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乡插队的知青岁月(14).知青小院

下乡插队的知青岁月(14).知青小院,第1张

14知青小院

       我们刚到马范桥时,村里还没有为我们建造统一的知青住房,知青们都分散的住在不同的地方,我和弟弟住在大队的空房子里,算是村里的现代建筑,尽管也是干打垒,却是仿造现代城里的房屋建设的,坐北朝南玻璃门窗光线明亮,我们两个和一队的三个知青住在一起,虽然五个人在一起有些挤,住宿条件还是挺不错的。四队的四个女生就住在我们隔壁,其他的六个人都住在农民的家里。

       两年以后,大队给我们建造的房子造好了,位置就在我们现在住的大队公房对面,坐南朝北一排平房,最东头一间住着张春霞、姬巧玲、冯太凤、张官美四队的四个女生,过来第二间是个小间住着阎杰玲、袁惠明三队的两个女生,再过来第三间是个大房间住着郭振勇、杨京辉、李冀星、靳路平一队的四个男生和三队的一个男生叶彦钦。最西头一间住着胡明山、粘杰、徐航、徐进二队的四个男生。

       知青宿舍建筑形式也是仿造城里的平房样式,却是干打垒结构,先用石块砌出地基,再用砖砌成框架用麦秸和泥打垛成墙,架上木制的大梁及檩条,钉上木椽铺苇席,青瓦铺顶,外墙用白灰抹平。不同于普通农村住宅,我们的住房是玻璃门窗,青瓦铺顶檐廊出厦,屋内白灰抹墙,每个房间都盘有煤火炉子,用作冬天取暖,不过还是泥土地面。新房盖的挺漂亮,美中不足的是房子坐南朝北,屋里光线不好。两排相对而建的平房之间,在东头建了我们的知青伙房,三面围成了一个宽敞的院子。

       农村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三晌下地干活吃饭睡觉日复一日简单单调,好歹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也很热闹。晚上吃了晚饭,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唱歌讲故事打扑克,那时候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只口琴,合着优美的口琴声大家一支接一支的唱着熟悉的歌曲,八个样板戏更是耳熟能详,后来大家又喜欢唱起了豫剧,只记得毛孩用细细的嗓音唱样板戏豫剧杜鹃山选段颇受欢迎,除了样板戏还唱起著名的豫剧朝阳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欢乐。

       那时候农村里的文化生活很贫乏,大队部订有一份报纸,我们都看不到,还有就是有线广播,每家安装一个小喇叭箱,播放一些新闻,两报一刊社论,革命歌曲八个样板戏,我们知青点也没有。马范桥的知青家庭出身都是普通企业职工,大家的生活都很简朴,知青点里只有我有一台百泉牌七管半导体收音机,那是父亲买给我们兄弟两个的一件奢侈品,也是知青点的宝贝,收听时事新闻,了解政治方针国家大事,听听歌曲音乐样板戏,给单调枯燥的生活带来了新鲜活泼的气息。有一次不小心把收音机摔到地上塑料壳子摔坏了一点,弟弟又请队里的木匠宝蛋给做了一个木头盒子保护起来。

       下乡后第一个春节,忘记了是什么人提出倡议知识青年与贫下中农一起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也就是春节不回家,村里也要求我们知青能为乡亲们举办一个春节文艺表演。我们知青点里的张春霞、袁惠明、郭振勇在学校的时候就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他们负责组织这台节目,节目无非是唱歌跳舞和京剧清唱,我们这拨知青里没有能够演奏器乐的,也没什么音响,不过还是吸引了村里的老老少少,我也被派了一个节目,和郭振勇清唱了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李勇奇和少剑波的对唱:早也盼晚也盼,我演李勇奇,还破天荒的化了油彩上台表演了一次,村里的文艺爱好者也操起板胡,表演了村里最流行的地方戏怀梆,这是一种唱腔高昂激扬的地方戏,也就是在这方圆几十里流行。为了这次演出,大队还专门拉沙土堆垫了一个土台子,也算是马范桥唯一的一次文艺活动,让村里的人议论了好几天。

       春末夏初的一天,我们忽然发现,在我们院中间一座茅草屋的房顶上,竟长出了一丛很大的蘑菇,现在想起来那是一种很普通的平菇,可是我们谁也不知道这是什么蘑菇,大家围着摘下来的蘑菇左看右看,害怕有毒不敢吃。我和小勇实在打消不了想吃的欲念,决心冒险一试,听说大蒜能解毒,就用大蒜配着把蘑菇给炒了,那种鲜美的味道是我今生今世没有品尝过的,我们吃了蘑菇的人也没有任何异常,晚上炒蘑菇的菜汤给大家下了一锅汤面条,同样让人赞不绝口。自那以后,直到茅草屋被拆掉,也没有再长出过蘑菇来。

        知青住房建好以后,我们在院子西头靠着大队部的院墙垒了一个猪圈,春天捉两个小猪娃,养到半大卖掉一个自己养一头。用伙房的刷锅水和麦麸、剩饭剩菜喂猪。到了春节前,猪长成了就杀了过春节。杀猪的时候,我们请了村里的杀猪匠帮忙,我们自己也就是帮着把猪捉住捆牢,烧好热水帮着烫猪刮毛。杀了猪,猪头猪蹄猪下水煮了请大家吃饭。猪肉分了每人一份回家过春节,心里也是美滋滋的。

       忘记了是谁给了知青一条小黄狗,它就成了知青们的宠物,也忘了小狗的名字,不需要专门喂它,大家都喜欢它,吃饭时给它一点就够了,小黄狗性格很温顺,也很粘人,我下地的时候也会带着它。记得一个春天里,我在麦田里浇拔节水,宽阔的麦田一眼望不到边,拔节的麦苗郁郁葱葱,茎秆和叶片舒展开来生机盎然,充满了生命的张力,蓝天下,春天的阳光温暖明媚,清清的井水沿着垄沟,缓缓的流进苏醒了的土地,泥土散发出淡淡的土腥味,与空气里弥漫着的麦苗青甘草香混合在一起,和煦的春风送她扑面而来,那是生命的原味,它从土地和麦苗的茎叶散发飘逸过来,沁人心扉。我静静地坐在垄沟沿上,半大的小黄狗慵懒的躺在我的身旁,看着缓缓流淌的渠水,春困秋乏,我好像被春天醉了。

       小黄狗长得很快,一年就长成了一条英俊的大狗,它到处乱跑寻找朋友玩,一天它跑出去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我们四处打探也不见踪影,我想它是在谈恋爱时被人捉去给杀了。大家很伤心,马范桥的知青从来没有偷过老乡的鸡杀过老乡的狗,可是自己养的狗却被人偷着杀了。我们院里还养着一条黑白花狗,远没有小黄狗讨人喜欢,它也长大了,大家说,与其让别人杀吃了,还不如我们自己杀了,可是我们下不了手。冬天的时候,我们请了队里的一个农民帮我们杀狗,他把狗吊在树上,然后把一瓢水浇进狗嘴里,就把狗给闷死了。剥下的狗皮让他带走了,狗肉我们煮着吃了,我也没觉得那狗肉有多好吃。我们也没有再养狗。

       冬天的时候,晚上我们都喜欢在厨房里挤在一起,说笑逗乐打牌讲故事,村里的年轻人没事了也喜欢到知青的小院来玩,不管怎么说,他们很愿意听那些城里的很多新鲜事。那个时候城乡差别还是很大的,一个城镇户口购粮本就把人钉死在农村很难走出来,马范桥并不算是偏远地区,离新乡市不过一百多里地,离焦作市三四十里地,可是农村人去一次可不容易。知青带来了城里的生活方式,穿着打扮,娱乐文化,让追求新鲜的年轻人感到向往,我们是从城市下到社会的底层来了,可是知青在村里老乡看来还是一群高高在上的城里年轻人。

                                                                                                                  未完待续

知青上山下乡电视剧有非常多,并没有具体统计几部:《兵团岁月》、《返城年代》、《北大荒人》、《知青》、《血色浪漫》

1、《兵团岁月》是由裘建滨执导,张译、王媛可、沈傲君、程煜等主演的电视剧,2010年11月13日于北京影视频道播出。

该剧整体风格幽默诙谐,画面表现真实生动,令老一辈人回忆往昔峥嵘岁月的同时,也对观剧的当代年轻人有所启迪。知青剧《兵团岁月》带领观众重回了那段兵团的建设岁月,再现了特殊年代下的青春奋斗史,让我们看到了那个年代的纯真和浪漫,以及那个特殊时代下的青春颜色。

2、《知青》是由山东影视集团和山东**电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张新建执导,梁晓声编剧,唐曾、傅晶、王凯、张龄心、程皓枫、李欣凌、霍亚明、李倩等主演。

《知青》讲述赵天亮和周萍等知青在黑龙江兵团和地方插队的生活状态,全面地展现了那一代人在最美好的青春岁月献给边疆、献给祖国的崇高情怀。

3、《返城年代》是由李文岐执导,梁晓声编剧,史光辉、朱杰、颜丹晨等主演的知青情感电视剧。电视剧呈现了那一代人经历的困顿与重生,再现了中国在社会大转型过程中所遭遇的发展与阵痛。剧中有爱情、有亲情、有友情,观众能在品味情感中感知当年返城知青们的精神特质。

4、《雪城》是根据作家梁晓声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一部电视连续剧,该剧于1988年出品。该剧以醒目的色彩再现了历史瞬间,展现了1979年,二十万知识青年大返城后的生活,失落奋斗与痛苦,在生活洪流中各自不同的命运。

主人公姚玉慧的父亲是现任市长,其母是旅游局局长,她有舒适的家却不贪安逸,要以自己的能力进旅游局;顶替未婚夫王志松病退进城的徐淑芳,父亲去世后被母亲赶出家门,刚要和困难中相助的郭立强结婚,王志松又抬来花圈“贺喜”;当年名震兵团的金嗓子刘大文如今只能以卖香烟为生。

5、《年轮》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年轮》改编拍摄的,张士会等主演。该剧描写的是东北哈尔滨几个知青的聚散离合的故事。该片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引起知青群体的共鸣。本片荣膺1995年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之一。

《北风那个吹》

《北风那个吹》是普通人影视公司出品的电视连续剧。由安建执导,高满堂编剧,夏雨、闫妮、马苏、于恒等联袂主演。

该剧是高满堂根据自己年轻时下乡的真实感受创作,讲述七十年代知青的真实生活,以二十多载的命运跨度,以笑泪交融的独特讲述方式,闫妮在剧中扮演了憨厚朴实的大队长牛鲜花,她爱上了由夏雨饰演的知青帅子,两人由此开展了一段跨越20年的姐弟情缘。

《北风那个吹》于2009年2月18日在山东卫视黄金时间全国首播。

2《孽债》

《孽债》是上海电视台于1994年拍摄的20集家庭伦理类电视连续剧,根据作家叶辛的同名小说改编。由叶辛编剧,梁山,夏晓昀导演,黄蜀芹总导演,赵有亮,严晓频,王华英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五个孩子从西双版纳到上海寻找自己亲生父母、多年前返回上海的知青的经历。

本剧于1995年在上海电视台以沪语播映,创下了4262%的超高收视率。此后,《孽债》被多家省级电视台转播,但由于政府介入,沪语版播放被停止,而改用普通话版。直到2005年,作为该剧播出10周年纪念,上海电视台才获得特许重播沪语版。

3《原谅》

《原谅》是由北京北广传媒影视有限公司出品的24集生活剧,该剧由安战军导演,许亚军、冯雷、刘琳、周莉等主演。

该剧讲述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几个知青的感情纠葛和复杂的人生轨迹,故事朴实深刻,情节一波三折。 该剧于2009年5月2日在QTV-1黄金强档开播。

4《年轮》

《年轮》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根据梁晓声的同名小说《年轮》改编拍摄的,张士会等主演。

该剧描写的是东北哈尔滨几个知青的聚散离合的故事。该片播出后引起强烈反响,引起知青群体的共鸣。

本片荣膺1995年大众电视“金鹰奖”最佳长篇连续剧之一。

5《与青春有关的日子》

电视剧《与青春有关的日子》改编自作家王朔的小说《玩的就是心跳》。叶京担任导演与编剧,由佟大为、陈羽凡、白百何、文章、齐襄、果静林等主演。

该剧讲述的是一群出生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生长在北京某军队大院的孩子们所共同经历的特殊年代的青春往事。

下乡知青,广义泛指下放到农村、掌握一定知识的青年,一般指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 在中国,知识青年指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自愿或被迫从城市下放到农村做农民的年轻人,这些人中大多数人实际上只获得初或高中教育。

1977年高考被恢复,大多数在农村的知识青年想方设法要回到故乡去。1978年冬在云南的知识青年以请愿和罢工的形式来将他们的要求表达出来,再次使的中共感觉到问题的急迫性。1980年5月8日,当时中国***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胡耀邦提出不再搞上山下乡。10月1日中共基本上决定过去下乡的知识青年可以回故乡城市。

从50年代到70年代末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的总数的估计在约1200至1800万之间。

参考资料:

知青下乡_

他们是共和国的同龄人,国家的一切变格都由他们当担,大跃进正是长身体时饿肚子,正读书求知识时文化大革命,然后上山下乡。回城后二十多岁还要当学徒,结婚时要求晚婚晚育,生孩子只能生一个。

改革开放下岗再创业,退休后拿最低的退休工资!

这就是这一代人的经历!

我就是一名老知青,当年的知情现在生活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很一般,很一般,可以说能勉强的生活下去。

这不是因为知情的文化水平低,也不是知青没有通过奋斗努力去工作,而是那个时代的知青,只能这样的去做出自己的贡献。他们返程以后绝大部分人被分配在普通的工作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去工作,转眼几十年就过去了。

我是六八年下乡插队的。在农村干了三年后,抽调回城,被分配到一家大型国企当工人。

我在车间倒班干了八年后,一个纯属“偶然”的机会,被厂领导选中,先是借调,后又调到机关工作,一直工作到退休。

由于我的文化底子薄(初中没毕业),工作很是吃力。没办法,赶上了嘛!

但是我肯下功夫钻研业务,爱读书学习,文化底子有了很大长进。我逐渐学会了一些机关公文,请示,报告,总结,报表等公文的写作方法,一般的材料也能应负过去,对机关一般事务性工作也能按时完成了。

回想下乡这几年,我感到这是我的一种“光荣经历”!刚回来时,单位曾组织我们到生产车间劳动,我们干得都很出色,受到老工人的好评!听一些老工人背后议论说,下过乡的就是不一样!

我在机关工作这些年,一直兢兢业业,不“偷奸”,不“耍猾”,不计劳累,早来晚走,不追求报酬和名利,不搞“拉帮结派”,以诚待人,工作一直很出色!同事关系也很好!由于我的文化水平不高,没有可仰仗的“资本”,只能“夹起尾巴做人”,脏活累活份外活抢着干,工资奖金荣誉往后靠!

如今,我已退休在家,每天看看电视,听听京剧,音乐,看看书,散散步,生活很幸福,也很充实!

这几年的农村经历,确实锻炼和教育了我,给了我一种向上的动力,一种不断鞭策和激励我进取的能量!使我在一辈子的工作和生活中,受益匪浅!

当年的知青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成年之前无忧无虑的生活在充满阳光生机勃勃的 社会 主义和谐大家庭里。随着时光流失,上山下乡抽调回城安排工作,如同二次投胎,就分辨出好坏了,以后生活就有满足与不满足,下岗与在岗,退休后就有养老金多与少的差距,不过只要身体 健康 多在世几年就是人生最大的赢家,祝知青朋友们长命百岁,晚年幸福安康!!!

当年的知青都已退休了,不过退休后的生活还是有差距的,尤其是女知青退休金(养老金)没到三千的占大多数,人到岁数了各种病也找上门啦,还有子女不争气啃老的,失业后自己补缴社保拉下饥荒的,可以说有些知青在拖拉全民进小康的后腿,国家应对知青养老金有个保底,不应低于当地社平工资15%╳缴费年限,低于当地平均养老金的应直接调过平均线。

上海知青协会做过调查,不管退休和不退休,月收入1万以上的占知青总数5%,月收入4000元左右占10%,月收入3000元左右占60%,贫困线以下占10%。

我是知青,上山下乡插队八年,1978年年底知青大返城开始时回城的,进了一家国企当工人。当时,愎复高考后,全国兴起一鼓奋斗文凭热,我带薪读了三年电大(首届),获得大专文凭,一个人的命运从此改变。现已退休,衣食无忧,属于那10%档次。天下知青是一家,祝知青朋友们,身体 健康 ,过好余生。

当年的知青基本都退休了,年龄大的都有七十多岁了,小的也有六十岁左右了,他们大部分都是共和国的同龄人。生在红旗下,成长于困难时期,到了该工作时却又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到农村去,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农的再教育,做一个自食其力的知识青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基本都回到了自己出生的城市,好呆都有了工作,说实话能从农村回城市工作,感觉到太幸福了。但好景不长,九十年代我们又赶上了下岗失业的洪流大潮,三、四十岁的我们上有老,下有小,生活又和我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从此我们又过上了比插队当知青还苦的日孑,找个干的不容易,有了干的还常常遇到克扣工钱,儿子上学用钱,自己交养老,医保要用钱,没办法只的省吃俭用,十几年没买过衣服,还拣过菜叶。我们为国家的改革又做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真是一生奉献的一代。现在我们基本上都退休,工资虽不高有二三千元收入,但能免强生活,还不敢生病。我们这一代既然给国家的改革做出了牺牲,我们就应该享受改革的红利,给我们受苦受难的共和国同龄人,适当的一点关心和生活补助。

实话实说,我们这帮人从小学二年级开始直至高中毕业下放到农村,文化知识空白,坐直升飞机完成了初(中)级教育。

因为缺乏文化基础知识,又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和培训,在工作岗位上属于爬行动物之类,慢半拍,应付性完成自己工作任务,至于什么创新和提干之类,没想法,也无缘。

不是炫耀,于我同期插队在同一个小组哥们相比,我算是幸运儿,没有经过企业破产和下岗等煎熬,更没有为了生活外出打工等去奔波。到月领工资,安心过好自己小家庭的生活。

退休了,随子女在一个新一线城市生活。退休金吗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身体好,日子得过且过,安心度过自己的晚年。

当年,老知青,六八至七五年以前下乡青年百分之九十五人,经济生活困难,都属于经济收入低的群体,年令岁数己大,文化水平底。亨受最低退休金待遇,丧失了体力劳动,不能净钱,生活还能怎么样?

我有幸没有上山下乡,当兵去了,而且还是航空兵,修理飞机✈️,正而八经的技术兵。我老婆是上海的下乡知青,在济南铁路局参加工作并退休,退休金三千多块钱。从来不愿意回忆上山下乡那段往事,除了受苦受难没有任何收获,白白浪费了青春。一些人美化上山下乡纯属扯淡,耽误了一代人。上海对知青的政策还是很好的

《血色浪漫》,《返城年代》。

1、《血色浪漫》:该剧由刘烨、孙俪等人主演,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农村生活的故事,充满了青春和激情。

2、《返城年代》:该剧由傅晶、唐曾、苏茂洋、程皓枫、王凯、周游等人主演,讲述了一群知青在农村插队后返城后的生活。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原文地址:https://hunlipic.com/lianai/9667369.html

(0)
打赏 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 支付宝扫一扫支付宝扫一扫
上一篇 2023-10-18
下一篇2023-10-18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0条)

    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