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散文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下面下面给大家分享一篇描写遇见的唯美散文。
苍茫人海,旅途漫漫,经年里的遇见,都是一路邂逅的风景。人说:“相遇是一树花开”,芬芳着生命的旅途。我更觉得,遇见是人生中美妙的音符,它于走过的岁月里,是谱写生命中,多彩的交响乐章。
无论人生怎样飘蓬辗转,与他或与她总是会在某个时光的巷口,不期而遇。这不曾约定的遇见,正如张爱玲所说的:“于千万人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没有别的话可说,只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是啊!遇见就是这样的突如其来,即探究不出缘由,也无法占卜未来,能做的,就是感受遇见时的那份美妙,珍惜好相遇的缘分,让其与生命中欣然存在。
有人说:遇见就是一生,这或许是人们对相遇的一份美好的期盼。一生说短很短,说长也很长,谁都不能决定终点在哪儿,一路上的相遇,注定会有分离。我的一位好友,于几年前离世,她走的时候还很年轻,当时我无法接受她远去的事实,因为她走得太过遥远,远到悠悠天地之隔。送别时,伫立在她的遗体旁,泪水自是兀自的在两眼中泛滥着,如喷发的泉水,打心里往出奔涌着。心里对相遇相知后的分离充满着不舍,整个身心缱绻在一种撕心裂肺的悲伤里。
一时间那些曾经相遇相伴的画面,如幻灯片一样,出现在眼前。心里在恨老天不公,为什么要把这样一个可心的人儿,活生生的剥离出我的生活,既然注定要有今日这样伤心的别离,就不该让我们有当初的遇见。可人生中谁又能主宰得了人与人之间的缘分,每个人一生中都是在不断的遇见与分别中度过,既然是这样,我们就珍惜好相遇时的感动与美丽,使其与生命中浅唱相遇的快乐。
有些遇见是心灵中开出的花,它不受外界利益和物欲的干扰,那朵欣然开放的花,于彼此的灵魂深处纯洁地绽放着。这样的遇见许是如伯牙与子期相遇相知的琴瑟和鸣,彼此身心摒弃掉所有浮华,毫无纤尘的把两颗心相容,两个不相干的灵魂的碰撞,燃起相遇相知相惜的情意,清明通透的相互依托着。
这样明月清风般的遇见,里面也包含着李白与汪伦之间那份相互敬佩与喜爱之情,记得李白曾有诗云:“桃花潭深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诗中渲染着一份大气洒脱的敬佩与喜爱的深情厚谊。遇见后丝丝缕缕的情分里,也会蕴藏着桃园结义的肝胆相照。彼此间不会去追问得失与否,只想为对方做些什么,因为那份付出,让你心灵深处感觉到一种舒适与畅快。
其实人一生中会有很多遇见,而今于物欲横流的喧嚣里,如能觅得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感,那是人生中的幸运。不过获得这份幸运,不光是缘分与天意,更多的成分取决于相互遇见之人,对这份感情的诠释。我算是个有幸之人,在我的生活里至今仍保留着这样一份至纯的情感,他是我人生中“哥们”。我与他原是同事,初相识的时候,彼此都是一副极其冷静的心态,也许是因性格有些相同,对刚刚遇见之人,都不会有热情的态度,有些冷漠的相互打过招呼,余下的时间里是在静静地观察与品读所遇之人的人格与修为。记得相识半年多以后,彼此试着沟通,于日常的共处与交流中,慢慢接近。关系处得不远不近的,随着时光的推移,与一些日常工作与琐事中,相互间慢慢产生出一份敬佩之情。同在一个工作单位,从没有因任何利益瓜葛影响到那份洁净的情感。
记得零九年的夏天,我遭遇车祸,昏厥在上班的路上,肇事者已逃之夭夭,是另外一个女同事遇到,把电话打给了他,他放下手中工作与第一时间赶到现场,送我去了医院,是他出钱交了所有检查的费用,用轮椅推着我拍片子,做CT,与家人一起把我安置到病房,然后一声不响的离开。当时的我处在一种半昏迷状态,但我记得他把我抱上拍片子和做CT的台子上。后来他开过玩笑说,我可是抱过你人哈!住院的半个月里他几次前来探望,我与伤痛中体会着人间真情的温暖。
这件事情过去很久了,现在也不在一个工作单位,但是感情日渐深厚,而今交往七八个年头了,相互间的帮助从不用说谢字,彼此间有什么说什么。高兴时的事情想一起分享,心里别闷着的时候,与其一吐为快,虽不是经常见到,有事一个电话就可,偶尔见一次,见面后相互贫嘴数落,但觉得这样的交往舒服,没有芥蒂。这样清明简净的交往,也促使彼此家人间的来往,从而更加坚固了两家人之间的情谊。这样的遇见可谓是人生中一段美妙的乐曲,将会与岁月里不停地奏响。
人一生中总会不断地遇见,童年时遇到要好的玩伴,学生时代会遇见相处的来的同学,后来会遇到闺蜜,哥们,还有伴你一生的枕边人,这些人都是每个人旅途中邂逅,只是相遇后,对情感诠释,对那份感情的演绎不同。因对事物的看法与对生活的理解不同,而导致有些人一生都体会不到这份心灵相栖的美好,感受不到那份不含任何利益牵扯的顺畅。从而会失去真挚的友情,或许有时会失去爱情。
遇见一词,的确包含着一些不确定因素,谁都不会知道前方会遇见什么人。我总觉得我真的是一个很幸运的人,一路上的遇见都是美好。自小有好伙伴,后来遇到陪伴我的爱人,遇到我人生中的友情。有时想想人这一生总会经历聚散离合,但我们依然要感恩遇见,虽说是没有遇见就不会有分离。如果一个人一生都不曾有遇见,那么他将永远生活在只有他自己的孤独世界里,或许喜怒哀乐对他而言,都是一种奢侈。痛苦无人诉说,快乐无人分享,这样的人生难道不可悲吗?
我记得在一些网文里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我们的相遇,是在对的时间遇到了错的人,或是在错误的时间遇到对的人”。其实人行于世,遇见没有对错之分,只是人们把遇见后演绎出的悲欢离合故事里的过错加载给了遇见。从而人们会说,早知如此悔相遇,可这真的是遇见的过错吗?从古至今,世上有多少遇见的故事,有分有合。但无论结果怎样,相遇之人都会从中体会到相遇时的美好。
牛郎与织女相遇,最终是以悲剧收场,但他们为人间演绎了一段唯美的爱情故事,流传至今,你能说,他们的遇见是错误的吗?还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把至死不渝的爱情演绎的荡气回肠,谁会说他们不该遇见。无论是牛郎织女,还是梁祝化蝶,如果没有他们当初的遇见就不会有如此动人的故事。
大清才子纳兰容若,在他短暂的生命里,曾有几次刻骨铭心的遇见,最终的结果都是别离,可就是这些遇见,让这位才华惊世,风度翩然的才子于一段段青梅往事中,感受人间情爱的温暖。又于秋风悲画扇的结局里,写下流传古今缠绵悱恻的唯美词章。我能说这样的遇见不是他的人生精彩之处吗?
民国时期的林徽因与徐志摩,他们的遇见可谓是一段传奇,最终因种种原因,林徽因选择了退出,但他们之间把当初的爱情转化为日后的友情,那份友情一直延续到徐志摩遇难离去。如果没有遇见又怎会有那首“再别康桥”唯美的诗篇。因为遇见,林徽因对徐志摩有了那多的不舍,她对徐志摩的深情,在那篇写给徐志摩哀婉的悼词里,诉说的淋漓尽致。读者无不落泪。金岳霖因与林徽因的遇见,因对林徽因的钟情而孤独终老,乍听起来,他们的遇见或许是错误的,但从他们之间对情感的演绎,我可以说,他们的相遇并没有错。因为他们一生都活在彼此的精神世界里,唯有彼此的灵魂才能感觉到那份愉悦,这又何尝不是人生中做美好的际遇。
张爱玲曾说:“我知道,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个人是等着你的,不管是什么时候,不管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有那么一个人。”我想她的这段话,无疑也是在说她自己的遇见,她与胡兰成相遇,在当时的上海摊上,演绎了一段无人不晓的倾城之恋。为了这个世界上等着她的人,放下她的高傲与贵胄,为爱她做了一朵尘埃里的开出的花。最终那个等她的人还是负了她,给她留下一生的伤痛。但她没有后悔,也不曾责备这次遇见,她说:“女人一旦爱上一个男人,如赐予女人的一杯毒酒,心甘情愿的以一种最美的姿势一饮而尽,一切的心都交了出去,生死度外。”只有她与胡的遇见,她才能够彻彻底底的体会到爱情的魔力,才能写出这些至理名言。
从有人类存在,就又遇见,追溯远古,司马相如余卓文君相遇,因对卓文君的倾慕,写下流传千古的诗歌《凤求凰》,卓文君因仰慕司马相的才华,而不顾一切的与司马相如私奔,上演了人间一段唯美的爱情佳话。古往今来遇见不只限于爱情,更有一些遇见,把友情演绎的大气磅礴。我们翻看施耐庵的三国演义,里面刘关张的桃园结义,因为遇见三个铁骨铮铮的英雄,为了一份友情盟约起誓,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愿同年同月死。三兄弟把一份友情演绎致手足亲情深。没有遇见书中又怎会出现单枪匹马救“阿斗”的“赵子龙”,没有遇见怎会有三顾茅庐,诸葛孔明也将无用武之地,做一辈子山野村夫。人生中的机遇,原本就是在不断地的遇见之中,假如生命中没有遇见,那么人生将会黯然失色。
其实人这一生的遇见,无论何时,何地,何人,不管最终演绎成怎样的结局,于人生都是一份收获。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都是一份精彩,没有遇见的人生画卷,将是一幅白绢,没色彩,没有画面,更别说生命的意境。生命在遇见中得到繁衍,路途在遇见里收获愉快。同时也会与遇见中碰到忧伤,受到挫折。可当我们从忧伤与挫折中走出来时,再回首,我们也将收获一份坚强与勇敢。
人世间如果不存有遇见,那么这个世界将是暗淡的,冷漠的,没有生机。一个人如果没有遇见,他将会孤独终老。记得周国平写过这样一段话:“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此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的喊出:‘是你!’人一生只要有了这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有了着落。”
遇见是人生中的幸事,遇见是上帝的恩赐,我们于遇见里成长,在遇见中感受人情冷暖。遇见是一树花开,遇见时一曲人生美妙乐章。没有遇见人生将失去精彩,没有遇见人生将是一个孤独的世界,让我们感恩遇见,感谢一路于我门相伴的人们。遇见真好!
(人类情感)
编辑 讨论99+ 上传视频
初恋,顾名思义,是指人的爱情萌发的最初部分。也可以说是人第一次尝到“情”的滋味,不一定是真正的爱情。比如一个人喜欢上另一个人,ta不一定要爱ta,但是ta对ta的喜欢是独一无二不能被别人轻易替代的。初恋的发生和年纪没有关系,无论是少年还是老年都可能有初恋。
早恋
编辑
很多人把少男少女的相互爱慕之情叫“早恋”,其实这是一个尴尬的字眼,因为它不科学。少男少女的爱慕之情应该叫初恋。初恋是无可非议的,初恋是人生第一朵绽开的鲜花,如初升的朝阳一样美好。一个身心健全的人,平心而论,谁没有过少年时初恋的美好回忆。
初恋是刻骨铭心的,是单纯的爱,纯洁的爱。有人会为初恋去力争到底,有人是迫不得已地离开。其实是放不下的感情。每个人都会回忆自己的初恋。 [1]
特征
编辑
初恋时光(10张)
1少男少女的初恋是情的“萌生”,不是性爱的本身,它往往是单方面的、心理上的、感情上的爱恋,是纯洁的心理之恋。这心理之恋往往带有浓厚的幻想色彩,具有不现实性和脆弱性。它像是一场有趣的游戏,给人留下的是亲切的甜蜜的回忆。 [2]
2有人说,爱情不仅是对异性的肉体的追求,而且在更大程度上是人类在精神上亲近的需要。而少男少女的初恋几乎完全是精神需要的追求。正如歌德所说的,道德纯洁的少男少女的初恋,“永远趋向崇高的目的”。 [2]
3少男少女的初恋是以异性的自然吸引为基础而产生的最纯洁、最真挚的感情,它不含有任何杂念。这种爱是不自觉的,却是真诚的,感情色彩十分丰富,它不考虑各种各样社会因素,是两性之间最自然的爱恋。
中学生(有少部分高年级小学生)对异性的恋又是比较朦胧的,受对异性的好奇心驱使。这种自然的爱恋的流露,过了少年期再也不会出现。所以,人们把少男少女的初恋又称为“一过性”的爱与恋。 [2]
阶段
编辑
有人把少男少女初恋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
爱慕意识
在这个阶段,对异性的爱是悄悄地发生,悄悄地进行,是默默地爱,或称为“暗恋”。在这个阶段里,他们喜欢观察异性同学,愿意接触异性同学,但又由于害羞,总要回避异性同学。所以便把对异性的爱深深埋藏在心底,不轻易流露。甚至直到毕业分手也不向对方流露真情。
具有初恋行为
初恋的季节(20张)
是由爱慕意识发展到具有初恋行为的阶段。这阶段的特点是双方愿意或默许发展更加亲密的异性关系。如果说第一阶段具有“单相思”的味道,第二阶段就带有“心心相印”的意思。这时男女同学之间不再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关系了。
在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低年级的学生中,已有人不满足于同性朋友的友谊了,开始渴望和追求得到异性朋友的友谊。
据美国1972年统计,男生初恋12岁以前已占17%,13岁平均占18%。女生初恋者12岁以前占7%,13岁占12%,15岁占21%。
据我国的调查,1400名中学生,交了恋爱朋友的有104人,其中男生有36名,女生有68名。在我国,情窦初开期基本上在十四五岁,这个时候正好是初中二、三年级。
在11所学校进行的调查表明,中学是初恋的高峰,一个是在初二、初三,一个是在高三时期。初三这个高峰期要比高三的高峰期来得要猛些,蔓延得要快些。
从另一调查中看到,初一时,初恋者占班级学生的4.43%,初二时占8.19%,初三时占12.99%,高一时占27.26%,高二时占13.38%,高三时占36.23%。这个数字告诉我们,学生随年龄的增长初恋人数也在增加。因此,不管在“开放”还是“封闭”的国家,都不赞成学业尚未完成、经济尚未独立、身体发育还不够健全的少男少女谈恋爱。并且人们都在探讨如何解决生理和心理发展的必然结果与“不赞成”中小学生谈恋爱的矛盾。 [3]
调查结果
编辑
从当前世界的一些地区来看,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少男少女的营养状况普遍比五、六十年代好,因此中小学生的身高、体重增长得比较快,性成熟的时间也提前了。 [2]
日本东京都养护教谕会调查发现,小学6年级女生初潮率占65%,而她们的母亲在6年级时只占7%。6年级女生与其母亲的年龄差是25年,说明在25年间猛增了58%。 [2]
在我国,1963年至1964年北京的调查表明:女生月经初潮平均为145岁;而最近成都市教育局中学政治思想教育研究小组对部分中学生进行调查,女生月经初潮年龄大约从11岁到14岁,而12岁、13岁最多。男生出现第二性征的年龄大约从12岁到15岁、16岁,14岁为最多。都比60年代普遍提前一年至一年半。 [2]
现代家庭又比较注意智力投资,中小学生的知识视野普遍在扩大,大量的并非针对中小学生的刊物、言情小说及反映恋爱的**、电视和爱情歌曲等在学生中公开而广泛地流行。当代世界的图书、刊物、广播、**、电视相当普及,在这些小说、戏剧、诗歌、歌曲、美术作品、摄影照片、画片中,性刺激量在大大地增加,这些都对少男少女的性意识的发展,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2]
初恋总是随着生理和心理的发展而发展的,它绝不会离开生理和心理发展阶段,而出现“早恋”的。应该说,初恋是随着生理、心理发展的步伐,正点到达的。
社会影响
编辑
解决矛盾的关键在于家庭和学校、父母和教师正确的教育和引导。首先要求学生的家长和教师,对少男少女的初恋要有个正确的认识。寻求友谊是少男少女普遍性的心理特征,是由生理和心理发展而引发的一种既合“情”又合“理”的现象。因此,不能把少男少女稍有接触或接触频繁,就说他们在搞对象,更不能嘲之为乱搞和作风不正派。
心理学家认为,初恋是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他们说,一般在12岁到14岁学生开始步入青年期,这是学生性的成熟期。第二性征出现促使了学生的心理巨变,寻求友谊和接近异性的欲望在萌芽、在发展,应该说是可喜可贺之事。教师和家长有了这样的认识,才能给学生以正确的指导。
对学生中出现的初恋意识和行为,家长和教师一要表示理解,不能用蔑视的口吻讲话。二要为学生保守心灵的“秘密”。学生的初恋不大怕教师知道,倒是怕家长知道。为了教育效果,不宜“扩散”。老师要为学生“保密”。如果需请家长配合教育,也只能正面地向家长介绍中小学生普遍的情况和问题。三要防止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千万不能针对某学生初恋问题进行班级讨论。四要尊重学生人格,不能厌弃和歧视有初恋意识和行为的学生,不能采取“孤立”政策对学生施加压力。“孤立”的结果会使学生更加感到心理上的“孤寂”,从而,需要寻求更多的慰藉,使初恋的双方结合更加紧密,原本不明朗的关系,可能明朗和公开化,并以一种十分顽强的方式抵抗着教师和家长所施加的压力。其结果是激起学生的逆返心理和强烈的对立情绪,不利于教育。
教育引导
编辑
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家长和教师要了解研究学生。学生初恋意识一旦产生总要在心理上反映出来的。国外性心理学家说,这时的女孩喜欢打扮,男生突然爱整洁,注意起外表美,男生在女生面前表现得特别好;他们愿意接近异性又有点害羞,上课时思想不集中,性格活泼开朗的人会突然变得沉静,豁达的人会变得古怪;两人电话、通信往来频繁,对集体,特别对同性朋友的交往趋于冷淡。
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分析研究学生初恋动态,找出它的规律性。比如,俄罗斯发现七、八年级学生,美国和日本发现初中二、三年级学生的初恋者,多半是好学生。男生往往是比较高大的、强健的、正直的优等生。女生往往是文雅的、活泼的、漂亮的、品学兼优的学生。那些平时沉默寡言弱小的男女生则很少滑入爱池。然而,在高中阶段初恋者,往往是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和缺乏家庭温暖的学生,因为他们更需要别人的同情、理解,更容易追求异性的安慰和温存。总之,只有深入地研究学生,才能了解学生;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教育学生。
初恋的教育,并不是限制同学间接触的教育,相反倒要多鼓励学生去交往。因为追求交往,向往初恋是少男少女心理发展的必然。
这必然一是出于好奇心。少男少女的探秘心理与求知欲,使他们想尝试自己从未接触过的事物。据苏联心理学者调查,中小学生初恋者几乎都是出于想尝试一下与异性交往的体验。据美国教育工作者统计,中小学生的初恋者90%提到渴望了解异性同学。我国在对37位14岁至18岁的初恋者提问中,有35位提到:想见识见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二是出于需要。据前苏联心理学者调查发现,大多数初恋者提到,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需要伙伴和情侣。据美国统计,中小学生的初恋者75%提及到在生活中他们怕孤独,需要同情和异性朋友的信任和理解。在中国,调查的37名初恋者中有28人提到了孤独和需要理解。
可是,由于他们从来不接近异性,因此一旦被异性理解,就不仅仅是理解的问题了,很容易进入初恋的情网。因此,教育家认为,进行初恋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要扩大学生的交往。美国教育工作者说,男女生广泛的交往,同性知识教育一样,可以冲淡学生对异性的神秘感。英国一位教师说,有些家长和教师竭力地回避爱与性,实际上是回避不了的。回避的结果反而会给爱和性蒙上了神秘的面纱,这种神秘反而成了诱导学生探求神秘的动力。相反,让男女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频繁交往,倒能使他们的异性观念淡化。在交往过程中,人们又主张集体交往更为适宜。因为集体化既可以促使少男少女相互了解,又防止过早“对象化”。
初恋教育,不管西方还是东方,不管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都认为要从道德、教育着手。因为爱情的特征不仅仅是肉体的吸引,不仅仅是智力的一般发展,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人的道德和心理的发展,是情感和审美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爱情是道德的精华;一个人缺乏健全的道德根基,就不会有高尚的情恋。”高尚的情恋的培育又必须从道德教育抓起。学生具有心灵美,他们对另一个人的依恋才会建筑在道德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理智才能帮助情感,纯洁情感,给情感增添道德力量,才能从道德上使内心活动变得高尚。
从道德教育着手,就是要教育学生懂得爱情就是一个新的道德生活领域,不能片面地看待爱情,认为爱情只有欢乐和喜悦。爱情包含着严肃的道德责任。因此,教师和家长要教育学生懂得,中小学生是承担不了这些义务和责任的。因此,要用理智来约束自己、克制自己。如果心中已经有恋情的萌芽,要把它珍藏在心底,到需要的时刻才让它萌发。总之,从道德教育抓起,就是“让道德的成熟走在性成熟的前面”,以德制情。 [4]
喜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喜欢一派云淡风轻,在季节里看花开,在秋天中看叶落。喜欢花草雪月,各自邂逅,冬天的奇遇,踏雪寻梅,月下独酌。
用一颗深情的,充满温柔、充满善良、充满暖意、充满诗意的心,去踏遍山河人间,赏四季花开。去做一个浪漫的人,浪漫的闲淡之人。
做一个闲淡之人,淡看春有百花,闲看满园景色撩人,那撩动人心的是季节的暖意与内心的美好。春色漫漫,暖意浓浓,温暖生花,一季浪漫,开出一季可爱之花。
人无论在哪个阶段,或者是哪个季节,都要遇见花开的芬芳,可赏、可看、可闻,有诗意,有温暖,有浪漫。此般,正好。
做一个闲淡之人,从感受季节的美好开始。
做一个闲淡之人,感受春天的百花齐放,万物可爱,诗意萌芽,蝶舞翩跹,所有的美好都在这个季节里环环相扣的生长,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目不暇接,眼花缭乱。
做一个闲淡之人,感受夏天绚烂,季节入夏,人生有了葱茏,是生命之中的希望,漫长人生,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就能在内心长留一盏明灯,信心满满,哪怕是历经冬的萧瑟寒凉,也能应对自如。
做一个闲淡之人,淡看秋叶静美,细品落落叶归。叶落是自然的轮回,在秋天一切又归于寂美。
做个闲淡之人,闲散地度过漫漫长夜,听雪落下的声音,围炉夜话,家人围坐,灯火可亲,安守一份温暖,看冬天的雪花在空中浪漫起舞。
闲淡是生命里的偷得浮生半日闲。是骨子里的安闲,是一种方式,以一点恬淡,渡人生碌碌,点缀出生活的慢节奏,化解匆匆一生的沧桑和凄苦。
做个闲淡之人,找寻诗意,活出希望的微光
村上春树说:“无任何人无论何时,人们总要在乌云周围寻索着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饭菜简单,生活朴实。有闲淡在心,可挡岁月漫长,可抵岁月清凉,有几分闲淡在心,淡然从容,一路看风静的心会多一些自在随意。
人生苦短,重要的是拥有一颗闲淡的心。触摸生命的厚重,感受生活的美好。
岁月情长,用闲淡出美好,若浮生如梦,所得到的是最淡然的梦。闲淡之人在人生的旅途中,不喜与人计较更不会过于纠缠对错。
一生不长,要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闲淡出几丝乐趣,勾描出人生美好的风景,聊慰平生和风尘。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做人就要努力,做一个安闲恬淡出诗意的闲人。只对美好的事情低头,不向命运妥协。
愉悦美好的生活,从来不提生活里的酸楚,平凡而淡然的活着,绝不苟且偷生的虚度年华。
做一个闲淡的人,不负清风与明月
罗曼罗兰说:“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
最好的人生,应当是知道生活的难处。但在现实当中依然敢于直面人生的苦短,哪怕生活不容易,依然用一颗闲淡的心应对自如。
一份闲淡足以抵御世间所有名利繁华的诱惑,在大是大非面前,是定海神针: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一份闲淡的情怀,不是谁都能拥有的,只有在经历过世事,历经过所有的挫折和磨难,依然有乐观淡定又积极的心态,后所被岁月赠予浪漫的礼物,一份看淡通透的闲淡之心。
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此生拥有这份闲淡的心,皆是清风明月来相伴,是温暖朴素的柔情,是诗酒花茶的诗意,是美好来相照。
一分闲淡十分坦然,跨越人生的万水千山,依然不改对生活的初心,往后余生风雨兼程,在人生旅途中有挫折也有风景,闲淡之人,闲淡之心,定不会辜负清风明月里的诗意与美好。
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来源:浪漫分享网
评论列表(0条)