方面有了进步,而且在美术领域施展了其特殊才能,体验到了从未有过的成功的快乐!
作为教师,我们要知道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对于班级里比较特殊的孩子,我们应该多关注他们,及时地给予他们亲切地的微笑和肯定的点头,让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我们要放大他们的优点,以最大的耐心和决心等待孩子的变化。爱是相互的,只有爱才能创造爱。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4今天,我又看完了一部吴老师推荐的**——《地球上的星星》。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名叫伊夏的8岁男孩,学习成绩很差,于是,父母就把他送进了一间“好学校”里。这间学校是寄宿学校,父母和哥哥只有在每周六才能来看他,他很孤独,而且很难过。他想像着许多文字变成了蜘蛛向他爬来,问他:“你为什么总是不行”在想像中,他看到一只蜘蛛爬来,于是举起文具盒捶死它……直到有一天,新来的老师尼克给他们讲故事,讲的都是成功者的失败经历。最后,伊夏终于成了一个好学生。
看了这部**,我知道了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只要好好地培养,都可以成为最好的学生。如果100分中你的孩子只考了90分,不能因此就责骂他,要温柔地指导他,教他哪里错了、怎样改正,这样才可以使他成为好学生。
希望每一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都用以上方法教育孩子。
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15《地球上的星星》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伊夏因阅读障碍,导致了在三年级的学习中没有进步,而被送往寄宿学校。在寄宿学校里,伊夏的停滞不前让各位老师都恼火不已,这也让伊夏的自信心消沉。直到有一天来了一位新美术老师——尼克,他让所有学生都快乐不已,但他也很快发现,伊夏并不快乐。尼克开始寻找原因,结果发现伊夏的主要问题是在阅读上有障碍。于是,尼克对伊夏进行了一系类的特殊辅导。在他的帮助下,伊夏终于找到了自己和快乐。剧中尼克的坚持不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懂得了只要坚持不懈,任何事情都会变成可能。
每个孩子都是世间最特别的一颗星星,他们的内心世界是五彩的,对事物是充满好奇的……
印度影片《地球上的星星》就给观众们讲述了挖掘孩子天赋的故事。影片主人公伊夏在阳光老师的带领下,便成为了那颗闪闪的星星。
是啊!在人生的舞台上,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主角,成为地球上最闪耀的明星。而《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300字,相信看过后的你,一定会有很深的感触呢!
当我们经过反思,对生活有了新的看法时,写一篇心得体会,记录下来,这样能够培养人思考的习惯。那么你知道心得体会如何写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1暑假,我读了马克西姆·高尔基的自传《童年》,读完后我感触很深。这本书主要讲了阿廖沙。彼什科夫在三岁时就失去了父亲,由母亲和外祖母带到外祖父家,在那里,到处都是争吵、打架,但只有外祖母时时刻刻地关注着他,阿廖沙十一岁那年,母亲又去世了,外祖父也破了产,便走上社会,独立谋生。
《童年》是一部传记作品,是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它既是作者高尔基德一段生平自述,也是一部优秀的艺术珍品,同是是对俄罗斯19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社会政治生活所描绘的一幅多彩的时代历史画卷。同时我也想到了自己,有一次我做一道奥数题,其实这道题目很简单,但是我不想动脑筋,所以就去问爸爸该怎么做,在爸爸来之前,我又把这道题给做出来了。
有时,妈妈叫我早上起来后自己叠被子,但是我就是叠不整齐,所以爸爸就说我依赖性太强,不能自己照顾自己。与作者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就显得幸福很多。读完《童年》这本书后,不仅让我们要好好珍惜童年,并且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去做人和做事。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2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3岁时,父亲病故,母亲带他回了娘家。可惜外公是个自私、贪婪而又专横的小业主,残酷剥削雇工,放高额贷款,但是,资本主义俄国的发展打断了外公的发财梦,从此破产以至于贫困潦倒。可怜的母亲改嫁之后,生病而死,十一岁的作者被外公残忍地赶出家门,从此还是一个孩子的他,只得在社会上自谋生路……
感想与感受:童年,是每个人自己都值得回忆,值得珍惜的一段短暂而又美好时光。对于我来说,童年是我最珍贵的收藏,然而大师高尔基的童年呢,真可谓“窒息的天地,苦难的童年”,童年应该是他的一段悲惨遭遇,一段深情的回忆!
据我了解,《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中的第一部。它向我们艺术地展示了阿廖沙在黑暗社会追求光明的奋斗历程。故事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读完了这本书,我的感受颇深。首先,与高尔基的童年相比较之下,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作者儿时的悲惨遭遇,我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幸福的!在家里,父母宠爱着,关心着,保护着。在学校,有老师的教导和同学们的陪伴,真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而高尔基呢?与我们恰恰相反。有人说:“环境可以造就一个人,也可以毁灭一个人。”就是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高尔基,成就了高尔基。在如此__和污秽的社会中,他那颗光明和博爱的心没有动摇,没有被污染,反而变得越加开阔、光明。也许,这就是他成功的秘诀吧!这本书告诉我们要坚强勇敢、正直自信。
步入初中的我回忆起童年是多么美好的时光啊,读了高尔基的《童年》后,才知道什么是童年,什么是幸福童年,什么叫做珍惜童年。也许你正在为妈妈没有带你去买你想要的东西而抱怨着,可如果你想象一下高尔基的童年,那么你将会感受到自己的幸福,去主动帮助妈妈工作!这本书告诉我们,要珍惜现在!
高尔基虽然小时候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但是竟然还能成为一位如此杰出的人,真是了不起!他发表过的文章数也数不清。高尔基从来不放弃可贵的光阴,他在一九二八年至一九三六年写了一部长篇小说《克里母。萨姆金的一生》,但直到他临终都没有完成。这部小说作品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反映了各个阶级和社会集团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变化。高尔基于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八日在哥尔克病逝。读了《童年》,我深深感受到了当时俄国社会的那种败坏,当时人民生活的痛苦。相比之下,我们现在的社会是多么美好!我认为,如果我们在这样的好环境中浪费时间实在是天大的错误。记得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时间就是生命”“珍惜时间是成功的秘诀”。我们现在有如此好的环境,是多么难得呀!所以我们不是更应该去努力吗?这本书告诉我们,要把握未来!
每个人的心充斥着暴力,麻木不仁,他们放纵自己,麻醉自己,去努力忘掉穷困,病痛的折磨,那种灰暗的日子,真的很难熬过,大家记得书中那句话吗?漫漫日月,忧伤是它的节日,火灾是它在狂欢,在一无所有的面孔上,伤痕也成了点缀——我想这就是对《童年》中生活的最好诠释!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3《童年的发现》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俄国作家费奥多罗夫在九岁时独立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他的发现起始于在梦中飞行,他就问老师为什么晚上会梦中飞行,老师讲,晚上细胞不断的繁殖,使细胞回想起了远古时代,那时,人还是飞鸟。费奥多罗夫有问人为什么会是飞鸟,至于这个,老师也讲不清楚。
这又激发了费奥多罗夫的想象力,他苦思冥想,终于,他想出了眉目。他想,这就跟地图上看东西差不多,在地球上相距很远的地方,在地图上却很近。
一次在生物课上,老师讲人的发育和进化。费奥多罗夫笑了起来,被生物老师干出了教室。
读了这篇课文,对我启发很大,一个九岁的孩子,竟然能独立出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是很不容易的,这说明,在探索人类社会、自然发展规律的道路上,不在于年龄大小,只要善于动脑,发挥想象力,就一定能够走在科学发展的前列。
“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们青少年正处在学知识、长见识的好时期,一定珍惜这个好机会,努力学习,勤奋思考,善于动脑,将来在工作中才能为国家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4童年每个人都曾经历过,童年里有快乐,有幸福,很多人关于童年的回忆是充满阳光的,但是,《童年》中的主人公却有着一个不同寻常的灰暗记忆。主人公阿廖沙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安安静静”的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
阿廖沙的童年是在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的家庭里度过的:贪婪、残忍、愚昧;父子、兄弟、夫妻之间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常常为一些小事争吵、斗殴??
阿廖沙的童年是黑暗的,就像他的家庭一样。周围残酷的事情太多了,有时甚至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竟会发生那样的事情。和阿廖沙相比,我们的童年。
是灿烂的,是幸福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更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美好童年!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5《童年》一开头就写了父亲的死状——“在幽暗的小屋里”,父亲穿着白衣裳躺在地板上,母亲跪在那儿,用梳子梳父亲的头发,且她“上身没穿衣裳,下半身围着红裙子”。父亲的死对她的打击是巨大的,连打扮都懒打扮了,甚至“老是自言自语,声音粗重而沙哑,她的灰色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大滴大滴的泪水往下滚。”她心里的痛苦和难受怕是别人所不能理解的。“声音粗重而沙哑”说明她哭的时间又长又久。“灰色眼睛肿得仿佛要融化似的”表明她内心的悲痛,伤心欲绝。
在这样一个悲伤的、不同于平常的日子里,外祖母给“我”的印象却是可爱的,友善的,亲切的。“她长得圆圆的,头大眼睛也大,松软的鼻子挺可笑,她穿一身黑衣裳,整个人都是柔软的。”长得特别,说起话来又亲切,又快乐,又流利,“从见到她的第一天起,我就和她要好了”,可见外祖母的魅力是多么大。“我”希望她能把“我”带离放着父亲尸体的房子,这间房子里的一切都令“我”不安。
门外站着乡下人和警察,警察在催促着。这时,母亲费劲站起又马上坐下去,仰面倒在地板上,声音可怕地赶“我”出去。而外祖母则在她身边爬着,嘴里念着“圣母保佑……”她们在父亲身旁的地板上忙成一团。父亲“看着”她们忙乱,好像还笑着……忙了很久,一个小男孩出生了,出生在父亲尸体的旁边。父亲刚去世,弟弟就在这间连父亲尸体还未来得及下葬的房子里出生!真不敢相信,一个刚死去,一个刚出生,生与死就这么联系在了一起,弟弟的以后会怎么样呢?
父亲下葬了,是雨天。坑里全是水,里面还有几只青蛙。一切是多么凄凉。看到场面“我”却不想哭,外祖母善解人意并没有逼“我”。外祖母陪“我”回去,“我”问起那几只青蛙,外祖母说上帝会保佑它们。无论是谁,都没有这么亲热,这么频繁地念叨着上帝。可见外祖母是个拥有强大精神力量的人,这股力量会帮她度过许多难熬的时刻。
“我们”要走了,离开这个地方,回母亲的家乡去。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6在诸多的教育家里,蒙台梭利是我们邂逅的为数不多的一个“她”——一名女性教育专家,这顿然使人感受到几许温润的光芒。
教育学者史坦但丁说:“未来的历史学家将会视蒙台梭利是以儿童为中心,来从事伟大社会运动的代表者与解释者。”蒙台梭利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她用那些对儿童充满敬意的文字,为儿童寻找到一片晴朗的天空。阅读时,我们也不时从中感受到教育中的一些辩证关系,那就是组成教育的各种元素都存在着一个度,所谓进一步则为上帝退一步则为撒旦,只有把握好了度的问题,才能进行有效的教育。
一、把握教育的“宽度”
由书中对蒙台梭利的介绍可知,早期她是研究智能缺陷儿童的诊治问题,她认为:智力低下与其说是医疗问题,不如说是教育问题。通过多年的观察研究,蒙台梭利将自己设计的一套教学方法应用在教学中,成功地使低能儿童学会了读和写。
可以肯定,在当时许多人的眼里,蒙台梭利的早期研究一定是一份“无望”的工作,因为在许多人的潜意识里,教育是有偿的投资,一旦估计得不到回报,便决不会再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爱,或者将自己的爱打上一个折扣。我们不经意间常会捕捉到这样的一些镜头:发新书时少了一本,某教师就把书从某个在他眼里已经“无望”的学生手中“借”走,放在缺书的学生手中;对班级里最脏最累的活儿,每次总请那一个学生“勇挑重担”,事后教师不忘在学生面前唱唱赞歌,就是因为那位学生是个头脑特别简单的“傻冒”……说穿了,这些教师是在“看人下培”、“看人下爱”,“儿童的纯洁的心理状态所受的这些创伤是缓慢而持续的。”在这种狭隘自私的教育中,那些等待绽放的心灵似乎永远暗无天日。
诚如一位专家所说:我们的教育应该是“没有蛀牙!”。成功的学校教育是“爱每一位学生,培养每一位学生”,才是教育应有的“宽度”,才是抛却功利性的有教无类的“大爱”教育。
二、把握教育的“尺度”
“儿童隐藏着未来的命运,任何希望给社会带来某些利益人必须保护他不致歧变,并注意它自然的行为方式,儿童是神秘的和强有力的,他内藏着人性的秘密。”这句话应该说是蒙台梭利理论建立的全部精髓。
蒙台梭利学校的活动室内,儿童是有目的地自愿活动,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意愿选取教材,按自己的速度、程度进行练习。蒙台梭利说:“促进生命——让它自由地发展,展开——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儿童不是“被钉子固定的蝴蝶标本”(蒙氏),适当的自由是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最早期的土壤,只有这样的土壤才能使思维保持鲜活,潺潺流动。就如做一个舒服的“SPA”,只有充分放松神经,才能拥有最奇异的幻想,聆听来自大自然和内心深处的声音。
有人说: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改变不了僵硬的'体制,改变不了死板的教材,所以不能给学生太多自由。”但我说:“没有关系,至少我们可以少一点教条式的语录,少一点学校中的禁令条文,少一点干预性的‘不许’,多一点鼓励性的‘试试’,至少我们还可以在体制的缝隙中去努力寻找充满乐趣的'生活!”
三、把握教育的“温度”
西方有一句名言:“与其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政治家手中,不如说国家的命运掌握在父母的手里,推动摇篮的手也在推动人类的未来。”在《童年的秘密》一书中,蒙台梭利把家庭教育放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他认为:“儿童的父母不是他的创造者,而只是他的监护人。”“父母应该净化自然已经移植在他们心中的爱,他们应该努力去理解,爱是未被自私或懒散所污染的深沉情感的有意识的表达。”
在现实生活中,即便是一些本身从事教育工作的父母,也会在教育的两端摇摆,并不能使教育保持恒温。看见孩子从事一件大人眼里很简单的事情,就会情不自禁地帮忙,却不知道“教育提供的每一个不必要的帮助是对他们发展的一次阻碍”;看见孩子的动作慢,便觉得不耐烦,不停催促,蒙台梭利形容为“鲁莽地拖着孩子做人生的跑步旅行”……因此,只有把握好了家庭教育的目标高低,内容选择,宽严氛围等方面的“度”,才能真正发挥父母的权利,实现孩子的和谐发展,实现家校教育体系的良性循环。
蒙台梭利说:“含糊的声音某一天终将成为言语。”那就让我们把握好教育的这三个度,静静等待这声音变成天籁的时刻!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7童年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是一道七彩的路,童年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是一个美丽的世界。童年是多么完美,可是前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的童年却是异常的悲惨。
《童年》这本书向我们再次讲述了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四岁丧父,跟随悲痛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到专横的、濒临破产的小染坊主外祖父家,却经常挨暴戾的外祖父的毒打。但善良的外祖母处处护着他。幼小的他过早地体会到人间的痛苦和丑恶,小小的心灵因而受到许多打击。而外祖母和那些像外祖母一样的人,保护和支持了高尔基。故事生动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野蛮、愚昧、污秽的令人窒息的生活,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沙皇专制制度的腐败、丑恶,体会到老百姓身处黑暗而不知的奴性与麻木,以及年轻一代反抗黑暗、奴役,追求自由、光明的苦难历程。
和高尔基相比,我们的童年是灿烂的,是彩色的;是没有烦恼痛苦的,更是无忧无虑的。我们从没有经历过被人打、被人拿鞭子抽的滋味。当然,除此之外,我们的生活中也很少有家人之间的勾心斗角,为争夺财产而打架斗殴之类贪婪、凶狠的事情。更不会发生残忍的把某个无辜的人无端地折磨致死这类想都没想过的“事件”。
我禁不住想到了自我。当年的高尔基已经走上了独立谋生的道路,但此刻的我却连简单的洗衣服都做不好。我曾尝试过洗衣服,却实在做不到。先要擦肥皂,然后这边搓搓,那边搓搓,再……洗到再来,衣服还是不成样貌,脏的地方还是脏,最终只能丢进洗衣机。我们和高尔基之间,差距实在太大了。
看了《童年》这本书以后,不仅仅让我明白了这完美的童年需要我去珍惜,还让我懂得了此刻就应当做好出发前的准备,为了实现远大的梦想而努力奋斗。读书阅读总能让我像《祖父的园子》里的萧红一样感到无比的自由;总能让我随心所欲的畅想感到惬意;总能让我有感于生活的幸福与满足……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8童年,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而高尔基的《童年》则是一个完全相反的例子,没有孩子的天真,活泼,只有每天数不尽的工作,受尽外祖父的凌虐,却从来没有抱怨过一句,让我感慨万千。《童年》的主人公阿廖沙三岁丧父,随母亲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过岁月。
其间,他得到外祖母的疼爱、呵护,受到外祖母所讲述的优美童话的熏陶,同时也亲眼目睹两个舅舅为争夺家产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琐事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私、贪婪。这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善与恶、爱与恨在他幼小的心灵上留下了深刻地印象。阿廖沙就是在这种“令人窒息的,充满可怕的景象的狭小天地里”度过了自己的童年。
在外祖父家,他认识了很多亲戚,其中包括两个自私、贪得无厌的、为了分家不顾一切的米哈伊洛舅舅和雅科夫舅舅,还有两个都叫萨拉的表哥。朴实、深爱着阿廖沙的“小茨冈” ——伊凡。每次都用胳膊挡外祖父打在阿廖沙身上的鞭子,尽管会被抽得红肿。但强壮的他,后来却在帮二舅雅科夫抬十字架时给活活的压死了。阿廖沙的生活多么悲惨啊!而我们正在过我们美好的童年。从现在开始,我们应该珍惜童年,珍惜如今这美满、幸福的生活!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9《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中的第一部,描写了主人公阿廖莎从三岁到十岁这段时间的生活经历。主人公阿廖莎的童年是短暂的、是不堪一首的,童年在他的眼里是种种劣迹。小说通过阿廖莎童年的所见所历,真实地反映了十九世纪末俄罗斯低层市民的生活和情感。
阿廖莎三岁丧父后,由母亲和外婆带到外公家。这是一个典型的俄罗斯小市民家庭。
读完《童年》,我的感触很深,主人公阿廖莎的童年真的是个悲剧!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阿廖莎的外婆,因为她对阿廖莎那么好,人又真诚老实、仁爱慈祥、和蔼可亲。我最讨厌阿廖莎的外公,因为不仅他心胸狭窄、凶狠毒辣,而且他还有强烈的报复心。
童年阅读心得大全10篇10“高尔基是伟大的,无人可比”。这是鲁迅先生对高尔基的评价。今天,我满怀激情的阅读了高尔基著名的著作——《童年》,这部反映现实主义黑暗的作品,我的内心波翻浪涌,坐立不安!
故事主要讲诉了早年丧父的男孩——阿廖沙的悲惨经历,他由于父亲早亡,于是便于母亲寄居在外祖父家,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了“别离”的滋味,可糟糕的还不止这些,他见证了外祖父,两个舅舅还有周围的孩子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引发出个性的黑暗,在这黑暗中唯一的光线,只有外祖母“小茨冈”和格里戈里的正直精神,而就是在这黑暗的时候,祖母告诫他要正直善良坚强,他听从了祖母的话,从黑暗中站了起来,虽然“小茨冈”和被十字架压死了,母亲无缘无故被外祖父打,打的口吐血水,头上扎了粗针,母亲在他10岁的时候也不幸去世!但他仍然对黑暗自私贪婪……充满了仇恨,他嫉恶如仇,坚决反抗!
如今我们的生活安逸幸福,物质生活也很丰富。但是还是有很多不良之风,所以我们要从小事做起,从自从做起,坚决不乱扔垃圾,爱护环境,热爱生活,爱我们伟大的祖国!
发扬争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事做起,从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做起,世界将是美好的人间!
每次品格智慧修行之旅第二天,总是自己特别期待,又会放下期待最特别的一天!
“特别期待”是因为常常在第2天的游学论道中有很多的惊喜和收获会不期而遇!
“没有期待”,是因为放下期待才能放空的过程中收获全天敞开流动自然而然悟道的一颗心,可以应对无常,可以淡定从容!
带着一颗放下自己过去念头的“空”可以与自然万物融合,最重要的是更会助力修行,全然聆听感受经验晓平老师的智慧,内化于心,内外自在!
道在一切处!没有迷茫,又怎能拥有探索“想要”的动力?没有混乱,又怎能真正笃定“中心”的重点?没有参与,又怎能收获修行“心道”的智慧?唯有经历过,才能明白无常的珍贵,也才能体会一切过程中看似的挑战和痛苦,都藏着无数的礼物和成长!
2021121又一个新的开始,这一年落叶的季节,美好的张家界之旅,伴着朝霞阳光开启美好第二天!在结构,节奏,节点的平衡把握融中,有序进行!
一次次智慧之旅,也收获着不同的“心灵源动力”!也开始深深与“品格”“智慧”连接,也在一次次穿越旧思维重建新思维的路上收获不同的风景!例如心中的阳光,心中的自己,心中的风景!
一点点,“变”在不断拉伸无限可能的认知和智慧,例如策划思维的自己,过去的思维,策划要经过精密得设计,要经过一件事反复的打磨推敲,一个方案要经过时间的准备积累,在细节和整体的融合中,呈现每个策划项目的方向和目标!尽量预见一切的可能!
现在的思维,修行有时候也可以接纳不按计划,接纳过程中很多的无常和变化,也要接纳很多事很着急,需要快速应对及时变通,因为能应对“变”的是更大的“心灵空间”!也多了一份全然负责,却多了一份随遇而安的从容和美好
从开始对这样无常的无法适应,还抱怨过每一次都很着急,都没有办法把心中真正的想要呈现,总是着急可能解决了问题却出不了精品的迷惑,到后来就像这清澈的水一般,修自然而然,修随时调整自己的思维,去应对需求,去活在整体的每个发生的阶段里!
生活不像一场演出,有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预料也无法彩排,唯有用一颗空杯的心来随时欢迎一切的“变”,准备好一颗随“变”而“变”的自然之心!
这一天,太多的美好和回忆,风景悟道,历史悟道,植物物道,交流悟道,演出悟道,过程悟道,每一次觉察和创造都会生发无限的智慧,从平遥开始,似乎听老师讲的同时,多了一颗对话的心,对话老师悟道的心,对话自然,对话历史,总在把自己置身其中,感同身受,体会那份相融的“心”的感受!
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当我们置身风景之中,感受到的是自然的伟大,心生敬畏的同时,也在吸收着万物之灵给到心灵的启迪,活出自己的本真,因为我们都是宇宙万物能量的一员,我们和自然界一切的存在一样,都拥有着本心的使命和价值,过去总会因为这样的自然感受自己的渺小和无力,而如今,我却感受和这山川相融,也感受到自己存在于天地万物之间难能可贵,看见了自己心中也住着一颗在脚踏实地的沉淀中可以绽放的心!
无处不在的风景,在留白中,在静心中,存在着的每个瞬间都会因为“看见”“感受到”成为自己世界的拥有,这里的树很多并没有长在泥土中,而是生长在石缝中,当我们珍惜并拥有无限的渴望去生长去存在,会赋予我们无限的力量,可以活出心中的自己!
一路有风景,也有指向牌的对话,原来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阿凡达》悬浮山,忘不了一路的歌声,忘不了一路老师的每一份智慧的流淌,忘不了一群人一路的相伴,忘不了每一次绽放的笑脸,这一切终将永恒,留在记忆中,无法复制,只能回味!
站在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观景平台俯瞰时,你会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而震撼。那里壮观的石英砂岩峰林风光如同一个又一个破土而出的石笋矗立天际。当年**《阿凡达》上映时,我曾被荧屏上3D特效而感到无比震撼,如今,我登上张家界才知道大自然的震撼是无法用荧屏所呈现。一定要亲自去看看,才知道人类的技术远没有大自然原生的震撼。
时光,会让我们与不同的自己,不同的世界相遇,而这群人共度的时光,会让我们透过彼此,去照见那些自己不曾了解的完整的“我”,在行走中,透过彼此,我们也读懂了幸福,读懂了完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阅人无数,阅人无数不如名师指路,名师指路不如自己去悟。因为品格智慧修行,我们拥有的不仅仅是人生更多的智慧,也拥有了一群,同修同行一起学习悟道的同修!就像这次张家界邂逅的导游小芳!透过她,我们一路在历史中故事中悟道!
让我记忆深刻的就是革命年代关于贺龙元帅的故事,当时仅有10万多人口的桑植县,有5万人参加革命及红色政权建设,有2万人跟随贺龙参加革命,有4000多人踏上长征路,解放后,回到桑植的不到50人……听着贺龙元帅的故事,我流下眼泪,更在感叹今天一切美好背后的来之不易!更加笃定的相信,家庭教育传播的路上,会有更多家人前赴后继一同前行!
生活的每个瞬间值得记录,《魅力湘西》的美好夜晚,让我们深深感受着演绎悟道的点滴记忆!悟道不仅仅在书本中,在行走中,在自然中,在工作中!更是在一切处的随遇而安,自然而然!大湘西有五大少数民族,他们分别是苗族、土家族、白族、侗族、瑶族,这五大民族,构成了大湘西人的主体,它们几乎都蕴藏着一个个神秘而又极具传奇色彩的故事,让我们一起逆流而上,到达这些民族智慧长河的源头,寻找他们的文化根基。
在关系中,在沟通中,在相依相偎的互动中,孩子们的思维一层层被扩张,一份份难以言喻的美好不期而遇,也开始明白,学过了,不代表学会了,在品格教育的路上,相信更多父母在如今天课程的时光中更加读懂孩子,产生更多美好的连接!
一幅幅美好画面~也让我感受蜕变的力量,我开始深深明白,修行悟道不仅仅在工作岗位,更应该在生活中,关系中,家庭中,唯有真正的拥有经历,才能真正经验,有体验才有感悟,有感悟方能诠释!
经历有线下的亲身经历,也可以在线上同频共振,我们开通直播,直播论道,全力以赴的晓平老师就是这样一直行走在品格教育传播的路上!因为互联网,我们拥有了连接的资源,也会邂逅更多的缘分!更能感受老师背后的那份纯粹,想去传“心道”的心!
人生就像这个地图,有了整体性也多了一份信任,一份力量更是有了方向和一颗从容淡定的心!
当我们一次次透过老师悟道论道的旅程,感受“心”的空间,心的价值,也开始经由过程感悟如何经营好平衡好自己的人生!就好像我们邂逅的这群猴子,那眼神,那守候食物的洞察专注,不达目标不罢手的执着,让我慢慢从时刻小心着别被袭击,到开始看他们可爱的样子,就像人生遇到的一切挑战和挫折,如果我们面对,和一切在一起,换一个角度,世界也会变得不同!
这一天,大家一同感受美好,感受智慧,我开始深深觉察,原来爱自己才是修行的开端,原来,发光才是最大的影响力!很多人问我,子涵,你还没结婚,你为什么选家庭教育!
每一次我都会给他们讲我的故事,从脆弱到坚强,从自卑到自信,从问题到成长,从女强人到现在,我的经历让我深深地看到,家庭教育可以让人早一点看清因果,读懂问题背后的根源,家庭教育会给人人生更多的方向指引让我们如何去爱,家庭教育让我们直面内心的“完整”,敢去有力量接纳自己人生一次次的穿越,所以我希望更多的孩子,家长可以经由家庭教育早点绽放,也就不会像当年的自己一样绕了那么远的路才回归心灵的家园!
过去的自己常常一个人, 一个人读书,一个人做事,一个人的成长,一个人面对很多问题,因为智慧修行,认识了一群人,在行走中,我们在交流中,分享中共振生活之道,事业之道,生命之道,教育之道,一个人可以走很快,一群人的携手同行共创才能走更远!
在路上,晓平老师就是这样一次次的让我们明白什么是修行,这一次最大的感触就是老师的“问道”“论道”之心,在路上的每一次互动背后都有一颗利他成就他人的心,例如和导游小芳共话如何将家庭教育传播行在自然界,例如如何让身边人更有力量,处理好关系!例如,面对自然的伟大他开始提到资源的共享,一群山川的同在才有了今天如此震撼的鬼斧神工!老师总是能在人,事,处的觉察中,让我们深深感受细微处的教育!
原来,我们以为自己是别人的老师,后来,我们发现,我们共同拥有着一段旅程,也共同拥有着一处风景,往大看所有人共同拥有了一个城市一个国家一个地球,感谢疫情,让我们感受地球村的力量,让我深深感受,任何事都是大家共同的事,就像家庭教育,一个孩子的绽放不是目标,这个时代的家庭教育传播,才能让更多家庭在学习中创造更加健康和谐幸福的小家,才会助力孩子们更好的成长,社区,城市,国家,世界才会越来越美好!一个人的有限,一群人的无限!
满满收获的第二天,又一次难忘的智慧之旅~深深感恩!感恩主办方为我们创造的一切感动,感恩我们彼此互为风景的美好!感恩这一路上无数次只能意会无法言传的“心”的共振!
时光一如既往,可这一天,我们慢慢的感受内心,又多了一份勇敢,多了一份力量,也多了一份自然而然的从容,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在学习中,遇见了一个全新的自己!
行品格之路,悟智慧人生,晓平老师说,他希望更多人经由智慧修行绽放本心活出本色的精彩,我们可以一直走下去,携手看世界的风景,我想,当我们一次次透过学习,透过体验,透过觉察和转念,当我们透过一切处悟道时,我们开始自己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更会带着这份体验陪伴更多生命成为自己的人生导师!
生活悟道~在经验中累积边界的拓展,在流程中觉察内心全局的宽度,在细节和整体中修内心当下的灵动,在感悟中体会天地万物自然文化的智慧!这本就是一生的事!在整体中,在节奏中,在节点中,我们也会经由过程创造结果!
祝愿天下人,都像这层峦叠嶂的山峰般,活出自己的独一无二,我们一起在圈子中发挥天赋,共享人生多元智慧,品人生不同的幸福!
方鸿渐邂逅了孙柔嘉,一段共同的工作经历让他们相识、相爱,并很快步入了婚姻的殿堂,但两人性格上的冲突让他们的婚姻很快又陷入了危机。婚姻难道真的是爱情的坟墓吗?究竟是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导致了这种危机的发生?我们又能够从中得到什么样的人生启示?本文试图从剖析两人性格差异的角度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方鸿渐出生于一个传统的封建宗主式的大家庭中,这种家庭的特点是封闭守旧、遵从封建礼制、等级制度森严等等。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历史大背景下,整个社会处于急剧动荡的转型期,民族存亡的忧患意识促成了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大觉醒。政治时局动荡、民族经济衰落、新文化革命兴起等等外部因素都导致了传统封建大家庭的组织形式日渐衰落。方鸿渐虽已经成人,但由于深受家庭传统教育的影响,在新旧两种文化对立冲突时,并没有自己鲜明的主见和立场,而是左右摇摆。从这个角度看,方鸿渐的性格是有缺陷的。他处于新旧两张势力之间,他希望既能维护传统大家族利益,又能融入新青年之中。但这在很多情况下是完全行不通的,因此他丧失了思考的独立性。没有独立的政治主张,没有完整的社会理解能力,对于旧家庭的过于依赖和顺从都是方鸿渐性格柔弱特点的主要表现。
其次,方鸿渐在性格上又表现出很强的虚荣性。他过分在意周边人对于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又会潜意识里影响着自己的认知和为人处事。从心里学的角度上看,虚荣心强的人往往缺乏自信,外在表现就是在自傲和自卑之间不断地切换。遇到顺境内心就会膨胀,反之内心就会受挫。虚荣性的根源也是他从小相对优越的生活环境以及传统的家庭教育。由于政局的动荡,他对生活缺乏基本的安全感,他担心基本的物质生活来源会突然丧失,因此会从内心本能地进行保护和自卫。虚伪性往往又是虚荣性过强导致的结果。比如由于荒废了学业,他不得不买了假文凭来粉饰自己,这些都是内心深处的虚荣心在作祟。虚荣性和虚伪性是方鸿渐性别矛盾犹豫的一个主要特点。
第三,方鸿渐性格上还表现出非常强的理想主义特点。理想主义本身并不是性格的缺陷,但问题在于理想主义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并没有生存的土壤,过于强烈的个人理想主义总是会和现实发生冲突。个人理想主义需要将它控制在一定的空间和范围内,并和时代环境的现实性相匹配,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只能是空中楼阁。从这个角度看,方鸿渐性格上有点像著名画家梵高,内心希望生活在象牙塔中,但身体却在为财米油盐而焦虑和奔波。方鸿渐的理想主义在整部小说中,无论是关于爱情还是工作方面都表现得非常强烈。脱离现实的理想主义可以说也是方鸿渐婚姻走向危机的一个重要导火索。
孙柔嘉则在很多方面与方鸿渐性格迥异。在小说中刚出场时,孙柔嘉表现出来的是个十足的弱女子形象。但随着情节深入,孙柔嘉刚强一面则逐步显现出来。首先,孙柔嘉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封建女性,而属于现代新女性。她受过良好的教育,并有自己的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在生活中,她要求能够和方鸿渐享有平等的家庭地位,希望方鸿渐能够尊重她的意见和主张;在事业上,她希望拥有稳定的工作,以保持经济上的独立性,可以不必须依附某个男人而生活。方孙婚后,孙柔嘉希望能够与方鸿渐共同建立起现代式的小家庭,彼此互相尊重;同时与传统的封建大家族保持一定的社会距离,在不进行激烈对抗的前提下和平共处。在对待传统旧制度、旧礼教问题上,孙柔嘉则反抗态度非常坚决,这与方鸿渐的优柔寡断的个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于封建礼教观点的不同可以说是双方婚后第一个尖锐的冲突点。
其次,孙柔嘉是个极其富有心计的女性。她的人生计划都经过充分的计划和安排,并不像方鸿渐那样随波逐流。孙虽是女子,却在对待爱情和婚姻的关键问题上,思维缜密并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在维护自己家庭地位的问题上,她使用了自己家庭的势力,通过姑妈和吴妈的力量来维护自己的利益。方鸿渐婚后,发现自己虽为男人,但在家庭地位中往往处于弱势。特别是由于方鸿渐的工作系通过孙柔嘉的姑母关系获得,同时经济收入又低于孙柔嘉的事实,让方鸿渐大男主义的内心深度受挫。而这又深深刺激了方鸿渐内心深处的虚荣心。他内心自卑,但他却又缺乏改变现状的能力。在家庭话语权的争夺上,方鸿渐有与孙柔嘉产生了第二个冲突点。
第三,孙柔嘉与方鸿渐性格中浪漫主义不同,她属于一名地道的现实主义者,或者说是一名务实主义者。她不是特别关心国事,因为她深知这不是她一名女子所能解决的。她更关心如何维护自身家庭的利益,如何更好的生活。因此,孙柔嘉比方鸿渐更加能够看清楚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从女性角度去思考问题,孙柔嘉厌恶风险。对于她而言,在当下保住稀缺的工作,维持家庭的稳定更重要、更现实。所以当方鸿渐提出跟随赵辛楣去香港的时候,孙柔嘉表现出了极其强烈的抵触心理,她不愿成为方鸿渐的附属品,更不愿意再次冒险。她认为这是方对家庭的极大伤害,也是对她的极不尊重。可以说,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矛盾决定了两人拥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以及不同的为人处事哲学。
小说结束时,作者钱钟书并没有直白的告诉我们方孙的婚姻最后走到了哪里?也许作者也没有想清楚,也许这是作者故意设了个局,将问题留给读者进一步思考。但我们可以肯定得出的结论是,方鸿渐与孙柔嘉之间感情上的裂痕很难短时间内愈合。这既有时代大背景的原因,也有双方家族小环境的原因,更有两人性格差异的原因。婚姻不等同于爱情。爱情期间男女双方考虑的问题往往比较单纯和简单,两性互相吸引,相互爱慕即可。但婚姻会让爱情的浪漫迅速过渡为婚后的现实和骨感,婚姻不再是两个人的事情,而转变成了两个家族的事情。生活的压力也开始让双方爱情的新鲜感丧失,每日面对的是辛苦的工作和茶米油盐的繁琐。当男女双方在婚姻中开始融合之时,如果双方的诉求一致,婚姻结果往往是幸福美满的,反之则可能在婚后产生各种各样的矛盾。
我们可以随着作者的思路设想方孙婚姻几种可能的结果。结果一,方鸿渐与孙柔嘉三观不合,各自坚持自己的主见,谁也不肯让步,最后离婚,各奔前程。结果二,方鸿渐与孙柔嘉其中一方选择了妥协,但由于双方性格差异太大,婚后并不幸福,争吵不断,但也在一起度过了余生。结果三,方鸿渐与孙柔嘉其中一方选择了妥协。几年以后,两人养育了孩子。由于孩子的出现,两人的性格逐步发生变化,相互能够包容对方的一些不同,并最终彼此适应。哪种可能性更大?不同的读者可能会有不同的答案。将问题抛给读者本身,让读者通过阅读并结合自身的经历进行人生思考,也许这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4月25日,我校文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语文教育学教研室主任郑艳老师受盘锦市教育局邀请,在线上为广大读者带来了题为《让童年邂逅阅读——如何在家庭教育中进行早期经典阅读》的讲座,此次活动同时作为2020年辽宁师范大学“回归经典阅读,溯源华夏文明”全民阅读季系列活动之一在线上同步分享。
讲座伊始,郑艳老师从获取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心性和提升学习力、核心竞争力四个角度分析大力倡导早期经典阅读的重要性,她强调,阅读对一个孩子的教育、成长至关重要,理应引发家长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接着,郑艳老师结合个人经历,从儿童阅读现状、时代特点等多个角度分析倡导经典的因由和思考,开卷有益的时代已过去,郑艳老师建议家长在选取阅读文本时应选择经典巨作,做到不偏食、不搪塞。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其中,得乎其下”,教育者应尽早用经典来占据孩子们的头脑高地,让他们在有限的阅读时间里感受最纯正的母文化,通过经典作品哺育精神成长。
随后,郑艳老师就如何引导孩子阅读经典展开深刻补充和探讨,她提出,引导孩子阅读时应以兴趣为引导,支持多种多样的阅读方式和读书方法,将阅读、理解、背诵三者有机结合,积极树立阅读目标、创设家庭读书氛围,力争抓住孩子阅读的关键期,让阅读成为一种习惯与生活方式。
在讲座的尾声,郑艳老师耐心解答家长学生的疑惑,同时,殷切嘱托辽师学子要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秉持一颗育人的真心,爱学生、爱职业,做一个无悔、无愧的中国教师。在家长和同学们的不舍中,本次讲座圆满结束。
“书声琅琅,生命浸染书香;书香弥漫,童年诗意成长”,经典阅读不仅与儿童健康成长密不可分,而且是人们的终身财富。成功没有捷径,而阅读或许就是制胜的秘诀,在阅读季来临之际,让我们一起放下手机,捧起书本,共同释放和延续文学经典的生命力。
提起再婚如何处理孩子问题,大家都知道,有人问再婚家庭如何处理好孩子问题?另外,还有人想问如何处理好再婚的家庭关系,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其实如何处理好二婚孩子的关系?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再婚家庭如何处理好孩子问题?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再婚如何处理孩子问题如何处理好二婚孩子的关系?
1、再婚如何处理孩子问题:再婚家庭如何处理好孩子问题?
首先,再婚家庭中,双方原家庭中有没有小孩子?其次看两当事人有没有再要小孩子的意愿?当然这里面也包括了两当事人的年龄问题,若是4、50岁以上的的,当然就没有这个考虑了。还一个是双方原家庭中小孩子的抚养安排问题…再婚家庭的孩子问题。
2、再婚如何处理孩子问题:如何处理好再婚的家庭关系
1、再婚夫妻之间经常会产生一种把现配偶与原配偶进行对心理。因为男女双方有时可能在上解除了婚姻关系,但在感情上对原配偶还不些藕断丝连。而且在建立了新家庭后,免不了还会碰到前一个配偶。狭路相逢也罢,邂逅相遇也罢,彼此如何对待,新的伴侣对此持什么态度,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再婚夫妻之间刚建立起来的感情就有可能受到伤害。既然再婚了,就要面对现实,忘却过去,更不要经常地在心理上与原配偶相比。人各有优缺点,现配偶肯定有不如原配偶的地方,同样,原配偶也有不如现配偶的地方。家庭里难免锅碗相碰,产生一些龉龃,一旦有不尽人意的事情发生,如果总是以现配偶的短处来比原配偶的长处,那就会在思想上钻牛角尖,越比越不是滋味,越比越伤感情。如果再把“你就是不如她”之类的话当面公开地说出来,那就会对现配偶更大,伤害也更深。实践证明,这种心理对比,确实是不利于巩固婚姻关系的。2、再婚夫妻所遇到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怎样正确对待对方原来的孩子。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或的关系是先天的,再婚以后,出现了继父母和继子女的关系。一来子女对继父或继母不熟悉,二来受“天下最狠后娘心”的传统观念和影响,夫妻之间可能会多疑,互相认为对方“偏心”。同时,在这种复杂的家庭关系中,双方原有的子女可能发生矛盾,子女和继父或继母之间也可能发生矛盾。这些矛盾如处理不妥,都有可能加深和激化再婚夫妻之间的矛盾,使新组成的家庭再次出现裂痕。据有关资料表明,再婚夫妻的离婚率要比初婚夫妻高四十倍。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孩子问题难以处理妥当。3、再婚夫妻双方都有一些过去家庭生活所留下的财物。不但各人的财产或债务各不相同,而且包括双方对钱财的态度以及理财方法也不同。女方再婚,她会对还要在经济上负担他与前妻的子女而感到不快,尽管她的前夫也是对她原有的子女负担经济责任的。同时,再婚夫妻双方往往不太愿意把过去的经济情况,包括储蓄和财物向对方全部公开,有时会留下不少私房钱,一则认为这完全是自己的,和对方无干;二则想多留点给自己原来的子女;三则对这重新缔结的婚姻信任度还不高,不愿意全部财产都混到一块,以防日后婚姻失调时分不清楚。但是,既然结成夫妻,彼此不是又一次不幸婚姻的循环吗4、再婚夫妻之间,切忌在日常家庭生活中,总是绕着各自的轨道运行。否则,会使对方感到他的心目中没有自己,觉得没有自己他也照样过,从而在感情上格格不入。也不要把过多的心思放在原配偶的子女身上,使新配偶感到对方并不关心自己,自己在对方心目中并没有占多少位置。所以再婚夫妻不要做“两股道上跑的车”,一定要把握住“共处”的机遇,多进行思想感情的,增加彼此的了解,从而使双方都觉得“我们是真正的伴侣”。5、婚姻关系的破裂总是人生的一大不幸。现在虽然再婚了,还要痛定思痛,多反思过去的缺点和不足之处,并注意在新的婚姻关系中加以改正。不要认为过去离婚全是对方的错,而自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完全是“受害者”。如果这样想,那么今后的婚姻关系很可能还是处理不好。有些再婚夫妻再次离婚,往往是由于过去导致离婚的劣恨性后来并未消除。如一个丈夫因为搞“大男子”,妻子而导致离婚;一个妻子因为生活作风不严谨而导致婚姻破裂,再婚后如果不改,又怎么能和他人白头偕老呢首先,对于重新家庭要实际一些,不要太理想化。再婚以后,无非是希望从家庭中得到爱和关怀以及更多。但是,相爱和相处是两码事。婚前别带着一种神话心态,对婚姻有不切实际的期望。要明白,适应婚姻生活已经不容易,若是再婚,挑战就更大。1、要沉淀婚前经历,重建自尊。离婚后若人到中年,不免希望尽快找个伴侣。数字显示,男士的动作较女士来得快。但专家指出,离婚后别以再婚来填补空虚。有些人分居期间已拍拖,未办好手续已跟新伴侣同居。其实离婚后需用一段时间重建自尊、价值观,若未有充分总结前婚失败的原因,难免再次出现同样问题。2、别让不快经历影响夫妻相处。很多伴侣婚后“枪头互对”,皆因夫妇俩未能在生活习惯上取得合作共识。再婚时,以为可增加,分担经济压力,后来才发现“成家”后,双方反会分薄,遂起争执。婚姻关系建立于彼此的信任和欣赏,但前婚的不愉快经历容易令人对婚姻抱悲观态度,又或者将现任伴侣与前妻或前夫作比较。吴先生的遭遇便是典型的例子。这也是前婚创伤未处理好的后遗症。3、对于孩子的教养必须达成共识。新婚后继父、若急于取代子女亲生父母的角色,亲生父母若急着令孩子接受其新伴侣,都会导致问题重重。父母需体谅子女的矛盾心情——既担心继父母夺去父母的爱(不少孩子便与争宠);又怕与继父母关系好,仿对离开的生父母不忠。再者,父母再婚,孩子要搬家、转校,都会令他们的情绪起波动,甚至引发像张家女儿的行为问题。要子女视继父母为亲生是不可能的。再婚初期,子女管教宜由生父母施行,继父母则以朋友、导师的角色介入,建立互信关系、行为准则及赏罚标准后,方可实行共同管教。而对事不对人是相处的重要原则。4、与对方亲人要和睦相处。双方家人亲友的有色眼镜,是再婚家庭建立关系的绊脚石。“家人要明白,他们这个家庭,已经面对很大压力。旁观者别带着歧视眼光,少些负面批评,少作新旧比较,已是的支持。”而夫妇俩亦要学会看开一点,既然别人的看以改变,夫妇更要同心协力,互相鼓励、扶持,不要因为别人的三言两语动摇彼此的感情。只要是真心相待,能够在婚姻路上相知相惜,再婚,应该得到全世界的祝福。5、再婚家庭子女的心理健康是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父母的离异或丧父、丧母已经使这些孩子经历了一次磨难,父母的再婚又使他们面临更为复杂的生活环境。长此以往,儿童的身心很难得到正常的发展。所以,再婚家庭应加强与儿童的沟通,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尽可能在精神上满足他们,引导孩子减轻心理上的负担,既给这些儿童一个完整的家庭,又给他们完整的父爱和母爱。另外,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和一贯性在再婚家庭中格外重要,补偿式的爱或放任自流亦容易造成儿童的情绪异常。从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再婚夫妻相处得很好。离异再婚的人,他们多是经历过爱情和婚姻上的挫折,又多能从痛苦的经验中取得教训,因而倍加珍惜再婚的幸福,这个珍惜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从这些再婚家庭来看,有的是夫妻双方都是婚姻破裂者,有的是某一方为婚姻破裂者。前一种情况的夫妻都能认识到第二次爱情的可贵;后一种情况的初恋者,选择了一个离过婚的人,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这些夫妻能为新家庭的幸福倾注自己全部的心血。特别是再婚者的年龄比初婚者大,他们举止更加稳重,感情更为深沉,能够冷静、妥当地处理好各方关系,彼此感情深厚,也会有幸福的。虽然,有些夫妻的某些特殊经历及复杂的关系,使他们重建的家庭与初婚家庭在某些方面有些不同,但也有一定凝聚力,因为他们毕竟也是以爱情为纽带而建立的婚姻关系。只要夫妻双方切实按照“长相知,不相疑”的原则来协调彼此的关系,那么,不论是初婚,还是再婚,都能融洽感情,使再婚的酒也是甜的。再婚是婚姻形式中的一种,它不会让人感到事事顺心、处处如意的,它也要经受考验。但当你认为值得为此付出时,就应与新的配偶同甘共苦,共同迎接新生活的挑战,并从中品尝爱的真谛。所以,再婚生活,也是一个再学习的的过程。愿天下所有再婚夫妻生活幸福、白头偕老!分享到再婚最难处理与孩子的关系。
以上就是与再婚家庭如何处理好孩子问题?相关内容,是关于再婚家庭如何处理好孩子问题?的分享。看完再婚如何处理孩子问题后,希望这对大家有所帮助!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